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拓宽德育途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实行学生干部轮流制,进行有效的学生自我教育
学生干部源于学生,又置身于学生之中,他们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赋予他们自知、自律、自我管理等职能,对全体学生的影响、带动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以往学生干部的选拔,只注重少数学习优秀学生,而与绝大多数学生无缘,这就使大多数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处于被动地位。实行学生干部轮流制,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学校管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人”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收到较好的管理效果和自我教育效果。要积极培养、精心指导每一届班委会确立任期目标,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圆满完成任期任务,使每个同学从参与管理的实践操作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认识,自我规范、自我教育等管理功能,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树立榜样,典型引路,以正面教育为主
当代青少年学生是敢想敢说敢做的一代,他们知识面宽广,社会信息量大,对变幻莫测的客观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他们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年龄阶段,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面对社会种种现象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甚至良莠不分。为了有效地教育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我们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持之以恒地开展“一周之最”“文明班级”“文明中学生”等竞赛活动,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使其逐步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竞赛活动,体现在全体中学生,体现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德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能激励全体学生去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挖掘自己的智慧潜力,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涌现出了各科最佳学生,而且涌现出了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爱护公物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形成了团结协作,勤奋努力的良好校风,净化了学校育人环境,起到了榜样示范,典型引路的教育作用。
三、走出去,请进来,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责任感,增加紧迫感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学生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和条件。学校德育要打破封闭式的教育模式,善于捕捉信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与见识,不失时机地进行理想、品德教育。走出去,组织学生参加大型庆典、义务劳动、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等活动;请进来,就是请当地领导、英雄模范、司法人员进校做国情乡情、英雄事迹、法制教育等报告。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从社会实践中,从亲身感受体会中,萌发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培养了热爱生活,热爱学习,遵纪守法,珍惜劳动成果等良好品质,把今天的学习和祖国四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增强了建设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
四、开展主题活动,实现活动育人
学校各项活动都是德育的载体,每个活动的开展都要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启迪,受到震动,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因此,学校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时期的教育目标,确定切合实际,富有兴趣和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尽最大努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培养创造能力的空间。一年一度的“文明中学生”“文明礼仪”知识竞赛,不仅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锻炼,更使他们明确了中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陶冶了情操,培养了良好的品质。
五、优化校院,环境育人
美的校园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催人奋进,使学生在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不知不觉升腾爱校意识,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为创造美好的人生努力奋斗。我们根据农村学校实际,力求风景树与常青树相间,花草相间,使校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充分利用每一空间,竖立起校风校训牌,挂起名人名言,设立评比表扬设施,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努力使静态的物变成“活”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在校园各个角落通过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和启示,促进优良品质的形成。
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那么,作为资源短缺、相对封闭的农村中学能否突破自身局限,将地域文化中所包含的优秀品格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拓展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呢?
我们将当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深入探究整理,从红色文化、历史人文、孝老传统、古村落保护四个层面开展德育工作,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开设校本课程、校园文化育人等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品德教育,初步形成了彰显地域文化、贴近学生生活的特色德育体系。
我校地处风景秀丽的淄川东南山区的马鞍山脚下、淄河河畔,学校所辖区域位于古齐鲁两国交界处,拥有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马鞍山抗战遗址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资源得天独厚。因此,我们结合本地地域文化特色,着眼于德育活动的目标、活动内容和实施方法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一、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红色抗战文化是革命先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以此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活教材,更具教育意义。淄河中学依托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鞍山抗战遗址,将“弘扬马鞍山抗战精神,做英雄传人”作为学校德育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革命前辈不畏强敌的革命斗志和英勇献身的无私精神。每年的清明节,学校都组织学生到马鞍山抗战纪念馆举行缅怀革命先烈的仪式。学生通过参观展室、听取讲解、敬献花圈、活动感受征文等形式接受教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学校还聘请了当地驻军参与学校国防教育。通过军训、参观军营等活动,优化了行为习惯,增强了纪律意识,加深了爱国情感。
二、挖掘人文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淄河地区民风淳朴,人文历史厚重,地处古齐鲁两国交界处,其辖域内存有大量古齐长城等遗迹,民间流传有“孟姜女哭长城”、“孙膑梦泉”等传说。淄河地区是被专家认证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起源地,而孟姜女哭长城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些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人文资源,是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天然宝库,有丰厚的群众基础。淄河中学深入挖掘整理这些资源,编写校本教材《魅力淄河》,建立校园地域文化系列文化长廊。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开展“孟姜女小调传唱”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耳闻目染,让学生感受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学校还聘请了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专家巩曰国教授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讲座。
三、巧用孝老文化资源,进行孝老美德教育
淄河地区自然居住环境好,民间多有长寿者,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曾报道淄河地区多有长寿老人,这与当地良好的自然环境有关,也与当地孝老敬老的美德传承有关。“孟姜女”、“顺天姑”孝老爱亲的民间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学校将这些民间故事等进一步挖掘,编入校本课程《魅力淄河》,并配以开展“关爱老人――走进敬老院”、“青年志愿者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使孝老爱亲这一传统美德在淄河中学蔚然成风。
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赴淄河敬老院开展慰问老人活动。为老人们打扫房间,用自己的零用钱为老人们买样慰问品成为同学们的学期必修课。同学们怕老人们外出走失,还为老人们定制了印有电话的特制“证件”。淄河中学校外德育基地在淄河敬老院挂牌,孝老敬老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对于散居在各村的孤寡老人,由学校政教处牵头,分片分组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活动。
四、保护传统村落文化,进行热爱家乡教育
2014年,山东省住建厅等三部门联合评选出的山东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中,我市共有16个,学校所在的太河镇就有9个村落榜上有名。这些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如何引导学生积极认识到这些价值,从而积极行动起来,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学校做了各种形式的探索。
学校成立探究小组和古村文化志愿保护团队。引导学生对辖域内的古树、古碑、古井、古桥、古庙等古迹进行探究和保护,将探究和了解到的情况汇总形成调查报告,并查阅和寻求保护措施。通过古树、古碑等调查保护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环保意识。
关键词:课外活动;英语能力;分享阅读;自主学习
英语能力又包含哪些内容呢?它的范围当然很广泛,也可以是无所不包的。简而言之,就是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英语教师该如何从课外活动入手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能力呢?下面就分别从听、说、读、写、思和创新上来谈。
一、以课外活动提高中职学生听的能力
课外活动的听,一般有听广播电视、听故事、听报告、听演讲、欣赏歌曲、品味诗歌等等,总的来说,就是听别人讲话。要听懂对方说话的内容含义和辨别其表达方式,作出恰当的反应。听是口语交际中的基本环节,要做到耐心专注,领会意图,抓住中心和要点。教师可安排中职学生在课外听一些新闻、故事、歌曲、笑话、朗诵等,能够听懂而且能够明确别人说话的中心思想。
1998年,电影Titanic风靡全球,它的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更是让许多年轻人传唱。借此机会,我充分运用录音机的暂停功能,每天抽一定的时间,让中职学生听写两句并跟唱直至学唱完毕。从此,应中职学生的要求,我推荐中职学生学唱了Old Mcdonald Has a Farm等经典儿歌和一些经典电影主题曲。中职学生在学唱英语歌曲的过程中,听力得到了提高,学英语的兴趣更浓了。
二、 以课外活动提高中职学生说的能力
说的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思想、朗读背诵、演讲、辩论等。说,要态度自然,尊重对方,注意对象和场合;准确、流利地讲英语,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心情,努力使对方理解,进而说服、感动对方;说,还要做到语言简洁、生动。说要与听结合起来,互相配合,协调发展。
教师可引导中职学生先模仿,再实践。模仿教师、电视台播音员、电影卡通录音等,多看新闻、演讲会、辩论会,多做朗读、背诵训练,从迷你对话和片段练习开始,抓住一切可以和人对话的机会,不断提高说的能力。
三、以课外活动提高中职学生读的能力
读,就是阅读。读的能力对中职学生的要求是:用一定的速度阅读文章,掌握泛读和精读的方法;整体感知文章,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加强对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理解;欣赏文学作品,感受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熟练使用工具书,学会使用多种媒体。教师应特别指导中职学生掌握读书看报的方法和习惯,提高阅读效率,扩大阅读面。另外,还要教会中职学生有选择的读,不要让坏东西侵蚀了中职学生幼稚的心灵。
读,还可以上升到对事物的感悟。如对书画作品的读,对山水风景的读,对人品的读等等,这是高一层次的读,是对人或事物的精神、品质的理解、感悟。
四、 以课外活动提高中职学生写的能力
写的能力,一是指写字的能力,二是指写作的能力。写字上要培养正确、规范、美观写字的习惯,并上升为硬笔书法。课外活动中,可以办课外书法兴趣班,从铅笔字抓起。中职生在写字训练上与小学脱了节,应重视写字训练,利用课外进行训练,逐步提高中职学生的写字水平。写作上,可指导中职学生参加各种征文﹑作文比赛,还可以向各级报刊投稿,教师作好辅导,使中职学生加强对各种文体文章的写作训练,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养成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
五﹑以课外活动提高中职学生思的能力
通过课外活动对中职学生的指导和训练,不断提高中职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能够解决问题,用思想去指导自己的语言和行动,用英语去思维,不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读﹑写和思是互为促进的。如办墙报、做剪贴本,除了写的能力外,还需要对版面进行布局﹑装饰等,这些都需要与思想配合作周到的打算,并用英语思维,用思指导写。笔者所带的中职学生中有几届集体订阅过English Coaching Paper、English Weekly等报刊。一般情况下,报纸杂志看完做完,中职学生就会束之高阁,这些报纸就成了一堆废纸。我会要求中职学生利用假期把它们进行剪贴,开学后再进行评比。这样既让中职学生复习了英语知识,又帮他们积累了一手资料,真可谓一石二鸟。
六﹑以课外活动提高中职学生创新的能力
以课外活动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能力,不是简单的事,需要英语教师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付出巨大的努力。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处理好听﹑说﹑读﹑写﹑思几方面的关系
中职学生的能力是一个综合的东西,几方面的能力需全面发展,不是偏废哪一项:当然根据兴趣和爱好可在某些方面多花些时间和精力,但千万不能放掉任何一项。
(二)处理好校内和校外的关系
教师要引导中职学生把学校﹑家庭﹑社会联结起来,把英语活动的范围扩大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使中职学生全方位吸收﹑运用,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用学校课堂教学指导课外活动,用课外活动促进课堂教学。
(三)符合实际,确定内容
教师要根据学校的条件和中职学生的实际(如兴趣爱好等),每学期确定几个主要内容,不求全面,着重培养中职学生的习惯。这样几年下来,中职学生在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四)持之以恒,讲究方法
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不可半途而废,遇到问题和困难要及时解决。教师首先要做到这样,也要教育中职学生这样做。
再有,要注意中职学生的吸收能力等,循序渐进,不一蹴而就。方法要灵活多变,主要是要符合中职学生的性别﹑气质﹑性格等特点。
总之,英语教师若能科学合理地组织和管理生动活泼的英语课外活动,便能拓展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渠道,从而有助于激发和提升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丰富语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和塑造性格。
一、优化教学内容,利用教学中的体育因素进行教育
新编的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思想性很强,如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部分,教学中只要教师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懂得身体好与工作好、学习好的关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就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再如教材中游戏部分,绝大多数有主题,有生动的情节,有严格的规则,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较为明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游戏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组织教法,就可以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爱护集体、爱护公共财物、遵守纪律等思想品德教育。
二、针对教育对象,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教育
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带情节的游戏和竞赛性活动,对具体事物感兴趣;随着年级的增高,体育知识的增长,运动技能的不断提高,他们开始对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练习感兴趣,但对理论知识还是不太感兴趣。另外,儿童情感很不稳定,控制能力差。具体表现在进行游戏或比赛时,胜利了就喜形于色,失败了就垂头丧气,意志上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坚持性比较差。
针对儿童在体育与健康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这些特征,体育教师可适时开展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如根据儿童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对理论知识兴趣不大的特点,把所讲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新闻故事化、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乐于接受,从中受到教育。在练习枯燥的耐力跑时,一方面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延长跑的距离。另一方面用走跑交替、比赛或集体跑步等方法鼓励学生坚持到底,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等。
三、优化教学方法,通过精心组织进行教育
体育与健康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方法单一,会导致组织松弛,纪律涣散,这样不仅大不到教育的目的,而且还会出现不安全的隐患,更不利于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因此在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变,精心组织,以促进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教法灵活,手段多样,形式活泼,不仅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更快地学会动作,调动积极性,培养优良品质。如上投掷课,在教师必要的讲解、示范、讲评外,可以通过对墙投掷小皮球、沙包进行分组练习。在反复练习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个人、小组对空抛降落伞的游戏练习,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互相评价,敢于自我表现,勇于克服困难。在教师辅导下用胶皮管,小木棍投过一定高度的横绳,投向一定远度目标的集体练习,教育学生听从指挥,发扬勇敢顽强的精神,认真练习,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的精神。这样既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活动机会,又贯穿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
四、强化教学管理,运用课堂常规进行教育
在体育健康教学管理中,一些通常的要求与规定都要制度化、规格化。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常规,不仅有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严密的教学组织,同时对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课堂常规是教学管理中的一项主要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时间,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宣传,严格执行,严格训练,严格考察,严格考核。只有严格要求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严格要求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严得适当、严得合理、要严而有度。提出的要求只有经过努力才能实现、才有效,严格不是严厉,更不是训斥、体罚。亲切关怀、耐心诱导,多鼓励多表扬也是“严”的一种方式。当然批评也是严的一种方式,但是批评教育要出自关心和爱护,真诚地指出缺点和错误,切不可借题发挥,以免挫伤自尊心,打击积极性。
此外,在利用常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充分发挥体育骨干和集体舆论作用。教师更应是常规的带头执行者,常规中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都应首先做到。这样才能保证常规顺利地贯彻执行,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也会更大。
五、注重自身修养,用“身教”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师的榜样既是无声的命令,又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更新知识,注重个人形象,这样对学生的教育才有更大的说服力。如冬季上体育课前,教师衣着适当,情绪饱满,不畏严寒,事先到操场等待学生,上课时口令洪亮,动作规范,坚定果断,举止言行充满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所有这些对学生将产生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和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的有机过程。只要我们善于把握时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融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将会培养出一大批思想情操高尚、道德品质优良和身体素质良好的合格接班人。
论文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本文在分析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寻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途径。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数据,2008、2009、2010年各类高校毕业生分别达到559万、610万、630万人。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质量的好坏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杠杆。就业工作的好坏已经成为高校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情况突出
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扩招之后,存在着大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超过了我国社会经济增长对大学生这一层次数量的需求;二是目前大部分大学生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其中由于高校专业设置的滞后和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原因所带来的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情况尤为突出。
2.毕业生就业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已经从“统招统分”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市场也由以学历为主导变为以能力素质为主导。就业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就业观念随之变化,但是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停留在“统包统分”的时代,主要表现在缺乏竞争意识,不能主动寻找就业机会,而是消极等待机会的来临,或是过分依赖家长,等待家里帮助找工作;缺乏忧患意识,不能理解社会的激烈竞争,在校期间不能打好专业基础和锤炼自己的职业能力;就业定位存在偏差,片面地理解工作岗位的性质,追求教师岗位、公务员岗位等稳定工作以及追求薪酬高、名气大的岗位的心理,非某些单位不去,耽误了自己对就业时机的总体把握。
3.高校毕业生知识和能力无法直接达到就业岗位的要求
首先,由于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的滞后性,难以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其次,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偏重于理论和科研的现象,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弱,操作性差,专业知识单一,缺少实践能力,与用人单位实践性、复合型的人才要求尚有较大距离。
最后,由于高校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意识,使在大学学习期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仅没有踏实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关注本专业前沿知识,而且也缺少就业岗位对自身其他能力要求的认识,不能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职业技能。
4.高校就业工作体系有待完善,就业指导工作效果有待加强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就业工作研究,从而指导和推动本校的就业工作。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目前高校的就业工作体系还不够完善,仍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存在着在研究中侧重于理论研究,可操作性较差,难以形成有效的指导,不能产生较好的实际效果的缺点。
二、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实现途径
就业门路不仅仅是指毕业生的具体就业途径,还应该包括为毕业生寻找就业途径的一切工作准备和创造的有利条件。在国家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有利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的情况下,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高校专业设置管理,更新课程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定位,面向市场办学,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一是根据地区产业经济特点,增设和建设品牌及特色专业;二是加强新老学科的整合调整,大力扶持适应新的产业结构的新兴专业,调整或是暂停或是减少就业困难的专业。
(2)高校课程的设置和高校专业设置一样,要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根据应用性、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确保课程设置尽量符合当前发展的需求,实现专业学习和就业的顺利接轨。
(3)要注重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该与时俱进,兼顾甚至是加大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所占的教学比重,在课堂教学中也能达到增强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培养。
2.完善高校就业工作体系,切实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
(1)完善高校就业工作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首先,要完善高校内部的就业工作组织机构,就是要有统一的就业工作领导机构,要理顺各级就业工作机构关系,明确目标、任务以及明确的工作步骤,增强就业工作的组织性。其次,要完善就业制度建设,包括就业目标管理、就业工作队伍管理、就业激励机制、就业工作保障等,使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就业工作能力。要注重一线就业工作队伍,特别是政治辅导员的就业工作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就业工作的能力,提高高校就业工作的成效。一是要注重政治辅导员的培训,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学习机制,拓宽辅导员的就业知识面,锤炼其解决实际就业问题的能力和就业指导的实际工作能力;二是重视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努力,切实落实奖励机制,并在地位上和职业发展上给予一定的机会。
3.更新就业观念
就业观念的更新,不单单是指学生就业观念的更新,还应该包括学生家长、高校以及就业指导老师就业观念的更新。
(1)毕业生应该端正就业态度,以积极的心态,主动了解就业信息和参加应聘活动,改变寻找终身职业、非国有单位不去的想法,依赖家人等找工作,盲目追求高薪以及过分要求专业对口的误区。 转贴于
(2)学生家长要改变以往的就业观念,如过分重视到政府、事业单位等部门就业;缺少对孩子的了解,按照自己的意愿单方面主导孩子的就业方向;缺少就业的长远规划和前瞻性眼光,只关注当前的焦点工作岗位等等。要从整体上了解就业市场的形势,树立起灵活就业的观念,及时与孩子沟通,掌握孩子的就业情况。
(3)高校也要更新观念,特别是在学校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建设以及就业管理机制等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工作思路。
同时,就业指导老师,如政治辅导员,不应把自身的就业工作仅仅停留在上传下达、解答政策性工作上,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专业学生的就业动态、心理情况,真正为学生的就业做出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4.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是关键。
(1)夯实毕业生的专业基础,适应社会分工细化的要求。就是在校期间,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要使毕业生能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行业知识,解决学生专业不对口,或是对口专业学生能力不足的情况。
(2)增强毕业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效果,在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得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增强毕业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注重毕业生职业能力培养,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增强职业素养。在夯实大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毕业生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组织管理、创业以及创新等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
另外,高校还可以引进包括秘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多种形式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试项目,加强项目培训质量管理,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获取就业门槛资格,增强就业竞争力。
5.积极通过各种措施,大力开拓就业市场
首先,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应该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开展市场调研,选择适合本校毕业生就业的目标区域和行业,增强就业工作的针对性。
其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如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积极主动地联系目标区域和行业用人单位,建立合作联系;加强与各地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的联系,发挥其资源优势,获取有用的就业信息,组织单位到校举办专场咨询会;通过高校的校友资源、毕业生资源,构建就业资源网络等等。
最后,高校在进行就业市场开拓的同时,应注重学校的整体形象宣传,在用人单位中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为用人单位提供周到热情的服务,主动吸引用人单位到校选聘毕业生。
6.加强就业信息管理工作,增强信息的有效使用,注重就业资源的积累
及时、准确将有效的就业信息、就业政策传达给每一名毕业生,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手段。因此,应该对就业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和人员应通过正规、权威的渠道,获取符合高校专业和学生特点的就业信息,并对获取的就业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归纳出就业信息的主要内容;其次,要通过高效的信息渠道,如高校网络平台、就业信息员、QQ群等,及时通知到毕业生;再次,要注重对就业信息进行跟踪,建立就业信息反馈制度。对于有效的或是产生了工作成果的就业信息,还应该建立优质信息资料库,方便以后就业工作联系。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强化高校就业指导,重视实习实践平台的建设等途径和方式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门路。
参考文献:
[1]洪环.对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的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