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范文

高中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中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篇1

生活是学习的大舞台,生活中,我们经常在街道旁的店铺上、电视的广告语上、各种小吃店里的醒目标语上看到与语文有关的知识。例如,学校食堂的柱子上贴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由此可见,生活是知识的来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从生活中学习,并在语文课堂中回归生活实践。正所谓“会背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的学习重在平时的积累,一个人语文素养水平的高低,从其言谈举止中便可略知一二。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相比其他阶段的任务更为繁重,所以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一些陶冶情操的散文、短篇小说、微小说,甚至是一些诙谐幽默的笑话,一是可以缓解自己紧张的学习生活,放松心情,在书中找到自己奋斗的目标,持之以恒,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二是通过对各种文章阅读的积累,提升自身的语文阅读量,心中有了大量的例子,就会便于考试中作文的素材描写。语文其实是一门主观性极强的科目,除了试卷前面的选择题以及文言文相关的题有一定的标准答案外,后面的其他题目则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因此,教师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需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自我个性的发展。例如,在写作课上,教师可以让同学现场对班内的一个学生进行描述,而后全班一起猜答案。既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深切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又能锻炼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教师也可借助这样的机会看出学生的阅读量。

二、巧用兴趣引导,创新学习方法

如果一个人的阅读量大,那么他的知识便会丰富,相对的,他的自身素质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其眼界的提升。语文的学习其实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最初的学习汉语拼音,到能够写出整篇的文章,教师应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尤其是语文的学习,多数同学都认为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语文学习,自己的语文水平已经到了一个顶峰,学与不学都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只要平时多练练字,背背课文,其他的就不用多下功夫了。“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性,高中阶段的学生都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的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然而有的则需要改进与创新,倘若放任自由,后果不堪设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与每位学生进行交流,发现他们的学习习惯以及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例如,在记叙文的写作课上,以凄美的故事“王昭君出塞”为例,这个故事博得了古今中外众多诗人、作家的青睐,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想象昭君在出塞的前一晚上当时的心情怎样,借助能够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的细节描写,让学生现场描述自己心里所想的情境,然后以环境加以渲染,将昭君出塞前的各种心理活动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及时修订目标,持之以恒为之奋斗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激趣教学;方法

一、参与意识激趣

我们的教学形式应该不时“换新”,不断地给语文园地注入活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例如,在教学《雷雨》一文时,教师可以摈弃传统的一课一讲的方式,而是采取单元教学法。设计单元主题为“让周朴园向我们走来――一个话剧舞台人物形象的鉴赏”。在课前印发材料参读《周朴园人物形象之我见》、《周朴园对鲁侍萍真的毫无感情吗?》等。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排练《雷雨》片段,教师在课后进行指导。在做好以上这些准备后,话剧小组演出,同学评说分析。依据这种“编演评研”法教《雷雨》,不仅适当拓展了教材,而且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僵化,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潜能,突出迁移发展,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质疑激趣

语文教学,还应是不断地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因此,语文课堂上应该做到课文让学生看,题目让学生练,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讲。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导向、激励、评价、搭桥,给予每一位学生充分思考、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形成问题的意识与追问的风气。

在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学生针对教材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既然杜十娘与李甲已经做了夫妻,杜十娘为什么还始终不肯告诉李甲有关百宝箱的秘密?二是杜十娘身边还有百宝箱,她还可以选择走别的人生道路,为什么她还要投江自尽?难道她真的无路可走了吗?三是《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曾经让无数的读者洒下过同情的泪水,琵琶女与杜十娘都是风尘女子,两人都有过不幸的遭遇,那么相比较而言,琵琶女与杜十娘谁更值得我们同情,谁的形象更光彩照人呢?三个问题,言之凿凿,切中肯綮。学生如果对课文没有透彻的钻研,没有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的意识,对作品就没有如此深刻的洞察。

三、余音绕梁激趣

每节课结束前,有时也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趣味空间的拓宽,设置悬念,诱发好奇心,吊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胃口”,促使他们课后积极主动地去预习、探求,为下节的教学能够顺利开展作好铺垫。

复习“选用、仿写、变换句式”时,我为学生朗读了曹雪芹《红楼梦》第32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知己,既你我是知己,则何必有“金玉”之论?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而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

同学们能否用“又惊又喜,又悲又叹”起头仿照作者的写法分述“惊喜悲叹”的具体内容呢?下节课我们将请几位学生来交流,并系统复习仿写句式的知识。这样既消除了学生由于连续听课而产生的精神疲劳,又顺理成章地交代了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可谓一举数得。

四、渲染气氛激趣

音乐如一股晶莹而又甘美的泉水,流进人们的心里,洗去心灵的污垢,更像一座七色的彩虹桥,把人与人的心海紧紧相连。在复习诗歌鉴赏时,我有时选择一些与诗歌风格相近的音乐来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引起他们的共鸣。如鉴赏秦观的《鹊桥仙》这首词时,我给学生播放了《粱祝》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学生被时而低回、时而高亢、时而缠绵、时而愤怒的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音乐声深深地感染了,对秦观的词句也有了更为透彻的了解。

五、设计练习激趣

趣味性练习既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又有助于识记,能使学生留下持久、深刻的印象。如以下练习是我在复习相关考点时设计的,很有趣味。

(一)成语对对子:(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粗茶淡饭(山珍海味)流芳百世(遗臭万年)井然有序(杂乱无章) 指鹿为马(点石成金)。

(二)数字俗语激趣:表示实实在在,不可更改时用(一是一,二是二);表示做事不考虑周到,干了再说时用(一不做,二不休);表示一样东西两人平分时用(二一添作五);表示某人干事麻利时用(三下五除二);表示差不多时用(八九不离十);又如多音字的识记,将无意义的材料构成有意义联系的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记忆的质量。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变教学教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有学好语文的强烈欲望,真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将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为激趣而激趣,一定要把握火候,恰到好处。

篇3

一、积累与梳理的内容

一是语言材料。我们的学生至少要掌握能满足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的足够的词语,如果要求再高一点,则希望能掌握尽可能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包含现代汉语的普通词语和一些必要的专门词语和“熟语”,还有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要通过诵读积累一些精彩的篇章。另外,许多学生还喜欢积累一些名言警句,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不少名言警句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也常常有助于增强表达的力量。这些语言材料是供随时“提取”和组配运用的。要积累的语言材料应该是文化含金量高,具有语言典范性和强大的精神渗透力。对于日常学习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平时在阅读、背诵和与人交流中,可以随机获得许多语言材料,而这些积累起来的材料往往是散乱的。通过适当途径的梳理,这些材料有可能形成某种联系和条理,从而增强在“储存器”中的“活性”。

二是语文知识。这里的“语文知识”是指语文学科的知识,涉及到语音和文字、词语意义、词句篇章结构规律和根据情境组织语言恰当地表达的规律,言语作品的体裁格式,等等。

三是学习方法。平日的学习中,逐步掌握了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方法,例如,批注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制作卡片的方法,等等,天长日久积累了一批学习方法。经过分析归类的梳理,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可以有所提升,学习方法的运用水平可以有所提高,这样才可以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四是相关知识和素材。这里所谓的“相关知识”,是和语文的学习与运用密切相关的背景知识、附带的知识。这一些不属于本学科专门的知识,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即便十分精通语文本学科的专门知识,可还是不能顺利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

二、积累与梳理的方法

语文积累可以积累在头脑里,也可以积累在其他可供自己随时取用的地方。“记忆”(表示“记住、保持在脑子里”)是一种积累。然而,我们不可能把一切语言材料和相关的东西都保持在脑子里,事实上也没有必要不计成本地把所有这一切都用“记忆”的方式逐渐聚集起来。语文积累,有一些是必须保持在脑子里的,有一些可以暂时甚或长久地用别的方式加工存放,例如,用笔记本、卡片、电脑、剪报之类的方式存放。

读书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词语篇章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丰富起来的,良好的语感也是靠“读”书读出来的。无声的阅读会给我们带来语文的积累,出声的朗读、背诵(“抄写、默写”作为对朗读、背诵的补充和强化)更是语文积累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读”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词句篇章,而且也积累了语文知识,增加了语言感受力、文学鉴赏力的蓄积。从前,人们写文章时往往要斟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这样写通不通?写完了文章要从头至尾喃喃地念,念到不顺口的地方,就提笔修改,改了一遍再念,如果还有不顺口的,再改。从前的人写文章就这样边念边改,反复念反复改,直到完全“顺口”通畅为止。这样改出来的文章才可能读起来上口。而这里所谓“通不通”“顺口不顺口”,其实就是运用他们的语文知识来判别文章符合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标准。

运用语言表达交流的实践也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不仅有词语、表达方式的积累,还会有动态的、具有现场特征的语文知识的积累。这比起静态的单向接受的语文知识更有活力。

高中学生的语文积累工作,应该有不同于小学、初中阶段积累的特点。多数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还没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他们的语文积累有课程和教材所规定的,也有自己学习过程中随机获得的。学生进入高中,一般都会产生大致明确的学习需求,因此一些相关知识和素材的积累就要围绕自己选择的方向来展开。

篇4

(2)汉字:①能准确区分常见的同音字;②能够辨识简单的形似字;③理解常见的多音多义字在不同词语中的语音和意义;④书写汉字笔画清楚,字形规范,不写错别字。

(3)词语:①理解掌握“文章示例”所列文章中的常用词语;②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③能分辨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感彩;④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使用词语。

(4)句子:能够正确运用句子表情达意。

(5)识记“文章示例”所列文章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篇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应该创造更多的语文学习与实践的机会,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里学语文、用语文,不断丰富知识,增强能力,形成素养。因此,如何优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品质,体现新课程实验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作业真正成为巩固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重要环节,这一切已经成为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是,当前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尤其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部分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还局限在再现式的范畴内,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抄记,重复套用,缺乏思维训练价值,更谈不上创新、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业设计的单一性和功利性比较明显,作业缺少系统性和必要的科学理论基础;作业设计的应试训练色彩浓厚,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这也与新课程实验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背道而驰。从我区目前初中语文的教学情况看,教师对作业的理念、设计、使用和评价也都有不少值得探究和改进的地方,甚至从某一个角度看,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阻碍全区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当前初中语文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作业设计随意性比较大

有些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往往对训练重难点、作业目的不是很清晰,而且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需求,在布置作业时就显得随意、盲目,有的直接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练习,学生长期面对此类作业,兴趣容易消失,完成作业就会出现惰性,效果自然受到影响。

(二)作业容量偏大,学生负担较重

一些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常常会布置一些机械、重复、缺少思维训练的抄抄写写的作业,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学生也只能是疲于应付,极易产生厌倦情绪,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百害而无一益。

(三)作业设计缺少层递性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简单的“一刀切”的方法,要求全班学生完成同样的作业,这样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容易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消化不了”的尴尬现象。

(四)作业设计缺少系统性

许多教师未能从整个单元或整册教材或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的需要来设计作业,导致作业零零碎碎,作文训练常常没有清晰的目的,缺乏整体考虑,显得无序、零散,学生完成作业后总觉得收获不大。

(五)作业形式单调,功能单一

不少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侧重于背诵、默写、摘抄等相对机械、单调的局限于书面的作业,忽视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学生思维训练不够,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较少,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不多,忽视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语文学习与精神世界、社会生活的契合度不高,极易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索然无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三、优化作业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一)观察型作业的优化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勤于积累、善于表达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找准听说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观察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如写观察日记、周记等,在设计此类作业时要有具体的目标要求,可操作性要强,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特定的某一景物或叙述一件事件的细节等,不宜作宏观、笼统要求,不必面面俱到。

(二)实践型作业的优化设计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积极创设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受到优秀文化的感染熏陶,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开拓思维,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结合我国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玉兔”落月开展科学考察活动,组织开展探究活动——神话,让学生搜集有关神话故事,了解有关中外神话和“嫦娥三号”发射成功的评论和介绍,讲述有关月亮的中外故事,探讨神话对现代人的意义,交流各自取得的探究成果;开展本地区旅游资源的调查等综合性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历史传统等,通过实地考察、调查咨询、整合统计、协作分享等多种方式,激发兴趣,拓宽视野,丰富阅历,积累素材,培养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分享的能力。

(三)专题型作业的优化设计

这种专题性作业,是围绕某个主题来展开的,并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再现。相对来说,它并不像平时作业那样在短时期内可以完成,而具有时间跨度较长的特点。它一方面要和学科的内容、课内的知识相联系;另一方面也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际生活、社会环境、学生的认知水平相一致。要从学生的现实出发,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动口能力、动眼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让各种感官协调发展;既要让学生能够从周围的可利用资源中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方法获得可以利用的有价值的材料,又要使学生在实际的实践操作、亲身体验中获得真切的感受,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比如,我区有的学校为加强阅读教学,每月确定一个阅读研讨主题。九月份的阅读主题是“亲情篇”,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有关“亲情”话题的文章,引导同学们就这一话题展开了广泛的阅读与交流。同时师生共同回顾学习了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一厘米》、《清兵卫与葫芦》和第四单元中《给儿子(女儿)的一封信》等,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观察、思考自己和周围同学们的“家庭教育”现状,这样学生不仅阅读了大量的专题作品,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在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四)拓展型作业的优化设计

拓展型作业设计是指以某一知识(如语文课内知识)为起点,把与之有联系的相关知识容纳进来而设计的目的明确、层次清楚、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作业。拓展型作业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知识全面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它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可以要求学生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也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认知体验,依靠创造性想象和思维进行创造。比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文后,指导学生画出建筑物的平面示意图,使学生对建筑物的组织结构一目了然,课后可以让学生介绍校园,并画出平面示意图;在学习《公输》后,要求学生用现代人的目光,评价公输造云梯一事,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再如:在余光中《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等,可以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阅读同是抒发乡愁的诗词,也用“乡愁是……”的形式把它浓缩成一个比喻句。

(五)层次性作业的优化设计

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面对的是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因此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差异,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的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作业设计的层次性,提高作业的针对性。例如在学习文言文时,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应主要布置朗读、字、词、句和文意的整体理解等基础等级的作业,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理解性、拓展性的作业。例如:在教学《清兵卫与葫芦》一文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谈谈对清兵卫的父亲的评价,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厘米》、《清兵卫与葫芦》和第四单元中《给儿子(女儿)的一封信》等,就“亲情”这一话题展开广泛的阅读与交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自己和身边同学们的“家庭教育”现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以上两道作业形成一定的梯度,既关注了基础性,又强调了自主性、参与性、实践性和拓展性,较好地体现了作业的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