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发展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节约资源与减少环境污染要靠每个组织和个人的自觉行动。低碳经济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觉悟、对减排的认识、科学的态度。如果人们对于减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它,那么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只能是停留在口号上。目前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国家相比还很弱,环保观念属于新观念,要培养我国公民的绿色觉悟,增强环保意识还任重道远。在《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提高人们认识,转变观念,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要看到温室气体效应对全球济、社会、生态环境、人们生存条件的严重威胁,也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为此,学校、媒体、政府和其他组织在帮助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发展低碳经济的教育培训方面要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使全社会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对于个人,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以节能减排为荣。碳经济研究是我国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一件重大的民生问题,关注低碳经济就是关注民生问题。
二、更新经济结构,推进清洁生产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六个方面,其中高投入、高消耗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与投资结构、资源供给结构之间的非合理化;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与生产技术结构之间的不适应;不协调主要指三次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结构的非优化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合理。经济结构问题是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内容,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一个国家的结构是不同的。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在世界经济结构进化的等级系列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及其调整升级的步伐是其经济增长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经济发展要保证质量必须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合理布局,将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推进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作为工作的重点。
首先,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行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工业内部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和低耗能产业,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排放强度。我国在保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国正处在第三产业的发展时期,尤其要大力发展信息业、咨询业、科教文卫以及法律、会计等中介机构。提高服务业的知识含量是一项紧迫任务。要大力推动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加快高新技术在金融、咨询、贸易、文化等服务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增强服务业的竞争能力。
其次,加强高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淘汰陈旧设备,削减小型、分散、工艺落后的污染源,推广高新技术,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3]具体做法是通过制度实施相关法规,制定节能专项规划,制定和实施鼓励节能的技术、经济、财税和管理政策等综合措施,采取激励性和约束性的手段,引导、支持企业向低碳经济领域积极投资,参与开发清洁能源;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完善准入制度,提高了新建项目的市场准入门槛,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建立起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地方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挂钩相结合的机制。
三、改进能源结构,积极发展能源新技术
以能源结构调整推进低碳经济能源开发深度和能源利用效率问题,它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长远困扰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4]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我国的能源消费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能源的消费和生产主要以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为主,化石能源的供应刚性特征和对环境的污染特点,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面临着能源供应和环境容量的制约瓶颈[5]。为此,必须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做到能源、经济及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修正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煤炭终端消费比例,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避免和减少能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推进技术进步,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方向。我国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和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需要一大批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跟进研发。当前关键和迫切的问题是增强我国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产业的术创新能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源技术发展能力,带动国际社会共同参与到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发展中来,共享可再生能源创新成果。因此,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与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另一方面在学习、借鉴和引进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低碳技术。
其次,遏制奢侈消费,减少浪费,提高能源利用率也是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6]我国的能源利用率远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与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这反映了我国工艺与能源利用技术方面的落后。[7]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仍比世界水平高2.4倍,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大大高于世界先进水平,能源利用效率为30%左右,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强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8]节约能源已经被能源专家视为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而且可以大大节省能源开发投资。因此,大力提高科技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应用高新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产品成本,已成为是今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创新制度,营造减排环境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是政策制度的创新和制定,这是解决我国高碳创新问题的重要举措。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瑞典等国近几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的保障。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能源税和碳税制度等多项经济政策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也开征国家碳税。[2]对我国来说,当前应该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营造减排环境,为低碳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首先,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我国2008年8月29日通过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总结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有益经验,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线,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这对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都将发挥积极作用。[9]但是清醒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应该根据《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理念修订《节约能源法》,颁布适应各个领域的子法,增强节能减排的可操作性。如颁布针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的相关法律,加快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建立。从法律上促进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和地热的进一步开发,实施强制性的最低能耗标准和节能认证,推行能效标识制度。
其次,利用税收政策刺激和引导全社会节能减排。税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可以在促进低碳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合理的税收政策,是引导和推动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税收通过作用于产品价格、对能源的需求及消费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时通过税收激励政策对节能减排项目投资产生积极作用。具体的做法包括:对生产节能产品的企业给予不同额度的税收减免,对不执行节能标准的耗能产品征收较高的所得税,对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项目和专用设备投资以及生产节能产品服务的技术转让承包、技术咨询服务所取得技术收入等给予所得税减免优惠;限制高污染、高能耗及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降低或取消高能耗及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将现行消费税征收范围扩大到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及其产品,逐步调高税率,使之与节能减排的需要相适应;实行支持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税收政策,以及支持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通过对再生能源使用给予免税方式,提高再生能源的竞争力和开发经济的合理性。
再次,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相应的资金保障机制。一是加大财政节能降耗减排投人力度,逐步提高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加大技术创新投人力度,加大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保障体系。加大投入时,着力做好四件事:第一,注重支持能源产业和能耗低、效益高的产业发展,推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重点行业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重大节能技术示范工程、可再生能源发展以及节能管理的能力建设。第二,完善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及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逐步加大对清洁生产、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开发等项目的支持力度。第三,研究建立废旧家电回收基金。第四,建立“谁节能减排、谁受益”的机制,对节能减排的项目提供低息贷款、资金担保或直接补贴。最后,建立起新干部任用的考核指标———绿色GDP。从制度上改变过去官员升迁只看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偏向,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政收入考核评价体系,使财政收入的增长建立在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基础上,而不是靠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实现。把节能减排纳入综合考核评价,强化环境成本的观念,杜绝不计环境代价发展经济的倾向。
五、更新地表状况,确立碳交易机制
碳汇是指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碳汇是降碳的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在《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的一系列气候公约国际谈判中,国际社会对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汇聚作用越来越重视,逐步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碳汇项目。[10]尽管我国的森林碳汇潜力巨大,但相对于碳排放总量仍显不足,此外考虑到我国1/3的沙漠和1/3的高原土地,森林覆盖率低、总量不足,我国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9.421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11]所以,要发挥碳汇的作用,必须改造地表状况。应当通过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发挥碳汇的作用。除植树造林以外,我国还应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进一步增强了林业作为温室气体吸收汇的能力。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得以快速发展,农业经济也随之发展,现在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便是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群众构建新农村的积极性。
1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措施,为农村现实需求提供了细致的分析,使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促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理论指导,解决发展中的遇到的问题。
1.1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结合农村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并结合农村的经济状况和现有条件,产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制度,形成了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方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科学、更规范。合理的制度能够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保证了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速度。
1.2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点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使农业有目的性的进行发展,确立了农业在市场的地位,更有利于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
1.3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制约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农村经济存在的众多制约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并对农村未来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保护环境,保证农村经济快速而平稳发展。
2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2.1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1世纪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建设的新时期。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新农保,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它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待遇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为老年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二是新农合,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使农民可以摆脱因病致贫并得不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三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农村中丧失劳动能力、因灾因病致贫的特困人口以及传统意义上的“五保户”得到有效的供养。
2.2制定科学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
针对上文提到了农产品市场供需不合理问题,国家政府机关需全面落实惠农惠民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进程。此外,针对农村中出现的占用耕地、低价强制出售土地等问题,国家要坚决打击。
2.3重视教育,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首先,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文化发展。国家必须在政策、财政、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大对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投资,在紧抓农村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建设的同时,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健身活动,举办农民艺术节、乡村青年文化节,从而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其次,重视农民素质教育和科技教育。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和教育设施投入,比如建立农村书屋、构建农村计算机互联网系统,鼓励农民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最后大力发展现代化高科技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械设备,开发有实力、有品牌效应的农产品,从而引导农业向现代化、旅游化、绿色化的生态农业前进。
2.4加大资金投入,缩小城乡差距
在农业经济发展体制上,结合当地的地理资源和环境优势,极力缩小城乡差距,拓展农民增收的途径。此外当地农村政府应该详细调查农村经济的现状,理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差异的原因,然后找出优势,适时抓住机遇,带头招商引资,加快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经济发展优势。此外当地农村政府要善于引进人才,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重视科技运用。
2.5对农村债务进行合理处理
为进一步保障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利用精简机构、费用包干等方法减少农村资金的指出。为了避免出现新的经费或者债务,还要实现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审批制度。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还需要针对发展需求建设工程,保证管理费用的具体化以及精细化,还要对农村经费支出进行预算与评估,避免出现浪费现象,还能节约公共管理经费。此外,还要采取激励政策,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制定一个科学的激励机制,实现考核工作,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
2.6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主体是农户,但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大部分农户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及经营分散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不仅发展缓慢,也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因此,要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将产业化作为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的“牵引点”,进而“以点带面”,实现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够有效地将市场信息、农业科学技术和销售渠道等优势快速、直接地带给农民,让农村经济加快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步伐,让农民在围绕市场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3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保障农村经济活动的基础,并且也是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因素。积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在本文中笔者从多个角度探析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其中要组建一批高素质的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要从农村财务管理、土地承包等多个方面出发,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只有如此,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县委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五年内努力走到全县乡镇前列的目标定位,坚持“强信心,保增长,重民生,促稳定”的工作基调,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合力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明年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亿元,增长8%;实现入库税收180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2万元,增长8%;实现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035元,增长10.5%;计划生育符合率保持在95%以上。
围绕上述主要预期目标,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以平台拓展为重点,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回升
工业经济是经济的支撑和基础,也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希望所在,我们将围绕保增长、抓转型、促调整总体要求,坚持以发展为先,以发展为重,确保全镇工业经济稳步回升。
一是加快推进园区建设。进一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抓好新入园企业的投资项目建设,加快华鹰传动、华雄机械等入园企业的建设进度,力争早建成、早投产。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相关土地征用、供地手续报批等前期工作,协助园区做好政策处理、矛盾化解等工作,尽快解决入园企业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做好园区的社会稳定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园区发展环境。
二是深入发展家庭工业。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引导广大群众发展家庭工业,落实各项创业优惠政策,降低创业成本,进一步扩大家庭工业块状经济发展,坚持梯度培育,积极实施现有家庭工业培优育强计划,做强做大家庭工业,提升家庭工业整体实力,完成家庭工业发展与家庭工业集聚区建设任务。
三是加快优化创业环境。转变工作作风,化被动为主动,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企业实情,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决策咨询和信息导向服务。加大安全生产管理力度,重点在制度落实、责任落实、安全隐患检查、安全生产培训、法律法规宣传等方面下功夫,注重安全生产宣传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增强企业安全生产意识。
二、以农民增收为抓手,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以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繁荣为重点,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切实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以坚持发展特色产业为主导,注重抓好效益农业,做强做大茶叶、高山蔬菜等高效特色农业,争取新发展和改造良种茶250亩,发展以小辣椒为主的高山蔬菜100亩,发展蓝莓种植50亩。壮大农业产业规模,完成宫廷黄鸡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镇土地流转服务站工作机制,不断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滴水岩等5座山塘、1座小(二)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实施龟岩潭等村的自来水改造工程;完成棠村、龟岩潭拦水坝修复工程;启动集镇自来水改造前期准备工作。
三是拓展致富渠道。以“奔小康工程”建设为契机,多方创造条件,形成“农户得实惠,集体增收入,经营获利益”的多赢局面。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配合完成4个市级单位结对村的中国茶市联购商铺项目,力争完成1个村的集体经济增收项目。做好低收入农户培训和产业就业帮扶工作,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民培训工程。
三、以环境优化为目的,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以集镇建设、村庄整治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工作力度,抓好基础建设、环境改善等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是推进集镇基础建设。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的目标要求,把中心镇、园区建设、中心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合理规划。在抓好镇总体规划落实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历史、文化、经济、产业、生态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推进相关专项规划编制。重点做好凤山大街二期拆迁工作,提高集镇对人口、产业的吸纳承载力,进一步增强集镇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提高中心集镇品位。
二是逐步优化人居环境。坚持“因地制宜、适度集中、分类指导、逐步到位”原则,积极推进燕窠等11个村“四改一拆”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配合做好江二期综合治理工程。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作,力争明年底集中收集处理率达80%以上。
三是加大环境管理力度。继续巩固市级卫生镇创建成果,加大对集镇环境的日常管理和综合治理,不断完善集镇环境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建设,加强宣传教育,规范群众行为,进一步提高集镇管理水平和实效。
四、以和谐稳定为保证,加快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推动政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一是完善农村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和参保率,完善大病医疗救助体系,做好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工伤保险扩面、困难住户救助等工作。做好园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工作。重视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救助,做好低保、“五保”以及特困家庭等群体救助工作。
二是加强基层民主管理。认真听取人大、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全力构筑民主化、多元化、制度化的科学决策机制;推行村级班子创业承诺、规范承诺、廉政承诺“三承诺”活动,抓好农村党员亮分制工作,全面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职活动;深化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提高村级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能力。
三是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镇、村文化阵地建设,争取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室3个。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农村卫生保障和服务水平,继续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综合大楼建设。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强化宣传和优质服务,认真落实计生优惠政策。
四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按照“健全机制、畅通渠道、规范秩序、强化源头稳控、着力就地化解”的要求,认真做好工作,进一步落实维稳工作责任机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完善综治月报制度,及时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力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重视对外来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建立健全“严打”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反斗争,继续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有效预防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认真做好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
五、以为民服务为根本,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办事效率、责任意识和廉政意识。
一是加强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以“争创学习型政府,争当学习型干部”活动为载体,强化干部学习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增强谋全局、抓机遇、解难题的能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鼓励干部参加学历升级和各类培训,引导干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服务人民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二是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牢固树立效率至上的理念,从提高服务入手,提升办事效率、缩短办事环节,能快则快、能短则短、能简则简,切实提高工作效能。特别是对年度重点工作要坚持从年初开始就紧抓不放,全力加快工作进度。
关键词:公路经济发展 拓宽融资渠道 增加经营形式
我国公路系统的经济发展是需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策略方向的。然而,当前的公路经济发展还存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建设思维意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路工程的经济效益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对公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旨在使公路系统经济建设的一线工作人员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提高上来。此外,还对现阶段公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使公路经济发展的更好发挥其应有作用。
一、公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公路经济是指与公路建设、运营以及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经济内容,换句话说就是公路运行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发展公路经济能够拉动所在地区的经济内需,如在某地区建设公路工程时,就需要大量的施工建设材料、施工建设人员以及相应的运输条件等。这就为当地创造了一定发展机会,与此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当公路工程建设完成后,就会为沿线带来大量的信息流、物流以及客流等交易机会。除此之外,还会促进公路沿线地区的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向前发展,从而实现乡镇现代化。在为公路建设沿线带来一系列商机的同时,还增加了乡镇对外开放的程度,这种情况对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二、公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随着我国公路网络的日益完善,其所发挥的经济效益在呈几何式的增长。然而,伴随着公路的车流量、运输量的快速增长,公路的损坏情度日益增加,使得对其进行养护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大。尤其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超速超载问题,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路原本的使用寿命。造成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公路经济的发展与公路的养护维修没有达成一定的平衡。长此以往,公路系统的建设就会陷入经济发展的越好道路损毁越快的恶性循环。
2.公路系统的经济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公路系统的经济管理体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仍然采用半下放式的经济管理模式来发展经济。其具体运行过程为由省厅拨款这一主要资金来源渠道为公路建设和养护的提供资金。与此同时,公路系统的行业发展管理也是由省厅来负责,而地方政府仅负责人事行政等细节内容的管理。这种半下放式的经济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公路系统行业发展的范围。但是,由于省厅对于公路系统沿线的实际情况的了解不够透彻,这就使得省厅制定出的管理制度不符合当地的实际运营情况。当地的建设就很难将公路系统的经济管理制度落于实际。
3.公路系统建设资金不足。
公路系统的经济建设项目是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的,对于公路工程的建设与养护也是一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水平的发展不断加快,原材料、人工等方面都在逐年上涨。这就意味着在公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所需的施工材料和劳动力的应用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伴随着建设成本不断的增加,资金的投入也需要越来越大。然而,由于公路建设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这就为公路系统建设资金的筹集工作带来了困难。这种资金困境使得每年的财政拨款都难以满足公路系统的建设需求,迫于无奈只能采用负债的形式来进行建设。
三、解决公路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1.规范车辆行车安全。
要想获得公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真正益处,必须针对公路的实际情况对过往的车辆进行严格把控。只有这样才能在车流量、运输日益增大的情况下,保证公路使用的耐久性。具体措施有:在相关路段设置限速标识并安装摄像头,对超速的车辆进行处罚。通过小惩大诫的方式使车辆的驾驶人员将行车规范重视起来。此外,还要组织交通管理部门对车辆超载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这些都是增加公路使用寿命重要的方式方法,也是确保公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与此同时,超载检查、限速处罚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驾驶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要想发展公路经济,规范车辆行车安全是非常有必要的。
2.完善经济体制,提高建设效率。
想要提高公路经济发展效率,必须将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完善。首先,应在公路系统内部建立经济管理部门,并在建立之初明确其主要职能。这样就可以使其所行使的权利与应负的责任是透明公开的。其次,在这一机构中应制定出与实际建设条件相符的经济管理运行的流程和规章制度。这样就可以对公路系统中的各项经济项目环节的运营情况进行控制,使其所发挥出的经济效益更能服务于人民群众。此外,还要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义务,划分管辖范围。这样一来,出现问题就可以实现责任到人的解决路线。在快速提高公路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能够保证其稳定性,从而实现公路经济市场化运营。
3.拓宽融资渠道,增加经营形式。
随着公路工程的主框架和公路网络的不断扩大,这就使得其建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而公路系统的建设资金的投入金额也在不断增大。在这样的建设与资金需求的双重压力下,仅依靠省厅或者是其他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公路系统的经济发展需求。因此,公路系统的建设者要采用拓宽融资渠道的建设策略来获取建设资金。具体渠道可为:招商引资、银行贷款以及申请资金补助等,这些渠道都可以为公路系统的经济建设提供有效助力。对于公路系统的建设,在“开源”的同时还要进行一定的“节流”措施。这里的“节流”是指增加公路系统经济发展的经营方式。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公路系统的经济发展经营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一过程中,公路系统应积极调整内部的经济结构,将经营的形式站在市场的角度上来进行发展。
4.加强公路系统人员服务意识,提高公路经济发展效益。
公路建设是国家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其系统人员的服务质量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公路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换句话说也就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源问题。加强公路系统人员的服务意识,能够直观的体现出公路经济发展力度。具体方式为在公路系统内部组织专业知识培训,并在培训的过程中挑选出表现突出的员工提升工作环境。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体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公路系统内部的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上来后,就会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这样一来,公路经济的发展就会在服务意识逐渐增加的状态下进行,经济效益、管理水平也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公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文章就这几点问题分析出了与之对于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公路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其具体的措施有规范车辆行车安全、完善经济体制提高建设效率、拓宽融资渠道增加经营形式以及加强公路系统人员服务意识,提高公路经济发展效益。
参考文献:
[1]鞠婧.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及经济管理的具体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5,11:111.
[2]生红丽.论公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剖析与解决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5,11:117.
[3]李常勇.论公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剖析与解决措施[J].商,2013,24:52.
[4]柳春萍.公路经济效益的制约因素及解决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8:114.
[5]李霞.理性看待社会转型期的收费公路问题——对路桥收费问题引发争议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0:38-40.
1民营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1.1民营经济的概念所谓民营经济,一般认为,民营是一种不同于计划经济的市场经营机制,是将产权明确到自然人,由民间来进行经营的经济。它包含了城镇股份制经济和个体、私营非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乡镇企业中的股份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简单地讲,就是除去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外资经济,其余的都可认为是民营经济。
1.2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
(1)集中分布于二、三产业,逐步向国有资本垄断行业扩张。我国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第二产业中的竞争性领域和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以轻工纺织、商业服务、建筑运输、一般加工为主,“劳动密集型”行业依然是主阵地。近年来,民营企业通过投资、收购兼并、国有企业改制等方式开始大批进入曾经被国有资本高度垄断的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2)东部及沿海地区实力雄厚,中西部地区发展较快。上规模的民营企业中,营业收入规模最大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企业营业收入规模明显偏小。地区之间企业发展差距比较大。近年来,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很快,呈现出中部地区上规模民营企业市场扩张较快,西部地区上规模民营企业逐渐发挥资源成本优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发展态势。
(3)经济总量持续增强,企业规模扩张明显。近年来,我国民营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2011年7月中国(重庆)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黄孟复指出,中国民营经济总量已占到GDP的50%以上。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增至184家,占36.8%。201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门槛突破50亿元,较2010年提高了14亿元,这充分体现出我国民营企业继续保持快速成长的势头。
(4)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回馈社会行动积极。面对“非典”、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许多民营企业积极捐款捐物,用实际行动诠释“社会责任感”,更加积极地回馈社会。以“5.12”地震为例,2008年5月26日“胡润研究院”的《5.12抗震救灾民营企业捐赠报告》显示:自本月19日首次报告至26日第二次报告,百富榜前100位企业家中,已有80人捐款10.4亿元,相当于社会各界捐款总额的3.58%。可以看出,企业家们在捐赠救灾方面反应迅速、行动积极,用胡润的话说,就是“民营企业家们承担社会责任的时代已经到来”。
2目前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绝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由于条件所限,民营企业创业初始,多数是家族企业或个人合伙企业,起步较低,资金有限,主要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投入少、规模小、见效快的行业,由于受自身力量的局限和市场准入的限制,发展受到限制,规模难以扩大,而且这些行业进入容易,从而导致市场竞争激烈,赢利水平呈下降趋势,影响企业实力的增强。此外,银行鉴于多方面考虑,向民营企业放贷的意愿不高,导致企业的资本主要靠业主自身的积累和民间借贷,因资本有限使大部分企业只能维持正常的运转。因此,虽然有不少民营企业抓住机遇发展成为大型企业,但很多民营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和个体私人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2家族管理模式盛行,管理制度不健全在民营企业中,大量存在着家族式管理和唯亲是用的用人机制,一般重要职位都由家族成员担任,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另外,一些企业制度不健全,在管理方面比较薄弱,由于是在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下,一些企业的创业人和管理者素质不高,使企业缺少远瞻性、创新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2.3民营企业对人才缺乏吸引力,人才短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往往建立在县域范围内,离大中城市和教育、科研中心等人才汇聚的地方较远,企业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相对较低且不稳定,很难吸引人才。加之部分民营企业家存在的种种“不诚信”行为,更是对吸引人才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民营企业要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要么留不住人才,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2.4部分民营企业诚信度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假冒伪劣商品、商标侵权、合同蒙骗欺诈等短视行为与现象,很多出自于中小企业,且有些是地方保护的不良行为。一些民营企业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见利忘义,丧失诚信,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没有建立百年长青基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行动。
2.5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度较大由于中小企业拥有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较少,从银行获取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的能力有限,企业又达不到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要求,从而也难于获得风险资本的支持。而上市融资由于门槛高,民营企业的“次国民待遇”让他们很难直接进入。民营经济间接、直接融资的渠道都较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融资数量依然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3我国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3.1充分认识民营经济重要性,营造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认真落实中央发展民营经济的有关精神,充分认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破除对民营企业的偏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构建完善高效的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创业、经营和发展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努力营造民营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在社会上有平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的创业机制,营造鼓励干事的社会氛围,在全国形成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新局面。
3.2高度重视融资问题,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融资难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解决。政府和财政部门要利用自身信息渠道广、信息量大的优势,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有用的信息,要充分运用自身的经济职能,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建立一系列制度来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要制定倾斜政策,运用财政担保、财政贴息等措施增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力度。国有银行应改变对民营企业在资金需求方面存在的“惜贷”心理,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加大民营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的力度。
3.3引进先进管理方式,促进企业治理结构转变在一定阶段,集权式的治理结构和家族式管理,可能更有助于形成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但是,从长期发展和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的角度看“,家企不分”将会成为发展的桎梏。当民营企业开始新一轮高速增长的时候,其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就必须向高级化、多元化、分权化发展。中国的家族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向所有权家族化、经营层社会化、股权逐步公众化的转变。根据家族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现有规模,在既定宏观制度背景下最大限度地伸展自己的利益边界,实现家族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的优化配置。
3.4重视人才引进培养,实施人力资源战略民营企业要持续创新就必须招聘到合格人才,要培育人才、留住人才,实施人力资源战略。要从企业百年发展的需要出发,实施人才高地战略,制定长远人才发展计划,建立健全用人机制,敢于不拘一格招贤纳士,用情感、用事业、用待遇有计划、有步骤地吸纳各类优秀人才,并通过培训等方式增强人力资本的能力,还要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5积极顺应国家宏观调控,实现从机会投资到战略投资转变很多民营企业碰到投资项目,首先考虑的是该项目短期内能不能赚到钱,而很少考虑这项投资对企业的长远战略意义。这种投资上的短视,导致许多民营企业发展停滞不前。企业战略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和战略实施的竞争。随着党和政府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升,机会投资的成功率将会越来越小,战略投资将会日益显示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