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措施范文

经济发展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发展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发展措施

篇1

节约资源与减少环境污染要靠每个组织和个人的自觉行动。低碳经济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觉悟、对减排的认识、科学的态度。如果人们对于减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它,那么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只能是停留在口号上。目前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国家相比还很弱,环保观念属于新观念,要培养我国公民的绿色觉悟,增强环保意识还任重道远。在《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提高人们认识,转变观念,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要看到温室气体效应对全球济、社会、生态环境、人们生存条件的严重威胁,也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为此,学校、媒体、政府和其他组织在帮助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发展低碳经济的教育培训方面要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使全社会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对于个人,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以节能减排为荣。碳经济研究是我国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一件重大的民生问题,关注低碳经济就是关注民生问题。

二、更新经济结构,推进清洁生产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六个方面,其中高投入、高消耗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与投资结构、资源供给结构之间的非合理化;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与生产技术结构之间的不适应;不协调主要指三次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结构的非优化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合理。经济结构问题是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内容,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一个国家的结构是不同的。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在世界经济结构进化的等级系列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及其调整升级的步伐是其经济增长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经济发展要保证质量必须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合理布局,将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推进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作为工作的重点。

首先,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行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工业内部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和低耗能产业,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排放强度。我国在保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国正处在第三产业的发展时期,尤其要大力发展信息业、咨询业、科教文卫以及法律、会计等中介机构。提高服务业的知识含量是一项紧迫任务。要大力推动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加快高新技术在金融、咨询、贸易、文化等服务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增强服务业的竞争能力。

其次,加强高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淘汰陈旧设备,削减小型、分散、工艺落后的污染源,推广高新技术,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3]具体做法是通过制度实施相关法规,制定节能专项规划,制定和实施鼓励节能的技术、经济、财税和管理政策等综合措施,采取激励性和约束性的手段,引导、支持企业向低碳经济领域积极投资,参与开发清洁能源;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完善准入制度,提高了新建项目的市场准入门槛,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建立起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地方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挂钩相结合的机制。

三、改进能源结构,积极发展能源新技术

以能源结构调整推进低碳经济能源开发深度和能源利用效率问题,它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长远困扰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4]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我国的能源消费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能源的消费和生产主要以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为主,化石能源的供应刚性特征和对环境的污染特点,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面临着能源供应和环境容量的制约瓶颈[5]。为此,必须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做到能源、经济及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修正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煤炭终端消费比例,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避免和减少能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推进技术进步,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方向。我国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和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需要一大批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跟进研发。当前关键和迫切的问题是增强我国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产业的术创新能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源技术发展能力,带动国际社会共同参与到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发展中来,共享可再生能源创新成果。因此,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与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另一方面在学习、借鉴和引进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低碳技术。

其次,遏制奢侈消费,减少浪费,提高能源利用率也是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6]我国的能源利用率远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与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这反映了我国工艺与能源利用技术方面的落后。[7]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仍比世界水平高2.4倍,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大大高于世界先进水平,能源利用效率为30%左右,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强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8]节约能源已经被能源专家视为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而且可以大大节省能源开发投资。因此,大力提高科技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应用高新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产品成本,已成为是今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创新制度,营造减排环境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是政策制度的创新和制定,这是解决我国高碳创新问题的重要举措。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瑞典等国近几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的保障。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能源税和碳税制度等多项经济政策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也开征国家碳税。[2]对我国来说,当前应该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营造减排环境,为低碳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首先,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我国2008年8月29日通过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总结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有益经验,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线,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这对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都将发挥积极作用。[9]但是清醒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应该根据《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理念修订《节约能源法》,颁布适应各个领域的子法,增强节能减排的可操作性。如颁布针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的相关法律,加快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建立。从法律上促进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和地热的进一步开发,实施强制性的最低能耗标准和节能认证,推行能效标识制度。

其次,利用税收政策刺激和引导全社会节能减排。税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可以在促进低碳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合理的税收政策,是引导和推动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税收通过作用于产品价格、对能源的需求及消费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时通过税收激励政策对节能减排项目投资产生积极作用。具体的做法包括:对生产节能产品的企业给予不同额度的税收减免,对不执行节能标准的耗能产品征收较高的所得税,对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项目和专用设备投资以及生产节能产品服务的技术转让承包、技术咨询服务所取得技术收入等给予所得税减免优惠;限制高污染、高能耗及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降低或取消高能耗及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将现行消费税征收范围扩大到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及其产品,逐步调高税率,使之与节能减排的需要相适应;实行支持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税收政策,以及支持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通过对再生能源使用给予免税方式,提高再生能源的竞争力和开发经济的合理性。

再次,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相应的资金保障机制。一是加大财政节能降耗减排投人力度,逐步提高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加大技术创新投人力度,加大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保障体系。加大投入时,着力做好四件事:第一,注重支持能源产业和能耗低、效益高的产业发展,推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重点行业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重大节能技术示范工程、可再生能源发展以及节能管理的能力建设。第二,完善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及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逐步加大对清洁生产、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开发等项目的支持力度。第三,研究建立废旧家电回收基金。第四,建立“谁节能减排、谁受益”的机制,对节能减排的项目提供低息贷款、资金担保或直接补贴。最后,建立起新干部任用的考核指标———绿色GDP。从制度上改变过去官员升迁只看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偏向,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政收入考核评价体系,使财政收入的增长建立在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基础上,而不是靠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实现。把节能减排纳入综合考核评价,强化环境成本的观念,杜绝不计环境代价发展经济的倾向。

五、更新地表状况,确立碳交易机制

碳汇是指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碳汇是降碳的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在《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的一系列气候公约国际谈判中,国际社会对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汇聚作用越来越重视,逐步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碳汇项目。[10]尽管我国的森林碳汇潜力巨大,但相对于碳排放总量仍显不足,此外考虑到我国1/3的沙漠和1/3的高原土地,森林覆盖率低、总量不足,我国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9.421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11]所以,要发挥碳汇的作用,必须改造地表状况。应当通过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发挥碳汇的作用。除植树造林以外,我国还应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进一步增强了林业作为温室气体吸收汇的能力。

篇2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得以快速发展,农业经济也随之发展,现在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便是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群众构建新农村的积极性。

 

1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措施,为农村现实需求提供了细致的分析,使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促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理论指导,解决发展中的遇到的问题。

 

1.1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结合农村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并结合农村的经济状况和现有条件,产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制度,形成了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方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科学、更规范。合理的制度能够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保证了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速度。

 

1.2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点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使农业有目的性的进行发展,确立了农业在市场的地位,更有利于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

 

1.3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制约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农村经济存在的众多制约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并对农村未来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保护环境,保证农村经济快速而平稳发展。

 

2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2.1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1世纪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建设的新时期。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新农保,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它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待遇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为老年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二是新农合,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使农民可以摆脱因病致贫并得不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三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农村中丧失劳动能力、因灾因病致贫的特困人口以及传统意义上的“五保户”得到有效的供养。

 

2.2制定科学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

 

针对上文提到了农产品市场供需不合理问题,国家政府机关需全面落实惠农惠民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进程。此外,针对农村中出现的占用耕地、低价强制出售土地等问题,国家要坚决打击。

 

2.3重视教育,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首先,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文化发展。国家必须在政策、财政、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大对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投资,在紧抓农村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建设的同时,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健身活动,举办农民艺术节、乡村青年文化节,从而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其次,重视农民素质教育和科技教育。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和教育设施投入,比如建立农村书屋、构建农村计算机互联网系统,鼓励农民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最后大力发展现代化高科技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械设备,开发有实力、有品牌效应的农产品,从而引导农业向现代化、旅游化、绿色化的生态农业前进。

 

2.4加大资金投入,缩小城乡差距

 

在农业经济发展体制上,结合当地的地理资源和环境优势,极力缩小城乡差距,拓展农民增收的途径。此外当地农村政府应该详细调查农村经济的现状,理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差异的原因,然后找出优势,适时抓住机遇,带头招商引资,加快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经济发展优势。此外当地农村政府要善于引进人才,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重视科技运用。

 

2.5对农村债务进行合理处理

 

为进一步保障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利用精简机构、费用包干等方法减少农村资金的指出。为了避免出现新的经费或者债务,还要实现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审批制度。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还需要针对发展需求建设工程,保证管理费用的具体化以及精细化,还要对农村经费支出进行预算与评估,避免出现浪费现象,还能节约公共管理经费。此外,还要采取激励政策,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制定一个科学的激励机制,实现考核工作,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

 

2.6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主体是农户,但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大部分农户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及经营分散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不仅发展缓慢,也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因此,要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将产业化作为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的“牵引点”,进而“以点带面”,实现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够有效地将市场信息、农业科学技术和销售渠道等优势快速、直接地带给农民,让农村经济加快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步伐,让农民在围绕市场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3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保障农村经济活动的基础,并且也是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因素。积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在本文中笔者从多个角度探析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其中要组建一批高素质的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要从农村财务管理、土地承包等多个方面出发,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只有如此,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篇3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县委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五年内努力走到全县乡镇前列的目标定位,坚持“强信心,保增长,重民生,促稳定”的工作基调,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合力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明年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亿元,增长8%;实现入库税收180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2万元,增长8%;实现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035元,增长10.5%;计划生育符合率保持在95%以上。

围绕上述主要预期目标,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以平台拓展为重点,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回升

工业经济是经济的支撑和基础,也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希望所在,我们将围绕保增长、抓转型、促调整总体要求,坚持以发展为先,以发展为重,确保全镇工业经济稳步回升。

一是加快推进园区建设。进一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抓好新入园企业的投资项目建设,加快华鹰传动、华雄机械等入园企业的建设进度,力争早建成、早投产。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相关土地征用、供地手续报批等前期工作,协助园区做好政策处理、矛盾化解等工作,尽快解决入园企业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做好园区的社会稳定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园区发展环境。

二是深入发展家庭工业。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引导广大群众发展家庭工业,落实各项创业优惠政策,降低创业成本,进一步扩大家庭工业块状经济发展,坚持梯度培育,积极实施现有家庭工业培优育强计划,做强做大家庭工业,提升家庭工业整体实力,完成家庭工业发展与家庭工业集聚区建设任务。

三是加快优化创业环境。转变工作作风,化被动为主动,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企业实情,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决策咨询和信息导向服务。加大安全生产管理力度,重点在制度落实、责任落实、安全隐患检查、安全生产培训、法律法规宣传等方面下功夫,注重安全生产宣传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增强企业安全生产意识。

二、以农民增收为抓手,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以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繁荣为重点,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切实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以坚持发展特色产业为主导,注重抓好效益农业,做强做大茶叶、高山蔬菜等高效特色农业,争取新发展和改造良种茶250亩,发展以小辣椒为主的高山蔬菜100亩,发展蓝莓种植50亩。壮大农业产业规模,完成宫廷黄鸡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镇土地流转服务站工作机制,不断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滴水岩等5座山塘、1座小(二)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实施龟岩潭等村的自来水改造工程;完成棠村、龟岩潭拦水坝修复工程;启动集镇自来水改造前期准备工作。

三是拓展致富渠道。以“奔小康工程”建设为契机,多方创造条件,形成“农户得实惠,集体增收入,经营获利益”的多赢局面。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配合完成4个市级单位结对村的中国茶市联购商铺项目,力争完成1个村的集体经济增收项目。做好低收入农户培训和产业就业帮扶工作,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民培训工程。

三、以环境优化为目的,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以集镇建设、村庄整治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工作力度,抓好基础建设、环境改善等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是推进集镇基础建设。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的目标要求,把中心镇、园区建设、中心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合理规划。在抓好镇总体规划落实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历史、文化、经济、产业、生态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推进相关专项规划编制。重点做好凤山大街二期拆迁工作,提高集镇对人口、产业的吸纳承载力,进一步增强集镇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提高中心集镇品位。

二是逐步优化人居环境。坚持“因地制宜、适度集中、分类指导、逐步到位”原则,积极推进燕窠等11个村“四改一拆”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配合做好江二期综合治理工程。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作,力争明年底集中收集处理率达80%以上。

三是加大环境管理力度。继续巩固市级卫生镇创建成果,加大对集镇环境的日常管理和综合治理,不断完善集镇环境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建设,加强宣传教育,规范群众行为,进一步提高集镇管理水平和实效。

四、以和谐稳定为保证,加快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推动政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一是完善农村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和参保率,完善大病医疗救助体系,做好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工伤保险扩面、困难住户救助等工作。做好园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工作。重视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救助,做好低保、“五保”以及特困家庭等群体救助工作。

二是加强基层民主管理。认真听取人大、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全力构筑民主化、多元化、制度化的科学决策机制;推行村级班子创业承诺、规范承诺、廉政承诺“三承诺”活动,抓好农村党员亮分制工作,全面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职活动;深化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提高村级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能力。

三是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镇、村文化阵地建设,争取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室3个。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农村卫生保障和服务水平,继续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综合大楼建设。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强化宣传和优质服务,认真落实计生优惠政策。

四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按照“健全机制、畅通渠道、规范秩序、强化源头稳控、着力就地化解”的要求,认真做好工作,进一步落实维稳工作责任机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完善综治月报制度,及时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力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重视对外来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建立健全“严打”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反斗争,继续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有效预防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认真做好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

五、以为民服务为根本,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办事效率、责任意识和廉政意识。

一是加强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以“争创学习型政府,争当学习型干部”活动为载体,强化干部学习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增强谋全局、抓机遇、解难题的能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鼓励干部参加学历升级和各类培训,引导干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服务人民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二是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牢固树立效率至上的理念,从提高服务入手,提升办事效率、缩短办事环节,能快则快、能短则短、能简则简,切实提高工作效能。特别是对年度重点工作要坚持从年初开始就紧抓不放,全力加快工作进度。

篇4

关键词:公路经济发展 拓宽融资渠道 增加经营形式

我国公路系统的经济发展是需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策略方向的。然而,当前的公路经济发展还存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建设思维意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路工程的经济效益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对公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旨在使公路系统经济建设的一线工作人员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提高上来。此外,还对现阶段公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使公路经济发展的更好发挥其应有作用。

一、公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公路经济是指与公路建设、运营以及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经济内容,换句话说就是公路运行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发展公路经济能够拉动所在地区的经济内需,如在某地区建设公路工程时,就需要大量的施工建设材料、施工建设人员以及相应的运输条件等。这就为当地创造了一定发展机会,与此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当公路工程建设完成后,就会为沿线带来大量的信息流、物流以及客流等交易机会。除此之外,还会促进公路沿线地区的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向前发展,从而实现乡镇现代化。在为公路建设沿线带来一系列商机的同时,还增加了乡镇对外开放的程度,这种情况对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二、公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随着我国公路网络的日益完善,其所发挥的经济效益在呈几何式的增长。然而,伴随着公路的车流量、运输量的快速增长,公路的损坏情度日益增加,使得对其进行养护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大。尤其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超速超载问题,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路原本的使用寿命。造成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公路经济的发展与公路的养护维修没有达成一定的平衡。长此以往,公路系统的建设就会陷入经济发展的越好道路损毁越快的恶性循环。

2.公路系统的经济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公路系统的经济管理体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仍然采用半下放式的经济管理模式来发展经济。其具体运行过程为由省厅拨款这一主要资金来源渠道为公路建设和养护的提供资金。与此同时,公路系统的行业发展管理也是由省厅来负责,而地方政府仅负责人事行政等细节内容的管理。这种半下放式的经济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公路系统行业发展的范围。但是,由于省厅对于公路系统沿线的实际情况的了解不够透彻,这就使得省厅制定出的管理制度不符合当地的实际运营情况。当地的建设就很难将公路系统的经济管理制度落于实际。

3.公路系统建设资金不足。

公路系统的经济建设项目是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的,对于公路工程的建设与养护也是一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水平的发展不断加快,原材料、人工等方面都在逐年上涨。这就意味着在公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所需的施工材料和劳动力的应用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伴随着建设成本不断的增加,资金的投入也需要越来越大。然而,由于公路建设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这就为公路系统建设资金的筹集工作带来了困难。这种资金困境使得每年的财政拨款都难以满足公路系统的建设需求,迫于无奈只能采用负债的形式来进行建设。

三、解决公路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1.规范车辆行车安全。

要想获得公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真正益处,必须针对公路的实际情况对过往的车辆进行严格把控。只有这样才能在车流量、运输日益增大的情况下,保证公路使用的耐久性。具体措施有:在相关路段设置限速标识并安装摄像头,对超速的车辆进行处罚。通过小惩大诫的方式使车辆的驾驶人员将行车规范重视起来。此外,还要组织交通管理部门对车辆超载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这些都是增加公路使用寿命重要的方式方法,也是确保公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与此同时,超载检查、限速处罚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驾驶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要想发展公路经济,规范车辆行车安全是非常有必要的。

2.完善经济体制,提高建设效率。

想要提高公路经济发展效率,必须将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完善。首先,应在公路系统内部建立经济管理部门,并在建立之初明确其主要职能。这样就可以使其所行使的权利与应负的责任是透明公开的。其次,在这一机构中应制定出与实际建设条件相符的经济管理运行的流程和规章制度。这样就可以对公路系统中的各项经济项目环节的运营情况进行控制,使其所发挥出的经济效益更能服务于人民群众。此外,还要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义务,划分管辖范围。这样一来,出现问题就可以实现责任到人的解决路线。在快速提高公路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能够保证其稳定性,从而实现公路经济市场化运营。

3.拓宽融资渠道,增加经营形式。

随着公路工程的主框架和公路网络的不断扩大,这就使得其建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而公路系统的建设资金的投入金额也在不断增大。在这样的建设与资金需求的双重压力下,仅依靠省厅或者是其他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公路系统的经济发展需求。因此,公路系统的建设者要采用拓宽融资渠道的建设策略来获取建设资金。具体渠道可为:招商引资、银行贷款以及申请资金补助等,这些渠道都可以为公路系统的经济建设提供有效助力。对于公路系统的建设,在“开源”的同时还要进行一定的“节流”措施。这里的“节流”是指增加公路系统经济发展的经营方式。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公路系统的经济发展经营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一过程中,公路系统应积极调整内部的经济结构,将经营的形式站在市场的角度上来进行发展。

4.加强公路系统人员服务意识,提高公路经济发展效益。

公路建设是国家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其系统人员的服务质量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公路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换句话说也就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源问题。加强公路系统人员的服务意识,能够直观的体现出公路经济发展力度。具体方式为在公路系统内部组织专业知识培训,并在培训的过程中挑选出表现突出的员工提升工作环境。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体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公路系统内部的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上来后,就会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这样一来,公路经济的发展就会在服务意识逐渐增加的状态下进行,经济效益、管理水平也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公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文章就这几点问题分析出了与之对于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公路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其具体的措施有规范车辆行车安全、完善经济体制提高建设效率、拓宽融资渠道增加经营形式以及加强公路系统人员服务意识,提高公路经济发展效益。

参考文献:

[1]鞠婧.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及经济管理的具体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5,11:111.

[2]生红丽.论公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剖析与解决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5,11:117.

[3]李常勇.论公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剖析与解决措施[J].商,2013,24:52.

[4]柳春萍.公路经济效益的制约因素及解决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8:114.

[5]李霞.理性看待社会转型期的收费公路问题——对路桥收费问题引发争议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0:38-40.

篇5

1民营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1.1民营经济的概念所谓民营经济,一般认为,民营是一种不同于计划经济的市场经营机制,是将产权明确到自然人,由民间来进行经营的经济。它包含了城镇股份制经济和个体、私营非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乡镇企业中的股份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简单地讲,就是除去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外资经济,其余的都可认为是民营经济。

1.2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

(1)集中分布于二、三产业,逐步向国有资本垄断行业扩张。我国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第二产业中的竞争性领域和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以轻工纺织、商业服务、建筑运输、一般加工为主,“劳动密集型”行业依然是主阵地。近年来,民营企业通过投资、收购兼并、国有企业改制等方式开始大批进入曾经被国有资本高度垄断的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2)东部及沿海地区实力雄厚,中西部地区发展较快。上规模的民营企业中,营业收入规模最大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企业营业收入规模明显偏小。地区之间企业发展差距比较大。近年来,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很快,呈现出中部地区上规模民营企业市场扩张较快,西部地区上规模民营企业逐渐发挥资源成本优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发展态势。

(3)经济总量持续增强,企业规模扩张明显。近年来,我国民营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2011年7月中国(重庆)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黄孟复指出,中国民营经济总量已占到GDP的50%以上。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增至184家,占36.8%。201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门槛突破50亿元,较2010年提高了14亿元,这充分体现出我国民营企业继续保持快速成长的势头。

(4)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回馈社会行动积极。面对“非典”、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许多民营企业积极捐款捐物,用实际行动诠释“社会责任感”,更加积极地回馈社会。以“5.12”地震为例,2008年5月26日“胡润研究院”的《5.12抗震救灾民营企业捐赠报告》显示:自本月19日首次报告至26日第二次报告,百富榜前100位企业家中,已有80人捐款10.4亿元,相当于社会各界捐款总额的3.58%。可以看出,企业家们在捐赠救灾方面反应迅速、行动积极,用胡润的话说,就是“民营企业家们承担社会责任的时代已经到来”。

2目前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绝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由于条件所限,民营企业创业初始,多数是家族企业或个人合伙企业,起步较低,资金有限,主要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投入少、规模小、见效快的行业,由于受自身力量的局限和市场准入的限制,发展受到限制,规模难以扩大,而且这些行业进入容易,从而导致市场竞争激烈,赢利水平呈下降趋势,影响企业实力的增强。此外,银行鉴于多方面考虑,向民营企业放贷的意愿不高,导致企业的资本主要靠业主自身的积累和民间借贷,因资本有限使大部分企业只能维持正常的运转。因此,虽然有不少民营企业抓住机遇发展成为大型企业,但很多民营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和个体私人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2家族管理模式盛行,管理制度不健全在民营企业中,大量存在着家族式管理和唯亲是用的用人机制,一般重要职位都由家族成员担任,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另外,一些企业制度不健全,在管理方面比较薄弱,由于是在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下,一些企业的创业人和管理者素质不高,使企业缺少远瞻性、创新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2.3民营企业对人才缺乏吸引力,人才短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往往建立在县域范围内,离大中城市和教育、科研中心等人才汇聚的地方较远,企业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相对较低且不稳定,很难吸引人才。加之部分民营企业家存在的种种“不诚信”行为,更是对吸引人才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民营企业要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要么留不住人才,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2.4部分民营企业诚信度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假冒伪劣商品、商标侵权、合同蒙骗欺诈等短视行为与现象,很多出自于中小企业,且有些是地方保护的不良行为。一些民营企业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见利忘义,丧失诚信,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没有建立百年长青基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行动。

2.5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度较大由于中小企业拥有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较少,从银行获取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的能力有限,企业又达不到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要求,从而也难于获得风险资本的支持。而上市融资由于门槛高,民营企业的“次国民待遇”让他们很难直接进入。民营经济间接、直接融资的渠道都较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融资数量依然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3我国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3.1充分认识民营经济重要性,营造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认真落实中央发展民营经济的有关精神,充分认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破除对民营企业的偏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构建完善高效的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创业、经营和发展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努力营造民营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在社会上有平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的创业机制,营造鼓励干事的社会氛围,在全国形成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新局面。

3.2高度重视融资问题,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融资难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解决。政府和财政部门要利用自身信息渠道广、信息量大的优势,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有用的信息,要充分运用自身的经济职能,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建立一系列制度来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要制定倾斜政策,运用财政担保、财政贴息等措施增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力度。国有银行应改变对民营企业在资金需求方面存在的“惜贷”心理,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加大民营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的力度。

3.3引进先进管理方式,促进企业治理结构转变在一定阶段,集权式的治理结构和家族式管理,可能更有助于形成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但是,从长期发展和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的角度看“,家企不分”将会成为发展的桎梏。当民营企业开始新一轮高速增长的时候,其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就必须向高级化、多元化、分权化发展。中国的家族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向所有权家族化、经营层社会化、股权逐步公众化的转变。根据家族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现有规模,在既定宏观制度背景下最大限度地伸展自己的利益边界,实现家族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的优化配置。

3.4重视人才引进培养,实施人力资源战略民营企业要持续创新就必须招聘到合格人才,要培育人才、留住人才,实施人力资源战略。要从企业百年发展的需要出发,实施人才高地战略,制定长远人才发展计划,建立健全用人机制,敢于不拘一格招贤纳士,用情感、用事业、用待遇有计划、有步骤地吸纳各类优秀人才,并通过培训等方式增强人力资本的能力,还要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5积极顺应国家宏观调控,实现从机会投资到战略投资转变很多民营企业碰到投资项目,首先考虑的是该项目短期内能不能赚到钱,而很少考虑这项投资对企业的长远战略意义。这种投资上的短视,导致许多民营企业发展停滞不前。企业战略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和战略实施的竞争。随着党和政府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升,机会投资的成功率将会越来越小,战略投资将会日益显示其的重要性。

篇6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人的观念对经济发展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先进科学的观念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落后陈旧的观念阻碍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我市经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越解放,经济越发展。为此,需在六个方面取得突破:⑴要破除“等、靠、要”的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敏锐地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靠拼抢精神主动抓住发展机遇;⑵要破除囿于陈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旧观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为天下先;⑶要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旧观念,树立运用市场经济运作和管理经济的新观念;⑷要破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旧观念,树立依法行政,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竞争规则,信守承诺的新观念;⑸要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树立大开放的的市场观念;⑹要树立人力资源越丰厚、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吸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观念,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渴望,以更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用人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引各种人才。创造唯才是举和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二、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和发展我市主导产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市经济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我市内部看,任何一个地方都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从我市外部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同时存在的。竞争的压力将更大,发展的阻力也更多。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于找准特色。必须依据自身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提倡一市一业、一县一品,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全面实施经济林果业、畜牧业和种植业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培育税源,多渠道增加市域财政收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

由于市域经济发展相对水平落后,银行、居民资金积累能力有限,进行建设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贫困县、山区小县持续发展需要有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供给。

四、千方百计增加市域城乡居民收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市域,增加市域城乡居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增加市域城镇居民收入,要切实抓好城镇居民就业、保证职工工资、强化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为此,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扩大就业渠道;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激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要按时、足额发放干部、职工和教师工资,兑现工资调整工资;加大分配调节力度,关心弱势群体,解决好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及城镇中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生活保障问题。

五、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城镇化可以说是市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工业化是加快市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凡是市域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工作也走在前面。

加快城镇建设,努力推进城镇化。继续抓好市城和重点县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树立经营城镇理念,对城镇具有商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土地、设施、环境及其他各种资源要素实施资本化运作。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集中计划、建设等部门用于小城镇建设的各项资金。加强县级工业园区建设,大力推进经济发展,形成工业产业集聚效应。

六、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牢固树立抓市域经济主要就是抓民营经济的观念,充分调动民资,集中民智,激发民力,凝聚民心,发展壮大民营经济。降低门槛,放开经营范围和管理限制,减少和简化行政审批。除国家法律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对民营企业放开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资开放领域,自主选择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

七、营造良好市域投资环境,创造发展条件。

投资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竞争力、对外开放程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综合体现,是吸引投资,汇集人才的关键。为此,要积极优化投资软硬环境,为资本、人才、项目进入县域投资创造良好的保障机制。

八、提高市域对外开放水平。

对外开放是永恒的主题。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市域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要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优势企业的扶持,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扩大招商引资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工业化的重要途径。要紧紧把握当前国内外资本 流动的趋势,创新招商理念,拓展招商空间,扩大招商规模,提高招商质量。

九、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全面提升市域科技水平。

在当今时代,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技创新与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种趋势,对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市域经济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市域经济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人才强县之路。

篇7

(一)金融机构全力支持转型发展,贷款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1年上半年,山西金融部门围绕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大局,以支持山西省“十二五”规划开局和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起步为主线,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突出支持重点,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工商银行山西省分行,就山西省发展的实际形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向总行争取到了今年200亿元新增信贷规模支持,尽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截至2011年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0556.1亿元,同比增长19.46%,比全国水平(16.8%)高出2.66个百分点,同比增幅在全国排第11位。

(二)重点行业信贷支持力度较大,推动全省经济增长

受传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制约,金融机构贷款呈现出行业集中的趋势,2011年上半年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电力和批发零售业五个行业贷款余额为7417.59亿元,占比为85.59%。重点行业和项目仍是各金融机构支持的重点。如华夏银行以太钢集团、七大煤炭集团为突破口,围绕核心客户的上下游企业开展链式开发,做长产业链、做大客户群;国家开发银行积极支持采用高参数、大容量的超临界机组的电源点电力项目;工商银行积极支持晋豫鲁铁路通道股份有限公司的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项目。

(三)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涉农贷款比例

2011年上半年,各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涉农产业的支持力度,涉农贷款占比提高,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3935.73亿元,新增565.03亿元,余额占比37.3%,较年初提高了3.3个百分点。农业发展银行信贷业务范围由单一支持粮棉油“小流通”扩大到全方位服务农林牧副渔“大农业”,基本形成以粮棉油收储信贷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信贷、农村中长期信贷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信贷支农格局;省联社立足三农,按照“区域选优、重点营销”的策略,使农业产业链得到有效延伸。

(四)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

2011年上半年,煤炭、炼焦、冶金和电力四大传统行业贷款余额为3820.71亿元,余额占比为44.09%,新增394.36亿元,增速11.51%。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四大传统产业共完成投资611.3亿元,新增贷款对投资的贡献度为64.51%。各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重点支持了煤炭资源整合及技术改造项目,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贷款余额占四大传统行业总量的53%。一是继续加大力度支持国家级煤炭基地内大型新建矿井建设;二是加快煤炭资源整合矿井并购及矿井技改项目开发评审,推进大型煤炭集团资源整合项目贷款承诺和条件落实;三是努力通过银团、信托等方式满足了客户部分资金需求。如工商银行山西省分行及时跟进全省资源整合进度,在政策和产品方面积极申请总行专项支持,先后与山煤集团、山西潞安矿业集团签定了250亿元并购承诺协议,为华润联盛、神达能源、宏盛集团、山西三元、美锦能源、西易能源集团等地方煤炭骨干企业发放并购贷款、固定资产支持融资76亿元。招商银行成功地创新出与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相吻合的“资产收购所付对价贷款”、“支付资源价款贷款”、“矿井技改项目贷款”三个煤炭金融产品。

(五)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项目的授信

2011年上半年,银行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加大对节能减排行业的支持力度。全省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为主的六大高耗能行业贷款余额2124.31亿元,新增36.16亿元,增速为1.73%,低于9.16%的贷款平均增速。如建设银行对污染排放不达标、环保未获有关部门批准的,实行一票否决;浦发银行对达不到国家环评和排放要求的项目,限制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已进入的逐步退出。另一方面,加强信贷投向管理,全力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和项目。对于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重点企业和项目,如山西省电力公司、丰喜肥业、重工股份等,及时高效保证信贷资金供给,加强产品模式、业务模式创新,多方位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增强,贷款增速超过大型企业

2011年6月末,山西省大、中、小型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3649.98亿元、1765.31亿元和1616.89亿元,其中,中小型企业贷款占比较年初提高了0.52个百分点。大、中、小企业贷款较年初增加额分别为301亿元、204亿元、139亿元,大型企业贷款增速为8.99%,中小型企业贷款增速为11.29%。中小企业贷款增量和增速已超过大型企业。山西省各金融机构认真执行货币信贷政策,积极把握市场定位,加强金融创新,根据需求开发产品、设计流程,优化授权授信和审批程序,建立适应小企业特点的贷款管理和定价机制,以及激励约束体系,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明显增强。如民生银行专门成立中小企业业务管理部,组建产品创新及应用中心,创新推出产业链融资(即交易链融资)、组合贷、联保贷、易捷贷、四户联保“商贷通”等产品有效满足商户快速融资需求。(七)消费贷款投放增加,刺激消费需求均衡增长2011年,山西省金融机构抓住扩内需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消费性贷款余额358.8亿元,新增47.12亿元,同比多增3.28亿元。其中,短期消费性贷款余额29.93亿元,中长期消费性贷款余额328.87亿元,个人住房贷款296.8亿元,个人购买经济适用房贷款4.96亿元。消费贷款的增加有助于扩大我省消费需求,推动投资、消费均衡发展,2011年1-6月份,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3.9亿元,同比增长17.5%,比全国平均增长16.8%,高出0.7个百分点。

二、制约金融支持经济转型的主要因素

(一)宏观调控政策与“十二五”开局投资需求的矛盾

2011年山西省提出了五年投资五万亿、平均每年实施一万亿的投资计划。2011年上半年,投资增长迅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17亿元,同比增长33.3%,增速高出全国7.7个百分点。政府希望各行在信贷规模上进一步向山西倾斜,2011年在去年贷款投放1800亿元的基础上,再增长20%。另一方面,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今年国家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采取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等政策,金融机构整体经营环境趋紧,2011年上半年全省金融机构新增贷款885.67亿元,同比增长9.16%,同比少增88.8亿元。因此,要确保我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进一步拓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提高我省建设项目的资金保障。

(二)存贷差扩大与资金使用效率问题

2011年上半年,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余额存贷比为52.04%,虽然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46个百分点,但存贷差仍高达9730.84亿元,同比增加了848.86亿元。分机构来看,4家国有大型银行存款市场份额占比达到47%,贷款市场份额仅占36%,平均存贷比仅40.43%,资金使用效率较低。10家股份制银行存款市场份额仅占15%,贷款市场份额却占25%,平均存贷比76.67%,基本已无可用资金。由此可见,山西省资金外流现象严重,这对于山西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导致存差不断扩大因素有:一是受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制度的制约。2011年6月末,银行业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8%-21.5%,存款准备金和现金资产占用存款824.94亿元。同时,按照银行监管部门关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比例不得超过75%;二是银行资本天然的逐利性质。多数银行选择将资金上存,流入高收益地区,还可以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同业往来等金融市场业务运作资金,获取更大收益;三是金融发展环境的因素,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四是企业自身的因素。一方面是企业担保难落实,另一方面则是缺乏好项目。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贷款进一步向第二产业集中

贷款投放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近60%的贷款投向第二产业,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性。2011年上半年,全省金融机构一、二、三产业的贷款余额分别为144.49亿元、5016.37亿元和3505.32亿元,占比分别为1.67%、57.88%和40.45%,从变化趋势看,第二产业贷款占比进一步提高,较年初提高了2.29个百分点,同比提高了0.7个百分点,而第一、三产业的贷款占比较年初分别下降了0.19和2.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了0.54和0.16个百分点。贷款的产业投向不平衡加剧。

(四)贷款投入科技创新领域较少,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2009年山西省金融机构技术改造贷款余额60.35亿元,占比0.77%。从科技领域相关行业看,2011年上半年金融机构投向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和教育行业的贷款余额50.32亿元,占比0.55%,新增贷款0.83亿元,同比少增2.26亿元,新增贷款占比仅为0.13%。科技领域贷款增长较少直接反映出山西省科研发展相对滞后、科技产业化途径较少等问题。科技发展的滞后直接制约自主创新能力,导致许多产业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缺乏核心和可持续竞争力,无法达到同行业的制高点,也无法形成对信贷投入的吸引力。

(五)金融生态环境不佳,亟待改善

山西省目前的金融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部门对金融业缺少具体支持措施,一些地方还存在行政干预、乱检查、乱摊派的现象,影响了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的积极性。二是对银行债权的保护不够,贷款安全难有保障。受执法和司法环境的影响,银行债权保护面临手段少、难度大、效果差的困境。

(六)直接融资占比较低

山西省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缓慢。2011年上半年,直接融资额为184.5,占社会融资总量17.31%,其中股票融资额33.4亿元,短期融资券37.6亿元,中期票据60亿元,企业债53.5亿元。截至2010年末,山西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31家,其中,主板市场上市公司28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2家,创业板上市1家,金融类上市公司1家。2010年,在省发改委备案登记的创投企业为3家,占全国同期备案投资企业571家的0.53%,三家创投企业分别为山西省科技基金发展总公司、山西易鑫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山西金丰汇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全省创业投资资本规模为7亿元,仅占全国备案企业投资规模1074亿元的0.65%。2011年2月27日,山西省成立了首只私募基金———蓝天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除银行信贷、公开上市之外最重要的融资方式,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将会给我省中小企业带来更多血液。

三、金融支持山西转型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发展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

要树立“社会融资总量”的概念,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一是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超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进行融资。二是鼓励更多优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已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配股、增发新股等形式,做优、做大、做强,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目标。三是加快发展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机构,落实和完善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高新技术及新型产业的企业利用股权融资发展壮大,支持科技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激活创业投资市场。四是培育场外交易市场,培育企业非公开融资。

(二)完善信贷政策导向评估管理办法,着力优化信贷结构

人民银行要在总结山西省信贷政策导向评估工作经验基础上,继续完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围绕金融支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结合贷款投放总量和存贷比,以优化信贷结构为中心,以支持转型行业发展为重点,以支持薄弱领域为突破口,扩大评估应用范围,细化、量化评估标准,通过正向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流向资源型经济转型企业或项目,加大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振兴、循环经济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民生工程、“三农”、节能减排以及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等行业与项目的信贷支持。同时,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贷款。

(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搭建银企交流平台

落实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鼓励地方人民政府通过资本注入、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增加对信用担保公司的支持。设立包括中央、地方财政出资和企业联合组建在内的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提高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同时建立企业资金项目库,经常召开银企融资洽谈会、项目推介会、信贷营销会,提交给银行筛选评估,寻求银企共同发展良机,研发推广银企对接项目融资网,为银企合作提供更为便捷的交流平台。

(四)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营造良好投融资环境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强资金的吸引力,形成经济金融的良性循环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要注重对社会信用的宣传,以政府信用为先导,以企业信用为核心,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积极推进“信用山西”建设。要减少政府直接或间接的行政干预,转变执政思路,树立服务型政府的观念,引导银行、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行双向选择,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完善企业破产后的普通清算程序与特别清算程序,切实维护金融债权。要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银行清收不良贷款,提高案件胜诉执行率,坚决打击借资源整合、经济转型之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要努力构建新型的政银企关系,加强三者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为银企合作、银企双赢创造条件。

篇8

一、设立“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支持我县有对外贸易经营权企业扩大出口,通过“三转”新增出口业绩、开拓市场。由县外经贸局、县财政局共同管理使用,并实行县财政专户储存,专款专用,财务监督。本措施所涉资金奖励和补贴均来源于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专项基金。

二、鼓励企业做大出口规模

1、对年出口额达100万美元(含)—500万美元,且年纳税30万元以上的企业一次性奖励2万元;纳税达100万元以上的再奖励1万元。

2、对年出口额达500万美元(含)—1000万美元,且年纳税1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一次性奖励3万元;纳税达200万元以上的再奖励2万元。

3、对年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含)—2000万美元,且年纳税2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纳税达400万元以上的再奖励3万元。

4、对年出口额达2000万美元(含)—3000万美元,且年纳税4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一次性奖励6万元;纳税达500万元以上的再奖励4万元。

5、对年出口3000万美元以上,且年纳税6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一次性奖励8万元;纳税达1000万元以上的再奖励5万元。

三、支持企业实现“三转”

“三转”企业认定标准:由来料加工转为进料加工的企业必须办理了来料加工变更为进料加工的加工贸易手册变更备案;由半成品加工转为成品加工的企业是指原生产半成品且无出口实绩,转为生产成品并自营出口,连续二个月在海关的月自营出口额占企业月销售收入的50%以上的企业;由异地报关转为本地报关的企业是指原无自营出口实绩,委托异地企业报关出口,现转为自营出口,且连续二个月在海关发生出口实绩的企业。“三转”企业由县外经贸局根据企业出口贸易情况予以认定,实现“三转”的当年给予奖励。

1、对出口在100万美元以下的“三转”企业,实行每出口1美元奖励0.03元人民币。对出口在100万美元(含)以上的“三转”企业,按本文第二条之奖励规定执行。

2、凡是“三转”企业,除按上述规定标准奖励外,实现“三转”的当年,每出口100万美元另给予3万元人民币补贴。

3、优化行政服务环境。县外经贸局对准备开展进出口贸易的“三转”企业免费代办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手续。县国税局、县财政局要建立出口退税提醒服务机制,在企业申报单证齐全的情况下,七个工作日内完成退税的审核程序。

篇9

(一)健全机制,激发活力。

一是发挥好政府引导和推动作用,在保民生的同时,实施财税、融资向结构调整和“绿色增长”倾斜。同时,按法律法规、具体规划标准,建立强有力的惩治机制,使地方和企业切实改变高污染高浪费的经济行为。

二是加快探索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把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生态成本内化为企业的生产成本,迫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加大经济返哺生态的力度。

三是建立项目审批联席会议制度,简化审批程序,要把环保政策放在第一位,坚决防范落后淘汰产能重复建设,切实推动绿色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四是积极争取排碳权、排污权等交易试点工作落地,以此撬动绿色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培植产业,集约发展。

一是加大绿色产业扶持力度,优先发展茶叶、林业、水电、特色生物开发和旅游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业。

二是以节能减排和循环发展为重点,科学改造提升矿产、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并采取严格的环保准入措施,有效限制、淘汰落后产能和劣势产业。

三是加快培育清洁能源、环保产业、高新技术和低碳服务等新兴绿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三)保护生态,营造氛围。

一是稳步推进田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中低产林改造和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的生态建设工程。

篇10

四川达州市通川区依托背靠达州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着眼现代畜牧业发展方向,围绕“优质、高效、安全、环保”为总目标,应对挑战,依法治牧,加快发展,努力推进畜牧经济发展新跨越。

1基本思路

以争取项目为抓手,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为核心,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以养殖环境建设为基础,以畜产品质量安全为保障,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

2目标任务

2007~2008年全面推进、探索规模养殖场(户)投入机制、管理机制、推广成功模式,构建农户、业主自觉参与的长效机制,引导“一村一品”向优势畜产品带集中,提高优质商品畜禽适度规模饲养量和出栏率,2010年全区实现畜牧产值6.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

3工作重点

在巴彭路、魏复路、达开路三路沿线,通过品种改良,整村整社换种,淘汰本地母猪,辐射带动沿线村组的生猪生产,提高生猪的质量,增加生猪的出栏量,到2010年建成猪肉龙头加工企业1个,建立起外三元杂交、PIC等优质肉猪产业带(其中规范化生猪养殖乡镇5个,优质肉猪规范化养殖小区10个),到2010年全区出栏肉猪达34万头,其中优质肉猪达60%以上;在盘石、新村和蒲家至魏复路沿线,通过用安格斯肉牛细管冻精改良配种本地黄牛,用摩拉牛细管冻精改良配种本地水牛,推广先进的饲养管理综合技术,建设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到2010年建成能繁母牛基地村10个、重点优质肉牛养殖乡镇2个、优质肉牛集中育肥小区5个,全区出栏肉牛3.1万头(其中优质肉牛2万头);在双龙骑龙村、莲花湖管委会邱家店村、北外高家坝村、张家坝村和盘石乡河家坝至明月江一带,建设优质家禽生产基地(其中规范化养禽基地乡镇2个,养鸡小区3个),到2010年全区出栏家禽400万只,禽蛋产量达7000吨。

4具体措施

4.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大小会议、培训、发放资料等宣传手段,广泛宣传市、区发展畜牧业优惠政策和《畜牧法》、《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两法四条例”,一是让各级党政和部门进一步明确防疫工作的政府责任,按照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原则,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将防疫工作目标任务落实到村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二是使广大农户、业主吃透政策,掌握常识,积极投入到畜牧业发展和动物防疫工作之中,自觉接受防疫,积极配合防疫,主动参与防疫。

4.2调整优化内部结构,推进畜产品区域布局以特色求效益,把推动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作为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要依托优质肉猪、杂交牛、高产奶牛、杂交羊、高产蛋鸡等优势畜产品,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的方式,强化对种畜禽场和养殖小区的引种补贴政策,打击假冒伪劣种畜禽,加快建成扩繁、推广和应用相互配套的畜禽良种体系,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提高全区畜禽良种覆盖率。各地要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的方针,根据本地实际,突出优先重点发展的畜禽品种,大力发展优质畜产品生产,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保证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确保既定目标如期完成。

4.3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资金、技术和区位优势,围绕提高优质畜产品自给比例,努力把我区建成比较稳定的城郊鲜活畜禽产品供应基地的目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资本聚集,发展加工、营销,延长产业链,改变单纯原料生产局面,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以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水平和层次,带动广大农民实现增收。今后重点是抓好蒲家牲畜交易市场、塔坨肉食品批发市场以及养禽协会和兽医协会的建设,以点带面,在抓好现有养殖场(户)的规范化建设,将其扶大做强的同时,加快养殖小区建设,推行畜禽的适度规模饲养和标准化生产,发展以规模饲养占主导、多种饲养方式并存的模式,逐步实现规模养殖取代农户散养,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4.4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保护畜牧业健康发展一是抓好每年春秋两季疫病的集中免疫工作,做到消毒面、免疫密度、免疫耳标佩带率、免疫档案建档率4个100%。在集中免疫基础上,加强日常的查漏补缺和新进畜禽的补免工作,开展好免疫抗体监测,推进免疫工作日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二是加强动物疫情监测监控,完善疫情监测网络,提高科学防控水平。三是贯彻国务院《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完善我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认真落实资金、技术、物资的储备,加强应急预备队伍建设,提高实战能力,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其中重点是抓好规模养殖场的疫情监测和防控。继续落实业务人员包场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对规模养殖场的防疫工作实施有效监管和技术指导,所有规模养殖场免疫时必须由动物防疫监督人员实施或到场监督,确保规模养殖场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篇11

1、财政收入从20__年的570万元到20__年的640万元再到20__年的1030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预计20__年达1100万元。

2、农村公路建设06年至08年10月,共完成通行政村水泥路面硬化27公里,预计到08年底还可完成7至8公里。

3、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06年至08年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共完成小(一)型水库2座,投资150万元;小(二)型水库13座,投资50万元。

4、城镇建设投入加大。06年至08年政府投资30余万元完成主街下水道建设和部分路面硬化。08年底前计划投资120万元完成主街12米路面硬化1公里。

5、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完成农田整理项目,加快结构调整,立足产业化经营,优质稻、优质水果,食用菌,生猪养殖等多元化农业增收格局初步形成。

6、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浙江宁波客商投资1、5亿元的十万头猪场的前期坟墓迁移、房屋拆迁、征地丈量工作已经完成;江西铅山富达矿产品有限公司投资3200万元的选矿厂已经开始进场建设;2个投资3亿元60万平方米高密度印刷和柔性电路板制造项目正在进行环评。

7、民营经济异军突起。鼓励全民创业,dd塑料编织袋厂、dd胶合板厂、dd实业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已成为__*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20__年发展措施

1、狠抓项目建设。把招商引资工作重点放到抓项目建设上来,重点加大税源型、增收型项目的推进力度,成立并充实各个项目建设指挥部力量,自始至终做好企业的服务工作。09年重点抓好浙江宁波客商投资1、5亿元的十万头猪场和2个投资3亿元60万平方米高密度印刷和柔性电路板制造项目,力争新引进一个企业进县工业园区。

2、打造品牌农业。利用传统农业优势,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引进新品种,进行深加工,做大做强__*优质稻、西瓜、红皮甘蔗等品牌;加大科技投入,推广新型经济作物食用菌栽培;加大生猪基地辐射力度,抓好杨箭十万头猪场建设,打造生态生猪品牌。

3、改变城镇面貌。加强规划,完善建设用地管理,规范建房;提升城镇管理水平,积极争创文明乡镇,突出解决好环境卫生、车辆停放、规范经营等问题,坚决拆除违章建筑;多渠道筹集城镇建设资金,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建立由政府引导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体系,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城镇建设。

4、健全公路网络。在08年农村公路建设基础上,将__*至艾家通村公路实现路面硬化,全面完成我镇行政村通村公路建设。

5、壮大民营经济。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在投资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让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使民营企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三、20__年县经济社会发展建议

1、尽快建立自己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明确我县的工业支柱产业为有色金属加工和化工企业,各有关部门要提供更好的政策服务,搭建更好的招商平台。

篇12

第一,实体经济运行的货币支撑不足。近年来,我国新增货币流向实体经济部门的比例持续降低,而流向房地产等资产市场和股票等资本市场的比例不断提高。2000年,实体经济、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净流入量分别为11.7万亿元、9819亿元、784亿元,比重分别是91.69%、7.70%、0.61%;2009年,实体经济、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净流入量分别为40.9万亿元、3.18万亿元、2.09万亿元,比重分别是88.59%、6.89%、4.52%。从2011年新增贷款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个人贷款、批发和零售业新增贷款占比分别是27.6%、23.5%、22.8%。由于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30%,并且考虑到间接融资是我国实体经济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因此,可以判断实体经济部门的货币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贷款难的直接后果就是部分企业因为资金短缺而陷入经营困境。此外,在货币政策紧缩过程中,银行等金融企业的定价能力明显增强,实际贷款利率和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因此,对于许多融资成功的企业而言,也由于融资成本不菲而只能惨淡经营。

第二,以低生产要素成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进而带动实体经济快速增长。事实上,过去30多年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比较优势在于较低的要素成本,包括劳动力工资、土地价格、原材料成本以及能源价格等,这是吸引大量外国直接投资、发展加工贸易,从而带来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并形成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的重要原因。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生产要素价格也不断上涨,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导致我国低端劳动力工资进入持续上升期。能源资源价格也持续上涨,以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为例,按1990年定基指数计算,2000年为228.4,2009年上升至317.2,年平均增长率为3.72%。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仅从190.6提高到225.0,年平均增长率是1.86%,只有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年均增速的一半。

第三,实体经济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平衡。对于实体经济的核心制造业而言,其上游行业大多是集中度较高的垄断性行业,这些行业在其初级产品或投入品的价格上升之后,一般都会通过价格上涨的方式将成本转嫁给下游行业,从而导致竞争性制造行业的企业利润减少。以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例,2010年,在6个资源性行业中,仅有其他采矿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7.22%)低于工业全行业平均利润率(8.3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高达46.52%,是工业全行业平均利润率的5倍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是17.65%、17.35%、17.33%,是工业平均利润率的2倍多;非金属矿采选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10.36%)也高出工业全行业平均利润率近25%。就制造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而言,除了垄断性的烟草制品业成本费用利润高达33.04%之外,其他29个行业中有20个行业低于平均值。

第四,外部需求环境趋于恶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步履艰难。在短期内,发达国家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手段有限。从财政政策的角度看,主要发达国家债务规模庞大、继续举绩可持续性不强,难以通过增加政府开支来刺激需求;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主要发达国家的市场流动性充裕,数轮量化宽松政策几乎都没有形成持续的复苏动力。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由于过于依赖政府补贴,尚未形成规模化的自主增长能力。此外,不少发达国家出于保护国内市场和增加就业的考虑,采取了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并通过干预货币汇率等手段对我国施加压力。在此背景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

实体经济发展既是稳增长、调结构的主要基础,又是扩内需、惠民生的重要条件,还是适应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在新的阶段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科学发展,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障碍,其中虽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可持续性出了问题。因此,必须把促进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部署中,充分发挥实体经济在稳增长和惠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统筹考虑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等不同实体经济部门的产业特性、发展基础和增长前景等因素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各实体经济部门协调、有序、持续、快速发展。同时,要加强宏观引导和协调,成立由有关国家部委牵头的实体经济发展部际协调机制,优化配置政策资源。尽快研究制定《实体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确定我国主要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路线图,合理分解各阶段发展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做好各地区实体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

二是切实加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着力推进金融创新,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满足实体经济部门合理的资金需求。在宏观审慎的原则下,根据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结合货币政策的其他目标,保持社会融资规模适度稳定增长,既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又对实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必要的压力。目前在通胀压力较大、信贷总量规模巨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优化信贷存量,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要加快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建立健全涵盖风险投资、资本市场、银行信贷等方面的完整金融服务链条,使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实体经济企业,都能以合理的代价获得有效金融支持。此外,要探索完善金融、财政、税收、土地、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运行的机制,形成合理的行业利润分布结构,为金融体系加大对有利于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持续发展的产业的支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是着力提高各实体经济部门的产业创新能力。在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必须要从过去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要创新研发活动的激励机制,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加速折旧、减免税收等手段,提高技术创新的私人收益率,形成企业、科技研发机构等各类经济主体提高创新强度、加强技术学习的普遍行为模式。同时,要完善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大幅提高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技术资源向技术能力和创新成果的转化。要根据各实体经济部门的需要,制定实施一揽子创新驱动发展措施,帮助企业克服技术进步的市场性和发展,引导企业强化研发投入、提高创新效率,并且在创新主体和创新路径具有多样性时,协调主体间的行为、指导创新方向。

四是积极促进实体经济各行业协调发展。当前实体经济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既有基础性、资源性行业垄断性较强的原因,又有下游制造业行业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的问题。因此,破解实体经济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协调的难题,一方面要抓紧制定实施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切实放宽市场准入,真正破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性、资源性行业,增强实体经济上游行业的竞争程度;另一方面,对于产能严重过剩的下游行业,也要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等手段,适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在实现规模效益的同时,增强其对上游行业的谈判能力,从而避免出现实体经济行业利润差距过大的情况。

篇13

(1)相关配套标准不完善。由于还没有建立综合性的节能减排体系,因此,在实际监管过程中不能使建筑行业的环保设施综合运行,仅能简单地强调各部分的技术,无法形成对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等部分的全面控制。相关配套标准的缺失,也造成了市场和人们意识形态的干扰和误导。

(2)绿色建筑大范围推广难以得到保证。如今,设计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日益加剧,许多建筑设计师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构思和研究,只能将有限的时间花在重复任务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目前许多设计师工作成果质量低下。因此,如果推进绿色建筑产业过程中,若不能释放建筑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设计激情,绿色建设设计质量就无法保证,大范围推广就更无从谈起了。

(3)专用建筑改造投入不足。目前,国内的民用建筑还处在“自由阶段”,对节能方面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另外,政府部门对绿色建筑改造投入缺乏,导致民用建筑节能方面的投入和补贴力度不足,以致无法从意识上改变人们对绿色建筑的重视程度。

二、绿色建筑产业带来的机遇

绿色建筑作为资源节约型建筑,可最大程度地降低诸如不可再生能源、土地、水以及材料的消耗,从而将环境负荷减少至最低。因此,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产业,会减少城市发展产生的生态和环境资源代价,使城市发展在最为广泛的领域内获取最大的收益。大力推进国内新建和在建房屋改造为绿色建筑,将会未来10年内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并造就国内最具前景的产业。同时,发展绿色建筑产业是促进内需提升的战略大通道。从2010年开始,通过推进绿色建筑进程,中国每年将会产生约1~2万亿左右的消费市场,以此利用国内现有的生产体系对称性生产出与新增规模相对应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将快速拉动国内生产经济总值超3个百分点。因此,着重研究并推进跨越式产业,实现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大战略,这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力量之所在。

三、促进绿色建筑产业经济发展的策略分析

1.通过媒体唤起社会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媒体的力量来使民众意识到能源危机的重要性,使他们能够更快的认可像绿色建筑等此类的节能产品。此外,我们还要从自身做起,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步筏实现建设部所推出的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

2.尽快制定一整套经济激励制度。政府部门需推出相关的激励政策,比如,对于实行节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的企业,给予其收费与税收方面的优惠制度,在经济等方面促进民众生产、消费绿色建筑产品的热情。

3.制定法规和节能标准,并强制性执行。我国目前所实行的法律法规对于土地、能源、材料以及水资源等多方面的节约程度还缺少可操作的奖惩制度,各相关利益主体方都没有很高的参与积极性。所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激励政策刻不容缓。这方面可以参考国外的经验,将促进绿色节能建筑产业的执行力提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这样可能会有较显著的效果。若出现有建筑设计单位、甲方、施工单位等无视能源浪费,并没有按照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还设计、建设出耗能较大的建筑,就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并将其清除出市场。

4.建立绿色建筑的评判标准体系。绿色建筑是一项新生事物,其迫切需要有一个权威的评价标准来支持。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推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估系统,给绿色建筑的推广与实施提供了便利。比如,世界推出的第一个绿色建筑综合评估系统就是英国的建筑研究中心在1990年所提出的《建筑研究中心环境评估法》(简称BREEAM),其属于一套能够适应于市场与管理中的绿色建筑评估方法。这些体系的应用与架构对促进绿色建筑产品的提高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太少,政府应尽早对此引起重视,尽快提出相关的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综合性标准体系。

5.大力投资技术开发。绿色建筑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如何做到有效节能,还要在技术上进行归纳总结。根据一些发达国家所实行的绿色建筑发展轨迹表明,现阶段的绿色建筑的节能程度最高可达到50%,但目前我国还无法达到如此高的技术。另外,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追求的是节能更高的产品,以尽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因此,国家必须加大力度在研究开发节能技术方面。对于关键的技术攻关方面,国家的相关部门需将绿色建筑及发展节能的科技攻关项目当成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课题来执行,将其列入科技的攻关计划,并且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加大相关标准规范、关键技术以及政策研究的力度,加快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形成一个规范的示范工程。尽可能的快速将新产品、新技术以及新材料纳入标准规范的范围内,创建并优化节约能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综合性发展规划以及标准体系。

四、结语

篇14

招商引资是辽河垦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区域经济要发展,就要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成功率,努力引进一批好企业、好项目。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工作时限和时间节点,提供全程式、保姆式、近距离服务,打造“亲商、扶商、安商、爱商”的发展氛围,广挖“人脉”,搞好与投资商关系,加快产业培育,为项目快速引进搭建优质平台,确保招商项目谈得拢、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要抓好财政税收和总部经济工作。

2012年辽河垦区实现全口径财政税收1.8亿元,2013年要实现突破,就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前“楼宇经济”在辽河垦区是个盲点,要把这方面的优势发展起来,抓住我区高档写字楼项目品质高、规模大、设施全的优势,发挥地方现有资源,引进知名企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要重结果。注重以商招商,发挥辽河垦区一些企业和商家的作用,鼓励本地流通领域中的商家去寻找大客商,拓宽招商渠道。

要结合区情,下大力气抓好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商贸经济。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辽河区民营经济占全口径税收收入的86%;占地方级税收收入的82%。2012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75.5%、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合计占城镇从业人员82.5%。重点抓好工业经济运行,要盘活存量,抓好增量。商贸经济是辽河垦区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方设法繁荣和发展商贸经济。要把辽河区打造成为商贸流通“旺地”,就要发挥现有的区位优势,提升垦区现有的城市承载能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镇,努力建设中心商贸城、文明卫生城和宜居生态城,发挥其中心城镇的带动辐射作用,增强辐射能力。针对近年垦区商品小区和保障性住房小区开发数量多的现状,发挥小区配套设施优势,发展“商铺经济”,优化商业布局。积极培育引进现代服务业品牌企业,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让现代服务业成为优势产业和最具增长潜力的特色产业。

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和推进垦区政府机关所在地孤家子镇的南河改造三期工程建设。

目前正在实施建设的南河改造工程,要充分依托两岸规划建设“辽河新城”,建高档次住宅小区,提高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标准。搞小区建设,必须把绿化面积规划出来,打造现代宜居城市,建设“生态宜居新辽河”。

要把人居环境建设工作推向深入。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改善民生,不能不改善生存环境。人居环境变好了,农民的精神面貌就会发生变化,生产积极性就会高涨,安居才能乐业;站在全区的角度来说,人居环境变好了,项目和投资就会跟进,产业就会发展,筑巢才能引凤。更深层的作用还在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好了,能够为推动城镇化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进而为“三化”统筹奠定基础。要下大力气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打造最适宜人居、最适宜创业、最适宜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区管理全覆盖。

全力推进社区行动计划的实施,同时以福宁社区、茅山社区和鸭场社区为雏形,积极推进农村社区模式的探索与完善。九是要全力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工作实现新突破。辽河垦区作为推动吉林特色城镇化试点镇进行先行先试,要牢牢把握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全面加快城镇化进程。要把辽河区打造成为四平的“后花园”,长春的“一小时经济圈”城市,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建设有机农场,打造绿色无公害产业基地,打造几个辽河名牌、驰名商标,提升辽河垦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辽河垦区辐射周边40多个乡镇,80多万人口,成为了四平北部、辽河岸边的政治、经济、商贸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