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土木工程目前面临的形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环保 生态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96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进入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及生活环境日益严峻,环境问题也成为全世界最为关心的话题。土木工程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产业,极大的满足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废旧建筑物拆除后留下的固体废弃物正以每年几十亿吨的量在不断增加,而且受我国政策、观念、资源的影响,土木工程材料垃圾综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始终没有得到我们的足够重视,致使很多废弃物直接堆积起来,占用了大量的土地,造成了土地的极度浪费。那么,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就应把发展生态土木工程材料放在首位;生态土木工程材料代表着未来土建工程发展的方向,推广和使用生态土木工程材料及研制发明新型的生态土木工程材料就迫在眉睫。作为土木工程材料方面的学员,我们必须认清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加大生态土木工程材料的宣传,下面就关于土木工程材料的可持续发展做简要的分析。
土木工程材料的现状及生态土木工程材料的特点
土木工程材料根据来源分为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根据其用途分为建筑结构材料、防水防腐材料、隔热保暖材料、装修装饰材料等。在18世纪以前,人类主要是天然材料建造房屋等土木工程,随着砖瓦烧制和石灰的出现,土木工程材料才进入人造材料阶段。进入18世纪后,随着交通运输和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材料已不能满足人类土木工程建设的需要,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土木工程材料也有了更新的发展,钢筋、混凝土、防火耐热、耐腐防爆等各种各样的土木工程材料的相继出现,使得土木工程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也就是现代土木工程年代。近几十年中,在我国现代工程建设阶段,仍然是高能耗、高污染、高破坏、高投入、低产出等不可持续发展道路,仍然使用大量的耕地土壤、水泥、玻璃陶瓷、钢铁塑料等传统的土木工程材料,而这些材料难以与环境形成有机的协调发展,不能得到有效的回收和利用。所以,伴随着环境的日益破坏,生态土木工程材料的出现就成为必然;生态土木工程材料的主要特点就是环保、与环境发展协调、可以再生利用、对人类没有危害、可以为人类创造舒适的环境。生态土木工程材料的出现为人类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使得建筑建设和环境相对协调起来,不但减少了环境的负担,也最大限度的减少了能源的消耗。
二、生态土木工程材料发展措施
现阶段,发展生态土木工程材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科研投入,利用高科技技术开发具有环境净化功能的土木工程材料,比如空气净化功能材料、防腐、防霉、防红外、抗菌材料。
2、采用新工艺对原有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再生产,如利用废渣、煤矸石、废旧砖块等作为材料,生产空心砖等产品取代原有的粘土砖;又如使用勃土、铁粉、石灰石等原料进行一定的比例的混合,可生产出无公害的生态水泥。
3、钢材使用的生态化,钢材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在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中,钢材的使用量一直排在世界第一位,但是低强度的钢材使用比例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造成了目前我国消费钢材的结果不合理,这就要求我们应加大防腐高强度钢材及塑料钢材的研究。
4、高性能水泥的发展。高性能水泥是对水泥用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水泥强度、抗渗、抗冻、速凝等,尤其是面对恶劣的施工环境时,水泥的高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5、在传统土木工程材料中加大新技术的投入,使得传统土工工程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的排放,比如多孔材料和纳米级颗粒等生产制备技术。
三、生态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意义
加大生态土木工程材料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传统的土工工程材料对环境的破坏已经刻不容缓,生态土木工程材料有先进的实用性、可再生性。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土木工程材料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管是哪一方面,只要是违背社会可续发展的,都应无条件的遵守可持续协调发展之路。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作为全人类目前所面对的头等课题;在土木工程材料发展中,应加大推广生态土木工程材料的应用,从技术层面及人类意识层面加大宣传,尽快摆脱高耗能的传统材料,多用节能环保的新材料。
参考文献:
[1] 黄斌. 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 郑州大学 2006
关键词:二维码技术;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虚拟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77-02
一、引言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而实验教学是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材料发展速度的加快,相应的各种材料的标准和规范也在发生着变化。但目前的实验教学内容却没跟上形势的发展,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对新材料、新标准、新方法的了解较少,认识肤浅,实际应用能力差,毕业后进入建设第一线时的盲目和不知所措状况较突出。传统实验教学模式难以改变目前面临的现状,而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可能。
二、二维码技术简介
“二维码技术”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形体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上分布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应用技术。二维码可存储多种形式的信息,具有可加密、纠错能力强、可靠性强、制作成本低等特点。随着国内4G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扫描二维码这种信息交流的方式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恰恰是对这些新兴技术最为崇尚的群体。因而,适时把扫描“二维码”的现代技术手段引入《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活动之中,不但方便快捷,也很符合青年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可以直接获取数字资源,减少学习环境的切换,可以进行专注深入的学习。同时,利用二维码搭建的学习支架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和小组协作的交流。
三、虚拟资源库的建设
针对目前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中的问题,确保资源库数据的科学性、前沿性,在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将组织具有土木工程材料专业知识、丰富的实验教学经验的课题组成员,进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虚拟资源库的构建。
(一)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
依托新材料新规范建设的虚拟资源库与现有的教学大纲及实验指导书不相匹配,因此需要基于虚拟资源库的数据编写《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教学大纲及实验指导书。新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的修订将改变传统的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授的方式――验证型实验,完善综合、设计、探究性实验,以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的同时,将新规范、新理论、新材料编入,视角更多的放在近年来在土木工程领域广泛使用的新型材料,并添加相关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与手段,完善资源库,提高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制作实验教学课件(或视频)
本课题基于虚拟仿真技术制作,以录像和动画为主的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课件(或视频)。该课件(或视频)不仅包括大纲规定的课内8个学时的实材实验,还补充了工程中常用的钢材拉伸、冷弯性能等常用材料的实验录像。
依托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一平台,完善授课录像及实验课多媒体课件,在常规网络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每次实验内容补充丰富的工程实例、工程案例和由于材料不符合要求导致的工程事故,突出实践取向,构建基于工程案例的网络资源库。同时加入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作品,建立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资源库。
紧密联系土木工程材料发展最前沿,将高性能混凝土、绿色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及自保温建筑材料等新型土木工程材料的研究动态、发展趋势、实验制备和检查方法等纳入网络教学数据库。
将以上搜集、制作的课件(视频)结合实验教学目标、实验体系、教学大纲、实验内容、实验方法与手段、电子教案、实验教材、实验资源等转化成网上辅助教学资源,以完善网络辅助教学。
(三)整合构建资源库
将构建的实验动画、视频以及辅助教学资源整合、归类,形成各自标签,然后上传网络形成二维码资源库以供学生扫描、查看。本课题采用ZZY.QR二维码识别生成器,将构建的实验视频、动画、仪器及操作步骤等相关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各自标签,只要用手机或者PAD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对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的名称、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全部熟悉。这可以使生成的二维码具有一定的识别性(图1)。
(四)更新维护资源库
随着科技的发展,土木工程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不断出现,会造成原有二维码资源库的滞后与错误。为保证本课题所建设资源库的科学严谨性和前沿性,需要依据最新的材料标准和规范重新进行实验并制作课件,以对资源库及时进行相关的修正和更新。
四、资源库的应用
二维码虚拟实验资源库的建设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科研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在实验教学中充分运用二维码资源库操作简单、互动直观的优点,改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
(一)转变师生观念,突出实验教学重要性
传统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书中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操作,得到相应的实验数据,验证材料性能。因此学生普遍存在对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的轻视,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果不好。欲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境况,需要转变师生观念,突出实验教学在理论分析和工程实际中的作用,同时完善综合、设计、探究性实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二)实验教学方式改革
改革将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过渡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而二维码虚拟实验资源库的建设将成为这一改革的有力武器。课前任课老师通过发放相关实验资源的二维码信息,学生在课下扫描二维码查看相关实验的实验教学目标、实验体系、实验内容、实验方法与手段等网上辅助教学资源。同时在观看仿真动画与视频的过程中,对关键性的操作步骤或重点地方会出现相关的问题,回答完成问题后才能继续观看。对于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实验操作过程遗忘等问题,可以在各实验仪器贴上相关资源的二维码,以便学生进行查漏补缺。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在课堂上未完成的实验,课后学生可以进行网上预约。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预约界面,同时需要进行未完成实验的学习以及相关实验安全、操作流程和实验注意事项的测试,只有通过测试才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对于学生自主设计或感兴趣的实验,需要通过扫描二维码上传详细的实验指导书以及实验安全问题预估报告,通过实验指导老师评估,可在实验员指导下进行实验。
(三)完善学生考评体制
以往实验成绩在学生总成绩的比重比较低,实验学习考核形式简单,主要是填写实验汇报。因此需要提高实验成绩的比重,完善考核形式。二维码虚拟实验资源库可以丰富考核机制,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填写个人信息进入资源库学习,并进行相关实验的习题测试。任课教师能够在终端查看到学生学习进度以及测试成绩,通过这种方式丰富学生考评机制。教师可对学生在测试过程中高频出现的错误点进行讲解。
五、资源库应用总结分析
(一)应用效果总结
整合现有资源构建的二维码虚拟资源库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式,其具有资源集成度高、便于交互等优点,为《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两个月的实践应用,我们发现:二维码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实现了教学环境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对学生创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等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二)虚拟资源库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二维码技术的发展已相当成熟,但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随着教学进度的不断进行,在实践中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1)扫描二维码进入资源库学习需要大量手机流量。通过联系三大电信运营商获悉,目前的移动网络业务包月费用相对于学生而言偏高。(2)学生遗失二维码。对于在课堂上发放的二维码图像,部分学生不注意保存,致使在后期复习时出现丢失二维码的问题。(3)学生过度依赖二维码。二维码虚拟资源库的建设旨在辅助学习。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过度依赖二维码虚拟资源库,不与同学进行交流学习。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课题组通过讨论决定:(1)在实验室覆盖无线网;(2)将每一节实验的二维码图像附在实验指导书对应章节;(3)充分发挥实验小组组长的职责,督促学生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毕业设计;卓越工程师;桥梁工程;校企合作
随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土建专业高校人才培养如何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是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教育部共同在高校土建类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而土建专业毕业设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可借助该阶段的学习,可将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系统地、全面地应用于毕业设计中去。因此,毕业设计这一环节,历来被认为是高等建筑院校完成工程师训练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湖南城市学院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提倡面向基层,强化实践,突出城市主题,产学研用结合,培养为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该校土木工程专业作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面向建筑、道路、桥梁、隧道等土木工程施工、设计和技术管理等生产一线,培养“基础功底深、专业平台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从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及设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目前,正在探索以土建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实验基地及大学生实验创新中心等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此背景下,以该校土木工程专业为依托,解决当前毕业设计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引入校企合作培养理念,寻求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毕业设计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一、当前高校毕业设计面临的困境
当前,高校传统的毕业设计环节大都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和第八学期,时间大约为12-16周,且均在校内进行,所选课题多为虚拟的工程背景,普遍脱离生产实际,实用价值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指导教师的数量和能力也严重影响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同时,加之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考研就业与毕业设计相互冲突,均增大了毕业设计开展难度、制约着培养质量,使得毕业设计达不到综合训练效果。
1.选题不当、学生缺乏兴趣
毕业设计选题十分重要,直接影响着后续设计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也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实用价值及工程价值。虽然越来越多高校的毕业设计选题时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自身的基础情况,提出自主选题,但即便如此,所提供的选题指南其可选择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譬如桥梁工程方向的毕业选题,一类为桥型方案设计,一类为某桥型的施工图设计,由于指导老师工程资源有限,不管哪类设计,其设计的工程背景往往是虚拟的,而侧重的是桥梁结构的理论计算。导致了闭门造车,脱离生产实际的现象。有些指导教师虽具有科研项目或实际工程项目,往往会根据本人科研项目的需要,制定毕业设计题目,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未能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及特长等综合考虑。
2.指导老师数量有限及专业素养不高
指导老师在毕业设计工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社会已从“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导致师生比严重下滑,加之指导教师承担着繁重的理论教学与科研任务,因此指导老师常常顾此失彼。以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学院为例,近年来该校土木院毕业生达800人左右,而能承担毕业设计的专业教师仅有52人,也就相当于平均每个指导老师要指导15名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调研兄弟院校,发现情况也是如此,由于老师人数的不足及精力有限,指导学生只能是“放羊”。当前高校为不断提高师生比、壮大师资队伍,增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吸引了一批学历高,研究基础好的硕、博士研究生加入队伍中,但该部分青年教师大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其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和企业联系较少,无法紧跟技术更新的步伐,造成专业知识陈旧、专业技能落伍。以学校老师指导的单师型指导毕业设计模式,从内容到形式均由指导教师全程负责,指导教师由于精力不足或自身专业素养不高均可能会导致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低下的不良后果。
3.设计过程监管难度大
有效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模式是高质量毕业设计的最基本保证,目前高校毕业设计在管理制度上存在明显的漏洞。尽管各高等院校都有自己关于毕业设计管理的相关规定,但在实施细则方面却还是难度不小,特别是在“过程管理”方面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从立题、审题、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初稿、定稿、评阅以及答辩等各个环节的成绩评定,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和标准,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淡漠,教师指导也只流于形式。除此,由于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与学生就业及考研冲突加大了毕业设计管理难度,使得毕业设计时间得不到保证。毕业设计工作一般安排在本科第七学期末和第八学期,而这个时间段正是学生就业和考研的关键时期。随着高校扩招以及就业难度的不断增大,高校为提升学校就业率往往从多方面给以学生支持,并鼓励学生继续深造读研。而这一举措又刚好与毕业设计管理制度相违背,使得高校左右为难、束手无策;学生也是面临升学、就业及毕业设计的多重压力。
二、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实现
高校要走出目前毕业设计的困境,就要对传统固定的毕业设计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近年来,校企合作这种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模式有超强的生命力,校企合作模式从国外走进国内,从高职院校走进本科院校,从某环节校企合作到全方位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应用于高校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实践也证明,这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行之有效的一种模式。
1.校企合作选题
土建类专业高校教师单独选题时,选题过于重视理论计算分析及专业软件的应用,概念设计淡化,与企业的生产实际脱离。所选课题的深度及广度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兴趣低下,也起不到锻炼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能力的要求,毕业设计的岗前锻炼意义不大。针对这种与企业客观实际需求不协调的现状在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领域内选择一些规模较大,并且管理较为科学规范的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伙伴,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产品类型、制造工艺等方面进行详细地了解,以确保企业专业技术方面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拟定的毕业设计题目应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吻合,设计内容是解决企业的某一具体技术难题。另外选题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制定选题和具体的设计要求,避免大而空或难度过高或内容过多的题目。
2.校企合作打造师资队伍
通过校企合作,让青年教师“走出去”,定期组织青年指导教师参与到设计院、施工单位、科研院所等企业实践锻炼,解决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的难题。教师在与企业的合作中,特别是参与到工程设计一线,可以不断收集成功的工程设计案例,将其运用于毕业设计选题中,体现毕业设计内容与工程结构设计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的同步性。校企合作方式培养的教师队伍,教师在理论层面对工程结构的设计理解更加深入,通过完成企业的设计项目或科研项目,对设计院的设计理念、设计流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虽然高校教师工程经验欠缺,但有着理论功底扎实、科研能力强等优点,在工程实践过程中,企业可能面临亟待解决的难题或新型课题,这时老师又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展研究,既锻炼了自己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能力又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或科技成果。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了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战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3.校企合作就业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不断增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政府部门及教育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新模式下,毕业设计不再必须呆在校内,面对假定的课题进行设计,而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学生在企业直接进入生产第一线,以实际课题或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真实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来完成,比如在设计院所企业直接参与某工程结构的设计项目,在施工单位企业参与项目预算及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等。如此学生有机会超前介入生产实践和科研工作,能够深刻了解完成实际工程项目的程序,并能初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了解本行业领域前沿和新技术、新工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除此,在企业完成课题的过程也是企业与学生相互了解、磨合、适用的过程,对学生来说,避免了一直呆在学校做设计而错过了就业的机会,其在企业的学习工作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展现将会是学生获得一份工作的砝码。而对企业来讲,一方面他们工作任务繁重,希望所签约的学生立马来到企业工作,甚至有企业不允许准员工(毕业生)留在学校进行毕业设计;一方面企业想通过在企业毕业设计的过程,考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具体工作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等情况,对有意向的学生进行比较,通过优胜劣汰,决定毕业生的去留。
三、校企合作毕业设计实践成效
校企合作毕业设计实现选题实用化,“真题实做”,并聘请现场工程师作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近两年的校企合作及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我校桥梁工程专业积极引进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毕业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意向,向学院及指导老师提出申请校外企业毕业设计,并与校内指导教师及校外企业指导老师协商确定课题,满足其毕业后的工作需要。如2014年,我校桥梁工程方向毕业生125人,其中参与校企合作的学生为25人,对该25人毕业设计选题、开题、及设计成果的调查统计结果来看,校企合作模式指导的设计课题均来源于企业的实际生产,以及有待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或科研课题,将以学生亲身参与毕业实习的工程项目为毕业设计内容,进行真实的毕业设计,从而保证了高质高效的完成毕业设计,并体现了设计成果的可利用性。参与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的学生普遍反映校企合作有利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工程方面的能力。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模式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方略,是校企合作在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拓展,是传统毕业设计模式的重要补充,使得毕业设计不在“纸上谈兵”、“闭门造车”,是“真刀实干”。该模式有利于弥补学校教师的不足,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爱好,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尽管如此,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在高校不断推广与应用,但存在问题还很多,过程管理还很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2]赵旦峰,李刚.论科学选题在本科生毕业设中的重要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110.
关键词:国有施工企业;用人形势;建筑施工企业;人才流失;人力资源;企业管理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9-017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845
1 国有施工企业当前面临的用人形势
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的日益规范,施工技术日新月异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建筑市场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作为这股洪流中的一员,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人才流失和招聘困难的现象也愈加明显。
1.1 人才流失
目前,一些国有施工企业精心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陆续流失;一些原本在国有施工企业工作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因工作关系到相关业主、设计等上游单位借调助勤后,就再没想过继续回原单位;部分大学生刚到施工一线锻炼几年,将要成为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却因各种因素想办法调走;有些大学生刚到施工一线,看到项目条件较差,常年离家,工作强度大,休息时间少,效益不太理想,就立即提出辞职,有时候一年招聘过来的大学生,将近流失一半;有的感觉眼前公司管理不如意而失去工作积极性,转而回到学校继续考研深造;还有的在单位干了十几年感觉升迁空间不大转而寻找更高的目标等。
1.2 人才引进困难
国有施工企业人才培养主要渠道为招聘大学毕业生,据近几年各大企业校园招聘的现象来看,在几年前还能轻易招收到一些国内重点大学土木工程类本科专业学生,现在已经变得十分困难,不得不把招聘视线放到二本甚至高职院校了;由于用人机制的不灵活,企业发展缺乏创新,没有相应的薪水和待遇等政策,一些新兴人才很难被吸引进来等等。
以上列举现象,在不少国有施工企业都存在,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因流动性大显得更突出,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人才的流失:(1)会造成企业人力资源不足,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将鲜明下降;(2)必然使企业的相关核心技术、商业机密等重要资源外泄;(3)如果重要人才流失,将影响其他职工情绪和心态,成为潜在的不稳定因素;(4)人才流失后,出于当前国有施工企业普遍的做法,大多对原单位没有感情基础,甚至反目成仇,对企业的社会形象和信誉形成强大的负面影响。
2 国有施工企业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分析
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2.1 行业方面
从施工行业外部环境来讲,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大多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尤其是一些山区铁路、公路、水利水电等项目,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加上职工常年在外流动,南北方地域差异较大,休息时间少,待遇不高,难以顾家,婚恋问题困难等,这已是这个行业不争的事实。
2.2 企业管理方面
(1)人际关系复杂,用人机制不灵活。很多的国有施工企业的领导已经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的用人过程中,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的现象却依然普遍存在。很多国有施工企业,各种亲戚朋友关系错综复杂,小团体较多。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优秀的员工心态失衡,选择离职;(2)收入水平偏低,工资体系不太合理。尽管很多施工企业在薪酬制度方面做了很多改革和创新,但旧的体制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在待遇偏低的现实前,平均主义依然存在,贡献与收入不成正比,各档次差距甚微等,不能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比如在大多数国有施工企业里:一是专业技术人员,混到一定的年限后,基本都能获得专业技术资格并被聘任,只要不犯大的错误造成企业损失,个人待遇也能逐步提升。二是选拔方式不科学,机制不健全,真正适合企业自身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没有建立,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3)企业营造的归属感不强,员工与企业没有融为一体。
2.3 员工自身方面
(1)追求更高的薪酬收入;(2)追求工作和家庭的兼顾;(3)追求更舒适的工作环境;(4)追求更高的价值体现。
3 对症下药,强化管理,确保企业与人才的共同发展进步
当今社会,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想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和留住人才。只有切合实际,从体制上、事业上、感情上、待遇上和文化上多管齐下,积极探索,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忠诚人才,标本兼治,从源头上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3.1 把住源头,科学做好人才招聘和工作安排
鉴于国有施工企业主要人力资源的来源为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为此,就应该把住招聘这个源头,在毕业生招聘时,首先要讲清企业基本情况和工作性质,告知他们施工行业的独有特点和施工一线的工作基本情况。其次是在同等条件下,要尽量招聘生源地为偏远农村、非独生子女、能吃苦耐劳的毕业生,毕竟城市的独生子女,尤其是家庭条件较优越的大学生,很难适应施工一线工作环境,大多不能长久。另外,在工作分配和调动上,在工作需要的前提下,要坚持“就近、就亲”原则:南北方的员工,根据各自的地域,就近安排到相关工程项目;已成家的夫妻,尽量安排到同一工程项目工作,以便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细心、用心和暖心。
3.2 改革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
要根据单位经济现状和发展实际,制定相应的绩效工资体系,建立多劳多得、体现员工价值的酬薪制度,革除“看学历、熬年头、混职称、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惰性体制,拉大收入差距。首先要做到企业员工的总体收入水平在同行业的横向比较不能过低;其次要做到员工的收入与工作业绩、企业利润挂钩,让员工的工作得到相应的回馈,并在物质、精神各种待遇上得到真实反映。
3.3 健全业绩考评体系
应把“末位淘汰制”引入企业的员工考评工作中。如果企业冗员不及时淘汰,就容易产生惰性并给其他优秀的人才带来负面影响。实行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员工能进能出,可以激励优秀人才辈出,形成你追我赶的人才竞争局面,既有紧张感,又不缺乏活力。在员工考评方面,要重点看品行、看能力、看业绩,加大考评公信力度,严格落实奖罚制度,真正把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发挥出来,以此建立起一套“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能上能下、公平公正的灵活用人机制。
3.4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注重用人本理念增强企业凝聚力
(1)企业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经常找年轻的职工开展谈心,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安心工作,以此来营造一个拴心留人、健康和谐的人才生态良好环境;(2)要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精神、价值观、发展战略方针、企业作风等各种理念灌输到员工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增强团队意识,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当然,国有施工企业要更好地做好人才培养和留驻工作,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加大人才开发力度,拓宽用人渠道,大胆引进高素质人才;创新培训机制,不断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有条件的国有施工企业还可以建设员工家属后方基地,在住房、福利等各方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等。
总之,只有认清自身面临的用人形势,并根据外部和结合自身实际,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才能使国有施工顺利地招聘人、培养人、留驻人,才能为企业各项施工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罗子居.建筑施工企业组织机构改革的探讨[J].广西水利水电,1993,(2).
[2] 转换机制 加快发展 努力创建一流的建筑施工企业
关键词:钢结构,教学改革,学习效率,教材《钢结构设计原理》
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属于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中的必修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综合性、应用性很强,内容包括:钢结构的特点;材料特性;基本构件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构件连接及计算方法;简单钢构件的设计等。课程要求学生经过全面、系统的学习,不但掌握钢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而且还能掌握一般钢构件的设计方法。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由于《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知识点多,内容抽象,如稳定理论,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需要具备很好的力学知识的基础等,因此学生普遍感觉难度较大。在当前教学计划总学时不断被压缩的背景下,学生在相对较少的学时内接受的信息量明显增大,而且该课程通常为考试课程(学位课程),因此学习的难度大大增加。对授课教师而言,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成为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教学团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力图使“师生互动”成为特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1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
1.1案例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介绍了建筑用钢材的特点和各类基本受力杆件的设计和计算,知识点众多,包含了各类公式的推导,主要涉及到材料力学中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对初学者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生往往会对各类公式的推导望而生畏,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教学团队根据二本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即并不要求所有的同学对相关推导过程完全掌握,只须了解基本的过程即可。为了激发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引入案例教学必不可少[1]。合适的具体案例是对教材内容有益的补充,通过具体的案例,学生可以知道所学的知识点、公式的实际用途,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加深在脑海中的印象,避免因死记硬背而产生厌学情绪。例如,介绍第1章绪论钢结构的特点———耐火性差时,引入了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着火倒塌的例子。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的建筑钢材质量和结构设计都是相当有保障的,在波音767飞机巨大的冲击力下并未倒塌,而是由于燃烧的大火导致钢材变软丧失强度后才倒塌的。通过分析结构塌落的原因,钢材不耐火的特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2演示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内容较多且部分较抽象,学生如果仅仅根据教材中的图片进行学习和理解,很难在脑海中形成对实际构件、结构深刻的印象,从而导致学习吃力、学习效率不高。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动画、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目前随着各类相关软件的发展,动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在PPT中制作动态图像了,有很多软件可运用于动画制作当中[2,3],如3Dmax,Solidword,Sketchup,BSCon-tactVRML/X3D,Xsteel等软件。如果想获得准确的应力变化和变形量值,还可以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如Ansys,Abaqus,Nastran,Adina等。例如,在介绍不同截面形式的轴心受压杆件的整体稳定问题时,学生往往对杆件的变形形式和截面的转动情况感到困惑。通过引入动画,从不同的角度展示构件变形的情况,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杆件整体失稳变形的全过程,从而将教材中二维的图片转化为三维的立体形象。在演示过程中,可适时地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和分析,如“如何确定工字形截面的失稳方向”“为什么T形截面的杆件会产生不同的失稳形式”等。
2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
2.1模型制作在学习中的应用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便是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事实证明,通过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过程,能够使学生对相关的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使用常见材料如泡沫板、木板、厚纸板等进行简单构件的模型制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杆件示意图进行缩尺模型的制作,通过各部分部件的组装可深刻了解实际构件的组合方式。将模型制作引入教学过程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而且将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将课堂听课与课后作业进行了有机的衔接。同样以轴心受压杆件的整体稳定为例,为了了解不同截面形式杆件的破坏特点,学生可在课余时间对制作的模型进行加载试验,比较相同长度、截面宽度的模型杆件的承载力和变形特征,根据教材的相关知识分析原因,得出最终的结论。学生将从模型制作开始,到加载试验,得出结论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在课堂介绍并分享学习心得。教师可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讲,根据汇报的质量和工作量评分并计入平时成绩。
2.2“小组学习”在学习中的应用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另一个有效手段则是发挥集体的力量,将平时个人的学习融入到小组学习讨论的过程中[4]。将5名~6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可以宿舍为单位),平时的作业,包括课外大作业如上述的模型制作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布置作业。小组成员针对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分工合作,完成任务。为了提高每名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在进行考核时,随机挑选1名同学进行汇报和检查,根据该同学作业的质量和汇报情况打出小组平均分。小组的组长则根据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给组员打分。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巩固和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在讨论、互助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最终实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3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在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中,布置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的题目,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通过与钢结构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增加参观、考察的实习环节,加强学生对实际结构的认识。
4结语
《钢结构设计原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特别是随着我国钢结构的巨大发展,各类新型、大跨、复杂钢结构建筑的运用,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应更新和变化。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应使学生掌握钢结构特点、材性、构件计算原理,掌握常见的钢结构构件形式并掌握其设计方法;其次通过系统的实践学习,具备钢结构技术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最终成为合格的“卓越工程师”。
作者:张晨 葛文璇 刘云平 单位: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勾红叶,何畏,蒲黔辉.“钢结构设计原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法新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106-107.
[2]孙国华,高晓莹,高建洪,等.电子模型在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6):174-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