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湖北省中学教学实际,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必修课程中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和选修课程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两个模块。
具体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俗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二)文学常识
1.识记必修课程“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和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两个模块所涉及的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等基本常识。 A
2.识记“附录三”中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A
3.理解“附录三”中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 B
(三)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指定篇目见附录)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现代文阅读
甲、 论述类文本阅读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乙、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丙、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应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错3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第一、删除
1.考试性质
2017年语文科《大纲》删去2016年《大纲》中考试性质的相关内容。2016年大纲中的相关内容是“I.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此部分文字阐释了高考的性质,在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删去此部分文字,将此部分内容调到总则中,内容更加简洁,更突显了语文大纲的学科性。
2.写作部分
①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加下划线的文字为变化部分,下同)
删去此条,不是淡化正确书写现代汉语规范字的要求,可能是将此条放在具体的评分细则中更恰当。如此,更加符合大纲本身的纲领性的特征。
第二、增加
1.考核目标与要求
2017年大纲在此部分新增了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具体要求。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增加此部分内容,将“要求”明确化具体化,表述更加科学具体,考纲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2.现代文阅读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增加此部分内容,明确了考试选材的范围和平时学习的具体目标、内容。对照往年的高考试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此条新增加内容应该引起广大师生尤其是高三师生的重视,应在平时拓展训练范围,熟悉各类论述文本的相关内容。
分析综合C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增加此条,将更加体现对论述类文本考查的科学性、学科性。
文学类文本阅读
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增加此条,符合阅读实际,引导师生从字词句段篇入手,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有利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正常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分析综合 C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如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增加此内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作者的感情倾向和理性评价等方面进行理解”。
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古诗文阅读部分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此项内容的增加,将近年来高考中已经出现的古文化知识考试题在《大纲》中进行明确的规定,强化了此考点的地位,凸显了《大纲》的科学性、全面性。
第三、改动
1.“考核目标与要求”部分
2017年《大纲》将2016年中的“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改为“F.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如此改动,更加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推动语文教学的扎实进行。
2.“考试范围与要求”部分
2017年《大纲》将2016年中的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对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改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
此项内容变化较大,明确了“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2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从两道选考题中选择1道作答,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的变化。这对考生的阅读速度有更高的要求,考生需要进一步提高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综述部分
2017年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016年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此处修改,要求更加明确,与语文试题考查内容一致。体现了《大纲》的科学性。
分析综合 C
2017年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2016年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将“基本”“主要”删去,表述更加准确,对命题者来说,更具灵活性操作性。
鉴赏评价 D
2017年
(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2016年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
此处的改动,表述内容更加简洁具体准确,将此前表述较为虚实的考试内容落实了。
实用类文本阅读
综述部分
2017年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016年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分析综合 C
2017年 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016年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此处改动,凸显了实用类文本的特性,即“真实性”“实用性”,体现了考纲的科学性准确性,如将“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改为“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引导考生立足文本,分析评价文本内容的含义、价值和意义。
4.古诗文阅读
分析综合 C
2017年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016年 筛选文中的信息
此处改动,更加科学准确,符合高考实际。
5.写作
发展等级――深刻
2017年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016年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此处改动,凸显了考纲的科学性,符合事物客观实际。
第四、调整
1.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C
2017年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016年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此处调整,层次更加清晰,表述更加简洁。
2.语言文字应用
表达应用 E
2017年
(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2)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3)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4)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5)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16年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此处的调整,层次更加清晰,更加凸显了语言文字应用的语言文字这一特性。
1、《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环渊的著作《琴》。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2、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3、《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来源:文章屋网 )
外国文学之所以受到欢迎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还在于其语言的生动,这是外国文学的语言艺术重要的表现之一。语言生动实际上就是通过语言的表达,使所描写或者象征的人或者事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能够使外国文学显得真实而传神,甚至让读者深陷其中的世界,犹如身临其境。在外国文学中的许多作品都是完全由文学语言来进行对自我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表达,看似简单的语言中却包罗着深刻的哲理,充满深意和意境。甚至在作品中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似乎每一句语言的设置、每一个情节的设定都有其存在的独特意义。在作品中,读者可以清晰的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语言形象
在文学领域范围内,文学语言是主宰文学的命脉的,因此文学语言对于文学而言有着不容小觑、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外国文学也是一样。在文学语言中,形象性是最基本的一个语言特征也是语言艺术应用中的基本特征。所谓语言的形象,与生动是有差别的,语言的生动可以使读者了解作品中作者表达的内容,而语言的形象能使文学在更高的层次上。这就涉及到一个词汇——感知。
对比语言生动而言,形象有两个方面的性质。首先是其抽象性,换句话说,形象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感知能力在思维中幻想出来的形象;第二就是表象性,无论是在读者还是作者的头脑中,都形成了固定的形象,从这一点上来讲,形象具有表象性。这两个性质是形象矛盾的两个极端,但是又符合外国文学中的语言艺术。
这实际上作者通过这里用这种语言艺术方法对自己想要表达的事物进行描绘,展现给读者,成功的让读者在其中体会深意。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19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简•奥斯丁创作的《傲慢与偏见》,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人物的性格没有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内容和行为等表现出来,详细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把作品中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具象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三、结论
[关键词]当代广西文学的审美文化研究;文学研究;人生思考
[作者简介]黄璐,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所研究实习员,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1―0139―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审美文化的研究持续升温。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研究热点,对本土文化的审美研究亦备受关注,彰显了该领域研究的朝气蓬勃。王绍辉先生的新著《当代广西文学的审美文化研究》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2008年3月版)。该论著从审美文化的视角考察当代广西文学,从文学角度展示了广西的民族风貌、精神生态和审美境界,较为全面深刻地把握了当代广西文学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充分体现了作者大胆求真的学术勇气和敏锐独到的学术眼光。论著占有材料充分翔实,逻辑严谨周密,宏观的理论阐述与具体入微的文本分析有机结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
从内容框架上看,该书深具系统性和丰富性。全书共分为三编:当代广西文学的审美文化历程、当代广西文学的审美文化形态、当代广西文学的审美理论特征。作者首先对当代广西文学的审美文化发展历程作了全面细致的梳理,认为当代广西审美文化经历了审美民族性、审美大众性和审美现代性三个发展阶段。之所以这么划分,是因为广西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是从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开始的,以韦其麟、李英敏、蓝怀昌、潘琦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就表现出独特鲜明的民族性,反映出广西审美文化的民族原生态。后经大批汉族作家作品的加入和繁荣发展,再到以“广西三剑客”为代表的新生代作家的创作走到全国前列,广西当代文学在审美文化上表现出从民族性、大众性到现代性的发展趋势。这样的梳理,充分尊重并符合广西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从整体上清晰准确地把握了当代广西审美文化的发展脉络,表现出广阔的文学史视野和对作家作品的宏观把握能力。其次是对广西当代文学的审美文化形态的分析。在对广西当代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指出,当代广西文学,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异军崛起于中国文坛的文学桂军,其作品以独特的民族形象、朴素的地域风格、审美批判的力量、超越而和谐的境界、进取而包容的品格,显示出当代广特的审美文化魅力。最后,是概括广西当代文学的审美理论特征。关于广西当代文学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当代广西文学的审美文化研究》有着不同于前人的理论创见。作者审慎而准确地提出了当代广西文学审美文化具有“朴素美”、“和谐美”、“生态美”三大基本特征。这三大特征不仅反映了当代广西审美文化理想的发展历程,而且全面精辟地解释了当代广西文学审美文化的特质,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让人信服。 作为一本研究本土文学的审美文化的理论著作,该书始终将宏观的理论视野落实在精深的个案研究上,既有理论深度又增强了可读性。作者对少数民族作家作品进行了生动细致而又富有诗意的深度解读,力求对民族审美文化内涵有新的理解。对“广西三剑客”――东西、鬼子、李冯的作品作了深入辟里的分析,准确到位,深中肯綮。比如,认为东西小说的艺术特色是“将社会中司空见惯的形象加以夸张性放大和反讽性批判,类似于‘哈哈镜’和‘魔幻镜’里的世界,产生发人深思和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这样的评述生动贴切,颇有见地;在认真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敏锐地把握了鬼子小说的艺术个性及魅力,指出鬼子的小说在精神内核上是现实主义的,但其表现形式是“后现代主义”的。即鬼子小说是现实主义精髓与后现代主义方法的融合,“它是聚焦苦难而充满感情要解决苦难的新锐之作”。从而点明了鬼子之所以被称为“广西文坛三剑客”之一的原因所在。作者对李冯的两类小说“新历史小说”和“当代爱情故事”小说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其作品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意蕴。同样,对于广西女性作家林白、映川小说的“审美个案研究”,也是颇有独到见解的。作者突破了以往单纯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女性作家的偏执,从审美文化的视角,将林白、映川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准确而中肯地论述了其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的独特贡献和美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