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德育课堂教学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 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主线,学生围绕问题主动构建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从教学过程来看,这种教学方式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问题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教学的终点和延伸。以问促思,以思生疑,以疑促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交流学习,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发展。二是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促进者。而学生由知识的被动建构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在内驱力的作用下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1.1 创设情景,营造氛围。
心理学实验证明:在宽松自由的时空内,一个人的思维最活跃,人的创新性思维活动也体现的更为突出。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融洽、愉快、和谐、自由、坦然的教学氛围,要善于使用夸奖的言辞、友好的微笑、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使学生感到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让思维驰骋,提出疑难假设,在讨论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1.2 提出问题,引发思维。
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思考,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造。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因此,设计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在于问题设计得是否合理、科学。问题哪里来?一方面来自于教师。教师要尽量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内容,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问题,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挖掘问题,使问题的内容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并且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中,还要有梯度。另一方面来自于学生。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以问题为主线的探究式教学的实质和基本作用就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存在问题,才能使学生不满足现状,去投身于创造活动之中。围绕问题展开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得出问题的“问题意识”。
2 以场景再现作依托,设计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情感共鸣作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感受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创设情境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设计,一是进行功能设计,二是进行方法设计。
所谓功能设计,就是创设情境服务于不同的教学需要。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2.1 引发内容。通过创设情境,巧妙地导入讲解教学内容,使学习水到渠成。例如,在学习“矛盾”概念时,教师可先讲一个小故事:一个船夫在很急的河水中驾着小船,船上坐了一位哲学家。航行中,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历史吗?”船夫答:“我不懂。”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生命。”过了一会儿,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答:“没有。”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正当哲学家与船夫继续交谈时,一阵飓风把船掀翻,哲学家和船夫都被抛进河里。这时,船夫喊:“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回答:“不会?”船夫说:“那你就失去了整个生命。”这一情境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趁机开导学生:“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每个人只有正确看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才能立足于世,才能不致使自己陷于窘境。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2.2 引发思维。引出内容的目的还在于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民事责任”内容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现在穿的衣服、用的文具是不是商品?”这一疑问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他们迫不及待地查看教材,积极思考,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所谓方法设计,就是以不同的手段来创设情境。常见的有:
2.2.1 语言描绘法。即用规范、精确、形象、生动、幽默、优美的语言来叙述趣味性的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当前国际与国内所发生的事件、相关的经济与政治等社会现象。丰富生动的语言是一种优良的情境创设手段。
2.2.2 画面再现法。即利用挂图、课本插图、漫画或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此法给学生的印象比较直观、深刻。
2.2.3 有意示错法。即教师故意在讲课中设置一些学生在现有知识水平上能够发现的错误,然后让学生辨别并予以纠正的教学情境创设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3 以平等交往为前提,设计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主题,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多边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互动式教学设计应以“平等交往”作为前提。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意义构建。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平等交往,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课堂的“主宰”转为“平等中的首席”。如此的互动交往才能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
互动式教学设计应以“思维互动”作核心。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以活动频繁作为互动的标志,不能仅以气氛活跃作为互动的尺度,师生互动的本质应把握在“思维互动”上。实现“思维互动”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3.1 趣味引“动”。即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如寓言、典故、幽默、漫画、时政材料等,把他们带入课堂知识的学习中。
1 德育新课堂要符合新的课改理念
很显然,当前德育课堂改革要取得突破必须有新的教学理念来引领,当前,大家公认的新课改理念有:①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②强调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③重视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④实现学习、训练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理念是近些年来教育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于指导我们当前的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改革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2 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 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3 什么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是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由学生本人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老师应该起到的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支持者,通过设计合理恰当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最邻近发展区”,把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引向更高的区域,以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4 德育课堂如何实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4.1 作为教师必须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行动上,渗透到每节的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全新的设计,运用新的教育理论和技术,采用新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中学德育课程的目标及德育教育的功能。
4.2 实践探索。在这个阶段,让我感到最为困惑的就是怎样把先进的学习理论与课堂教学设计完美结合起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为此不断学习、借鉴、思索、尝试,逐步形成以下思路,我把教学设计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尝试:
4.2.1 第一阶段:教学分析阶段。
4.2.1.1 教学目标分析。对整章内容及每节内容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必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主题”――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知识内容,也就是新课改要求的三维立体目标。
4.2.1.2 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必须了解学习者。学习者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即初始能力)及其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即学习者特征),为了下阶段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学习者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者的认知成熟度、性别差别、学习者风格、学习者动机水平等几个方面。这些分析过程正好突出体现了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恰当的教学和学习策略。
4.2.1.3 教学媒体分析。媒体条件分析的任务是了解哪些教学媒体适用于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以及每种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是什么,且这种特征在哪样的教学模式下能够得到体现。针对德育学科,主要媒体方式:教学案例、网络信息、探究讨论、视频资料等。
4.2.2 第二阶段:教学设计阶段。在第一阶段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从学生学习现状出发,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4.2.2.1 情景创设。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于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确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只有创设恰当的情景,才能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顺利通过最邻近发展区,到达更高区域。对德育学科来讲,要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4.2.2.2 教学策略设计。①教学媒体选择:即教学信息以什么样的媒体形式、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传递给学习者的。②学生活动设计:是指集体授课、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同时也是完成三维立体目标的载体。③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成为我在这个课题中研究的重点。
4.2.3 第三阶段:课堂教学实施阶段。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上具体操作,记下实施过程中的遗憾和不足。
4.2.4 第四阶段:课后反思阶段。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体现了以学为主,课堂具体实施情况如何,都必须进行认真的反思,如有同行听课,还应认真记录同行点评,为课题研究积累丰富的素材。
5 实际存在的问题
要真正实现以学为主,恐怕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问题。
5.1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越来越显得重要。在前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以学为主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并在教学中进行的初步的尝试,在中期对课题进行再研究时,通过与有关指导老师的交流,发现课堂教学要想真正实现以学为主,除前期研究的内容外,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引导,使学生逐步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既然是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空间就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的阅读等学习行为,这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掌握学习的本领。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差,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预习,也不知道该怎样去预习,也没有阅读课外书籍的好习惯,对此,我对学生课堂预习作业也进行了设计,选出了部分章节中的课前准备作业形成资料。并向大家推荐阅读书目,进行阅读交流。在新教材全面推开实施的过程中,新课改理念的贯彻执行至关重要,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又重新回到应试教育、题海战术中去,培养出来的学生依然是高分低能,没有真正学会学习。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课堂教学
1 基于教育发展的回顾
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顺着历史的轨迹,洞察教育观念的转变过程。
在古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虽然有一定的相互关系,但更多的是彼此分离。即使是1760年至1860年的英国工业革命,还是被认为是“科学家与工业过程的设计这几乎没有思想的交流”的时代。
直到19世纪中叶,第二次技术革命使得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逐渐明显。以电磁理论的提出和电力技术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化进程使得科学与技术连成了同胞兄弟,科学和技术并称为“科技”,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1958年,赫德在《科学素养:对美国学校的意义》中将科学素养理解为“理解科学与社会的一致性”[1]。因此,为了完成科学素养的目标,科学教育应采取更广泛的内容,除了智力,还应该包括伦理和社会价值等重要内容。从此科学教育逐渐开始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1971年,詹姆斯·卡拉格在“科学教学的广域基础”中也认为学生应如同熟悉科学知识和过程一样熟悉科学的各种社会关系。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科学教育逐步转变到关于个人以及社会发展等问题上来。
1982年,美国国家科学教师协会(NSTA)董事会通过了“科学—技术—社会:20世纪80年代的科学教育”宣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校科学教育已不再是以往的“纯科学”教育了,而是融技术教育和注重科学技术应用于一体的“新科学”教育。
纵观科学教育发展的历史,科学、技术与社会从分离状态逐渐演变为相互融合(图1)。由此可见,化学(科学)教学应充分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
2 基于科学素养的认识
当前,将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化学(科学)课程的目标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将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目标,我国的《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将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目标,其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四方面组成[2](图2-A)。
笔者借助科学教育历程上的分合过程,先将科学素养分解为科学、技术、社会三个相对独立的三部分,以明晰其相对独立性(图2-B),然后将三者重新整合到一个系统中,以准确表达其相互关系(图2-C)。
笔者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进行的重整是基于以下认识进行的:
首先,科学活动和技术活动(以下简称“科技活动”)都是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互动中主动生成的。具体来说,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科技活动的主体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偶然的个体,而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社会个体;其二,科技活动在与其他社会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互动过程中获得发展;其三,科技活动通过主动参与社会的变革发挥自己独特的功能。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科学与技术是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
其次,现代的科学更加技术化,现代的技术更加科学化,科学和技术逐渐一体化,已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但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详见本文第三部分),因此,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的统一体。
3 基于问题解决的理解
科学乃至人类社会的历史表明,人们时刻都在围绕“问题”和“问题解决”而活动着。问题和问题解决早已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问题和思维不可分割,问题解决和学习活动结伴而行。因此,我们往往要对每一个事物或现象多问一个“为什么”。
如果我们对科学和技术在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对比剖析,则可以发现科学与技术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表1)。
表1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学
技术
目的
认识客观世界,
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可能。
改造客观世界,
把改造客观世界变成现实。
内容
“是什么”和“为什么”,
即客观世界及其原理。
“做什么”和“怎么做”,
即改造客观世界的操作和实践。
方法
我曾经听了两节有百多位教师在场的新课改观摩课。一位教师授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听出焦点,有针对性的发表意见。教师让学生明确该如何听出对方争论的焦点后,展示话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正反方辩论,并让一个学生听后说出双方争论的焦点,及评论正反方的发言。话题是这样的:①有个性的人易不易被别人接受。②中小学生出国留学好不好?结果正反方的学生说不出多少道理,听评的学生也说得不好,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另外一节观摩课是八年级下册的《孔乙己》教学。授课教师让学生默读文本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对孔乙己有怎样的印象?从哪里知道?②概括孔乙己的个性。③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刻画出孔乙己这个人。④能否运用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描绘你的父母、同学、老师。听了这两节观摩课,我的感慨颇多。
其中感慨最多的是教师的课前预设做得不够细致。所谓教学预设,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花大力气去备教材,备学生,教师再找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合理的设 计出教学预案。尤其是备学生,这一点常被许多教师忽略。备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学生的起点、学生的知识面等。试想,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时,如果把学生的水平高估了,那就会出现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茫然不知所措,一头雾水;如果把学生的水平低估了,学生就会觉得老师提的问题幼稚、无趣而没有思考问题的热情。第一节观摩课中,教师展示给学生讨论的话题显然是高估学生了。话题①有个性的人易不易被别人接受。学生对“个性”这个概念不清,也弄不懂怎样的人才算有个性。所以争论很难展开。话题②中小学生出国留学好不好?学生课前没有查阅这方面的有关资料,没有多少道理好说,说出的道理也是肤浅而偏激的,课堂气氛就显得沉闷了。
所以,我们课前备学生时,要从各方面了解学生,只有正确全面地估计学生,学生才会对教师所提的问题感兴趣而投入热情去探究。因此,我们在上课前都应该摸清学生的知识起点、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问题,那课堂教学将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教学预设还要求教师备好教材,吃透教材,充分了解每个文本的教学要求,这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只有对教材烂熟于心,才能随机应变。第二节观摩课《孔乙己》,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孔乙己的语言、动作、外貌等并谈谈表现了孔乙己哪些性格特征,然后就转入训练,让学生用上这些表现手法写人。由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上起来就缺少了深度。特别是教师未能抓住孔乙己前后两次来酒店的外貌、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故教师只有对每个文本的要求理解透了,上的课才会有深度、广度。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化
应该了解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工作中仍旧存在诸多弊端与不足,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上和相关教学实用性上存在部分缺陷,学前专业数学教材特点具备和高中数学教材等同的整体知识结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学前专业未来幼师从业知识学习结构体系,实践课程中,数学教学内容所涉相关数学知识皆为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以侧重教学点形式产生,数学知识重点内容有所缺失,应从实际角度出发,特殊问题予以特殊解决,从根本上处理这些问题。
一、重要性分析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主要是进行空间形式研究以及对应数量关系研究,因为数学能够有效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之后在此基础上也可进行资料观测和理论证明,随时进行自然现象数学模型提供以及社会结构系统数学模型提供等。数学所涉范围相对较广,生产领域、生活领域和学习领域以及研究领域中皆会在不同程度上应用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可有力解决实际问题。幼儿专业教学环节,数学以核心文化课程形式产生,务必进行教学水平提升和数学教学质量提高,旨在使学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通过此种形式来满足幼儿教师群体文化素质诉求以及社会教育需求等,使学生学好数学可提升幼儿教育质量,也可深度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内容和对应数学基本技能内容等,学前专业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目的和运算能力提升目的以及空间想象能力提升目的便会达成。需要注意的是,通过正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可进行几何图形认知,学生可进行自主制作,循序渐进的去解决实际问题,之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优良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与数学思想教育相结合环节中可深度培养学生群体内在个性品质,形成科学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认真学习态度。身为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师,应按照学前专业教育特点要素和学前专业教育现状要素以及学前专业数学课程设置目的要素等进行基础性数学课堂设计优化,使得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得到双向提升。
二、学前教育专业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分析
1.教学模式整改
进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化过程中,其内容选择上应注重现代社会生活教学内容筛选和日常生产广泛应用内容筛选,需有力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点,旨在为学生后续幼儿园教学事项进行打下良好根基,还有就是应按照教学目的内容进行数学理论数学基础知识精选和数学方法数学基础知识精选以及数学思想数学基础知识精选,充分揣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兴趣和学生爱好,在具体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教学环节中适时融入学生感兴趣内容,以满足学生基本学习诉求。数学教学内容安排方面,仔细斟酌不同类型知识结构系统性,遵循由浅入深教学原则、由易到难教学原则和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以此种方式满足学生具体认知需求,在符合学生群体认知规律基础上方便于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和基础技能掌握,随之可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学生智力得以开发的同时,注重与对应数学内容间的紧密衔接性,不断充实幼儿教育工作相关联数学知识点与内容,生活实际数学内容涉及度也应在不同程度上加深。密切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适时进行针对性教学,其主要分为数学游戏教学内容和数学故事教学内容以及数学话剧教学内容等,数学教师可借助卡通形象编写模式和对应数学故事表演模式等进行学生潜在学习兴趣激发,形成生动数学教学模式和活泼数学教学模式以及有趣数学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更新与教学观念创新
老旧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室为主要教学阵地,教师进行讲解,学生洗耳恭听,教师进行举例示范模式教学,学生便会模仿学习,通过反复练习后则由教师进行课后作业安排,机械式教学现象和填鸭式教学现象尤为明显。应该了解到,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应逐步走出课堂,不应拘泥于原有课堂教学模式,可在室外进行相关数学知识教学,以游戏教学模式为主,以此来加深学生本体数学概念理解程度,函数性质内容等也会得到深度理解。学前专业数学课程教学中,应进行多样化教学与实际化教学,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兴趣,摒弃原有作业本作业完成模式,纳入手工制作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进行玩具制作和教具制作,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和乐趣与,在学习中体会成功喜悦,将数学知识内容与实践活动相连,通过教室合理布置以及优异学习环境创设来让学生熟悉周围教学情境,达成教与学的完美相融,逐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之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均爱上数学这门学科。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按照教学内容特点进行教学模式安排与选择,适时进行原有教学模式优化与原有教学模式整改,执行说学结合教学策略,逐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精神。最为常见的例子即为,函数奇偶性教学过程中可执行分组合作学习方案,此种方法可达到扬长避短式教学目的,随后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基础性数学课程教学任务安排,函数奇偶性基础知识讲解完成后,旨在有力巩固此类知识,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数学游戏活动组织,规定时间段内完成比赛的小组可以获得胜利,需要注意的是,应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探讨可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编自导教学方案实施和自演话剧数学教学方案实施,此时学生群体必会从中提升本体创新能力和基本竞争意识。
3.作业形式整改与评价模式创新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群体特点加以深度分析,数学课程教学要求不应太高,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才最为根本,数学作业无需沿袭以往教学模式,证明、求解等书本作业方案应被改革与调整。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师可运用书面作业安排形式进行作业任务下达,主要涵盖了手工作业安排形式和构思性作业安排形式以及表演性作业安排形式等,不仅如此,也可安排比赛型作业,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学生幼儿教育从业能力,也可稳步提升作图能力和玩具制作能力等。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群体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假设最终还是以学习成绩作为核心考量标准的话,多数同学便会对数学学习愈加厌倦,导致弃而不学状况产生,所以应在具体数学课程教学中认真对待每位学生且尊重每位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注重学生特长发展,对不同层次学生群体和不同程度学生群体提供不同类型教学要求,给予学生公平竞争机会,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受到公平对待,而不是区别对待,使其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与,从而进行学习自信心完美树立。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师需要对学生个体进步加以肯定,对学生学习缺陷加以指正、引导,评价用语务必充满正能量和极具鼓励性特质,让学生熟知劳有所获的学习真谛,在充分认知自己的同时发现自身需改变之处,了解努力与结果成正比的道理。结束语综上所述,首先要理解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其次是进行课堂设计和课堂优化,通过教学模式整改、教学方法更新与教学观念创新、作业形式整改与评价模式创新等来全方位多角度的提升数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秀芳.关于民办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的思考[J].生活教育,2016(01).
[2]朱明健,谢笑容.高等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困境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5(29).
[3]欧阳洁,陈朝晖.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8).
[4]彭国荣.试探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以湖北民族学院预科数学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