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艺术的审美价值,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艺术;审美价值;情感;美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87-01
一、艺术是人类的创造物
艺术是人所创造的美,它的审美价值就是一种好恶。假如说一切美都是人类无意识的创造物,那艺术则是人类有意识地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存在物。任何事物,它必须首先能使人感到美才可能成为艺术。离开了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就很难理解艺术是什么。以往许多对艺术的定义之所以不确切,就因为它一开始就离开了这个最基本的大前提。那种把艺术和技巧混为一谈的看法之所以宽泛和笼统,也因为它没有抓住“美”这一根本的缘故。美不是一个自然客体,故不能采用像自然科学下定义的方式来加以界定,而只能采用直觉来把握。任何事物,它必须首先是美的,然后才有可能是艺术,这是艺术概念的第一个层次。
为了区别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美,还应当界定艺术品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类创造,具有创造能力,是人类心智的成长。艺术品的出现,只是人类通过有意识的劳动实践,对现实材料进行有意识的提炼。
绘画和设计在所要达到的目的上是统一的。绘画是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力把其生活经验用某种艺术形式展现给大家,目的是给人精神上的美感,使观众感受到艺术家的心声。而设计艺术是设计师通过对人们生活的方式和习惯,结合美学因素而创作的,带给人们实用与美观的产品。然而,它们在工作方式和所运用的原理上又是对立的,设计师首先考虑的是功能性,其次才考虑美学的因素。而艺术家可以不考虑实用性而专门研究美学因素和个人风格,所表现的内容可以是抽象的,设计作品却一定要有一个具体的内容。每一个设计师都应该了解自己创作的目的,明白作品的实用性和美观性的主次。每一份作品都体现着艺术家的喜好,文化素养的理解,随时随地进行不断的分析。
变革是艺术发展的唯一出路,而变革势必会带来冲突。任何艺术流派,哪怕再激进,但最少也要有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有艺术最起码的美。
审美价值离不开情感,情感是审美创作的动力、核心。情感的力量是非常大的,能激励人们为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努力奋斗。真实是情感具有审美价值的基础,艺术创作少不了真性情,连自己都无法打动的作品何谈打动别人。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所以审美境界的创构必须因心而得。
艺术的权威是捕捉住那刹间便会过去的情感,令它随时可以再现,是把创作者自己个性的情感,打进别人的情阈里头。艺术创造和审美欣赏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高级精神需求,也是借以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三、艺术审美的民族性
对一个作品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阐释各有差异。但是,在既定的历史情境中的民族,作为一个整体,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是会趋于统一的。
我们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所使用的五官感觉本身就具有历史文化因素的渗透,人的心理结构中就有文化传统的力量。就是说人们对作品的感觉理解、审美意向、整体重建,大体上是按一个统一的审美方向。这是造成人们在审美方面具有民族的、文化的差异的重要原因。
为了我们的发展,首先要了解我们文明发展的轨迹,学习我们文明之中的精髓,思考如何从这些精髓中获得发展,得到启发来完善自己。一个不懂得思考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所以中国的艺术家不应急于颠覆或批判原有的艺术,而应静下心来好好挖掘,创造一些和自己有关和民族有关的作品,能够表达出具有这个时代特征人文精神的现代艺术作品。
四、结论
新时代就会有新的艺术产生,艺术存在千差万别、变化无穷的形式。作为一个艺术家首先要解决视觉的审美问题,必须要先知道如何表现不同的形象,经历这个传统的阶段,等逐渐熟练后,他自然会有些想法,及对人生对审美对价值观的思考,作品也就会发生变化。通篇下来,我的核心观点就是艺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要处理好艺术本质中的关系,就必须处理好人本质中的三种关系——也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和自我即自身信仰的关系。
毕加索说过,艺术可以洗涤自己的心灵和尘埃。如今,艺术的发展形式已经越来越广,但好像离艺术的本质也越来越远了,也许这也是艺术的一个特点吧。
参考文献:
[1]艺术概论http://
(一)审美主体与自然、社会、人生的高度融合动画原本是无生命的幻象,动画家将自己对生命、人生、社会、自然的感悟、理解、思考,倾注在动画之中,使无生命的图画仿佛有了思想,有了情感,实际上是动画家自己的生命律动通过动画形象显现出来,才唤起了观众的共鸣。动画家的生命律动体现在与自然、社会、人生的高度融合之中,体现在理性与情感的有机统一之中。
1·动画家对大自然的生命体验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法国哲人卢梭说:大自然就是艺术家……她永远不会打消孩子们的梦。这些梦想正是动画艺术的胚胎,它一旦成熟将在人们面前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大自然的雄伟、大自然的温柔、大自然的慈爱……动画家在动画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是自身对于大自然的生命感受、生命体验、生命净化的艺术再现。它吸引观众对美好的大自然产生向往、依恋和探求,于是更加热爱大自然。海底世界的奇妙(《海底总动员》);江河之壮阔、峰峦之秀美(《山水情》);淳朴的田园风光给孩子们带来的童趣(《龙猫》)等等,让动画家与观众通过动画中的大自然景色达到了心灵的沟通、生命的融合。
2·动画家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社会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和精神需要(包括劳动创造、文化教育、审美享受、休闲娱乐等),人们也以自己的劳动创造回报社会、奉献社会。动画家对社会的回报和奉献就体现在他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之中。也就是说,动画家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感悟和体察人类社会的脉搏使之与自己的生命律动合拍,然后,将社会现实的情状通过主观的想象改造和变形投射到动画的虚幻世界里,让观众感到似真非真,亦真亦幻的心灵震撼,从而使动画家的生命律动与观众的生命律动在梦幻的潜意识中达到了融合,激发起生命的活力。动画世界主要是孩子们的世界,从这个角度说,动画家以自己童真般的生命动力为孩子们创造着真、善、美的美好世界,完成着培育未来的社会使命。
3·动画家对人生的向导作用
人生的价值目标是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最终目的,它贯穿在个人一生的全部社会生活过程中,成为一个人全部思想活动和行为过程的内在动力。因此,动画家创造的为理想而奋斗的动画形象正是为青少年树立了人生的目标和为之奋斗的典范形象。这正是《灌篮高手》、《梦幻街少女》等动画片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
(二)审美主体的生命理性与动画情感的融会统一艺术情感是追求自由的情感,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得自由;克服人性弱点也获得自由,因而艺术情感是包含着社会历史内容的情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感通过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表达出来的。这种艺术情感是与理性、思想融为一体的。动画艺术的审美价值正体现在理性与情感的结合与统一之中,动画家的生命律动也表现在这两者的统一之中。这里的理性,包括科学理性、教育理性和道德理性。这里的情感称之为动画情感(冒昧制造这一概念,意在强调动画是艺术,就必须赋予艺术情感)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动画家必须将自己的艺术情感倾注在动画创作之中;其二,动画作品中的每个动画形象不论是人,还是动物、植物、物品、事物、现象,甚至是妖魔鬼怪也都应该赋予它们符合各自心理、性格和情境的情感,实际上是动画家爱与憎、喜与怒、哀与乐等不同情感的外化。理性与情感之间并没有无法超越的鸿沟,高度的理性必然激发强烈的情感;激越的情感也积淀为理性的思考。
1·科学理性与动画情感的统一
科学是人类系统地反映世界、把握世界的基本形式,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本质的方式。动画家只有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和科学方法才能以高度的理性认识宇宙、自然、人类、生命、社会等方面的规律和本质,也才能在有关科学题材的动画创作中准确地反映出来。但是,仅止于此,并没有达到艺术的层面,充其量不过是科普教材而已。现在有些科幻片、环保片不感动人,不受欢迎,主要原因就是缺少艺术情感。因此,动画家必须用激情点燃理性,进行大胆地想象,预测宇宙的未来、人类的命运……创造出艺术化的科学寓言式的动画片。《风之谷》、《幽灵公主》等正是宫崎骏的科学理性与艺术情感高度统一的产物,使观众在感情共鸣中获得了科学的启迪。
2·道德理性与动画情感的统一
道德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言行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也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和传统,规范着人的行为方向。动画家正是以高尚的道德理性清醒地判断各种各样人、事、物的真假、好坏、善恶、美丑,从而产生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并将这种情感外化、物态化到动画作品中去感染观赏者,使原本带有某种利害关系和实用价值的生活情感加以升华和净化,使之超越功利目的,而达到审美情感的境界。《钟楼怪人》所表达的崇高的道德情感深深打动了各国观众。
3·教育理性与动画情感的统一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必要手段,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提高民族素质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承担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动画家从教育理性的高度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出于对孩子们的深爱,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深爱,将这种理性与情感融汇到艺术想象中去,创造出美妙的动画形象,让孩子们在喜爱和欢乐中得到心灵的陶冶、净化和提升。有些动画片把成人的说教通过动物等动画形象说出来,完全失去了动画艺术的美感,令人感到厌倦。美国的《芝麻街》之所以受到全世界孩子们的普遍喜爱,就是因为教育理性与动画情感巧妙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在享受着审美的乐趣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教益。
二、动画作品的审美魅力
(一)动画艺术的审美张力
所谓审美张力,即是艺术品本身具有的内在审美价值在审美过程中被欣赏主体感受、体验、发掘、思考而不断呈现、扩张、发散出来的艺术魅力。
动画艺术的审美张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陌生化的动画意象与人们惯常思维的巨大反差所形成的审美张力
在动画银幕或屏幕上出现的人物、动物、植物以及各种事物、环境、气氛……,其造型、形态、动作、运动、色彩、声音以及情节、故事等一切视听影像都是观众在现实生活中未曾见过的、令人惊奇的、完全陌生的,因而,一下子引起观众的注意,并唤起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极大兴趣。
本来,人们对老鼠、鸭子之类动物非常熟悉,然而,米老鼠、唐老鸭之类的动画形象却给人无穷乐趣而惹人喜爱。人们看过中国和外国很多精彩各异的哈姆雷特的舞台形象、银幕形象和荧屏形象,对他们各有所长的表演感动不已,但决不会想到“狮子王”这样的动画形象也会如此令人震惊赞叹。即使像《梦幻街少女》之类的写实类动画作品,尽管其中的人物是画出来的形象,但也不是摹写生活真实的画法,如素描、油画等,而是以夸张、变形的漫画塑造出的动画形象让人感到陌生。至于动画中的天堂仙界、海底龙宫,各种神魔鬼怪征战厮杀的离奇故事,更是现实生活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一般人恐怕连想也想不到。动画艺术正是要创造这样完全陌生的世界,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实世界形成强烈对比,观众在两相对比中感觉两者差别愈大随之产生的惊奇感就愈大,审美欲望就愈强,从中获得的兴奋和也愈多,这正是动画艺术的审美张力之所在。
第二,动画艺术创造出超常性审美的形态所构成的审美张力
1·优美感。优美的结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和谐,这种和谐,是人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在配比上的协调。也就是说,构成优美的审美对象在配合比例上非常恰当,既能满足自由驰骋的想象力,又能满足严格按照心理内在尺度标准衡量的理解力,使两者达到统一,给人以轻松、雅致而又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这种优美感既表现在动画片的剧作结构、形象设计和影像表现中,同时体现在影片的整体风格上。如《风中奇缘》在自然崇拜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中不忘抒写印第安少女与英国青年的浪漫绮丽的恋爱故事;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是受我国近现代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虾》、《荷花蜻蜓图》的触发创作的。
2·崇高感。崇高,相当于我国古代美学中的阳刚之美。实际上,崇高体现了想象力和理解力在力量上的协调。就是说,想象力在审美空间上得到自由发展,显示出一股压倒一切的气势,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随之,理解力也将“内在尺度”提到新的高度与想象出的审美对象紧密吻合,造成格外壮观的协调,表现出粗犷、壮阔、恢宏、激荡、刚健等审美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例如象《埃及王子》、《风之谷》等动画片就是以生命的忧患意识表现主人公向悲剧厄运展开决战的勇气和意志,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虽然充满了焦虑和恐惧,但仍散发着浓重的崇高气概,最终仍是代表真善美的一方取得了胜利。显而易见,动画艺术在展现崇高的审美形态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3·悲剧感。动画的虚幻和变形本性似乎不宜于创造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但是营造悲剧氛围,渲染悲剧色彩还是不乏其作的。《钟楼怪人》将原著《巴黎圣母院》宣扬真善美的主题更深化为人性的挣扎与反抗,在激烈的性格冲突中隐隐透露着悲剧感。《狮子王》更把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人物性格悲剧做了淋漓尽致的角色置换。
4·喜剧感。喜剧感的突出特点是轻松愉快的笑,这种笑包含着同情感、智慧感和新奇感。喜剧作为一个审美形态,包含了多种因素,有滑稽、机智、幽默、诙谐、夸张、误会等,因此,喜剧的笑也不是单一的,而是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笑,如嘲笑、理智的笑(机智)、轻松的笑(幽默)、同情的笑(反讽)。因此,“喜剧情感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它是紧张迅速、夸张的、生命力的显现形成一个爆发点,引起欢乐和笑声。”大多数的动画片都是在轻松愉快的喜剧氛围中展开想象和故事。例如《小鸡快跑》、《玩具总动员》等,让人们在体验主人公惊险刺激的经历同时开怀大笑。
(二)神话元素的审美潜质
很多动画作品都以不同形态渗透着或多或少的神话元素,显现出一种特有的精神力量,神秘而崇高。神话,指“一个想象的故事”,其特质是“一个神秘的故事”。神话产生的思想基础是万物有灵观念。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象人类一样有思想、有心理活动、有感情,各种自然现象背后似乎存在一种超自然的伟大力量主宰着一切,这就是“神”。于是,原始人类按照自身的形象构想出各式各样的神,并且认为是神的各种行为造成了各种自然现象。同时,人们还将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如动物、植物)、无生命的事物(如风、雨、山川、星体等)乃至抽象的概念(如邪恶、贫穷、善良、友爱等)都加以人格化,都看成是有生命、有意识、有感情,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和意志行动的“人”,正是在这种原始思维的促使下产生了神话。
神话并不是原始人类的一种有意识的文艺创作,而是他们对自然界和社会本身所作的自以为真实可信的描述和解释。但我们现代人却从中看到了原始祖先是如何不屈不挠地与强大的自然力进行英勇斗争,是如何对未来世界充满了希望和美好的憧憬。正是这种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唤起人们产生许许多多美丽的幻想,从而对社会发展具有一股强大的推动和鼓舞力量。《大闹天宫》中孙悟空不畏、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成为历久不衰的经典。神话充满了超现实的荒诞色彩和超自然的神秘性质,所以现代人可以从中汲取一些现代文明里所缺乏的精神营养。
(三)童话化的审美情趣
【摘要】一部动画如果要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能在观众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要力求动画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如果要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且出奇制胜,就必须从动画题材中的审美价值,动画画面中的审美价值,动画造型中的审美价值,动画色彩应用中的审美价值与动画意境中的审美价值五个方面下功夫。这五个方面直接关系到动画艺术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关系到动画艺术内容与艺术的科学统一。
【关键词】动画设计 艺术 审美价值
一、动画题材中的审美价值
动画片的题材是丰富多彩且趣味横生的,因此一些“对生活敏锐的观察”,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动画片题材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人们在观赏这一类的动画作品中对生活色彩浓烈一些的是很推崇的。《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恰恰是和生活贴的很近的作品。在这里,没有妖魔鬼怪的相互厮杀,也没有激光火炮太空大战。清新、淡雅、亲切、自然,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也是自然知识的普及过程,一个疑团的解开,孩子们得到了一点真正的知识,也获得了那种解疑惑的快乐。他称道的是这样的提炼生活,这样的创意,称道的是妙手,才有此偶得。
二、动画画面中的审美价值
画面是影视动画中传达视觉内容的媒介,所以以观赏为主要目的的影视动画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画面,一部动画作品的品质主要取决于画面的制作水平。动画仅仅依靠画面是不行的,还需要各种拍摄技法的合理运用。影视动画是通过镜头的转换来实现空间感的,在题材选定好的时候,就首先应该考虑到摄影机镜头的运动和镜头的剪辑。
在动画中,各种视觉元素不是简单的堆积,不是对一个特殊的摄影机角度、一个巧妙的移动镜头或者吊臂镜头本身的简单追求,而应该是出于整体的视觉价值的考虑,将“动”与“画”完美结合。因此,在动画中,视觉语言的审美优劣会直接影响最终作品的视听效果、节奏韵律、画面美感等。
三、动画造型中的审美价值
动画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它通过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丰富感情,采用夸张、变形、拟人等艺术手法将动画造型设计为可视形象。动画中的造型其实间接地反映了设计者的审美倾向,影视动画占领市场的关键不只是技术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创造让人眼前一亮的角色形象,因为形象关系到人物性格魅力的塑造,通过活灵活现的人物演绎出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好的艺术形象不仅仅是创造良好的商业收益,它还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角色的形象设计如果要准确定位,就要深入挖掘角色的个性特征。动画角色的结构比例、五官设计以及服饰的设计都蕴含着审美价值。
在角色造型的设计上,审美价值要与设计手法、整体效果科学统一。动画的运动可以称为“动画表演”,具有拟人化、夸张化、简约化、程式化等特点。而动画造型的风格在现今社会,也逐渐向着多元化发展。一个优秀的动画角色造型的审美价值要与美术风格、性格特征、地域特征、民族文化、时代特点等方面息息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更多就要审美价值的动画形象。
四、动画色彩应用中的审美价值
在动画设计中,应该领悟主体形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应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色彩,从而形成一种氛围来烘托主体形象,使之与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吻合。在进行动画设计时,也要了解各种色彩的象征意义:红色常象征着热情、活泼、热闹、革命、温暖、幸福、吉祥、危险;橙色常象征着光明、华丽、兴奋、甜蜜、快乐;黄色常象征着明朗、愉快、高贵、希望、发展、注意;绿色常象征着新鲜、平静、清爽、和平、柔和、青春、安全、理想、希望,生长;蓝色常象征着深远、永恒、沉静、理智、诚实、寒冷;紫色常象征着优雅、高贵、魅力、自傲、轻率;白色常象征着纯洁、纯真、朴素、神圣、明快、柔弱、虚无;灰色常象征着谦虚、平凡、沉默、中庸、寂寞、忧郁、消极;黑色常象征着严肃、沉默、黑暗、罪恶、恐怖、绝望、死亡;
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人们对色彩的体验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掺杂人们主观意识上的一些因素,使得色彩更加具有表现力。在动画设计中,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就像红色代表着喜庆,黄色代表着温暖。色彩在动画中的作用同样也是无法替代的,动画的制作过程中,色彩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将动画表现得更真切、更有内涵。动画色彩的美学主要是通过人物、景色来体现的,合理的利用色彩有助于吸引观众的眼球。同时人们在进行色彩美学应用的时候,对主观色彩的感受和解读,自然会反映到动画设计之中,这就是我们对动画场景色彩应用的关键所在。色彩运用得自然与否,也是对整个动画作品的画面美感起到重要作用的,动画作品中色彩的设计也要和它所处的环境相一致,在色彩鲜明的基础之上也要增加必要的时尚流行元素,这也是色彩对美最好的表达。
五、动画意境中的审美价值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境,在于一种感觉,由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营造和表达出来。意境是动画艺术的生命线,是动画各种元素实现情景交融的体现,动画制作者在制作动画的过程中,对于意境的把握主要在于作者对动画的灵感,换句话说就是创作感觉。制作者通过虚拟性的动态影像以及虚构的虚实场景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将观众不自觉地带入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在动画意境中感受独特的光影现象,在这种与原有视觉景象和心理所形成的强烈的对比与反差中,增强了动画受众的好奇心与欣赏欲望,并使其审美想象力得到自由的发挥,迅速地融入动画影片的艺术氛围之中,构成审美意境。
关键词:园林艺术;人工美与自然美;形式美与意境美;生态美学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园林是人类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具有美化环境、改善生态,供人游憩、休闲、观赏、审美等功能。因此,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一样,是一种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艺术。中西园林艺术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并逐步形成了大致相同的园林类型。但由于社会历史、生活环境和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不同,中西园林艺术在造园思想、艺术风格和审美特点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近年来,对中西园林艺术的比较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但对中西园林艺术的基本差异和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本质特征如何加以准确概括和深入认识,仍然有待探讨。同时,在当代生态美学建设中,如何从中国园林艺术和美学思想中汲取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是一个有待进一研究的问题。
一
关于中西园林艺术的基本差异和特点,多数研究者认为在于西方园林艺术较重视人工美,而中国园林艺术则较重视自然美,但也有学者认为“西方园林更重自然,而中国园林更重人为”①。产生这种不同看法,可能是研究者观察角度不一样。但我认为,如果从艺术风格上来看,说西方园林更强调人工美,中国园林更崇尚自然美,还是较为恰切的。因为艺术风格是艺术在总体上呈现出的独特风貌。如果从造园指导思想、园林布局和构图以及造园要素的利用和处理等综合来看,那么,西方园林的典型形态整体上呈现为人为状态的建筑风景园林,而中国园林的典型状态整体上则呈现为天然状态的自然山水园林。
首先,从造园指导思想上看,西方园林强调的是自然的人工化,使自然服从人为的规则、秩序和安排,看重的是由人工雕琢的美。17世纪上半叶,由法国园林艺术家布阿依索所写的《论造园艺术》是西方最早的园林专著。它强调:“如果不加以条理化和安排整齐,那么,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②所谓“条理化”就是人工化。之后,法国古典主义著名园林艺术家勒诺特尔更明确指出,在造园中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③。其将人工美凌驾于自然美之上的倾向十分明显。
反观中国园林,在造园指导思想上强调的是顺应和利用自然之性,使人工服从自然的天然形态和存在规律,崇尚的是天然之趣和自然之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转折期,这一时期产生的自然山水园林,就是在追求“野致”、“有若自然”的造园指导思想下形成的。明清时期,中国园林美学思想趋于成熟,计成所著《园冶》总结造园指导思想,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著名主张,强调人工须与自然相协调,以创造天然形态的自然之美为目标。他说:“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④这显然是将天然之趣放在人事之工之上,与勒诺特尔的主张形成鲜明对比。
一、对艺术歌曲的审美价值
1.艺术歌曲的领域及地位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把一些艺术歌曲及一般的歌曲相联系,把一般歌曲错误的理解为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音乐宝物之一。因为它具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的魅力,再夺世界各国音乐家和大院校的崇高敬佩和大力支持。艺术歌还应该得到外来佼佼者的赞扬和它本身有着无懈可击的迷人光彩。后来,培养出了许多歌唱艺术家,文学教育家把艺术成品推向时代的尖端,已存在的价值和魅力影响着越来越多热爱艺术的人们可以延伸艺术的道路,挖掘艺术的财富。
2.艺术歌曲是诗歌韵律和音乐帝国的联络
艺术歌曲在声乐界视为音乐圣典,它是很多著名音乐艺术家的汗水和结晶。作曲家内心深处的涵养造就了艺术歌曲今日的成就,艺术向往着自由,摆脱了残酷的面容,在仅有的空间发挥创作灵感,谱写歌曲的广大流传。在过去变革时期,许多才华出众的大艺术家,浪漫主义诗人,思想家,哲学家,都脱颖而出,他们常以对联结合的形式去扩思一些自己空间的思维想法,对艺术的看法以及它存在的价值、观点。并以细腻的思想感情去抒发它们在艺术领域界中的整体水平和审美价值。他们把古典乐派、欧美乐派、中西方音乐与民间音乐艺术的美联系在一起。为未来的音乐艺术歌曲开辟了辉煌的道路。真实的艺术情感表露于内在美,外在美相结合,借景而抒发对艺术的内在情感。为此,我们应该着重于加强扩大文化素养和科学内涵的知识,丰富自身存在着的文化素养,充实自己的精神涵养,提高对艺术界的欣赏水平和观察力。
3.艺术歌曲的风格式样
艺术歌曲无时不在表现着人们对音乐艺术的真实情感,艺术歌曲逐渐成为人们在处理情感时的一种选择去向。比如细嗓子,朦胧的思绪情感,艺术表达者不追求夸大其辞的声音。而应该用纯实,并气息控制发出的正确声音来演唱。艺术歌曲本身具有并可比拟的高雅、纯洁的美感和崇高的艺术价值来源于深厚的文化涵养。热爱艺术的人们,不仅要正确地把握艺术的情感再现,更重要的是内心境界的文化修养之宜。如果做到以上这些要素,声乐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得到认可,从而丰富了艺术的内涵,同时扩大了声乐在国界中的不同凡响及重要性。
二、艺术歌曲在教学过程中的处理,应用和经验
1.艺术歌曲被艺术者的修养,范围
在生活中,音乐和语言息息相关,有时候音乐更能直白的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生命就像音符的跳动,每一个音符都注视着生命给予的气息,产生了思维性对艺术的认识和见解。所以,真正的艺术作品,是把艺术者自己的心灵渗透到灵魂深处,追溯着音乐的真实情感,散发的音乐的情怀,艺术的意境。一首篇幅较短的艺术作品,曲调简单,减少了复杂性,从而在人们内心无疑不是一首简单的曲目,以至于降低了对艺术歌曲的重视度,当我真正挖掘艺术曲目的广度和内涵时才会发现它原来是一首别有韵味的创作。有些曲目赞美抒发爱情表露出作者的真实情感;有的细腻委婉;有的刚硬淳朴,朴实,在一念之间变化,旋律把握自由,音乐对诗歌韵律是千变万化,绚烂多彩的。在一些大型音乐会中常出现假唱现象,表示无伴奏,纯人声演唱,表现出人物在表达艺术作品时的不同情感,音色,力度以及相对应的风格。对待艺术作品,我们要学以致用,把学到的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才能得到在艺术境界的丰富内涵。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在艺术作品中把握节奏和旋律的变化。在乐器伴奏中常以三连音式出现,略显出艺术作者的空旷和神秘感,然后表现出主题旋律的韵味,要做到稳,歌唱的准确性以及音色的柔和度。
二是气息的控制。艺术者表达情感时是离不开气息的,由强到弱,又由弱到强,气息的运作是情绪带动的基础。在换气时,气息要做到平稳,不慌张,深沉叹气,换气时要与歌曲的情感紧密相连,这样在换气时才能与艺术作品的情感融为一体。
三是在歌唱时对声音的把握。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并正确的掌握歌曲的深刻内涵和艺术风格,表达的情感与歌曲的本身情感对号入座。比如歌曲暗带悠扬,必采用悠远朦胧的声音加以表现,音色不需要太洪亮,也不需多么低沉死板,在悠远的意境中运用有穿透力的声音是再适合不过了。
2.了解艺术歌曲中的风格
音乐的领域对艺术歌曲的教学意义有着不可轻视的影响力,每一位学者和教师都应具备很高的素养。教育我们靠丰富的经验处理艺术作品,并将之运用到艺术作品中,处理好不同的艺术风格,理解和掌握艺术的内涵,丰富声乐教学中的艺术性,审美性,色彩性和民族特色性。
3.人格在艺术歌曲中的发展
著名诗人歌德曾说:“没有伟大的人格就写不出伟大的风格”这句话丰富的概括了艺术领域中的学习和教导。艺术歌曲是用歌唱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抒发的爱来深刻体现出乐思的内涵。
作为一个较为开放的商业社会,现代生活中,商业摄影已完全融入人们活动空间的每个角落,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摄影图片多数与商业摄影有关联,它的存在无疑给现代传媒和大众生活带来了许多色彩。
摄影术自它1839年发明开始,就因其独有的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的特性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从此产生了意义非凡的价值。所谓商业摄影,指的是把摄影产品作为一种商品来参与商务活动而获得商业利润这一行为的统称,它是广义的。商业摄影作品的买方可列出所需拍摄的具像需要具备的一定准则,例如道具、背景、角度、色调、用光等方面的要求,内容一般是明确拍摄规定或画面内容要求。商业摄影作品主要包括广告摄影作品、商业人像摄影作品、商业资料摄影作品和工艺摄影作品等。商业摄影在其发展的初期曾被称作委托摄影,当时并未得到人们理解和重视,然而如今已成为应用摄影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商业摄影的性质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摄影产品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和“价格规律”。
说到商业摄影盼分类,首当其冲的是广告摄影。有资料显示,广告摄影在国内市场占据了印刷类媒体广告的80%以上,以其直观性、时效性、经济性的优势居于商业摄影中的领军地位。有人说,“创意是广告摄影的灵魂”,创意直接决定着广告作品的吸引力可见艺术性对于商业摄影作品的重要性。
人像摄影也是当下很重要的商业摄影行为之一。时尚大片、专题摄影、婚纱写真、个人写真无一不充斥着这个图像时代中我们的视线。不同的摄影师的拍摄手法和拍摄用途均彰显着不同的风格,有的注重表现明星人物的精神面貌,有的注重时装或是时尚搭配,这些图片多面向杂志印刷和网络等媒体。一个人像摄影作品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其摄影师的行业价值。人像摄影的审美价值不仅针对消费者个人的审美,与消费者有一定关联的社会成员的认同和欣赏也是其存在意义的重要一部分。
二、商业摄影与艺术的关系探讨
摄影,是一种静态的平面视觉艺术。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点来说,它可以说是一种速成的艺术。
有人说:“商业摄影不是艺术,而是现今时代环境下追求利益和金钱的产物”。美术的商业化是当代社会中普遍而重要的艺术现象。在这个欣赏影像如同食用快餐的时代,不少人对于商业摄影也早已麻木,认为它和艺术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两个事。基于商业摄影的最终目的是创造更太的“商业利润”,摄影艺术因商业生产目的而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像许多美术家、画师一样,往日许多追求艺术的职业摄影师在重重包围下已经无法保持宁静的创作之心,他们不得不面对创作题材狭窄的难题,开始把自己的摄影作品当成一列快车朝追逐利益的方向驶去。于是,商业摄影就像一道命题作文,而摄影师也成了一名再普通不过的摄影工匠。
其实在另一部分人们眼中,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艺术是艺术家怀着热爱生活的审美理想,运用自己把握的精湛技艺,对创作对象进行的有胆识有激情的独特创造。商业摄影是围绕着商业用途而开展的,它为商业行为而服务;而商业摄影作品又是借助艺术性来吸引大众,从而实现传递信息的目的。商业摄影必须通过一定的艺术的手段才能完成某种目的或诉求。完全脱离艺术的商业摄影只能是越走越窄。因此,艺术和商业两者之间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契合点,商业摄影作品的商业性与艺术性早已形成了一种相互依附、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例如,现在的婚纱摄影行业迅猛发展,人们走进影楼,不是进行一般化的物质消费,而是享受温饱不愁之后的精神消费。其消费人群并不止步于对美和个性的追求,要求也相应地比以往提高许多。如何拍摄服务实施或以怎样的方式展示给消费者和欣赏者,这是考量一个婚纱摄影师艺术审美水平的重要课题,则需要摄影师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另外,如何既能在艺术上还原摄影艺术家创作的独立性和自由度,又能在商业上充分体现艺术的价值提升,促进艺术与商业更好地融合,也成为行业内人士纷纷探索的话题。例如,广告摄影师在商业活动中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将摄影的基本技术、艺术表现方法、广告摄影的美学特征及大众的审美趣味通过广告摄影作品来表现商品的审美特征、文化特征,从而提高表现主体的附加值。摄影作品既要满足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又要引导消费者的审美观念。这就要求摄影行为中必须兼顾买方要求和艺术性审美。也就是说,除了影像要符合买方要求之外,摄影生产者还需深挖大众审美品位,使摄影所获的影像符号能够体现出一定的艺术性或趣味性。
三、商业摄影的审美价值思考
商业摄影直接与市场和经济挂钩,其商业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若是作为一种艺术样式,优秀的商业摄影同样能够给人带来高层次的审美感受。
根据美学原理所述,艺术的功能有审美功能、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商业摄影作品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卖方通过符合买方要求的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摄影作品形象来获得应用价值,或引起受众关注,从而引发受众某种相关方面的行为。一个摄影作品价值的高低可由不同层面受众的精神需求、文化需求所评判,其评判标准是它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性、思想性。因此,摄影者的创作思维决定了其所创作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大多数商业摄影的审美主体是消费者个体,所以,消费者对商业摄影的审美知觉直接着消费行为。
同时,商业摄影在一定角度上是背负着一定的社会使命的,它能够给受众带来一定程度的审美影响。例如广告摄影,大多数类型的广告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传达视觉图像信息,具有一定的审美指向性,可能引导消费者的审美观念。因此从社会责任的角度上来说,广告摄影还具有一种传达美的功能和职责。
由此可见,商业摄影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商业并非只是金钱的运作,高端的商业摄影创作也是一门具有时代特点的艺术,好的商业艺术作品将和其他精湛高雅的艺术一样能够震撼人们的视觉,滋养人们的心灵。在将来的商业摄影的行业发展中,摄影创作者若是能多琢磨和品味摄影的艺术价值,相信能创作出更多不仅能够带来商业利益,并且值得鉴赏和感知的优秀商业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佛教文化由汉代晚期传入中国,魏晋时期日趋兴盛,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及至隋唐时期,佛教雕塑更是成长为圆润璀璨的明珠。佛教雕塑的制作都是出自于民间工匠之手,所以群体性大于个体的创造性,更能体现群体性的审美价值观。这些唐代佛教雕塑处处显现出女性阴柔美,温文恬静的姿态、圆润的造型塑造、柔美的曲线刻画、包容与仁慈的佛教雕塑形象,正是当时人们的审美价值体现。
这种饱含着女性阴柔美的佛教雕塑在唐展到了极致,唐代也因此创造出了典型的菩萨造像体系。其中之一就是:凡是能够让人联想到女性温柔和母性慈爱的品性,都万流归宗般全部集中在此时的菩萨造像上,例如观世音菩萨的造像。另外,唐代菩萨雕塑依据一种“三道弯”的躯体造型节奏来塑造,这是雕塑表现女性美的通用方式。和印度神像比较,唐代的佛教雕塑没有激烈的动作,更多的是有着人世间的风情。她以含蓄抑制的力量,激发出全身丰沃的、无法言喻的温柔,犹如它充盈着脂肪的躯体。唐代佛的世界正是这样丰腴的世界,佛、菩萨、力士、供养人中,除了力士是体健如牛的男人风格外,其它无不丰肩满胸、手肥腰柔,以丰厚的形体来呈现体态。这是一种世俗的丰硕,体现了唐代人“以胖为美”的审美价值观,也正是唐代物质充足,人们生活富足优越的写照。
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朝代像唐代这样演绎着女性丰满的美,这种对世俗生活的热情、生活的满足感,以至于深深地影响着彼岸佛国,似乎佛教不再是人们精神的寄托、灵魂的归属,更像是变成了人们游戏玩耍的消遣品。
2.从唐代民间雕塑看唐代人的审美价值观
唐代民间雕塑体现在两个方面:陵墓雕塑和陶瓷雕塑。这里将陵墓雕塑归到民间雕塑中是有个人理由的。虽然陵墓雕塑是应皇权要求而制作,但是工匠一般由民间匠人组成,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作品蕴含着当时流行于社会上的雕刻审美风尚。这种风尚不但出现在上层阶级的活动范围,而且广泛地渗透到各阶层人们的活动范围,因此带有普遍性。所以雕刻体现的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整体审美需求,故而将陵墓雕塑归到民间雕塑的范畴。
在唐代的陶瓷雕塑中,很大一部分也应归到陵墓雕塑中,例如墓室内的陶瓷冥器,但是无论从体量、题材还是材料上都应将其另外来论,这种冥器体现在“三彩陶塑”和陶俑上。古人将唐三彩及陶俑置入墓中,目的是为了在陵墓中营造一种美观、壮丽的氛围,这是一种审美情感。唐代陶瓷雕塑的最高价值是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这是唐代文化最根本的特点,而对精神的追求又在其文化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陶瓷冥器恰好契合了唐人的这种心理需求。唐代陶瓷雕塑形象逼真生动,非常真实地表现了当时的世俗生活,是当时社会精神状态的艺术体现。例如唐三彩中体形健硕的马和体态丰腴、神情微笑满足的侍女俑。这不正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么?当然如果没有开放的社会氛围,没有人们关注自我、关注生活的状态,这些优秀的陶塑作品是不可能出现的。
唐代陵园石雕艺术的主旨是在生与死之间、现世与虚幻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达到对生命与死亡的交流,使逝者永生。这体现了王权统治的欲求、生命的欲求,而雕塑这种造型艺术是满足这种欲求的手段,工匠们运用艺术的手段在满足这种欲求的同时,也体现着审美价值观念的欲求。例如乾陵中央大道两旁的雕塑正是这两种欲求的交织品,其中10对翁仲石像庄严肃穆、造型概括简练;61对王宾像造型写实,姿态端庄,体格丰腴,这正是唐代人审美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3.唐代人的审美价值观
唐代因社会风气开放,人们思想活跃,精神相对开放,雕塑艺术因此十分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人们在审美上更趋向于现实美感,更多关注自身的美。体现在佛教雕塑上,是对虚幻的宗教形象加入强烈的主观因素,把现实中的客观形象根据主体欲求加以改造,体现一种女性阴柔的美、一种丰腴的美、一种世俗的美、一种阴柔与阳刚相和谐的美;体现在陵墓雕塑上也呈现从虚幻回归现实的演变趋势,即使是以神兽为内容的题材在表现的手法上也更趋向于生活化,追求现实生活的真实美感;体现在陶瓷雕塑上更体现了生活的美,国力的强盛,生活的富足,使得人们更加自信,更贪恋美好的现实生活。这种大唐气象使得人们在审美价值上更追求自信的美、丰腴的美。这种现实化的审美价值趋向说明了唐代人审美价值观念相对于前代的转化,体现了唐代人对生活的热爱。
关键词:卓尼洮砚、艺术、审美、价值
表现美是艺术的本质,但人们的审美观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在改变,在发展的历史和变换的审美过程中,洮砚渐渐被赋予了共有的审美体验。它沉稳含蓄的石质,优雅端庄的石色,古色古香的造型和经久耐用的诸多优点,在千年的历变中向人们诉说着它的魅力。
一,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洮砚的创作题材丰富多样,制砚师可根据石料自身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题材。由于洮砚产地地处我国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多民族的和文化交流,让洮砚的雕刻内容形成了多样化和民族化的独特面貌。常见的洮砚雕刻题材包括图腾类、宗教类、传说故事类及吉祥寓意等几大类,其内容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及其他内容等。
1.图腾类。洮砚雕刻题材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龙”和”凤”为主题的图腾类。在洮砚雕刻中“龙”和“凤”被赋予了积极的象征意义,人们通过多种多样的物象形态,以寓意的手法,寄情于物,把图案作为载体,赋予其托物呈祥的意趣。龙凤的表现形式多样,有丹凤朝阳、龙凤呈祥、二龙戏珠、龙凤朝阳、五龙闹海、九龙戏曰、风穿牡丹等等,形象非常生动,在经过雕刻师的雕琢之后千姿百态,活灵活现。洮砚雕刻中对“龙”的表现最为典型,雕刻技法繁复且要求严格,要采用透雕、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的融合才能完成。
般龙头及龙身的主体部分都是采用透雕技法,用透雕技法雕刻的龙活灵活现,更具立体感。通常细微的龙须也会采用镂空的圆雕技法,让盘旋于云雾之上的龙若隐若现,灵气十足。
2.宗教类。宗教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的种社会意识形态,在漫长的岁月发展演变中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洮砚的创作中宗教题材被广泛应用。由于被称为“藏王故里”的卓尼,是个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全民信奉藏传佛教,长期实行政教合的制度让卓尼这片土地积累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及浓郁的民族气息,佛教意识的渗透更是体现在了洮砚的雕刻当中。常见的内容有:“佛八宝” “仙八宝” “弥勒佛” “观音送子”等象征吉祥的宗教题材。近年来,敦煌石窟中的佛教题材也成为了洮砚制作中被广泛采用的元素,如飞天、佛像、菩萨等形象。
3民间传说故事类。洮州人将民间传说叫做“古今儿”,是古今以来流传的民间传说故事,是人们根据特定的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社会习俗,以民间流传的方式形成的极具趣味性的故事,它既是对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精神风貌和社会习俗的反映,又是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期盼和愿望,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这类题材在洮砚的雕刻中也被广泛运用,常见的有民间神话传说,如:“八仙庆寿”“嫦娥奔月”“女郎织女”“天女散花”“鹊桥相会”“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白蛇传”“大闹天宫”“八仙过海”等。此外,还包括历史故事,如“武松打虎”“桃园三结义”“红楼对弈”“康熙访贤”等题材,都是民间喜闻乐见,广泛流传的故事。
4,吉祥寓意类。传统的吉祥寓意图案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也是制砚艺人将自己的生活理想寄托于外物的艺术表达,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和浓郁的民族气息,此类题材在洮砚的雕刻制作中运用广泛。吉祥寓意包括长寿、多子、喜庆、富贵等方面的内容,吉祥物有人物、花鸟、走兽、器物,吉祥图案等。此外还有类是托物言志的题材,比如“四君子”“岁寒三友”等,是象征文人雅士超脱的生活姿态和高尚的人格品质的,制砚艺人以此来抒发个人情感。
洮砚的雕刻题材远不止以上提到的这些,只要是有美好寓意的事或物,都会成为制砚艺人刻刀下的表现素材。洮砚作为特殊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在发展中也受到了工艺美术的影响,砚台的题材除了以上提到的传统图案以外,也融入了新的元素,有的洮砚开始使用对称图案、连续纹样以及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来表达不同的艺术境界。
二、取法自然,依石赋形
块石材,无论它的形、色,纹有多美,都不能称为艺术品。清代康熙年问制砚名家顾二娘常对人说:“砚系石琢成,必圆活而肥润,方见镌琢之妙。若呆板瘦顽,乃石之本来面目,琢磨何为?“只有经过制砚师的艺术加工,融入审美意识之后方能称其为艺术品。洮砚雕刻艺术中崇尚自然之美,因材施艺,通过石材具有的天然特征来寻求种简单、质朴而又随性的艺术境界。
洮砚雕刻艺术是以其特有的形、质、色、纹展开艺术构思,进行艺术创作。很多优秀的洮砚作品都秉承了中国传统艺术中“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创作观以及贯通天地、融会万物的自然观,把原本属于人的思想、情感、意志等通过艺术手段赋予无生命的洮河石,让块天然的石头在经过艺术加工后拥有了生命和灵性,从而体现出审美价值。洮砚的雕刻造型虽有规矩形和自然形之分,但总的来说还是崇尚保持原材料的自然形状,依石赋形。依石赋形并不是单方面地依附于石材本身的形状,而是根据石材的形、色、纹、膘等特征赋予其艺术品质,使其成为件优秀的洮砚作品。
洮砚制作中对天然石形的巧妙利用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造型面貌。如李茂棣的洮砚作品《弥勒佛》,该作品采用了瓜皮黄石料,石色为黄绿相见,石理间附有浅咖色石线,作者按照原石材的形状特质,顺其自然,依石赋形,用浅浮雕和圆雕相结合,以佛像面部作为雕刻主体,其它地方几乎无任何雕琢的手法,巧妙地制作出了尊生动逼真的弥勒佛形象,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洮砚石色丰富多彩,制作时可根据石色特征”巧夺天工”。由洮砚乡民间制砚大师张克红所雕《赏梅图》,该作品所用为瓜皮黄石料,作者根据石料形成的天然石色,进行了巧妙构思,将石料中间的绿色部分设计为托腮赏梅的仕女形象,并且保留了石料边缘的石皮,再配几支梅花,整个画面采用了浅浮雕的技法,无过多雕饰,动静相宜,别有一番“一晌凝情无语,手捻梅花何处”的景象。
石纹的可利用性非常大,可根据石纹的形状施以不同的题材。如王玉明的洮砚作品《女娲补天》,该作品使用的是水泉湾水坑石,作者利用石料所具有的天然特征,巧妙地将天然石纹和女娲形象相结合,保留了石料边缘的石膘,只作了少许雕刻,却勾勒出了幅女娲补天的画面:“混沌苍穹初开现,共工撞倒不周山,天洪地浊漆黑暗,女娲炼石补残天。”意境深远,浑然天成。
洮砚制作中很多制砚艺人为了最大化体现石膘的价值,将石材原有的石膘进行巧妙的设计构思,再施以精湛的雕刻,让块石料经过艺术加工之后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天然石膘多被用来表现云雾,蜂蝶、花草、积雪等等。如洮砚乡张红平所雕《悠然自得》,该作品采用为柳叶青石料,作者在制作中以浅浮雕、圆雕的技法为主,巧妙利用了石材原有的油脂膘,将砚面上方的石膘设计为天空飘逸的云朵,左下方的石膘为地上的积雪,中间坐着面带笑容的布袋和尚,营造出了幅悠然自得的画面,意境深远。
三、独标一格,随域逐风
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洮砚发展中的大特点。洮河石因卓尼而生,卓尼又因洮河石声名远扬,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正如《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确,具备天时、地利、才美、工巧才是洮砚传承至今的保证。洮砚制作技艺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是当地制砚艺人在与长期大自然的相处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从地域上讲,卓尼属于西北落后地区,洮砚的产地确实不及端砚及歙砚产地发达。地域的落后使得卓尼相对封闭,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封闭性,让洮砚免遭外来文化的侵入和改变,在传承千年之后,依然保持着原有的民族性,保持了自身独特的风格面貌。卓尼既没有江南烟雨蒙蒙的柔情,也没有小桥流水的细腻,但是这里有青山绿水的豪迈,有广袤草原的旷达,它们从侧面反映出了卓尼人情感和性格中自然淳朴的面。
从民族性来讲,卓尼又是个以藏、汉、回等多个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形成了汉儒民俗文化、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及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这三种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却又相互融合。多民族的融合共存体现出卓尼巨大的包容性,各民族文化在经过长期持续的接触融合,彼此相互接受适应,形成了稳定的多元化状态。尤其是藏传佛教的传入,更是在影响着洮砚的发展,洮砚制作中有诸多淳朴的藏族艺人,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的熏陶,使他们从中领恬到了少数民族造型题材表现形式。
随着雕刻题材的不断丰富,敦煌佛教中的诸多形象也被呈现在了洮砚之上。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的交汇处,是中国乃至世界佛教艺术中的瑰宝。作为世界级文化遗产的敦煌佛教艺术,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中的瑰宝洮砚艺术相结合,这不仅是本土文化的相互碰撞,更是佛教艺术的相互交融,对洮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意在象外,情含境中
意境是艺术作品借助物象来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绘画创作追求意境,砚雕作品亦是如此。明代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中云:“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黑格尔也曾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种东西。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这些观点都是对艺术作品中追求意境的体现,一件作品的意境深浅,直接体现的是作者本身具有艺术修养的高低和审美情趣的雅俗。优秀的洮砚作品总能体现出所雕物象的意蕴,让欣赏者联想到景外之境,从而引起审美共鸣。
中国古典书法美学精神是重要的。它在现代书法美学所推进回归感性、回归生命、回归人的整体的“过程美学”中,使现代人禀有了一种强烈的寻根——寻找家园意识。它不仅使中国人在书法这一“写意哲学”中体味抒情写意的风神,而且也使西方现代艺术家在目光东移中,找到了精神流离之后的“家园”。然而,中国传统美学范式的局限性,又使得书家和书论家们急于清理根基而使书法禀有“现代”气息。当然,迈出这一步,就意味着处身于传统之中又超越于传统之外。
生生不息的文化将我们带到21世纪门槛前。人们在新旧世纪的交点上回眸历史和文化。几千年传统书法理论和实践滋养了20世纪书法美学和书法热潮。在新世纪将临之时,当代学人对中国书法美学的思考和对传统的吐纳所留下的书法艺术精神遗产,必然令后学回味再三。
中国书法学有没有一个理论体系?如果有,这个体系的理论形态是什么?它在中国文化领域占有怎样的地位?它在今天遭遇到怎样的挑战?其价值重新实现的基点是什么?这些都是书法文化理论必须直面并加以回答的。
文化转型中的书法艺术话语
中国文化注重人文精神,肯定人性之善,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强调仁心与天地万物一体和人的文化陶冶建构作用;中国人文精神“深体天人合一之道”,讲求天地人“三才”统一,以道德理性、感性慧心、人文境界为依,内外兼修;人文精神所标举的艺术精神,是一种“穷观极照、心与物冥”的人生审美体验和精神境界,一种技进乎道、以形媚道、以艺写意的审美人格完成。
文化是“人化”与“化人”。文化与文明的差异在于,就本性而言,文化价值不属于物化领域,而是表达一种心灵境界和精神价值追求,反映一个时代本质特性和走向未来之境的可能性。当代文化定位是对传统文化的审视和选择的一种深化,而文化重建不是固守传统或唯新是求,而是在文化选择中不断提高选择主体——现代人的文化素质。因为文化之根系乎人,文化目的则是为了人——人自身的价值重建。
作为文化精神核心的艺术,是对主体生命意义的持存,对人类自由精神的感悟,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护。书法是人的书法,而人是文化的人。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写意达情的象征符号,是中国文化意识的凝聚,是自由生命之“舞”的审美本体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中国书法的文化转型是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标志着传统中国艺术对现代人审美意识的重塑,而且也标志着现代人的开放性使书法这一国粹成为走向世界进行文化对话的当代艺术话语。
但是,必须指出,那种在中西书法当代历史文化建构和创造性转型问题上,认为只有走向现代书法,走向西方,才是惟一出路,才是走向了现代文化的观点,应该说是值得分析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世界各民族文化间的“共时性”文化抉择,置换成各种文化间的“历时性”追逐。文化的现代化是一切文化发展的必然轨迹。西方文化先于其他文化一步迈入了现代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发展模式连同这种西方模式的精神生产、价值观念、艺术趣味乃至人格心灵就成为惟一正确并值得夸耀的目标,更不意味着西方的今天就是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明天。历史已经证明,文明的衰落对每一种文化都是一种永恒的威胁,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模式可以永远处于先进地位。在文化形态上,只有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和自我体验”(狄尔泰),只有文化形态意义上的“对话和交流”(伽达默尔)。中国文化的转型只有从自身的历史(时间)、地域(空间)、文化精神(生命本体)上做出自己的选择,按自身的发展寻绎出一条全新的路(道),方有生机活力。相反,无论是传统重负的中国走向西方,或是价值危机的西方走向东方,都只能是一条死路。因为这种不从文化的时空生命本体出发,一味横向移植,必然使文化在一次次虚妄的割断自身的历史中,挫败其文化生命力,而使美好的初衷和文化蓝图夭折于母腹之中。
同样,在文化策略中渲染“东西方文化冲突”,以此希冀抵制西方文化意识的长驱直入,而葆有本民族文化的元气,也同样是虚幻而不可取的。人们在大谈东西方文化冲突时,却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即东西(或中西)文化并不存在什么冲突。因为东方在打开门户之后,迎面感受到西方文化、现代或后现代话语的强大冲击,然而西方却并没有感受到东方文化的冲击。因此,东西文化冲突论只不过是在历史叙事中,以二元对立的文化空洞的对话方式成功地掩盖了一个事实:当第一世界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主题成为第三世界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时,它们在第三世界的播撒就在重新制造了一个西方中心神话的同时,设定了西方后现代话语的中心权威地位。然而,这一中心格局的标定,却不期然地将第三世界连同其历史文化传统一道置之于“主流话语”的边缘地位(参阅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据此笔者认为,东方在其所隐含的话语方式的全面展开和觉醒中,将更加清醒地拆解旧话语体系和基本范畴,以及揭穿学术研究背后的意识意向性,从而根本改变文化和理论的“生产方式”。更深一层看,在东西方文化冲突的表象下面,潜伏的是一种对传统信念和精神价值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同样存在于东方和西方。可以说这种传统观念和精神价值的危机感是东西文化在本世纪中所面临的共同命运。文化的损毁犹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一样,不仅关涉东方或西方,而且关系到整个人类。
如果说,本世纪初学者和艺术家的任务是如何“开窗”而让“西学东渐”,那么,本世纪末的学者和艺术家的任务则是如何开门,而让中国文化精神走向世界,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加入自己的声音,并通过主流话语对自身的历史经验加以重新编码。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文化比较和比较美学弘扬一种历史重新书写的可能性。这是一种东西方跨语际话语运作的全新研究,一种对东西话语范畴和艺术范式互相冲突、互相妥协的历史回归。在后现代信息社会的文化传播和概念阐释不能保持绝对纯洁的前提下,外来艺术和理论话语的渗入或移植,事实上直接取决于本土话语操作者的选择,而作为本土的学者和艺术家的眼光胸襟,以及作为现实权力运作基础的传统话语直接成为这种文化选择的基础,因为今天(后现代信息社会),理论不再是生命之树的死寂标本,“理论之树常青”,理论已成为对现实的先导性思维和透明性价值厘定。
文化,作为民族灵魂的体现,其深层表征为一种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并为某种价值信念的思想体系所规定。不同文化精神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显示出不同民族文化之根。通过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对比和交汇,当代学者和艺术家必得思考这样一个迫切的问题:处于今日世界文化大视野中的华夏文化,如何弘扬其优秀的文化遗产,重铸全新的精神生命,持存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在于,如何在新的历史话语转型时期对潜历史形式加以充分关注,并在哲学层面的反思和批判中,重新进行文化的“再符码化”和精神价值的重新定位。
文化是永不止息的创造过程。世界给创造者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在走向“新世纪”的路途上,中西艺术家在互相对话和互相理解中获得全景性视界,并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任何一个民族再也不可能闭目塞听而无视其他文化形态的存在;任何一个民族再也不可能不从“他者”的文化语境去看待和反思自身的文化精神。了解并理解他人,其实是对自身了解和理解的一种深化。
【关键词】高密面塑;审美特征;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J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274―01
高密的民间面塑以造型艺术的身份出现是近几年的事,在历史上讲既无作品记载也无珍品传世。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我们学会了越来越多的反传统的东西,却对许多传统的民间的手工艺术越来越陌生了。因此有必要对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进行深入研究与发展,使民间艺术得以传承。
一、高密面塑的审美特征
(一)粗拙淳朴之美
这里的民间美术如风筝、剪纸、面塑等都展现了古朴纯厚的民俗美。这些作品取材传统,贴近自然;造型随意,简略概括,十分生动;色彩对比,纯洁,明快,直接用原色;构图对称均衡,随意自然;材料素美,富意象征。当你目睹这些民间作品时,那对生活的热爱,深情,把心灵、情感及整个生命注入作品而形成的浓郁的乡土气息的虔诚艺术精神,令人感动,并愿为之探寻,追求。所传达出的寓意有象征爱情的龙凤,有象征多福多寿的桃子,有象征美好生活的花、鸟、虫、鱼,生动地体现了劳动群众特有的亲切、纯真、直朴的思想感情和健康的审美趣味。
(二)飘逸细腻之美
山东的妇女们在长期与山东大汉们生活的过程中坚持保留自己女性特有的性格特征。形成了喜欢抒情、细腻、美丽、安详、精细、含蓄、温馨、和善的审美情趣。她们这样的审美运用到面塑作品当中,营建出自然、美丽、朴实、生动、细腻、飘逸的艺术形象,采用面团本身细柔流动的线条,表现出清明、柔和、丰满的面塑作品。细美的面花无不反应着这阴柔之气的飘逸细腻美。粗中有细,细中有气,有的是那一股灵巧飘逸之气。
(三)空灵取巧之美
高密面塑在制作技巧上把握了面团这一材料的良好的分寸感,面塑艺人通过长期摸索,做成形但不做足,留给面的自然饧发和蒸气来完成作品,以充分发挥面的特性,体现面的质感,自然天成、朴实浑厚、令人爱不释手。特别是一种叫“辩不清”的造型,几个小胖娃娃缠身交臂盘在一起戏耍,使你辨不清是谁的胳膊谁的腿,只看到一组优美的造型,精绝的构思,让人惊叹不已。所塑动物如虎、狮、马、牛、猫、龙、猴、羊等,是让人一眼就难看出来是何物,但是仔细的想找出一只角,一条腿确实不易。他们的基本造型大多是一团面,但却让人一眼就看出来是何神兽,这就是劳动妇女没的魔力。
二、高密面塑的艺术价值
(一)民俗价值
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说:“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没错!面塑其实是一种民俗文化的符号,是原汁原味的乡土艺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家乡长期的民俗行为和精神的熏陶中形成的民俗心理总容易被地方特征明显的艺术形式唤起心中的乡土情感。
(二)审美价值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造型完整饱满,造型略有夸张,手法简练、注重神气,淳朴敦厚、色彩艳丽,让人觉得亲切自然。面塑之美,美在其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艺、质朴的心境。它塑造的形象是符合民俗文化心理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诚如日本著名民艺学者柳宗悦说的那样:民艺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众的生存活力,所以工艺品之美属于亲切温润之美,在充满虚伪、流于病态、缺乏情爱的今天,难道不应该感激这些能够抚慰人类心灵的艺术美吗?谁也不能不承认,当美发自自然之时,当美与民众交融之时,并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才是最适合这个时代的人类生活。
(三)教育价值
面塑绝不仅是个玩赏品,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如同西方人说哥特式教堂里的玻璃彩画是无字的《圣经》一样,面塑艺术也以其形象传达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人们可以通过面塑的孙悟空、猪八戒、白娘子、穆桂英、水浒英雄等形象给孩子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从而在潜移默化之间启迪孩子的智慧。同时,对于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民间艺术总会带来莫大的惊喜。
(四)经济价值
面塑一直是一种谋生的行当,但它又属于传统的手工艺,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物,其价值有独特的地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面塑这种“小玩意儿”更能显示其文化魅力。传统的面塑艺人是“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的街头艺人,很少有系统的知识,但是不可思议的是,面塑就是在这样的普通群众手中开出美丽的花朵。那应该是一种虔诚信仰和喜庆心情的结晶!因此,面塑艺术品总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文明,水晶文化便应运而生。人类与水晶之间存在某种神秘的依存关系。从西方世界人类学和宗教学的研究中发现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无论哪个民族的历史故事或是哪个国家持有的宗教信仰,水晶石的存在方式在其间均充当重要的灵性媒介角色。人类从几时开始喜爱水晶并开发利用了这种资源?这还要追溯到距今20万年前的史前人类文明历史时期。
一、水晶资源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以及对古代审美文化产生的影响
大西洋水域曾有过一片陆地,史称亚特兰蒂斯王国,这里曾孕育过史前的人类文明。传说他们的势力波及全球并拥有超级智慧与动力能源,能源力量来自一块数十吨重的祖母绿石英石,其形状为横断面是六角形的巨大柱状水晶体。现代科学证明,祖母绿石英石所含的化学成分铍元素,乃是用于核反应和合金的制造技术。传说亚特兰蒂斯人利用水晶光能所释放的能量发动战争,由于能源力量膨胀导致以水晶石为中心的能源系统发生爆炸,使地球内部遭到毁灭性打击,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全球洪水灾难,这个帝国也消失在大西洋中。这个神秘国度水晶能量之谜随着上世纪初的考古发现,其中的奥秘也渐渐在世人面前浮出了水面。
或许是受到亚特兰蒂斯文明的影响,宝石文化在古老的东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表现得极为显著。古老的埃及王国在宝石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古埃及人热衷使用紫水晶、红玛瑙等宝石装扮自己,宝石工匠在为客户制作宝石饰品时,不会受到像雕刻家那种依宗教传统规范造型所限制的影响,他们拥有雕刻与驾驭宝石特点的技巧,并将此能力施展在珍贵的水晶石的雕刻制作方面,工匠们通过虔诚的雕刻与打磨宝石,将自己的宇宙观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移情至晶莹的宝石世界。古埃及人所佩戴的宝石,通常作为个人终身选定的心爱、熟稔之物品,往往将精神、咒语寄予其上,死后这些宝石均随主人归入坟墓,因此那些珍贵的宝石雕刻制品得以流传至今,绝大部分来自于墓葬考古发现,其中1940年出土的《阿蒙内莫普的手镯》,最能够代表古代埃及宝石工匠的高超制作技艺。这件塔尼斯出土的第21王朝的金手镯镶嵌有青金石、玛瑙和绿长石,首饰设计得实用、巧妙,手镯上雕刻了具有象征性的代表死后再生和具有生命力的蜣螂形象,在蜣螂的前部,镶嵌有太阳盘,一旁的形似“申”字的环状象形符号,表达了死者对宇宙间的无穷力量所拥有的渴望。宝石雕刻在希腊古典时期得到全面的发展,宝石工匠已经能够以相当纯熟的技艺,利用转轮在玛瑙、红玉髓、碧玉之类的硬石表面雕刻各类写实性质的极为传神的人物及动物形象,切割工艺以阴刻的方式进行,宝石的整体外观仍沿用了埃及圣甲虫(即蜣螂)形式,直至公元四至五世纪,仍保持甲虫形宝石外观,只是形状更趋于简化。现今大英博物馆展出的宝石雕刻作品中,可以欣赏到那个时期大师级艺术家的艺术杰作。
由此可鉴,古代人类对于水晶宝石的喜爱远不止停留在对物质表面的视觉享受层面,更深层的内涵在于他们对于宝石的认知程度远超于现代人类的科学认知维度。古代人类比现代人更深谙水晶石中所承载的宇宙奥秘,并试图将灵魂移植其中,以期达到与晶体共同进入永恒的目的。这种移情于物的观念从普遍奉行唯物主义科学价值观的当代人的视角分析,看似唯心,但对于与亚特兰蒂斯逝去的文明相对接近的古老人类来说,这种宝石情结是可以被接受的。文化的最高级成就体现在科学与心灵的有机结合,这二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因此当人类被迫与那充满无限美好的自然力分离之时,便不自觉地为自己打造一条通向理想世界的媒介之途,用以承载那失去的生命价值,水晶艺术作为一种源于自然的物质媒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人类开发利用的对象。水晶通过它自身的物理特性和充满魅力的折光效能,吸引、整合人类共同的审美取向,将人们的心灵映像如计算机存储般记录下来,这种隐藏在晶石内的数据信息,只有透过心灵感应方能解读出来。
二、自然界水晶石的生成过程与物质特性
在一些人的眼中,水晶是具有承载永恒信息和宇宙生命能量的物质,这种认识要从水晶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从矿物学角度来分析。
水晶是由于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而生成,由无限微小的物理元素构成的宝石,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数以亿年的生成过程。那些经过高温熔融的岩石,在高温熔岩作用后期,氟、氯、碳酸气体以及水蒸气等共同作用下,使酸性岩浆生长成一种花岗岩,这种具有巨大结晶体的岩石,成为红宝石、蓝宝石、绿宝石、黄晶、水晶、电气石、石英矿物的主要来源。还有一些水晶石英晶体,大部分是通过火山岩石经机械侵蚀和自然风化与沉积作用共同作用下结晶而成,如白水晶、紫水晶、黄水晶、乳石英、烟水晶、蔷薇石英等贵重的半宝石,它们属于硅酸盐矿物,由氧和硅元素构成,结构十分坚韧。
水晶色彩品种丰富,不同种类的水晶能散发出如清透、丝绢、油脂、荧光等不同效果的光泽,水晶品种呈现出来的色泽源自不同的矿物杂质,不同的颜色决定了水晶的不同振动及折射频率。水晶颜色的产生是由矿物对不同波长光选择性吸收的结果。无色透明的水晶石,会使透过它的光线发生偏折,透过它来看别的物体,会因折光而产生奇幻的效果。水晶的颜色好坏直接决定了水晶石的市场价值与品质。
水晶石被广泛运用于家居装饰、手表制作、珠宝首饰等生活领域。现代科学家发现,因为水晶的分子结构空间的排列的固定特点,其拥有记忆与存储的功效,具有天然电荷的物理特性,能将所处环境中的某种讯息以某种波段的振动频率使其扩大化,将讯息再次发射出来。由于水晶具有某种强吸纳人体所释放的情绪能量场的性能,自古以来它就被披上了占卜魔幻道具的外衣。今天在科学研究的指导下,人们开始有目的性、方向性地合理开发并利用水晶资源。每一种颜色的水晶所释放的色调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作为宇宙光线的承载实体,水晶将自然界中的某些神秘能量反映在人类小宇宙的感官世界中,运用色与光产生的频率,调节人体的身体内在机能,以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三、当代水晶雕刻艺术所遵循的创作原则与意境追求
1.水晶雕刻的原料选择
自古水晶雕刻设计加工始终是一门要求很严格的制作行业。地球上的矿产资源中,有两百多种矿石可以被用于装饰和雕刻,其中常见的可用于宝石加工制作的材料却只有二十多种,普及型的水晶制品绝大多数属于半宝石级别,非石英系的半宝石有青金石、黄晶、电气石等,石英系的宝石有白水晶、紫晶、玛瑙、发晶等。优质高档的水晶原石,具有很好的保值、升值前景,极具投资收藏价值,面对当今水晶市场原料大幅涨价,竞争愈加激烈的现状,如何提高作品的创意设计水平,增加水晶雕刻品的附加值,将成为水晶艺术市场所面临的严峻课题。
2.水晶雕刻材料的设计、切割与制作
雕琢打磨过的水晶与粗糙的原石相比,会制造出更强大和迷人的反射效应,将原石雕刻成符合人文审美情趣的生动造型,将最大化提升水晶石的能量存储功效,在审美享受和利用功能之间达到平衡与和谐。因此雕刻前期的精心设计,决定了一块水晶原石的命运,设计规律若符合水晶内在特性,所雕刻的宝石将身价倍增;倘若违背水晶形成规律,不负责任地随意切割打磨,水晶原有的生命能量将会逐渐消亡,失去本来所拥有的内在价值。因此保持发扬水晶原有特性,展现水晶本质魅力,才是水晶雕刻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
水晶雕刻的全过程要经过审料、构思、画稿、画稿上石、开胚、打胚、反复调整、细致刻画打磨、搭配底座等若干道工序。当雕刻师面对一块上好的原石,首先要审料,而后才能遵循因材施艺、去脏遮绺等设计构思进行创作。水晶的硬度高,极易断脆的特点使得雕刻风险性加大,一旦出现差错很难修复,所以在雕刻过程中,对细节部分的打磨刻画要手眼灵活,恰到好处;视其匠心,让其观者能感受到作者做到了细心、倾心、用心。
3.水晶雕刻作品中的意境与内涵之美
自然与艺术的结合是水晶文化审美取向的关键构成要素,水晶石的外观形态若缺失了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便丧失了其作为高雅观赏品的艺术价值,也失去了人们藉以表达心灵寄托的存在价值。因此历世历代的宝石雕刻家在创作水晶雕刻的过程中,常把美学、文学、心理学和思想性、趣味性、文化性、观赏性等诸多人文理念移情于原石创作之中,以至于作品一旦完成,水晶拥有者就可以无障碍地与之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开发水晶石深处的意境与内涵之美,是水晶雕刻家创作的方向,也是雕刻家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艺术家用心打磨一块珍贵的水晶石,目的不是为了展示技艺,而是为了将水晶生命本身所承载的宇宙之光焕发出来,并在心灵深处与之对话,达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四、结语
关键词:“”;形式美;内容美;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015-02
“”不仅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和巧妙性,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力,而且特殊的结构形式还蕴藏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更让人回味无穷,因此在中国传统装饰中备受人们青睐,应用十分广泛。形神兼备的完美的视觉效果,不仅给观者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性和文化意义。
一、“”字的内容美
“一根手杖的装饰常是它所带着文化的、仪式的或宗教的意义的表示”,①一个装饰图形、一个纹样或一个装饰的结构,如果缺少广泛的与一定文化系统的联系,那仅是一个视觉的形式而已。装饰品作为文化品,它必然性地传达和表征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和社会属性。②“”字作为中国吉祥传统装饰图形,不仅传递出着对男女双方共结连理的祝福,还体现了普遍存在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的,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心中对于美好、安定生活的期待。
(一)传说之美
一个装饰图形、一个纹样或一个装饰的结构,都有着耐人寻味的文化背景,而中国吉祥传统字符往往都与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有关。关于“”字也有着这样的传说。
传说王安石年少时上京赶考,在路过马家镇时,在一间大户人家的宅院钱看见一盏走马灯,灯上写着“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的半幅对子,很明显是在等人对出下联。“好对!好对!”王安石见这对出得绝妙,不禁脱口而出。一旁的管家却以为他可以对出下联,便马上进去禀告,但待出来时,已不见了王安石。
笔试通过后,王安石便传来面试。“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考官说道。王安石立刻想到走马灯上的那半幅对子,脱口而出:“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
考试结束,王安石想起走马灯对他的帮助便回到马家镇,管家认出了他请对走马灯上的对子,他想到考试的对子,随手写到:“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员外见他有如此才华,决定把女儿许给他。原来,走马灯上的对子是马小姐为选婿而出的。
结婚那天,恰逢圣旨来报:“王大人金榜题名,明日请赴琼林宴!”面对双喜临门,王安石带着三分醉意,挥毫在红纸上写了一个大“”字,让人贴在门上,并随口吟诵:“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
从此, “”字便被传开了,其后,“”字和结婚时贴红双喜,在我国民间开始流行。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图形是运用谐音、比兴、借喻等各种方式,使之适应人们的心声,并将吉祥图形布置装饰在日常生活之中,融于人们的心底,成为独特的风景线。
(二)象征之美
一个符号又可能形成多重指涉关系,从而获得多重含义。如甲骨文是商周时代的文字,它既是语言的书写形式,有特定的指称物,又可以作为那一时代的文化标志和远古文明的象征。③“”是吉祥的象征,体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景,又可以作为那一时代即中国传统的文化象征。体现了中国的礼仪文化和民俗风格,更符合中国人的心理和文化传统。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的产生。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为生活中的某件事而激动,产生了创作的欲望确定了作品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的需要去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人们需要祈求恩爱幸福,需要装饰来得到心理的补偿和满足。为了满足这样的心理需求,“”的形式不仅要能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力来满足装饰需求,而且还要求“”能巧妙且含蓄的用形式来表达祝福婚姻美满,白头偕老的美好意义。
二、“”字的形式美
形式美主要是指构成事物的材料的自然属性,如颜色、外形、线条、声音等和相应的组合规律所表现的审美特性。艺术创作的成功脱离不了形式美感,形式美是无处不在的,不管你有意还是无意,它都存在着。因此,装饰的结构、文字、色彩、应用形式等与形式美有关的因素都是影响传统装饰图形视觉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的结构美
1.相生之美
装饰具有结构的特征,无论是在建筑和工艺物品中,装饰的结构性是除纹饰、绘饰之外的那种与结构统在一起的构成要素或者说是装饰的结构化。“”字独特的结构特点用“相生”一词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几千年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所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随,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又说:“重为轻根,静为噪君。”“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深守其厚。”(《老子》第二章)有和无互相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跟从。从字面上理解“相生”,“相”就是相互,“生”就是生存,合起来就是“相互生存”的意思。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就是对“”字结构最好的阐述了。
古代哲学的这种辩证思想在汉字构形中,很突出地表现在汉字的二合结构方面。如“从”,由两个人字组合而成。两个人一前一后,喻指两个人紧密相随,这就是跟从的意思。会意是以二合结构为主,将两个形符或字符结合在统一的结构中,化为一体,表示完整的意义。会意字的基本结构是两个象形符号的组合,只有少数是两个以上的符号组合。④“”是也是会意字,喜是吉加吉,“喜喜”字当然就是吉祥人嫁吉祥人的意思。双喜则形象的表达了婚姻中男女双方共同迎接喜庆的一天的意思。
仔细品味这“”,有人趣味的赞赏他为“爱情的守护神”。这种相生结构不仅形成了传统装饰图形对称均衡的结构特征,而且特殊的结构形式还蕴藏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更让人回味无穷。
2.整体之美
“”字不仅有着相生结构,还蕴藏着中国传统的整体的美学观念。整体观念源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主客统一的整体意识和“求全求美”的美学观念,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和谐统一的整体,都遵循同一个本质规律,因而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都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
整体观念与相生结构,来源于太极这一古老的哲学概念。太极的阴阳观念,包含了一阴一阳、一天一地、一男一女,万物相对相承的现象。太极符号以一个整圆,一黑一白首尾相接的阴阳鱼构成,其本身就反映了相生结构的的整体观念。
整体为一的“”字由文字与符合这种文字含义的图形结合成图案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常用作法⑤“”字这种相生相成,完整无缺,不离不弃的整体观念也恰恰喻示了有缘男女相偎相依,牵肠挂肚,含情相对,在互盟不离不弃,白头偕老之誓言。
(二)“”的色彩美
“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的民间技艺口诀道出了民间艺术的色彩观念,也同样是一种吉祥意识。鲜明响亮的色彩符合民间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人们期盼“红火热闹”,崇尚“鲜明”。也就是说红火热闹、鲜明是祥瑞的、吉利的、从而也是美的。⑥婚姻乃人生大事,可谓大喜,那么在婚俗礼仪上自当追求喜庆吉祥的气氛。大红喜字、大红花轿、红蜡烛、红盖头、……营造的都是吉祥的喜庆氛围和中国式独有的浪漫情调。这样的婚礼氛围,无论是婚礼上的新人,还是参加婚礼的来宾都会被这火热吉祥的红色点燃喜悦的情绪。
(三)“”的应用美
文化学者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过:“一物的结构与其使用的方法相结合了,才成为他的文化实体。”婚姻的和谐、长久、幸福、美满也是新婚之喜的内容,伴随着新婚之喜的各种艺术形式可谓多姿多彩、目不暇接。
“”字图案已成为汉民族婚嫁的装饰性标志,常用的有“双喜”窗花等。一个“”字骨架,可采入不同的造型手段、装饰纹样及婚俗情趣和寓意传说故事。喜字图案的造型在民间多有变化,在喜、禧、的基础上再施加纹饰,形成百喜图案,如镇江博物馆所藏的“三星八仙喜字堂幅”。同时流行的还有“团禧字”和“长禧字”等。⑦ “”字把一个字重合创造,打破了汉字单纯的可识性而强调其装饰性,在民间被广泛地接受和使用。
三、结语
从艺术审美价值的角度看存在着形式美与内容美这两种美,“”的形式美的妙处,恰恰在于它把人们内心祈求恩爱辛福的意愿的内容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它的结构道出了一桩美好的婚姻要靠俩个人去用心经营,它的色彩和应用也正是人们表达对美好生活的一切理想、希望和祝福的智慧结晶。形式美最深层次最本质的意义在于它与内容美的完美统一,共同表现出和谐的审美效果。“”,象形兼表义,看上去简练生动,整体协调,十分美观,且寓意深刻,具有祝福婚姻美满,人同心,白头偕老的美好意义。“”中内容美和形式美得以完美的融合,不仅体现出中国传统吉祥装饰图形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时也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而流长,博大而精深。
注释:
①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②李砚祖.设计之维[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186.
③徐恒醇.设计符号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
④马爽.中国共生图形的再生价值[D].天津:天津美术学院,2008.
⑤寻胜兰.源与流: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 29.
⑥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88,191.
⑦杭间,何洁,勒埭强.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347,257.
参考文献:
[1]马林诺夫斯基. 文化论[M].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2]李砚祖.设计之维[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马爽.中国共生图形的再生价值[D].天津:天津美术学院,2008.
[4]寻胜兰.源与流: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
[5]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民族舞蹈;审美价值;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64-01
舞蹈是人们以身体为工具,表达自身想法、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我国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我国的民族舞蹈来源于各民族劳动人民,表达着劳动人民最真实、最质朴的情感,反映了一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状况,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我国有56个民族,拥有悠久的社会历史以及多种多样的民族舞蹈,而各民族舞蹈又由于地域、文化以及风俗习惯之间存在差异,民族舞蹈也采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是我国独特的艺术瑰宝。
一、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
舞蹈与文字不同,其是一种以肢体动作为工具表现自身情感、思想的方法,其能够通过动作、技巧、姿态等方面表现古老的宗教祭祀或民族节日等风俗活动[1]。舞蹈表演者通过自身的表演将上述信息呈现出来,从而让观众理解并得以传承,民族舞蹈从本质来说是反映各民族文化的艺术,拥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一)韵律美。舞蹈在我国古代就发展得非常成熟。《丝路花雨》是一部以敦煌壁画为原型创作的舞蹈剧,其通过表现舞者群像流动线条的韵律美,舞者在舞台上尽情飞舞,并以独特的东方造型和肢体动作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观众[2]。韵律美是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通过有规律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结合音乐给予人们一场视觉、听觉盛宴。
(二)创造美。舞蹈具有运动美,也就是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但是在动作转变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间隙或停顿,这种有迹可循的间隙和停顿会让观众在视觉方面保持相应的停顿状态,也就是基于这一特点,赋予舞蹈更多的创造美。因此,舞蹈作品编排过程中,舞蹈表演者总是会在每个停顿间隙摆出不同的造型,并将这些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优美的舞蹈动作。此外,民族舞蹈在创作过程中也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例如《安代舞》的原型是草原民族信奉萨满教的祭祀仪式。舞蹈表演者通过巧妙的构思将舞蹈造型转变为肢体动作,并将这些动作在舞台表演中进行活化表演。
(三)情感美。舞蹈能够表现舞蹈家的情感、思想,我国的民族舞蹈则从不同层面上表现了民族劳动人民对社会活动的认知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例如著名舞蹈演员杨丽萍的《两棵树》,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夫妻树和相思树,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其通过将树人格化,利用舞蹈表现青年男女追求纯真爱情的美好愿望[3]。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光靠肢体动作是无法打动观众的,所有的舞蹈表演都需要通过抒发某种情感,并以肢体动作去表现它,让观众感受到舞者的内心,从而产生共鸣。
二、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
我国民族舞蹈的种类多样,是各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
(一)丰富性。我国有56个民族,民族舞蹈的种类多种多样,文章主要对几种比较具有典型性的民族舞蹈进行分析。1.蒙古族舞蹈:蒙古族生活在广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就过着游牧的生活,其民族文化具有勇猛、拼搏的精神,因此在舞蹈表现中多与草原狩猎和游牧生活有关。蒙古族舞蹈中有许多动作都是模仿凶猛的动物,具有雄浑、豪迈的特征,这与其自古以来对草原和勇敢的崇拜有密切的关系。2.维吾尔族舞蹈:新疆维吾尔族人民以能歌善舞著称,维吾尔族舞蹈继承了“乐舞”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吸取东方与西方舞蹈的精华,经过历史的演变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舞蹈风格。
(二)民族性。由于各民族生活地域、历史文化、风俗人情、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各民族舞蹈之间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各民族人民生活在一起,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了民族精神,因此在民族舞蹈表演中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舞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傣族舞蹈优美含蓄,孔雀舞中表现的温和典雅与傣族人的民族特性非常相符,凸显了民族自尊心。
(三)文化性。每个民族在历史变迁中会沉淀下其特有的文化,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中会逐渐被传承下来。民族舞蹈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在舞蹈表演中或多或少都会带有民族特征。例如蒙古族自古以游牧、狩猎为生,骑马、弯弓是其生活的一部分,在蒙古族舞蹈中也常常被使用,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
三、结束语
文章首先分析了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然后讨论了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旨在推动民族舞蹈的弘扬与发展,保护我国的艺术瑰宝。
参考文献:
[1]韩珂.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探析[J].大舞台,2012,23(9):102-103.
[2]代欢.民族之根,时代之魂――关于内蒙民族舞蹈发展的民族性及其审美个性[J].乐府新声,2015,33(2):193-196.
[3]于岩.浅谈舞蹈技巧在民族舞蹈中的运用[J].华章,2014,23(15):64-65.
关键词: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审美价值
一、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概述
20世纪90年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而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是最新兴的行业,因此其创作人员来自于许多相关专业,例如计算机软件、美术、工程设计、影视、广告等等。正因为如此,各个行业人会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感受重点,或欣赏计算机精确的描绘,或把逻辑性放在首位,或从秩序性入手,或从艺术感觉开始,或注重画面本身的华丽、色彩的饱和与丰富,这些都是各有独特的创作方法。不同专业人士制作的切入点也有所不同,把握的关键点也是不尽相同的。于是迥异的风格和效果的作品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使数字化视觉艺术呈现群星璀璨的特色,这是其它既有的艺术门类所不及的,也是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有着自身所特有的语言特征。从艺术本体特性来看,数字化艺术创作对传统影视艺术以及其他相关艺术原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重新进行了解构和延伸。在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中,造型与展示能力得以大大拓展和丰富,它承续着传统艺术对空间的占有,吸纳影像艺术中运动和声音两个构成要素,在表现力上增加了听觉感知与时间流动两个新型审美维度。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满足了后现代艺术中追求视觉的文化企图和社会语境。另一方面,作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兴起的基于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有其特定的空间、艺术追求和风格,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它有自己特有的节律,是造型、情节、场景、境语、声响等各种因素的重复、间隔、交替、渐变等手法整合统一的应用。
二、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中的审美价值初探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的审美价值也日益呈现多样性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中的审美价值的分析,有助于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间离效果与人性化价值
间离效果几乎是所有艺术样式存在的重要价值之一,而且极具有审美的意义。简单地说,它是与现实中人们的视感官所感受到的“真实”状态的差异而产生的有“距离”的美感。而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也一直在强调艺术创作与“现实”情形之间的间离效果。比如幻想化的造型,随心所欲的动作表现等等。无论是漫画风格或写实风格的动画,都对取自于自然(现实)或产生于幻想的形象进行了夸张、归纳的主观创造,使其成为艺术家心灵的“意象”。它强调的是与观众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沟通,以此来满足观众“轻松有趣”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这一艺术样式的间离效果的与众不同之处还还体现在它独特的制作技巧与创作过程。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以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不同创作者的情感与心理轨迹,同时也显现出数字化影像设计创作的最具人性化价值的一面。设计师在描绘与设计每一个形象与动作之时,注入越多的主观意图,其结果必然会更大地拉开与客观现实的距离,而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本身的创造性价值便由此而生。而经设计师之手创作的一幅幅作品给观众提供了最直接的人性化与情感化的图形信息。这无疑是构成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人文精神的宣扬
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是用一定的艺术符号来反映客观事物,加上设计师个人的的审美取向和感彩从而创造出具有审美意义的作品。因此,这些创作作品中,凭借影像与生活的直接展开照面,来传达真实的人文信息。它们体现着高度的人文精神。
(三)高度的科技型、自主性和创造性
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关涉到社会的诸多方面。其中与科技的密切关系尤甚。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是一项高科技运作,具有强烈的高科技性。同时,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又对传统影视艺术以及其他相关艺术原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重新进行了解构和延伸。无论是色彩、影调、还是用光、造型都可以通过后期对其进行主观调整,设计创作作品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而数字化影像所带来的创造性,是众所周知、显而易见的。无论是电影院里的火爆电影、电视机中的新潮动漫还是各类电视节目的栏目包装,都无不显示出了数字影像艺术创作的高度的创造性。
(四)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的梦与真
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是对生活的再造。有人说过数字化影像是生活之外的生活,是让生活成为虚幻、成为梦境、成为奇观的手段之一。因此,运用数字化制作技术创作的模拟现实的动画作品,是一种以幻想的造型,真实的视觉效果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样式。纠缠在“梦与真”的数字化影像促使了大众对于影像奇观的不懈爱好和追求,也反映出现代人对虚拟现实的渴望。
三、对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的思考
数字化影像作为一种获取生活世界图像的技艺性活动,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区别于传统语言、文字和图案表述的新型文化传达方式。但是它所体现的是基于现实生活世界之上的艺术创作形式,因而数字化影像作品正是为这种描述现实与虚幻的视觉精度高的图像文本。通过对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的审美价值的分析与探讨,对影像的创作与批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有助于影像数字化的又好又快的发展。与此同时,通过对数字化影像的审美价值分析,为我们继续挖掘数字化影像图像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持。
结论
作为一门技术与艺术相互结合的艺术形式,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影像的艺术创作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的简述,初探了其重要的审美价值。在具体创作中,设计师应注意数字化影响创作的审美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素养和业务水平,使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可以健康有序不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洁,姚令华.数字化影像的现象学思考[J]. 科教论坛,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