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心理健康课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优点的发现
针对有的中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自卑感强、自信心不足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学习到地球运动有关的知识时,利用心理暗示作用,在地理课上我组织了一些地理小知识穿插在课堂中的活动,让全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说一说,使同学感受到在地理课上还有这么多的优点,增强了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消除了刚上地理课时的低落情绪,使自己感到“我也不比别人差”,这样同学们就喜欢上地理课,并能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角色扮演
在学习选修知识时,发挥心理参与意识,选一些容易操作的知识,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有趣表演,可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让学生走进教材,走进人物的心理世界,再现某种场景,缩短教学中人与人,人与教材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教育,产生美好的心理感受。这样的情景设置,学生立即进入角色,带着一份好奇,带着一份疑问,带着自豪,愉快地、争先恐后地、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这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课堂作用
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创设一个温暖、宽松、和谐的教学心理环境。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和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才能积极思维。在学习理解性强的知识时,这样做有好处。一方面,地理教师应充分发挥各教学手段的优势,多借助动感图像,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直观,生动,视听结合等特点往往能使地理课的切入巧妙而自然,从而带动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性,创设一种愉快和谐、民主科学、互助进取的教学氛围,把学生置于被关心、理解信任的情境中,鼓励学生把学习中的心理感觉和积极情绪表现出来,切忌对学生的不良暗示。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和激发学生良好心理状态,有意识消除不良心理状态。
四、做好平时检测工作
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和课堂检测,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的学习心态。在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或课堂测评时,要注意避免学生因负担过重,压力(难度)过大而引起各种心理障碍。所以,学习任务和检测的安排要富有“弹性”,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有合作的教学活动(即分层教学和检测)针对学生的差异分类提出要求,进行分层设计,要让各类学生经努力都能“摘到桃子”,使其树立对学习的信心,体验到学有所成的喜悦;使全体学生各得其所;让学生的知识、能力都有所提高,使其个性发展都有成为可能。对评测的结果,要多鼓励,少批评,对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与表扬
五、利用平时谈心机会进行地理辅导
在课堂上,由于师生关系和时间原因,大部分学生不敢把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我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和检测中的表现,有针对性地找学生谈心,用朋友式的方式与其讨论地理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放下心中的顾虑和老师交谈。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帮助我们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相长。
六、利用课本的问题研究平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初中生;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274-02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学生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初中生往往逆反心理严重,甚至会出现厌学、逃学、自残等极端行为,因此要重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现进行探讨。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1]可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既是当今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重要目标。
2.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由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的。初中生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时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渴望独立,易冲动,但可塑性最强。在平时教育中,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一般都比较关注学生的生理成长状况,却忽略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使生理和心理教育没有达到和谐统一。因此,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刻不容缓,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获得全面发展的需要。
笔者一直从事思想品德课的一线教育教学,接触许多初中学生,深切感受到不少学生成长中的迷茫和无所适从,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应当弘扬思想品德学科的人文性,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学生实际,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用教师的健康人格影响学生。我国正进行的新一轮课改将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自己学科教学的“职责范围”,主动地有意识的进行渗透。[2]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思想品德教师自身应是一个有健康心理、良好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只有教师以高尚廉洁的人格从事自己的职业,才能真正言传身教、以德育德,塑造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向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用教师的健康人格影响学生的发展,以达到更好的育人目标。
2.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思想品德学科本身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健康的交往心理。教师可充分挖掘这些教科书中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渗透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教育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和认同,使其心理素质逐步提高。[3]
3.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引导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创了许多新途径。教师可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探究、小品表演、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同时体验其重要性。它要求教师创设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简单地说教,要注重实际地影响他们,注重引导。
4.将课堂渗透教育与课外心理辅导相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是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外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部分学生有问题不愿与家长老师沟通,因而教师要用灵活的方式,如利用网络与学生沟通,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对一些心理困惑进行个别辅导,可取得更好的效果。与学生沟通应找对切入点,避免说教,鼓励学生打开心扉,把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说出来。教师了解之后,应该努力帮助其解决问题,同时也应和家长沟通,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上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这样学生不仅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还能学到书本之外的知识和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锻炼了组织性、纪律性、自制力,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信心。开展课外活动时,老师应与学生一起参与,老师作为指导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加入学生的队伍里,既能密切师生关系,又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对老师也是有益的,体现“教学相长”。
总之,只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加以引导,就能使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思想品德科任老师一定要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与学生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心理健康 肿瘤 护士
肿瘤病人的治疗包括放疗和化疗,治疗是很痛苦的,放疗和化疗的不良反应对病人也是一种折磨,因此必须要求肿瘤科的护士良好的心理。一个心理健康的护士才能热情又不失温和地微笑面对患者及患者不断变化的病情,并给予适当的护理和建议。在工作中积极肯干认真负责,能避免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紧张焦虑,能无微不至地关爱患者、团结同事,能在护理专业方面锐意进取并有所建树。总之,只有心理健康的护士才有足够充沛的精力、细心、精心、耐心热心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整体的护理工作。
1 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1.1环境因素 肿瘤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也是持续的过程,所以患者对科里的护士和医生都很熟悉,但是当他们的疾病发展到晚期的时候,会让护士感到悲哀、无助、压抑、内疚等悲观消极心理。
1.2超负荷的工作 护理工作任务重,需要消耗大量的脑力和体力。
生活缺乏规律,产生长期性的生理性疲劳,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问题。
1.3护理学科的快速发展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就意味着落后,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要学习新业务和新技术学习与工作不断磨合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影响心理健康。
2 维护心理健康的对策
2.1学会释放压力,多听轻音,乐合理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培养多种兴趣。让自己的业余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轻松愉快,成为恢复体力、调剂脑力、获得健康的美好时光。
2.2安排合理的排版制度,劳逸结合。
2.3积极满足护士继续教育需求。尽可能创造机会让护士外出学习交流,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从资金上、政策上鼓励护士外出进修。护理管理者应当带头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业务。带领护士不断更新护理知识以适应现代医学护理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学习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72-01
近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各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纷纷开设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我校于2002年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校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必修课),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设立,普及了全校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是提高和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一条有效途径。但通过近十年的教学实施,我们发现目前传统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目前,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主要采取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的传统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
(1)单向性过强,抑制了学生的心理分析能力的提高。
传统方式具有明显的单向性,即知识流的方向主要是教师――学生,学生的学习感官主要以听觉和视觉为主,被动性强。而教师也因缺乏学生临堂的学习反馈而难以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学生在这种单向教学模式之中,容易养成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懒汉”式学习思维。心理学知识需要学生通过深入的自主探讨才能更好的加以掌握,单向的教学却因上述原因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学生之间缺乏互动,缺少课程的交流实践机会。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彼此独立,能够理解和掌握多少知识全靠学生自己的听记与自我剖析,同学间缺少有效的交流互动。而学习心理学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通过样本分析来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直观体验心理学相关原理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而互为样本对比分析,从而发现个体心理差异,了解群体心理特征,增强对心理学理论普遍性的理解。
(3)情境构建不足,制约了学生心理学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
在传统模式下,教师主要依靠口头讲授、图表分析等形式为学生构造虚拟情境,但往往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一定距离。
(4)自主学习不足,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应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性,将难以深度理解和体验心理学的实践意义。在教师单纯性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容易使学生养成对教师的过度依赖,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
二、PBL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是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巴罗斯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广为关注的一种教学模式。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等在教学中应用。在教学中应用PBL模式具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等作用。
PBL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构造情境,提出问题
实施方法:PBL模式的核心是问题,因此设计有效的问题是实施PBL模式教学的关键步骤。针对教学内容对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问题;在课堂的不同时段提出问题;或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
2)构建小组,分组学习
实施方法:根据班级人数构造学习小组,分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索。
3)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实施方法:小组成员根据问题分工分头查找资料,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并让小组成员通过沟通与交流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互动学习相结合。
4)成果展示,总结评价
实施方法:小组领导代表各自所在小组展示其学习成果,教师根据学生展示的成果进行点评与总结,进一步促使小组成员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所获得的知识与思维技能。
三、PBL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择我校2012级新生10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PBL教学法实施教学。
2.评估
课程结束后进行自编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PBL教学法的评价,及比较传统教学法与PBL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3.结果
结果表明(表1),大多数学生认为PBL教学法可以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增强理论理解能力,提高记忆效率,活跃课堂气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促进思维扩展等。
四、总结
为了能使PBL教学法在课程中有效实施,任课教师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深刻领会 PBL模式的本质,进行角色转换,把自己置于教学促进者而不是主导者的角色之中;二是做好知识储备,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拓展综合分析与评估能力;三是做好发动工作,让学生了解PBL模式对其学习活动的新要求,使之也能转换角色;四是构造新的、多层次的教学评估系统,以适应 PBL模式对于评价体系的要求;五是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来源 ,指导其做好开展 PBL模式学习的准备,使之能够及时地查阅到与问题有关的资料。
关键词:医学院校 心理健康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34-01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不善交往
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都与中学有显著的不同。一方面大学生们不再得到老师的细致关心和照顾,另一方面,同学都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经济文化背景各异,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也不同,因而交往也相对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希望能与别人交往,但由于个性或交往技巧的问题,不敢主动与人交往;总之,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当今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
2.贫富差距引起的心理失衡
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很大;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过分重视物质享受。这种经济悬殊容易使经济困难的学生产生失落和不平衡感。
3.自我意识不健全
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都与自我意识有关,例如不能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不能独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对自我的矛盾体验等等。有些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某些缺陷。当进入大学后需要独立处理各种问题时,这些缺陷就成为适应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也就必然会导致各种心理困扰。
二、医学院校设置心理健康课程的意义
1.心理健康课程是医学教育课程没计中重要的环节
具体到医学院的学生来说,其教育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学制长,理论、见习、实习的层层过关,而且终身学习的强度更大,这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增添了巨大的压力,也会引发心理问题的产生。学校如果不能恰当地引导学牛的心理发展和处理学生所产牛的心理问题,将会影响止常的教学秩序,也难以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合格的医学人才,因此设计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心理健康课程在医学教育课程设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2.心理健康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诠释生命的内涵
在当前的教育中,学校过多关注了行为能力,忽视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与意识。尤其对于医学院的大学生来说,只有让自身首先做到心理健康、积极、乐观、豁达,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对于医学教育来说,也在承受着不断袭来的新疾病的挑战和面临着病人心理承受能力的日益低下的情境,因此设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压力之下不断激活和提高大学生对于生命的使命感和控力,对于生命的深层领悟和全新阐释,才能让他信心百倍地面对疾病、面对病人。
三、关于医学院校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议
1.建立以心理健康课程为主,心理咨询为辅的课程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并根据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相应的教材,使心理健康教育可操作化,并配以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体系。只有心理健康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学校的主干课程中,才能从思想深处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让心理咨询室也充分体现它的价值,逐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2.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学校应该多提供给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工作,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咨询队伍,给予学生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专业指导和健康引导。教师需要主动引领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
3.加强合作机制
学生的和谐发展不但需要学校教师的有效引导,也需要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许多学生一踏入大学,彻底摆脱了受父母管制的压力,缺少与父母的必要交流,而很多家长也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成长规律,只看重学习成绩。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只有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形成一个融洽的群体,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搭建起一座相通的桥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强大凝聚力,吸取多方社会力量的援助和支持,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一、积极心理学取向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设计
(一)首先要明确活动课的设计目标
高中阶段的学生课业压力较大,而且面对着升学压力,不管是家庭或者学校老师对于学生成绩的关注都比较大。而高中阶段的学生还处于未成熟阶段,他们的心理还未发育成熟,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排解就会产生心理疾病甚至出现一些偏激行为。因此作为教师,就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目标。通过组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积极的心态,并且让学生主动配合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活动课的教学内容要多样化
每个学生面临的压力情况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不一样。如果老师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往往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设计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情感需求来设计多元化、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最终实现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正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更好的解决它。
(三)遵循积极心理学健康教育的原则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积极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勇敢的表达自己。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其中的一项就是积极的社会环境。所以教师有必要营造出积极的氛围,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有利于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之类的问题,然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发言的机会,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鼓励,最后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评价和反馈。其次教师要选择积极向上的教学内容。积极心理学取向就是要求选择积极的教学内容、材料、教学案例等,教学内容务必要积极向上,避免出现反面案例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行为的时候,也最好不要出现“不要让学生做什么”这种类似的观点,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如何做、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这样的思路和方法来教育学生。第三个原则就是教师要教育学生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学生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所以在设计心理活动课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认真的思考想要学生培养出哪一种或者哪几种积极的心理品质,要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来引导培养学生。第四个原则就是要求教师要触发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因为积极心理体验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要触发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培养积极的心理特质。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体会情绪放松、快乐合作、顺利完成任务、体会爱和幸福等的方式来让学生体会积极的心理体验。
二、积极心理学取向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实施分析
(一)课前导入心理健康相关话题
在课前做好心理健康相关的导入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进入状态,从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向学生传达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视频、文字或者图片,也可以通过某个相关话题来进行引入,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影响等等,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重要意义。另外还可以通过活动来进行引入,不过需要注意引入的活动需要和当前课堂讲述的主体相关,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更快速的进入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学习之中。
(二)通过创建积极健康的情境让学生感知
教学中引入生活相关的情境会更容易让学生感知到积极的心理带来的影响,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关于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学生当下面临的真实场景,也可以是虚拟的、想象出来的场景。不管是真实的还是想象中的,都要和教学的目标相联系,从而能够让学生感知到课堂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更好的养成积极的心态。比如可以创设学生加入某个社团这样的情境,在社团里,学生之间要相互配合去完成某一项任务。在这个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组成合作团队,让学生亲身体验团队成员之间合作顺利的重要性,体会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能够让学生认清自己定位,还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增强班级荣誉感和自信心,更好的促进学生心理的积极健康。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要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就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走进学生内心,找到他们的心理问题所在。比如要安抚学生的情绪,那么就要和学生共同来分析这种心态产生根源,让学生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同时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所在,从而引导他们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加强引导和点拨工作
在活动的最后阶段,教师要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这种引导点拨工作一定要突出强调活动的目标,并且要详细点名活动的积极经历、积极心理品质以及积极的体验等。教师也要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积极感受,让学生能够感知到教师的想法,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积极的分享也可以更好的走进学生的内心。另外,要联系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断拓展教学,不断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及时拯救。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得以拉近,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得到加强,这对于学生今后的人际交往也是很好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的沟通行为习惯,从而更好的排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一、活动目标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
要想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首先要界定好每一节活动课的目标。目标的设定不仅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更要考虑到不同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产生的不同的内心情感。例如“学会合作”这个主题,在低年级目标应该设定为树立合作意识,中年级就应侧重学习尝试如何合作,而在高年级就应让学生初步学会合作,善于与别人合作。设定目标切忌笼统、含糊、不具体或者一节课多个目标,这样在实施操作上影响活动课的效果。
二、活动内容要有针对性,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
心理活动课的内容只有真正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想学生之所想,供学生之所需,才能体现心理活动课的重要性,从根本上发挥心理活动课的作用。
一般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把学生生活中典型意义的情境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去体验与感悟;二是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把学生身上已经出现的心理困惑或可能要出现的心理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去讨论、去自我探索,充分挖掘学生自助的力量;三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学业水平和健康意识。
如何做到对学生的了解,我觉得可以有这么几种方式。首先,深入学生中,利用聊天、写作等多种方式与学生联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以及正面临的问题。其次,经常与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联系,了解学生的动态和反应。再次,在上课前还可做一些调查,了解学生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或最希望老师帮助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三、活动形式要多样,要有针对性地选择
心理活动课的形式有很多,比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活动形式:
1.游戏活动。选择适当的游戏能激发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但不要为玩游戏而游戏。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心理现象和揭示心理规律的,是要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发现和体会这些规律,因此,游戏结束后,学生的分享是很关键的环节,最后教师要注意总结。
例如,在教《合作和竞争》一课时,为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竞争中合作的重要性,我们设计了一个“诺亚方舟”的游戏。假设洪灾来临,但只有一条诺亚方舟(用一张报纸作为诺亚方舟),为了救起更多的生命,小舟要能够载上最多的人逃离危险。游戏中,学生团结合作、出谋划策,气氛非常活跃。游戏结束后,分享获胜的经验时,一位同学自豪地说:“团结是我们获胜的至宝”。
2.角色扮演。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一是较为新鲜,学生乐于参与,可以满足内心的表演欲望和创造欲望;二是比较轻松自由,可以获得生活中所不曾有的体验,积累生活的经验,加深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三是可以增加成员间的交流和互动,分享经验和感受。
例如,在教《人际碰碰车》一课时,我们让学生表演小品《篮球风波》(小品讲述一个同学因为不小心把篮球砸到另一个同学的身上,但两人并没从对方角度出发,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来争论事情,最终导致双方更大的误会和纠纷)。通过表演,学生们体会到,考虑问题如果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容易引起冲突和矛盾,学生在讨论中,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纷纷提出如何解决这类现象的方法。
3.讨论。操作中,我们常常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讨论情境中现象或问题的原因,以及提供相关建议和解决方法。讨论的问题由于往往是学生所经常遇到的,所以,学生讨论的热情高涨,而且在讨论中不给予批评,使学生在安全的氛围中都能畅所欲言。
例如,在教《沟通无极限》一课时,我们先让两组同学按指导语画同样两幅图(每组三位同学组成,一位描述,两位画图),规定第一组画图同学不能向描述者询问,第二组画图同学可以向描述者询问,结果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第一组与原图差别很大,而第二组与原图却有着惊人的相似。面对完全两种不同的结果,大家感到很是惊讶,于是展开激烈的讨论,通过讨论,知道了双向沟通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4.行为训练。行为训练具有目的可视性,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尤其良好的团体氛围往往使学习者能更好地掌握或消除不良行为。
例如,在教《放下你的包袱》一课时,为缓解考生考前的紧张情绪,掌握一定的放松技巧,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肌肉放松训练”。训练中,大家毫无拘束感,轻松自由,通过不断地练习强化,每位学生都掌握了放松的基本技巧。
除此之外,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还有许多活动形式,如音乐调适、价值澄清、理性情绪法等。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选择活动形式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它的适应性,包括对内容的适应性和对学生的适应性。
四、教师要把握好角色,积极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上课成功的保证,对于心理课来说尤其如此。在课堂中,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自由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有些教师由于权威思想作祟,常常发出指令性语言,如“听我指挥”“没我的话,不准动”,这就使学生的主动性被遏制了。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尊重学生、设计活动、创设情境;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参与、真心体验、深化感悟。教师除要把握好角色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时刻关注学生内心的体验。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学生的参与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热热闹闹绝不是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追求与价值所在。教师要关注学生内心的体验,要判断学生是否说的是真话,是否真心去表演、认真去模仿、深刻去反思。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情境是什么?为什么?结果怎么样?我以前可能会怎样做?今后可能会怎么做?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去参与活动,对一些问题要发表自己真实的看法,必要时也要适当地“自我暴露”。在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引路人,也是走路人,师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 特殊家庭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093-01
随着社会整体环境的变革,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竞争与压力越来越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地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当代青少年心理普遍存在以下特点:缺乏理想和信念,学习目的不明确;有上进心,却不能专心学习;独立意识强,不愿受约束,对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有对抗心理;心理早熟,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但自控能力差;逆反心理重,不接受压制和说教,渴望向他人倾诉,但很难得到心理上的帮助等。此外,来自离异、单亲、特困家庭的孩子以及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令人担忧,更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关注与帮助。
一 特殊家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
1.离异家庭
据调查,73.5%的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理不够健康,具体表现为:自卑、敏感、抑郁、憎恨。
2.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敌对情绪明显,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敏感,往往不愿跟其他同学一起参加活动,喜欢独来独往;厌学情绪普遍,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厌学心理。
3.特困家庭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受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人们的心理问题普遍增多。特困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自卑和无望感加剧,自卑与自尊的双重性格,身心疾病突出。对自身状况的客观认识,使他们懂得只有发奋才能改变自身的处境,但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又时刻在困扰着他们,使他们长时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
二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墙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很多学校只是在上级要求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前提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于课表之中,但仅是刚开始上一段时间,不久就将心理课的时间让给了数理化等科目。
2.“讲座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有部分学校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但他们更看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如在考试前开设心理讲座。谈应试心理,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也有的学校给学生讲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然后搞个竞赛就结束了。
3.“班会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很多学生不清楚班会课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认为教师在班会上讲的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或进行一些谈话活动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做心理教育工作的大多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或者班主任。
4.“医务室”的心理咨询
部分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是在一个房间,并让校医做心理咨询工作。一方面,校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是否专业是个问题;另一方面,将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设在一个房间,会让学生认为进行心理咨询就是“有病”,使得学生在心理状况出现问题时采取何种应对策略产生困扰。
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偏差的原因有:缺乏专业性,缺乏长期性,缺乏针对性,缺乏全面性。
三 有效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领导和老师特别是相关教育部门都应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实体地位,必须聘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担任心理课教师并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要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相关教育部门还必须立足现实制定政策,同时成立相应的督察小组随时检查,让学校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无空隙可钻。只有在政策上得到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有效地长期进行下去。
2.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学生应该学习心理知识。从长远来看,它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也有利于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发展。其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力求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关注的心理问题,提供相应的心理帮扶。最后,采用不同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设立专栏、心理咨询专线等,让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能够采取个人隐私得到保密的形式进行倾诉、得到帮助。
3.针对特殊家庭背景予以特别关注
首先,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帮助他们搭建能够畅通交流的桥梁,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培养良好的亲情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其次,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再次,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特殊家庭的学生更多的关爱,有效地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最后,提高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的大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特殊家庭学生健康发展,必须培养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
让学校、家庭、社会联手,共同关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随着前些年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也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和社会适应问题显著增加。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转变的阶段,也是由心理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重要,对其人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助于引导和调整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使其能通过大学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逐步走向心理成熟。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学教育的课程,并设为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这对于大学生心理的成长和成熟起到了很好地引导作用。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难点
2.1 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理解不深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属于选修课,部分高校即便开设为必修课,也属于综合素质类课程,因此在大部分高校实行学分制的背景下,学生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做一个重要的科目来学习。
另外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设置较短,往往只有几周课时或者只是其他必修课课时的一半,使学生从心理上认为本门课程不重要。而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逐渐增多,学生却没有将这些事件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联系起来,学校和教师也缺乏必要的引导,没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
2.2 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
由于多数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因此很多高校并没有指定教材,教师上课往往自备课程教材,或者直接从网络课件中选取需要教授的内容,自己制作课件。这就造成了每个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不一致,甚至同一学校不同班级的课程内容也不一致,使学生的学习不系统、不全面。任课老师往往根据自己的专长或自认为重要的内容给学生讲解,教学内容不规范。
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对课程的重要性就认识不够,再加上没有规范的课程教材,使学生更加不注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同时学习内容没有形成体系,只是对心理健康有一个粗浅的认识,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3 缺乏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考核方式,并且考核方式的有效性也有待商榷。很多学校采用考查的方式,让学生在期末节课时上交考查论文,以此作为课程成绩。有的学校即便采用考试的方式,也大多采用开卷考试,并且试卷考题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学习效果。
但不论考查还是考试,学生都没有将学习内容有效的体现出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也不同于心理学专业学生所学习的课程,学生要将日常所遇到的生活心理问题用专业知识加以解读,从而解决自身或他人的一般心理问题,这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对策
3.1 通过多手段提高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欠佳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学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但是仅仅依靠一门课程是很难达到这个目的的。在学生在校期间,甚至在学生刚入学开始,学校就可以通过辅导员案例讲解、心理健康宣传、心理方面的学生活动等多手段向学生灌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导,其他多种方式为辅助的形式,最终达到保持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同时也自然会提高学生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
3.2 规范教学教材,提高教学系统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长期缺乏系统规范的教材,即便在许多知名大学也是如此,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经验和总结的材料案例给学生上课,这就造成了课程效果参差不齐。任课教师教学水平高,则上课效果较好;任课教师水平稍差,则上课效果较差。
各高校应规范订制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统一备课,提高教学水平的规范性,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依据教材巩固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时也有章可依。学生依据教材学习理论知识,教师在课上除了理论讲授外,更多的是依靠教材理论利用案例等形式引导学生,这就让学生在学习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3 提高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考核方式是反映教学效果的直接途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考核方式不能单纯用考试分数或结课分数来衡量。综合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方式来看,注重平时的考查分数并综合期末考试成绩分数的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生平时上课时阶段性的运用案例分析或结合自身情况撰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以巩固学生平时上课所学知识;期末再以考试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于整个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综合得出学生的课业成绩,以此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一、中小学心理辅导课中学生心理阻抗的表征
心理阻抗是心理辅导的伴生现象,是学生一种内隐或外显的对抗行为。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心理辅导课堂上,学生对心理阻抗的识别主要依靠辅导教师的观察。
有的阻抗十分明显,我们称为显性阻抗。这类阻抗老师易识别,如学生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出抗议、起哄、不配合或沉默、不满、拒绝、敌对、心不在焉、不积极参与等现象都是心理阻抗。
另一类阻抗带有一定的隐藏性。这种隐藏性的心理阻抗,在心理辅导课上常常被心理老师忽视。其表现形式有:对个体内心的探索流于浅层表面,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心理层面;打岔转移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力;对无关的内容过分关注,交流一些毫无价值的内容等等。只有对课堂上学生隐性心理阻抗正确识别,心理辅导课才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在心里辅导课中学生产生阻抗的原因分析以及应对策略
1. 源于学生因素的阻抗。
(1)源于学生个体的自身观念、性格。性格阻抗是一种深层次的阻抗,主要是由于孩子不良的成长环境导致,如独生子女的溺爱,留守儿童无人监管、父母离异等形成的狭隘、孤僻、懦弱等不良性格,导致在课堂上产生的心理阻抗。还有中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阻抗。他们个性恣意,但身心发展并不成熟,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否定权威或标新立异以求得心理上的自我肯定和满足,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会在课堂上的起哄、对抗,扰乱课堂秩序等。处理这一类阻抗心理教师要把尊重、关心、爱护学生放在首位,宜民主勿急躁,宜私下忌公开,多鼓励少指责。运用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巧妙的化解,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或媒介进行疏导。
(2)对心理健康辅导课的态度。心理健康辅导课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学生对其的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是聊天课、活动课、放松课。对这种原因导致的阻抗,我们首先要转变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思想认识,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校园行活动进行宣传,通过现场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感受到心理健康的意义及重要性,从而接纳、重视这一门在普通中小学校才兴起不久的学科。
(3)某些辅导活动内容触及孩子痛苦”创伤性“情结,孩子为了掩饰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而产生阻抗。如一位教师在上《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心理健康课时,请同学们小组交流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有几个同学深深地叹气,在交流中沉默不语。对于10-18岁的孩子来讲,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父母不合的问题。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的多,父母的婚姻给孩子带来过痛苦,提及父母就触痛了他们的伤处,从而产生阻抗,这是人正常的心理防御机制。这种情况需要老师在课堂中建立起温暖、信任、真诚、安全的氛围,使这类学生对教师同学的信任度增强,降低对话题内容的焦虑,从心里产生安全感。
2. 源于教师因素的阻抗。
(1)对教师产生的抵触、排斥、反感情绪。事出必有因,教师是否以权自居,让学生感到不可接近;教师是否让学生感受到了对他们反感或排斥(如学生犯了错误,教师采用苛责或鄙视对待);教师是否拒绝学生想了解关注的问题,还故意讽刺和挖苦等等。这些都很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从而关闭心灵之门;心理健康教师要从尊重、真诚、共情的基本原则入手,理解学生、接纳学生、逐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2)辅导的方法缺乏,辅导技巧运用不当。心理健康教师要得到学生的接纳认可,需要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由于目前担任心理健康辅导课的教师多为兼职,在课堂的运作过程中缺乏团体辅导技巧和经验,可能设计呆板,心理辅导技术运用不合理,致使学生产生阻抗。因心理健康辅导课的活动性强,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一部分教师不能掌控好课堂秩序,整堂课混乱成一片。纪律规范非常重要,这是保证课堂有序、高效进行的关键之一。规则由师生事先约定,采用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求学生不打断别人发言、不批评、保密等。教师要将心理辅导技巧与课堂教学技巧进行融合,维持一种严格与宽容并存的课堂秩序,对课堂存在的问题,拿出解决的策略,提升课堂智慧,让心理健康课堂在阻抗中绽放光芒。
3. 源于教学内容的阻抗。
(1)辅导的主题内容与学生心理状况需求不符合而产生阻抗。据2010年的一份《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看法、态度和要求的调查》的调研文书中统计学生对心理课内容的选择,在内容的确定方式上由老师选定的占84%。可看出目前多数辅导主题学生都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学生阻抗说明辅导内容不是学生需要的,因此心理健康辅导内容的确立要从学生需求出发。钟志农教授说过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发现鲜活的素材,在内容的确定方式上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选择与学生心理状况需求相符的辅导内容。
关键词:主题班会;活动课;概述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和青少年犯罪的多发,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家长和教师关注的重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远比只追求优异的学习成绩要重要得多。
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课概述
心理班会,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班会这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活动,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主题班会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班会中切身体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寓教于乐,在轻松与欢快的课堂氛围中培育学生的健康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活动课有别于传统的班会教育课。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与传统班会课的选题不同。传统的班会课主题大多是围绕学校当前活动如“校庆”或者节日如“劳动节”等主题展开,多数情况下是由学校指定主题,定期开展班会活动。而心理教育班会活动课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与实时性,针对班级中学生的现状、产生的问题给予辅导和调整,选题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与传统班会课相比形式更具有多样性。传统的班会活动课采取的形式多为教师进行理论讲解、学生表演节目或者参观学习等方式,重视的是对学生思想境界的完善与提高。而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更侧重于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通过心理小游戏、心理话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最后,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与传统班会课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传统班会课中,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课堂偏向于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班会中,教师的角色有所转变,老师在课堂中起到的仅仅是辅助作用,负责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与指导,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课程活动。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课易出现的误区
1.对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课重视不足
由于我国仍实行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的升学而言,成绩大于一切,因此,社会大环境包括家长、老师和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尚且不够,只注重追求学生的分数,对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应付乃至忽视的态度,因此,即使依照课程教学任务安排了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课,老师与学生也可能应付了事,老师简简单单几句话一带而过,课堂剩余时间由学生自由学习其他科目,这些情况都是由于重视度不够导致的。
2.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容易转为传统班会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容易在无形中转变为传统班会的活动模式。由于老师长期处于应试教学模式中,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若要让老师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活动课的模式,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需要老师在精神与思想上有所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是课堂中的权威,“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对老师而言早已成为习惯,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中,如果老师仍不断采取“说教”模式,那么就会打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使班会转为传统班会的模式。
3.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堂效果如何难以确定
课堂结束了,学生快乐地参与了,但是,课堂效果如何呢?这是困扰班会老师的一个主要问题。很多时候,心理班会的内容并不会直接运用到学生的生活中,可能只是起到一个预防作用,老师对于学生是否在课堂中受到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班会的课堂效果是否比传统课堂效果要好仍存在疑问。
三、对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课中误区的对策
首先,学校与老师要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对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性,提高重视程度,认真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予以认真引导与调整,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尽量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其次,老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是心理健康教育班会中的参与者与引导者,而不是对学生的掌控者,起到的应是主持人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要在课堂开始前完成这一思想和角色的转变。在心理健康教育班会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老师的说教,避免课堂转向传统班会,枯燥又无趣。最后,老师要坚信心理健康教育班会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如果教师对此持怀疑的态度,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态度,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很多时候它的效果不会立刻显现,但是它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而长远的。老师也可以在平时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用心留意,仔细观察学生是否在班会活动课后有所变化、有所改进。
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活动课,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健康班会课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同时,由于心理健康班会课尚处于摸索阶段,出现误区也是正常现象,需要老师正确认识,积极寻找对策,完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课。
参考文献:
[1]方军,邹碧艳.基于校本的主题班会课设计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03).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改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231-02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学习、恋爱、家庭冲突以及人际交往等多个问题,很多学生在处理这些问题中面临着众多的压力,由于压力排解不当,就造成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压力的自我调节,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压力,正确处理问题。
1 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及状况
高中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此时期既是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又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期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特点,但其个性心理倾向尚不稳定,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会展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整体上看,高中生大存在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迷茫、抑郁、自卑等。
2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高中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高中学校对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2.1 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
当前高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课的开展主要是讲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未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剖析和解决。高中学校心理健康课的数量比较少,大多数学生并不重视心理健康课,一些学生甚至逃课或者课上看其他书,导致心理健康课的效果不理想。
2.2 心理健康教育课效果不理想
心理健康课主要是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但是当前心理健康课的内容比较枯燥,形式也比较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效果。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所引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都是比较早的,缺乏新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心理健康课主要是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开展,未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实践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2.3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缺乏
当前高中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师还是比较少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心理健康教师在教学方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很多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并不会第一时间找到老师交流,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高中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大都形同虚设,心理咨询室缺少一些心理健康的书籍等资料,学生除了与教师交流之外很难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3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学校的重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应该积极配合,丰富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3.1 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学生自身的原因是不可忽视的,一些学生从小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对于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对于这些学生需要加强其自身教育,提高其抗压能力。一方面可以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为学生讲授一些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或者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应对困难和压力的能力。另一方面举办一些课外活动,比如一些生活挑战赛,或者体育活动等等,通过锻炼学生的耐力和承受力,提高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学会保护自己,承受压力和挫折,同时不断激励自己解决困难,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2 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素质
心理健康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引导作用,正所谓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正能量也会感染每一个学生。因此高中学校需要对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训,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还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将心理健康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学校也可以聘请一些优秀的心理学家为教师和学生开展讲座,组织教师学习一些比较优秀的教师讲课视频,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素养。
3.3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应充分利用隐形教育资源,丰富生活内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交往中养成乐观的情绪以及宽阔的胸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平等、民主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心理健康课的开展需要丰富其内容和形式,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不同,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和学生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除了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同时还应该讲述一些心理健康案例。同时除了教学之外还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多地了解学生,比如做一些互动游戏,通过小游戏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认识。另外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团体活动,比如春游或者聚餐等等,消除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建立诚挚的友谊,这样,学生就能像教师诉说自己的心理问题,教师就能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进而促使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
3.4 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心理咨询室是比较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虽然高中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并未能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高中学校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为心理咨询室增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书籍,或者一些治疗设备等等,完善心理咨询室的基础设施。心理咨询室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发挥心理疏导的作用,由于心理咨询室一直未能发挥作用,很多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室存在一种抵触心理。学校可以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宣传,鼓励学生参与到心理咨询室的活动中。心理咨询活动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以及学生的人际关系等等,这样可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心理问题咨询完之后还需要对学生进行跟踪反馈调查,做好后期的心理辅导。
3.5 重视家庭对高中生的影响
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日常行为,因此,家庭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起着一定的教育影响。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级身心发展,为孩子营造和谐、尊重、理解、相互信任的家庭气氛,为帮助中专生消除心理问题提供良好的家庭条件。
3.6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从国家角度看,应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治歪风、树正气,各种媒体要宣传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及未成年的好人好事,让学生有正确的心理选择,在创造游戏等中专生喜欢的节目时,应鲜明突出积极向上的主题,刻画成人生活世界时应考虑暧昧、暴力对未成年人思想的影响。
4 结语
高中生由于处在特殊的成长时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今后需要进一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学生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包蕾.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成果[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9-0090-02
心理健康教育是唤起学生自信、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的最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知识的传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但在实践中,有些教师把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照搬到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教学生对心理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使心理健康教育课陷入政治课、理论课的误区。
(二)忽视课后实践和学用结合
学习是为了实践和运用。有些教师没有真正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目的是学生行为的改善,在心理课结束后缺乏后续的检查监督。
(三)教学目标模糊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在于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有的学校没有制定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或未能时刻结合教学目标有效监控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订得过大、过全,在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达到。
(四)专业教师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的工作。目前我国的心理学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在专业教师奇缺的情况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团队干部兼任,有的是从班主任中抽调的,还有一些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通过自学或培训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工作。
(五)缺少制度保证
首先是没有专门的岗位和固定的编制,其次是缺少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第三是缺少必要的时间保证。
二、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渠道之一,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开展。基于以上的认识,近年来,我们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规范课堂进程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同时考虑到班主任对学生比较了解,平时和学生接触的时间也比较多,采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培训班主任,班主任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转变观念,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课堂进程的引导者。我们努力设计好每一堂心理课,尽量做到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在心理教育课堂中运用小测试、观看心理电影、音乐、讨论等多种手段。这样做的效果就是使每位学生在课堂进程中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真正做到全体学生参与,学生在热烈有趣的活动中情感得到体验,行为得到训练,同时他们在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增进了学生间的人际信任和合作观念,使课堂环境更加融洽,课堂效果更加明显,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成了学生放松身心,完善自我的催化剂,也达到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
(二)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 专门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强调学校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心理健康教育,选派教师参加市、区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各科教师联系自己所任教的学科适时、适度、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各科都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 集体指导与个别疏导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结构,为学生当前生活及将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每周定期对学生的共性问题集中指导,提高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教会形成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同时利用每班的健康课,集体晨会、班队课,大课间活动课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结合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 个案分析与工作总结相结合。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决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个案分析与研究,做到因材施教。为此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都认真填写《心理咨询记录表》《潜能生转化情况登记表》《爱心家访表》等,把学生中出现的心理状况及解决办法及时记录整理,分析了解各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把准教育脉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由学校归纳出普遍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总结交流,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沟通技巧和策略。
4. 个性问题与特殊问题需要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服务形式有:①面谈。我们对心理咨询辅导室进行精心布置,完善了辅导制度,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如果学生有某种心理问题和困惑,可直接到辅导室找老师谈心交流。约见方式是多样的,有信函预约,有临时登门拜访的,也有一些是班主任指定特约辅导的。但不论是哪种形式,学生都是自愿的。②书信辅导。如果学生有某种心理问题,又觉得不便与辅导老师口头交流的,就采用书面交流,通过“开心”信箱联系沟通。
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地利用心理“开心”信箱、心理小报、网络、小广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向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针对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地疏导。
5.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我们要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这个契机,邀请专家来校,对全体家长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6. 开展生命教育系列心理活动。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开展以转变教师观念、增强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自觉性、提高教师执行能力为目标的专题讲座、校本培训、教研活动、经验交流等,把学校的发展目标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期间,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目的是提高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学习残障人士珍爱生命,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精神和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可贵品质,同时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系列征文活动”、 “珍爱生命,从我做起”的集体晨会团体心理活动,引导学生珍爱生命,从保护自身做起。分男女生开展“男生课堂”和“女生课堂”,进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培训,开展校园“开心影院”,在学生中进行直观的生命教育。
(三)寓教于乐,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生动有趣的活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引领学生。“课本剧”传承了民族的文明与礼仪;“平安童谣”唱出了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古诗词诵读”歌颂了上下五千年的文韬武略;“演讲比赛”弘扬了中国精神;运动会上你追我赶,凝聚团队;书画比赛捷报频传,展示风采;还有一年一度的“环保嘉年华”,“六一”文艺大汇演,眼保健操比赛、班级文化建设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健康发展,快乐发展,全面发展,使学校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团结和谐的校园环境。二是通过活动进行养成教育。学校通过班队会活动,开展 “德育讲师团”活动、“爱阅读、善表达”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和行为品德;学校还结合“五一”劳动节开展 “寻找最美男孩女孩――劳动大比拼”等一系列劳动竞技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在寒暑假参加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妇女节”、“重阳节”、“教师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孝亲活动,传承中华美德……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枯燥的德育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达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四)不断修炼,努力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和学生的广泛接触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心灵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的感情是丰富的,他们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我们对他们知之很少,往往用自己的主观意图去猜测他们的内心思绪,用我们自己的推测来衡量学生的内心需要,用教育者的单一角色去看待他们的丰富感情。事实上,这些都是违反了认识上的客观规律,导致了我们无数次教育的失败,导致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的事倍功半,于是,我们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来探讨一下我们要当好教师,自身还需要补充些什么?我们对学生还需要给予些什么?
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个前提条件,要教育好学生教师自身补充的就是要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要提高自己的心理教育能力,增强了这两方面,将为我们科学地进行教育、教学插上翅膀,将为我们成功教育开辟广阔的新天地,育人育到学生的心坎上,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为他们走向明天的成功之路,打下一个厚实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当前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当前,很多中小学校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相关手段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本文将详细阐述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以期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经专家验证,当前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大多形成于中小学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当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对于大学甚至之后的心理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焦虑、自私等现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心理健康状况是可变的、可逆的和发展的,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1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学校未能重视心理活动课:中小学校未能够重视心理活动课的重要性,在课程的安排上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很多中小学校的课程量比较少,课程时间比较短,教学方式单一,而且还经常存在心理活动课被其他课程随意取代的现象。其次,教学资源配置不足。教学资源配置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硬件设施不健全,很多学校教学设施不健全,心理咨询室及相关心理咨询辅导用具不健全;二是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及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学老师。很多中小学校的心理学老师都是兼职老师,甚至是一些思想道德修养老师,并不是心理学专业的职业老师。
1.2存在片面化教育现象: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都存在片面化教育现象,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忽视中小学生心理辅导问题,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矫正性心理咨询、忽视对中小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同时在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时,很多教师存在仅就问题谈论问题的现象,而未能够进一步探索对该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
1.3存在学科化倾向: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其培养健全人格。然而,当前很多中小学校未能明确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目的,仅仅将它当做一门学科来进行,并未能深入学生生活运用心理活动课来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只是进行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灌输,甚至还不科学地布置课程任务、组织考试。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够实现开设心理活动课帮助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甚至还给学生增加了课业负担。
2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途径
2.1强化课堂教学的渗透性:理论讲解通俗化。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出于现实需要及能力考量,并不需要他们以直接理论的方式理解与掌握这些复杂而专业的心理学理论。教师在进行相关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生动化及通俗化的处理,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理论知识实践化。教师必须要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行心理活动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矫正中小学生的心理,维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师不仅仅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要善于运用相关心理学知识,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符合特定学生的心理干预措施以及心理辅导方案,解决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真正发挥心理学教育的现实作用,而不仅仅把它当成一门学科对待。重体验、重感悟、重反馈。教师必须要能够真正发挥心理活动课的功能。因此,在进行心理活动课的教学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可在进行一堂课程之前,首先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电话家访等形式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最后根据交流结果来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内容;第二,注重体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注重活动情境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来亲身体验到一些正能量,例如,团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以及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等。通过活动情境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第三,注重反馈。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尽情释放情感与体验情感,以达到矫正学生心理之目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帮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并能够运用于课堂之外其他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要倡导学生在课下养成将感悟记录下来的习惯,并鼓励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家长之间相互交流与思考。
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培训:教师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军。要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要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较强的教师队伍。当前,可以通过以下四种培训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第一,专业技能培训。中小学校可以与其他的高校联合起来,邀请在心理学领域一些知名的专家或者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心理学老师来校进行专门的指导与培训,以提高本校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技能。第二,研讨式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各种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会,在相互交流中提高专业技能。第三,评促教式培训。所谓评促教式培训,是以一些公开课、交流课的方式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由专家听课并在课程结束之后提出相关建议,以达到弥补其不足之目的。第四,讲座式培训。讲座式培训,就是由中小学校邀请相关专家针对当前心理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重难点问题或者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学校相关教师以听讲座的方式进行学习。
3结语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中小学生当下乃至以后能否健康成长。培养健全人格、维护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教师必须要明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冲,孟万金.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叙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8,(03).
[2]杨晓霞,尹丽娜.关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3]廖金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