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学的经济含义范文

经济学的经济含义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学的经济含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学的经济含义

篇1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定义;科学性;不精确性;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F0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一、计量经济学的含义

1.计量经济学的早期含义

在17世纪时期,计量经济学第一次在戴夫南特和金的研究中出现,但当时,计量经济学这个专业术语并未出现,直到挪威的一位名叫弗里希的经济学家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概念。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在研究中发现在统计学和数学以及经济学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发现这个发现的发现者将其命名为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对理论政治以及纯经济学的主观抽象法则进行试验和数据检验并由此来将纯经济学最大化的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1933年,计量经济学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通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这个定义表现了计量经济学是由统计学数学以及经济学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数学在经济理论领域的应用,也不能笼统得以为是经济理论问题的简单统计,只有将三者构建在一起才能发挥出特定的效力。

2.计量经济学的现代含义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早期目的在于科学化经济理论研究,因此在随后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的不断拓展完善中,计量经济学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其定义变的更加具体也更加具有内涵。第一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是利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学理论数据,将经济学的经验理论包含在内一起分析,通过分析来证明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第二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的目标是建立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学中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模型来确定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对其他变量会造成多大影响。使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工具来解决发生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变量变化问题,并引导人们对此类问题分析和了解并解决。

小结:发展至今,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但其基础和目标并未有多大改变。还是将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三者合一共同解决和推断经济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可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因此,计量经济学也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自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其后果影响至今。作者认为这不一定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其可归结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计量经济学的滥用和理解的不透彻所以才无法从理论计量经济学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计量经济学的特性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可以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独特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当然,对于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质疑也从未间断过。凯恩斯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的炼金术”,“蹩脚的魔术”。他认为计量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算不上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此作者统计出了科学标准并表现了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1.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哲学标准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标准:其核心是事物的可证实性。包括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柏林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亨善尔”逻辑主义。证伪主义科学标准。这种证伪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证实和证伪之间的逻辑不对称。凡是可以被证伪的那就不是科学的。

其次,我们可以在计量经济学中发现逻辑实证主义的特性:重视证实,观测,反对因果关系的存在,反对理论实体。从计量经济学中我们更能找到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影子,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就在于对原有的经济理论或问题进行模式分析,不断假设推断,通过证实和证伪发掘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在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

2.计量经济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首先,计量经济学具有不精确性。其实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从基础来源上来看,庞大的经济数据本身就具有不精确性,通过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也只能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我们能得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未来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商榷。统计学也是计量经济学的构建者之一,这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个随机事件,是否得到想要的结果还需要共同的努力,这与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并未冲突。

其次,与其它学科一样,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从研究方法上而言,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验实证的模型方法。这既是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所在也是其局限性所在。从经济学的语言层面而言,以统计学和数学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的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有着其自带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的气息太重,这种以不平衡的逻辑为出发点的方法论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

三、结论与展望

时代在进步,人民富有了,消费提高了,伴随的经济危机也爆发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加重对计量经济学的质疑。无法准确预测经济危机的到来,在解决经济危机上的能力不足都存在于人们疑惑中。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模型,在此模型中我么能够看到理想的世界,能够正确预测经济的走向,但是计量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成分决定了其理想结果之外还存在其他结果。我们应当做的事理解透彻计量经济学并不滥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证明其是科学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经济领域中变量的变化以及影响的大小并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或有制定对策,那么应该会有效的应用计量经济学。

参考文献:

[1]洪永激.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经济研究,2007(5):139-156.

篇2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含义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

边际量的计算公式是:因变量的变化量/自变量的变化量。

当自变量的变化量趋近无穷小时,经济函数的边际函数是其导函数。经济学认为,经济事物总是在各种影响因素下不断变动的变量,因此,边际量就是理性人在做正确决策时的重要参考。这就是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键词:大学文化精神;学术自由;人文主义;

一、大学文化精神的内涵解析

在广义上,大学是指所有的从事高等教育的机构;在狭义上,大学是指在专科学校、学院之后的最高等级的高等教育机构。[1]“大学文化精神”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文化概念,是在长期的教与学、工作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具有两方面的属性特征:

第一,学术自由的属性特征。学术自由的内涵则主要是指自由探索知识,满足个人的好奇心需要,从而实现人的精神完满和个性发展。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将这一精神理念被带入并践行于早期的大学学术生活中,它是中世纪早期大学区别于其他社团性组织的一种外在的“标示性”文化,同时也是“生活于大学这一社团性组织的知识分子在日常学术活动中所具有的文化品性”。[1]从大学的起源上讲,中世纪的大学起源于自发组织起来的“精神的手工业者”,他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组织所属”,可以自由的云游讲学,而且形成了一种自由探索高深知识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品性,并维护和坚守这一“社团性行会组织”的独立和自治,不愿受学术范围以外的政治、宗教和社会因素的干扰或约束;求学者没有现代意义上学籍的限定性,可以依据自己探究的兴趣和需要自由的云游求学,以发展完整人格、获得广博学识与独立思考精神。这些“精神的手工业者”在探究和学习“高深学问”中的“教”与“学”所体现出的“学术自由”精神理念和文化品性,不仅蔚然成风,而且成为当时大学的一种“文化标示”。所以,从大学的起源上讲,“学术自由”的精神理念,表征着生活于大学这一社团性组织中的知识分子或精神的手工业者在日常的学术活动中所具有的原生性的、“自在”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品性,体现着中世纪早期大学人大学生活的日常状态、方式、态度、价值及精神风尚。

第二,人文主义的属性特征。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人的解放,主张“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价值和人的精神的自由。虽然中世纪的大学并没有明确地提出“以人文本”的教育主张,但其大学教育几乎都是人文主义取向的,其一,既倡导学者个体对“高深学问”的自由探究,同时又关注对学习者个体独立思考个性的养成以及个体的精神自由;其二,教育内容主要是人文学科,不仅把人文学科作为“自由”探究所有“高深学问”的基础,而且以人文学科来陶冶学习者的高尚情操。所以,虽然中世纪早期大学的这种人文主义取向并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以人文本”的“人文主义”,但在关注个人理智的培养、高尚情操的陶冶以及个人独立个性的完善等方面,已明显表征出“人文主义”的精神理念。

现代大学人文主义精神和品性不仅是以“自在”的文化形态渗透于近代大学人的大学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且以“自觉”的文化形态作用于大学人的生活文化中。洪堡创建柏林大学时把科学研究带入到近代大学的同时也把他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和精神渗透于柏林大学的精神文化之中,在洪堡看来,“唯有在研究活动中,每一个个体才能在获得精神自由的同时,运用理性来独立地思考,独立地面对疑惑和承担责任,才能够发现真理,并从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2]洪堡的这一新的人文主义教育观,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大学的教育理念,而且广泛地被各国大学所接受,并逐渐成为大学人大学生活的一种生活哲学和精神追求。在他看来,自由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心智,以此来“形成对个体终身受益的精神品质,如自由、公正、理智、温和以及睿智等等”。[3]因此,大学自由教育的思想观念,不仅以一种教育哲学的力量不仅影响着近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而且以大学人的群体意向渗透到大学人大学生活的文化心理和精神信念中。

二、大学文化精神的现代意义

大学文化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独特气质,大学精神的独特气质是外在的“形”,而大学文化是内在的“魂”。作为具有真正现代意义大学的文化精神,它应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

第一,引领学生的品性性格培养。

从终极关怀的意义上讲,创建大学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发展与完善其健康人格,而大学文化精神是大学文化所营造的大学的“精神场域”的重要组成,[4]所以,大学文化精神所内涵的“传统”精神理念以及所表征出的大学人的文化品性,对目前在校就读的大学生来讲不仅需要,而且是大学生提升其精神境界和发展与完善其健康人格的必需。

对现代大学生来说,广泛意义上的“精神”对每个人来说并非可有可无的东西,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而且也体现着或践行某种精神,哪怕是一种虚无主义的或物质至上主义的精神,所以,从“精神”之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这一层面上讲,“精神”不仅仅从生命存在的层面上表征着一个人的精力或活力充沛,也不仅仅是从心理的层面上表征着一个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处于自觉的心理状态,更主要的是,“精神”表征着每一个人对其据以生活的终极意义和价值的信奉,是一种灵魂的“寄托”,也是每一个人的具有一定理想追求和目标指向行为的内驱力,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对生活价值的选择以及生活所持的态度、日常行为规则的遵循和方式的选择以及相应的意志品性,因此,精神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和价值,但不同的精神品性之于每一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大学文化精神内涵中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性所表征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确实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性,可以说,一个具有“无私奉献”这一“精神品性”的人,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以及个人与国家利益关系上,总是把个人利益置于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之后,具有这种精神品性的人,又被誉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所以,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阶段应具有何种“精神”,或者说形成什么样的“精神品性”,不仅是学生提升自身“精神 境界”和发展与完善其健康人格的问题,更应是学校营造和创建大学精神文化来“引领”的职责及方法问题。

第二,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塑造。

从哲学上讲,“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合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根本体现。价值观念是一种衡量内心活动的尺度,是个体评价事物与抉择的标准,它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念、信念、理想等,也为人们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了充足的理由。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价值观被内化为个体的行为标准时,就表现为个体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可通过个体行为被外界感知,反映的是人的大脑关于外界事物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重要性的认识倾向,对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支配、调节与定向作用。

从“价值”之于人的行为的选择与定向等方面来讲,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直接反映出价值主体对事物或行为所赋予的意义,价值主体作出价值判断从而作出价值观念的标准和依据:一是价值主体的信念、期望、理想追求,即合目的性;二是价值主体所处环境中的“他人”的价值观念以及价值实现的事实和引领;三是价值主体所处环境外的价值观的渗透和引领。对生活在大学校园中的学生来说,大学文化所内涵的价值观念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我们不能用主导价值观来强行取代大学生个体对自身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多元自主选择,主导价值观的确立并不等于完全消解大学生群体中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差异,而是要通过对各种现行的价值观的批判整合,确立一种为大学生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我们在大学元价值观中作价值量的分析与比较,让学生懂得去确定价值等级次序,优先选择其中价值量最大、最值得选择的那一种,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等级最高的是我们一直倡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价值观,集体主义是大学生自我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反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个人享乐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P.82,99

[2]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P.234

[3]威廉·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P.16

篇5

2010年1月,武汉总医院传来喜讯,在该院肿瘤科专家的长期研究创新并经临床验证下,利用无水酒精注入肿瘤内,能迅速使癌细胞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并坏死,从而达到消除这一“定时炸弹”的目的。这一技术被形象地称为“酒精‘醉’死癌细胞”。

现年62岁的汪国华是武汉某厂的退休职工。2006年10月,汪国华因身体不适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做B超检查,结果显示肝占位性病变。她不懂这专业词语,但还是预感不好,急得泪如雨下。汪国华在丈夫乔伟明的陪同下又到湖北省肿瘤医院检查,这次诊断为肝癌晚期。这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汪国华蒙了。

经外科会诊,建议其进行肝动脉栓塞介入治疗。由于汪国华的血管太细,必须采用德国进口的微导管,一次治疗就2万多元。更痛苦的是,肝动脉介入治疗每隔1到5个月就做一次,让汪国华苦不堪言。第三次肝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后,经检查显示:肝上的肿瘤已成功缩小了3厘米。

2008年元月16日,汪国华因病情稳定从医院回家过年,回到家中,社区里的邻居都上门慰问汪国华。然而好景不长,不久汪国华的体能迅速下降,血小板计数只有正常人的十分之一,随时可能因大出血而致命。乔伟明只得把她再次送回医院,然而此时憔悴不堪的汪国华已经无法承受这种介入治疗,血小板下降的现实使即使是微创的介入治疗也变得不再可行。医生只好建议她去做肿瘤热疗。然而每次热疗都让汪国华大汗淋漓,身体极度不适,几近虚脱。见此,乔伟明心如刀割。

时间一长,汪国华被病魔折磨得越来越脆弱,已经无法承受越来越大剂量的肿瘤热疗。但如果减少剂量又对病情无效。医生也束手无策。这是不是意味着汪国华已经无法医治?

厄运继续逼近他们。2009年7月的复诊得知:汪国华的癌细胞已扩散到肺部。肝癌肺转移!这无疑是晚期中的晚期。汪国华彻底绝望了。所幸的是,肺部只有一个转移灶。在医生的建议下,汪国华开始接受肺转移灶x刀治疗。几天后,肺转移的情况基本得以控制。但此时汪国华的肝脏残留的肿块随时有可能成为复发、转移的“定时炸弹”。就在一家人忐忑不安时,汪国华遇到了一个给她生命创造奇迹的人――湖北省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总医院肿瘤科主任高建飞教授。

了解汪国华的病情后,高建飞教授建议对她进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肿瘤活检术”+“CT引导下经皮穿刺酒精消融术”。也就是在CT机的精确定位下将100%的无水酒精局部注入肿瘤,使其“醉”死癌细胞。

那么,无水酒精是怎么“醉死”癌细胞的呢?因在酒精注入时具有一定的压力,它能使酒精向四周弥散,包围一定范围的病灶并很快引起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使酒精浸润区的癌组织坏死。而高浓度的酒精本身就有脱水固定作用,能够直接作用于肝癌组织引发细胞变性、胞浆脱水、凝固而使肿瘤硬化,继而发生纤维化,以致消灭患者体内的癌细胞。

无水酒精用于治疗肝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1983年日本学者首次报道无水酒精注入肝癌瘤体内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结果,居然可以和手术相媲美。这一治疗肝癌的新方法很快被全世界广泛接受,但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原发性小肝癌。最重要的是这种无水酒精局部注射治疗肝癌的方法不仅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可重复使用,而且对肿瘤附近肝组织破坏少、对小病灶灭活效果好、毒副作用和并发症少、疗效安全,病人容易接受。

这项技术被推广后,高建飞教授就开始研究实验,但当他们把无水酒精注入实验体,准备抽取活检时,顿时傻了眼:由于酒精是透明的,注入瘤体后根本无法从影像下看到酒精渗透的范围,从而无法辨别哪些地方已经被酒精融入。

这时,高教授想到了增强cT扫描所用的造影剂――碘油。它发挥的就是“信号灯”的作用,如果将酒精和碘油混合后注入肿瘤体内,只需做cT平扫,即可一目了然地判断疗效。完全坏死的病灶表现为酒精注射的瘤内及周围有良好的碘油沉积:若原本密集区出现碘油稀疏现象则有肿瘤复发,要继续治疗。为摸准酒精和碘油混合的浓度,高教授及课题组进行了两年的摸索,2009年初,他们终于找到了最佳浓度。

经过这一创新,目前已有300多位患者在该院接受过这种治疗。他们体内的癌细胞均已神奇坏死,并且没有再次复发和扩散,极大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命。

被介入治疗、热疗和x刀治疗折磨的汪国华对治疗已失去信心,她从未听说酒精还能“醉”死癌细胞,以为是天方夜谭。

高建飞教授耐心地解释说:“您放心,这种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利用影像导向将注射针经皮插入肝癌组织,注射酒精后既可以毁损肿瘤组织,又免除了手术痛苦。并且疗程短、见效快,治疗的疗效很理想;即使对肿瘤较大者,可以酒精注射使病灶缩小,稳固,利于手术切除。

目前,总医院肿瘤科已开创了晚期肿瘤‘cT定位+酒精消融+活检证实’的新模式。已有很多人接受过这种治疗,疗效很好。”听了高教授这样说,汪国华心里踏实多了。夫妻俩决定最后一搏。

2009年11月18日,汪国华走进武汉总医院PET―CT中心。医生先将碘油注入瘤体内,再将30ml的无水酒精继续注入。看汪国华紧张,高教授一边指导医生准确定位,一边握着她的手说:“老汪,你要有信心,要相信我们会为你创造奇迹。”

两天后,医院利用cT扫描观察汪国华体内碘油沉积范围,结果显示:汪国华体内碘油分布广泛、密集,同时,病变组织的病理检查报告显示被酒精渗透的癌细胞都已坏死。听此消息,汪国华夫妇兴奋不已。

12月14日,汪国华再次进行“cT定位+酒精消融+活检证实”治疗,这次,医生在她瘤体上注射了28ml的无水酒精。汪国华不再害怕,她相信高教授会为她创造奇迹。两天后,高教授带着喜讯走进汪国华的病房,她肝脏肿块内的癌细胞已全部坏死。这对历经4年癌症的家庭来说,真是天大喜讯,而且这两次治疗的费用除医保报销外,他们只花了2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