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个人只有在早晨开始就努力学习,这一天才不会被浪费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抓住每一分,每一秒,不让他们偷跑掉。同学们,请记住“成功,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珍惜自己的时间,对你自己是有益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语文答题必备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古诗词鉴赏: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键词:听课方法;高中语文;方法浅谈
学好一门功课,听课是关键,他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包括看、思、写的多种行为能力都能充分的调动起来。
如何听语文课?此话一出,很快就会有人说:“语文课有什么好听的,从小学到高中,语文都是老一套,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不听课,照样能学会”。不错,在众多科目中,语文好学,但要学好却不易,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要想学好一门功课,听课是关键。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如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如何布局谋篇的。而孩子成绩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课堂短短的45分钟的听课效率。听课效率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实际是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在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很多,善于从老师的讲解中抓住要点、难点,这才叫做会听。而老师的提问旨在培养学生的说读的能力,学生在回答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再次阅读课文,然后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表述出来,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能正确、流畅的表达出来,这无疑也同时提高了写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课后的语文学习中无法达到的。真正会学习的人都善于利用课堂45分钟。
我们在知道了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后,就会想,如何听课才能取得最佳听课效果,提高语文知识和能力呢?要想听好课,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学生感知具体知识材料的第一步。语文的预习,主要是指学习对有关语文知识或短文的阅读和思索。要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就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内容)和采取具体的预习方法。
预习目标(内容)应该包括课堂上老师要讲授的各方面的内容: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
这个工作很好做,因为市面上的参考书很多,我相信大多同学手中都会有这类参考书。在参考书的帮助下,这些内容你很快就能掌握。既然这样,那你也许会说,该掌握的内容参考书上都有了,那就更不用听课,自学就行了。我前面已提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区别,参考书只能教会你要掌握的知识,但我们的语文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掌握上,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语文,培养我们的语文能力。有很多家长和老师不大赞成学生过分依赖参考书。其实,只要善于利用参考书,参考书用好了,对学生的帮助是无法估量的。
怎样利用参考书呢?
把自己设想成老师,把预习当作备课,带着这种心理来运用参考书,你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不同的老师对课文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些在参考书中体现为对课堂教学的设计,你在参阅参考书时,可看出,写参考书的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先讲什么样,再讲什么,这时,你要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等到你在课堂上听课时,听听你的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又是怎样设计教学环节的,两位老师有什么不同之处,又有什么共同之处。
同时你在预习时也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参考书中对课文的分析,你有些地方会和参考书所想的一样,但又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如果能向同学借到有不同分析结果的参考书,则更好,不同的见解能让你去思考,哪种更合理,这个思索过程实际就是你理解课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许会有很多问题,如果你的想法和参考书不同,你就要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这样想,参考书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上课时,你可以带着问题听老师怎么讲的,这样能加深你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的把握也会更准确,这大大减轻了你复习时的负担。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听课。
一、发展性阅读
1.阅读技巧:①掌握不熟悉的词汇;②发展识别生词的能力;③形成良好的眼动习惯;④养成正确的阅读姿势和捧书习惯;⑤发展有一定速度的、流畅的默读能力;⑥发展朗读技能,如分短句读、表情、音调、音量、清晰度等。
2.理解能力:①拥有丰富、广泛和准确的词汇量;②领会逐步扩大的意义单元(短语、句子、段落和文章)的能力;③寻求特定问题的答案的能力;④选择和理解文章主要思想的能力;⑤理清事情发展顺序的能力;⑥记录和回忆细节的能力;⑦把握作者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⑧正确地遵循指导语的能力;⑨对阅读内容作评价的能力;⑩记忆已读的文字材料的能力。
二、功用性阅读
1.检索材料的能力:①应用索引;②应用目录;③应用词典;④应用百科全书;⑤应用图书卡片档案;⑥使用文献目录等其他工具;⑦以掠读方式寻找信息。
2.资料的理解能力:①应用上述“发展性阅读”中的一般阅读理解能力;②发展适应具体专业材料的阅读能力,如阅读算术题目、看地图和图表等。
3.选材和组材能力:①概括能力;②列提纲能力。
三、消遣性阅读
1.激发阅读的兴趣:①把欣赏书籍作为自由闲暇时间的一项活动;②熟练选择娱乐性的读物;③阅读的兴致和阅读鉴赏的满足感。
2.增进和提高读书兴趣:①形成更广泛阅读的兴趣;②形成更成熟的阅读兴趣;③通过阅读促进个性发展。
3.评价和鉴赏作品的精益求精:①建立一个分辨小说和非小说作品、散文和诗歌以及剧本的标准;②发展对语言风格和优美性的欣赏水准;③学会发掘更深的符号信息。
以上三类阅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合理的阅读过程务必使三种阅读保持平衡。如果过分强调训练和练习而扼杀人们需要的阅读情趣,那么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就会遭致挫折。
四、阅读中的思考
1.通读全文,疏通文字,了解全貌,掌握中心。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即是了解作品的主题。
2.瞻前顾后,上下联系,明确本文在全书中所处的地位。想一想:编者选用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
3.精读,从章法上掌握。细细精读,逐段分析,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想一想:作者的思路怎样?
4.写法上进行把握,从标题到课文,从课文到插图,从插图到作业,联系怎样?想一想:各部分的作用如何?课文是如何按上述思路展开,如何呼应、如何过渡的?
5.分清文章的主干和枝叶。想一想:课文的重点是什么?通过什么(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来体现的?
6.注意与表达中心密切相关的字、词、句、段等,想一想:本课在表达中心、用词造句、标点使用、布局谋篇、修辞手法等方面有何精到之处?
7.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想一想:通过本课教学,我要学到什么?
8.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学懂了吗?难点是否已经掌握?重点内容有哪些突破?
9.为真正理解内容,结合必要的读写训练,想一想:哪些训练我会做,哪些不会?问题出在哪里?
10.学习还得要会读,想一想:这课应怎样读?读通、读顺,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达到爱不释手的境地。
五、阅读的方法
1.超慢速阅读法
早在16世纪末,英国散文大家培根在《谈读书》中就谈及了此法。他说,少数书“须嘴嚼消化……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老作家孙犁有一次在谈到读书时说:“我读书很慢,只要决定读,就一定认真读完它。有时一个字、一个标点都要琢磨良久,力求寻明作者的意图。遇到一些哲理深、文辞美的句子,不厌其烦地抄下来。”这种方法即在阅读时要求把速度放得很慢,一段一段甚至逐词逐句地读。其间,要仔细品味,反复揣测;必要时,停下来掩卷沉思默想一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就这样慢条斯理地读下去,以求得从作品的字里行间窥视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看透作者所潜下的苦心,进而把握作品的“精髓”。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开拓我们的创造视野。
2.五步阅读法
①初读讲大意。首先要从头到尾完整地朗读一遍,默读一遍。然后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写了一个什么人?
②细读懂词句。在了解全文梗概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读,边读边想,对生字新词要作出记号,能联系上下文,运用词典等工具书,掌握正确的读音和意义,并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
③精读明中心。对文章逐字逐句逐段地精心思考,理解上下句之间、上下段之间的关系,搞清文章的结构;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方法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对子提高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本文就如何学好高中语文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素材积累――挖掘课本中的人物事例作为作文的有力论据
(1)挖掘名篇作者(名家)的经典事例。古今中外,文学名家数以万计。远至“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的孔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受了宫刑也要发愤著《史记》的司马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近到“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拍案而起,横眉怒对的手枪”的闻一多,大难之后成大器的史铁生……每一位名家的人生经历,都有值得我们深度挖掘的事例。
(2)挖掘课本中的文学形象,使之成为自己作文的有力论据。名家的名篇里,活跃着众多的个性鲜明的人物。这些人物,既有历史人物,也有虚拟的人物(如小说中的人物),他们都是我们文章素材的绝好的来源。例如:孔子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一素材,就可用在写“人生”“幸福”等内容的文章上。
二、学会听课,培养听、说、读与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听语文课?此话一出,很快就会有人说,”语文课有什么好听的,从小学到高中,语文都是老一套,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不听课,照样能学会。”不错,在众多科目中,语文好学,但要学好却不易,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要想学好一门功课,听课是关键。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学生在课堂上,接授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持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如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如何布局谋篇的。而孩子成绩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课堂短短的45分钟的听课效率。听课效率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课后的语文学习中无法达到的。真正会学习的人都善于利用课堂45分钟。
三、写作教学评价方式的探讨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牢固把握发展学生的概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写作教学要让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可见,学生的主体性在作文评价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师不仅应该是学生作文的“裁判”,更应该是学生作文的“兴奋剂”、“助推器”、“导航器”、“剂”和“加油站”。作文评价的优先权应该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长期不断地作文评价中养成自觉修改文章的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2.倡导写作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1)评价主体多元化。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认为,“每个拥有健全大脑的个体至少应拥有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的智力、自我反省的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这八种程度不同,相对独立的智力,由于这八种智力在个体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导致了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和不平衡发展。”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原则:评价应由教师、学生及教育管理人员等共同操作,力求从各个方面反映学生学习及发展的真实水平;师生之间己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合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应是“平等中的首席”。由此可以看出,评价的主体不应单一化,学生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体,其他教育管理人员、家长也可以适时参加写作教学评价的过程中。
(2)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关于“作文修改的评价”中明确指出:“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但是传统作文教学的评价方式单一,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只给一个分数、一句简单的评语,作文讲评课也只是把写的比较好的作文当成范文读给同学们听,没有加以细致的评价或没有点到学生作文的关键处。讲评课的气氛低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单一的评价方式需向多元化转变。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方法;兴趣;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204-01
语文这个学科承载了华夏文明,融合了上千年以来的汉字文化,同样中西结合,在教学之中吸取了大量的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语文这个学科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有非同一般的意义。首先语文是华夏子孙的母语,所以学好语文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很关键,学好语文才不会在和人沟通和交流之中存在问题。另外,对于学生来说,语文是一个考试科目,为了迎接高考,做好准备工作,认真学习,是每一个学生责无旁贷的事情。但是很多学生的语文成绩都不是十分理想,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高考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如果考试之中有任何一个科目发挥失常,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整体成绩,耽误学生的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学生在日常学习之中一定要认真刻苦,争取做到学好每一个科目,尤其是语文这个被学生们认为是最简单的科目。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是需要方法的,然而在找到学习方法之前,学生应该有一个积极良好的心态,能够认真对待这个学科。本文主要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语文的方法,希望各位学生能够在这篇文章之中找到学习的思路,刻苦努力,争取在考试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拥有良好的学习心态
想要学好语文就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在语文课堂之中根本没有用心学习语文,而是将语文当成一堂放松课,一堂睡觉课或是自习课。这是高中语文课堂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学生在高中的学习压力很大,高中的分分秒秒都十分珍贵,而从小开始,学生们就认为语文不重要,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就可以,只要完成教师安排的背诵任务,其他的则全部都靠现场发挥就行了,所以在日常的学习之中,很多学生都十分不重视语文,将语文的课堂视为放松和休息的地方。学生如果想要学好语文,就应该意识到语文这个学科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首先,语文是学生日常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在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日常生活之中的沟通交流离不开语文。另外语文学科同样是一门基础学科,如果学生想要学好其他学科就一定要学好语文。如果学生的语文成绩特别不理想,那么学生在听其他学科的课程之中也就很难理解其中的有些问题。语文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等,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生活都十分具有意义。可以说语文这个学科是学生一生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无论日后各位学生要从事哪种行业,只要是在中国这个环境之中,只要是需要和中国人打交道,语文这个学科就必不可少。而且高考之中语文也是基础学科之一,占有的分值也不小,学习语文同样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生活品味,学习语文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品味,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学好语文的好处多多,希望学生们都能够尽早意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二、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从生活之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语文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无所不在,无论是哪里都有语文,但是不同的语文对于学生的发展存在不同的意义。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如果学生身边的环境之中有喜欢读书,喜欢文学的人,那么学生很容易被感染,而如果学生所处的环境是菜市场之中,整日和讨价还价的大妈或是商家沟通和交流,那么学生的杀价能力一定能够无人能及,不过文雅高雅方面却一定不会尽如人意。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很是重要,但是没有人可以决定自己的生存环境,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要懂得发现生活之中的语文,学习生活之中的语文,比如说是春节时期,家家户户贴对联,对联始于北宋时期,明清的时候最为繁华,而现在同样是春节之中必不可少的习俗,所以春节之中对联的文化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融合了中华传统的文化以及文字的特点,学生在遇到每一对春联的时候,不妨仔细揣摩其中的意思,也可以试着自己去练习写对联。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阅读,学生一定要做大量的阅读,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不愿意去做阅读的话,那么语文成绩则是很难提高,学生要给自己制定一个阅读计划,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自己的阅读任务。多读书,读好书,无论何时何地,手中最好都能有一本书,古人在读书上刻苦勤奋,各自都有节约时间的方法,欧阳修为唐宋家之一,是为人所敬仰的才子,他的才能就来自于他的勤奋和刻苦,而郑板桥同样是名流千古的文人,他的书法更是一绝,他的成功同样是源自于勤奋刻苦用心的读书,以及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作用应从知识的“讲授者”和“供给者”转向进行有效教学的“提问者”和学生活动的“激励者”。现在的在校生大多数语文能力不是很强,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不是很高,针对在校生的具体情况来看,如何利用好课堂的四十五分钟的教学,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成了每个教师思索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
1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改反对"填鸭式"的教学,那么老师就应该勇敢的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的课堂设计方法如下:(1)老师对教学进度进行安排;(2)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准备与下一堂课有关的内容;(3)学生站到讲台上按照自己觉得实际可行的模式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4)讲解过程中要随时回答老师与下边学生的提问(理解多少,回答多少),老师和学生进行内容记录;(5)安排课后习题;(6)老师对当堂课中学生讲解以及提问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
这样进行课堂组织的优点是:(1)能够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自学能力的潜力;(2)能够培养学生讲解所学知识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强化这些知识;(3)能使学生明白老师备课、组织课堂教学的辛苦,会使学生更加尊敬老师、遵守课堂纪律,有利于班级管理。由于素质教育与新课改推广的艰难性,我们不能马上完全转变成这种学生掌握课堂的教育模式,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其中好的部分,积极的向这个方向努力。
2 以生为本,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新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唤醒学生自主意识。实践证明: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必须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相互的,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倡导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求异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都有成功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这样学生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阅读实践活动。因此对学习必须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自主参与学习。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经常设计一些问题,提问学生,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开动思想“机器”,使他们积极投身到课堂的双边活动中。只有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3 注重人文性,强调科学性
毋庸置疑,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指导,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语文教学同样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展,学习科学的表达方式,从而树立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语文知识系统的科学化是培养发展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的基础。此外,我们还应该提倡培养学生质疑、批判、研究、求实划造等现代社会必须的基本素质。强调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该注意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以至是做人。事实上,语文教材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在人文性较强的作品中,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随处可寻;在科学性较强的作品中,种种文学手段能帮助我们化抽象为形象,化间接体验为直接体验。如在教材的小说单元中,人物命运的逻辑是明显存在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性格的发展,被“逼上梁山”的命运就是文学作品“人文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一个典型。林冲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不可能一下子走上叛逆造反的道路。作者用大量的文学手段如环境描写、行动刻画、细节点染等来表现林冲的性格发展的轨迹;通过一系列情节的设计一步步揭示了林冲的命运,从而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人物的描写体现了文学手段的大量运用,有很浓的文学意味;情节的设计则体现了科学的逻辑推理,使人物命运的发展合乎情理,水到渠成。而其中得到鲁迅赞誉“极富神韵”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不仅在环境渲染上给人以直观感受,还表现出情节设计上的理性思考。其他文学作品如散文,其感情变化的逻辑及所描写的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明显存在着的;即使是写景言情、寓理的诗歌,其言语内容之间的联系、诗句之间的顺序、节次之间的组合等也是有着很强的逻辑性的,有些甚至可以抽象出来加以分析。
4 创设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它不仅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急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实际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的,他们不会没有反应,因而他们时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会都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因此,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给予适时地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思考、探讨、发现、创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结论,更要为他们拓展足够的空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评价结论。”于漪的话,精辟至极。古人也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笔者曾在教学《失街亭》一文时,安排学生围绕“失街亭,谁之过?”展开讨论、探究,要求学生做换位思考,不人云亦云,力求见解新颖而又言之成理。讨论中,学生们大胆进行逆向思维,各抒己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从而慢慢的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
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智慧驾驭能力、组织协理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乐于探索;潜心研读,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善于发现,注重总结。
参考文献:
[1]张泽军.语文作文新课程教学浅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1).
关键词:高中 语文 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社会各界对中学语文教学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总结,最后得出的结论几乎都是: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弱点。关键在于忽视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对文本主动、自主的阅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
那么如何改善上述现象呢?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个性化阅读
第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强调阅读的兴趣,主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放开,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日本石井勋博士说:“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
1. 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以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例如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可以再介绍他其它的一些作品,甚至还可以介绍美国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
2.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可以通过每天语文课5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是个人的阅读心得;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3.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二、探究性阅读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化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使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行为;要将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要求他们把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
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著名学者靳玉乐在《探究教学论》中指出:“探究性学习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要解放学生的童真个性,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
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目的性阅读
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当然,后两学年也并不排除个性兴趣阅读,最好是能把两者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高中;命题作文;立意方法
掌握题意、新颖准确是对高中语文作文进行审题立意的基本要求。在我国高考相关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语文作文必须切合题意,而要想真正使作文切合题意,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作文进行认真审题;其次是弄清和明确同作文相关的命题要求。高中作文从命题的方式上可以分为:话题式、命题式以及材料作文等几种类型,但无论哪种命题作文,在写作过程中都要对题目进行慎重审题、认真立意。
一、概论
所谓立意,简单来说就是在写作过程中,明确缩写文章的主题。而文章的主题是对作者思想认识高度的有效体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抱有哪种思想心态,其思想道德是否健康,是否具备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等,往往都能在学生的作文当中体现出来。当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社会生活以及人物事件等表现出来的幼稚与低俗的看法和认识,也是学生写作思想不成熟的体现。
1.贴近生活
现阶段,新事物、先进事迹以及人物层出不穷,基本上每天都会出现新信息、新事物、新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思考、努力发现,不能在写作过程中“言必说希腊”,写来写去总是杜甫、王安石、苏轼、李白、韩信等一些历史人物的陈旧事情。
2.歌颂光明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发展和建设越来越需要思想健康、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从小就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现代社会,虽然也存在阴暗、丑陋的一面,但主流还是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因此,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写作的内容以正面为主。
3.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作为高中命题作文,一定要体现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其写作也一定要满足真、善、美的要求。
深刻新颖是对高中命题作文在立意方面的又一高层次要求。尽管在立意时求新、求深很难,但还是有一些加深立意的方法,比如,以小见大、举一反三、画龙点睛以及逆向思维等。
二、高中语文作文立意的要求和技巧
一般来说,命题式作文其题目就是文章标题。看似命题作文的审题比较简单,但是要想真正准确、更深层次地弄懂作文命题,也并非易事。即使在写作过程中,仅有几行简短的文字构成作文题,那它里面也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外,需要我们在审题时,细心分析、认真揣摩,从而为作文的写作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
1.词类作文的审题立意
这种作文的题目本身就是题眼,要想正确审题立意,除了要准确地了解和弄懂该词的基本含义,还要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含义。例如,2004年北京的高考题目《包容》,看到作文题目时,我们首先要弄懂几个问题:什么是包容,为什么要包容,怎么做才算包容。单从字面上讲,可以将包容理解为:包涵、不计较等,是对人在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要求。这时,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对该词的理解来选择写作形式,比如可以写成记叙文,写某人因做错某事被包容之后,发生的重大变化;也可以写成散文,来赞美包容。
2.短语类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这种类型的作文命题比较倾向于动宾、主谓等短语。如果作文题目是偏正结构,那么一般其修饰语就是题眼。而位于中心词位置的词,就直接限制了写作的角度以及内容,此外,修饰成分的词语会对选材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例如,2006年的北京考题《北京的色彩》,通过列举一些知名建筑和古迹,比如北京的四合院、香山、地坛、故宫等,要求学生从中选取任意一个来写,也可以另选,但不论怎样,都要选取北京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或景点。
对作文立意,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一是要思想健康,二是要中心明确。此外,对语文作文的立意还要做到新颖、有深度以及有时代感。
参考文献:
[1]谢会兰.试论写作素材的丰富与开掘[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7(6).
[2]孙小东.广撷博采厚积薄发[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0).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最近十几年来,许多理论界人士,以及高中语文教师从现实出发,围绕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以及改革过程中所发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诸多探索。一些专家以此问题为基础,分析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以及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多种问题。正因为语文课程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精彩生成理应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一、从留白入手,批注出多元解读
文贵含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总会有意无意地留下诸多残缺、中断、反常、隐蔽的环节,所谓“笔所未到,意有所忽”。读者依靠思维去发现文本隐藏的密码,在发掘和推想“留白”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适当的填补。
批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阅读期待,以已有能力为跳板,以阅读期待为津梁,把学生导人课文中去。比如鲁迅先生《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为什么不直接说“在我的后院有两株枣树”,而是重复?这一反常表述必然会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反常必有其特殊作用,这个作用是什么?
批注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本中语义含混、表达朦胧、含蓄甚至有歧义的地方;要注意句子成分缺失或者搭配反常的地方;要注意结构跳跃、穿插转换及时空错乱的地方。合情合理的填补,就是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任何一个文本,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隐藏的矛盾,利用矛盾之处巧激疑惑,可以及时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活多元思维。拿对于人物形象的评价来说,人性是复杂的,那种一律“高大全”或者“矮丑猥”的形象很显然不符合实际生活。那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是不可能给予唯一的评判的。司马迁对项羽、李广、刘邦、韩信等人的“赞”中,不是一味地褒,也不是一味地扬。比如说韩信的“怒绝亭长”,就有学生对照后面的“太史公日”自问自答“何以称‘绝’?此固可见其自尊自重,然极度的自尊亦极易带来极度的自卑”,也有学生批注为“韩信在人家一吃就是数月,逼得人家晨炊蓐食而不自省,反怒而去,这正是心胸狭隘的体现”。这些都是激发疑惑而获得的好批注。[1]
二、开展有效的对话教学的方式
弗莱雷在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中曾提到 “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对话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就在于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所谓工具性,讲的就是语文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无论是听、说,抑或是读写,都发挥着非常强的实用性,因为语文学科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而人文性,就是指语文学科很多时候承担着从为学生提供的文本中提炼出人文情怀的任务,这门学科注重学生的心灵感悟和思维情绪的发展。
这点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看法是非常相似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多重对话的过程,对话的对象则包括师生、教科书编者和文本本身。在教学^程中,交流对话是以学生的个人阅读体验为目标的,这种交流方式传递的是心灵的感悟和思想的火花。因此,从这点上来看,语文学科的这两个特点,尤其是后者,与交流对话的目标是非常符合的。
要让对话策略真正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去,首先我们必须开放课堂的对话过程。巴赫金说:“世界是敞开的,是自由的,一切都在前头,而且永远都在前头。”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结果不一样的是,后者对结果的注重程度来的远不及对过程的关注。 教师是一个引领者,他帮助学生达到性灵和灵魂发展的高度,探索生命的成长,教师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有广度和有深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能在文本学习的同时拥有更为完善的思维方式和更丰富的思想。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多重网络包括:师生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和学生与文本对话。而在这个片段中比较多涉及的是生本对话。学生沉浸在文本中,通过对字词,句子的感悟、体会,与老师和同伴一起就 “文本”进行对话和交流。
三、选择有效阅读形式
古代的诗词歌赋大多是诗人以吟唱的形式生成的, 现代人读诗词大多是以诵读的形式呈现的,不出声是读不进去的。一些文质兼美的现代散文、 古今中外小说的精彩片段以及言辞思辨、 睿智和深刻的杂文等都是适合朗读的。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中适合朗读的诗歌、 散文和小说类文章特别多, 如《观沧海》《春》《木兰诗》《最后一课》 等,仅靠默读和讲解是肯定不够的, 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读出曹操的博襟和豪迈气概, 读出朱自清春天的笑靥和心情, 读出花木兰深明大义、 淡泊名利的风采, 读出韩麦尔的悲愤与痛苦……特别是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 更需要通过朗读来展现。
高中生开始步入抽象化的轨道,表现在阅读的方法和阅读心理的需求上就是对默读的倾向性增强, 并且该阶段的学生还要解决阅读功利性需求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必须学会默读思考的方法, 以便应对中考和高考的 “阅读理解” 考试。因此,对进入高中阶段的十五六岁的学生应该逐步强化其默读训练能力的培养,使其渐渐适应并掌握默读的方法。
四、结语
实践以及理论创新永无止境,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属于重大的系统性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此过程中,要敢于跳出既有指导理论以及阅读实践的制约。当然,笔者所提出的相关理论改革内容也仅仅是非常肤浅的,笔者希望这些内容有助于眼下阅读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理性判断和建议。
作者简介:王艳金(1978-),女,汉,湖南衡南一中高中语文教师,全日制本科。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展示;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24-02
1.课堂提问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读书,往往一读而过,不留"痕迹",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读书不会生疑则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因而他们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真谛,体会不到文章的"妙处"。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进行精心设计;热情鼓励,提供线索,引发学生思维;捕捉信息,延伸疏导,拓展学生思维;积极评价,观点明确,提高学生思维。
2.灵活处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不应面面俱到,而是要精讲精练,突出重点,形成系列。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不是机械地根据教案,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及时调控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2)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和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的思维实际和学习能力实际,灵活处理已经预设好却不适应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步骤。
(3)恰当取舍,把那些不适合学生学习实际,甚至是超出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环节和内容舍去,不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3. 自由学习,快乐参加,自主学习扩大化
当今社会的大部分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教育者要抓住青年人的特点,充分相信他们,活跃他们的思维,放手让他们去做,留给他们时间,把"课堂"变为"学堂",让他们自主地学。这样,每一个学生都会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幸福的。比如戏剧单元《雷雨》,教师可把课文内容告知学生,印发大量相关资料,鼓励学生自由学习,可大声朗读,可细细品读,可扮演角色,设计一个个话剧片段,这样,学生对人物形象自然印记于心。戏剧相关文学常识水到渠成得到巩固,摆脱了传统教学的古板、生硬之弊端。
4.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的接受,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归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优化教学环节,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作者渲染的氛围,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兰亭集序》一课时,学生一般会觉得文言文枯燥乏味,但对作者王羲之的轶事却有很大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王羲之生活中的故事作为开端,让学生了解王羲之的生活背景和性格特点,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课文,让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
5.开展合作学习,完善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新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讨论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对小组合作学习来说,分组和学习目标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教师应该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都有各个阶段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组内任务,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设置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比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提出问题"文章中的人物分为哪几类?""贯穿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什么?"让学生进行讨论,继而细致的提出问题,比如作者思路突然转向"庸人"一面的原因,能否把第二节去掉等问题。
6.教师导航,面向高考,主体地位导演化
"自主""合作"学习之后,教师一定要在"混沌"状态中"拨乱为正、力挽狂澜",把难点问题找出来,把重点问题说出来,叮嘱考点。学生自己不能说明白的地方,教师一定要讲明白,说清楚。讲方法、说经验、谈考试。也就是说,教师是导演,是拍板人,学生是主体,是课堂的主宰。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1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阅读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教师还是采用简单的读和写的方式来进行授课。阅读理解本身而言是一个需要沉入文章的学习过程,单一的读和写并不能有效的使学生感受文章内容,深入思考,并且还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想法,束缚学生思维,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1.2学生缺乏阅读热情
首先,因为阅读在高考语文中的性质,学生普遍会认为,阅读很浪费时间,并且不容易拿分,所以大多学学生对于阅读都不太重视,认为考试的时候随便写一写就可以。其次,阅读理解的技巧和语感需要经过长时间练习才能够掌握,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两点原因也都减少了高中生在阅读方面下的功夫,丧失了对于语文阅读的热情。
1.3学生太过关注阅读成绩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于学习而言更加关注的是考试成绩而不是学习本身的意义。语文阅读学习本意上是使学生学习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学习作者的观点和思维方式。但是,实际情况确是,学生将成绩视为学习好坏的第一要素,并没有理解阅读的意义,这也使得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最终变成了教师出题的工具[1]。
2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2.1丰富知识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阅读给了我们一个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机会。虽然时光不可逆转,但是通过历史留下的书籍和篇章,我们依然可以想象的出历朝历代都是以何种方式生存,他们之间的不同是什么,相同又是什么。名人的言论与故事,都是通过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经过阅读之后,我们得以了解和学习。虽然我们的时间和经历有限,不能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各地的风土人情,人文风光,我们却可以通过阅读来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阅读使人深刻,能够平复人们那颗躁动的心灵,使之沉浸在文字之中,不仅帮助阅读者树立了人生观,还能够使人回归平静,是提升自我的一方净土。
2.2提升高中生的思维能力
语言是一个人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受个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所影响。学生通过阅读能够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得到一些思维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理解和运用,可以将这些资料与自身体验相结合,最终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学习到的知识更加能够转化为自身的能力[2]。
3新课标下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
3.1掌握文章主旨和发展线路
高中生在语文阅读时首先应该对文章进行一遍粗略的浏览,通过这次浏览,找到文章的主旨,并且要摸清文章的发展线路,知道文章是如何进行一步一步发展阐述的。通过以上两个步骤将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即开端、经过和三部分。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锻炼整体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在问题回答时快速找到对应段落。
3.2对文章进行局部分析
在经过整体浏览之后,老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局部分析。这时老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以及问题的解决办法,并且自行对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研究和探讨。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整体阅读之后,锻炼学生对于文章细节的处理能力,有利于他们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升,也能够帮助他们对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学习和模仿。
3.3适当使用阅读工具
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时,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通常会使用一些阅读工具。专业人士对于文章富有情感的朗诵,能够使学生置身其中,对于文章有更加深层次的感悟。这样的方式多用于诗歌的阅读中,因为诗歌不像其他文章一样易于理解,使用阅读工具,能够让学生快速领悟作者情感,对于文章的理解上更加容易并且深刻[3]。
3.4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并且人与人之间的想法和习惯都不一样。每位学生也都有他们自己的阅读兴趣和侧重点,所以,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不一定要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形成一样的阅读习惯,固定方向的培养也会使学生丧失兴趣,形成知识面单一的局面。“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对于文章的理解,每个人因为角度不同,所以可能也会存在偏差。面对学生的这种偏差,老师也不要马上否定,而是应该先了解学生理解偏差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告诉他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相差在哪里,然后引导他向正确的方向理解和思考。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问题 见解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别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我结合自己一线教学经验分析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中,我们不难看出,课堂表面的热闹掩饰不了学生思想的贫乏和精神的苍白。忽视阅读本质,忽视学生主体体验和感受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老师关注的是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至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主体意见的形成则成了无关之事。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轻课外重课内现象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许多学生由于受到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冲击和未来就业需要及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缺乏读书的兴趣,课外阅读的时间也就相对较少。而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使教师与学生将眼光始终放在高考试卷上,凡是与考试无关的,一概不用讲、不用读、不用背。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突出地表现为教师在课内阅读教学中精讲细读。而语文阅读更广泛的天地——课外阅读则备受冷落,导致学生阅读低俗化,而低俗的阅读会直接导致学生阅读积淀的干涸,甚至让学生迷失方向,损伤智慧,造就精神上的平庸之辈。
(二)模式化现象
在课程格局上,许多老师往往忽视学生主体及各地区学校的需求和特点,用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试卷、统一的目标和方式来衡量具有千差万别的学生。单一的课程格局和简单的评判标准,抑制了多向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造就的是统一规格的人才。另外,考试制度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教师在教读课文时,自觉不自觉就会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解读得标准化、唯一化,而有的老师过于强势甚至不允许学生充溢灵性地解读。
(三)忽视学生思维的训练
阅读教学中,阅读内容的教学始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内容的理解固然重要,但思维的训练更是不能忽视的。观摩课堂上学生可以侃侃而谈,甚至妙语连珠,但总少不了教师循循善诱的“点拨”,学生永远无法逃脱“教参”或教师“圣言”的牵引。更多呈现的是对内容和结论的传递,为了答案而教学。如此阅读教学,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变成了对老师、对教参的理解,难免跟在“教参”、教师的思想后面亦步亦趋,从而也就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我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见解
(一)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大部分都还没有经过系统的阅读训练。许多人总喜欢走向一个极端,好像一提训练,就与精神、方向相违背。教育没有训练,算什么教育?教育的本质之一,就在于系统训练,没有训练体系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教育。怎样训练?训练的份额多大呢?这么多年来,为什么人们对其他学科的诟病虽然也不少,但其总和也赶不上对语文的诟病?因为到现在为止,语文教育还没有构建成熟的训练系统。这是一件怪事,一个最古老的学科,却是最不成熟的学科。文明的发展往往就是这么奇怪,历史越长,并不意味着越先进、越成熟,因为它老守着那些不成熟的东西,使其成为发展的包袱。不说数学,像物理学科、化学学科、生物学科,甚至计算机学科,尽管如此年轻,却很系统和科学,古老的语文,却如此遭人诟病。如果不能建立语文教学的真正训练体系,那么语文,一定会成为时代的鸡肋。
(二)教师要让课堂阅读成为真实的阅读
真正的阅读是一种独立的自主阅读,是一种只有文本的呈现,既没有教师的提问又没有思考题,甚至没有参考资料的阅读。阅读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这种独立阅读的能力。目前的阅读教学,缺乏读前的指导与读后的交流,反倒是对学生进入阅读过程之后干预太多,比如,不断提问,不断讨论,没读完就满堂闹。我们流行一种精心设计提问的“试题式提问”的阅读教学,这种教学背景下的学生阅读,而实际上不是真正的文本,是教师的问题;读的不是文本的思路,而是教师的思路;读的不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而是教师对文本的感悟;学生不是在欣赏文章,而是在面对老师的莫测高深而自叹不如。虽然也有学生的思考,但这是一种教师提问背景下的思考,只是对“老师对文本的理解结果”的再思考,而不是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对“文本本身”的思考。因此,这种阅读说到底只是一种远离真实的现实阅读的“伪阅读”,它读的不是文本,而是老师。这种阅读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形成思维的惰性,很难使学生接近真实阅读。真正的阅读是要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的迷宫,自己探索,可以给他一些工具,给他一本指南,给他一个求助电话。他不求助,就让他自己去探索。
(三)教师要让写作成为推进阅读的动力
不少学生反映,他们读了不少书,可是好像没有什么效果。事实上,阅读到了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往往进入一种高原状态,这是阅读教学效果不显著的客观原因。怎么走出阅读的高原状态呢?方法是“写”。
许多人的阅读,就像一股清泉流经沙漠,只有吸入,没有喷出。缺少了“悟”和“思”,其阅读很难说向纵深发展了。但是,怎样才能“悟”呢?“悟”似乎没有方法可教,可教,就不称其为“悟”了。怎样思考?思考似乎有方法可教,但是,往往不见得有效。何况人的“悟”和“思”总是有惰性的,而克服惰性的最好办法恐怕就是“写”。写,对于“读”来说,它可以推动“读”的深入,还会增强阅读欲望。即用写来促进思考,用写来促进感悟。悟,一定是琢磨的结果,不写,当然也可能琢磨,但,写则一定要琢磨,写是促进思悟的不二法门。美国学者艾德勒和范多伦合著的畅销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向读者提出了这样的忠告:“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让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书成为你的一部分和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是同一件事——就是要去写下来。”换言之,写作应该成为语文学习高级阶段的重要推手。
(四)教师要利用阅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优化策略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教学重点。但因古诗词的创作时代距离学生所处时代较远,学生理解难度大,学习兴趣不足。为此,教师要采用有效方法激活古诗词教学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发展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忽视诵读教学。在古诗词学习中,朗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能够对学生的古诗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而当前的知识考核以笔试为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侧重学生的笔试训练,忽视了诵读指导。这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较弱,进而影响学生对古诗词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2.忽视文本教学。目前部分教师习惯结合高考题进行古诗词讲解,加大练习力度,忽视了文本教学。还有一些教师为尽快完成识记教学任务,甚至略过文本讲解,要求学生直接进行习题训练。这种教学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文本接触,虽有利于学生在古诗词考核中取得好成绩,但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古诗词的意蕴内涵,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效果不佳。
3.缺乏文本深度分析能力。一些语文教师虽认识到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教学中没有深入分析古诗词,未实现深度教学,导致学生不能领会古诗词的精髓。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仅对古诗词进行简单翻译,或分析古诗词大体结构,没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词内蕴。这既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鉴于此,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提升人文素养,通过深度教学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4.缺乏严谨治学精神。一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引用的古诗词鉴赏内容缺乏学术考究,有些内容不具备科学性,不符合史实,甚至存在谬误,导致学生的古诗词鉴赏出现偏差。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秉持严谨治学的原则,教给学生客观、真实的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5.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不足。除教师方面的原因,当前一些学生对古诗词学习不够重视也影响了古诗词教学效果。笔者经过调查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偏爱小说或戏剧类文本,对它们的学习兴趣较高,而对古诗词学习提不起兴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优化策略
1.增进课堂教学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展开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个声情并茂的课堂,让学生获得更多具有启发性的感性资料,深化他们对古诗词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在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可以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在学煜的《虞美人》时,可播放《虞美人》轻音乐,让学生在音乐情境中进入诗词学习状态。学习完成后,还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欣赏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在歌曲倾听过程中感受该词意境和作者情感。又如,在学习曹操的《短歌行》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电影片段,让学生在了解曹操其人其事的基础上学习他的作品。在课堂导入之后,教师还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问题提出的时机。在创设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以便有效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虞美人》的教学为例,在学生对这首词及其作者有大致了解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这首词的词眼。这样既把握住了问题时机,也关注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在秦观的《鹊桥仙》的教学中,该词的最后两句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小,教师可适时提出拓展问题,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愿意分享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教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古诗词学习兴趣。
一、教学目标
(一)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精神品质的提升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手段,其知识性和人文性并重,构成了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育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三维目标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语文课程有着独特的优势,其思想性、审美观对学生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文质兼美,可诵读、可品赏,既有人生种种的生活遭际的叙述,也有人类美好感情的赞颂,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它所体现的生命意义、文化价值是别的教材所无法替代的。语文学习重要的是学生的一种理解、感受,是一种发现、顿悟。既有对作品多元的理解,也有对自然现象、人生意义、人类发展的思索。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学习就在于培养起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独立健康的人格。
(二)语文学习更要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性格不同,生活经历差异,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文化修养,所以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自然会有差异。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学习背景,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背诵或是死记硬背作品中的字词句。教师对教材的分析也只是按照教参所写的要点为学生逐一讲解,那么,学生就不会对作品有深刻的认识,也不会形成自己独到的想法。久而久之,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就是一种表面肤浅的感受,收效自然很少。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这是实施农村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教师在思想上要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灵性的人,要积极与学生对话、沟通,保证学生合作学习的渠道畅通无阻,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
(三)语文教师要善于整合课程资源
语文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社会、生活将走进课堂,成为教学资源的有利补充。教师不仅要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而且还能够会开发课堂以外的教学资源,充实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紧紧围绕高中语文课程的整体目标,从知识积累、信息整合、初步感受、品评鉴赏、感悟创新等环节进行课程设计,明确课程设计思路,根据农村高中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
二、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和性格特征,从学情出发,设计出符合新课程内容又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增强追求美的信念,提升对美的追求意识,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提升,在愉悦中得到感染,激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目标的第一要求就是“积累与整合”,积累是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读音、成语等内容的积累,整合不仅涵盖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且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要素的整合,更有语文知识结构的整合。新课程标准在注重课堂知识的同时,还注重知识的延伸,将语文学习的范围扩大到社会和生活。这样的延伸,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实现教学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师生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规划者,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将变得更为实际而效果明显。综合性的学习需要小组之间的合作完成,再也不用靠个人单枪匹马地去奋斗,去完成学习任务,而是大家切磋学问,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学模式
文学作品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个要求体现于三个方面:
1.引导鉴赏。在阅读中强调兴趣的培养,注重阅读中的鉴赏,注重鉴赏品味的提高。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是通过朗读和表演才能把握其思想内涵的。对重要的语句和富于哲理的名句要细心体味、吟咏,领悟其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深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以及人物内心活动,进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学习鉴赏的基本方法,要了解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在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体验。
2.学会思考。对文学作品基本了解,培养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具有提出新颖见解的能力。文学往往是时代的反映,体现着时代的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置身时代,独立思考,对问题有着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让其不同思想的火花碰撞。还要引导学生切磋,体会领悟,促进共同提高。
3.善于发现。发现就是能够从平常事中发现新奇,从点滴事中发现规律,从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能够运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进而进而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学会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时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