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校教育质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校师德即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模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等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师德师风主流积极向上。2013年,“师德标兵”不断涌现,他们用自身的行动诠释高校师德的良知,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坚不可摧的基础。高校师德师风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一些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如有的教师思想政治学习不够,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关心;有的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不够,治学不严谨,轻浮;有的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只满足于一般性的工作,投入精力不足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经济利益的驱使诱发了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二是道德教育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只是走走形式;三是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奖惩机制没有充分建立。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师德师风建设与高校教育质量的关系
师德师风建设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相辅相成。师德师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建设什么样的师德师风,怎样建设师德师风”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根本问题,它是建设优良校风的关键,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础,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造就,关键在于教师,而优良的师德师风则是对教师整体素质的根本要求。缺乏良好师德的教师,即使个人的业务能力再强,科研水平再高,也不能从根本上带动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切实提高高校整体的教育质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只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才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保障,才能最终提高高校整体的教育质量。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趋势。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培养能力,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导师的作用和影响力尤为深远。高校师德师风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是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高校师德师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思想道德。因此,高校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现实工作中的不足,急需进一步查漏补缺,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高校是高素质人才成长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和成果转化的基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学校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
三、以师德师风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高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助推器,教师要做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首先,教师要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严于律己,时刻不忘自己的身份,同时要尊重学生,切实维护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境界,诚信是重中之重,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基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只有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传递正能量;再次,教师要甘于奉献,把满腔的热血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深入到学生中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教师要志存高远,不断强化业务能力,不断自我完善。只有多措并举、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使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实效化和持续化,才能真正为高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制定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无规矩不成方圆,师德建设的有效实施需要管理,需要制度。建立有效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不仅是一种制约和威慑,更是一种压力和动力。政府和学校需要在这方面共同努力,结合高等教育实际,尽早推进规章制度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统一标准,让广大教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和奖惩机制,使师德师风建设实效化。评价反馈机制是检验制度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奖惩机制的有效建立能切实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先前的规章制度并没有量化和细化师德考核的指标,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水平都需要完善的监督体制,因此高校应当切实结合学校的实际探索和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机制并合理、有效利用考核结果,有效落实师德建设工作。
论文摘要:本文从建立教学管理体制的目的为立脚点,谈到在教学管理中实行教学质量监控的必要性,从而增强质量意识,进而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对高校教育质量监控机制进行探讨。
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也是必要任务,而深化教育改革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全面人才的重要措施。为此,高校必须建立和健全整套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既有严格、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秩序,确保教学质量。
一、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对一个学校的评价,最终的检验标准是要看培养的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和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的作用,要看他们的社会使用价值。高校的教学工作应该从社会实用性出发,把教学工作的目标建立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上。为此,教学管理重点要抓建设、抓改革、抓制度,并由此形成一个系统。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和谐局面。教学管理部门要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学习风气中存在的问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切实搞好学风建设。新世纪的教学观要求我们知道,“教”是为了“会学”和“学会”,教学目的不仅是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了多少”,而更是关注学生“学会怎样学习了”。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会了怎样学习,就能对付知识爆炸的时代挑战,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也正符合21世纪的人才观。因此,大学讲台主要是讲具有启发意义的思路、方法、观点,讲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二、实行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的必要性
(一)解决教学过程监控不平衡的问题。目前的教学质量监控主要偏重于课堂教学,而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较少监控;对理论教学监控较重视,而对实践教学环节则缺乏监控。
(二)解决教学质量评价不尽完善的问题。目前有的高校尚未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指导,评估过程中人为成分较重,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难以达到真正的科学化、客观化,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解决教学质量监控范围较狭窄的问题。目前对教学计划教学秩序的监控较重视,而对执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监控不足;对教师教学活动监控严格,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较松弛;对学生知识的考核比较重视,而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核缺少办法。
(四)解决教学质量监控功能发挥不足的问题。领导对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薄弱环节重视不够,对监控系统反馈信息缺乏决断。例如,目前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结果在其晋级的考核中,并未作为重要参数,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直接削减了教学质量监控的效能,也削减了监控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五)解决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守旧的问题。这些年来,教学内容的改革没有大的突破,大多教师仍抱着陈年讲稿到课堂上填鸭式的念一遍,且教学手段一成不变,枯燥单调。
三、健全完善的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的重要性
(一)增强领导的质量意识。学校各级领导在整个教学质量管理中起关键作用。领导统一认识,真正确立起教学的中心地位,将质量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真抓实干,工作才会有力度,才会有显著效果。
(二)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教师在教学与教学管理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质量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强烈的质量意识可以促使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考核,认真对待教学的每一环节。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可从四方面着手:一是抓师德教育,树立良好教风,使其明确从严要求,认真把关,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二是抓责任感教育,强调不管质量的教学是对学生对国家不负责任的行为,使其明确教学质量对一个学生将来的影响,能否顺利找到工作,能否创造社会价值;三是抓教师工作规范教育,使其明白规范的内涵就是严谨科学,就是讲求质量;四是抓竞争意识教育,使其懂得无质量就无法竞争;无法参与竞争就无法进步。 转贴于
(三)引导学生树立质量意识。学生是教学质量的载体,因为教学质量体现在他们身上。要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必须抓好如下几项工作:一是要抓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在学习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人生观,争取优质完成学习任务;二是抓质量管理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帮助学生真正领悟严管出质量,严抓质量出人才的道理,从而积极配合教师和教务处开展质量监控工作;三是抓切身利益教育,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今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态势,从而理解狠抓教学质量最终目的是为他们成才,为他们走向社会好找工作,是为他们增加日后竞争的本钱而着想;四是抓严格考核,约束学生努力学习,争取进步。
当前,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还要克服悲观和畏难情绪,扫除“混”字风气。针对思想实际,明确教书育人的职责,明确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建设培养合格人才,要确保保质保量教育出合格的适合社会发展的各式人才。同时,还要正确看待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始终把握主流是好的,分析实行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增强信心。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学校既受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又有其独立性。事在人为,关键是内部管理。只要各层级达成共识,有主人翁精神,有科学的态度,有真抓实干的作风,质量管理就能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的结果。从而,扫除思想障碍,振作精神,克服困难,开创质量管理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白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及保障体系的思考[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6).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建筑业;服务地方经济
以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为依托,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一带一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重大战略为背景,探讨民办高校建筑类专业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意义重大,既能够促进民办高校以育人文本,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又能够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建筑类专业精英,助力我国支柱产业的良性发展。
1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1)民办高校:即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高等学校。(2)教育质量:《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3)服务地方经济:本文中,服务地方经济的内涵是指民办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应围绕地方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契合地方需要的特色专业群,不断增强办学活力,突出办学的“服务性”。(4)建筑业:指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其产品是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住宅以及公共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2017]19号),再次明确“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我国民办高校发展概况
我国的民办高等学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高校信息,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其中民办高校762所,成人高等学校268所,可见一斑。
3民办高校服务能力提升策略分析
(1)创新民办高校办学理念。民办高校充分利用自主办学、机制灵活的优势,立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严把教育教学质量关。(2)改革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民办高校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产教融合机制创新、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以提升民办高校教育质量、服务地方建筑业发展开拓思路。①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一是采取“3+1”、“2+1”模式,促进人才培养由学校向社会的顺利过渡;二是通过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设计及教学方法改革,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升级,积极融入BIM、装配式等新技术,与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推进相融合,保障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三是通过专业实训方案的创新,增强学生参与实训任务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社会输送专业技能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四是通过“顶岗实习+促就业(创业)”模式的探索,保障学生由学校向社会的顺利过渡,实现民办高校、学生、地方企业的共赢。②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研究:通过产教融合模式设计、合作办学保障体系设计等,促进人才培养知行合一、工学交替,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实现学校与地方企业的互惠互利,为实现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搭设桥梁。③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民办高校教师专业素养、教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开发教师潜力,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通过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管理、考核、激励机制探讨,激发民办高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切实做到教书育人、寓德于教、寓教于乐。(3)完善民办高校教学质量校内评价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等,实现自我评价与社会监督双管齐下,强化质量意识,促进全员参与,不断完善质量管理机构和激励机制,加大监控力度,促进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自觉性。
关键词: 高校扩招 教育质量 对策
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急剧增大的情况下,高校必须解决如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要在扩招的情况下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可采取以下几条策略。
一、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把好生源关
最近有些专科师范学校招收分数才两百多分,不到高考总分的30%,招那些读书不努力或不读书的学生来师范学校,毕业后去为人师表、去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会不会误人子弟?这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盲目地扩招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低,因此一方面要继续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在科学设定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以尽可能保障高校招生的应有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参照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模式,采用笔试加面试的方法,根据各类学校的特点和要求招思想素质高、学习成绩好、具有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素质强的学生。高质量的生源对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及学校的社会声誉是一个重要保障。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1.规范办学,优化和挖掘学校的资源配置。
办高等学校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否则人才的培养质量将难以得到保障。为此,高校在院校设置和管理方面要坚持达标。国家要加强评价和监督的力度,坚决杜绝低层次学校办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现象发生。因此,高校首要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挖掘现有设施的潜力,提高各类设施的利用率,解决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问题。
2.筹措财力,落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经济基础。
我国的国情现状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对此,高校要抓住发展良机,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变一元化投资机制为多元化投资机制,形成高校的多元化筹资格局,以保证高校“硬件”建设的需要。
(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发展的主要经费来源。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公民个人接受非义务教育不能是免费的,这些观念己经被大多数公民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可以逐步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或者不投资。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5%左右,远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4%的情况下,政府更应该积极想办法保证教育经费的落实到位。
(2)充分利用民间和国际资本办学。欲创造性地解决高教发展财源问题,就应大胆应用非传统的筹资手段,以有利于集聚更多的高教资金、有利于解放高教生产力、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居民接受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为标准,调动一切投资和捐资助学的社会力量,发展高等教育。
(3)鼓励企业财团或个人向高等学校捐赠助学。在一些发达国家,社会捐赠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要渠道。1996年,在美国高校收入来源中捐赠收入占8.3%,其中公立高校为4.7%,私立高校高达14.3%,其中有10所大学累计超过20亿美元。
三、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终身教育已成为时代的特征。每个人都应不断加强学习,加速知识的更新,教师也不例外。首先,高校教师培训应当主要由研究型综合大学来承担。其次,虽然目前教师负担比较重,但是我们必须制定中长期教师培训计划,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分批、分阶段、有针对性地由其他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进行培训、进修和接受访学等,由此提升科研水平,改革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创造性。最后,特别指出的是,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注重科学技术的创新、开发和转化,真正把教学和科研同生产力的发展提高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其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使其具备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现代化教育手段。
2.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生活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从根本上讲,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表现。教师待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专心于教育与科研工作。
四、深化专业与课程结构调整
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实际上都应当实现三个转变。
1.由认同性课程转向“创造性”课程。
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其职责在于把个体训练成为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操作者,因此课程具有“认同性”的属性。课程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及行为规范,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数量上达到高效率及行为变化上达到高质量,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地位,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的“构想”及技术更新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宗旨的“创造性”课程必将成为学校课程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而进行改革的方向。另外,应该教给学生科学前沿的东西,扩大学生的新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由“专业化”课程转向“综合化”课程。
传统教育只注重“专业化”课程,学生视野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难以有新突破。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局限于某一狭窄专业的孤陋寡闻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创新往往产生于各专业之间的交叉处。因此,实施“综合化”课程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通过实施综合课程,有助于给学生提供完整的世界图景(知识结构),可以消除课程繁多、学生负担过重的倾向,有助于应付知识的激增,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
3.由“统一化”课程转向“多样化”课程。
传统的课程强调整齐划一,同一专业的学生都修习同样的课程,结果造成人才培养的单一化。由于大学的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个性丰富多彩,决定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与需求都不一样。“统一化”的课程是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的,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其创造力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就应尽可能开设较多的课程。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结构外,还可以实行模块式课程,将选修科目分成几个较大的模块,每一个模块占一定的比例,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调查结果显示,报考我校的本科毕业生多来自于地方院校,来自“211”、“985”院校的毕业生相对较少,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从表1看出,三年来生源数量,第一志愿比例,调剂比例的差异。尽管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但第一志愿录取人数比例却呈现下降的趋势,反而调剂志愿人数比例却在逐年增加,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在被调查人员中,随着生源逐渐被“211”、“985”院校所占领,2014年以第一志愿报考我校人数总人数的62.5%,生源逐渐下降。这也说明了优秀生源的数量相对较少。因此,陕西理工学院为了提高生源质量完成招生指标,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为了吸引优质研究生生源,我们对重点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提供很多优惠政策,比如各类奖学金制度、复试费用减免制度等。第二为提高宣传力度。第三为鼓励本校毕业生在本校继续深造研究生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举措的设施确实保证了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顺利完成。但随之带来的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基金项目(2013JQ3015);陕西理工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二、提高高校主动适应能力,促进高校与地方的良性互动
地方高校以服务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任务,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应以此为前提,科学定位,发挥优势,办出特色。重点发展陕南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急需的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生物工程、新医药等高新科学技术学科。升级改造与陕南中药材、汽车、钢铁、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有关的专业学科。同时,药学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应适当加大,以改善升级药学的学科水平,优化农业经济的结构,加快陕南第一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适当削减一些与经济建设无直接联系的学科专业(如法学、文学、历史学)及其招生人数,同时,开创一些新的学科专业(如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满足学科创新性要求,但是应以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为依据。促进产学研结合,大力发展合作基地,坚持高校与地方社会经济互动发展。
三、实行高校任务分工,促进地方高校合理定位
社会的任务是提供促进经济发展的各个行业岗位,高校的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陕南不同地区社会、经济、科技的建设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类型不一,陕西理工学院应以自身的综合实力、社会贡献和办学声誉为依据,确定办学层次,发挥自身特学学科的优势,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提升办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挥政府、市场、高校作用,建立有效的调节机制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作用是根据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综合实力确定其研究生招生规模和教育资源配置,从而影响着高效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实现政府、市场、高校协调发挥作用,可施行以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为基础,面向社会需求自主办学的调节机制。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若没做好供、需两个市场的平衡,必然引起许多问题的聚集和连锁反应。然而许多地方院校尚未找到更适合其研究生教育生存和发展之路。如陕西理工学院,在学科发展上,地方学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又需要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较大的调整,以便为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通过传统学科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学科结合起来思考,从课程结构上,加大应用性任选课的比例,使传统学科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更适合于区域社会的需求;同时通过跨专业招生,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按一级学科下灵活地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特色专业或特色方向,使人才培养总量与国家和陕南地方发展目标相适应。同时,加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为导向,增加重点学科、学位的专项研究基金,改善科研条件,以及导师和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另外,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淘汰一些竞争力低下的专业学科,限制其招生人数规模,不断提高适宜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五、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