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基本情况自述范文

大学生基本情况自述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大学生基本情况自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基本情况自述

篇1

【关键词】 艾滋病; 大学生; 认知

A survey on AIDS-related knowledge and behavior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Shenzhen

YAN Yi, SUN Hua, CHANG Huaping, GAO Xiaoyuan

Nanshan District Center of Disease Control, Shenzhen 518054, Guangdong

【Abstract】 Objectives: To understand AIDS related knowledge and behavior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Shenzhen, and to evaluate the risk of AIDS infection so as to tak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was used to select 801 students from two colleges as survey subjects. Questionnaire were distributed to them, inquiring them about the AIDS basic knowledge, transmission paths,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risk behaviors. Results: Ninety-five percent of surveyed college students knew about the three transmissionpaths of AIDS. 15.6% of them reported to have sexual behaviors and 16.00% have used condoms in their first sexual behaviors. Conclusion: College students have possessed some AIDS Knowledge and prevention awareness, but their prevention measures are still insufficien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reinforce the sexual mor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so as to enhance their self-discipline capabilities and to reduce the AIDS risk.

【Key words】 AIDS;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大学生具有青春期所特有的好奇心并愿意接受和尝试各种想法、观念和行为。由于婚前中性伴的不确定性、性伴感染状况的不可知因素的存在,使大学生人群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危险性增加[1]。为了掌握我市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现况,评价感染艾滋病的危险程度,并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本研究对市内高校在读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 象选取深圳市本科和专科院校各一所。以年级为层,班级为群,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本科院校学生571名,专科院校学生230名。

1.2方 法参照国内有关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表[2~4],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识、传播方式、预防措施、危险行为等。由经培训的调查员在教室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匿名独立填写,并当场收回。

1.3统计分析调查数据使用Epi data3.0软件建立录入程序双份录入,并使用SPSS11.0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发放问卷850份,回收有效问卷801份。其中,本科学生571份,大一至大四年级分别为149份、143份、137份和142份;专科学生230份,从大一到大三分别为84份、77份和69份。被调查者中男生481人,占60.05%;女生320人,占39.95%。本科院校学生年龄17~25岁,平均年龄19.95±1.40岁;专科院校学生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19.36±0.75岁。

2.2大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被调查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知晓率很高,均大于95%;对同桌吃饭、蚊虫叮咬等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知晓率稍低。对比发现,本科院校学校的艾滋病传播知识知晓率稍高于专科院校学生,但是对于使用安全套、保持单一性伴等艾滋病预防措施效果的信任程度却低于专科学生(差异有显著性,P

2.3发生情况

调查者中有125人(15.60%)自述发生过,其中本科学生90人,专科学生35名,两类人群之间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首次的发生对象87.20%为男(女)朋友,其余12.80%为临时性伴或商业性伴。仅有20人(16.00%)在首次发生时使用了安全套,本科院校学生首次安全套使用率高于专科院校学生(差异有显著性,P

2.4大学生与不同性伴发生时安全套使用情况

自述发生过的被调查者(125人)中,对象是固定性伴的104人,占83.20%;对象是临时性伴或商业性伴的21人,占16.80%。与固定性伴发生时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为34.62%,明显低于临时性伴(P

3讨论

青少年的行为取向往往取决于其对某种行为的危险程度的判断[5]。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艾滋病知识,但还不全面、不系统。对于三大传播途径等知识的正确回答率较高,在95%以上;对非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认识不足,三成左右学生认为蚊虫叮咬能传播艾滋病病毒,近两成学生认为同桌吃饭可传播艾滋病;对于正确使用安全套和保持单一性伴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效果许多学生也表示怀疑,反映出我国学校艾滋病知识教育的薄弱环节,提示应加强学生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工作。知识的缺乏有可能会引起对艾滋病的恐慌,歧视、不理解艾滋病病人的态度也会蔓延[5],更不利于艾滋病的总体预防和控制。

被调查者中,发生率为15.60%,略高于杭州[6](12.2%)、南京[7](10.7%)等地的调查结果。大学生的性观念越来越趋于开放,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预防意识的淡薄和预防机制的缺乏,首次发生时安全套使用率仅为16.00%。有过的大学生中分别有16.80%和10.40%存在多个性伴和商业性伴情况。大学生与临时性伴发生时的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57.14%)和每次安全套使用率(52.38%)均明显高于固定性伴的,说明大学生有一定的防护意识,但防护措施执行程度仍有不足。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在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中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大学生是艾滋病传播的高风险人群,应受到健康教育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理应成为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关爱者和健康教育使者,成为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倡导者和实践者[8]。大学生对越来越接受和对多性伴越来越宽容与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多元化有关。因此,需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减少社会不良观念和行为的影响,提高大学生的防病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进而减少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WHO,UNAIDS,UNFPA,et al.Protecting young people from HIV and AIDS[S]. The role of health service,2004,3-4.

2 陶小润,张晓菲,刘学真,等.艾滋病防治示范区不同人群艾滋病知识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6):724-726.

3 杨小梅,潘建平,祝亚肖,等.中学生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1):1298-1300.

4 黄万琪. 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及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5):619-620.

5 曾转萍,许雅.医科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相关因素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5,27(2):68-71.

6 潘晓红,杨介者,徐云,等.大学生艾滋病相关危险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8):701-703.

7 刘志浩,卫平民,王湘苏,等.南京市大学生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0):1243-1245.

篇2

[关键词]男男者;同性恋;异性恋;性取向;家庭环境

[中图分类号]R167 [文献标志码]A

男男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是指与同性发生的男性,是行为学上的定义:由于MSM易发生无保护的并有多个多,因此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从性取向上,MSM包括男同性恋、男双性恋和曾与男性发生过的男异性恋者,其中以男同性恋和男双性恋者为多。男性同性恋成因十分复杂,主要涉及遗传、表观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发育及内分泌因素、社会及心理因素等诸多方面,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青年学生MSM作为这一群体中年龄偏小、文化水平偏高这一特殊群体,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青年学生MSM的同性性取向(包含同性恋和双性恋)的家庭及成长环境成因及影响因素,以利于对这一人群有更好的了解,从而预防青年学生MSM感染艾滋病。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5年5月至7月,以天津市各区级疾控中心和社会组织为依托,通过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组织同伴教育员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法招募全市12个区的25所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MSM 51人,并从5高校招募异性恋学生35人,1名MSM学生因年龄过大(33岁)而被排除研究。全部研究对象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写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基本信息问卷和性取向成因问卷(参考张艳辉等的研究)对调查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基本信息问卷包括出生日期、民族、户籍所在地、在本地居住时间、所学专业类别、性取向(自我认同的)等问题;性取向成因问卷包含可能与性取向有关的家庭环境、个人性格等问题,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式提问,有效确保问卷的质量。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调查对象共85人,全部为男性、未婚,年龄范围为18~27岁,平均年龄(21.18±2.01)岁。MSM组50人,平均年龄(21.60±1.92)岁;普通男大学生组35人,平均年龄(20.57±2.02)岁,两组年龄差异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民族、户籍所在地、在本地居住时间、所学专业类别及性取向等基本情况见表1。

2.2 性取向相关影响因素

经卡方检验,MSM组童年时与父母亲关系融洽的比例低于普通男大学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MSM自述性取向成因

50人中,26人(52.0%)自述同性性取向为先天性,均不自觉有任何事件或人诱导,属自然而然、不自觉便喜欢同性,但发觉的时间早晚各异,从小学至初中不等;24人(48.0%)自述为后天性,其中10人是由于后天家庭因素影响(包括父母离异、父亲强势、和父亲关系紧张、父母工作繁忙由祖母或外祖母照看等),网络及影视作品影响的有5人,另有因好奇、被人诱导、与异往受挫等原因而产生同性性取向。

2.4 调查对象对我市大中专院校男生中MSM人群所占比例的估计

MSM组估计我市大中专院校男生中MSM人群所占比例的均值(中位数)为15.7(10.0)%,普通男大学生组估计该比例为11.7(2.0)%。合计为14.0(7.8)%。

3 讨论

本研究选择的人群为在校学生,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依从性高,而且年龄小回忆偏倚小,有利于质量控制并能减少回忆偏倚,可使收集的信息更真实、准确。本研究的青年学生MSM依托于各区级疾控和社会组织招募,虽为匿名调查,但信息相对可靠,有很高的可信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样本量偏小的不足。

同性性取向的成因有先天说和后天说,先天说包括基因、激素和大脑结构,后天因素包括家庭、社会、心理、生理等因素。国外还有研究成长环境和基因对性取向的影响,提出同性人群有更大的精神压力。本研究中,MSM组童年时与父母亲关系融洽的比例低于普通男大学生组,说明了童年时与父母亲的关系会对同性性取向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杨泰等的研究中,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未与亲生父母生活的家庭结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均产生严重影响。幼年时喜欢扮做女孩易造成男性儿童性别角色混乱,这与钱玉燕、张北川等的研究结果一致。除此之外,小时候不爱活动、不喜冒险、不喜欢玩刀枪玩具的青年学生更有可能成为同性恋,这可能是在孩童时期同性性取向的表现倾向。18岁之前接触过有关同性恋的书籍或电影并从中获得性可能是产生同性性取向的诱因。

在自述的同性性取向成因上,认为自己的同性性取向是先天形成的和后天形成的比例相当;而自述为后天因素导致的同性性取向中,家庭因素为主要原因,这也说明了家庭环境因素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排在第二位的后天因素为网络及影视作品,说明了信息便捷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根据“空白占据理论”,首次性经历对于性取向的形成至关重要。青春期(性朦胧期)的首次性经验对其性别角色的识别认同具有较强的影响,并因随后一段时期内的空白而不断强化进而固化,逐渐形成终身的性取向。由此可以看出,同性恋的形成并非是单一原因的,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

本研究还设计了对大中专院校男生中MSM人群所占比例进行估计这一题目,估计的比例可能有一定偏差,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同性恋人群正由以往的隐蔽化向公开、显现化过渡。这也体现了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篇3

【银行金融部副主任竞聘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首先衷心的感谢领导提供这次公平竞争的机会,使我有幸站到这里参加竞聘。同时谢谢这三年来所有帮助、关心我的同事,也正是你们的鼓励与教导,使我从一个走出校园懵懵懂懂的大学生,成长为今天稍渐成熟、掌握一定实践工作技能与本领的银行职员。

三年的成长,使我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培养了良好的实干精神。为了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干,为支行做出更多的贡献,我决定竞聘xx支行个人金融部经理。站到这个竞聘的舞台上,有一种成功的期待,但更多的是感到一份责任,对xx支行,对xx银行的一份责任。

下面我对自己的基本情况及工作思路作一介绍:

一、个人基本情况:

我于XX年7月毕业于xx财经学院外贸外语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历,获经济学学士学位;XX年10月进入xx银行工作,先后在xx 支行从事营业厅柜面综合业务工作与信贷工作,现为市场营销科一名信贷员。在谦虚谨慎、脚踏实地、戒骄戒躁的干好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先后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经济师中级职称、银行业从业资格证,将自己不断丰富的理论知识有效的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尽最大努力为支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工作思路及工作目标:

为良好发展我行个人金融业务,增加个人类贷款及票据类业务在授信业务总额中所占比重,为支行创造更多利润,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并制定具体经营目标:

第一、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下滑影响,作为银行业,我们不可避免的受到或深或浅的波及与撞击,这种不良影响会在XX年逐步漫延与显现出来。自XX年下半年几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后,每发放一笔贷款的利润空间在逐渐缩小,同时整体经济不景气导致的个人收入水平下降势必影响到个人贷款的偿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需有效的协调好利润增长与风险防范的关系,既要稳保利润增长,又要谨防个贷风险。

第二、目前我行开展的个人类金融业务主要涉及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个人非交易贷款、存单质押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个人信用贷款,就几个贷款品种而言,要齐抓并管,一则是创造更多的利润点,各项个贷业务平衡发展;其次是个贷业务的多样化经营也有利于分散和降低整体风险。

第三、在每笔贷款、票据业务受理中,严格按照金融业法律法规及我行的金融制度、政策执行,把握、控制风险于各个细微环节;同时深刻理解总行事业部制改革的经营理念,并将这种理念切实有效的贯彻于支行具体业务开办中,促进个人金融业务良好发展。

第四、我行目前的按揭工作主要开展万豪国际大酒店与金茂豪庭两部分。今年,由于房地产市场萧条,按揭贷款发放笔数较之前有大辐度减少,为了促进这项工作的持续发展,需要与两个合作伙伴保持良好沟通,包括售楼人员,调动他们与我行共同营销个贷业务。个人非交易贷款,是风险小、但利润稳定可观的一项业务,要进一步对其做好宣传、推广,积极开拓市场,扩大客户群体。此外,总行零售业务部现在有规定允许以公务员工资60%的额度标准发放贷款,对我们而言这也是一个风险小很不错的市场,要积极拓展。

第五、今年要实现我行个人贷款业务的综合平稳发展,预计年末累计发放个人类贷款100笔,累放金额3000万元,不良贷款率控制在0;办理票据贴现业务260笔,贴现金额共计1亿元,实现贴息收入240万元。

以上为我的个人基本情况及工作思路、目标,如果这次竞聘成功,我将尽自己绵薄之力,积极有效开展个贷业务,推进支行个人金融工作新发展;如果没有竞聘成功,我也决不气馁,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充实完善自我,在实践工作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与水平。

我的竞聘演讲完毕,谢谢大家的支持!

【附】竞聘演讲稿注意事项:

如果是正式的演讲,速率不能太快。一是听众难以听懂,二是容易使人产生怀疑,误认为演讲者怯常因为,人们胆怯时往往语速较快。

当然,讲话也不能太慢。太慢就显得拉腔拖调,给人以愚笨、迟钝、缺少教养的感觉。

篇4

关键词:家庭治疗;高校;人际关系;辅导员

一、问题提出

家庭治疗在高校是否能够有效运用呢?目前存在以下几个阻碍:①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重于个人,因此个人的真实意见与感受常被隐藏起来,加之中国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差异较大,使得目前家庭治疗在中国心理健康领域的运用受到一定的限制;②从高校本身特点方面看,高校是一个诸多学生共同组成的“小社会”,由于其这一特性,高校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关系”;③从高校学生客观条件方面看,高校中的外地生源也逐渐增多,目前大多高校的外地生源率已经高达55%以上,父母对家庭治疗的意愿和可行性等因素制约了家庭治疗在高校的运用。结合以上三个方面的现状,作者将以一项个案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同伴关系出发,探索家庭治疗在另一个维度的运用。

二、相关研究回顾

家庭治疗与其他派别理念的最大区别在于,家庭治疗认为,作用于个体生活改变的主导力量是建立在相关组织(多为家庭)框架内的,因此,当组织转换时,框架内的个体也将发生改变。有学者通过对出现精神病性倾向家庭成员家庭关系的探索性的理论讨论,认为大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与家庭因素紧密相连。

有学者认为要改变病态的行为不能仅从个别成员入手,而应以整个家庭系统为对象。在对一例惊恐障碍的系统式家庭干预过程中,治疗师发现家庭不适应的“游戏规则”和解决情感沟通的困难有关。有学者对27位正接受治疗的进食障碍患者进行了半结构化的访谈,总结出可使家庭避免进食障碍产生的8个主题。从诸多研究和实践中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即家庭治疗所针对的并不是问题本身(无论神经症或是精神疾病),而是问题的主体所在的较为持久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框架。

尽管大多数关系框架被定义为“家庭关系”,然而对于大学生而言,有超过98%的高校学生选择住宿,47%的学生一年回去一次(寒假)。从“持久”和“稳定”两个维度上看,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寝室中出现的“关系框架”对学生的影响远大于同一时期家庭的“关系框架”。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在个案研究中,研究对象是某高校大二学生H,H性别女,大一下半学期开始出现易激惹、睡眠质量下降、情绪焦虑紧张等症状。寝室中包括她共有4个同学,H自述与寝室同学关系不好,时常感觉寝室同学故意排挤她,自己也曾做过许多努力融入寝室关系,但最后往往以失败告终。

通过日常观察与分析,H上大学以来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意志行为方面: H的日常行为较为固定,如每天规定自己几点必须起床,几点必须睡觉等,当由于客观原因导致计划打乱时,H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②情绪方面:H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寝室中常常会因为一些细节做出推断。③认知方面:H在学习生活中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和评判标准。④关系框架方面:H是外地同学,每逢寒假回家一次,可以说,大多数时间H是在学校度过的。寝室中除了H外,还有另外三人:A、B和C,最初由于生活习惯问题,A对H较为排斥,C为A的好友,做许多事情由A决定,与A关系紧密;B在寝室中无明显亲密关系,只沉溺于游戏中。过了一段时间之后,A、B和C便联合起来对H做出排挤行为,利用结构式家庭治疗中“界限”的概念将个案对象寝室中的关系描述如图1所示:

2.研究方法

笔者自2014年2月开始在H的寝室范围内做家庭治疗的尝试,试图通过对寝室四人之间互动模式的调整与重构,减缓H的症状,甚至解决相关心理问题。在四位当事人(H以及H的三位室友)同意的情况下,通过笔记等方式将咨询过程记录下来形成研究材料。文章便是在笔记材料以及当事人结果反馈等方面的基础上,对家庭治疗在高校寝室关系中的运用加以分析和讨论。

四、家庭治疗的策略分析

1.个案简介与评估

(1)案例简介。除了上文所介绍的H的基本情况之外,H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H的问题在开学初并未发现,经过一个学期,寝室内慢慢开始形成小团体(H自述)后,H的问题开始展现,一方面觉得要努力学习,一方面总是“受人打扰”。②H的寝室中没有发生过实质性的争吵,但室友对H的看法与评论通过班级其他同学传到H的耳中,使得H非常紧张。③H与班级的交流自大一下学期开始慢慢减少,H开始将所有的精力放在自身学业上。她认为:“他们都会影响我的学业,我不能过多地和他们纠缠在一起”。从寝室和班级两个角度看,H的社会支持系统有显著降低的趋势。

(2)鉴别与评估。在与精神分裂、焦虑症、恐惧症、抑郁症等鉴别排除的基础上,根据H先后出现的不合理认知和负面情感体验,对H心理状况的初步评估是一般心理问题。

2.对H寝室的家庭治疗

(1)进入关系并引起寝室成员之间的互动。对于一般家庭治疗师来说,进入一个已经具有稳定的动态平衡模式的家庭关系是较为困难的,该案例中,笔者以辅导员的角度用正常谈话聊天的形式进入寝室关系,虽然学生对辅导员身份的估计会使得关系演化有失真的可能,但通过之后的一些技巧(如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笔者有意表现支持某一方)的运用,能够利用学生对老师的这种顾忌引发学生之间交流的矛盾,从而真实观察到各种关系之间的互动模式。

(2)勾画各个子系统中的互动结构,明确系统中个人之间的界限。虽然学生刚开始时总是努力地试图将辅导员“拉拢”到自己的阵营,认为她们三人过来谈话的目的是怎样解决H的问题,但笔者通过对寝室成员之间的“循环提问”“差异性提问”等技巧的运用,引发成员之间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给每个成员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并有意地引起成员之间的冲突,进一步观察四人之间的互动结构。

该寝室中每个个体之间的界限是非良性的,开始加强与H的疏离,这些界限的“僵化”与“弥散”直接导致了以下几个子系统的现象:①H将注意力过分专注于自身的子系统,以“学习”为渠道降低焦虑,但在寝室中的学习过程通常因为H的不合理认知“被打扰”,因而更加焦虑,形成恶性循环;②在班级子系统中,由于寝室成员A、B、C的介入,H与班级同学之间的界限由清晰逐步向僵化发展,迫使H进入到上一个循环中。

(3)重构寝室系统,演练明确的界限。通过成员间的相互交流,促使四位同学共同制订寝室内部规则,这些规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个人空间规则:寝室成员需要一个自己的空间,每天每人都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单独做自己的事情,不予打扰。②共同空间规则:由于寝室关系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发生作用,因此要求寝室成员每两天有一个集体活动的时间,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寝室成员轮流决定,决定后不得因个人原因改变或临时取消。每周将共同完成的事情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咨询师会谈中交流。③共同目标规则:寝室成员制订一个共同目标,该目标中需要所有成员做出贡献,可以是长期也可以是短期目标。

除了制订相应规则外,还在现场协助寝室四人做一清晰界限的演练,即当个体违反规则时,如何用具有高功能化的表达方式明确意图。在演练过程中,关注每个成员的改变以及特点,并与成员做相应的激励化讨论。通过讨论与演练,试图将寝室成员之间的界限调整为如图2所示:

五、讨论

经过分析在寝室内部进行家庭治疗的过程,结合治疗效果,笔者认为家庭治疗的理念与方法在高校的寝室关系中是可行的,尤其对一些因寝室人际关系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学生,寝室内部的家庭治疗从关系模式之间的互动出发,能有效地缓解甚至解决相应的心理问题。这为辅导员在处理寝室关系问题时增添了一个较为有效的可行性选择。

但在辅导员的角度看,在寝室内部的家庭治疗也有许多局限性,其主要表现为。①辅导员本身的角色对家庭治疗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高校中的辅导员类似于初等教育中的班主任角色,与学生之间较难建立起一个好的咨访关系。②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特征降低了家庭治疗在高校中运用的效率。当代高校学生一方面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大多数问题,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导致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或扩大。这种矛盾的思维模式普遍存在,这就导致了在同伴关系之间实施的家庭治疗在最初往往陷入泥沼,而达不到最初的理想结果。

参考文献:

[1]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01).

[2] Michael P.Nichols.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M].王曦影,胡赤怡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张 捷,陈向一,邓云龙,等.大学生适应障碍的系统家庭治疗个案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2).

[4]赵旭东,宣 煦.“资源取向”家庭治疗的操作技术[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02).

[5]卫亚莉,唐登华.对一例惊恐障碍的系统式家庭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04).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案例 人际关系

1、一般资料

来访者,女,20 岁,大学二年级。穿着整洁,体态偏瘦。情绪焦急,主动求治愿望强烈,未见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主诉;睡眠质量差;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波动较大,经常一个人偷偷哭泣;与男友经常吵架;学习效率低,自我控制能力差。

2、个人自述及他人反映

2.1 个人自述

我是外地人,独自来求学,家人朋友都不在身边,自己认为独立又害怕孤单。从入学一直到现在,宿舍一般在凌晨两点左右睡觉,某位舍友经常磨蹭到很晚,总在自己快入睡时去洗漱,洗漱声音很大严重影响到自己,其他舍友也因此闹矛盾,自己认为不想舍友关系闹僵,但自己变的比较敏感,入睡时特别关注舍友洗漱声音,只有等舍友躺下后才可以慢慢入睡,严重影响到自己的休息质量,上课时候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学习效率低,对此比较苦恼。与朋友相处中发现朋友比较自我,不太关注周围人的感受。因自己恋爱,与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变少,发现自己慢慢被疏远。感觉与朋友之间只是形式上的朋友不是心灵精神上的朋友,对这些比较在意,困惑自己的朋友质量。由于自己的朋友都是学霸,自己也想努力表现得比较好,但是学习效率比较低,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学习方面也比较担心。与男友之间的感情没有问题,总是因为一些小事天天吵架,例如自己约会总是迟到,男友就会比较生气,知道也自己有拖延的老毛病,但看到男友生气的表情就懒得解释,迷惑恋爱中这种情况。这些都是一些小的事情,但很多事情堆积起来有时候自己心情会比较低落,焦虑,内心变的黑暗。又不知道怎么和朋友讲,所以经常自己一个人偷偷哭,哭完感觉会好点,可是一旦遇到事情又回到原来的样子,反反复复,前来咨询的目的就是想要彻底解决自己的问题。

2.2 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的观察:来访者表情焦虑迷茫困惑,表现自然,逻辑思维正常,穿着整洁,有礼貌。

3、评估与诊断

3.1 心理评估:

青春期的女生;性格外向但较敏感、不自信。由于对自我认识不足,人际关系沟通不畅导致产生了烦躁、焦虑、情绪起伏不定等情绪困扰。其他舍友因洗漱问题进行争吵,影响了舍友之间的关系。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即使被舍友影响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不满。

3.2 诊断

来访案例本来访者主诉:睡眠差、焦虑不安、情绪起伏不定等躯体症状。心理咨询中观察举止得体,思维清楚,表达有逻辑;情感较丰富又敏感,当说到自己渴望友情又被朋友疏远时,表现出的情绪起伏合乎情境,并未泛化且在可控范围内;来访者远离家乡,独自在外对自身与人际关系沟通的存在不良认知,但较切合实际的。来访者睡眠质量差、学习效率低,情绪偶尔起伏,存在人际紧张的焦虑状态,是可控的,通过上观察述评估,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1]。

4、咨询过程

本案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2]以及角色扮演方法[3],咨询时间安排是每周1 次,每次50分钟,可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咨询目标是缓解来访者的情绪困扰、学习和掌握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认识并改善自身不良的性格特征、完善自身。

首先通过摄入性谈话,运用谈话法、共情、倾听等技术,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采集来访者的基本情况,成长经历,特别是重大生活事件等个人信息;通过谈话内容与心理测试,对来访者进行评估和诊断,共同并协商咨询目标。本案例中来访者主要是自我认识不足、对人际冲突存在不良认知、缺乏人际沟通技巧。根据来访者问题,布置作业“写下20个我是谁的句子”以及思考自己的优缺点,让来访者更深入认识自身性格特征。针对来访者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感受交流,让来者认识到自身认识不足,情绪不稳定,过于敏感。 因为远离家乡,所以来到学校后非常渴望人际间的温暖,却存在认为人际关系中应该尽量避免冲突发生,人际沟通间的默契是不用表达出来等不合理认知。通过合理情绪疗法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认识到人际间产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你怎样看待出现的矛盾,情绪是受对事情看法影响的,解决问题矛盾的点不在于客观对事,不针对人本身。

再次来访者与咨询师在设定情景中角色扮演,让来访者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感受自己的人际沟通方式,从而认识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的问题,心理咨询师教受人际沟通技巧,通过角色互换来体会和运用正确的人际沟通方式和技巧。最后引导来访者表达咨询过程的体会与成长,清楚认识自己问题根源更深层次认识自己,灵活将咨询中学到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技巧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

5.咨询效果评估

一个月后,咨询师通过回访与跟踪发现来访者睡眠质量有所提高、能清楚合理认识自身、情绪较稳定,朋友间关系有所缓和,心理咨询达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