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基本情况自述范文

大学生基本情况自述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基本情况自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基本情况自述

篇1

【关键词】 艾滋病; 大学生; 认知

A survey on AIDS-related knowledge and behavior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Shenzhen

YAN Yi, SUN Hua, CHANG Huaping, GAO Xiaoyuan

Nanshan District Center of Disease Control, Shenzhen 518054, Guangdong

【Abstract】 Objectives: To understand AIDS related knowledge and behavior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Shenzhen, and to evaluate the risk of AIDS infection so as to tak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was used to select 801 students from two colleges as survey subjects. Questionnaire were distributed to them, inquiring them about the AIDS basic knowledge, transmission paths,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risk behaviors. Results: Ninety-five percent of surveyed college students knew about the three transmissionpaths of AIDS. 15.6% of them reported to have sexual behaviors and 16.00% have used condoms in their first sexual behaviors. Conclusion: College students have possessed some AIDS Knowledge and prevention awareness, but their prevention measures are still insufficien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reinforce the sexual mor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so as to enhance their self-discipline capabilities and to reduce the AIDS risk.

【Key words】 AIDS;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大学生具有青春期所特有的好奇心并愿意接受和尝试各种想法、观念和行为。由于婚前中性伴的不确定性、性伴感染状况的不可知因素的存在,使大学生人群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危险性增加[1]。为了掌握我市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现况,评价感染艾滋病的危险程度,并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本研究对市内高校在读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 象选取深圳市本科和专科院校各一所。以年级为层,班级为群,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本科院校学生571名,专科院校学生230名。

1.2方 法参照国内有关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表[2~4],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识、传播方式、预防措施、危险行为等。由经培训的调查员在教室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匿名独立填写,并当场收回。

1.3统计分析调查数据使用Epi data3.0软件建立录入程序双份录入,并使用SPSS11.0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发放问卷850份,回收有效问卷801份。其中,本科学生571份,大一至大四年级分别为149份、143份、137份和142份;专科学生230份,从大一到大三分别为84份、77份和69份。被调查者中男生481人,占60.05%;女生320人,占39.95%。本科院校学生年龄17~25岁,平均年龄19.95±1.40岁;专科院校学生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19.36±0.75岁。

2.2大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被调查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知晓率很高,均大于95%;对同桌吃饭、蚊虫叮咬等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知晓率稍低。对比发现,本科院校学校的艾滋病传播知识知晓率稍高于专科院校学生,但是对于使用安全套、保持单一性伴等艾滋病预防措施效果的信任程度却低于专科学生(差异有显著性,P

2.3发生情况

调查者中有125人(15.60%)自述发生过,其中本科学生90人,专科学生35名,两类人群之间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首次的发生对象87.20%为男(女)朋友,其余12.80%为临时性伴或商业性伴。仅有20人(16.00%)在首次发生时使用了安全套,本科院校学生首次安全套使用率高于专科院校学生(差异有显著性,P

2.4大学生与不同性伴发生时安全套使用情况

自述发生过的被调查者(125人)中,对象是固定性伴的104人,占83.20%;对象是临时性伴或商业性伴的21人,占16.80%。与固定性伴发生时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为34.62%,明显低于临时性伴(P

3讨论

青少年的行为取向往往取决于其对某种行为的危险程度的判断[5]。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艾滋病知识,但还不全面、不系统。对于三大传播途径等知识的正确回答率较高,在95%以上;对非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认识不足,三成左右学生认为蚊虫叮咬能传播艾滋病病毒,近两成学生认为同桌吃饭可传播艾滋病;对于正确使用安全套和保持单一性伴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效果许多学生也表示怀疑,反映出我国学校艾滋病知识教育的薄弱环节,提示应加强学生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工作。知识的缺乏有可能会引起对艾滋病的恐慌,歧视、不理解艾滋病病人的态度也会蔓延[5],更不利于艾滋病的总体预防和控制。

被调查者中,发生率为15.60%,略高于杭州[6](12.2%)、南京[7](10.7%)等地的调查结果。大学生的性观念越来越趋于开放,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预防意识的淡薄和预防机制的缺乏,首次发生时安全套使用率仅为16.00%。有过的大学生中分别有16.80%和10.40%存在多个性伴和商业性伴情况。大学生与临时性伴发生时的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57.14%)和每次安全套使用率(52.38%)均明显高于固定性伴的,说明大学生有一定的防护意识,但防护措施执行程度仍有不足。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在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中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大学生是艾滋病传播的高风险人群,应受到健康教育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理应成为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关爱者和健康教育使者,成为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倡导者和实践者[8]。大学生对越来越接受和对多性伴越来越宽容与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多元化有关。因此,需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减少社会不良观念和行为的影响,提高大学生的防病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进而减少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WHO,UNAIDS,UNFPA,et al.Protecting young people from HIV and AIDS[S]. The role of health service,2004,3-4.

2 陶小润,张晓菲,刘学真,等.艾滋病防治示范区不同人群艾滋病知识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6):724-726.

3 杨小梅,潘建平,祝亚肖,等.中学生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1):1298-1300.

4 黄万琪. 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及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5):619-620.

5 曾转萍,许雅.医科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相关因素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5,27(2):68-71.

6 潘晓红,杨介者,徐云,等.大学生艾滋病相关危险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8):701-703.

7 刘志浩,卫平民,王湘苏,等.南京市大学生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0):1243-1245.

篇2

[关键词]男男者;同性恋;异性恋;性取向;家庭环境

[中图分类号]R167 [文献标志码]A

男男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是指与同性发生的男性,是行为学上的定义:由于MSM易发生无保护的并有多个多,因此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从性取向上,MSM包括男同性恋、男双性恋和曾与男性发生过的男异性恋者,其中以男同性恋和男双性恋者为多。男性同性恋成因十分复杂,主要涉及遗传、表观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发育及内分泌因素、社会及心理因素等诸多方面,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青年学生MSM作为这一群体中年龄偏小、文化水平偏高这一特殊群体,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青年学生MSM的同性性取向(包含同性恋和双性恋)的家庭及成长环境成因及影响因素,以利于对这一人群有更好的了解,从而预防青年学生MSM感染艾滋病。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5年5月至7月,以天津市各区级疾控中心和社会组织为依托,通过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组织同伴教育员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法招募全市12个区的25所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MSM 51人,并从5高校招募异性恋学生35人,1名MSM学生因年龄过大(33岁)而被排除研究。全部研究对象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写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基本信息问卷和性取向成因问卷(参考张艳辉等的研究)对调查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基本信息问卷包括出生日期、民族、户籍所在地、在本地居住时间、所学专业类别、性取向(自我认同的)等问题;性取向成因问卷包含可能与性取向有关的家庭环境、个人性格等问题,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式提问,有效确保问卷的质量。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调查对象共85人,全部为男性、未婚,年龄范围为18~27岁,平均年龄(21.18±2.01)岁。MSM组50人,平均年龄(21.60±1.92)岁;普通男大学生组35人,平均年龄(20.57±2.02)岁,两组年龄差异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民族、户籍所在地、在本地居住时间、所学专业类别及性取向等基本情况见表1。

2.2 性取向相关影响因素

经卡方检验,MSM组童年时与父母亲关系融洽的比例低于普通男大学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MSM自述性取向成因

50人中,26人(52.0%)自述同性性取向为先天性,均不自觉有任何事件或人诱导,属自然而然、不自觉便喜欢同性,但发觉的时间早晚各异,从小学至初中不等;24人(48.0%)自述为后天性,其中10人是由于后天家庭因素影响(包括父母离异、父亲强势、和父亲关系紧张、父母工作繁忙由祖母或外祖母照看等),网络及影视作品影响的有5人,另有因好奇、被人诱导、与异往受挫等原因而产生同性性取向。

2.4 调查对象对我市大中专院校男生中MSM人群所占比例的估计

MSM组估计我市大中专院校男生中MSM人群所占比例的均值(中位数)为15.7(10.0)%,普通男大学生组估计该比例为11.7(2.0)%。合计为14.0(7.8)%。

3 讨论

本研究选择的人群为在校学生,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依从性高,而且年龄小回忆偏倚小,有利于质量控制并能减少回忆偏倚,可使收集的信息更真实、准确。本研究的青年学生MSM依托于各区级疾控和社会组织招募,虽为匿名调查,但信息相对可靠,有很高的可信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样本量偏小的不足。

同性性取向的成因有先天说和后天说,先天说包括基因、激素和大脑结构,后天因素包括家庭、社会、心理、生理等因素。国外还有研究成长环境和基因对性取向的影响,提出同性人群有更大的精神压力。本研究中,MSM组童年时与父母亲关系融洽的比例低于普通男大学生组,说明了童年时与父母亲的关系会对同性性取向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杨泰等的研究中,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未与亲生父母生活的家庭结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均产生严重影响。幼年时喜欢扮做女孩易造成男性儿童性别角色混乱,这与钱玉燕、张北川等的研究结果一致。除此之外,小时候不爱活动、不喜冒险、不喜欢玩刀枪玩具的青年学生更有可能成为同性恋,这可能是在孩童时期同性性取向的表现倾向。18岁之前接触过有关同性恋的书籍或电影并从中获得性可能是产生同性性取向的诱因。

在自述的同性性取向成因上,认为自己的同性性取向是先天形成的和后天形成的比例相当;而自述为后天因素导致的同性性取向中,家庭因素为主要原因,这也说明了家庭环境因素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排在第二位的后天因素为网络及影视作品,说明了信息便捷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根据“空白占据理论”,首次性经历对于性取向的形成至关重要。青春期(性朦胧期)的首次性经验对其性别角色的识别认同具有较强的影响,并因随后一段时期内的空白而不断强化进而固化,逐渐形成终身的性取向。由此可以看出,同性恋的形成并非是单一原因的,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

本研究还设计了对大中专院校男生中MSM人群所占比例进行估计这一题目,估计的比例可能有一定偏差,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同性恋人群正由以往的隐蔽化向公开、显现化过渡。这也体现了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篇3

【银行金融部副主任竞聘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首先衷心的感谢领导提供这次公平竞争的机会,使我有幸站到这里参加竞聘。同时谢谢这三年来所有帮助、关心我的同事,也正是你们的鼓励与教导,使我从一个走出校园懵懵懂懂的大学生,成长为今天稍渐成熟、掌握一定实践工作技能与本领的银行职员。

三年的成长,使我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培养了良好的实干精神。为了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干,为支行做出更多的贡献,我决定竞聘xx支行个人金融部经理。站到这个竞聘的舞台上,有一种成功的期待,但更多的是感到一份责任,对xx支行,对xx银行的一份责任。

下面我对自己的基本情况及工作思路作一介绍:

一、个人基本情况:

我于XX年7月毕业于xx财经学院外贸外语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历,获经济学学士学位;XX年10月进入xx银行工作,先后在xx 支行从事营业厅柜面综合业务工作与信贷工作,现为市场营销科一名信贷员。在谦虚谨慎、脚踏实地、戒骄戒躁的干好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先后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经济师中级职称、银行业从业资格证,将自己不断丰富的理论知识有效的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尽最大努力为支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工作思路及工作目标:

为良好发展我行个人金融业务,增加个人类贷款及票据类业务在授信业务总额中所占比重,为支行创造更多利润,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并制定具体经营目标:

第一、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下滑影响,作为银行业,我们不可避免的受到或深或浅的波及与撞击,这种不良影响会在XX年逐步漫延与显现出来。自XX年下半年几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后,每发放一笔贷款的利润空间在逐渐缩小,同时整体经济不景气导致的个人收入水平下降势必影响到个人贷款的偿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需有效的协调好利润增长与风险防范的关系,既要稳保利润增长,又要谨防个贷风险。

第二、目前我行开展的个人类金融业务主要涉及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个人非交易贷款、存单质押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个人信用贷款,就几个贷款品种而言,要齐抓并管,一则是创造更多的利润点,各项个贷业务平衡发展;其次是个贷业务的多样化经营也有利于分散和降低整体风险。

第三、在每笔贷款、票据业务受理中,严格按照金融业法律法规及我行的金融制度、政策执行,把握、控制风险于各个细微环节;同时深刻理解总行事业部制改革的经营理念,并将这种理念切实有效的贯彻于支行具体业务开办中,促进个人金融业务良好发展。

第四、我行目前的按揭工作主要开展万豪国际大酒店与金茂豪庭两部分。今年,由于房地产市场萧条,按揭贷款发放笔数较之前有大辐度减少,为了促进这项工作的持续发展,需要与两个合作伙伴保持良好沟通,包括售楼人员,调动他们与我行共同营销个贷业务。个人非交易贷款,是风险小、但利润稳定可观的一项业务,要进一步对其做好宣传、推广,积极开拓市场,扩大客户群体。此外,总行零售业务部现在有规定允许以公务员工资60%的额度标准发放贷款,对我们而言这也是一个风险小很不错的市场,要积极拓展。

第五、今年要实现我行个人贷款业务的综合平稳发展,预计年末累计发放个人类贷款100笔,累放金额3000万元,不良贷款率控制在0;办理票据贴现业务260笔,贴现金额共计1亿元,实现贴息收入240万元。

以上为我的个人基本情况及工作思路、目标,如果这次竞聘成功,我将尽自己绵薄之力,积极有效开展个贷业务,推进支行个人金融工作新发展;如果没有竞聘成功,我也决不气馁,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充实完善自我,在实践工作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与水平。

我的竞聘演讲完毕,谢谢大家的支持!

【附】竞聘演讲稿注意事项:

如果是正式的演讲,速率不能太快。一是听众难以听懂,二是容易使人产生怀疑,误认为演讲者怯常因为,人们胆怯时往往语速较快。

当然,讲话也不能太慢。太慢就显得拉腔拖调,给人以愚笨、迟钝、缺少教养的感觉。

篇4

关键词:家庭治疗;高校;人际关系;辅导员

一、问题提出

家庭治疗在高校是否能够有效运用呢?目前存在以下几个阻碍:①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重于个人,因此个人的真实意见与感受常被隐藏起来,加之中国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差异较大,使得目前家庭治疗在中国心理健康领域的运用受到一定的限制;②从高校本身特点方面看,高校是一个诸多学生共同组成的“小社会”,由于其这一特性,高校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关系”;③从高校学生客观条件方面看,高校中的外地生源也逐渐增多,目前大多高校的外地生源率已经高达55%以上,父母对家庭治疗的意愿和可行性等因素制约了家庭治疗在高校的运用。结合以上三个方面的现状,作者将以一项个案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同伴关系出发,探索家庭治疗在另一个维度的运用。

二、相关研究回顾

家庭治疗与其他派别理念的最大区别在于,家庭治疗认为,作用于个体生活改变的主导力量是建立在相关组织(多为家庭)框架内的,因此,当组织转换时,框架内的个体也将发生改变。有学者通过对出现精神病性倾向家庭成员家庭关系的探索性的理论讨论,认为大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与家庭因素紧密相连。

有学者认为要改变病态的行为不能仅从个别成员入手,而应以整个家庭系统为对象。在对一例惊恐障碍的系统式家庭干预过程中,治疗师发现家庭不适应的“游戏规则”和解决情感沟通的困难有关。有学者对27位正接受治疗的进食障碍患者进行了半结构化的访谈,总结出可使家庭避免进食障碍产生的8个主题。从诸多研究和实践中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即家庭治疗所针对的并不是问题本身(无论神经症或是精神疾病),而是问题的主体所在的较为持久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框架。

尽管大多数关系框架被定义为“家庭关系”,然而对于大学生而言,有超过98%的高校学生选择住宿,47%的学生一年回去一次(寒假)。从“持久”和“稳定”两个维度上看,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寝室中出现的“关系框架”对学生的影响远大于同一时期家庭的“关系框架”。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在个案研究中,研究对象是某高校大二学生H,H性别女,大一下半学期开始出现易激惹、睡眠质量下降、情绪焦虑紧张等症状。寝室中包括她共有4个同学,H自述与寝室同学关系不好,时常感觉寝室同学故意排挤她,自己也曾做过许多努力融入寝室关系,但最后往往以失败告终。

通过日常观察与分析,H上大学以来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意志行为方面: H的日常行为较为固定,如每天规定自己几点必须起床,几点必须睡觉等,当由于客观原因导致计划打乱时,H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②情绪方面:H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寝室中常常会因为一些细节做出推断。③认知方面:H在学习生活中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和评判标准。④关系框架方面:H是外地同学,每逢寒假回家一次,可以说,大多数时间H是在学校度过的。寝室中除了H外,还有另外三人:A、B和C,最初由于生活习惯问题,A对H较为排斥,C为A的好友,做许多事情由A决定,与A关系紧密;B在寝室中无明显亲密关系,只沉溺于游戏中。过了一段时间之后,A、B和C便联合起来对H做出排挤行为,利用结构式家庭治疗中“界限”的概念将个案对象寝室中的关系描述如图1所示:

2.研究方法

笔者自2014年2月开始在H的寝室范围内做家庭治疗的尝试,试图通过对寝室四人之间互动模式的调整与重构,减缓H的症状,甚至解决相关心理问题。在四位当事人(H以及H的三位室友)同意的情况下,通过笔记等方式将咨询过程记录下来形成研究材料。文章便是在笔记材料以及当事人结果反馈等方面的基础上,对家庭治疗在高校寝室关系中的运用加以分析和讨论。

四、家庭治疗的策略分析

1.个案简介与评估

(1)案例简介。除了上文所介绍的H的基本情况之外,H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H的问题在开学初并未发现,经过一个学期,寝室内慢慢开始形成小团体(H自述)后,H的问题开始展现,一方面觉得要努力学习,一方面总是“受人打扰”。②H的寝室中没有发生过实质性的争吵,但室友对H的看法与评论通过班级其他同学传到H的耳中,使得H非常紧张。③H与班级的交流自大一下学期开始慢慢减少,H开始将所有的精力放在自身学业上。她认为:“他们都会影响我的学业,我不能过多地和他们纠缠在一起”。从寝室和班级两个角度看,H的社会支持系统有显著降低的趋势。

(2)鉴别与评估。在与精神分裂、焦虑症、恐惧症、抑郁症等鉴别排除的基础上,根据H先后出现的不合理认知和负面情感体验,对H心理状况的初步评估是一般心理问题。

2.对H寝室的家庭治疗

(1)进入关系并引起寝室成员之间的互动。对于一般家庭治疗师来说,进入一个已经具有稳定的动态平衡模式的家庭关系是较为困难的,该案例中,笔者以辅导员的角度用正常谈话聊天的形式进入寝室关系,虽然学生对辅导员身份的估计会使得关系演化有失真的可能,但通过之后的一些技巧(如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笔者有意表现支持某一方)的运用,能够利用学生对老师的这种顾忌引发学生之间交流的矛盾,从而真实观察到各种关系之间的互动模式。

(2)勾画各个子系统中的互动结构,明确系统中个人之间的界限。虽然学生刚开始时总是努力地试图将辅导员“拉拢”到自己的阵营,认为她们三人过来谈话的目的是怎样解决H的问题,但笔者通过对寝室成员之间的“循环提问”“差异性提问”等技巧的运用,引发成员之间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给每个成员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并有意地引起成员之间的冲突,进一步观察四人之间的互动结构。

该寝室中每个个体之间的界限是非良性的,开始加强与H的疏离,这些界限的“僵化”与“弥散”直接导致了以下几个子系统的现象:①H将注意力过分专注于自身的子系统,以“学习”为渠道降低焦虑,但在寝室中的学习过程通常因为H的不合理认知“被打扰”,因而更加焦虑,形成恶性循环;②在班级子系统中,由于寝室成员A、B、C的介入,H与班级同学之间的界限由清晰逐步向僵化发展,迫使H进入到上一个循环中。

(3)重构寝室系统,演练明确的界限。通过成员间的相互交流,促使四位同学共同制订寝室内部规则,这些规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个人空间规则:寝室成员需要一个自己的空间,每天每人都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单独做自己的事情,不予打扰。②共同空间规则:由于寝室关系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发生作用,因此要求寝室成员每两天有一个集体活动的时间,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寝室成员轮流决定,决定后不得因个人原因改变或临时取消。每周将共同完成的事情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咨询师会谈中交流。③共同目标规则:寝室成员制订一个共同目标,该目标中需要所有成员做出贡献,可以是长期也可以是短期目标。

除了制订相应规则外,还在现场协助寝室四人做一清晰界限的演练,即当个体违反规则时,如何用具有高功能化的表达方式明确意图。在演练过程中,关注每个成员的改变以及特点,并与成员做相应的激励化讨论。通过讨论与演练,试图将寝室成员之间的界限调整为如图2所示:

五、讨论

经过分析在寝室内部进行家庭治疗的过程,结合治疗效果,笔者认为家庭治疗的理念与方法在高校的寝室关系中是可行的,尤其对一些因寝室人际关系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学生,寝室内部的家庭治疗从关系模式之间的互动出发,能有效地缓解甚至解决相应的心理问题。这为辅导员在处理寝室关系问题时增添了一个较为有效的可行性选择。

但在辅导员的角度看,在寝室内部的家庭治疗也有许多局限性,其主要表现为。①辅导员本身的角色对家庭治疗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高校中的辅导员类似于初等教育中的班主任角色,与学生之间较难建立起一个好的咨访关系。②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特征降低了家庭治疗在高校中运用的效率。当代高校学生一方面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大多数问题,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导致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或扩大。这种矛盾的思维模式普遍存在,这就导致了在同伴关系之间实施的家庭治疗在最初往往陷入泥沼,而达不到最初的理想结果。

参考文献:

[1]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01).

[2] Michael P.Nichols.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M].王曦影,胡赤怡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张 捷,陈向一,邓云龙,等.大学生适应障碍的系统家庭治疗个案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2).

[4]赵旭东,宣 煦.“资源取向”家庭治疗的操作技术[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02).

[5]卫亚莉,唐登华.对一例惊恐障碍的系统式家庭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04).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案例 人际关系

1、一般资料

来访者,女,20 岁,大学二年级。穿着整洁,体态偏瘦。情绪焦急,主动求治愿望强烈,未见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主诉;睡眠质量差;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波动较大,经常一个人偷偷哭泣;与男友经常吵架;学习效率低,自我控制能力差。

2、个人自述及他人反映

2.1 个人自述

我是外地人,独自来求学,家人朋友都不在身边,自己认为独立又害怕孤单。从入学一直到现在,宿舍一般在凌晨两点左右睡觉,某位舍友经常磨蹭到很晚,总在自己快入睡时去洗漱,洗漱声音很大严重影响到自己,其他舍友也因此闹矛盾,自己认为不想舍友关系闹僵,但自己变的比较敏感,入睡时特别关注舍友洗漱声音,只有等舍友躺下后才可以慢慢入睡,严重影响到自己的休息质量,上课时候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学习效率低,对此比较苦恼。与朋友相处中发现朋友比较自我,不太关注周围人的感受。因自己恋爱,与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变少,发现自己慢慢被疏远。感觉与朋友之间只是形式上的朋友不是心灵精神上的朋友,对这些比较在意,困惑自己的朋友质量。由于自己的朋友都是学霸,自己也想努力表现得比较好,但是学习效率比较低,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学习方面也比较担心。与男友之间的感情没有问题,总是因为一些小事天天吵架,例如自己约会总是迟到,男友就会比较生气,知道也自己有拖延的老毛病,但看到男友生气的表情就懒得解释,迷惑恋爱中这种情况。这些都是一些小的事情,但很多事情堆积起来有时候自己心情会比较低落,焦虑,内心变的黑暗。又不知道怎么和朋友讲,所以经常自己一个人偷偷哭,哭完感觉会好点,可是一旦遇到事情又回到原来的样子,反反复复,前来咨询的目的就是想要彻底解决自己的问题。

2.2 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的观察:来访者表情焦虑迷茫困惑,表现自然,逻辑思维正常,穿着整洁,有礼貌。

3、评估与诊断

3.1 心理评估:

青春期的女生;性格外向但较敏感、不自信。由于对自我认识不足,人际关系沟通不畅导致产生了烦躁、焦虑、情绪起伏不定等情绪困扰。其他舍友因洗漱问题进行争吵,影响了舍友之间的关系。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即使被舍友影响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不满。

3.2 诊断

来访案例本来访者主诉:睡眠差、焦虑不安、情绪起伏不定等躯体症状。心理咨询中观察举止得体,思维清楚,表达有逻辑;情感较丰富又敏感,当说到自己渴望友情又被朋友疏远时,表现出的情绪起伏合乎情境,并未泛化且在可控范围内;来访者远离家乡,独自在外对自身与人际关系沟通的存在不良认知,但较切合实际的。来访者睡眠质量差、学习效率低,情绪偶尔起伏,存在人际紧张的焦虑状态,是可控的,通过上观察述评估,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1]。

4、咨询过程

本案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2]以及角色扮演方法[3],咨询时间安排是每周1 次,每次50分钟,可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咨询目标是缓解来访者的情绪困扰、学习和掌握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认识并改善自身不良的性格特征、完善自身。

首先通过摄入性谈话,运用谈话法、共情、倾听等技术,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采集来访者的基本情况,成长经历,特别是重大生活事件等个人信息;通过谈话内容与心理测试,对来访者进行评估和诊断,共同并协商咨询目标。本案例中来访者主要是自我认识不足、对人际冲突存在不良认知、缺乏人际沟通技巧。根据来访者问题,布置作业“写下20个我是谁的句子”以及思考自己的优缺点,让来访者更深入认识自身性格特征。针对来访者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感受交流,让来者认识到自身认识不足,情绪不稳定,过于敏感。 因为远离家乡,所以来到学校后非常渴望人际间的温暖,却存在认为人际关系中应该尽量避免冲突发生,人际沟通间的默契是不用表达出来等不合理认知。通过合理情绪疗法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认识到人际间产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你怎样看待出现的矛盾,情绪是受对事情看法影响的,解决问题矛盾的点不在于客观对事,不针对人本身。

再次来访者与咨询师在设定情景中角色扮演,让来访者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感受自己的人际沟通方式,从而认识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的问题,心理咨询师教受人际沟通技巧,通过角色互换来体会和运用正确的人际沟通方式和技巧。最后引导来访者表达咨询过程的体会与成长,清楚认识自己问题根源更深层次认识自己,灵活将咨询中学到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技巧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

5.咨询效果评估

一个月后,咨询师通过回访与跟踪发现来访者睡眠质量有所提高、能清楚合理认识自身、情绪较稳定,朋友间关系有所缓和,心理咨询达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社交恐怖;案例报告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87-02

1.来访者情况

申某,女性,汉族,独生女,18岁,高中二年级学生,身高1.59,比较胖,自幼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史。父亲是一名普通工人,性格怯懦,但对家人很好;母亲在商场工作,脾气特别不好。申某受到的家庭教育传统、古板,从小性格内向,怕见人,特别爱面子。父母对其要求特别严厉,要求她做一个规矩的女孩,不允许其与男生来往,父亲认为女孩子不应当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由于又矮又胖,遭到同学的取笑,不愿与人交往,课外活动特别少,大部分时间主要用来自己学习。

申某自述自从上高中以来除了寝室同学以外,很少与其它同学交往,担心自己长得胖被嘲笑,一个月前因为与寝室同学发生矛盾,主要因为影响了他人休息,逐渐在宿舍受到孤立,大部分时间独处,总是胡思乱想,无心学习,晚上常常失眠,有时会产生胸闷现象,对自己处在现在这种状态很痛苦。由于家里经济、教育条件落后,众亲戚家只有我一个大学生,因此对我希望比较大,每次放假后回家,都督促我好好学习,并期望我一定有一个好发展,这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父母除了在期末关注我的学习成绩外,对其它事情并不关心,心里话从来不与他们说,主要是说了他们也漠不关心。最近一个月,深切地体会到完全被孤立的感觉,开始逃课,害怕回寝室,没有人可以交流,特别尴尬,没有话说,也很痛苦。在公共场合感到很不适应,觉得自己和大家没有共同语言,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和大家在一起,感到浑身不自在。

根据症状学标准、心理测验结果可以断定申某目前的问题是一般社交恐怖性心理问题。

2.咨询过程

一般将咨询过程划分为诊断、咨询和巩固三个阶段,本文根据求助者的具体情况,将咨询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1咨询关系建立和评估诊断阶段。第一次咨询:咨询者采用无条件积极接纳、共情及倾听等咨询技术。这个阶段非常关键,是与来访者建立互信关系的前提,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咨询效果。采用摄入性会谈收集求助者的有关资料,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精神状态、行为特点,指导她做相关的心理测验SCL-90、SDS、SAS,做出评估和诊断,诊断为社交恐怖。最后,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

第二次咨询:巩固咨询关系,与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介绍咨询方法、原理及过程,鉴定书面协议。

为了消除求助者的紧张情绪,增强她的信任感,从而能配合心理咨询的实施。特别重视倾听、询问、鼓励、同情等会谈技巧,使求助者消除紧张情绪,详细地叙述了病史。然后向她剖析了本病的本质及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解释了如何治疗等,求助者表示愿意接受咨询并积极参与方案的制定。

2.2咨询阶段。第三到五次咨询,主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重点帮助求助者纠正不合理的认知,并进行系统脱敏训练。

为了缓解求助者精神紧张、焦虑的痛苦,对求助者进行了放松训练。第一步是,进行了放松技术的指导。第二步是进行30分钟放松训练,患者反应,情绪放松多了。第三步是嘱咐求助者回去后坚持每天早晚训练一次,每次10-20分钟,体验放松的感觉,缓解情绪。

认知领悟疗法:针对求助者存在的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和观念,采用了认知领悟疗法。首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使求助者对其有个概括的了解。其次,让求助者找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求助者认为,寝室同学本质上是友好的,只是需要更多的沟通,没有嘲笑她的意思。她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恐怖症状,原因是过分关注他人的评价,再加上她自卑心理的作怪,就会体验到强烈的不安全感和委屈,才会出现这些不合理的恐惧心理。通过几次的交谈,使求助者真正的意识到人无完人,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弱点要坦然面对,要学会积极的自我关注,对别人的评价也应理智地批判地接受,学会用成熟的心理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系统脱敏法:首先,在认识领悟的基础上,为其讲解系统脱敏法的原理及其对恐怖症的作用;然后,根据其恐惧程度的高低,确定恐惧的等级;最后,配合已经掌握的放松技术,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实施了脱敏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减低了她的社交恐惧程度。

可以适当的布置家庭作业,例如:每天到人多的地方去,看来往行人的脸,至少15分钟,最初每天1次,以后增至每天2次。刚开始也许紧张,不敢抬头,每逢此时用深呼吸的办法来放松自己,以克服恐怖情绪。另外,可以尝试每天见到朋友主动打招呼,增加与别人交往的次数。

2.3巩固与结束阶段。施测SCL-90、SDS、SAS,并与咨询前对照。对前面的咨询进行总结,让小申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整个过程中小申的成长。

3.咨询效果评估

申某在咨询后精神状态良好,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恐惧日益减少,和同学、老师沟通不害怕了。对自己也有了正确的认识,觉得别人对自己还是肯定的。在公共的交往场合也不再尴尬了。

老师和同学反应,申某能够正常地与人交往,更爱表达自己的想法,性格开朗了许多,主动和老师、同学交流,参加班级组织的课外活动。

心理测验结果也表明来访者各项指标除焦虑外,其他各因子分在常模范围,情绪也稳定了很多。一个月后电话回访,来访者自己说,状态良好,而且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与父母的关系也和谐多了。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经基本达到预期目的,改变了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对现实问题的误解和错误评价,减轻了恐惧症状,社会功能有所恢复。同时,求助者通过咨询,能够开始自我认识和探索,重拾自信心,并能够有能力开始面对和解决问题,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与中国心里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6-103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1999:31-35

[3]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9-96

篇7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不良;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066-02

一、基本情况

求助者,小珍(化名),女性,19岁,汉族,大一新生,来自海南省经济欠发达村镇,有两个姐姐,一兄,一妹。两个姐姐已嫁人,没有继续学业。哥哥在外地求学结束后独自生活,妹妹还在家乡念高中。母亲没念过书,在家操持家务。全家靠父亲做农活、帮工维持生活,家庭负担较重。从小到大发育正常,相貌清秀,按时入学。性格内向,说话带有南方口音且语速较快,目前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个人成长史:小珍足月顺产,发育正常,身体健康,母亲身体健康,孕、产期及哺乳期未服用药物。幼儿时期曾受过一次烫伤,在胳膊上留下一块明显的伤疤。其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品学兼优的尖子生。

求助者自述:烫伤之后,一次和同村朋友做游戏,有小朋友说我是“妖怪”。从此回避与同学朋友接触,无论什么季节都穿长袖上衣。我两个姐姐都没上中学,早早嫁人。她们对我继续念书花家里钱很不满,认为是我使父亲带病打工挣钱,说我不孝。高考发挥失常,来到现在的学校。对内蒙古的气候、饮食、人际方面很不适应,十分想家。跟同学没有共同语言,和宿舍同学交流不多。自己感觉宿舍中其他五个人是一个小团体,自己被排除在外。回到宿舍,同舍人原本在谈天说地,见到我就不说了。周末出去吃饭唱歌也很少叫我。对此我很不满,但从没有正面表达,而是“冷”处理――我也不理他们。我在这边没有能说话的人,心情很低落,感到很孤独。不想学习只想回家,一想到父亲要辛苦挣钱供我读书,又感到很愧疚。

二、初步印象

来访者叙述条理清晰,但能感觉到她情绪低落。在开始阶段,双手交叉紧握,防御性较强。当谈到令自己受伤的经历时,语速加快,情绪激动,开始哭泣。

三、心理测试结果

SCL-90各因子分如下:躯体化2.1,强迫症状1.4,人际关系敏感3.9,抑郁2.1,焦虑3.2,敌对1.3,恐怖1.2,偏执1.0,精神病性1.3,其他1.6,总分192;阳性项目数47个。按全国常模结果,SCL-90总分超过160,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需要进一步检验。该测验结果显示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分高于常模。最近情绪低落。

EPQ各因子分如下:E分39.6;P分33.3;N分54.4;L分60.1。通过测试得知:来访者属于倾向内向不稳定型。她通常缺乏活力;活动时从容不忙,喜欢宁静、闲适的假日。宁愿只有几个特殊朋友,喜欢从事如阅读一类的单独活动,难得谈论他人,有从令他烦恼的社交关系中退出的倾向。喜欢选择熟悉、安全和保障的生活。一般作决定前考虑问题很周详,讲究系统性、规则性、审慎小心,总是预先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说话先要考虑,总是“三思而后行”。情绪状态不是特别稳定,对生存状况的态度比较客观平和,但面对复杂的状况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忧虑与不安。一般对自己评价不高,认为自己缺乏魅力,可能因事情出错而心烦意乱,并且不必要地为可能或不会发生的事忧心忡忡;经常需家人朋友的同情和安慰。常自责、自卑,无论其行为是否真正负有道义责任,都受到自己的良心谴责。

SAS的标准分57分,来访者有轻度焦虑。在最近一段时间里偶有焦虑,在面临极大压力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焦虑感觉,但是其焦虑症状轻微,经过及时的调试,一般都会迅速缓解。

SDS的标准分54,来访者轻度抑郁,偶尔有些郁闷、压抑。在遇到挫折和烦恼时,会出现暂时的情绪低落,只要认识到这种情绪并且恰当地调节好自己的情绪,选择适当的应对方法,就可以从低沉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四、评估与诊断

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的时间较长。

诊断依据如下:第一,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三原则,来访者主客观统一,知、情、意等心理过程是协调的,个性稳定。第二,持续时间较长,但心理问题反应强度不严重,问题没有泛化。自己感到痛苦但无法摆脱,社会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综合以上信息,初步界定来访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排除精神疾病的可能。

病因分析:

1.生物因素。该来访者者19岁,女,大一新生,处于心理断奶的关键期,各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使得大学新生成为心理问题的易感群体。

2.社会因素。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品学兼优的尖子学生,是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但因为受伤被嘲笑、排挤,努力学习但没考上心仪的学校。家人不赞成她求学;缺乏社会支持系统;适应能力不强,进入大学后,感到有很大的落差,未得到老师和同学及时的理解和关注。

3.心理因素。错误的认知:认为自己只能做到最好,否则无法面对家人;同学不喜欢我,认为他们排挤异乡人;行为模式方面: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性格方面:内向、不稳定。

五、咨询目标及方案

针对造成她心理冲突的原因及自身实际情况,我们共同商定了咨询目标。首先设定具体目标:调节心理状态,多参加课外活动,扩大交友圈,消除与人交往时的害怕心理,逐步提高自信心,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自己今后的生活;最终目标:调节自己的认知方式,建立自信,促进心理健康,完善人格。

根据来访者的情况、身份特征及人格基础,本案宜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摆脱负性情绪,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辅助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运用倾听、且情绪宣泄、解释与鼓励、自我暗示等咨询技术。

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将已经打印好的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的资料,交给来访者一份,并告知来访者,如有疑问,可提出来。

咨询的时间和收费;咨询时问:每周星期一早上9:30~10:30;咨询收费:根据学校的文件规定,为本校学生咨询不收费。

六、咨询过程

1.咨询目标的制定。咨询阶段。

2.具体目标。(1)改善来访者目前的不良情绪状态,使求助者将内心积压的不良情绪得到充分的宣泄,缓解来访者的情绪。(2)改变其错误的认知观念,例如:如果同学喜欢我,就应该主动和我打招呼。(3)提高来访者的认知能力,重建合理信念。启发来访者理性分析和反思自身人际交往的观念和技能。

3.终极目标。促进来访者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完善人格。咨询过程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建立关系、宣泄情绪;第二阶段分析问题、寻找问题根源,改变不合理信念;第三阶段巩固认知、促进健康。

第一阶段咨询:运用倾听、共情、鼓励等技术建立关系、宣泄情绪。在初次接待来访者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后,运用倾听、共情和鼓励等技术,一方面给她一个倾诉的机会,将她自己近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心理感受以及存在的困难表达出来,将此过程中的负性情绪宣泄出来,让其感受到被接纳、尊重、理解,为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有助于咨询师详细了解来访者问题的形成原因、背景及发展情况。

第二阶段分析问题、寻找问题根源,改变不合理信念。在关系建立和情况了解的基础上,指出该来访者的错误认知。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完人”,平和的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针对人际问题,让她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策略及应对方式。通过两次咨询,来访者与同学有了正常的社交活动,可以潜心学习不再纠结宿舍人际关系。主要采用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原理: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来访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其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家庭作业:大学时期遇到的一些困惑,都跟自己的哪些想法有关。

第三阶段巩固认知、促进人格完善。通过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来访者的错误认知后,本阶段总结整个咨询过程,巩固咨询效果并监督来访者将在咨询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最后结束本阶段咨询。

4.具体咨询过程。(1)第一次咨询。任务:了解来访者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方法:摄入性会谈相关技术过程。①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②摄入性会谈,通过倾听、共情等方法降低效率下降、与同学人际关系紧张。布置家庭作业:自己大学期间人际关系中遇到的一些困惑,都跟白己的什么想法有关。(2)第三次咨询。任务:进一步寻找和明确引发来访者不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不合理信念,并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方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过程:根据来访者的家庭作业问题,寻找和确认不合理信念,并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例如:如果同学喜欢我,就应该主动和我打招呼。

七、咨询结果评估

1.求助者的自我评估。感到学会如何适应大学人际关系,开始与同学正常交往,能够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可以恢复正常学习状态。感到这个大学对她“打开了”。

2.心理咨询师的评估。通过回访,发现已达到预期咨询目标。来访者精神状态健康,与同学关系好转,可以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客观的评价。

3.心理测量结果。求助者SAS和SDS的标准分从57和54降到了42和31。来访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已明显下降。

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 敌对 焦虑 心理危机干预

大学生心理健康愈来愈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部分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在面临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时由于自身心理承受和调适能力不足,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敌对等倾向[1],[2],若不及时发现和纠正,则可能出现严重后果[3]。做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摸排和疏导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辅导员所面临的挑战。笔者作为一名辅导员,在工作中碰到因同学关系紧张导致的学生严重敌对倾向的典型案例,经及时心理辅导和支持处理后该生步入正轨。

一、案例简介

杜邢轲(化名),男,20岁,医学三年级大学生,因自感与宿舍同学关系紧张无法解决前来求助。该生到办公室时已是下午下班后,时笔者正在加班。求助者自述:“最近宿舍同学总是跟我过不去,看到他们就想拿钉子钉他们眼睛,看到校园里的垃圾桶就想狠狠地踢扁它。”“时常想这样做,但是每次都靠自己的意念艰难地克制住了,克制了之后内心又非常难受,没法发泄出去,已经这样忍了很久,人要崩溃了。”“有时甚至会想,万一没控制住,怎么办?先把他们弄死,我也不活了……”观察该生,见其神志清,衣冠整,面色黑红,仇恨凶狠眼神,敌对,攻击性强。该生为住读生,平素性格较为孤僻。

初步判断杜某存在心理问题,其个性孤僻,情绪激动,言行过激,易激惹,不仅仅可能对其自身造成潜在伤害,更可能对其他学生造成威胁,当时我脑海中翻腾着马加爵的案例。在学生本人无法自拔,又缺乏朋辈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如何开展工作以确保该生及其同学的安全,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大难题。

二、案例分析处理

1.应急处理

考虑到情况较为紧急,必须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笔者在汇报上级分管领导的同时,通知同宿舍其他学生紧急集中通报并了解杜某情况。要求他们回宿舍后仔细搜寻可能的危险工具(如钉子、匕首等)并交由老师保管,同时安排夜里轮流值班做好“防范”;要求他们近日早些回宿舍,尽早休息并避免激惹杜某或诱发冲突;要求宿舍长每晚向我汇报杜某回到宿舍、开始睡觉及熟睡等重要时间节点;如有任何特殊情况随时跟我联系;要求与杜某较好的两位学生晚自习全程陪同杜某,及时反馈信息;要求所在班级主要学生干部白天上课时做好观察并及时反馈。以上通过班干部、同学、舍友三个层次实现时间上的无缝对接,做到信息掌握准确、及时和畅通。当日晚联系杜某家长,通报并了解情况。

2.心理问题分析与干预

在做好应急预案工作后,笔者开始对杜某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诊断。经了解,杜某为独子,家族无精神病史,其父母皆为农民,均无人格障碍和神经症,经济条件一般,家庭和睦。该生独来独往,性格孤僻,少言寡语,与大家的观点相差较大,平时爱看暴力血腥的影片,甚至晚上很晚还自顾自地看得哈哈大笑,不顾别人的休息和感受。为一点小事就会与舍友吵架,同宿舍和本班内没有要好的朋友,只有稍微要好点的两个同学,但算不上知心朋友,也没有经常来往的高中同学,无女朋友。向其家长通报情况并要求其到校商谈,但其拒绝来校,还坚称杜某“是好孩子,没事,就是学习压力大了”。电话交谈中其家长提到,该生高一和高三曾有癫痫发作史,前者起因为与同学争执,后者是受老师批评之后。

按心理问题诊断原则和高级心理咨询专家的建议,笔者首先陪同杜某到高中时就诊医院和本校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进行脑电图等检查,结果排除了癫痫继发或本身存在的生理性病变可能,明确为心理问题[4]。接着笔者根据判断心理正常与否“三原则”并与精神病、神经症等进行了鉴别诊断,判断该生心理不健康。考虑到该生心理问题由宿舍关系紧张这一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但内容未充分泛化,社会功能无严重缺损,逻辑思维可,其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该生SCL-90量表分析焦虑、敌对和偏执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常模,因而进一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明确诊断后,笔者根据心理咨询原则对该生进行了针对性心理干预和辅导。

3.持续关注与跟踪

在开始的7天内,每天要求学生将该生信息及时反馈给笔者,逐渐稳定后逐步延长反馈时间间隔。同时笔者也会借成绩排名等名义请杜某到办公室,与其面对面交谈,了解实际恢复状态。从每周到没两周、每月、每三个月,此后每学期开学初和期末都会和他谈心,他有时也会主动到办公室来找我聊聊。

4.鼓励和赏识教育

我充分挖掘杜某的优点,还记着多次联系他家长来校未果后,他一度曾认为连其父母都不关心他了,更没人在意他。那时我会告知他的每一点进步,提及他曾经的每一点成绩,慢慢地他感受到至少有人关心有人爱护他。数日后其母第一次来校,他看到后二话没说冲上去就要打[5]。那时我体会到,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来自亲人、师长和朋友的关爱是多么重要。

在师长和同学的帮助下,杜某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该学年度该生学习努力,成绩优良,三、四年级均荣获了三等奖学金,担任了实,与同学和老师相处融洽,该生成为免研预备生并已被正式录取,还结交了女朋友,感情稳定。同学说他阳光、自信了,不再“怕”和他说话了,他也懂得关心他人了。

三、案例思考与建议

本案例的工作难点是:心理障碍学生对周围同学造成潜在生命威胁,严重缺乏社会支持,最初不接受心理咨询,其家长不配合。

本案例工作的心得有四个方面。第一,需要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个性。工夫在平时,真正深入到学生中间,才能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全面认知,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没有时间获得更多信息,完全是靠平时的工作积累。第二,平时注重于学生的感情交流,建立信任。从入学第一天起,辅导员就天天和学生在一起了,只有真心实意为学生着想,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在他们遇到问题时才会想到你。本例中的杜某听不进家长的话,没有好友,不相信心理咨询师,只有我是他唯一的信任和依靠。有时学生会逐步试探老师的可信任程度,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珍惜而不能辜负学生对你的充分信任。第三,做好学生的榜样。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辅导员就是大学生最好的榜样,学生能切实地感受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本例中,多次接触后,学生了解老师更多了,公平和公正的态度,阳光、豁达、乐观的积极人生观,用发展、全面和积极的眼光看待评价学生,让杜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珍爱生命,达到认知重建。第四,灵活运用心理学和管理学知识。只有对学生熟悉了,才能够站在这个学生的个性的角度理解他的所作所为,才能“因材施教”,有效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本例中充分运用了共情、放松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团体辅导等方法,事半功倍。

事后杜某告诉我说,他其实也是在逐步试探老师的可信任程度,他找老师的第一天晚上回到宿舍就觉察到老师做过其他同学的工作了。他说从来没有一个人这样耐心地听他讲,还能理解他的不可思议的想法,他说从老师身上看到别人没那么坏,他独自去医院,没有任何亲人、朋友、同学的陪伴,老师那么忙还放下手里的一切工作陪同其到医院检查,他心里十分感激。

杜某,一个曾经的孤僻的独行者,其实跟常人一样,也是那么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关注。我想我是在用心倾听,以爱感召,融化了一颗冰冷的、孤独的心。

参考文献:

[1]Dyrbye LN,Thomas MR,Shanafelt TD. Systematic review of depression,anxiety,and other indicators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U.S. and Canadian medical students. Acad Med 2006,81:354-373.

[2]Goebert D1,Thompson D,Takeshita J,et al. Depressive symptoms in medical students and residents:a multischool study. Acad Med 2009,84(2):236-24.

[3]Saravanan C,Wilks R. Medical students’ experience of and reaction to stress:the role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cientificWorldJournal,2014,737382.

[4]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1-2.

篇9

关键词: 贫困生资助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 现状 问题 解决对策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现状

1.认定标准。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在意见的指导下,各省均出台了高校贫困生认定标准,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学生家庭人均年收入在生源地属最低水平,一般年人均在1200元以下;第二,学生在校消费水平在学校所在地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一般人均在80-120元;第三,学生家庭生活状况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和生源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第四,学生家庭有特殊情况。如单亲家庭、父母亡故、父母下岗失业、学生家庭短期内突发变故、债台高筑,等等。

2.认定方法。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主要采取学生生源地认定和高校相关认定标准相结合的方法,即由生源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出具贫困证明,证明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及贫困程度,高校以此为参考依据,结合学生在校消费情况评出。各高校一般由校学生处负责组织和管理家庭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二级学院或系成立以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为组长,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人、辅导员为成员的认定工作组,负责本学院或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组织和审核工作;班级成立以班主任为组长,学生代表为成员的认定评议小组,负责本班贫困生的民主评议认定工作,贫困生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以电子文档形式报学校学生处审查备案;贫困生材料由学院归档备用。

3.认定方式。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认定方式主要包括生源地认定、高校自身认定两种方式。生源地认定主要是由生源地民政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或父母所在单位出具的贫困证明或家庭经济调查证明来判断。这种认定具有降低高校贫困生认定成本的优点,但也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约束机制,人为影响因素较大,不具有真实性、可信性与可比性。高校自身认定主要是由学校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经过班、系、学院的层层审核与把关,最终确定贫困生的办法。这种认定相对于生源地认定方式,理论上讲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认定成本太高。

二、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1.认定依据可信度不高。许多认定还仅局限在凭经验、主观式的定性判断上,无详细、具体的与贫困生认定相关的量化指标体系,致使贫困生认定工作含混不清,指导性、实践性不强,可比性、可行性不高。

2.认定系统化程度不够。大多数高校对贫困生认定没有制定多维度、多层面的配套措施与制度,往往仅凭某一单方面的标准或办法,如仅凭一张学生困难情况调查表、学生生源地贫困证明或学生个人的贫困申请,没有收入监控机制,没有多环节的班级评议、公示审批、跟踪调查、违规惩罚和动态管理监控制度。实践中,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与规范性难以得到保障,一些具体做法与措施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3.认定规范化程度不高。长期以来,“学生说―教师定―学校批”已成为当前许多高校对贫困生从认定到资助的主要模式。特别是有些学生干部和教师的工作态度与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不熟悉、不掌握情况,不按贫困生认定的办法与程序办事,工作随意性较大,使高校有限的贫困资源“轮流享受”或“平均享受”现象屡见不鲜。

4.认定平台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贫困生认定还仅停留在原始的纸质记录和传统经验式的操作上,没有建立关于高校贫困生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这既不利于规范高校贫困生认定的操作流程,提高贫困生认定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又将耗费高校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成本,挤占高校贫困生的有限资助资源。

5.认定理念创新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强调“经济贫困”,忽视“精神贫困”;二是存在认定成本与认定收益的矛盾与冲突。导致高校要么采取“撒胡椒面”的资助方式,造成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要么采取内部成本外化的方式,完全交给学生生源地办理,造成资助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1.客观因素。首先,我国特殊的国情不利于贫困生认定。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从东部到西部,从沿海到内地,人均GDP收入差别很大,各地的支出及物价水平也有较大悬殊,使得我国高校很难用一个统一的贫困生认定标准来进行量化。其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由于目前受我国法规体系的不健全、网络技术的不发达、市场环境的不成熟及配套制度的不完善等多种因素制约,社会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健全起来,这给了解和确认学生生源地的收入、支出、物价水平、最低生活保障线及学生个人家庭的各种情况带来了很大障碍。

2.主观因素。首先,生源地政府或部门。生源地认定的相对标准与贫困生认定的绝对标准存在落差。生源地认定只能代表该生在生源地是贫困的,但该生在学校所在地却不一定是贫困的。另外,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导致许多假证明,甚至空白证明屡见不鲜。其次,高校方面。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与公平性直接受到高校工作人员的素质与业务能力的影响。当前,这些人为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1)受“成本―效益”矛盾与冲突的左右。导致大多数高校大多没有进行严格的贫困生认定,而广为采取撒网式的贫困生资助方式,浪费资源,降低效益。(2)认定工作责任心不强,随意性现象普遍。表现为不深入调查,不规范程序,不严格审批,而往往采取经验式的决策方式。最后,学生个人方面。贫困生个人思想认识存在差异。有的贫困生善于说明贫困情况,并积极寻求支持;而有的则自卑心理严重,不愿让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导致应该得到贫困资助的却难以得到。另外,有些学生依赖思想较重,缺乏诚信意识,提供虚假证明,欺骗学校,谎称“贫困”,而现行大多数高校对贫困生认定的办法主要以学生自述为主,因此,很容易造成认定失误。

四、解决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1.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高校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便于从量化的角度全面考察高校贫困生资助经费的效率与效益情况,避免贫困生认定的盲目性、随意性。指标体系设计应有反映学生及其家庭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等方面状况的指标。同时,还应考虑到一些特殊性的、文化道德等方面的指标。具体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校所在地保障线、学生所在地保障线、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人均月支出、供养人员职业、劳动力情况、家庭有劳动能力与无劳动能力之比、家庭所在地、家庭的社会关系网及其资助状况、学生德育综合评定等第、有无特殊性重大事件(如事故、灾害),等等。

2.建立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政府应出台关于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的相关政策与法规,明确认定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并加大对造假的惩罚与追究力度;应建立包括政府、高校、社会、学生在内的“四位一体”的生源地贫困生认定主体监督机制;应建立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制度、担保与责任追究制度等在内的生源地贫困生认定“三查”制度。

3.建立健全贫困生认定审批、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包括:建立贫困生评选、审批、监督相互分离的制度;建立贫困生认定归口管理与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归口管理部门,落实责任单位,强化职责与责任,加强监控和约束力。

4.建立贫困生消费信息调查和公示制度。要在贫困生获得资助后,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贫困生消费情况、消费行为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思想教育和说服的方式加以制止与纠正,对无良好转变的,要采取惩罚和取消贫困资助的措施,并及时记入个人档案。还要及时将贫困生资助信息进行公示,以透明评议结果,接受学生群体和教职工的监督,不断完善与健全机制,提高贫困生资助资源的使用效益。

5.建立动态贫困生档案制度。要积极建立包括贫困生的生源地、家庭人员组成、职业、收入情况、收入来源、贫困证明及受助情况等在内的全面的贫困生档案制度,并及时进行跟踪调查与管理,及时进行信息调整与增删,全方位进行动态管理,为贫困生认定提供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规范化的工作平台。

6.加大贫困生认定的软硬件平台建设力度。要在建立动态贫困生档案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开发贫困生信息管理系统,并及时上网,实现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信息化与网络化,扩大工作平台,大力节省贫困生认定的信息成本。

7.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力度。其中重要的是加大对大学生的政策宣传与诚信教育,一方面通过诚信教育使那些“假贫困生”增强诚实守信的意识,从而有助于降低贫困生认定成本,提高贫困生认定效益。另一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贫困生资助的程序、方法、方式和标准,积极参与到贫困生评定与监督的行列之中,提高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

参考文献:

[1]赵炳起.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J].教育财会研究,2006,(4).

[2]汪娟等.高校贫困生资助中的政府伦理维度[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李少荣.建立和完善高校贫困认定制度的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6).

篇10

小梓是我班的一个不爱说话,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有一次,他和小栋发生了摩擦,还动手打了小栋。通过了解,原来是小栋在体育课活动的时候不小心用球砸到了他,他认为小栋是故意这样做的,于是就去打小栋。尽管小栋向他说了“对不起”,他还是愤愤不平地认为小栋是故意砸了他,然后假装说对不起的。于是,我凭以往的经验首先制止了小梓的打人行为,然后和他谈话,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小栋不是故意的,你应该原谅他。尽管当时在老师面前向小栋承认了错误,但是可以看出他不是非常情愿地认错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他又一次次地与其他同学发生这样、那样的摩擦,动不动就动手打人,和同学们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案例分析】

小梓之所以在我的教育后没有任何改进,是因为我的这个教育没有起到效果。我的这个教育可能只是停留在“管理”、“指导”的层面,并没有达到一个真正的“教学”作用。也许,我的这个办法对于我以前教的孩子有效果,但是社会在发展,孩子们也在变化,总是用自己以往的老办法教育现在的新孩子已经行不通。作为一个班主任,应该与时俱进,不应该让孩子来适应我的教育方法,而应该是我主动去适应孩子的变化。我想,小梓的一次次犯错可能不仅仅是行为上的问题,而是心理上的问题导致的。所以,我光采用行为管理和指导的方式是不够的,更需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采取一定的心理干预来实现我真正的“教学”目的。

认准目标后,我便一边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一边对小梓采取了以下一些心理干预:

一、个体心理咨询,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个体心理咨询是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方法,在个体心理咨询中,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来访者的自述及会谈、观察、倾听、心理测试等方式,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诊断帮助和改变来访者。那么要弄清小梓出现上面问题的原因并帮助他,我采用了以下几个个体心理咨询的技巧:

1、倾听,了解挫折导致攻击行为。人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关注,所以倾听是根本。优秀的心理咨询者应该是个忠实而聪慧的“听者”,出租自己的耳朵,全身心投入专心地听,站在学生角度上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从而理解他们各种行为表现背后的动机与意义。因此,我将小梓邀请到学校的心语聊天室,一起坐下来不谈他的学习,也不谈他的一些攻击,而是微笑着与他随便地聊聊家常,认真地倾听他的讲述,一次次地认同他的看法,一次次地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想法。经过几次交流,他敞开心扉和我讲述了他的家庭。我了解到他的父母在他出生不久就离婚了,他的母亲直到现在都没有再婚。他非常希望妈妈再帮他找个爸爸,得到爸爸的爱。根据这样的情况,我分析小梓打人的行为也许是一种保护自己的行为,因为他从小缺少父爱,在他的内心深处缺少一种有父亲的安全感,同时为自己没有父亲而感到自卑,于是他对别人特别地防备,不信任,当别人无意对他做出一些“侵犯”的行为后就用打人这样一个攻击行为来保护自己。

2、共情,导出模仿学会攻击行为。共情就是对来访者所说的内容及情感表示理解,可以使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具有安全感,拉近双方的距离,可以帮助来访者清楚地认识自己的问题,明确他们间接表达的或仅仅是蕴含的意思。在与小梓的进一步聊天中,我说:“没有父亲,你一定很难受。当看到别人能够和爸爸一起玩男孩的游戏的时候,当看到别人有爸爸的保护的时候,你一定非常羡慕。所以你一定想没有爸爸的保护,你就自己要学会保护自己。”听了这些,他非常伤心地哭了。他说:“是的,我没有爸爸,学习也不好,别人就看不起我,欺负我。我要自己保护自己,电视里的人在被别人欺负了以后就是去打别人报仇的,多过瘾啊!”采用“共情”的技巧,小梓道出了自己没有清醒意识到的打人的原因便是模仿电视中的方法保护自己。

二、团体心理辅导,建立孩子的健康心理

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在团体中,学生们之间可以共同探讨、互相影响,比起教师单方面的指导榜样作用,学生同伴之间的示范和影响会有更大的作用,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易被学生接受。学生能够在团体中获得情感的支持,产生积极的体验,发展适应的行为,重建理性的认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因此,我就利用团体进行了下面集中形式的团体心理辅导,一方面帮助小梓转变,另一方面也让全班同学得到教育。

1、故事讨论,明确攻击危害。小学生一般对故事都比较感兴趣,通过讲故事来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意见、看法和建议,进行比较和整合,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比较客观的看法,这样看法学生更容易接受。于是,在团体心理辅导课上,我向大家讲述了《大学生马加爵杀人》的故事,让学生讨论:马加爵为什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学生有的说他用杀人的方式来报复别人;有的说他对待同学的心态不好,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他;有的说他太自卑了……我也特地请小梓来说说他的看法,在大家的影响下,他说道:“马加爵用杀人的方式报复别人让他走进了监狱,打人、杀人这样的极端行为是犯罪的行为。”我顺势说道:“小时候打人,长大了很可能发展为杀人,这是非常危险的。”那次明确了打人的危害后,小梓打人的攻击行为明显减少了。

2、游戏活动,感悟同伴温暖。游戏辅导以游戏活动为中介,讲参与者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辅导形式。由于游戏的轻松活泼,能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参与者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

三、创设情境实践,指导孩子的健康行为

篇11

关键词:案例分析;合理情绪疗法;角色扮演

据徐双敏等人研究,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偏执和敌对等四个方面,人际关系问题突出。在某高职院校大一新生人际交往不良案例进行心理诊断,使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等方法帮助学生调整了情绪状态和认知方法,使其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

一、一般资料

1.基本情况

朱某,男,19岁,新疆人,汉族,高职院校大一新生。来访者身高175cm左右,穿着整洁,体态正常,高考和大学入学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无心理咨询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2.个人成长史

来访者性格文静、内向,不喜欢与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但在熟悉的人面前言语较多。自述与母亲关系亲密,大一时几乎每天给母亲打电话,有时一天2~3次。母亲漂亮爱打扮,非常宠爱自己,小学时还是母亲给自己洗澡,初中时才没有再跟妈妈睡在一起,为分床还生父亲的气。因父亲经常出差、内向不善言辞而缺少交流,在家时与父亲说不上两句话就会有冲突。爷爷大男子主义,家里都是爷爷说了算。小学时就被认为女里女气,初中时因脸上长满痘痘,被女生嘲讽,受伤害大,为此妈妈还多次与班主任交涉。性格变得较内向、孤僻,没有要好的同学。

3.个人陈述

两天前坐公交车手机被偷后,不知道怎么处理,对同学谎称手机坏了。现在考上的高职院校不好,学生素质差,想要退学,羡慕其他大学的学生。不喜欢寝室同学,没有共同话题。自己喜欢打扮,想做较完美的自己。认为寝室同学脏、乱,不爱卫生,没有学习习惯,不知道如何适应。自己在寝室没有朋友,出了什么问题也不愿意告诉室友,怕被嘲笑或瞧不起。这次手机被偷后又后怕又内疚,但是找不到人倾诉,也没有人关心。最近几天觉得特别孤单、无助、伤心和烦躁,希望通过咨询找个人倾诉,调节目前的负面情绪,改善人际交往状况。

4.咨询师观察

来访者眉目清秀,思维清晰,表达清楚。因手机被偷的负性事件主动求助,表现出希望解决问题、积极配合咨询的倾向。来访者因社会经验较为缺乏,和同学交流少,而不知道如何处理因负性事件导致的剧烈情绪波动(害怕、内疚等),希望从心理咨询中获得帮助。深入交谈后发现来访者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自卑与自大并重,对外界环境与人多有负面评价。也缺乏一定的交流技巧,如在和咨询师的交谈中,常表现出急于表达自己的问题、想法,却很少静下来倾听对方的回应,常不礼貌的打断谈话而转到其他话题。自己也提及生活中不知道该和别人讨论什么话题。在交谈过程中,表情自然、能与咨询师对视。

二、诊断

1.诊断结果

根据该来访者的症状,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中的人际交往不良。

2.心理测验结果

选择SCL―90和EPQ作进一步评估。

SCL―90各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1.60;强迫1.80;抑郁2.10;人际关系2.63;焦虑2.80;敌对1.63;恐怖1.13;偏执1.83;精神病性1.80;其他1.14。其中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

EPQ得分:P:67;E:60;N:74;L:32。性格偏外向不稳定。

3.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来访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人格稳定,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询行为,无幻觉、妄想、逻辑思维混乱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其主导症状属于正常心理活动。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来访者表现出悲伤、烦躁等负面情绪。

从严重程度来看,该来访者的反应不太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从病程来看,来访者因手机被盗产生强烈负面情绪,而因为人际交往不良导致缺乏社会支持而出现孤单、伤心、烦躁等,时间在一周之内,病程较短。

总体来看,来访者心理问题不严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三、病因分析

生物原因:该来访者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社会原因:初中时被女同学嘲笑导致在人际交往上的退缩、自闭;人际关系方面,几乎没有知心朋友,自我封闭孤傲处世,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缺乏人际交往技巧;遇到负性生活事件之后缺乏有效社会支持来帮助应对。

心理原因:性格偏外向不稳定,个性追求完美,对人对事负面评价居多。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目标的确立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与来访者协商后确定咨询目标如下:

1.1具体目标: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巧,改善自己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寝室同学的关系。

1.2长期目标:完善来访者的个性,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

2.理论原理和方法

根据求助者状况,经过与求助者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使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法进行心理辅导。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角色扮演的理论是以米德的角色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咨询中通过情景模拟,要求来访者扮演指定行为角色,并对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行为技能最有效的一种培训方法。

在本咨询中希望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来访者减轻情绪困扰,使用角色扮演法来学习和练习适当的人际交往技巧,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五、咨询过程

1.诊断阶段

共做两次咨询,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步骤。

第一次咨询:来访者因手机被偷导致出现强烈的负面情绪,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咨询中主要围绕手机被偷及学校学生素质等来访者关心的话题进行会谈,一方面为来访者提供信息和心理支持,第二个方面用接纳、共情、理解和来访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第三搜集了来访者的相关信息,帮助咨询师对来访者问题和咨询方向有了大致的判断。

第二次咨询:在第一次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资料,进一步了解来访者的人际交往状况和目前最大的困扰。在本次对来访者进行了心理评估,通过协商与来访者确定了咨询目标。随后制定了咨询方案。

2.咨询阶段

三个任务:一是帮助来访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二用角色扮演法让其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会不一样,体会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三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第三至六次咨询开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法对来访者进行心理调适。

2.1合理情绪疗法在本咨询中运用举例。

诱发事件: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孤立无援,手机被偷心情不好也不愿对他们说。

自己的不合理信念:1)寝室同学从来不主动招呼我,他们肯定讨厌我。2)手机被偷,很丢脸,他们如果知道了肯定会嘲笑我,说我活该。

造成的结果:不想和寝室同学交流,独来独往,感到孤单、焦虑、郁闷、苦恼。

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1)寝室同学从不主动招呼我,一定代表他们讨厌我吗?我自己是否经常主动招呼他们?2)手机被偷我是受害者,觉得自己缺乏社会经验被偷而感到丢脸。人们都不是一出生就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的,现在缺乏社会经验并不意味着以后也缺乏社会经验,只要自己努力去适应社会,经验会越来越丰富的。我的手机被偷了,他们一定会嘲笑我吗?还是只是我害怕他们会嘲笑我?我希望了解别人遇到手机被偷的情况是如何应对的,但是我又不去询问别人的意见,我怎么能够获得足够的经验呢?也许他们会给我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而我因为害怕被嘲笑所以错失这个机会。就算他们会嘲笑我,那又如何?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可能被别人嘲笑或讨厌,这是不可避免的。

产生的心理效果:咨询师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观点,指导来访者对其不合理信念原因进行分析辩论,使来访者认识到目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自己情绪不稳定,对一些人和事常常进行负面的评价,在人际交往中自卑而敏感,但是又对他人苛责过多。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信心,所以觉得别人会讨厌自己和嘲笑自己,其实是自己形成了过分概化的不合理信念。指出来访者需要正视自己的自卑,和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作辩论,并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通过咨询,来访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轻松了许多。

2.2角色扮演法在本咨询中运用举例。

咨询师先扮演来访者寝室同学,对来访者手机被偷一事进行交流。一方面了解来访者平时和同学沟通交流方式,另一方面帮助来访者看到不同的视角,从自己对同学态度的负面想象中跳出来,看到其他可能性。

然后进行角色互换,由来访者扮演寝室同学,咨询师扮演来访者,这样有助于来访者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自己的一些语言,从而认识到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最后通过改变一些说话的用词和语调进行扮演,让其认识恰当的交际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咨询后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来访者对周围同学、老师进行简单的调查,了解他们对手机被偷的人有何看法。引导来访者从中获得支持信息,并合理看待负面评价。

2.3学习人际交往技巧。

针对来访者情况,提供人际交往的相关看法以供参考。

热情交往:人际关系是互动的,不能总是消极地等待,而要主动地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沟通。开放自我是有感染性的,你对别人开放,别人也对你会开放;理解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和性格特点,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生活习惯,在与同学交往中,如能互相理解尊重,大家的关系就容易融洽,也会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宽容谅解:周围的同学都还处于成长的阶段,处理问题会有很多不妥之处,对许多问题也会有不同见解,这就要求能够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相互谅解,就不会导致敌意。

人际沟通中常用技巧:聆听;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说话的技巧;学会欣赏别人等等。

3.巩固与结束阶段

共进行两次,回顾咨询中涉及到的关于来访者个性形成的主要问题,对初中时导致来访者性格改变的负性事件进行简单梳理,引导来访者使用合理情绪疗法与自己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使来访者进一步认识到自己个性上的弱点,并帮助来访者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巩固咨询所获得的结果,同时让其积极认识自身的优点。最后建议来访者到图书馆借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多练习其中的一些交往技巧。

六、咨询效果评估

1.来访者对咨询的自我评估

经过几次咨询,来访者汇报心情好多了,觉得手机被偷的事情造成的情绪波动已经平复,对人际交往悲观失望的情绪也已经得到一定调节。在生活中尝试转换角度来看待问题,对就读学校、寝室同学有更为正面的看法。也尝试在生活中练习使用咨询师提供的人际交往技巧,虽然有时不是特别有效,但是觉得对自己来说是一种锻炼和挑战。准备继续去图书馆借几本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认为这些书对自己会有帮助,将会在实践中慢慢练习交往技巧。

2.来访者周围人的评估

在保密情况下联系来访者辅导员询问情况,了解到来访者近段时间参加班级活动较为活跃,班上同学特别是同寝室同学反映朱某更为合群,开始和同学有一定交流,情绪状态较好。

3.来访者前后心理测验比较

心理测验复查:SCL―90中焦虑抑郁分值恢复到了正常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咨询师评定

第一、对咨询师提供的信息接受度较高,认可关于不合理信念的说法。咨询后能够举一反三的使用ABCDE模型,识别并与自己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对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进步一认识,开始尝试用更为正面的态度来看待自己和同学。第二、来访者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后几次来咨询的时候心情轻松,虽然对人际交往还有一定担忧,但对于人际交往的技巧很感兴趣。第三、在和咨询师的交流中,开始能够考虑到咨询师的感受,比第一二次咨询时更能耐心聆听,打断谈话时更有礼貌和节制。表示愿意尝试主动与同学进行交流。

七、总结

本例表面上看是因为应激造成的情绪问题,但其实质是长期人际交往不良缺乏人际支持而积累的后果。咨询师针对来访者的成长经历、人格特点和具体的应激事件对其人际交往不良的原因进行探讨和处理,在咨询中通过合理情绪疗法较好的处理了来访者的认知偏差,结合角色扮演、人际沟通技巧学习处理了来访者的情绪问题,并发展了人际交往技巧,取得较好的咨询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11.

[3]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11.

[4]李百珍编著.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篇12

关键词:案例报告;焦虑障碍;合理情绪疗法;角色扮演

一、一般资料

(一)基本情况

马某,女,17岁,甘肃舟曲人,兰州新区某寄宿制高中三年级学生。自述母亲性格好强,从小经常被母亲打骂,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母亲经常吵架致离婚,离婚后孩子留给母亲,但长期在姥姥家生活,由姥姥和舅舅带大。七年级的时候母亲与他人结婚,生育一个男孩。该学生高大约1.60米左右,体态正常,无器质性疾病。高中入学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二)个人成长史

马某是家中独生女,出生后身体较健康,小学期间,父母离异,从此觉得低人一等,生活没有乐趣,并与同学很少来往,朋友较少,性格也变得更加内向;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有什么想法都闷在心里,不向任何人说。七年级的时候其母亲与他人结婚,经济情况有好转。上高中的时候学习很刻苦,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爱好,朋友特别的少,和她经常交往的只有一个女生(韩某),属于同一个县城,并且初中就是同班同学;上高中进入文科班后,给班主任写信,要求与韩某坐同桌。两人关系十分友好,学习上互相帮助,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在40人的班级中从二十几名逐步进入前十名,生活上互相关怀,同学们都很羡慕他们的关系。后来因为宿舍内和其他同学闹矛盾,马某情绪特别激动,要求班主任为他评理。而班主任调查此事后,对双方都做以批评。马某情绪失控,和班主任吵了起来,班主任要求其作检讨,他情绪更加激动。韩某私下给班主任说明情况,请老师理解马某。马某通过别人知道韩某专找班主任谈话,有可能说她的不好,就和韩某撕破脸皮,大吵一架,韩某不在和她成为同桌,认为马某人品很差。后来马某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发现没有任何自己玩,就尽量主动去接触韩某,请求班主任帮忙。后来,同学关系逐步正常化,情绪逐步好转。她平时遵守校纪班规,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学习刻苦努力,英语成绩名列前茅,但数学成绩偏低,也是他最头疼的事。性格内向、胆小,不爱说话,也不爱主动与人交流,几乎不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时常感到自己压力很大,觉得任何时候只要不学习就是浪费时间。

(三)个人陈述

过完暑假返校后,马某进入高三阶段。由于学生们意识到高三的重要性,学习压力逐步加大,很多学生都开始刻苦学习,竞争特别激烈。自己看见其他同学都在疯狂的学习,更比以前刻苦。由于数学学科基础较差,成绩长期得不到提高,心别的焦急。数学老师赶教学进度,讲课速度较快,步骤简写,自己就什么也听不懂。下课想问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又因为人际关系的不良,碍于面子,不再解决那些疑难问题,日积月累,数学成为自己的短板学科,我的内心产生了焦虑。回想起暑假生活,妈妈和爸爸(继父)在家不是怎么关心我,而特别的疼爱他们的儿子,心里特别的伤心。我觉得妈妈把我生下来就嫌弃我是女孩子,看不起我,还打我。我一点都不想回那个家,那个家不属于我。自开学以来(24天),我没有和妈妈打电话了,我不想和他说话。我现在特别发愁我的数学成绩,这样下去我什么大学都考不上,那时候他们会另眼相待我的。我觉得我从一开始来学校读书,就是很大的错误。我现在的生活没有任何意义,我考不上我到底要干什么去?我最不想回的就是那个家,我很讨厌,我不想让他们排斥我们。

(四)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说话速度适中,表达清楚,思维清晰,到激动处就变得烦躁不安,最后竟然泪流满面。同学反映求助者最近显得心事重重,情绪低落,言语较少。

二、诊断

(一)诊断结果

根据该求助者的症状,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二)心理测验结果

选择SCL―90和焦虑自评量表作进一步评估。

SCL―90各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1.60;强迫1.80;抑郁2.10;人际关系2.63;焦虑2.80;敌对1.63;恐怖1.13;偏执1.83;精神病性1.80;其他1.14。其中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

焦虑自评量表分数:总分 47;标准分 59;分数等级 2。

(三)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φ罩⒆囱П曜迹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等

症状。

从严重程度来看,该求助者的反应不太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从病程来看只有三个星期,时间较短。

从焦虑自评量表分数分析,受测者常能体验到中等程度的焦虑、不安、烦恼的心境,易紧张、激动,不容易放松。受测者对自己的评价较低,有时灰心丧气,对未来缺乏足够的信心,容易陷入消极状态。受测者比较多疑、不太相信他人,常回避与他人交往。需要做决策时,受测者往往优柔寡断,担心出错。有时,受测者还会体验到莫名的恐惧和威胁,但不是很严重。

总体来看,求助者心理问题不严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三、病因分析

生物原因:该求助者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社会原因:家庭环境使得求助者形成不合理的认知;人际关系方面,知心朋友较少,和舍友之间有误会;缺乏社会支持,未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注。

心理原因:性格偏内向不稳定,追求他人对自己的理解与关爱。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咨询目标的确立

具体目标:解决目前的焦虑,抑郁状态,平静情绪;改善自己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寝室同学的关系;感受他人对自己的关爱。

最终目标与远期目标: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感受别人对自己的关爱与支持;学会换位思考。

(二)理论原理和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治疗和模仿法(角色扮演)。合理情绪疗法治疗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其基本理论依据为ABC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其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而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五、咨询过程

(一)诊断阶段

共做一次咨询,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步骤。

(二)咨询阶段

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并用角色扮演法让其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会不一样,并学习关心他人的方法和措施。

第二次咨询开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她进行心理调适。

诱发事件:数学学科成绩逐步下滑,成为高考成功的绊脚石。

自己的不合理信念:1)我的数学基础差,老师让我从最简单的做起,但高考不会考那些最简单的题目。当前我数学听不懂,就怪那个数学老师,讲的太快,太简洁。2)听一些同学说,数学对于文科生很难,想要提高分数基本不可能,费多大的力气都是白搭。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提高数学成绩,还不如多学习其他科目。3)我不会向数学成绩好的学生问题的,他们都看不起我,从来不和我问英语,我凭什么去问他们,犯贱吗?4)数学成绩考不好,有可能会影响高考的总成绩,万一考不上的话,家人、请朋好友肯定都瞧不起我,那我怎么办?

造成的结果:每天神经都处于紧张状态,说话、行动都特别谨慎、小心,惟恐浪费了时间,数学成绩继续下滑;感到特别焦虑、郁闷、苦恼。

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1)我的数学基础差,老师让我从最简单的做起,但高考不会考那些最简单的题目。当前我数学听不懂,就怪那个数学老师,讲的太快,太简洁。──万事开头难。任何事情都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过程,高考题也不例外。老师讲课针对全体学生,不能只照顾你一个人。过程听不明白,可以下课主动地与老师交流。2)听一些同学说,数学对于文科生很难,想要提高分数基本不可能,费多大的力气都是白搭。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提高数学成绩,还不如多学习其他科目。──人要有自己的思S与判断,杜绝人云亦云。要深刻理解短板效应,用水桶装水,挡板低了,肯定装的水就少了。数学成绩过低,一定会影响总体成绩。3)我不会向数学成绩好的学生问题的,他们都看不起我,从来不和我问英语,我凭什么去问他们,犯贱吗?――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要看你怎样去看待它,对事件的看法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一次人际冲突――我很失败”犯了过度概括化的认知错误,可以改为“一次人际冲突――我在这次人际关系中有点失败”这样关注的就是事件本身,而不是求助者自己本身。人贵在相互理解与包容,包容别人的缺点,就是放大自己的有点。4)数学成绩考不好,有可能会影响高考的总成绩,万一考不上的话,家人、请朋好友肯定都瞧不起我,那我怎么办?――对于高考,结果虽然很重要,但最美的是我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持之以恒的过程。只要我努力了,我就不后悔。对于父母,她们不会因此而对我产生“深仇大恨”,不会不理睬我、故意疏远我。其他人更没有理由疏远我。往最坏处设想,就算很多人都冷淡我,我就一定一无是处了吗?我既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且只有我自己最了解自己,我应当对自己充满信心。

产生的心理效果:咨询师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观点,指导求助者对其不合理信念原因进行分析辩论,使求助者认识到目前心理问题的原因:自己太过于注重结果,过于敏感;把所有情况归咎于分数和要求别人施舍关爱的错误认知;以前对于父母的负性情绪被数学成绩一再下滑激发了,并形成觉得自己父母看不起自己的过分概化的不合理信念。通过咨询,求助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轻松了许多。

接下来运用角色扮演,咨询师先扮演求助者妈妈,内容为那次冲突情景的对话,这样可以了解求助者平时和父母沟通交流方式。然后把角色互换(让求助者扮演她妈妈,咨询师扮演求助者),这样有助于求助者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自己的一些语言,从而认识到自己在对父母关爱的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改变一些说话的用词和语调进行扮演,让其认识换位思考在母女沟通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巩固阶段

共做一次,回顾咨询中新涉及到的关于求助者对关爱理解的主要问题,使求助者进一步认识到自己思维中的缺陷,帮助求助者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巩固咨询所获得的结果,同时让其积极认识自身的优点。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对母爱的特别理解和缺乏换位思考的处境是出现人际问题的关键,帮助求助者要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对待父母爱的施舍,另外还练习了怎样给关爱别人,尽量用委婉,温和的口气,而不用愤怒的口吻。最后还建议她到图书馆借一些描写父母之爱方面的书籍,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六、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求助者反映,心情好多了,已经和父母亲打电话了,电话中常常传出母女彼此的笑声;同时,注重数学基础题,和周围同学乐于探讨,开心交流。

咨询师也明显感觉到求助者情绪比较稳定了,后几次来咨询的时候心情都是很愉快的。

心理测验复查:SCL―90中焦虑抑郁分值恢复到了正常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求助者身边同学和老师,尤其是同寝室同学反映张某变得比以前通情达理了,大家都愿意和她交往了,每周末都打电话向家人问好,心情轻松了很多成绩也开始提升了。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114-137.

[2]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34-42.

篇13

关键词 焦虑 一般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1求助者一般资料

唐某,女,19岁,某大学一年级学生,长女,有一妹妹。父母务农为生,均为小学文化。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家庭基本和睦。家族无精神病历史。自己主动前来咨询(咨询师每周半天在其学校心理咨询室值班)。

心理测验结果:倾向内向;中度焦虑。

2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近一个月来焦虑,失眠、体重减轻。

个人陈述:“我一个月前上外语课的时候,在黑板上没有默写出单词且当众摔跤”、“当时觉得自己很丢脸,感觉同学们会因此瞧不起自己”、“觉得自己真没用”。近2周来,自己不敢去上外语课,总觉得同学和老师在心里都笑话自己,有人在背后对自己指指点点,可是又担心总旷课外语成绩不好,所以非常苦恼,感到焦虑。

3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曾分别与其英语老师和辅导员有过一次咨询谈话。英语老师说唐某上课听讲很认真,但在课堂活动时则表现的不主动,有点内向,所以自己平时对她也比较关注,有时会主动让她回答问题,就是希望她能变得外向、开朗点,但没想到上次一个普通的听写对她影响这么大,自己对这件事都快忘了。辅导员反映就是唐某来自农村,入学后在寝室生活方面可能有点不适应,但这孩子话不多,自己也就没有多在意,而且她一般表现的比较独立,能干,勤快。最近只是觉得她气色不好,问她是不是生病了,唐某只说是身体不适,无明显病理状况。自己也没想到会发展成现在这样的心理问题。

4评估与诊断

(1)评估:根据个人分析和心理测验结果,该求助者的问题当属一般心理问题。

(2)诊断与鉴别:摄入性谈话中,唐某谈及英语学习时焦躁不安,回想到单词听写则神情落寞。根据区分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心理学原则,该求助者产生情绪困扰有明显的原因,情绪性质和强度与现实处境相符合,有良好的自知力,也有主动求治的愿望;心理活动协调;人格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心理状态正常,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该求助者的内心冲突属于趋避式冲突,与现实处境相符,属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问题。该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局限于在英语的学习上,虽然对睡眠、饮食造成一定影响,存在一定泛化,但是该求助者的主导症状是焦虑,情绪反应在正常范围内,持续时间也仅一个月,没有影响社会功能。该求助者存在失眠、食欲不佳,具体情况还需进一步了解,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EPQ:T=41.3 倾向内向;SAS:64分,中度焦虑。

(3)根据以上分析和心理测验结果,该求助者的问题当属一般心理问题。

5求助者问题归纳

(1)认知的偏差,潜意识里仍认为,这是由于自己能力不佳、学习不努力造成的,加上来自农村不适应城市的自卑,高考填报的失误,导致产生不合理情绪。

(2)“不合理情绪由”导致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和对外界的过分关注。“成绩”和“摔跤”问题难以克服,把身体感觉到的大大小小问题都与英语课的表现后果相联系。

(3)大学生活上的不适应被英语课的表现“反复强化”,形成恶性循环和动力定型。导致焦虑情绪不断加强,难以控制,一些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4)医院检查结果证明无器质性病变,但伴随一定躯体症状(失眠、体重减轻)。

6咨询目标

因为本例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因而咨询的总目标为帮助求助者分析与认知问题,改善睡眠和饮食情况,引导其主动解决和克服“不合理情绪”,促进健康成长。咨询中具体目标制定如下: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调整认知,减缓或克服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睡眠;可以上英语课,不耽误课程。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适应能力;树立积极正确的自我意识,增加对生活的信心。

7咨询方案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①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②咨询原理:所谓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 (Albert Ellis 1913)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

③咨询时间与收费:时间为每周1次,每次50分钟。费用:不收费;心理测验免费。

8咨询过程

共进行了5次咨询,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2次咨询);第二,心理帮助阶段(第3~4次咨询);第三,结束与巩固阶段。(第5次咨询)。以下为简介:

第一次咨询:

时间:2014年11月17日

目的:

(1)进行摄入性谈话,了解求助者主要问题,成长经历。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用摄入性谈话法,收集来访者资料,探寻来访者不合理信念及改变意愿;

(3)双方共同确定咨询目标;布置咨询作业:回去仔细想想谈话内容,并且写出想法。咨询师同时建议一个星期后预约第二次咨询。

第二次咨询:

时间:2014年11月24日

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

(2)确定问题:提问及自我审查技术;

(3)检验表层错误观念。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合理情绪疗法(ABC)。

过程:明确求助者问题,做心理测验,将测验结果反馈给唐某本人。运用ABC疗法并结合问题行为作出初步分析,让她了解焦虑情绪的成因。

(“产婆术式辩论”部分摘录如下)

......

咨询师:好的,你可以描述一下你自己当时的感受吗?

求助者:嗯,可以。当时我记得十分清楚,因为新单词我都预习背诵过的,可就是一上黑板,就感觉到手在抖,觉得紧张,老师对比大家成绩后感觉浑浑噩噩的,所以下讲台的时候,心不在焉,恩,心神不宁吧,摔了一跤。(此为唐某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

......

咨询师:结合你目前的状况,恩,你觉得这都是上次“英语课听写”这件事情,导致的吗?

求助者:也不全是吧,(若有所思)开学过后,嗯,认识大家之后嘛,我觉得自己比较孤独,和室友说不到一块去,学习上又这样,觉得自己无能.......现在我整天担心自己的英语成绩,又不敢去上课,晚上睡不好,也没有食欲。(此为唐某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

咨询师:嗯,谢谢你的信任,告诉我这些事情,我非常的理解,陌生的学校环境,不熟悉的圈子。这是很多新生的一种常态,这点不用怀疑自己。(微笑)下面我向你分享我自己的一段经历,你愿意听吗?

求助者:可以啊(情绪好转)。

咨询师:我的经历就是,我读四年级时,从农村转到城市,因为没有学过英语嘛,结果第一次英语考试就不及格。(笑着告诉他)记得自己比较难过,觉得,“同学都考得不错,为什么自己不及格?”十分怀疑自己,感觉沮丧。所以我感同身受,你也是这样吗?

求助者:恩,差不多,(忽然)那你现在英语怎么样?

咨询师:哈哈,我比较幸运啦,老师鼓励了我,说,“那你更需要加油啊,自己努力,老师也会帮助你的,我们一点点进步!”后来高考我英语成绩128分,所以,你觉得可以用某一次的成绩来衡量你的水平吗?

求助者:........(若有所思)

咨询师:这就是我分享的经历,在我看来,不能因为某一次的失误,(注视着她眼睛)就全盘的否定自己,就觉得自己失败了。(这就是唐某不合理信念的绝对化要求B)

求助者:有道理,可我从小学习一直很好的,但大学的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再班上不能拿到前三名,而且上次英语课我跌倒后全班同学都在笑。

......

咨询师:我当时给了自己一个3个月的适应期,才好点的。

求助者:我想老师你说的对,我可能也需要一个适应期。

咨询师:是的,所以你现在需要的,给给自己一个适应期,你一直都是很优秀的。所以现在你觉得“英语课听写成绩”能决定你以后的成绩了吗?

求助者:好像不能。

(摘录完)

家庭作业:将这次谈话的感触回去记录下来,自己这段时间来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

第三次咨询:

时间:2014年12月1日

目的

(1)分析自己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2)提高自我情绪和行为的调控能力。

方法:谈话法 认知行为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通过对家庭作业的分析,使求助者明白,是她核心的错误观念导致了她的不良情绪和行为。

(2)布置家庭作业

记录此次咨询对自己认知转变的启示,并分析这种观念转变对改善情绪的作用;

不断巩固新观念,多观察分析他人,多注意观察别人的缺点和不足,明白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正面积极评价自己,学会接纳自我,以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

在本次咨询中咨询师同求助者一起分析她的不合理信念,并进行反思,最后教其运用放松练习缓解紧张焦虑情绪。

第四次咨询:

时间:2014年12月8日

目的:

(1)与求助者讨论、反驳她的不合理信念,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信念;

(2)帮助求助者产生认知层次的改变,克服焦虑情绪。

方法:访谈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主要运用合理的情绪想象一个情景:“如果她积极参加英语课,不怕失败,不断锻炼自己,这样将来她的英语成绩一定很好。”让她体验这种自信快乐的情绪反应,使他有一个积极的情绪和目标。

第五次咨询:

时间:2014年12月15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结束咨询。

方法:谈话法、心理测验法。

过程:

(1)反馈作业,头痛和失眠的症状基本消失,XX自我感觉目前心理状态比较稳定。

(2)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和现实问题,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多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并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实践。

(3)基本结束咨询,做好咨询的回顾和总结,对求助者的进步给予正性反馈与强化,帮助求助者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认知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用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面对未来生活。

9评估

9.1求助者及老师评估

求助者表示,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现在克服了“不敢上外语课”的问题,自己有了信心,可以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从此也觉得上外语课比较轻松,不再感到焦虑了,上外语课也不再是一种负担。自述“情绪明显好转,睡眠恢复正常,睡眠质量有所提高。在未来的生活中,如果有类似的困扰,会及时的进行自我情绪调节,找到使自己困扰的原因,再消除困扰。”求助者老师评价:“经过这段时间的咨询,唐某变得逐渐开朗起来,情绪稳定,心情好转了。”

9.2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来访者目前状态稳定,精神面貌较初访时大有好转。学习与生活恢复正常,咨询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临床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2):163-204.

篇14

小刘是上海某大学大三学生,即将面临就业,却行动不起来。通过面谈,进一步了解刘同学寻求援助的关键问题,与其一同感受问题、梳理问题,并引导其对自己当前状态重新认知,使其明确自身目标实现和现实可能性的关联度,最终为她的选择提供适度的建议和帮助。

【客观信息】

依据小刘在学院职业测评中心的测评报告、个人相关信息的收集(外貌、言行、交谈反应、思维过程等)、自身对小刘的了解(性格、对自身和现实的定位等),加之来访者的自述得出以下信息:(1)小刘一家三口;(2)家庭水平中上,父母工作普通;(3)考入大学后,父母为之;(4)困惑:回家直接就业还是留在大城市打拼?

【主观信息】

(1)小刘对自己的去留问题很困惑,但隐约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职业意向;(2)父母身体不好,需要照顾,姐姐已经定居上海,且父亲已经帮他谋好差事,这些信息给小刘的直接作用就是将其困于现有信息的表面,即回家工作兼顾照看父母。

二、咨询对象

姓名:小刘 性别:女

学校:****学院 专业:汽车营销与服务

选择咨询途径:1、√主动;2、被动

三、主要方法

采用面谈方式,了解和掌握小刘基本情况,分析造成现状的影响因素。在会谈的整个过程中,首先,注重以来访者小刘为中心,真诚倾听小刘的讲述,使用同感技巧,积极关注构建良好的、可信赖的资方关系,为之后问题咨询和解答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在咨询过程中,更加关注对来访者小刘的支持,对其陈述的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澄清与核对,并及时表示肯定和鼓励,以激发来访者透露更多信息资源,更好引导小刘进行理性、可行的思考和行动。

目标一:缓和情绪,建立咨访关系

目标二:确定来访者困惑的选择因素

目标三:帮助来访者明确职业兴趣、价值取向以及家长的期望

目标四:收集更多的职业信息,锁定抉择

目标五:列出实施的具体步骤,保障目标

四、咨询记录

咨询师:你好,请进。来,这边请坐。

小刘:老师好,谢谢

咨询师:我是今天当班的咨询师。(给对方一个眼神)你也介绍下自己吧。

小刘:我姓刘,就叫我小刘吧。

咨询师:(再给来访者一个眼神,微微笑,暗示,再多说点)

小刘:嗯,我是学汽车营销的,今年大二。

咨询师:今天来你想跟我谈些什么呢?

小刘:我今年大二,同学都积极实习找工作,但我却一点动力都没有,不知该怎么办?

咨询师:你现处大二,其他同学都在行动,但是你却不知所措。是吗?

小刘:是的

咨询师:这种现象的确让人困扰。但我很想具体了解当前最能让你感受到的压力是?

小刘:老师,我就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面对毕业,一点状态都没有,急不起来。

咨询师:从刚才的表述中,体会到你现在处境确实遇到麻烦了。这样,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

小刘:好

咨询师:你对我的信任,我很开心。再说说你的学习和专业情况?

小刘:学习成绩中上水平,对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不擅长。

咨询师:刚才你说自己对专业不擅长,我没太听懂。因为我对汽车营销与服务相关知识也不是很熟悉,所以想请你帮忙解答一下。

小刘:就是自己对这个专业的学习基本知识可以掌握,但是没有自己的特色技能。

咨询师:那你对自己现在的成绩水平还满意吗?

小刘:还满意,不会因为学习成绩而让自己有压力。

咨询师:嗯,很好,看来你是一个比较客观、现实的女孩子。(及时肯定来访者)

小刘:呵呵,我只是比较喜欢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

咨询师:那我似乎可以这样认为:你现在的压力来源基本可以排除你的专业学习,对吗?

小刘:对的

咨询师:关于你的学习成绩情况我现在基本了解,那现在我更想听听你寝室同学的情况,你愿意满足我此刻的想法吗?

小刘:当然愿意

咨询师:谢谢你,能满足我。那现在就说说看。

小刘:我们寝室4个人,关系还不错,其他三个人成绩都很好,各方面表现也比较突出。

咨询师:你们关系还不错,能再具体点吗?

小刘:就是大家在一起很开心,没有太多隔阂,他们三个性格都很开朗,家境也比较好。

咨询师:听起来,他们跟你的性格等有点不太一样的,你觉得是吗?

小刘:是的,大一刚开始相处的时候,是觉得不太合适,但是慢慢的就好起来了,我们虽然性格不同,但是都很真诚。

咨询师:听到你们很融洽相处,我也很高兴

小刘:谢谢老师

咨询师:那老师有个问题想请你帮忙解答一下:刚开始相处觉得不太合适,是你的感受,还是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

小刘:呵呵,说实话,这种感受他们三个是没有的,仅仅是我个人的感受。

咨询师:噢,相信你身上一定有很值得他们三个花心思感染你,与你相处地方,这是可喜的地方。听到现在,我内心有点小疑问,甚至猜测,不知你愿不愿意听我讲出来?

小刘:您讲讲吧。

咨询师:听下来呀,室友们的性格、家境、成绩等方面都优越于你,加之你内向的性格,你是怎么处理这种微妙的差距的?

小刘:老师,其实,我是一个内向且心思重的女孩,虽然刚才我再谈我们室友很开心的故事,但是在我的内心,室友们种种优秀,给自己无形中产生了压力,但我仅仅是给自己很沉重的感觉,绝对没有超越压力,变质为嫉妒等。

咨询师:你真的是一个很善良的女生。有没有发现在处理这个微妙的差距的同时,你在委屈自己,为难自己?

小刘:是的,我知道有很多客观条件是无法弥补的,比如:家境、父母、天赋等,但是还是从内心希望甚至要求自己能够达到,哪怕再苦再累都无所谓。

咨询师:嗯,首先对你积极要求上进的心劲儿值得肯定;也是其他人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我们现在一起推理一下:凭借你自身的这种努力劲儿,你现在应该处于不停歇向前的奔跑状态才对,那你现在是什么处境?

小刘:动不起来

咨询师:透过这种反差,似乎我们可以想想自己设定的目标和要求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的关系?我想听听你的分析,说说看。

小刘:目标犹如航行中的灯塔,指引方向,不可偏远亦不可偏近。太远没有现实指向性和可行性;太近就没有设定的长远性。

咨询师:分析的很有道理。那么,你对自己设定的要求和目标如何看待?

小刘:通过刚才跟老师的一番交谈,我觉得对自己的要求过高,目标过大,而且没有分享、交流,只是跟自己较劲。

咨询师:那之后你怎么办?

小刘:首先,我要重新梳理自己内心的事情;其次,找出自己最在意最想实现的关键点设为目标,制定操作性强的计划;最后,学会交流、分享。

咨询师:听到你的分析,我很欣慰,因为你就在刚才从一个咨询者,变为了解决自己问题的咨询师。那你的计划准备什么时候启动啊?

小刘:下周开始吧。

咨询师:清理内心,重新认知自己,树立目标是你当前最最关紧的事情。你觉得呢?

小刘:嗯,对的,那我就从今天下午回去就开始落实。

咨询师:看来我没有看错,你就是一个行动力很强的人。

小刘:谢谢老师

咨询师:不客气,好好落实,有新的进展和收获记得告诉我。

(咨询师起身送走来访者,站立,微微笑,送来访者出门。)

五、个案分析

田秀兰等学者(tien,lin&chen,2005)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生涯不确定感包括了许多“对个人的不确定”与“对环境的不确定”。做决定让人坐立难安的另一个根源,是对选择项目的难舍。而难舍之所以复杂,涉及了选择时所考虑因素的“轻重”与选择项目的“几率”。(金树人,2007). 咨询过程中运用帕森斯职业辅导特质因素理论,了解来访者职业兴趣、价值取向及家长对其的期望,帮助并引导来访者作出合理的决定。在明确小刘就业兴趣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运用盖缇(gati,1986)规范的、理性的生涯决定模式――“因素删除法”帮助来访者逐一删除若干次要的选择属性。

六、评估结果

通过2-3次的咨访过程,在学院“职业系统测评”和“因素删除法”的双重作用下,小刘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意向和澄清了价值取向,做出了慎重的决定。

七、总结

通过面对面的交谈,逐步挖掘来访者小刘的隐性信息;并运用帕森斯职业辅导特质因素理论,在了解小刘职业兴趣、价值取向及家长期望程度的基础上,一同感受问题、梳理问题,采用因素删除法帮助小刘作出最合适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