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宏观经济利率范文

宏观经济利率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宏观经济利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宏观经济利率

篇1

关键词:宏观经济;通货膨胀;利率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杠杆,是宏观经济调节中最常用的政策工具。

一、利率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基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实经济中的各个因素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在这些众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矛盾中进行着的,也就是不断地通过均衡-失衡-新的均衡这样一个过程来实现的。这些市场经济国家进行的宏观经济调控是建立在西方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二、我国应用利率这一宏观调控工具的实践过程

1979年4月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总共进行了二十多次调整,在20世纪90年代就进行了14次之多的调整,总体看来,我国利率调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1979-1985年,利率上调时期

改革之初,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就已注意到银行利率偏低的状况。我国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较高的利率不仅有利于筹措建设资金,而且还可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鉴于此种情况,如表1所示,在1979―1985年这个阶段,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多次提高存款利率。

(二)1986―1995年,利率波动时期

这一阶段利率随经济周期上下波动,体现利率与经济发展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三)1996―2003年,利率连续下跌时期

由于前几年针对通货膨胀的“软着陆”政策,利率调整的频率较多,幅度较大,使这整个宏观经济产生了收缩效应。为此,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的财政金融措施,包括增发1000亿元国库债券,重点用于增加一些基础投资建设,1998年3月、7月和12月三次降低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为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创造了条件。

(四)2004年10月29日至今,利率连续上调时期

前几年一连串的利率下调后,有效地拉动了经济,投资大量增加,致使经济又陷入过热状态,经济结构不是非常合理。为此,中央银行决定,自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但并没有有效地抑制经济过热的局面,于2006年两次连续上调利率,带来巨大影响。

1、可能会给地方的中小商业银行带来压力。由于长期以来,地方的中小商业银行是依赖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来决定存贷款利率,但随着利率的连续上调,贷款利率上限的放开,由于存在竞争,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将有可能逐渐占领地方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

2、对国债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在正常情况下,国债市场的价格波动不会影响到央行的决定,而现阶段,国债市场却成了中央银行的掣肘因素。如果中央银行持续上调存款利率,将会使不少债券资产缩水。这样,国债市场的交易价格势必要下跌,这就会不利于国债市场的正常运作。

3、对股市的冲击。从资金面本身来看,存款利率的连续提高,将会吸引相当一部分的股民离场,把钱存放到银行里,这就会使市场的融资成本增长,进而带来投资机会成本的上升。现在有些券商利用国债回购来套取资金来炒作股票,如果央行持续上调利率,对部分券商的资金链必然会造成影响,有的还会影响到相关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

4、造成金融市场秩序混乱。随着利率管制放松,不可避免会使存贷款利率变相提高,这可能会破坏金融市场秩序,使之缺乏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

三、更好发挥利率对宏观调控作用的建议和措施

我国目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市场化程度不如西方发达国家,资金短缺难免普遍经常地存在,听任市场力量的作用,则势必造成利率水平的大幅度上扬,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而且有关利率管理的制度规定也还没有达到详尽规范的地步,因此这就决定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复杂而且长期的,不能一蹴而就,根据我国目前的这些实际情况来看需要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在很长时期内都不能完全放开银行利率,仍需要规定基准利率和银行利率的波动范围,采取稳步推进、逐渐放开的形式,从而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

(一)大力发展金融市场

我国目前虽然已基本形成了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和公开市场业务的市场利率体系,但这些市场的规模还不大,而规模相对较大的资本市场始终存在较高的风险问题。

(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改革还在进行当中,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也还不完善。因此,必须加快两者的改革步伐。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堡垒”,其改革必须遵循: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同国有企业改革一样,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是制约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堡垒”,其目前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综合竞争力不强问题。因此,两者都必须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业务创新与市场开拓。

(三)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区间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无论是实行利率管制还是推行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利率水平应该保持在何种区间内,是影响宏观经济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利率区间能够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促进社会资金的有效配置。因此,要立足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国情研究我国的利率波动区间,如经济金融发展二元结构、主要融资方式等。

在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经济周期波动处于低迷阶段时,降低利率是刺激有效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宏观当局降低利率会受到流动性陷阱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在特定的经济运行阶段,不能只单纯地依靠调整利率,而是必须采取与相应的财政政策等相配套措施。

参考文献:

1、N・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529-531.

2、罗红兰.谈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J].山西财税,2006(5).

3、何治莉.银行储蓄存款利率模型分析[C].北京大学政学者论文集,2002,117-140.

4、孙勇.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与利率市场化[D].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5).

5、胡朋朋.利率调整与经济周期波动[J].理论与当代,2004(10).

6、石晶莹.现阶段我国利率杠杆功能的发挥情况述评[J].绥化学院学报,2005(10).

7、刘利.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8、张国俊.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关键是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J].金融与经济,2005(2).

9、沈君,孙卓华.当前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上调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经济与观察,2005(11).

10、张威.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依据及政策取向[J].财贸经济,2001(4).

11、胡海鸥,吴国祥.中国金融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83-385.

12、杨晨光.央行利率调整的趋势分析[J].经济观察,2004(11).

篇2

关键词:仿射模型;泰勒规则;风险溢酬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7-0040-03

一、问题的提出

利率期限结构也称为收益率曲线,刻画的是相同风险水平下,利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收益率曲线的位置和形状随时间而改变,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利率水平和利差(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之差)均不相同。下图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反映了美国1990―2001年之间处于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收益率曲线的变化。那么推动收益率曲线动态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呢?潜在因素(1atent factor)是一种解释。潜在因素(变量)不能被直接观测到,但可以从债券价格中推算出来。作为这类文献的代表,Litterman和Scheinkman(1991)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把影响利率期限结构动态的三个主要因素命名为平行因素(1evel factor)、斜度因素(slope factor)和曲度因素(curvature factor)。平行因素影响所有期限的收益率,斜度因素决定了收益率曲线是陡峭或是平坦,曲度因素影响收益率曲线的弯曲程度。这种解释在理论上不能令人满意,利率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是经济系统内生的,利率期限结构作为不同到期期限利率的组合,自然也不能游离于经济系统之外,用通过统计技术产生的、不可观测的潜在因素来解释利率期限结构的动态变化显然缺乏经济理论支持。于是,一些研究者开始着手设计包含宏观经济变量的动态模型,用可观测的宏观经济因素来解释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这类模型被称为宏观-金融模型(Macro-Finance Models)。宏观-金融模型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应用价值。对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测一直是金融实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利率期限结构是固定收益证券和金融衍生产品定价的基础,也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在模型中加入可以观测的宏观经济变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1美国1990-2001年收益率曲线的变化

数据来源:引自长城证券研究报告《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比较研究》

二、宏观-金融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的基本结构――离散形式的仿射模型

Ang和Piazzesi(2003)、Bernanke, Reinhart和Sack(2004)以及Rudebusch和Wu(2004)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模型结构,即离散形式的仿射模型。简单地说①,仿射模型将零息债券的对数价格视为状态变量(向量)的仿射函数②,而状态变量的演进由一个向量自回归模型决定,即: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仿射模型作为宏观-金融模型的基本结构呢这主要是因为,第一,Duffle和Kanl1996提出的仿射模型是应用最广泛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模型具有坚实的微观金融学基础,被称为利率期限结构研究的“载重马车”workhorse model。以仿射模型作为基本模型结构使宏观一金融模型具有很强的理论支撑。第二,仿射模型能够十分方便地接纳宏观经济变量。仿射模型对状态向量中的元素并无特别设定,因此这些元素既可以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latent factor,也可以是可观测的宏观经济变量。Ang和Piazzesi2003将状态向量中的元素分为两组,一组包括两个由主成份分析法得到的宏观经济变量――通货膨胀因素和真实经济活动因素,另一组包括三个潜在变量。Bemanke,Reinhart和Sack2004以宏观经济变量及其滞后值作为状态向量中的元素,潜在变量被排除在外。状态向量元素的灵活选择给研究者带来了很大便利,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效果。

三、宏观经济变量影响利率期限结构的途径――短期利率和风险价格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宏观经济变量作为状态向量中的元素影响利率期限结构,但这毕竟只是一种模型结构上的描述,从经济理论上说,宏观经济变量是通过何种途径影响利率期限结构的呢答案是短期利率和风险价格。

1、宏观经济变量对短期利率的影响

短期利率是连接微观金融视角和宏观经济视角的关键点。从微观金融视角来说,短期利率是其他各期限利率的基本构成成份,因为长期利率是风险调整后的预期未来短期利率的平均值,即

从宏观经济视角来说,短期利率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控短期利率来实现其稳定经济的货币政策目标。如何分析宏观经济变量对短期利率的影响泰勒规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Taylor1993a使用理性预期模型,通过对7个工业国家数据的模拟分析,发现利率规则最有利于中央银行保持产出与物价稳定,这里利率规则是指根据产出和物价水平与目标值之间的差距来调节利率的货币政策规则。Taylor1993b提出了一个简单的代表性利率规则,并证明这一规则很符合1987年至1992年美国联邦资金利率的走势,这一规则被称为泰勒规则,其表达式为④:

2、宏观经济变量对风险价格的影响。

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与持有短期债券相比,人们在持有长期债券时往往要求获得一定的额外收益以补偿自己承担的风险,这部分额外收益就是风险溢酬。因此在4式中,长期利率表示为风险调整后的预期未来短期利率的平均值。风险溢酬与宏观经济状况相关联,例如,在高通货膨胀时期,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值往往较高,因此要求的风险溢酬也较高;相反,在低通货膨胀时期,人们要求的风险溢酬相对较低。在进行计量分析时,风险溢酬被分解为两个部分:风险价格和风险数量。风险数量由随机扰动决定,风险价格则取决于模型的设定。宏观―金融模型设定风险价格为状态变量的仿射函数:

这里Λt,表示风险价格,Λ0是一个七维常数向量,Λ1是一个k×k矩阵。当状态向量中的元素包括宏观经济变量时,宏观经济变量将通过风险价格、进而风险溢酬影响利率期限结构。

四、宏观―金融模型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利率期限结构的宏观―金融模型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国内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逐渐增大,如何进行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利率风险管理首先需要计量自身利率风险的暴露程度,这离不开对利率期限结构未来走势的估计。利率期限结构的动态模型很多,宏观―金融模型以其简洁的模型结构和坚实的经济理论支撑无疑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2、在金融衍生产品定价中的应用

衍生品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金融衍生产品在国内的推出已经有了时间表。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离不开利率期限结构,几乎所有的定价公式都包含无风险利率。在经典的布莱克一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中,无风险利率被假设为一个常数,这显然是与事实不符的,放松这一假设就需要对利率期限结构进行估计,宏观―金融模型在此可以得到运用。

3、在货币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应该指出的是,宏观经济因素与利率期限结构的联系是双向的,宏观―金融模型侧重研究的是宏观经济变量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同时也有另外一类文献侧重研究利率期限结构对宏观经济变量的预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宏观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文献显示,对利率期限结构进行分析,可以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和实际产出变量,从而为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这一理论成果在实践中已经得到运用,英格兰银行的通货膨胀报告从1994年开始定期公布根据利率期限结构推导出来的预期通货膨胀率,而美联储1996年决定把利率期限结构作为一个重要的先行经济景气指数并定期公布长短期利差的变动。既然宏观经济变量对利率期限结构存在影响,货币当局在利用利率期限结构所提供的信息时就有必要区分哪些信息是和已知的宏观经济信息相重合的,哪些信息是宏观经济变量未能揭示的,这个方面宏观―金融模型恰好可以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Ang,A.,Piazzesi M. No-Arbitrage Vector Autoregression of Term Structure Dynamics with Macroeconomic and Latent Variable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May. 50(4)pp. 745-787

[2]Bemanke,Ben S.,Vincent R.Reinhart,and Brian P.Sack. Monetary Policy Alternatives at the Zero Bound:An Empirical Assessment.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PP.1-78.

[3]Duffie,D. Kan,R. A Yield-Factor model of interest Rates. Mathematical Finance,6:PP.379-406

[4]Litterman,R.,Scheinkman,J. Common Factors Affecting Bond Retuns. Journal of Fixed Income1:54-61

篇3

关键词:利率期限结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

Abstract:The yield curve contains abundant information about future economic growth and future rate of inflation. Using the spread with different maturities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this paper established three models and found that the spread between the ten-year and the three-year Treasury bond was the most useful predictor of economic growth with a horizon of four months in the future,and the spread between the ten-year and the seven-year Treasury bond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predictive power for the inflation up to future three months,by comparing with the benchmark model. In addition,the increase of the term spread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raise of future economic grow and the inflation rate.

Key Words: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inflation,economic growth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9-0012-05

一、引言

利率期限结构包含着丰富的经济含义,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已有大量学者开始从事利率期限结构对未来经济活动预测的研究。通常认为利率期限结构与货币政策联系相当紧密,并因此包含了未来利率变动趋势、经济增长的变化以及通货膨胀率变化等信息。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债市场的不断扩充,国债的发行量和交易量的不断增加,完整的利率期限结构正在形成。近期,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宏观经济的波动幅度加大,如何准确把握宏观经济的走向,是企业和经济政策制定者关心的课题,研究我国的利率期限结构是否能对未来宏观经济进行预测显得很有必要。

利率期限结构对宏观经济的预测较早地引起了大量学者的关注,对宏观经济的预测主要包括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预测。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多。Stock和Watson (1989)将一系列指数组合形成经济先行指标,最后筛选挑出7个最重要的变量,其中一个就是10年期和1年期的美国国债利率差。Estrell和Hardouvelis(1991)选取了美国1955年到1988年期间10年期和3个月期国债收益率差,将其与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其各组成部分做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该利率差可以预测未来4年累积经济增长,而边际经济增长的预测步长是7个季度。Plosser 和Rouwenhorst(1994)、Estrella和Mishkin(1997)、Bernard 和Gerlach (1998),以及Berk和VanBergeijk(2000)还对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做了相关实证,尤其是欧洲国家,其检验结果也较显著,他们均得出如果利率曲线斜率为正,未来宏观经济是增长的;反之,未来经济将衰退。

也有一些研究结果与之不相一致。这些研究发现,利率期限结构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失去了这种预测能力。例如,Dotsey(1998)、Haubrich 和Dombrosky(1996)、Stock 和Watson(2003)发现利率差未能预测出美国在1990-1991年的经济衰退。Davis和Fagan (1997)在对欧洲国家进行研究时发现,尽管样本内预测效果比较显著,但仅三个国家(比利时、丹麦和英国)在样本外预测表现较好。因此,近几年学者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利率期限结构对宏观经济活动是否有预测作用,他们还研究这种预测效果的稳定性问题。

此外,Estrella使用了一个动态的理性预期模型来研究收益率曲线对宏观经济有预测作用的条件,发现该预测力的有效程度部分取决于政策制定者是更偏重于达到防通胀目标还是更偏重于满足经济产出目标。如果货币当局更关心产出目标,那么利率差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测作用就更强。

收益率曲线预测未来通货膨胀的研究在国外已有较长历史,最早提出此问题的是Fama (1975)。Fama (1975)使用美国1年和5年期国债数据对通货膨胀做预测,发现不同期限利率差包含未来通胀变化的信息。Mishkin(1988)等证明了利率期限结构包含未来通货膨胀的信息。

然而,国内在利率期限结构的宏观经济含义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大多主要针对其相关理论、模型实证以及其与货币政策关系方面的研究。真正与利率期限结构对宏观经济增长预测比较相关的文献有王媛、管锡展、王勇(2004),他们检验了收益率曲线与宏观经济的预测关系,并得出了存在较显著的预测效力的结论;刘金全、王勇、张鹤(2007)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此外,于鑫(2008)对我国利率期限结构与未来经济变化之间的关联性也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出长短期利差与宏观经济增长为负相关的结论。而朱世武(2005)分析了在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测效用,结论为这种预测作用并不明显,用收益率曲线来帮助预测通胀的思路是行不通的。

本文试图选取几个关键期限的利率差,选取银行间国债市场上规定的做市商必须进行做市的3年期、7年期、10年期,以及其他短期利率1年期和半年期利率。使用三类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使用样本外预测方法,比较与基准模型的预测能力。

二、利率期限结构对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预测

(一)利率期限结构对经济增长的预测

为什么利率期限结构拥有预测经济波动(增长)的能力?

第一种解释是利率期限结构反映当前货币政策,从而在利率期限结构中反映未来经济形势。Estrella (1991)指出,一些学者认为利率期限结构的斜率反映了当前的货币政策的大量信息,当前短期的货币紧缩政策将会增加短期的实际和名义利率水平,由于价格存在刚性,长期利率水平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以致利率曲线的整体变化趋势变平,收益率曲线斜率变小。短期名义和实际利率水平的增加也会打击当前投资者的积极性,因为投资成本跟随上升,致使当前投资机会减少,将来的经济增长也会变缓,减少未来的产出水平。利率曲线的斜率和未来经济增长的这种相同方向的变化,就使得这两个变量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

但是,另外一种解释是,利率期限结构反映的是预期未来货币政策信息,而非当前货币政策信息的反馈,因此,收益率曲线是通过未来货币政策反馈的信息来预测将来产出的变化。短期内,价格存在刚性,而未来长期的价格是可变的。如果人们预期未来货币供应量扩张,那么未来实际利率会下降,并且未来的经济产出会增加。但同时如果人们预期通货膨胀升水增加的幅度超过将来实际利率下降的绝对值,那么长期名义利率仍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利率期限结构曲线也会变陡,即长短期利差变大,而之前已经说明将来经济产出会增加,这样通过预期的未来货币政策作用的渠道,也可以解释利率期限结构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了。

Estrella (1991)还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这种预测能力的IS-LM模型。其认为IS和LM两条曲线的相交点就代表着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达到的均衡点,如果人们预期未来宏观经济上的冲击主要来自于实体部门,IS曲线移动的幅度就会大于LM曲线移动的幅度,并导致宏观经济产出的变化与利率水平同向变化,而纵轴的利率水平正好体现的就是人们现在对将来长期利率水平的预期(所以它的变化趋势也体现了长短期利差的变化方向),因此,上述逻辑就可以简单概括成利率期限结构的长短期利率差和宏观经济增长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

第四个可供解释这种预测作用的理论,涉及到研究投资者跨期的债券购买选择问题。该理论认为大多数投资者偏好稳定的收入,如果预期将来经济即将面临衰退,所得收入减少,那么他们将会购买长期债券并持有到期以增加未来收入,这样的做法加大了对长期债券的需求,价格上涨,进而使其收益率下降,收益率曲线变平坦。此外,一些投资者为平均各期收入,甚至出售手中短期债券来购买长期债券,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收益率曲线变平的力度。

最后,解释理论中还有一种涉及到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模型,该理论中,预期未来经济高速增长就意味着未来实际利率的增加,也就是当前的长短期利率差变大,收益率曲线变陡;如果预期将来经济放缓,那么未来实际利率预期将会下降,收益率曲线变平。这也意味着长短期利率差是可以先行预测到非货币冲击因素引致的宏观经济变化。

(二)利率期限结构对通货膨胀的预测

对于利率期限结构对通货膨胀预测能力的解释,也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说明。其中最基本的解释就是Mishkin (1990a,1990b,1991)从Fisher方程的角度展开,通过实证检验方法来说明是否收益率曲线包含通胀的信息。该模型将m期的名义利率分为两个部分,一个为m期的实际利率 ,一个为接下来m期的预期通胀率 ,于是就得到

如果预期是理性的,那么现实的通胀率 可以写成预期的通胀率加上一个误差项 ,而且

将等式(1)中的代入到等式(2)后,

因此,接下来m年和n年(m>n)的预期通胀率之差可以写成:

其中,而

是误差项。现在要分析利率期限结构包含的信息,就要通过检验是否 。如果可以拒绝这个假设,那么利率差就显然可以预测通胀情况。可决系数R2越大,那么利率期限结构所包含的通胀信息就越多。

此外,站在预期的角度,我们也可以解释这种预测效力。当短期通胀异常低(当前短期利率也相对较低)的时候,人们就会预期长期通胀会增加,并要求长期债券具有更高的收益率;同样地,当短期通胀异常高的时候,市场参与者会预期通胀将会降低,便愿意以低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来持有长期债券。因此,通过这样的渠道,利率差也包含了人们对未来通胀的预期。但是这种关系从理论上来讲也不是完全没有缺陷,因为长期限的收益水平高或低,也可能是因为蕴含了未来实际利率(或回报)的信息,一个上扬的利率曲线亦有可能说明未来实际利率的增加,它并不一定代表未来通胀的增加。

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也被用于利率期限结构对通胀预测作用的解释。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失业率和通胀之间的关系,也被称作“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而且通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显现出来的曲线是斜率向下的曲线。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降低,通胀通常会随之增加;而经济下行时,失业率上升,经济收缩伴随通胀率随之下降。在菲利普斯理论的不断发展中,许多学者开始将经济增长率来替代失业率,并形成了另外一种衍生的“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个替换最早是由美国的经济学家奥肯提出,他认为经济增长率在长期的经济周期波动中与失业率之间表现出一种相反变动方向的关系,而失业率与通胀也是呈现出反向的关系,因此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便显现出同向的相关关系。

三、实证研究

为了研究我国利率期限结构,特别是长短期利差对我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由于银行间国债市场交易量远远大于交易所市场的国债交易,所以我们选取银行间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来度量长短期利差,数据来源于中国货币网。使用月度的消费物价指数(CPI)作为通货膨胀指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一般使用GDP增长率代表经济增长,但是我国没有经济增长的月度数据,所以使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月度经济景气指数中的一致性指数,定义有关变量如下:

累计经济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变化:

长短期利差:

其中: 表示t时期的一致指数, 表示月度环比消费指数, 表示t时刻的长期利率, 表示t时刻的短期利率,n表示预测时间的长度(月),l和s分别表示长、短期利率的期限长度。

(一)模型构建

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模型1:

考虑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持续性,在解释变量中加入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于是有:

模型2:

作为衡量预测的基准,我们建立一个没有利差因子的预测模型,简单地使用滞后期变量来预测。

模型3:

考虑到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会在一段时间之后出现,于是在原来简单模型的自变量中加入当前的货币政策,这里选择使用M1。

模型4:

(二)实证结果

实证中一个重要的变量选择就是预测时间长度(n)和长短利差的期限(l,s)选择,按照惯例,我们选择:

为了比较模型的预测能力,我们使用样本外预测的方法,将数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用于估计参数,第二部分用于样本外预测,使用均方误差(RMSE)来衡量样本外预测效果。为了保证数据的充分,我们以2007年7月作为分界点,这样样本内有60个观测值,样本外有20个观测值。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期限间的利率差变化不尽相同,但总体趋势基本一致,从2002年到2005年期间,多数利率差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到2007年又重新回到初始的水平。

首先对基准模型(即模型3)进行参数估计和宏观经济预测(见表1)。

从实证结果来看,随着预测步长的增加,拟合优度上升,对于经济增长来说,样本外预测误差总体下降,但是通货膨胀的样本外预测误差呈现上升趋势。

为了检验加入利率差后对宏观经济的预测效力,我们分别使用模型1和模型2进行估计①。

在模型1下,不同的长短期利差预测能力差别较大,10年利率与7年利率的差、10年与3年以及7年与3年的利率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预测能力。对经济增长的预测中,预测步长在1到4个月时,样本外预测误差小于基准预测模型的样本外预测误差,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4个月和3个月情形。而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测普遍不佳,仅在12月步长时比基准模型预测效果稍好。其他期限的利率差并未表现出较好的预测能力。从变动方向上看,利率差增加意味着未来出现经济增长,这与经典理论相一致。

在加入预测变量的滞后项之后,10年期和3年期的利率差依然能较好地预测未来1到4个月的经济表现,且预测能力明显强于模型1。另外加入滞后项之后,10年期和7年期利率差在2、3、4及6个月的经济预测能力要强于基准模型。同时3、4个月的通货膨胀预测能力也突显出来。我们看到这些具有预测能力的情况下,利差与经济增长、利差与未来的通货膨胀都具有正向关系。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0年期利率与3年期利率的利差在对4个月后的经济增长的预测能力最强,而通货膨胀则应该由10年期与7年期的利率差来预测,该利差对3个月后的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最强。

在加入政策变量之后的模型4中,10年期与3年期利率差对1到4个月的经济增长依然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且预测能力进一步提高,7年期与3年期的利率差同样具有该预测能力。

四、结论

通过建立三类模型,简单的利率差单因子预测模型,加入预测变量的滞后项的预测模型和加入政策变量的预测模型,同时建立基准预测模型即仅使用预测变量的滞后项来预测经济增长,并使用样本外预测误差作为模型预测能力的判别标准,得出结论认为,利率差对经济增长以及通货膨胀有一定的预测能力,10年期与3年期利差对经济增长的预测能力最强,且预测步长为未来4个月、10年期与7年期利率差对未来3个月的通货膨胀预测能力最强。在加入预测变量的滞后项或者货币政策之后,预测能力有所提高,但并不影响预测的方向。利差的扩大意味着未来经济增长加速,也意味着未来通货膨胀加大。

通过对未来经济增长情况的预测,企业可以提前预计未来生产的产量,政府通过这样的预测也可以估计出未来预算盈余或者赤字规模;此外,央行根据此情况也可以更好地制定当前货币政策;最后,还可以为金融市场参与者提供对未来经济走势预期的依据。

注:

①为了节省篇幅,这里省略了估计结果。

参考文献:

[1]James H. Stock,Mark W. Watson. New Indexes of Coincident and Leading Economic Indicators[R],NBER Chapters,in: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1989,Volume 4, pages 351-409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Arturo Estrella,Gikas A.Hardouvelis. The Term Structure as a Predictor of Real Economic Activity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1. 46(2): 555-576.

[3]Plosser,Charles I.,Geert Rouwenhorst, K., International term structures and real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4.33(1): 133-155.

[4]Estrella,A. ,Mishkin, F.S.,The predictive power of 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mplications for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7(41):1375-1401.

[5]Henri Bernard,Stefan Gerlach. Does The Term Structure Predict Recessions? The International Evidence[R].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Monetary and Economic Department,working paper.1996,9.

[6]王媛,管锡展,王勇. 利率的期限结构与经济增长预期[J].系统工程学报.2004,(2).

[7]刘金全,王勇,张鹤.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因素的动态相依性―基于VAR 模型的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 2007(5):126-143.

篇4

关键词:利率期限结构 宏观经济因素 货币政策

一、引言

利率期限结构是指在某一时点上,不同期限资金的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它反映了不同期限的资金供求关系,揭示了市场利率的总体水平和变化方向。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等原因,利率作为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价格变量及货币当局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观测变量,其在金融市场上所起的杠杆功能显得日趋重要。

对于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解长久以来都是金融家和宏观经济学家研究的主题,但是,二者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区别。一方面,金融家主要集中在有价证券利率的预测和定价上,并没有指明利率期限结构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家专注于理解利率、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关系,为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他们往往信赖“预期假说”,而不管其贫乏的实证记录。结合这两条线的研究似乎是富有成效的,因为两种方式都有潜在收益(Hordahl等,2006)。

因此,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将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进行联合研究的成果,从金融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审视利率期限结构,以此加强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解。本文主要包括加入宏观因素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利率期限结构与单一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以及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关联性的研究。

二、加入宏观经济因素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

传统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主要是针对期限结构本身的研究,没有考虑宏观经济因素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随着利率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人们开始重视利率期限结构中包含的宏观经济信息,并尝试将宏观经济变量引入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发现在模型中加入宏观经济变量后,对利率变动的解释度显著增强(Kozicki和Tinsley,2001;陈哲,2008)。

1.国外研究现状

泰勒规则和新凯恩斯理论的提出,引发并促进了加入宏观因素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即宏观-金融模型(Macro-finance Model)的研究。Kozicki和Tinsley(2001),Ang和Piazzesi(2003)首次在期限结构模型中加入宏观经济变量并证明这样做是合适的。Ang和Piazzesi认为宏观经济变量对收益率起到重要的解释作用,这些变量在期限结构模型中能改善其预测效果,在这一开创之作后,宏观-金融模型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并不断被修正和发展。

Hordahl等(2006),Rudebusch和Wu(2008)将期限结构模型追加到新凯恩斯宏观模型中。Hordahl等构造了一项完全基于宏观经济因素的动态期限结构模型,模型包括通货膨胀率、产出缺口和短期利率三个关键的宏观经济变量,考虑了短期利率到宏观经济产出的明确反馈。Rudebusch和Wu的建模与前者类似,他们均在建模过程中将定价核心看做是外生决定的,但二者都在供给和需求方程中添加了带有几分任意性的滞后结构。

由于大多数的宏观模型中的关键变量是通货膨胀、产出缺口和短期利率,但是由于这类模型的过度简化揭示了非常有限的有关货币权威性和私下部分(private sector)的信息量。众所周知,货币政策的运行环境是需要大量的数据的,所以,通货膨胀、产出缺口和短期利率难以充分地预测货币政策未来的表现。因此,Bekaert等(2010)完善了带有无套利仿射期限结构模型的结构化新凯恩斯宏观经济框架,与前面所提研究不同,除了通货膨胀、去趋势化的产出和短期利率以外,他们在潜在的宏观模型中引进了两个不可观测的变量——随时间变化的通胀目标和输出的自然增长率,构建了一个五因素的清晰的结构化模型,促成了期限结构动力的一个有意义的经济解释。

此外,学者通过不断修正和完善,将宏观—金融模型进行拓展。例如,achter和Iania(2011)通过引入额外的流动性相关和回归预测因素,扩展了仅包含标准宏观经济因素的基准宏观-金融模型,模型在使用横截面数据修正收益率曲线上,显著优于Dew大多数的结构性和非结构性宏观-金融收益率曲线模型。Benchimol和Fourcans(2012)遵循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提出并测试欧元区的模型,特别强调了风险规避和货币的作用。Dewachter等(2012)开发了空间向量自回归模型,在模型中同时考虑了经济冲击的时间和空间维度,通过这一框架来分析欧洲地区通过宏观经济冲击(通货膨胀,产出缺口和利率)的空间和时间进行的传播。

2.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于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晚,因而有关宏观-金融模型这一领域的理论及建模方面的研究还较缺乏,新起的研究都是基于国外学者的理论及模型框架上进行的。

朱波,文兴易(2010)根据宏观经济结构和微观金融模型的结合方式,对国外新近的宏观-金融模型进行区分,主要分为仅在仿射期限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宏观经济变量的简约型宏观金融模型,以及对利率期限结构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考虑的结构化宏观金融模型两种类型。沈根祥,闫海峰(2011)也是在国外文献的基础上,按照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的因子来源将其分为内基模型和外基模型。其中内基模型的因子不可观测,其经济含义往往难以解释,而外基模型中的因子为宏观经济变量,模型具有明确的经济含义。

孙皓,石柱鲜(2011a,2011b)首次使用宏观-金融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但他们并没有构建新的模型,而是基于Oda和Suzuki(2007)的模型框架,先是对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动态过程中的时变宏观经济风险价格进行定量估计,随后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

三、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

利率期限结构中包含了宏观经济的信息,同时,宏观经济因素会对利率期限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

1.利率期限结构与单一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

目前,研究宏观经济所涉及的范围已经相当广泛,主要包括生产、消费、投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货币供给等。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宏观经济因素,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利率期限结构与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情况。

(1)利率期限结构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利率期限结构包含通货膨胀的信息(Mishkin,1990a,1990b;Fama,1990),对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预测功能(Ang等,2006),李宏瑾,钟正生,李晓嘉(2010)通过对中国银行间市场国债利率期限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中国短期利率期限结构(特别是中短端)包含了未来通货膨胀变动的信息,可以作为预测变量用来判断未来通货膨胀走势。

但是,不同学者关于利率对通货膨胀的预测功能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Ribba(2011)通过将预期通胀对利率冲击的瞬间响应限制到零,发现短期名义利率不能作为通货膨胀的预测器来解释,至少不是长期预测器。陈鹏,徐炜(2009)则认为10年期与7年期利率差对未来3个月的通货膨胀预测能力最强,利差增大预示着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增大,而陈红霞等(2011)表明市场利差与未来通胀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对未来通胀具有持续显著的负效应。

除了能够对通货膨胀进行预测功能外,利率与通货膨胀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Yuksel和Akdi(2009)就探讨了不同通货膨胀对美国利率不确定性测度的影响,脉冲的不确定性对短期和长期利率有负面影响,而结构的不确定性对短期和长期利率有正面影响。Tillmann(2011)在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框架内,根据货币传导成本渠道,评估了利率对通货膨胀动态的影响,研究表明,更高的利率转换成更高的边际生产成本,并最终成为更高的通货膨胀。Hagedorn(2011)根据理性预期和全可信度下的标准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模型预测,名义利率应该下降以实现低通货膨胀目标,而实际利率大致维持不变。Ehrmann等(2011)使用高频率债券收益率数据来研究欧元区的通胀预期,发现更低的长期利率,更高的稳定性,以及更好的锚定反应,能够大幅增加长期通胀预期的锚定。Wright(2011)提供了期限溢价,通胀不确定性和二者关系的跨国实证证据,这些证据表明长期通胀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收益率曲线斜率向上进行解释。

(2)利率期限结构与实际经济增长的关系。关于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的联系,早在Estrella和Hardouvelis(1991)就通过美国季度数据,证明10年期和3个月期的国债收益率之差能够很好地预测未来的消费、投资和产出情况。Haubrieh和Dombrosk(1996)通过研究说明利差对GDP增长也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对宏观经济走势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孙皓,石柱鲜,2011),利率期限结构是宏观经济波动态势的“指示器”(孙皓等,2012)。

于鑫(2008)认为长短期利差对我国未来经济变化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但利差的边际预测效果较差。况山(2009)研究发现银行间市场不同长短期利差结构对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的预测能力不同。其中,2年期国债利率与同业拆借1天的利差对一致指数解释力度较强,且一致指数与利差呈负相关关系系,利差越大,未来10个月的一致指数越小。陈鹏,徐炜(2009)则认为10年期与3年期利差对经济增长的预测能力最强,利差增大预示着未来经济的增长。此外,利率期限结构对还能对经济周期波动进行预测,孙皓,石柱鲜(2011)研究表明,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变动能够较为稳定地指示未来3个月的经济周期波动状态。

最新的研究由Favero等(2012)等做出,他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状态空间模型框架,用来分析无套利和大型信息集的预测功能,发现非套利模型在较短的期限较短的范围内更有用,大型信息集则在较长的范围和较长的期限内更有用;收益率曲线模型可以利用宏观经济变量来预测宏观经济。

(3)利率期限结构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大量文献都表明利率期限结构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利率期限结构中蕴含着货币政策信息(徐小华,何佳,2007;郭涛,宋德勇,2008),通过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中央银行可以获得金融市场对未来通货膨胀以及利率变化的预期信息,从而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同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它的具体操作和传导机制对利率期限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Dai和Philippon,2006)。另外,贾德奎(2010)还从货币政策透明度角度上进行研究,发现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更有利于引导市场预期和形成稳定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

不同期限利率受货币政策的影响不同,货币政策对我国短期利率的影响要远大于对中长期利率的影响(刘海东,2006)。货币政策对期限结构不同因子的影响效果也具有显著差异,孙皓,石柱鲜(2011)表明货币政策作用下,利率期限结构水平和曲率因子减小,而斜率因子增大。在货币政策的宽松期和紧缩期,面临货币政策从紧的冲击,水平因子的响应分别为正向和负向,而斜率的响应均为负向;当货币政策由宽松期转向紧缩期时,水平因子变大,斜度变小(潘敏等,2012)。但是沈根祥(2011)的研究指出,货币政策和利率期限结构之间的短期动态影响表现出非对称性,即债券市场对货币政策变化的反应较为迟缓,但货币政策对市场利率的变化反应敏锐。而长期均衡关系则表明,货币政策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期限结构有显著影响,但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央行的利率调控目标不敏感,不能形成明确预期。

2.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关联性的研究

除了分别研究利率期限结构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外,国内外学者也尝试着探索利率期限结构与多种宏观经济因素间的动态关系,从整体上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胡雪琴,陈勇(201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我国国债市场的三因子动态模型,分析利率期限结构、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三者的关系。Reschreiter(2011)研究货币政策制度的转变对英国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目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货币政策改变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实际利率的均值回归水平下降,实际利率的波动性也降低了,实际利率偏离均值的持久性则增加了。Orphanides和Wei(2012)则探索了宏观经济结构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表明实际GDP增长、通货膨胀和名义短期利率的递归估计的VAR产生与调查预测更为一致的预测。

宏观冲击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也引起学者的关注,但宏观冲击对不同期限利率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货币冲击、供给冲击和价格冲击对短期利率具有持续显著的影响,而对长期利率则没有显著作用(刘金全等,2007)。同时,不同类型宏观冲击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也不一致,于鑫(2009)认为利率的水平因子受价格水平的影响最大,货币政策变化主要引起倾斜和曲度因子的变化,但季绍波等(2010)则认为货币政策主导水平因子变化,实际经济变化才是倾斜和曲度因子变化的主要原因。孙皓,石柱鲜(2011)模拟了宏观经济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冲击效应,认为宏观冲击长期对利率期限结构的整体水平具有明显影响,而对坡度的影响仅在短期内有效。

四、研究评述和未来研究展望

篇5

我国旅游经济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其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引入了相关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包括:资源与环境学理论以及景观科学理论。资源与环境学理论的基本条件是建立在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处于无上限的情况下,将其从经济管理分析的范畴里抛除。通过对环境资源的合理调配来实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景观科学理论是将土壤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将人以及动植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达到经济最大化的目的。景观科学理论注重的是环境的整体,通过其与外在事物的交换,维持环境与经济的必要联系。

2我国旅游经济宏观管理的重要措施

2.1把握机遇,提高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首先需要做到根据实际情况,统一旅游经济的发展理念。旅游行业对我国人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也存在少数群众对我国旅游经济产生过质疑的情况,但是这二十多年取得的进展,足以证明统一旅游经济思想,是可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提高旅游经济的前瞻性,我国是全世界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多变的气候以及多样的环境已经组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资源,所以在对其进行管理时一定要把握机遇,提高自身的前瞻性,从而为我国旅游行业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2.2提高中国旅游经济的创新性对我国旅游经济进行宏观管理需要不断创新,因为旅游理念是随着时代在进行不断改变的,旅游行业不仅仅是一项对文化欣赏之后的消费活动,更多的是一种经济活动,为了使旅游经济效力达到最大化,就务必时刻保证旅游的相关理念是处于该时代最前沿的。从目前宏观管理的情况来看,旅游行业已经成为发展潜力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才可以优化旅游经济所处的体系。

2.3加快我国旅游经济转变的方式加快我国旅游经济转变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探索出具有我国特色主义的旅游经济发展策略,并且合理处理旅游经济与政府管理的关系,坚持多方位发展旅游经济,通过相应政府对其产业链的重视与扶持,来挖掘我国旅游经济更大的潜能。第二,加快我国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提升优化旅游经济管理模式,不要只注重旅游景点门片的收入,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开发旅游产品、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以及提高旅游资源的管理意识等等。并不断增加旅游经济中的科技含量,优化管理配置,降低不必要的损失。

3目前我国旅游经济宏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旅游经济宏观管理存在最主要的问题是旅游行业的生产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对旅游资源成本的管控、质量的检测以及人员的调配方面,而且大多数旅游行业的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还要不断加强,由于管理经验不丰富,对旅游经济认识也存在较多不足。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使用也是频繁出现的问题,由于管理人员工作存在疏忽以及旅游乘客对环境的不重视,便加深了该现象的负面影响力度。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如下:政府机构的管理措施不具有针对性,目前旅游行业已经涉及到新城村的建设和农业产业链的改变等内容,相关政府机关没有及时协调好各个部门,未达到统一管理的效果。旅游经济管理者盲目加大成本,优化硬件设备,却忽略了对旅游景点管理模式的改善。

4结论

篇6

摘要:随着国内外旅游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宏观管理。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经济系统的内在联系和动态运行过程,分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内容和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为加强我国宏观旅游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管理

随着我国国际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管理。在实践中,旅游管理不仅涉及微观旅游活动主体,包括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而且涉及到宏观旅游经济管理主体,即国家旅游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与调控,而连接微观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就是旅游市场。因此,旅游管理既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微观旅游管理,对旅游市场活动的市场管理,也包括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宏观旅游管理,需要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才能有效地加强和指导宏观旅游管理的实践。

一、宏观旅游经济的含义

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经济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旅游经济系统,既体现了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见图1),还从动态角度反映了整个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和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第一个层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通常包括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而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选择、决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过程,只有当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产品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费过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动的消费过程,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主要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直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由于旅游活动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许多企业。按照现代旅游经济系统模型分析,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可大致分为旅行商、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三部分。旅行商的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部分,前者的主要职能是销售旅游产品,招徕和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后者的主要职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组织活动等。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则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者空间运送及旅游活动的所有接待服务活动。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个层面是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和中介咨询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目的和旅游组织的管理目标。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宏观旅游经济体现了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1.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纵横交错形成的综合体。从横向看,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同时并存的经济活动过程;从纵向看,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像一般社会再生产一样,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依次进行,并不断循环往复的经济运行过程。因此,这种纵横交错的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运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2.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产业是由多种旅游服务要素构成的经济产业,其既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运输业、旅游景观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也包括部分或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邮电通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文化科学、教育培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工农业等众多行业。其从纵向上表现为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上下指导和执行的经济层次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各产业和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序列关系,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立体交叉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3.宏观旅游经济,是各区域旅游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任何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活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一定的区域旅游布局构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从纵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上下联系的区域旅游的层次布局结构,如不同级别的风景区、度假区、森林公园和景区景点等;从横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跨省区、跨地市区、跨县区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的旅游景区等,从而构成多个旅游区域相结合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二、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是指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运用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职能,统筹协调旅游发展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宏观旅游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旅游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所谓宏观旅游管理目标,是指国家促进旅游发展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社会活动,其涉及面广、环节多、层次多,因此宏观旅游管理目标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的。从总体上分析,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目标四个方面。

1.政治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竞争力等。

2.经济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经济目标,是通过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提供质量高、数量多、类型全的旅游产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同时,在有效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经营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促进旅游目的地群众收入增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税收和外汇收入,推动旅游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3.社会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社会目标,是通过旅游活动和加强宏观旅游管理,在满足国内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理解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旅游行业职工素质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就业,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与促进旅游目的地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兴旺与发展等。

4.发展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强旅游宏观管理,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实现旅游目的地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宏观旅游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看,一般可以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中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行业结构和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与发展;远期目标是实现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还必须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旅游管理组织,客体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和发展,简言之,宏观旅游管理就是国家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正确理解宏观旅游管理的涵义,还必须注意宏观旅游管理与微观旅游管理、旅游市场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正确把握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主要是管理的对象不同。微观旅游管理的对象,通常是指对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是以个体旅游活动为客体的管理;而宏观旅游管理则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是以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为客体的管理。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是互为前提的。微观旅游活动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细胞,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必须以微观旅游活动为基础,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建立在微观旅游管理基础之上的;同时,由于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直接影响着个体旅游活动的进行,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微观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并对微观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旅游市场是连接个体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和市场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旅游市场管理,不仅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对旅游市场的规制、监督和调控等,也包括在宏观旅游管理指导下,对旅游市场机制和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旅游市场管理是宏观旅游管理的对象。但是,在具体的旅游市场管理中,往往又包含了某些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和内容,如对微观旅游活动主体的监管,对旅游市场供求的调控等,因此旅游市场管理与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通常是通过各种管理职能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进行管理。从旅游管理的实践看,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方面。

1.旅游决策职能

是指政府对旅游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职能,其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过程中,因此政府决策职能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在旅游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各种措施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决策职能和主导作用。

2.旅游规划职能

是根据旅游决策职能确定的

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对旅游资源配置和生产力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的职能。如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安排和配置旅游资源要素;通过确定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通过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地运行等。

3.旅游组织职能

是为了有效实现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要求,建立旅游组织体系、配备相应人员、明确职责权力、调配旅游要素的职能。其包括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和旅游企业发展;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明确政府旅游部门、行业中介组织、旅游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开发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等。

4.旅游调控职能

是对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内外关系、发展变化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顺利实现。如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控生产要素价格,实施各种税收政策,实行转移支付制度,采用合理的经济杠杆等,调节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缩小地区差别和贫富差距,实现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地发展。

5.旅游监督职能

是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规范旅游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各类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良好的旅游环境,限范不正当的旅游竞争行为,创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旅游竞争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5.旅游服务职能

是政府通过提供各种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提供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供水供电等公共产品和安全救援、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

四、宏观旅游管理的过程

宏观旅游管理过程,是作为管理主体的国家旅游管理机构,运用宏观旅游管理职能作用于管理客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转过程,是通过旅游的宏观决策系统、宏观执行系统、宏观调控系统和宏观信息系统,在时间上有序、在空间上并存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下,共同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发挥作用的过程(图2)。

1.旅游宏观决策系统

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决策系统,其决策内容包括确定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制定旅游法律法规、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调控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实现区域旅游布局合理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统筹协调旅游发展等。由于旅游宏观决策是一种高层次的决策,因此对旅游行业、旅游区域、旅游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为了保证旅游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必须根据有关的政策规定和各种信息,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以指导宏观旅游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2.旅游宏观执行系统

是实现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系统,即完成旅游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宏观执行系统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计划机制,是通过国家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指导性计划,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机制,则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活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有效地运行和发展。段综合形成的调控系统和监督机制,是正确执行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旅游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监督和调节旅游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调控机制,并及时发现宏观旅游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反馈旅游宏观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及时进行调控,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有效进行。

4.旅游宏观信息系统

是有关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旅游信息和信息工作系统,是旅游政策子系统、旅游统计子系统、旅游会计子系统、旅游市场情报子系统及相关信息子系统的综合体。旅游宏观信息既来自于旅游宏观调控系统的有关情况,又来自于宏观旅游经济系统运行的结果,不仅是旅游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旅游宏观信息工作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

五、宏观旅游管理的特征

宏观旅游管理,既是对旅游全行业的管理,也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具有不同于微观旅游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宏观旅游管理的权威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行政权威性。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促进和保障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旅游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又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旅游市场机制,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序地进行,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如果宏观旅游管理没有权威性,则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将是盲目、混乱和低效率的,也就无法实现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宏观旅游管理的政策性

宏观旅游管理是政府有效管理旅游活动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行为,因此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体现政府鲜明的政策倾向,即体现国家发展旅游的意志和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旅游发展的总方针和总决策,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动广泛性和旅游经济的综合性,要求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关系,而统筹这些关系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即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合理的协调和正确的处理,才能使旅游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宏观旅游管理的全局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为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然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不仅协调范围广泛,而且协调难度也比较大,使宏观旅游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管理,而是一种全局性、综合性较强的宏观管理活动。因此,在宏观旅游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必须遵循旅游活动规律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特点,从全局上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素,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全局来协调处理好各局部的关系,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尽量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不断提高宏观旅游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4.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特点,强调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服务于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既要通过加强宏观旅游管理,为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旅游企经营的需要;又要通过科学地引导旅游者的消费活动,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旅游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创造一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条件,保障旅游活动有效地开展,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正常地运转,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篇7

关键词:宏观经济因素 企业 财务困境风险 影响

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财务困境风险,要想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确保企业的安全、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就风险影响因素作深入而具体的研究。传统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的财务信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宏观经济因素这一非财务变量成为企业和相关学者重点研究的对象。在充分的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实证分析,才能进一步明确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作用,为企业的风险防范工作和安全经营提供重要保障。

一、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影响的理论分析

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运作均是在大的经济背景当中,必然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其财务健康程度和财务困境风险是否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就需要首先通过理论层面的假设论证和分析。

对于整体经济环境而言,如宏观经济环境恶化,则居民收入下降,购买力降低,企业的业绩也就相应下滑,且银行放贷难度加大,企业出现财务困境风险的概率也就越大。由此可假设整体经济环境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为负相关的关系。具体来看,以宏观经济因素中贷款利率和实际GDP增长率两个主要因素进行针对性分析。

首先,就贷款利率来看,如贷款利率越高,企业在相当的市场基础和条件下,其借贷成本也就同步上升,债务负担也就更加厚重。在出现经营不善情况时,无法进行及时的资金偿还,财务困境也就同步来临。基于此推断,可假设出贷款利率和企业财务困境风险之间存在关联性,且应为正相关;其次,如GDP增长越快,则市场经济繁荣,人们的购买力上升,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均保持较高水平,收益较大,资金的流动性也就更强,财务困境风险发生率越低。由此可假设,GDP增长率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呈负相关。基于此理论分析和研究可得出,实际GDP增长率和贷款利率两个主要的宏观经济因素均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产生巨大影响。

二、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为确保相关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应在完成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综合判断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的影响。

选取我国非ST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实证研究样本,将该公司前一年的年报数据作为数据分析对象,并选取该公司的财务变量和非财务变量作为预警指标。财务变量包括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现金流量、成长能力等方面的财务比率,非财务变量则为消费者物价指数、GDP增长率和M1年度增长率、加权平均一年其贷款利率。综合面板数据,以面板Logit模型作为分析和计算模型。经过模型估计结算,最终得出了非财务变量中的实际GDP增长率和一年期贷款利率。

就非财务变量中实际GDP增长率和一年期贷款利率而言,二者是宏观经济因素中的两个重要因素。一年期贷款利率在研究中的参数估计值为正,置信水平为5%时十分明显,由此得出一年期贷款利率和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存在相关性,且相互关系为正相关。在研究当中,实际GDP增长率参数估计值结果显示为负,同时其置信水平在1%时十分明显,则其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为负相关的关系。综合可知,宏观经济因素中贷款利率和实际GDP增长率对于企业的财务困境风险有着显著的影响。

综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可总结出,宏观经济因素对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的影响显著,且贷款利率和实际GDP增长率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

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有效策略

(一)时刻关注宏观经济环境

关注贷款利率变化情况,当利率提高,则相关贷款业务应进行适当延缓,从其它途径实现资金的筹措。关注GDP增长率,如增长率较高,则在应在分析市场状况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生产和销售。同时,将宏观经济环境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参考指标。

(二)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机制

基于以上研究,为确保经营的安全性,防范财务困境带来的巨大风险,就需要在注重自身财务状况的有效管理的同时,时刻关注宏观经济环境。最为关键的一点,即建立起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基于市场调研和企业财务管理分析结果,及时发现财务状况,并针对危机因素制定及时的处理措施,尽可能避免财务困境。

(三)重点关注关键性指标

重点关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关键性指标,使得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预防工作上能够把握重点,最大限度地避免关键指标造成的财务困境风险。如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在此基础上,做好企业信用管理和资金回收利用,实现经营效率的提高。

四、结束语

在综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之后,可知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有着巨大影响,且主要体现在贷款利率和GDP增长率上。为了避免企业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除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外,还应当时刻关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情况,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抓住关键性指标,才能将宏观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使企业走上安全、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卢永艳.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3,05:53-58

[2]过新伟,胡晓.公司治理、宏观经济环境与财务失败预警研究――离散时间风险模型的应用[J].上海经济研究,2012,05:85-97

篇8

[关键词] 联立方程 宏观经济 IS―LM曲线

一、引言

上个世纪,宏观经济学随着凯恩斯理论的提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此之后,很多的学者致力于完善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学说,其中希克斯(Hicks, 1937)和汉森(Hansen, 1949)以IS-LM模型来解释宏观经济的运作方式,大大加强了凯恩斯理论的解释力。虽然IS-LM模型也受到了很多经济学家的批评,但是直至今日其依然是一个有着较为完善逻辑体系的宏观经济模型,并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宏观经济理论在我国所产生的影响也愈来愈大。本文试图以凯恩斯理论以及IS-LM模型为理论基础,并吸取其他相关理论的理念,尝试构建能够描述我国宏观经济运作情况的简易模型,并利用我国历年相关实证数据,通过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来获得一个能够描述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实证模型。

二、文献综述

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来描述一国的宏观经济情况,在这方面已有很多的学者做出了相关的研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克莱因联立方程系统。克莱因(Lawrence Robert Klein 1950)以美国1920年~1941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建立了旨在分析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经济发展的小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该模型所采用的变量数相对不多,但在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学者刘玉红、高铁梅、陶艺(2006)在《中国转轨时期宏观经济政策传导机制及政策效应的模拟分析》一文中借鉴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其他经济理论,并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建立了适应中国经济特点的宏观经济联立方程模型,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分析我国经济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应大小。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性较弱。宁晓青、谢静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波动的实证研究》一文中选取l985―2003年的年度统计数据,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联立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建立了我国宏观经济的模型。并认为影响我国经济波动的关键政策并不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是消费政策、投资政策和外贸政策。

三、宏观经济理论基础

1.消费理论

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由什么来决定?凯恩斯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 其观点有别于古典经济学对于消费的认识,认为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不是利率,而是收入。之后杜森贝里(Duesenberry 1951)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认为居民消费存在“示范作用”和“棘轮作用”。“示范作用”使得人们收入提高时,平均消费倾向并不一定会下降,而“棘轮作用”使得消费的变动相对于收入的变动要稳定。 在此之后莫迪利安尼和弗里德曼分别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这两个理论强调人们会从整个人生的角度来衡量自己的收入,从而来决定当期的消费。不过无论何种理论,都认为居民对于未来收入状况的预期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本期的收入状况的影响。

2.投资理论和货币需求理论

长期以来,克拉克(Clark,1917)的加速原理和凯恩斯的投资函数一直是分析投资的核心理论。古典经济理论认为,作为资本需求的投资和作为资本供给的储蓄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利率的调节达到平衡,因此投资被认为是利率的函数。凯恩斯基本接受了这一思想,认为是否要对新的实物资本进行投资,取决于这些新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与为购买这些资产而必须借进的款项所要求的利率的比较。因此,在决定投资的因素中,利率是首要因素。这里利率是指是实际利率。由克拉克提出并经萨缪尔森(Samuelson, 1939)等人发展的加速原理(Acceleration Principle)率先对古典投资理论发起了挑战。加速原理认为投资不是利率的函数,而主要是由产出的变化所决定。其函数表达式如下:

(3.1)

式3.1中δ, θ为常数,δ代表资本折旧率, It代表投资,Yt和Yt-1分别代表当其和前期产出。

在货币需求理论上凯恩斯认为对于货币的总需求是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的总和。其中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决定于收入,而货币的投机需求决定于利率。因此对于货币的总需求函数可描述为:

(3.2)

式3.2中,等式左边代表了真实货币供应量,k, h为常数,Y代表收入,R代表利率。

四、计量模型假设与数据收集

本文所采用的宏观计量模型是以IS-LM模型为基础,并对其中的投资函数作了一些改进,吸收了克拉克的加速原理的思想。假设模型具体如下:

方程中的α,β,d,λ,k,h 为系数项,Y, C, I ,R, M, P, G, NX,为变量。其中各个变量的定义如下表:

在投资函数4.1.2式中,加入了收入变动的因素。凯恩斯与克拉克分别强调利率和收入因素是决定投资的唯一主要因素。而本文将利率和收入因素同时放入投资函数。笔者认为在我国,投资同时受到利率和收入状况的影响,其中一部分的投资来自于一些专门的金融机构以及一些私人的投资机构,这些资金对于利率较为敏感,利率降低将会释放出较多的投资。另一部分的投资来自于一般的企业,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商品生产的能力,这样的投资往往受到该企业收入(利润)状况的影响,收入越多,企业对于未来的预期会更高,同时也更有能力进行投资。同时由于企业当年的投资计划往往在前一年就已制定计划,所以在投资策划时前一期的收入变动情况(θ・Yt-1-λ・ Yt-2)会更多的影响到本期的企业投资。

根据IS-LM模型中的相关变量,本文收集了中国1992年到2005年的相关数据。所选变量为:国内生产总值(Y), 消费支出(C), 政府支出(G), 投资(I), 进出口(NX)的相关数据来自于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货币供应量为年底余额,包括货币和准货币。本文所采用的利率为历年一年期贷款利率,各年的利率以年底利率计算。

由于原始数据没有排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因此本文以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换算出历年的通过膨胀率。并以此计算出排除通胀因素的各变量的数值。处理后的数据是以1978年的人民币价值为基数计算的。

五、模型检验和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

本文首先对联立方程模型进行识别,认为方程为过度识别。之后对排除通胀后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采用扩充迪基-富勒(Augmented Dickey-Fuller)检验来判断数据的平稳性。采用的分析工具为Eviews 5.0。经过ADF检验。各变量在1% 5% 和10%的显著水平下,都接受原假设,即认为各个变量数据存在单位根,是不平稳的。然后采用扩充恩格尔-葛兰杰检验来判断各方程的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结果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中的四个方程式都通过了扩充恩格尔-葛兰杰检验,即各方程内的变量具有协整关系。

本文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来估计联立模型结构参数。 得到如下参数估计结果: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到,系数а, β, d, θ, λ, k, h都通过了假设检验。消费,投资和货币需求函数的R2分别达到了0.97, 0.98和0.99。可见方程的拟合结果是比较理想的。由此可以得到如下的我国宏观经济简易联立方程模型。

通过对模型中内生变量进行模拟从而获得的模拟值,并与各内生变量真实值进行对比也可以看到,模型的拟合度较好。篇幅关系下文仅列出收入变量的拟合值与真实值的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模拟值依然是以1978年的人民币价值计算的。

六、结论

本文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以IS-LM模型为基本框架,采用联立方程的方法计算了一个能简要反映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的模型。

其中式5.1.1代表我国的消费函数,经过分析,可以看到收入确实对消费有影响。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45。式5.1.2为我国的投资函数,模型假设我国的投资不仅受到利率的影响,也受到收入的影响。经过分析,发现利率和收入对投资都有影响。利率与投资负相关,收入增长与投资正相关。从投资方程中可以看到收入的变动对投资有放大的效应。即收入每增加一单位,投资将增加2.15个单位,反之亦然。式5.1.3为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函数表明我国的货币需求既受到收入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利率的影响,收入与货币需求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 将估算的宏观经济模型进行转化,可求得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分别为1.43和0.12。

由此可见,从对我国1992年~2005年的数据分析,可以认为对于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财政政策较之于货币政策更为有效,政府支出每增加一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1.43个单位。而货币供给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0.12个单位。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在我国利率对于货币需求的影响要远大于其对于投资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美)达莫达尔・N・古亚拉提:计量经济学(第三版).中文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石良平:中级宏观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4]戴思锐:计量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5]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6]潘省初 周凌瑶:计量经济分析软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7]丁俊君 戴生泉: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动态模拟与预测.经济观测, 2004

篇9

【关键词】利率期限结构,宏观经济

一、引言

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始终是经济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从宏观角度来看,国外的研究一般认为,利率期限结构包含着市场对未来实际经济生活和通货膨胀的预期;从微观角度来看,利率是资产定价、金融产品设计、套利和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加深和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研究我国的利率期限结构显得愈发紧迫和重要。因此,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来加强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解。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上对于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继续朝两个方面不断深入。一方面,是将经典模型不断复杂化,来更加精确地拟合实际利率。另一方面,各国学者开始关注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对宏观经济与微观金融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

Estrella & Mishkin(1997)通过对十年期国债利率与三个月国债利率的利差与GDP建立回归模型,发现长短期利差可以对宏观经济增长做出预测。 Ang A. & M. Piazzesi(2003)通过将短期瞬时利率表示为受宏观经济变量和潜在状态变量共同影响,首度将宏观变量引入到无套利利率模型中来,从而提出VAR-ASTM模型。Wu Tao & Rudebush(2008)进一步将潜在状态变量设定为由产出欧拉方程、通货膨胀方程和货币政策方程共同决定,为利率期限结构中的状态变量建立了宏观经济基础。Diebold & Rudebusch & Aruoba(2006)将Nelson-Siegel模型参数动态化,进而提出动态Nelson-Siegel模型。Diebold & Canlin & Vivian(2008)进一步用动态Nelson-Siegel模型为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的利率期限结构联合建模,其中潜在因子用全球收益因素和个体收益因素表示,实证研究表明,全球收益因素的确存在。Christensen & Diebold & Rudebush(2011)进一步提出动态Nelson-Siegel模型形式的仿射模型。

三、国内研究现状

相对而言,国内更注重实证研究,基本分为以下几个角度:一、对传统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期理论的假设检验。二、寻找更适合我国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三、分析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韩成栋(2011)对1个月期限及以上的SHIBOR利率用预期理论推导出的模型进行回归检验,发现其背离了预期理论。李宏谨(2012)用回归的方法检验我国银行间国债市场的远期利率对即期利率的预测作用,认为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存在时变期限溢价的特征,进而对期限修正后的利率期限结构进行分析,得出无法拒绝预期理论的结论。

刘金全、郑挺国(2006),将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引入CKLS模型,并对六组不同到期期限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做实证分析。周颖颖、秦学志和杨瑞成(2009)基于SHIBOR数据,利用粒子滤波方法对带跳的Vasicek模型和带跳的指数Vasicek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并对两模型的拟合优度和预测精度做了比较分析。康书隆、王志强(2010)运用多种估计方法得到我国利率期限结构的模型,并将其与美国利率期限结构相对比,提出对我国国债发行的相关建议。王庆石、韩成栋(2012)用两种非参数估计法,对扩散过程的漂移函数进行估计。谈正达、胡海鸥(2012)对SHIBOR利率构建ARCH跳跃扩散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只有综合考虑ARCH效应和跳跃行为才能刻画出SHIBOR利率剧烈波动的特征。

刘金全、王勇、张鹤(2007)通过对利率期限结构做二次逼近,估计出截距、斜率和曲率三个参数,进而对他们与工业产出和广义货币供给建立结构VAR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宏观经济对短期利率产生持续显著影响,对长期利率则没有显著作用效果。郭涛、宋德勇(2008)利用Nelson-Siegel模型,发现该模型可以对我国上交所的国债做精确定价,同时分析了央行实施货币政策前后的利率期限结构的情况,发现货币政策的实施对利率期限结构是有显著影响的,但并不是滞后的影响,利率期限结构已经反映了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的预期。石柱鲜、孙皓、邓创(2008),将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短期利率和基准利差作为服从向量自回归关系的状态因子,再建立仿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结果显示:不同期限利差均对短期利率有较强的预测能力;不同期限利率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短期利率的冲击均是正效应;不同利期限差对经济增长和短期利率的冲击是负效应,对通货膨胀的冲击则是正效应。 胡雪琴、陈勇(2010)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三个主成分因子作为利率期限结构的代表,进而用SVAR分析其与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袁婧、薛伟(2012)通过对货币政策与仿射利率期限结构联合建模,实证结果显示该模型对样本外的预测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郭涛,宋德勇.中国利率期限结构的货币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2]韩成栋.SHIBOR市场预期理论的实证检验[J].商业研究,2011,总第415期.

[3]胡雪琴,陈勇.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与利率期限结构关系分析[J].现代财经.2010年第10期.

[4]林海,郑振龙。中国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及应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李宏谨.利率期限结构的远期利率预测作用——经期限溢价修正的预期假说检验[J].金融研究,2012.

[6]刘金全,王勇,张鹤.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因素的动态相依性——基于VAR模型的经验研究 [J].财经研究,2007,第33卷第5期.

[7]刘金全,郑挺国.利率期限结构的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6第11期.

[8]康书隆,王志强.中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风险特征及其内含信息研究[J].世界经济,2010第7期.

[9]谈正达,胡海鸥.短期Shibor跳跃行为的利率模型解释[J].运筹与管理,2012第21卷第2期.

篇10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

一、引言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大型商业银行跨国活动增加、信贷衍生产品迅猛发展,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2007年底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各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严重恶化,大量银行纷纷破产,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因为种种政策性原因,在这次危机中损失较小,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完全融合,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出挑战。

目前,宏观压力测试由于能模拟潜在金融危机等极端事件对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政策当局广泛的重视,并在实践中得到迅速推广。本文运用宏观压力测试法,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性,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这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宏观压力测试是用于评估一国金融体系在受到“异常但合理”宏观经济冲击时的稳定程度,其通过情景设定或历史事件,来衡量宏观经济冲击对整个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外对宏观压力测试的研究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都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Wilson(1997a,1997b)用各工业部门违约概率与一系列宏观经济变量的敏感度直接建模,通过模拟将来违约概率分布的路径,得到了资产组合的预期异常损失,进而模拟出在宏观经济波动冲击下的违约概率值。Boss M(2002)和Virolainen (2004)利用Wilson提出的模型,根据加总的企业违约概率估计出宏观经济信贷模型来分析澳大利亚和芬兰银行部门的压力情境。

而在国内对宏观压力测试的研究还尚在起步阶段。在理论研究方面,徐明东、刘晓星(2008)通过对国际上流行的几种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比较,阐述了如何运用宏观压力测试方法去评估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在模型研究和实证方面,任宇航、孙啸坤等(2007)利用Logit回归测试的方法,通过收集我国的宏观经济数据和金融机构的数据,对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损失作出了合理估计。但国内的这些研究只是借鉴了压力测试的思想,使用传统的方法,通过模拟情境下宏观经济因素异动,由Logit模型最终得出稳定性指标期望值的点估计来评价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不能有效地反映出宏观变动冲击对银行体系的影响,不能具体看出压力情境下哪些宏观经济变量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最大,这就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三、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宏观压力测试是对微观层面压力测试的有益补充,它是将各宏观经济冲击变量整合量化为一个宏观因子,将宏观波动因素整合到评估银行信用风险的模型中,通过压力情境的构建,预测在极端情形下宏观经济变动对银行系统信用风险的影响。

(一)模型构建

本文在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水平与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时借鉴了Wilson(1997a, 1997b),Boss(2002),and Virolainen(2004)所提出的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建立了一个信用风险水平和宏观经济变量间的联立方程;用蒙特卡洛法模拟了违约损失的分布。

具体来说,假定商业银行将贷款贷给了J个经济部门,其中j部门在t时刻违约的概率为pj,t,在这里j=1,2,…,J,pj,t介于0和1之间,用它的Logit转换值yj,t作为回归值,即:

进而,设定yt=(y1,t,……,yj,t)*,yt为转换指标。本文所采用的模型是基于M个宏观经济变量的现在值和滞后期的值所构成的一个线性方程:

yt=m+A1xt+…+A1+sxt-sη1yt-1+…+ηkyt-k+vt (2)

式(2)中明确表示了各宏观经济变量与违约转换指标yt之间的关系。其中,xt=(x1,t,x2,t…xm,t)表示宏观经济变量,其为M×1阶向量;m为截距项,其为J×1阶向量;A1……A1+s和η1……ηk为系数,它们分别为J×M阶和J×J阶矩阵;vt为随机误差项,其为J×1阶向量。

同时为了考虑各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根据Wilson模型中关于宏观经济变量的等式系统,本文采用了下列的描述:

xt=n+δ1xt-1+…+δpxt-p+μ1yt-1+…+μqyt-q+ξt (3)

其中,n为M×1阶列向量,系数δ1,…δp和μ1,…μq分别为M×M和M×J阶矩阵向量,随机误差项ξt为M×1阶向量。

本文所考虑的模型在Wilson(1997a,1997b),Boss (2002)和Virolainen(2004)基础上,进行了两点改进:一是考虑了宏观经济变量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的时滞效应;二是模型的设定还考虑了商业银行体系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回馈效应。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该模型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而用其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水平与宏观经济变量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二)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描述

为了建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水平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实证关系,本文收集了2003年1季度到2009年2季度共26个季度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和相关宏观经济数据,并通过参考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宏观压力测试时的变量选择,考虑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以及宏观经济发展的特点,对相关变量做了如下选择。

1.被解释变量

本文综合考虑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特殊性和相关数据的可得性,选用了商业银行体系的信用风险为被解释变量,以不良贷款率为其衡量指标,即:商业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率越高,其信用风险水平就越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银监会网站和国研网的统计数据库,其中,商业银行的样本包括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根据《贷款质量评估指导原则》,中国的贷款按照五级分类法进行分类,不良贷款率=(次级+可疑+损失)/贷款总额。

2.解释变量

在解释变量方面,鉴于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以及相关数据的获取难度,选取了GDP增长率、CPI指数(用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广义货币增长率M2、进口额同比增长率M、三至五年期贷款利率R、房地产价格指数RE、失业率U七个宏观变量,数据来源于锐思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

3.数据描述

从表1可以看出:(1)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经过Logit模型转换为yt后,其波动率仍然较大。(2)从选取的宏观经济变量来看,我国的宏观经济进入了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繁荣时期,但房价指数RE和进口额增长率M的波动较大。

(三)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1.实证研究

根据上述的模型设定,首先对Pj,t运用Logit模型进行转换,得到转换指标yt,再将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构成冲击的各宏观经济变量及其yt的一阶滞后变量(考虑到宏观经济冲击的滞后性往往为一年)的数据代入,利用Eviews5.0与yt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GDP增长率ZGDP、通货膨胀率CPI、房价指数RE、贷款利率R、进口总额同比增长率M以及yt的一阶滞后变量这六个变量显著,而失业率U和广义货币增长率M2不显著,被剔除。然后再利用式(3)进行各宏观经济变量的自回归。回归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1)在1%到10%的显著性水平上,CPI指数、GDP增长率、进口额增长率M、贷款利率R以及房价指数RE均显著影响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水平,且信用风险的转换指标受其滞后一期值的显著影响;(2)各宏观经济变量均受到其滞后项的显著影响,且除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RE外其余宏观经济变量还受到了转换指标滞后一期值的影响。

2.结果分析

从上述模型中,可以看出在宏观经济变量中贷款利率R对转换指标的影响最大,R的上升代表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为了按期还本付息,企业就必须拿出更多的利润交给银行,如果融资成本大于企业盈利能力,那企业就有违约的冲动,使得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加大。而CPI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与R则恰恰相反,其上升预示着国家在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企业的盈利大幅上升,减少银行的信用风险。GDP增长预示着整个社会的宏观经济比较景气,经济处于上升繁荣期,企业平均盈利能力较好,不良贷款率也将随之下降。进口总额增长率M上升,对我国的出口企业造成负面影响,致使其业绩下降,进而会增加银行的信用风险。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的上升,会使得大量的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产生泡沫经济,鉴于目前我国房屋贷款在银行贷款中的比重,将会使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显著提高,进而增大银行的信用风险。同时,也可以发现转换指标的滞后一期对当期影响显著。显然,模型的回归结果符合经济学上的解释。

四、宏观压力情景的设定及其风险分析

压力测试主要是通过情境设定,根据情境假设下可能的风险因子变动情形,重新评估金融商品或投资组合的价值。通常重新评估的方式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但是情境设定的方式却有很多种选择。情境分析是目前应用的主流,即利用一组风险因子定义为某种情境,分析在个别情境下的压力损失。情境分析的事件设计方法有两种:历史情境分析和假设情境分析。整个程序通常分为两大步:一是情境设定;二是重新评估。

(一)情境设定

分析上述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贷款利率R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最大,而GDP增长率则是判定一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指标,同时考虑到大多数危机的冲击期会持续四个季度,因而假定2009年2季度为基期,模拟从2009年3季度到2010年2季度共4个时间点涵盖了一年期的未来路径。本文设定了两个压力情境:一是GDP指数突然大幅下降的情境。假定我国GDP季度增长率自2009年2季度起在未来的4个季度里每季度均会同比下降一个百分点。二是贷款利率R大幅上升的情境。设定我国的贷款利率自2009年2季度起在未来的4个季度里,每季度均会同比上升一个百分点。为了便于计算,假定这两个冲击是相互独立的,即当一个宏观解释变量受到冲击,其它解释变量仍然保持不变。

(二)重新评估

设定情景下的冲击结果如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设定的两种压力情境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水平明显增加,其不良贷款率显著提高。同时,还可以发现,贷款利率R的大幅升高比GDP增长率的降低对商业银行体系信用风险的冲击幅度更大,这也充分说明了货币政策在调控宏观经济中的重要性及其对商业银行的显著影响。

为了更清晰地表现两种压力情境下银行体系信用风险的变化,将上述结果绘在图1中。

图1中P1代表了GDP增长率突然下降情境下的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率,P2代表了贷款利率R上升时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率。从图1中可以清楚地看到P2一直在P1的上方,即贷款利率R的大幅上升比GDP增长率的大幅降低对商业银行体系信用风险的冲击幅度更大。

五、结论

本文采用我国2003年1季度到2009年2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和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数据,基于Wilson (1997a, 1997b),Boss(2002)及Virolainen(2004)所提出的模型,通过Eviews5.0软件建立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转换指标 与各宏观经济变量及转换指标滞后一阶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房价指数、贷款利率、进口总额同比增长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影响显著。进而利用得出的回归方程,依据假设情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压力测验,在宏观压力测试的情境分析中,得出了贷款利率R的大幅上升比GDP增长率的大幅降低对商业银行体系信用风险的冲击幅度更大的结论。

鉴于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变量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本轮的次贷危机中我国的商业银行虽没有受到大的冲击,但应该吸取欧美大银行在这次危机中的教训,防患于未然,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继续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另外,政府在遇到宏观经济问题时,货币政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国货币当局在面对危机时,应该审时度势,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确保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 Wilson T C. Portfolio credit risk I [ J ]. Risk, 1997, 9(10) : 111 - 170.

[2] Wilson T C. Portfolio credit risk II [ J ]. Risk, 1997, 10(10) : 56 - 61.

[3] BossM. A Macroeconomic credit risk model for Stress Testing the Austrian credit portfolio [ J ].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 2002(4): 64 - 82.

篇11

一、 模型构建与数据收集

本文所列的联立方程模型共包括有4个方程,分别为3个行为方程,1个定义方程。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支出法GDP核算恒等式,并把等式中的涉及到的统计指标作为联立方程的内生变量,分成了消费模块、投资模块及真实货币供应量模块,并从其他核算账户中引入外生变量,具体如下:

其中,C(1)~C(7)为待估参数,Y为总产出、C为消费、I为投资、R为利率、M为货币供给量、P为价格水平,G为政府支出、NX为净出口。消费方程的最后选定来自凯恩斯所提的绝对收入假说,而投资方程则依据凯恩斯和克拉克分别重视利率和收入因素而提出,真正的货币供应量是受产出和利率作用。

二、模型估计与解释

联立方程的估计首先要对模型进行识别,通过内生变量个数及外生变量个数对比,方程个数的多少等因素来确定模型是否可识别,通过检验发现本文模型为过度识别,故可对模型进行估计。在对整体模型进行估计前,对每个行为方程进行协整检验,采用E-G两步法得出相应变量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说明行为方程的设置具有合理性,由于篇幅原因,本文不对具体结果进行展示。在联立方程模型的整体估计上,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估计联立方程模型的结构参数。3SLS方法的思路为:第一阶段中,首先估计联立方程系统的简易形式。之后,采用所有内生变量的拟合值得到联立方程系统中全部方程的2SLS估计。计算出2SLS的参数后,各个方程的残差值就能够估计方程间的方差和协方差,类似于SUR的估计过程。第三阶段,将会得出OLS的参数估计量。本文用Eviews7.0对模型进行估计,得出结果如下:

由上述消费方程可见,各系数显著,估计效果较好。我国居民平均自发消费为1166.7元,消费额对产出的斜率为0.45,每增加1元的社会产出,就会有0.45元用于消费。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视角来说,最终消费由当期产出水平决定,而在支出法核算的GDP恒等式中产出有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及净出口决定,因此两者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依存。

由上述投资模块方程可见,投资额与产出也有着一定的关系,不过产出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并且滞后一期具有正向的作用,滞后二期具有负向的作用,同时,投资额同样受市场利率的影响。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视角看,与消费方程同样,投资额与产出水平互相影响,相互依存,同时外生变量利率的影响则体现了经济总体账户间的互相影响,投资来自收入分配与支出账户,利率来自金融账户,两者之间长期的协整关系体现两个相关账户间的联系与相互依存关系。

由上述真实货币供应量模块方程可见,货币供应量由当期产出水平和利率共同决定,并且与产出水平正相关,与利率水平负相关。上述结论符合经济学原理,属经济学常识范畴,但带入到国民经济核算各账户中就会发现不同账户间的联系,产出水平处在核算的生产账户,货币供应量与利率水平则在金融账户,从而发现两账户间的联动作用。

当我们得到了联立方程模型后,十分重要的应用就是对模型进行模拟,本文基于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可对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进行模拟,同时更好的体现我国宏观经济指标间的相互关系,下文利用情景分析方法,模拟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对各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假设情景1:从2008年开始,一年期存款利率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0.5个百分点。在此假设下,带入到已建立的联立方程模型中,得到利率变化后的各经济变量对应的变化值,表中计算公式为:(模拟结果-拟合结果)/拟合结果*100,得到结果如表1: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从2008年开始,如果一年期存款利率提高0.5个百分点,即央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GDP、居民最终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净出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然而紧缩作用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对控制多度投资可以起到较有效的作用,从而说明适当升高存款利率能够显著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下降。各指标处在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从这种联动机制可以看出,我国的货币政策正是利用不同账户指标间的作用传导机制,达到保证我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 结论说明

篇12

[关键词]股市波动 宏观经济 文献综述

一 引言

自1991、1992年深圳、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然而,在我国宏观经济总体上高速增长时,股指走势却高低互现。尤其是20012005年问,在国民经济持续向好的形势下发展,股市却疲弱不堪。显然,我国证券市场还不能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对研究股市波动与宏观经济关系的文献进行综述,期望能对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视角。

二 股市波动与宏观经济关系文献综述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国外对于股票市场与实际经济之间关系的最重要的研究来自于芝加哥大学的Fama,他利用美国1953―1987年月度、季度和年度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股市收益率和未来产出的增长率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他认为这是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未来现金流的预期在现期股价上的反映,股市在美国起到了经济晴雨表的作用。William Schwert(1990)在Fama的基础上利用美国1889―1988年整整10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同样证实了这一结论的可靠性。Harris(1997)的研究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做了区别,认为在发达国家中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正向关系,但在发展中国家两者之间的联系非常弱。Chung(1999)等通过误差纠正模型检验了韩国股票指数和产出指数、汇率、贸易收支、货币供给等宏观变量的协整和因果关系,发现股票指数和宏观变量之间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但是股票指数并非实际经济波动的领先变量,表现出和发达国家完全相反的结果。Maysami,Koh Tiong Sim(2000)则发现新加坡的股票指数和工业产出、贸易额这两个宏观变量之间根本就不具有相同的整合阶数,而股票指数的变动和价格指数、货币供给、长一短期利率、汇率的变动具有协整的关系,但在线性模型中利率和汇率的变动是最显著的因素,而价格指数和货币供给的变动却不显著。Christopher M.Bilson等(2001)则对整个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响股市收益的宏观因素具有区域趋同的特征,国际投资者只能通过跨区域的分散化投资方能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

国内对股市的波动分析的大量文献主要从基本面和政策面两方面来进行。

1 将股市波动与基本面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对国内数据进行计量检验的研究者主要是谈儒勇(1999)。谈儒勇对中国的研究提出了和哈里斯相同的观点,认为我国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即使有也可能是不利作用。顾岚等对于中国沪、深股指与宏观经济景气指标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协整关系,研究表明:沪、深股指与宏观经济景气指标的协整关系不明显。叶青等的研究结果表明:1994年7月以前的股价变动与宏观经济景气变化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鲁昌(2001)研究了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增长与利率变动、股市收益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发现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未能从中国数据中得到经验支持。这说明了简单地利用均衡定价理论难以解释中国股市波动。

2 从政策面的变化来分析股市波动

许均华等(2001)把影响股市的宏观政策分成长期的连续性政策和短期的离散性的政策,发现连续性政策与股市正相关,但解释程度较小。股市受短期政策事件的影响很大,但是政策事件对股市的冲击在逐步弱化,说明我国股市政策的调控日趋成熟。唐齐鸣、李春涛(2000)利用向量自回归(VAR)发现股市收益和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起到了货币政策传导功能,已经初步具有宏观经济晴雨表的功能。王军波、邓述慧(1999)对我国利率政策的长短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利率调整前股票市场对利率的调整往往都已经产生预期,利率真正调整当天的股市表现反常,而在长期里利率政策对股市的影响是稳定的,反之则下降。刘澜飚等(2001)则对1994 2000年的季度数据的多元回归表明:狭义货币供应量、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都显著地进入回归模型,而且与上证指数正相关,而储蓄则负相关。但这样的模型致命的弱点就是无法消除宏观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

篇13

关键词:上证综指;宏观经济变量;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股票市场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随着我国股市的快速发展,股市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也逐步展现出来。2003-2006年,宽松的宏观调控政策助涨A股出现了一轮大的“牛市”现象。2007年宏观调控政策转向“从紧”,“打压泡沫”直接作用于股市,另外加上国外的金融危机,导致股市各指数在2008年上半年持续下跌。2008年底,政府投出4万亿扩大内需,股市明显回温。到2009年8月IPO发行重新启动,及在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下,股指达到反弹高点后又回调震荡。2010年7月,在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的背景之下,中央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A股快速大幅拉升。2011年由于国内通胀压力过大,政府开始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加上美国信用评级下降及欧洲债务危机的扩散,指数一路下行。进入2012年,国家放缓宏观经济增长目标,持续调控房地产,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增长缓慢,股市也处于低迷状态。

由上可见宏观经济与股市之间的联动反应,中国股市正处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这就必须明白我国股指与国内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关系。因此要研究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影响股票市场的途径与作用机制,进而进行有效的预测,这对于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和提高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1、数据来源与处理

(1)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特殊性以及长期来备受争议,国家对其的干预较为严重,因此股市本身并不是有效的独立。本文在考虑到宏观经济数据的易获得性,选取了2008年1月一2012年5月年的月度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东方财富网。

(2)在研究分析中使用的数据为月度数据。这是因为,根据过去学者的研究结论,月度数据比日数据更具有不敏感与稳定特征。首先采用了上证综合指数从2008年1月到2012年5月的月度收盘数据以及对应期间的宏观经济变量指标(包括工业总增加值增速、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同比增长率、利率水平、货币供应量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个具体宏观变量指标)的月度数据。

(3)为了消除所选变量的季节性因素影响,本文采用X-12方法对除利率外的所有数据消除季节因素,并加SA表示,然后取对数以消除时间序列存在的异方差,加L表示。

2、实证分析

2.1相关分析

首先将上述可能影响股市的5个宏观经济变量与上证指数放在一起做出它们的相关系数矩阵,结果发现除利率水平与上证指数较低的相关程度外,其它的相关程度还是比较高,表明这些经济变量与上证指数之间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利率与股指相关程度较低,说明利率在这一段时间内的变动对股市的影响不是很明显,这与目前实行的利率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利率没有市场化,并且中央银行在相当长的时间才会有所调整,这样大大降低了利率与股市变化的联动性。

2.2回归分析

由于以上所选定的宏观经济变量之间普遍存在着较高的相关系数,比较明显的是LSE与LM2,LRATE与LSE、LCPI、LM2。这将出现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的问题。为了消除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在此采取逐步回归法。

2.2.1判定系数检验法

做LSE对LM2的回归,发现R2=0.975789;做LM2对LSE的回归,R2=0.975789,但是AIC与SC的值较高,所以我们选用LSE。

2.2.2修正的Frish方法

首先依次做LSH对LSE、LRATE、LGY、LCPI的回归分析,得到R2最大的是LSH对LGY回归,因此选取LGY作为模型的出发点进行估计。继而在LSH和LGY中加入解释变量LSE进行估计,结果R2=0.607245,R2明显提高,并且对LGY的系数值和t检验值都没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可以加入解释变量LSE。同理依次加入解释变量LRATE、LCPI,发现R2显著提高入,并且对其它解释变量的系数与t值也没有多大影响,最终得出上证综指与工业增加速度、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利率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LSH=0.526276*LGY+0.276255*LSE+0.0709678*LCPI-0.17579091LRATE+11.30623

(777)(347)(273)(-291)(1616)

DW值接近2,表明不存在自相关,其它各项值也显示回归方程的性状良好。

2.3ADF检验和协整检验

首先对各变量依次做ADF检验,其检验结果汇总如表一所示。

表1单位根检验表水平检验值是否平稳一阶差分值是否平稳变量ADF值1%水平值ADF值1%水平值LSH-0.48822-2.61203否-3.26754-2.61301是LSE6.039941-2.61203否-3.08677-2.61301是LRATE0.28784-2.61109否-3.22826-2.61203是LGY0.326733-2.61203否-4.50147-2.61301是LCPI1.294107-2.62724否-2.63076-2.39429是从单位根检验表可以看出它们的一次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即各变量均是一阶单整I(1)序列,因此可以做协整检验,接着得出残差序列为0阶单整序列。说明上述宏观经济变量与我国股票市场的指数变量在样本区间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4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

误差修正模型是一个短期模型,其中误差修正项反映了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的影响,等式右侧的差分项反映变量短期波动的影响。由上述检验结果可知,在1%显著水平下,LSH序列与LGY、LSE、LRATE和LCPI序列存在协整关系。所以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由此进一步得到误差修正模型为:D(LSH)=0.236996032656*D(LSE)+0.0643539330744*D(LCPI)+0.343416929634*D(LGY)-0.194980771541*D(LRATE)-0.387782334232*ECMt-1

由上可以看出误差修正项ECMt-1对D(LSH)构成显著的影响。即LSH与LSE,LCPI,LGY,LRATE长期均衡关系影响到D(LSH)的变比;另一方面,D(LSH)的变化也受到LSH与LSE,LCPI,LGY,LRATE的短期变化的影响。其中,LSE,LCPI,LGY的短期变化对D(LSH)变化的影响是正的,而LRATE的短期变化对D(LSH)变化的影响是负的。另外得出的误差修正系数为-0.38778,表示当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误差修正项将以0.38778的力度反向调整LSH,将非平衡拉回到均衡状态,符合反向修正机制。

3、结论实证分析表明,上证综指与部分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说明中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发展是基本一致的,股票价格指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体经济发展趋势及状况。虽然上证股指与部分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当然在短期中也偶尔会出现偏离,这可能是市场不理性的缘故,在长期最终要回归到理性。(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篇14

本文首先概述了宏观经济运行与资本市场发展之间的总体关系,二者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其次,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推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宏观经济的四个目标出发,分别探讨了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各目标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证券市场分析了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结合2015年经济发展的实际与分析,对本轮经济行情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关系进行了预测,并从资本市场出发,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发展经济的建议。

关键词:

资本市场;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目标;中国未来经济

资本市场是配置经济资源的重要工具,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托,也是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资本主义市场发展,充分发挥它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我们需要根据资本主义市场发展情况和国内的宏观环境,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市场和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

1宏观经济运行与资本市场发展之间的总体关系

中国资本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转变,资本市场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使得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质量和速度得到提高。我国宏观经济能够迅速增长的关键在于金融的发展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在资本的积累和增长过程中,资本市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且有益于提高储蓄,进而使技术创新得到推动、资本得以积累。宏观经济对资本主义市场的影响主要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现。具体如下:(1)利率变动会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从而影响证券价格。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通过改变证券持有量,来增加或减少对证券的需求,进而影响其价格。(2)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控制财政收支影响股价。财政支出增加,刺激经济发展,利率下降,可能促使股市上升。同时,通货膨胀与紧缩也会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而资本市场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托或传导,许多财政、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都是通过直接作用于资本市场而间接地作用于经济的[1]。

2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推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得以推进,而这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联系。2.1经济增长推动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推动资本市场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20年来,我国GDP的高增长速度引人注目,让世界震惊,近年的GDP平均增长率在9.49%左右。我国的宏观经济实力整体的提升、快速的增长、改革的深入都是我国资本市场日益壮大与完善的因素。2011年融资融券业务的相继上市,使我们国家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发展与股票市场都得到发展。股票市场筹资额从1991年~2011年期间在波动中上涨。从表1中的股票交易量来看,近年间股票市场规模快速上升,且速度惊人[2]。我国股票市场中,为了使经济中的风险能够得到大幅度的削减和控制,要求我门国家金融机构通过持续改进服务和实力来适应不同的经济主体要求。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是金融总量的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与此同时,商品经济地快速增长、市场地急速扩大以及产量地上涨,也会促使财富产生,这些增加的财富会成为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的重要诱因。2.2我国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我国资本市场组成成分复杂多样,股票市场就是其中之一,它在企业融资和金融机构的优化方面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近年我国股票市场的筹资额缓慢平稳地增长,从1991年的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7506.22亿元,20年间增长了192倍之多,此外,GDP也涨幅巨大。多层次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更加适应我国企业规模大小不一与融资需求的多样性,同时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需求,从而提升资本主义市场的整体规模和企业实力,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实现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3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各个目标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的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部分。以下将分别说明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四个目标的关系。3.1资本市场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资本市场的扩展和深化,大量金融机构的建立,提供就业岗位。同时造就了一批职业股民。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筹资渠道,便于促进社会投资,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并且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如会计、律师事务所等,让这些行业对专业人才和普通职员的需求增加。这些都使得从业人员人数大幅增加。3.2资本市场与物价稳定之间的关系“预期效应”是指资本市场价格的上涨,会使消费者及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形势有良好预期,消费者对商品与劳务的信心增强,从而使物价上涨;同时,企业投资的增加引起供给增加,物价下跌。两者综合作用,物价波动不大。“财富效应”指资本市场价格上涨使投资者获利,增加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从而扩大消费,引起物价变动。“替代效应”包括证券资产和货币资产之间的替代效应及股票市场与商品劳务市场之间的替代效应。前者指股票价格与货币需求负相关,股价的下跌、货币的需求上涨、货币供不应求、物价下降等;后者指股票市场与商品劳务市场之间的替代是正相关的,股价下跌,流入股市的资金减少,进而使商品劳务市场资金增加,其价格也随之增加。3.3资本市场与经济持续增长之间的关系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由于资本市场发展,使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发生变化,经济得到提高。(2)资本市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供给的层面,影响和推动经济。(3)在开放经济或向开放经济过渡的条件下,市场本身的对外开放,也与宏观经济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4)资本市场可以通过货币、财政等经济政策影响经济增长,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说明了资本市场和经济增长存在很大的关系,我们应该把资本市场纳入宏观经济运行中,实现资本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3.4资本市场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关系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将会受到与资本主义市场相关的因素特别是利率影响。利率市场化的国家,资本市场价格如果下跌,“替代效应”也会相应地发生作用,资金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使货币市场慢慢流出资本市场,让货币市场资金供应量上涨,进一步推动市场利率下跌。与之相对的,利率也会影响国际收支状况。假使利率下跌,会有外国资金大量流出,这不仅会使本国货币汇率下跌,也会造成资本金融账户产生逆差,进一步造成部分或全部抵减经常账户的顺差。所以得知,利率下跌会使国际收支状况得以改善。与之相反,利率的上升会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3]。

4宏观经济行情

预测2014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GDP增速维持在8%左右。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迅猛,这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的态势得以减缓。但实际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环境、资源损耗基础上的,长期来看不可持续。此外,中国经济市场由于房地产的畸形发展,再加上国有企业的垄断经营以及央行的滥发货币,造成了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行势不容乐观[4]。在此现实状况的基础上,结合上面对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关系的探讨,对此轮经济行情及未来短期内宏观经济运行状况预测如下。(1)房地产下滑仍是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拖累,此轮下滑的主要因素在于住房市场内在供求格局发生变化,虽然政府将继续出台宽松政策以应对房地产下滑,但无法扭转结构性下滑本身。(2)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预计2016年国内GDP增速将下滑至6.8%。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已显著扩张,预计经济增长放缓不会给就业带来明显压力[5]。(3)改革开放的步伐慢慢加快。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将预期进行。预计未来两年后,政府系统性大力推进“以法治国”的同时,房地产行业的下滑进一步拖累经济的增长,导致改革压力又大大增加。为降低房地产下滑和一些外部不确定的因素影响,我国预计将加快推动有利于增长的服务行业改革而且大面积扩大社保覆盖范围,来促进服务行业消费和投资。

5发展资本市场的政策性建议

鉴于我国资本市场与我国的宏观经济关系紧密,资本市场对宏观经济运行有着先行和预警的作用[6],故应该研究我国资本市场的周期波动情况,以预测宏观经济趋势,实现对宏观经济的监测和预警。具体的政策性建议如下。5.1加速实现证券市场发展模式转变严格界定政府在中国市场上的行为,政府在证券市场的行政能力放于市场规则与制度约束之下,把本该由市场完成的事情交还给市场,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高效的配置。5.2尽快确定证券市场功能定位实现“筹资型”向“资源配置型”的证券市场功能定位转型,提倡证券市场制度的改革与资源配置。企业的发展潜力、职业素养是判断的标准。5.3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债券市场联系着货币市场与金融市场,其进一步发展将完善我国的直接融资手段,给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首先,要统一债券市场,使投资者以同一债券账户交易场内外各债券品种,实现投资者和交易券种的自由流动;其次,积极改革债券发行机制,让更多的一般企业能够自主地发行债券,进一步增加债券市场的供应[7]。

参考文献:

[1]许彩玲.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分析及政策含义[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1).

[2]王学坤.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3.

[3]王军.资本市场传导财政政策机制的理论及其实证研究[J].海南金融,2002(11).

[4]管清友.2014年中国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解读[J].中国经济周刊,2014(29).

[5]汪涛.中国经济向新常态过渡——2015~2016年展望[J].银行家,2015(01).

[6]许玲艳.我国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波动相关性的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