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学与生物科学的区别范文

生物学与生物科学的区别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物学与生物科学的区别,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物学与生物科学的区别

篇1

关键词:生命力;创造思维;价值观;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08-01

作为普通的生物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让课堂、自然和社会融为一体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处理教材,对教法、教学模式更要精心设计,要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要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触摸”,让生物课永远富有较强的生命力。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让课堂更活起来,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生物教师要把书面教材无法承载和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及时引入课堂。如细胞学说的创立史、达尔文和进化论、关注海洋、克隆技术、DNA重组技术、保护臭氧层、控制“白色污染”、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让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如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如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3.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如细胞和生物个体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激发学生主动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法。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联想虽然并不能直接产生有创新价值的新的形象,但它却为能够产生新形象的想象思维活动提供一定的基础,通过自由想象可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强制联想可找到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

2.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生物教师要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

3.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平行 实验、反向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1.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逐步正确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乃至献身生物科学事业的决心和精神动力。

2.在达成认知、技能目标的同时,重视情感目标的达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更富于爱心,关心他人,热爱生命,关爱自然,乐于为社会服务。

3.重视生物学科教育社会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入关于价值观的社会争执、科学的伦理道德等问题,如人口控制、安乐死、库、克隆羊等问题,从而引发讨论和价值判断。

篇2

关键词:知识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生物学课程标准 概念教学 观察 调查 实验 探究 生物科学素养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确定的三维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教学之本,要通过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生物学概念、原理等的基础上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能力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悉心的指导、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逐渐达成,是教师在教学中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时学生所学得的、能力提高的部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种无形的潜在学生内心的感受,它是学生通过对每一节课的学习,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等。我们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该如何落实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在全县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调研中了解的一些情况谈谈个人的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一、通过生物学概念的教学,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知识的记忆,从而达成知识目标

初中生物学教材内容多,知识含盖面广。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将义务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分成了10个一级主题,归纳了50个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那么我们就需要按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和活动建议来组织教学,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这些重要概念,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例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将一粒浸软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在外形上有所不同,再纵切开后做进一步比较,他们就会发现这两粒种子的内部结构上还有较大区别,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将两粒种子的内部结构进行逐一比较,学生就能充分理解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在结构上的不同,加强了对两种类型种子结构的记忆,同时老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在结构上的区别点:单子叶植物种子是一片子叶,有胚乳,双子叶植物种子是两片子叶,无胚乳。这样就使学生对“种子植物”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和实验、调查、探究”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而达成能力目标

(一)提供实材,引导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生物学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训练观察的方法,这在我们农村学校具有优越的条件,可以让学生亲临自然,接触生物。比如在教学“水中生活的动物”这节课时,我让学生观察鲫鱼,让他们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运动特点以及在运动中胸鳍、腹鳍和尾鳍所起的作用,引导他们归纳出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并概括鱼类的主要特征。这样经过仔细的观察,学生很容易完成,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调查是生物教学中就某个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了解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当地生产和生活的课程资源,认真做好调查,例如,在组织学生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时,我们有些农村学校,先利用课堂引导学生讨论制订调查计划,然后把教学班分成小组分别到当地养猪场、养鸡场等去参观,让学生认真收集资料,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调查实践,学生对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了更深人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因地制宜选择材料,组织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十个主题之一,我们要让学生象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让他们参与和体验科学,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探究形式要灵活多样,要符合探究原则,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选择探究材料和制定探究方案。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如果鼠妇不容易抓,我们可以改用蚯蚓(因为蚯蚓的生活环境也是阴暗潮湿的地方)。我们在设计探究活动的方案时,要设计将鼠妇(或蚯蚓)分成两组,一组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另一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放在明亮的环境中(对照实验必须控制唯一变量)。我们在引导学生设计方案时还要注重学生的设计是否符合探究要求,要综合考虑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通过教学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相结合,从而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三维目标所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要全面考虑基础知识与情感目标的要求,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生物学科学素养为目的,将完成情感目标和基础知识目标相结合,例如在《生物和生物圈》的教学中,首先对生物和生物圈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身边所熟悉的事物开始,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提出的问题,再利用生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与生物的相互作用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在了解了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的基础上,明确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样学生在学习生物基础知识的同时,认识到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从而认识到爱护生

篇3

关键词 生物;教育价值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就生物学科来说,社会需要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设置和生物学科教学总体要求上。目前的生物学科教学大纲中,生物学科教育的社会需要尚未充分体现,主要原因是其能力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等太过原则、笼统,而知识目标过分强调系统、严密。从中学生物教学具体情况而言,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的开放系统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而生物学科教育的个体需要来自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对生物学科教材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只有当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诱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习得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这种内在需求才是持久的,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力量。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1.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如细胞学说的创立史、哈维和血液循环理论、 克里克和沃森与DNA双螺旋结构、达尔文和进化论、卡尔文和光合作用、关注海洋、克隆羊、DNA重组技术、保护臭氧层、无磷洗衣粉推广、控制“白色污染”、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2.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3)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3.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篇4

我觉得要想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首先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必备的生物学知识 。如果我们不懂得自身的结构和生理特征,就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也不可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能健康的生活;如果没有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知识,何谈优生优育、怎麽让农作物能高产和优产;如果没有植物、动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怎能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提高全民的环保的意识,如何能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角色,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挂图、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具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应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在讲传染病时,可通过学生亲诉发病过程引出课题,让学生逐步理解传染病的途径和危害,从而有效地防止传染病的发生。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认识传染病预防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然后再以爱滋病为例,提供给学生一些爱滋病的资料,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爱滋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预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学生的讨论能够使学生正确对待爱滋病病人,不是远离而是关心和帮助他们的生活,关怀他们的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生物学知识,才会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才会学以致用。

其次,良好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材中设置了课外阅读栏目其中有关于“科学家的故事”。这一栏目旨在反映科学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历史和本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对人类有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勤奋求实的故事,让学生懂得要想做到事业有成就,必须具备顽强刻苦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其中袁隆平院士搞杂交水稻育种获得巨大成功,便是有利的证明,成为唯一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教学奖的中国人。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来获得的。如在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可提前让学生采集蛙的受精卵,再观察记录受精卵孵化成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并查阅有关资料共同探讨,分别写出研究报告。以这种方式为作业形式,可以教会学生观察、实验、动手操作,让学生们可以学会合作、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收集资料,自己寻求答案,去创造奇迹,以体验成功的愉悦。

良好素养的形成,还需要形成正确的科学观。而科学观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 ――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2.辩证统一的观点。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长与衰老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3.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篇5

考试(中考、高考)能提高社会、学生对生物学科的重视,但实质上那只是对其“分数”的重视。有了考 试,未必一定能让社会、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也未必能真正实现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事实上,生物学科的高考说取消即取消,从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即使在属高考科目的年月中,生物学科也并 没有凸现其重要的或不可替代的学科教育价值。

因此,要真正让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中学生物学教学, 我们必须切实重视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无论考与不考、怎么考,中学生物教学一定会有稳步可 持续的发展。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 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 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 值属性)来分析。

就生物学科来说,社会需要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设置和生物学科教学总体要求上。目前的生物学科教学大 纲中,生物学科教育的社会需要尚未充分体现,主要原因是其能力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等太过原则、笼 统,而知识目标过分强调系统、严密。从中学生物教学具体情况而言,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的 开放系统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 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而生物学科教育的个体需要来自于个体 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对生物学科教材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只有当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 诱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习得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这种内在需求才是 持久的,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力量。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 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 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 育, 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 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 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 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 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 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 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 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 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 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总之,教育媒体 ,特别是现代教育媒体可以让课堂更活起来,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 、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如细胞学说的创立史、哈维和血液循环理论、 克里克和沃森与DNA双螺旋 结构、达尔文和进化论、卡尔文和光合作用、关注海洋、克隆羊、DNA重组技术、保护臭氧层、无磷洗衣粉推广 、控制“白色污染”、 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 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 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 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 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 ——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 解释。

2.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 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 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 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 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脊椎动物前肢的结构与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统一,鱼的 形态结构适于水中生活,家鸽的形态结构适翔生活,等等。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长与衰老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 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 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 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3.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 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 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 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 。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 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 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 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 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 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 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 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 ;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 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 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 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 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 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 思维等,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可 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治弱思维、集中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学习生命现 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及外延进一步拓宽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 、集中思维、辩证思维等。

篇6

通过概念复习教学,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并在新的情境中加以应用,才能有助于形成或提高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因此,生物学概念复习教学是高三生物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与基础。

为了提高高中生物学概念复习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注意下列两方面的教学。

一、强化核心概念的复习

所谓核心概念是指位于生物学知识领域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即是与生物科学事实相对应的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模型及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将核心概念等同于课标所述的“核心的基础内容”,它是生物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有着广泛的应用且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高中生物课程强调核心概念的教学,这就要求进行模块备课、单元备课及课时备课时,必须学会准确地把握模块、单元及课时的核心概念。核心概念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及联系性等特征,即核心概念具有内涵丰富,可以发展其他概念、核心概念与其他概念以一定的关系组成了同类事物的整体、核心概念引领整个系统知识块的发生、发展和深化等。一般来说,每个模块的核心概念数目控制在10―15个。如生物必修Ⅱ《遗传与进化》的核心概念有:染色体、基因、中心法则、减数分裂、性状、突变、重组、遗传规律、基因频率、物种、种群、自然选择、隔离等。此处直接用生物学名词术语代替了概念的表述,是鉴于读者知道这些生物术语的内涵和外延,而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要用适当的陈述句、科学地表达这些概念,才能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掌握与应用。

强调核心概念教学的目的是避免传统的对繁杂的生物学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教学,转变为追求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学习和深度学习,体现了国际科学教育倡导的“少而精”(less is more)的教学原则。

开展核心概念复习教学时,除了关注核心概念的内涵、外延、例证、前科学概念等科学概念的要素以及核心概念与一般概念、核心概念与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之外;应注意下列问题。

1.概念与术语不同

名词术语仅是标记概念的符号,学生能说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生物学名词术语,但不知道如何提出和解答相关的问题,这意味着他只是知道了这些“字眼”,却没有真正理解这些生物学概念。

2.概念与定义不同

通常人们将概念的含义直接与定义相对应,这观点从上世纪70年代起受到质疑:有一些概念如等边三角形有明确的定义,但更多的概念特别是更为抽象复杂的概念,它们所包含的意义无法用一句定义确切表达。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它的理解不断地发生变化。如现代遗传学尚没有给基因一个统一的定义,多数分子遗传学著作阐述现代基因的概念时,主要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与染色体的关系、与DNA分子的关系、与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的结构特征以及基因的分类等六个方面上进行界定。此外,对学生而言,随着学习的深入,“定义”的描述会不断变化、加深。如光合作用这一概念,初中阶段的定义是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光合作用。高中阶段的定义是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它包括一系列化学反应。根据是否需要光能,这些化学反应可以概括地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可见,高中阶段对光合作用要求提高了。

明确概念与名词术语及定义的区别,就要求概念复习教学过程中,杜绝将概念以孤立的名词解释的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是一种无意义的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可能知道或记得某个生物学名词术语或定义,但不理解概念及概念之间的联系,无法构建良好的生物知识结构,就谈不上在新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另外,随着学生年龄的不同,“定义”的描述会不断变化、加深。所以“定义”可能会让学生在后续学习时产生困惑。

概念复习教学还应通过生物图、生物表、概念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链、知识网。

二、注意区分生物学事实和生物学概念

生物学基本事实包括动物、植物等生物的名称;大小、形状、颜色等生物的外部特征以及生物、生命现象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等。概念是人脑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和改造的产物。总之,事实是客观的,是通过感官或者一定的仪器器材进行观察测量得到的。概念往往是主观的,是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即是由众多的事实归纳推理得出的。

请分析下列陈述句哪些表述的是生物学事实?哪些表述的是生物学概念?“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与遗传。”“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根据上述对事实和概念的认识,我们不难作出判断:“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这个陈述句表述的是生物学事实,它是可以通过显微镜、细心观察得到的;“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与遗传”及“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这两个陈述句表述的是生物学概念,它们是通过众多的生物学基本事实归纳推理得出的,符合客观实际的。

区分生物学基本事实与生物学概念的目的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必须将生物学核心概念作为每节课的知识目标与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生物学事实构建正确的生物学概念及合理的概念体系,并以此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开展概念复习教学。如通过设置问题串:“为什么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根据哪一个杂交组合可以判断出果蝇的显性性状?为什么?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是否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与孟德尔分离定律相比较,这个实验中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吗?和性别有关吗?如果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用字母A表示,你能写出摩尔根的两组果蝇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吗?如果你是摩尔根,你将如何解释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需要设计一个测交实验来验证你的解释吗?为什么?如何设计?”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应用知识。应避免出现类似:“减数分裂发生的场所在哪?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复制几次,在哪个时期复制?细胞分裂几次?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的行为、数目、形态有何变化?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的行为、数目、形态有何变化?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减数”发生在什么时期?”等仅仅是识记生物学事实的设问,这将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违背了生物科学教学的“做中学”原则,学生不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交流等方式学习生物学,那么,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这一课程理念就会落空。

同理,区分生物学基本事实与生物学概念也有利于教师在命制试题时,关注生物学核心概念的考查。

试题1西瓜消暑解渴,深受百姓喜爱,其中大籽(B)对小籽(b)为显性,红瓤(R)对黄瓤(r)为显性,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已知西瓜的染色体数目2n=22,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几种育种方法的流程图回答有关问题:(注:甲为黄瓤小籽,乙为红瓤大籽,且甲乙都能稳定遗传)

(1)二倍体西瓜子房发育成果实,与种子产生的 有关,该化学物质发挥生理作用的特点是 。

(2)②过程常用的试剂2是 ,③过程得到的无子西瓜B果实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别为 , 。

(3)若甲乙为亲本,杂交获得F1,F1相互授粉得到F2,在F2中两对性状均为显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⑥过程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得到杂种体细胞,该过程需要用到的酶是 ,⑦过程的原理是 。

(4)过程⑧是花药在MS培养基所提供的特定条件下脱分化,发生多次细胞分裂,形成 ,然后,最后长成单倍体植株。

该试题围绕核心概念“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考查学生是否把握了单倍体、二倍体、三倍体、育种方法等相关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考查了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试题2已知西瓜红色瓤(R)对黄色瓤(r)为显性。第一年将二倍体黄瓤西瓜种子种下,发芽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四倍体西瓜植株;以该四倍体西瓜植株为母本,以二倍体纯合红瓤西瓜为父本进行杂交,所结西瓜中有种子,第二年种下该种子得到三倍体植株,开花后授以二倍体西瓜的成熟花粉,即可结出无籽西瓜。请回答以下问题:

(1)秋水仙素作用于 ,可诱导四倍体的产生,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 。

(2)四倍体母本的基因型是 ,三倍体的种子位于

(3)三倍体西瓜的基因型是 ,第二年对三倍体植株的花要授以二倍体西瓜成熟花粉,目的是 。

(4)三倍体西瓜无子的原因是 无子形状能否遗传 (能或不能)。

(5)要想获取大量的三倍体西瓜幼苗,最快的培育方式是 ,请写出培育过程 。

篇7

由于科学技术本身的功利性,青少年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潜意识地逐渐形成了功利性思想。或者说,功利性是人的本性,只是在功利性很强的,以提高学生科学技术素养的教育目的下,把人的功利性畸形地放大了。在学习生物科学时,学生学到了自然界中有什么动植物、哪些是对人类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学习生命现象也是为了更好地获得自然资源、避免疾病等,并不思考正是由于世界孕育了众多生命和诸多神奇才使得人类得以存在和繁衍。在这种功利性的教育背景下,才使得青少年只见利益而不知恩,不知恩义就无所畏惧,最终于主体社会背道而驰,被社会毁灭。不知恩义而有所畏惧导致的结果是迷茫、恐慌、焦虑,最终自我毁灭,结局都不怎么好。将中国汉字的“利”字拆开来解,左为“禾”,右为“刀”。字面来解,用刀割禾有米吃,是为“利”。广义来讲,“禾”可解为满足人需求的资源,“刀”为获取资源的工具和方法。有资源加上获得资源才是利,缺一不可,“禾”与“刀”就存在了关系。若没有资源,有刀也是摆设,但是有禾没刀,禾也是摆设,看得见吃不着,均无“利”可图。智者云“芸芸众生,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利”之一字道尽世间万象。可以说,理解了“利”的真义也就理解了世间的一切。

以“利”字来看生物科学与自然哲学的关系。“禾”为自然哲学,“刀”为自然科学,在初始时自然哲学与生物科学本为一体,也是人类对世界最早的认知结晶,不分彼此。只是经过不断的发展,这一部分内容过于庞大,才被后人加以细化分类,自此不相往来,但本质上是不可分的,生物科学只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而已。在注重科学素养教育的环境下,缺失了自然哲学思想的指导,就形成了只见“刀”、不见“禾”的现象,使得青少年只注重学习科学知识,而不重视为什么要学和如何合理地使用科学知识,或干脆厌恶学习科学知识,而现今畸形的社会认知观念也只以青少年掌握多少科学知识审视青少年是否优秀。社会群体价值取向的单一,导致青少年成长方向单一,使其在形成正确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走偏。可以说,青少年现存的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因素造成的。从生物科学来看,种子为什么发芽,猎豹为什么跑得快,人为什么生病,蚂蚁为什么成群等现象,均是因为个体与个体间的利益关系,群体与群体间的利益关系,物种与世界的利益关系所导致的结果。种子在特定的条件下发芽才能存活,猎豹要跑得更快才能捕到猎物,人因为微生物入侵而生病,蚂蚁要成群才能相互依存。可以说,利益是世间一切生物行为的原动力,是世间万物的根本关联。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天天在讲、在学这些关系所衍生的既定的知识点,天天在讲利害,却很少讲利害的由来,讲它们的根在哪里。它们的根就在自然哲学里,在这些利害背后隐藏的利益关系里。

在这些利益关系中必须要说的是一个“度”的问题,也就是各种利益关系所形成的平衡的问题。从利的角度看,此处的利”可解为“和刀”。就是讲“禾”与“刀”要相匹配,还要和谐,资源只有在适度利用的情况下才能源源不断,科学知识只有在对这些利益关系有充分的认识下合理使用才会产生利益,否则后果难测。所谓人类社会主体的世界观,无非就是人充分地认知这些利益关系之后,被群体所共认的利益关系,而不被群体共认的世界观都是错误的,是叛逆的,是要被毁灭的。生物科学与自然哲学所讲的各种关系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共通的。在生物学的视角下,人与其他生命并无区别,理解了自然界中众生的利益关系,对人类社会中的种种利益关系自然也看得通透。看得通透了,也就能够做出利于自己的取舍,面临社会问题时也能正确应对。具备了这些条件,就可以说这个人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或者说这种世界观与主体社会所共认的世界观类似,不会有尖锐的冲突。那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不存在了,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篇8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

一、新课标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为生活化教学奠定了基础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未来。”翻开生物新教材,我们惊喜地发现,新教材在内容上和旧版教材有了天壤之别。每个必修模块的开篇处,都有专门的科学家访谈录,以采访当今卓越的科学研究者的形式,向我们展示生物科学的发展现况及前景。如《分子与细胞》中的《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与邹承鲁院士的一席谈话》。每一章节内容的开篇处,又配以精美的画面、名人名言或对生命活动的精彩描述来诱导我们沉迷于生命科学的魅力。例如,《走进细胞》这一章引用了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的话:“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中,在蚱蜢绿叶的画面上,编者采用了一段生动活泼的文字描述:“新叶伸向和煦的阳光,蚱蜢觊觎绿叶的芬芳。它们为生存而获取能量,能量在细胞里流转激荡!”所有这些崭新的内容,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钦佩于科学家睿智的思想,沉迷于多彩的知识内容,从而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揭开生物科学神秘而又美丽的面纱。学生思想上主动要求学习,无疑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减负作用。

生物新教材中为我们介绍了一系列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如医院里的检验师、生物技术产业的研发人员、化石标本的制作者、神经外科医生、景观设计师等。这方面的内容在旧版的生物教材里是完全没有的,这是一个伟大的创新,把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呈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或课外书籍查阅相关内容,或者让学校组织感兴趣的同学去参观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让学生了解相关职业的特点,对指导他们将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工作有很大帮助,这无疑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现实化、更加贴近生活。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实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举措

新教材内容的编排已经体现出本次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也进一步强调关注学生的经验,强调教学要反映社会科技的进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不难发现,在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能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让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主动地、深入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1.课堂教学生活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需要学生理解记忆并学会应用。如果仅凭教师课堂上一味地灌输,必然会让学生感觉乏味甚至失去兴趣。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

例如在学习《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时,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大家平时看到放在阳台上的植物的枝条生长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向光性)大风过后,水稻植株倒伏,过一段时间又出现怎样的现象,这又是为什么呢?(根向地性,茎背地性)要回答以上问题,就得学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又如《细胞呼吸》一节的内容理论性强,要把整个过程彻底理解,不少学生会存在一定困难。在教学中,就一些日常生活例子,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酸奶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新鲜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能保存时间长些?腐烂的橘子为什么会散发酒味?米酒和葡萄酒酿造的原理是什么?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不仅引起同学们的思考,更激发了学生探究与细胞呼吸有关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对细胞呼吸的原理、过程、外界影响因素、实际应用等一系列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讨。

2.课堂教学生活化,可以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绝不是教师一味地讲、写,学生埋头听、记,而应注重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教与学,是师生双方的事,这种高级思维活动的交流,没有一种相互融洽、相互尊重的情感氛围,就很难有默契的配合。课堂教学生活化,可打破课堂沉闷的局面,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比如在讲到《人类遗传病与优生》时,笔者一上课就跟学生讲:“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对你今后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面露会心的微笑,“请大家认真学习,仔细听讲,不然的话到时候犯了错误可就惨啦!”学生大笑,精神也为之一振。在讲到近亲结婚的危害时,笔者又及时抛出两位名人达尔文和摩尔根的婚姻家庭的案例,并发问:“达尔文和摩尔根生物学学得那么好,怎么也会犯这种严重的错误呢?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婚最终以悲剧而告终,如果我们将结局改为贾宝玉与林黛玉结婚,从现代遗传学角度来分析就一定会是喜剧吗?”就这样,整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这些源自生活的例子,都能紧紧牵着学生的“鼻子”,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起学生的深思,可收到极佳的效果。

3.课堂教学生活化,可以提高保持自身健康的意识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生物学课程的目标是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其别注重生物科学意识的培养。结合课本知识,使课堂教学生活化,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保持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比如在讲到《细胞的癌变》时,教材介绍了癌症发生主要是外界致癌因子诱导使机体发生基因突变所致。学生对癌症产生的原因以及怎样预防癌症发生的措施是很感兴趣的。教师可多搜集一些资料来介绍或布置家庭作业:如根据致癌因子诱发基因突变原理,谈谈生活中我们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癌症的发生。在讲到《血糖平衡的调节》时,顺带介绍糖尿病的发生与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在讲到《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时,重点介绍了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和预防措施。通过这些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保持自身健康的意识大大提高。教学生活化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授上,还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上课时针对社会上一些人谈“癌”色变的现象,笔者给学生介绍了一些地方评选出来的“抗癌明星”,在医生下了死亡通知书后,照样十几年、二十几年活下来。让学生明白,得了疾病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不能丧失对生活的信心。

三、联系生活实际,深化知识应用是生活化教学的巩固和拓展

现实生产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生物学问题,生物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学习了生物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在课堂内外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生物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及其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完全符合的,与高考的能力要求也是符合的。

比如学完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的知识后,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生产中怎样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并将这个问题具体化:“树影下的小麦为什么生长不好”“为什么种植密度过大过小都降低产量”“为什么温室大棚栽培要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等问题。在学习《物质的跨膜运输》后,随即提问“为什么要中耕松土”“为什么盐碱地上植物不能生长或生长不好”等问题。学生在分析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对知识的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问题是生物学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是培养具有一定生物学素养的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要求。

四、让生物学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也是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已在我省的中小学全面实施。新旧课程观的最大区别是:新课程标准摒弃了旧课程观中那些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过分重视学科的本位性,教学内容繁、难、偏、旧,缺乏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等种种弊端,取而代之的则是把认知、情感与实践技能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统一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课堂教学生活化,让生物学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也是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用生活化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学,可以为我们的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如何开展生活化探究教学,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要做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做一个有心人,实现从“教书匠”到“教育的研究者”的转变,对教师来说确实很辛苦,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上,但这也是当今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缺少生活经验的生物课是不完整的课,缺少生活经验的生物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生物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质就是密切生物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运用、拓展和提升。但并非所有生物学知识都能“生活化”,也并非所有生活素材都能为生物学教学服务。教师不能为了“生活化”而生拉硬扯,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深入挖掘生活素材,寻找教材和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学习生物学,学好生物学后更好地造福于生活,这是生物学教学“生活化”的真谛。

参考文献:

[1]谢建中.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学生活化教学.生物学教学,2006(11).

[2]包月娟.“教书匠”还能做多久.教育信息报.2003.

篇9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而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其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就是要将教学生活化。在各个版本的新教材编写中,编者都努力体现了这一理念,因此一线教师更应该将教学生活化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课堂教学立足于现实生活,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现联系笔者近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如何实现生物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 走进生活,重视教学素材的积累

过去很多教师认为教学靠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就够了,但是想做到生物教学的生活化,就要求教师要真正走进生活,同时注意做好教学素材的积累。在生活中获取教学素材的途径有很多,例如网络、图书馆、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这些媒体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将看到的与教学相关的素材及时记录下来,并根据使用的目的经常整理。例如,在电脑中建立专门的教学素材库,按模块、章、节的层次对收集到的教学素材进行整理分类,以便在备课时可以信手拈来,方便使用。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教师只有在平时重视教学素材的收集和整理,才能把一堂课上得更加生动精彩、贴近生活。

2 构建生活化的生物课堂

2.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结合笔者几年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教学反馈,学生反映最多的就是希望教师能在课堂上多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因此,教师如果能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展示给学生,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引入到课堂上,将学生生活与生物学习之间联系起来,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不知不觉地进入生物学习的世界。

例如,在进行“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教学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吃比较咸的食物如咸菜或带盐味的瓜子等的时候,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为什么会感觉干涩?在做凉拌黄瓜的时候,只是加入糖、盐等调味品,并没有加入水,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为什么碗里会出现很多水?为什么把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后会变硬挺?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心理,从而激发出学生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兴趣和主动性。

2.2 用来源于生活的比喻,将抽象的知识变具体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高中生物知识有许多比较抽象、深奥,学生在学习时往往觉得比较枯燥乏味。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选择适当的已知生活体验,形成巧妙的比喻,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降低了知识难度,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例如,在上“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这节课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别ATP、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能源物质,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将ATP比喻为货币,因为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能被直接利用,就像货币在生活中可以直接流通使用;糖类和脂肪储存着大量能量,又不能被直接利用,可将其比喻为存折,在生活中存折不能直接流通;将蛋白质比作房子、汽车等固定资产,―般情况下不兑换成货币使用。通过这些比喻,使学生能够清晰地区别出这些不同的能源物质,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2.3 学以致用,让理论回归生活

长期以来,教学大都侧重于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合理地应用于生活实践,那么教学明显是失败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应该回归生活,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距离,让学生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讲完“细胞呼吸”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思考一些生活中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问题:制作创可贴的材料为什么要尽可能透气?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为什么要及时松土?为什么要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而人在剧烈运动后为何经常会出现肌肉酸胀乏力?学生对这些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很感兴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4 融入社会,重视与生物相关职业的介绍

在现代社会中,生物学已经渗入到社会的许多领域,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也越来越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而人教版的高中生物新教材中也专门设计了“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栏目,介绍了医院里的检验师、育种工作者、景观设计师等各种职业的具体情况。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相关的职业信息,明确所学知识在该职业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尽早地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各种职业,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例如,在“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所学育种知识对“育种工作者”这一职业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方式等进行介绍,既让学生对该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又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

3 拓展兴趣,开发贴近生活的生物校本课程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时,教师应该注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学习一些在生活中有实用价值而在教材中未提及的知识,并了解目前生物科学在现代社会各领域发挥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篇10

【关键词】科学素养;生物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期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学科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是的,时代在飞速发展,生物课程教学当然要与时俱进。全面提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普通公民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生物科学素养由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三部分组成。那么,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良好的发展。

1 制定明确可行的课程教学目标

丰富的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资源。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内容,围绕人与自然,安排了生物与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健康地生活等八个单元的内容,这些知识体系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事物间的复杂关系,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人与其他生物之间,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所以,在制订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涵盖的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乎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特别要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其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例如,《生物的特征》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制定:1.观察生物与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2.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4.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这样,就可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 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生物学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观察、描述、提出问题、从各种信息渠道查找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思维判断、做出解释,并能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当然,要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首先需要创设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情境,这可从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等等切入。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积极求知,从而获得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养。

比如,在教学《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课时,教师可首先课件展示“桔逾淮为枳”的录像故事、鸟类迁徙、鱼类洄游、春兰秋菊等生物生活场景,然后让学生推测形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感性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接下来的探究性学习创设了良好情境。学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时,老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出各种环境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引导他们分析、归纳出所举例子是受环境中哪一因素影响生物生存的。再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和分析,扩大学生的认识。这就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通过思考、讨论把握本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时,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搜集的鼠妇入手,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并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在学生分组探究时,老师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教师只是巡回指导。最后,老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学生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在这里,学生既在对比分析中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又在实验探究与结果交流中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善待小动物的情感和价值观。象这样“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就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了生物学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物科学素养。

3 加强和完善生物学的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新课程下的实验教学与过去实验的要求重在验证有显著不同,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少包办,多指导,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加强实验设计,利用一切细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尽管实验的设计多种多样,可以采用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设备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低成本实验;可以采用生物材料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模拟性实验;甚至还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不管是怎样的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环保意识、合作学习的态度等。另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鉴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多数学校的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和用具的配置等往往不足,提倡低成本、简单易行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师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开好生物学实验。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验,对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大有益处。例如,在教授“鱼的呼吸”时,无法拿真鱼做实验,就有学生建议拿几张纸撕成条状模拟鱼鳃做实验。纸条在水中可以展开,拿出水面就会黏在一起,鱼鳃也一样,在水中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鱼的呼吸,离开水后又细又多的鱼鳃会黏在一起,减少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鱼会窒息而死。这个实验,只需要准备一盆水、一两张纸,简单易行,却又能很形象地说明鱼为什么要生活在水中。借助实验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爱护小动物的意识等。

4 加强各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

生物科学教育是整体的科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其教学目标常常是跨学科的或泛学科的。过去的生物学教学,比较专注于本学科的特定的技能和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特别是技能和能力的学科性更强。这和科学课程的综合发展趋势,以及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需素养的综合性,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新课程下的生物学教学,应当重视跨学科或泛学科的技能、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素养的培养。教材设计的许多科学探究活动和技能训练中,都贯穿了这种思想。我们应利用好这些教材,在平时的生物课教学中,注意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全面素养的人才。

篇11

关键词 生物科学;交叉学科;编辑加工

中图分类号Q-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1-0034-02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自然学科,它既研究各种生命活动的现象和本质,又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命科学原理和技术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应用。目前,科学的协同作用及相互激励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随着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对生命科学的日益重视,化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从已经获取的新的生命信息中,不断修改、增添各自学科的理论、定义,从而使得一大批生物科学交叉学科蓬勃发展,如生物地理学、生物力学、生物光学、结构生物学、纳米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耦合仿生学、合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伦理学等。

加工这类交叉学科的稿件,对编辑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较高,如知识结构、科学认知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尤其是进行规范性编辑加工时,要求编辑具有掌握不同学科行业规范的能力。下面根据生物学与所交叉学科的不同,举例子说明编辑加工此类稿件的要点。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主要介绍稿件中遇到的相关学科内容的加工重点,至于生物学范畴内的基础知识加工规范,在此不再赘述。

1 与物理学的交叉

生物学与物理学交叉的学科主要有生物力学、生物光学、生物声学等,这类稿件中,除了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加工外,主要涉及对数学公式、数学符号规范方面的加工。

数学公式和数学符号的特点是字母多(英文、希文等)、符号多(各种运算符号和数学符号)、层次多(上下角标、行列式、矩阵等),因此编辑加工难度较大,且极易出现错误。为了使科技类图书做到标准化、规范化,使数学公式更加简明、规范、准确、直观,下面从数学公式和数学符号两个方面介绍加工要点。

1.1 数学公式

1)数学公式一般以另行居中排为原则。

2)公式前面,如上行末文字是“令”、“为”、“有”、“是”、“得”等字时,其后不加任何标点符号。

3)公式中常用的括号有圆括号、方括号、花括号,三种括号多重使用时,一般是圆括号外套方括号,外再套花括号。

4)一般情况下,如果公式不是特别复杂,则符号说明可在“式中,”之后按接排式的版式排(中间用分号隔开)。

5)公式需加排序号,采用阿拉伯数码,并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版口处。

6)公式中的主辅线要分清(一般主线比辅线长),并且主线要与运算符号在同一水平线上。

7)方程组在编排时应尽量排在一面上。

8)编排行列式和矩阵时,应特别注意元素的行列要上下对齐,每一行的间距要均匀一致,行距通常为半个字距;对角矩阵的对角元素所在的列应明显区分,不能上下重叠,混淆不清。

1.2 数学符号

数学符号的字体以国家标准为依据,主要有大、小写的区别,白、黑体的区别,正、斜体的区别。

1)未知量的符号,表示变量的字母、变量符号,以及表示点、线段的符号用白斜体。

2)集合符号用黑正体,如集合B。

3)矢量(向量)符号、张量符号、矩阵符号都用黑斜体表示,如力F、张量T、矩阵A。

交叉类稿件的加工中还应特别注意公式里出现的容易混淆的字符,如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容易混淆、英文字母O和阿拉伯数字0容易混淆、英文字母a和希腊文字α等。因此编辑在加工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地标识清楚,以避免排版人员在排版时出错。

另外,一些物理学和数学家的名字也会有常用错别字,如“傅利叶”应该为“傅里叶”、“笛卡尔”应该为“笛卡儿”。

当然,关于数学公式和数学符号的使用还有很多详细的要求,以上列出的仅是生物类交叉学科图书中最容易遇到的问题。

2 与化学的交叉

生物学与化学交叉的学科中,主要任务是对化学式的加工,最容易出问题的主要有以下几处。

1)单箭头表示反应单向进行,双箭头表示反应双向进行。

2)化学元素符号用整体,表示反应组分数量的变量符号用斜体。

3)有机化学式中,化学键的键长要统一。

4)有机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和键号必须对准。

3 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

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生物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应运而生,包括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这类稿件的加工通常注意以下几点。

1)会出现数学公式和符号,加工重点见上。

2)有较多的计算机软件生成图或者屏幕抓图,因此加工时一定要注意图片的清晰度,图片模糊的话需要作者重新提供。

3)稿件中会出现较多的缩略词、简写,包括计算模型的缩略词、研究机构的缩略词、数据库的缩略词等,因此加工时要注意这些缩略词是否前后一致;同时要尽量保证这些缩略词的拼写正确。例如,“GenBank数据库”不能写成“GeneBank数据库”。

4)稿件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代码程序,特别注意,这时不能根据我们已有的编辑加工知识去随意修改,因为代码有其本身固有的格式。

4 与医学的交叉

生物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包括生物医学工程学、生物医学影像学、生物制药、医学细胞生物学等。这类稿件的加工难点主要是一些常见医学术语的规范。例如,“罗音”应该为“音”、“爱滋病”应该为“艾滋病”、“抗菌素”应改为“抗生素”、“心肌梗塞”应改为“心肌梗死”等。

4.1 与环境科学、地理学的交叉

生物学与环境科学、地理学的交叉主要涉及一些生态学科类的图书,如水资源、森林资源、农业气候资源等。这类稿件的加工中,除了涉及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外,加工的重点主要为地图、插图类问题和数据错误。

1)地图、插图类问题。

(1)岛点差错(漏标主要岛点)。

(2)界限画法错误(国界、未定界)。

(3)注记差错(级别、字色、错别字)。

(4)区域设色差错(如台湾底色)。

(5)比例尺差错。

2)数据错误。

(1)求和、求平均值、计算增长率等错误。

(2)正文中的数据与表中的数据不一致。

(3)同一个数据,前后文不一致。

(4)文字描述与数据不一致,如“第一年是272t,第二年是230t,增长了……”。

5 与社会科学的交叉

生命伦理学关注的是生物学、医学、控制论、政治、法律、哲学和神学这些领域的相互关系中产生的问题。因此其通常会存在较大的争议。在这类稿件的加工过程中要特别留意是否存在宗教、信仰方面的敏感问题。这类问题可能并不多见,一旦出现就要特别引起重视,属于政治性差错的范畴。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科技类图书中会出现很多专业名词,特别是交叉学科的图书,涉及的专业类别很广,编辑的知识不肯能面面俱到,如果遇到不太熟悉的专业名词,一定要核查准确,确定是错误的字、词才可以改动,绝对不能妄改。关于专业名词,可以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网站上进行核实。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技类图书承载“介绍新知、推广技术、传播资讯、传承文化”的使命不断增强。因此,科技类图书的编辑应当密切跟踪相关学科发展前沿,以此为基础增强科技类稿件的科学性,判断稿件的真理性,提高稿件的逻辑性。作为联系作者与读者的桥梁,科技类图书的编辑要着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只有这样才能编辑加工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技稿件。

参考文献

[1]张祖权.科技文献中插图编辑加工刍议.科技期刊编辑研究文集(第四集),1996.

篇12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 概念教学 理性思考

概念是指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生物学概念是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属性,是对生物的结构、生理乃至一切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的阐述。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的基础,也是初中学生物教学的重点、难点。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成功的关键。新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50个重要概念,要求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笔者在认真学习《标准》的基础上,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重视凸显重要概念传递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一、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生物学概念的原因

1.前生物学概念影响。前生物学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生物学以前已经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物学概念。由于现在的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生产、生活实际的机会太少了,生活空间有限,缺乏对复杂生物学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又没有正确的指导,使他们对生物学形成片面的、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概念。例如八年级上册中的生活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鸟类”,有很多学生潜意识中已经把它认为是会飞翔的动物,这样的错误概念对我们今后学习会产生很大影响,是学生接受正确概念的障碍。

2.日常概念和生物学概念易混淆:日常概念是我们生活中对一些生物学现象习惯性的概括和称呼,这些概念是不科学的、错误的。例如鲸鱼、娃娃鱼、墨斗鱼等都认为是鱼,这些日常概念对我们生物学概念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3. 抽象概念本身的影响:有的概念比较抽象,有的概念比较具体,具体的概念容易掌握,抽象的概念不容易掌握。如染色体、基因、细胞、光合作用等概念,抽象不容易掌握。

4. 感性认识欠缺的影响: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对事物的本质认识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扦插、嫁接、胚、胚乳、种皮和果皮等概念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5.旧知识的影响:部分概念间有递进的关系,最基本的概念不清楚,必然会影响其他概念。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个概念,如果种群不清楚就会影响群落、生态系统,只有掌握了种群、群落才能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这个概念。

二、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意义

1.可以强化学生学习基础。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就发生了。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基础对他的后续学习很重要。50个重要概念的提出,要求学生平均每周掌握1―2个,免除了学生对大量孤立事实和知识的学习、记忆和耗时,切实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负担,使学生在教师重要概念教学设计下有时间加强对重要概念的深入理解,获得扎实的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为将来学习高中的生物核心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有助于学生知识迁移。由于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和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学好生物学重要概念,有利于巧妙地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学得更加灵活、主动、有成就感。如学生了解了植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个重要概念的内涵后,对布拖的土豆为什么特别好吃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等问题必然能做出正确的思考。这样既使学生在做题中深化了对相关重要概念的理解,又切实体会到能活学活用、学习知识的乐趣和意义,从而又更加愿意去学习、去探究、去关注生命科学、去完善自身,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衔接学生初高中生物知识。凸显50个重要概念的教学夯实了学生学习基础,学生掌握了较低层次的规则,获得了较强的生物知识迁移能力,有利于重新组合成较高层次的规则,即利于初高中生物知识的衔接,使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许多。如学生在初中时对呼吸作用的重要概念记忆清晰,在学习高中生物学“细胞呼吸”这一核心概念,可以直接深入到分子水平。

4.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50个重要概念有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社会、生产、生活中,去积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与社会生活密切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如学生掌握了呼吸作用的重要概念后,会知道:萝卜放入盐水中浸泡会变软,如何去让摘下的水果、蔬菜保鲜;如何去让粮食合理贮存;如何降低夜间蔬菜、水果的呼吸作用以增产增效……能正确解释身边发生的生物学现象,表现出学生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做好重要概念教学的一些方法

篇13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师;职业倦怠;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54-02

一、问题提出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可见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出现的问题也应引起高度关注。对于中学生物教师而言,由于生物学科知识更新速度快、社会对生物教师期望低,其产生职业倦怠问题的原因也与其他教师有显著的区别。如何正确认识并有效预防和解决中学生物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是摆在广大教育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概念界定

关于职业倦怠,有的学者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对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有的学者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3]。纵观这些学者的定义,无非围绕着三个问题:职业倦怠在什么时候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的表现是什么?基于这些问题可以将职业倦怠定义为:个人在社会中工作到一定时间后,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由最初的欣喜、充满激情转变成为“疲乏、困倦、筋疲力尽、身心疲惫,专业发展目标不清晰”的状态。它是一个长期的、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为更好地解决中学生物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以下主要从中学生物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以及怎样解决中学生物教师职业倦怠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和总结。

三、中学生物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造成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列主要从教师自身、学校以及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

1.教师自身原因。①专业知识不够,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专业知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占有核心地位。作为一种知识类型,专业知识被看作是教师作为一种特殊职业而需具备的专门知识。然而,由于多种因素使得部分教师缺乏坚实的专业基础,一是自身教学中并未对专业知识发展引起重视,二是相当部分师范院校的生物专业课程教学与中学生物教材联系不够紧密,三是生物学科具有明显的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物学科知识更新快,教材也在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更新。另外,有些教师为非师范院校出身,虽然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进入了教师行业,但是缺少教育实践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中学生物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应学习生物学科的与时展脉搏共振的特点,立足于新知识、新科技的前沿,了解生物学知识的进展和最新动态,做到与时俱进,也应不断地获得教育类知识,提高课堂效率,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这是产生职业倦怠的又一原因。②自我效能感不足,影响教学效果。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对于中学生物教师而言,不但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还需要各种娴熟的教学技能。中学生物教师的教学技能可以概括为教学设计、上课和实验操作(含生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三大方面。教学设计需要熟悉课程标准、熟悉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上课时要能良好地组织课堂,能够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比如探究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合作性教学等等;最后是实验操作方面,要求教师应有较强的组织、设计生物实验课的能力和熟练进行实验操作的技能以及生物标本的采集、制作的能力。这些都是生物教师所必备的教学技能。若拥有娴熟的教学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自信则显而易见,进而也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教学技能不足,自信则无从谈起,更别提拥有自我效能感。换言之,中学生物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对于教学水平接近的中学生物教师,自我效能感高者更能够简捷、有效地解决教学问题,低者则会因此产生冲突,导致压抑、消极的情绪,这是职业倦怠心理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2.学校原因。大部分学校目前还是习惯将所有科目分为主科和副科,其中“副科”是指不被列入升学考试或部分内容进入升学考试的文化科目。初中生物大多时候被认为是副科,学校为了升学率,尽可能地将大量时间让给其他科目,导致生物课的授课次数较少。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学校对生物学科的期望较低,也就不难理解学校对中学生物教师的重视程度低了。初中生物教师现在虽然有进修、培训的机会,但还是较少,从而导致初中生物教师专业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授课能力衰退、个人发展严重阻滞等问题,这些会使他们感到与其他主要学科教师有着很大区别。

3.社会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科学已经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生物科学素养也就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5]。新课改强调生物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都旨在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然而中学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重点引入,例如新教材上有豆腐乳的制作、制作葡萄酒等与生活实际挂钩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只是按照学校要求简略地提一下,并没有更深入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究其原因是这些内容并不是考试重点,学校和社会也不会允许学生将学习时间投入于这些学习内容。这样就造成了一方面社会大力倡导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实际上又不支持生物教师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方面下功夫,教师左右为难。久而久之,这只会降低他们对工作的热情,消磨他们在工作中的士气,后果就显而易见了。

四、中学生物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中学生物教师存在职业倦怠已是客观事实。既然中学生物教师的职业倦怠来源于教师自身、学校和社会,那么我们不妨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寻求对策。

1.教师自身。①提高专业知识。中学生物教师应有意识地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能主动学习和充实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提高教学技巧和能力,设法获得新的信息、材料、方法和策略。可通过网络和期刊等资源获得生物前沿知识,并通过参加各类科研、教研活动,彼此交流经验,获得新体会。教师在专业探讨时既获得了新知识,也可消除自身的孤独感、无助感,提高其科研意识,激发其追求专业发展的热情。②增强自我效能感。正如前文所说,自我效能感与技能和自信是有关系的,要提高生物教学技能,光有专业知识还不够,还应进行团队实践训练。教师之间组成团队相互听课,分析优缺点,看优秀教师的课堂视频进行探讨,共同创设教学设计,都可以实现团队实践训练。其次是自信,因为自信除了要有教学技能外,还应该有健康的心态。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压力,教师应学会进行自我调适,学会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里,教师要勇于正视现实困难和问题,采取积极的态度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积极参加学校、部门、教研室和学生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及家人友好交往,建立和保持协调的人际关系。

2.学校方面。学校应借助于《国培计划》为生物教师多创造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水平。这不仅可以使其在短时间内学到所需的知识技能,提高其教学科研水平,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生物教师调节身心,避免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另外,提供必要的入职培训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应该是终身的、可持续的发展,这就意味着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同等重要,三者应该是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的。因此,学校应建立教师职前、入职、职后一体化培训体系,这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但据调查,目前教师培训整体效果一般,需要进一步增强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很多教师认为培训可有可无,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培训的目标不是指向专业知识发展,因为经验介绍不具有可复制性,而接受教学理论学习部分教师感到有难度。因此,明确生物教师可能遇到的问题或者已遇到的问题,以问题为载体,进行参与式、案例式培训正成为教师们的期待。

3.社会方面。首先,社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给中学生物教师提供更多的自由度和选择权,让中学生物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再者,社会对生物教师的期望低,导致生物学科教师的地位低,因而提高生物教师的社会地位对教师自身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还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的职业待遇,社会不但应当给予中学生物教师与其他学科相同的工资待遇,还可以适当考虑增加所有老师的经济收入,促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真正地释放到教育事业之中,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满意程度。在进行中学生物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为教师提高足够的改革信息,注重教师的需要和要求,让教师真正地参与到改革中去。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生物 课堂教学 积极性

本文中我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要乐于为学生营造积极提问的机会

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碰到问题其实是不敢问,因为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他们担心自己提出问题而被其他同学笑话,于是便“三缄其口”;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平时的学习基础差或缺乏相应的思维能力而“无从下口”――他们不知道该怎么问。结果导致整节课学生无问题,教师一言谈,这样的教学模式又怎么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更新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对生物知识的个性化认识,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要表扬那些生活经验丰富、有独到见解、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学生情不自禁迸发出来的见解往往是智慧火花的闪现,同时证明了学生正在积极地思考。即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甚重要,教师也要给予鼓励,赞扬他们提出问题的勇气。这样学生才有提出问题的勇气。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安全感,就会消除紧张、恐惧的负重心理,向教师和同学们打开心扉、畅所欲言,说出他们的所感、所思、所惑、所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才会调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勇敢地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也要会问

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提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有限,所以教师要会及时提出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和质疑。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以疑问、设问、反问等多种形式,适时适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时,提出:“你认为地球如果没有细菌会怎样?”在学习动、植物的区别时,笔者问学生:“如果动物细胞有液泡、细胞壁、叶绿体会是什么情形?”、“为什么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要用清水,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要用生理盐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植物体的水分又怎么能从下面的根流上去了呢?”等等问题。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教师的直接陈述。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发问,激发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学生才会知道个中原因。在我的生物课堂上,经常会有智慧的火花碰撞,使学生在紧张、活跃中理解了生物学中抽象的和易混淆的知识。

三、教师要有独特的眼光正确评价学生

评价应有针对性,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而不能一味地去过度表扬、满口称赞。如有的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太好了”、“真棒”、“太棒了”、“你真行、你的思路就是科学家的思路”等一些毫无针对性、导向性的“形式评价”,这是对激励性评价的一种片面理解,容易使学生只图形式,不重实效。对受表扬的学生来说,尽管会得到一时的“欢喜”,但长此以往对于没付出多少努力就换来的“太棒了”,他就会不以为然;对没受到表扬的学生来说,老师的过度表扬也会让他们感到心理的不平衡。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过:“赞美具有摧毁性!赞美具有建设性!”这两句话都是正确的,言过其实的赞美,具有摧毁性,适度的赞美具有建设性。我认为,课堂上对学生恰如其分的善意的批评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它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使学生在学习中少走不必要的弯路,达到警醒顿悟、催人奋进的目的,带领学生进入科学的思维领域。

四、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及发展前景,给学生以启迪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可以有效地给学生以启迪,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在讲到DNA是遗传物质,具有特异性时,可向学生介绍在现代刑侦领域中,刑侦人员可利用DNA指纹技术给罪犯定罪,还可用于亲子鉴定、死者遗骸的鉴定等。又或者在讲到“人类的免疫”这一知识点中提到的器官移植后会出现排异及来源少的问题时,告诉学生,科学家们正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出一些带有人类某些基因的动物,可望在不远的将来,这些动物能帮人类解决器官移植问题。事实证明,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非常关注生物科学发展的动向,科学成就成了学生们谈论的话题。

五、将生物知识融入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各种生物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所以生物知识与生活紧密相关。在学习“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时,引导学生将思维发散到古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解释,造成此种现象主要是何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通过有趣的成语诠释生物现象,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食物链)、“蜂拥而至”(蜜蜂的社群生活);通过比喻让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如基因喻为图纸,蛋白质喻为建筑材料;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大分子透不过,小分子可以)喻为防盗网(阻止人进入,却不能阻止蚊虫进入)等等。使各种知识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拉近学生与生物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