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土地资源管理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工学矛盾突出
参加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函授学习的学生大多在政府机关,房地产或测绘评估类企事业单位工作。很多学生都承担着工作、家庭、社会等各种角色的职责,只有在业余时间才能进行学习,参加成人教育学校的面授或集中辅导的难度很大,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甚至影响到学生能否正常毕业。
2.教学内容陈旧
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成人函授教育在教学上存在着课程内容单一陈旧,且授课教师主要以教材为主,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考虑较少,不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提高技能水平的要求。
3.教育教学资源有限
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函授教育所使用的自学教材和辅导材料缺乏而且更新很少,没有针对函授学生使用的教材,多数学校使用和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的教材,甚至有的学校所用教材还是几年前的老版本,绝大多数资源内容围绕以教为主,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并没有太多支持,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4.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自学为主,面授为辅”是成人函授教育主要的特点[1],作业和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主要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监控和评价,教师无法掌握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学生也无法进行自我评价,对课程的学习效果造成严重影响。
二、网络教学的优势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
网络教学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成人函授教育教学模式得以改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自学能力。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使已参加工作的学生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分配学习任务。2.学习资源利用最大化采用网络教学,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并且资源内容的设计也从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向“学教并重”,不仅开发素材、课件类资源,更要开发支持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和研究性学习的有关资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3.教学手段多样化
采用网络教学,可以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支持探究式、协作式、角色扮演式学习等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更加丰富新颖,使师生之间感情距离更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4.学习评价体系相对完善
采用网络教学,能够全面记录学生学习情况,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便于教师能够全方位的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学生也可通过作业、测试等进行自我评价,并结合教师的意见及时调整,进而提高学生自学质量。
三、管理学网络课堂建设的难点
1.网络课程建设投资大,进入门槛高
建设学校自有的网络课程需要建设录播室,开发或者购买网络课堂平台,聘请教师录播课件。根据笔者对武汉理工大学、郑州大学、新乡医学院等高校的调研,建设一门网络课程需投入3-5万元,一个学校一般开设20-30个专业,考虑公共课的因素,假设每个专业开设15门课程,全部下来约需投资900-2000万元。投入高成为影响高校建设网络课堂的最大难题之一。
2.师资不足
我国现阶段的成人教育院校多是在原有的普通高校基础上通过共享资源建立起来的。这样的办学模式本身就使得我国的成人教育在教学管理上处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属地位[2],注重收益轻视投入,对教学质量要求不高。很多成人高校只有专职的管理人员,没有专职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从本校或者外校的普通高等教育教学部门、离退休教师或者在读研究生中选聘兼职教师代课。专职教师不足,兼职教师也仅是应付性的进行教学,从而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教师参与网络课堂建设的积极性不足
由于成人教育任课教师多是聘请的兼职教师,他们并不关心成人教育的发展。网络课堂建设是新生事物,参加网络课堂建设所付出的劳动与取得报酬能否匹配难以确定,并且该项工作需占用大量时间,可能会影响到其在普通高等教育中的教育教学活动,致使教师参加网络平台建设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不足。
四、推进网络课程建设的对策
1.加大投入,完善网络课堂平台
开展成人教育的高校要转变对成人教育的认识,从创收的观念中转变过来,将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对待,加大对成人教育的投入,开发或者购买网络课件,构建网络课堂平台,满足学生通过网络完成学习的需求。
2.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
应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将教师所建设的网络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改革项目中,成立网络课程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对网络课程进行认真指导和严格的评审,对制作特别优秀的网络课程给予奖励,使教师积极有效的进行网络课程的建设。
3.改进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求
关键词 石河子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 专业定位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21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fession in Shihezi University
XU Liping, WANG Ling, GUO Peng, GE Benwei
(Shihezi University Faculty of Science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on concern, comparing the demand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corps and local think about the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inking about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fession in Shihezi University. From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goal, fac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etc.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major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Shihezi University;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教育部在1998年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调整中将“土地规划”专业和“土地管理”专业合并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划归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①据第十二届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席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7月,在全国已经有97所高校设立有此专业。虽然在公共管理学科下,但学科发展从一开始就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特点,专业定位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相同的专业名称授予学位确不相同,有授予管理学学位,也有授予工学学位,这一点充分说明了该专业并不是很纯的“管理学”学科,但因归并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故部分院校在专业定位上出现文科化倾向。②面对近年来高等教育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进一步发展出现的问题,我院新办的该专业究竟该怎样定位,才能符合新形势下土地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才能抓住发展机遇、扬长避短,能办出特色和水平,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结合“985”高校、“211”高校或同类水平高校及疆内兄弟院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借助于民间对口支援中国地质大学的支持,依托本校地理学科的优势,该专业定位为偏重工程技术类应用型专业人才,与新疆农业大学该专业的管理类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但目前石河子大学理学院地理系该专业师资队伍中职称、学历结构合理,但年龄结构存在年轻化倾向,也存在学术研究时间较短的基本事实,短时间内无法成为新办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研究领域和方向难以集中等问题。作为我校年轻的新办专业,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方面缺少相应的累积,缺少快速发展的平台和条件,专业领域拓广、拓宽、拓深较为困难,发展基础和发展速度、水平与其他院校无法比拟。
2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必须建立在充分判断和利用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因此,客观地认识该专业发展优势,扬长避短,错位发展成为我校该专业持续有效发展的重要前提。
2.1 内部环境优势
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在地学基础上兴办的,具有地理学背景和3S技术支撑,在整体大空间思维能力和理论分析方面具有优势。特别是在“3S”技术方面已经有专业教师和科研课题支撑,从技术上可满足土地学科所需的手段和方法。借助于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鉴于本专业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和交叉性的特点,可以利用大学整体资源与相关或相近专业整合互补、交叉渗透,从而弥补先天的不足。
2.2 外部环境支持
近年来,国家宏观政策也给予土地行业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此外,新疆土地资源相对来说面积大,有较好的土地规模经营条件,同时也存在盐渍化等退化问题,为开展土地整理、整治,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提供了环境。再加上内地高校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杭州师范大学等的官方与民间的对口支援,都为该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3 专业发展的挑战
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引入了市场机制,要求高等院校向市场提供高规格的人才“产出”,高等院校只有努力打造特色“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国土资源事业的快速发展也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教育部指导意见,结合各高校教学科研实践和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要求该专业培养具备扎实数理基础和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③培养规格中就体现了毕业生要有较高的使用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了解国土资源特性、环境功能、经济和管理与政策法规,专业技术上要求掌握“3S”技术和工程技术,业务上要求能进行国土资源与环境信息的获取、分析、评价和规划管理,具有发现和解决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
3 专业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教育在发展任务上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注重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④《国土资源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土地调查、评价、规划、整治、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⑤先行高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已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卓越工程师”计划。⑥我校新专业必须根据纲要以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求,依据自身的客观条件,进行专业建设规划,体现专业特色。为此,需要分析自身的优势、特色和发展潜力,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做好规划。
3.1 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通过对开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985”高校、“211”高校或同类水平高校继续调研,通过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继续优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每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与课程之间的重组、整合,依托地学优势,继续强化“3S技术”支撑的“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与复垦”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一步加强,“技术型”专业特色逐步凸显,“懂管理”且“懂技术”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
3.2 课程体系及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3.2.1 课程体系优化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现在的课程体系框架为“必修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必修课程模块包括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教育课程,选修课程模块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专业综合、网络学习和综合教育课程。在这种模块课程基础上再通过学校的质量工程建设把土地资源管理的主干核心课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地籍测量、地籍管理、土地整理与复垦、土地管理学、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调查与评价、遥感原理与应用、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等分阶段打造成校级二类、一类课程、精品课程。同时,密切联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应用性课程的设置,对专业核心课程要加强实践、实习课的教学,加强综合实习,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渐进式的培养和锻炼。
3.2.2 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主要专业实验如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遥感原理与应用实验、土地信息系统实验、土地整理与复垦课程设计等,需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的软硬件配备,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测量学基础实习、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土地软件综合应用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进一步完善校内校外两个实习平台建设,特别是依托对口支援高校的企业开拓实习实训和专业实习基地,让学生真正参与项目实践和技能培训,了解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提高学生们适应当前土地资源管理新技术的基本技能。对学生实施导师制并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或平台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项目、大学生科学研究项目(SRP)、大学生GIS设计竞赛等进行创新能力环节培养。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该应用型专业的投资力度,建设具有特色的实验室、实验实习基地,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科研的硬件条件。
3.3 师资队伍培养
师资队伍水平直接决定着专业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⑦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地缘条件,对新增专业在进十年还是应该给予优惠政策的,循序渐进地引进一批科班教师,带动该专业多出相关成果,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才有潜力。同时还需通过本校教师短期培训等措施实现自我培养,通过到对口支援学校进修和带队专业实习加强青年教师参与实际业务的能力,加强青年教师学术骨干队伍建设,通过教改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申报等参与科研活动,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推动该专业教师队伍向前发展。按照课程模块和质量工程建设,外聘国土资源局高级研究院为兼职教授、副教授,依托土地资源管理教研室吸纳土地科学人才跨院组建专业的教学团队,使团队的整体结构更趋完善。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第八期“263”项目(SF08007)
注释
① 卞正富,金丹.中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与人才培养[J].中国土地科学,2008(5): 57-61.
② 刘玉莲.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公共性的丧失及其对策[D].浙江师范大学,2012.
③ 王汉兵.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华中科技大学,2004.
④ 黄贤金,刘友兆,陈龙乾等.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1(12):50-54.
⑤ 卢新海,张继道.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7(2):30-33.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杨小雄,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10-0211-04
一、引 言
随着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工程化、规范化的推进以及国家地理基础设施的加强建设,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特别是随着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与融合趋势的加速,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在大学期间开展科研活动,这不仅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本文结合2l世纪人才需求条件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特点,探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途径及其保障措施。
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与途径
大学生科研活动是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参加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开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科研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指在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本领。具体地说,科研能力包括学习与搜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立题思考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和推导论证、分析综合的能力,科学实验的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等。
(一)培养目标
根据科研能力的这个内涵,同时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目标,即在坚持土地资源管理总的学科目标的指导下,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知识面宽、基础扎实、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门人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动手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以及组织协调决策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竞争实力。
(二)培养途径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是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土地资源学、系统科学为基础,以公共管理理论为核心,以规划、信息技术为手段多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学科。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边缘性决定了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是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综合能力的人才。而科研能力是综合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对于土地资源管理这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专业,科研能力的培养更显重要。科研能力培养途径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1.把大学生科研工作纳入教学计划,让科研成分融入课程内容。教学计划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培养科研能力的教育思想,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专门的有关科学研究知识的课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从事科研的理论知识,引导他们从事初级的科研尝试或开设研讨班课程,是以一种研究探讨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培养科研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要把科研工作纳入教学计划,还要在课程内容和设置上分层次有步骤的进行。一般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主要通过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信息的收集、资料的简单分析、论文摘要的撰写等科研步骤和方法。高年级(三四年级)学生可以参与由导师指导的科研项目或导师本人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设计、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环节,最后形成书面报告或论文,使他们在科研实践中形成初步的科研能力。
2.调整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建立教学科研良性互动的机制。专业课程内容是保证专业培养目标得以实现,按规格、质量培养人才的基础之一,教学方法则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有力手段。因此,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水平,以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学校应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
要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应改善课堂结构,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个性的机会。对具有明显理工科特征的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高级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多采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贯彻“产、学、研”一体化的思想,使学生在“做”中理解知识,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形成以科研促进教学改革、以科研促进学术理论、以学术理论指导科研的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机制。
3.以研究课题为依托,指导本科生立项的研究创新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既发挥学生在科研中的作用,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真正地体验到科研实践,加深对研究领域的认识,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是一个极大的锻炼,能迅速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有机会和研究人员接触,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研究问题。
4.吸收学生参加专业教研室或指导老师的课题研究工作,指导学生撰写课题科研报告。吸收本科生参加课题,是培养研究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指导老师的课题一般针对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大学生参与这样的课题研究可以得到教师的直接指导,能积累较为实用的研究经验。学生作为指导老师的科研助手,在指导老师的课题中做研究工作。这样,围绕科研课题,学生作为整个科研力量使用的有机部分,被组织了起来。同时,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和学会创新,并且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被置于突出的地位,其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5.鼓励并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活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多数专业课都涉及到对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等领域。如“土地资源学”中对土地利用状况的调查,就需要收集有关区域的社会经济资料;“地籍管理”则需要对土地权属状况进行社会调查;而“土地估价”不仅需要了解每一待估土地的自然状况,更需要弄清其规划限制、收益状况等社会经济方面的情况。在课堂和考试中涉及的评估案例均已给出了反映社会经济状况的数据,而在学生今后的实际操作中,相关数据都需要学生自己通过社会调查获得。至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课程更需要根据规划目的,对规划区域进行社会经济方面资料的收集。
由于社会调查并不是兼收并蓄地网罗材料,而是整理和分析材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实施办、法,所以通过社会调查,学生可以在实际运用中理解、消化、巩固和丰富在课堂上已学的知识,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使所学知识获得全面的检阅,从中可以发现在自己所学知识中,有哪些是社会需要的,哪些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哪些能满足社会长期需要,哪些知识是还待研究的,等等。
学校还可以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科研能力,与有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部门或单位,如不动产评估公司、房地产公司、国土局等进行合作,这样既可以使之成为大学生们参加社会科研工作的有效基地,又可以通过吸收学生充实研究队伍和力量,为社会提供服务。学生可以通过参与项目学习知识、提高素质,把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6.指导并资助学生。通常情况下,在教师的指导、修改、鼓励和资助下,学生的研究成果和能力可以通过发表学术论文体现出来。学生在研究问题和成果发表的过程中,由于提升认识的驱动,可以产生极大的创新冲动;也由于初次进入学术领域接受同行评价,能更加深入思考而推动认识的升华,积累自信心;还由于亲自接触更多的学术前辈和同行,受到熏陶和感染产生新的研究火花。可以说指导学生是一个承上启下,即总结提高其已有研究成果,提升自信心,产生进一步研究冲动和创新想法的关键环节。
7.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的系统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大学生研究能力如科研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搜集和处理资料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的综合体现。通过就学位论文选题开展的研究和学位论文的撰写以及学位论文的答辩,可以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毕业设计是在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总结,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训练。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论文的选题应结合土地资源管理应用领域或学科前沿来进行选择,重点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或在学科前沿领域进行探索,把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应用,通过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8.开展知识讲座、科研征文活动。开展知识讲座、科研征文活动,有利于吸引广大学生的共同参与,以形成一种良好的科研风气。因此,学校可开设课外专题讲座,请专家学者介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当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已见。也可邀请国外学者讲学,专门为大学生作土地资源管理方向的科普性报告。其次,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开阔视野。同时,要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与科研的能力,仅将目光盯在本系是远远不够的。要让他们多参加其他院系的学术活动,特别是多参加一些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学术活动。
三、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保障措施
为了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必须创造良好的实施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由此要设置职能机构,建立大学生科研制度并不断完善其培养机制。
(一)建立统一负责的工作机构――教研室
要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必须设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教研室,以加强对大学生科研工作的规划、管理与指导。教学是教研室的基本活动,而教学与科研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因此,为了把教学与科研活动有机结合,教研室应负担起大学生科研的组织管理工作,负责处理大学生科研工作中的日常事务,组建大学生科研小组。此外,学校还应帮助他们成立大学生科研协会,制定会员规章制度、权利义务,聘请校外著名学者、教授担任名誉会长。
(二)建立以教研室为主、其他职能部门为辅的管理机制
教研室作为教学与科研结合的纽带,不仅能够认真贯彻教学计划中的科研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完成大学生培养目标,而且可以直接委派教师为大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术支持或者吸收大学生参加教研室或教师所承担的课题,为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开辟一块新领域。建立以教研室为主,其他职能部门(如学工处、教务处、团委、科研处等)为辅的大学生科研管理机构,可以推动大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为其提供软件和硬件支持,使大学生能立足于本专业进行科研实践的尝试,不断提高专业科研和技术水平。
(三)建立软硬件设施保障制度
为了便于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需要解决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环境建设,同时需配置服务器和局域网络设施。学生机房的计算机全天向学生开放,扫描仪、打印机、绘图仪等设备也要向学生开放。
土地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技术基础是软件。要将国内外较著名的商用土地资源管理软件提供给学生使用,如Arc/Info、GeoMedia、ArcGIS、Map-GIS等,以及图形处理软件、数据库软件、野外测量数据处理软件等。同时将学生机房所有计算机联网,将软件上网供学生使用。
(四)建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
为了调动大学生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保障大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为大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一定资金支持。基金主要用于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组织开展和科研课题的研究。这样既可以保障科研活动的正常运转,又可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
(五)学校教研室委派专门的指导老师
科研工作是一项复杂、创新、细微的工作,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理论性、科学性,要求创作者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较高的智能水平,特别应当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敏捷而全面的思维力。而大学生由于自身知识、能力的限制,在进行科研工作时遇到困难挫折在所难免。实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专业老师,因此,教研室应当在新生-入校就为其指定专门的指导老师来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和专业情况,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己兴趣和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计划、研究计划,在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从课题选择、资料查找到内容修改等方面给予专业指导,协助他们解决在科研工作中碰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帮助他们及时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指出不足等等。这种导师负责制能更为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入科研领域,避免盲目性,提高大学生科研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六)实施优惠政策
首先,要给大学生提供适当的科研经费。科研经费是大学生开展科研工作的先决条件。科研经费缺乏,科研工作也就无法开展。一般来说,大学生的科研课题多属于教师课题的组成部分,属于子课题,故他们的科研经费原则上应由教师负担。教师为争取科研经费,可以承担政府、科研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科研课题。学校也可以建立大学生课外
科技文化基金,以资助大学生进行课外科技制作、社会调查、学术论文的撰写,鼓励支持他们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其次,要适当给予一定的硬件方面的方便。图书资料、实验基地、仪器设备等是大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取得科研成果的有力保证。因此,为了使大学生科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学校在图书资料、实验基地、仪器设备等方面应给予方便,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
(七)实施奖励政策
科研工作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劳动。因而,为了调动大学生参加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精神,提高科研能力,取得科研成果,学校可实施大学生科研工作奖励政策,建立大学生科研津贴制度。给在科研工作中表现出很大才能并获得重大成果的大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奖金、纪念章等,甚至免试推荐其中的优秀生读研究生。把学生的科研成果作为考核其绩效的重要内容,直接同综合素质测评、学分挂钩。大学生科研奖励政策的实施对获奖者来说具有巨大的精神动力及激励作用,能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同时,对其他大学生来说也具有导向作用,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科研风气。完善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评价体系,如设立技能证书制、设立各种技能奖项和称号等,让学生品尝到通过努力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的快乐。
(八)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学生
学校应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来联合培养研究生。要鼓励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参与实际课题的研究,增强社会实践能力与市场适应能力。同时,学校要鼓励有关部门、企业到学校建设研究机构、工程中心,提供研究经费和研究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
【关键词】房地产估价 土地资源管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9-02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伴随着土地管理事业的兴起而产生、发展的,并随着我国土地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管理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事业也随之迅速发展。据统计,全国已有80多所普通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土地规划、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1.房地产估价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地位
1.1房地产估价课程丰富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内容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实行土地使用制度及住房制度改革,对整个社会经济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动产的市场特征越来越明显,其经济属性日趋突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开始活跃。一些高校开始设置房地产研究方面的专业,如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或在其他专业内进行研究,如经济类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等。之后,许多高校在土地管理方面的专业里也开始了对房地产相关内容的研究。房地产是指土地以及建筑物等土地定着物,是实物、权益和区位三者的结合体。对房地产的研究离不开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研究内容一直在不断拓宽,研究内容几乎涵盖土地管理方面的全部内容。此外,有关房地产方面内容的研究,在高等院校专业的演变与调整过程中,主要有两个分流方向,大部分分流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一部分分流到工程管理专业,当然还有分流到其他一些专业(包括少数自主设置的专业)[1]。总体上来看,对房地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研究房地产产相关内容(当然也包括房地产估价)的支柱专业,房地产估价丰富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房地产估价师人才培养提供了基地。
1.2房地产估价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专业课程之一
纵观开设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院校,如南京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包含了房地产估价课程及相关课程。以华中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表1列出了华中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
2.房地产估价课程的特点
2.1知识体系综合性强
房地产估价理论知识体系庞杂,房地产估价课程是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门学科,同时还具有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高度结合的特征。这对于在高校生源中不是文科生就是理科生的课程教学对象来说,既要学工程又要学法律、经济等相关知识,不同的课程而且要求不同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甚至接受、消化知识的过程都存在很大差异。广泛的知识内容跨度,使得我们并不能仅仅将教学大纲的要求停留在掌握这个层次上,而是还要学会综合运用。
2.2房地产估价课程的实践性
房地产估价除了具有较深的理论性,还具有较高的实践性。一方面,房地产估价的实用性很强,这门课程是住建部组织认证的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两个科目的考试――“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和“房地产估价案例与分析”[2]。学生如果能够在校期间将本课程学好,则会有利于未来房地产估价师的考试。另一方面,未来随着我国房地产税的全面铺开,将需要更多的估价专业人员。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涉及到估价的行为有很多,包括房地产交易、抵押、征收征用、拆迁补偿等。所以,房地产估价表现出来的实践性主要包括:①社会经济生活与其关联度高;②与社会上存在利益关联的部门众多;③本课程的综合性高、程序复杂[3]。
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房地产估价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探讨
将房地产估价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其课程如何设置及设置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结合当前我国房地产价行业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房地产估价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设计方面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3.1加强房地产估价理论及技术学习
房地产估价课程不仅要注重公共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还要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估价理论方法的深入学习与研究,要学习国外较为成熟的估价理论,熟练掌握方法的适用条件、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估价师技术及知识结构更新的要求。
3.2加强实践教学部分
房地产估价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经验的结合。雄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是是一名房地产估价师所必备的,然而更重要的是丰富的从业经验。经验是房地产估价师在多年从事房地产估价实践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
对于实践环节的学习,要为学生创良好的学习条件及充裕的实践机会。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模式的相互结合来强化房地产估价实践学习:(1)建立房地产估价模拟实验室,从而使得学生不但可以巩固房地产估价理论知识,还可以熟悉房地产估价的操作规程,并且可以在模拟实验室条件下,运用不同方法评估各种状况下的房地产价格;(2)与房地产估价机构建立联合办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房地产估价实务中来,让在实践过程中切身体会房地产估价的内涵,清晰把握当前我国房地产估价行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发展、行业发展对房地产估价师的要求,掌握其实际操作程序及现实工作中应注意哪些环节,并据此为自身以后学习的重点及奋斗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3.3课程学习与专题讨论相结合
除了学习课本内容外,要针对房地产估价行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国家近期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经常开设一些专题性讲座或研讨会,使学生能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关注学科的发展。同时,专题讨论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可以开设有关如下内容的专题讲座:
(1)房地产估价典型案例分析。选择较为典型的房地产估价案例,由老师或邀请经验丰富的资深房地产估价师为学生作专项分析,让学生更深刻的掌握房地产估价实务及有关注意事项和应对措施。
(2)房地产估价师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即使房地产估价人员很精通估价理论,有丰富的估价实践经验,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评估出的价格也不会客观公正。评估出的价格如果不客观公注意哪些环节,并据此为自身以后学习的重点及奋斗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参考文献:
[1]李斌.关于新建本科院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5)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46-02
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不同方法组成的系统,用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1]。其英文表达多数称为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实际工作中一般简称为GIS,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地理科学、测绘科学、遥感等学科和技术于一体的新兴学科。自从20世纪60年代萌芽以来,至今已发展了四十多年的历程。地理信息系统已经从少数专业领域(地图学、地理科学)的应用,扩展到众多学科领域,在大部分专业中均有涉及,如环境科学、农业资源环境、生态学、遥感、森林经理等,目前在政府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渔业部门、水利部门、气象部门、国土部门,甚至公安部门和军事部门都有了很广泛的应用。可以说地理信息系统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2]。
随着对GIS认识的不断增强,众多高校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专业、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林学专业、农学专业、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等都分别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相关GIS课程。从实际情况来看,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尚需要若干工作完成,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有些内容仍然亟需完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本文以“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契机,探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的设置和改革具有较好的实践价值。
一、GIS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地位和教学要求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资源调查、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专业要求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是集计算机、地学理论等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同遥感和全球定位技术一样,都需要学生熟练的掌握运用。因而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置为主干课程,是必修课程之一[3]。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要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常见的GIS软件解决土地资源的调查、建库、评价、分析、模拟等问题。学好这些需要学生既要有扎实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又要有地图学的基础,还要具备土地资源学及土地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实验和实习实践教学相统一[4-5]。
二、GIS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教学中的体系设置
考虑到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学科,单纯的讲述相关内容,学生可能不容易掌握,又因为许多概念和原理比较难懂,十分抽象,因而需要合理的设置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位置。
我院根据教学实际,首先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大一课程设置《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理念。在大二上学期开设《地图学》课程,让学生掌握地图计算机制图学的地理参考理论和方法。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同时开出《基础遥感》课程,这样学生在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的同时,能够同时掌握遥感科学的技术和知识,起到互补的作用。因为地理信息系统是导论式的教学内容,针对专业特点,大三又开设《土地信息系统》课程,专门作为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行业的专题应用课程。大四开设《GPS技术》,让学生了解数据获取时地理坐标的表达和建立过程。
整个结构框架,很好的保证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进行,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其知识、原理,熟悉地理信息系统在整个学习中的结构。
三、GIS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有了上述结构上的良好的保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进行课程的进行和改革。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了众多的优势[6]。在地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概念往往都很抽象,诸如“矢量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结构”等,学生一般不太能够接受、理解这样的概念,所以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也就减弱。再如“数据采集内容中的图层”概念等,之前学生一般都没有接触过,头脑中无法形成对应的理解,所以更无从谈及对此内容的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主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利用生动的图件、动画等,让学生感受到鲜活的知识,直观的体会相关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原理等。
(二)利用模型进行演示教学
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教研室购买了一批教学模具,一些难以用语言、动画表达的概念,可以借助模具来展示。如在地图投影内容讲解过程中,我们可以用地球仪和屏幕的相对关系来表达地图投影的概念,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表达投影的类型等。讲授地理信息系统产品内容时,产品类型有数字地图和纸质地图两种类型,数字地图部分我们利用计算机屏幕显示一幅相关图件,而纸质地图部分我们可以给大家展示一幅某地区的土壤图或土地利用图,学生立刻就有了明确的对比。
(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的同时开设同步的实验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学时保证达到24学时。实验课程的内容主要涵盖了数据的采集、处理、数据库建设、空间分析、输出等地理信息系统主干内容,具体的实验例子以国土事例为主。实验教学过程主要是在机房,通过投影仪给学生演示基本的实验操作步骤,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完成。部分综合性比较强的实验,通过任务驱动式的方式进行[7],既能够加强操作技能,又把所学的课程知识连贯起来。通过24个学时的实验课程,一方面学生掌握了各项实际的操作技能技巧,另一方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GIS课程结合基础遥感课程联合开设了1周的课程实习,以GIS和RS所学基本知识为基础,布置实习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相应的地学任务。通过教学实习,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GIS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四)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教师在上课的同时并不是只应用一种教学方法或者方式,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作为案例进行教学,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另外在教学中,可以阶段性的提出几个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部分内容,让学生参与讲授,通过课下准备和课堂演讲,锻炼学生的课件制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许多课程也开展了网络化的教学研究工作。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网络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我校开发了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上传相关教学资料、课程练习题、批改作业,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与教师进行咨询、上交作业等互动。我院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连同教案、练习题、教学大纲、参考文献等内容一同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课下自学和练习的素材。同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通过录播教室进行全程录像,制作了高清晰的课堂视频,学生可以利用视频在课下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四、小结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主干课程,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这门工具,通过掌握相关技术完成土地资源的调查与管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设置好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在整个学科专业中的架构。以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教学为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操作技能的掌握能力。大力开发网络教学平台,促进课程的网络交流与互动,加大对地理信息系统学习的力度。多种途径、综合完成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GIS课程中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杏元.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陈明利,刘佩茹.基于GIS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探[J].人才资源开发,2015,(11).
[4]尚颖娟,刘秀华,谷达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5).
[5]常胜.资环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