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学技术的特点范文

科学技术的特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学技术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学技术的特点

篇1

2、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指数增长趋势,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3、面临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转折点,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

4、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体,现代的技术发明越来越依靠科学,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已密不可分。

5、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

篇2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目标价值特点

一、学科的真正价值

第一,要讲真正的信息技术中的魅力,例如:早期的计算机只能输入英文,那么汉字是如何输入了?其中蕴含了人类怎样的智慧?又如:不等长无损压缩原理是什么?它又是谁发明的?为什么前人可以想出如此绝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这些技术背后是由哪些科学原理支撑着?

也就是说,首先要讲技术中的人类智慧结晶。

第二,在利用技术与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要经历技术的整个流程,也要针对问题想办法,利用技术和工具实现办法。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也在发明创造,让学生经历这个全过程也是非常珍贵的,对学生的创意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锤炼。

二、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目标

我们学科的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内涵广泛,分不同层次。我认为,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1.信息意识

看一个人有没有信息素养、有多高的信息素养,首先要看他有没有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有多强。也就是,碰到一个实际问题,他能不能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

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信息问题的敏感程度,是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

2.信息能力

发现信息、捕获信息,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是信息意识的表现。但能不能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及工具,通过恰当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则要看有没有信息能力了。

信息能力是指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信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管理、信息技术及其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信息处理过程的设计等能力。

3.信息道德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带来了根本性变革,同时也引出许多新问题。如个人信息隐私权、软件知识产权、软件使用者权益、网络信息传播、网络黑客等。针对这些信息问题,出现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这就形成了信息伦理。能不能在利用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遵守信息伦理,体现了一个人信息道德水平的高低。

我们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已有的课程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它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学科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运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改革,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1、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开设的信息技术课就是对学生兴趣和意识的培养、学生智力的开发,就是培养学生获取各种信息,最后内化为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必须从被动接受转换到主动探究的学习主体上来。

2、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地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注意的是为学生升学深造打基础,存在着“高分低能”的问题。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学,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学习方式的改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的学习方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作用,学习者将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习者必须学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

4、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时代,知识量巨增,知识成为社会生产力、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知识的更新率加快,陈旧率加大,有效期缩短。另外,知识的高度综合性和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更多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由此带给人们难以想象的社会生活、经验生活、政治生活和人类一切领域内深刻而广泛的冲击和影响。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环境下,人们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变得很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培养出一批批多技能、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识工具,其具体表现形式为: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演示工具。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老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内容穿插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制作自己的教学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或较抽象的内容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2、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导工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目前市场有大量的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

3、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这是指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与外界信息交流的作用。教师通过互联网可以从外界相互交流、探讨教学方法,获取教育教学信息。学生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从外界获取许多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微课;授课效果

微课(micro leaming reSource),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一、高中数学微课教学的特点

高中数学与其他的科目相比较,学科的知识体系较为完整,系统性比较强。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须具备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理推理能力。微课可以将有效的教学资源加以整合和运用。能够最大程度的将较为枯燥乏味、平面的课堂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立体课堂。综合高中生数学微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实效性、针对性、广泛性等方面。

(一)实效性

微课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也不是视频课的缩减版。微课是以某种题型、模型、方法、知识点、方法等为主题展开教学的,教学的主要资源除了有效的文本资源外,还包括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合网络、视频、动画制作等多种手段对课堂进行全方位包装。高中数学采用微课教学可以有效的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高中数学涉及集合、三角函数、不等式、数列、空间几何、复数、排列组合、平面几何等知识点。每一知识板块都有诸多的知识单元需要学生认真的学习和掌握。绝大部分的学生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在对每个知识单元理解的过程中难免有所偏差。高中数学实行微课教学后,教师可以将易错易混、重点难点、典型例题、基本的思维方法等板块作为主题,分层、逐点的加以剖析和讲解。

微课可以优化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教师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时间、主题、方式方法、类型等要素可以自主的选择和安排。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可以自由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自主的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老师和授课方式。听课的地点也是可以灵活选择的,既可以是在家,也可以通过手机或平台电脑在学校或是其他场所。

(二)针对性

微课的针对性相对较强。就内容而言,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有针对性的选择上课的主题。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学习层次、学习能力、学习进度,灵活的选择和挑选授课的内容。微课上课的时间通常为5~15分钟。采取板块化、c对点的授课模式,可以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困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情趣。就授课形式而言,微课可以针对不同的授课群体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视频的制作既可以采用大众的普世的方式,也可以以个性化的方式进行。在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教学反思方面,教师可以以模块化、知识单元等方式展开设计与制作。

(三)广泛性

微课的受众面比常态课的受众面要广的多。微课通常是以视频的方式呈现的,当视频与网络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微课的效率。当教师将视频录制好后,通过反反复复的核对、修改尽量做到尽善尽美。然后将视频通过校讯通、校园网、微课备课网、微信、QQ等平台加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情趣选择相应的内容加以学习。学习的对象既可以是本学校的学生,也可以是外校的学生。从视频包涵的内容来看,既有知识板块、模型、方法、习题、考点等内容,也有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从视频的呈现方式来看,既可以以时间为模块展开录制、也可以以授课的主题为单位展开录制。既可以以平面的形式呈现,也可以以动态的立体的方式呈现。

二、高中数学微课效果述评

自微课实施以来,科任教师有一个明显的感受,那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教师教学的基本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大大方便了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

篇4

关键词: 数控系统发展;数控技术发展;数控系统

中图分类号:TG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220192-01

1 数控技术学科的特点

马克思曾经说过1 数控技术学科的特点

数控技术的问世已有4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机械学、控制论、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四大基础学科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型学科,是用数字化指令控制机床动作的技术,它包括计算机数字控制系统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精密机械技术;编程技术;PLC机电接口技术。其中控制系统技术是核心;伺服驱动技术是关键;精密机械技术是基础。数控技术是数控机床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推广应用数控技术,用数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机械制造、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恶劣及危险环境的作业等,都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开始了根本性变革,各工业发达国家投入巨资,对现代制造技术进行研究开发,提出了全新的制造模式。在现代制造系统中,数控技术是关键技术,它集微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于一体,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动化等特点,对制造业实现柔性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数控技术国外发展趋势

纵观数控技术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数控技术的发展是逐步跟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从1956年至今,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1956年-1974年,专用硬件NC的时代;1975年-1989年,专用计算机数控时代,即微处理器NC的时代(μ PC);1990年-1995年,BASIC PC的CNC时代;1996年至今,开始全PC开放式智能化数控新阶段。

近几年来世界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组织优势力量进行新一代开放式体系结构和具有智能型功能的数控技术开发与研究,包括美国的NGC和OMAC计划、欧共体的OSACA计划、日本的OSEC计划等。数控机床机械结构更趋向于“开放式”,为满足现代机械加工的多样化需求,新一代的数控机床具有以下特点:

1)机床结构按模块化、系列化原则进行设计与制造,以便缩短供货周期,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工艺需求。2)由于数控机床的很多部件的质量指标的不断提高,品种规格的逐渐增加、机电一体化内容更加丰富、功能参数日趋庞杂,因此专门为数控机床配套的各种功能部件已完全商品化,为建立具有竞争能力的机床厂创造了条件。3)为向用户开放,各发达国家的数控机床厂都积极建立完全开放式的产品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建立开放式的零件试验室,建立自助式数控机床操作、维修培训中心。4)采用信息网络技术,把社会上各种制造资源根据加工任务进行合理组合与调用,是21世纪将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5)人工智能化技术在数控技术中的推广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在计算机领域不断渗透和发展,数控系统向智能化发展。在新一代的数控系统和伺服装置中,由于采用“进化计算(”Evolutionary

Computation),“模糊系统”(Fuzzy System)和“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等三个方面新的控制机理,性能大大提高。这种高性能的智能化的数控系统不但具有自动编程、前馈控制、自适应切削,工艺参数自生成、运动参数动态补偿等功能,更具特色的是考虑到操作使用的因素而呈现的极为友好的人机界面。当前采用模糊控制原理的电加工数控系统和具有自学习、自建立数学模型、自调整参数的高性能数控机床伺服驱动装置已有产品并在市场中具有强的竞争能力。

目前,数控技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发展。在集成化基础上,数控系统实现了超薄型、超小型化;在智能化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学科技术,数控系统实现了高速、高精、高效控制,加工过程中可以自动修正、调节与补偿各项参数,实现了在线诊断和智能化故障处理;在网络化基础上,CAD/CAM与数控系统集成为一体,机床联网,实现了中央集中控制的群控加工。

3 我国数控技术开发现状与差距

我国的数控技术,在“八五”攻关中,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以自主版权为目标,以平台为基础的发展战略,而且在攻关过程中,瞄准或调整到以PC机为基础的发展路线上,并以此形成了两种平台,开发出了四个基本系统,其中华中I型和中华I型是将数控专用模板嵌入通用PC机构成的单机数控系统,航天I型和兰天I型是将PC机嵌入到数控之中构成的多机数控系统,形成典型的前后台型结构,国内其它单位也都先后开发开放式体系结构系统。然而就总体而论,还仅仅处于开始阶段,虽然各个系统都向PC平台方向发展,但在具体的实施开发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即是开放性不够、开发环境和支持手段不足,要作为用户方便地进行二次开发的开放程度还远未达到,只是具有相当技术力量的开发单位才能使用,而作为能够普及到一般用户的程度则还远远不够。利用PC机设计数控系统使得CNC的重点由硬件转向软件,为我国的数控发展消除了硬件上的“瓶颈”制约,从而可能加快生产出实用产品。而且PC-NC毕竟使CNC向开放性体系结构迈出了一大步。在数控机床设计与制造中,我国已开始采用模块化技术,对数控切削加工中的工艺参数、工具系统的优化、智能适应控制都进行过研究,它为对智能化控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但上述工作仅仅是一个开端,仍需在“十五”期间进行一系列开发研究工作,跟踪世界数控技术,推动我国数控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夏建国、郭扬,职教课程模式开发[N].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朱国文、熊清平,数控技术教育改革的创新,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7]刘启中、蔡德福,现代数控技术及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8]黄克孝、严雪怡,职教课程改革研究[N].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

篇5

1.高浓复混化肥

复混肥料是指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用化学方法或掺混方法制成的肥料。按其总养分含量可分为高浓度(≥40%)、中浓度(≥30%)、低浓度(≥25%)。高浓度复混肥料是指养分含量≥40%的复混肥料,它是化肥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把复合肥作为复混肥料中的一种,在美国复合肥料与掺混肥料是同义词,在欧洲一些国家两者含义不同。复合肥料在其生产过程中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如磷酸铵类肥料、硝酸磷肥、硝酸钾和磷酸钾等,而掺混肥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简单的机械混合。

1.1高浓度复混肥优点

1.1.1养分含量高,营养元素多 复混肥料的养分含量一般比较高,总养分含量在40%以上,营养元素种类较多,一次施用复混肥料,至少同时可供应作物两种以上的主要营养元素。副成分也相应较少,例如磷酸铵不含任何无用的副成分,其阴、阳离子均为作物吸收的主要营养元素,由于副成分少,对土壤不利影响较小。

1.1.2结构均匀 高浓度复混肥料养分分布比较均匀,在造成颗粒后与粉状或结晶状的单元肥料相比,结构紧密,养分释放均匀,肥效稳而长。

1.1.3物理性状好 复混肥料一般多制成颗粒,吸湿性小,不易结块,便于贮存和施用,特别便于机械化施肥。

1.1.4节省贮运费用和包装材料 由于复混肥料中副成分少,有效成分含量一般比单元肥料高,所以能节省包装及贮存运输费用。例如:每贮运1吨磷酸铵,约等于贮运过磷酸钙及硫酸铵共4吨。

1.2高浓度复混肥缺点

1.2.1养分含量比例固定难以满足不同需求 养分的比例固定,而不同土壤、不同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种类、数量和比例是多样的,难以满足各类土壤和各种作物的需要。近年来各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各地土肥部门大量的土壤调查测试,根据不同土壤养分状况、作物需肥特点和自然环境条件,制订了系列配方施肥方案,通过复混肥料与单质肥配合、作物需肥特点与施用时间配合、作物目标产量与最佳施肥量配合,进行科学配方施肥,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2.2高浓度复混肥作为基肥施入将造成肥料浪费

高浓度复混肥料作为基肥施用,由于前期被吸收利用的较少,容易随水分流失,而在作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旺盛时期,大量需要肥料时可能会出现供肥不足,不仅使作物减产减收,而且产生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1.2.3容易导致土壤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高浓度复混肥料纯度较高,中量和微量元素很难掺入,如果不能配合施用有机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势必会导致土壤生态环境的恶化,出现各种各样的作物缺素症和生理性病害,使肥料报酬率大幅度降低,直接影响到产量、品质和成本。目前缓释、控释等新型肥料的应用对这一不足有一定程度改善,但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1.2.4降低肥料报酬率 根据当前农村施肥现状,氮肥、磷肥等大量元素肥料的施用量已不是主要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减轻元素之间的相互拮抗,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这时,高浓度肥料的不足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从而降低肥料报酬率,提高农业成本。

2.可控缓释肥料施用技术

由于可控缓释肥料相对于普通速效肥料价格较高,只有用于适合的作物和地区,才能拉开与速效肥料肥效的差距,发挥其优势,达到所期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优先用于湿热地区或生长期长的作物 可控缓释肥料最好用于湿热地区、生长期长的作物、肥水流失较严重地区。在降雨量大的地区速效肥料易随水流失。在炎热地区,肥料养分的转化较快,不易保持在土壤中,在这些地区使用控缓释肥料,会有较好的效果。

2.2不同的土壤和作物应选用不同释放时间和配比的肥料 由于控释肥料前期养分释放较慢,在作物的苗期,单独施用控释肥料可能会出现苗期缺肥的现象,所以,一般在使用控缓释肥料时,要与速效肥料配合施用。要根据不同的土壤质地和温度选用不同的速效和控释肥料的配比。例如:砂性土壤在温度较高时,施用控释肥料比例增加,粘性土壤和较低温度时施用控释肥料比例降低;水稻施肥由于养分吸收集中在生育前期,应施用释放期较短的肥料;玉米施肥,由于生长后期也需大量养分,应使用释放期较长的肥料。

2.3根据肥料特性,采用不同耕作和施肥方式 一些作物为了避免肥料烧苗,传统方法在施用时肥料与种子相隔一定距离,此种施肥方式降低了肥料利用率,由于控释肥料释放缓慢,避免了烧苗现象,可进行肥料与种子的接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3.化肥高效施用技术

高效利用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肥料发展方向之一。研究证明,在我国化肥的当季利用率氮肥为30%~35%,磷肥为10%~25%,钾肥为35%~50%,低于发达国家15到20个百分点,施入土壤中的养分大部分被流失、挥发和固定。随着肥料投入量的增加,肥料利用率则出现逐年递减趋势,施用越多损失也随之递增。以氮肥为例,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利用率约为60%,70~80年代为50%~40%,到90年代则下降到35%~32%,直接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化肥利用率受肥料特性、土壤特性、施肥量、作物品种、土壤持水量等因素的影响,只有肥料养分得到充分利用,才能降低成本,增加收益。要提高化肥利用率必须从提高施肥技术和改进肥料生产工艺两方面入手。

3.1提高施肥技术

3.1.1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平衡,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以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节本增收的目的。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能减少肥料投入5%~10%,提高肥料利用率3%~5%,提高作物产量8%~10%,能有效防止盲目过量施肥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以及施肥不足或不平衡而影响作物产量。

3.1.2化肥深施 据测试,碳酸氢铵表施5天氮素损失13.8%,深施7cm,5天损失0.88%,碳酸氢铵、尿素深施地表以下6~10cm的土层中比表面撒施氮肥当季利用率分别由27%和37%提高到58%和50%,分别相对提高115%和35%。由此可见,化肥深施可提高肥效利用率。

氮、磷、钾肥均宜深施。氮肥旱田深施可以防止氨的挥发,并减少雨水淋溶和地表径流的影响,水田里能防止反硝化作用导致氨气的逸失。磷肥、钾肥深施有助于作物根系吸收。化肥深施的方法很多,如耕前撒肥翻耕入土作基肥,播种、移栽或生长期进行开沟条施、穴施等。

由于作物根系都有趋肥性,化肥深施可使根系向下扎,扩大根系生长量,增强作物吸收养分、水分的能力,能显著提高作物抗倒伏、抗旱能力,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化肥采用条施、穴施的方式深施,有利于肥料的集中施用,肥料与土壤接触面小,营养元素被固定的程度较低,有效时间比撒施的长,有利于提高化肥利用率。

3.1.3重视有机肥施用 施用有机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加了土壤的有机物质。有机质的含量虽然只占耕层土壤总量的百分之零点几至百分之几,但它是土壤的核心成分,是土壤肥力的主要物质基础。有机肥对土壤的结构、养分、能量、酶、水分、通气和微生物活性等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有机肥含有植物需要的大量营养成分,含有N、P、K、Ca、Mg、Fe、Zn、B、Mn等多种矿质元素,可全面持久地供给作物营养,有很长的后效。由于有机肥中各种营养元素比较完全,而且这些物质完全是无毒、无害、无污染的自然物质,这就为生产高产、优质、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提供了必须条件。有机肥含有多种糖类,有机物在降解中释放大量能量,为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活动提供能源。人们常认为有机肥种植的作物品质较好,是由于有机肥能为植物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成分,为作物正常生长提供了必要条件。如果缺乏有机肥,偏重施用化肥,会降低了农作物的抗逆能力,包括抗病虫、抗倒伏、抗寒、抗旱等,致使减产和产品品质降低。同时恶化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状,破坏了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正常比例,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但是单一使用有机肥也存在养分含量低,不易分解,不能及时满足作物高产要求的问题,应与适量化肥配合施用。常见的有机肥资源有:农家肥、农作物秸秆、绿肥、沼气发酵肥和商品有机肥等。

篇6

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一、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

⑴ 综合性

从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可以看到,信息技术课程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它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有充实的技术内涵,又突出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具有人文的特性。它除了涉及计算机技术之外,还涉及到许多其它学科,如审美艺术、环境、语文、数学、硬件时尚、软件开发等等,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⑵ 基础性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表现在:要关照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并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在各门学科乃至全部教育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打下牢固的基础。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短期优化效果,而是为了奠定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在未来社会中自我学习、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⑶ 工具性

在新标准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从未来来看,它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掌握好这一工具,有利于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升今后在信息社会中的工作与生活的质量。

⑷ 实践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技术领域内容的信息技术其性质就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就已明确指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在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实践是培养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安排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多动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实地感受信息文化并籍此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提高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⑸ 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学习的对象及所提供的平台都是开放的。这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的特点相适应;同时,中学生信息技术起点的较大差异性,只有在开放性的环境中,运用开放性教科书(具体要求有一定弹性,内容的呈现有较大灵活性),采用开放性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才能保证起点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适应,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提升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偶拾

1、教练法

教练法就是教师讲述并演示操作步骤,然后让学生跟着一步一步做,教师给予一定的辅导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而这些技能必须经过多次练习才能熟练掌握。例如键盘的使用、汉字的录入、表格与图片的编辑等。因此相当多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可采用教练法。

在具体采用教练法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关注并尊重个体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练法的基本实施过程可以归纳为:提出任务和注意点--动手实践--教练指导--归纳交流。

2、案例法

案例学习法最早出现于法律和医学的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分析和讨论法律、医学中的典型案例和疑难问题,从中得出规律性认识,并且提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基本知识,包括信息学的一般概念与原理等,涉及到一些比较艰深的理论和先进技术。目前的教材处理这些基本知识的方法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基本流程是:概念(或者原理)――阐述――举例――练习(主要是记忆与识别)。如果只是从概念到概念的讲解,学生只能记忆一些名词,难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意识与价值观的培育也不能只依赖说教式的灌输。所以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授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以及情感意识的培养,可以尝试采取人文社会学科中经常使用的案例学习法。

案例学习法的实施过程通常包括:选择与推荐案例――组织学生研究案例(一般在课前)并进行准备――讨论研究案例(课堂)――――交流与总结。

在案例学习法教学中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案例,好的案例应该是生动故事的再现,此外,案例还应该包含需要讨论的概念理论与方法,这些概念理论与方法不是直接就可以得出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个或者这些案例来认识。其次,在准备学习前,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要有效参与,而不是无效参与的要求

3、任务式教学,教学成败的关键

篇7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初中学生 引入新课 解决实际问题

开讲在课堂教学中是新课的导言,是新课进行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之间情感共鸣的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如果教师一上课就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或用目光扫视教室、或叫学生朗读、或温故而知新、或创设情景诱发思维、或设疑布障,引起悬念、或实物演示,加强直观、或动手试验,巧设铺垫、或精心设计一段引人入胜导语、就可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当学生情绪热烈, 兴趣深厚时再转入正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我结合初中数学新课标的特点总结一些引入新课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以旧带新引入新课

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教师在引入新课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的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效果。如新课标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引发学生思维,为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思考,从而进行类比联系,引入梯形中位线定理,通过这样的引入最后定理的证明这一难点就会很容易突破.而且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复习时间大大缩短,保证新课质量。

二、联系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包含许多数学知识,采用学生熟悉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学生会觉得亲切具体,易于接受。尤其是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如讲“解三角形”时可以提问学生“不过河,能否测出河面的宽? 再如,讲授“直角坐标系”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处在班级第几排第几列。或给他一张电影票,问他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当学生从这些生活实例中领悟到“两个有序实数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 时,教师再讲“直角坐标系”已是水到渠成了。

三、提问,质疑引入新课

例如,有些教师在讲授“负数”时,他并不是像书上那样讲“零上”与“零下”,“上升”与“下降”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先问学生“2-1=?”,“1-2=?”。这样的问题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会说:“不够减”。教师接下来会问:“差多少才够减?差2”。这时可引进记号“-2”表示“差2”,并指出:除0以外正数前添上“--”(称为负号)所得的数叫负数。这样引入新课既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又弄清引入负数的目的。这样引入新课能有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常用得引入新课方法。但需要提出得是:所提得问题难度要适当,既要学生面对适当的困难,以达到引起探索的兴趣。又要不能太难,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入手,不然,就达不到引入新课的目的。

四、通过练习,讨论,归纳引入新课

通过练习,讨论,然后再对数学对象进行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引入新课。这是常用的方法。对于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使用多媒体,有时会省时,省力,同时能增加课堂容量。也便于学生`比较观察。如果暂时没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事先设计一些题目在随堂练习上进行归纳。比如引入平方差公式的一组多项式乘法练习。

(1) (x+1) (x-1) =

(2) (y+3) (y-3) =

(3) (a+2) (a-2) =

(4) (3a+b) (3a-b) =

(5) (4+a) (4-a) =

可以让学生先做,然后点击答案并用不同色彩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特点,通过练习,归纳,猜想的方式引出平方差公式。这样引入新课的方法往往是应用于有关公式的新课上,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发现的能力。但选取的例子不要太难。只要能便于学生观察,发现结论即可。

五、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设置悬念的引入手法,我们对此并不陌生。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它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想,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后兴趣,乃至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悬念的设置,在技巧上应是“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富有余味。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引入新课是教学的重要和必要环节。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万事贵乎始”就像听故事,如果开头很精彩,你肯定会希望一听到底.因此精彩新课引入,不但会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将学生从“要我学”被动学习情绪激发到“我要学”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上来 。

[参考文献]

[1]刘显国著《开讲艺术》

[2]何百通,崔益红《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研究》

[3]盛建武《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初中数学)》

[4]刘小年《从心理学角度看课堂导入艺术》.教学研究.

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纵观近几年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的发展,可以发现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并以前所未有的强劲的态势向前拓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给教育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提出全新的要求,带来全新的教育质量观。

2 小学信息技术特点分析

2.1 小学信息技术的基础性

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现代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与素质就是读、写、算,然而,信息技术已经成功地代替了这一点。因为就目前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而言,任何学科都已经无法与之匹敌,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信息技术将主导未来的社会发展。所以应当让学生从小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2.2 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性

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性非常强,其核心意义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应当学会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而不只是对计算机的构造进行了解,更应该学会灵活地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因此,学生应当学会如何在浩瀚如海的信息世界中搜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创新,更应该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3 小学信息技术的整合性

小学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因为它涉及的学科众多,比如文学、美学、哲学等。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学科不应该与其他学科脱离而独立存在。

2.4 小学信息技术的趣味性

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决定了趣味教学的关键性。小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主要体现在是否产生学习兴趣,兴趣越高,学习动力就越大,效果也就越好。小学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将决定学生今后一生对信息技术的态度。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把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出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

3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性提出教学建议

3.1 基础性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基础技能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所以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对基本信息的知识不够了解,就不可能对处理信息和活用信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例如,在讲解画笔工具时,只需要重点讲解一个工具即可,学生在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后,自然可以应用到其他的工具。

同时,软件知识也占一定比重。计算机软件知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切不可盯住一个具体的功能详细讲解,应当概括地讲解一类软件,注重对核心内容和基本操作的筛选,如“文字处理”选用WPS作为教学内容,应重点对其汉字输入、文字编辑、美化和图片插入等基本技能做详细讲解。

3.2 应用性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根据这一特性,教师应当从生活中选取实际例子用于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当中解决问题,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技能应当以任务的方式来传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分析问题、采集和处理信息、归纳总结、完善创新中来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得到了锻炼,也增强了对问题的处理能力。

3.3 整合性教学着重于学生之间的合作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性,在教学时应当注意把其他学科的内容尽可能地与信息技术学科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同时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应该与其他学科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一门学科的学习也能了解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更好地发挥整合性的作用。学习方面应提倡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当中相互学习。

3.4 趣味性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学中玩、玩中学

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体现在好动、好问、习惯于游戏,容易被形式新颖的东西所吸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演示和游戏的方式更能让学生接受,游戏教学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小学生接受和学习的能力是很强的,又因为好玩的心理特性,所以通过游戏所传达的知识更能让其接受。

篇9

关键词:教学研究、教学与科研、海洋特色、机电控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TH-39

引言

《机电控制技术》是机械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非电专业普及电控知识的必要课程,,是机械、电工电子等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应用技术,主要通过远程控制、自动控制、信息处理三个方面的应用技术来体现[ ],虽然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的做法,但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机电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因此不同类型、不同专业门类的学校的教学重点有所侧重,高职及应用类院校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主要体现在加强学生的对于机电控制的实际操作能力上,李金热[ ]论述了机电控制技术的教授内容,为适应高职院校培养实际操作技术人才的要求,增加了

了典型过程控制的案例及变频调速的内容,许焰[ ]等提出了机电控制技术实训分级式教学方法,针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分级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一定程度上加深对所学机、电、液方面专业课程的理解,增强综合运用机、电、液控制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解决实际机电设备故障问题的能力。济南大学的王娜在《机电传动与控制》课堂讲授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了实验的比例,增加了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突出工程应用,增加后续实践环节――机电工程实践,使教学内容跟实际应用贴合得更紧密、更实用。研究型大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则注重机电控制技术理论在设计和开发中的应用,在培养目标上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设计和开发人员,随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在教学形式上则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相互作用,为克服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各高校纷纷加强了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上海交通大学由王显正教授主持编写了《机电控制技术》校编教材,其中实验的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20%,东南大学以《机床电气》课程为基础,结合课程内在联系和机械工程专业发展的特点,形成了完整的《机电控制技术》课程新体系,理清了课程教学思路,培养学生机电系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形式上,发挥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使得《机电控制技术》具有一定的领域性,张洋[ ]等将PLC技术的应用到矿山机械中,周瑛男[ ]论述了机电控制系统在液压系统中的应用,体现了先进的机、电、液一体化技术。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仪器、装备,这些仪器、装备的开发离不开机电控制技术,中国海洋大学作为研究和利用海洋资源的高校,肩负着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人才的培养重任,为保质保量的完成使命,我们一直在吸收和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进行着《机电控制技术》的课程改革,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使得这一课程基本具备了海洋特色,培养出了一定实践基础,具有创新设计能力的涉及海洋机电装备方面的高级人才。由于教学中采用的事例来自科研,使得我校的《机电控制技术》授课内容,在满足普遍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海洋特色,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一下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具体过程。

教学结合科研,实践验证理论

作为一所985高校,中国海大的科研项目主要涉及海洋专业,从海洋勘探到海洋资源的利用技术,形成了海洋装备与仪器、海洋平台、水下机器人及探测等各个方向的研究团队,这些项目的研究都涉及到机电控制技术,将这些项目中的机电控制技术作为教学案例应用于本科教学中,使得教师的授课变得接地气,避免了夸夸其谈式得授课方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再那么费劲,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逃课睡觉的明显减少,保证了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例如在讲授PLC顺序功能图的内容时,老师讲授之前通过视频播放海带夹苗机工作过程,提出顺序控制所要完成的工作,把顺序功能图演示给学生,给学生留下了一种悬念,然后再讲授实现顺序控制的理论基础,把学生的各种悬念都解开后,这一课的内容就基本讲完,趁着学生高涨的兴趣还没有落下来,马上安排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验室亲自动手编写程序、输入PLC进行调试。通过这种教学使得教学变得容易,老师和同学之间形成了互动,这一互动不仅在课堂上,而且课堂下大家的话题也都顺序控制的实现上。

将科研项目作为事例引入到本科教学中,老师讲的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克服了老师满堂灌,学生左耳听、右耳出,缺课、睡课的现象。同时学生在实验中了解老师的科研内容,及做科研的方法,学生在掌握所学课程的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做事的方法,对培养卓越工程师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服务科研,培育卓越人才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培养具有综合知识的涉海高级人才,同时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要求,随着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对于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讲授传统机电控制技术是不够的,还要增加学生创新设计的培养,在完成基本的教学计划之后,对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要求他们参加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去,完成一些涉及机电控制技术方面课题,通过这些课题的设计,一方面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设计中,另一方面,学生在设计中学会了创新的方法,这对于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意义重大。同时学生参与到研究课题中丰富了研究方案,优化了研究内容,分担了老师的部分劳动,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海洋环境观测用绞车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在分解了各部分的任务后,有5名同学参与到机电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制作,从单纯的继电器、接触器等纯硬件的控制系统到基于PLC的控制系统,他们提出了几种方案,在老师的指导下,考虑系统的使用的海洋环境,最终确定了最的方案,对于最优方案又设计了几种实现方式,基于实现形式的简单化和清晰化最终确定了这一方案的实现形式;学生积极参与到制作工程中,将系统的制作、方案的确定和实行形式的设计相比较,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运用和掌握的程度,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针对海洋特色,改革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采用科研事例,使得我校的机电控制技术的课程具有一定的海洋特色,这一特色不仅引用科研事例,还要增加机电控制技术在海洋环境中的应用要求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的讲授又服务与科研,体现了本课程的海洋特色。

海洋的环境的特殊要求,使得机电控制技术的应用和其他领域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防腐蚀、密封、冷却上,因此在该课程的内容上增加了关于防腐蚀方法的内容,密封舱的结构设计方面的注意事项等类容,冷却方式的介绍等内容。可以内容放在绪论后,机电控制技术的基本知识讲解前。

教学内容的改革伴随着教学内容实现形式的改革,改革后,机电控制技术的教学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参与到科研中,加强实践创新的培养力度。

结论

将科研事例应用到教学中,用自己的实践去教授学生,老师感觉底气十足,激发了老师上课的激情。学生感觉学有所用,培育了他们学习的兴趣,逃课睡课的现象大为减少。从学习及应用情况看,几年本科毕业设计有20%的学生涉及机电控制技术方面的内容,通过率100%,而之前几乎没有学生敢做这方面的课题。这说明本次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致谢

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中国海洋大学专业综合改革2013ZD03项目及中国海洋大学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李定华 机电控制技术应用问题分析 科技与企业 .2012.19.095 319

2 、 、张洋房亮 矿山机电控制技术中PLC技术的应用分析 应用科技20l4年第8期 283

3 、周瑛男 机电控制在液压冲击器中的应用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3.6 46-50

篇10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低年级的小学生认知发展仍处于运营阶段,对性质的学习依赖于具体经验,由于年龄小,自身的知识积累也相当有限,这就造成了接受知识的局限性,学习上比较依赖于家长和教师。

1.年龄小,依赖性比较强

对老师有特殊的依赖和尊敬,对于老师的指导几乎全盘信任不质疑,老师说的都是对的。

2.小学生约束力、自制力差

上课不专心听讲,注意力很容易不集中,易分散,一般注意力在20~30分钟。

3.表现欲,模仿力比较强

上课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没说完,就急于回答,欠缺思考。

4.爱说、爱动,比较自我,管理起来难度大

二、结合心理特征,携爱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冰心曾经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要心中有爱,平易近人,与学生建立爱的沟通桥梁,通过交流,言行感化,真正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与学生做到相互启发、相互理解,进而让学生乐学、爱学、好学。

1.明确学生需求,用爱感染学生

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与学生相处时,多接触、多聆听他们的内心世界。学生不仅需要我们的鼓励和信任,关心和爱护,而且还要教师真正地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甚至,更深层次地从外在表现,去发现他们的内在需求,尽可能多地接触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家庭背景,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低年级学生对安全感的需要特别强烈,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关注,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敞开心扉用爱去鼓励温暖他们。比如,在课间自由活动期间,不小心滑倒,或是遇到困难的事情,难过而伤心的时候,我们要用爱的行动表达出来,走到他们中间去,去搀扶、去鼓励,多与学生沟通,拉进师生关系,准确洞察学生的心理世界,因势利导,在授课中有的放矢地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懂得欣赏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一般在20~30分钟,注意力较易分散,这也造就了他们的纯真宽容和富有爱心。可以回想我们的学生,当上课时偶尔走神换来老师一个严厉的眼神,害怕的立马认真听课,课下见面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仍然对我们主动问好;课下打闹争得面红耳赤,课上还是互帮互助,我们的学生是多么的宽容和纯真,教师应该带着欣赏的眼光和心态去关注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这些优良品行闪光点,为我们的教学增添色彩。

3.注重言行,引导学生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好奇心比较强,爱说爱动而且模仿能力强,教师的一言一行表现在学生的眼里记在他们的心里。记得有次上课前,我来到教室,发现讲台处有垃圾,顺便就捡起放垃圾桶里,没留意的一个小动作,竟然让后排的一名学生看到,没想到,他也看看周边的卫生,把桌子底下的纸碎片捡起,放到自己的课桌里,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也必须首先做到。

三、根据低年级的学生特点进行教学

1.诱发学习兴趣,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授课讲授法

低年级的学生,对信息的整合还不完善。授课方式宜采用直观授课讲授法。鲜明的多媒体画面、新颖的图片、卡片等教信息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教具,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紧跟教师教学思路,对教师讲解中提出的问题要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应对。针对认真听课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相反,对于没有认真听课或急于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做出正确及时的纠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

(1)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鲜明的动画,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抓住这一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授课,同时注意恰当的提问,让学生参与教学,学生从“说”“动”中轻松获取知识,进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讲授“角的初步认识”时,可采用小火车拉货动画结合图形声音,每一节车厢装载一个图形,有三角形、梯形、正方形、菱形等不同的图形,火车通过后暂停播放。然后让学生参与课堂,数一数共多少个车厢,每个车厢都有什么图形,老师汇总然后将这些图形遮盖藏起,只暴露出一小部分,猜猜是什么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引出角的概念。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播放,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声音与动画的结合充分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身心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教学活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授课学生听,一堂课下来,教师特别累,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由于注意力时间短暂,一会儿就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老师再拉回来,课堂气氛比较热闹,往往复复学生对于学习的知识点掌握得不太牢固,教师边授课讲解、边引导学生忙得不可开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挖掘培养。老师可针对这一学生的特点,备课时多准备一些感兴趣的教案。比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讲解时间、语音语调节奏、学生自由练习时间等的控制。还要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爱动、注意力等心理特点设计安排小组学习竞赛。把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看一看班上哪一组的学生最快、最好、最准确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小组间的合作关系可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儿童游戏比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考,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欢乐的学习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

2.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贯穿课堂

小学生的表现欲望是比较强烈的,有时候问题往往还没有表达完,小手已经举得高高的,针对这样高昂积极的学生,也是特别“高兴”的,因为这样的学生会起表率带头作用。针对这种负面的“积极配合”,我作为教师是引导,提问问题前,首先,要求学生把手“藏起来”,也就是全部手背后;其次,控制问题的语言提出速度,提醒学生仔细听问题;最后,问题讲述完毕,知道的学生可以“该出手时就出手”,对于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爱打岔的学生,可强调“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的手在哪里?”等词语进行提醒。让学生充分都参与到课堂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表现积极的学生,教师要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要注意正确答案的引导,纠正错误,学生小小的进步也要发自内心的鼓励表扬,幼小的心灵对于老师给予的肯定、表扬和支持就会特别喜悦,使其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进而达到高效优质的课堂效果。

3.规范课堂常规,形成课堂气氛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气氛是由老师主导,学生做主体,比如:开始上课时,学生要起立向教师问好,教师要还礼;教师提问,学生应先举手,不抢答;别的孩子回答问题时要学会倾听,倾听包括师生间、生生间的倾听,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发言的倾听;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不准擅自离开座位;计数器、卡片等一些数学教具要管理得当,每次使用完的教具都应该要求学生放到指定位置,否则,它们就成了造成课堂不安定因素的“罪魁祸首”。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挥体态语言的优势,与学生之间达成一种默契,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些课堂中的常规,就可以将孩子们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并为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情境教学奠定基础。

四、运用课堂练习,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要对本次的教学活动或内容进行适当总结、归纳,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回顾和归纳,加深课程学习的印象,对于重难点要再次重申和强调,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1.设计个性化的课堂练习

每一节课程都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教材的教学情感目标,突出重难点,结合实际情况,集中性练习。对简单的问题,简而言之带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比如,可针对课堂的拓展训练进行详细讲解,把教材的重难点再度强调,进行专项练习。

2.及时反馈结果,当场诊断

课堂练习结束后,很多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这时可带领学生进一步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巩固,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还能当场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正确的方法第一时间留在大脑中,当然当场巩固消化吸收,印象深刻。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应用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更好地运用服务于生活,也能促进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意识的形成。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不断改革,作为小学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的心理特点,打造高效、优质的数学课堂,并且善于因势利导,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把数学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从小培养他们获取知识、思考知识的能力,更为进入高年级奠定良好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梁靖.浅谈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3(04).

[2]李光树.小学数学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11

关键词:教学信息;网络搜索

【Abstract】The America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formation teaching has the quite good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teaching idea.Regarding this we have made some collections, with improves our country information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The teaching information; Web search

一、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特点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美国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由于美国中小学对自己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自由度比较大,所以美国各个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求等都并不相同。笔者通过从网络上调查美国The Hill School、The masters School等十所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情况和教学情况,发现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与具体项目结合。

在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与具体学习项目相结合是教学中的一大特点。从调查的这几所学校来看,无论是小学还是高中,基于项目的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例如The masters School的学生进入初中后的第一年(即美国的5年级)主要学习一些常用的信息技术技能,比如微软Outlook、Paint和各种网络搜索引擎。6-8年级的计算机课程都是与具体项目结合起来学习。比如6年级的第一个项目是与Hudson河谷课程相整合,要求学生做一个Hudson 河谷的传记。学生通过Microsoft Word、Photoshop、PowerPoint Paint和网络搜索引擎等完成这个项目。项目完成后向全班同学展示,并相互交流。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学生还将学习到数字照相机和扫描仪的使用。接下来学生要做的项目是Tappan Zee Bridge和Benedict Arnold。最后,教师对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和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行评定。通过完成这些项目,不仅学生的技能得到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

(二)重视意识态度的培养,强调学以致用。

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的是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要求。美国面向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从六个方面界定了面向学生的技术标准:①基本操作和概念;②社会、道德和人类问题;③作为生产力工具的技术;④作为交流工具的技术;⑤作为研究工具的技术;⑥作为解决问题和形成决策工具的技术。从这六个标准来看,除了前面两个是关于技术的基本概念、操作和技术伦理方面外,后面四个标准都强调了技术的工具性。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意识态度的培养,从学校的教学目的和教师教授信息技术的方法来看,强调的都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探究和问题解决的工具。

(三)课程层次分明,学生可按方向选择课程。

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层次性比较明显,体现出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例如在The masters School,学生刚入初中(美国5年级)就学习Outlook、Paint、网络搜索引擎等软件的使用;而到8年级仍然学习这些软件,但学习深度大大加强,并且在学习深度加强的同时,学习宽度也在不断扩展。在5年级时,学习只是简单了解怎样使用这些软件。随着进一步的学习,学生要利用已学技能做一些与具体学科结合的项目。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又需要应用到其他一些软件,比如Photo-shop、PowerPoint等。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向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拓展,达到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循序渐进的目的。某些学校还开设了专业性非常强的方向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一专业方向课,例如The masters School高级中学课程分三个主要方向:网页和动画设计与开发,程序设计和网络。学生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无论对进一步学习还是就业都很有帮助。

二、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启示

(一)分层分级设置信息技术课程。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与美国有较大不同,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的弹性和多样性不足。由于学生的学习背景、认知特征、兴趣爱好等不尽相同,单一的信息技术课程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终极目的来看,信息技术课程应建立起一种层级机制,即小学及以前的信息技术课程侧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了解到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则侧重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及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可以考虑按照继续深造、就业两个大方向开设不同的选修课程,比如想继续深入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学生可以选择程序设计、数据库等课程,高中毕业后想就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等课程。

(二)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应用性学科,它的价值体现在应用过程中。因此,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在授课方式上应体现出与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意义。从所调查的美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状况来看,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与具体项目相结合或与具体学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基于项目或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了解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和信息获取、应用等综合能力的提升。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形态主要是独立模式,即独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或学习项目整合方面做的不够。信息技术是一种应用性学科,在教学中应该按照它在具体项目中所应用的方式进行教授,而不能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割裂开来。设计与具体项目或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有利于真正达到预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高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

篇12

关键词:信息技术;特点;策略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

(一)发展性特点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时展性特点。现实表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每18个月计算机芯片的性能价格比将提高一倍”。那么,如何在中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学到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尽可能地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起作用,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从实际调查中发现,现行中小学由于各地经济和考试发展不平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与学生的素质条件差别较大。但不管如何,我们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课程的内容,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早期越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迁移性,也就越适应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

(二)综合性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小学其他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特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的特点。就目前中小学的现实情况来看,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结合通常为三个方面: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法、计算机辅助管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出了超文本方法来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教学过程的思想,这为实施整合课程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从这一特点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龄前信息技术发展的状况,我们应该淡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别是小学阶段,主要是用计算机而不是学计算机为工具,与其他学科整合在一起,其综合性非常强。

(三)应用性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这样一种的教学氛围: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使用计算机,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计算机。理论和实践业已表明,计算机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应用能力。正因为计算机拥有图画、声音、交互控制、动画视频等多种手段和正在日益发展的远程通讯能力,在教学中作用将越来越大,在某种程度上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使教学更贴近学生和学习实际;减少学生的理解障碍;同时能提高教学效率。

(四)工具性特点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机通用的智力工具”,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也就是说,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掌握和应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化的工具,去处理现代化的信息。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打破传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两个误区:一是把《信息技术课程》上成单纯的计算机语言课。不可否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中、英文打字练习和计算机语言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不能因此而只顾一点而不计其余。

二、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注意以下几点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并重,而不应该只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辅助教学功能,也不能只强调辅助教学作用而忽视了基本技能的训练。首先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掌握从图书资料的检索到计算机信息处理软件和网络浏览器,网络通讯工具的灵活使用;其次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敏感的主动的信息意识。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去发现信息,收集整理必要的信息;再次是培养学生善于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输出信息的能力,能够简单通俗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将信息传递给他人,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篇13

【关键词】 钱乙/中医名家; 中医儿科学; 五脏辨证; 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医家,从事小儿疾病治疗几十年,学术造诣精湛,在儿科疾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儿科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前人基础上创作发展,所著《小儿药证直诀》反映了钱乙的学术思想,不仅为儿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整个祖国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不少新学派、新学说的形成。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浅析其学术思想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1 明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钱乙继承《颅囟经》之成就,博采诸家学说,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作了精辟的论述。在小儿生理方面,提出了“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观点,虽脏腑的形和气均为不足,但以肺脾肾三脏的作用尤为明显,其中又以肾为重点,强调“肾主虚”。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腠理。由于小儿形气未充,肺脏娇嫩,宣发功能不健全,常表现为呼吸不均,息数较促;腠理疏松,常因感邪由皮毛而入,易先犯肺,出现感冒咳嗽等肺系疾病。因而肺系疾病也成为了儿科发病率最高的一类疾病,后世称为“肺常不足”。小儿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表现为小儿脾胃运化力弱,受纳腐熟功能不全。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小儿处于快速的生长发育阶段,需由其提供物质基础。但小儿脾胃功能状态与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不相适应,故每因饮食不当或调护失宜易引起运化功能异常,损伤本来就未健全的脾胃功能而发生诸如食滞、呕吐、腹泻等疾病。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小儿本肾气未盛,肾精未充,加之小儿脏腑形气未充,不足以化生精血养肾中精气,故“肾主虚,无实也。”主要是针对“肾气未盛”而言。常表现为骨骼未坚,牙齿未长或长而不坚、二便控制不佳及水液代谢异常等导致立迟、齿迟、遗尿等疾病。青春期前的女孩无“月事以时下”、男孩无“精气溢泻”的情况说明了这种状况是肾中精气匮乏所致,也从侧面证明了小儿“肾主虚”[1]。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年龄越小,这种表现就越突出,从而形成了小儿的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容易被外邪所伤,出现病情多变而传变迅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寒热虚实的转化迅速较成人尤为突出,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虚实是指小儿机体正气的强弱与导致疾病的邪气盛衰状况。小儿患病,病之初常见邪气呈盛势的实证,但由于其正气易伤而虚,可迅速出现正气被损的虚证或虚实相兼之证。而寒热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证候属性。由于小儿“稚阴未长”,故易见阴伤阳亢,表现为热证;又由于小儿“稚阳未充”,故易见阳气虚衰,表现为寒证。小儿的易寒易热常常与易实易虚交错出现,形成寒证与热证迅速转化或兼挟。基于这一特点,钱氏对小儿疾病的治疗特别注重其寒热虚实,用药反对妄施攻伐。因此在其诊疗活动中,时时顾护“小儿脏腑娇嫩,易为伤动”的特殊性。强调小儿“脏腑柔弱,不可痛击”。治疗上强调以“柔润”为原则,选方用药遵循柔润轻灵的宗旨,力求平实。注意顾护小儿正气,侧重小儿脾胃和肾脏的调养,并指出小儿患病不可峻补峻泻。最为突出的是疳证,钱乙认为是误下太过,亡津液所致。“因大病或吐泻后,以药吐下,致脾胃虚弱亡津液。”“小儿易虚易实,下之既过,胃中津液耗损,渐令疳瘦。”并在《虚实腹胀》篇中指出治疗腹胀需注意不可过用寒热,因“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同时钱乙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重视脾胃病的调理,提出了“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的著名论点,为后世治疗疳证提供了指导性的经验[2]。

2 确立儿科五脏辨证纲领

钱乙在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的影响下,首创小儿五脏辨证,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和主要证候特点,区分五脏的寒热虚实证候,继以制定五脏补泻治疗法则,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如心热用导赤散,肝热用泻青丸,脾热用泻黄散,肾虚用六味地黄九,脾虚用益黄散等,大大提高了儿科的辨证论治水平。

五脏的寒热虚实病理变化,正如《五脏所主》篇中云:“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摇,虚则卧而悸动不安;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脾主困,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顿气,长出气;肾主虚,无实症,目无精气,畏明。”

诊断方面,钱乙高度重视小儿望诊,总结出了面部望诊的经验,尤以《面上证》《目内证》为要,其经验仍为现今儿科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在《面上证》篇中写到:“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赤者,热也,随证治之”。指出了左腮、右腮、额上、鼻、颏分别归属于肝、肺、心、脾、肾,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而《目内证》篇则指出“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青者,肝热,泻青丸主之,浅淡者补之;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无精光者,肾虚,地黄散主之”。不仅以目内颜色、光泽来诊察疾病,以判断五脏的虚实寒热,钱乙还注意将面色与其他治法结合,以便更准确地对病症进行鉴别诊断,如同为头身发黄的病症,钱乙认为如果“一身尽黄,面目指爪皆黄,小便如屋尘色,看物皆黄”属黄疸;如果“面黄,腹大,食土,渴者,脾疳也”;如果“自生而身黄者,胎疸也。”这种诊断方法在现今仍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3]。

在治疗原则上,钱乙以五脏辨证为依据,提出了“视病之新久虚实,虚则补母,实则泻子”的治疗法则。其治法的具体体现如:肝病“补肾,地黄丸”、“治心,导赤散”等。并指出了惊风有急惊和慢惊之别。“凡急慢惊,阴阳异证,切宜辨而治之。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提出急惊和慢惊的治疗大法,在治疗小儿惊风方面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4]。

3 化裁古方,自创新方

纵观《小儿药证直诀》可以看出,书中所载方剂,既有传统效方,又有作者化裁精当的古方和自创独特巧妙的新方。钱乙在治疗上强调以“柔润”为原则,顾护小儿正气,侧重小儿脾胃和肾脏的调养,反对“痛击”、“大下”和“蛮补”。因此,在化裁古方时,始终遵循“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生理病理特点,遣方用药寒温适度,补泻并用,扶正祛邪兼顾,以柔养脏腑为本。所化裁的古方均适合小儿使用。如化桂附八味丸为六味地黄丸,用于治诸病。因钱乙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无烦益火,而“肾主虚”,强调阴尚不足,故应以滋阴为主,遂除肉桂、附子二味,变温补肾气之剂为滋补肾阴之方,融三补三泻于一体,主治小儿肾虚诸证,开后世化裁多种地黄丸系列方之法门[5]。再者在化裁古方时注重灵活用药。在基础方上适当配伍,以适应不同证型的需要。如四君子汤加陈皮,名为异功散,以治虚冷吐泻;而四君子汤加藿香、木香、葛根,名为七味白术散,以治脾虚泄泻、虚热作渴等。与此同时,钱乙还根据五脏的虚实寒热,创制了诸如导赤散、泻白散等五脏补泻方剂,迄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6]。

由此可见,《小儿药证直诀》反映了钱乙的学术思想,总结了他的儿科临床经验,是一部理论结合实际,突出脏腑辨证思想的儿科专著,对宋以后儿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小儿生理病理的认识和辨证论治方面,对后世医家的影响甚大,而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家学说也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儿科学。明代医家万全在钱乙“脏腑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儿“五脏之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的观点,高度概括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对小儿预防保健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朱丹溪的养阴学说得益于钱乙所创地黄丸,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并认为小儿“肝只是有余,肾只是不足”,阐发了钱乙“肾主虚,无实”的观点,对儿科阴虚体质及热病伤阴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而重视脾胃的观点,为“脾胃学派”李东垣所采纳,并得以发挥。不仅开创了甘温除热的新法,而且他的脾胃学说对促进小儿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所创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等在儿科仍广泛应用。后世的温补学派、温病学派等也因钱乙的学术思想的启发以拓宽了思路,进而形成、发展起来。他们的学术思想也推动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如陈文中开创了用温补方药治疗小儿痘疹的新途径;张景岳提出了小儿辨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吴鞠通提出了“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小儿体质特点学说,“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用药特点,不难看出其学术思想受钱乙影响之深,丰富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内容[7]。

总之,钱乙的学术思想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并对整个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中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气氛对儿科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淑凡.《小儿药证直诀》学术特点浅析[J].中医药学报,2000,28(3):7778.

[2]李书香.钱乙儿科学术思想浅析[J].国医论坛,2003,18(6):4647.

[3]魏华娟,刘洪德.钱乙儿科学术思想之特点浅释[J].中医药学刊,2003,21(1):134.

[4]熊国强,熊锦云.钱乙儿科诊法学术思想探析[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1):3334.

[5]傅沛藩.论钱乙的学术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1999,21(3):107108.

篇14

关键词:美国教材;化学实验;教科书;硬币实验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8-007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金属硬币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不仅被用于购买商品,也时常被作为一些活动和游戏的道具。然而,在化学教科书中,偶尔才能见到金属硬币的影子,但从未在实验中出现。而在美国高中化学主流教科书《化学:概念与应用》川中,出现了较多的“硬币实验”,对于实现化学实验的生活化具有重要启示。

1 《化学:概念与应用》中“硬币实验”的特点

《化学:概念与应用》有6个实验涉及“硬币”素材。在这六个“硬币实验”中,硬币所充当的角色不尽相同,既可作为实验器皿、物理模型,也可以作为实验试剂;不仅可以是化学反应的反应物,还可以是物理测量的对象。表1统计了“硬币实验”的主要内容及硬币所发挥的作用。

透过“硬币”实验,管窥教科书编写的价值取向,不难发现:6个实验所在的章节标题学科线索鲜明,但主题的主角——硬币,以及部分主题名称,却体现着“生活中的化学”的编写理念。可见《化学:概念与应用》教科书实验内容的选择较好地体现了学科中心与社会中心相融合的价值取向。

2 《化学:概念与应用》中“硬币实验”的教学功能

由表1对《化学:概念与应用》教科书中“硬币实验”的统计,不难归纳出“硬币实验”独特的教学功能:

2.1 经济简约功能

“硬币实验”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开展化学定性与定量实验,创造性地实现化学实验经济、简易、有趣的有机结合。如迷你实验“原子的平均质量”,巧妙利用硬币“代表同位素,来测一测两种硬币同位素的质量及平均质量”,在硬币(代替原子)平均质量的称量与计算的实验操作基础上,提出系列问题:所有硬币的总质量代表什么?计算一枚硬币的平均质量。这个质量与每组中硬币的平均质量相比,有何关联?为什么我们先要称出10枚硬币的质量,再除以10来获得每枚硬币的质量,而不是直接称出1枚硬币的质量?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主动深入理解平均相对原子量的由来与内涵。又如,在学习化学反应的类型时,学生已经从Cl2与NaBr、Fe与CuSO的置换反应演示实验中,认识了置换反应的定义与特征,而学生亲自体验的化学实验——探索化学变化,进行硬币(要求含有金属锌)与盐酸反应的实验,经过现象观察、数据整理、分析与讨论,形成对置换反应的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构建对化学变化的深刻理解。

经济简约的“硬币实验”为检验化学理论提供实验事实,通过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能有效突破理论学习的难点。

案例1 迷你实验:一枚硬币上能放多少滴水?

由于表面张力的缘故,水在许多物体表面上都会形成水珠。在这个实验里,我们要来比一比,看谁在一枚硬币上滴的水滴或洗涤液最多。

实验步骤:

(1)在实验桌上平放一枚硬币。

(2)用尖嘴滴管吸取自来水,往硬币上滴水。注意不要溢出硬币的边缘,记录水滴数。

(3)用另一支尖嘴吸管吸取老师提供的洗涤液,重复上述操作,记录液滴数。

分析与讨论:

(1)在这个实验中,哪些体现了表面张力的作用效果?

(2)水和洗涤液哪种液体的表面张力较小?为什么?

如案例1所示,在学习水的分子间作用力时,让学生进行一枚硬币上能放多少滴水的迷你实验,不仅能检验水滴的表面张力,进一步证明水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还能通过组间比赛形成竞争机制,增加实验的趣味性。

2.2 类比思维功能

“硬币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是重要感性认识方法,《化学:概念与应用》教科书中部分“硬币实验”以硬币为类比“原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案例2化学实验:放射性衰变的硬币模型

不稳定原子的原子核会自发地发生分解或衰变,放射出射线。能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子即为放射性同位素。发生衰变的原子叫做母原子,由衰变产生的原子叫做子原子。在本化学实验中,头像朝上的硬币被假想为母原子,背面朝上的硬币被看做衰变后产生的子原子,你将研究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特点,并判断它的半衰期(原子总量的一半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

问题:这种假想的放射性同位素,它的半衰期是多少?

目标:推断假想原子的衰变特点;分析数据,计算假想原子的半衰期;绘制图表,解释实验数据。

实验器材:一只鞋盒、120枚硬币(可用1角或1元的硬币)、秒表。

实验步骤:

(1)数出120枚硬币,将它们的头像全部朝上地放在鞋盒里。在类似“实验数据与现象观察”的表格中,对应于时间为“0”的位置上记120个母原子,0个子原子。

(2)将鞋盒用盖子盖好,然后用适当的力上下摇晃盒子20次,期间你的搭档将记下衰变的时间。假设之后实验的衰变时间都保持一致。

(3)打开盒子,将背面朝上的硬币从盒中取出,并数出它们的数量,记为子原子数。原来的硬币总数减去取出的硬币个数就是剩余的母原子数。将摇晃硬币花去的时间、取出的硬币个数及剩余的硬币个数全部记录在表格当中。

(4)重复4次实验步骤2和3,每次结束后都记下实验数据。每轮摇晃结束后,将时间与所有之前花去的时间相加,即可得到已经花去的总时间。

分析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