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学技术的特点范文

科学技术的特点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科学技术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学技术的特点

篇1

2、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指数增长趋势,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3、面临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转折点,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

4、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体,现代的技术发明越来越依靠科学,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已密不可分。

5、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

篇2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目标价值特点

一、学科的真正价值

第一,要讲真正的信息技术中的魅力,例如:早期的计算机只能输入英文,那么汉字是如何输入了?其中蕴含了人类怎样的智慧?又如:不等长无损压缩原理是什么?它又是谁发明的?为什么前人可以想出如此绝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这些技术背后是由哪些科学原理支撑着?

也就是说,首先要讲技术中的人类智慧结晶。

第二,在利用技术与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要经历技术的整个流程,也要针对问题想办法,利用技术和工具实现办法。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也在发明创造,让学生经历这个全过程也是非常珍贵的,对学生的创意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锤炼。

二、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目标

我们学科的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内涵广泛,分不同层次。我认为,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1.信息意识

看一个人有没有信息素养、有多高的信息素养,首先要看他有没有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有多强。也就是,碰到一个实际问题,他能不能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

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信息问题的敏感程度,是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

2.信息能力

发现信息、捕获信息,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是信息意识的表现。但能不能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及工具,通过恰当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则要看有没有信息能力了。

信息能力是指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信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管理、信息技术及其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信息处理过程的设计等能力。

3.信息道德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带来了根本性变革,同时也引出许多新问题。如个人信息隐私权、软件知识产权、软件使用者权益、网络信息传播、网络黑客等。针对这些信息问题,出现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这就形成了信息伦理。能不能在利用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遵守信息伦理,体现了一个人信息道德水平的高低。

我们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已有的课程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它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学科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运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改革,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1、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开设的信息技术课就是对学生兴趣和意识的培养、学生智力的开发,就是培养学生获取各种信息,最后内化为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必须从被动接受转换到主动探究的学习主体上来。

2、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地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注意的是为学生升学深造打基础,存在着“高分低能”的问题。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学,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学习方式的改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的学习方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作用,学习者将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习者必须学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

4、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时代,知识量巨增,知识成为社会生产力、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知识的更新率加快,陈旧率加大,有效期缩短。另外,知识的高度综合性和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更多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由此带给人们难以想象的社会生活、经验生活、政治生活和人类一切领域内深刻而广泛的冲击和影响。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环境下,人们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变得很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培养出一批批多技能、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识工具,其具体表现形式为: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演示工具。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老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内容穿插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制作自己的教学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或较抽象的内容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2、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导工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目前市场有大量的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

3、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这是指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与外界信息交流的作用。教师通过互联网可以从外界相互交流、探讨教学方法,获取教育教学信息。学生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从外界获取许多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微课;授课效果

微课(micro leaming reSource),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一、高中数学微课教学的特点

高中数学与其他的科目相比较,学科的知识体系较为完整,系统性比较强。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须具备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理推理能力。微课可以将有效的教学资源加以整合和运用。能够最大程度的将较为枯燥乏味、平面的课堂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立体课堂。综合高中生数学微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实效性、针对性、广泛性等方面。

(一)实效性

微课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也不是视频课的缩减版。微课是以某种题型、模型、方法、知识点、方法等为主题展开教学的,教学的主要资源除了有效的文本资源外,还包括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合网络、视频、动画制作等多种手段对课堂进行全方位包装。高中数学采用微课教学可以有效的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高中数学涉及集合、三角函数、不等式、数列、空间几何、复数、排列组合、平面几何等知识点。每一知识板块都有诸多的知识单元需要学生认真的学习和掌握。绝大部分的学生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在对每个知识单元理解的过程中难免有所偏差。高中数学实行微课教学后,教师可以将易错易混、重点难点、典型例题、基本的思维方法等板块作为主题,分层、逐点的加以剖析和讲解。

微课可以优化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教师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时间、主题、方式方法、类型等要素可以自主的选择和安排。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可以自由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自主的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老师和授课方式。听课的地点也是可以灵活选择的,既可以是在家,也可以通过手机或平台电脑在学校或是其他场所。

(二)针对性

微课的针对性相对较强。就内容而言,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有针对性的选择上课的主题。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学习层次、学习能力、学习进度,灵活的选择和挑选授课的内容。微课上课的时间通常为5~15分钟。采取板块化、c对点的授课模式,可以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困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情趣。就授课形式而言,微课可以针对不同的授课群体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视频的制作既可以采用大众的普世的方式,也可以以个性化的方式进行。在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教学反思方面,教师可以以模块化、知识单元等方式展开设计与制作。

(三)广泛性

微课的受众面比常态课的受众面要广的多。微课通常是以视频的方式呈现的,当视频与网络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微课的效率。当教师将视频录制好后,通过反反复复的核对、修改尽量做到尽善尽美。然后将视频通过校讯通、校园网、微课备课网、微信、QQ等平台加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情趣选择相应的内容加以学习。学习的对象既可以是本学校的学生,也可以是外校的学生。从视频包涵的内容来看,既有知识板块、模型、方法、习题、考点等内容,也有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从视频的呈现方式来看,既可以以时间为模块展开录制、也可以以授课的主题为单位展开录制。既可以以平面的形式呈现,也可以以动态的立体的方式呈现。

二、高中数学微课效果述评

自微课实施以来,科任教师有一个明显的感受,那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教师教学的基本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大大方便了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

篇4

关键词: 数控系统发展;数控技术发展;数控系统

中图分类号:TG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220192-01

1 数控技术学科的特点

马克思曾经说过1 数控技术学科的特点

数控技术的问世已有4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机械学、控制论、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四大基础学科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型学科,是用数字化指令控制机床动作的技术,它包括计算机数字控制系统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精密机械技术;编程技术;PLC机电接口技术。其中控制系统技术是核心;伺服驱动技术是关键;精密机械技术是基础。数控技术是数控机床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推广应用数控技术,用数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机械制造、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恶劣及危险环境的作业等,都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开始了根本性变革,各工业发达国家投入巨资,对现代制造技术进行研究开发,提出了全新的制造模式。在现代制造系统中,数控技术是关键技术,它集微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于一体,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动化等特点,对制造业实现柔性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数控技术国外发展趋势

纵观数控技术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数控技术的发展是逐步跟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从1956年至今,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1956年-1974年,专用硬件NC的时代;1975年-1989年,专用计算机数控时代,即微处理器NC的时代(μ PC);1990年-1995年,BASIC PC的CNC时代;1996年至今,开始全PC开放式智能化数控新阶段。

近几年来世界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组织优势力量进行新一代开放式体系结构和具有智能型功能的数控技术开发与研究,包括美国的NGC和OMAC计划、欧共体的OSACA计划、日本的OSEC计划等。数控机床机械结构更趋向于“开放式”,为满足现代机械加工的多样化需求,新一代的数控机床具有以下特点:

1)机床结构按模块化、系列化原则进行设计与制造,以便缩短供货周期,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工艺需求。2)由于数控机床的很多部件的质量指标的不断提高,品种规格的逐渐增加、机电一体化内容更加丰富、功能参数日趋庞杂,因此专门为数控机床配套的各种功能部件已完全商品化,为建立具有竞争能力的机床厂创造了条件。3)为向用户开放,各发达国家的数控机床厂都积极建立完全开放式的产品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建立开放式的零件试验室,建立自助式数控机床操作、维修培训中心。4)采用信息网络技术,把社会上各种制造资源根据加工任务进行合理组合与调用,是21世纪将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5)人工智能化技术在数控技术中的推广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在计算机领域不断渗透和发展,数控系统向智能化发展。在新一代的数控系统和伺服装置中,由于采用“进化计算(”Evolutionary

Computation),“模糊系统”(Fuzzy System)和“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等三个方面新的控制机理,性能大大提高。这种高性能的智能化的数控系统不但具有自动编程、前馈控制、自适应切削,工艺参数自生成、运动参数动态补偿等功能,更具特色的是考虑到操作使用的因素而呈现的极为友好的人机界面。当前采用模糊控制原理的电加工数控系统和具有自学习、自建立数学模型、自调整参数的高性能数控机床伺服驱动装置已有产品并在市场中具有强的竞争能力。

目前,数控技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发展。在集成化基础上,数控系统实现了超薄型、超小型化;在智能化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学科技术,数控系统实现了高速、高精、高效控制,加工过程中可以自动修正、调节与补偿各项参数,实现了在线诊断和智能化故障处理;在网络化基础上,CAD/CAM与数控系统集成为一体,机床联网,实现了中央集中控制的群控加工。

3 我国数控技术开发现状与差距

我国的数控技术,在“八五”攻关中,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以自主版权为目标,以平台为基础的发展战略,而且在攻关过程中,瞄准或调整到以PC机为基础的发展路线上,并以此形成了两种平台,开发出了四个基本系统,其中华中I型和中华I型是将数控专用模板嵌入通用PC机构成的单机数控系统,航天I型和兰天I型是将PC机嵌入到数控之中构成的多机数控系统,形成典型的前后台型结构,国内其它单位也都先后开发开放式体系结构系统。然而就总体而论,还仅仅处于开始阶段,虽然各个系统都向PC平台方向发展,但在具体的实施开发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即是开放性不够、开发环境和支持手段不足,要作为用户方便地进行二次开发的开放程度还远未达到,只是具有相当技术力量的开发单位才能使用,而作为能够普及到一般用户的程度则还远远不够。利用PC机设计数控系统使得CNC的重点由硬件转向软件,为我国的数控发展消除了硬件上的“瓶颈”制约,从而可能加快生产出实用产品。而且PC-NC毕竟使CNC向开放性体系结构迈出了一大步。在数控机床设计与制造中,我国已开始采用模块化技术,对数控切削加工中的工艺参数、工具系统的优化、智能适应控制都进行过研究,它为对智能化控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但上述工作仅仅是一个开端,仍需在“十五”期间进行一系列开发研究工作,跟踪世界数控技术,推动我国数控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夏建国、郭扬,职教课程模式开发[N].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朱国文、熊清平,数控技术教育改革的创新,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7]刘启中、蔡德福,现代数控技术及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8]黄克孝、严雪怡,职教课程改革研究[N].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

篇5

1.高浓复混化肥

复混肥料是指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用化学方法或掺混方法制成的肥料。按其总养分含量可分为高浓度(≥40%)、中浓度(≥30%)、低浓度(≥25%)。高浓度复混肥料是指养分含量≥40%的复混肥料,它是化肥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把复合肥作为复混肥料中的一种,在美国复合肥料与掺混肥料是同义词,在欧洲一些国家两者含义不同。复合肥料在其生产过程中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如磷酸铵类肥料、硝酸磷肥、硝酸钾和磷酸钾等,而掺混肥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简单的机械混合。

1.1高浓度复混肥优点

1.1.1养分含量高,营养元素多 复混肥料的养分含量一般比较高,总养分含量在40%以上,营养元素种类较多,一次施用复混肥料,至少同时可供应作物两种以上的主要营养元素。副成分也相应较少,例如磷酸铵不含任何无用的副成分,其阴、阳离子均为作物吸收的主要营养元素,由于副成分少,对土壤不利影响较小。

1.1.2结构均匀 高浓度复混肥料养分分布比较均匀,在造成颗粒后与粉状或结晶状的单元肥料相比,结构紧密,养分释放均匀,肥效稳而长。

1.1.3物理性状好 复混肥料一般多制成颗粒,吸湿性小,不易结块,便于贮存和施用,特别便于机械化施肥。

1.1.4节省贮运费用和包装材料 由于复混肥料中副成分少,有效成分含量一般比单元肥料高,所以能节省包装及贮存运输费用。例如:每贮运1吨磷酸铵,约等于贮运过磷酸钙及硫酸铵共4吨。

1.2高浓度复混肥缺点

1.2.1养分含量比例固定难以满足不同需求 养分的比例固定,而不同土壤、不同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种类、数量和比例是多样的,难以满足各类土壤和各种作物的需要。近年来各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各地土肥部门大量的土壤调查测试,根据不同土壤养分状况、作物需肥特点和自然环境条件,制订了系列配方施肥方案,通过复混肥料与单质肥配合、作物需肥特点与施用时间配合、作物目标产量与最佳施肥量配合,进行科学配方施肥,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2.2高浓度复混肥作为基肥施入将造成肥料浪费

高浓度复混肥料作为基肥施用,由于前期被吸收利用的较少,容易随水分流失,而在作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旺盛时期,大量需要肥料时可能会出现供肥不足,不仅使作物减产减收,而且产生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1.2.3容易导致土壤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高浓度复混肥料纯度较高,中量和微量元素很难掺入,如果不能配合施用有机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势必会导致土壤生态环境的恶化,出现各种各样的作物缺素症和生理性病害,使肥料报酬率大幅度降低,直接影响到产量、品质和成本。目前缓释、控释等新型肥料的应用对这一不足有一定程度改善,但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1.2.4降低肥料报酬率 根据当前农村施肥现状,氮肥、磷肥等大量元素肥料的施用量已不是主要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减轻元素之间的相互拮抗,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这时,高浓度肥料的不足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从而降低肥料报酬率,提高农业成本。

2.可控缓释肥料施用技术

由于可控缓释肥料相对于普通速效肥料价格较高,只有用于适合的作物和地区,才能拉开与速效肥料肥效的差距,发挥其优势,达到所期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优先用于湿热地区或生长期长的作物 可控缓释肥料最好用于湿热地区、生长期长的作物、肥水流失较严重地区。在降雨量大的地区速效肥料易随水流失。在炎热地区,肥料养分的转化较快,不易保持在土壤中,在这些地区使用控缓释肥料,会有较好的效果。

2.2不同的土壤和作物应选用不同释放时间和配比的肥料 由于控释肥料前期养分释放较慢,在作物的苗期,单独施用控释肥料可能会出现苗期缺肥的现象,所以,一般在使用控缓释肥料时,要与速效肥料配合施用。要根据不同的土壤质地和温度选用不同的速效和控释肥料的配比。例如:砂性土壤在温度较高时,施用控释肥料比例增加,粘性土壤和较低温度时施用控释肥料比例降低;水稻施肥由于养分吸收集中在生育前期,应施用释放期较短的肥料;玉米施肥,由于生长后期也需大量养分,应使用释放期较长的肥料。

2.3根据肥料特性,采用不同耕作和施肥方式 一些作物为了避免肥料烧苗,传统方法在施用时肥料与种子相隔一定距离,此种施肥方式降低了肥料利用率,由于控释肥料释放缓慢,避免了烧苗现象,可进行肥料与种子的接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3.化肥高效施用技术

高效利用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肥料发展方向之一。研究证明,在我国化肥的当季利用率氮肥为30%~35%,磷肥为10%~25%,钾肥为35%~50%,低于发达国家15到20个百分点,施入土壤中的养分大部分被流失、挥发和固定。随着肥料投入量的增加,肥料利用率则出现逐年递减趋势,施用越多损失也随之递增。以氮肥为例,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利用率约为60%,70~80年代为50%~40%,到90年代则下降到35%~32%,直接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化肥利用率受肥料特性、土壤特性、施肥量、作物品种、土壤持水量等因素的影响,只有肥料养分得到充分利用,才能降低成本,增加收益。要提高化肥利用率必须从提高施肥技术和改进肥料生产工艺两方面入手。

3.1提高施肥技术

3.1.1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平衡,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以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节本增收的目的。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能减少肥料投入5%~10%,提高肥料利用率3%~5%,提高作物产量8%~10%,能有效防止盲目过量施肥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以及施肥不足或不平衡而影响作物产量。

3.1.2化肥深施 据测试,碳酸氢铵表施5天氮素损失13.8%,深施7cm,5天损失0.88%,碳酸氢铵、尿素深施地表以下6~10cm的土层中比表面撒施氮肥当季利用率分别由27%和37%提高到58%和50%,分别相对提高115%和35%。由此可见,化肥深施可提高肥效利用率。

氮、磷、钾肥均宜深施。氮肥旱田深施可以防止氨的挥发,并减少雨水淋溶和地表径流的影响,水田里能防止反硝化作用导致氨气的逸失。磷肥、钾肥深施有助于作物根系吸收。化肥深施的方法很多,如耕前撒肥翻耕入土作基肥,播种、移栽或生长期进行开沟条施、穴施等。

由于作物根系都有趋肥性,化肥深施可使根系向下扎,扩大根系生长量,增强作物吸收养分、水分的能力,能显著提高作物抗倒伏、抗旱能力,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化肥采用条施、穴施的方式深施,有利于肥料的集中施用,肥料与土壤接触面小,营养元素被固定的程度较低,有效时间比撒施的长,有利于提高化肥利用率。

3.1.3重视有机肥施用 施用有机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加了土壤的有机物质。有机质的含量虽然只占耕层土壤总量的百分之零点几至百分之几,但它是土壤的核心成分,是土壤肥力的主要物质基础。有机肥对土壤的结构、养分、能量、酶、水分、通气和微生物活性等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有机肥含有植物需要的大量营养成分,含有N、P、K、Ca、Mg、Fe、Zn、B、Mn等多种矿质元素,可全面持久地供给作物营养,有很长的后效。由于有机肥中各种营养元素比较完全,而且这些物质完全是无毒、无害、无污染的自然物质,这就为生产高产、优质、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提供了必须条件。有机肥含有多种糖类,有机物在降解中释放大量能量,为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活动提供能源。人们常认为有机肥种植的作物品质较好,是由于有机肥能为植物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成分,为作物正常生长提供了必要条件。如果缺乏有机肥,偏重施用化肥,会降低了农作物的抗逆能力,包括抗病虫、抗倒伏、抗寒、抗旱等,致使减产和产品品质降低。同时恶化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状,破坏了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正常比例,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但是单一使用有机肥也存在养分含量低,不易分解,不能及时满足作物高产要求的问题,应与适量化肥配合施用。常见的有机肥资源有:农家肥、农作物秸秆、绿肥、沼气发酵肥和商品有机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