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发展的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房地产 经济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229-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同城镇化力度不断加大,从而引发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房地产领域所涉及到的范围面较广,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产业也较多,因而,房地产经济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房地产行业已经发展成为了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为提高我国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因此,本文针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的趋势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论述,旨在为改善房地产发展的现状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 目前我国房地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缺乏科学合理资源分配与利用。现阶段,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多表现为粗放型发展,这种形式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的增长是依赖于土地、水或者能源等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而空间资源往往被忽视,对科学合理利用与开发缺乏足够的重视和专业的整理等。我国现在的国情是人口数量多,而可利用的土地与资源相对匮乏,这种房地产开发利用过程中对资源的应用率较低直接影响了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第二,我国房地产行业市场相对不健全。我国的房地产经济飞速发展,现阶段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还很不健全,很多大中型城市目前都存在着房地产的泡沫现象,房地产价格大幅度的上涨,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与房地产价格严重不符,这种高房价不健康的房地产市场会大大的影响人们生活。此外,房地产行业发展所带来的巨额经济利润,一些具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加入的房地产行业中去,对体制不完善、发展不健康的房地产市场会形成更大的冲击。
第三,我国的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源浪费的现象。我国房地产经济主要采取的是粗放型发展,这种类型的经济发展会造成土地、水和能源等资源的过度浪费,缺乏对空间资源科学利用,房地产发展过程无法高效的对资源进行利用,因此,我国未来的房地产发展过程中更应该加强对社会资源和成本的科学合理应用,避免造成过度浪费。
第四,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普遍存在房价过高的现象。近年来,我国各个城市的房价定位与之前相比涨幅较大,特别是一些发达的大型城市,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的房价已经到了十分不合理的地步。此外,房地产市场供应与需求存在严重的比例失调问题,很多城市的定位在高端住房的房子供应量较大,商品房目前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而具有较大福利的保障房却严重供应不足,这主要是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2 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趋势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飞速发展,房地产经济已经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一席,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对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前行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国房地产经济在未来的走势应该是会朝着良性和健康之路前行。第一,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逐渐走向成熟。目前,尽管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平台期,许多问题还在摸索中解决,然而,我国的房地产经济从整体看仍然处于一个较为繁荣的发展阶段,房地产市场仍然保持着一股上升的势头。我国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发展,会发挥出市场的调节作用,同时依赖国家相关政策的改革和调整进行健康的指引,从而使得房地产经济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第二,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房价在未来会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房地产价格增长速度过快,不仅为城市居民的居住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不过,我们还应发现,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房价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成正向比例的关系,当国民经济维持在一个稳定增长的状态时,政府采取合理的调控措施,则对百姓最为关注的房价一定会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因而,我国房地产市场房价在未来将趋于稳定。第三,我国房地产行业在未来发展中对加强对保障低收入群体居住环境的改善工作。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在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房地产业发展会遵循一些规律,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在宏观调控的要求下比较对低收入群体居住环境的改善工作加大力度,并且发展成为一个节约资源,同时与环境良性发展行业。第四,我国的政策应对房地产市场和发展方向进行积极地调控。国家依据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情况,必将出台一些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从而确保房地产业良性发展阶段。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前行,我国房地产经济在经过了飞速发展阶段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发展瓶颈期,虽然,我国房地产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通过对我国房地产市场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我国未来房地产业发展趋势的推测定能培养出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行业。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2(10).
[2] 杭东.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房地产业,2012(9).
摘要:对于今年乃至“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本文从5个基本性问题展开讨论:一、要不要或者能不能由投资主导转变为消费主导,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趋势?二、能不能或者要不要从工业主导转变为城市主导,以形成城镇化时代的发展趋势?三、要不要或者能不能从公共产品短缺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趋势?四、要不要或者能不能从从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变,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五、要不要或者能不能放弃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政府转型下的发展趋势?
今年是保增长的一年,也是一个战略选择年。这个选择极为关键,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改革发展趋势。也就是说,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战略选择将会对未来的5年、10年、20年、30年产生重要影响。我认为,今年乃至“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涉及5个基本性问题。
一、要不要或者能不能由投资主导转变为消费主导,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趋势
1.消费主导应不应当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础性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大的判断是重要前提,就是消费率长期偏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从消费与投资的关系看,长期以来消费增长明显滞后于投资增长;第二,与历史上比,现在的消费率是改革开放30年较低的一个阶段;第三,同国际上比,与发展水平相同的“金砖四国”比,我国的消费率至少有10%左右的差距。总体上说,消费相对滞后是一个基本事实。
2.能不能说投资就是消费,投资等于消费?有人说,基础设施投资都是为了消费。应当说,过去30年,由于私人产品严重短缺,基础社会建设仍处在建设改善阶段,投资促进消费有阶段性特点。问题是当总体上解决了私人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当产能过剩已经开始出现,不能说今天的投资就能等于消费,有些投资可能造成产能过剩,形成经济生活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应当说,今天我国已进入以消费需求拉动投资的新阶段。
3.未来5年我国能不能形成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趋势?我的看法是,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可以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格局。从理论上来说,人均GDP在3000-4000美元间,应该是一个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的拐点;从现实而言,城市由住房和汽车刺激拉动消费提升,农村在多种作用刺激下消费潜力开始释放,并且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未来几年农村潜在消费释放的水平会更高。但这个趋势不是自然形成的过程,关键取决于两条:一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需要调整;二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在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推进相关方面的制度改革上有一些重要的举措,这对于形成消费主导的趋势十分重要。
二、能不能或者要不要从工业主导转变为城市主导,以形成城镇化时代的发展趋势
1.城镇化对于发展方式转型到底会有哪些影响?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说了很多年,有一些进展但缺乏实质性的突破。第一,强调提高服务业比重。服务业发展的比重和城镇化的发展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调整结构,提高服务业的比重的主要出路在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第二,过去30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主导,城镇化相对滞后。这必然引起结构不合理,尤其服务业比重长期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当前,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是一个基本现实。
2.未来5年左右是否有可能形成一个城镇化主导的格局?我对此很乐观,我认为未来5年左右,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就是说城镇化率每年增长至少1%-1.2%,搞得好1.3%-1.4%是很有可能的。这是因为:第一,“十二五”是我国改变城乡两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重要的5年,3年左右把中小城市的户籍基本放开,大概5年左右能解决大中城市的户籍问题,这将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突破。这个突破提高我国城镇化贡献率至少有10%左右的空间;第二,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率快速发展的时期。无论从东、中、西部看,“十二五”城市群、城镇化、城市圈都将呈现全面快速发展的态势。这将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形成城镇化主导的趋势取决于相关改革的突破,比如城乡两元结构能不能有实质性的突破,行政体制能不能做一些重要的调整等。
三、要不要或者能不能从公共产品短缺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解决了私人产品短缺的问题,温饱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现在什么问题比较突出呢?就是公共需求突出,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矛盾。在这个特定背景下,需要充分估计基本公共服务对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实现城乡服务基本化对于我国公平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对我国发展方式转型带来的重大的影响。
其次,基本公共服务有一个经济水平承受力的问题,更有一个制度安排的问题。到现在为止,农村养老和城镇养老还没有统一起来,我国要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立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在强调经济水平制约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制度的安排问题。
四、要不要或者能不能从从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变,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低碳经济是未来发展方式的选择。我国有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从中长期来看,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发展方式的选择可能更为关键、更为重要。我认为,低碳经济将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场深刻的变革。首先,将是一个技术革命;其次,也会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第三,将带动社会与生活方式的革命;第四,就是一个制度性的革命。高度重视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五、要不要或者能不能放弃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政府转型下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低碳技术;碳源碳汇
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成为世界和我国关注的焦点,目前各国都在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以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间的矛盾,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
2010年3月15日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屡次提到,要重视低碳发展,主张从以消耗换发展的增长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建立宜人居住的生存环境,这是低碳经济时代必须具备的应对能力,这既关系到我国产业繁荣和国家竞争力提升,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健康和未来。
一、低碳经济的背景及认识
1. 低碳经济的产生背景。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全球能源及经济结构逐步迈向生态文明正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2.我国对低碳经济的认识。2007年6月,中国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12月,我国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将可再生能源发展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再提以煤炭能源为主。
二、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
1. 低碳经济发展困难缓慢。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主要靠煤、矿产资源的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我国当前处于高能耗阶段,同时也是高碳经济时期。由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成为能源消耗大国。为了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碳经济仍将继续保持下去。应用在低碳经济的低碳技术的特点是涉及面广、难度大。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由于低碳技术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领域,以及社会再生产过程,由于一些低碳技术难以实现,严重制约低碳经济发展。
2. 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首先,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大量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扩大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其次,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存在,经济发展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再次,能源资源禀赋的特点。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特点,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将长期存在。煤的碳密集程度较高,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所采用的能源基础设施的技术、设备能长期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采用低碳的燃煤发电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 低碳经济发展瓶颈。我国在采取的减排行动中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仅仅依靠降低能源消耗中的碳排放。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加快低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我国相应建立健全相关市场和监管体系,进入碳总量控制时代。我国设定行业的准入门槛,以及经济的激励政策,扶持低排放行业发展,减排技术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能力。对高能耗企业,这种高耗能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将不复存在。技术和资金将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
1. 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全球经济向着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低碳经济,有必要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制定低碳技术战略规划,以及制定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的规划,其内容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低碳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
2. 资金支持低碳技术创新。我国尽快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增加资金投入来使低碳技术创新。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是一项具有大规模减排效应的技术。国家应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时,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吸收、消化利用和二次创新。
3. 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制度创新,消除制度障碍,推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制定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以提供法律保障。制定完善的碳排放贸易制度,促进碳贸易发展;强化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加快我国能源体制改革,推动能源结构、价格体系调整,推动再生能源发展机制的运行,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制度创新。
关键词 经济模式 国民经济 低碳排放 供需市场
一、引言
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体系快速完善、能源消费总量逐渐提升的工业化初级阶段,不仅能源消费结构、工业发展结构不合理,而且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产出较低,碳排放控制水平也处于较低的水平。关于我国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定量关系研究开展较早,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我国碳排放总量和经济增长成正相关的关系,并且认为经济发展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总量提升的重要来源。基于这一时代背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走势将如何,下文将展开探讨。
二、当前国内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出现的问题
(1)贸易出口形势日渐严峻。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全球贸易,形成以出口为导向的战略模式。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经济危机余波的影响,以大量廉价劳动力为代价的低端制造出口型经济难以为继,许多国家的进口需求、居民消费能力等都在逐渐减小,大大影响了我国产品出口。具体表现在这两方面:第一,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国家的进口需求大幅减少,导致我国出口规模不断下降,传统出口型经济难以维持。第二,伴随着我国出口成本的不断攀升,贸易保护主义、知识产权争端、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因素对我国的出口形势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国外出口市场的过于集中、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都使我国出口型经济的发展遇到了更大的阻力。
(2)环境资源压力不断增大。作为经济总量大、经济增速较快、工业体系和工业规模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攻坚阶段,无论是能源消耗还是各地区每年的碳排放总量都处于快速上升的趋势。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源代价、环境代价严重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管政府已经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生态发展目标,但是取得的成效仍然有限。因此,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必须改变原有的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格局。
(3)经济增长模式出现断层。为了有效解决经济发展的难题,政府投入了大量精力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虽然在短期内这种发展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伴随这种模式形成的产业结构体系越来越不合理等矛盾日益突出,以投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以GDP为纲的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盲目地吸引投资、扩大生产,在逐年的积累下,造成部分行业产能的严重过剩;还有的地方政府作出过多的行政干预,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市场条件下配置资源的合理性。
三、国内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前景
(1)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全球化是全球资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整合、一体化的动态过程。我国作为世界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以及国际生产分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地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摆脱过去的以依附型增长模式为主的弊端,必须有效地把握这个关键的战略调整期,及时对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定位,不断更新对外开放的观念,以便完成发展模式的顺利转型。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影响,为了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国内经济发展必须更加注重改革基础上的开放,通过不断深化开放的水平,形成开放型的自主经济发展模式。
(2)尝试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没有自主创新为支撑,即使用市场也换不到核心技术,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也不会提高。单纯地依靠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和技术移植绝不会成长为一个有强大竞争力的国家,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技术支撑和创新体系建设,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有所作为,国际地位才会不断提升。须知,创新不仅是技术成长的动力,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过去,为了提高国家的技术水平,我们采取的是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但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构建创新型国家要在创新环境建设、创新保护机制和创新体系建设上下功夫。
(3)协调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低碳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经济发展过程是能耗小、污染小、排放小的新型经济模式,低碳经济以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能源技术优化和能源产业优化为核心,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经济发展和能源经济革命的新方向。低碳循环经济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传统工业模式创新,不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能和能源利用效益,也减少了碳排放,优化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见,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循环工业体系、工业生态价值观密不可分,是实现资源节约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经之路。所以,低碳经济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理念创新的有效结合,我国应积极采取产业结构整体优化、推动知识经济发展、健全碳排放管控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提升经济发展的碳环保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于2014年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出台相关议案,根据国内的经济发展实际和整体工业结构制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措施,并阐明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路线和基本途径,为今后低碳技术创新和新能源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总结
近些年,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环境恶化等问题成为影响全球政治经济关系的关键因素之一。据相关研究报告指出,中国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将提升0.36%。在短期内,这种定量关系可能存在波动性,但是从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长时间尺度来看,这种关系是协整和均衡的。因此,推动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了“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笔者也认为,低碳经济的推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协调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因此,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应遵循自然循环之道,积极推广与发展低碳经济理念,设立减少碳排放的目标,提升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在工业生产、汽车能源消费、民用能源消费环节中的碳排放总量,并制定符合经济发展战略的节能减排制度。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建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趋势和政策取向[J].经济研究参考,2003(01).
[2] 叶春荣.浅谈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J].科技致富向导,2013(35).
[3] 刘长灏,张凯.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14(03).
[4] 杨新年,董丹红.建设创新型中心城市 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03).
美国金融市场已相对稳定,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也将相对减弱,相对于2012年,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在增多。但是,未来一段时期世界经济发展仍将面临一些不利因素,
发达国家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将持续存在,
贸易摩擦也仍将持续。因此,2013年世界经济增速
将快于2012年,但仍处于低速增长状态。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同2012年相比,债务危机的影响将有所减弱
影响2012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欧洲债务危机,该地区的债务危机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预期。但在9月6日,这一局面出现标志性的转机,欧洲央行宣布将在二级市场无上限购买重债国短期国债,虽然这一救助计划附有严格的约束条件,但债务问题继续向其他国家蔓延的可能性将因此大大减低,并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解决债务危机的思路,从而增强了各经济主体的信心,降低了不确定性。
2.美国金融市场稳定,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步消除
美国金融市场趋于稳定,银行业盈利改善,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步消除。贷款损失准备金下降、贷款及其他资产增长是美国银行业盈利改善的主要因素。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的最新季度报告显示,2012年全美7246家银行及储蓄机构二季度共计实现利润34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7%,至此美国银行业已连续12个季度实现盈利同比增长;同时,二季度62%的银行盈利实现同比增长,仅有10.9%的银行未实现盈利。与此同时,二季度美国“问题银行”数量已经连续五个季度实现下降。截至6月底该公司统计的“问题银行”数量从3月底的772家进一步降至732家,为2009年年底以来的最低水平,“问题银行”总资产规模从2920亿美元下降至2820亿美元。
3.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发展
再工业化不仅是奥巴马政府口号而且也是其重要的政策基点,即使政府的计划目标不能完全实现,但美国去工业化趋势已经停止。从现实条件来看,美国也具备再工业化的可能。一方面,美国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在发展中国家工资上涨的情况下一些商品在美国制造业已经或将具备一定成本优势;另一方面,美国还具有大量剩余产能,2012年10月美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8%,低于1972-2010年美工业设备80.4%的平均开工率,这意味着在不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的情况下仍可提高工业产出。
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从政策方面看,新兴市场国家尚有较大的放松空间。首先,当前印度和巴西等国的基准利率仍保持8%及以上的水平,还有一定的下调余地。其次,新兴市场国家财政赤字水平较低,财政政策还有放松的空间。最后,经济体制的改革将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增长动力。
从实体经济方面看,当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仍处于资本积累快速增长的周期,在技术上又可发挥后发优势,人口众多且年轻,消费意愿和能力在不断增强,这也是新兴市场国家历经全球金融危机和发达国家债务危机仍然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原因。上述因素在短期内不会消失或减弱,并将继续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处于转型时期,均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这也带动了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因此,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5.供给改善减轻通胀压力
首先,2012年美国干旱导致粮食产量下降,这必将促使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粮食安全,加大农业投入,从而提高2013年粮食供给,在此情景下食品价格将不会大幅上涨。其次,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更强调结构调整和供给管理,从而抑制物价上涨。比如,印度政府在“十二五”(2012-2017年)经济发展规划中,强调发展重点放在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方面,意在防范通胀的同时满足未来五至十年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俄罗斯和巴西也采取了类似措施。最后,各国对页岩气开发和利用也将增加能源供给,抑制国际石油价格进一步上涨。
二、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欧洲和日本经济仍将低迷
欧洲债务危机虽现曙光,但现在的政策依然是治标不治本,多年累积的矛盾,如财政赤字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化解。与此同时,实体经济的低迷和僵化的用工制度将继续影响欧洲国家的就业水平。由于人口老化等问题,日本经济内生动力匮乏,中日经济关系降温也将继续影响日本经济,预计2013年日本经济将会负增长,继续低迷状态。
2.技术进步推动的经济增长短期难以实现
一方面,从全球范围看,仍然缺乏能够引领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的新技术革命出现,导致发达国家不可能出现技术推动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从国际合作来看,发达国家不积极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先进技术设备,资金缺乏导致对外援助下降,贸易壁垒却在不断加强,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的促进作用也在降低。在此情景下,世界经济将继续低速增长。
3.贸易保护影响经济增长
受经济增长放缓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贸易保护有不断加强的趋势。贸易保护的领域由传统的战略型产业向金融、高新技术和新能源等行业延伸,贸易保护措施变的更加隐蔽、复杂且难以量化。经济理论和实践都表明,贸易保护不仅不能解决增长和就业问题,反而是实现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绊脚石。
4.流动性泛滥导致通胀压力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