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建设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校思想政治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校思想政治建设

篇1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在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中功不可没。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也存在着不少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有的思想不稳,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够完善,挫伤了部分人的积极性;有的信心不足,目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对在新形势下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思考、缺乏研究、缺少热情,没有把思想政治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追求。有的高校相关人员数量不够,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办好我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同样关键在党的领导,关键在队伍的落实。我们要着眼于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着眼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宏观规划、认真选拔、全面培养、严格管理、大胆使用”的原则,全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魅力。而无论真理的力量还是人格的魅力,都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和行动来体现。可见,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形象和整体要求。

坚持“优中选优,宁缺勿滥”的原则选配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既是教师队伍也是管理队伍,学校党委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制定符合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划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形成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发挥才干的良好机制和环境。

“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加强队伍建设,学习非常重要。要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专职干部的思想素质为重点,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他们,用现代科技知识和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充实他们,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他们。

篇2

二是整合全省力量,积极申报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完善二级学科体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对应支撑。定期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和“精品课程”的评选活动及教学观摩活动,推广先进教学方法,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

三是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专项经费,列入预算,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完善思政党建评估体系和教师表彰奖励机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为二级指标,加大其权重和显示度。

四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以及教学中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等作为重要选题,列入省级教育科学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之中,推出一批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能力。进一步加强“**省情研究中心”建设,把省情教育和研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

篇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我国高校学生素质的提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首先,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及保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加强实效性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可见,党和国家明确规定了我国教育的目标和人才素质的要求,即“德育优先”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规定使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这一目标。

其次,高校推进素质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紧迫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效性建设。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一国综合国力的强大是靠人才来推动的。对此,各国都非常重视人才素质的培养。人的素质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同志强调:“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2\]很显然,思想政治素质不仅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大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做基础,其他素质无从谈起。

最后,党和国家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效性建设。当前,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的发展,促使各国不得不对其人才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为适应时展要求,近年来我国提出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大批具有高尚思想品德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作出新的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使其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张改凤,林彦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初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第25卷第2期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的若干阻碍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对此,我们首先要理智分析其原因所在,以便制定出科学的解决对策。

1.社会环境和高校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

社会环境和高校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起着重要作用,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

第一,社会实际需求的及时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见效的滞后性间的矛盾。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信息的更新周期也越来越短。与此同时,相对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实际需求的及时性这一状况,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作用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就与社会需求产生了一定矛盾,这一矛盾的存在削弱了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后期作用的关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

第二,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化性间的矛盾。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阶段,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呈现多种样式。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对价值观的评价也呈现多样趋势。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高校学生也面临多样的价值观念,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出现了许多充满矛盾的困惑和冲突:是非、利弊、得失、善恶等价值观念的种种变化,使许多原来认为神圣无比、正常合理的观点,现在却变成了过时的、不合时尚的看法;原来被认为天经地义、习以为常的主张,现在却变成了荒谬的、可笑的观念;一些人认为应该弘扬和倡导的事情,另一部分人可能认为是应该鞭挞和抛弃的东西等等。” \[3\]94 而当高校学生把思想又回归到校园内部、回归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中时,会发现课本中一些价值观总是与现实有一些不适应。于是他们的思想开始产生困惑甚至是动摇,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有效解决的。

第三,高校环境的特殊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特色间的矛盾。一方面,高校不同于中小学,高校聚集着大批有自己独特思想的高素质人才,他们思想活跃,批判性较强。这就加剧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的难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较强,难以与实践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们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科学。”\[4\]7这门学科在承担研究人们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肩负着传播统治阶级思想的任务。因此,这门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把社会实际现象与统治阶级思想有效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严峻挑战。

第四,高校考评体系存在的问题。当前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果评价还是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而考试制度是很难有效评价出学生对所教理论的真正内化的。再之,单一的考试评价体系难以避免一部分品行一般的学生却拿高分的现象。这种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是很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的。

2.高校教育主体自身因素存在的问题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

高校教育主体,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修养、能力等方面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高校教育主体自身修养、能力等方面不佳,将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

第一,个别教师自身修养不佳成为阻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少数高校教师不能很好地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思想政治意识淡薄,理论修养不扎实;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合理,功利思想较重;缺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精神;缺乏合作精神,常常自以为是等等。而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又决定了其示范性是很强的(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影响性更大),学生常常会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这就严重削弱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内容的有效内化。

第二,教育主体的教学能力是吸引学生对所教学科是否感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更要具备优良的教学能力,这样才会避免“茶壶里的水饺倒不出”的尴尬局面。而当前高校存在一种现象:一些高校教师具备高学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却缺乏教学能力,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严重,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缺乏互动性,不能很好应用现代信息教学,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建设。

第三,不少教师在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政治化倾向处理不当。“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用来进行社会管理的一种手段,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必然要用本阶级的思想来影响广大的教育对象,从而把它们引向执政阶级所要求的方向。”\[4\]9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性。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免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它所研究的是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往往“简单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于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宣传的方式解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问题,并往往与政治活动相结合,这就使本应是深入细致地探究人的观念世界、关注人的生存意义的科学理论变得表面化、政治化。”\[3\]95这种对政治倾向化处理不当的实践行为使得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空、过大,学生难以真正的接受教师所教内容。

3.高校教育客体自身因素存在的问题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要是高校学生,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学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度。近年来,国家放宽了高考政策,高考不再受年龄等因素限制,开始大量扩招。这在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国民素质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放宽和扩招后,改变了高等院校的生源成分,不同基础、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能进入高校学习,大学生思想素质呈现复杂化、多样化倾向。”\[3\]94这种大学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加大了高校教师开展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难度。教学理论讲的深了,不利于基础较弱的学生的发展;讲的浅显了,又不能吸引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高校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性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提出了一定挑战。

第二,学生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中的负面影响也在高校学生中开始显现,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新的特点:“主体意识与自我化倾向;务实意识与实用化倾向;进取意识与功利化倾向;创新意识与投机化倾向。”\[5\]这些价值取向一方面促使当代大学生努力学习和上进。另一方面使他们的思想带有功利性,易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建设。

第三,非思想政治学科专业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当前,国家规定各大高校公共课中必须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许多高校非思想政治学科专业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修学分为目的。在上课时不能很好地内化所学知识,在考试前为追求高分而只顾短期“突击”,这种错误思想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建设。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存在的问题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主要载体,其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与否以及教材内容设置的合理性与否等方面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科目繁多且内容重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有8门(后来又进行了一些整合)左右,各门课程之间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重复性,甚至一些内容与中学内容重复。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就和《思想概论》以及中学《中国近现代史》重复性较多。这种重复在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不乏对学生产生一种疲倦感,加之有的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不佳,导致学生缺乏新鲜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抵触情绪,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第二,教材内容脱离实际,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好的教材不仅要兼顾到内容的理论性、逻辑性、系统性,还要考虑到与现实的紧密结合性、针对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更易把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少数教材内容往往脱离实际,现实针对性较差。往往是空话、大话、套话内容较多,这不仅加重了学生对过多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更使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严重厌倦情绪。另一方面,教材的编写、审定、出版有一定的周期,内容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及时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而及时改变。教材编写者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把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写进教材以武装大学生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教材很少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教材内容的根本方法和基本方法及其运用进行重点介绍,使学生面对迅速变化的社会而引发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缺乏有效的分析工具。”\[6\]115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建设。

第三,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导的教化性与网络环境所拥有的多元信息间的矛盾。通常,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借助于单一的媒体、教材等载体传播。不难看出,这些载体在传播时其效果是很受限的。而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之多,更新速度之快使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高校学生不仅借助传统的信息传播载体来获得信息,更重要的是借助互联网获得信息,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加之高校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他们不再只是单一的信奉于课本,而是把教材内容、教师所讲内容更多地与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加以比较。高校学生的这种行为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个人独立思维和批判精神的发展。同时,由于他们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在网络等方面所获知识很难有一个清晰的辨别,阻碍了他们对正确信息和知识的接受。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的若干对策

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应加以重视,并制定科学的对策进行有效解决。

1.优化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

首先,针对社会实际需求的及时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见效的滞后性间的矛盾,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能及时地反映时代最新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各高校要鼓励教师勇于突破教材,在课堂中要给学生讲解最新的国家方针政策,并把所讲内容与实际紧密结合,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程内容能紧密结合社会发展。

其次,针对高校学生自身特色以及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化性间的矛盾,一方面,各高校要科学引导学生思想发展,引导学生用“扬弃”的辩证思维来分析当前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加以判断,既不盲目信奉,也不随意否定。另一方面,国家和学校要时刻关注当前社会最新发展思潮,严厉打击社会不良思潮对学生的腐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最后,国家和各高校要制定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制度,不能以单一的考试制度来衡量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果。不仅积极鼓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知识的内化,而且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行为,制定科学的考评制度来对其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综合考评,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能得到有效践行。

2.提升高校教育主体的自身素质

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综合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对此,我们要努力建设一支理论知识深厚、专业技能精湛、师德风范好、人文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首先,坚持从自身修养和制度约束两方面提升高校教师素质。各高校教师不仅要增强思想政治意识,扎实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使其人格魅力更具吸引力。同时,国家和各高校要科学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和职业规范制度来约束高校教师行为,从制度方面严格要求教师自身行为。

其次,注重培养专业理论知识和提升教学能力。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也是一名优秀教师自身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同时,各高校教师要防止“茶壶中的饺子有货倒不出”的尴尬局面,在注重培养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自身课堂驾驭能力、师生活动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等方面教学能力。在具体教学方面,坚持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同时,采取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推进电子音像教材和多媒体教学,实施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建设等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

最后,防止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政治倾向化不当现象的出现。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十分清楚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以具体的实际事件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教理论,使理论更具说服力,更具现实性和针对性。同时,在具体教学中要对一些社会中出现的不良行为进行理性分析,并对学生加以正面引导,杜绝沉迷于负面效应中不能自拔甚至错误引导学生的行为。

3.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客体整体素质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客体,主要是高校学生,我们要予以高度重视,并从多方面促进其自身素质的整体发展。

首先,各高校可尝试采取分班的形式讲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可针对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区域、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科学分班,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同时,各高校可根据国家政策制定校本课程,根据地方历史和特色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国家和各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培养广大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能力,严厉抨击极端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最后,加强对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科学引导和理性教育。对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要针对性地把理论与实际结合,使其能更具体地理解所学内容。要制定科学的考评制度进行考评,具体而言,在考核方式上要坚持从原来的纯理论考试转换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核,除闭卷考试外,可灵活采用开卷考试、口试、写论文、写调查报告、讨论式评比等实践性、思维性、情感性更强的考试方式,从而更加科学地凸显真正的考评效果。

4.创新和完善教材内容

首先,科学制定教材,尽量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性。国家相关部门和各高校在制定教材时,要注重教材内容与实际有效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得到不断更新,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贴近国情、贴近学生,及时反映党和人民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总结。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对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删。”\[6\]精简教材过空、过大、过套话的内容,使教材能真正简练实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更能增强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同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解决学生现实的思想问题。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网络教学要相结合。信息全球化是当今时展的必然要求,我们不能因为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导的教化性和因网络环境所拥有的多元信息的挑战而回避,要直面这一现实,向现代化教学模式转变,把网络资源合理地引入教学中,鼓励学生时刻关注全球信息,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加以合理评价。要达到学生对网络信息科学的评价,需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因此,高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理论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使其在课堂中所学知识受到网络中多元信息挑战时能及时、准确辨别是非,坚定信念。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02).

[2]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19990616(01).

[3] 刘小新.大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3).

[4] 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4

一.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在当前及今后的一个时期内,将处于一个大发展、大调整、大改革的重要阶段,思想文化领域将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状况。由于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影响,以及其心理不成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难以抵御不良行为和消极思想,他们缺乏必要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尤其遍布于学生周围的网络,更是向大学生提出了挑战。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为大学生打开获得信息的大门时,也把一些有害的、黄色的信息带给大学生,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误导。在高校师资队伍中,思想政治队伍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主体,它担当着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任。学校要想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就必须保持其稳定大局,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眼下积极努力加强思想政治队伍建设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办法。

二.加强思想政治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责任感、使命感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积极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和理论宣传,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大学生能够利用的观点、方法、立场处理实际问题,逐渐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及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师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开展教育的骨干力量。各高校应全面认识思想政治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必要性,重点打造一支业务精湛、思想坚定的教师队伍,对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单单是政治和道德的理论化教学载体,特别要求行与知的统一。

2.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思想政治教学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是不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师是系统运行的舵手。在不断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具有活跃的思想,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迅速,然而缺乏社会经验,政治鉴别能力薄弱,思想政治教育亟需加强,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思想政治课应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改变,重点是激发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实现“导”与“输”的有机结合,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要让学生懂得理论学习与枯燥坐禅绝不等同,要让他们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点和立场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三.加强班干部和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

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途径就是学生会,学生会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学生会的指导工作,是对学生会干部系统地培养,不仅能使党的教育方针得以有效贯彻,而且更有利于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另外,作为学校细胞的班级,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一个班级的班纪、班貌、班风会受到他们思想素质的影响,所以,老师应走进学生会干部的内心世界,对他们内心的困惑要真心实意地去化解,排除他们工作中的障碍,对他们的思想变化要进行了解和掌握,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经常与学生干部交流、谈心,捕捉他们的思想闪光点,缩短距离,促进学生干部的创造性、积极性的发挥,从而使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得以培养和提高。

篇5

【关键词】自媒体;生态化;舆情监测;思维方式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了不小冲击,这也让学术界开始探索高校思想政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发展成为了热点的研究对象,这也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理论研究的纵深化发展,其研究多集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理念概念的明确化以及可行性分析,尽管各类研究不断多元化发展,但是缺乏系统体系化的理念指导,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这个概念仍未有定论,当然理论学界的持续关注也让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成为教育分支学科的前沿问题。本文就从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态运行的路径、管理机制和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三方面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

1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态运行的路径

1.1课堂生态教学

1.1.1创新教学方式

改变以往单项式的灌输教学,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式的创新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如今大学生实际生活中思想政治素养主要也是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就是找寻周边生活环境与教学内容互通之处,基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特征,生态课堂的关键就是系统中的协调性,利用情景化、互动化的课堂进行思想文化的影响,从根本上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与大学生思想素质的生态适应。(2)思想政治课堂积极开发时政热点事件的探究化教学。课堂的生态化教学离不开课程的生态化系统构建,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信息、能量的动态运行,信息本身需要经由大学生自我互动构建才能获得。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思考兴趣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双向平等交流。(3)开展实践课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有了思维学习的独立性,通过基本理论课题的知识传授,结合社会实践平台提升大学参与度,提高其亲身体验,以实现其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目的。(4)互动交流化的课堂,让学生与教师有着各自良好的生态位置,在网格化的课堂教学基础上进行圆桌式教学,进行主题活动的交流,这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新理念。

1.1.2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媒体课程资源

课堂资源类型多,基于高校各类课程资源要素的平衡来看,一部分课程资源是来自社会的、校外的,另外一部分来自自然的、校内的,资源有信息化的,也有活动化的。所以自媒体课程资源整合时要选择那些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关联性高的资源要素,实现其方法内容、课程模式的精确对接,从体系上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素的优化。

1.2校园文化生态建设

1.2.1校园文化生态建设的网络载体

校园网站建设高校需要积极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根据当前的网络上官方的权威教育资源来完善高校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特别是一些教育资源中红色网站可以起到领头带动的作用,但目前较多红色网站的制作形式并不生动,难以引起大学身的兴趣,高校需要重视本校校园网建设,内容选择可以更加生动活泼,特别是一些公益广告制作更加生动化,积极利用一些偶像、明星效应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网站内容语言需要结合时代“热词”、“热字”,尽量少运用一些过于官方化的语言形式,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来宣传正面人物形象。

1.2.2校园文化生态教育的媒介内容把握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需要抓住机遇,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清醒的头脑,利用自媒体平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校园文化生态教育需要把握好自媒体平台内容的选择,高校重视媒介传播的同时需要更加重视本校红色网站的内容选择,将思想政治教育课件、国际时事、时事热点等定期进行更新,创新各类表现方式,把以往的严谨的政治理念、道德规范等核心内容转变成更加浅显、多元的形式,能够增加大学生对红色网站阅览的兴趣。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平台开展主题活动月,提升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我国党的方针、路线、政策,这能促进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塑造。

1.2.3学校积极把握网络生态环境的主体地位

学校需要把握好网络生态环境的主体地位,特别是网络的话语权,特别重视的应急机制,学校需要完善相应的应急机制,就需要进入到自媒体平台之中,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内容,针对自媒体平台的语言对话、事件需要积极处理,学校需要每天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学校官方微博与BBS论坛内容更新,还需要对下面学生的评论与疑问进行及时的恢复,针对学校、社会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学校好做处理应对的准备和危机公关,掌握事件的话语权。社会热点事件根据官方的处理态度统一应对,学校内部情况需要根据公开、积极、统一、协调的原则来处理,及时将一些不实言论扼杀在源头,促进事件的积极沟通、处理。

2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运行的管理机制

2.1建构舆情监测审查机制

从管理角度看,自媒体给网络信息提供零基础平台,信息传播更加公开化,这也给管理者提出了挑战,所以只有建立强有力的舆情监测机制才能促进自媒体平台的生态化运作。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与方法,从线下、线上做好的不良信息的过滤与处理。当然只是一味的将不良信息通道进行截断是不够的,当前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所以教育主体更多充当的是把关者的角色,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上的问题,及时从自媒体平台信息发现问题,积极运用自媒体平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针对可能出现的舆情进行及时的监测。

2.2构建科学预警机制

当发现学生思想、行为上存在问题之后,需要对问题进行科学的诊断,采用多路径、多层面的方式收集问题信息,特别重视自媒体平台数据收集的甄别与选择,教育工作者通过数据分析做出定量分析,然后对结果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教育工作者需要特别注意那些可能对大学生思想产生渗透作用的新信息,及时关注新变化,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因为社会因素,还是个体因素,然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2.3建构危机处置机制

以往高校危机处理机制受到了自媒体平台的挑战,所以当前高校需要构建自媒体危机处置机制,结合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运行态势。根据已经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生态系统了解学生的动向,及时预防危机的发生;若是危机已经出现,高校应该选择信息具有传播优势的自媒体平台及时公开信息,防止不良言论的扩散,掌控舆论动向,针对大学生对舆情产生的疑问及时进行回复与解答;危机结束之后高校还需要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分析危机出现的原因,做好经验总结。作为生态运行的重要环节,高校危机处理机制需要重视大学生团体的作用,这种多主体因素的互助化协助更能保障整个系统的平衡发展。

3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3.1转换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自媒体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将互联网、大数据等理念应用到具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业余爱好等有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于自媒体、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教育工作者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及时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从传统的主义教育方式转变为当前的真理教育模式。对于高等院校的相关负责人或者对应的专业老师而言,当前更多的还是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意识教育方面,虽然有的老师也意识到需要结合真理进行多维度的教育,但是真正开展起来的学校还很少,对于那些认为意识教育和真理教育时平行等同的教育模式的认识是不正确的,二者之间虽然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联系,但是不能同日而语,这种观念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违背的。尤其是在当前的网络时期,我们更加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从之前强调主义教育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坚持真理教育,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延续性。其次,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及时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实践形式,从传统的外在实践方式转变为当前的内在实践形式。结合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标准和新要求,注重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对于这种观念是没有问题的,也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根据相关理论的指引分析发现,当前的实践方式比较表面化、形式化,缺少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深入认识和了解,这就使得当前的思政实践活动效果不够突出,价值也大打折扣。对此,我们需要结合高等院校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内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行综合分析,转变传统的实践方式,强化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后,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及时转变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形式,从传统的政治话语教育形式转变到现代的人本话语教育模式。由于长久以来,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不够明确,所以就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强调思想观念当面的政治理念输入,教学的过程中也就难免会显得尴尬,产生厌倦情绪。实际上对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而言,心里是比较抗拒的,对于这种戴高帽式的教学方式通常会让大学生产生抗拒心理,从网络中学生的一些话语、调侃和评价中就能比较清晰的了解到。

3.2确立与自媒体时代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的转变教育理念和认识,尤其是所谓权威思想理念的束缚。思想智慧行动,只有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为具体的实践行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有序的开展相关的行动。进入自媒体时代以来,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观念理论也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自媒体给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的空间去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意见,并且不再需要一味的听取所谓的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理念,更多的需要通过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形式来保证平等的对话和教学,引导学生与老师进行平等的会话,毕竟教育也是服务育人的,主要的还是需要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适应时展的需要,让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真正的深入人心,服务社会。

3.3培养和创新适应自媒体时展需求的专业管理团队

自媒体时代要求广大学生时刻注重全面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对于自我的管理和控制,自媒体信息一方面会对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模式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其中有积极的部分也有消极的部分,对此就需要我们进行合适有效的管理,防止学生在接触自媒体的过程中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及时的给予引导和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打造专业的管理团队,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其形成比较成熟的思想认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此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对相关的负责人员或者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让其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学会掌握自媒体的功能来有效的了解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动态,通过多种形式来营造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随着自媒体的高速发展,高校大学生传统受教育角色发生了改变,具有教育主体化发展的趋向,所以教育环境也超出了教学课堂,自媒体的各种传播媒介都成为了潜在自我学习与课堂学习的新工具,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发生转移,途径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运作正在重新构建。

参考文献:

[1]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薛晓源.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张继真,张润彤.网络社会生态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赵康太.当代思想理论教育前沿问题纵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

[6]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社会参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42-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般的知识性课程,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主要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其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参与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传统力量和主导力量,除此之外,调动和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前提条件。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社会参与的力量源泉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参与――职业胜任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主力军。教育者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努力提高教师职业胜任力上。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并终身受益的课程,教师首先应该做到为人师表、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关注并理解学生需求;其次,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和关注大局意识;再者,教师应用自己深厚的理论素养、广博的知识、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乐观向上富有感染力的情绪征服学生。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参与――未来竞争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接受、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者。一个社会只要有差异、有比较、有成败就会有竞争的存在。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步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竞争必将依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方式。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和谐的竞争关系,摒弃和制止不正当竞争的存在。我们的教育对象要提高自身未来竞争力就必须积极参与义与利的思考、善与恶的辨析、美与丑的审问,其正确选择的结果必将使我们不断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体验并认同自身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存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社会参与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分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的职业倦怠心理和主体性的缺失。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意识形态非常强的课程,在“研究无,上课有纪律”的要求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这个阵地上可以发挥的空间较小,致使老师会觉得自身价值难于得到体现。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是一门课多班重复的工作状态,也极易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容易出现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严重脱节的问题,致使教育者主体性缺失。因为学生往往爱听野史,对丰富的正史不太感兴趣,所以为了迎合学生口味,获得学生评教的优异成绩,有些老师把哲学讲成了厚黑学;把思想道德修养讲成了社交礼仪或者国学经典;甚至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成了电影评论课或者诗词赏析课,容易出现种种背离主线,严重偏离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宗旨的现象。

(二)当代大学生相应的接受能力较弱。相应的接受能力即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施教行为所具意义及其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判别、选择、内化等方面的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是主客体双重身份的统一体,学生会自觉能动地体察社会,以自己的认知图式诠释、选择、内化教育者所表达的内容并加于实践。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大学生更为关注一些较为实用的课程,对更关注宏观视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相应的接受能力较弱,明显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基于学分和学校纪律的压力,很多学生虽然参与了课程的学习与考试,但内心对这类课程持有无所谓的态度。

(三)社会组织信息传递与表达的同向性与协调性问题。在正常情况下,政府向各高校传递国家意志,高校及各级党、团组织向当代大学生进行意志的表达,社会组织之间的信息传递与表达都是同向的、协调的。但由于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各级党团组织的教育对象所表现出的具体问题不同,各级组织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也有所不同。针对自身的境况表达出来的信息容易出现复杂化、多样化和动态化的特点。

(四)家庭参与的自发性与被动性的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家庭参与目前处于自发和被动状态。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情感无处不在,它以一种弥散的方式对是否接受及接受的程度发生影响。接受者的情感可能会加强或减弱他在接受过程中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判断力等等。当接受者情绪状态较好时,大脑的感受力增强,反之,则感受力减弱。家庭微社会环境的和谐无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提供了最好的环境支持。从家庭微环境的和谐辐射成为社会大环境的和谐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家庭有目的地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有助于形成综合治理,多管齐下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五)网络参与的难控性。网络使“人不仅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里,而且他自身也变成了相应的符号”。由于网络参与具有某种程度的隐蔽性,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意愿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和开放空间进行活动,致使参与者的个体参与行为难于受控。此外,网络传播的信息包罗万象,网络的负面信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会造成潜移默化的冲突、扭曲和消磨作用。

三、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社会参与的措施

(一)贯彻落实民主生活会制度,统一思想认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严格按照社会主流思想和正确价值观以及道德要求约束和管理好自己,并以身立教对学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可以靠群体的力量帮助教师及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群体中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觉性,提高自我监督和自我纠错的能力。

(二)强化实践教学,积极搭建课程资源平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融合。现在的大学生们比较活跃,他们普遍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加强社会实践的色彩,能让他们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地了解和参与社会。实践教学,亦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和热点问题,增强学生对理论的运用能力和对课程的认可度。社会与各级政府要积极帮助高校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资源平台,扩大学生参与面,让大学生们都有机会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亲身体验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亲身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魅力。

(三)充分调动行政力,深度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首先,行政力可组织人员编写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更有新意、更接地气、内容更优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比如教材中可以加入问题引领、案例展示、图片说明等内容以吸引大学生主动阅读。其次,行政力可以在制度层面上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在师资力量、课时安排、班级人数、实践经费支持等方面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再次,行政力可以强化服务意识,将和谐、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在实处。建立形式多样、方便快捷的师生沟通方式;教学区域为学生准备开水供应间;图书馆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饭堂为学生准备物廉价美的菜品;公寓为学生配备更多便利的生活设施;为学生开放充足的体育运动场地等。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服务情感体验,那和谐、以人为本的理念自然会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变成高度信任的词汇并形成惯性思维用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世。

(四)主动与学生或学生家长联系,收集丰富的素材性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思想观点、问题困惑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极好的生长点,这些素材性资源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系统相互衔接,将使师生双方共同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意义和体悟到教学相长带来的喜悦之情。同时,把这些素材性资源及时地引进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眼中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篇7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特征日益明显,人们的主体性普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体,其整体水平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内容,过程与评估以及领导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能否取得成效,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学科建设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实效性的进一步提高,做好高校育人工作的现实需求,无不迫切要求我们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目的

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使得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从教育过程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由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决策,组织,执行等管理活动环节所决定,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的现实,迫切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体,其整体水平直接影响和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效果,从客观上讲,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必然要求我们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3、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面临着许多过去没有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尚缺乏整体性的科学规划

近年来,各高校比较重视中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选拔了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走上中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岗位。他们的优势在于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层次较高,思维敏锐,富于开拓精神,且对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情况有着切身体验,这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干部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的统一;但另一方面,由于双肩挑干部集数职于一身,且普遍认为教学科研工作才是/根本,所以无一例外地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从而造成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同时,中青年学术骨干走上中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岗位以后,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明晰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改革思路,在理论政策水平,宏观控制能力,领导艺术等方面存在欠缺,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明显缺乏。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整体作战能力与承载任务不相协调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个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素质与肩负的贵任不相适应。正如陈至立在第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指出的:一些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开拓进取的实干精神;一些高校领导忽视理论学习,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强,放松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一批年富力强的年轻干部走上学校领导岗位给高校干部队伍增添新鲜活力,但不少同志学习自觉性不高,敏锐性不强,对党建和思想工作不重视;一些高校领导脱离群众,作风浮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教学科研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不够,存在着和形式主义;一些高校领导不能很好地贯彻民主集中制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政关系不够协调,在关系到学校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议而不决和个人说了算的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高校对党风廉政的建设抓得不力,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监督不力,极个别党员干部贪图享受,,违法乱纪,这些干部虽然是少数,但其思想和行为在高校师生中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4、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方法对策

一是要总体统筹,坚持以人才兴校为牵引,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在健全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调控体系的基础上,准确预测和把握今后五年,十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基本走势,科学规划,总体筹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精心搞好顶层设计,尽快建立和形成一支合格,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动态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二是要结构统筹,要着眼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推动高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及时适应发展需要,在科学确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规模的基础上,统筹队伍的素质,年龄,职级,岗位,专业等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指标,超前规划,动态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级结构,专业结构,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整体结构合理科学,梯次配备,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个体素质较高;三是要配置统筹,通过有序流动,科学配置和优化组合,深入挖掘,追求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四是要探索队伍管理模式,一所高校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有所发展,高不开一支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的一代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一个学校要站得住,除了专业教学科研队伍素质过硬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一定要出色,五是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体制与机制,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基础性和长期性,良好的制度和机制对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高校必须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和学校发展相协调,作为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建立健全灵活,开放,有序,长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体制机制,通过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不断改善工作与生活条件,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调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积极性着手,使资源向干得出事业,出得了业绩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才倾斜,让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才创新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积极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建立科学,客观,全面的人才评价标准,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才应注重师生公认和德能勤绩廉的考核,评价内容要注重质量和实际贡献,作用,重视发展潜力,真正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潜能和活力竞相进发,促进工作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朝玄,应当重视高校高层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厦门大学学报,

篇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设立是为了有效的加强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网络文化的到来,该项工作既面临机遇,同时也要迎接挑战,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客服自身困难,将该主题网站建设好,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势在必行的工作。本文以此展开研究。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必须以当代大学生为主体,所有的栏目排版和内容选取都要以尊重学生、关系学生为主,最终让这个网站服务于大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大学生是很多前卫思想的主体,对同一个事件有着不同的看法,在网站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这种声音的存在,坚持有明确的工作原则,加强网站管理,运用网络技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网站的建设工程。让该网站真正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能够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并且反映一定的社会现象,但是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出现了一定问题影响着其作用的发挥。

(一)在外观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由于其作用的特殊性,很多内容展示多以文字为主,图片量少而且尺寸有限,而且网页设计缺乏多样、多彩性,由于是政治教育的网站,一般底色都是大红色或者带有国旗、国徽等,这就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设计上缺乏新颖,吸引力较低。

(二)在栏目设计方面

由于该网站的设立意义存在,因此在网站栏目设计时一般都比较严谨,内容也比较严肃,都仅仅围绕着政治时事、政治动向展开,比如很多高校的栏目设计都由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时事专题;第二,理论学习;第三,红色影片视频资料;第四,人物专题;第五,心理健康教育等,入选文章也多以领导讲话、各种政策精神为主,除了新闻动态变化比较频繁之外,其他栏目内容更新速度都比较慢。

(三)在人员配备方面

网站设计需要专职工作人员,但是据了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工作人员多以兼职为主,比如,网站内容的编写、上传由各个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负责,网站维护由计算机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负责。由于兼职人员身兼数职,精力和能力往往不足,这就导致此网站建设和运行方面不能跟上时展,比如,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还停留在WEB1.技术时代,这就是目前的普遍现象。

(四)缺乏互动,宣传不到位

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更重视性,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网上和传递的一个平台,更侧重信息的思想性、正确性。网站建设的目的就是让教育者将其想要传达的信息在网上,是一个官方的信息平台,留给学生参与和讨论的空间非常小。

在宣传手段上,多数是在学校主页旁设置链接,或者通过其他高校的友情链接进行联结,较少花费心思在网站品牌宣传和推广上。

三、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措施

毋庸置疑,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让该网站的教育功能发挥到最大,我们高校网站建设应该及时审视自己,创新建设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一)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首先,高校的管理层应该建立该网站建设的规章制度,明确各个负责人的职责和工作要求;第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通过科学、具体的监督手段,结合网站点击率及回复率等要素来评估网站建设,通过监督制度的建立来督促该网站的建设,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又好又快发展。

(二)配备专职人员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应该配备专职人员;其次,制定培训制度,划拨专项经费,确保资金和政策的支持;第三,提升网站建设专职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鼓励和引导他们坚定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关注党的政策,从而更好的利用网站教育大学生。第四,提升他们对网站建设技术方面的意识,网站建设需要计算机运用能力、文字编辑能力以及信息收集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提升才能有效的确保网站建设跟上时代步伐,起到政治教育的作用。

(三)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内容,增加服务功能

在网站内容建设方面,可以尝试将首页主要用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将单纯地获取国家政策文件、理论学习材料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调整为学生提出观点、互相交流的网上精神乐园。在信息的选取上,要精心设计网络教育方案,多展示真正的学生文化,这是很好的隐性教育,会对浏览校园网的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在栏目设置上,要把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教育者的教育需求相结合,既要有一定的教育引导功能,又要注重满足学生的服务、娱乐需求。在栏目的设置上,要给学生留下互动参与的空间。

(四)加强互动功能,并进行品牌宣传

网站功能的真正发挥离不开学生的互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应设立QQ、微信、微博、博客等多种互动平台,在网站上也留出互动的板块,让学生和老师能够真正的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只有参与才能引起关注,只有关注才能真正的起到教育的意义。此外,充分利用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进行主题网站的推广宣传,或者通过校报、手机报或者校园宣传栏进行网站的宣传,甚至可以开通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进行网站宣传,扩大网站的教育影响力。

篇9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教育现状;策略;“PDCA”循环德育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跨越式的发展,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建设、文化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也随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给以传统教育管理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思考和挑战。艺术类大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群体,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既雷同于非艺术类大学生,但也显著区别于非艺术类大学生,加大了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因此如何推进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康发展更受关注。

一、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高校艺术类学生是在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有一定特长,进入大学进行专业学习的学生。与非艺术类学生相比,此类学生“性格更为个性化和感性化”,“价值取向日趋务实,身心需求趋向多元”,“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基于专业的特点,艺术类大学生及早地被推向社会参加实践,从事不同于校园生活的社会锻炼。广泛参加社会实践对学生而言本可以丰富知识面,拓展能力,但基于他们价值体系道德标准尚未完全建构和定型,易受社会歪风邪气影响,因此艺术类大学生融入社会太早、太快,导致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流于表面,轻视了深层次分析认识社会能力的提高,使之对社会的认识一知半解,好坏难辨。简明而言,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一是政治认知意识较强,但又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与模糊;二是政治态度端正,但又存在一定的情感困惑与冷漠;三是政治参与积极理性,但又存在部分参与的偏差与功利。另外,也存在毫不关心道德素质建设而将其视为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的看法。基于上述错误认识,艺术类大学生对专业技能技巧十分重视,而对道德文化理论学习相对轻视,对基础学科学习和对时事政治的了解相当忽视,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够深入,不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同时也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较难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因此,艺术类大学生在校期间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犯罪的机率远高于非艺术类大学生。

2.艺术类政工队伍现状。从事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的政工人员除了自身思想政治素养要过硬之外,还要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以及相关艺术专业的基础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中巧妙地运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然而尽管各个高校十分重视艺术类政工人员队伍建设,但是政工队伍依然参次不齐,整体素质不高,暴露出不适应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一是艺术类大学生政工队伍人员数量配备不足,且思想不够稳定,人员流动性大;二是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且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配备上不合理,不能适应特立独行的艺术类大学生;三是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不健全。目前很多高校只是学校党委领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长鲜有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学校行政管理、后勤服务更是远未纳入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量范畴,且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混同非艺术类大学生之思想政治工作而一盘抓;四是政工人员职责体系尚未健全,繁重的具体业务影响了政工人员基本职能的发挥,即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之外的勤杂事务上,完全没有发挥其管理育人的作用;五是缺乏系统、规范、长期的理论与职业技能培训,致使部分政工人员不能把握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工作。

二、艺术类大学生思政工作建设策略

要实现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健康平稳地发展,就必须突破德育瓶颈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模式,即必须依据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及学科特点、认知及心理特点,以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整体情况,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工作模式、保障机制建设等环节上进行创新性的提升和发展,实现艺术类学生之思想政治工作跨越式的发展。

1.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评估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评估体系必须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总体情况,二是学校思想政治课主渠道建设情况,即“两课”教育教学工作情况,三是学校德育文化氛围情况,四是学校党委、行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情况,五是学校党建团建情况,六是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情况,七是违法犯罪情况等几大方面的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尺度,按照一定的程序,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制定。创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评估体系,必须注意到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是一个多角度、多侧面、高难度的体系,其应该而且必须区别于非艺术类学生的评估体系,即构建这一体系要深刻地认识到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正确引导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对人才基本素质的内在要求,激励艺术类学生走个性化的人才成长之路,引导其实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2.建构艺术类学生“PDCA”德育机制。“PDCA循环运行机制”是重庆文理学院首创的高校“三标一体”教育质量管理模型的核心思想。具体而言,运行机制中P(Plan)即为制定有的放矢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纲,注重思政教育计划;D(Do)为实施与运行,注重落实和具体运作思政计划;C(Check)为检查和纠正措施,注重对学生政治素养道德情操进行评估记录,对道德素质有滑坡的学生及时做思想工作予以纠正;A(Action)为持续改进,注重定期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持续改进,对于不适应的思路、工作方式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使德育工作绩效显著。

(1)艺术类学生“PDCA”德育工作运行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按照计划(P)―实施(D)―监控(C)―改进(A)(即P―D―C―A)的方式循环推进,即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教学、行政、后勤、党务等管理工作作为整体纳入“PDCA”运行,使之在学校整个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系统中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关注,形成彼此间相互支持、协调一致的体系,然后将该体系的整体性、关联性、有序性和动态性充分调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打造运作惯性,最终形成合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校整体中顺利开展,稳步进行。

(2)个体德育工作运行模式。为确保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稳地按照“PDCA”运行形成合力持续向前,就必须从细节抓起,从学生个体抓起,即要将个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按照“PDCA”运行,杜绝形成逆流,延缓甚至阻塞整个德育工作的运行,实现层层推进,层层解决的目标,形成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的良性运行格局。

篇10

(江南大学 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摘要: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计划》)以中央文件形式确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存在,阐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三大鲜明特点和四大功能。《创新计划》落实要以组织执行机制为保障,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改革为关键,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内部建设与外部生态优化。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计划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4.019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4-0091-05

 

 

 

 

 

 

 

社会现代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观念多元、功能弱化、价值多样、结构失衡、力量分化、运行紧张、环境多变等“现代性后果”。如何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离散化”及运行紊乱困境,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实践工作体系整体优化创新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01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文件为标志,从顶层设计和文件制度话语层面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创新的新征程,以系统论为指导,以《创新计划》为样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系统分析,考察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建设成为应有之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方法论启示

系统研究已成为学科交叉研究和科际融合的重要表征,系统科学、社会学、教育学、德育等领域重视系统论研究。唯物辩证法关于整体的思想、关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观点、关于辩证思维方法都蕴含着系统论思想,把系统分析思维方法上升到哲学高度,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作用,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互促共进,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与实践工作体系的科学化创新。

在理论研究层面,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和研究方法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问题,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研究论域:一是“体系”说,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构立体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实际工作科学化,重建由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构成新的学科体系等;二是“系统”说,从系统论视域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构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学术共同体等维度进行了分析。三是“生态”说,从生态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圈层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进行分析;四是“整合”说,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整合机制、力量整合等进行研究。可见,随着整体性视野考察和系统思维的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主题、内容和方法呈现多样多元特征,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化发展的新范式和新趋势。在实际工作层面,党和国家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政策,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实践工作体系科学化建设,正如刘建军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三个领域的科学”[1]。笔者也赞同这种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至少应包括学术理论研究系统、人才培养系统和实际工作系统的科学化,因而有必要运用系统论方法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提供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关注,从而有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学科体系和条件保障体系建设。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建设的历史发展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体系继承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体系由理论、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体系组成。在理论基础层面,发展着的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源头活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坚持以指导,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等学科框架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体系涌现出一大批关于“原理”、“史”、“比较”、“前沿”等学科主干体系,借鉴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逐渐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分支学科体系,有效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体建构。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丰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发展呈现出体系化特征:第一个阶段是前科学化时期,从建党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沿用“生命线”、“中心环节”等政治话语式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尚未建立。第二阶段是科学化创建时期,表现为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设立,专本硕博四个层次的专业体系建立,学科体系进入科学化时期。三是学科化建设时期,1997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从创立到比较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师、教法、教研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学术生产、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管理体制、操作理论等方面得到精细化发展,特别是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提出系列涉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目标内容、方向原则、规律方法等顶层设计和规范要求,强有力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术组织、学科制度、学科队伍、学术成果等方面的学术共同体建设。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体系整合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体系的“大思政”运行格局初步形成,已初步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学生自我教育的运行工作体制机制。这种实践工作运行体制与社会建制确立,强有力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影响和效果。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体系来看,2015年《创新计划》中要求统一编写使用课程教学大纲,组织编写与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相配套的教学用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教材、教师参考、辅读用书等立体化教材体系不断丰富。在思想政治教学体制上,为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组织管理、课程管理、队伍管理和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体制经历混合制-双轨制-整合制的轨迹嬗变,实现由混合虚拟教育管理机构向专业教学科研实体机构转变,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系统化建设。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系统化存在与建构:以《创新计划》为例

2015年10月《创新计划》是在中央文件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论述的文件话语确证和系统化存在,着眼于系统设计和总体布局,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整体构想和建设目标。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其“31号”文件的,刚好是对《创新计划》的进一步承接与创新。

《创新计划》从系统设计与总体规划的维度阐明了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的任务操作系统,即围绕建好立体化教材体系、高水平教学人才体系、高效化教学体系为内部圈层,以学科支撑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条件保障体系为外部圈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是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材体系,在推进统编教材编写使用,编写教学系列用书、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作出顶层制度规划设计,强调面向不同层次的教师群众和学生对象群体,辐射本专科生、研究生层次,覆盖纸质和数字化等全媒体资源,强调教材体系的思想性、科学化、可读性相统一。二是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才体系,把政治立场作为教师聘用的首要标准,实施宣誓、定期网络注册、退出机制,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建立国家、省级、校级三级培训机制,对新进教师、教学科研带头人、教研团队进行理论培训、实践研修和团队支持,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鼓励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先进人物、高校领导干部、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等多元骨干主体参与思政课教学、巡讲。三是建设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实施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方法,遴选、培育和推广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开发网络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年度报告》;创新考试考核方法,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与理论研究,组织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课堂建设等。四是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科支撑体系,要求把理论学科建成优势学科,如当下正在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学院”建设就是贯穿落实此项政策的重要体现。同时强调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等是对《创新计划》提出的建设学科支撑体系的进一步继承和创新,有利于形成以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的同向同行的学科支撑体系。五是建设管理与激励并重的综合评价体系,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修订《课程建设标准》,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典型、团队等先进典型宣传表彰机制等推进思政课教学综合评价体系。六是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条件保障体系,加强独立二级机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建好高校学院,完善体系创新的条件保障。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的鲜明特点与重要功能:以《创新计划》为例

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系统为了生存和维持必须实现四项基本功能,即适应、目标达成、整合、潜在模式维持和紧张处理,这就是帕森斯著名的AGIL模型。”[2]借鉴AGIL模型分析视角,《创新计划》在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构、思想政治理论学科推进、课程建设立体化设计、队伍建设整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丰富拓展上,做出的顶层设计与制度规划,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问题意识鲜明,导向谋划补齐短板。以问题为导向,为应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存在的诸多困难和不足提供了方向。社会现代化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主体、客体、环境、载体、方式等发生着整体性、根本性的转变,其理论、学科与实践工作子系统遭遇实效弱化、组织乏力、话语式微、主体分散、制度形式化、条件虚化等“离散化”问题,面临要素松散与结构断裂、系统分化与整合、运行紧张与冲突、系统输入与效益输出等“运行紊乱”困境。《创新计划》紧紧抓住突出矛盾和问题,围绕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材体系建设、学科体系建设等进行战略设计和推进举措的设计。二是阐明工作方略和目标愿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系统主要体现《创新计划》的第二部分内容,阐明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内容和主要任务等,指明了工作方向、方法任务和实践方略。三是科学方法与要素整合优化。《创新计划》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体系、教师体系、教学体系和条件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和具体举措的统一,在内容大体上涉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八个方面的要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素、内容要素、途径方法要素、制度要素、组织领导要素、队伍建设要素、条件保障要素、环境要素。这八个方面要素又各自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子系统,共同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整体,具有四大功能。

适应社会功能。“适应”主要是指系统同其环境之间的某种关系,或适应环境方面的限制,或设法使环境适应他们的需求。《创新计划》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自身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的分析,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作出顶层设计和制度规划,通过反馈、调节等控制手段实现系统的适应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系统中的经济和物质资源等不断输入和输出,在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中,不断进行体系创新、结构创新、要素整合,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目标达成功能。《创新计划》强调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为一种规范社会政治道德秩序的系统化、结构化社会建制,内在地嵌入到社会系统中,其结构不仅取决于社会政治系统,而且还取决于文化背景、社会价值、道德规范及市场外部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为一种结构化社会建制,能够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造就政治人才、和谐政治关系,不仅影响社会领域内的社会行为和政治行为,而且承担着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功能。

社会整合功能。《创新计划》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为系统体整体进行系统规划和整体建设。《创新计划》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为一种学术共同体建设,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向、组织建制、学术队伍、学术活动、社会资源等,其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和专业服务,通过学术成果和人才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功能;《创新计划》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为一种专业组织,通过知识的专业化、教学的现代化、职业的专门化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用;《创新计划》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为一种社会建制,作为知识应用而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实践活动体系。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合功能,通过思想引导、宣传教化和行为规约等唤起人们强烈共同信念和认可。

价值维系功能。《创新计划》阐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新的价值目标:“进一步坚定信心,强化责任,系统规划,整体推进,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战略地位。”[3]《创新计划》的整体设计和价值目标指明认知、价值、意识形态、信仰等元素,通过规范秩序的合法化维持文化模式,使个体保持与社会系统要求的规范和价值相一致,维护对社会政治系统的认同功能,有利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功能提供价值维系功能。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创新的推进执行

在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认同和实践工作整体性认知基础上,把握系统化存在边界内外的复杂性关系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内部建设与外部生态优化,以组织执行机制为保障,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改革为关键,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建设。

1.健全组织执行机制为保障,建成运行科学有力的工作体系

第一,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的“良制规约”机制。增强责任意识,从顶层设计和科层制度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规训机制。从制度层面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新的“校党政-院(系)党政工作主体”的主体责任;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导师等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体合力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的主体认同机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创新的关键主体是党政领导班子、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党性观念、政治责任意识要强,这样主体责任就容易落实,最忌讳的是“嘴上喊的好、口号喊得响”但实际上是不重视。要围绕《创新计划》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平台载体的传播作用,推进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政策、讲话、案例等学习研究宣传,增强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创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第三,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的程序执行机制。形成组织、宣传、人事、学工、团委、马院、后勤等多部门协同、多主体参与的“大思政”推进体制;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领导责任,负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工作的规划、督办、协调、组织,领导负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教学体系、队伍体系、工作体系的协同。第四,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的协商共治机制。增加协同意识,健全责任追究信息沟通协同,根据思想政治工作顶层规划设计进行信息沟通协同处理,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与组织人事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之间的工作规划、情况通报制度,或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沟通情况。第五,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的考核反馈机制。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评价指标进行考核,加大对教学体系、学科体系、队伍体系等作为监督考核的重点。

2.健全队伍主体建设为根本,建成理论高水平教师队伍体系

一是着力解决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化”问题。高校理论高水平教师队伍存在“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相当部分有经验有水平的老教师快退休了,但年轻的骨干教师却还未成长起来。二是着力解决教师队伍“稳定性”问题。科研平台资源倾向于老一辈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对年轻教师没有体现出来。因此要在学科队伍合理更替、队伍团队建设、队伍价值认同等方面展开针对性工作。三是着力解决教师队伍“发展性”问题。主要围绕高校教师职称评审、青年教师进修、教师生活压力等方面展开工作。高校责任主体必须有一些思考,要在专业成长、团队凝练、教学和科研关系的科学定位,在建设好教学平台与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推进青年教师成长。四是着力解决教师队伍“幸福度”问题。特别是青年教师群体的职业事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老师超负荷运转,特别是中青年老师教学科研压力比较大,既要做好教学完成教学工作量,又要完成科研任务,通过职称评聘要求,还需要买房结婚生子,这使得他们追求更为实用的知识技能、获得更好地收益、围绕着是否有利于个人职称晋升和职务升迁,谋求“工具合理性”。因此,要重点建设形成国家、省级、校级层面的专题培训研修、观摩实践、挂职锻炼等立体化的队伍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还应在利益激励机制、工作量计算、职称岗位评聘等给以政策倾斜。

3.健全教学改革为关键,建成高效有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第一,以教材体系立体化为先导,促进教学内容时代化。教学内容的“因时而进”,要在符合时展要求,强调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学科体系对理论逻辑、认知逻辑、生活逻辑的关注,提升教学内容的知识化增量的同时重视价值性,正确处理政治性与科学性、知识性与价值性、灌输与内化的关系。第二,以教学方式的生活化为中介,促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公共化转型。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达到意识形态目的仅仅用意识形态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共识。“在教学方式方面需要将道德、法律、意识形态等作生活化处理,以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实践和主体生活结合起来。”[4]第三,以教学主体的理论自觉为根本,促进教学主体间性转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体性力量,教师要有言传身教、身心兼修、教学科研相长的主体自觉,处理好“教与学、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理论体系与专题要点、显性与隐性教学等内在关系。”[5]第四,以教学环境建设为重点,促进教学生态的“文化化”转型。通过植根于社会生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空间建设,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制度文化环境的“规训”功能,发挥文化熏陶、文化育人的“文化力量”。

4.健全学科建设为基础,建成有效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学科体系

第一,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外部支持。在推动学科外部性条件、资源建设,解决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外部性问题,主要针对相关体制与政策的支持力度、社会文化心理气氛、学科态度与学科意识自觉等展开针对性条件支撑。第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内部化建设。从系统性、整体性角度而言,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知识生产、知识应用体系科学化建设。应着重点推进学科组织机构、学科队伍、学术成果、课程教材等体系化建设,推动学科队伍素质的提高、学科学术方法的集聚、学科制度规范的形成,以高水平学科支撑体系推动教学体系水平提升。第三,建成建强高水平学科科研体系为教学体系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是学科体系的拓展和延伸。“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紧密结合”[6]推动理论指导的教材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队伍体系和体制机制体系的整体性建设,提升理论学科科研水平,将学科队伍科研成果运用于服务于教学体系之中,推动学术科研体系与教师教学体系的统一,以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认知体系和行动体系建构为中介,发挥专家、教师与学生三个主体作用,推动学生认知体系向行动体系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J].教学与研究,2011(3):20-27.

 

[2][美]塔尔科特·帕森斯,尼尔·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M].刘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8.

 

[3]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R].教社科[2015]2号.

篇11

(一)促进高校教育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丰富多样化、各国政治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对21世纪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与国际化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摒弃陈旧的思想观念,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全球观念的新型人才。

(二)明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以90后居多。他们大多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出自独生子女家庭,个性较强。第二,能够正确认识传统道德观念,但漠视不良社会现象。第三,受利己主义思想观念影响严重,自我期待与自我认知存在明显的差异。第四,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接受各种新鲜观念和流行元素,但盲目接受现象大量存在。第五,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和较强的工作能力,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忽略团队合作。这就要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加强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狠抓高校思想道德建设,促使高校校园文化能够代表我国最先进思想和文化前进的方向,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思想要求的价值取向与原则。

(三)促进高校人才战略的有效实施

高校以育人为基本任务和目的。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勇于接受新形势的挑战,为社会培养新型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新时代人才的必备条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人才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和重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激励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历史沉淀、学风和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与氛围。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感染和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充分结合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广泛激励高校师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实现高校育人的最终目标。校园文化在沉淀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种不成文的文化习惯,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被这种业已形成的文化习惯所制约,要勇于打破已有的习惯制约,紧跟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开展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的教育。

(二)优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功能

促使高校师生情感世界的不断发展、优化与完善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健康的高校校园文化集娱乐性、思想性、运动性、趣味性、学术性、创新性和知识性为一身,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熏陶高校师生,有利于高校师生积极、正面的情感的形成和坚韧意志、健全人格的塑造。因此,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充实和丰富高校师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够不断提升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功能,促进高校师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的最佳途径,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最大程度的发挥。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潜移默化的熏陶、激励、影响广大高校师生,让他们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且在自我教育中不断完成自身的发展、完善和升华。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更能受到广大学生的关注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一样不能要求在教育中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要长久的保持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开展符合当前形势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学生在这种教育氛围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升华。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变为一种与校园文化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氛围。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与校园文化实现真正的互动。

三、思想政治教育跟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与互动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补互促

要想做到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补互促,相关工作者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相关活动,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这就要求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精髓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促使高校学生在高校文化活动中获得快乐的同时,受到一定的启发和教育,是拓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第二,狠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塑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魅力。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校园文化能够大大提升高校的品牌效应,促进高校快速、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充分结合自身的传统历史与文化、人才培养策略和最终发展目标,在满足时展新要求的前提下,开创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这一过程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本身的优良学风和人才培养等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共性与个性完美结合,打造极具该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第三,全面落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属于层次相对较高的、复杂社会文化的特定反映。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师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健康、平安、诚信、和谐的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牢固的基础,从而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促进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建立。为建设这样的校园文化,反过来要求我们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使校园文化在沉淀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给后人留下一笔可观的精神财富,为学生留下一个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构建新型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色高校的建立。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构建和谐高校为重心,大力提倡宽容、和平、民主和正义,结合广大高校师生的具体情况,开展科学、有序的管理工作,促进高校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各种人际关系日益融洽,实现个人与高校和谐、健康的发展。比如,引入项目化管理模式,严格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相关项目的申报、管理、实施、审批等各个重要环节,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效率和质量,激发高校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突出其主体地位并逐步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让校园文化活动充满民主与个性,为构建和谐新型校园奠定基础。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化在新时代的又一次重大发展,是新时代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思想,高校政治思想教育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需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开展,这也是新时代为高校教育理念提出的新的要求。

(三)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在高校中时时刻刻影响和熏陶着高校师生,对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高校校园的行为规范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校园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时刻保持先进性,能够切实符合具体实践的指导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切实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为基本方向,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化,结合当今国际、国内新形势,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促进高校更好适应时代的发展。比如,开展以当今我国社会焦点问题为核心的主体性辩论大赛,让高校学生对目前我国信仰缺失、贫富差距显著等社会敏感问题进行深思和讨论,有利于增强学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必须以社会主义理论思想为指导,积极探讨、长于探索、敢为人先、开拓进取,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四、结论

篇1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意义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59-02

一、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现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其重要的方法与途径,它们相对独立,不能相互替代。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它们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即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尽管校园文化独立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但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在以下方面却体现出极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人才培养的导向功能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学校园可依托多种文化活动开展有目的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们追求真、善、美,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了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渗透和熏陶功能

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操和行为是在一定环境中形成的[1],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健康向上的校风和学风,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力量,给学生以潜移默化影响,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都受到感染和熏陶,不仅可以凝聚人心,而且可以提升大学生素质,形成理想的人格。

(三)约束和规范功能

校园文化集聚着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及制度文化,约束和规范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通过物质载体和文化活动所营造出来的环境氛围及其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辐射作用,使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强烈地感受到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为思想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四)传承、融合、创新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对文化的传承。研究文化是现代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融合文化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体现,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正是这种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使校园文化既吸收了社会主流文化的精髓,又直接为社会创造和更新了文化的内容,成为了推动社会文化前进和发展的重要“内核”和杠杆,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甚至决定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水平,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时间还较短,在国内高校中已取得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重专业教育,轻人文培养

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许多人认为专业教育质量和学生技能是高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志,其他工作必须依附于此。其实不然,高校的课堂教学,不单纯是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活动,也是文化意义上的活动,因而必须体现“文化的教养与熏陶”。[2]专业教育与实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模式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有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二)重规章制度管理,轻文化熏陶

一些高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抓精神文化建设时,片面地强化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约束,而不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没有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层面来建设。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维系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进而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但是要辩证地对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文化是思想引导,制度重在纪律约束,把制度管理和约束提高到文化层面来建设才是问题的关键。

(三)倾向功利化,忽视人本情怀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个性风格、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没有“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就难以形成群体的价值观念,就不会有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产生。事实上,有的高校没有长远规划,出现了功利化、短期化的倾向,片面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盲目模仿和复制其他院校,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内涵,更谈不上校园文化的传承与积淀。

(四)重校内活动,轻社会实践

一些人简单地将校园文化归结为校园文体活动,认为这就是建设校园文化,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简单化、低层次化,甚至忽视社会实践环节,不能把握好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间的内在联系。事实证明,通过实践,充分地发现自我、展现自我,对大学生的情感陶冶具有良好的作用。通过实践,能够培养诚实守信的意志品质,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团队精神,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超越

(一)强化高校先进的思想及先进的文化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秉承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充分体现出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及人文精神的精华,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地结合。对高校产生重要作用的文化建设经验,应该进行及时地学结,以便在日后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做到扬长避短,能够充分发挥先进思想的作用,营造和谐、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使高校校园文化能够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校园文化建设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使高校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及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出发加强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为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指明了前进方向。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此基础上充分整合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积极树立文化育人的全员自觉意识。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的新要求,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努力将办学理念转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和目标,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管理、服务工作中,从而形成一种制度文化,成为一种习惯和行为自觉。同时要把文化建设同学校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科学安排,突出文化育人功能。

(三)丰富校园文化的载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能使师生员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能使大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一要以动态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二要以静态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将校训、校歌、校徽、校史物化于楼宇、雕塑、绿化、书画等校园景观之中,激励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三要以网络等新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四)立足制度文化建设,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有意识选择和制定的。学校的规章制度、守则等通常以隐蔽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德育功效。[3]好的学校制度能够营造有序、合理、公平公正的学校环境,保证学校成员的合理权益,引领良好的道德风尚。相比道德而言,制度更能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学校制度为学校成员提供行为规范,学生通过感知、记忆、思考、践履这种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要大力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把制度的外在约束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自觉,真正发挥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

四、结束语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我们要努力推动和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紧紧围绕学校“育人”这一根本任务,正确把握校园文化主旋律,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领导、调控和管理,使其规范、有序,有效抵制资产阶级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通过校园文化媒介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在高校校园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努力使广大学生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董冉功.融入和谐校园文化构建,提升商院大学生素质[J].职业圈,2007,(8).

篇13

关键词: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149-02

目前,河南省共有民办高校34所,其中独立设置院校26所,独立学院8所。民办高校逐渐成为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特色各不相同,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上也存在着诸多差异。本文对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行一定的分析,挖掘其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借鉴。

1 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的延伸,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开始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从而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奠定了前提基础。但是,毕竟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步完善。在当前,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正确面对。

1.1 教学机构不完善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高等学校应当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目前河南省民办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单独设置的二级单位者仅9所,或称为思政部,或称为社科部。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将思政课教学组织机构与其他公共课教学组织机构合并设置为隶属于校领导的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这类高校为15所,均成为基础教学部或公共教学部。个别学校将思政课教学机构置入其他专业教学单位。甚至还有8所高校尚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而按照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立教研室的则是凤毛麟角,仅黄河科技学院一所高校。因此,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不完善的现象极为突出,这种现象不利于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科学发展。

1.2 专项经费严重不足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中规定,本科院校必须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这一规定,在河南省民办高校中难以落实。毕竟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单一,对所有开支都极为紧缩,当然不可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拿出这么大一笔经费。河南省民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可以使用的经费是寥寥无几的,少的一年经费几千元,多的也仅在2万元左右。这些经费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来说,可谓杯水车薪。

1.3 师资队伍整体薄弱

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普遍较为薄弱。从师资队伍总量来说,所有高校都达不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中规定的师生比。河南省民办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最多的黄河科技学院也仅有32人,远远达不到师生比1:350或者400的比例。大多数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仅为十余人,甚至个别学校不足十人。师生比过大意味着教师教学工作量过大、教学班级过大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依靠外聘教师等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普遍存在。从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来说,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中具备高级职称者比例较低。以师资最强黄河科技学院来说,32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中,教授仅6人切均为从公办院校退休返聘的60岁以上的老教师。高级职称教师少且年龄较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来说存在着诸多制约。从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来看,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中,具备博士学历学位的少之又少。总体来说,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整体薄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一大瓶颈。

1.4 课程建设严重滞后

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存在着严重滞后的问题。以各级精品课程建设来说,目前河南省民办高校还没有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而获得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课程的也仅有黄河科技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门而已。在各个学校组织的校级精品课程评选中,也鲜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入围。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成效反映出了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总体理念、具体目标、教学成效、科研水平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滞后现状恰恰说明了河南省民办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1.5 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目前河南省民办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力度明显不足。存在着浅尝辄止、沾沾自喜的自满状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突出性问题,如在理论教学方面,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仍然较多停留在思想层面,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言堂现象极为普遍。在实践教学方面,大多数实践教学的设计没有得到真正实施。在考核方式方面:要科学全面的考核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还没有真正地实现。这些都反映出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仍有很大的深入空间。因此,教学改革力度不大,就很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够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就很难得到提高。

1.6 科学研究不够重视

目前,重视科研工作的民办高校仍为少数。在这一大环境之下,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待科学研究缺乏正确的认知,不能认识到科学研究在促进教学方面的显著作用,从而出现了不知道怎么搞科研或者被动搞科研的恶性循环。于是出现了一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一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寥寥无几,获得上级立项的项目少之又少的现象。总体而言,缺乏科学研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础,这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难以实现教学内容能够体现专业性、时代性。

2 河南省民办高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对策

通过对当前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我们看到,要加强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2.1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检查和指导

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检查和指导,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考核列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建、教育教学、思想政治工作、和谐校园的评估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通过定期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和考核,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查找问题并提供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民办高校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2.2 民办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采取多重措施加强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1)转变思想认识。河南省民办高校领导要转变思想认识,领会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在实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上下功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需要完善的组织机构、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支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等大力支持。只有学校领导思想上重视了、行为上支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才有了充分的政策支持。

(2)完善组织机构。河南省民办高校应严格按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要求,尽早独立设置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并成立相应完善的教研室。只有机构完善了,才能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科学有序发展。

(3)加强师资建设。河南省民办高校应花大力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建设。一方面要加大师资引进力度,要想法设法的引进一些高水平的具备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军人物,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所需的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提供带头人,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领路人。其次是加强对现有青年教师的培养。应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学历提升。在青年教师中培养一批教学科研骨干,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再者,加强对教师的各类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来扩大视野、拓宽思维、更新观念,以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实施。

(4)合理投入经费。河南省民办高校应尽可能多的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专项经费。这些专项经费可用于加强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软硬件建设、教师参加培训考察的经费、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通过这些,为提升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素质提供物质保障。

(5)促进学科建设。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理论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之间有相应的对应关系。“理论学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产物,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推动理论学科的发展”,因此,河南省民办高校应该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来对待这四门课程及其改革。

(6)强化教改科研。河南省民办高校将继续加强以教改促教学、以科研促教学。督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和教师搞好教研和科研,为教师搞好教研和科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将在教学中发现的重大教改问题进行研究,或申报各级课题,或进行论文写作,对教学改革出谋划策。鼓励教师加强自身学术领域研究,通过科研工作的开展开阔自己的思维,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

2.3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切实认识自身所从事事业的政治使命,提升自身素质

作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群体来说,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所从事职业的神圣使命,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教学科研能力、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塑造个人独特人格魅力、养成高尚的道德风尚,只有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个人素质提升了,才能真正担负起用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神圣使命。

总之,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个大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才能逐渐呈现出积极健康、稳步推进的良好趋势。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基本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建设,首先要更新理念。理念就是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已成为主导文化环境的核心理念,而凸显主体、回归生活和“两个统一”则是这一核心理念在目标、实践和系统层面的具体体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其一,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其根本任务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和引发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具有积极道德行为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社会的有用建设者。因此,提高人的素质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二,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文化环境建设中做到“三贴近”,坚持以人为本,顺应时代召唤,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其三,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人为本的目标,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要以“四个以”为指导方针,并积极发展新型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为大学生提供精神关怀,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目标理念是凸显主体

当前教育理论界积极讨论的一个理论问题就是“主体性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较来说,主体性教育是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使学生自主、自觉地参与学习,能动、创造地认识和实践;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其一,内容上满足学生。只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内容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才能促进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接受和感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影响。其基本内容主要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中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在其文化环境内涵上要蕴含着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政治内容,具有高尚的道德教育和健康的心理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生的内在需求。

其二,方法上不断创新。由于大学生的素质结构、自身条件、生活环境和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重大学生个性差异。为此,要紧紧抓住培育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方式方法。

其三,环境上营造主体氛围。这种主体的氛围即他教与自我教育的和谐氛围。主要靠学校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技巧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健康积极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意识沿着正确、合理的方向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具有一种信念,只要有可能,你就可以做。你必须使你自己相信这是可能的,你不必去模仿他人;你的同学已经做到了,那么你也能够做到。你没有读过他的理论,但你有更好的生意,你就去尝试做。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给学生创设的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氛围,一旦有好主意,他们就可以白手起家创办公司而不考虑这会有多少困难。这种主体氛围使大学生主动地适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敢于实践和善于创新。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实践理念是回归生活

生活是生命的存在方式,生活世界是生命存活的世界,是生命求得意义和价值的活动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与生活交织、渗透在一起。脱离生活,就会失去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蕴藏的精神内涵,只能流于理论空漏的说教。“回归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要求。 社会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将走向虚无。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反思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回归生活,体现生活,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回归生活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过程中,必须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契机,营造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文化环境氛围。这是社会生活实践的要求。人本论始终立足于人类的生活需求与素质发展,是最为科学与彻底的“以人为本”。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回归生活,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营造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激发人的潜能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在现实而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中舒展生命、感受自己的生存价值、体验生命的活力,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享受尊严,享受幸福,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

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系统理念也应该得到重视,既要树立校内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统一的小系统理念,还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相统一的大系统理念,防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被其他非专业思政课教师、干部及员工的言行所抹杀,避免“课上一年功,不如社会一阵风”、“一个假期颠覆一个学期”的惨痛现象出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