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历史学习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做好充分课前预习工作很重要
高中历史教材是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内容分册,而且以专题来编排的。古今中外,容纳一体,知识庞杂,纵横交错。对于初学者,可谓一头雾水,不着边际。好多知识可以说杂乱无章,没有头绪。在看完一遍课文后,“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作为预习的方法,显然,只读一次课文是不行的。要边看课文边思考,对于其中的历史知识盲点,要主动地去查阅书籍资料或者网络,或者和老师探讨。总之,光看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本可以说是缩写,而其中需要掌握和理解的东西太多了。也就是说,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扩写的过程,探究的过程。
二、课堂是关键,课后是温习和发展知识的空间
经过课前的预习,带着问题来课堂学习,只要认真听讲和思考,做好课堂笔记,学习效益肯定不错。在老师的引导下,要积极主动地善于思考探究一些历史问题,因为课前的预习为你的思考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作为学生,应该有信心来驾驭历史问题,即使难度大的问题,相信在老师的指导下,也会解决的。还有,要做好课堂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价值的笔记一定要做。课后还要及时做好温习和巩固知识,对于理解和记忆的基础知识,一定要多看多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时在基础知识熟练的情况下,还应多看多做一些历史测试题,也包括高考题。这样可以见广识多,思维自然灵活多端。学习成绩肯定会优秀的。
三、养成看历史地图册的好习惯
历史地图册是配合教材编写的。每一节教材内容,凡是用地图册能显示的,地图册上都有。学习历史和地理一样,必须有空间概念,这只有通过地图册给我们刻画印象了。我们通过地图册,不光可以看相关地图,而且也可以掌握一课或者一个专题内容的知识结构,总之,地图册上内容丰富,有地图,有图表,有历史人物介绍,有知识结构,还有习题。很值得我们师生去学习和研究。可以说,地图册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好帮手。经常善于看地图册的同学,历史一定学得不错。可是事实上,不少同学认为地图册无用,早就糟蹋了。如果老师不及早做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地图册就会成为浪费资源的一堆废纸,对学生学习历史无疑是一大损失。
四、基础稳固的前提下,多研究高考题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发展;衔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刚进入高一历史课程学习的学生是起点,而在整个中学教育中,初一的学生便是教学的起点,因为目前我国的历史课程设置中,是从初中开始进行历史课程学习。从初三中考到高一学习只是学生在整个中学过程中的一个转折,所以在整个中学教育层面来说,初中教学是与高中紧密相联的,初中与高中教学的衔接只是一个结点。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
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尽管关系密切,可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两者衔接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使学生无法快速适应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而且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效率不高。在初中与高中历史教的衔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在高中学习中的问题。高一新生进入高中历史课堂学习后,无法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认识没有随自身发展水平发展,把在初中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都大量一层不变地移植到高中学习中。使得在最初的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学习中处于被动,无法按照高中课堂要求掌握学习内容,考试成绩不理想。
第二,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略学生的发展实际,课堂上仅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教学的经验对学生进行授课。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并且教师的教师素质也提出更高要求。其中教授高一历史课程的教师面对的是从新课改要求下的初中教育刚刚毕业的学生,他们的身上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如何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做好初中与高中的转换,这需要教师去思考,去探索。
第三,在中学历史教研中缺少初中与高中的相互交流的形式。学科内的交流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促进学科教学的有效形式。其形式可为多样,如历史学科教师的集体学习与备课,学科内的公开课、研讨课、评课等。在活动中展示亮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相互学习。但是在这些活动中多以一个年级的一个学科为单位进行,更大的规模也只是整个高中或整个初中的历史教师。在教研学习,公开课、研讨课中很少有初中和高中教师一起参加,交流的机会。这对于不同年级,特别是初中与高中在教学中的认识了解不利。
二、关于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解决建议
通过对教学衔接中问题分析,可以知道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是各方面因素结合所产生的。要做好教学衔接工作,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就应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去思考,解决。只有将各个方面兼顾好,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第一,教师应增强历史教学衔接的意识。初中和高中教师都应具备历史教学衔接的意识,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一个过程,不仅要考虑当下学生的学习问题,更要关心学生日后的成长。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去落实衔接意识,把学生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而不仅仅注重自己教学所在的一个阶段。课堂应按照教学三维目标去完成,在一些特别的问题上可以做适当知识和能力的延伸。高中教师则应依据学生在初中学习知识、方法、能力的基础,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在日常教研活动或听课评课活动中,初中和高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去体验各自的课堂,从中领悟、体会对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增强对学生的中学学习成长的全面认识,以便自己在所教的年级中采用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对高一学生进行初中与高中历史学习衔接指导。高一学生满怀着对高中生活的憧憬进入学校,高一的教师们会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入学教育。在历史课堂中,也应该重视和高一新生的第一节历史课,这节课是让学生做好高中课程衔接的关键一课。例如在课上可指导学生阅读新的高中历史教材,发现高中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回顾初中教材的内容,寻找其中的异同,对初中和高中历史的课本有更深入认识。从而引申出如何做好高中与初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如何更好、更快地进入高中历史学习的状态。在这过程中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历史课有期待,对历史学习有兴趣,自己愿意去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紧密联系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进行。例如高中历史强调历史意识的培养,对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分析探究,从中找到今天为我们所用的经验,汲取其中的智慧,这是历史学科的亮点。在此同时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当代的一些政策和社会问题,做到学有所用,这样从中体会历史学习的内涵和快乐。这是对待高一学生历史学习的第一课,也是做好高中与初中历史学习的衔接的关键一节课。
除了第一节与学生的交流课外,要实现对高一学生又好又快地进入高中历史学习这一目标,还要依靠之后具体教学内容的引导。具体而言,学生在这一节课的知识储备有哪些,在本课的三维目标要求中,哪些是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哪些是要通过课堂学习后可以达到的水平,哪些是在以后学习中还要继续讲解和深化的内容,教师应有相对应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对高中具体知识整合,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学习方法的指导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在课堂上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高教学质量,建设高效课堂。
总体而言,对于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解决,应该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入手,把初中和高中的历史课程教学作为一个整体,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最终达到初中与高中顺利衔接,高一学生能又好又快地进入高中历史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走好这一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信息化技术; 高中物理; 应用探索;
随着现代社会教学条件的不断改进,信息化的技术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运用到高中的物理教学中,使学生以往难以理解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易懂起来,从而为拓宽学生的物理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就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利用图文结合的物理课件激发兴趣
在过去的物理教学中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而采用黑板板书的方式进行物理讲解,没有各种配图的说明使原本丰富的物理知识变得索然无味,从而加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将信息技术普及到高中物理教学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改变传统的黑板展示课堂教学模式,制作丰富生动的物理课件,利用课件展示形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授课,强化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服务程度。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PPT对学生进行课堂教授,在进行问题导入时就可以通过图片引导,在屏幕上分别放置一张工人运沙子的图片、一张学生推墙壁的图片、一张田径运动场上起跑的照片,然后组织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图片内容分析其中存在的摩擦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研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黑板上将自己理解的摩擦力的图示画出来,然后让其余的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有学生说:“在运送沙子的过程中,车轱辘与地面、人的鞋子与地面都存在摩擦力,摩擦力的存在物体才能进行运动”。有学生说:“人在推墙时由于墙的重力太大,人给的推理小,因此脚下的摩擦力不足以引起墙的移动。”对于最后一张图片所展示的内容也是脚下、和手的摩擦力使得人在起跑时获得不一样的初始速度。利用物理课件,教师还可以在备课时将重点内容进行不同颜色和加粗的标注,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看到标红或加粗的字体,就会自觉重视学习的态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
二、融入物理情境便于学生理解
物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包含了许多微观和宏观的理论及实验,其中具备许多无法用眼睛分析理解的现象,如果学生的思维程度达不到要求就很难理解某些知识点,更谈不上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学以致用。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就能够突破这些难以捕捉和察觉到的界限,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进行可视化,并通过屏幕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和现象,提高教学效果的理想化程度。
例如,高中物理体系中存在的许多微观与宏观的知识点,电压、电流、电磁场以及物体产生的向心力、离心力这些都是被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而教师就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对此进行可视化的转换。在学习《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这一章时,经过之前所学,某个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会受到外力,因此存在一定的加速度,教师用视频展示小球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到的力,并结合视频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学生就能对这一章的内容有更透彻的理解。如在学习电流与电压这些概念时,对电流和电压在电路中的移动这种抽象的知识无法进行具体的想象,运用实验学生也无法观察到电压和电流的实际情况,而借助多媒体就可以使这些物理现象变得形象化,利用视频将电荷在电路中的移动进行演示,使学生通过观察电荷定向移动的视频对电流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刻的理解,对难以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进行真实的还原。
三、借助多媒体进行实验辅助演示
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实验而发现总结出来的,而现在多媒体所具有信息含量大,展现能力强的特点,可以协助教师对课堂上的实验进行再现,使学生通过多媒体屏幕观察到实验的画面,并跟随教师的步骤进行动手实验。对一些由于实验器材受到限制的实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实验步骤播放给学生看,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实验过程,从而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效果。
例如,在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进行,使学生在观察教师操作并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教师准备毛巾、棉布、木板等三种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按照实验的要求将斜面与不同粗糙程度的材料拼接在一起,将斜面高度调整至统一。教师将这些放在视频的展示屏前,并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将自己的操作步骤进行放大,学生在屏幕上就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教师的操作,然后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为什么刚刚要将斜面调至同一高度?”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加深对控制变量法的印象,进而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能够进行变量的控制。学生通过屏幕中展示的在不同粗糙面上的小车行驶的不同距离,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产生的影响,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这一过程参与到课堂实验中,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更高水平的授课,通过展示杠杆平衡尺、浮力工具、电路图等帮助学生理解。对于现阶段物理实验室中缺乏的器材,教师也能够利用多媒体的3D画面进行演示,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从而提高物理学习效率[1,2]。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他改变了传统物理教学中死板抽象的缺点,填补物理课堂枯燥乏味的短板。利用不同的现代化技术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上来,通过借助教学PPT为学生展示物理情境、辅助教学实验等方式,极大提高了高中物理课堂灵活度,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更为形象化,为学生展现了物理世界的强大魅力,从而为探索高中物理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方式。
参考文献
一、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之后应用于生活当中以解决实际问题,这正体现了学习迁移理论的精髓。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也要广泛使用学习迁移理论来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总体而言,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迁移理论可指导教学的有效性。掌握学习迁移理论的实际运用规律不但可帮助教师合理、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保持教学过程的严谨性,而且还可帮助教师将所积累的教学经验迁移至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上,以提高教学效果的实效性,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更多知识,并帮助学生快速消化所学知识。
(2)学习迁移理论可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模式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导,其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论,同时也对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将学习迁移理论应用于教学模式当中就可将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一体化的知识网,使学生能够进行综合性地利用所学知识。
(3)学习迁移理论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心理学认为,迁移可将所学知识、经验或技能等进行概括而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同时也是使能力、品德及态度得以形成的重要方法。学生进行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以解决实际问题,而这正需要将所学的知识通过迁移的方式并加以改造,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才能真正用于处理实际问题。
二、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将学习迁移理论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学习迁移理论的实际效果,为此,所选择的教学内容首先要存在一定内在联系,使两种教学内容具有合理、科学的逻辑关系。其次,要合理安排两个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第三,要将具有迁移价值的知识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通过迁移知识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如在学《暮色中的炊烟》时,文章主要讲的是一个俄罗斯老太太在中国的悲剧命运,但为何题目是“暮色中的炊烟”,此时教师就可引入《祝福》一文,文中祥林嫂也是有着悲剧命运的女人,且文章开头、文中及结尾都提到祝福,因此,文章标题为“祝福”。由此学生就会发现《暮色中的炊烟》一文在开头及结尾都有重点描述暮色中的炊烟,由此也就能理解标题的深层含义。
(2)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真正实现“举一反三”。学习迁移理论是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所造成的影响,因此,两种学习之间必然存在相同点或是相似点,亦或是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只有掌握了这种内在联系,学生才能在第一时间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讲《人生三境》时,教师可为学生介绍《飘》和《平凡世界》,这两本书都是关于思索人生意义的,与《人生三境》有着同样的主题,由《人生三境》就可帮助学生更易于理解《飘》和《平凡世界》。
(3)整合所学知识并对其进行概括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根据学习迁移理论的概念,将所学知识概括得越好,将其进行迁移时就越容易。因此,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能力,同时比较两种知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总结更好的概括方法并加强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 历史故事 使用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都需要重视的科目,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进入高中后,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接受历史教学,在学生的观念中,历史都是比较神秘的,导致学生害怕进行历史的学习,但是历史故事的使用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历史故事能够让学生生动地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点,让学生改变对历史学习的观念,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历史故事的使用需要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探究,需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应的知识点。但是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历史故事是困扰教师的主要问题,接下来我出提出相应的建议进行问题的解决。
一、历史故事在教学开端的使用
历史教学相对高中其他的学科显得较为枯燥,学生很难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导致学生在历史课堂的一开始不能够将注意力集中,教师很难建造高效的学习课堂,这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课堂教学开始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在教学开端使用历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式,历史故事对学生而言有很大的吸引力,能让学生通过听故事的方式进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学习并不是非常困难,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习的魅力,慢慢地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接下来的历史教学中也会变得更加顺利,所以教师在教学的开端需要重视对历史故事的使用。高中生的求知欲普遍较强,对于事物很容易产生好奇心,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这个特征,在教学的开始讲述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课堂效率的提升才能够保证学生能够更加顺畅的进行学习。例如,我在对学生进行“商鞅变法”的教学时,我会在课堂教学开始就给学生讲述商鞅最后被五马分尸的故事,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想知道商鞅为什么要帮助了变法之后还要被处以极刑,使得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问题的探究,我这时候再讲述相应的历史知识点会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课堂的教学氛围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教师在教学的开端需要重视历史故事的使用,这样的教学能够帮助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能够在本质上得到提升。
二、历史故事在课堂中的使用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错误的将自己定义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能力,一味地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学生的注意力会分散,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因此,教师需要及时地转变的自己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重视对课堂氛围的营造,使得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慢慢培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历史故事就是一种很有效的保证课堂教学氛围的方式,当学生注意力开始从课堂中转移时,教师可以讲述一些关于教材知识点的有趣小故事,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课堂中,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提升,保证教学的高效进行。
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还有很多好处,历史故事能够承载教材中的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听故事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之后学习也会更加高效,很好的满足了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需求。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学生故事表演的方式进行教材知识点的展示,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
三、教学完成前历史故事的使用
教学是一个整体,需要环环相扣,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能够一直保持下去,因此,教师需要重视教学中过渡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对下堂课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使得学生对下堂课的教学有一个较为充足的准备,不会在教学的一开始非常生疏。历史故事在教学结束前的使用也是需要重视方式,不能够脱离教学内容,需要把下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当作是故事的基础,然后再设计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不会产生突兀的感觉,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一直保持到下一节历史课。例如,我下节课会进行“十月革命”的教学时,我会在本节课上讲述中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向W生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的是受什么的启发形成的?学生也会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下节课知识点的预习,这就达到了我想要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对下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充足的准备。
结语
总而言之,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课堂中使用的好处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同。增加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课堂的使用满足了当下的教学要求,能够让学生自愿投入时间和精力在历史知识的探究上,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历史学习基础,这对学生未来的历史学习有很大的好处。本文论述了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使用历史故事,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对其他教育工作者有更多的启发。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个案分析
新课程改革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众多方面进行了革新,其中学案教学就是在新课改视野下出现的新型教学模式。当前,众多中学在历史教学中实行了学案教学,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但如果运用不当则会加大学生学习压力,影响教学效果。本文以学案教学模式为个案,探讨了新课改视野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完善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高中历史采用学案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案是教师在教案基础上设计出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材料。学案中设置了许多启发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高中历史采用学案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有指导性的预习、课上有层次性的学习、课下有针对性的复习,切实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如学案中安排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前思考,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对这些问题探讨、交流,这不仅能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而且能增强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2.实现师生互动交流,改善历史教学效果
“授课――接受”式教学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死板单一,往往由教师一人主导课堂,学生则参与甚少。由于教师单纯地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灌输,学生对这种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大都存在抵触心理,通常缺乏学习热情。高中历史采用学案教学模式,以学案为媒介展开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学案发现学生的思路和想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学案明白教师授课的重点和课程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学习。学案教学模式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改善历史教学效果。
3.顺应新课改要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倡导实行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正是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学案是教师在结合教案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其中包含了一些探索性、开放新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如编写“百家争鸣”这部分内容的学案,先让学生弄清楚主要学派及其思想,然后让学生查阅“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最后让学生尝试着分析“百家争鸣”对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这样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切实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新课改视野下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案编写难度大
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扎实,善于联系所学思考问题,在历史教学中显得游刃有余,但有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不牢,在历史课上则感到很吃力。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在编写学案时既要追求学案有引导性、启发性,又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因此学案编写难度较大。此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存在明显差异,有的学生会利用学案做好课前预习,有的学生则对学案视而不见,这也是学案教学模式中的一大问题。
2.学案与教材双轨进行,不易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学案是教师用来辅助教学的重要材料,对学生的预习、学习以及复习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将学案与历史教材并用,同时教师在讲课中时常要求学生看黑板或者PPT,于是学生在课上既要看黑板、学案和教材,又要听课、记笔记,一些学生常常会顾此失彼,难以集中注意力,稍有疏忽就会跟不上教师的进度。
三、新课改视野下完善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的策略
1.教师提升业务素质,发挥主导性作用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肩负着学案编写、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一系列责任,所以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中历史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想完善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必须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为此,教师首先要在学案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努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历史课上对学案上的重点问题多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发言,真正融入到历史教学之中。其次,教师要切实发挥在学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案教学模式以学案为媒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学习,但这并不代表教师是可有可无的,事实上,教师仍然在其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结合学生学情和新课标要求,精心编写学案,而且在学案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检查学生的学案利用情况、及时帮助学生答疑,从而达到学案教学的预期目标。
2.提高学案编写质量,切实发挥学案作用
学案是影响学案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提高学案编写质量、切实发挥学案的作用是完善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的重要工作。为此,首先要坚持层次性原则和指导性原则,切实提高学案编写质量。坚持层次性原则是指学案的设计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既不能要求太高让基础差的学生望而生畏,又不能要求过低让基础好的学生不屑一顾,一份学案要设置多个层次的目标,让各个层级的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提高。坚持指导性原则是指学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且能够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解决问题。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地图册上画出大致的航线,然后在图中标上航海家、时间等,教给学生一些类似的学习方法。其次,要注重学案的落实,切实发挥学案作用。学案在学案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提高学案编写质量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将学案落到实处。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注意检查学生的学案利用情况,督促学生利用学案做好预习、复习等工作,切实发挥学案在教学中的作用。
3.充分了解学生,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
新课改视野下要想完善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学案设计的建议,在了解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精心编写学案。学案的编写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及能力水平。例如在为高一学生编写历史学案时,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做好由初中历史到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在为高三学生编写教案时,要注重高中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全面地看问题。
4.优化学案教学模式,重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
新课改背景下要想优化学案教学模式,需要重视和使用多媒体技术。首先,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学案以电子版形式保存,并且易于对学案进行修改,将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其次,将学案做成PPT在历史课堂上放映,并且在每页PPT上标明对应教材哪一部分内容,这样教师只要在讲课过程中及时更新PPT单页,学生就能明白教师所讲的是学案、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从而有效避免学生顾此失彼的情况,改善历史教学效果。
四、结语
新课改视野下高中历史有着多种教学模式,学案教学作为其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重视和完善,从而真正改善历史教学效果,推动国家的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关键词】迁移理论;高中数学教学;应用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0-0053-02
高中数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看到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一、何谓数学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理论,是通过一门学科实现对另一门学科的触类旁通,它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通过学习者对于知识、技能、行为态度的迁移,将这些层面转移到各个方面的学习上,只要学习的进程在持续,迁移就会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生,对于提高学习能力、掌握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迁移理论主要表现为:一是已掌握的知识对未掌握知识的影响;二是固有逻辑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方式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迁移的实质是对知识、技能、原理进行概括,运用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原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新的问题。
数学学习的迁移过程就是经过长时间的学习,积累和掌握的数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和多元,不仅局限在数学学科中,也涵盖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整体相互联系,具有逻辑关系。例如,代数的学习,学生可以把之前的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运用起来,合理组成准确、简捷的解决方法,这就是数学知识向数学技能发展的典型迁移现象。
二、数学学习迁移的重要意义
1. 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接触到大量的抽象概括、逻辑推理、分析判断等综合知识,这要求学生不仅要通过记忆,还要通过思考、分析、整理、判断来应对数学中的问题。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的是数学的素养培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遇到高中数学的学习难点时,在把握数学、运用数学上存在很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努力,并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实践证明,迁移学习就是加强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迁移方法,以提高其应对数学知识网络的能力。
2.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高中数学知识点多,难度大,要求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具有很高的水准,而迁移理论可以促进这种学习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由此,学生对数学学习就拥有执行能力,能够在数学学习中举一反三,从而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3. 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1)开设教学特色课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在了解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开设特色课程来展开教学,如比较、演示、举例等。例如,比较教学就是对数学中的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进行对比分析,这是两种不同的知识点,新旧知识点中存在相同之处和差异之处,学生通过异同关系的比较,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也找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不同,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两个知识点的定义和作用。
(2)将教学引入生活。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进入生活、服务生活,因此,高中教学将生活中的常识、理念、知识点和细节引入教学中,提高了学生融入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数学在生活中被运用的内容远远多于书本和课堂教授的内容,其涵盖的理念与意义只有与生活进行密切接触和参与后才能悟出并掌握。教学中,若教师直接用数学语言来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学生就难以接受,而如果改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进行描述,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来加以解释,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关于概念A、B、非空的集合、f:AB,若仅从字面上理解这些纯数学概念型的表述,就难以在初次接触时很好地领会和掌握。但是如果结合与生活相关的实物,如关于函数的历史故事、函数的发明者、函数的发展,学生就能够先对函数概念有个大概的了解,再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与深入理解。由此看来,以鲜活的生活案例为依据来进行数学学习,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公式的效果要好得多。
(3)用人格魅力来感召学生。实践证明,教师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爱护学生,自然就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而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越浓厚,就越会将兴趣迁移到该教师的课堂上来。
(4)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辅助数学学习。多媒体技术给数学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冲击,比如,在概念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可以让几何画板旋转起来,使学生看到动态的数学概念。由此,他们就会兴趣大增,学习效率自然也有很大提高。
(5)加强联系与转化知识的能力。新旧知识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关系,只有将它们串联起来进行记忆,运用起来相互转化,才能实现理解。新旧公式、符号、概念、运算方法之间,都是有着相依相靠、互相融通的渠道的,学生只要将这些渠道打通,将知识在渠道中迁移,就可以触类旁通,抓住学习的要点。
例:已知各项都为正数的数列{an}满足a1=1,an2-(2an+1-1)an-2an+1=0。(Ⅰ)求a2,a3;(Ⅱ)求{an}的通项公式。
试题分析:本例的已知,全是方程,前一个是最简单的方程,后一个实际上是很多个方程,解这题就是要解方程。要解方程首先就应明确要解哪个方程,其次找出哪个是未知数。从题目的要求来看,要解得方程是n=1和2时这两个方程,未知数是a2,a3。本题第二问,是通过等式的变形解方程,未知数是an,但是,只能解出一个关系式,这是解数列方程的一大特征。因此,要得到数列的统一特征,再通过公式求解。
试题解析:
(Ⅰ)由题意分别把n=1和2代入方程,得两个方程,结合a1=1分别解得。
(Ⅱ)由an2-(2an+1-1)an-2an+1=0得2an+1(an+1)=an(an+1)
从所举题例看到,解方程是解数列题的基本方法,但是需要选择解哪个方程,判断未知数是哪个,如果是多个未知数,还要解方程组。因此,解决数列问题,就是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把初中的方程理论用到高中的数列内容中,基本的操作过程就是等式性质的应用。说它简单因它就是初中知识,说它难,是因为它需要迁移。
(6)提倡主动性学习。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在迁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多采用主动学习的方式,如成立数学学习小组等。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相互交流,这样,学生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就实现了相互之间的学习迁移,也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完善了思想、开阔了眼界,充分锻炼了数学思维能力和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正确使用数学迁移理论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的执教水平和综合素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小觑。通过教育教学思维的不断创新和实践,做好学生学习迁移的带路人,是高中数学教师的职责所在,对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效果、培养数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范荣.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4,(2):16.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师 专业发展
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的面很广,内容很多多。因此,我们教师要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系统分析,分析自己在专业知识、专业理念、专业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确定自己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有阶段性、有选择性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改进自己的不足,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并创造出良好的业绩。
一、 高中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系统化专业化
1、应具备系统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精通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课标所涉及的主要专题史、地区史、国别史、断代史和史学理论知识等。只有完整、系统、扎实、精深地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深入透彻地了解高中历史新课标所列的主体教学内容及相互间的关系,才能明白它们在高中历史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才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观全局地分析教材,灵活把握处理每一节历史课,真正地展示出所授历史知识的无限生命力和价值,把历史知识“活化”,引导高中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畅快地遨游。
2、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历史学科涉及到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同时历史教学一方面要从多角度对重要历史问题作微观分析,另一方面又要作综合的、整体的研究。这些都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高中历史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3、应具备宽阔的学术视野。近几十年来,史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研究也不断深入,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已被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所采纳,高中历史教师应密切关注历史学和考古学的新动态、新成果,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高中历史教师还可从一些杰出历史学家,如陈寅恪、傅斯年、钱穆、剪伯赞、郭沫若等大量的传世
着作中,选择一些精彩篇章来学习,这可以多角度地了解历史问题的侧面。
二、构建自己的专业理念体系
1、增强课标意识,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钻研教材是怎样体现课标理念、贯彻课标目标和内容的;认真思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教学、学习评价、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等方面的建议并结合学校和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贯彻。
2、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国家明确规定,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制度,课程管理也由国家统管制逐步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的分权决策制。教师不应仅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执行者、使用者,也应当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本地历史课程资源。
3、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应由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高中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信息源;由高中历史教学的“权威”转变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强制式的教学管理者转变为高中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4、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必须从片面的历史知识传播转变为关注三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必须从偏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的“学”;必须从单一的讲解、单向的提问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阅读自学,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必须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必须从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重视学生差异性发展。
三、提高专业能力
1、提高历史教学反思能力
反思性学习是高中历史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反思可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在教学前,教师应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指南,借助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教案进行反思。高中历史的教学反思最好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出来。
2、提高历史教学教研能力
高中历史教师只有积极投入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研究,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才能由“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课例教研和课题研究是高中历史教研的两种主要形式。课例教研就是以“课”为研究对象的教研活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课堂实录,即对课堂教学的全程记录。对这些内容进行记录与统计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和反思,或提供给其他参与教师进行分析和反思。
3、提高课程能力
高中历史的课程资源除了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外,还包括历史教师、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会、历史遗存、互联网等七种课程资源,其内容也大大拓展。同时历史课程资源又关系着历史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因而高中历史新课标也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它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 教学方法 改进
一、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现代化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挑战,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把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改革课堂教学,切实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突破旧的模式,实现开放性和多元化,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
实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要改变历史教师一讲到底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最终构建新型的教、学、教材、教师和学生的理念。
在现代教育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以及较为普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现状来看,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以使之为历史课程教学目标服务,已非常迫切。因此,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也需要现代化。
要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运用到我们的历史课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在以下两个“转变”上下功夫:
首先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即要转变不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历史等人文学科中运用的思想和对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到实际历史教学中的畏难情绪。要看到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全面运用,将会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也就是说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相联系的,而这些都是新的课程标准一再强调的。
其次是要转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不改变,仅仅是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开发、使用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软件,促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
当然,教学手段现代化要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我们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们都知道,传统历史教学多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多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多为知识单向传递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接受能力等不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直接影响到历史教学的质量。那么,要改变历史教学这种状况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高中历史教学必须由单项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多元交流,即把教师一人唱主角的课程变为大家都来唱的课程。为此,历史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历史教学不再只关注知识传递,而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提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使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由教师学生的单一途径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等多元途径。
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师生平等、合作探究、共同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程的吸引力,真正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此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现有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些教学活动建议,这些教学活动建议仅仅是提供了一些范例,给历史教师一种活动启示、一种设计思路。每位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能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开辟多种途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三、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
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中学生采用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方式学习历史。这种历史学习方式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影响了历史学习的质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新课标下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包含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科学的学习方式,实现历史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学法指导 教学衔接
目前高中课程改革在我省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各个学科在课程体系、课程编排、课程深广度、教法学法等方面的变化可谓很大,而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历史教师,我越来越感觉到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从初中到高中急剧下降。要解决这个问题,从高中学生的角度来讲,必须做好历史知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升级”,从而找到一把适合自己的打开高中历史学门的钥匙。
一、与时俱进,把握高中历史教材相对于初中历史教材的不同。
1.史实内容上。拿到高中历史教材,你会发现有很多的老面孔,但是对于这些老面孔的学习角度、把握程度显然是和初中不一样的,要求更高。如果说初中历史多为“知其然”的话,那么高中历史则更加注重“知其所以然”。由于高中生年龄大一些,思维更加成熟,历史的线索及其规律性还有不同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高中历史学习中更加注重的。
2.知识结构上。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它是在初中历史学得很好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专题研究,时空跨度大,更注重思维的连贯性和跳跃性,站得高,潜得深。
3.能力要求上。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比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高中历史科考试的能力要求可以初分为历史事实、史学方法、史料解析、历史解释和文字表述。这五类不是各自独立,而是有相当多重叠的地方,每一类中还可以再分出若干小类。五类目标包含各种能力,如:记忆、分析、推证、想象、表达等,不是某类目标只测某种能力,而是一类目标往往可以测试多种能力。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探究的方法、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习的能力,等等。
二、自我升级,找到了打开高中历史学门的钥匙。
1.观念转变,抛弃“副科”之说。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3+学业水平测试(必修+选修)”模式下,历史学科是选文科必选的科目,选理科,也要通过高二下学期时的学业水平测试,所以,学好每一门功课是高中生义不容辞的任务。虽然选修历史最终是考等级,但是江苏50万考生中要考到25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B,15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B+,10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A,2.5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A+,与报考本科院校直接挂钩。所以观念要转变,不是初中的所谓副科之说,只有战略上重视,才能打好每一场战役。
2.高屋建瓴,记住编年史体系。因为高中历史是专题史,所以头脑中要先有一整套编年史体系,否则学起来会云里雾里,摸不着方向。最好先好好看看初中历史教材。如果连中国朝代更替顺序都搞不清楚,就学不好中国历史;如果搞不清楚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史的大概脉络,就无法记住相关史实,更无从做必要的横向纵向联系,更是无法做对题目。所以,记住编年史体系,是学好高中历史的前提。可以编成歌谣记忆,如:“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还有香港版本的:“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当然,还要记住基本的时间顺序,做试题时要用到。
3.重视基础,强化知识点记忆。历史作为文科,多背是应该的,必须把课本前的目录、单元结构、课文结构、基础知识都背下来。要不断与遗忘作斗争,就必须强化记忆。万丈高楼平地起,忽视基础就像空中楼阁一样是华而不实的,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质的飞跃。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只要持之以恒,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就终会劳有所获。
4.讲究方法,做到事半功倍。一是先理解后记忆。强化记忆固然是需要的,但不理解就死记硬背有很多弊端,费力大,收效小,记不准,易混淆,记不牢,容易忘。二是尝试多种方法,如:特征记忆法、重复记忆法、回忆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归类记忆法、重点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重复是记忆之母。三是广泛阅读。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等。所以要多看书,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为历史服务,当然学好历史也可以为学好其他学科作好铺垫。
5.学会解题,提高解题能力。高考都是以考试的形式来考查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必须在多看书、多记忆、多思考、多联系的基础上动手练习,强化记忆,提高解题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做题,适当做一些典型习题,积累经验,提高解题能力。同时还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历史试题的主要题型有选择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要重视每一次考试,做到错过不能再错,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郭艳芬.现代历史教育呼唤新的理论成果――历史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观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7):4-7.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5.
[4]叶小兵.历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定义及其他相关概念
只有对其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评价的定义,我们才能够对研究对象和内容有明确的目的,才能够对其研究的精准度有所提高。
(一)课堂
课堂简单的说就是一个教学的活动场所。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形成了很多种形式和功能,它是学生和教师的综合体。课堂对于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它是一种活动,它与课外活动相对应,它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按照一定的特征编进一个班级,通过固定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课程,由老师以上课形式对学生进行授课,有目的和有计划的进行教学活动。
(三)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的教和学进行评价。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教的活动,一方面是学生学习的活动,另外还有教学环境。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互相促进。
(四)课堂教学评价包括的内容
课堂教学评价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学目的;第二,教学内容;第三,教学方法;第四,教学基本功;第五,教学效果。这五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二、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
(一)老师对新课程评价改革存在模糊的意识
很多的老师都对课程改革存在模糊意识,认为对于高中阶段来说改革是没有必要的。很多的教师对历史教学都还比较的迷茫,不知道怎样按照新课改的理念来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对新的课改很不适应。
(二)对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手段还主要是考试
很多老师都认为考试是对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手段。考试在所有的评价标准中是非常有效和直接的,新的评价方式只是起到了辅助的作用。
(三)在评价中主体主要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同行,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非常的小。
目前,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时候还是以领导为主,还是比较单一的评价方式。学生在对课堂教学评价中几乎不起作用,根本没有发挥学生的作用,所以说课堂教学评价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有时侯为了走程序,随便找几个学生参加一下。
(四)老师对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认识不够清晰
如在对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中首先要明确评价的标准,必须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使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但是很多老师和学生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还是比较模糊的,根本不知道有哪些标准,所以学和教都很迷茫。
(五)在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中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课堂教学评价需要有学生的评价,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不考虑学生的评价标准是不完善的。高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学生的人文素养怎么得到合理的评价非常重要。在实际评价中很少对学生的人文进行关怀。
三、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的建议
(一)教育行政机构的改革策略
1.要对高中历史学科的教育投入加大。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对历史学科的教育投入加大,这对提高历史老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加大投入可以提高老师教学的积极性,连锁反应,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就会使高中历史整体课改有很大的变化。
2.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历史科目来说,必须对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理论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够指导历史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只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内在的规律,才能够帮助历史学科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二)学校的改革措施
1.实施合理的评价反馈机制。对于高中历史来说,合理的评价反馈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2.让老师和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老师和学生都是主体,都对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赋予历史老师和学生充分的评价权利。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因素掺杂在里面,不光是量的因素,而且还有质的因素。老师和学生都处在课堂的亲身参与者,对课堂教学有着亲身体会,最清楚课堂教学的优势和劣势,对课堂教学评价结果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历史老师的改革措施
1.历史老师要积极学习新课改的内容和精神。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一定要不断的学习,要积极开拓进取,充分利用课改的机遇和资源,主动参加专业知识培训。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时刻洞察国内国外的重大事件。只有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才能够在时代中奋勇前行。
2.对鼓励性评价要注重。历史老师作为课堂评价的主体,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了如指掌,所以一定要保护好老师评价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评价中来。可以通过鼓励性评价来调动历史老师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够使课堂教学评价真正发挥出作用,才能够促进课堂教学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结果好坏的尺度,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正在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在对我国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几点建议。在未来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研究中会更多的注重老师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从而促进课堂由利益效益向生态效益转变。
参考文献: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缩写,对个人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为了响应课程改革的号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学生的人格意识,以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高中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和义务。下面,本文就将对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希望能对相关人员提供些许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
高中历史;人文精神;教学;培养研究
历史是人文学科与人文教育密切相关,而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对个人性格的养成具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高中阶段恰好又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在此阶段一定要充分发挥历史人文学科的重要作用,着重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我国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1历史地位不高
我国的教育体制使高考成为了决定学生命运的分水岭,使得学生的高中生活是快节奏、高强度、“功利性”的。但众所周知历史课程在我国是居于“副科”地位的,高中历史教学的课时少,教材篇幅也有限,内容大多精简,只对历史脉络有着简要叙述,这并不会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起到多大的作用。
1.2学生兴趣不大
历史教学在开展过程中面临的较大阻力就是学生不愿意去学习历史。这一方面是因为历史教材枯燥、无趣、太空、太大,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历史的“副科”地位,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再加上历史考试大多只是单纯的对学生记忆进行考察,很容易考前突击,这也难免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轻视。
1.3社会环境的影响
由于有高考的压力,整个的社会大环境都对历史教学不予重视,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其最终目标大都是希望学生取得好的成绩,那么就自然要对学生的学习时间进行侧重分配,这就使得学生课上学习历史的时间少,而课下或许根本没有学生对历史进行学习。如此,历史教育“积弱已久”,要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殊为不易。
2.加强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养成的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受教的主体,在外部大环境不改变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从学生身上找到加强人文精神培养的突破口。
2.1深挖教材内容,激发爱国热情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内心的感悟来完成自身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思考与完善,以促进学生个人健全人格的养成。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深挖历史教材,通过对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的讲述,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让学生体会到5000年文明古国的自信,从而激发出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社会责任感。5000年的历史限于时间和教材不能一一道来,建议教师选取一些积极向上的历史资源,对其中所含的民族精神进行深挖,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章的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对任务进行分配,让他们自己在网上搜索近现代生活的变迁,然后再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索引的内容进行纠正和补充,使学生既能领略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又能加强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2.2引入新型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
历史课程的内容大都枯燥无趣,学生很难对历史学习保持长时间的关注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引入新型的教学方法,以新颖的教学模式来留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关注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课程教学之中,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这些技术的重要代表,可以将静态教学转化为动态教学的模式,可以化枯燥为生动,并可采用图片、文章和影像进行教学活动,全方位的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这样在学习中学生就会潜移默化的得到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3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流程,加强实践活动
传统的历史课堂中学生只是单纯的受教者,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往往不会考虑学生的感受,这就造成了学生跟不上进度,或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讲台下学生毫无兴趣的情况。学生不重视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或消化不了过多的历史知识,这就会影响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对课堂教学的优化,在教学时重视学生的感受,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历史学习当中。另外,在历史教学要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绝不能纸上谈兵,还学要积极进行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方法。为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活动,例如,教师9月18日当天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进入社区、敬老院等地区寻访抗日老兵,听他们讲过去中国所承受的苦难,这样学生就会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其爱国主义精神也会得到培养。
3.结语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关系到学生个人今后发展的大事,教师身为学生的领路人,一定要加强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地参与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建设中,争取在教育岗位上做出成绩。
[参考文献]
[1]朱辉.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李清莲.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历史教学;自主课堂;主体作用;有益探索
一、高中历史新课改存在的问题
分析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很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还存在很多错误的认识,具体表现在:(1)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内涵认识不到位,简单地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新课程、新理念;(2)对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担心影响课堂的把控性,会得不偿失;(3)对新课程理念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高中教学内容多,在高考任务下没有时间体验新花样。
二、开展自主学习课堂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在历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的创造意识和积极探究精神”。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所以,必须转变旧观念,从课堂到社会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三、开展自主学习课堂的有效措施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能力及个性发展的场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调整课程设置和创新评价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行高中历史新教材采用专题体例编写,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提供多种形式的思维材料,这对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1拓展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具备系统、扎实的高中历史教学专业知识。它包括历史学科专业知识、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历史研究和教学的学术追踪(即学术视野)、高中历史教育学理论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等。
第一,应具备系统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高中历史新课程采取中外历史合编和专题化的课程结构。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精通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课标所涉及的主要专题史、地区史、国别史、断代史和史学理论知识等。同时,由于模块间的内容有交叉,所以对这些重要的交叉内容,要有一个横向的整体掌握。高中历史教师只有完整、系统、扎实、精深地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只有深入透彻地了解高中历史新课标所列的主体教学内容及相互间的关系,才能明白它们在高中历史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才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观全局地分析教材,灵活把握处理每一节历史课,使知识在教学中不只是以生硬的符号形式存在,而是以思想、精神的方式出现,从而真正地展示出所授历史知识的无限生命力和价值,把历史知识“活化”,引导高中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畅快地遨游;与此同时,培养高中生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质,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促进高中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第二,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它涉及到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同时,历史教学一方面要从多角度对重要历史问题作微观分析,另一方面又要作综合的、整体的研究,即宏观地由前后(时间)、中西(空间)的往复观照来审视历史。这些都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高中历史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应具备宽阔的学术视野。近几十年来,史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研究也不断深入,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已被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所采纳,高中历史教师应密切关注历史学和考古学的新动态、新成果,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四,应具备扎实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知识。高中历史新课标倡导高中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所授高中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有科学的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
第五,应具备良好的关于学生的知识,即熟悉所授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情况。高中历史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现在的高中生生活在物质相当丰富和信息传播多样化的现代信息社会,再加上独生子女和家庭独居方式的影响,他们的生长、学习无疑都有了根本性变化,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熟悉授课的对象——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这样,你的教学才会目中有“人”,才能真正关注你的学生,关注你的学生的学习,关注你的学生的发展。
2提升专业理念
专业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之魂,是支撑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它指引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深刻领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摒弃传统观念中与高中历史新课标不相符的观念,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重新构建自己的专业理念体系。它包括课标意识、课程资源观、教学观、学生观等方面的内容。
2.1增强课标意识
增强课标意识就是要确立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增强课标意识,就是要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钻研教材是怎样体现课标理念、贯彻课标目标和内容的;增强课标意识,就要认真思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教学、学习评价、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等方面的建议并结合学校和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贯彻。增强课标意识就是要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特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实到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教学反思等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中去。
2.2转变课程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国家明确规定,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制度,课程管理也由国家统管制逐步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的分权决策制。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必过分强调教材的权威性,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而只是将教材作为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也不应仅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执行者、使用者,也应当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本地历史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通过编写校本历史教材,成为学校课程的研制者、开发者,从而形成正确的课程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
2.3转变教师观
教学的根本在于学生的学,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因此,教师的角色亦被赋予新的内涵,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应发生以下变化:
2.3.1由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高中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信息源。
2.3.2由高中历史教学的“权威”转变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2.3.3由强制式的教学管理者转变为高中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2.4转变教学观
新课标要求改变旧有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也应发生以下的转变。
2.4.1必须从偏面的历史知识传播转变为更关注三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
2.4.2必须从偏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的“学”,特别是高中历史的学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2.4.3必须从单一的讲解、单向的提问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阅读自学,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2.4.4必须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
2.4.5必须从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重视学生差异性发展。
2.5转变学生观
新课程站在中华民族复兴和素质教育的高度,提出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不再将学生当作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权威下的“奴仆”,而是将学生视作教学的主动探索者、参与者、与教师平等的合作者,将他们视作学校教育教学关注的中心和重要的教学资源。他们是独立存在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是终究将独立生活的人。以生为本,就需要我们尊重他们的正常需要,关注他们的全面成长。
3提高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专业理念于育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总和。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师在提高教学基本技能的同时,尤其要提高反思能力、课程能力和科研能力。
3.1提高历史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作出理性思考,并以指导以后的教学,反思性教学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贴近教师的专业生活,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地位的提升大有帮助。教学反思应从多角度去审视,以下四个角度应是重点关注的。1.历史教师自身所提供的视角。包括自己在上课时的教学体会及经验,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录像、录音的重温及自己去听其他历史教师上课的感受等。2.自己所教学生所提供的角度。对自己教授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及作业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感受、体会和教学效果。3.同事所提供的视角。通过集体备课、公开课等方式,加强与本校历史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教师、领导和本地区历史教研员及其他学校同行的交流,请他们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中肯意见。4.教育文献所提供的角度。阅读一些发表的高中历史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和历史教育大家的点评,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以高中历史新课标作为度量的标准。
3.2提高历史教学教研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产生了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这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要有新教法、新学法、新评价。这六个“新”中有很多问题等待着高中历史教师去探讨、研究;在高中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中“教师即研究者”也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师也应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者。机遇与挑战并存,高中历史教师只有积极投入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研究,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才能由“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课例教研和课题研究是高中历史教研的两种主要形式。课例教研就是以“课”为研究对象的教研活动,它主要关注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行为,其行动缺乏理论的支撑,也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设计。因此,在课例教研的基础上,还须提升为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在科学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解决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有序的研究。它一般要经过选题、论证、实施、结题、推广等五个阶段。
3.3提高课程能力
高中历史的课程资源除了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外,还包括历史教师、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会、历史遗存、互联网等七种课程资源,其内容也大大拓展,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历史课程资源又关系着历史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因而高中历史新课标也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它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
3.3.1提高历史课程资源利用能力
(1)充分利用好人力资源。利用好高中历史教师、高中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并将其引入历史教学。(2)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课程资源。利用好历史教材、图书资料。音像资料和互联网。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种类繁多,各具特点。在教学中要根据课程目标、师生实际、客观条件和各类资源特点,合理利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实施、反思、研究,以提高历史资源利用能力。
3.3.2提高课程资源开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