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的语文常识范文

高中的语文常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的语文常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的语文常识

篇1

关键词:转变角色;丰富教学内容;高效课堂

一、转变教师角色,打造高效课堂

初中阶段,又是学生教育的难关又是教育好学生的极好机遇,它对人生的成长具有非同凡响的特殊意义。因此,转变教师角色,打造高效课堂尤为重要,使学生在青少年时代就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将有助于青少年一生的发展。打造高效课堂,要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展示学习成果,关注学生出现错误后的情绪变化,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主学习成果的差异和优劣,教师要做到及时肯定、及时评价、及时补充、深化,及时纠正见解的偏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发挥众长”。为此,就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应变思维和综合能力,不但要教会学生基本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丰富教育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精力投身于英语和数理化方面,对语文的学习就会放松,而考查知识的丰富性又集中突出在初中打下的坚实基础,无论字词句段篇,还是文化阅历方面,必须在初中打下良好的基础与基本经验能力提高。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责任大、任务重,教师就必须打好坚实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各种学习来提高自己。同时,语文教师要多跟班、多观察自己班上的学生,需要记忆的文化常识、古诗词、精美文章就要有专门的小组长负责检查,小组长由教师专门培养和指导;语文教学中,生字词教学是最枯燥乏味也难以快速记忆和掌握的难点知识,对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可以编成口歌、或在具体的语言中准确用词,或用比赛法、或用汉字大赛的技巧,多种式样、勤于运用生字词,当生字词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后,语文学习的各方面就有了坚实的保障。同时语文教师利用“每日一诵”“诗歌朗诵竞赛”“诗歌知识竞赛”“文化知识盘点”“书香班级”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吟诵与传承,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真正爱语文,爱中国的文化。

三、和谐师生关系,温暖教学环境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些教师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能耐心去教育问题学生,常常采用批评、指责甚至体罚的手段来刺激学生,以达到“激将”的目的,而结果却往往是适得其反。最可怕的是和学生形成了僵持的局面,造成了学生的对立情绪,如此的师生关系必然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相当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满爱心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注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多真诚的表扬和夸奖,多采取激励性的方法去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学会宽容。“抚摸一下学生的脑袋”、“送笔给偷窃学生”“承认错误给一块糖的故事”对我们的教育有很好的启示。只有抛弃所谓的“师道尊严”,和学生“打成一片”,才能深入了解你的学生,懂得他们需要什么、喜欢怎么上什么样的课、怎么学习,这样才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四、巧设教学中的“兴奋点”,提高学习效率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高效课堂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4-0024-02

作者简介:赵敏(1975―),女,江苏海门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语文是一门有历史的学科,同时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固守积累下来的经验,而是要在教学理念上“腾笼换鸟”,不断地创新教学策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材和教学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深化课文内涵理解

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师要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当学生产生了内在的学习动力之后,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多媒体教学方式就是语文教学方式的一次创新,语文教师要合理地运用这一手段,为学生再现丰富精彩的情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使其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被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文时,教师可以播放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让学生在电影的矛盾冲突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深化对课文内涵的理解。电影这一形式集动态的画面、变换的场景、变化的声音于一体,相对于教师生涩的讲解更为形象、生动、深刻,更能深化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方式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对提升高中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与理解有着巨大作用,其对高中学生提高观察能力、语言能力、想象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教师切不可过于依赖多媒体,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精心选材,将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效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二、放大主体学习效应,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放大学生的主体学习效应。只有当学生真正认可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他们的想法和建议被充分尊重的时候,他们才能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才会主动学习。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雨霖铃》为例。词在古代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形式,加之本词作者柳永是一个常年流连青楼瓦肆之徒,所以人们往往更倾向于认为这首词写的是男女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但是也有部分读者认为,写离愁只是该词的表面意思,这首词真正表达的是作者对自己功业未就、前途未卜的感伤。这两种解释都可以说得通,因此,教师在讲授这首词的时候,就可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对其内容进行把握,而不必信奉唯一的答案。

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日趋成熟,而且他们所发表的见解或观点往往具有鲜明性和独到性,体现了思维的多元性。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创造条件,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学习需求,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三、丰富深化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正所谓殊途同归。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体,起到了导向的作用,教师除了要讲授教材中包含的知识点外,还要深挖教材以外的知识,作为对教材知识的补充。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当学生积累了足够的知识以后,才能在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游刃有余。要想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一方面需要教师广泛地涉猎大量书籍,但最主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每一个学生的关注点都不一样,自主进行课文阅读可以使学生广泛地丰富和积累知识、夯实基础,并学以致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课外阅读。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思考意识特别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围绕教材,通过设计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构建高效课堂。如在讲授苏教版教材《江南的冬天》一课时,笔者列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作者写江南的冬天的用意是什么?江南的冬天有哪些鲜明的特点?文中“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这里的“特殊情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江南的冬景抵得过北方夏夜?这样几个问题把学生引入了对课文的深入思考和全面理解之中,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大有裨益,更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难点,传统的授课方式呆板、单调,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很难有效开展,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有效改变这一状况的方法是教师变换授课方式,适当让学生对原文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对课文就会有更深刻的感悟和理解。例如,在讲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不同的角色并进行对话。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表演的亲身经历可以加深他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使其感同身受;同时在表演的过程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表演时结合个人的生活实际进行加工,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运用激励评价模式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再加上面临压力巨大的高考,他们与师长很难有充分的沟通,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同时以身作则,发挥自身的典范作用。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下,也应该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只有当师生间能够开诚布公地敞开心扉的时候,学生才会依赖教师,才愿意从内心深处接受并认可教师讲授的知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可以缓解高三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又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堂完美的语文课,不仅仅包括对课文的精彩解析,还应该包括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教师的正面评价对学生而言是莫大的荣幸,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给予肯定。此外,教师在运用激励式的评价方式时,一定要注意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在由衷地肯定自己。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的激励语言不能过于宽泛,而是要细化到语文能力的某一具体方面,这样学生才会真正觉得自己有了进步。

要在有效教学中收获语文课堂的高效,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就须不断开拓创新,挣脱固有经验的束缚,丰富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在教学模式上多创新、少“复制”,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一、在师生情感交流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时教与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教学,促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与学生分享知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和学生做平等的朋友,放下教师的尊严和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把自己回归学生,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的空间,给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提供空间,超过“教师中心论”观点,把教学视作与学生间一种平等的交往,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到担负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才能够是学生为自己负责,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使学习成为一种兴趣。

二、在挖掘教材内容中渗透德育。

课程标准提出三维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明确德育内容,写明本堂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达到的目标。在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里,德育素材非常丰富,不胜枚举。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我在《凤蝶外传》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凤蝶曲折顽强的生命历程中,读到生命的庄严。同时,由己及彼,在生命意义上,人类和风蝶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对凤蝶这样的生命体予以关爱,尊重它们的生存权利,维护我们这个多样生命形式共存的家园。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关爱人类自己。关爱动物、尊重动物生存权利的人定会更加关爱人类,尊重他人的生存权利和幸福,也就更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这个社会也就更和谐。

三、在情景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加入情景教学,使学生在表演中通过自己的活动受到教育;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作品,向学生们展现了一个丰富的人物长廊。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通过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例如在讲解的《雷雨》一课时,我让学生课下分组准备,节选课文内容,组织排练,上课时表演。表演时学生虽然多次笑场,但是因为事先的排练与理解,表演时基本都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来理解人物特殊性格产生的原因。而学生也能在这一分析中,更好的理解这一阶级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训练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再者,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直是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高考改卷的老师一般都是将作品的立意、思想作为打分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可见作品思想健康、立意深刻的重要性。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自然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在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是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相悖的。

五、利用故事启迪渗透德育。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等,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利用《烛之武退秦师》可以教育学生在国难当头之时,牺牲小我,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荆轲刺秦王》着重叙述了荆轲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的故事。表现了荆轲深沉、刚毅、慷慨、、深谋远虑的性格特征,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学习荆轲不畏、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六、通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

由于语文教学的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仅靠课堂时间对学生实施德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教学以外的课外活动来补充配合课堂德育的实施,占领第二课堂这块德育的阵地。

这几年来,我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了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向学生推荐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益的文学作品,阅读后召开读书会;举办诗文朗诵会、赏月诗会;举行作文和演讲竞赛;针对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组织辩论会;参观和游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本地名胜古迹;祭扫烈士陵园;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进行影评比赛;邀请有关人士进行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开展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在耳濡目染中对他们的思想培养和人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谓一石多鸟。

七、在语文训练中渗透德育。

篇4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研究与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132-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纵深推进。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也随之不断的更新;同时,新旧教学理念的冲撞、不同教学方式的交织,以及教师自身履职能力和教学要求的矛盾等,构成了复杂的高中语文教学环境。面对全新的教育形势,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需要重新定位老师角色,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积极探索、研究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给高中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以全面提升当前的语文教学成效。笔者在新课标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对此感受颇深,认为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应当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与尝试。

一、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角色转变不可忽视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被师生互教互学所代替。教师不应该是单纯传授知识的人,应该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引导者。教,是为了不教。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变化递增快,教师想在几年时间里把“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早已多样化,有些知识学生可能还比老师懂得多、懂得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是说,将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方法的人么?因此,新课程呼唤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成为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形成的 引导者。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以实现“不教”为目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做个积极地旁观者,直接参与学生学习,但参与却不是干涉。所谓旁观者清,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气氛,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处理好课堂上“活”而“不乱”的关系。另外,教师应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潜移默化者。有人说:一个人在青少年求学时,没有遇上一个他心目中的好老师,那么他就是一个潜在的犯罪分子,如果他遇上心目中的好老师,那么他即使坏也坏不到哪里。我们应信任学生,赏识学生,要关心学生,呵护他们的心灵。 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园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信息时代的知识变化是日新月异的,因此教学重在教学生如何学,而并非是学习到了多少东西。掌握学习的思想和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找到海洋中的指明灯。因此,现代的教学理念就是教会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思想方法、最终总结归纳出结论,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改变过去死记硬背、题海训练战术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发展要求。新课改下的教育需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通过自己实践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合作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行学习一些他们能够掌握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应给尽可能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去引导,给予学生迸发思维火花的机会。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培养团队精神。强调学生的沉浸、体验、感悟、思辩,强调自主“习得”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学习能力,掌握思维方式,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遇到一些问题时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三、关注学生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新课标强调每一位学生都应该获得应有的学习机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存在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采取因人而异、因需而导、因材施教等有效措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开展分层施教,使全体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提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统筹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课堂提问设计上既要有拓展性较强的问题,也要有难度一般、基础性的问题,既要考虑优等生的认知能力,也要兼顾后进生的学习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尽量兼顾更多的学生,在开展分组探究时注重优秀、中等、一般合理搭配,课堂提问时向优秀生提问一些难度较大的思考题,并要求他们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供其他学生借鉴。对于优秀生,可以在课堂作业以外专门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防止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学困生则注重基础知识训练。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因生夯实语文基础,注重课本知识理解与语言文字基本运用,对中等以上学生强调灵活运用与深入理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四、注重整合课内课外资源

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时间紧、节奏快,高中语文教学课时也是固定的,要想有效提升教学成效,教师应当具备资源整合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课内课外资源进行充分的分析、筛选、整合并加以运用,使之更加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成效提升。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外阅读以及主题读写活动的作用,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积累文学底蕴,掌握写作技巧,提升学习成效。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借助于课外各种专题活动、兴趣小组,强化对语文课堂教学成效的巩固,如组建古诗词研究小组、文学社团等等,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载体里面得到长足地发展,尤其是要结合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改进。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获得大量写作素材,以促进写作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异步教学;教学建议

一、注重教学引导的多元化

近几年,尽管异步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少教师仍凌驾于学生及课堂之上,尤其是高三时期,为了应对高考,不少教师形成急功近利的思想,对于课本教材只是粗略处理,并未真正对学生进行熏陶以及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在高三复习时,学生并没有充足阅读空间与时间,老师追求命题把握,单一地教授解题技巧,展开严格化机械练习。然而,在语文新课改下,提出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使语文教学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根本,是课堂主体,教学重点应是充分发掘学生放潜能,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而在异步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不是一成不变,固守单一化、僵化化的教学模式。例如:《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教师可通过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注意,然后让学生粗读课文,同时并让几位学生来复述故事梗概,以检测学生预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双双殉情中可看出两人各有何性格;文章主旨是什么?等。在教学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改编为课本剧,进行分角色扮演,以帮助学生深入分析人物特点,人物情感。

二、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过程。若想构建有效语文课堂,那么则不可偏废其中任何一方面。而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指导、调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因此,在高中语文异步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优化教法,使其多元化。如讨论式教学、问答式教学以及启发式教学,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在实际异步教学中,教师不能只简单地设置这些教学方式,而应将课堂教学向生活进行延伸与拓展,如语言迁移、情景迁移、情感教学、激趣教学、实地考察与感知等等,从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展现学生个性,同时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使学生更愿意进行语文学习,进而提升整体素质。例如:教学完《中国建筑的特征》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后对当地的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并写出调查报告。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实践体验,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又如学习《雷雨》一文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小话剧表演,这样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与作业设置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一定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基础,也是优化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新课标下,提倡多元化学习方法,这也应是异步教学的教学理念。对于高中生而言,其生活阅历、经验、视野等方还略显不足。而通过查阅资料,共同收集信息,互相讨论,才可碰撞思维火花。因此,在异步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而在学法指导上,教师要凸显学生主体性,使其主动学习与积极探知。同时还应突出语文实践性,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

其次,在异步教学中,不管是教师引导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非常重视作业设置与检查。作业是课堂知识与相关技能的巩固,可以检验学习成果与教学效果。一般而言,有效作业具有如下特征:围绕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精到典型、题型有趣、多样化,可独立完成等。在异步教学中,是以学生学情为基础的,这要求教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科学设置作业,注意分层化作业,注意作业的与时俱进,展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不应局限于试卷形式的作业,而应添设更多的开放性作业,比如日记、随笔等,让学生持之以恒,则能积累语言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彰显个性。

四、注重教学评价的全面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有导向、考核、信息反馈功能。因此,教师应注重评价,把握评价方向,全面、合理地评价学生学习表现,从而提高其学习信心。在异步教学课堂上中,教师要改进评价策略,由三维目标来全面评价学生。譬如,评价时,教师可从学生不同方面的表现展开综合评价,如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习惯、学习技能与方法、学习动力与成绩、内容掌握、学习拓展、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等。同时,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尽可能的采用积极评价以及正面评价,主要以激励方式进行,以唤起学生的语文兴趣,调动学习动机。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全面评价不仅仅是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应延伸至课外,将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有机结合,特别是那些学生能力良莠不齐的班级。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展开分层评价,按照不同层次来制定出不一样的评价细则与评价标准。例如:在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时,当进行语段语段鉴赏时,教师可设计三个不同层次:赏析意境、分析写法以及内容把握方面,当然,教学评价也需划分为三种掌握程度,以增强

篇6

我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方法如下:

一、出示自学目标

开始上课时教师用文字的形式出示当堂课的自学目标,自学目标的语言力求简洁凝练,让学生读完即能清晰明白的理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生美读课文

根据所学课文的内容,运用默读、朗读、比赛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课文,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学生动手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生词。把不懂的句子,或者有疑难的问题,用笔在书中标明,为后面自学做好准备。

三、出示自学题, 教师学前指导

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自学内容和要求,用多长时间来完成,达到什么程度,加上激励性的语言等,都要用文字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有竞赛似的紧迫感。教师在学生自学之前,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给予思路的引导,哪个问题从哪方面或哪个角度去思考,都要给学生讲明白,另外以何种形式去学,也要明确要求,如围绕思考题是独立看书完成,还是小组讨论完成等。

四、学生自学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主要“导”在两个方面:(1)督促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自学,确保完成自学任务,防止假学,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2)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提问、让学生板演、与学生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的问题还是个别性的问题,是旧知识的回生还是新知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的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教师后教

1.学生汇报自学结果。

教师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自学情况,学生自学结束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达到兵教兵的目的。

2.教会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自学之后,既进入“后教”的环节。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1)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学生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2)教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3)教的方式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要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一般不超过5分钟,但是能通过补充、更正的方式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后教”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合作学习、合作研讨。

六、当堂训练

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后,教师就引导学生严格地完成当堂训练,教师的主导作用是:

1.要保证训练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造性地思维,不搞死记硬背;

篇7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建筑设计教学 问题 措施

高中建筑设计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一些是教师本身的教学问题,而有一些是学生心理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接下来就当前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作论述。

一、高中建筑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教学中缺乏对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使用。

在现代高中教学中,教师还是无法脱离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在教学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板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在45分钟的课堂里占用很多时间,而且有些教学内容在板书上是无法直观化体现的,建筑设计课堂中,经常会涉及一些立体化图像,而板书的时候就无法很好地体现教学内容,慢慢的,会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久而久之,课程教学质量自然会下降。

(二)教师教学内容空泛,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

新课标课程的改革实施,使得很多老师都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方式还是跟以前一样,课堂变得死板,没有一点活力,教学内容空泛,从老师角度讲,大部分老师在授课时都只是机械传授一些教科书上的东西,没有意识到要对学生做一些关于思维能力的训练,而这么做的后果就是,学生只是单纯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并不能熟练运用,在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中,会感觉到非常吃力。

(三)没有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中。

新形势下,一些教师没有理解“以人为本”的根本概念,导致课堂模式表面化,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无底线地服从,对学生进行一味鼓励,以为这样就能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其实不然,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让学生感到反感,对提高课堂效率没有实际性帮助。

(四)学生本身缺乏主动性,学习过程被动苦闷。

在学环境下,许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较以前有很大退步,主要是由于现在大部分学生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学习自然而然变成了一种对抗考试的无奈之举,而没有清楚意识到学习本身对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从教师角度讲,教学也变成了一种目的,越来越单纯地为了学生的高分而教学,没有从学生本身特点全方位培养学生兴趣。而这两方面的作用结果就是学生在建筑设计教学课堂上的学习变得被动,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自然就没有学习动力。

二、提高当下高中建筑设计教学质量的一些措施

(一)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丰富课堂趣味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死板,教学内容也比较无味,老师要想改变这样的教学课堂氛围,就要想办法通过不同手段丰富课堂,比如可以多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讨论,组织学生一起做游戏,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共同分享讨论结果,等等,这些方法都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二)教学课堂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要求教学“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表现评价赏罚有度,对学生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认识,一切要以学生能最终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为目标,而在必要的时候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当批评教育,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并指出,一切都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能力为最终目标。

(三)教学中多使用一些多媒体设备,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是现代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件工具,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加入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一方面可以减少教师在黑板上写字和擦黑板的时间,教学的节奏会加快,同样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更多知识,教学效率因此提高。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尤其是建筑设计这样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投影仪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明了地理解老师所讲内容,同时,高中生本身就对这些新鲜的科技产品比较有兴趣,合理利用这些工具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学生从心里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变被动为主动。

教学课堂质量要想得到有效提高,学生是主体,学生本身要从心里理解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及对自身发展能力的积极作用,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把学习这种学生的基本行为提到更高高度,只有课堂的主人愿意接受与学习,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结语

高中建筑设计教学是当下新课程教学的重点,而对于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教师要采取合理措施加以解决,同时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才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梁丽芳,都军花.浅谈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9).

[2]张磊.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常见问题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1(24).

[3]陈欢.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的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13).

篇8

纵观语文教育的历程我们发现历次重大的变革,一些著名的教育家都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对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特别予以重视,他在《教学合一》的论文中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使学生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其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不尽,用之无穷”。在这里陶行知先生所强调的自学精神,其实就是在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当前正在推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方案目标和结构的设置、内容的安排、课程实施和评价的理念等等,都突出了一点,那就是学生是一切学习活动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在这方面,众多的语文教育者做了不少的有益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而采用易位教学法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所谓的“易位教学”就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换位置、变更角色,站在另一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法。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真正实现了师生心理位置和角色的互换,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得以实现,这种教学方法均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易位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封闭性和教师的“权威”,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与民主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突显。现代教学倡导的学习环境是开放性的,吸纳知识的途径也不再是单一的课堂教学,而是变为多元的课堂,是应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教师也不再是学生惟一的知识来源。因此,亟需我们教师实现角色的转换,一旦师生在心理位置和角色上得到了的互换,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将学生推向教学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面临的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等待教师的讲解,不再是封闭式和服从式的学习方式,面对教材学生进行的是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信息的交流也将从单向传递变为多向传递。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收集整理、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位伙伴出现,昔日的课堂“权威”将被彻底打破,师生之间真正处在了平等的位置上进行交流。

我们在上鲁迅小说《祝福》一课时,尝试着使用易位教学。一上课教师就宣布,本节课由全体同学分小组来调查探案,我不再是老师,和大家一样也是一名探员。现在宣布案情,时间:大年三十祝福之夜,地点:鲁镇,事件:祥林嫂死亡。请全体“探员”立即查阅鲁迅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卷宗”《祝福》,展开调查,20分钟之后请各调查小组派代表汇报案情和调查结果。学生一听都觉得很新鲜和兴奋,立即翻开文本阅读,还认真做好笔记。这样,教师成功地将学生推向课堂主体地位,教师自身也最终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加入文本探究的活动。实践证明,在接下来的“汇报案情”的交流环节,一旦有同学充当“老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后,其他同学马上就会据理力争,想方设法与不同观点进行辩驳,并阐明自己的观点,根本就不会像平时的课堂迷信老师的观点,总是等着老师的宣判正确与否。就连平时不敢发言的同学也积极地投入到了讨论之中,课堂中师生的交流和生生的交流都非常频繁,课堂气氛空前的热烈,甚至下课之后,还有学生继续进行讨论。在整个讨论活动中,我加入了其中一个小组,带着一些问题与其他成员进行了商榷,用问题引导同组学生不断阅读文本,探寻、思考小说的人物性格、环境和主题,然后推选组长参加汇报发言。过后从学生问卷调查中发现该堂课的效果很好,几乎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认为自己当自己阅读的老师真好,在与别人交流中不管做学生还是“老师”都很有收获。正是因为教师和学生均成功地实现了角色的转换,在民主和平等的对话中还同学以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9

语文是高职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实用性和工具性等特征,是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在整个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近年来,高职院校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高职语文学科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高职院校甚至取消了语文课程,将主要精力用于专业课的教学上,高职语文教育处于尴尬的境地。事实上,这与高职语文教学方法滞后有很大的关系,部分语文教师没有考虑高职学生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依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与高职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自我体验型教学模式。通常先由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真实性、实践性强的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教学任务。换言之,从计划的制定、信息的搜集、方案的设计到结果的评价,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最终通过小组汇报等形式呈现教学结果,教师予以合理评价。

二、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精心选取项目

首先,高职语文项目教学的项目选择要符合教学内容,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研究和教育价值,学生在这样的项目教学中,能够主动去探索,获得更深的体验。例如在学习诗经中的《蓼莪》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反映这首诗歌中的孝道文化,体会作品的艺术特征和价值。其次,高职语文项目教学的项目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点,只有当学生对教学项目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项目的选择要与高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例如语文教师可以设定关于模拟招聘的项目计划,这个项目贴近学生的实际,也是学生踏入职场前必经的一个阶段,很多学生愿意参与这样的项目教学。第三,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项目要难度适中,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探究型,也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活动任务。如果项目过于简单,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收获也少。如果项目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完成,缺乏成功的体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2.项目任务分配和制定计划

语文教师要按照项目教学的要求,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以4-6名同学为宜。为了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充分的参与到项目教学中,防止搭便车的现象出现。语文教师事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等因素,在分组时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分为一组。然后选取一名责任性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由组长率领小组成员一起,确定具体的子项目,将任务落实到个人,例如不同的同学分别负责查阅资料、演讲汇报、资料汇总、记录分析等等。小组成员之间既是独立合作,又是通力配合,共同完成项目教学的任务。

3.语文教师的指导

高职语文项目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项目选择、计划制定、项目的实施都可以由合作小组进行定夺。当然,项目教学也不是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事实上,项目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其他学科项目教学相比,语文具有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因此需要教师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与解答疑难,指导学生用已有知识去探究和解决新问题,启发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引导—项目—再引导—新项目的良性学习链或学习环。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应及时把相关的学习资料给予学生,鼓励其更深层次的学习。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项目教学法的最后一环,项目完成后的教学评价,由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对学生个人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及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它是学生体验成功、重新审视自己劳动成果、评价自己工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应慎重完成。评定学生成绩,要面向全体学生,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而不是制造等级,教师对此要引起足够重视。总之,评价要兼顾过程和结果,以肯定为主,多给与鼓励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作业;层次;趣味;实践;自主

语文作业设计是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好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巩固一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应该如何优化作业设计呢?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一、作业设计具有层次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着差异。有研究表明,学生智商的通常分布情况为:超常(130以上)和低常(70以下)约各占人群总数的1%,偏高(110-129)与偏低(70-89)约各占19%,智力正常约占60%。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 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作业分层的具体做法如下。

1.作业量分层。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必不可少。至于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他们可以选做或不做。

2.作业难度分层。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一般来说,这些目标确定为基础、发展、创造三级,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努力完成创造目标。

3.完成作业时间分层。在完成作业时间上分层要求,能有效保障学困生“吃得了”的问题。这样,保证了不同学生的作业质量,使之扎实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良性循环。

二、作业设计具有趣味性

语文作业设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以新颖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作业转化为作品创作、展示的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1.诗文配画,学歌

要求学生根据古诗、课文的情景、意境配以图画。如学习《登高》、《荷塘月色》等,要求学生动笔画一画诗文景图,然后搞一次诗文配画佳作展,学生入情入境大胆创意想象。背诵《虞美人》,因为有这首词的歌曲(邓丽君唱),所以就叫学生回家学习唱歌。学生非常感兴趣,毫不费力地就把这首词背了下来。

2.角色表演

如教完《雷雨》一文之后,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角色,自由选择表演伙伴,组织表演小组,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再加合理想象,并配上一些动作、表情,让全班学生进行话剧表演练习,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3.课前演讲

为了增强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我的语文课“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已推行了十年多。每节课由一位学生到讲台上完成大约三分钟的口头表达,要求态度自然大方,语言表达清楚、连贯,充分展示自我的才华。借此机会,激励表扬一下演讲的学生。这种“口头作业”实践操作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作业设计具有实践性

在设计作业时,应当树立开放的语文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如学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文,可布置学生考察家乡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金乡古城拥有600多年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小镇悠久的历史,探究其中的文化蕴味。 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实际运用,增加联系、接触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机会,获得更多的、更广泛的交流和交往的渠道。

四、作业选择具有自主性

现代教学呼唤学习者主体性的张扬,积极性、创造性能量的释放。因此,在布置作业时,应树立“弹性”意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及兴趣,自由地选择练习。

如《荷塘月色》一课,可设计如下作业:1.摘抄十个形容词,供课外练笔作用。2.将你知道的古人对月亮的美称写出来。3.对文中比喻、褒贬不一,你的看法怎样?与同学进行交流。4.根据课文第四自然段创作一幅月下荷塘画。5.课后搜集有关写荷的文章,举行咏荷、读荷、写荷活动。

(以上作业,学生可以自选二到三题)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自由阅读;课堂模式

近几年来,笔者在语文组里坚持每班都有自由阅读课,真正地把阅读的自由权更多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读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了学生和语文组老师的普遍欢迎,梳理这种课堂模式,有以下几点值得一试。

一、明确语文自由阅读课的性质

常说:“态度决定高度。”因此,解决学生的对自由阅读课的认识问题是上好每节自由阅读课的前提。这当中要让学生理解“自由”不是“放纵”,不是“肆无忌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由”是在语文的范围内进行的,不能游离于语文,自由阅读课只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提高自身语文能力的一种途径。

二、自由阅读的自由选择

自由阅读课不再停留在跟高考有关的教学形式上,不但可以阅读小说、散文、人物传记、科普类等文章,还可以阅读杂感、随笔、野史趣闻、诗词曲、“新视界”“新悦读”等文章,只要学生有兴趣都可以涉猎,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语文能力的特点,取长补短,看自己喜欢看并且擅长看的文章,然后把它写成自己的日记、读书笔记、杂感等;也可适时地猎取一些自己短板的文章,比如,高中生普遍在议论文、杂谈、驳论文上有所欠缺,可以在看完自己喜欢的文章后适时地对比阅读,以达到审美互换、从中取利的效果。

三、掌握好自由阅读课的阅读方法

掌握好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取得阅读效果的重要保证。有了科学的阅读方法,在自由阅读中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提高语文能力的成效。因此,在自由阅读课中,笔者总会列出一些时下流行的阅读方法,然后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内容以及自身的阅读能力等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有的文章篇幅较长,内容又不是自己必须了解和所能理解的,阅读这样的文章时,只需采用梳理梗概法,而梗概往往是按时间顺序,或者空间顺序,或者情感顺序来完成的,这就更加快速地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思路等。这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学生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循序渐进地、适可而止地运用,才能取到预期的效果,却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那样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对提高语文能力毫无帮助。

四、自由阅读课的效果检查

自由阅读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知识面,活跃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素质。那么在自由阅读课中如何检查阅读效果呢?笔者也作了多方面的尝试,比如,让学生根据上次的笔记,利用课前五分钟,采取即兴演讲,或深情诵读,或是欣赏推介,或是亮点发现,形式不限。此法可以让学生找出本组推荐的最美的阅读文章,定点定时进行信息、粘贴,指派小组中的特定成员,对以上信息进行评价,写好评价心得,再次粘贴,同时让其他组成员指出评价中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再次交流。经过这样的多层次环节,学生理解了文章,同时也提高了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语文能力和素养是经过长期阅读实践和循序渐进的积累,才能取得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自由阅读课的空间还有很大,笔者拙陋,所提这些,是为了引起同仁对语文自由阅读课的重视,共同探索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新途径,为语文教学增添砖瓦。

参考文献:

篇12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王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理解诗歌要从诗句开始,还要从整体上思考。

答案:(示例)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废了旧钓矶。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符离吊颍川侯傅公①

[清]王士祯

跃马千山外,呼鹰百战场。

平芜何莽苍,云气忽飞扬。

寂寂通侯里②,沉沉大泽乡。

颍川汤沐③尽,空羡夥颐王④。

【注】①颍川侯傅公:指明初大将傅友德,他初随陈友谅,后降明太祖朱元璋,有功于明室,后被太祖“赐死”。②通侯里:喻傅公生前居处。③汤沐:即“汤沐邑”,借指封地。④夥颐王:指张楚王陈胜,汉高祖称帝后为陈胜置守冢三十户。

简析诗歌前两联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篇13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课;思考;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由此看出,如何充分发挥阅读课的教学功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读有所得,并把课内养成的阅读经验“辐射”应用于课外的阅读、学习,是目前课改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为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语文阅读课。然而在阅读课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与缺憾。下面我想结合我校开设语文阅读课的实践谈一谈我的几点思考与一些尝试:

一、部分老师对阅读课这一新课型认识不足,思想上不重视

许多语文教师也一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开拓视野、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等等。但他们更多的认为:学生的能力与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有限的一两节课时间内,很难达到这一目标,加之高考的压力,他们常将阅读课用于讲授课本知识,更多地去侧重于应考技巧和考试策略的培训。

二、一些老师缺乏阅读课指导的经验与方法

面对新课程下出现的阅读课这一新型课,一些老师觉得无所适从,缺乏阅读课指导的经验与方法。他们只是将教学大纲所建议阅读的书目笼统地介绍给学生,或者仅在授课过程中将一些优秀书籍推荐给学生,就不再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指导。特别是每周的一节阅读课,他们只是将学生带到图书馆或阅览室就算完事,自己与学生随意的找本书读读,导致学生读书漫无目的,最终挫伤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了上阅读课的兴趣。

三、好多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有的学生将阅读课当成了休闲课,所看的杂志多是休闲类的,文学类杂志很少借阅,辅导类杂志更是视而不见;有的学生喜欢什么专门看什么,表现出阅读单一化;有的学生似乎“不会”阅读,仅凭兴趣,想当然地拿上一本,走马观花,几下就翻完了,然后再借一本,如此往复,一节课能“看”好几本杂志。可见,学生阅读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和盲目性。长此以往,阅读课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浪费资源。

那么如何才能上好语文阅读课呢?我觉得可以做如下几点尝试:

第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选书与读书方法方面的指导。

“快速”阅读固然节省时间,阅读量大,但囫囵吞枣,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看皮毛,不看实质,就像夹生饭,即使消化了,对身体又有多大好处呢?须知读书要细细琢磨,方能取其精华,为自己所用。生活告诉我们:只有真正会读“课外书”的人,才是出类拔萃的时代骄子!只有多读以精思,慎读以明辨,才能集思广益,真正发挥阅读的作用。因此,在开课之前,教师对于阅读课上应该读哪些文体类型的书、哪些内容的书等方面的问题要进行讨论,并到校图书馆中精心的选取适合高中生年龄阶段阅读的书籍,力求在书的源头上给学生把好质量关,让学生们不至于在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中迷失了方向,从而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毕竟任何形式的教学最终都希望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要求。

第二,分阶段设定阅读内容,让学生逐步进入正确的阅读轨道。

第一阶段是自由阅读阶段,此阶段不限定阅读内容,有的学生读体育杂志,有的学生读旅游刊物,有的学生读情感随笔,只要内容健康我都不去干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阶段是指定阅读书籍,要求学生集中阅读《读者》、《青年文摘》、《知识文库》、《杂文选刊》、《中华活页文选》等书籍,以拓宽知识积累。第三阶段是深化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感悟语言之美,领会人生哲理,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每个阶段必须要求学生建立读书笔记,每节阅读课的摘抄和心得不少于300字,通过摘抄、写阅读心得、记录讨论内容等方式对本次阅读课进行回顾,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每月可抽出一堂阅读课,和学生一起总结近段时间以来阅读的问题、讨论状况,通过集体决议和教师计划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今后阅读课的内容、书目的选择,讨论的话题等。或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先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将这一个月中自己所读的书介绍给同组的同学,并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感受,每组再推选出一到两名同学,将本组所选出的优秀文章及作品,以同样的形式介绍给全班同学。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阅读吸收的信息有了一个极好的外化机会。

第三,围绕语文阅读教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余秋雨说过:“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通过课外阅读,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升境界,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如,充分利用学生家庭订阅的报刊,开展读报、剪报、评报活动,每周由学生小组互评,推荐出各组的优秀稿件,在班级中展示和评比,在浓厚的阅读氛围和阅读成就感的推动下,学生的被动阅读转变成了快乐阅读,由课内阅读转到了课外阅读。

篇14

一、怎么做

教师可以选取个别学生充当教师,给全体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步骤,也可以进行组内展示、小组集体展示、推荐代表展示、随机抽号展示、擂台展示等。学生的语言是相通的,他们的社会化程度处在同一水平,有些问题教师说不清楚,但他们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理解问题,并通过他们熟悉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如果学生能够真正地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那么他们的学习任务就完成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个别学生讲得比教师还要好,当一个学生在讲台上讲解时,其他学生都会全神贯注地听讲,积极指出讲台上学生的问题,课堂气氛紧张而有序,热烈而沉静。

在“交流展示”环节中,教师可以结合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把他们分成合作小组。在讨论展示中,每一位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教师可以根据小组活动的反馈情况重新选拔新的小组长和小组核心成员。在具体的课堂展示过程中,除了学生自发的交流展示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临时指定展示人员。这样不仅可以兼顾小组核心成员以外的学生,防止他们走神,而且也可以督促没有展示任务的学生认真听讲,思考正误。

在分配合作小组成员时,教师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核心原则。由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形成学;二是自愿原则。使小组成员关系融洽,有内聚力;三是互补原则。在学习成绩、男女性别、兴趣爱好等方面相互搭配,取长补短。

二、做什么

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质疑,学生能够质疑,就表示他们在积极地思考,在主动学习。因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开展相互合作,因为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1.设计多元化的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展示兴趣

在新课堂教学模式中,交流展示的形式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刚开始上课时,学生出于新奇,会对交流展示的课堂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可是时间一长,新鲜感没了,热情也会随之减退。这样下去,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此时,需要教师设计多元化的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展示兴致。

2.教师巡视督促,关注交流中的劣势群体

在课堂巡视时,不少教师只注重表现好的学生,而很少去关注需要教师扶一把的学困生。其实,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困生,这些安静的学困生成了被遗忘的部分,成了热闹课堂的陪衬,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将逐渐消退。因此,在巡视时,教师不妨多走近学困生,“或几句轻声细语的鼓励,或了解学习中的困难,或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或轻轻的简短交流。”做练习时,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或复述主要内容时给予适当提示,当学生回答出问题的关键后给予适时的表扬,辅导学生走出困境,攻破难关,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在学生课堂展示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行为,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以便有效地引导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倾听,一定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当学生表达不出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话说出来,千万不能着急,“要耐心耐心再耐心,等待等待再等待!”要知道,倾听就表示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民主,不尊重学生,很容易造成“满堂灌”。对于学生没有展示出来的问题,教师一定要进行延伸训练,把它们一一展现出来,从而开启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谁来做

课堂交流展示的关键是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在课堂展示中,教师都有类似的体会:在每一次展示时,各个小组都有固定的“发言人”,而这些“发言人”多是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时候,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大多数学生都把目光投向他们小组的“发言人”,好像思考问题、回答问题都是“发言人”的事。这样一来,就使后进生备受冷落,长此以往,好学生越来越好,差学生越来越差,这样的语文课堂显然违背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每个小组可以根据以下要求,来确定几个核心人物,作为小组活动的引领者:教师要了解哪些学生有较好的思路和方法,哪些学生对思路和方法有创新;哪些学生对思路和方法存在典型性偏差,哪些学生需要激励。这些情况可以作为教师确定核心人物的依据,并在课前先安排好,以确保学生展示的质量,同时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做法能确保展示有序、高效地进行,也能保证展示的数量和质量。不过,每节课的学情都在发生变化,教师必须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核心人物,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充当核心人物,促进课堂展示有序、高效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