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范文

大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篇1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思政工作;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164-02

从国家层面来讲,经济发展对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改善国民生活和福利水平至关重要。而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其带来的相应问题需要得到及时研究和解决。尤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于教育事业建设而言,经济水平带来的思潮问题进一步突出;对于高校而言,经济发展成果带来了思政工作的巨大挑战。为了及时解决经济发展引发的思政危机,就需要明确经济发展对于思政工作的相应影响,并通过思政工作的有效转型来切实提高思政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提高高校大学生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思政水平。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概述

我国在近4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多源于在国家建设根本和方向上的巨大调整。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强调了经济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并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发展的执行指导,尊重市场规律,鼓励多样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运行,使得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由起步到兴盛,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举世瞩目。在一步步实现经济基础夯实的过程中,重视工农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并在打好经济基础的过程中不断开拓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开拓了新的产业发展道路。而在近年来科技作用进一步突显的情况下,强调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同时,将科技充分应用到经济发展当中,才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在未来有更多的可能[1]。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经济发展增速相对放缓,经济发展的成果作用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当中。首先,从人们的生活水平来看,原有的物资匮乏问题得到极大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等问题有了很大改善。而在经济发展推动下的现代科技进步使得信息技术日渐普及,信息传播速率更高,社会思潮发展突出,国内外的信息交流频繁,带动了东西方以及传统、现代之间的剧烈碰撞。同时,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多为粗放式,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对于生态和环境的巨大破坏,作用在社会发展中就会呈现出经济发展的负面结果[2]。此外,经济发展带来的贫富差距大和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也愈加明显。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于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

(一)经济推动信息技术发展,信息传播更广且杂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必然带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且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也会反作用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不仅实现了互联网的日渐普及,互联网科技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变化也十分突出。互联网传播的信息大多未经筛选,大量的信息直接冲击着信息接收个体。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面对更多更杂的信息往往很难进行甄别,容易受到流行思潮的左右[3]。

(二)经济引发社会面问题,不公平问题更突出

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为追求效率,在发展模式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虽然能够实现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翻番,但其存在的负面性则会作用在社会发展当中。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面对自身所处阶层的薄弱以及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在缺乏正确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之下,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偏颇,对于社会性问题过分关注,且在思考中容易产生偏激甚至仇恨心理,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建立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三)经济发展带来环境问题,负面情绪更为多发

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多为粗放式,发展结果一方面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则是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这其中包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多种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广受关注的雾霾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北方多个省市地区人民的正常生活。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问题不容忽视,而其同时造成的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三、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未认识到经济发展对思政工作的巨大影响

当前许多高校在思政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对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思政工作重视程度不高,没有意识到在经济发展大环境下思政工作的重要性。面对多样化的社会发展现状,高校多主张思想的百花齐放,让大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认同个体自主性的重要性[4]。而其中并未认识到大学生在心智发展上仍不够成熟,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复杂社会环境,容易出现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甚至错误,容易受到极端思潮的影响而在价值观、人生观和思想观的树立上出现严重问题。许多高校虽然开设了思政教育课程,但多停留在表面工作上,教育引导作用不强。

(二)经济辐射下思政工作实效性与针对性不强

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出现了巨大变化。在互联网科技的主推下,社会思潮暗潮汹涌,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也十分巨大。许多高校未意识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社会环境的复杂性,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多为传统和老旧的,并没有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学生个体情况的变化而进行相应改革。思政工作的实效性较差,且在思政工作落实时的针对性不强,没有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变化。当学生个体出现了思想上的问题时,多以程序化的工作方式应对,效果较差。

(三)经济作用下校园主流文化创设仍不够到位

同样源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影响作用,校园主流文化对于大学生个体有着很大的影响,主流文化为健康且积极向上的,则大学生会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而在思想上不断向主流靠拢。当前情况是,一些高校并没有创设校园主流文化的意识,采取自由化、放任式的态度,任由学生自主发展[5]。没有意识到的是,在愈来愈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学生接触到的文化有好有坏,当负面文化占主导并在校园当中蔓延开来时,则学生很容易受到感染和熏陶,出现行为意识上的相应错误。

四、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校思政工作转型策略

(一)重视经济新常态下思政工作,强化思政教育建设

经济发展新常态出现的社会问题也有着新的特点,需要在处理思政工作时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转型,以对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于高校而言,在思政工作当中,应当首先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将思政工作作为所有工作的重要组成,将强化思政教育作为所有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委任专业的思政教师进行课程教授,并对现有的思政教师进行统一而专业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关注经济辐射下的思想动态,改革课程教育方法

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是社会环境的新面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辐射出的是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面临问题的复杂性。为此,高校在开展思政工作时,应当紧跟社会实际,通过与学生的充分接触和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政动态,从而采取相应的思政工作办法。从思政教育课程的落实方面来看,应当就原有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办法。面对话题性和争议性的社会问题,学生难免出现想法上的偏差,通过即时性的教育指导,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避免陷入错误的思想漩涡[6]。

(三)追求社经济发展大目标,强化思想阵地建设

就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发展大目标仍未改变,高校大学生在今后经济发展上发挥的作用将更为重大。高校应紧跟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大目标,重视高校思政工作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应引导校园主流文化向着积极向上和健康方向发展,通过学生会和社团等校园组织的引导性建设,传播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同时,通过班级和学院等集体文化建设,进一步强化校园思想阵地建设,使得高校大学生即使在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新的社会环境时,同样能够以正确的三观对待,以个体的进步促进整体的不断进步,实现国家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结语

从改革开放以来,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步迈向正轨,并在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之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发展到当下,新常态带来的高校思政教育问题需要在足够重视的基础上,采取正确有效的转型策略,才能避免思政工作的滞后性和无效性。只有不断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摆正其思政观念,才能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聪.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国企思想政治工作[J].现代国企研究,2016,(8):262―264.

[2] 周鹏.经济“新常态”视阈下宣传思想工作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实践价值探析[J].理论观察,2016,(7):50-51.

[3] 本刊编辑部.做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工会工作[J].中国工运,2014,(12):1.

[4] 殷海龙.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国企思想政治工作[J].新西部:理论版,2015,(5):61-62.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高等学校;用人单位

近年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社会原因,也有高校教育体制的的原因,只有认真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各方面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1999年开始,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招生人数几年内迅速增长,到200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19%,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高速增长,从2002年的145万到2005年的338万,每年以近70万的数量在增长,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比2005年净增75万人,就业压力空前。那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何如此严重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不足。经济因素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是空前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加大人才的需求量,这就形成了一个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和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供求关系问题。从长远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对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但从目前看,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总量不足,与我国13亿人口的大国身份很不相称,这就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相对比较少,经济发达地区分布不均,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相对落后,当然高新产业更是寥寥无几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有限性,高新技术产业的稀缺性和地区分布不均,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就不足为奇了。

2.高等学校的教育机制不科学。高校是直接培养和造就大学生的地方,高校的教育机制决定了毕业生的质量,大学生的质量又直接影响自身的就业,落后的不科学的教育机制肯定会影响大学生就业。在网络游戏逐渐风靡的今天,游戏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首届中国游戏行业人才培训研讨会”上获息,一款开发成本上千万的游戏,绝大部分开销花在人员薪酬上。尤其是游戏开发人才的薪酬,游戏行业面临的大问题是月薪8000元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于是出现了外国人开发中国游戏的现象,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在作怪。传统的教育体制社会化程度不够,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为社会所接受,这就导致了人才供求关系的脱节。

3.大学生自身的原因。错误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直接原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反应出了不少问题,“高不成”“低不就”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很多大学生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同时也缺乏对现实环境的了解和认识,大学生只认识到了自己学位的优势而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那就是“经验”还是一纸空白。其次,当代大学生“怀才不遇”现象尤为普遍。就业目标瞄准大城市、大企业,对于薪酬有超过一般标准的要求,这在当今的大学生中有相当的代表性。由此而产生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定位对就业的影响,不仅达不到职业的目标,反而会影响职业生涯的走向。

4.用人单位的原因。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或多或少的存在误区,过分注重文凭就是表现之一。很多用人单位不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选拔人才也不做职位调查和岗位分析。他们只是片面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考评选拔人才重学历甚至唯学历,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少本科生或大专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的业务能力差,而用人单位单纯的依学历高低判断一个人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随着高校扩招而愈加严重,如果不及时予以解决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势在必行。

1.社会与用人单位的配合。在社会方面,努力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乃务实之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产业水平,增加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同时还需要用人单位摒弃不科学的择才标准,努力作到树立适应新形式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拘一格选人才。

2.完善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要完善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进一步重视教学工作,摆正教学与科研的位置。其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情况结合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律,抓好专业设置的改革,改变原来不合理的专业设置,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更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针对我国目前的专业职业人才缺乏的现状适时发展职业教育,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的人才。

3. 大学生自身对策。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大学生要(下转第199页)(上接第207页)知识广博,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无论就职国有企业还是个人企业,除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自我调节,应对多变的环境。有人说:“成功=20%的智商+80%的情商”可见在某种程度上心理因素比智力因素更可贵和重要。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要勇于挑战,做一个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任的合格大学生。

综上所述,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注意,只要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相互沟通,就能掌握较充分的信息,从而有利于扩大就业量,也减少企业损失,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良性循环,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参考文献

[1]武向荣.大学生就业风险和职业选择[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2]徐显明.大学理念与依法治[J].中国大学教学,2005,(8).

[3]邱永明.人才与学历关系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期刊,2005,(13).

[4]盛国林.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期刊,2005,(14).

[5]中国劳动保障报[N].

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大学生;诚信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244-02

诚信道德缺失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良好的诚信道德品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成才和成长,也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良好诚信风尚的形成,对高校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诚信是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

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强大中国的重任,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也是诚信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无限机遇,也带来各种可以预测和不可预测的挑战,要维护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秩序的良好运转,就必然需要一批诚实可信的高素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诚信道德水平,正是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诚信品质的需要。

诚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道德基石。市场经济以等价交换为特征,交换的双方必须诚心诚意、恪守信用,结成相互信任的经济关系,交换才能完成。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大学生要想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胜,必须具备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所以,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还是全球经济一体化都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是市场经济对高校提出的必然要求。

二、市场经济对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市场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普遍的,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使社会成员在享受物质文明提高的同时,也在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等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的比较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思想尚未成熟,可塑性较强,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市场经济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错位

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有限,使得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群体利益分配方式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导致青年学生对成才的设计和期望呈现出多视角、多方位的状态,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这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往往对思想观念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具有更大的影响。

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在市场经济消极价值观的冲击下,使不少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出现了功利化倾向,他们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不少大学生滋生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很多不良社会风气在高校中蔓延。比如热衷于兼职打工、做小生意,甚至从事一些非法经营活动,以及学生之间的盲目攀比等。一些学生只重吃穿放松,忽视了自身的修养,不能正确处理挣钱与学习的关系。这些不良风气和错误的价值观念都容易使青年学生忽视大学理论学习和自我完善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二)市场经济造成大学生忽视或轻视诚信道德修养

市场经济确立了个人的经济地位,重视个人利益,使社会价值观念日益个体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发展,使在封闭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价值取向受到了冲击, 市场经济下大学生的就业危机与竞争意识增强,成才意识驱使大学生开始按照社会的要求去塑造自己。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在自己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和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扎实地掌握专业技能,拓宽知识面,主动迎接知识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挑战,才能在未来的知识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当代大学生学习欲望强烈,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多样化,显现出较为浓厚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

在此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偏重于专业课的学习,忽视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学分。同时,大学生个人主体意识逐渐增强,不少青年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注重个人奋斗,片面强调自身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学生们普遍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取决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社会衡量人的价值标准是财富的多少,与品德无关,所以,出现了忽视或轻视思想道德修养的倾向。

三、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现状

诚信既是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儒家视其为“进德修业之本”。 中国向来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都很重视,而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培养亦是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中国高校开设统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课程等,旨在提高大学生诚信道德素质,努力将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一些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教育模式单一,主要体现为课程知识点的统一传授,这种教育模式不符合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的新要求。作为意识形态的范畴,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养成往往具有个体性和自我选择性的发展色彩。但是在普遍的教育方法中,教师不问教学对象是否接受,要求全体学生接受诚信道德教育的普遍模式,掩盖了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差异,脱离学生思想实际情况,这种刻板的教育方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容易导致大学生对思想道德理论课程的漠视和反感,导致高校诚信道德教育缺少实效,流于形式。所以,面对新形势,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形式、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增强时代感,使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有针对性,真正具有实效性,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四、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理念。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下,许多大学生轻视思想道德修养,形成了学好专业知识、找个好工作的功利化思想。并且许多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也不经意间附和了这种意识,认为道德教育课程可有可无。所以,必须纠正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理念,纠正高校重专业教学轻道德素质培养的状况。大学的最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其本质是素质教育,而诚信道德教育便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教育是青年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养成良好道德修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必须让大学生认识到就业不仅是专业技能的竞争,更是人格品德和全面素质的竞争,诚信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构建良好校园环境以利于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高校作为一个文化建设和素质培养的重要基地,应当构建一个有良好风气的校园,创造有利于大学生诚信道德素质养成的学校环境。构建有利于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良好校园环境,严厉打击各种学术舞弊行为;联合有关部门清理整顿校园周边的不良场所;采用网络技术屏蔽不良信息网站等等。其次,教师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大学教职工的道德水平对大学生诚信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所以,要加强师德建设,树立诚信榜样。教师一方面是诚信道德的宣讲者,另一方面是诚信道德的实践者。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有的高校教职工,都应做到诚信为人,诚信做事。尤其是学生工作者首先要以身作则,才有达到言传与身教的完美统一,才能培养出诚实守信有用人才。

3.加强社会实践以利于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人只有在亲自从事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深化对诚信的认识和把握。诚信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实践,只有在社会实践交往中养成诚信习惯,才能在实际生活中诚实守信地为人处事。所以,教育工作者们要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认识社会,在教育的途径和手段上,不能局限于课堂说教,要走向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学生创造一切可能条件参加实践活动,建立统一的社会实践部门,指导学生外出兼职、经商活动,规范和管理校内的各种促销、商演等各种商业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将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化、有序化,这样既能形成学生正确的社会实践观,又有利于学生的诚信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实践中锻炼和体验自己的诚信品质,同时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4.夯实社会经济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需要良好的社会诚信大环境的支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风气,谋取共同发展。经济领域的诚信道德是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的重要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跨越时代,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体制的同时,必须把诚信道德建设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树立现代经营管理模式,以公平竞争作为经营理念。只有在诚信道德建设的这块基石上产生的经济建设,形成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氛围,才有可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霞,禹旭才.论功利视角下的高校诚信教育[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

[2]支戈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阈中的师德建设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08,(8).

篇4

目前,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个人能力,另一个是社会能力。个人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社会能力主要包括组织领导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1.技术能力。大学生创业要过的第一关,就是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类大学生想要进行自主创业,并实现有效的企业管理的话,首先就必须对相关的专业技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尤其是对创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两项关键技术要有深厚的了解,同时还要重视对专业技术的管理与技术人才的引进。虽然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在进行实际创业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专业技术与自身所学的知识会有一定的差别,但作为一个创业者是应当不断学习,不断使自身得到丰富。

2.社会能力。首先是组织领导能力。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缺少不了一些对人事的组织与领导,是否具备优秀的组织与领导能力,对于创业至关重要;其次是经营管理能力。大学生创业具备了正确、先进的经营理念与能力,才能使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与发展。但经营管理能力的体系结构较为庞大与复杂,它至少包括了管理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等;第三是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创业对内对外都免不了沟通交流,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有助于他们了解自身,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就这一点而言对于大学生创业者非常重要,不论是面对合作伙伴、投资人还是客户这点能力都是必须的。

二、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从十的相关会议报告中来看,我国要实现现代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就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大学生创业,这同时还能够对我国教育体制起到完善作用,繁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我国经济发展。大学生创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我国政府及社会方面应当对大学生创业给予相应的支持与鼓励之外,还应当从根本出发,培养当代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思想与能力。那么,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有哪些?笔者重点在于以下方面:

1.树立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意识。目前,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普遍不强,仍需要加强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首先要正确认识自主创业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个人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所以,要使当前的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培养起正确的思想意识,这样才有利于自主创业的进一步实现。自主创业不是盲目的“下海”,也不是无法就业的无奈之举。是要培养工商管理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有过创业的冲动,我们要不断强化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创业冲动,并把这种创业冲动转化为自主创业的意识。如通过学校社团的形式培养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高校对工商管理类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正确认识社会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的需要,加强创业观念教育,积累创业经验。在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使其自身的各种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发挥,并基于对市场经济现状、社会需求现状的考虑,创出成果、创出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要及时跟上社会可续技术发展,及时将相关的先进理论转变为产品成果,这是十报告中对大学生创业的一个期望与任务,以推动我国现代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样才能使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由拥有知识者变为创业者,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做贡献。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都要发挥相应的作用。

2.提升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业素质。提升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业素质是创业的需要、创建一流企业的需要。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来讲,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属于一项创造性的事业,具有来自各方的压力与挑战。要想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自主创业,并成为一个成功、合格的传业者,大学生首先要丰富、增强自身的能力结构体系,比如合作能力、思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等,这样才有比较大的几率获得创业成功。其次要培养创业所必需的综合素质。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需要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抗击挫折的能力、一定的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清醒认识事物的能力等。

3.不断加强自主创新教育和实践。通过学校社团的形式培养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高校对工商管理类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正确认识社会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的需要,加强创业观念教育,积累创业经验。将创业教育、创新教育融入教学内容之中,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通过开设经济、法律、管理、财务等选修课,帮助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积累创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创业能力。工商管理类大学生所学理论本身就与企业经营相关,所以理论教学整体大方向不能与创业实践脱节,否则削弱指导作用。所以积极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等等创业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创业实践水平,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要求大学生多接触社会。让学生们在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正确认识社会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的需要,积累创业经验,提升创业执行力。

三、结语

篇5

【摘要】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攀高,社会上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里白热化的“考研热”正折射出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作为一种解决机制,政府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难的一个主要途径。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与政策下,探究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状况,发现他们面对的问题,并且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对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提供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创业创新;针对性建议

一、引言

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重点人才,大学毕业生能否妥善就业,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2016年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虽然近两年经济下行,但创业与深造确保了2015届大学生就业率总体稳定,2015届大学本专科生自主创业比例是3.0%,超20万大学生选择创业,自主创业比例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创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受教育程度高,学习能力强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在自主创业中占据很大优势。如果能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创业,那么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的发展状况并不是那么乐观,需要各社会阶层进行反思,总结经验。

二、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意识及创新能力弱

尽管我国的创业教育实施多年,但是很多传统观念依然存在而且根深蒂固。对于高校和政府来说,对创业教育缺乏清晰的认识,存在着模棱两可的态度,所以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其次,对大学生自身而言,他们对创业的认知有局限性,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促使他们对创业存在畏难心理。而且,大多数大学生对生活缺乏探索,创新能力弱,以至于没有形成创业动力。

(二)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

针对大学生创业,我国教育部自2002年以来就选取部分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试点,创业教育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有不完善的地方。高校并没有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以造成我国的创业教育课程发展滞后,许多从事高校创业教育的老师,只是简单的凭借自己的浅显认识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业教育的系统开展。而且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它更需要实践的支撑,目前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总的来看,高校对大学生未进行系统全面的创业指导教育。

(三)就业创业政策不健全

虽然政府早已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强调让人们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就业创业方面的相关政策制度还不健全,想要获取相关政策的支持依然很不容易,对大学生来说,尤显突出。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陆续推出了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但是整体上还不够完善。大学生作为一个“半社会”人,还未完全踏入社会,没有广泛的人脉资源以及资金支持,在创业之初举步维艰。

(四)社会上创业氛围不浓

当今多数大学毕业生首选依然是找工作和考研,为什么在就业竞争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大家仍然没有选择创业?这是值得我们大家去反思的。绝大多数人都存在从众心理和求稳心理,他们会想在别人都选择就业时我为什么还要冒着风险去创业。另外,社会上的创业氛围并不浓厚,创业的想法并没有深厚的基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激情并不高。

三、解决大学生创业问题的针对性政策

(一)要加强理论学习,更重视实践经验

大学生是国之栋梁,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针对大学教育,政府和高校应加倍重视,尤其是教育资源稀缺的中西部。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大学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加强理论学习,而且更要珍惜实践机会。目前,大学校园里,认真听课的学生少之又少,普遍养成了迟到、早退、逃课的坏习惯。所以,大学生要认识到就业的严峻性,注重加强自身能力,灵活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二)深化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个好的开端,但是收效并不是很明显,说明当前我国创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高校应该对创业教育进行改革,设置全面系统的课程、选拔优秀的专业老师、安排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适应性创新人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也要转变观念,积极融入创新创业的课堂,吸收创业教育的精髓,转化为创业动力。

(三)注重培养创业创新意识

大学生是国之栋梁,他们的作为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源泉,可见创新精神是多么重要,大学生要尤其注重创业创新意识的培养。创业需要的是好想法,好点子,并迎合社会发展状况的需要,这就需要大学生从理论知识的框架中脱离出来,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新东西,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

(四)完善创业政策体系,搭建更多创业平台

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还相当不完善,需要大力改进。各级政府部门要明确自身具体职责,避免执行过程中的矛盾。完善政策体系,协调统筹,只有广泛宣传,保证落实执行,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与目的。除此之外,政府应该多部门联合,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如能力培训平台,培养大学生创业技能,就是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在校大学生,选拔其中高素质人才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走上创业之路。

四、结语

现如今,创业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主要途径。大学生实现科学就业和创业,与政府创业支持政策的落实和高校加强创业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我国大学毕业生应该审时度势,在有创业意愿的前提下,积极投身创业行列中,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和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

[1]化冰.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409

[2]杨吉春.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2016年第1期

[3]王晓磊、茆琛.多重问题困扰大学生创业[N].西部时报.2009年2月10日

篇6

关键词:衡阳经济新常态;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

“新常态”的概念的出现,是在河南工作时提出的概念性词语。而在APEC会议召开时,在谈到经济发展的情况时,“新常态”的概念又一次被提出同时还对应的做出的相应的具体阐述。这说明“新常态”已不再是一个概念性的词汇,它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式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的判断。它必然会对我国的在政策制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推进经济发展,制定相关问题的解决策略就必须从这一概念出发,只有深刻的认识并学习领会这一概念,才能真正贴合经济发展的需求。衡阳地处我国中部的城市,在教育方面的发展已经步入成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发展,无论是在专业领域方面还是专业技能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在“新常态”的概念引导下,我们要发展衡阳的经济,首先就要解决衡阳的教育以及高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将更多的专业化、技能型的人才引入到我们经济发展的队伍中去,才是我们推行“新常态”经济模式下的重要工作。目前衡阳高职院校的就业表现仍然不尽人意,存在着就业困难的问题。这与我们发展经济的初衷相违背,同时就业矛盾如果不尽快的解决还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在“新常态”经济发展趋势的推动下,我们必须制定一套符合目前发展规律的高校就业策略。让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能够尽快的发挥自身的专业所长,为经济建设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新常态”经济发展的认知

“新常态”这个词汇虽然源自于国外。但在提出这个概念时,是在结合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势头下赋予它更多新的含义。“新”意味着与过去所不同;“常态”则表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的稳定。结合中国经济的发展规律,“新常态”的经济模式,就是在一定的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且又不同于以往,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新常态”的经济发展不同于以往,经济发展的增速已从之前的高速增长趋于中高速增长并逐渐向平稳发展。经济发展的结构状况也在逐渐转变,第三产业逐步赶超第二产业并大力向前发展的趋势。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也发生了转变,由前期发展过程中依靠资本投入、劳力输出以及破坏环境生态的发展,逐步向新的发展形态转变。将制造型产业逐步转型为创造性产业,以科技代替劳力投入,将生产开发建立在经济、环保、长期的发展战略上。

二、结合

“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模式,分析衡阳经济发展的情况“新常态”下的衡阳经济发展既符合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有具有衡阳自有的优势和挑战。衡阳地处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海区域的过度区,因此占据着一定的枢纽地势。能够有效的结合四方的发展趋势推动自身的发展。衡阳目前在经济发展势头上已经呈现出高效的发展态势,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数据对比,我们看到衡阳GDP的发展正蓬勃向上的发展。同时衡阳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在发挥自身枢纽优势的前提下,积极地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将衡阳效应的影响不断的向周围发散。

三、衡阳经济“新常态”发展下,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框架

(1)目前衡阳的经济结构的调整还未达到基本的要求。无法满足“新常态”经济形势下“三二一”结构的发展需求。同时过多的依赖于传统的发展模式,尤其是衡阳周边城乡发展,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投入,导致整体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在衡阳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更多的倚重于衡阳自身所在院校的科技知识的投入,引进更多的专业型人才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产能,更好地推动高质量经济的发展。因此有效的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策略,能够促进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科技知识的投入,能够提升我们经济发展的质量,同时还能够有效的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2)“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意味着经济发展模式下三大产业的岗位需求量也逐渐减缓。然而,高职院校的入学和毕业生增长率并未下降,因此“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带来一定的“供需”矛盾。并且增加的就业压力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3)“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仅是产业结构的模式转变,同时也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一定的就业压力和难度。因此构建新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模式是充分的发挥大学教育资源的作用,提供给学生们更加适合的就业模式。

四、目前就衡阳地区高职学生存在的就业问题

(一)缺少专业的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就业指导缺少一定的主导意识,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不会积极主动的需求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帮助。同时,目前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指导质量也层次不齐,有的只是虚挂名号,实际上无法提供更多的专业性的内容,而有的则是全面撒网的服务,没有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这样的情况及时提出指导意见其实际效果也并不显著。

(二)相应的指导

就业信息平台较为落后,“供需”无法相符高职院校过多的将工作的重心偏移到教育培训过程中了,而忽略了学生毕业前的指导。缺乏相应的就业信息平台,不仅无法实现学生与企业之间的需求结合,也无法追踪毕业大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更无法提供相依的就业帮助。最终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不高,就业专业不对口。不仅仅浪费了人力物力同时也是对知识才能的浪费。

五、“新常态”+“新策略”的就业发展模式

(一)加快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辅导体系的搭建

“新常态”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结果就是将衡阳的经济发展产业由第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转变,即大力发展服务业。高校在进行就业辅导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认清这一发展转变的情况。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能够正面这种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就业。

(二)结合“新常态”的发展建立新的教学体系

“新常态”的经济发展也给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由于目前经济形势逐步偏于稳定,同时产业结构也由最初的工业化向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因此,高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这一发展情况。将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教学相结合,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人才。

(三)结合企业需求提供更加完善的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单纯的进行与就业相关的指导服务。它是结合社会发展导向与高校教育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更加贴合于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能够满足高校毕业生的专业诉求。为了更加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高职院校不仅仅要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评测。同时还应当建立对应的就业网络登记平台。建立起企业与学校,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通过平台在学校的助力下寻找到适合的工作。同时就业指导工作要时刻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服务工作一定要经过专业的论证,才能够确保每一位经过指导的学生能够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需求。

六、结语

衡阳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模式,不仅给衡阳的经济发展带来的一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是给衡阳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就业压力。面对这种新的环境,作为大学生一定要更加充分的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所处的环境,依靠学校提供的专业的建议和指导,有效的面对毕业职业的发展中的困难。坚定自己的理想,实现从“学校环境”到“社会环境”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海新权.新常态下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发展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05):15-18.

[2]黎志联.试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4):19-20.

[3]黄行聪.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6,(04):238.

[4]成晓丽,赵文花,成翠卓.新常态下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新动向研究[J].科研,2015(24):158.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创业;新常态;经济结构;深化改革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自2002年来就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步步攀升,2015年预计毕业人数将高达749万人。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正呈现“新常态”,亦即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逐渐调整优化,政府大力简政放权,经济增长动力趋于多元化。基于这些“新常态”经济特征,可以预见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也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

1 文献回顾

1999年,我国为保证经济发展的人才供给、以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满足青年学生上大学的普遍愿望,开始实行高校大规模的扩招。20世纪初,高校毕业生出现井喷式增长,如2003年中国迎来了中国高校第一个毕业高峰,应届毕业生人数由2002年的145万猛增至201万人。自此以后,毕业生人数每年仍以相当高的速度增长。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给大学生就业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由于21世纪以来的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排斥效应,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资源配置的优化,过剩的人力资源只能退出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愈加困难。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阻碍了大学生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教育结构落后,难以跟上大学生的市场化就业需求。苏剑、盛磊则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归结于当前经济发展阶段下产业结构问题,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分化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使得市场对于大学生有较低的需求。除此以外,吴克明、孙百才还得出结论,认为大学生偏高的就业期望和择业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与国家经济发展与就业情况息息相关的。根据“奥肯定律”,劳动力需求的水平主要由经济增长速度决定。经济增速快,市场就会有较大的劳动力需求,就业岗位增加,失业率低;反之,劳动力需求将减少,导致就业水平降低,失业率增高。这一定律揭示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在发达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印证。国内学者对于“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适用性也做了一些研究。如陈安平、李勋来利用1985-2000年间的实际GDP和有效就业RE的数据,得出了经济增长推动有效就业增长的结论。相反地,另一些学者如蔡畴却认为在中国经济增速的并不存在“奥肯定律”揭示的经验现象,亦即高就业与高速经济增长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因此,即便经济增速下滑,由于劳动力供给产生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呈现新趋势等原因,就业依然能实现稳定增长。而随着新增就业的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有望得到缓解。本文将着重从当前的经济形势出发,剖析“新常态”经济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

2 “新常态”与大学生就业、创业

2.1 经济增速放缓

“新常态”经济最显著的特征

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经验分析的角度看,2010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回落,而城镇新增就业却仍然在稳步增长;尤其地,根据我国2013、2014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见图1),2014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24年以来的新低,仅有7.4%,然而同年我国就业人口并没有随之下降,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22万人,甚至超过了上一年新增就业1310万人的数量。由此可以发现,就业增加对于经济增长的依赖程度正不断减弱;而另―方面,通过对经济增长1个百分比带动的就业增加数的衡量,可以发现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近年来GDP的增长可以带来更多的新增就业,GDP增长的“含金量”更高。因此,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新常态”下的中高速经济增长速度并不一定意味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恶化。(1)7%左右的稳增长速度能基本保障较为充分的就业,不至于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一步加深;(2)放缓的经济增速收缩了荆棘下行区间底线,减弱了短期稳增长压力,也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得到及时的调整;长远来看更是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新常态”经济下,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问题,需要抛弃陈旧的GDP高于一切的理念,认识到无需过于看重经济增速,只要保证经济在合理区间内,大学生就业就能保持相对稳定。

2.2 经济结构调整

除了经济增速放缓,“新常态”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结构逐步调整优化。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传统产业产能大幅超出需求的问题,第二产业陷入了产能过剩的泥潭;而高技术产业则日新月异,大量新兴产业逐渐蓬勃发展。这样的经济结构的调整无疑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新常态”意味着国家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过去的经济发展中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于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有着日益扩张的需求,市场对于农民工等体力劳动者的劳动力需求增加,而对大学毕业生这一类脑力劳动者的需求相对较低。这样的经济发展结构自然而然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然而,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第三产业日益旺盛的需求导致我国产业开始大幅度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201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由46.9%提高到48.2%,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正逐渐得到调整和缓解。第三产业的兴起将带动新的就业增长点,并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更好地发挥就业吸纳作用。并且,相对于传统产业,第三产业、新兴产业的岗位普遍对从业者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日益上升的中高端劳动力的需求也会极大地拓展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定程度上得缓解。

(2)“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调整将有望为大学生提供更“体面”的工作;而这一改变恰恰是与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预期是相符的。大学生们普遍对于就业有较高的期待值;很多高校毕业生并非无业可就,而是由于不能接受现有待遇而形成“自愿失业”。而“新常态”经济下,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劳动者在办公室、写字楼等场所工作,工作环境显著改善;同时,工作的稳定性也会更强。这样一来,大学生的“自愿失业”比例将会大大缩小,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加入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中去。

因此,总的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使得经济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结构更加契合;在刘易斯拐点到来,传统人口红利开始消退的同时,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已经为中国产业升级做好了高文化素质人才的储备,以大学生资源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红利正在形成。

2.3 政府简政放权、深化改革

“新常态”大背景下,“简政放权”是政府部门的自我革新。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厘清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消除束缚市场主体的各种体制,新常态经济下市场活力将进一步释放;对于市场微观主体而言,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也将会出现。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简政放权则有着几点重要意义。

(1)政府简政放权将给予企业发展以充分的自由度,通过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推动工商登记改革等等举措,政府对企业的制约大幅减少,企业将会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推进企业创新、扩大企业规模,市场潜力被进一步激发。作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各企业的蓬勃发展将会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新的契机。

(2)“新常态”下的简政放权将给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随着企业注册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小微企业贷款制度改革、降低企业准入门槛等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的推行和各方面管制尤其是垄断行业管制的放松,政府正努力为创业创新者敞开大门。如2014年,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达到了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的企业更是增长了45.9%,显示了“新常态”经济下政府放权激发出的巨大市场潜力。因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行将鼓励更多大学生投身到自主创业的洪流中,形成新的创业狂潮;并以创业带动就业,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3)“新常态”的新形势下,一些政策的推行将有力地推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如对招用高校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进行社保补贴,将一定程度上改善大学生就业选择时倾向国有企业而不青睐民营企业、个体企业的现状,缓解就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另外,国家鼓励大学生前往二三线城市就业、投入基层工作,满足二三线城市的劳动力需求。还有一系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行也有望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3 结语

总体而言,“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虽然可能带来传统企业用工规模下滑,但它同时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契机。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新的产业结构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会进一步扩张;同时政府简政放权,优化改革等举措给企业与个体创业者松了绑,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然而,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明显,宏观就业压力依旧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需要更多的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1)政府部门应积极发力,通过保证经济稳增长、发展中小企业和基层就业、规范就业市场、不断改善创业环境等手段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虽然目前的GDP增速下滑未必会导致市场就业需求的大幅波动,但“新常态”下的稳增长对于保证就业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只有保证经济增速维持在7%左右的合理区间内才能保持社会就业相对稳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才不至于集中爆发。另外,考虑到中小微企业、基层单位在吸收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巨大潜力,政府应当进一步通过提高小微企业培训补贴、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待遇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前往小微企业、城乡基层等等岗位就业。除此以外,政府还应采取更多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政策鼓励,创造公平的就业创业、环境,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篇8

( 一) 就业岗位数量减少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内经济产业面临结构优化升级,社会分工更加复杂,传统企业可能面临兼并、重组等现象,很多企业为了从自身利益出发,不得不进行裁员来优化企业内部结构以应对经济的变化;另一方面,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尤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原有生活、生产方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传统纯劳动力或其他工作任务将可能完全靠新技术取代,这就导致了一些岗位的淘汰,就业岗位的减少加大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难度。

(二)就业岗位竞争激烈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传统企业已经面临极大挑战,企业的运营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企业为了更好地应对改革,只能减少就业岗位,那么可供大学生选择的余地就减少了,就业竞争就变得尤为激烈;另外,某些热门就业岗位引来大批大学生竞争,而竞争的大学生综合水平参差不齐,报考人数与最终录取人数呈鲜明对比,为了赢得最后的胜利,大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往往过五关斩六将,岗位竞争过程相当激烈。随着大量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还有高学历的劳动力也逐年增加,有些单位的用人门槛无形中被抬高,标明名校、高学历、海归等优先,部分企业单位甚至出现就业歧视等现象,这些人为的条框都给大学生们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三)大学生就业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大学生刚刚真正接触社会,怀着满腔热血,想一踏入社会就能有一番作为,却没有考虑到自己缺乏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和经验,对就业还存在许多美好的幻想,表现出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许多用人单位会优先选择具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大学生往往会被拒绝;其次,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步入社会就能很快找到体面的工作,往往看不上底层一线工作,想一踏入工作岗位就能担任重要职位或任务,不愿重视基础工作,就业观念没有及时得到改变;再次,由于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学生就业首选地是北上广等大城市,而国内内陆地区却成为就业的寒带区。

二、经济新常态下抓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 一) 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领域将发生大的转变,这种转变还会影响社会其他各个方面的转变。过去的经济以高速度为特点,但随之带来的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现象,这也是国家亟须解决如何将经济发展转型到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初衷。大学生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和社会主义的新接班人,抓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促进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客观需要。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抛弃原有的依赖生产要素、廉价劳动力等为成本的生产模式,更多依靠高质量劳动力和创新科技,必须让技术带动生产力,这都需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只有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才能最大限度带动国内经济又快又好又省的发展。

(二)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对高校来说,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学生的就业状况。如果一所大学没有很好的就业率,不仅会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还会进一步影响学校的招生和学生的价值观,最终对学校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当今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情况下,高校要抓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使高校看清市场和产品之间的差距,进而适时改进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将这种调整贯穿到学校教学育人的各个环节,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价值观和心理状态等方面进行适时的指导与培训。在新常态下,高校与学生都处在战略机遇期,高校与学生都要把握时机,增强自信心来应对社会的挑战。学校要对大学生的就业做好一定的指导,使其在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价值观、心理状态等方面做好准备,特别是要做好面向市场的专业指导与培训。

(三)大学生自我生存能力和发展的现实需要

就业是大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大学毕业后顺利就业影响到大学生的自我生存,寄托了百万个家庭的希望,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就业问题不仅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面对现实保持良好的心态,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高校要本着对社会负责任的精神,尽最大努力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帮助大学生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更好的就业,帮助他们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就对大学生的知识硬件要求更高。大学生应该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更应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只有当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才是真的融会贯通,才能应对工作以后的种种难题。

三、经济新常态下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具体策略

( 一)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纠正错误观念

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闻,该谚语能流传千百年,一定具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却给学生灌输了一种错误的观念。许多学生考入大学后贪图享乐,不学无术者遍地开花,难以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最终导致就业时缺乏最基本的竞争力。除此之外,这种思想也给大学生的就业理念造成一定不利影响,大学生会认为考上大学便会工作无忧,当大学梦终实现后,他们便开始贪图享乐。大学生没有认识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自我评价或自我期望值过高,这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百害无一利。要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大学可以混到文凭,但是混不到能力,在他们经过冷静思考后能对自己的未来具有明确的规划,并树立奋斗目标。只有具有了奋斗目标,他们才有动力去努力用功,这样在毕业时就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二)疏导学生消极心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心态

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形势相对严峻,毕业生可能会很迷茫,或在找工作时处处碰壁,或是难以找到合适的、心仪的工作,因此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心态,而这种心态具有一定的传播性。在这种消极心态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对未来的就业过于悲观,总认为社会之大,却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最终丧失了继续求职的信心,甚至开始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基于此,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和教师要积极主动和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要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群体的就业消极理念,例如让学生摒弃毕业即失业、学好学坏一个样和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等。很多学生独立自主能力较差,尤其在面对挫折和迷茫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向谁倾诉,表现出手足无措,长久以来便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自信。而对于大学生来说,良好的自信心是提高自身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若求职时缺乏自信心,就难以完全展现自身的优势,给就业带来一定的障碍。因此学校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和引导学生如何面对各种问题,如何为人处世。学生管理工作者多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学生自信心的缺失。

(三)引导学生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就业思路

由于经济新常态下,就业机会出现一定的减少,但就业并非完全饱和。另一方面,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日渐兴起,这就需要大学生跟上时展的步伐。学校、学生管理者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他们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参与到实践工作中。学生在社会上达到工作要求,专业技能仅占15%,要实现梦想85% 靠的是情商,任何实践性工作都能丰富学生的阅历。另外,国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可以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积极创业。学生若不积极投入到社会中去,便会和社会脱节,长久下去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先就业再择业是目前经济现状下大学生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最佳解决方式。

(四)学校要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为学生寻找就业机会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这并不影响我国整体综合国力的发展,经济的放缓不是经济的萎靡,而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高校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大就业,学校就业指导相关部门要积极探索打造就业指导的精品课程,同时依托社会,积极和企业进行合作(进行联合办学),聘请企业的优秀员工到高校代课或者开讲座,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或者实习时间到企业去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就业。具体来说,学校可从下述几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将国外先进的就业指导理论概括和总结,以便适应国内具体状况。新常态下,大学生作为新生一代,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及时学习科学先进的理念,才能提升自我,在职场竞聘中脱颖而出;第二,要结合新的市场需求和高校多年的就业指导实践,调整专业结构,培养专业技能,建立更为贴近实际的指导理论,使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新时代、新常态下的高校不能仅满足于传授知识与道德培养,更应该具有长远目光,培养高端、有探究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大学生;第三,及时收集国内相关就业和大学生创业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做出政策指导,高校应该大力宣传。

篇9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辽宁医学院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与经济消费行为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着重探析了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消费观念、体育消费动机以及影响其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研究认为大学生对体育消费持肯定态度,并能够逐步意识到体育消费不仅具有强身健体、增进健康的本质功能,而且它还具备了娱乐休闲的功能。辽宁医学院学生在体育上的消费以体育服装类,小型运动器材和参加各种体育训练培训为主,而对于轮滑这一类新型项目的消费能力处于初级阶段,呈现出随技术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也提高的趋势,其主要受器材的影响。

关键词 :大学生;体育消费;体育消费意识;经济消费能力

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消费行为是比较重要的一种。体育消费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体育消费的狭义定义是指参与体育活动或者观赏运动竞赛的过程中所对体育服务的产品或者直接有关的实物产品、精神产品的消费行为。而广义上的体育消费除包含狭义体育消费内涵还包含直接的体育消费,如观看比赛时的交通费、住宿费以及食品、饮料等方面的所有费用。体育消费的本质是通过消费的过程来满足参与者的心理消费需求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国民经济自2005 年以来其增长速度可达7%左右,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据资料观察,我国体育经济发展80%的动因来自于国民经济增长,体育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一大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产业化改革的大趋势下,如何促使体育经济的高效和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随着中国GDP 数值的上升居民消费水平也会随之升高,消费市场将助推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体育消费,但问题的关键是能否设计出消费者喜闻乐见的体育消费项目。所以,我们大力地研究体育消费也是有效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与途径。

大学生在我国体育消费群中的比重是不容忽视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体育消费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本文以辽宁医学院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与经济消费行为为研究对象,以“体育消费”、“大学生体育消费”等作为

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国内主流数据库内进行检索,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同时,对辽宁医学院400 名学生(女300,男100)发放了《大学学生体育消费意识与消费行为调查表》以调查消费的需求、动机以及对当前体育消费满意度等(回收384 份,回收率为96%)并运用spss17.0 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一、经济发展背景下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

我们知道,所谓的消费结构就是指在消费过程中由于社会生产的制约所产生的需求和供给,其二者间往往会呈现除种类与比例的关系。通常,我们将消费结构分为:实物消费结构和价值消费结构两类,也有将其分为体育实物消费结构、参与性体育消费结构、体育信息类消费以及劳务类体育消费结构等。

所谓体育实物类消费就是指人们购买体育实物类商品或在参与和体育有关的活动中,所消耗的实物产品。其主要包括运动服装、器械、纪念币、体育彩票等实物。在对400 名辽宁医学院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中,其结果显示实物消费中男生有67.2%,女生有66.0%,从这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男女大学生在体育实物方面的消费都比较高。

所谓参与性体育消费就是指人们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而在学校或班级中参与到与体育相关的各种活动中进行的消费。从表1中我们看到男生在此方面的消费占15.7%,女生占体育消费总额的12.0%,男生略高于女生。

所谓体育信息类消费是指人们购买体育报刊、杂志、书籍等;参加各种体育训练培训、活动等方面的消费。表1 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此类的消费中男生占3.7%,女生占1.6%,男生在此方面的消费略高于女生。

所谓劳务类体育消费就是指为了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或因身体状况而需要相关体育活动进行辅助治疗的消费。在此类的消费中,男生占7.6%,女生占15.8%。女生此方面的消费接近男生的两倍。究其主要原因,本文认为是女生人数多,又热衷于瑜伽、健美操这样的健美运动。

二、经济发展背景下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

调查显示:400 名辽宁医学院在校大学生中有52%的男生参加体育运动为了增强体质,塑造提醒,有58%的女生为了健美,培养身材。同时,男生参加体育运动多是为了健身和其他,占体育消费的82%;女生主要是为了健美和精神娱乐,以增加生活的情趣和交友,占体育消费总额的80%。

消费动机是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或者购买欲望的表现,其常常被说成消费者的购买活动动力。事实上,消费动机是消费者在实现消费行为的基础,其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导致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是否实现。由此,我们可以解释什么是体育消费动机。本文认为所谓的体育消费动机是指对体育比赛、锻炼等感兴趣的人群经过一定的刺激并由此所引起了消费的欲望或者反应。分析认为,影响体育消费动机强弱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来自于人体内部对生命的需要,例如健身可以实现强体、可以延年益寿。其二,是来自人体的外部影响(社会因素)。例如,对于美的追求或者朋友间的相互攀比等。体育消费动机中,不同性别的消费人群会消费动机的种类及强度也不同。大多数女生认为体育可以增强体力或健康;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娱乐需要;丰富余暇生活;减肥、健美体型。而大多数男生则认为体育可以增强体力或健康;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娱乐需要;为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丰富余暇生活。

三、经济发展背景下大学生体育消费影响因素

通过表3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辽宁医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在体育消费结构中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信息类体育消费最少,劳务性体育消费中女生消费比例明显高于男生。

那么具体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上述现象的产生呢,本文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消费者的经济来源差异。就我国现在的国情而言,在校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靠家庭的供给。而我国的各地经济发展处于不均衡的现状,所有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在体育消费行为上的不同。第二方面是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不同。上述研究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的在校体育消费主要是实物类消费,例如运动服、运动鞋等。而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穿着习惯,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体育消费行为上的差异。第三方面是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承受能力不同。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实施,大学生不再实行分配制度,这样一来就增加了大学生毕业就业的竞争激烈程度。而由此问题产生的连锁反应就是大学生要在体育锻炼的同时兼顾好自己的学业。由于大学生在承受学习压力上的不同也就导致了其在体育消费上的选择不同。第四方面是消费场所的因素。由于大学生们的体育活动一般都在校园内进行,再加上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都很齐全,因此,大学生无需到校外进行锻炼,这就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的参与型消费。第五方面是消费观念的不同。我们知道体育价值观往往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体育消费行为。就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而言,仅仅通过体育教育还难以得到有效的培育。因此,不同体育价值观的背景下必然会出现不同的体育消费行为。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辽宁医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对体育消费持着肯定的态度,在消费意识上能够逐步意识到体育消费不仅具有强身健体、增进健康的本质功能,而且还具有娱乐休闲的功能。部分大学生已经将体育消费纳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上辽宁医学院的大学生主要有来自经济来源、学习压力、消费习惯、消费场所以及消费观念等五个方面。调查结果也显示,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活动中,有70%的男生上网,女生中55%上网,40%在逛街,44%的聊天,男生中50%从事体育锻炼,女生30%从事体育锻炼。这些说明体育消费在大学生的生活中还没成为主要的活动,换句话讲体育消费的意识还有待提高。在体育消费结构中,大学生消费最主要的是体育服装等实物类,其次是参加学校体育活动类消费。女生在劳务性体育消费明显高于男生,这说明女大学生更加注重身材和精神娱乐。

从研究中我们看到,体育场地、器材较少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总之,经济发展对于在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影响是巨大的,来自经济发展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在体育消费的内容、数额以及频率上要好于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连锁性反应间接性的影响了我国大学生在校体育消费水平提高。

四、引导在校大学生合理体育消费的建议

针对本文的研究结果及所分析出的问题,建议高校要积极开展体育消费的引导工作。具体而言,要突出在校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时加以引导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从而建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同时,高校要大力开展好体育教学改革,组织与实施好课外体育活动,通过多途径帮助学生养成科学体育锻炼的习惯。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竞赛的过程中,要做到依据不同心理、生理特点有效地开展。

通过研究我们知道,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不强,更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对体育消费所带来的积极作用认识不够,从而影响了其体育消费的动机。当然,在引导大学生体育消费上,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开展相关体育消费理论课和专题讲座。不仅如此,高校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加以对在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引导。

体育消费的关键是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传统的体育场地和运动项目在当下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优势已并不明显。一些新型的体育项目出现激发了大学生们的体育消费热潮,如轮滑运动。因此,建议高校担负起协助与引导相关企业或研发机构进行新型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与推广。

课题名称:

本文系辽宁医学院校企科研合作项目:高校体育教学中花样轮滑鞋与休闲轮滑鞋应用比较分析,编号:YA2013031。

参考文献:

[1]陈善平,张中江,潘秀刚,姚明霞,王一帆.大学生体育消费满意度调查[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04).

[2]廖文豪,王雪梅.浅析大学生体育消费基本情况分析与消费动机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02.

篇10

关键词:中国经济结构;大学生就业;多元化;自主择业

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就业受制于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结构逐渐变得多元、开放,需要高等教育为其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持,而当前各行各业的规范与对人才的要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经济结构特征解读,分析导致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相关原因,探索相应的改革举措,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1中国经济结构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各行各业的就业情况息息相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对中国的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中国经济结构的比重,甚至可以带动一个行业的兴盛和繁荣;同理,大学生的就业也深受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大学生从业的意愿和想法。因此,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大学生就业之间关系密切[1]。

1.1大学生的就业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大学生是社会劳动力中的特殊群体,是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最具创新活力的人力,一旦他们投入经济活动之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社会普通劳动力无法比拟的[2]。高素质劳动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没有高素质的劳动力,就没有经济效率的提高,也没有经济发展质的飞跃。因此,大学生就业会对中国经济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3]。

1.2中国的经济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经济结构的调整就是经济发展要素的重新配置和人才资源的重新分配。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必定因为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发生重大改变[4]。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失衡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滞后会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和地域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并长期存在。

2当前中国经济结构环境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2.1增强大学生对就业市场及经济结构的了解

根据上海财经大学2013年度“千村调查”项目显示,农村适龄劳动力中选择外出务工或经商的比例为35.1%,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量,虽然他们没有非常专业的技术和技能,但是在当前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他们的就业相比大学生的就业而言,更加容易。同时,大学生的毕业人数逐年递增,以2015年为例,约为749万人,加上以往毕业未就业的人数,大学生待就业总数逾800万人,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受到了很大挑战。如果大学生对中国就业市场的了解还不够充分,以及对我国的经济结构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大学生的就业就会很盲目,会出现个人就业意愿与市场需求就业岗位之间的不匹配。因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市场,应增强大学生对就业市场及经济结构的了解,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和竞争优势。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显示,新兴的信息技术产业以及节能环保型企业会获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这一基础之上进行分析,大学生就可以尽力争取就业市场中符合自己自身条件且就业前景好的岗位[5]。

2.2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专业优势及职业竞争力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平衡,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自主品牌,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比重较大,这些产业结构急需得到改变。我国正在不断鼓励发展新型环保以及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大学生的技术水平以及专业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如何实现将大学生的自身能力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促进大学生的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荒”的问题将是需要研究的方向。实现大学生的有效就业,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要更加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结构当中对人才的要求,同时,也要大学生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技术,在未来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大学生在就业当中,应在专业性的平台上施展自己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优势,获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视域下研究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就业与我国的经济结构联系紧密,大学生的就业研究离不开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宏观视域的分析。近年来,就业市场愈发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大学生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大学生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与能力,改变传统就业、择业观念。高校需要积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准确、有用的就业信息,结合当前经济结构形势,对具体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从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邢繁辉.当代中国经济结构视域下大学生就业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3.

[2]成长群.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湖北大学生就业调查为例[D].武汉:武汉大学,2010:12.

[3]史慕华.政策网络视阈下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4:7.

[4]何仕.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6.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绿色消费观 培养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158-0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问题日益突出,他们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消费观的塑造和培养,会影响到他们的品德行为的形成,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只有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才能把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导向,进一步培养他们健康的消费心理、引导他们树立绿色的消费观。

一、引导树立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意义

1.引导大学生树立绿色消费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需要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正确的绿色消费观的引导和正确消费观的确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意义首先体现在大学生能够自主抵制消费主义的腐蚀。从现在的奢侈消费、攀比消费等消费异化中有所改变,正确认识到绿色消费的重要性,从而影响改变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让学生的远大理想可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在一起;其次,正确的消费观会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消费结构。消费活动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作为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绿色正确的消费活动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完善消费结构,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到什么是正确合理的消费,如何通过正确的绿色消费促进自己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使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统一;第三,正确的消费引导和确立,让大学生培养出了社会责任感和环境危机感,以前错误的消费行为缺少了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危机感,虽然消费是他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升,但是亚健康的生活状态和不正确的生活态度让他们始终在消费生活中是一个受害者。而绿色消费观则让这个错误的生活状态有所改观,它的引导让人们认识到正确消费行为的重要性,了解到社会责任和环境生态密不可分,在考虑到满足自己消费的同时,也要体现出社会责任和保护环境,从而在心中产生合理的消费观,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社会也能良性的发展;最后,大学生作为新生力量,对我国未来国民素质起到了基础作用,作为新生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消费在社会消费中起到了引领作用。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养成,有效带动社会群体正确的消费走向,成为当代社会消费的主流,让绿色消费成为大众化的生活消费,扭转了社会风气,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素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引导大学生树立绿色消费观有利于推动“三型”校园的建设。推动“三型”校园建设需要通过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来实现。第一,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校园的过程中,积极开展绿色消费观有助于大学生投身于建设中,使每一位学生通过传统美德和现代生态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在生活的实践中体现出来,让大学生培养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树立绿色消费意识,避免浪费,让每一位大学生培养出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让“节约型”校园建设成为可能;第二,绿色消费观的教育引导可以改变学生对自然及社会的认知,加强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注,从而转换为对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爱,从而减少同学、老师间的矛盾,促进团结力和凝聚力,让“关爱型”校园建设带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三,正确绿色的消费观是由片面过度的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的进化,大学生受到正确消费观的指引,通过丰富的精神消费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从而自觉抵制错误的消费观念。正确的三观建立,促进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给予优秀文化新的活力,树立校园良好的文化氛围,推动“文化型”校园的建设。

3.引导大学生树立绿色消费观有利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离不开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到的正确的绿色消费观。第一,大学生作为消费的主体,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的利用都具有重大的影响。要促进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改变旧时大学生存在的过度消费等一系列消费问题,从而改善社会环境问题,让环境污染、资源的短缺不再导致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停滞。正确的消费观引导,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没有收入的消费者,不再像以前一样的浪费及享受消费,使其对物质的需求量有效减少,从而对资源的损耗和环境的开发相应减少,促进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作为拥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大国,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大学生更应该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摒弃盲目的攀比消费、人情消费、超前消费等错误消费,树立有利于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观念,并且注入当今新的活力,促进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消费作为经济发展三大动力之一,正确的消费观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观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绿色产业成为社会的新热点,绿色的消费观念让更多的人开始对新的领域进行创业,更多新的活力注入进来,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从传统的资源型社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经济模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蜕变,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篇12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其含义在学术界、理论界没有统一的界定,总体而言,“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旨在通过消耗较少的自然资源、污染较少的环境,获得较多的经济产出。国内学者一般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①o2010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同年,我国“碳排放和碳减排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成功列入国家首批启动的“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这意味着我国在建设新能源经济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此,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理应响应国家的号召,在校园里实施和推广低碳新生活。考虑到大学生在建设“低碳经济”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及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有必要提出一个新概念:校园低碳经济,即一种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学习、工作、生活三位一体的经济模式,校园低碳经济是指在校园中实行低碳经济的生活模式,教育及引导广大师生参与到低碳校园建设当中②,做节能环保、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先锋,营造人文型、生态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校园,促进高等学科教育的发展和高级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2研究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目的及方法

2.1研究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目的

2.1.1大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推广低碳经济对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从被引进到被接收、被采纳、再到被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可是当今严峻的生态环境明显表示我们已经没有时间来等待它慢慢被接受,现代社会迫切的需要我们尽快地把低碳经济引入到我们生活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联系很紧密,并擅长于接受新知识,对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也易于进行深入理解和推广,虽然低碳经济具体概念至今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他们有着较强的理论知识,有着较高的素质,也有着较强接受最新理念的能力,在校园里推广低碳经济,能够很快的被大学生所吸收,进而向全社会推广。

2.1.2大学生是未来实践低碳经济的主体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部门的组织推动,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低碳经济的主体,在他们中推广低碳经济更有利于我国新经济模式的发展。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二十一世纪是大学生的时代,他们将担任着未来社会建设的重任。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加强对大学生的低碳经济理念的教育,把低碳经济的观念植入他们的心中,并引导他们把这一理念实践到现实生活中,这对于建设低碳国度、低碳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大学生这一新生代力量,是未来建设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低碳经济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讲,关系了我们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在他们中推广低碳经济能更好达到最终目的。

2.1.3大学生具有很好的带头作用在中国,大学生是知识分子的代表,有着很重要的社会地位,他们被看作是一种标杆和风向标,能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如果一个大学生能把低碳经济相关理念进行深入理解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那他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对其家人、朋友、同事等身边的人产生影响,使低碳经济的概念以乘倍数增长的速度在社会中广泛推广。当把这种低碳经济意识贯彻到实际生活中,这个社会就会在这些大学生的带领下,走出一条低碳之路。

2.2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研究方法

《低碳经济在大学生中推广问题的研究》是针对于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相关问题展开的,主要就低碳经济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对于促进低碳经济在各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此,项目组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2.2.1资料收集法由于项目立足于高校,所以项目组成员深入有代表性的十几所高校,深入学生群体,对学生于低碳经济的了解现状进行调查,对他们的低碳经济生活的方式进行研究,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收集分析,找准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项目组成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得到了很多详细的数据及信息,为其研究做支撑。

2.2.2文献法项目组成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和整理中外各种文献资料,通过阅读经典书籍,了解相关的理念和作者思想,总括和提炼出了自己的观点。现阶段,低碳经济在国内的发展主要介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中,而在国外,低碳经济相关方面发展更进一步,已经向较成熟的实践过程迈进,公民意识更加深入和具体。

2.2.3学生带动法在项目实施后期,项目组成员提出了针对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相关措施,为了验证其可行性,项目组选取了一部分人进行特定培养,让他们遵循要求开展相关活动,同时让他们带动、感染他周围的学生,实践证明,项目组成员提出的措施能有效达到推广低碳经济的目的。

3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相关问题及原因

项目组成员通过对成都具有代表性的十几所大学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后,找出了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下面就进行具体分析。

3.1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不足,对低碳经济还没能很好的实施众所周知,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是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理解低碳经济的重要前提。根据笔者对成都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的2000多份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访谈记录的数据,可分析得知,当代大学生中环保意识很好的只有18%,其中66%的是环保意识一般的,而差的要占到23%,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低碳环保意识决定着我国未来低碳环保的发展方向,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迫在眉睫。按理说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高等学科教育,同时也能够及时的接触到社会信息,他们的环保意识应该比较强。然而从分析结果来看,事实却并非如此。笔者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出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学校环保意识教育机制不健全大学校园由于更侧重于高等的素质教育,可能在环保意识教育方面比较欠缺,而大学生由于在校期间相对于初中和高中更加的自由,因此在个人的自律方面会较之高中有所欠缺,环保意识没能强化于大学生行为意识中。

3.1.2舆论宣传机制不健全低碳环保意识是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如果能够不断地受到舆论媒体的宣传报道的熏陶,那么对于其树立一种良好的低碳环保意识有着重要作用。舆论的导向力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各高校对低碳经济的重视程度不高,而同学们的低碳意识也不强烈,校园里也就缺乏了相对健全的舆论宣传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的薄弱。

3.2大学生对低碳经济认识不够充分,不能准确理解其内涵低碳经济自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以来,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能否正确的理解其内涵,对于当代大学生能否正确的践行与宣传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于低碳经济的理解却并不乐观,根据调查得知,有59%的同学了解过低碳经济,但是他们并不掌握其确切含义及行为方式,只是大概知道部分内容,而31%的同学虽然听说过低碳经济,但是并不知道其具体是什么意思。只有6%的同学十分了解其内涵。因此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还是十分,必要的,有必要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低碳经济的确切含义,进而指导他们在现实生活当中低碳经济理念的实践,让低碳经济深入每位大学生的心中。大学生对低碳经济认识不够充分,原因在于:

3.2.1低碳经济作为新生的经济模式,还没能有效地深入人心低碳经济一词是最近几年刚刚兴起的新名词,作为一种新生的经济模式,其与之前的产业结构有很多不同。习惯了以往的经济模式,而对于这个新起步的模式的认识的并不充分,导致低碳经济没有能够大众化,深入人心。

3.2.2低碳经济的概念本身不好界定,导致大学生对其认识模糊低碳经济,其含义至今在学术界、理论界都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由于这种众说纷纭的现状,当代大学生无法准确的把握其概念与含义,或许只有一种是是而非的认识。低碳经济的这种宏观性和广泛性使得大学生对其认识比较模糊。

3.2.3虽然低碳经济已经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但是其发展并不成熟,大学生对其认识可能只是名词上的感知,并没有切实体会到本质低碳经济作为新生的经济模式,虽然最近几年提出的比较火热,但是其技术上并不成熟,大学生对其的产业生产模式以及其带来的产品体会的并不深刻,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也只是在于表面的感知上,并没有体会其内涵。

3.3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存在不小的阻力前面已经提到,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存在着一些困难,当问及“您认为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生活模式的困难有哪些”时,大家指出了很多不同的阻力,其中19%的同学认为是理念上的差距,48%的同学认为是来自生活习惯上的阻力,33%的同学认为是现实中的制约。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习惯和社会经济中各种不低碳的产业等现实的制约是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最大阻力。因此在以后的推广中我们要侧重于引导同学们改变生活习惯以及消除现实中实践低碳行为的各种制约因素,同时加强在理念认识上的宣传教育。

4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措施及建议

根据项目组针对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后,项目组提出以下几点推广措施及建议:

4.1实施低碳经济教育,增强大学生低碳行为意识所谓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笔者认为大学生的低碳行为意识主要是指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在大学生头脑中形成的主观印象。因此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关键是要增强大学生的低碳行为意识。高校作为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的教育机构和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组织,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举办专题讲座是一种增强大学生低碳意识的有效方法,它能够在短时间内,普及低碳知识,让大学生形成低碳意识。学校在培养大学生低碳意识时应重点关注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并学习低碳意识,履行低碳行为,使低碳思维模式融入到每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4.2建设低碳经济机制,促进大学生低碳学习方式学习是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低碳经济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推动大学生以低碳方式进行学习。首先,学校可建立二手教材回收再利用机制。跟据我们调查,每年高校毕业生离校之际人均将会处理掉200元左右的旧书,而这些旧书当中大部分是可回收、再利用的。对于课程内容变化较小的教材,通过建立二手教材回收再利用机制,在学校图书馆、后勤中心或者教材科等机构设立一个专门的二手教材回收部,以合理价格收购旧教材,并出售给所需同学,这种行为能有效减少大学生教材纸张使用量,同时可大大减少大学生教育费用,更有助于贫困同学完成学业,促进大学生学习低碳,以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理念。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纸张使用量大的问题,高校应加快建设信息化的步伐。信息化、无纸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前提,针对校园中的纸张浪费现象,高校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的功能④,通过无纸化教学、电子化考试、毕业论文电子化等形式减少纸张使用量,达到低碳机制的贯彻和实施,进而使学习方式向低碳转变。

4.3营造低碳经济环境,激励大学生低碳生活模式众所周知,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甚至有的时候在众多影响因素里占着主要地位。所谓低碳经济环境是一个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处处充满着低碳经济的多维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有着良好的低碳意识,有着高素质的低碳行为,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发展大学生低碳经济将会事半功倍,这种意识熏陶有利于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校园,要在校园里营造低碳环境,主要是着手于“衣”、“食”、“住”、“行”等相关方面④。在穿衣方面,应提倡选择棉质、亚麻和丝绸,不仅环保、时尚,而且耐穿,女生尽量少买不必要的衣物。在饮食方面,应提倡大学生多食用蔬菜、水果,少食用肉类、油炸类食品,这不仅有利于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健康的发展。在出行方面,应提倡大学生尽量选择步行或搭乘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时刻关注汽车尾气排放指标,以身作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增加自己对低碳的认知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的,在推行低碳经济的当今社会,各高校也可以开发一种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模式,从平时生活点点滴滴入手,促进大学生践行各种低碳行为。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大学生生活模式的多样化,各高校普遍存在着浪费现象。就拿水资源为例,由于很多高校没有对大学生实施水费购买机制,因而他们的节约水源的意识并不是很强。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可以引进社会上的水费机制,实行按比例收取水费,同时也可以针对用水情况实施奖惩机制,把水源浪费严重的寝室予以张贴,形成一种惩罚,并把收集起来的水费用于植树造林。总之,在大学校园里建立一个良好的低碳生活模式,营造一个低碳经济环境是行之有效的推广低碳经济的方法。

4.4设立低碳经济学科,培养低碳经济专业人才通过笔者调查得知,加强低碳知识宣传和低碳文化传播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开展和普及,政府扮演着“低碳经济倡导者”这一重要角色,大学生普遍认为在校园中宣传低碳经济比政府面向公众宣传所取得的效果更加显著及深入,所以各高校需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在校园内的推广及相应人才的培养。针对这一新型经济模式,学校可开设低碳经济相关课程,通过课堂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对相关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知识的培养,让大学生系统的学习低碳经济知识,树立起低碳经济意识,必要时还可以针对那些对低碳经济有着较高兴趣的人进行专业化培训,培养低碳经济的专业人才,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

篇13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地方本科院校 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176-02

一、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按比率推算,约有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近年来各高校纷纷鼓励大学生更新就业思路、创新就业模式,开辟多元化就业渠道,特别提倡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6%,比前两年有所增长。然而,大学生们虽有创业热情,其创业成功率却很低,大学生创业园作为商业孵化器的功能并未完全发挥。从当前同情看,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非常必要,且必须长期坚持。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和创业的机遇,另一方面使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只有培养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毕业生,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提供相应的人力、智力、技术支持。而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的相关程度决定了地方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推动力的大小,具体表现为学科专业设置的产业结构背景情况、高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契合度、科技辐射能力与区域经济特色的相关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特色的融合度等。

其次,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每年大约增加五六十万人以上。而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加上国际贸易摩擦频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相关产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特别是随着“无就业的经济增长”的出现,传统经济创造新岗位的能力有限,技术进步大大减少了制造过程中的工作岗位。由此,大学生创业成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最后,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使命转变的需要。从20世纪末开始,大学的职能不再局限于教学和研究,而是出现了普遍的创业模式。这种“创业型大学”拥有一个能够把知识进行商业化与商品化综合的内部系统,不仅包含了用于沟通或技术转移的办公机构,以在产业界与学术界之间架起桥梁,而且包括对研究内容的调整以及对研究预算的分配,从而满足私人和公共部门的要求。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外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997年,清华大学发起首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标志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始兴起。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和实践,如今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初步形成规模,但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尚未融入正规教育体系。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地方本科院校中仍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大多数高校尚未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主流教育体系,在教学管理方面并未给予充分重视,具体表现为课程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明确的专业和学科,在认识上还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上升到办学理念的高度。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自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起,该校先后开设了创业学、投资创业、网上创业、策划学与创业思维训练等课程,但主要以选修课形式向大学生开设,视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同时,该校开设相关课程的院系有工商管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信息与统计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各院系往往就自身的学科领域开课,全校没有形成统一的培养教学目标和基础性课程设置,各院系从事相关创业教育的教师基本属于单兵作战,相互之间缺乏组织协调。

(二)整体水平落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应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课程体系。正式的课程体系主要指创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模式,而现行的教学模式大多是课堂讲授加案例讨论,与创新创业教育所强调的实践操作性产生矛盾,这与相关师资不足密切相关。目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或缺乏较高的理论水平,或缺乏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特别是创业经验)。在创业研究方面,地方本科院校无论是举办创业研讨会、出版研究成果还是开展课题研究等方面都与国内水平有一定差距。如广西财经学院2005-2011年间,在创业工作的理论研究上仅获3项省级教改课题,2项厅级课题。此外,虽然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在创业培训、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方面有较大投入,但效果和预期有较大差距。笔者曾对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的大学生进行过关于创业意识的调查,91.54%的被调查者对于国家相关创业政策不知道或认识模糊,46.65%的被调查者不了解学校大学生创业园的情况,43.11%的被调查者认为创业园的发展状况一般。

(三)支持环境有待改善。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认为我国的创业环境需要大力改善。其一,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宏观决策上,尚未出台明确、有力的政策与规定,而现行的部分鼓励政策难以真正贯彻执行。其二,社会上对大学生创业认识不足,大多数家长都倾向于让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社会主体价值观对创业者没有形成尊重和支持的氛围。其三,鼓励高校师生创新创业需要有相应的资本市场制度安排,而风险投资基金对大学生的投资几乎为零,事实上在调查中,约50%的学生认为制约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因素是资金问题。

三、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在笔者的调查中,83.7%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开展正式的创业教育,64.17%的被调查者认为开展创业教育的时间最好是大二或大三。在创业学生应具备的技能方面,55.31%的被调查者认为应提高市场洞察力,27.3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掌握专业知识,22.44%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培养意志品质,15.35%的被调查者则认为了解政策知识很重要。由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经验,结合自身的特色和学科优势,构建能够适应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基础层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实施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地方本科院校的个性化发展表现在将其办学理念定位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当前,地方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创新资源不足,缺乏大批创新创业人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这方面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迄今为止,美国已有近1700所高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并已形成较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体系。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大致分为四大类:创业意识类(如创意激发、信息搜索、机会评估等)、创业知识类(如创新战略、组织设计、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资本市场、电子商务、税务制度、合同与交易、国际贸易等)、创业能力素质类(如团队建设、应变能力、管理沟通等)、创业实务操作类(如商业机会选择、商业策划书、资本筹集、创业竞赛、危机管理等),其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按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及职业创新需求程度展开,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有鉴于此,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在课程结构方面增加综合课程的比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多开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公共类课程,并列入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计划,设立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学分。此外,可通过试办创新创业教育辅修专业,全面提高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

(二)操作层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平台。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与当地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门办学。一方面从企业或政府邀请成功的企业家、咨询师、创业投资人、政府官员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增加学生与创业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实用的创业指导。同时,学校应创造条件适当鼓励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参与企业咨询管理、创办经营企业、进行各种相关研究活动,以保证有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对创业领域的实践、发展趋势有良好的洞察力。另一方面多让学生到企业中去,通过现场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真正地实行校企结合。如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专业实习的机会,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地点的实地考察,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以发掘专业领域中可能的商机。

(三)提高层面:总结推广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典范,鼓励大学生尝试创新创业。地方本科院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交流与活动的组织,对大学生中自主创业成功的典范及时地总结与宣传,推动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形成。如可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门户网站、宣传平台的方式,扩大孵化园的社会影响力,同时搭建创业政策宣传平台,鼓励和动员更多有志于创业的学生通过网络途径集中了解孵化园的有关信息和创业政策。网络平台也可以给予基地内创业团队有力的网上宣传平台,为孵化项目的宣传、经营提供便利。此外,还可以在整合原有大学生自主创业培训班、企业家面对面、SIYB创业培训班等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创业培训力度,通过创业报告会、创业论坛、创业计划书撰写培训、孵化项目培训等具有针对性、层次性的创业培训,激励广大学生创业激情、动员更多学生参加创业,推动学校创业教育的新发展。

(四)保障层面:积极宣传,争取政府和社会的倡导和支持。地方本科院校除积极宣传、制定相应政策、设立专项创业资金,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良好氛围外,还应加强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相关中介机构的密切合作,积极进行政策协调,促成资源共享,理顺外部关系,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优良的环境和服务。毕竟,只有在社会宽容、变革的环境中,创业才能生存和发展。

篇14

    关键词:大学生;金融危机 ;就业

    1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8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创历史纪录的559万,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2009年将突破600万人。与此同时,2008年我国GDP同比增长9%,这是中国经济增速自2006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必然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尽管如此,由于我国仍然保持着GDP的高增长水平,就业需求增长的基本环境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关键问题在于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对就业需求的结构有很大影响。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原本风光无比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等金融机构,几乎都大幅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而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外资银行也放缓了发展步伐,地产、汽车、广告等实体经济受到波及,石油石化、能源、矿产、出口贸易、物流类也前景不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与经济增速的放缓相反,逐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给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增加了许多就业压力。

    2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前景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特别重要的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教育部门积极出台七大举措全力促进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是教育系统迅速行动,逐级落实责任,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的就业。二是千方百计为毕业生,特别是为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专业的毕业生收集岗位信息。三是举办系列招聘活动,全面提高就业信息服务水平。四是全面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大力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五是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重点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六是广泛组织实习实践,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七是要求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积极应对形势变化,加强对毕业生的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辩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帮助学生坚定信心,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积极主动地就业;同时,大力倡导“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此外,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也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赢”结果。

    3金融危机下毕业生的应对之策

    逐年增加的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不言而喻。然而面对已成事实的严峻就业形势,大学生们更要学会冷静思考,积极行动,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3.1调整心态、理性分析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相信市场是公平的。职业化程度高、学习能力强、团队合作好的大学生,永远会被市场需要;要自信通过努力,是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其次,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就应该多了解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和就业形势,并提早规划自己的职业,不要把自己关在学术的象牙塔里。最后,大学生要清醒客观地认识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很严峻,应该变压力为动力,适当降低期望值,还要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要放低姿态,要懂得从基层做起,吃苦耐劳,这样的态度更能获得就业机会。

    3.2积极行动、调整策略

    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要想比别人多点机会,就必须要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尽早到单位进行实习,以此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积极主动地就业。要多尝试,不气馁,善于总结,能客观评价自己,避免高不就低不成,应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作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不要把求职的目光盯在传统的“集中”的区域、行业、单位。尽管金融危机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并不特别明朗,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应有长远打算,寄希望在短期中就能找到合适工作是不现实的。

    3.3掌握方法、轻松面试

    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制作一份清晰的简历,所以求职的第一步是要学会制作个人简历。简单明晰的简历更容易让招聘方抓住重点。因此简历一般用A4纸打印一页即可,最多不要超过2页。简历内容应该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经历、知识结构(所学专业及核心课程的列表)、实践经历、获奖情况、技能证书以及与工作有关的兴趣爱好。在“应聘职位”一栏,不要为了增加录取可能而填写过多的职位,一般填写一个职位,最多不超过两个职位。一般,招聘方接到求职简历后最关注的内容依次是:社会实践和兼职经历、所学专业、毕业院校、英语和计算机水平、性格及爱好特长、外在形象等。在面试中,企业最看重的首先是个人潜质,也就是应聘者与岗位的匹配度;其次是专业知识、谈吐、个性特征和形象气质。而在人的素养方面,最不能让企业负责人接受的是“不诚实”。所以在面试中要尽量放松,恰如其分地展现自己的风采,切忌夸夸其谈、虚假捏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