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探索价值观的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

篇1

【关键词】水电工程;管理;方法;控制

水电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具有生产周期长、投资额大、协作部门多,施工环境复杂多变等特点,并且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及其他资源市场等条件的影响。对于工程造价,其特征复杂多变,主要有单一性、多样性和重复性等。目前,浪费的现象在工程投资中显而易见,主要是因为投资概念不成熟和管理制度不完善等。

1 现今国内水电工程造价现状

1.1 缺乏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国内的工作中,工程造价往往是通过多个环节来进行管理的,主要是采取“分立式”的管理方式。即设计方的造价专业人员负责项目建设在设计部分的全部造价监控,符合自行招标能力要求的项目方或具备招标资格的造价咨询单位负责承发包部分的造价监控,监管单位的造价技术人员负责施工部分的造价控监控,符合审价要求的造价单位负责竣工后的评价部分的造价监控。 这种管理模式并不利于工程造价和投资的有效控制。况且工程造价监控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各个部分之间息息相关,各个部分是否得当,往往需要通过相邻的部分来检验,理论上各个部分之间须紧密联系,缺一不可,这便于统一管理。

1.2 预算定额与水电工程“特点”不适应

目前,国内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编制主要是通过单位来进行估价的。单位估价中的定额都是由行政部门编制和颁发的,体现了这个行业、这一时期的“共同点”,这与具体的工程项目中的“特点”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水电工程造价受地理、气候变化等其他自然资源的影响巨大,具有突出的“特点”,这与全国的通用定额“共同点”之间发生巨大冲突,因此该管理模式并不完善,因为它没法反映出企业的实际水平,也不能体现企业的竞争优势。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这些缺陷显得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工程造价,提高工程造价的编制水平。以下主要对工程造价中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如何更好地管理及控制进行探索

2 强化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的方法

2.1 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工作

2.1.1 科学确定建设总投资

我们要尽量收集准确和详细的资料,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掌握建设工程的预算经费,掌握建筑材料的预算价格。此外还需要对国内外市场上相似的项目建设情况充分地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确保可行性研究的深度和质量的基础上,认真学习研究造价方法,以提高投资估算的准确度和质量。

2.1.2 通过“实物计算法”确定水电工程造价

因为水电工程的“特点”和全国定额通用的“共同点”有较大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实物计算法”来进行计算和规划,它不含有水电工程中“定额法”计价的缺点,它可以根据水电工程显著的“特点”问题,使设计与施工可以紧密联系,正确地反映出工程的实际投资成本。这样方便于进行管理和控制工程造价。

2.1.3 健全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的制度

加强管理部门的执行能力,强化各部门的管理能力,确保可以健全工程造价的管理制度的一切因素。各部门要全力合作,积极配合,采取科学的分析方法,多方面比较各种方案,尽可能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达到最好效果。当确定方案后仍需组织专家进行科学地评定,评价人员在评价时要做到:综合市场等各方面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评定,以减少投资的风险。

2.1.4实行工程设计招标

在工程的设计中采用多家竞标,多家竞争。中标的设计做出的投资估算一般较接近招标文件所规定的投资范围,这不仅有利于加快设计速度,而且有利于提高设计质量,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

2.2 设计阶段的管理和成本控制

2.2.1 优选设计方案

通过显示资料可以看出,当项目的设计部分对整个工程的影响率达到75%左右时,设计部分在水电工程造价的控制方面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加强设计阶段的管理和投资控制尤为重要。在设计方案选择的过程中要深入勘查,因为水电工程造价受自然因素影响巨大,因此要协调好供水,防洪,发电效益与生态系统建设之间的关系。在方案选择过程中要加强的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量化设计方案的技术和经济评价指标。这可以通过组织专家进行综合评比,为建设项目选择出优秀合理的设计方案。

2.2.2 推行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是设计过程中比较有效的控制方法。设计人员要严格参造设计原则和经济指标,把设计造价严格控制在规定限额之内。加强全程管理监督,严格控制变更,克服只顾埋头画图,不顾算账的现象。

2.2.3 审查设计概算和预算

设计概算和预算结果是项目竣工验收,考查设计经济的合理性和投资的有效性的重要依据。因此审查工作不容马虎,需认真对待,从而使设计阶段的预算更加准确,以防止设计和施工发生脱节的现象,从而减少成本。

2.3 实施阶段的管理和成本控制

2.3.1 强化控制投资观念,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监控

虽然施工时期对整个工程的影响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施工时期的成本控制是否合理也将影响到整个工程的造价问题。在施工时期,做好监督管理是我们的重点工作。

目前建筑市场交易仍然有许多非法的竞争出现,普遍出现违反相关法规,垄断造价、不按要求施工、以次充好、拖欠工资等现象,使得许多建设项目的建筑出现性能差、工期延长、预算超额、经济效益低、污染严重等现象。因此,我们需要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投资意识,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对全程监控,把各个阶段紧密联系起来,随时纠正偏差,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资源。

2.3.2 做好施工设备和材料的管理

对于设备和材料的管理,坚持以大渠道供货为主,自行采购为辅的原则,在自行采购中,要严格把紧质量关,以求物美价廉。严格执行质量检查和监督,避免因材料质量不合格等原因造成的返工,节约投资成本,以达到节省设备材料投资的目的。

2.3.3 加强合同管理

合同是一个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在施工阶段,任何项目都要签订合同,必须要有立项依据和报告。严格根据合同内容规定的协议,认真落实合同中的相关工期,价款的计算方式等。严格履行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减少索赔等现象的发生。

2.3.4 严格审查竣工结算

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的最后部分,核定该工程造价的主要评价指标竣工结算。竣工结算阶段,竣工结算大于施工图结算的现象很容易发生。因此要求造价工程师以高度社会责任感为出发点,严格根据合同规定,预算及费用定额,竣工资料和国家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以及工程造价的计算程序等,认真审核该工程的实际量。

3 结语

科学的造价管理和有效的控制,不仅有利于保证和监督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投资效益,保护投资方和承包方的合法权益,而且有利于促进和完善市场竞争体制。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不但要全程的造价监管,而且在项目建设的整个进程中也必须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对每个阶段实施全程监控,才能达到良好的投资环境,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郭春荣.浅谈水利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3).

[2]邓小玉.探讨如何加强水利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J].大科技,2012(1).

篇2

【关键词】烟草;加工工艺;质量管理

0.引言

烟草工业属于制造业,其加工工艺过程需经若干道工序的处理,在这些处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工艺参数多达300多个。因此,在实际的工艺质量管理中,如何有效地识别对产品加工质量影响较大的工序,并科学系统地去控制这些繁杂的工序参数,不断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对当前竞争益激烈的烟草制造企业来说显得十分必要。近年来,公司经过长期探索实践,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强较强的加工工艺工序及加工参数精细化控制体系,为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1.重点工序的识别及精细化控制

通常,卷烟制造从烟片投料到烟丝制成全过程,需经过近20道工序的工艺处理。在上述众多工序中,部分是为了满足连续化生产条件下物料的输送过程,另一部分则是对卷烟品质有着重要影响,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者吸食安全起关键作用的加工工序。在现有的烟草质量管理过程中,对于工序的管理一直存在较大的误区,比如在部分对卷烟品质影响不大的工序上投人了较大的人力、物力进行设备维护保养、运行参数监管,而在那些对卷烟吸味有着重大影响的工序上则疏于维护、控制及管理,造成在制过程波动较大,过程控制精度较差,直接影响了产品质量的提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卷烟制造过程所涉及的工序进行了系统化分类识别,并有针对性地重点加强了那些影响卷烟吸味及吸食安全性工序的监管,通过建立重点工序批次专检、定期点检、周期性自检“三位一体”的精细化质量控制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质量控制重点不突出、质量管理针对性不强”的粗放式工序控制管理方法,有效提升了加工制造过程控制能力,显著降低了质量管理成本。

1.1重点工序的识别方法

重点工序的建立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则:(1)对卷烟产品物理质量、感官质量、烟气化学等指标具有重大影响的工序,如烟片回潮、叶丝干燥等涉及到烟草高温高湿处理加工的工序;(2)在制过程质量波动较大、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工序,如加香加料、叶丝混配等易引起产品吸味发生重大变更的工序。

1.2重点工序的精细化控制方法

重点工序的精细化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1)建立重点工序的批次首尾检及换牌的管理制度,如批次尾料的处理,换牌后设备的清洗等;(2)建立设备工艺性能的定期点检及设备保养维护制度,如工艺热风温度、流量计等计量仪器的定期校验;(3)建立生产过程周期性的自检和专检制度,如水压力、蒸汽压力、压缩空气压力等能源动力是否满足工艺需求的自检。

2.强化“四个注重”

注重实效性,在构建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不是制定的管理文件数量越多越好,也不是管理文件规定的越细越好。文件的数量是由组织的活动性质、过程复杂程度和员工能力决定的,在符合标准和满足运行控制的条件下,管理体系文件应尽可能减少。注重全员参与,这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获益,一定要使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体系文件的制定和论证,增强全员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员工自觉把自己的工作同企业服务质量、顾客利益联系起来,确保体系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都得到有效的实施和控制。注重教育培训,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岗位职责要求和员工个人能力等因素,确定真实、科学的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规划,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员工培训;要加强培训过程控制,提高培训效果,打造一支质量意识高、责任感强、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提供资源保证。

注重运行效率,要明确各有关职能和层次的职责和权限,界定管理部门之间的接口,理顺管理关系,规范工作程序,细化工作准则,形成规范、流畅、高效的体系运行流程,切实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3.采用科学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经过了传统质量管理阶段,质量检验管理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即现代质量管理阶段)。“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最初是由菲根堡姆于1961年提出的。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旨在通过让顾客和所有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经。它遵循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2)全员参与;(3)领导作用;(4)管理的系统方法;(5)过程和方法;(6)持续改进;(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第一次明确提出这八项原则。明确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企业来说永远是进行时而非过去时。企业经过ISO9000认证后一定要量力而行,重在贯彻落实,持续有效地开展内审,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提高全体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合作性。建立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改善和不断改进机制。

严格按PDCA循环来执行,以保证质量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

4.建立与完善工艺参数标准

4.1工艺观测类参数建立方法

该类参数应满足以下原则:(1)其波动对卷烟在制品、成品的一般质量特性(如烟丝的填充能力、烟支物理指标及外观)的影响程度较大;(2)不同产品均使用相同的设置值。该类参数的具体实例如:滚筒转速;调节阀门开度;烟支长度等。

4.2工艺控制类参数建立方法

该类参数应满足以下原则:(1)其波动对在制品或产品的关键或重要质量特性的影响程度较大,或表征过程关键要求;(2)可根据产品需要设置不同的控制值,以获得个性化的加工质量。该类参数的具体实例如烟片含水率,工艺热风温度,物料进料流量,烟支质量等。

4.3能源动力类参数建立方法

该类参数应满足以下原则:(1)生产的能源、动力输人要求,如蒸汽压力、压缩空气压力、水压力、温度等等;(2)制造过程的环境要求,如环境湿度、环境温度等。

【参考文献】

[1]王军.烟草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浅析[J].经营管理者,2009,(19).

[2]朱常峰.烟草商业构建流程化质量管理体系初探 [J].湖南烟草,2010,(04).

[3]张健春.论烟草企业精品质量管理之路[J].经营管理者,2011,(07).

篇3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

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环境,大学生价值观的产生与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文化环境、家庭环境、经济环境等的影响。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不仅大学生价值观不断地受到影响,而且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身经验也会不断地完善、改变,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因此,在外界的环境影响下,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与经历的不同,便会形成多样的价值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也随之出现,它产生的原因,首先是由于文化的多元化势必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文化是价值观的载体,价值观通过文化这一载体,在意识上不断影响着大学生。其次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加快了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形成。媒体作用的不断加强,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流通速度的不断加快,这些都为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形成,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大学生的价值观在飞速的网络信息化时代,经受着冲击与考验,大学生面对着文化的多样、纷繁的信息、文化形式以及信息表现形式的多样等,势必会产生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价值观念,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

二、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所进行的“德育”课,是培养大学生接受主导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每一个社会都极其重视价值观教育,社会成员一旦价值观出现失序、混乱,冲突,那么人类的道德将面临缺失,社会将面临混乱的局面,信仰将面临崩塌,会严重阻碍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因此,价值观教育在任何一个社会都非常重视其教育内容,高校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在不断地探索价值观教育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塑造,在宣扬主导价值观的同时,通过文学、管理、电影等手段与方式,有意或无意中阐述着价值观多元化的存在。

价值观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它担负着对大学生道德品行的培养、个人精神层面的修养、科学价值观的塑造等方面的教育。面对着精神领域教育的弱势,加强高校德育的实施,加强价值观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人才的全方位培养,使大学生成为科技的掌握者,同时又具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节操,良好的品行,真正成为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全方面人才。

三、高校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多元化价值观下的创新性

社会的进步、发展使得各种观念、文化、利益主体能够共同存在,在相互融合与冲突中,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环境,多元化价值观正是这种复杂社会环境的衍生物。面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高校价值观教育应当形成一种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价值观教育机制,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首先,教师要以高尚的师德风范,影响和感染大学生。大学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教师的日常言行举止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价值示范带头作用,教师要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要在不断进取和创造中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热爱生命、珍惜人生;教师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坚定的探索精神,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具备不盲从、不轻信、不唯上、不唯书而只唯实的求真科学态度;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师要有正确的事业价值观,忠诚教育事业,恪尽职守,崇尚正义,淡泊名利,追求真理,开拓创新与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去感染他的学生;高校教师务必坚持真理的标准,要不受任何外界的压力,勇于探索知识真谛,倡导学术自由。

篇4

一、案例展示

情景1:将三角形硬纸板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做上不同颜色的记号,再把三个角剪下来(在同一平面内)拼在一起展示给学生看。(投影展示)

问题1:刚才演示的是什么知识?

生:以前研究过了,说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情景2:一个矩形,(用多媒体课件)标出它的四个内角(都是直角),内角和是360°。拉动一个顶点,得到一个任意四边形。

问题2:四边形的内角和还是360°吗?

生:可以仿照刚才的做法,用拼角的方法来说明这个四边形的内角和还是360°。(同学演示)

问题3:一个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这是本节课的研究重点。(板书课题)

师:命题的证明必须要有严谨的推理论证过程。课本第81页上介绍:连一条对角线,将四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证明。接下来请同学们利用已学的知识进一步尝试命题的其他证法,并写出完整的证明步骤 。

生1:可以连两条对角线,将四边形变成四个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证明。(投影展示学生的证明过程)

生2:也可以过一顶点作一边的平行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证明。

问题4:刚才展示了几位同学的证明过程,能否概括一下这几位同学的证题思路?

生:将四边形内角和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内角和来证明。还有一种是:过一顶点作一边的平行线,除了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外,还用到了平行线的性质。

问题5:既然可以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来证明此命题,怎么构造三角形就成了证明这个命题的关键,除了连对角线外,请同学们研究一下还有没有其他构造三角形的方法?独立思考之后开展热烈讨论。

生:在四边形内任取一点,再与四个顶点相连可以构成四个三角形,证明过程只要将连两条对角线(刚才展示的)的方法稍稍修改一下就行。

师:这个同学的思路比较新颖,能提出不同的看法,他用的证明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没有其他的意见补充?

生1:虽然只是将同学的方法作了小小的变动,但他的思路更宽了,值得我们学习!

生2:刚才两位同学的证法太繁琐了,只要在四边形的一边上取一点与它不相邻的两个顶点连接起来就能构成三个三角形。(投影展示)

问题6: 用哪种方法更简捷些?为什么?同时请将前面所有的证明方法进行适当的归类?(将各种证法逐一展示回放 )

……

学生探究的热情达到。同学们不但想出的证法多、证明过程规范而且能对各种方法进行归类、优化和提升。

二、教学感悟

(1)设计情境,让学生在“做”与合作中自我提升。教学设计中,通过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及相互交流的机会;学生建立在已有的相关知识基础之上的推理与知识的迁移能力就会得到提升。往往同一节内容或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教师的设计之下,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授课形式和课堂效果。

(2)运用技术,拓宽学生提升数学素养的渠道。教师在对教材的分析与整合中要潜心研究和尝试多种价值的融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的地位和真正需求,更多关注学生在想什么,要什么,未来需要什么。尽可能拓宽学生提升各种能力的渠道。

(3)营造氛围,体现教材的探索价值,实现高效课堂。教师应注重教学思想的开放性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教材中典型的“传统问题”与“传统方法”也可被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创新不是单纯的方法或是技巧,更多的是一种状态、一种氛围,在师生共同营造出来的探究环境中,学生有了求异精神,思维将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也将更加高涨。这样,学生不仅能大胆质疑,敢于说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或结论;也能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高效课堂也就自然形成了。

(4)恰当评价,体现教材的思想价值及教学的教育性。在教学中要发挥好评价的导向功能,一个好的教学评价系统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本节课动态化的评价过程,使得问题解决的方法呈现出相对多样化,但多样化不是目的,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优化。课堂上应更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体现教材的思想价值与教育性。

篇5

一、继承我国价值观教育的优秀传统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社会在人的伦理、道德提升中所取得的成就,对当今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借鉴意义。

1.“仁爱”为核心的儒家的伦理思想为人们建立了人格理想和人生价值观。儒家道德学说认为“仁”是社会道和德的依据,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道德行为都要以“仁”为根本,是个人安身立命根本。正是从“仁义”出发,孔子提出忠信、中庸、礼义等伦理范畴,孟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品德规范。

2.以“义利观”为基本特点的价值取向。儒家所确立的“见利思义”、“观得思义”、“义以为上”、“以义导利”、“舍生取义”的“义利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主导的价值取向,成为了人们的崇尚与追求,形成了博大的民族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我国出现了许多为国家和民族而献身的英雄。在民众的生活中形成了崇高道义,弘扬仁义,以民族大业为重的道德风尚。

3.内外相结合的教化方式。中国传统社会进行价值观教育采用了自我教化和外在教化相结合的方式。在外在教化中,统治者或德高望重的社会成员要求社会成员接触和认识社会价值观并遵循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自我教化是通过反省、慎独、知行合一的修身方法使社会成员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接受、理解社会规范,把外在教化的价值规范融入到社会生活,成为自觉遵守的准则,将社会价值观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人格。这种方式在传统价值观教育中处于基础地位,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二、认真总结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经验

1.形成了完整的青少年道德教育过程模式。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提高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等五个阶段。道德教育过程是青少年参加社会活动和交往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是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影响的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这对于今天构建价值观培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2.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富有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青少年成长所处的环境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价值观教育把握社会大背景下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特点,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对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进行调整,这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为社会奉献的精神,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才。

3.积极引导青少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党和政府很重视引导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加深他们对社会的了解,进而促进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部、等部门要求大、中学生利用寒暑假,积极开展学雷锋、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义务劳动、红色旅游和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并为他们提供便利条件。这对于价值观形成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4.社会、学校、家庭齐心协力共同开展价值观教育。青少年价值观是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建国以来重视社会、学校、家庭三者联合起来共同培育青少年的价值观。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利用学校主阵地,整合社会资源,探索价值观教育中社会教育的特点,三者拧成一股绳,共同推进了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

三、借鉴国外价值观教育的经验

1.注重主体性教育。国外价值观教育模式认为,价值观教育只有注重学生和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价值澄清模式认为,价值观不是学习或灌输而得来的,要教会学生选择价值观,利用一切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在自我选择的行动中澄清价值,从而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这体现了在教育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分析社会问题能力、判断能力。“体谅模式”反对传统的脱离学生生活的价值观教育方法,倡导价值观教育应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体现学生的成长与情感需要。

2.关注青少年的生命价值。国外价值观教育研究认为,青少年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教育的目的所在。社会道德规范、伦理原则、价值规范都是为青少年的生活服务的,价值观教育的真谛在于注重人的价值。因此,在价值观教育中重视青少年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生命及其价值,这对于我们在价值观教育中脱离青少年的生活实际,忽视他们的生活和学生对自己生命的认识,具有借鉴意义。

3.注重价值观规律的研究。国外的价值观教育大都重视对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规律研究。如价值观澄清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拉斯思、哈明等人把价值澄清的完整过程可划分为选择、赞赏和行动三个阶段,具体又分为完全自由地选择;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进行自由选择;对每一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后作出选择;做出喜欢的选择并对选择感到满意;乐于向别人公布自己的选择;根据做出的选择行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断重复的七个步骤;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把道德判断划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个水平,惩罚与服从阶段;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人际协调阶段;社会制度与良心维系阶段;至上的权利、社会契约或权利阶段;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等六个阶段。

4.教育方法的虚拟性。美国的拉斯思、哈明等人的价值观澄清理论中的讨论法,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的讨论法,都具有虚拟性,这种讨论法的虚拟性的特点是,它与学生的自身的现实利益关系不大,因此,在讨论过程中容易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容易使他们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借鉴国外价值观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和所实施的方法,有利于建构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弥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的不足。

四、加强价值观理论研究,为青少年的价值观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的建构,以理论研究作为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思想和理论体系,以此来指导价值观的培育实践。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原则。坚持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原则。从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尊重、关心、理解他们,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他们的自觉追求、内心信念和行为准则。坚持一元价值取向与多元价值取向结合的原则。要倡导社会的价值理想及实现价值目标方面的一元价值取向。同时尊重青少年个体的价值选择多样性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独立性,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呈现多维性和多层次的特点。价值观培育中,在社会主导价值观统一下,建立分层次的教育目标,达到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科学结合。理论认知和行为认同结合的原则。使青少年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道德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是青少年道德理想和人格的最高追求。并在日常生活和行为中,感受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利益、喜悦和幸福。

篇6

一、情感及情感交互式设计的意义

情感不仅仅是人主观的心理反应,它是人在自然界中整体感知力的一部分,它具有稳定性、重复性及复杂性,是一种基于心理和生理共同的体验和认知。在现实生活中,人往往会由于种种干扰因素,而对自然界的个体及事务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反应,而这种心理反应往往又会藉由生理行为而外显。这种生理行为的外显就会和人机工程和人机交互而联系起来。    

当下,社会整体的物质生产能力在不断加强,这使得社会人士对于设计的品质及要求越来越高,甚至可以说是严格。“人人皆用户”甚至“人人皆产品经理”的情况似乎也越来越普遍。大众对于设计的需求,不再仅停留在简单的功能性层面,而逐步提升至内涵、思想和文化层面,用户开始希望自己与产品,有更多的可以达成“共鸣”的可能。基于此,传统的交互设计也亟需作出改变。设计师在设计时,除了功能性、实用性、可行性之外,要开始注重对于用户行为的探索,试着以多种方式,去了解用户的习惯,感受到用户的需求,更多地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而不是“主观造物”。    

文章认为,设计,就是要让用户对产品产生欲望,基于人的欲望,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激发,进一步促使了设计的产生。欲望是人性的基础组成部分,低级的欲望仅仅满足一时之欢或者片刻之欢,仅基于片面来满足需求,或是产品的实用,抑或是产品的适应面广等;而高级的欲望可以满足长效性的渴望,从用户的使用反馈中,来表现出一种魅力,而在构建这种高级欲望产品的过程中,其所需要考虑的,必然超于产品本身,给使用者更多带来倩感上的交流,这样,也更能贯彻设计师“以人为本”的意识。

二、移动应用与情感交互式设计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质量的大力提升,也带动了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作为移动应用的直接载体,开始充斥于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截止2015年10月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9.5亿,约占总人口数的70%。考虑到部分用户所持有设备不止一台,估计10.5亿台移动设备,每天打开超过20次,每次平均使用8分钟以上,单个用户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高于2.7小时,接近3小时;根据艾瑞M USERTRACKER显示,2016年10月,日活跃数超过1亿的APP共有8款。调查同时显示,绝大部分的手机用户表示,手机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对于移动应用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功能性,更乐于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探究、享受、愉悦的心理感受。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在不同的使用机制及使用环境中,用户对于移动应用的使用效果反馈也不同。因此,对于移动应用中的情感交互式设计的研究,不仅要停留在常规观察分析层面,更要有一套系统的认知和研究思路。

三、情感式交互设计在移动应用中的体现    

(一)功能上的实用   

功能指的是物体或者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发挥的有效作用。作为一个独立的音乐APP,“落网”的功能就是为小众的音乐爱好者人群,提供独立音乐的一个内容载体。例如,每日更新的“音乐期刊”。与其他音乐类APP,在上线初,就推出很多种门类的音乐及歌曲,使用户可以自由选择音乐来听的方式不同,落网在上线伊始,其功能仅仅只有向听众单方面输出推荐歌曲,然后用户听歌这一种模式。    

基于这种单向的功能输出模式,笔者认为这是落网在无形中积累忠实用户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给予开发团队的维护以及APP自身发展前景的一个探索阶段,这种方式在持续了一段时间后,落网开始逐步上线“单曲”、“专栏”、“活动”等线上线下结合的功能,同时也对以往推介的历史期刊进行了细分,并且开始与独立音乐人合作,在固定板块进行“原创推荐”。以上,笔者认为是“落网”在基于用户需求及软件基本功能方面的考虑后,揉合情感化交互设计,做的一次初步尝试。    

当“人脸识别”开始风靡并被一些其他门类的移动应用进行实际应用后,“落网APP”旗下的另一个音乐软件“EMO”已经上线。“EMO”一词来源于EMOTIONAL,即情绪摇滚。"EMO”的功能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通过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来识别用户情绪,并根据用户的情绪来匹配音乐。其功能简单,却深受用户喜爱,一是因为它有趣的功能契合了很多音乐爱好者“随便听听”的态度,二是落网通过长期的用户积累,已经形成了“高质量、小众、独立音乐”的感受,简单的界面设计直截了当,可以让用户获得最简单的功能,但是却丰富、有趣的倩感体验。这种贴心的功能设计,“润物细无声”般地打动着用户。    

(二)视觉设计上的走心    

视觉设计作为用户对于一个产品或者一款移动应用的最直观感受,其往往起到了能否在第一时间打动用户,吸引用户的作用。落网的识别标志,简单大方,但同时又很美观,独特的天鹅造型,给人一种舒适、亲密,却又不同于其他音乐软件的心理感受,与“落网APP”独立音乐的内容相辅相成。于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落网”围绕该天鹅形象,开发出一系列周边衍生品及文创产品。     

“落网”的用户界面设计,整体清爽,功能一目了然。而同期的其他音乐类软件,如QQ音乐、搜狗音乐、酷我音乐盒等,普遍存在页面复杂,功能性承载较多,在识别度上,“落网”具有独特性;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包合了一定的匹配度和情感适配意义;同时由于视觉界面设计的高辨析度,也相应提高了“落网”用户对于该软件的识别度和记忆度,无形当中增加了用户黏性。    

(三)内容上的情感交叉    

内容是移动应用的基本竞争力,移动应用是内容的载体和输出介质,而不断更新并且创造可以吸引用户的内容,便形成了移动应用的活力。      

“落网”关注优质内容的推荐,注重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每日的“音乐期刊”中,不仅包含歌曲,亦包含一张与音乐风格相配套的封面图,同时还有关于音乐的背后故事,或者音乐人感受之类的文章,丰富且多元。在诱导用户使用APP功能的过程中,“落网”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引起用户的好奇心,从而进一步去探索软件的深层次内容,把“落网”的价值观,传达给用户,同时,这也是情感式交互设计中亟需探索和深究的问题。    

(四)核心情感价值的提炼及完善    

移动应用中最基本的就是完成功能性的呈现,而这些往往是用户下载移动类软件的初衷。而交互设计,则直接影响用户在探索功能过程中的感受。交互可以分为“用户可见的交互”、“被用户认知”、“被用户认可”三个阶段。这其中牵涉到的,其实是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及完善过程,也是核心竞争力逐步凸显的一个过程。随着“落网”的发展,其SLOGAN也由“落网,我们记录独立音乐,转变成为“独立,不独于世”。这是一种自我表述,亦是一种态度,同时,也是软件由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开始向思想契合等方面的转变,在价值观上,获得用户更多的认知。

四、基于价值主张设计的移动应用情感式交互设计    

(一)价值主张设计与传统设计思维的不同    

较之传统设计思维中,人们习惯于从分析问题开始入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探索方案,这其中会诞生好几种解决措施,而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之中的人们,会择优选择解决路径。无数分析法、理论论证法、数据采集法等方法的面世,无疑让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在潜意识中采取理性思维。过度理性思考的弊端就是,会忽略行为主体“人”的感受,人作为事件的主导者及参与者,其人性并未得到极大的释放,反而被抑制。这时,大众开始呼吁“以人为本”。    

(二)价值主张设计实施方法      

“价值主张设计”的方法,主要是在一张纸上进行九宫格划分,在设计伊始就将设计主题进行明确标注(这点将有利于把握设计方向和思考的中心点),同时把设计师和设计参与者等基本信息进行填写,右上角的‘旧期”以及“版本”标注则更有利于把握团队设计进程和设计思考的记录。    

从画布中,我们不难看出,“价值主张设计”直指设计各个环节的核心点。九个不同的格子,用便笺书写后贴在画布上,每一张纸,涉及用户、对应产品、渠道、工程师等不同信息,代表成千上万种可能性的替代方案,这点是为了帮助设计师和设计参与者找到最佳的方案。其中,方形图代表的是客观因素和设计工具的存在,圆饼形图则对设计的主观情感因素进行了细分,在整个设计思考过程中,把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进行良好整合。而使用便笺最大的好处就是便利,且可以随时替换。在这整个对于设计的探究中,将帮助我们的设计思维进行推敲,由迸发灵感到整理灵感,由零散趋于完整,由多点多面的切入趋于核心点集中。设计师及设计参与者,在这样一个自由环境中,以平等的方式彼此讨论,进行多方面的思维和信息整理,将会更直接地意识到客户的重要性,也更能知晓如何为用户创造价值,也就是说,整个“价值主张设计”的画布,即围绕大,展开,进一步探讨“价值”。      

(三)价值主张设计的用户本质    

引用自张凌燕在((设计思维一右脑时代必备创新思考力》一书中总结的传统商业思维与设计思维的不同点的对比图,笔者在这张图的基础上,结合设计思维,比较分析了传统设计思维与价值主张设计思维之间的区别。    

将上面两张图进一步对比和对表格进行延伸分析后,我们会发现,当结合设计思维来思考问题时,传统思维和价值主张设计思维,其最终的指向就是“物”与“人”,传统设计思维用产品来反映设计,而价值主张设计思维,则是用“价值”来彰显设计。把整个设计实现的过程,真正落实到了实践中,用“机遇”的视角来分析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思路明晰,不断尝试,进而进行不断地创新,直至解决问题。

五、移动应用中的情感式交互价值主张设计

移动应用市场的快速增长,使得设计师开始更多地换位思考,人与产品之间关系的多样性,不仅仅是使用关系,而是一种自然流露的倩感关系。    

价值主张设计,把设计思维中的核心关注点,真正地引向用户本身,这意味着一切设计始于人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更好地为个性化需求服务;而不以事物或者问题为中心,不仅可以规避设计过程中的繁琐和失败,还可以强调始终保持对人的关注,把为用户创造价值为目标。把对于设计的思考高度提升至人类本身,这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回归—回归自然,回归人性,回归平衡。它将指向更加良性、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以及更加充满愉悦感的生活。

总结    

篇7

0 引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承担着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担。思政课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品质。显然,当前思政课所表现出的价值显著,表现出的作用也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1 思政课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必要性

1.1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相对基础教育而言,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这里所说的学生能力则是指学生素质,学生素质可分为基本素质与职业素质。基本素质是普遍内容,也是“社会人”所必需的素质,在该内容中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等,基本素质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指的是“职业人”所具备的素质,在从事与职业相关的工作时的内在品质与能力。职业素质内容主要包括职业认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及职业心理素质等。在高职教育中,基本素养与职业素养的状况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能力。思政课能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作用与价值显著,思想课能够让学生正确认知基本素养与职业素养的辩证关系,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走向全面发展[1]。

1.2 思政课功能展现的内在要求

思政课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必要性还表现在高等教育对思政课的内在要求上。一方面,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健全人格、端正品行,真正做到知荣辱、明是非、辨善恶、懂法纪,立足于当代大学生所需掌握的基本方法,为职业素质提升奠定坚实基础。事实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与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进入到工作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可以更好地融入其中,完成渗透与延伸;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学内容中涉及大量的较为明确的职业素质培养针对性与目标性的内容,这样,在开展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展现出思政课学生能力培养职能[2]。

1.3 学生成长与综合能力提升的迫切需要

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向社会输送人才,而学生自身也是想要通过高职教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今后更好地就业打下坚实基础,能承担起对社会、对家庭方面的责任。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不单单关注学历,更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从现阶段高职毕业生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部分学生在工作中拈轻怕重、讲享受、斤斤计较、急于求成、没有恒心、责任感不强等,这种现状已经影响了高职生的就业和发展,思政课恰恰能引领其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与幸福观念,促进其成长成才,不断提升人生境界。

2 思政课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2.1 提高大学生抵御外部环境对其思想观念的不良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网络的普及使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更加便捷。大学生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群体,容易受到多种思想的影响。如社会环境中普遍流行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等观念,极易进入到校园环境中,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造成侵蚀。正是外部环境因素所发生的变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思政课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表现在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引导学生价值观走向正确方向[3]。

2.2 帮助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健全人格

思政课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主要还表现在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大学阶段对于学生而言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高校思政课的开展担负着宣传与导向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找准发展目标,实现自我的准确定位。思政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践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通过帮助大学解决学业、感情、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及时发现学生认知方面有可能出现的偏差或问题,找准成因之后进行及时纠正。帮助大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

3 思政课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

3.1 结合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能力

高校思政课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多角度切入。笔者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职业认知教育,即在进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开展职业理想教育、职业规划教学等,了解学生对于就业的认知与基本趋向,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第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上落实基本的素质目标,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理解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等优秀品质。第三,强化职业心理素质。为促进就业,思政课教学内容上可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在工作中严于律己,在生活中积极向上。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更新,对教学实践与思政课教学探索价值显著,也是思政课发挥出其本质作用的关键所在[4]。

3.2 组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能力

思政课实践教学,实际上是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的一次拓展与延伸。通常从两个方面展开具体实践:一方面,以课内外实践为基础。思政课可以从丰富的课堂教学形态入手,例如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课堂辩论及课堂演讲比赛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可以参与其中锻炼自我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社会调查当中,自我完成调查结果编辑逻辑性较强的调查报告。总之,将课内外内容完成结合,组织实践教学,对思政课拓展价值提升效用显著。另一方面,通过组织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如带领学生去感受人才市场与企业单位一线工作环境,让学生理解工作竞争的激烈性,把握职场动向。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丰富自我,展现出良好的思政课教学价值。

3.3 参与工学结合提高学生能力

思政课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其所表现出的价值满足最大化的发展目标。笔者认为思政课参与工学结合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其一,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在企业中拓展视野,感受企业中一线工作环境与工作流程,让学生体验工作中应该具备何种品质;

其二,思政课教师深入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就业、实习情况,分析学生在工作中出现的思想问题及其成因,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其三,教师通过引导工学结合学生正确认识工作,认识社会,认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5]。

篇8

关键词 微平台 微博 微信 主流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Spatial expansion Guided by College Mainstream Values

――Building a Network Micro Platform as an Example

BAO Wei

(School of Marxism,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Abstract Micro-blog and micro-channel network as the main mode of micro platform to expand the space of traditional college education, while mainstream values boot mode for the college opened a new path, on the other hand to guide the work of mainstream values pose a challenge. Seamless network micro-platform mainstream values education and universities, online colleges micro-platform dual effect on mainstream values and guiding path is to investig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twork of micro platform can expand the traditional college education space indispensable factor, the research, it's helpful to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eting point and cyberspace.

Key words micro platform; micro-blog; micro-channel; mainstream values

人们对网络认知作用至今经历了“网络危害论”、“网络工具论”、“网络社会观”三个过程,由此形成 “以遭遇和应对网络负面信息冲击为特征的被动适应阶段”,“以各类‘红色网络’的建设为特征的主动应战阶段”,“以综合性网络社区的发展为特征的自觉深入阶段。” ①互联网的强大扩散性不断地冲击着高校传统的教育空间,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空间的契合点,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1 高校主流价值观教育无缝对接网络微平台的必然性

70~90后是微时代最主要的活跃群体,因其与高校师生群具有交叉吻合性,所以微平台营造的微网络环境是可以将高校主流价值观引导教育纳入其中的。

一方面高校主流价值观引导教育具有独特性。它依托于知识的传授但又决不限于此,引导教育能否成功,关键看知识的受众者能否真心认可并进而产生共鸣,在价值观问题上形成科学合理的是非判断标准并自觉引导自身行动。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政课仅依靠传统课堂单向传输模式很难有效地在传播知识之外产生更高层次的触动,即便网络在教学中普及,从总体上看也多成为传统课堂简单、便捷的延续。因此迫切需要另一种方式来拓展高校价值观的引导教育空间。

另一方面大学生是微时代最活跃群体。事情一出,各种媒体解读、各种角度分析往往与事件本身纠结一起,一同进入学生视野,在及时获取资讯信息同时也伴随着所认知事件在认知过程中被过度解读、误读甚至错读的风险,这对学生价值观形成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是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的难题。

单纯依托课堂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病,导致价值观认知与实际行为背向而驰的结果。微时代前所未有地将实际生活与我们拉得如此之近,然而对事物多角度解读与判断、多样地放大与缩小却淹没了主流价值观的主体地位,凸显了传统主流价值观理论传授模式的无力。因此,主流价值观教育与微平台的无缝对接是应对微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

2 网络微平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影响和挑战

网络微平台的出现大大提升了个人信息获取和能力,改变了话语权与信息传播权的中心化状态。与此同时,微力量的聚合由此而生,仅就微博而言,“微博影响力的动力机制内生于微博作为信息服务平台所激发的内容协同生产及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网络打通的信息通路,其本质是对信息资源的凝聚力和整合力。”②这样,基于网络微平台而生成的个体话语权的凸显和碎片化力量的凝聚共同挑战着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首先,教育权威性受到影响与挑战。传统思政课中教师的权威性毋庸置疑。教育者通过精心筛选,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向教育对象集中地、持续地、高强度地传播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从而促进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发生转变。③微时代下个体言论观点通过“自媒体”形式在网络上传播,个体成为信息传播和影响的关键点,也能通过微平台便捷地拓展教育资源,与各专业领域学者和专家互动和对话,这降低了教师主导地位与权威性。主流价值观引导的权威性如果被湮没在网络微平台钩织的大网中,学生价值观的取向也将在各种对错交织的网络观点中迷失。这就要求教育者创新模式,利用微平台构建校园网络舆论主导阵地,同时提升自身素养,充分发挥线下人际交流的魅力和影响力。

其次,学生认知能力培养方式受到影响与挑战。传统教育以一对多“传―授”模式展开,学生认知能力培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渐难方式进行。微时代在与信息咨询零距离接触中,一方面大学生会产生受众心理现象,打乱原有纵向认知模式而更接近于横向认知模式,另一方面在原有纵向认知模式下形成的被动认知方式彻底转变成主动认知方式,微平台上学生完全成了一个积极主动的信息获取者、传播者和者。因此,教育者必须更新原有工作理念,彰显现实性、突出真实感,通过增强应对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对学生价值观引导的目的。

再次,教育环境受到影响与挑战。微时代重新构筑起一种全新教育环境。网络时代不可逆,全新环境也无可避免且无法剥离。教育者面临最主要挑战是话语权转换。网络话语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和生活化等特点,虽然不能用网络话语来取代传统话语,但不能忽视它已经越来越为青年学生所推崇和应用。这恰恰揭示出在传统主流价值观引导教育中,学生接受心理与施教话语之间的距离和矛盾问题。表面看,如对网络话语熟视无睹,易造成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间话语鸿沟,实质上是一个需改进教育方式方法的实质性问题,即由权威型教育向平等型教育的模式转变。如果不能很好适应微时代新环境,会导致在主流价值观引导教育中不仅不能有效地传播思想教育内容,而且可能遭抵制。

3 高校网络微平台的建设路径

微时代来临,不仅考验高校主流价值观引导工作实效性,更对其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高校价值观教育要融入微时代、适应微环境、利用微力量、构筑校园微平台以拓展引导空间,增强引导影响力和持续力。

(1)以校园微平台为媒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微网络环境中。要适应微时代这样一种全新的教育环境,教育者首先要利用微博、微信等手段将自身融入到微环境中。其次,高校要结合自身特点构建起具有特性和归属感的微平台,作为师生之间联系与交流的重要场域。再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利用校园微平台开展教育活动,让校园微平台成为教育者与大学生进行共同交流与学习活动的新环境。

(2)以校园微平台为阵地构建起师生互动交流的沟通机制。教育者不能将微平台简单看作是课堂的复制和延续,要有意识地适应大学生网上交流方式,了解网络话语,熟悉网络思维,捕捉心理动态,才能与大学生实现无障碍沟通,进而达到有效引导主流价值观的目的。

(3)转变原有教育理念,建设校园微文化。校园微文化建设首先要将微平台纳入到校园红色网站,占领微网络阵地。还需教育者充分关注学生论坛,及时把握学生动态,以微平台作为和学生论坛的链接纽带,拓展教育空间。此外,教育者应当关注微平台工具作用,寻找微平台与学生日常生活契合点,将网下学生社团活动与网上教育活动衔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总之,微时代进一步改变了高校价值观引导教育的环境,教育者要迎难而上,拓展教育空间,凝聚微力量,倡导正能量,努力探索价值观引导教育的新途径。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网络微力量对大学生价值导向的影响及应对机制研究》课题号201304132 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

篇9

有效教学行为是教师为达到既定教学目标、达到更大的教学效果而实施的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习物理,觉得枯燥无味,或学了之后收效甚微,那所有的教学行为都是无效或低效;如果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觉得非常有趣,并且学后还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问题与教师商讨等,这样的教学行为就是行之有效,也是要不断寻求的。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树立全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

传统的物理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播,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不够密切,纯知识、纯理论的问题训练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生活知识的缺乏给物理学习带来的障碍,在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安排学生实践活动、作业布置等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1.立足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激发兴趣,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体验中努力探究、开发心智,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有关知识系统建立实质的联系。实验是达到这个目标最有效的途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实验常常除给学生以“新、奇、好玩”以外,没有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影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除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外,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做到:

(1)敏于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和“看的方法”,即明确观察的对象、条件、步骤、部位、顺序等。

(2)勤于做。拓展实验空间和增加实验时间,让一些演示实验从讲台向学生的座位拓展,甚至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演示,真正实现实验的目的。

(3)善于思。经常给出一些设计性实验是调动学生动脑、动手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力求使学生感到设计性实验有探索价值,能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激发其独立思考,联系教学实践,理解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提高知识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会学生学习,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可以解决当前教与学存在的两个重要问题。

一是可以大面积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的质和量,特别是能促进智力发育迟滞学生的有效学习,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学习的困难。

二是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教师通过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及利用学习策略的教学,可减少教学和训练时间,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如在一章的教学内容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不同的主线进行知识梳理,组成知识网络。在操作中,教师可对知识整理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提示,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或是小组协作完成,使他们逐步养成知识整理和归纳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课题探究,提高能力。

物理课堂教学中课题探究的内容相当丰富,可以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还可以是探索性实验。针对某一具体课题,使学生主动参与、投入,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师生共同探究物理规律。探究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生活体验,在情境中捕捉各种信息、分析信息、产生疑问,同时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

如在“测量凸透镜焦距”课题探究中,要求每组学生带好刻度尺、凸透镜、一张白纸和一副太阳镜。第二天的课堂教学,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中,在太阳底下两人一组开始测试凸透镜的焦距。开始时,有同学还不明白带太阳镜的真正作用,但当他们看到白纸上凸透镜会聚而成的既小又亮的白斑时,才知道没有太阳镜会损伤眼睛。在测量中,有的同学在白纸上得到的是一椭圆光斑,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的同学将白纸平面与凸透镜的中心平面垂直后再正对太阳,这时在白纸上测的是不完整的大光斑到透镜的距离。虽然同学们测得的焦距不一定准确,但是他们体验了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以及对测量焦距的方法有了一个亲身的体验,使其在宽松、好奇的情境中快乐地学习。

4.革新教学手段,发挥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功能。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以多媒体、网络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我们应充分发挥它们在教学上的独特功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应用多媒体、网络课件,适时播放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视频动画和图片等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缺乏,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物理生活知识,不断提高物理教学的实效性。

5.注重个体差异,作业习题符合新课程理念。

篇10

【摘要】数学是小学教育教学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学生花费时间比较多的课程,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和重点,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素质教育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当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而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学科,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修养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的“应试教育”现象,要改变这些现象,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发展他们的主体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注重差异性,因材施教

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吸收知识的过程是相同的,但学习效果却有很大差别,这是因为每个人在接收能力和理解水平上有差异,传统“应试教育”的“齐步走”和“一刀切”之所以未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所有的学生都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了学生学习不适,教师教授困难。素质教育则要求看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对待不同的学生。如在作业方面,要在不增加负担情况下,区分差等生,中等生和优等生,针对他们各自的水平采取不同的标准。例题相仿型的作业比较适合差等生,训练他们牢牢掌握基本知识,为举一反三,开拓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中等生,作业的题型要稍难,要求他们通过例题,发散思维,解决一些新旧相关的题目。而要将一些具有探索价值的题型介绍给优等生,激发他们主动求知的积极性。这样才能避免优劣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中心,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被动聆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素质教育培养的是主动探索求知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能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要把各种各样的学习,解题方法介绍给学生,鼓励他们举一反三,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通过学习此题来发散思维解决彼题,把学生逐步带入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课堂是不仅是学生吸收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场所,教师要学会分割课堂时间,要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并转化思考结果,质疑问难,使其和教师互动起来,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学生们学习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还要锻炼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避免其发展成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才。小学数学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小学生们队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这时,要鼓励他们动手练习,引导其在不断的实际操作中,观察,分析,比较和总结,训练他们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更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小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3.实施科学的评价机制

“应试教育”下的学习效果评价是以卷面考试为依据,这样是极其不科学的,学生接受,消化,运用和创新知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只有对整个过程进行合理的评价才是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充分挖掘学生各个方面的潜质,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机制要求评价方式灵活多样,既要重视书面的考查,也要科学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既要定期卷面检测,也要将旧知识的复习,新知识的吸收,独立的作业和巩固练习整个过程进行评价;既要注重课堂内的表现,还得考查课堂外的自主学习效果;科学的评价机制还要评价内容全面,既要重视数学知识,解题技能和思考能力的考查,也要重视兴趣,情感,动机,品质和意志评价。只有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才能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和效果,才能依此制定更符合个体差异规律的教学计划,才能促进小学生健康,德智并举的全面发展,才能杜绝他们养成片面和狭隘的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师德素质和育人素质的能力,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制定更高的教学目标。要在素质教育上下功夫,不仅要重视小学生学习知识的效果,还要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既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更要调动其学习的自主性,既要重视其智力的开发,还要重视德育的培养,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后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杰,刘云霞.数学日记要体现“小、活、准”的原则[J].小学教学研究,2003,(12).

[2]周琳.数学日记的妙用[J].湖南教育,2004,(12).

[3]陈会彦,余慧娟.本期话题:数学日记,书写理科教学的人文情怀[J].人民教育,2004,(20).

篇11

团体心理辅导开始于心理治疗领域。这种依据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学背景的特殊方法因其独特的方式和高效的功能,不仅被广泛运用于心理治疗,而且也被大力推广到学校教育、社区工作和食业培训中。团体心理辅导将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增强育人功能。

一、关于团体心理辅导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含义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团体领导者运用团体动力的作用,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依据基础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理论的支持进行的不同层面和深度的心理辅导,以促进团体成员心理障碍的消除、问题的解决和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与一般的团体活动不同,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心理障碍的消除和心理成长与发展为目标,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特殊的团体活动,需要一个领导者在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与成员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善于运用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创设团体氛围、觉察成员的心理变化、掌控成员间互动的方式等等,有效地带领团体发展,促进成员成长。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

团体辅导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各种练习,设计不同的场面,带动不同的感官,来触发成员的各种感觉、情绪、思维和行动,吸引成员的参与,协助自我表达和探索,促进思考和领悟。这些练习包括:

纸笔练习:通过绘画、完成句子、自我描述等反映内心世界,如自画像、生命线等。

身体运动:体操、呼吸训练、肌肉放松等。

接触练习:成员间的身体接触来增强彼此的信任和沟通。如信任跌倒、盲行等。

团体讨论:通过言语沟通来进行自我表达和相互了解与反馈。如戴高帽、热座等。

制作练习:通过单独或合作进行手工制作,探索自我,加强沟通与协作。如搭纸塔等。

阅读练习:阅读一些书籍、画报等视觉资料以引发思考和讨论。

媒体应用:听录音、看录像和摄像等活动。

角色扮演:用心理剧等方式来设计出类似真实生活内容和人物的环境,让成员直接扮演其中的人物,以获得感受、思考和领悟。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领域

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决定了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学校教育和学生工作,他在体验式和互动式的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触及学生的认知、情感,带动学生的思考、体验和行为改变。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和工作层面,一般在学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从以下几个领域来进行。

(一)心理素质训练

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心理成长任务,比如如何认识和对待自己、如何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如何学习、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等,需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经验的积累来完成。家庭教育的影响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往往有很大的随机性,而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教育场所,可以运用一系列规范而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训练。其中团体心理辅导在帮助学生探索自我、提高人际沟通的技巧、改善学习方法、学会自我管理、探索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效力。因而在中小学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发展阶段的要求来设计各种不同的心理素质训练。

这些心理素质训练包括:自我调适能力训练,如自我认同、情绪调节、压力管理;人际共同能力训练,如倾听、表达、共情、同理等能力的训练;自我管理训练,如自我规划、时间管理、理财训练;学习方法训练,如了解自己的思维、记忆和气质类型,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成长小组,如探索自己的情感模式,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训练,个性调整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的重要指标,它不仅与人们日常行为和个性特征密切相关,甚至很大程度地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个人生存质量、生活幸福、学业和事业成败的重要前提。团体心理辅导在帮助维护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的团体辅导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是成长性辅导:通过各种成长小组学会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学会表达需要和自我满足,增强自我价值感,提升自尊:发现内在冲突,处理消极情绪,增强自我接纳,调整偏差认知,改善不良行为。

二是矫治性辅导:中小学中也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因为童年经历和家庭环境等因素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尤其是到了中学阶段,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比如“同一性危机”、人际关系障碍等,需要通过团体咨询来改善。甚至有的学生还出现轻度的精神障碍,一些抑郁症、强迫症等神经症和青春期常见的一些精神病也常有发生。在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通过团体咨询来进行矫正和治疗。

(三)特殊人群的行为矫治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因素复杂,难免使一些学生受到消极的影响,比如电子游戏成瘾、网络依赖等,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而学校可以针对这些特殊人群,在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改善特殊人群的心理和行为。比如:

“我是勤劳的蜘蛛”:网络依赖团体辅导,教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游戏带给我快乐还是忧虑”:游戏成瘾团体辅导,帮助学生处理游戏成瘾的情绪危机,并帮助他们学习如何选择和控制玩电脑游戏的方法。

“我不用你们督促”:增强学习动机的团体辅导,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增强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和科学规划内容等。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根据其行为和心理特点,设置不同的辅导目标,运用不同的辅导策略和方式,在学生充分自主的情况下,从知、情、意、行等不同的方面同时引导学生,会收到特殊的效果。

(四)团队建设

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的实验场所。在学校学习依托团队生活和学习,通过爱集体、爱学校到爱国家、爱社会,可以帮助学生满足归属需要,从“小我”发展到“大我”,体验社会价值,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如果忽略团队建设,学生之间勾心斗角、恶性竞争,或孤僻自闭,抱小团,不仅会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阻力,更会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未来的生活埋下隐患。因此,团队建设是学校学生工作的重

要环节。

团体心理辅导在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增强团体凝聚力方面有着突出的功效,把这种技术和方法大力推广到各种团队建设中,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寝室文化等。

三、合理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加强学校的育人功能

团体心理辅导在提高中小学育人功能中具有特殊作用,但在使用这种技术时需要合理运用,注重其科学性,并懂得使用时的条件,积极与其他育人方式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科学育人的目标。

(一)注重科学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方式,带领团体心理辅导的老师一定要经过不同程度的专业训练,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工作需要和工作目标来进行不同层面的工作。如果不经过训练,不知深浅,依葫芦画瓢,不仅不能带来应有的效果,弄不好还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伤害。

团体心理辅导与一般的团体活动相似,领导者会带领团体成员进行很多游戏和练习(如前所述),但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游戏和练习具有特殊的含义,主要在于引导成员开放内心世界,不像课堂学习和一般的活动,不仅仅带来成员认知上的思考,大多会触及成员的内心情感,这些情绪情感多数是积极的,但也难免会引发一些人童年经历中的不愉快的感受甚至触发其创伤经历。团体辅导还会引起成员间的情感互动,有友好也有冲突,因此,团体辅导的带领者就要知道如何应对这类情况的发生,及时处理消极情绪,带动和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避免由于活动的引发和成员的互动带来成员的心理创伤,或在引发了成员记忆中的消极体验后没有适当的保护和处理而造成成员的二度创伤。所以,在学校大力推广团体心理辅导的同时还须对带领团体辅导的老师加强培训,以确保科学性。

(二)注意条件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技术性较强的育人方法,运用时有一定的条件性,不具备条件会影响辅导效力甚至适得其反。运用团体心理辅导,需要一些设施和技术条件,因为团体心理辅导不是一般的团体活动,其目的是要营造安全的人际氛围以打开成员的内心世界,触动较深的情感体验,因此,需要有相对封闭的、隔音状况良好的、易于组织活动的场所(团体辅导室),然后一定要有经过不同程度专门培训的老师来带领,这是保证科学性的前提。

(三)注意与其他育人方法的有机结合

虽然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大,用途广,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不可以完全代替传统的育人方式,比如前面提到的德智体美劳的课堂教学方式和课外实践锻炼。只有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正确指引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这一心理辅导技术有机地结合到传统教育中,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增强学校的育人功能。比如,在自我成长小组中,往往需要成员进行自我探索,这就包括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各种精神领域的内容,因而特别需要将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进来,既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又有利于教育方针的贯彻。真正起到辅助和增强育人功能的作用。

篇12

【关键词】情境教学;探索交流;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主动探索是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自主探索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自主探索数学知识。“二期课改”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探索性课程的教学。 2001 年 7 月,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浅析如何通过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来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自主探索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和能力。

1 创设有效情境,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自主探索氛围

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引导学生探索的前提和保证。首先要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要发挥教学民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验等主要方式参与学习活动,得到发展。其次,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大胆地把原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处理,并给学生提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生动活泼,而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内容,消除学生对教学的畏惧感,感受到教学就在身边,从而充满情趣地、主动地参与学习。第三,要改进教学评价,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实现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在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中,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切实加以保护和引导,要让他们勇于探索,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要支持和引导学生自己参与评价,在评价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式、方法,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德国教育家赫乐巴特指出:“学生津津有味地学习东西,就能很快地学会和巩固地掌握。”当学生有了尝试成功的甜头后,教师就必须通过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习”,来营造学生自主探索的氛围。教师创设的情景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进行设计。如设计问题情境、操作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形式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主动的探索新的知识。如苏科版九年级上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就可以用“CAI”的课件,通过软件把学习内容设计程现生动、形象的有声有色的动态画面。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乐意地进行探索,主动去尝试解答新的问题,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索兴趣。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了愉悦的氛围。

2 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诱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人类心理发展的特点表明,初中生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自主探索的求知欲,他们总想亲手摸一摸、做一做,总想亲自找出问题的答案,而不满足于别人的现成解释。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务必改变现行的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这首先必须来自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转变,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我们的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乐于与教师交往,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在主动探索教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到愉悦、兴奋,从而逐渐形成具有特定方向的学习兴趣,使学习真正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这种主动,伴随着愉悦的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更能自信地展示自己,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旨,也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如:课堂教学中要多用激励的语言。在展示新课内容时,老师说“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谁能说一说”;“相信你一定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你说得真好”等等。宽松的学习情境,必将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 创设类型丰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3.1 创设生活式的问题情境。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熟悉事例,创设生活式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建构数学知识,可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例如:在学习折线统计图之前,把原教材中关于生产的例题,大胆删去,让学生在学习前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收集信息,把“步行街”、“美食街”2000年7月到12月的人流量变化、税收增减数等各种数据和两街管委会所做的各种统计图作为学习的载体素材,使学生认识到折线统计图有关知识很贴近生活,具有现实探索的意义,因此在上课伊始,许多很实在很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已在学生的脑海中油然而生,如“这些数据有什么用?”“呈现了什么信息?”“什么是折线统计图?”“学习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用?”“怎样制作折线统计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态度积极主动,探究欲望强烈。

3.2 创设矛盾式的问题情境。教师从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式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围绕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进行探索。可以促成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师先出示两个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要求同学们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得出在用数方格、重叠割补、目测等方法中,只有数方格的方法才能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紧接着师又提出计算平行四边土地面积还能用数方格的方法吗?矛盾冲突出现了,怎么办呢?学生们带着这样一个欲解不能的问题兴致勃勃地进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环节。

3.3 创设探究式的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设疑问难,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使其产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例如:教学“年、月、日”时,师首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奶奶明年过第16个生日,而孙子明年过第18个生日(出生那天不算),奶奶和孙子今年各是多少岁?”问题一提出,即打破了学生的心理平衡,创设了“愤”与“悱”的思维情境,师继而引导学生探讨“一般情况下,几年过一次生日?”“现在奶奶过的生日反而少说明什么?”“生日跟什么有关”,“奶奶有些年没有过生日又说明了什么?”……这样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真正唤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诱发“心求通而不达”的激情,从而使学生全心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

3.4 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教学中,恰当地创设有趣的现实的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师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设计了一道让学生灵活运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开放性的实践题:“妈妈给小芳的卧室挂上漂亮的窗帘(电脑显示长3米,宽2米),你们认为最多要缝多少米的花边呢?为什么?” 学生情趣高涨,敞开思路,各抒已见,由于各个人的审美观和需求不同,学生们说出了多种方案,如缝一条边、缝两条边、缝三边,这样,在学生们的探索中不仅巩固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情景的创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景,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是让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形成一定数学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各方面的能力,最终达到数学知识的获取与智能的发展同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3

论文关键词:改编教材;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对象的差异性

新课程新思想指导下的教学科研活动,提倡教师对传统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应该特别注重教师的教学反思行为。一个人长期从事某一样工作,容易对自己经常面对的事物产生思维定势,认为它是正确的,即使它是不合理的。就如我们从事教学工作一样,长期地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不去吸收新的理论指导,不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即使该教学方法效果不大,我们自己也不觉得出了问题,不会认为这是错的,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甚至是无效教学行为的产生。所以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经常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一、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应变

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对象的不同水平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改编。教师不应把教材变成禁锢自己思想的束缚,而应该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挑选适合学生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内容进行教学。牛津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有Task部分,通常是在学生学习完本单元的Reading,Grammar之后进行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较高。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英语实际运用的熟练程度都会影响到他们对于Task的学习。举例来说,该部分的听力往往与学生在考试中接触到的听力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它要求学生在基本听懂听力材料的前提下自己进行归纳总结,最后以书面材料的形式呈现。对于习惯了“听听力做单选”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型的确有一定的难度。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也确实发现学生在进行这一部分的学习时,往往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导致听力教学无效。于是,我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改编、取舍。选取学生熟悉的段落,将大段的要求学生听后进行分析总结的篇章改成与四六级考试题型中类似的“复合式听写”进行教学。有难度的内容适当降低难度系数,循序渐进;与实际生活知识相差较远或脱离的部分完全舍弃。通过对教材进行这样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而不是一味地被“拔苗助长”,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能力。

二、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新课标与传统教学思想最大的不同就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教师完成一定的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要求教师确立并完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目标。我们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一个学生不喜欢某个学科的老师或是对某个学科不感兴趣的话,恐怕是很难学好这门学科的。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从传授知识技能的角度来组织。但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不仅是通过听讲和思考,而且也是通过经验和情感来获得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的。课堂上如果缺少温暖和谐的师生关系,缺少多向信息沟通,缺少教师对学生积极全面的关注等,就很难引导学生真正有效地学习。而任何教学内容和方法,只有能够激发学生生动活泼的思想,唤起他们真挚而深刻的情感,才能激发他们自身的“内驱力”,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英语这门学科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们学习上遇到的挫折感,帮助他们体会学习取得的成就感。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大组辩论的方式鼓励每个学生对当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安排英文经典原著欣赏,观看的同时指导学生怎样写影评;在课文教学的同时,穿插相关的英语歌曲学习。总之,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并用就是为了在学生真正投入到英语学习之前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用这样的方法,06级英师两个班的学生到学期末的时候,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很多学生说希望下个学期我还能教他们精读课,因为上我的课让他们越来越喜欢英语了。这样的评价就是对我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最大的褒奖吧。 转贴于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自己有许多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一、教案内容展示的熟练性与生动性不够。虽然我们不提倡教师不关注学生的感受完全按照教案来“演课”,但是教案毕竟是记载备课的成果,是实施某一课型的图纸,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案。不论教师的业务水平多高,教学经验多丰富,教案都是上课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课前备课的时候,我也会花费大量的心血,查阅各类资料,总想准备出一份尽善尽美的教案以备课上所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感觉自己对于教案内容的呈现程度不及自己写出来的教案那么完美。教案中设计的教学步骤清晰,但在实施中的衔接过渡似乎不是那么自然;教案中的知识点全面而细致,但在讲解的时候却有时间的限制;教案中本应该出彩的地方往往也会因为教学对象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个别细节的处理总是不尽如人意。

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处理把握不够好。众所周知,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是目前大多数国家教育采取的组织形式。但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教师面对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无法各个兼顾。虽然我国古代从孔子开始就有“因材施教”的说法。但面对班级几十个学生,要想在有限的45分钟内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不同的教学恐怕是件很难的事情。我在实际教学中就面临着这样的困惑与矛盾。作为英语教师,我最根本的观念是“一个都不能少”。我不希望任何一个学生在我的课上成为逃兵,躲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关键问题是怎样处理这种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关注了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会嫌教学速度慢;以好学生的速度为主,后进生又跟不上节奏;按照大部分中等生的速度来学习,又舍弃了对两极学生的照顾。总而言之,似乎没有一种合适的方法可以使得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最大程度地获得自己所需。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可以借鉴我市第X中学的小班教学经验。即英语课上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两个小班分别在设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教室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享受到多媒体教学的便捷,还能够因为人数不多使得每个学生都获得语言交际的机会。但在实际操作中,要考虑到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也是很大的问题。

通过分析反思教学行为,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就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14

下面我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谈谈个人的体验。

一、了解学情——优化教学过程

预习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少学生在课堂上浅层次感知的时间,同时又给了学生自主尝试学习的过程。但是,现实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几乎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开展课前的预习。所以,教师只能在充分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的基础上,从学情出发开展后续工作,才能更好地进行下面的备课和教学。美国奥苏伯尔在其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语文教师把它叫做“前见”,即:学生的阅读经验、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等。学生的阅读对话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的,他们是带着自己的“前见”去阅读。越是“清白”的历史,越会造成学生对话的困难。当我们在同一个课堂去指导学生阅读时,发现不同的孩子的理解感受力是不同的。他们已有的经验、习惯等大大地影响了阅读的深入开展。教师可以在学生课前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你已经读懂了什么;然后再提出一些不懂的问题。明确了学生认知的缺失,才能为后续教学工作找到前进方向,找到快捷之路。

二、精心设计——渗透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是主动的、有主见的学习,而不是放任自流的学习。教师要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习,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引导,这样才不会让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化。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学生读懂的问题,教师不需要讲解;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领悟,让学生试讲;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发问,有不同见解要随时发表;学生实在弄不懂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播、评、导或精湛的讲解。另外,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和探索价值。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教师要设置不同的鉴赏点和问题,放手让学生自由地鉴赏思考,这样更容易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对于诗歌和散文可以鉴赏文中优美的语言,对于记叙文可以就文章的主题、思想内容进行讨论思考,学生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论。我们大力提倡课堂中要敢于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限制思维范围,不规定思维路径,鼓励独出心裁和标新立异。

再如,多数课堂教学中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抓住课本习题,教师讲答案、学生写,然后死记硬背。这种方法绝对是“劳生耗时”事倍功半的。如用“马上”一词造句,全班一律是“上课铃响了,我马上走进教室”。这样的步调一致,只能说明教学的失败;这样的答案统一,只能说明教师为了追求练习的高度正确率,是以牺牲学生的思维为代价的。课堂上,学生练习前,教师作一些适当的指导,营造认真练习的氛围,是很有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发展、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素质。例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用“一……就……”造句时,先让学生读懂例句,接着在已学课文中找这样的句子,然后口头造句。有的说“天一亮我就起床。”有的说“狗一叫我就胆小。”有的说“上课铃一响我们就走进教室。”可见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已从“模仿”升华为“迁移”,内容丰富多彩,充分发挥了练习的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练习效果当然就会很理想。

三、突破文本——开阔阅读视野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有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几乎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各个领域,教师要注意提倡学生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学习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可以让学生在社会中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使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善于思考的好习惯,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搭建一个极好的舞台。 所以我们要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阅读领域。只有开拓的视野,才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共同小结——交流学习收获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路登庭说过:“自由的探索以及真诚的交流是寻找新知识的必由之路。”自主学习是指独立自主地学习,但是自主学习并不等于绝对孤立的学习。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沟通、协作、分享。学生在学完每课后自主小结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生理解的个性化,但接受他人的不同感悟和见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学完每一课,学生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理解上,还要综合他人的理解和发言,从各个层面去感受文章。总结发言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当然学生作的总结发言,应是不拘一格的,可以全面概括,也可就感悟最深的一点做总结。由于是自己的同学,既新鲜,又有喜悦感,自己的学习方法得到充分肯定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同时,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在认知冲突点上就模棱两可的结论,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辨析,达成一致意见,澄清认识。通过对学生的指导、鼓励,逐步引导学生在回顾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探索学法,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