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化贸易的概念范文

文化贸易的概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文化贸易的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文化贸易的概念

篇1

【关键词】WTO,国际文化贸易,文化例外,案例分析

一、国际文化贸易与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现状

国际文化贸易是指国际间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输入和输出的贸易方式,是国际服务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文化产品和服务是跨境产物,是文化产业国际化经营的必然。目前许多文化贸易的交易形式与规则都已经纳入到了WTO自由贸易体制之中,如:《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TRIMs)中均制定了涉及文化贸易自由化的相关规则。

世界贸易组织对于文化贸易的约束相对灵活,“文化例外”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1993年,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美国由于其强大的文化实力,试图将影视业等文化产品与服务等同于一般商业,接受GATT(WTO的前身)的规制;但是法国和加拿大则提出“文化例外”的主张,认为文化产品具有特殊性,不应像其他商品一样进行流通。经过激烈的谈判,最终将影视产品排除在一般商品适用的GATT规则之外。自此,“文化例外”的概念被人所熟知。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的对外文化贸易在此过程中迅猛发展。2010年,中国文化贸易出口总额达978.8亿美元,相当于2002年文化贸易出口总额的3倍;2010年,中国文化贸易进口总额为79.6亿美元,相当于2002年文化贸易进口总额的2.9倍;从贸易平衡看,2002―2010年,中国文化贸易呈总体顺差、结构性逆差状态,且总体顺差随着出口额的不断增长逐步扩大。

二、中美出版物市场准入案

2007年4月10日,美国就“中国影响出版物和视听娱乐产品的贸易权和分销服务措施案”请求与中国磋商,随后欧盟也提出与中国磋商。2007年6月5日到6月6日,各方在日内瓦进行磋商,但是并未达成有效共识。

本案中,美国提出磋商的事宜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方面贸易权,美国认为,虽然中国在《入世议定书》中承诺,入世后3年内全面开放其贸易,但中国仍采取了多种措施为一些政府指定的企业以及国有合作企业保留了进口供影院放映的电影、家庭视听娱乐产品(如:录像带和DVD)、录音产品和出版物(如:书籍、杂志、报纸和电子出版物)的权利;第二方面分销服务,美国认为,中国虽然在其服务贸易具体承诺表中对分销服务业和视听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做出了承诺,中国仍采取了多种措施对致力于从事出版物和一些家庭视听娱乐产品分销的外国服务供应商进行市场准入限制。

在此案件中,美国是胜诉的,专家组认为中国政府对阅读出版物、家庭娱乐影音作品、音乐制品和影院电影的限制违反了《中国加入WTO协定书》的相关规定,认为中国对读物、DVD音乐制品的外贸经销限制措施违反了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同时认为中国为反对上述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实施的歧视性措施违反了《1994年关贸总协定》。在涉及中国作为被告的WTO争端解决案子中,中国的有些措施如果被证明违反了中国入世承诺,中国可能的一个辩护理由就是援引GATT第20条的例外。但在WTO判例实践中,援引GATT第20条的例外有着苛刻的门槛。

三、总结与建议

本文以“中美出版物市场准入案”这样一个关于“文化例外”概念的案例论述并说明了正确运用WTO规则对于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基于WTO规则框架为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提出建议:

第一、中国政府需仔细研读WTO的相关规则,特别是针对WTO规则中有争议的内容,如:GATT第20条。研读这些规则的内容有助于当我们发生贸易摩擦时运用法律武器更好地保护自己。

第二、保护中国的文化产业市场,进一步保护中国的意识形态不受侵犯。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不同于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在发展文化贸易之时不能只考虑经济利益,而不考虑对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影响。美国等国家强势的文化侵入为中国的文化贸易发展增添了一份不稳定性,中国需在发展文化贸易的同时加大对外来文化的监管审查力度。

第三、发展文化贸易的同时,加大对中国自身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够使我国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在不违反WTO规则的情况下宣扬中国文化,而且还能使中华文化的良好形象牢牢屹立在国民心中,不至于被外来强势文化同化。

参考文献:

[1]李小牧,李嘉珊.国际文化贸易:关于概念的综述和辨析[J].国际贸易,2007,(2):41-44

[2]吴承忠,牟阳.从WTO与“文化例外”看国际文化贸易规则[J].国际贸易问题,2013,(3):132-142

[3]龚柏华.“中美出版物市场准入WTO案”援引GATT第20条“公共道德例外”的法律分析[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9,(10):30-37,44

[4]龚柏华.中国入世十年主动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实践述评[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1,(9):9-18

篇2

一个有着深厚文化自省意识的民族,通常会不断反省本民族文化的普适价值内核及其传播传承的问题。文化的积累与发展通常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展现出活力与丰富性。遗憾的是,中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传播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处在一个比较模糊与犹豫的状态中。

我们经常在各级政府的报告中读到类似于这样的句子:“我们要努力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然而一个小小的韩国,在经历了1997年金融风暴后,只花了短短几年时间用他们创造的音乐、电影、电视等文化作品不仅席卷了东南亚,还进入了欧美市场,成为了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的一支生力军。他们不需要抽象的口号而悄然登上了世界文化大舞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在当代世界范围中的表现

在上个世纪,美、日、英、德是最大的文化商品出口国,占全球文化商品出口总额的5514%,同时它们成为了文化商品最大的进口国,占文化商品进口额的47%。本世纪初以来,中国成为了文化商品的进出口大国,但遗憾的是中国出口的文化50%以上是游戏设备、文教娱乐和体育器材,这确实与中国近年来作为全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相吻合,却与中国是一个有最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国家这一地位不相宜。

中国的实物商品贸易量在全世界排名在前三位,然而文化商品与服务的进出口贸易比例约为10:1;2001年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引进和输出图书版权的比例约为10:1。1992年以来,我国购进俄罗斯版权为世界第一,而向俄罗斯输出版权几乎为零。1998年我国高达300亿元以上的图书销售中,出口才2000万元。2002年,电子出版物的进口额是出口额的14倍。在表演、电影、音像制品、会展、期刊、报纸展览等产业中,存在明显的贸易逆差。特别是无论哪种级别和内容的文化庆典活动、会展和交易活动,我们都会看到外国文化团体的参与和文化产品的引进,不仅大大挤压了中国文化的话语空间,同时也形成了更大的贸易逆差。

中国文化产品的生产与贸易一直停留在小规模、低档次、低效益的水平。当代世界的贸易发展潮流是服务贸易的比重在增加,而作为国际服务贸易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文化贸易的比重又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大增。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知识在全球范围的交流越来越多,知识和文化产品的服务贸易比重不断增加。如美国2005年以版权和授权费用的出口增长达到近5000亿美元,增长幅度超过了运输服务和军售。通过比较我们感受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成为了我们研究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动力。

二、改善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建议

如何改善中国文化贸易,这要进行全方面的系统的审视,因为“文化”这个概念的宽泛性以及文化产品的多样性使得人们对于文化产品贸易在认知上要比其他商品和服务贸易困难得多。

(一)加深对文化概念和文化贸易的认知

“文化”有多种解释,大致可以分为狭义与广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文化行为和文化成果。包括人化的自然、人类的物质生产成果、制度文明成果、精神产品和意识形态。狭义文化概念指的是知识和精神产品,也包括制度文明和意识形态的积淀。

在探索文化对于人类生存状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时,我们希望从广义的文化视野出发,将人类文明进程中所积淀的所有的文明成果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来看待。但是在我们研究文化贸易时,我们又需要在一个特定的狭义文化的语境中对文化的内涵进行有限的诠释,将文化看成是人类各种制度和观念的成果。只有这样,方可区别于其他物质领域的商品生产与贸易。

文化贸易属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服务贸易,它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贸易活动。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同时也具有精神和意识形态属性。由于人的精神追求和心理需要比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具有更高的层次性,因此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对外文化贸易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而且能够传播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韩国电视剧“大长今”不仅版权热卖于世界各地,获得了象三星、现代公司一样巨大的经济利益,也向世界传播了韩国人坚持诚信、尊重传统、锐意改革、不畏艰难的励志精神。好莱坞电影风行全球,将美国式的民主和个人主义的道德观念向全球推广,它的影响力决不只是支撑了美国的文化产业,而是形成了全球意义的话语权力。因此,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对文化贸易的功能、意义和价值的认知还要普遍提升。这不仅仅是作为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存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理念和精神资源的需要,同时也可以让世界人民享受中国文化成果,使我国在经济政治等多种领域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力。

(二)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在经济增长中,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不太合理的状态,第三产业在总量上的比重偏低,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已达到70%以上,而我国只有34%左右。文化贸易对第三产业的贡献不仅是总量上的增加,更是内部结构的升级和完善。

全球服务部门按国际服务贸易分类标准,有八个大类142个服务项目,其中的四个大类是文化、体育及娱乐服务。文化服务贸易还包括第一大类商品服务中的F类的印刷、出版和第二大类通信服务中D类的视听服务,这是经过日内瓦WTO服务贸易理事会评审认可的分类。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产品和项目的交流,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品贸易的平台是构建在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上的。在建构文化交流平台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发达国家,教育产业的发展除了为数不多的公共财政支撑的公立学校外,社会力量办学和市场化经营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外汇收入,如美国的迪士尼乐园、NBA篮球运动通过向全世界的渗透为美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西班牙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利用全世界明星荟萃的优势,在联赛空余时间造访中国大陆、香港等进行文化贸易,既获得了很大商业利益,又传播了西班牙足球文化和理念。这些都说明文化是可以作为也是应该作为一种产业进行生产与贸易的。

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就要建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要用市场的观念和手段去打造。这就要改变多年来中国各级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所习惯运用的行政思维和行政手段。我们需要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规划和管理,如尽快建立一套动态有效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制定有利于促进文化产品生产和贸易的政策法律,包括文化贸易的项目审批、外汇管理、商品结构、税收优惠政策等。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严格按照被认可的体制和法律框架办事,而不是由某一个文化管理部门简单的个人意志去掌握该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权力。同时我们的体制设计和政策制定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的企业提供一个有法可依、有政策导向、平等公正的竞争环境。教育、文化、体育、出版、会展在计划经济时代通常被认为是政府公权力管辖最直接最严格的领域,它甚至形成了某种政府对文化资源的垄断,但对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传播没有产生积极的效果。因此我们仍然要象其他产业发展模式一样,放开搞活中国的文化产业和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当市场的力量产生偏差时,政府应该有办法利用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法律手段加以调整和规范。如美国为了防止电影市场因为垄断而削弱竞争,政府严格限制国内电影产业的垄断,不允许建立从创意、制片到发行放映的垂直垄断企业。韩国前几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先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短短几年的市场化运作,文化企业象雨后春笋一般建立起来,形成了十分活跃的文化产业生产和贸易局面。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外国文化产业发展体制和文化贸易策略,同时也应该借鉴我国二十多年来外贸体制改革的经验。

(三)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实施品牌战略,拓展国际市场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又具有从未中断过的文化积淀。众多的文化工作者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和对外文化贸易的基础。但是中国的文化企业数量多,层次低,资本缺乏,规模太小。前些年虽然经历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制的变革,建立了一些大型文化企业,但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不高,不具有品牌优势。

面对国外媒体大规模兼并重组势头,中国文化产业要加快重组步伐,打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所有制之间的界限,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方式建立大型跨行业集团,实现企业规模经营和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企业品牌和文化产品品牌,进军国际市场。

我们从好莱坞的大成本制作电影、著名品牌广告、国际文化活动可以看出,文化产品的制造需要大量资本,有时候为了几秒钟的效果会耗资上亿元,这对于分散作业的小规模公司是无法承受的;其次,文化产品制作过程中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技术的开发费用很大;同时文化产品信赖的主要资源是高水平人才,他们的薪水常常是天文数字。这要求文化企业要有一定的资本和规模,即使是小成本制作的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它们的推广和传播也需要大量的金钱。当然文化产品原回报也是很丰厚的。中国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大制作的电影、戏剧,但还只是简单在形式上对西方艺术的模仿,由于内容上的单薄未在世界上形成太大的影响。

文化产品与传统商品的消费特点是不同的,普通商品的消费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而对于文化产品的欣赏并非如此,一个主题或一个概念被千百年来的艺术家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演绎也会引起人的欣赏欲望,并且传播越广越远越能被人所接受。这一点我们不难从希腊故事、神话、戏剧和雕塑被全世界广泛传播而倍受青睐就可以看得出来。一个单位的实物资源被多人分享的情形是,分享的人越多享到的份额越少,可是文化资源,消费的人越多产生的文化观念和快乐会越多,积淀下来的文化资源会令效用递增。足球、NBA、电影节等带给亿万人的快乐可以更加强化对它们的渴求。这是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同时也启发我们的新思维。

篇3

关键词: 影视贸易;目标市场选择;文化折扣;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ultural discount theory, through empirical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other factors it analysis how to select target market for the film trad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ultural distanc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international target market selection; the target country''s GDP is with a positive correlation; geographical distance is with a negative correlation; the target country''s business environment affect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video enterprises it explor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inese video products in the international target market selec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 enterprises'' point of view.

【Keywords】Video enterprises; Target market selection; Cultural discount;

一、引言

近年来,电影的跨国流动频频带来票房热点,产生巨大经济利润。同时在影视产品国际化的进程中,目标市场的选择尤为重要。由于国际化起步较晚、程度较低,中国影视贸易的国际化进程不仅受国家文化差异的影响,同时受到文化"折扣"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对于影视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甚少,本文在文化差异与文化折扣理论分析基础上,探索目标国文化距离、地理距离、GDP、经济环境等因素对于中国影视贸易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的影响。

二、研究的相关理论

对于中国影视贸易市场选择的研究,首先需要明晰国际化目标市场的概念,而与本文有关的理论主要包括文化差异与文化折扣理论。

(一) 国际化目标市场

目标市场是指贸易的产品、服务和其他资源跨国转移所必需的一个交易场所,一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产品国际化的进程中,重要决策之一就是选择正确的目标国市场。 本文以国别作为国际市场为一个细分市场进行论述。

(二) 文化差异理论

文化差异理论,是从国家层面出发,研究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国家文化模型是荷兰文化协会研究所所长霍夫斯坦德,用20种语言从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在收集了40个国家包括从工人到博士和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共116,000个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根据研究成果,霍氏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们的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家的这种程序互有差异。文化差异具体由文化距离或心理距离这两个因素组成。心理距离概念由Beckerman 于1956 年首次提出,用于解释国际贸易中的目标市场的选择问题。 Johansson 和Paul 对于心理距离概念进行了解释,将其定义为"阻碍公司与市场之间信息流通的因素",并且认为心理距离受一些差异性因素影响,主要包括语言、教育、业务、文化、、政治体系、工业发展水平等。[4]

(三) 文化折扣理论

文化折扣是指因文化背景差异,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它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的减低。霍斯金斯(Colin Hoskins)和米卢斯(R. Mirus)在1988年发表的论文《美国主导电视节目国际市场的原因》("Reasons for the U.S. Domin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elevision Programmes")中首次提出此概念。 霍斯金斯等人认为:扎根于一种文化的特定的电视节目、电影或录像,在国内市场很具吸引力,因为国内市场的观众拥有相同的常识和生活方式;但在其他地方吸引力就会减退,因为那儿的观众很难认同这种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即文化结构差异是导致出现"文化折扣"现象的主要原因。[5]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教程》一书中指出: 在国际文化贸易( 文化产品如电视剧、电影) 中,会因为其内蕴的文化因素不被其它民族观众认同和理解而带来产品价值的减低。文化折扣高的产品,难以提起视听人的兴趣,文化折扣低的产品,则易于为人们所接受。[6]

篇4

[关键词]文化;贸易;产业

Abstract:Thisarticlecarefullyexaminetheculturalproductproductionandthetradeinthecontemporaryworldde2velopmentcondition,andconductedthecomparisonresearchtotheChineseculturetradequestion.Proposedthetransfor2mationidea,strengthenedtheunderstandingandthereformtradesystemraisedconstructionsandsoontechnicallevelbyfurtherdevelopingourcountryforeignculturetrade.

Keywords:culture;trade;industry

在经历了多年以来美国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市场的狂轰滥炸之后,近几年又迎来了以“大长今”为标志的“韩流”的侵袭。这一切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自然是文化心理的洗礼和审美情趣的享受。然而对于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并有着丰富文化资源的中国,这也应该是一个不小的震撼和冲击,足以引起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关注。

一个有着深厚文化自省意识的民族,通常会不断反省本民族文化的普适价值内核及其传播传承的问题。文化的积累与发展通常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展现出活力与丰富性。遗憾的是,中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传播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处在一个比较模糊与犹豫的状态中。

我们经常在各级政府的报告中读到类似于这样的句子:“我们要努力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然而一个小小的韩国,在经历了1997年金融风暴后,只花了短短几年时间用他们创造的音乐、电影、电视等文化作品不仅席卷了东南亚,还进入了欧美市场,成为了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的一支生力军。他们不需要抽象的口号而悄然登上了世界文化大舞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在当代世界范围中的表现

在上个世纪,美、日、英、德是最大的文化商品出口国,占全球文化商品出口总额的5514%,同时它们成为了文化商品最大的进口国,占文化商品进口额的47%。本世纪初以来,中国成为了文化商品的进出口大国,但遗憾的是中国出口的文化50%以上是游戏设备、文教娱乐和体育器材,这确实与中国近年来作为全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相吻合,却与中国是一个有最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国家这一地位不相宜。

中国的实物商品贸易量在全世界排名在前三位,然而文化商品与服务的进出口贸易比例约为10:1;2001年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引进和输出图书版权的比例约为10:1。1992年以来,我国购进俄罗斯版权为世界第一,而向俄罗斯输出版权几乎为零。1998年我国高达300亿元以上的图书销售中,出口才2000万元。2002年,电子出版物的进口额是出口额的14倍。在表演、电影、音像制品、会展、期刊、报纸展览等产业中,存在明显的贸易逆差。特别是无论哪种级别和内容的文化庆典活动、会展和交易活动,我们都会看到外国文化团体的参与和文化产品的引进,不仅大大挤压了中国文化的话语空间,同时也形成了更大的贸易逆差。

中国文化产品的生产与贸易一直停留在小规模、低档次、低效益的水平。当代世界的贸易发展潮流是服务贸易的比重在增加,而作为国际服务贸易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文化贸易的比重又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大增。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知识在全球范围的交流越来越多,知识和文化产品的服务贸易比重不断增加。如美国2005年以版权和授权费用的出口增长达到近5000亿美元,增长幅度超过了运输服务和军售。通过比较我们感受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成为了我们研究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动力。

二、改善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建议

如何改善中国文化贸易,这要进行全方面的系统的审视,因为“文化”这个概念的宽泛性以及文化产品的多样性使得人们对于文化产品贸易在认知上要比其他商品和服务贸易困难得多。

(一)加深对文化概念和文化贸易的认知

“文化”有多种解释,大致可以分为狭义与广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文化行为和文化成果。包括人化的自然、人类的物质生产成果、制度文明成果、精神产品和意识形态。狭义文化概念指的是知识和精神产品,也包括制度文明和意识形态的积淀。

在探索文化对于人类生存状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时,我们希望从广义的文化视野出发,将人类文明进程中所积淀的所有的文明成果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来看待。但是在我们研究文化贸易时,我们又需要在一个特定的狭义文化的语境中对文化的内涵进行有限的诠释,将文化看成是人类各种制度和观念的成果。只有这样,方可区别于其他物质领域的商品生产与贸易。

文化贸易属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服务贸易,它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贸易活动。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同时也具有精神和意识形态属性。由于人的精神追求和心理需要比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具有更高的层次性,因此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对外文化贸易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而且能够传播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韩国电视剧“大长今”不仅版权热卖于世界各地,获得了象三星、现代公司一样巨大的经济利益,也向世界传播了韩国人坚持诚信、尊重传统、锐意改革、不畏艰难的励志精神。好莱坞电影风行全球,将美国式的民主和个人主义的道德观念向全球推广,它的影响力决不只是支撑了美国的文化产业,而是形成了全球意义的话语权力。因此,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对文化贸易的功能、意义和价值的认知还要普遍提升。这不仅仅是作为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存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理念和精神资源的需要,同时也可以让世界人民享受中国文化成果,使我国在经济政治等多种领域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力。

(二)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在经济增长中,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不太合理的状态,第三产业在总量上的比重偏低,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已达到70%以上,而我国只有34%左右。文化贸易对第三产业的贡献不仅是总量上的增加,更是内部结构的升级和完善。

全球服务部门按国际服务贸易分类标准,有八个大类142个服务项目,其中的四个大类是文化、体育及娱乐服务。文化服务贸易还包括第一大类商品服务中的F类的印刷、出版和第二大类通信服务中D类的视听服务,这是经过日内瓦WTO服务贸易理事会评审认可的分类。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产品和项目的交流,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品贸易的平台是构建在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上的。在建构文化交流平台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发达国家,教育产业的发展除了为数不多的公共财政支撑的公立学校外,社会力量办学和市场化经营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外汇收入,如美国的迪士尼乐园、NBA篮球运动通过向全世界的渗透为美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西班牙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利用全世界明星荟萃的优势,在联赛空余时间造访中国大陆、香港等进行文化贸易,既获得了很大商业利益,又传播了西班牙足球文化和理念。这些都说明文化是可以作为也是应该作为一种产业进行生产与贸易的。

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就要建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要用市场的观念和手段去打造。这就要改变多年来中国各级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所习惯运用的行政思维和行政手段。我们需要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规划和管理,如尽快建立一套动态有效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制定有利于促进文化产品生产和贸易的政策法律,包括文化贸易的项目审批、外汇管理、商品结构、税收优惠政策等。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严格按照被认可的体制和法律框架办事,而不是由某一个文化管理部门简单的个人意志去掌握该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权力。同时我们的体制设计和政策制定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的企业提供一个有法可依、有政策导向、平等公正的竞争环境。教育、文化、体育、出版、会展在计划经济时代通常被认为是政府公权力管辖最直接最严格的领域,它甚至形成了某种政府对文化资源的垄断,但对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传播没有产生积极的效果。因此我们仍然要象其他产业发展模式一样,放开搞活中国的文化产业和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当市场的力量产生偏差时,政府应该有办法利用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法律手段加以调整和规范。如美国为了防止电影市场因为垄断而削弱竞争,政府严格限制国内电影产业的垄断,不允许建立从创意、制片到发行放映的垂直垄断企业。韩国前几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先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短短几年的市场化运作,文化企业象雨后春笋一般建立起来,形成了十分活跃的文化产业生产和贸易局面。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外国文化产业发展体制和文化贸易策略,同时也应该借鉴我国二十多年来外贸体制改革的经验。[论\文\网LunWenNet\Com]

(三)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实施品牌战略,拓展国际市场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又具有从未中断过的文化积淀。众多的文化工作者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和对外文化贸易的基础。但是中国的文化企业数量多,层次低,资本缺乏,规模太小。前些年虽然经历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制的变革,建立了一些大型文化企业,但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不高,不具有品牌优势。

面对国外媒体大规模兼并重组势头,中国文化产业要加快重组步伐,打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所有制之间的界限,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方式建立大型跨行业集团,实现企业规模经营和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企业品牌和文化产品品牌,进军国际市场。

我们从好莱坞的大成本制作电影、著名品牌广告、国际文化活动可以看出,文化产品的制造需要大量资本,有时候为了几秒钟的效果会耗资上亿元,这对于分散作业的小规模公司是无法承受的;其次,文化产品制作过程中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技术的开发费用很大;同时文化产品信赖的主要资源是高水平人才,他们的薪水常常是天文数字。这要求文化企业要有一定的资本和规模,即使是小成本制作的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它们的推广和传播也需要大量的金钱。当然文化产品原回报也是很丰厚的。中国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大制作的电影、戏剧,但还只是简单在形式上对西方艺术的模仿,由于内容上的单薄未在世界上形成太大的影响。

文化产品与传统商品的消费特点是不同的,普通商品的消费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而对于文化产品的欣赏并非如此,一个主题或一个概念被千百年来的艺术家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演绎也会引起人的欣赏欲望,并且传播越广越远越能被人所接受。这一点我们不难从希腊故事、神话、戏剧和雕塑被全世界广泛传播而倍受青睐就可以看得出来。一个单位的实物资源被多人分享的情形是,分享的人越多享到的份额越少,可是文化资源,消费的人越多产生的文化观念和快乐会越多,积淀下来的文化资源会令效用递增。足球、NBA、电影节等带给亿万人的快乐可以更加强化对它们的渴求。这是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同时也启发我们的新思维。

篇5

[关键词]文化;贸易;产业

Abstract:Thisarticlecarefullyexaminetheculturalproductproductionandthetradeinthecontemporaryworldde2velopmentcondition,andconductedthecomparisonresearchtotheChineseculturetradequestion.Proposedthetransfor2mationidea,strengthenedtheunderstandingandthereformtradesystemraisedconstructionsandsoontechnicallevelbyfurtherdevelopingourcountryforeignculturetrade.

Keywords:culture;trade;industry

在经历了多年以来美国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市场的狂轰滥炸之后,近几年又迎来了以“大长今”为标志的“韩流”的侵袭。这一切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自然是文化心理的洗礼和审美情趣的享受。然而对于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并有着丰富文化资源的中国,这也应该是一个不小的震撼和冲击,足以引起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关注。

一个有着深厚文化自省意识的民族,通常会不断反省本民族文化的普适价值内核及其传播传承的问题。文化的积累与发展通常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展现出活力与丰富性。遗憾的是,中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传播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处在一个比较模糊与犹豫的状态中。

我们经常在各级政府的报告中读到类似于这样的句子:“我们要努力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然而一个小小的韩国,在经历了1997年金融风暴后,只花了短短几年时间用他们创造的音乐、电影、电视等文化作品不仅席卷了东南亚,还进入了欧美市场,成为了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的一支生力军。他们不需要抽象的口号而悄然登上了世界文化大舞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在当代世界范围中的表现

在上个世纪,美、日、英、德是最大的文化商品出口国,占全球文化商品出口总额的5514%,同时它们成为了文化商品最大的进口国,占文化商品进口额的47%。本世纪初以来,中国成为了文化商品的进出口大国,但遗憾的是中国出口的文化50%以上是游戏设备、文教娱乐和体育器材,这确实与中国近年来作为全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相吻合,却与中国是一个有最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国家这一地位不相宜。

中国的实物商品贸易量在全世界排名在前三位,然而文化商品与服务的进出口贸易比例约为10:1;2001年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引进和输出图书版权的比例约为10:1。1992年以来,我国购进俄罗斯版权为世界第一,而向俄罗斯输出版权几乎为零。1998年我国高达300亿元以上的图书销售中,出口才2000万元。2002年,电子出版物的进口额是出口额的14倍。在表演、电影、音像制品、会展、期刊、报纸展览等产业中,存在明显的贸易逆差。特别是无论哪种级别和内容的文化庆典活动、会展和交易活动,我们都会看到外国文化团体的参与和文化产品的引进,不仅大大挤压了中国文化的话语空间,同时也形成了更大的贸易逆差。

中国文化产品的生产与贸易一直停留在小规模、低档次、低效益的水平。当代世界的贸易发展潮流是服务贸易的比重在增加,而作为国际服务贸易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文化贸易的比重又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大增。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知识在全球范围的交流越来越多,知识和文化产品的服务贸易比重不断增加。如美国2005年以版权和授权费用的出口增长达到近5000亿美元,增长幅度超过了运输服务和军售。通过比较我们感受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成为了我们研究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动力。

二、改善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建议

如何改善中国文化贸易,这要进行全方面的系统的审视,因为“文化”这个概念的宽泛性以及文化产品的多样性使得人们对于文化产品贸易在认知上要比其他商品和服务贸易困难得多。

(一)加深对文化概念和文化贸易的认知

“文化”有多种解释,大致可以分为狭义与广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文化行为和文化成果。包括人化的自然、人类的物质生产成果、制度文明成果、精神产品和意识形态。狭义文化概念指的是知识和精神产品,也包括制度文明和意识形态的积淀。

在探索文化对于人类生存状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时,我们希望从广义的文化视野出发,将人类文明进程中所积淀的所有的文明成果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来看待。但是在我们研究文化贸易时,我们又需要在一个特定的狭义文化的语境中对文化的内涵进行有限的诠释,将文化看成是人类各种制度和观念的成果。只有这样,方可区别于其他物质领域的商品生产与贸易。

文化贸易属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服务贸易,它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贸易活动。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同时也具有精神和意识形态属性。由于人的精神追求和心理需要比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具有更高的层次性,因此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对外文化贸易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而且能够传播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韩国电视剧“大长今”不仅版权热卖于世界各地,获得了象三星、现代公司一样巨大的经济利益,也向世界传播了韩国人坚持诚信、尊重传统、锐意改革、不畏艰难的励志精神。好莱坞电影风行全球,将美国式的民主和个人主义的道德观念向全球推广,它的影响力决不只是支撑了美国的文化产业,而是形成了全球意义的话语权力。因此,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对文化贸易的功能、意义和价值的认知还要普遍提升。这不仅仅是作为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存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理念和精神资源的需要,同时也可以让世界人民享受中国文化成果,使我国在经济政治等多种领域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力。

(二)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在经济增长中,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不太合理的状态,第三产业在总量上的比重偏低,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已达到70%以上,而我国只有34%左右。文化贸易对第三产业的贡献不仅是总量上的增加,更是内部结构的升级和完善。

全球服务部门按国际服务贸易分类标准,有八个大类142个服务项目,其中的四个大类是文化、体育及娱乐服务。文化服务贸易还包括第一大类商品服务中的F类的印刷、出版和第二大类通信服务中D类的视听服务,这是经过日内瓦WTO服务贸易理事会评审认可的分类。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产品和项目的交流,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品贸易的平台是构建在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上的。在建构文化交流平台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发达国家,教育产业的发展除了为数不多的公共财政支撑的公立学校外,社会力量办学和市场化经营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外汇收入,如美国的迪士尼乐园、NBA篮球运动通过向全世界的渗透为美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西班牙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利用全世界明星荟萃的优势,在联赛空余时间造访中国大陆、香港等进行文化贸易,既获得了很大商业利益,又传播了西班牙足球文化和理念。这些都说明文化是可以作为也是应该作为一种产业进行生产与贸易的。

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就要建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要用市场的观念和手段去打造。这就要改变多年来中国各级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所习惯运用的行政思维和行政手段。我们需要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规划和管理,如尽快建立一套动态有效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制定有利于促进文化产品生产和贸易的政策法律,包括文化贸易的项目审批、外汇管理、商品结构、税收优惠政策等。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严格按照被认可的体制和法律框架办事,而不是由某一个文化管理部门简单的个人意志去掌握该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权力。同时我们的体制设计和政策制定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的企业提供一个有法可依、有政策导向、平等公正的竞争环境。教育、文化、体育、出版、会展在计划经济时代通常被认为是政府公权力管辖最直接最严格的领域,它甚至形成了某种政府对文化资源的垄断,但对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传播没有产生积极的效果。因此我们仍然要象其他产业发展模式一样,放开搞活中国的文化产业和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当市场的力量产生偏差时,政府应该有办法利用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法律手段加以调整和规范。如美国为了防止电影市场因为垄断而削弱竞争,政府严格限制国内电影产业的垄断,不允许建立从创意、制片到发行放映的垂直垄断企业。韩国前几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先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短短几年的市场化运作,文化企业象雨后春笋一般建立起来,形成了十分活跃的文化产业生产和贸易局面。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外国文化产业发展体制和文化贸易策略,同时也应该借鉴我国二十多年来外贸体制改革的经验。

(三)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实施品牌战略,拓展国际市场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又具有从未中断过的文化积淀。众多的文化工作者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和对外文化贸易的基础。但是中国的文化企业数量多,层次低,资本缺乏,规模太小。前些年虽然经历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制的变革,建立了一些大型文化企业,但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不高,不具有品牌优势。

面对国外媒体大规模兼并重组势头,中国文化产业要加快重组步伐,打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所有制之间的界限,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方式建立大型跨行业集团,实现企业规模经营和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企业品牌和文化产品品牌,进军国际市场。

我们从好莱坞的大成本制作电影、著名品牌广告、国际文化活动可以看出,文化产品的制造需要大量资本,有时候为了几秒钟的效果会耗资上亿元,这对于分散作业的小规模公司是无法承受的;其次,文化产品制作过程中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技术的开发费用很大;同时文化产品信赖的主要资源是高水平人才,他们的薪水常常是天文数字。这要求文化企业要有一定的资本和规模,即使是小成本制作的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它们的推广和传播也需要大量的金钱。当然文化产品原回报也是很丰厚的。中国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大制作的电影、戏剧,但还只是简单在形式上对西方艺术的模仿,由于内容上的单薄未在世界上形成太大的影响。

文化产品与传统商品的消费特点是不同的,普通商品的消费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而对于文化产品的欣赏并非如此,一个主题或一个概念被千百年来的艺术家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演绎也会引起人的欣赏欲望,并且传播越广越远越能被人所接受。这一点我们不难从希腊故事、神话、戏剧和雕塑被全世界广泛传播而倍受青睐就可以看得出来。一个单位的实物资源被多人分享的情形是,分享的人越多享到的份额越少,可是文化资源,消费的人越多产生的文化观念和快乐会越多,积淀下来的文化资源会令效用递增。足球、NBA、电影节等带给亿万人的快乐可以更加强化对它们的渴求。这是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同时也启发我们的新思维。

篇6

近年来,电影的跨国流动频频带来票房热点,产生巨大经济利润。同时在影视产品国际化的进程中,目标市场的选择尤为重要。由于国际化起步较晚、程度较低,中国影视贸易的国际化进程不仅受国家文化差异的影响,同时受到文化"折扣"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对于影视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甚少,本文在文化差异与文化折扣理论分析基础上,探索目标国文化距离、地理距离、GDP、经济环境等因素对于中国影视贸易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的影响。

二、研究的相关理论

对于中国影视贸易市场选择的研究,首先需要明晰国际化目标市场的概念,而与本文有关的理论主要包括文化差异与文化折扣理论。

(一)国际化目标市场

目标市场是指贸易的产品、服务和其他资源跨国转移所必需的一个交易场所,一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产品国际化的进程中,重要决策之一就是选择正确的目标国市场。本文以国别作为国际市场为一个细分市场进行论述。

(二)文化差异理论

文化差异理论,是从国家层面出发,研究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国家文化模型是荷兰文化协会研究所所长霍夫斯坦德,用20种语言从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在收集了40个国家包括从工人到博士和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共116,000个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根据研究成果,霍氏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们的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家的这种程序互有差异。文化差异具体由文化距离或心理距离这两个因素组成。心理距离概念由Be-ckerman于1956年首次提出,用于解释国际贸易中的目标市场的选择问题。Johansson和Paul对于心理距离概念进行了解释,将其定义为"阻碍公司与市场之间信息流通的因素",并且认为心理距离受一些差异性因素影响,主要包括语言、教育、业务、文化、、政治体系、工业发展水平等。[4]

(三)文化折扣理论

文化折扣是指因文化背景差异,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它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的减低。霍斯金斯(ColinHoskins)和米卢斯(R.Mirus)在1988年发表的论文《美国主导电视节目国际市场的原因》("ReasonsfortheU.S.DominanceoftheInternationalTradeinTelevisionProgrammes")中首次提出此概念。霍斯金斯等人认为:扎根于一种文化的特定的电视节目、电影或录像,在国内市场很具吸引力,因为国内市场的观众拥有相同的常识和生活方式;但在其他地方吸引力就会减退,因为那儿的观众很难认同这种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即文化结构差异是导致出现"文化折扣"现象的主要原因。[5]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教程》一书中指出:在国际文化贸易(文化产品如电视剧、电影)中,会因为其内蕴的文化因素不被其它民族观众认同和理解而带来产品价值的减低。文化折扣高的产品,难以提起视听人的兴趣,文化折扣低的产品,则易于为人们所接受。[6]

三、研究的相关假设

对于目标市场选择的研究,需要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决策。对于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主要从目标国的吸引力、目标国与中国的地理距离、文化距离等出发,因此,主要有如下假设:在国际目标的选择过程中,地理距离是开展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重要关键因素之一。首先,地理距离影响了运输成本。其次,相互信息传递的成本也会随着地理距离增大而增高,尤其是一些需要面对面交流的信息。但是与传统的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则对于地理距离的要求更弱化。同时,随着目前通讯水平的提升,大大降低了信息的搜集与传递成本,使得地理距离对于信息的搜集成本影响较小。因此,对于影视贸易的国际化而言,地理距离对于目标市场的选择影响较小,得到第一个假设。假设1:影视贸易目标市场选择不受地理距离的影响由于影视产品属于休闲消费类产品,所以对于目标国的经济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影视产品在进行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决策时,需要考虑目标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第二个假设。假设2:影视贸易目标市场选择受目标国GDP影响较大由于影视产品内容很多属于意识形态,将会受到文化折扣理论的影响,因此,在影视集团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将倾向于选择文化距离较小的目标市场,得到第三个假设。假设3:影视贸易目标市场选择倾向于文化距离较小的国家对于跨境的服务贸易而言,应当选择目标国具有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良好的基础设施,完善的经济政策。不仅能为影视产品跨国发展提供了便利,而且降低了经营风险,能够为影视贸易的发展提供极大的空间,得到第四个假设。假设4:影视贸易目标市场选择倾向于良好的目标国市场经济环境

四、实证研究模型与分析

为了研究因素对于中国影视贸易目标市场选择的影响。将搜集在国际化过程中,已经开展国际业务或合作的国家,然后以所选国家在近年发生影视交易频率为因变量,探索文化差异等因素是否对于目标国选择产生影响。

(一)变量的测量

1.因变量的测量为了研究的便利性,将以影视贸易所选择的目标国家出现的频率(FREQ)为因变量。假设所选目标国家为Ai(i=1…m),在国家Ai从事业务的影视集团个数为Nij(i=1…m,j=1…n)。则进入目标国Ai的频率为:2.自变量的测量(1)测量文化距离对于文化距离(CulDist)的测量国家文化距离衡量的相关研究较多,主要依据Hofstede提出的文化维度:权力距离、男性主义、集体主义、风险规避,进而构建文化距离的测量模型②。尽管Schwartz指出了Hofstede研究的一些缺陷:文化维度并非充分,其设计并不是针对国家文化维度,因此可能并没有包括所有相关的问题;样本选取并不能充分地反应国家文化的全部内容。然而,基于Hofstede文化维度的kogut和singh的文化距离计算方法,考虑了不同文化维度的权重影响。本文借鉴Groo(t2005)计算两国之间总的国家文化距离。CulDist表示中国与j国总的文化距离,Ikj代表j国第k个文化维度指标,Vk表示所有样本国家k维度分数的方差。(2)地理距离(FLIGHT)的计算考虑到目前影视贸易决策者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因素,以及传媒产品的运输方式等,本文将选取北京到各个国家首都的航行时间(小时)视为地理距离,该数据来源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北京直飞各个国家首都的飞行时间,个别国家没有直飞的,将选择通过转机最快到达目的地的航行时间。(3)GDP计算模型中的GDP数据是基于购买力平价(PPP)估算的GDP。经过PPP系数换算的GDP能消除由于各国GDP计算体系、标准、价格不同产生的偏差,可以用来比较和评价各国的实际经济规模和结构。(4)市场经济环境衡量对于目标国家市场经济环境的衡量,将根据美国商业环境风险评估机构报告的世界各国与地区的环境投资指数BERI(businessenviron-mentriskindex)来计量,该指数利用专家意见及国际货币基金出版的统计资料,定期对世界各个主要国家做风险评估报告。主要考虑目标国的运营风险、政治风险与汇兑风险等三个方面,然后综合评定该国的投资指数以评估各国投资机会。

(二)样本数据与实证模型

考虑到中国电影贸易海外推广国际化相关数据收集的困难,实证检验将以2009年国产片境外票房收入前十的具有出口许可证的电影集团为对象。搜集影视贸易有国外业务的相关信息,通过对于影视贸易主页以及互联网数据的收集,总共有中国电影集团、河南电影集团、光线影业、上海电影集团、银都、北京橙天智鸿、华谊兄弟等7家传媒集团有国际化的业务,所涉及的目标国家包括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印度等13个国家,与这些目标国家共计有53次合作,本文将以这53次合作数据为相应的因变量进行分析。FREQAi=1+2CULDIST+3FLIGHT+4GDP+5BERI+其中FREQAi为7家影视集团与13个目标国有过合作业务的频率,公式(1)中m为13、j为7;CULLDIST为中国到各个相应目标国家的文化距离,按照公式(2)计算而得;GDP为目标国家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的报告;BERI为美国商业环境风险评估机构报告的各国或地区的市场经济环境指数。

(三)实证结果

利用SPSS17.0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相关模型回归分析(表1),目标国所选频率与GDP、目标国市场经济环境正相关,而与地理距离、文化距离显著负相关。因此,对于原研究假设部分支持。

(四)实证结论分析

通过回归结果可知,对于中国影视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的影响因素,其原因可以归纳如下:1.影视贸易对于目标国家选取的频率与文化距离负相关,即影视贸易倾向于选择与中国文化距离较小的国家进行合作。这主要是由于电影艺术还是受文化观念的影响较深。华人或者华裔更加期待华人电影。在影视产品的输出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寻找华人地区进行出口。2.从地理距离的相关系数可得,影视贸易所选目标国在地理距离负相关,这与其他的产品在国际化目标选择的结果是类似的。因为影视产品同样需要运输母片,制片方和剧组宣传都涉及到地理距离的影响。因此,目标国与中国的距离往往会影响到对于目标国的选择。3.从GDP方面可知,影视贸易目标国家的选取与目标国的GDP具有相关性,即中国影视产品倾向于选择GDP较高或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同时也说明了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休闲消费类产品的影响。4.由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以看出,其对于目标国市场的选择存在着显著正相关的影响。这与中国影视贸易在国际化进程中,参加的一些大型国际影展有关联,往往大型影展开办于经济产业比较发达地区。其次,目标国良好的经济环境对于资金的回收和产品的推广有更好的客观条件。同时发达地区观影者对于具有东方色彩的影片极为关注。

五对策建议

在中国影视产品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的相关措施来促进中国影视贸易产品的出口,使中国影视贸易的发展可以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一)宏观调控借鉴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经验,设立专项引导基金,资助电影人拍摄可供输出的影片。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经济杠杆,鼓励电影贸易走出国门。针对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等专门的电影海外推广机构,给予特殊政策扶持,增强其整合资源的能力。

篇7

《2008创意经济报告》并不是只反映2008年世界创意经济的发展情况,而是概括了近10年来全球创意经济的发展情况。该报告是联合国关于这一新兴话题的首次多机构合作研究,第一次展现了联合国整体对这一创新主题的观点;第一次引入了创意经济这一概念,研究了其定义、特性、并确定了相关参数,以帮助衡量创意经济对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影响。推出这一概念的目的,是为了提出一种共享的愿景和一种政策导向的研究议程,以反映联合国对当今国际情况的思考,并作为各国制定国内和国际政策的依据。

《2008创意经济报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代表联合国首次宣告,创意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范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报告指出:“一种新的发展范式正在全球兴起,它连接了经济和文化,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涵盖了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这一新发展范式的核心就是――创意、知识与信息逐渐被人们认识到是全球化的世界中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报告认为,“创意经济表现出创意、文化、经济与技术之间的复杂的交互作用,拥有创造收入、增加就业和出口收益的潜力,同时也促进社会包容、文化多元性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新兴的创意经济不仅成为最发达经济体中推动经济增长、就业、贸易、技术革新与社会凝聚力的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新兴快速成长地区提供了新的机会。”

创意经济概念的提出,大大超越了我们通常理解的“文化产业”概念,甚至也超越了“创意产业”、或者“文化创意产业”概念。报告特别强调“创意经济”是新的“发展范式”,这值得我们高度关注。《2008创意经济报告》给我们的信息和启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对于“新的发展范式”的论断,无异于宣布全球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体”成为全球创意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一变化改变了全球化的格局。

其次,对“创意经济”的概括,大大提升了对文化产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评价,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加大的情况下,值得引起我国的文化产业理论和政策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2008创意经济报告》中对创意经济的论述令我们耳目一新。报告指出:“创意经济表现出创意、文化、经济与技术之间的复杂的交互作用,拥有创造收入、增加就业和出口收益的潜力,同时也促进社会包容、文化多元性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新的发展范式”与我国近年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是完全契合的,甚至可以说是从全球发展趋势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佐证。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提升认识文化建设在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枢纽性作用的认识。

第三,《2008创意经济报告》中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产业总体表现出色,但是在不同领域表现差别较大,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有很大潜力,应该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以释放。

报告高度评价了中国在全球创意经济发展趋势中的表现。据报告数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5年,中国创意产品出口额从184.3亿美元增长到613.6亿美元,增长了233%。2005年,中国已占据创意产品全球出口市场19%的份额,成为“高附加值创意产品”的世界第一生产国和出口国。同时,报告也显示,中国在创意经济不同门类的国际贸易中表现极为不同,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不平衡,还有较大的潜力,应该以进一步的体制机制改革加以释放。从报告中不同部门的数据排序看,中国目前在国际创意经济贸易中占的比重最大的是新媒体,占全世界市场份额40%;二是设计,占30%;三是艺术和手工艺品,达到24%;四是视觉艺术,占15.6%;五是音乐,占2.5%,最后是视听产业,占1%左右。值得关注的是,凡是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据较大份额的产业门类――新媒体、设计、艺术工艺品等――都是文化产业的“增量”领域,市场化程度较高,准入门槛较低,主要不在传统的文化管理部门的管辖范围之内。由此看来,越是依赖于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越能做活做大,越能占领国际市场。因此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还要依赖于体制机制创新。

篇8

文献记载表明,先秦时期的黄河流域就与葱岭以西地区有较牢固的联系。昆仑山玉石的东输对于中原玉文化的兴盛有非凡作用,斯基泰人的东迁南下对于中亚和南亚的人种与文明有着深刻影响,两者更表明中原与西方的交通道路在远古时期便实际存在。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凿空”后,就在今天的阿富汗市场上发现了绕道印度而来的中国四川地区的纺织品和竹木制品。可见,汉代中国政府开辟丝绸之路和经营西域,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远古交通道路的重新认识和拓展,但更重要的意义是中原地区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外部世界并延伸本土文化的活动空间。西方各地区的文化汇入中国,成为中国文化更新的重要动力,中国的特产渐次西传,在很多方面影响了西方诸地的生活习惯。

丝织品名副其实为中国的独特创造。古代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则与丝绸有密切的关系,以致后世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交流通道通称为丝绸之路,而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的产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春秋战国之际,东西方之间已经沿着如今被称为丝绸之路的欧亚大陆交通路线开展丝绸贸易。被认为写于公元前5世纪阿契门尼德王朝统治下的波斯(the Aehaemenid Empire 0f Per-sia)的《旧约・以西结书》,有一段提到耶和华要为耶路撒冷城(Jerusalem)披上最美丽最豪华的衣裳。耶和华在形容世间最美丽的织物时两次提到“丝绸”。这意味着此时的波斯帝国境内已有中国丝绸。公元前5世纪的希罗多德(Herodotus)和色诺芬(Xenophon)也说波斯人喜爱米底亚(Medea)式的宽大上衣,而此种衣物的材料正是后来被希腊人称为“赛里斯”(Seres)的中国丝绸。这种轻薄衣料的来历令希腊人浮想联翩,如猜疑出产于羊毛树上,或推测得之于蜘蛛腹中。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同一时期丝绸也已传至欧洲,因为所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希腊雕刻和彩绘人像所穿衣服都极为稀薄透明,似为丝绸面料。汉唐时期,丝绸不仅是北方陆路交通线上的主要贸易品,也是中国政府赐赠西方国家的主要礼品。

需要指出的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在丝绸还未成为主要贸易商品之前的远古时期就已存在。草原之路与绿洲之路的出现正是这种交流存在的具体表现,它们可谓丝绸之路的前身。草原之路通常是指始于中国北方,经蒙古高原逾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进入中亚北部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到达多瑙河流域的通道。这是古代游牧民族经常迁徙往来的通道,来自东欧的印欧语系民族斯基泰人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就是沿此通道由西而东并南下印度或东南行至阿勒泰地区。绿洲之路是指位于草原之路南部,由分布于大片沙漠、戈壁之中的绿洲城邦国家开拓出的连接各个绿洲的一段段道路和可以通过高山峻岭的一个个山口,这条通道逐渐成为欧亚大陆间东西往来的交通干线。据说周穆王西巡就是沿着这条道路,虽说穆天子的故事未必真实,但考古发现已将这条道路的出现时间追溯到远早于周穆王的时期。尽管自中原通往中亚以及西亚、南亚、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作为中西方的贸易通道在很早以前就已自然存在,但其真正的辉煌与繁荣及其世界历史意义的体现,则始于汉唐时期。从此,中国逐步走向世界,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正式拉开。

说到中西文化交流,就不能不强调西域。

西域是一个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的历史地理概念。所谓西域,通常是对阳关、玉门关以西广大地区的统称,但这一概念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并且不同历史时期的西域所指的地理范围也不尽相同。

汉代的西域,狭义上是指天山南北、葱岭以东,即后来西域都护府统领之地。按《汉书・西域传》所载,大致相当于今天新疆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广义上的西域则除以上地区外,还包括中亚细亚、印度、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乃至更西的地区,事实上指当时人们所知的整个西方世界。与唐代的西域概念相比,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西域是一个范围不断变动的地理区间。随着唐王朝势力向中亚、西亚的扩展,从前汉代的西域变成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辖控之地,并因推行郡县制度、采取同中原一致的管理政策而几乎已成为唐王朝的“内地”。西域则被用来指安西和北庭以远的、唐王朝设立羁縻府州的地区,具体而言就是中亚的河中地区及阿姆河以南的西亚、南亚地区。但西域的政治军事功能与汉朝相同,都是作为“内地”的屏藩,并且在两汉与匈奴的斗争、唐朝与阿拉伯人的斗争过程中,各自的西域地区也确实起到了政治缓冲作用。唐朝广义的西域概念也比汉朝有所扩大,随着当时对西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而在汉朝广义西域概念的基础上继续扩展至地中海沿岸地区。

丝绸之路研究所讲的西域,指的就是两汉时期狭义上的西域概念。该地区在两汉时期是多种族、多语言的不同部族聚居之地,两汉政府并未改变该地区的政治结构,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其作为中原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屏障。从地理位置看,狭义的西域即塔里木盆地正处于亚洲中部,英国学者斯坦因将其称为“亚洲腹地”(Innermost Asia),可以说是非常形象。它四面环山,地球上几大文明区域在此发生碰撞。不过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并未使其与周围世界隔离,一些翻越高山的通道使它既保持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又得以利用自然的优势免遭彻底同化。上述地理特征也造就了西域地区作为世界文明交汇点的文化特征,波斯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都在这里汇聚。而在充分吸收这些文明的同时,西域并没有被这些文化的洪流所吞没,而是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形成适合本地区的多元文化。在这里可以找到众多古代文化的影子,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西域文化的个性张扬,这正是西域文化的魅力所在。

在中国历史上,西域并不同于西方。西方在中国人的观念世界中是一个特别具有异国情调的概念。它不仅是一个方位名词,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就地域而言,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随着历史步伐的演进而转移,大致在明中叶以前指中亚、印度、西亚,略及非洲,晚明前清时期指欧洲。近代以来西方的地理概念淡出,政治文化内涵加重并且比较明显地定格为欧美文化。然而中国人观念中的西方在文化上始终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异域文化。对于西方世界(绝域),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异域外邦的意识,西方从来都是一块代表非我族类之外来文化的神秘地方。

篇9

1.文化贸易的概念

文化贸易,主要是指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文化产品的贸易活动,也称为文化产品贸易。文化贸易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有形的文化商品和无形的文化服务。文化商品,主要指能用来消费并且能够传播思想、生活方式的物品,是以客观的物质为载体的;文化服务,则不包括有物质属性的商品,比如表演服务(包括海外演出、交响乐、杂剧等),以及文化会展、文化中介、文化咨询等新型服务。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已成为全球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2.文化贸易的特征

(1)保护性。与其他贸易相比,文化贸易具有一定的保护性。文化产品出口会使自己的国家变得强盛,而引进他国产品的国家就会受到不同文化熏陶,吸收他国的文化意识形态,来发展自己的国家,但长期引进就会给自己国家的文化带来影响,所以,国家就会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2)垄断性。文化贸易在世界各国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当今的文化贸易格局是不对称的竞争形式,发达国家运用先进的科技创新技术和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垄断文化贸易市场。(3)带动性。文化贸易业具有着一定的带动性,也它可以与周边的产业贸易相交融,带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向前发展,在进口与出口商品的同时,也带动了两国经济上的发展。例如:迪士尼就有与其卡通人物相对应的书包、文具盒、毛绒玩具等外延产品及专卖店,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3.文化贸易的作用

(1)经济方面。文化贸易具有一定的带动性,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脚步。文化产品的出口利润可以提高本国的防御能力,具有隐蔽性。(2)政治方面。文化贸易在世界上占有很大的比重,妥善地发展一个国家的文化贸易,可以提高它在世界中的地位,增强与他国的的竞争力。文化产品的进出口,可以让两国的文化相互交融,认知不同的文化概念和意识形态,世界观、价值观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3)文化方面。文化产品的出口,就是要向他国传播本国的文化。对外宣扬文化,可以让世界更了解本国的文化思想内涵,吸引更多的国外消费者,提高本国的经济实力。

二、我国文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文化贸易在全球文化贸易中的所占比重较小,甚至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新世纪以来,文化贸易进出口大国的排名有些许浮动,但总体格局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贸易占世界文化贸易比例轻微的现状并没有发生根本扭转。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贸易结构不平衡

我国文化贸易的文化硬件出口较强,而软件出口薄弱。文化贸易中的硬件如游戏、文教娱乐和体育设备等。我国出口的文化商品中绝大部分都是硬件产品,因而被认为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文化硬件出口国。软件,是指文化内容和文化服务,例如广播电视节目、电影动画片、表演艺术、会展等。在这些文化软件贸易方面我国非常薄弱,更多时候只是文化交流,而不是文化贸易。

2.缺少明星企业和产品

我国的文化贸易缺少明星企业和产品,尤其是知名品牌,与人们迅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了很大的差距。由于我国的文化贸易起步较晚,而且由于文化领域分布不均、市场弊端等一系列原因的影响,文化企业出现了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不高的现象。另外,我国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是很高、市场竞争力也不足,文化知识产权的作用发挥得不充分。知名品牌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贸易在世界中的前进脚步。

3.文化产品国际营销不够

发达国家通过对文化市场的调研、多样的销售渠道和有效的营销方法,并且与市场经济体制相融合,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市场运作体系。而我国的文化产品大多都是粗加工,深加工的层面存在着能力与实力的欠缺。不仅包装不够精美,宣传力度薄弱,同时也缺乏国际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另外,文化产品内容的生产缺乏想象力、创新点,国内文化贸易的国际营销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三、发展我国文化贸易的对策

1.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

在国际上竞争的优势要靠体制的创新来积累,因此,要增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体制和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强有力的指挥和带动作用。目前,我国的文化管理体制还是传统的文化事业管理型,“管”和“办”混杂在一起,“政”和“企”融为一体。这种文化管理体制约束了文化单位的活力,使文化产业没有充分的经济来源,被束缚了手脚,难以应对市场的需求,谋求生财之路。其中受制约最大的是文化经营型企业。所以,文化体制改革的脚步必须加快并深化,让文化资源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使文化产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2.完善文化产业相关的外贸政策和法律体系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实际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很多,因此,要加快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文化贸易法律以及政策框架,其中包括,文化贸易外汇管理、税收优惠政策、项目审批,商品结构等等。政府应鼓励和扶持有关从事文化贸易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美国从1930年开始,对电影产业制定了“限制国内垄断,鼓励国际出口”的法律条文,在美国境内禁止实行从创作、投资、制片、发行到电影院线的垂直垄断,以保护自由竞争,但是鼓励电影的对外出口,调动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多方面力量。我们可以借鉴这一法律条文,以达到扩大出口的目的。另外,政府应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贸易市场规则的制定,尽可能减轻国际文化贸易壁垒,为我国文化产品输出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3.打造文化国际品牌并开拓国际市场

企业的名牌产品不但要占领国内市场,而且要打入国际大市场,要实现市场的全球化,才能充分体现产品的价值以及竞争力。加强对外的友好交流与密切合作,要积极参加国外的展销会,向其他国家推荐我国的知名品牌。同时,与国际同行开展与文化贸易相关的交流活动,带动国际市场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各大媒体来宣传并推广知名品牌。例如,香港有一个专门培训高级厨师的教育机构———中华厨艺学院,该学院的学生遍布全球。他们以厨师的名义推广了十八子的道具产品,成功地宣传了自己的品牌,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此外,推广品牌、开拓市场,还要建立完善的国际市场销售网络,在网络上宣传品牌,开展全球电子商务贸易,公司和产品信息,让消费者更了解产品。

4.充分发挥市场营销渠道的作用

目前,我国文化贸易的产业链已逐渐完善,专业分工也实现了有效的发展。文化贸易可凭借文化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市场的整合资源和配置作用,在整个社会中寻找投资伙伴来共同完成。我国要想更好地发展文化贸易,就必须着重运用营销手段和营销渠道。要积极学习参照国际文化贸易的运作方式,在国际贸易中全力打造文化产业的中国品牌。文化企业对实施品牌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改进加工方法,符合市场的需求对产品采用精加工的技术,并以好的包装和宣传,扩大文化产品的外源融资渠道。只有这样,我国的文化贸易才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一个强大的中国必须拥有引导世界文化的力量,从强化文化力量的维度,推动中国实现百年伟大复兴!

四、结论

篇10

不论什么领域,无不关注着这个影响大众生活的现象。史学界也不例外,这些年,除了“全球史”外,还有人开始提出“世界贸易”带动文化进而推动现代文明产生的新观点,《贸易打造的世界》可称为这波潮流中的佼佼者。

在《贸易打造的世界》之前,已经有学者用《魔鬼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等书籍生活化地叙述了经济在普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但这些观点大多零散琐碎,而《贸易打造的世界》则从宏观的角度对经济活动进行了整体梳理,历史性地提出全球化的概念。

《贸易打造的世界》是集结中国史学者彭慕兰以及拉丁美洲史学者史蒂夫・托皮克在《世界贸易杂志》所发表的文章,分析从1400年前兴起的地球贸易演进状况。彭慕兰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对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研究,是近年来新崛起的“加州学派”的领军人物。其著作曾两次获得费正清东亚研究最佳著作奖,及美国历史协会最佳著作奖(经济史)。另一位作者史蒂夫专攻拉丁美洲史,对咖啡等致瘾性食品全球化的过程有独到见解。本书每篇都只有三五页,很快就触及重点,让人立刻获得一种概念。更特别的是,本书没有“中心”观念,所以从东方、西方社会在描述上一律平等。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巧克力曾是一种货币,而且还有“伪币”。许多不肖商人,把吃过的可可豆(咖啡原料)壳内塞进适量的粘土,密合后根本分不清真假,混充成真的“钱”使用。

说到以物易物,魁塔卡人可说是经典。如果想跟魁塔卡人交易,请先把东西摆在200步遥的石头上,如果魁塔卡人想交易,会走过去拿起你的“货”,再把他自己的手工艺品放在同一位置等你去拿。接下来,魁塔卡人会走回刚刚他站的位置,保留安全距离等你走过去拿,然后,恐怖的“交易”就此展开。等你一到原位,魁塔卡人会火速向你奔去,这里的规则是:谁抢到货,货就是谁的。偏偏,魁塔卡人是巴西的飞毛腿,你不会赢的。“除非本地跛脚或患痛风,或因其他原因而行走缓慢的人愿意失去它的产品,否则不建议和魁塔卡人进行谈判或实物交易。”一位法国人这样建议他的读者。

巴西是少数因为一件商品而得到国名的国家。尽管土耳其叫火鸡、希腊这个字的意思是油脂,不过这两个国家却没有以生产火鸡、猪油著称。

原本应该是世界第一本商务指南的《马可波罗游记》,在当时却被归为奇闻轶事,人们甚至将运河(人造河川)、煤炭(会起火燃烧的黑石)、石油(能点火的黑水)视为“荒诞奇闻”,以致错失许多跨国商机。

中国的纸币曾一度像今日的美钞,具备难以伪造的价值,更是全球贸易者身份的象征。西方不少人,以“持有”这些高级货币为身份象征,而不在乎实际面额大小。

在西方人爱吃的薯条,原料马铃薯在以前只有穷人才会想要吃,就跟以前穷人才吃地瓜叶一样。这个曾经整船被倒进黑水沟的食物,如何翻身上桌?

台湾因成为荷兰殖民而开始栽种蔗糖,但凡沦为蔗糖产地的殖民区生态必然遭受浩劫,社会因利益不公变成M型社会,往往爆发动乱与流血,例如牙买加、古巴与菲律宾等,几乎没有例外。可为何惟有台湾是一个例外?你知道这是中国重稻政策救了台湾吗?

篇11

【关键词】 文化贸易;文化服务;西咸新区 ;对策

在经历了二战后的发展浪潮之后,我国由于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虽然具有世界加工厂的称号,但终究是利用廉价劳动力做的来样加工等初级加工,而现在的劳动力也不再廉价,和中国相竞争的还有越南、印度等国家,这使得我国的优势慢慢消失,这就需要经济转型。一部分经济转移到第三产业,这是个非常有前景的想法,由于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所以第三产业中的文化贸易对于我国来说非常有利。然而我国现在还处于文化贸易的初级阶段,即硬件贸易,而文化服务对经济的贡献则非常有限,究其根本还是利用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对于西安来说,中华文明之本在此,这是别的地方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发展文化服务业非常有利,希望本文对西安文化贸易的发展能够出一份力。

目前国内外对文化贸易的研究非常广泛也非常深入,对中国和别的文化贸易大国相对比的研究成果也很多,大都是对中国文化贸易现状的分析,然而对西安开展文化贸易的研究并不多,由于西咸新区是正在开发的地区,对于其发展文化贸易的研究更少。

本文理论依据主要有比较优势理论、现代文化集群发展模式及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需求决定理论,先阐述文化贸易的定义,说明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文化贸易中的文化服务业,再说明理论依据,再说明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现状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最后细化到西安的西咸新区发展中来,详细说明文化贸易理论在西咸新区发展中的应用。

本文研究的是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的现状,专注于西安的西咸新区中秦汉新区发展文化贸易的过程及结果,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免于出现文中提到的可能出现的问题,为西咸新区文化贸易的发展出一份力。

一、文化贸易概述

1、文化贸易概念及特征

文化贸易的定义较为广泛,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文化贸易分为硬件贸易和软件贸易,是指以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产品传递文化内容的进出口行为。硬件贸易指用来储存、生产和传播文化内容的工具和物质化载体,包括拍摄电影的器材、灯光音响舞美设备或是娱乐器材等。软件贸易则指贸易的对象是文化内容,如电影、音乐、电视节目、视听表演或会展等。

2、文化服务概念及特征

国内较为认可的文化贸易分类则是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两类。文化商品大致等同于硬件贸易,而文化服务指的是私人、政府、公司或半公立机构满足文化需求或赚取文化利益的行为,主要包括艺术表演或其他文化活动,以及为提供和保存文化信息而进行的活动,包括核心服务和相关服务两类,不包括提供文化服务所借助的物质,有偿和无偿都是文化服务的范畴。

核心文化服务包括视听及相关服务,特需使用税和许可费,娱乐、文化和运动服务,以及个人服务。相关文化服务包括广告、市场研究和民意调查,建筑、工程和技术服务,以及新闻机构服务。本文对西咸新区文化贸易的分析主要针对文化服务方面。

二、文化贸易理论应用综述

1、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由于华夏文明具有相当的扩散力,所以东亚的国家深受其影响,尤其是日本和韩国,对华夏文明保护的相当完好。但是由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在中国,有代表性的即汉唐文化又集聚在陕西,尤以西安保存的最为完好,所以西安发展汉唐文化的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是最有优势,同时也是机会成本最小的。来西安旅游的游客会发现,西安不需要特别建造很多仿古建筑,随处可见的遗址就是西安的地标性建筑,这也是西安能发展文化贸易,尤其是依托汉唐文化的文化贸易最突出的条件。

2、现代文化集群发展模式及理论

文化集群模式是指化产业集群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竞争激烈化的必然趋势,是文化企业为创造竞争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区域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文化产业集群的崛起是区域文化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只有当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时,才能共同利用资源,减少成本,提高文化产业间的匹配度,提高享受的程度,从而创造更高的价值。

对于已经发展的较为完善的西安市区来说,文化集群已然较为完善。然而对于咸阳来说,文化集群的发展模式还需要增强。对于咸阳文化产业来说,尤以旅游业为代表,只有兵马俑和华清池,但在旅游结束后无法在景点之后创造更高的价值,这也是西咸新区文化贸易发展最重要的意义,即通过文化服务的这个载体,提高文化产业的密集程度,来达到提高游客享受的程度。

3、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又称钻石模型,包括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的战略、组织以及竞争)和两种外部力量(随机事件和政府)。文化产业的本国决定因素和其他企业的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它风险高,对于专业化分工要求极高,同时文化市场的竞争又呈现不完全性,这就需要政府极大的支持,否则文化产业的发展则会面临非常大的风险。

依托汉秦汉化发展的西咸新区文化贸易,由于没有经验,更需要政府的配合。在兴建和运营的过程中,也有可能涉及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由于文化遗址具有不可再生性,这也需要政府的大力监管,保证文物的完好无缺。

4、需求决定理论

恩格尔定律是指,家庭总支出中用于食物和其他必需品的比例会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不断下降。而文化产品一般都是需求的收入弹性大的产品,属于奢侈品类,所以根据恩格尔定律,文化产品的需求一定会越来越大,发达国家是现在文化产品的主要消费国,可见在未来的市场上,文化产品的消费比例一定会逐年上升。所以西咸新区的文化贸易是顺应了消费发展的趋势,只要运营得当,将来的收益也将十分丰厚。

三、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世界文化贸易现状

世界文化贸易基本呈现分工明确、寡头垄断和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世界上的文化贸易大国基本都是发达国家,其本国的文化产业也逐渐走向成熟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报告指出,国际文化贸易局限于少数发达国家之间,即产业内贸易。发展中国家由于其文化贸易基础低而处于十分明显的弱势地位。目前大型跨国集团已经垄断了国际文化市场,通过各种整合,当前的国际文化市场已经到了垄断竞争时代。

2、发展文化贸易对我国的意义

(1)有利于我国加快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上文提到文化贸易包括了硬文化产品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在发展文化产品贸易上,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具有制造业大国地位的国家来说,在生产文化用品上可谓是轻车熟路,而当前的贸易现状也证明了这一点。文化服务贸易是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契机,创造低污染和高就业的经济。以电影业为例,拍摄前需要投资引资,拍摄时需要众多演员,同时也为拍摄地做广告,后期制作时需要专业的剪辑、音频、配音等,在首映时需要首映礼,在营销时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仅拍一部电影就可以创造出几十个岗位。所以文化贸易中的文化服务贸易,也是文化贸易核心最重要也是最能创造价值的部分。

(2)有利于宣传我国文化。现在西方媒体占据了85%的席位,导致我国在国际话语权上是名副其实的弱者,这几年对中国的报道常有失真,使得我国在发展时遇到的阻力比别的国家更大。我国的文化自古以来就强调“以和为贵”,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所谓国家不以利而立,以义而立也。深入骨髓的文化要求的就是“仁义”二字,这也正是提出“和平崛起”的精髓。试想如果世界上这些所谓大国都能了解我国的文化,又何必再浪费这些精力告诉他们我们本质的东西呢?有了理解,我国发展的阻力也就少很多。所以北京奥运等一系列的大事件,也正是我国弘扬和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契机。

(3)有利于避开贸易争端减少贸易摩擦。目前我国与别国的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中低档的廉价商品上,经常遭到倾销的控诉。而在《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提高,在廉价商品的竞争力上明显没有亚洲一些国家强,经常出现恶性竞争。所以我国可以大幅的开展文化贸易,尤其是文化服务方面,来合理的避开这些贸易摩擦,也能提高我国在中高端市场上的占有率,有助于我国拓展文化领域上的市场。在前文讲过,我国的文化服务业尚处于幼稚产业状态,同时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根基深厚,所以文化贸易领域的潜力巨大,如果能够加以重视,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又一增长极。

(4)有利于我国减少文化的流失。在经历了美国好莱坞大片、“韩流”、甚至宝莱坞影片的冲击之后,在看出这些国家文化营销能力的强大的同时,也能看到了我国文化市场上的缺失和空白。在我国不断地向外宣传我国五千年文化的魅力时,国内的市场却也在慢慢的丧失,少年强则国强,当青少年们都不再喜爱中国文化时,我国如何能强大?在比较落后的地区,有些老艺人的手艺因为下一代外出打工,没有人愿意去学习老手艺,而导致这些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成果就这样失传,这也是我国文化的一大遗憾,如果我们可以做到也将这些老手艺包装营销,使得他们不但不是负担,反而成为勤劳致富的一条通道,又怎么会让这些手艺失传呢?在汉堡、可乐、大长今不断冲击时,希望老艺人不要看着自己的手艺后继无人而老泪纵横。

3、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现状及问题

(1)结构发展不合理。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整理

从统计资料可以看出,从2000年至2009年,在我国文化贸易的出口额中,文化产品的出口占到了99.7%左右的比重,而文化服务出口的比重则过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同年的其他发达国家的比例则相对协调一些。日本和法国的文化贸易出口中,文化产品的出口占70%-80%,并且呈现下降趋势;英国的文化产品出口则在70%左右,而美国的文化产品出口维持在50%-55%之间。

由此可见,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我国政府提倡的大力发展文化贸易指的是要大力发展文化服务业,所以文化贸易要走的路还很长。

(2)文化贸易逆差明显。

我国的文化贸易逆差非常明显,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贸易逆差额在逐年增加,这是由于我国的文化贸易绝大多数是文化产品中的硬件贸易,即文化产业所依托的物质载体,而硬件贸易的附加价值并不高。总体来看,我国在图书进出口、商业演出、电影进出口、电视剧、印象进出口、网络游戏、动漫等方面都是贸易逆差,而且竞争劣势很明显。以中国传媒业为例加以分析,目前,全球媒体产值已超过1万亿美元,每年以7%的速度增长,美国传媒产值5000亿美元,占全球传媒产值的一半,欧洲的传媒产值3500亿美元,占1/3份额,而中国的传媒产值每年不到150亿美元,可见差距之大。2009年中国的文化出口贸易逆差达到了1:7以上。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整理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整理

四、我国发展文化贸易的困境及分析

1、我国缺少知名文化企业和品牌

在2007年6月29日我国正式出台了《劳动合同法》,在保障了就业者权益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使得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走上了瓶颈,所以我国文化贸易中的硬件贸易的地位也岌岌可危。这时就需要几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企业来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地位,走出现在的瓶颈。反观其他几个大国,美国的电影业和传媒业、日本的动漫产业、韩国的网络游戏业、德国的出版业、英国的音乐产业等都成为一个国家形象的一个象征,而这些国家中也不乏知名企业和他们打造出来的著名品牌:时代华纳、新闻集团、索尼等一大批跨国企业,都成为了文化业的领跑者。

2、我国文化产品与西方思想不同

由于历史的差异导致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我国所形成的君臣父子和等级观念深入人心。例如在现在的报道中我们常见“舍小家为大家”这样的报道,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唇亡齿寒”这样的概念,认为只有“大家”和谐了,“小家”才会幸福,而西方人就会很认为这样是没有人性的表现,认为“家人都病倒了自己也不会高效率的工作”。欧美经历了两次彻底的人性解放,人本位思想就是他们的追求。所以文化的不同导致了双方的文化作品也差异迥然。

3、我国文化营销层面相对薄弱

我国文化贸易的营销层面薄弱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不够重视,一个产品本身质量好是关键的因素,而营销的好则是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个产品从而使更多的人能够凭借这个产品达到他们的需求,文化产业这样的道理。以电影业为例,《阿凡达》全球的票房突破20亿美元,其拍摄成本5亿中的1.5亿就是营销成本。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注重营销,他每个电影都有专用的营销团队,其队长张伟平会根据每个电影不同的特点来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山楂树之恋》由于期待值高,他就提前“让媒体让记者看我们美丽的新娘子(即形象曝光)”,而《三枪拍案惊奇》就在首映式上让孙红雷大秀霹雳舞技以博得上镜率。过去我们常说的“酒香不怕巷子深”也许在今天的文化产业上已经不合时宜了。

4、我国的文艺作品过于急功近利

目前我国缺少经典力作,缺少振聋发聩的文艺,学术创新与文化发现,缺少大师式的文化权威。随着网络在我国逐渐普及,由于几乎没有门槛,使得许多想要一夜成名的人在网络上不断发帖,通过低俗的炒作来让自己成名,不惜一切代价只为吸引公众的眼球。而且我国缺少文化创新,急功近利的不断翻拍以前的经典,却让人觉得越来越乏味。没有好的作品,我国必定不能在文化贸易上推陈出新,贸易额自然也就不会高。

5、我国对文化产品版权监管不力

我国虽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版权,但是执行力度不够。以2011年著名的百度文库事件为例,每个人都可以免费获得百度文库中的资料,但是百度文库在收集资源时却没有付出相应的版税,最后结局不了了之。同样的事情还出现在免费下载网络音乐、书籍等,打击作者创作积极性的同时,也减少了使用者的成本,降低了贸易的可能。许多国外的作者都因为对我国版权保护的力度感到担忧而不敢将他们的电子版书籍放到网上,这也减少了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可能。

表1 2005年我国与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图书版权贸易情况

国家地区 引进 (种) 差额 (万美元) 引进占输出比 (倍 )

美国

英国

加拿大

日本

法国

俄罗斯 3932

1647

39

705

320

49 -3916

-1573

-39

-690

-313

-43 245 . 75

22 . 26

全部引进

47 . 00

45 . 71

8 . 17

德国

韩国

新加坡

香港

澳门

台湾

其他

合计 366

554

140

204

43

1038

345

9382 -357

-250

-97

-

-42

-365

-228

-7948 40 . 67

1 . 82

3 . 26

1 . 21

43 . 00

1 . 54

2 . 95

6 . 54

资料来源:根据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整理。

五、西咸新区文化贸易发展战略

1、陕西发展文化贸易优势和不足

(1)发展的优势。

陕西是一个文化大省,尤其是闻名世界的周秦汉唐文明,所以可以以汉唐文明为依托来发展文化贸易。由于文化贸易中的硬件部分尚且需要工厂、原料或订单等,在发展硬件贸易上,陕西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汉唐的都城长安,即现在的西安,则拥有无可比拟的发展文化服务的优势,很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别的地方所没有的。例如,西安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城墙,很多唐诗也只有用陕西话读才能读出押韵的感觉。所以西安发展文化贸易最大的优势就是这座城市本身所拥有的氛围。

篇12

 

―、日本企业管理文化的特点

 

日本企业管理文化的特点,可概括为:一是从宏观战略思维上看,日本是“资源小国”,在企业管理上树立了全球化战略思维,实施了“贸易立国战略”。“贸易立国”长期作为日本基本国策,其初衷确与日本是“资源小国”有密切联系,但总体而言,“贸易立国”主要不是为换取外国资源,而是为换取昂贵的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其实质是“以引进为主导的技术立国”。日本政府以贸易是立国之本,加工贸易则是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几十年的贸易立国战略实施,奠定了日本的经济大国地位。二是从管理思维和手段上看,把“精细化管理”发挥到了极致。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其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个管理者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等等。日本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是世界制造业的典范。在工厂的整洁程度、产品品质、生产效率、生产成本等方面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得益于日本企业长期不懈地坚持5S活动,5S活动产生于日本,是系统化的管理模式,是日本工业企业迅速崛起的两宝之一,是企业通用的管理语言,是一切先进管理技术的根基,是优质管理的第一步。5S指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〇5S的推行始于素养,管理重点体现在“人造环境,环境育人”。5S对塑造企业形象、降低成本、准时交货、安全生产、髙度的标准化、创造令人心怡的工作场所有重要意义,能使企业管理从无序化转变为秩序化,从秩序化上升为活力化。三是独特的企业管理视角,有效地控制了企业成本。首先,日本企业注重树立每位员工自身的成本意识,形成“自下而上”自主进行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其次,日本企业非常重视以提髙效率来降低成本,包括提髙设备和员工的劳动效率等。第三,日本企业的成本管理是“效率型、管理型”的,除控制制造成本和各项费用支出外,更注重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第四,日本企业普遍采取加速折旧,提前报废的方式,不断进行设备的更新改造,宁愿交纳设备提前报废的税金。第五,实行“零库存”管理,产成品资金占用不大,甚至有些企业只订当天的产品,有些企业完成的产品当天要出货。四是从管理经验看,企业通过跨国经营实现公司内部贸易,运作老道,极大地维护了企业利益。日本企业跨国经营和内部贸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追求世界范围内利润最大化,跨国公司实行生产营销一体化管理,将很大部分的国际贸易纳入其内部交易体系。通过公司内贸易,避免了外部市场经营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增强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实现了转移价格的避税效应。五是从沟通角度看,日本企业重视与投资地的公共关系沟通与交流,以谋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许多获得成功的日本企业都花费许多时间,精力和资金去分析市场机遇,对目标市场作深入了解,摸清组织市场营销的活动规律。确定目标、市场后,将着手制订以产品、价格、促销、公共关系和政治权力运用等内容的市场营销战略规划,日本企业的公共关系开展得颇具风格,有力地扩大了企业知名度。六是从企业管理文化的传承与来源上看,日本企业即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进行了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日本企业文化,又吸收了欧美国家的文化与管理,使其拥有了有效的民族文化竞争力和自信力。日本企业文化的要素来源于东方,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以及佛教文化和神教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后,已形成影响深远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这种以“礼”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的概念体系,强化了天命做人的哲学理念。日本人延伸和创新了这些概念,把家变为企业和组织,用儒家文化的核心理论来凝聚企业,使日本人对企业的忠诚表现为日本企业管理文化的最大特征,形成了源源不断的群体凝聚力。

 

日本企业的家族化理念,使家的概念推广为企业和组织,把企业作为一个大家庭来管理,管理人员和雇员达成了亲属式的团结,培养和造就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使员工树立起献身企业的观念。这种儒家文化对企业的影响,使企业管理文化成为日本企业在与欧美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文化基础。也正是基于对儒家传统文化的积累创新和发展,使日本企业的管理体系形成了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工会制。这三项制度的特殊性确保了员工一生献身企业的追求和信念。同时,在企业管理的具体技术上,日本企业积极引进和采用西方企业中的成功管理技术和经验,在引进欧美先进设备的同时,还注意引进欧美企业的经营策略、管理制度等软性因素,因此在现代的日本管理模式中采用了西方许多管理概念,如企业策略、产品生命周期、市场分析、经济计量学、现代广告术、信息处理等,使日本企业的管理文化体现出“和魂洋才”的标志性特征。这样,在企业管理文化上,建立了共同价值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全员团结协作精神,以企业的不断创新为目标,培养和激发了员工的创新能力,也强化了企业责任意识,将追求效益的企业使命和报效国家的社会责任有效地结合起来。

 

二、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的企业管理文化,脱胎于对传统文化的抛弃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变型仍然没有完全到位,导致企业管理和竞争体制仍有待完善和创新,与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国企业管理文化的天然缺陷。为此,我国的企业要急起直追,学习一切优秀的企业管理文化和经验,培育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⑴实施“重商主义”的教育,克服“重农轻商”的传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这种思想不利于经济大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今天,没有商业和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是不可想象的。(2)抓住机遇,大力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培育跨国公司。日本的跨国经营战略是经济全球化的典范。无论从中国为全球制造产品,还是自身工业化、现代化的需要,都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对外投资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3)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克服“粗放管理”的倾向。“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是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髙效、协同和持续运行。它以专业化为前提、技术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把服务者的焦点聚集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以获得更髙效率、更髙效益和更强竞争力。强化责任的落实,以形成优良的执行文化。(4)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模式,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科学发展观的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日本企业用以人为本代替以物为本,用以人为核心代替以物为核心,强调尊重人,关心人,强调提髙员工的积极性。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企业理念,真正的关心员工,尊重员工,企业才会有生命力和凝聚力。我国企业应借鉴日本企业的“以人为本”经营原则,努力培养集体主义信念,树立团队精神,用他山之玉可以攻石的精神,借鉴日本企业文化中的科学理念。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5)不断提升企业和员工素质,推动企业创新。企业创新是企业创造财富的源泉,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员工的创新能力对企业来说是可贵的竞争能力。我们的企业应该像日本企业那样,重视员工创新能力的培育,通过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组织培训学习,以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途径发掘员工创新的潜力,推动企业全面提升企业素质。(6)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和谐社会中营造更和谐的企业氛围。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细胞,社会需要企业,企业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社会是企业利润的源泉,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应该协同发展并加以维护。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应回报社会、奉献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履行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在企业内部,要着力打造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氛围,在企业外部,要主动承担与社会各利益相关者和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的义务。日本企业在履行企业责任方面堪称典范,值得我国企业学习借鉴。

 

铁路多元经营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经营门类广、涉足行业宽泛的大型的集团性公司,尤其是近几年按照铁道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制度改革等要求,组建成立了一系列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集团公司。目前,随着网络技术、财务软件在铁路多元经营企业的大力推广应用,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经营理念的改变等,都为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全面预算管理基础工作

 

预算管理基础工作,是决定全面预算管理成败的关键,也是实现预算管理信息与财务信息可比的前提条件。在推行预算管理中主要做好以下基础性工作。

 

(一)统一会计基础工作

 

1.统一会计核算标准。没有统一的会计核算标准和政策,企业的会计信息将缺乏可比性,难以实现会计核算信息与预算信息之间的对比,将造成核算难以支持预算分析,必将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效果。

 

2.统一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是会计信息的承载主体,只有会计科目统一才能为统一财会信息提供

 

基础,才能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的可比。尤其是收入类、成本类的科目。

篇13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概念由特?莱维(LevyT)于1985年提出,他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到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得到广泛的认可,但至今尚无统一的解释。朱贻庭、崔宜明在《伦理学词典》中将经济全球化解释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和不同地区经济活动日益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趋势。”国际商务学会的主席、印第安纳大学教授阿兰?鲁格曼(AlanRugman)认为,经济全球化即“跨国公司跨越国界从事外国直接投资和建立商业网络来创造价值的活动”。对经济全球化的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众说纷纭的情况呢?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经济全球化理解的出发点不同,如果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待经济全球化,那么,它就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是一个历史过程;如果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经济全球化,那么,它就是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控制世界经济;如果从内容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那么,它就是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的全球流动,是各国(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全球经济的发展相互影响和制约。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正是全球认可“经济全球化”的拐点。经济全球化并不代表贸易保护政策的消失,事实上,贸易保护政策、国际贸易政策不断以新的形式出现,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产生。因为世界贸易组织在不允许成员采用不正当贸易手段进行国际贸易竞争或扭曲国际贸易竞争的同时,又允许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进行出口补贴、配额和许可证等“特例”扭曲国际贸易竞争的现象存在,为少数发达成员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的“特例”玩弄贸易保护主义开了方便之门。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使国际贸易政策更加复杂化、隐蔽化、多样化。世界贸易组织为成员之间敞开国门创造了条件;为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创造了条件;为自由贸易与全球经济的融合创造了条件,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在全球经济相互紧密依赖的同时,在世界各国(地区)对外依存度提高的同时,贸易摩擦的机率增加,贸易摩擦的频率增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也会层出不穷。

二、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政策

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是一个问题的两面,经济全球化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是同一个时代。经济全球化是从全球经济的紧密联系、全球经济的相互依赖、全球经济以市场为基础出发看问题,知识经济是从全球经济的动力、全球经济以知识为基础出发看问题。当今社会,既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又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经历了5000多年的农业经济时代,又经历了大约300年的工业经济时代,现在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经济时代是一个完全封闭的时代,小农经济从微观上使各个家庭封闭,从宏观上使民族封闭;工业经济时代使微观的企业相互联系,但宏观上的各民族可以相互独立;知识经济时代使全球经济无法分开,使全球经济的时空界限缩小和模糊。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使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同时,经济全球化时代也到来。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看,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知识经济从赖以存在的基础看,它是与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与经济全球化概念的出现是同时代,都是20世纪80年代。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有了“知识经济”的提法,1997年初,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面对近20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新特征发表了一份年度报告,报告的标题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简称为“知识经济”。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在该年度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耗)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核心、本质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而知识的核心、本质不是口头禅中的书本知识或死知识,而是科学技术知识与高附加值的信息。

知识经济不等于高新技术经济,但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科学技术产业、生命科学技术产业、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科学技术产业、空间科学技术产业、海洋科学技术产业、有益于环境的科学技术产业和管理科学技术产业等。高新技术应以生产智能和新思想为主,开发人的“脑力”、“心力”。知识经济的前瞻性产业是文化教育产业,而文化教育产业是生产、传播文化和知识信息的产业,是开发“软实力”的产业。知识经济的灵魂产业是研究开发及咨询决策产业。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它涉及到理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知识的创新,而知识的创新是原动力。自然资本创造的价值或者说物质财富在使用中不仅消耗,而且不能增值,有些资源甚至不可再生,而知识财富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不会消耗,而且通过创新会不断增值,成为全社会共享的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征使国际贸易政策逐渐向高端推进,特别是从技术、环境、社会、安全、健康等方面考虑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一方面,发达国家控制知识经济的制高点,通过国际贸易政策严格控制高新技术的出口,另一方面,在进口上则提高进口货产品的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健康标准、安全标准等。我们也看到,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政策的出台上也体现了知识经济的核心――创新。他们不断出台维护本国利益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这些政策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国际贸易的准入门槛也随之越筑越高。这就迫使贸易国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知识含量,但同时也加大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难度。

三、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政策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是一个比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晚一些出现的概念。2003年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这是第一次以政府文件形式直接论及低碳经济。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国际社会背景,1992年6月4日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公约》指出:“人类活动已大幅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这种增加增强了自然温室效应,平均而言将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进一步增温,并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利影响。”《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之前发表的一份报告认为,如果对造成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不采取“猛砍”的措施,那么到2050年,全球变暖每年将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多可达3000亿美元。发展低碳经济必将成为21世纪经济的主流、技术革命的主流、新能源革命的主流;发展低碳经济必将成为21世纪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革命的主旋律;发展低碳经济必将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必将带来国际贸易政策的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低碳经济是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当今时代的概念。低碳经济从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环境出发;从子孙后代的利益出发;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要求全球降低CO2的排放量,实现低碳生产和生活,要求用同样多的CO2排放创造更多的GDP或者用更少的CO2排放创造更多的GDP。低碳经济使市场体系大家族增加了新成员,在原有生活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的基础上增加了碳交易市场。低碳经济的出现、碳交易的介入使国际贸易政策增加了新的内容,有了与碳有关的国际贸易政策,如碳关税等。

四、后危机时代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政策

后危机时代的“危机”是什么呢?危机,《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危险的根由”,或“严重困难的关头”。《辞海》中的危机有三种解释,一指“潜伏的祸机”;二指“生死成败的紧要关头”;三指“经济危机”。《政治经济学辞典》认为,经济危机又称“经济恐慌”,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这些解释泛指的都是危机或经济危机,而不是后危机时代的“危机”。后危机时代的危机是特指起始于2006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所谓“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而言的,“次级”是与“高级”、“优等”相对应的概念。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次”指信用低,还债能力低。所谓“按揭贷款”就是购房者以所购住房做抵押并由其所购买住房的房地产企业提供阶段性担保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次级”指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和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因负债较重而资信条件较“次”。美国“次贷危机”起始于2006年春季,2007年8月开始由美国蔓延到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由于次贷抵押贷款机构纷纷破产,投资基金不得不被迫关闭,从而使西方股市剧烈震荡,引起世界性的金融风暴。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于2007年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并裁减员工25%。随后,德国工业银行于2007年8月2日宣布盈利预警,原因是工业银行及其下属的一个127亿欧元规模的投资基金――莱茵兰基金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出现巨大损失,估计亏损82亿欧元。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也于2007年8月2日宣布,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使旗下的两只基金倒闭,负责此项业务的共同主席和共同营运官沃伦?斯佩克特(WarrenSpector)当天辞职;紧接着,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于2007年8月6日向美国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旗下的三只基金由于投资美国的次贷债券而损失惨重,2007年8月9日被宣布冻结。日本、韩国也因美国次贷危机出现损失,如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于2007年8月13日宣布由于参与美国次贷而损失6亿日元。根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贷担保证券超过1万亿日元,韩国5家银行持有美国次贷担保债券权565亿美元。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美林证券等宣布有百亿美元因美国次贷危机而损失。

2011年,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所谓后危机时代不是危机已经结束,不是危机已经成为过去,而是指危机缓和后出现的一种看似风平浪静的状态。这种“平稳”状况是相对危机而言的,因为造成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存在,一有风吹草动,危机就有可能会卷土重来,随时可能会出现新一轮的经济震荡与心理恐慌。故后危机时代,一方面表明全球金融危机暂时过去,另一方面表明现阶段世界经济并没有明显摆脱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金融危机随时可能会再出现。2011年8月,欧洲债务危机引发欧美股市狂跌。该月4日,美国股市道琼斯指数跌500点以上,为2008年12月以来单日下跌点数之最。恐慌像瘟疫一样蔓延,油价狂跌近60%,犹如投下一颗“金融炸弹”,刺激了脆弱的金融神经,引爆了信用危机。后危机时代并非繁荣期的到来,并非意味着经济进入高涨期。金融危机使全球贸易处于近50年来的低谷。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世界贸易下滑12%,其降幅远远超过世界生产的降幅,为二战以来最大跌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萎缩,国内消费减少,失业增加。发达国家由高调的新自由主义贸易转向新保护主义贸易,表现为反倾销调查、贸易救济调查、反补贴案件的有增无减。他们启动劳工标准限制国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利用汇率、利率政策影响经济和贸易。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危机同贸易保护是一对孪生兄弟。经济衰退到来时总想把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于是首推贸易保护政策。这种贸易保护会引起他国贸易报复,引发贸易大战,从而扩散经济危机的破坏力、影响力,使经济危机外溢,而形成恶性循环的局面。后危机时代,注意危机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注意危机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左右,并采取相应的举措应对显得十分重要。

篇14

众所周知在信息时代,传统贸易格局和贸易往来方式正在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时效性强、经济效益高的信息时代贸易,互联网的诞生使得资源共享性大大提升,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然而在效率提升的同时,版权贸易的现状不得不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版权贸易是知识产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版权人、出版社和版权机构三大主体,而版权贸易存在的作用就是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一方面可以提升著作人的创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帮助使用者选取并传播自己所需的著作品,因此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角度,版权贸易都是优秀文化的使者,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明和世界文明传播到各个角落,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碰撞。尽管到目前为止版权贸易的发展已经拥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现如今互联网的高速流动性极易使得版权这一无形财产受到无形侵害。该书审时度势、结合时代背景,以 WTO 版权贸易市场的准入和国内监管原则为研究对象,从 WTO 版权贸易市场准入规则的历史背景、国内监管规则分析、中美版权贸易争端与版权规则的解释、我国版权贸易市场准入与监管制度完善等方面入手,结合 WTO 市场下国内外版权贸易的发展历程,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版权贸易争端案例等,对我国国内市场的监管进行了深度思考与反省,并在综合分析我国内容审查制度与 WTO 规则之间冲突表现的基础上,对以政府和市场为主体的国内监管法律体系提出了具体建议,无论从理论思想还是案例分析上该书观点都走在了版权贸易研究的前沿,研究视角可谓高瞻远瞩、时代意义鲜明,值得学术界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深入阅读、思考与分析。思路清晰,研究方法丰富多样是该书的第二大特点。

该书以概念综述为原点,在理清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引出 WTO 版权贸易市场这一论述主体,进而从主体的贸易市场准入和国内监管规则两方面对研究主体进行丰富和完善,辅之典型案例加深读者对内容的认知与理解,最终提出适合国内市场发展的有效策略,该书作者综合运用了文献综述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按照层层递进的研究思路为读者呈现出整个研究的起源、过程和结论,不仅体现了该书作者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也有助于读者眼界的进一步开阔。以该书中所运用的案例分析法为例,该书作者在论及 WTO 版权贸易市场准入规则的形成和中美版权贸易争端这两章内容时均运用这一方法达到了强化概念理解、发人深省的目的,前者是分别从乌拉圭回合以前的版权贸易市场准入规则、回合以后的分歧、妥协与僵局、WTO 成员有限的版权贸易市场准入承诺三方面入手,描述出了市场准入规则历史背景的缩影,乌拉圭回合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场旨在全面改革多边贸易体制的谈判,涉及到了与贸易往来相关的多个领域,这场谈判不仅改善了货物和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也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催化剂”,取代了“1947 年关贸总协定”,完善加强了多边贸易体制,并为谈判成果的执行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这一案例的引用让读者犹如醍醐灌顶一般对世贸组织诞生的起源背景等有了全面认知;后者则是以中美知识产权保护纠纷案和中美出版物市场准入纠纷案为例,阐述了两大案件的基本案情、新闻出版物内容审查的程序意义、“音乐录音分销服务”等内容对版权贸易规则进行了全方位解释。

通过案例引用和分析,读者可以对基础概念和市场准入以及版权贸易规则内涵等有更加清晰的把握,而该书中所采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不仅让整体内容更加丰富完整,也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值得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在学术研究和创作中学习借鉴。此外,该书的另一特色还在于其实用价值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法律意义。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因此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对外贸易往来等仍需要不断向发达国家学习。以 WTO 版权贸易市场准入为例,正是因为我国国内的市场监管准则与 WTO 版权贸易市场的准入制度之间存在差异,才导致了贸易纠纷的产生,其中在中美版权发生贸易争端后我国便对相关法律进行了反思和修改,因此我国的版权贸易市场尚未完全成熟,无论从规模上、利润上还是经营模式上来看都低于国际水平,需要我国在洞悉国际市场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结合 WTO 版权贸易市场的准入制度进行法律制度的修改与完善,并建立有效的版权贸易行业规范、专业性强的版权管理服务机构和专门的人才培养考核制度等。因此在该书的第五章中,该书作者便着眼于国内市场,将国际市场与国内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结合在一起,对我国版权贸易市场准入和内容管理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完善版权贸易市场准入和国内监管法律制度的前提之一便是法律规范的制定、修改等都应严格遵循我国的入世承诺,保障合法、透明的监管过程,与 WTO 市场要求的透明度相符合,这也是依法监管、完善监管标准的基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