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发展致富的路子范文

农村发展致富的路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村发展致富的路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村发展致富的路子

篇1

农村致富带头人是农村新技术、新品种最先尝试者和传授人;他们的收入和购买力相对较高,因此他们有能力率先接受并消费新产品,成为农村新的生活方式示范者;他们头脑灵活,善于学习,敢冒风险,敢于实践,能够用敏锐的眼光探索出致富的路子;他们吃苦耐劳、精打细算,一部分人在村里开展多种经营,给村民创造就业机会,另一部分人给村民产品的销售搭桥;他们具有经济能力并能承担一定社会责任,起到模范和引导作用。他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激活力量,通过其示范作用,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农村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在微观上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化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情况

当前,__县在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农民群众积极接受并学习新的实用技术,农民素质得到了提高,农村也涌现出许多致富带头人。如__县__乡拖枝村的致富带头人__,根据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大规模种植秦艽,通过尝试“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寻找到了发家致富的路子,并带动了当地的大部分农民进行大规模种植,农民年收入少的有4000元,多的可达上万元。一部分农民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后,通过大胆创新,以敏锐的(来源:文秘站 )目光洞察市场,从而根据实际情况经营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在提高了自身的经济收入的同时,带动了周围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__县不断积极探索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的路子。例如塔城镇柯那村委会结合上海对口帮扶整村推进项目和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探索专业养殖项目,为了使柯那村在项目实施中能充分体现致富带头人所起的示范作用,从而达到以点代面这一现实意义。在项目实施中,安排了20万元用于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扶持资金,具体做法是选择20户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经营头脑灵活、诚实守信、具有一定养殖经验和基础的农户进行扶持,每户扶持金额1万元,做为扩大产业借垫资金,这部分被扶持的人主要经营养殖业。资金从州扶贫办上海对口帮扶农村产业发展帮扶拨付资金中支付,扶持期限限定为一年,到期后由镇人民政府和村两委组织回收,回收后继续投入扶持,作为滚动使用。镇政府和村委会与被扶持的农户签订协议书,并在群众会中进行公示。该项目的落实,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充分调动和激活了当前农村中部分有一定产业基础、想扩大生产又因资金不足而困惑的农户的积极性,产业扶持借垫资金的投入,为农村致富能手注入了活力,实现了为周边村组农户示范带动的目的,同时也为推动当地的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阻碍的体制机制多,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首先需要一定的经费,给予他们资金上的帮助和扶持,而这部分资金在使用上要合理进行分配,并及时回收,才能作为滚动使用的资金,而有些农户在经营中可能面临着市场波动的风险,收益会受影响,所以可能当年难以回收全部资金。即使收回全部资金,这部分有限的资金在滚动上的时限长,不可能达到完全普及到农户,只能选择性地给予一部分农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农民群众对培育致富带头人的意识不是很强,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__县的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偏低,农民大部分都是初中甚至是小学文化水平,不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

对策建议

一是要抓培育,给农村致富带头人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为他们提供服务。建议设立农民实用技能专项培训基金,把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纳入整体培训计划。如充分利用党校、农函大、就业培训中心等主战场,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传帮带”等方法,帮助致富带头人逐步从“经验型”向“知识型”、“技术型”转变,不断提高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的内在素养和致富本领。同时,建议建立基地“菜单式”培训机制,建立科技人员、基地党员人才和乡土人才组成的培训资料库,依托远程教育载体,把他们掌握的技术制作成为培训“菜单”,开展“菜单式”培训,让每家每户都掌握实用技能。

篇2

一、要有团结协作、共谋发展之“意”。实践证明,一个村发展不发展、发展快与慢跟团结稳定有直接关系。我们常说,团结是形象、团结是力量、团结是生产力,团结出成绩。不团结就没有精力去抓工作、就没有精力去谋大事、在群众中就没有威信。一个团结的班子,村级组织战斗力必定很强,村级工作开展得必然顺利。相反,一个不团结的村两委班子,必定矛盾重重,相互拆台,导致内耗严重,村级组织涣散无力,各项工作难以开展。新乡县七里营镇龙泉村党委书记梁修昌同志讲的很透彻,只有解决了“为谁当干部?为啥当干部?当干部为了什么?”这三个问题,才能当好村干部。农村“两委”干部,别是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定要做到在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共同维护村党支部的集体领导和班子团结,齐心协力地做好各项工作。

二、要有选准路子、强村富民之“识”。作为农村“两委”干部,应当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致富群众、强村富民作为首要职责。首先要选准路子。实践证明,凡是路子选得好的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步子就快,反之,发展就缓慢。发展经济要讲究一村一策,因地制宜。比如新乡县合河乡范岭村在发展前期就是结合本村实际搞植树造林,建设“绿色银行”,完成了原始积累以后再集中精力搞工业,结果实现了强村富民。如果当时范岭不顾实际,而去盲目地学习刘庄搞大工业,恐怕也不会有现在搞得好。条件不一样,情况不一样,背景不一样,发展的路子也不尽相同,所以说要选准自己的路子。如何确定自己的发展思路,这就需要农村“两委”干部好好动动脑子,认真分析研究,看看自己有哪些资源,有哪些优势,立足实际,扬长避短,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适合什么就发展什么,什么赚钱就发展什么。

三、要有驾驭市场、共同致富之“能”。发展思路确定之后,就要认真组织实施。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农民群众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而且有很多是群众一家一户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如生产技术难题如何解决、生产资金从哪里筹集、农副产品向哪里销售等。遇到这些问题老百姓怎么办?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村干部。所以说,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雁”,要带头学科技、用科技,成为熟悉农村各种实用技术的“通才”,带头做致富的典型,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新乡县小冀镇有个杏庄村,起初该村的村干部号召大家种植食用菌,但是没有人相应,后来村干部带头种植,通过反复试验,不断摸索,终于取得了成功。在村干部的带动下,全村掀起了种植食用菌的。目前,该村食用菌种植户有150多户,发展大棚80多个,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四、要有开拓创新、大胆创业之“胆”。创新,就是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创业,就是在自己任内办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有的村遇事等上级,靠领导,要钱物,要是要不富的,等是等不来的。现在的村干部如果还存在“等、靠、要”思想,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了,所以必须敢于走新路,出新招,办新事。耿庄原是一个经济落后、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群众上访不断、债务累累、社会治安混乱的后进村,耿瑞先几个退伍兵上任后,带领班子成员克服种种困难,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带头筹借资金建起了二硫化碳厂,带头拆迁了自己和亲属的房子,建成了新型农民社区,带头苦干18个月建成了青青生态园,通过7年的努力,把耿庄村建设成了省级文明村。耿庄村的发展给了我们很多启迪,作为农村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要想把村里的工作搞好,把村里的经济搞上去,没有发展的意识,没有大胆创新的精神,可以说什么事也办不好。当然,光胆子大,敢干,还不行,还要巧干,依靠科学决策,周密论证,这样才能避免创新浮在形式花样上,创业不至于盲闯、蛮干。

五、要有保持稳定、扶正村风之“策”。农村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事。一个村,没有稳定,发展就没有保障。七里营镇八柳树村,就是因为近几年村里不稳定由先进变为落后的。作为农村干部要想保持村内稳定,一要靠政策水平,二要靠人格魅力,三要靠工作能力,要像梁修昌同志那样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处理好班子内部的关系,处理好家族的关系,处理好与邻村的关系,处理好与弱势群体的关系,要有保持稳定的办法和计谋。如抓好普法教育,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对村民的教育和管理,引导村民遵守有关行为规范,建立起良好的村风民风等。

六、要有公道正派、廉洁自率之“德”。当好村干部关键在“德”,其次是“才”。有德无才不会坏事,有才无德会坏大事。在农村,群众最恨的是大吃大喝的“馋”干部,最烦的是无所作为的“懒”干部,最怨的是见钱就捞的“贪”干部。古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作为村干部,首先要自身要正,在群众中培养起自己的人格魅力。其次要管好子女和亲戚朋友,要经常教育他们凡事都要起带头作用,不能有任何“沾光”的想法。三要廉洁,要始终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管好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四要作风踏实。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踏踏实实地真干、苦干加实干,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好事。

篇3

乐善好施,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镇广大非公经济、专业合作社人士历来就有“扶危济困、互帮友爱”的优良传统。近年来,积极参与公共建设、城镇开发、产业开发、困难群众资助等社会公益事业,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的家乡现在仍有许多父老乡亲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还在为住不上安全的房子、孩子上不起学、看不起病而发愁。作为在xx这片热土上成长起来的成功人士,作为xx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雁”,作为xx人民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走出困境,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走向富裕,贡献自己的一份爱心。

目前,“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正在全省上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希望我镇广大非公经济、专业合作社人士能够一如既往地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能够通过“双联”这个窗口,充分发挥资金、信息、技术、项目等方面的优势,为贫困户找准一个发展路子,制定一个脱贫计划,谋划一个主导产业,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广大非经济人士可以联系一个贫困村,通过为特困户“帮搭一座菜棚、助建一片果园、培养一门技能、输转一名劳力、资助一名学生”等方式,帮助提供果园管理、养殖技术、市场销售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帮助贫困户提高果园管理水平,实现果园扩量提质增效。帮助贫困户进行科学养殖,大力发展温棚养猪、林下养鸡等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帮助扶贫村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组织员工与贫困户进行“一对一”帮扶,开展员工农户“手拉手发展,心贴心交流”活动,鼓励员工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帮助贫困户制定帮扶措施,既解燃眉之急,寻找致富之路,助推我镇果、菜、蓄三大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群众的增收致富中,获得自身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更大社会价值。

篇4

一、“三同阶段”的基本情况

何丽娟、李新平、王家全、吴明玲、毕俊,孔红英、陈秀兰、王玲8位同志自20__年9月1日分别到__镇照和村委会照和村民小组和小房子村委员会小房子一组杨志福等8户农户中“三同”,至今为期6个月,其间何丽娟同志因工作调动,20__年10月份就已撤走。该8位同志在“三同”期间,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交农民朋友,积极为农民群众出点子、想法子、找路子,寻求致富的路子,积极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传授他们农业科技知识,向他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群众打成一片,受到了干部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二、取得的成绩

(一)改善了干群关系,增进了干部和群众的了解

“三同”干部入驻后,及时深入农户调查研究,向他们了解经济收入情况、农业生产情况、生产生活中有什么困难等,与农户交心谈心,做知心朋友,并根据当地实际,及时地把党对农村的方针、政策讲给群众听。通过广泛的宣传,使群众真正了解了党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高度重视,使他们对干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进了了解。

(二)做党和政府的宣传员,使党的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三同”干部针对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了解甚少的实际,主动承担起了村里的政策“宣传员”,他们利用广播、宣传标语、走村串户的形式,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在烤烟收购中,他们根据烤烟收购的大好形势,积极动员农户把烤出的烟叶尽快交售,在他们的大力宣传下,既杜绝了烟叶外流,又保证了全镇烤烟收购“六个最”目标的实现。他们还组织党员、致富能手、农村妇女举办了科技培训班,把各种畜禽养殖,农业科技知识传授给群众,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的能力和水平。

(三)充分发挥“先锋”作用,做老百姓的引路人

针对群众致富难、结构调整难、农产品销售难的“三难”问题,“三同”干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农户的实际,积极为农户出主意、想办法、找准致富路子、找到发展产业。驻小房子村的“三同”干部,针对群众的母猪品种老化的实际,出资6万元引进富源大河乌猪建立起了仔猪基地。

(四)为民解“六难”,办实事

“三同”干部认真践行“三个代表”,半年踏遍了所驻村委会的村村寨,家家户户,察民情体民意,为老百姓解决了许多困难,做了大量的实事。当得知小房子完小的小学生三个人挤在一张床上住校时,得知小几沃小学的校舍是危房时,得知照和小学硬件设施非常落后时,他们的心震动了。当即就与村“两委”班子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半年时间争取资金60余万元为小房子村建盖了学生宿舍楼,修通了杨梅沟到草房瓦房的硬化路面,为小房子村引进富源大河乌猪建立了仔猪基地,为照和小学购置了20余台电脑,为贫困户捐赠了1万余元的衣物,新建沼气池50余口,解决了学生就学难、农民增收难、行路难、烧柴难、生活难等六难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

1、部分“三同”干部纪律性不强、作风不实。

2、部分“三同”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对群众工作指导不力。

3、由于“三同”时间短,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4、“三同”干部与当地党委、政府联系不够密切。

四、意见和建议

1、争取积极协调资金,解决农民群众的“八难”问题。

篇5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普遍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即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作风状况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缺乏必要的工作手段和相应的服务本领;乡村负债严重,难以偿还;依法行政落实困难;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难以稳定;集体经济脆弱,影响党支部作用发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紧紧围绕发展是第一要务,从三个方面入手,在探索农村基层组织“让干部经常受教育、让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机制上下功夫。

第一、抓住根本点,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也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点和落脚点。为此,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在谋划发展上有新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树立起以工业化思维谋化农业发展的新思路。要紧紧围绕结构调整,立足乡情,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并努力把“资源型”调整为“发展型”,以实现农村经济长久高效发展。二是在助农增收上应有新手段。要在农村党员和干部中大力开展“双带”活动,鼓励他们敢闯、敢试、敢冒风险,带头富起来,要靠这种奉献精神,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要通过党员电化教育这一科技媒介和农民致富“联姻”,焕发组织工作的潜能和活力同时落实农民民利的问题。三是在经营方式上应有新途径。目前的农村经济,相当多的地方还是单家独户经营,经受不住市场风险,也不便推广先进技术。应该积极倡导、鼓励和支持先富起来的党员和乡村干部带头领办、创办合作经济组织,把单家独户集合起来,转化为集体优势,搞出集体的特色和品牌,走集约化发展的新路子。同时紧紧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农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农村经济上的抖动作用。

第二,抓住关键点,探索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新机制。农村费改税后,村级组织“几个班子,一套人马”的实际情况,要求我们在加强村级干部的选任上,重点培养那些素质较高、在带领村民致富过程中能较好发挥带头、引导、示范作用的优秀村级后备干部,解决村干部后纪乏人的问题。二是在乡村干部的教育上,要采取阵地培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外出参观和学历教育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着力提高乡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尤其要搞好乡村干部的技能培训,多讲农村衫科技、涉农法律和WTO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其素质,使其真正成为学科学、用科学、发展农村经济的带头人。三是在激励措施上要注意从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关心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让他们感到政治上有奔头,经济上有想头,生活上有靠头,尽可能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抓住着力点,积极探索农村工作的新方法。要用制度将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的好经验巩固下来,促进乡村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同时要切实解决乡村干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的被动局面。一是应着力解决“两个问题”,即示范引导、说服教育、提供服务和依法办事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就能赢得群众的衷心拥护支持;我们的基层组织才会有最稳固的、扎实的群众基础;我们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才能不断地上台阶、上水平。

篇6

2011年省委省政府在汕尾市召开扶贫“双到”工作现场会,充分肯定该市扶贫“双到”工作。2012年6月4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容根在省委办公厅《督查专报》2012年第51期——《汕尾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成效明显》上作了“汕尾近年来扶贫“双到”工作实、力度大、效果好,继续努力,促进平衡发展”的批示,再次肯定了该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

汕尾市的贫困村基本是革命老区。到2011年12月止,全市投入扶贫资金109793万元,平均每个贫困村投入441万元。实施扶贫项目1290个,落实到村资金82794万元,落实到户资金26999万元。目前,贫困村落后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贫困户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全市贫困户脱贫率达到94%。

今年上半年,全市又投入扶贫资金9120.75万元,其中,帮扶到户资金1356.59万元,用于帮扶到村资金7764.16万元。新增经济发展项目269个,新增硬底化公路123.2公里,新增农田水利建设项目88宗,建设文化设施135宗,组织免费农技培训14294人,输送劳务外出务工4664人。目前,义务教育入学率、农村低保医保参保率、贫困村安全饮水、贫困村“四通”、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完成计划、扶贫资金落实到位等六项,基本达到100%。

汕尾市主要做法及成效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注重工作路子,积极筹集票子,创新办法富脑子,努力盖好房子,建设好农村班子。

汕尾市根据本地实际,创新产业带动的发展路子,注重培育当地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拳头产品和特色产品,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茶则茶”的扶贫支柱产业格局。同时,创新“四扶”路子。针对本市大部分贫困户属于个体性贫困的实际,开展扶志气,引导贫困户自力更生自我脱贫致富;扶手艺,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扶工具,为贫困人口提供谋生手段;扶救济,加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具有稳定收入的主业,实现每个贫困村有龙头企业带动、有专业合作社组织、有主导产业增收。

为了筹集扶贫资金,该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200万元启动资金,县(市、区)也相应配套启动资金。其次是市财政连续五年每年安排住房改造配套资金,每户1000元,每年800多万元。再次是用足、用活扶贫资金和省“以奖代补”资金,两年多省财政支持扶贫资金1.14亿元,中山市投入资金4.39亿元,省直10个帮扶单位投入资金4300多万元。另外,还创造性地开展 “扶贫救济助教日”活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两年“扶贫济困日”活动筹集扶贫资金13亿元。2010年,汕尾市成立“汕尾市扶贫基金会”,成为继珠海市之后,粤东西地区第一个成立扶贫基金会的地级市。

三年多来,汕尾市集中力量大打教育翻身仗,创新每年一次议教会议,领导干部挂扶校舍建设,全力推进教育跨越发展。“双到”工作以来,全市共筹集教育发展资金23亿元。利用各级党校、各乡镇设立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示范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种养技术示范培训,让贫困劳动力掌握种养技能。2009年以来,全市培训劳动力7.5万人。同时引导贫困户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摒弃“等、靠、要”的落后思想,鼓励他们自立自强,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

篇7

为此,《中国扶贫》采访了12位参与、关注此项工程的人士,力图从多方面、多角度解读工程的实际作用和现实意义,以供参考。

蓝宗耿:创业致富带头人对农村发展新型的经济体系起到三方面作用,一是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延伸农业产业链。致富带头人流转土地成立合作社,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三是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通过“合作社+贫困户”方式带动贫困户入股分红、委托经营获取收益或就业增收,实现脱贫致富。

谌孙武:在“四跟四走”精准扶贫中,怀化市实施致富能手“双培双带”计划,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增强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贫困人口致富的能力。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起到了标杆和旗帜的作用,让大家看到了前进的方向,增加了脱贫的信心,更直接带动了大批的贫困户加入到自主创业脱贫的行列。

李振生:当前,脱贫的主体在农村。要发挥他们的内生动力,避免“等、靠、要”的被动式脱贫,就必须发挥基层组织的引导作用。通过培训后,他们回到家乡,去当村干部带动村、当创业致富带头人去做项目带动身边的贫困户。他们把外面的资源引进贫困村,去改变了贫困村、贫困户的发展观念。这样村里有了集体收入、创业致富带头人也有收入、贫困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潘建章: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培训,让我懂得脱贫攻坚的重点之一是激发贫困村内生动力,必须有产业,让贫困户有致富的渠道,而贫困村发展产业成功必须有龙头企业、经济能力、带头人。

谭泽勇: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在共同致富思路上、方法上对我的帮助很大,除了在技术和技能上得到帮助以外,更加重要的是通过培训,让我的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清晰,带领我们村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我村曾经也是一个贫困村,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摘掉了贫穷的帽子。

陆凤美:在培训班里,导师结合他们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给我们讲授了种养技术、营销规划等内容丰富的知识,向我们宣传了扶贫补贴政策,我的知识面和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培训的内容也与生产实际能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学习培训,提高了我的思想认识,解放了我的思想。培训回来后,我的创业信心足了,也有了创业激情,更愿意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

谭霞:看着乡里乡亲守着青山依然贫困,让我萌发了返乡创业的想法,我想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被推选为楠木桥村村委会委员后,我就与村里的几个青年人租赁村里100亩集体土地,主要种植中药材和培育苗木。我参加精准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后,使我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增强了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苏达谋:我参加了2015年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第一期培训班。导师讲得很实在、接地气、易听懂、特管用,对我的养殖很有帮助,让我对养殖技术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了养殖水平,从而更加坚定了我的养殖信心。2016年3月,我成立了达谋生态种养合作社,带领村民发展“山水牛”养殖。政府的大力扶持,给了我这么大的一个创业平台,让我们找到了致富的路子,我们脱贫有希望了。我要把产业打造成集种植、养殖、有机肥生产、生态农业观光为一体的循环生态产业链,计划用五年的时间来带动更多的困难村民脱贫致富。

周爱玲:创业致富带头人有头脑、有能力、敢冒风险,为我们村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我们村的年轻人很多都外出打工了,村里的土地都荒废了,创业致富带头人闻彬军回到村里,利用土地流转的方式,把地充分用了起来,我们得到租金。他们在村里建合作社、公司发展种养殖,增加了我们农民的就业机会,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又能照顾家人,再也不用背井离乡了。我现在既是山庄农民艺术团的台柱子,还担任公司在武汉开设有机食品店的店长工作,已于2016年底脱贫。闻彬军还出钱修好了我们村的路,村里变漂亮了,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了。

李云启:在创业致富带头人、大别山牧羊女刘锦秀的带领下,我们养殖黑山羊越干越有劲。她有见识、有技术,对政府的政策和市场需求都很清楚,我们跟着她一起干就行,不用去担心什么。公司2015年9月发给我11只种羊,2016年出栏18只,收入16000元,预计2017年收入可达3万元,我不仅已脱贫,而且已经走上了致富路,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

篇8

一、灌南县兴港中心村富民增收的主要做法

第一,提升素质优化队伍,着力强化富民增收的“班子”。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村党建工作的实际,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村党支部焕发出勃勃生机,保障了全村各项工作任务得以顺利贯彻实施。为增强村“两委”的战斗力、凝聚力,村党总支认真开展学华西、学吴仁宝“双学”活动,村两委班子的思想更加解放、思路更加清晰,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群众完全信得过的“主心骨”。针对合并村党员队伍成复杂、层次不齐的实际,党总支从“三抓三培养”着手,全面提升队伍建设水平。“三抓”就是抓政治教育,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抓科技培训,提升党员的致富能力;抓党内民主,增强支部的整体合力。“三培养”就是把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积极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带富能力强的培养成党员村干部。同时,建立和完善党建工作的各项制度,并做好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积极开展做好事、献爱心、送温暖等各项活动,热心为民服务,真情排忧解难,形成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风尚。

第二,放大优势壮实力,致力增厚富民增收的“底子”。建设新农村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农民增收是农村工作永恒的主题,对此,兴港中心村近几年来利用紧临化工园区,船舶工业园区的优势,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努力加快富民的步伐。依托临港产业园的发展优势,开发商业街,引发村民发展运输、餐饮、建筑以及为企业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利用商业街以及集体200余亩的土地发包、同时还利用100余亩的人工湖进行养殖等形式发展村集体经济,组建了蔬菜大棚、内陆养殖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等。加强与园区的互动共建双赢,积极推动农民进厂务工,使农民成为这些企业的长期合同工,有效增加农民工资收入。

第三,调优结构显特色,努力找准富民增收的“路子”。市场经济特色经济,有特色才有起色,有起色才有市场。一是围绕“大”字做文章,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利用三大园区所在地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一百余家企业2万名产业工人的生活需要,扩大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并由镇党委政府主动与企业联系,为农户落实销路。二是围绕“多”字抓调整,发展特色养殖。紧紧抓住畜牧业强劲发展势头,在生猪养殖上下功夫,发展规模养殖。三是围绕“股”字找模式,实现有机结合。积极探索种养经营新模式,有的农户以资金购买生猪入股,有的以劳动力入股,有的用土地入股,实行股份制经营,实现了资金、劳动力和土地的有机结合,既解决了劳动力的不足,又使资金和土地能够发挥最大效益,促进了全村养殖业的发展。

第四,强化示范抓典型,倾力解开富民增收的“扣子”。一是发挥典型,示范带动。通过树立农民致富典型,然后再发挥这些典型的示范作用,让他们用市场观念、风险意识、实践经验引导农民,使其摆脱“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思想禁锢,从而形成“树立典型示范、带动一村、致富一片”的良好带动效应,使广大群众在创业路上学有榜样,超有标兵,走出一条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二是加强培训,教育带动。利用紧邻园区的优势,按照厂方招工需求,实时的开展大规模的技能培训活动,联合县金陵职校、恒发驾校等4个培训单位开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并对达到一定技术标准的帮助其办理各种资格证书。召开村两委会议,宣传惠农政策,消除农民的疑虑,改变农民的传统的小农意识。邀请畜牧、农业专家举办生猪养殖技术、设施养殖大户栽培技术等现场培训,现场发放种养殖资料2000余本,使农民在技术上吃上定心丸,改变了当地传统的种养观念。

二、灌南县兴港中心村富民增收的几点启示

第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农民增收才有突破。努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破解了农民增收的难题,解决了发展经济、促进增收这个市场经济新形势向广大农民提出的新课题。通过组织农民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创新了发展观念;大胆破除“小农经济”思想,开拓发展思路,树立了结构调整观;破除“小打小闹”思想,树立了规模经营观;破除“小富即安”思想,树立了加快发展观,使全村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

第二,调整结构,选准产业,农民增收才有亮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事求是选准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现实、最有效的手段。兴港中心村因势导利,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有市场、有销路、有效益的项目进行发展,另一方面大力组织劳务输出和发展服务业,坚持了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农业和非农业并举,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第三,规模经营,市场带动,农民增收才有起色。规模产生效益,效益促进发展,发展实现增收。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兴港中心村紧紧围绕服务三大园区大做文章,实现了规模效应。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把企业与农户很好地联结起来,实现制种、生产、技术指导、销售一体化,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市场”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大力打造特色品牌,走出了集约化经营之路。

篇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的一项系统工程,与驻村帮扶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让驻村帮扶工作助力农村发展?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工作重点。各级驻村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了解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和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要为农民群众传授新的科技种养技术,提供信息帮助,引进新的有发展前景的农业种养项目,推动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着眼于改变帮扶村贫困状况,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入户走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为帮扶村确定发展特色产业,打通对接销售渠道,实现农民快速增收致富的产业帮扶方案,并积极推进和落实。必须不断帮助村和社区干部拓展发展眼界,转变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子,布局群众受益快、受益面广、受益长远,地方优势和特色较为明显,符合群众发展意愿的项目。在帮扶工作中,要打破帮扶就把资金送一送、相互走一走的老模式。把解决农村和群众的困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坚持把选派村的焦点、难点问题作为帮扶的重点,发挥自身优势,与乡村两级密切配合,使“婆家”与“娘家”形成合力,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帮扶工作,加快帮扶村的发展。帮扶单位不仅从经济上支持,还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在人力、物力、技术和智力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不断拓展帮扶形式和内容。

要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工作根本。各个单位和部门帮理思路,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结合同步小康驻村帮扶工作,组织协调驻村干部和联系帮扶单位深入村组,采取调研座谈、形势分析报告、专题辅导、外出学习考察、提供信息支持等形式,多渠道、多方式组织村干部进行学习培训,帮助村干部理清发展思路,帮扶寻求发展致富道路;要帮助联系村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引进和培植新的产业项目,采取“引、传、帮、促”的方式转变群众观念,带领群众创业。即在致富门路上“引”,在致富技术上“传”,在创业致富困难上“帮”,在创业致富上“促”。要通过领导干部下基层,对无主导产业、经济发展滞后、群众收入普遍较低的自然村实行重点帮扶,帮助引进和发展特色种养产业项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要把解决农村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作为工作核心。帮扶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必须把解决如乡村道路和桥梁、水渠、水坝的维修、用电难和扩建工程等作为帮扶活动的突破口,坚持以人为本,造福民众重点了解好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最急、最怨、最缺、最盼的具体问题。了解农民群众对农村低保、春荒救济、农机补贴等党和政府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办理建议。针对性地在遇到问题最多、存在困难最大的自然村做好服务工作,帮助农村低保户、残疾人等老、弱、病、残为主的弱势群众解决好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通过服务下乡、扶强帮弱,帮助村级组织解决政策、科技、信息、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进而实现“村级班子坚强有力、农村工作规范有序、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民生问题有效解决、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传统艺术传播

民间传统艺术文化教育的传播发展,不仅是农民群众自娱自乐的艺术文化传播的一种活动,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农民群众利用自身文化资源传播致富求发展的一种创造,对于构建新农村的和谐社会的环境,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河南宝丰的新农村艺术文化教育伴随着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悠久历史,得到传承与传播发展,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文化特征。尤其是魔术、曲艺音乐艺术,有着深厚的群众文化教育基础,近两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在当代“三农”(农业、农民和农村)工作建设中,农民群众利用自身的艺术文化资源进行广泛的教育传播,以艺术致富求发展的创造探索和实践,扩大了艺术文化产业发展,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对于新农村的“三农”工作建设及艺术文化教育,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艺术文化教育资源的形成与传播

宝丰位于河南省西部,现人口约48万,有13个乡镇,320个村。民间传统艺术文化历史悠久,魔术、曲艺音乐的群众基础深厚,素有“曲艺之乡”“魔术之乡”的称号。影响较大的艺术文化教育形式为马街书会和魔术表演。

马街书会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大奇观,1996年被列入“中国十大民俗”之一。现今每年正月十三,来自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聚集在马街村展示说书音乐艺术,已成为马街、宝丰等农民的重大节日和曲艺盛会。马街书会至今已有700余年文化艺术教育的历史,据《宝丰县志》记载:“此会源于元延佑年间(1316年),当时有一老艺人,演技精湛,广收门徒,在曲艺界德高望重;且正月十三,农民艺人便从四面八方赶来,负鼓携琴,吹拉弹唱,为其献艺祝寿。以天为棚,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在河坡处、山冈上、麦田里、小路旁摆下阵势、扎起摊子,台台相连,说书献艺。时间仅一天,到会艺人多时达3000人,千余台书汇成了波澜壮阔的曲艺海洋,听书群众多时达10多万人。”①在马街村广严寺及火神庙碑刻中记载:“马街书会源远流长。”②马街书会在当今,既是艺人的展示与农村群众的自娱,又是节目演出的交易会。艺人的表演,称之为“亮书”,如被人请到他乡继续演出,称之为“写书”。这种风俗延续了数百年不衰成为中华奇观,马街书会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产生的,它深深扎根于民间,它的延续和发展与河南宝丰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宝丰魔术表演艺术源于唐宋时期,经过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粗犷、幽默、滑稽、神奇的地方特色。宝丰民间剧团和农民表演有着历史的传统,解放前每年遇灾年,常出现成群结队的农民外出表演戏法,以求得温饱,混口饭吃。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木偶魔术民间剧团。民间魔术剧团开始在赵庄乡出现,至90年代,民间剧团迅速增加。目前,宝丰县13个乡镇拥有民间表演团体1200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主要分布在商酒务、赵庄、肖旗、石桥、大营、张八桥、前营7个乡镇。其中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形成比较集中的是在赵庄乡,有魔术专业村6个,民间表演团体600多个,演出专业户2000多户,从艺者2万余人,分布在世界及国内许多地区,形成了农民魔术表演艺术团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宝丰文化现象”的产生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农村剩余劳动人员的增加和广大基层群众艺术消费的高涨,为“宝丰文化现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广大农民强烈的致富愿望则是其直接的推动力。

二、传统艺术文化教育成为新农村的文化产业

目前全县拥有50个团体以上的民间表演专业致富村达15个,平均每年演出42万场次,观众达5000万人次以上,年收入达2亿多元,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2004年宝丰县民间演出团体的演出总收入达2.86亿元,约占全县GDP的5.6%,成为宝丰县经济发展的六个主要产业之一。据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了解,全国共有2000多个民间演出团体,10万多人的民间艺人,宝丰县均占了一半。他们走遍了全国农村演出市场,到过青藏高原,走出了一条农民自办文化、政府扶持农民办好文化,农民办文化乐起来、富起来的农民发展新路子。

宝丰县民间演出团体的演员大部分来自农村,大多数团体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小部分团体坚持常年在外演出。大致分两类:一类是集魔术、杂技、歌舞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团体;另一类是以武术、气功为主的表演团体。较大的团约有120人,较小的团以家庭成员为主。从经营状况看,有部分的团体演出、管理水平较好,每年的门票收入在100万元以上,主要在国内大中城市演出。一部分团曾到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进行演出,另一部分团已与我国香港、澳门等文化演出公司签约演出。

宝丰县民间演出团体的主要演员收入多在每月5000元左右,有65%的团体具有中等表演水平,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演出地点主要在县城及城乡结合部,有时在集贸庙会上演出,演出形式主要以大篷车、大盖棚为主,有的在城市剧场。还有200多家团体演员素质较低,装备和管理水平差,演出多在偏远乡镇,收入仅能维持生存。

目前,国内文化界和新闻媒体对宝丰文化现象给予了很大关注,外国电视台为马街书会拍摄了电视片,题为《当田野成为舞台》。河南省和宝丰县文化部门也对民间演出团体不断提高认识和管理,改变针对个别表演团体在演出中存在问题进行围追堵截的做法,提出“全力支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逐步提高”的方针,促进宝丰民间演出团体形成了目前蓬勃发展的局面。

三、艺术文化教育传播的思考

宝丰的民间文化发展,不仅是一种农民群众自娱自乐的活动,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农民群众利用自身音乐文化资源传播致富求发展的一种创造,它对于促进“三农”工作,扩大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些积极的思路。

(一)开创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具有启示意义

随着新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农民以传统民间艺术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组织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在城乡巡回演出,并逐步形成艺术文化产业,走上一条发展民办文化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据宝丰的赵庄乡文化站统计,在宝丰赵庄、商酒务等乡镇的农村,1998年仅魔术一项全乡收入达1000万元,人均800元,2000年上升到4000万元,2004年将近6000万元,早在1996年,赵庄乡就在全县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和村村通电话的目标。不少从事民间艺术表演的家庭盖起了楼房,买了轿车,走上了富裕之路。

宝丰民间演出艺术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的服装、道具、音响、大棚、运输和广告设计等十多个产业的发展。据统计,这些相关产业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创造产值700余万元。现在,宝丰县赵庄乡已经成为全国唯一初具规模的民间演出服装、道具、灯光音响服务市场,仅加工作坊达20多家。他们生产的魔术道具物美价廉,周边外省等地农民演出团体常到这里采购。

民间演艺团体的负责人赚到钱后,还在家乡投资发展工业、高效农业和服务业,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地少人多的农村,如何加快发展又不以破坏环境资源为代价,宝丰农民通过办文化来致富的做法,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有专家说,“宝丰文化现象”是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以非物质生产的方式分流农村富余人口的创举,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

(二)艺术文化教育产业的文化价值

宝丰县民间音乐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起初,大多数的民间艺术表演团体依法经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称赞,但也有个别表演团体受利益驱动,上演一些格调低下的节目,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变堵为疏,制订管理规范,加大宣传力度,搭建行业平台。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表演比赛等,进行正面引导。

特别是2003年5月,为防治“非典”大部分团体返乡,宝丰有关文化部门借这一有利时机,全面摸清了新农村民间演出团体数量和人员的情况,组织了“十大表演才艺标兵”“十大诚信演出标兵”和“十大守法表演标兵”的评选表彰活动,有效树立了新农村农民表演团体的楷模,促进了民间演出团体和民间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同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作适应新农村农民喜爱的新节目,如:从木偶到小魔术、硬气功,再到现代魔术、综合歌舞等艺术表演形式。

宝丰县民间文化团体的演变发展过程揭示了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真谛,任何演出团体、企业既要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又要接受政府的规范管理;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要坚持健康有益的教育原则,演好戏。县政府对民间演出团体的管理立足于促进行业发展,既要加强对民间演出团体的规范和引导,又要注重对其关心和帮扶,做好服务,帮助演艺团体做大做强,对推进河南和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构建新农村和谐社会具有的教育价值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正在不断提高,开拓音乐艺术文化产业市场,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意义。目前音乐艺术文化产业,特别是演出业,很多集中于大城市,对农村和中小城镇的低端市场开发不够。宝丰民间艺术表演团体来源于农村,演出作品来源于传统和民间,又有时尚因素,符合农民喜欢的艺术样式,很适应农村和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对填补低端文化市场的不足发挥了一定作用。

宝丰农民在办音乐艺术文化中,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农民已有二十多年的办团经历,思想观念不断更新,走遍全国各地演出,达到见识开阔、谈吐不俗的水平。有的农民魔术演员技艺已达到国家演员水平。宝丰民间演出团体“忙时务农,闲时演出”的形式,又使农民有活干,有钱挣,提高了自身素质,促进了家庭和谐,改善了邻里关系,小偷小摸、打架斗殴、封建迷信、赌博等现象明显减少,几乎没有上访事件,有的乡镇十多年来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农民开始注重生活质量,关心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在赵庄乡周营村、大黄村,依靠表演发家致富的农民自愿出钱修建村里道路,为县文化设施、修建学校捐款捐物。

抢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特别是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贯彻科学教育发展观和艺术文化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农村,需进一步加强保护和开发本地民间传统艺术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篇11

早在1998年6月,胡业勇就成立了河南省豫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起了猪、牛、羊育种中心,合理规范布局养殖场,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科学的管理办法,提高技术水平,使公司业务范围逐步扩大,带动周边养殖户一起致富。

养殖要发展,品种是关键。于是,他自费出国考察,精挑细选,优中选优。他引进并培育出了豫东马头山羊、波尔山羊、萨能奶山羊、槐山羊、俄罗斯白牛、西门塔尔种牛、夏洛莱种牛、瑞奥吨种牛、盖普威种牛、长白种猪、大白种猪、杜洛克种猪等优良品种。这些品种具有体型大、产肉率高、产仔多、产奶多和适应性、抗病性强等优点,养殖效益高,推广速度快,深受农户喜爱,也成为公司的主打产品。

办企业需要一点“野心”,就是靠着这点野心,胡业勇探索出了一条科学养殖之路。他先后从国外引进了高祖代种猪600多头,克隆种牛100多头,并获得成功,企业也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目前该公司可培育猪、羊、牛等优良品种20多种,拥有猪、牛、羊育种基地15个,带动养殖农户1万户,总产值突破1亿元。同时,他还联合创办了狗皮、羊皮、牛皮、猪皮加工厂和冷鲜肉食品厂等12个分厂,开办了无公害绿色肉食连锁店28家,产品打入了国内外市场,熟食包装后直供全国大型超市,实现“养超对接”,拉长了产业链条,真正走出了一条集繁育、推广、回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畜牧养殖新路子。他下一步的“野心”就是借助自己的养殖基地和全国400多个加盟商优势,将无公害肉食连锁店遍布全国各地,确保老百姓吃上放心肉食。

诚实守信是企业得以发展的根本前提。胡业勇以诚信赢得信誉,赢得了客户的认可,与客户建立了良好的供种和技术、种源服务关系。现在,前来公司参观、学习及引种的客户很多,这些客户与胡业勇一样走上了养殖发财的致富路。来公司考察的客户到宁陵后打电话,专车接送,胡业勇亲自陪同到基地参观考察。

致富不忘回报社会。一人富了不算富,共同致富奔小康。豫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始终不忘乡邻,多年来先后带动和帮助1万多户农民走上了养殖致富之路。公司采取赊销种原、回收商品、再扣除成本的办法,为当地养殖户拓宽了致富路,直接带动贫困户脱贫。公司先后拿出500万元多次组织客户外出考察参观,增长见识,提高技术,扩大业务。汶川抗震救灾时,公司拿出200万元捐款救济灾民。胡业勇经历了家庭贫困而失学的痛苦,事业有成后,先后资助50名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

篇12

扶余县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要求,着力打造“增收致富、素质提升、便民畅通、平安稳定”四大工程,努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长效机制。

一、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精心实施“增收致富”工程。一是针对农民致富信息闭塞、农业技术服务不到位、群众缺乏技术的实际,大力开展“科技下乡到农家、科技人员到农家、技术培训到农家、农民信箱到农家、政策宣传到农家、绿剑护农到农家”的“六到农家”活动,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上的“农业科技咨询”,将多方搜集的科技致富信息及时送到群众手里,引导群众找准发展路子,调整产业结构,并定期不定期深入村屯为群众提供各种生产技术服务。二是结合“三创两建”活动,不断深化“双向培养”工程,确立各类种植、养殖特色产业“先锋基地”,引导农村产业化发展。三是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抓住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遇,尽快破除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体制,努力使项目进村、技术进村、服务进村,努力做好失地农民再就业工作。

二、围绕“乡风文明”的要求,精心实施“素质提升”工程。一是组建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理论宣传团,进镇入村宣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把思想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规划中来,争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主人。二是进一步丰富农村文化,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通过组织“一乡一村”的农民文化节活动,不断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同时以创建“文明村”、“五好家庭”为载体,以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主旋律,积极开展地方特色的文体活动,宣传身边的典型、农村新风貌。三是加大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建设力度。巩固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健全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三、围绕“村容整洁”的要求,精心实施“便民畅通”工程。一方面加快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农村改水改厕、道路硬化、线路改造、退耕还林等建设,为农民创造饮水卫生、用电方便、交通便捷、信息灵敏的生活、生产环境。通过编制《扶余县村屯整治规划》,对新农村村容作整齐布署。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乡镇非公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对生活区与工业区进行有效区分,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围绕“管理民主”的要求,精心实施“平安稳定”工程。一是全面推行联络员制度,为村民提供全程服务,做到公开办事时间、地点、内容、服务人员和投诉方式。二是积极探索农村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强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村级民主选举,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把思想好、作风好、有本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村委会班子。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等民主制度。逐步建立农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机制。三是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把依法治村落到实处。积极推行县级领导接待日和镇乡工作领导责任制,健全工作网络。认真组织农村干部群众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引导干部依法治村,引导农民依法致富,自觉调整个人与国家、集体、他人的关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和谐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篇13

一、“民企帮村”的实施背景

我们**村是东海房山镇二十五个行政村之一,西与安峰镇接壤,北与东海农场一河之隔,距离镇驻地7公理,全村土地总面积6400亩,总人口4200人,劳动力2000多人,地下石英资源十分丰富,村级工业以石英砂加工、熔融石英加工为主,全村大小石英砂加工企业30多家,熔融石英加工企业2家,从事石英开采、加工、销售人员达600余人。**年集体经济收入达427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5200元。**年度被镇评为“三个文明”建设先进村,第二批列入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年10月份,在县工商联领导的大力关心下,在镇推动民企参与“民企帮村”争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活动的深入开展过程中,**村利用得天独厚的硅资源加工优势,深入镇工业集中区走访、考察,率先在全镇积极探索“民企帮村”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引领全镇农民致富的新路子,与连云港华源石英制品有限公司结成了帮扶对子。

连云港华源石英制品有限公司是我镇首家招商引资进区的石英拉管生产企业,2002年在我镇工业集中区投资建设,总投资1080万元,注册资本100万元,生产规模为年产1000吨高级石英玻璃管。目前已发展到5台拉管炉,固定资产投资达2000万元,开发大口径滤紫外及乳白石英管,年创产值达2000万元,实现利税200万元,公司员工达100人。2005年度是我镇第二个跨入规模企业行列的硅加工龙头企业,被县硅工业行业协会命名为副会长单位。

通过县工商联领导的牵线搭桥,**村委班子与华源公司领导班子互访、交流,在相关信任和实现双赢的基础上,达成“民企帮村”的美好愿望,拉开了“民企帮村”的序幕。

二、“民企帮村”的实施过程

首先,村里研究决定派出搞石英加工、懂技术、会管理的任仲波到华源公司学习取经,学习石英拉管的生产工艺流程以及产品的检验包装等相关知识,华源公司的技术骨干人员耐心细致地传授技术和方法,确保学习人员在短短半个月里学到位、懂到位。

其次,根据华源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在石英拉管切割需要大量人员以及面临招工难的情况下,**村积极主动要求将石英管切割项目引入任仲波家中进行生产加工,华源公司首次在村中农户家建立了第一个石英管切割车间。任仲波按照华源公司的生产技术要求和订单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华源公司下达的生产任务。目前,在任仲波的带领下,切割车间已发展到15个,由15户近30名农村劳动力从事石英管的切割加工工作。在此过程中,华源公司及时投放15台切割机和一辆小型运输车辆,一名专职人员来管理**村的15个“加工车间”。现在切割日生产量达每月60吨,人均工资收入达每月600元。

为此,华源公司的“民企帮村”工程在2007年春天里花蕾绽放,必将迎来春色满园。华源公司的“民企帮村”工程改变了过去“输血”到“造血”的转型,切切实实帮民至富,为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农民增收的新路子。既解决了农户足不出户就能打工挣钱,又解决了企业招工的困难,降低了生产成本,真正实现企业与农村的“双赢”目标。

三、“民企帮村”的美好前景

今年下半年,华源公司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新开发水晶保健枕、保健椅、保健盆及红外线辐射背部保健仪等十几种产品,用工将进一步扩大,可增加就业达300人,**村将利用闲置的学校用房近3000平方米,设立生产和仓储车间,为新项目的进驻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将进一步宣传发动更多的农户加入到项目的加工上来,预计全村发展加工户200户,用工增加到500人。

篇14

党的**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目前,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结合起来。在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提高农村党员素质,既是先进性教育的要求,也是建设新农村的要求。为此,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提高素质。

第一,提高科学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就必须增强农村党员干部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能力。一方面要以教育培训为抓手,提升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的能力。农村党员干部不仅要学习基本理论、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还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自觉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经济,并努力实现农村的科学发展,避免竭泽而渔,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谋取局部的眼前利益。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帮扶活动,提升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使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到促进发展、加快发展上,使农村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做出示范和表率。

第二,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能力。农村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是贯彻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和全面理解党在农村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要善于做政策的宣传员,向群众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做好解疑释惑工作。要自觉带头落实工作,做执行政策的模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群众的法律意识也逐步加强。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还要重视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明确基本法律法规的内涵,特别是与农业、农村有关的法律法规。做到违法的事不干,违纪的事不做,带头执行村规民约,自觉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懂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涉及群众权益的利益矛盾,更多地依靠法律手段,依法办事。

第三,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能力。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涉及群众利益而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各种纠纷,影响稳定。这就需要农村党员干部既要做发展的推动者,又要做社会稳定的维护者,不断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能力,把先进性落实到维护社会稳定上。农村党员干部要深入群众,经常性地做好应对各种矛盾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一旦发生矛盾,切忌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要认真研究,及时处理,多做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使矛盾不激化,事态不失控。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带头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引领农村新风尚,在树文明乡风,建设和谐农村中体现先进性。

第四,提高艰苦创业、求真务实的能力。当前,部分农村党员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工作缩手缩脚,在群众中威信不高。农村党员干部要保持先进性,就要始终站在农村发展的前沿,紧紧把握农村工作发展的脉搏,继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不能为了担心个人进退得失而裹足不前。要勇于走出田间地头,与市场接轨,按照市场需求,带领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为群众致富找门路、趟路子,当好带领广大群众发展致富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