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必修方法范文

高中语文必修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必修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语文必修方法

篇1

1.认真研究必修与选修各自的目标、内涵和定位,正确处理必修与选修两者的关系。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我的理解是:语文必修播种的是点,选修是面的扩展。

总的来看,这次高中语文课程设置的必修与选修两者在课程目标层次上不清晰,过于模糊化,必修课程目标分类是一种标准,选修课程目标分类则是另一种标准;选修五个系列的分类也不在同一逻辑层面,缺少理论依据。这里看出,有些问题在改革之初就没有进行充分的理论探讨,即到底应该怎样做才真正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建设中继承与创新、基础与发展的关系?这里包括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传统与现代的联系、必修与选修的关系等问题,尤其是高中语文课程必修与选修各自的目标、内涵、定位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等,更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必修与选修之间的理想关系应该是:必修是选修的基础,选修是必修的发展;必修是普及,选修是提高。多数人认为,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虽然把基础性放在选择性的前面,但实际上显然过于强调选择性,基础性重视不够,这样势必头重脚轻,最终影响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

2.选修课并不一定让学生掌握多少具体的知识,更主要的是激发兴趣,提高语文素养介绍方法,拓展视野。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既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丰富和人格的提升,也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养成。

篇2

【关键词】选修课 语文教师 中学生 教育教学

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一般来说语文教师注重的是必修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选修课出现了多样化、个性化等变化,成为了语文新课改下的重点。高中语文选修课具有学科性、基础性、发展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其对语文选修课实施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教育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重视课程文化;变革教材内容,重构教材体系等方法完善教学,让语文课程也渐渐地充满活力。其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就是一个亮点,但其选修课模糊不清,给语文教师带来一些困惑。比如说:语文选修课的目标定位不清楚、选修课服务主体存在的问题、课程评价的公平性存在的不足等。这些新的困惑需要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进行思考。因此,无论是高中语文教师还是中学生,都需要重视语文选修课实践,对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有很大的提升,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新变革

第一,更新教育理念,构建课程文化。首先,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相关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开拓视野,既要关注科学教学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某学校的素质定位为: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等。其次,主体意识增强。突出教师是“教”的主导地位,学生是“学”的主体地位。再次,对语文的研究自觉性增强。语文教师主动参与培训、与学生对话、加快语文专业化发展。语文选修课的深入,使得教育文化、学习文化渐渐地整合为“语文选修课文化”。

第二,教材内容更新,建构教材体系。新课改以来,语文教材编写呈现多元化。选修教材按照五个模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选。从课程来看,语文选修课融入了“领域、科目、模块”;从教程编排来看,打破了以往的“文选、知识、助学、巩固系统”等编程。语文教师更加积极的探索建构学习目标、内容、评价、资料、方法、指导、实践活动等体系,为语文选修课体系的多元化、开放性奠定了基础。

第三,教学方法的完善,构建新体系。语文教师应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索”实现知识建构的重要性,通过接受性和自主性探索实现语文选修课课程实践。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中语文选修课中需要处理的矛盾关系。第一,语文选修课程与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关系。课程专家分析:选修课程与校本课程标准不同不能划分为同类课程,但要做到选修课与必修课相对应,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对应。目前一些学校开设的语文选修课程,都是围绕高考,虽然突出了共性特征,却缺少了个性特征。第一,有的语文教师把选修课当作必修课来教,使选修课校本特征被淡化,导致选修课实践与课程目标不一致。第二,不能很好地处理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如:选修课成了点缀、还有的选修课成了必修课。第三,语文选修课资源不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第四,课程教材选用与自主开发教材关系不合理。

其次,高中语文选修课实践方面的不足。第一,语文教师选课及选课指导存在不足。比如:语文选修课限制太多、学生选课过于盲目,没有收到好的效果、选课被教师或家长包办、选课指导过于功利性,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第二,语文教师教学与管理不足。比如:照本宣科,按照书上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的复制品;选修课授课方式随意,忽视了教学主体,没有收到良好教学效果;选修课学习时间过长,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教师开设课程及配置不足。第三,课时与开设时间存在问题。如:语文选修课内容多,但是时间少;必修课和高考训练占用了选修课时间;选修课集中在高二,容易造成营养过剩与知识消化不好。第四,评价存在不足。语文教师通过评职称、定奖金为升学率标准;学生对语文选修课评价过于形式化;任意的评价;语文选修课在高考中体现不明显。

最后,高中语文选修课其他方面的不足。第一,选修课与必修课衔接内容不够。如:开设时间、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衔接不够。第二,选修课“非语文化”现象。如:不同学科都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不能把什么都归入语文素养,语文选修课不等于文学课。第三,高中语文选修课任意性存在尴尬局面。如:一些文学赏析类课程需要利用图书馆和阅览室的资源,还有网络资源,但在这方面教学条件缺乏。第四,高中语文选修课充满功利性。

三、完善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策略

首先,落实与完善高中语文选修课标准要求。第一,把握好选修课教学原则。如:语文选修课教学基础性和时代性原则;选择性和个性化原则;语文选修课教学多样性与层次性原则;创新性和人文性原则。第二,符合语文课程结构和要求,规范其开设和教学。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需要遵守课程目标要求,不能草率随意、不能单纯从教师知识储备和喜好决定教学内容、不能把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习课等;选修课的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不同;语文选修课需要个性与特色。第三,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需要衔接,提高学生全面语文素养。在开设时间、教材内容与教学方式上进行衔接。第四,重视语文任意选修课的开设,确定好开设思路。比如根据学生的情况开设语文选修课;根据不同文学体裁开设选修课;根据学科知识的需求开设选修课;根据自主、讲座等方式讲授选修课。

篇3

一、“必修”“选修”教学现状

对于高中语文“必修”“选修”课程的教学情况,各学校各任课教师做法是不大一样的。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任课教师对“必修”宠爱有加,教学仔细,应试技能指导详实、到位。对“选修”教学多是只“选”不“修”,即便“修”,也多是纯“必修”的复制,甚至有的是简单的专题讲座,有的则成了放羊式的所谓自主活动。总之,方法不一。

以人教版选修教材为例,这套教材共五个系列15个选修模块,笔者给学生选修的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外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五个模块。为什么选修这五个模块呢?因为它们与高考最接近。教学中,教师多遵循“先必修后选修”的顺序,即“必修”各模块的教学一律放在“选修”各模块之前。这样,就显得高一上下学期“必修”课时太紧,到了高二上下学期时,又出现课时太松的现象。

二、“必修”“选修”同步整合

为了让“必修”“选修”两个独立而又有联系的教学体系的价值凸显出来,使“必修”“选修”学段安排更趋合理,教学中,笔者在基本遵循新课标的规定和学校教学安排的情况下,尝试着“必修”“选修”交叉同步整合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必修”“选修”教学齐头并进的同步整合教学。

笔者是怎样进行“必修”“选修”同步整合教学的呢?方法是适度延长“必修”学段,下移“选修”学段,让“必修”“选修”课程教学同步进行。

具体操作步骤是:高一上学期教学“必修一”和“选修”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一下学期教学“必修二”和“选修”中的《语言文字应用》《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高二上学期教学“必修三、必修四”和“选修”中的《外国小说欣赏》;高二下学期教学“必修五”和“选修”中的《文章写作与修改》。这样进行“必修”和“选修”系列的教学安排,教学课时重难点突出,张弛有度。教学既有针对性,又有很强的操作性。

“必修”“选修”同步整合教学的方法,从整体上看,“必修”延至高二下学期上完,“选修”从高一上学期就开始上了。这样教学不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内容枯燥,使学生在学好“必修”的同时,也学完学好了“选修”,这是一种一举两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好方法。

三、“必修”“选修”同步整合反思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同步整合,既体现了高中语文的基础性和选择性,又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真正实现了“必修”“选修”齐头并进和“教”“学”的双赢。反思这种“必修”“选修”同步整合教学的方法,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要讲究教法。“必修”“选修”是两门不同的课程,各有侧重。语文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立足于自己“用教材来教”和让学生“用课文来学”的现代教学观。面对“必修”中的每一个单元,要有所教有所不教,面对“选修”中的每一个专题,要有所取有所舍。

2.要讲究策略。一是“必修”“选修”课程内容都很丰富,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情况,学会取舍和整合,找到取舍和整合的“契合点”。二是“必修”“选修”同步整合,方式方法要多样。可以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师生共同品读研讨等方式,也可以是点拨与讨论、开展辩论、写小专题论文、总结学习心得体会等方式。无论如何,策略一定要切合实际。三是教师对“必修”“选修”要学会调整、增减、重组。

3.要注重反思。“必修”“选修”同步整合教学,要求教师注意教学反思。教师要反思教学中较好的方面、不足之处、应该改进的地方等,以更好地促进今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要努力做到“必修”以教师“讲”为主,“选修”以学生“学”为主,要有所区别,要有针对性。

篇4

从教学目标来看,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备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审美能力”同时,开设选修课的另一重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实现不同学生间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因此,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使用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要求是选修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从教学目标上看,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扩展和提高。有的选修课侧重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有的选修课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操,有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因此,在必修课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拓展和提高是对选修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从教学方法上看,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方法是有一定的差别的。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所以,选修课需要特别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是对选修课方法上的基本要求。

二、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呈现的“专题”特性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为实施专题式教学提供了保障。主要原因在于此教材的“专题”性特别突出。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是以某个领域的“上位”文化知识作为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专题”。首先,选修教材内每个单元的文章都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解释。他们不仅在文章选择上相互补充,而且在专题内容也相互补充。例如,选修教材《天工开物》两则《稻》和《冶》中介绍的是古代的科学技术,而“相关读物”是《徐霞客游记》中的一个片段《麻叶洞天》讲述的是科学探险,从古代的科学技术到现代的科学实践,形成了内容的互补。其次,教材在每个单元内提供了相关的知识和学习材料。使得专题能够纵向深处发展。例如,在选修课“佛理禅趣”中,在阅读指南中提供了佛教与中国文化有着怎盐的关系等相关辅助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选修课中讲述的内容,而且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使得同学们的文学知识得到纵向的深度发展。

三、专题式教学中“专题”的选择和确立

所谓专题式教学,指的就是围绕一个专题进行专门研究和讨论。所谓的“专题”既不是简单的知识点,也不是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它是在教材中提炼出来的、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可以统领全部教学的“专题”。这种“专题”不仅是教学的切入点而且是各种语文能力的整合点。例如,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之部”中的教学目标,就是“了解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向”。根据这个专题,可以设计的教学专题是“具有特定意象词语在古典诗歌中的使用”,学生通过这个专题,不但可以了解到有关“意象”的各种知识,而且还能够提高自己语言表达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实施专题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程内实施选修。所谓选修,其实就是学生对专题的选择。因此,实施专题式教学既有教师为学生选择的专题,也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专题。教师可以布置教学任务,提出相关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材料,学生根据这些教学任务、问题和相关材料确定自己喜欢的、符合语文发展需要的一些专题。

四、“专题式”教学的实施途径

1.从教材中选取合适的专题。如果把选修教材比喻成“大餐”那么,选择专题就是挑选适合自己的“味道”,作为语文老师,可以考虑从教材中选取可供学习的专题。例如,“儒道互补”这个专题,这个专题是一个比较广泛的专题,它不仅涉及思想、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而且没有“儒道”知识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去分析两者的互补也是勉为其难。因此,教师在选取这方面专题的时候,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个恰当的“专题”。2.细化专题内容。如果一个专题所设计的知识面非常广,那么就非常不利于学生理解。这时就要采用细化专题的教学方式将所要学习的专题进行细化。教师在细化专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专题化整为零,将一个大块的专题分解成一个个的小专题进行学习和研究。3.依托文本,融汇专题内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是依托于文本的,这是专题式教学的基本途径。通常是以一个文本作为基础,然后选取其他的相关材料作为辅助,通过采用穿越式的方式步步深入,由一点而引发整体,引导学生根据文本与材料之间的关联性,层层深入地了解专题的概念和内涵。

五、专题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1.防止学术化。选修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是现在的大部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都编写的过于学术化和专业化,如果我们把选修课当成学术课来学习,那么就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混乱、学习压力增大,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专题化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切合可行的专题,便面出现学术化的教学模式。2.密切联系必修课。必修课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科目,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因此,在进行专题式教学的过程中,选修课一定要联系必修课,把必修课作为选修课的基础。这样就能使得学生利用原有的必修课的基础知识来理解和掌握选修课中的知识和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学生能够重温必修课的学习内容,而且还不会让学生因为选修课难以理解而丧失学习的兴趣。3.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进行专题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小视的。教师不仅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专题的选定,而且在专题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专题内容进行吸收和理解,最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专题课上得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归纳。

六、结束语

专题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响应国家的教学号召,积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普及专题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加以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专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作者:鲁文地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张丽媛.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施现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2]张景婷.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施初探[D].贵州师范大学,2015.

[3]原喜娟.高中语文选修课模块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篇5

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阶段的选修课没有进行具体的考查,在选修课堂中仅仅是形式上的存在,其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受到人教版教材的影响,选修课程必修化。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其作用是补充必修课程的内容,所以选修课的教学,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的特征,可这个特征在实际教学中根本没有体现出来。由于在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对必修课的教学,因而影响了选修课的正常进行,不能通过选修课的学习达到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除此之外,选修课不能正常地发挥其作用是因为在国家课程的配套中,选修课程的资源开发不够到位,不能及时地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

二、对高中语文选修课进行拓展性开发

为了促进选修课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需要围绕选修课程开设的标准进行具体探究。通过选修课的开发过程能够看出,其遵循的思想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设的目的是增进知识面,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因此在“课程标准”下指出:选修课必须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具体开发,学校以及教师需要充分地让学生在学习选修课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力,达到选修课程学习的目的。在开发的过程中,根据高中语文教材在拓展型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结合相应的年级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具体的选修课程。在拓展型语文教材中,主要是对高中语文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实践。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研究选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修课是课程教学的基础,为了实现教学的计划以及教学的目的,最终突出基础性和均衡性的特征。必修课的学习主要是促进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但是由于仅仅实行必修课,学生的知识面受到了限制,并且在具体教学中教学方法十分有限,这就需要进一步实施对选修课的开发。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必修课中的某一方面,进行系统的讨论,这是对必修课的拓展。在教学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实质是:点与面的关系。在选修课的开发中需要对具体的内容进行设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多元化的学习。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诗歌鉴赏部分进行探讨,将该部分作为选修课程,通过选修课程的教学来让学生自主去阅读原著,增强了实践性,最终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高中语文知识。

三、高中语文选修课开发的建议

篇6

一、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选修课程价值定位缺乏。对于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而言,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在课程的价值定位方面,即是必修还是选修,亦或者是不修。而根据目前选修课程的开展现状,很多中学已经将选修课程纳入到必修的课程中,即由学校统一规定,强制执行,即如:甘肃省的语文选修课程,即是参考《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规定,主要划分为5个部分,同时按照内容划分为15个模块,然后各模块划分36个学时,2个学分进行教学,而每个学期需要完成两个模块的学习,选修包含必选与任选两类,必选即由五个模块构成。虽然在政策规定中已经指出选修课程开展需要符合各校的课程资源以及学生兴趣,但是教学实践表明,单一必选内容就占据了1.25个学年,而其余1.75个学年中还要除去复习时间一个学年,所以任选内容学习时间仅为0.75个学年,时间严重匮乏,同时教学大纲并未明显界定任选内容的需求,从而导致选修的部分内容沦落为不修。

(二)教学内容流程界定不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选修课程需要以正规课程为参考,同时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需要开展,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和流程的界定不清,同时加上教师素质的良莠不齐,开展选修课程也会产生五种混淆问题:1、选修课与高考复习课相混淆;2、选修课与语文知识课程混淆;3、选修课与人文课程混淆;4、选修课与传统语文课混淆;5、选修课与学术课程混淆。

(三)评估流程方式欠缺科学。对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来说,目前评估的手段主要是沿用必修课程的评估,即学校与评估同步,但是这种评估往往缺乏科学性,同时根据新课标的规定,选修课程的评估应当是一种新的刻骨方式,即主要是为了达到教学的目标,而评估也需要根据不同情形展开。但是目前实际教学的评估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即如:教师主观意识或者客观降低评估标准,如留住生源;高考、社会等外界压力。此外,对于高考来说,也尚未对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明确的评估规定。

二、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过程的策略

(一)明确选修与必须课程的界线。对于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来说,为了避免选修课程进入到教学的误区,则需要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进行清晰的缺乏开来,这就需要学校提供明确的界线,即如在教学目标的界线,必修课程主要是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所以需要教学中强化知识基础以及能力平衡;而对于选修课程来说,内容的方向以及深度都受到影响,所以最大的特征即是符合学生的兴趣特征,同时对学生的能力、爱好进行培养,让他们针对性学习,发挥个性的优势。所以要对两者进行明确界定,并且理清两者关系,即选修是基于必修课程的,必修课程是面向整个群体,而选修课程是因材施教。

(二)拓展目前的评估手段与流程。因为选修给了学生更多元化的选择,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则需要对目前的评估手段和流程进行相应的拓展以满足多元的评估特征。即如对于学生的能力评估,不能单一以考试作为评估标准,同时还能融入多种活动来完成评估,即如演讲比赛、话剧等多种活动,同时评估还需要有较强的延展性,从而达到对学生能力水平提升的效果。

(三)强化教师自身水平与素养。作为选修课程的组织者,教师自身的水平和素养也是目前课程比较重要的一个培养内容,特别是在选修课程开展过程中,既要保证课程的个性化,又要避免步入传统必修课程的误区。所以对于各大中学来说,则需要强化教师水平和素养的培养,即如小组合作模式,对于老教师来说,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缺乏创新思想,在选修课程教学方面;对于新教师而言,虽然有丰富的创造思路,但是经验匮乏。而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他们能够互补互助,以达成互相协助互相进步的目标。

三、结语

篇7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高中语文设置选修课,是为了进一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不同学生有侧重地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以适应及满足其兴趣和潜能、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但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语文老师依然新教材旧教法,选修当做必修上。

比如:在选修教材的选择上,仍然根据上一年度高考考纲的指挥棒来选择。与高考考点有关的选修课成了首选教材,与高考考点无关的选修课程被束之高阁。由于大多数老师都是第一次使用选修课教材,所以我们不是优化选择,而是根据高考要求来选择,不分轻重主次地教。由于内容多,教学时间有限,只好对教材简单化处理,照本宣科,不深入,不拓展,没时间巩固,教师陷入被动教学的怪圈中,完全失去了创造性。

另外,语文教学观念陈旧,对选修课的目标要求不明确,有时,选修课成了习题课和知识点归纳课了。深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老师们在教学上也特别功利,只关注升学的分数与人数,除了技术性、机械性的训练之外,没有了对文本的解读,没有了那浓浓的语文人文气息。有的甚至把选修上成大学专题课,把高中语文选修课上成了专业的文学鉴赏课。有的老师对选修课的一些课程随意生发,任意挖掘,忽略了高中语文选修课是高中基础课程的本质。这样操作选修课就失去了高中语文选修课在新课标中的意义,给师生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新课标的高中语文教材开设了几十种选本的选修课,让师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误区,措施的不利,教育资源的不足,师生在高兴的同时,留下更多的是手足无措与身心疲惫。因此,如何正确合理地上好高中语文选修课,冷静而理智地应对选修课教学,就成了当务之急。

首先,加大对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力度。目前,高中语文教师能真正上出具有真正意义的选修课的人不多。只有老师素质提高,观念转变了,才知道怎么教,才会教,学生才有可能会学。教育部门应为老师提供足够的培训的机会与时间,让所有在一线的语文老师能够得到有效的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新课程特点,转变传统观念,改变旧的教学模式,真正明白选修课的性质与特点。

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真正按选修课的要求进行管理与规范。目前,很多学校大多按“学校选定的课程,教师班级授课,学生班内听课”的模式进行选修课的教学。在名目众多的选修课程中,我们首先应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然后让学生选择课程之后,教师分工合作,分模块进行必要的知识培训。之后,编排班级,让学生跑班上课,再根据学生的出勤、作业、考试情况给学生一个评定,记录其学分,作为语文学习形成性评价的要素。

第三,要调整好选修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比重问题。从人教版的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来看,选修课程的名目多,内容丰富。我们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一定要有“三年一盘棋”的思想,进行合理规划。必修课占两个半学期的时间,其余是选修课时间,这种安排不合理。比如,本人所在学校规定在高二下半学期里要完成《语言文字运用》《先秦诸子》《中国小说阅读》。这三门都是选修课,专题式的内容比较集中,实践表明,学生容易出现“审美疲劳”。而必修一至必修五,在高二上半学期就全部结束了。这样一来,必修与选修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师也备感吃力。

第四,科学地运用选修课的教学方法。选修课的教学,需要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选修教材中的文章不必每篇必教,我们可以从几大模块中选教几篇,可以选教文章中的几个段落,甚至可以选教几个句子。有的要精读,有的略读。比如《先秦诸子》中,《论语》《孟子》选段可以精读,因为,甘肃省高考中要求考查这三本经典名著的选段,我们精读这几章,也是与高考接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比较思考、提纲挈领的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应对高考,让选修课与高考接轨。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问题;建议

新课程的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要很大程度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带给高中语文教师新的难题。教师在对教学进行改革的同时,要了解高中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即“新课标”做出的如下界定:“高中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新课标明确的标准要求下,做好课程的改革,优化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教学不同于低年级的语文基础教学,因为高中语文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与矛盾。总结当今高中语文教学的矛盾,可归纳为以下几点: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的矛盾;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必修课内容与选修课内容的矛盾。具体而言,即: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授课内容并不直接对应高考内容,课程标准中规定要在1.25年完成必修课程,而1.75年完成选修课程,学习选修课课程的时间要多于必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学生多样的选择,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但是考试大纲中却将选修课的考试内容限制到了最低程度,语文教学中培养的语文素养不是考试中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产生了第一条矛盾。第二条矛盾,则是因为语文学科要求具有基础性,但其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具体而言,选修课程虽然在力图实现基础性,满足学习的多样性要求,但是学习的内容要求却层出不求:在知识方面的需求多一些;在学习方法上的需求的多一些或者在情感态度上需求多一些。这使得语文课程的多样性与基础性产生了矛盾。另外,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必修课与选修课的不同,在教学上采取相同的方式,这违背了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以学生为主体的需求,这便是第三条矛盾。那么,该如何解决这矛盾呢?

一、确立核心目标

所谓确立核心目标,即要求明确教学的重点培养目标,该目标要不受书本内容和考试内容的限制,明确出学生在进行高中语文学习之后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与具体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核心目标的确立要依据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的要求并结合教学中实际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上,高中语文的考试与教学内容不应存在很大的矛盾,高考的主要考核方向应该是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经常在考试过程中,我们发现,语文的考试评定中对基础知识的考核依旧占有很大的比例,对技能、思考能力的评定形式多样新颖,却并没有明确的考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抓住核心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这些能力则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和步入社会所不可或缺的。明确了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过程中便少了许多的难题,也避免了上完必修上选修,选修课当必修上的现象。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比较可靠的自我评价依据,更有针对性的培养自身的能力,吸收有价值的信息,抓住学习的重点。在这种核心目标下,教师培养学生便不再是“考什么学什么”,在培养学生指定的技能与能力之后,高中的语文便是“学什么考什么”。

二、构建开放有序的教学体系

所谓有效开放的教学体系,即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教学,语文作为一门大学科,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多样广泛的,而其有效性则要求所选的学习内容不要偏离了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的基础性。虽在广泛的学习内容下,要抓住共同的知识核心,明确教学要点。高中语文教学要追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整合。高中语文是着重人文培养还是注重文字基础学习与应用一直以来都是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语文的基础学习无论在何时都是高中语文学习的必须,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而文学素养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丰富学习内容,并对学习内容进行精心挑选,使得课程多样有趣,适当拓展努力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基础的培养,做好基础知识上的铺垫工作,并认识到学生自我发展需求上的异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高中语文的教学,要让同学们达到对语文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并同时升华到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整体把握教材,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教材在编排上既然将选修与必修分开,而不一概而论,自然表明对不同文章的要求也不一样。然而,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将选修课同必修课一样,采取相同的教学方式,显然并未达到教材的设计要求。选修课更多的目的在于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个性化及思维方式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明确整体的目标,明确选修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的,通过选修课程合理的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性,而不要采取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有教师及时的点评。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选修课的教学,课本应该作为载体,教师应在范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创新学习方法、实践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学习,逐渐形成较高的文学素养与鉴赏能力,以满足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

总之,新课标要求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在收获了许多成功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问题,高中语文教师要直视这些问题,积极地需找解决办法,为教育事业奉献自身的光和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9

一、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随着《新课程标准》使用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研究也取得了进一步地深入。在选修课的设计、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准确的学生评价等方面取得了极大进步。同时,高中语文教学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结合和统一,对高中语文必修课教学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提高了高中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扩展了高中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于教师来说,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能给予教学更多的发挥空间,让教师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灵活地使用,进一步发挥高中语文在传授知识和培养人生观及价值观的作用。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教师与学生缺乏自主选课的权力高中语文选修课在《新课程标准》中规定要让教师与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选修课程。但是从实际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师与学生的这项自力并没有落到实处。主要原因是,各个学校选修课的选择者主要是当地的教育部门,教师和学生并没有参与到整个选修课选择的过程中去,教育部门为了减少麻烦往往对选修课的选择敷衍了事,有时只是选择对升学有利的选修课。这样,教育部门就变相地把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

2.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的编写存在片面性《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的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根据《课程标准》,很多家出版社编写了选修的教材,到现在主要是5家出版社,但是对于这5家出版社的教材,教师普遍反映缺乏良好的科学性,过于单一。导致整个教学资源不能够合理地进行利用,不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很好的平台。

3.高中语文选修课缺乏教学时间每个高中语文教师都希望能够把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功能发挥到最大,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不是很理想。大多数教师反映,在上选修课的时候,时间非常有限,导致整个教学过程过快,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解。所以在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所以高中语文必修课教学过程中必须的研究性学习变得可望而不可即。

4.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评价模式过于单一学生在选修课上的学习成果需要教师进行评价。但是教学评价又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我国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相对应的评价标准还没有完成。不少地区和学校对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评价不重视,大多数只是组织一场考试来进行评价,基本上没有什么综合的评价方案。

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课程的改革方式

1.教师指导学生对选修课的教材进行自我重组选修课顾名思义就是自己选择对自身发展有利的课程,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还处于青春期,对于什么对自己有益处还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在其中扮演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作正确的选择。同时因为高中语文选修课需要面对大多数的学生,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有选择地学习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整个班级的共同意愿。因此自主选择的权力最好能够给予学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合理分配选修课的课时高中语文选修课作为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其所能分配到的课程还是相对比较少的,所以教师只能进行一定的选择,把其中《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进行讲解,其他的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自主学习,教师再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掌握好整个选修课的难度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高中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但是一些选修课的难度对于高中生还是过于深奥了,所以教师在教授选修课的时候要注意难度,最好能够降低选修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4.掌握好选修课的教学梯度每一节选修课都有其不同的功用,有夯实基础知识的,有拓宽知识视野的,有提高思维品质的,有锻炼实践能力的,有增强文学修养的,这些不同作用的选修课都是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的,所以教师在教授选修课的时候要注意整个选修课程的差异,对于教授的难度和速度进行准确的控制。

5.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在于让学生发挥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教师在上选修课时,可以通过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有趣。方法应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师生共同品读研讨、开展辩论、写小专题论文、总结学习心得体会、进行课文篇目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篇10

【关键词】接受美学;高中语文教学;教学质量;阅读

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培养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体阅读素养和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不断的创新和进步。“接受美学”理论是时展的产物,是教学教育的创新,也是教育改革的结果。这一理论能够有效地发挥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引导性,所以将接受美学与高中语文阅读相互融合,能全面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本文就基于高中语文教学,分析“接受美学”这一理论如何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要试用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应用开放式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中心和时刻注重学生的直观感受,并利用直接的情感体验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语文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尽可能的减少以教材和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学习模式,并不断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方式。例如,在学习教学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再别康桥》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组织起来,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有感情的阅读与朗诵,通过这样的形式改变了传统的直接灌输学生相关知识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这首中国现代诗里的情境,更易揣摩到诗歌里的情感世界,能够接受直观上传递出来的语文文化。又如教师在教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雨巷》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传播手段,播放一些忧郁悲伤的音乐,让学生仿佛真的置身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类似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更易让学生接受,还能提升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的能力。

二、实现创造性阅读方式

创新是人实现自我发展的基本方式。创造性阅读方式就是学生突破原先的语文阅读方式,利用创新来获取作品的独到见解,以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核心地位。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鼓励提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自我创新发展,体验个性化阅读。如在学习教学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短歌行》一诗时,全篇诗歌的基调都是苍茫悲凉的,高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上体验创造性思维,突破知识点的局限,让学生明白到诗人曹操的心境,主要是通过宴会的歌唱来表达他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三、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开拓期待视野

高中生处在青春期的年龄阶段,在思想上一般都具备较高的独立思想和接受能力,在阅读时容易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来理解文章内涵,再逐步在作品中体验到情感,开拓自己的期待视野。教师要扩展学生的期待视野,需要跳出课文阅读的固定模式,在学生的审美需求和阅读心理上加以揣摩和研究,再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把简单的、单向的知识传授法改为故事法、演示法、媒体传播法和实际应用法。还可以结合网络文学和最新在生活中流行的文学因素来讲授课文,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本章阅读内容产生兴趣。当语文教师讲授的内容让学生感到兴趣和期待,或者符合学生的期待视野时,就会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反应。如教师在讲授语文教材必修2第一单元《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可以结合在音乐上流行的同名歌曲《荷塘月色》来吸引学生注意,根据音乐使学生融入到教学情境,以讲授课文的内容和含义。只有当学生满意教师给予的期待视野后,才能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教师才会收获满意的课堂效果。

四、启用文本召唤结构模式

文本召唤结构解释为,作品的未定性与空白之处,其中空白是阅读作品中没有明确指出的部分。作品中存在文本召唤结构,才会使阅读者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作者还可以通过在作品中设计悬念来引导阅读者在阅读里体会到作者最终的心境及意味。未定性与空白是读者对作品的反映,也是体现学生的个性所在。如果语文教师在讲授时对阅读作品进行细节逻辑条理上仔细讲解,则会阻碍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教师应该启用文本召唤结构模式,把学生引导进阅读作品中,起到点拨和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寻找到作品中的未定性与空白处,通过开拓自己的期待视野来展开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加阅读的理解。

五、结束语

将“接受美学”这一理论应用在高中语文阅读中,不仅顺应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而且提升了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语文教师通过运用科学的理论有力的指导了学生的学习主体观点,同时有效培养了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和增加了自我个性的魅力。教师在接受并应用“接受美学”时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实现创造性阅读方式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开拓期待视野和启用文本召唤结构模式,并结合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随机调整,以便将“接受美学”理论的作用发挥到最佳。

【参考文献】

[1]陆祖魁.新课改下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解题思路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1):136

[2]陈O怡.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4(12):51-51

篇11

一、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诗歌单元的认识

1.必修二反映了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在先秦到南北朝时期这个关键时期,诞生了以诗歌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最早的《诗经》,到屈原惊世骇俗的《离骚》,都证明了战国人民在诗歌艺术上的造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陆续诞生了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以及以《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师对这些诗歌进行讲解,重点要表明诗歌在我国的文化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对诗歌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也能更加投入。

2.必修三讲述了唐代诗。来自唐代的诗歌,也是大部分人比较熟悉的部分。学生对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人也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诗人的生平事迹十分明白。其实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之外,唐代诗坛也涌现出了其他非常优秀的诗人,诗歌艺术在唐代被推向了巅峰。在必修三的诗歌教学中,收入了李商隐的《锦瑟》、李白的《蜀道难》以及白居易的《琵琶行》。

3.必修四描述宋词。词发展到宋代,进入了黄金的发展时期,在高中语文第四册当中,将宋词分成了豪放派与婉约派进行单独的分析。在婉约派中,有李清照的《醉花阴》有柳永的《望海潮》;而在豪放派之中有辛弃疾的《水龙吟》、苏轼《念奴娇》等词赋,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也展现了宋词极高的艺术造诣水平。

二、诗歌单元的教学实践

1.以补与增相结合的形式来整合课程资源。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当中,应当充分肯定必修教材的核心作用,在学生消化掉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增添课外读物以及辅助联系,有效地将一个单元内的诗歌课文整合起来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将不同类型的诗歌整合到一块进行教学,根据诗歌的表达思想、时代背景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教学,达到连接整个单元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理解程度,根据其理解程度的高低灵活调整能够教学的进度。例如在进行《诗三首》的教学时,由于这三首诗来自于不同的时间段,例如较早的《涉江采芙蓉》,三国时期的《短歌行》,最后是晋朝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因此在导入这一课的时候,用《西北有高楼》这一首诗,让学生理解到诗人在作者失意的时候的情感变化,才能更好的理解这首诗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风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2.采用朗诵与背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地点,课堂教学必须得到充分重视,教师要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确保教学目标被学生所理解,并且要保持课堂教学的高效。在一节课的四十分钟内,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进而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这样的教学方法被形象的称为“一二一”。

篇12

一、更新观念,研究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育思想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共同话题。改革的首要任务便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中的语文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就思想观念来讲,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局限。张家璇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批评了“唯本”“唯考”“唯法”三种观念(《语文教学观念转变之我见》1995年第6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其他专家和学者也多次批评过语文教学观念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观念的陈旧和落后。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就语文论语文的封闭主义。这种观念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局限于“小语文教育”天地,唯我独尊,视野狭窄。(2)“目标在于取得功名”的“利禄主义”(叶圣陶先生语)。这种观念将语文教学的目标局限于高考,升学成了高中语文教育的唯一目的,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围绕着应试作文章,与其他学科一起自觉不自觉地强化了高中教育目的的单一性。(3)脱离实际、照本宣科的形式主义。教学方法单调,缺少变化;教学过程固定,模式统一;教学内容僵死,缺乏时代活水;课堂气氛沉闷,缺乏青春活力;脱离学生实际,忽视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足,参与意识差。(4)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机械主义。由知识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渡过程,自有其规律和方法,但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对此常常有机械的理解和机械的运作,要么是经院式的繁琐考证和注释的广泛罗列,要么是诗人式的拍卖激情以感动观众,要么是自动流水线式的重复训练和题海战术等等。这种种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是机械地理解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复杂性。

二、改革课程设置

现行高中语文课程的设置也有很大的局限性:(1)全国统用一本书,没有地域差异,也没有要求差异。(2)一套教科书,面向全体学生,有的吃不了,有的吃不饱,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3)单一的课程设置造成了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脱节。(4)单一的教学内容使许多高中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在我看来,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与初中阶段相比应该具有明显的区别,初中阶段可以说仍然是基础阶段,高中阶段则可以说是提高阶段,应该具有广阔性、应用性、分析性、鉴赏性、研究性等特点。据有关报刊介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高中语文课程都不是我们这样的整齐划一。为了适应高中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也为了社会的需求,除了开设必修课外,它们还大量开设选修课。如美国的部分中学,选修课程达300多门;日本中学的语文选修课程有许多是以中国文化为专题的,日本高中学生所掌握的唐诗、宋词等比我们的一般高中学生还要多。这许许多多的事实,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敲起了警钟。

陈钟梁先生在与青年教师的一次谈话中说:“现代课程论力求把理论框架放在一个三角形上,三角形的一个顶点是社会的需求,一个顶点是科学内在的规律,还有一个顶点是学生身心的发展,而三角形的中心为人的素质。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语文教学可以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设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需要。”(见1994年第8—9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海在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据陈钟梁先生介绍:“必修课主要是打基础,用于基础知识的讲解、基本能力的培养……选修课旨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高中为例,上海为几所实验学校编写了《古代汉语》《古文选读》《影视剧评论》《外国文学作品选》《交际与言辞》《校园新闻写作》等课本……活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表现能力、组织能力,因此重在活动性、实践性。”(出处同上)这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对全国各地高中语文课程的改革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和推动作用。

篇13

一、 写作实践是高中作文教学的核心,这是苏教版编者始终秉持的基本理念

1. 修订前,“写作实践”是写作编写体系的核心,强调写作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实践”,少关注“理论”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本第一版的写作版块叫“写作实践”,附在每个专题的后面。“写作实践”由“导写语”“写作知识简介”“作文题”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都是围绕“写作实践”展开。

“导写语”是从专题的人文内涵引出“写作实践”板块要写的话题,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向青春举杯”专题的“导写语”是:“十七八岁是一个特殊的生命驿站。我们已经站在青春的门槛上眺望生命的前方,让为生的梦想伴我们前行。”这样的“导写语”主要是引导学生表达“青春”的“特殊”性、“青春”的“梦想”,激发学生放声歌唱青春之歌。

“写作知识简介”是对“写作实践”中涉及的写作知识,用一百字左右的文字作极其精要的介绍,以资借鉴。如“月是故乡明”专题的“写作知识简介”是:“散文写作要能灵活地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其作用是对学生写作提醒,并不是要让学生掌握多少写作知识。

“作文题”是提供一组可供选择的题目,有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也有命题作文和自由写作,这是“写作实践”板块的核心。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作文命题一般能够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这样有助于让学生“我手写我心”。

正如编写者之一王栋生老师所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编写者把写作看作一种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看作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心灵的广阔、自然的美妙、社会的百态),看作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在写作实践板块中,无论是导写语,还是作文题,均努力地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发学生的写作激情,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写作设计把学生引入了积极实践之中,是一种很有现实针对性的写作教学设计。

2. 修订后,写作实践是写作编写体系的重点,既强调写作实践的重要性,又关注写作知识的有效性

(1) 将“写作知识简介”改为“写作指导”,提高写作知识对写作实践指导的有效性

修订后“写作指导”由第一版的“写作知识简介”拓展而来,字数由“写作知识简介”的一百字左右拓展到“写作指导”的一千字左右。从编写目的看,从“写作知识简介”对学生的写作作一些提醒,到“写作指导”针对学生写作中突出的问题,抓住关键性的写作知识,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写作策略。

比如“月是故乡明”专题在修订后的作文指导是“夹叙夹议,枝繁叶茂”。内容包括:先由专题的内容引出“写作指导”的话题――散文“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然后具体讲解怎样才能写好夹叙夹的文章。这里的“写作指导”针对学生写作散文时不擅长运用叙议给合的表达方式进行设计,并结合专题的内容从几个方面作具体的讲解,让学生能够较快的把握叙议结合的基本方法。所以修订后的“写作指导”更突出了写作知识指导性、有效性。

(2) 删去“导写语”,将“作文题”改为“写作实践”,强调实践性

在修订后的“写作”板块中,删去了“导写语”,因为“导写语”与“作文题”距离较近,可以创设一定的氛围,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而修订后的“写作”板块中,“导写语”与“作文题”距离较远,其创设的语境难以覆盖到“作文题”中,“导写语”就失去了应有的效用,所以还是删去的好。

在修订后的“写作”板块中,将原来的“作文题”改为“写作实践”,进一步突出了写作的实践性。每一个题目既结合专题的内容,又注意创设适当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比较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修订前后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编写者在秉持写作实践理念的同时,又在理论指导实践上作了一番有益的尝试。

二、 提升学生的写作境界,是苏教版修订后写作教学的终极追求

第2版以后在每个模块中添加了一种“写作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提供了五种“写作观”,即“你的生活很重要”“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写作,也是对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为何要在写作板块中加入“写作观”呢?

1. 对学生的影响:引导高中生形成正确的“写作观”,提升自己的写作境界

高中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写作学习和训练,对写作的价值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观”,在五个模块各安排了一种“写作观”,回答关于写作的重大问题。

“你的生活很重要”回答的是关于写作的源泉的问题;“独立思考、善于发现”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写作,也是对话”则是强调写作的目的是交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强调了写作是表达的艺术;“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回答的是写作与做人、写作的社会责任等问题。

“写作观”解决了当前中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和不良倾向,解决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思想上、认识上的困惑,让学生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认识为什么而写作和怎样写作的问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提升学生的写作境界有着全新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做一个真正的写作者。

2. 对作文教学的影响:引导教师确立高远的写作教学观,防止急功近利

中学作文教学应该为什么而教、教什么和怎么教,这是中学作文教学中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我以为编者在每个模块中增加一种写作观,对高中写作教学也是一种规范和积极引导。作文教学不是为分数而教,作文课不能仅仅传授技法,更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让学生认识到,写作不是为了获得一个分数,而是应该为社会而写、为人生而写、为高尚的精神而写、为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写;作文要写得“大气”,而不能写得“小气”;作文要写“大我”,而不要写“小我”;作文要追求“大境界”,而不要局限于“小境界”。

比如教第五模块中的写作观“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就是从写作的角度,看“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对学生写作的重要性。“人文情怀”主要是要求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与坚定的信念”,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讴歌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让学生懂得“作文与做人”是一致的,要“保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经常地有所发现、有所感动,在这样的观察和思考中陶冶情操,实现精神的追求”。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感情,要敢爱敢恨,同时也要‘会爱会恨’”,这样才能“在成长过程中有了真善美的‘精神底色’”。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写作看作生命的一部分,看作精神成长的一部分。“公民意识”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写作是公民的权利,具有社会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从身边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入手,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这样的实践中,一步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写作不是无病,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心怀天下,思考人生,认识社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作文编写体系的修订,是围绕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作了更加完善的探索。通过“写作观”体现“价值观、情感、态度”,通过“写作指导”体现“知识”与“方法”,通过“写作实践”体现“过程”与“能力”。而在这三维目标中,“写作观”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境界,“写作指导”关注了“知识”和“方法”的有效性,“写作实践”则关注了“能力”与“过程”这一写作的核心要素。

篇14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及问题

1.高考“指挥棒”影响着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大部分学校的语文教学中,片面强调实用功能,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的知识系统,过于强调理性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削弱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

2.课堂教学效率偏低,浪费了学生学习的宝贵时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因主导无度而干扰了学生的语文实践:学生读的少、写的少、探讨更少,学生课堂上自主学习不足。

3.在多种媒体的冲击之下,学生缺乏读书的兴趣,课外阅读的时间较少,视野狭窄。脱离现实生活,切断了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通道,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4.教师由于培训不够,新课改只停留在理论上,缺少必要的实践指导。新课程推行固然需要对教师进行理论上的武装,但教师更需要的是感性层面的操作手段。而专家们的培训往往是讲起理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具体操作或一带而过、或语焉不详。让教师心中恍惚、不知所措,不知从何处入手,只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不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5.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老教师居多,新老交替欠合理,课改意识不强。

6.教材方面,高中人教版必修教材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必修教材、选修教材以及与之配套的练习,必修教材5本,选修教材5本,共有十本。如果必修教材作为高中三年的教学内容,那么教师处理起来相对来说会游刃有余。但是新课程要求必须用1﹒25个学年将这些内容学完,也就是说半个学期要完成每一个必修模块的教学,时间太短,让新课改的高中师生勉为其难。

二.改变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1.加强语文基础教育,从小学初中起就将字词、造句、修辞、语法等方面的问题落到实处,不应在初中时就围绕中考考纲而删减必要的基础知识,给高中教学带来困难。在阅读方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给学生阅读时间,扩大阅读量,增加积累,为学生上高中后提高写作能力储备丰富知识。

2.思想观念上,高中语文教师要明确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首先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其次,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再次,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3.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尤其是阅读和写作训练。叶老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可见,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借助课文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材中所选的阅读课文都是经过专家认真研究、精心挑选的,它的知识含量大,有丰富的语文训练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分析课文题目涵盖的内容、采用开放教学的方式、利用课文中关键语句等方式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4.要改变传统的语文评价方式,给学生有效的富有个性的评价。要由原来的一味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只要我们给学生多一点权利,让他们选择学什么和怎么学;只要当我们语文教师不再填鸭式地传授知识或者不以僵化的测验方式评价学生,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多种途经获取知识。

5.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让众多的教师能走出去,到新课改取得成功的学校学习新的理念和方法,学习专家成功的教学范式,特别是具体操作各类文体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在合作探究方面的有效做法,切实推进新课改。

6.语文教师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通过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富教学,也能够通过传统文化的发扬来充实、“净化”学生的心灵。只有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才可匠心独运、应会感神,才能把语文课堂要设计的自然和谐、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