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行业发展的前景趋势范文

农业行业发展的前景趋势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行业发展的前景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行业发展的前景趋势

篇1

关键词:聚酯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研究分析;产业调整

一、引言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消费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纤维消费的不断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化纤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其中,聚酯行业在近些来来可谓是发展迅猛,大量的新型技术手段和工艺技术投入到实践应用和产品开发之中,极大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进步和工业调整。根据相关的资料统计,可以发现截止到2005年,我国的化纤产量已经超过了16000Kt,这一生产量占到了全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所以,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我国的化纤产业已经是纺织工业技术之中的一项重要的原材料,对于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价值和意义。另外,我国的涤纶工业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升。综合上述的分析,我国聚酯产业的产能以及产量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取得了令人骄傲的发展成绩,但是由于产品开发过程复杂、规模较大并且常规的品种较多,所以导致产品的开发能力下降,进一步的出现了产业链脱节的现象,对于聚酯行业的综合竞争力产生了不利影响。所以,现阶段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针对聚酯行业产业进行必要的结构调整,深入的分析发展现状,并且对后期的发展趋势做出必要的分析和预测,以保证产业的不断进步。

二、聚酯行业的发展现状

聚酯包括有聚酯弹性体以及聚酯树脂等两个主要的类型。聚酯树脂当中,又包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以及聚芳酯,而聚酯弹性体之中则包含有聚丁醇以及苯二甲酸二甲酯等。总体的来讲,聚酯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质,而在聚酯行业之中的涤纶以及涤纶短纤维,则是进行企业工业产生和加工的重要原材料。其中,涤纶属于聚酯化纤产品之中生产的规模最大产量最大的产品品种,占据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市场份额。另外,聚酯产品还广泛的应用于医疗卫生、电子电器、包装行业以及汽车、建筑等行业之中。

在当前发展的大形势之下,聚酯产业的产能进一步加快,在前段时间棉花价格大幅度波动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化纤行业得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聚酯的涤纶则进入到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中。也正是借助这样一股势头,当前阶段我国的聚酯行业的产能不断加快,装备的工艺技术水准也有着显著的提升,产业和产品的结构得到了优化改良,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促进了产业的稳步发展,增强了聚酯行业的综合竞争力。根据相关的统计分析,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化纤产量突破了3000万吨,与2005年相比较而言增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尤其是涤纶的增长率更是保持了年均百分之十四的增长势头。而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聚酯装备以及工艺技术也得到了大力的提高,以高起点、大容量以及低成本的工作原则,来促进聚酯行业的不断发展,全面实现了生产的短程化以及规模的能效化。而在最近两年当中,随着产业技术的不断革新,聚酯的涤纶行业的利润率也得到了显著的增长,截止到2010年,聚酯涤纶行业的生产利润率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加了百分之三,可谓是取得了优异的发展成绩。同时,根据相关专业人士的分析预测,在未来的几年之内我国的聚酯纤维人均消费数量将会超过十二千克每人,总产量将会超过1700万吨,而出口的聚酯纤维产量会超过2000万吨,所以出口的比重将会出现减少的情况。

但是,根据对当前发展的情况进行研究,聚酯行业的前进历程之中存在有较多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开工率的下降、原料扩充面临多重阻碍和难题以及聚酯原材料发展滞后的下降等三个方面。

(1)自从2006年开始,在聚酯行业之中就出现了非常普遍的开工率下降的情况。而在近些年以来,此现象有着进一步严重的趋势。其中涤纶长丝以及涤纶短纤维的开工率下降情况尤为严重。针对开工率下降的问题,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产业结构调整来进行改良。

(2)另外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聚酯原材料的发展情况相对而言较为滞后。根据专业人士的分析和系统调查,发现虽然近些年我国的聚酯产业的产能在逐步加快,但是在聚酯行业之中原材料的发展情况较为滞后,并且在部分原料之上,诸如涤纶等,过度的依赖于进口,这样的现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行业的进步。当前阶段的PTA是聚酯主要原料之一,在国内此项材料的产能发展比较快,所以可以很好的缓解短期之内存在的发展矛盾。但是另外一项重要的聚酯原材料MRG,近几年当中进口依赖情况可谓是居高不下,在十一五发展期间,我国针对MEG的进口依赖度一度超过了百分之七十,在近两年之内更上有上升的趋势。所以,全面的改进生产开发原材料依赖程度较高的问题,将是下一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

(3)聚酯行业原料扩充面临的难题。我国国内的聚酯PTA产能逐步的扩张,但是其装置的开工率则存在着严重下降的趋势,所以在后续工作之中利润也必将会出现转移的情况。所以,对于装置的产能还需要进一步扩充,由于增长的迟缓,所以对外依赖的程度也必将加大。对于现阶段的我国聚酯行业发展而言,原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根据相关的研究报道,当前的后续生产和产能的增加带来了严重的原料失衡问题,这也进一步影响了聚酯行业的原料扩充。另外,根据相关专家的预测分析,在未来的五年之内,我国的聚酯行业消费增长率将出现下降的趋势,而年均的增长率将会稳步维持在百分之九左右。

三、聚酯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根据上文针对聚酯行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深入概括,可以对当前的聚酯行业发展基本情况有着初步的了解。下文将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深入的论述聚酯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求为后期的改革与进步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和前提。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分为聚酯行业结构优化以及化纤工业的投资方向调整两个方面。

(1)化纤行业投资方向的优化调整。自从2005年开始,在化纤行业之中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在2006年又出现了反弹的势头。分析其根本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技术工艺上的进步以及维修等方面的技术改进,促进了行业的调整。针对化纤行业的投资方向进行调整,主要面向化纤聚酯工业产品的品种以及产业发展的趋势,其中膜级聚酯的生产能力在最近几年得到了迅猛的提高,并且远远的超过了纤维聚酯的产能增长速度。同时,在聚酯行业之中一些质量较差的资产被淘汰速度进一步加快,自从2004年开始,一些小型的、生产能力较差、产能较低的聚酯工业技术淘汰速度不断增加,尤其是纤维级聚酯,其淘汰能力占到了整个聚酯行业之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2)聚酯行业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首先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生产能力不断的向市场化的方向集中发展。在聚酯化纤产业之中,其作为纺织业的重要原料市场,企业也是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而针对防止化工业的产业链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不断促进产业链的各方面稳步进步,实现持续性的发展,并且进一步的完善中下游企业共赢的发展局面,提升我国纺织业在国际市场当中的综合水平。针对聚酯行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可以保证产品的开发实现一条龙的发展局面,及时的反馈相应技术信息和分析报告,大幅度的降低生产以及运输费用,降低成本。其次,聚酯行业的生产能力不断的向民营企业集中发展。根据相关分析,自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聚酯行业生产能力之中民营企业已经占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同时,民营企业进行生产和产品的开发,也有助于企业活力的进步,保证企业内部工作机制更加灵活多变。合理的对聚酯行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根据发展的趋势,对后续的工作进行有效的预测,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四、聚酯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的聚酯行业在日后的发展之中存在着巨大的潜在优势,同时,聚酯行业的发展还需要注重非纤维行业之中产品品种的细化分析,很好的运用现有的技术水平对非纤维聚酯之中的空白项目进行填补,合理的开发出新型的聚酯产品,这将是今后聚酯行业的发展基本趋势。另外,根据专业人士的分析和预测,我国未来将会继续的引导全球聚酯行业的发展,并且在整个市场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受到了当前阶段全球宏观经济情况的影响,所以聚酯行业的发展也不容乐观,还需要进行新一轮的洗牌,经过产业和结构的调整,来保证产业的持续、健康以及稳定的发展。未来的聚酯行业发展趋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是一些大型的、产能较强的聚酯企业,将会维护下游的产业链,并且以此为基础和前提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价值;第二,一些中小型的聚酯企业也必将更多的进行差别化产品的开发和研究,进而增强自身企业的附加价值。

(1)聚酯行业日后的发展和进步存在潜在优势。自从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以来,聚酯化纤行业迅猛发展,并且以低投入、直接纺、大容量以及精密化的生产技术原则进行加工和制造。同时,聚酯单线生产的能力在最近几年得到了有效的改进,由最初的不超过六十吨达到了现今的两百吨甚至是三百吨以上。工厂建设和施工的周期也从最初的五年左右缩短到了现今的一年。针对生产的投资也在不断的下降,工艺产品的生产效率、施工的质量以及精细化的生产也都有着长足的进步。所以,从整体上来进行分析,我国的聚酯行业发展前景被广泛的看好,有着巨大的潜力优势,生产的能力已经超过了总体需求量,所以当前选择国内供不应求的聚酯产品,已经成为了今后此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2)聚酯行业的非纤产品发展前景被外界一致看好。根据相关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报告,我国的聚酯生产能力已经由最初的六千吨增加到了现在的两万吨以上。尤其是非纤维使用的聚酯生产能力,进步迅猛,由最初的不超过两千吨到达了现今的三千吨甚至是四千吨以上。国内针对非纤维聚酯的消费量也在不断提升。就目前阶段而言,我国的非纤维用聚酯产品的应用范围还比较少,仅仅局限为电气设备、电子设备以及包装等领域当中,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再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相信非纤维用聚酯材料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非纤用聚酯产量近年来保持了迅猛的增长势头,所以此行业的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

(3)非纤用聚酯产品的差别化品种发展趋势。就现阶段而言,我国针对非纤聚酯的消费水准还比较低,其消费总量仅仅占到了总体聚酯产品消费量的百分之十五左右,但是在世界范围之内非纤用聚酯的使用比例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三十。所以与世界水平相比,我国还有较大的差距。现今我国的膜用聚酯消费量呈现出了迅猛的增长势头,根据相关的统计分析,在2005年包装行业之中使用到的聚酯膜生产能力仅仅为250Kt/a,但是在2010年其生产量已经是超过了800 Kt/a。另外,现今使用在软包装商品之上的膜用聚酯占到了总体聚酯需求量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而在部分食品行业之中,针对包装膜以及聚酯类材料的需求量也在逐步提升,诸如防止气体渗漏以及防潮等产品的包装,其需求量较大。而聚酯膜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应用层面就是电子电器行业,一般的来讲,电容器所使用的绝缘膜使用量比较下,一般都是依赖于进口。而一些通讯的电器产品在绝缘膜方面的需求量则比较大。我国国内使用在录音、照相以及录音带等方面的聚酯膜需求量则呈现出了逐年稳步增加的势头。另外,聚酯膜产品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层面也在不断扩大,使用聚酯膜的农业产品可以具备有较强的机械性能以及防渗透性能,部分地区正在着手进行防渗漏复合聚酯膜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并且试图将此产品使用在一些较为干旱的地区当中,所以预计将来聚酯行业产品将会在农业生产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此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4)运用现有的技术和工艺有效的对非纤聚酯的空白项目进行填补。首先是聚酯工程塑料,由于我国现阶段的聚酯结晶技术还需要提升,所以工程塑料的产业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就目前而言,针对工程塑料产品几乎是完全依赖于进口。所以,今后还需要很好的运用技术上的优势对项目的空白进行填补,针对塑料用聚酯生产技术进行大力的发展,并且开发出纳米复合类型工程塑料、液晶聚合物质塑料以及增强型工程聚酯塑料等产品。而随着新的产品不断开发和应用,也必将对我国的聚酯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一个方面是聚酯片材。我国的聚酯片材目前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在2005年当中,根据相关的研究分析和统计报告,聚酯片材的市场需求量达到了100Kt,尤其是高透明度的聚酯片材,由于其多方面的优势,诸如透明度较高、耐磨并且不容易破碎等,所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取代玻璃来进行使用,在家具以及建筑材料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另外,聚酯片材还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根据分析,在今后的几年之内我国的聚酯片材的消费能力以及生产能力都会得到继续提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我国聚酯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深入的探究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今后发展的基本趋势,旨在进一步的提升聚酯行业发展和进步的水准,为新时期的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值艺.中国化纤工业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同题以及对策[A].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发展论坛论文集[C].江苏:江阴,2006:131.

[2] 郑俊林.中国聚酯涤纶处于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预测[A].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聚醋链&全球化纤工程与技术论文集[C].江苏:江阴,2006:1219.

篇2

1 功能肥料:老枝发新叶

新型功能肥料大家都耳熟能详,但至今没有一个权威、具体的定义,笔者认为,新型功能肥料至少应体现三个特征:具备新的功能,拥有新的原材料,运用了一些新的技术手段,符合这三点基本上都算是一个新型功能肥料。新型功能肥料在业内趋热,成为企业投资的热点。生产厂家相继上马的新项目,包括缓控释肥料、水溶性肥料、生物肥、有机肥等,促使新型功能肥料产能迅速扩大。同时,新型功能肥料在局部地区终端市场推广上得到了农民的认可,消费量迅速上升。

业内专家认为,功能性肥料属于新型肥料的一种,但不是一个新名词,也不是一个新事物,功能性肥料在局部市场已经获得了经销商和农民的认可。比如,在复合肥中添加有效硅、钙成分,可以促进水稻茎秆茎壁增厚、弹性增强,提高茎秆的机械强度和抗倒伏能力。抗倒伏肥料就是功能性肥料的一种,在玉米、水稻、小麦的种植区已经普遍存在,因此并不是一个新事物。虽然功能性肥料不是新事物,但是它的需求旺盛,发展呈现新特点。

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高祥照认为,未来肥料发展和植物营养研究的重点不仅要关注养分含量,更要重视养分形态及其科学搭配,同时要研究不同养分形态的相互转化以及助剂的应用对作物营养吸收、转化和肥料利用率提升的作用。对功能性肥料而言,农民对肥料的功能有多元化需求。不少地方的农民要求肥料不仅能增产、提质,而且能保水、保苗、防病、改土等等。农民的需求就决定了未来几年功能性肥料的研发也呈现多样化倾向,能够确实解决农民需求的肥料,市场前景必然广阔。

2 功能肥料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局部地区肥料用量过高,肥料品种结构不合理,科学施肥技术水平低,农产品质量与环境保护需求压力不断增大。发展新型肥料是专家的共识,在功能肥料的发展方向上,专家也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农科院国家测土配肥中心实验室主任白由路认为,高效性、专业化、简便化、多功能化是新型肥料发展的趋势,其中营养作物、培肥土壤、提高抗性、逆境生长、除草抗病等功能会成为功能肥料发展的方向。

当前农村环境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张卫峰博士认为,针对当前的气候变化,农民应该前氮后移;密植高产作物,应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经济作物应该精准施肥;应对水分匮乏应大力推广滴灌施肥;应对劳力缺乏变化应发展机械化施肥。

针对功能肥料发展方向上,高祥照重点讲解了节水肥料的前景。他认为,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对肥料的品种配置向个性化方向发展,特别是旱作农业、规模化种植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对长效肥、水溶肥提出新要求。节水农业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用水方式,根本性的改变了农田种植环境,土壤中水肥运动迥异于传统种植方式,这将引起施肥技术的深刻变革,施肥方法、施肥设备、肥料品种,以至于施肥理论必将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他的观点可以总结为,未来农业发展“缺水”比“缺地”更严峻。

专家一致认为,功能性肥料将会是未来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功能性肥料的发展需要行业规范,同时,国家应加大对行业龙头企业的扶持。

3 规范发展是兴旺的基础

一位肥料经销商说:“我们经营化肥十几年,总结出来一个规律,只有真正把产品效果做好的肥料,才有生命力,炒作概念的肥料只有2~3年的生命期,而且,我们对企业炒作概念的做法已经比较反感。”

篇3

关键词:小额贷款行业;发展;问题;建议

小额贷款行业发展如此之快,主要在于小额贷款的潜在需求客户群体多,如农户、个体经营户,微型企业、小型企业等。农业金融与农村经济市场上有着很强的金融抑制,农村信用社市场占有率不高再加上农业金融与农村经济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所以农业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资金的需求更大,因此农村小额借贷行业市场很大,加之我国中小企业众多,而且数量不减反增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其中当然也会有资金方面的问题,更加刺激了我国小额贷款行业的发展。

1.小额贷款行业发展历程

1.1小额贷款行业起始期

1993年,小额贷款这一模式进入中国。2005年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困境,并且填补金融市场上的产品以及服务方面的缺失,国家政策响应,就如何开展小额贷款组织试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推出了商业化面向“三农”为主的只贷不存小额贷款这一小额贷款行业的新模式。

1.2小额贷款行业发展期

2008年5月,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改线农村金融服务,农村资金流入。2009年6月,了《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确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列为村镇银行的条件以及要求等。2010年5月,了《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的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了一定期限内各类型的金融机构对农户进行小额贷款可以免交营业税等。2010年6月,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鼓励了小额贷款行业的发展。2010年7月,l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确立了地方政府的工作任务。2012年2月,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促进了小额贷款公司改为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

1.3小额贷款行业现状

2015年,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形势下就业创业工资的意见》,指出了,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调整为创业担保贷款政策。

自从2008 年5 月《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出台以来,小额贷款公司规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2008 年年底小额贷款公司数量不足500 家,2009 年突破1000 家,2012 年年底则突破6000 家。2013 年以来在中央政府大力推行政府减少行政审批权的大背景下,各省市对小额贷款公司审批权开始逐渐下放,审批流程趋于简化,新批准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数量进一步增长。截止到2015 年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已经增至8910 家,行业的贷款余额达到9412 亿元。

2.小额贷款行业所存问题

2.1融资困难

随着小额贷款行业的发展,小额贷款的经营问题以及融资难等问题也逐步地凸显出来,其中商业银行这一个资金来源渠道是小额贷款公司最为重要的渠道,但是事实上小额公司的发展需求远远高于从银行获得的资金支持,并且银行很难会给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贷款。因此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稀少,融资行为十分困难,经营也会受到影响。

2.2缺乏监管

2014年5月,成立了全国小额贷款公式协会,协会主管部门是银监会,与此同时还接受引荐以及央行的指导,而小额贷款公司的审批与监管权限都归于地方金融部门管理,随着小额贷款行业的日益壮大,地方金融部门毕竟是人手局限,对于如此众多的小额贷款公司一时之间不免管辖不当,缺乏统一的监管导致小额贷款行业的发展更为困难。

3.对于小额贷款行业所存问题的建议

3.1开拓融资渠道

为了促进小额贷款行业的发展,必须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就是小额贷款公司,目前小额贷款最重要的问题跟中小企业索经历问题一样,都是“融资难”因此开拓融资渠道,既是解决小额贷款公司融资困境的方法,又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方法。为了拓宽小额贷款融资渠道,其方式有:贷款中介平台方式、p2p借贷平台模式等。同时小额贷款行业也应该对行业的产品进行创新,同时使得公司的经营范围扩大。

3.2完善小额贷款行业的管理

为了小额贷款拥有较好的健康发展空间,政府应该制定一套适合小额贷款行业发展的政策与监管依稀,从而进一步确立小额贷款行业的法律位置,完善小额贷款行业的管理,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才能促进小额贷款行业进一步实现健康可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应该为小额贷款行业建立信用评级制度,分类评级制度,进行分级管理。

结论

小额贷款行业的发展迅速,其市场化的竞争就更加激烈,小额贷款行业的问题也随着高速发展接踵而至,解决小额贷款行业所存在的问题,就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所存的问题,也是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社会经济乃至国民经济一种方式,同时小额贷款行业互联网化的发展趋势也愈演愈烈,不得不说小额贷款行业融入互联额金融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方式,其发展前景也是一片大好。

参考文献:

[1]彭果果.民间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状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

[2]陈赛.完善小额贷款公司信用管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杨进科,李伟.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6):52-53.

篇4

行业现状

调查显示,行业发展有所好转,洗牌调整仍在进行,在今年的调研结果当中,有35.6%的受访者对2013年行业发展感到满意,即认为行业发展得很好(6.7%)或较好 (28.9%),较去年(26.9%)的满意度有所回升;8.9%的受访者认为行业发展状况不好;55.6%的受访者认为2013年中国VC/PE行业发展状况一般,相较前三年一直呈上升趋势。

调研数据表明,继2010、2011年中国VC/PE行业发展经历了比较热的阶段之后,到2012年遇冷,进入行业洗牌调整期,2013年虽有所好转,但整个行业洗牌调整阶段还没有结束。

“募”与“退”两头压力巨大,亟待改善和优化

49.2%的受访者认为2013年退出环境最为困难,较去年(39.3%)又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与2013年IPO暂停有最直接的关系;其次为募资环境,占到31.1%。

从这三年的调研数据来看,退出与募资仍然是最令业界困扰和制约行业发展的环节,尤其是2013年IPO停滞不前,退出环境加剧恶化。

LP投资呈现分化,投资组合调整力度加大

调研显示,58.3 %的LP投资的基金总数有所增加,较2012年(44.4%)显著上升。16.7%的LP减少了投资基金的数量,较去年上升了5.6%。保持投资不变的 LP由去年的38.9%下降到25.0%。数据表明,LP对投资组合的调整力度加大,投资呈现一定的分化趋势。

投资同比呈现回升趋势

2010-2012 年的调研数据显示,VC/PE基金的投资项目总数和投资总额呈现大幅下滑趋势;而2013年的调研显示,VC/PE基金投资项目总数和投资总额均开始回 升,增加投资项目总数的GP从去年的31.3%回升至48.5%;增加投资总额的GP从去年的35.7%上升至54.5%。

退出案例数量增加,M&A成为首选

虽然2013年境内IPO政策收紧,但没有影响机构投资退出的步伐。调研显示,78.8%的GP机构有退出案例,其中,M&A成为最主要的退出方 式。有51.4%的GP选择通过M&A上市退出,再创历史新高;境外上市与去年持平,均为20.0%;而由于今年境内IPO停牌,仅有8.6%的 GP在境内退出;清算和MBO分别占11.4%和8.6%。

趋势展望

信心指数与去年持平,整体保持乐观

调研显示,超过半数受访者(60.0%)对于未来一年中国VC/PE行业发展信心度较高(在4-5之间),较去年(56.7%)有小幅上升。但经加权平均计算,“CVCA行业信心指数”仍为3.6,与去年持平。在行业处于洗牌调整的阶段,业内人士仍然保持乐观的态度。

多数业内人士看好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业内发展

有超七成(72.5%)的受访者表示,十分看好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VC/PE行业发展的前景;其余21.5%表示不确定;仅有6.0%的受访者明确不看好。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VC/PE行业将受益于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未来一年LP投资仍然呈现一定分化趋势

调研显示,50.0 %的LP表示在未来一年中将增加投资于VC/PE基金的数量,这与前两年调研中LP在2012年和2013年略有增加;约33.3%的LP表示在未来一年 中投资于VC/PE基金的数量保持不变;而16.7%的LP表示在未来一年中将减少对VC/PE基金的投资数量,比前面调研中LP在2012年减少投资的调研结果(11.1%)上升5.6%。投资不变的LP在减少,增加或减少投资的LP都在增加,表明LP投资继续呈现分化趋势,对投资组合调整的趋势明显。

国企改制和早期项目最具投资价值

调研显示,34.8%的受访者认为国企改制项目在2014年最具投资价值,而选择早期项目、PIPE(包括私有化)分别为31.0%、18.7%。而选择Pre-IPO和新三板企业项目的分别仅占6.8%和5.9%。不难看出,国企改制成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的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其主要原因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混合所有制发展。而新三板企业雷声大,雨点小,VC/PE尚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机会。

生物医药持续成为最受关注的投资热点

根据近三年数据不难看出,生物医药已成为最为瞩目的投资热点。今年的数据显示,有21.4%的受访者最看好生物医药未来发展;其次为清洁能源 (16.1%),比去年(12.7%)略有上升;互联网相关的关注度排名变化最为突出,从去年的6.8%攀升至15.2%;而制造业(8.0%)、服务类 细分(6.3%)和农业(3.6%)的投资关注度均有所下降。

香港主板成IPO退出首选

调研显示,GP在2014年青睐的I P O退出市场依次为香港主板(32.7%)、国内主板(19.2%)、国内创业板(1 7 . 3 %)、国内中小板 (15.4%)和美国NASDAQ(11.5%)。虽然境内IPO在2013年年底开闸,但机构投资者对在国内主板上市退出的预期远低于往年。而香港主板 代替国内主板成为首选。

观望新三板退出及投资机会

调研显示,多数(57.6%)受访者表示对新三板退出方式持观望态度,仅有21.2%明确表示会考虑通过新三板退出,其余21.2%的受访者表示不会考虑。目前,虽然新三板政策已经放开,但流动性差、股东人数限制等问题没有解决,因此大多数GP仍在观望。

相比前海,投资机构未来在上海自贸区布局意愿强烈

篇5

[关键词]保险创新;风险防范;宏观经济形势;经营效益;增长方式

2006年是我国保险业极不平凡的一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23号文件后,市场运行环境得到改善,市场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保险创新不断推进,保险市场与整个金融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进入新阶段,行业发展进入最好时期,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业务质量改善、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秩序好转”的良好局面。一年来,保险业从服务构建和谐社会全局和金融业改革大局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应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市场稳健运行,防风险和促发展各项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步优化,实力显著增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改革中的影响大大提高。

一、2006年保险市场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保险业整体实力显著加强

2006年,全国保费收入5641.44亿元,同比增长14.4%,赔款和给付支出1438.46亿元,同比增长26.55%。保险公司总资产19731.32亿元,较年初增长29.04%。资金运用余额17785.39亿元,较年初增长26.2%。保险市场运行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公司经营趋向理性,又快又好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一是公司发展规划和经营策略更加符合市场实际,在发展速度、业务质量和经济效益关系的处理上更加理性。人保财险、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三家上市公司在发展速度、业务规模和实现利润方面均衡发展,受到国际投资机构的认可。二是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各公司加强了业务薄弱环节的建设。如人保财险正在筹备成立专门的责任险和农业险事业部机构,进一步推动责任险和农业险的发展;中国人寿成立了县域保险部,加大了对“三农”保险的开拓力度。三是注意处理好创新与发展的关系,更加重视创新对业务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一些公司突破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在推进后援大集中、业务流程创新的同时,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如中国平安通过成立养老金公司,实现了寿险个险和团险业务的专业化管理。

(二)业务增长速度明显提高,区域均衡发展好于往年

年初以来,金融产品竞争日趋激烈,保险业及时调整经营策略,进一步加大产品营销力度,改善服务,在2005年规模基数较大的情况下,业务增速有所提高,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4.4%,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各地区过去业务发展参差不齐的状况得到改变,市场整体发展水平普遍提高。东部地区在规模较大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发展;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发展速度超过了东部地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三)财产险实现高速增长,寿险增长速度相对趋缓

财产险保费收入1580.35亿元,同比增长23.2%,高于去年同期10.3个百分点,也高于近五年来16%的增长速度。增长速度较快的险种有车险、责任险和农业险,增速分别达到25.4%、35.3%和33.9%。交强险占车险业务比重也提高到15.5%。财产险业务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车险市场秩序的逐步规范、交强险的成功实施和相关政策的协调等因素。寿险保费收入4061.09亿元,同比增长11.31%。与2005年相比,增速相对趋缓,其中银邮业务出现了持续下滑的趋势。寿险业务增速趋缓的原因,主要在于股市复苏、存款加息、银行揽储意愿增强,以及寿险公司经营策略的调整等因素。

(四)业务质量逐步改善,行业经营效益明显提高

全行业更加注重科学的管理和业务内涵质量的提高。从财产险看,赔付率与2005年持平。亏损的业务只有车险和保证保险,农业险、责任险和健康意外险保费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承保利润保持了20%以上增长。从寿险看,业务结构不断优化,续期和新单保费同步较快增长。在新单保费中,期缴保费增长率也高于趸缴保费增长,由于市场秩序的好转和公司内部管理的加强,行业整体效益明显改善。

(五)专业化管理不断加强,投资收益水平高于往年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17785.39亿元,实现保险资金运用收益955.3亿元,收益率达5.8%,比2005年提高2.2个百分点,为近三年最好水平。行业竞争力逐步提高,上市公司得到国际投资者的普遍认同,股价不断攀升,中国人寿市值已位列全球上市寿险公司第一。在股票市场回暖的条件下,保险机构及时调整投资策略,把握住有利的投资时机,通过加大新股认购和配售力度、调整银行存款和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比例,保险资金的收益大幅攀升,取得了显著的投资效益。

(六)收购银行和控股证券,综合经营取得实质性进展

面对金融市场即将全面开放的形势和综合经营快速发展的趋势,保险公司积极参与了银行、证券业的改革。中国人寿出资46.5亿元认购中信证券增发的5亿A股,成为中信证券第二大股东;通过投资成为民生银行第一大流通股股东,同时取得兴业银行1.75%的股权。此外,中国人寿与花旗集团联合成功收购广东发展银行,取得20%的股权。平安集团出资49亿元收购深圳商业银行89.2%的股权,取得完全控股权,同时成为浦东发展银行第一大流通股股东。保险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自身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保险业的科学谋划和有效的政策协调,也为行业在金融综合经营格局中占据了战略制高点。

(七)保险监管进一步加强,行业风险得到有效防范

针对行业发展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点,保监会2006年出台了一系列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政策措施,在创新监管方式的同时,加大市场调控力度,风险预警和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基本建成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体系,行业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偿付能力整体状况良好。保险保障基金目前达到80亿元,行业发展的基础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得到增强。针对资金运用规模迅速扩大、市场投资风险增加及公司内控薄弱的情况,依据制度先行和风险可控的原则,完善了风险管理制度,加大了现场检查力度,确保了资金运用没有大的风险发生。

(八)市场秩序趋向好转,行业诚信建设不断推进

针对市场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006年对银保业务以及车险和大型商业保险费率进行了重点规范和监管。银行手续费恶性竞争得到遏制,车险市场竞争秩序显著好转,地铁、船舶、电厂等大型商业险费率逐步回升。诚信服务创新试点稳步推进,有的地区推行诚信绩效考核体系,有的地区提出误导保单一年内全额退保,有的地区开展“投保提示”,推进保险合同纠纷快速处理试点,行业诚信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九)保险创新实验区积极推进,行业改革进一步深化

2006年以来,继大连市被确定为保险创新发展的试点城市后,深圳又被确定为保险创新的发展试验区。深圳市政府现已全面启动了保险试验区的工作。天津市政府提出的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试点计划中,保险创新发展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创新试验区不仅涉及产品、服务创新,而且涉及到管理体制、发展模式和监管制度的创新,是保险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一项重要探索,通过试验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将促进全行业新一轮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十)行业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保费规模在世界排名上升到第11位,在亚洲排名有望超过韩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保险市场,成为国际保险市场上的重要新兴力量。人保财险、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三家上市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上半年实现净利润大幅度增长,中国人寿成为全球最大的上市寿险公司。2006年7月,标准普尔信用评级服务机构对我国寿险和非寿险行业的展望从“发展中”调整为“正面”,调高了对我国保险业的评级。10月,国际保险监督官年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保险业的巨大成就和发展潜力,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保险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二、2007年我国保险业发展形势展望

2006年保险业实力的快速增长为下一年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展望2007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经济金融形势稳健发展,资本市场发展进入新时期,国务院23号文件进一步贯彻落实,这些有利条件都将为保险业发展提供极为难得的环境和机遇。由于金融业开放和创新力度的加大,金融市场运行更趋复杂,保险业电面临一些挑战。

(一)宏观经济形势继续看好,为保险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GDP增长一直保持在10%左右。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可望维持较长一段时间,2007年GDP增长率有望继续保持在9%左右。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保险市场潜力进一步增大,保险业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从产险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企业和居民家庭的财富日益增长,社会各界对财产保险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特别是随着汽车进入居民家庭的步伐逐步加快,作为产险的第一大险种,车险良好的发展前景无疑为产险的发展上了“保险”。人身险业务是我国保险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保险意识的增强,购买商业性人身险的人员数量和数额都将大幅增长,寿险、健康险和意外险市场的前景都非常广阔。

(二)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保险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在市场全面开放形势下,我国金融业进入了一个范围、深度和速度都超过往年的重组改革时期,保险业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银行证券业的改革,为保险公司认购上市银行股权、加大在二级市场的投资规模、提高保险投资收益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保险业务扩大发展空间、进入银行证券领域业务提供了有利契机。与此同时,银行证券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的综合性金融产品对保险产品的销售产生了较大压力。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放开后,金融机构对理财产品的竞争更加激烈,保险业务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三)进一步加强改善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促进保险业创新发展

目前,利用A股市场持续好转、投资者看好金融保险股的有利时机,中国人寿已经完成从H股到A股的发行工作,平安也即将完成A股发行上市。汇金公司完成对中再集团的注资,太平洋集团积极准备改制上市。保险公司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2007年,监管机构将进一步提高全行业公司的治理水平,创新公司治理结构思路,深化公司治理结构监管。创新监管制度,全面实施分类监管。按照公司资质不同,对风险防范比较严谨、管理比较先进、效益比较好的公司,实行宽松监管政策。对于风险问题突出、管理水平落后、经济效益不高的公司,实行强化性监管政策。创新偿付能力监管,研究制定既能控制风险,又能够为公司发展留足空间的监管办法。

(四)优化保险市场结构,进一步激活市场发展潜力

从当前业务发展看,增长速度有所提高,但市场结构还有待完善,保险市场竞争依然不充分,仍存在较大潜力。要进一步引入新的竞争因素,适度增加新的市场主体,充分挖掘市场增长潜力。一是鼓励具有较强实力和持续注资能力的企业投资设立保险机构,推动国有银行设立保险公司的试点,在银行进入保险领域方面取得突破。二是关注外资保险公司发展缓慢的问题,适当放宽政策限制,鼓励外资保险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继续鼓励和引导不同资本来源、不同规模的保险机构在农业险、责任险和养老保险等业务领域加快发展,扩大保险的覆盖面和渗透度。

(五)改善公司经营效益,切实转变增长方式

当前保险业经营方式仍为粗放式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应收保费增长较快。截止2006年12月底,应收保费211.22亿元,较年初增长40.95%。二是经营费用上升较快。2006年,营业费用支出共计667.06亿元,同比增长27.07%。保险公司经营费用上升较快,增长速度也明显高于保费收入增长水平,一个主要原因是部分公司在市场行为监管加强的情况下,通过增加费用的方式给予客户额外利益。应收保费和经营费用上升较快,说明公司拓展业务的主要方式仍然是支付不合理费用和价格竞争,增长方式还是粗放型。2007年,保险业增长方式要切实向集约型转变,科学合理地开发保险资源,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调整优化区域结构,大力推进保险产品大众化,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

篇6

关键词 产业用纺织品;应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TS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0)27-0016-02

1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状况

产业用纺织品产业的兴起于上个世纪50年代,近几十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用纺织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的生产状况直接影响到其他行业的生产水平。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内需是主要市场,出口量仅占加工总量的20%左右。现阶段我国纺织行业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原料的使用领域,加快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速度,这是振兴我国纺织工业的一个重大举措。

2 产业用纺织品的广泛应用

产业用纺织品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涉及很多应用领域,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角落,其应用范围和应用前景也将越来越广阔Ⅲ。

2.1 建筑用纺织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物质准求的提高,各种建筑材料包括防水材料方面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增加,水泥砂浆内渗入的合成短纤维可增大抗拉、抗折强度,减少干缩裂缝,用高性能纤维的增强塑料对土建结构加固方面也有所发展,推广前景广泛。

2.2 卫生医疗用纺织品

它包括一次性手术衣帽、医用敷料、绷带以及一些功能性纤维制品,医疗纤维器材如缝线、人工血管、人工肾、人造关节、人工肺、人工心脏瓣等。

2.3 农业用织物

我国正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科技兴农势在必行,农用薄膜、非织造布、输水管道等需求很大,其用于蔬菜可增产,提早上市,覆盖后仍透气、透湿,利于作物光合作用。近年来,我国农用纺织品的数量在逐年递增。

2.4 土工织物

大规模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改善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江河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和治理都需要大量的土工布。

2.5 渔用纺织品

渔业主要用在捕劳及养殖两方面,我国是水产大国。年达500万t-600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1/4~1/5。而我国渔用纤维材料预计2012年可以达到30多万t。

2.6 其他

内饰材料包括汽车附件、蓬帆布、环保用材料等,我国大气污染相当严重,所以对过滤材料的需求将会大幅增加。

3 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重点方向

我国现有的产业用纺织品普遍技术水平不高、产品档次偏低,部分重要领域还是空白。但是随着产业不断的优化和发展,如下项目想成为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3.1 土工合成材料

土工合成材料是一种由聚合物制成的平面材料,与土壤、岩石或其他种类的土工工程材料共同使用,是一种高档多功能土工复合材料。满足当代建筑的需要。

3.2 医疗卫生用纺织品

目前,国内的高档医疗防护非织造布和口罩、防护服等产品基本依靠进口。高档卫生材料大量依赖国外进口,亟需重点发展。

3.3 农用纺织品

农用纺织品可广泛应用于农业各个领域,但是农用非织造保暖材料、纤维基增强膜材料等农业用纺织品的生产和应用尚处于空白。

3.4 高性能纺织复合材料

高性能纺织复合材料是一种用纺织材料作为增强相的复合材料。目前还未突破国产高性能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产业化应用等核心问题。纺织复合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叶片、建筑及土工材料,车身和车内结构件,高速列车头及车厢,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

4 我国现阶段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的不足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和相关行业在整体竞争水平和实力上与发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引。

4.1 企业规模小

产业链不完整,现阶段,我国规模在亿元以上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数量很少,大多规模小而杂、小而多。国外企业规模大、产品档次高,抗风险能力强。生产和经营的规模的差距,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4.2 产业配套基础和行业公共服务平台薄弱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相关行业和支持行业普遍存在一些列缺乏创新机制、质量可靠性低、研发投入少等问题。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度和产业发展速度不协调,知识产权和成果保护意识淡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规和速度慢于产业的发展速度。

4.3 产业用纺织品的标准制定工作尚需完善

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大部分标准缺失或滞后,产品质量缺乏规范监管。且检测跟不上当前国际标准的发展速度,产需衔接盲点多等。

4.4 国际接轨程度低

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专门密切关注国际纺织品标准的机构较少,导致行业国际先进标准信息的不对称。指标要求及检测方法与国外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标准的不一致性增加了成本,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被动和不便。

5 展望

随着我国纺织工业的结构凋整和产业用纺织品的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已成为纺织工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体现了巨大的开发应用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针对我国农用纺织品发展的现状㈣,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需要明确自主创新的发展思路,采用高新技术改造,客观清醒地认识现阶段行业存在的现实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行业内的资源整合,形成有效机制;

2)重视品牌建设,针对我过产业用纺织品严重滞后的问题,不断完善上产规模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准,引导和扶持企业在规范化管理和品牌创新方面投入的精力和资金,不断完善自主品牌的建设和营销渠道的拓展。

3)行业标准化的实施

应在相应部门和组织的引导下,指定产品标准和应用标准,将技术指标和检测水平与国外接轨,规范经营降低成本,避免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将坚定行业发展信念,确定投资发展方向,不断调整技术结构,锐意创新,定能在的新环境中站稳脚跟,以创新来谋求更大的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橱彩云,杨经霞,产业用纺织品,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2]朱民儒,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的进展,产业用纺织品,2005,12:11-16。

[3]裘愉发,论产业用纺织品,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4-8。

[4]曾斌平,加速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探讨产业用纺织品,1998,16(2):1-4。

[5]胡申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走高端纺织发展之路,上海纺织科技,2005,10:155-158。

篇7

关键词:专业导论课;水产学;转学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242-02

一、引言

水产学主要是研究开发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并保证其可持续利用的学科,也是我国的一级学科。水产产业为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保障食物安全、优化国民膳食结构和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中水产学科的开设始于1952年,其本科和研究生专业的二级学科先后历经多次调整,至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水产一级学科下设置水产养殖、渔业资源和捕捞学三个二级学科以及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族科学与技术(教育部批准试办)三个本科专业。另外,在生物学和海洋学一级学科下,还设置了水生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二级学科[1]。湖南农业大学水产专业前身为淡水渔业专业,1985年开始筹建,1987年正式招生,1988年增设淡水渔业师资专业,1997年面向全国招生,1999年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更名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其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水产养殖学科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与水产养殖相关的科研、生产、教育与管理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水产增养殖开发、管理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2007年获教育部批准新增设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并面向全国招生,成为目前具有该专业招生资格的5所高校之一。该专业是以培养行业急需的具有观赏水族动物育种、水族景观规划设计、水域环境控制、经营管理等方面能力,能够在水族产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休闲渔业及观赏水族科研、开发、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才为目标。但是随着高等教育招生和培养机制的改革,基于农学学科的水产专业的生源和招生形势不容乐观,使得各类大专、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水产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湖南农业大学一度出现水产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为此,湖南农业大学一方面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扩大生源;另一方面,近两年我专业针对大一新生开展了水产专业导论课,加强新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稳定生源,这也是目前多数高等院校积极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2-4]。

二、开设水产专业导论课程的背景

1.水产行业工作环境普遍比较艰苦,生源少。湖南农业大学水产专业虽然从1997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但一直以来以本省生源居多。虽然近几年来,生源结构越来越合理,但整体志愿填报水产专业的生源不多,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呈下滑趋势。根据调查统计,在湖南农业大学2010级至2013级四个年级水产生源(入校报到人数共计308人)中,第一志愿填报农科专业的只有2%,在所有志愿中填报了水产专业的只有53%,其余均为调剂生源。

2.报到生源中转专业需求比较大。近年来,各大高校大一新生转专业需求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缺乏对专业的认识,在填报志愿时有的听从家长意见,有的是调剂到所学专业的,有的选择转专业时盲目跟风想选择热门专业,还有的是到校后,发现所学专业体系课程难度大,从而在入校后要求转换专业。调查统计表明湖南农业大学水产专业近四年308名学生转出37名,转学率达12%。

3.学生对水产专业及课程体系了解不够,缺乏职业规划,对就业前景担忧[5]。大学新生入学前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基础知识,对专业、对未来职业和就业的认知很少。对水产专业近四年的学生进行统计发现,虽然有94%的人听说过水产专业,但80%的人对专业不了解,仅有20%的人表示对本专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目前,新生在入学后都会接受入学教育,在入学教育环节中会简单介绍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但多数学生对课程认识比较模糊,不清楚专业课程的具体学习内容,因此,在大学学习阶段缺乏系统的学业安排。另外,学生不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范围、工作性质和潜在发展方向,只简单的认为水产专业是艰苦的行业,对职业缺乏规划意识,对未来就业前景担忧。

三、水产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方式和内容

目前针对水产专业大一新生已连续开展两届水产专业导论课程,以学科带头人、系主任、专业资深教学人员、企业老总和年轻高学历人才相结合的教师团队,采用专题式报告的教学方式,指导新生认识水产专业,了解水产行业发展,行业人才的需求量、明确职业前景等。水产专业导论课程共设置20学时,包括七大部分内容:专业介绍、水产业与水产学科的发展、现代渔业发展现状、水产品安全和渔业环境、水产教育与就业形势、观赏水族产业发展前景和企业参观。每部分设置为一个专题,每个专题由一个教师主讲。

四、水产专业导论课程开设的效果

湖南农业大学已连续两年开设水产专业导论课程,为调查分析导论课程的开设对学生专业认知和认同、职业规划等的影响,同时为导论课程的改革提供依据,对两届学生学习完专业导论课程后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2012级和2013级水产专业新生,调查人数共计157人,发放调查问卷157份,收回问卷134份,经核实获得131份有效数据。结果表明,通过学习专业导论课程后,4%的人对专业已非常了解,93%的人对专业有些了解,仅3%的人仍对本专业不了解。与他们未接受导论课程教育之前相比,学生对专业了解的比例提高了73%。另外,93%的人表示通过导论课程学习后,认为水产行业的发展形势良好,对未来自己的职业和就业表现乐观态度,81%的人喜欢上了本专业。以上结果说明,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专业认知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调查表明,83%的人认为导论课程内容丰富充实,能够反映当前行业的新形势;72%的人认为教师课件内容详略得当,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93%的人对课堂内容感兴趣。这些结果表明,目前我们开设的导论课程内容比较合理,符合学生对专业认知的要求,但在内容详略、充实度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可以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学生对导论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也提出了良好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讲课时加强师生互动;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不要局限于报告;课程内容中可以增加一些实践环节;可以邀请本专业优秀代表、行业精英开展讲座;适当增加职业规划和就业前景的内容。另外,通过统计2010级至2013级专业转出率,我们发现,2010级转出率为13.0%、2011级为15.3%、2012级为9.6%、2013级为10.8%(表1),四年平均转出率为12.0%,其中2012和2013级两届学生接受了导论课程学习。以上结果说明开展专业导论课后,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的了解,学生要求转出水产专业的比例下降,尤其是2012级,也就是首届开设导论课程的年级效果非常显著,在入学人数增加的情况下,转出人数反而较少,2013级转出率也低于四年平均转出率,更低于2010和2011级的转出率。这一结果初步说明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和学习能够降低本专业的转出率,有利于稳定生源。

通过以上实践证明,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面向大一新生开展专业导论课是非常必要的。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其水产专业导论课程要更加明确教学目标,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分类概括,并辅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使学生建立起对本专业较全面的认识,可以为生源提供全面而清晰的专业认知平台。同时,还要优化调查内容、扩展统计方法以充分挖掘开展水产专业导论课所具有的潜在价值,加强专业导论课的教学改革,为水产专业新生提供更有价值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陈新军,周应祺,许柳雄,杨红.我国水产类学科调整的几点建议[J].高等理科教育,2009,(6):124-127.

[2]杨玉民,孟宪梅,王海修.对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认识[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28(3):110-112.

[3]黄莉静,闫佳,张光华,仇晶.大类招生背景下信息类“学科概论”课程的教学探索[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51-53.

[4]李锋,田雨波.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4):99-100.

[5]郭宇星.高校大一新生专业导论课的开设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249):40-41.

篇8

关键词 鲜榨果汁行业;问题;措施;中国

中图分类号 F3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37-01

鲜榨果汁是选用新鲜水果经手工处理榨取而成,一般工艺为选果—清洗、分选—整理—去皮—切割—压榨(加入所需添加剂)—成品[1]。因为鲜榨果汁即时生产,量小价高,所以原料的处理上较传统果汁的生产精细,可以确保选用新鲜、健康、无腐烂的原料果。且鲜榨果汁压榨后即被消费,要求的保质期短,所以后期没有经过高温灭菌等一系列处理,最大程度保留了果实各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可以有效清除人体内毒素,预防肠胃疾病,促进肝、肾的正常功能[2]。鲜榨果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入驻星级宾馆、酒家,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果汁饮料行业的新宠,而消费鲜榨果汁也成为现代生活的时尚。近年来,鲜榨果汁消费更是向大众化饭店普及,成为餐饮消费的“第二素菜”。但是鲜榨果汁行业的发展良莠不齐,缺少规范,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1 我国鲜榨果汁行业发展现状[3]

我国鲜榨果汁品种较多,常见的有西瓜汁、苹果汁、橙汁、山楂汁、生梨汁、芒果汁、菠萝汁、柚子汁、猕猴桃汁、哈密瓜汁等应季水果鲜榨汁,以及胡萝卜汁、黄瓜汁、番茄汁等蔬菜鲜榨汁和玉米鲜榨汁等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鲜榨汁。这些鲜榨果汁在市场上特别是餐饮酒店,分季节出售,一般宾馆酒家的鲜榨果汁种类为5个左右。

鲜榨果汁的水果主要来源于全国各地,餐饮企业随着不同季节、不同品种、不同价格,选购不同地区的水果。餐饮企业所需水果,主要从当地水果批发市场进货,或者果商定期送货,每天少则几十千克,多则几百千克。

2 鲜榨果汁行业存在的问题

2.1 卫生问题严重

据分析,鲜榨果汁的污染主要来源于2个方面:一是操作场所卫生不规范,露天操作多在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容易造成多种细菌的污染;将工具如切果的刀、砧板、榨汁机等交叉使用引起污染;器具不消毒或者消毒不彻底。二是加工操作人员卫生知识不够,缺乏严格的卫生操作程序及岗位责任制度约束,市场采购回来的鲜果在加工前不清洗消毒,有的水果甚至带皮榨,水果皮上的微生物直接带进了鲜榨果汁中造成污染。另外,未对操作人员的手部进行消毒,致使鲜榨果汁在操作中受到人为污染。

2.2 假冒伪劣产品盛行

具备天然、健康概念的鲜榨果汁产品,具有良好的利润盈利空间、广阔的市场前景、较低的行业进入门槛,前景诱人,引起了许多不法商家的觊觎。部分酒店和自营小屋生产的鲜榨果汁被内部人士爆料为鲜“诈”果汁,这部分果汁一般都用少许的果汁兑水,然后混合香精、色素、防腐剂等原料,调配出色泽鲜艳、香浓可口的“果汁”[4],更有甚者鲜榨果汁直接用所谓的水果伴侣、果味剂加水调配而成的,而水果伴侣是鲜榨果汁承包商的独门配方,秘而不传。这些不良现象的惩治和杜绝,依赖于鲜榨果汁业的规范化和相关标准的逐渐完善。

3 规范鲜榨果汁行业发展的措施

3.1 规范生产工艺,制订鲜榨果汁卫生标准

目前,鲜榨果汁行业标准缺失,整个市场处于混沌无序的状态。对此,首先在鲜榨果汁的加工过程中,应确保原料果新鲜、无腐烂,同时应明确规定不允许添加着色剂、防腐剂及各类香精、香料成分。其次应尽快出台鲜榨果汁卫生标准,通过控制终端产品的质量(微生物指标、农残指标等)来控制生产过程的卫生状况。

3.2 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普及标准化生产

水果制品的质量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丹麦85%农民的教育程度是大学毕业,在法国有继承权的小农场主在接受9年基础教育后,要上5年农业学校,再经过3年实习,考察合格后才能获得农业经营权[5]。此外,涉足食品行业的标准之高更有甚之。当前,我国的鲜榨果汁行业显然门槛过低,有些果汁加工企业对于产品卫生质量控制方法的理解趋于浅显,缺乏足够的饮品安全保障意识,卫生措施不完备,操作流程随意更改,成为消费者食物中毒和胃肠性疾病的一大隐患。因此,要努力普及、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以达到商品质量统一、生产高效。

3.3 树立品牌意识

无序市场呼唤主导企业,但是鲜榨果汁单一的终端销售渠道与品牌难以形成相互制约,阻碍了品牌的打造。在市场自我调节之前,有实力、具规模的企业要从研发、生产着手,形成集中多条生产线、多条销售渠道的一体化服务,以营造品牌核心力,以管理保质量,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拓市场。

4 参考文献

[1] 上海健鹰食品科技研究所.鲜榨果汁稳定剂的应用[J].农产品加工,2008(1):24.

[2] 李海怡.鲜榨果汁屋新鲜健康蹦出来[J].成才与就业,2006(6):77-78.

[3] 陈志朋.我国鲜榨果汁发展趋势[J].农产品加工,2005(1):12-14.

篇9

全球形势趋紧

全球油菜籽压榨量增长速度高于生产量,近4年压榨增长25%,而同期产量仅增长16%。益海嘉里武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贸易部经理余强表示,作为全球主要菜籽油出口国之一――加拿大,其菜籽结转库存下降至历史最低点,同时欧盟菜籽油库存水平也处于近几年的低位。

3月中旬,美国农业部公布的3月供求报告显示,2010/2011年度全球菜籽油供应减少,需求增加。2010/2011年度加拿大油菜籽期末库存133.9万吨,较上年度下降36.9%;全球期末总库存550万吨,较上年度下降27.4%。在需求方面,2010/2011年度油菜籽需求6033.9万吨,较上年度增长1.6%。

“由于菜籽供应与出口国有限,加上其他主要产区产量增幅不大,甚至减产”,所以余强认为,在全球菜油供应主体较为单一的情况下,加拿大为绝对的最大出口国。

另一方面,从全球菜油消费来看,欧盟生物柴油及中国食用与储备需求是增长的主力。

《油世界》预估,产量下降意味着欧盟2011年1~6月油菜籽进口量将增加至122万吨,2010年1~6月油菜籽进口量为69万吨。

此前,国际上的菜油与豆油价差受生物能源需求而波动,这是因为欧洲菜油消费增长主要来自生物能源中菜油需求的快速增加,菜油工业用途已占据近75%。

中国“潜力股”

2010年我国油料产能破1300万吨,但仍赶不上百姓日益增长的需求,食用油自给率由10年前的60%降至去年的37.2%,是我国自给率最低的大宗农产品。

据了解,中国的油料作物包括油菜籽、花生、大豆、棉籽、葵花籽、芝麻、油茶籽和亚麻籽等油料作物,其中油菜和花生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此外,还有上百种可食用的特种油料和丰富的米糠、玉米胚芽、小麦胚芽等谷物油料。

“但在油料作物中,油菜籽是我国潜力最大、希望最大的品种,是提高我国食用油自给率的最佳选择。”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强调。

对此,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分析说,中国发展菜籽油生产具有油菜种植范围广、适应性强,不与粮食争地,油菜产量高,含油量高,菜籽油是消费者喜爱的优质食用油,菜籽饼粕是优质的蛋白资源等优势。

我国油菜的种植范围宽广,几乎全国所有的省区都能种植。近几年来,我国油菜的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1.1亿亩,湖北省的油菜在全国居首位,2010年达到1740万亩,其次分别是湖南1500万亩,四川1433万亩,安徽1020万亩。

“在现有基础上,我国增加5000万亩油菜种植面积,增加200万~250万吨菜籽油是有可能的。而每增加200万~250万吨菜籽油,相当于我国每年国产大豆的产油量,按现有我国食用油消费总量,能提升6~8个点的自给率,可见发展油菜籽生产的重要性。”王瑞元补充道。

白美清认为,提高食用油中油料作物的重点应在油菜,发展油菜的重点在长江流域,长江流域应大力发展优质油菜产业带。

近期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甘肃和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其中长江流域优质油菜带进入了规划。“同时,‘十二五’期间中国要实现油脂业的根本改变,并且必须建设绿色生态的加工体系。它决定了行业的未来和命运。”白美清强调说。

合力促发展

目前,中国油菜籽压榨能力进入一轮快速扩张期,但产能利用率远低于大豆。

在白美清看来,油脂加工要高起点、严要求,走出行业发展的新路。油脂加工企业要避免因重复性建设造成产业过剩,避免打价格战和原料战。此外,要求油脂行业必须向纵深延伸,向产业链延伸。

但对于油菜行业来说,产业链的健全不能只靠一己之力,更需要从政府规范、行业专家指导、企业合作等多方面入手,群策群力共谋发展。

为使发展油菜产业落到实处,需要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王瑞元认为,在加大发展油菜产业的支持力度的同时,要想方设法调动种植油菜农民的积极性。如在种植补贴、油菜籽最低保护价收购的确定、提高种植油料的比价效益等方面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中粮食品营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正华认为,首先应挖掘油菜的优质产地,建立多个国家级优质油菜产业示范园区;其次,重点扶持优质菜油品牌,打造核心菜油产品;再者,推动菜油企业和种植基地的协作,发挥产地优势,推广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此外,油菜籽多元化开发前景广阔,其综合利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非常巨大。”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副所长黄凤洪则表示。

在他看来,中国企业在油菜籽加工和综合利用中应注意树立靠科技要效益的观念,注重油菜籽的高效加工和多层次增值的观念,以及树立全局观念。

强化创新与品牌

“食用油脂业的转变是一个系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创新为根本,以创造精品品牌为重点。”白美清强调说。

我国是粮油生产大国,但在粮油科技创新方面还需要大力加强,特别是功能型油脂的研究开发和运用方面,这已成为食用油行业的发展新趋势。

中国食用油行业正处在一个重要转型期,从粗放成长转变为集约发展,从简单的价格竞争转变为科技创新竞争。“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扎扎实实地从‘产品创新’做起,才能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从而引领粮油品牌产品的发展。”周正华强调说。

“十一五”期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用油的需求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传统的色拉油和调和油在一定程度上,已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新追求,而具有营养、健康、美味的功能型食用油产品呈现出巨大的市场空间。

功能型食油必将成为行业市场内的又一个“蓝海”,从而引领行业发展新趋势。“这不仅预示着我国食用油产业已从价格战和简单类划分阶段,升跃到依靠科技创新的新时期,更告诉我们,新工艺、新技术的创新突破将成为中国粮油企业决胜于未来市场的关键。”周正华表示。

其次,对于竞争激烈的食用油行业来说,产品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进行联接,通过品牌构建提升产品价值。这是品类发展,乃至整个产业决胜于市场的必由之路。

“如中粮的福临门油扎根中国传统福文化,充分发挥了其‘幸福临门’的品牌优势。而福临门家香味菜籽油就是在福文化及乡情基础上导出的又一种成功品牌食品产品。”周正华举例说。

篇10

主要行业发展现状剖析

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建立在三大产业持续增长的基础上,要保持整体经济的良好发展,必须要做好农业、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建设工作,要分析全县经济的发展前景,也只能从三大产业入手,才能会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1、农业基础地位在削弱,生产持续多年下滑,占全县经济比重一降再降。人人都明白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抓好农业生产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性的工作,是保证整个国民经济良好发展的前提条件。从我县农业的生产情况看,随着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生产的总量在缩减。而粮食面积已出现连续七年负增长,粮食产量更是连续八年下降。与2000年相比,表面上全县农业总产值由6.86亿元增加到8.04亿元,实际上这种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引的,真正的农业生产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多,其占全县经济的比重由2000年的6.5%下降到5.3%。从农业资源看,与2000年相比,耕地面积由31.16万亩减少到29.83万亩,净减1.33万亩,若再考虑这几年中新造耕地大多为山区旱地,因此,全县良田的减少还要远超过这个数据。从农业主要产品的生产规模看,与2000年相比大宗产品呈下降趋势,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由50.94万亩减少到33.52万亩,粮食总产量由15万吨减少到10.4万吨;生猪饲养量由34.16万头下降到32.34万头,蔬菜、水果、家禽等经济型农产品虽有一定程度的扩大,但每年的增量却非常有限。因此,在我县农业资源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农产品经济效益若没有大的提升,希望农业出现大的回升是不现实的。

2、工业生产的持续快速发展难度在加大,制约要素在增多。从我县总体工业发展层面看,近几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全县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36.45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近25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5%。我们知道,当我们的工业经济总量还处在200亿元以下的规模时,基数较低,实现年增长15%的水平相对比较容易。而当我们的工业经济总量达到近250亿元的规模时,基数增大,再要达到年增长15%的水平,年产值增量须超过37亿元,这就相当于每年要增加乌牛、桥下、沙头三镇的产值,也相当于奥康、报喜鸟、红蜻蜓三家全县最大集团企业的产值,因此,在我县工业企业家数不到2500家的前提下,要实现37亿的增量,其难度是不能与2000年前直接相对比的。从我县的皮鞋、泵阀、服装、钮扣和拉链四大主导行业来看,其中有三大是生活消费品,要知道生活消费品需求不仅受市场份额的影响,还要受到消费群体的限制,在消费市场没有很好拓展开的形势下,盲目地追求量的扩张是非常冒险的。从我县工业企业规模和产品档次看,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偏低。2004年末,全县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企业约500家,仅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产品科技含量普遍较低,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从我县工业的区域发展看,沿江与山区发展十分不平衡,2003年、2004年则更依赖于瓯北工业来带动,桥头、乌牛、桥下、上塘等乡镇均呈缓慢增长或下降的趋势。要知道,一个地区工业仅依靠一个乡镇的增长来带动,这种“单头挑”的发展是非常危险的,一旦瓯北工业发展出现问题,全县的工业将受到严重冲击。从工业经济的外部制约要素看,原料进价与产品售价呈“高进低出”格局。2004年,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6%,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高达14.9%,这种状况显然有利于原材料生产行业的发展,但对加工行业造成较大压力,由于我县工业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群,如果能源、原材料价格与工业品出厂价格继续保持反差,加工企业将面临成本提高、售价走低的双重压力,对企业经济效益造成很大的冲击,并严重影响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能力,对工业经济整体效益的提升和工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电力供应紧张问题也是制约我县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随着我县工业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一批新建工业项目陆续投产,全县工业用电需求量增多,电力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企业生产用电紧张,自备发电造成生产成本上升,部分企业订单流失。从县电业部门了解到,我县今年电量缺口仍有1亿度左右。

3、建筑企业势单力薄,社会投资拉动力较弱。2004年,全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8.83亿元,比上年增长6.3%,占生产总值比值为8.4%。全县目前建筑企业只有23家,上年完成建筑业产值仅19亿元,竣工产值不足15亿元,如此小的行业规模很难对全县经济有大的贡献。从社会投资角度看,增长的空间有限。2004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9.7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增幅已连续多年出现回落。今年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为33亿元,按照此目标值,我县日平均投资额要超过900万元,难度非常之大。从投资的资金来源看,我县还主要是依靠政府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来带动,企业、自然人等民间投资力度仍然不足。2004年,全县全部项目投资中,政府性投资与民间投资呈“五五开”的局面。在财政收入只有10亿的县域经济条件下,政府性投资只能是导向性的,不可能每年都采取大额的政府投资。从我县当前的投资前景看,今后几年虽有“交通百亿”工程的投资,但按照统计上的口径,真正归入我县份额可能会少之又少。

4、三产中传统行业发展速度放慢,金融业势头看好,国有经济成分比重提高。在三产诸行业中占主导地位的应是交通、商贸等传统行业,2000年,两大行业占三产增加值比重达到47.8%,四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0.9%、7.4%,低于三产年均增长2.6和6.1个百分点,其所占比重也下降到2004年的40.2%。交通行业发展放慢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一是近几年没有培育出大的交通企业,长运公司、联运公司、轮船公司等几家稍成型的企业,运力和运量都还很有限。二是没有开辟好的交通线路,在交通线路不变的情况下,增长只能依靠客源量和货源量的增加,在当前的处境下,这种增长潜力不大,如:县轮船公司在不能提高收费标准,没有开辟新的轮船线路的情况下,其每年的增长是非常有限的。贸易业这几年应该说是持续低迷,社会有效的消费需求始终没有大的改善,永嘉的区位优势相对贸易业而言应该是个区位劣势,一些高档消费、新型消费很容易外流,加之我县近几年农村消费渠道并没有大的拓展,部分农村潜在的社会需求没能实现。在这种状况下,全县社会消费需求提升缓慢也就不足为奇,2004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增长8.6%,增幅比2003年回落3.5个百分点。金融业的繁荣发展有着双重的意义,一是为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能推动其他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其自身是国民经济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部经济中占据一定的份额。与2000年相比,金融业增加值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8.9%,高出三产平均增幅5.4个百分点,其占三产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8.1%上升到上年的9.8%。在我县教育、卫生科技及国家党政机关中有95%以上是属于国有经济性质的,随着近几年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及机构改革的深入,国有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所占比重逐年在提高。2004年,其增幅达到16.3%,所占三产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16.8%上升到上年的22%。

主要利好因素浅析

面对我县各行各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做好利好分析,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扬长避短,努力做到克服经济发展路上的各种困难,以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造就一方红土地。温州市“两会”提出要将永嘉融入大都市圈,随着温州城市的北连,与市区仅一江之隔的永嘉将按照“轴线连接、组团发展、相向推进、实现联体”的思路,加快上塘、瓯北的联体发展,全力打造中心城区。对此,本就享有“温州浦东”之称的瓯北镇已成为一片投资热土,三江片的合理开发利用将极大地促进瓯北及永嘉经济的全面发展。随着“金丽温高速”、“诸永高速”、“温州绕城高速”的建设和开通,未来的瓯北乃至整个永嘉将都可能成为一片投资热土。

2、强烈的品牌意识,培育一批地方龙头企业。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质量立县、品牌兴业”战略,鼓励、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做好品牌扩张、品牌宣传和品牌保护工作。目前,全县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枚、中国名牌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19个,并培育了大批著名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在刚刚公布的温州市50强企业中,永嘉占有6家。这种政策导向将继续引导大批中档企业朝做大做强方向努力,为永嘉经济带来活力。

3、难得的宏观政策,带来难逢的市场机遇。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重工业,实施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火力发电等大批重大工程项目,给我县的泵阀产品及成套设备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国当前正在积极扩大国内需求,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对城市的煤气管道供给及污水管道排放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力度,也将为泵阀产品带来巨大潜在的市场商机。

篇11

关键词:国际贸易;贸易行业;现状;发展趋势

1.引言

我国贸易行业十分多元化,贸易行业根据业务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贸易公司、进出口外贸公司,贸易公司其主要表现在于商品的买与卖,贸易公司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信息与业务渠道,得有货源以及货物的销售方案以及销售目标和所得的一定利润,同时贸易公司是根据市场规则,从而收集市场的需求、供应,并且做出合理的分配,通过合理的分配资源,达到资源配置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中获得商业信誉。外贸公司其主要表现为进行目前没有进出口权的单位产品的进出口业务,通过进出口业务收取费用,整个过程一般可以分为海关、商检、银行、外管局、退税科、国税等环节。

2.我国贸易行业现状

2.1贸易公司现状

我国贸易公司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增值能力不高,同时我国内贸易产品主要由外资主导,有很大的市场风险,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贸易公司众多,目前最为明显的情况就是小贸易公司发展空间小,大贸易公司发展空间广阔。大贸易公司对于我国各地商品贸易的往来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垄断,导致小贸易公司发展进程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等现象,现如今互联网这一高新信息可以的高速发展,使得贸易公司有了创新发展的前景,网上贸易这一新型的流通模式出现,使得成本降低相比传统的贸易方式更有优势,通过电商平台这一模式,使得我国贸易公司又涌现出了新的活力,同时改善了小贸易公司的发展困境。

2.2外贸公司现状

2015年,在国际市场不景气与国际贸易深度下滑的大趋势之下,我货物贸易进出口与出口额稳居世界第一,国际市场份额扩大,贸易结构不再单一并且得到了持续性的优化,质量与经济效益持续提高。

2015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55万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下降7.0%。其中,出口14.12万亿元,下降1.9%;进口10.44万亿元,下降13.1%;贸易顺差3.68万亿元,扩大56.4%。以美元计价,进出口总值3.95万亿美元,下降8.0%。其中,出口2.27万亿美元,下降2.9%;进口1.68万亿美元,下降14.1%。

在全球贸易不景气的环境之下,我国出口虽然下滑,但是从国际角度来看,我国的出口情况仍然优于其他的经济体。我国出口占据了国际市场份额比2014年整整提高了1.5个百分点,达到了13.8%,但是我国进口额因为国际市场大批商品价格下滑,加上我国农业生产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极速下滑,相比之前下降颇多。同时我国的出口制造业的地位逐渐提升,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的价值以及附加值都有所提升,其中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表现在,2015年,对于手机、船舶等出口商品相比之前分别上升了8.5%与13.3%,而机电产品与之前相比持平,占出口总额的57.6%,服装贸易所占比重也比之前相对进一步提高,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如玩具以及纺织品与家具等,较之前相比下降了2.7%,占出口总额的20.8%。

在进口额下降的趋势之下,我国的先进设备以及关键零件的进口基本稳定,较之前相比还有所扩大增长,同时电子商务模式的流行,使得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成了对外贸易发展的焦点与热点。民营企业环境适应能力强,经营机制灵活,在这样一个混乱的国际贸易趋势影响之下,我国民营企业的出口还在增长,这证明了我国民营企业正在高速的发展,同时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

3.我国贸易行业发展趋势

在国际贸易持续下滑的低迷时期,我国的出口能力却在不断地加强,一般贸易的比重提升,机电产品的出口也在回升,随着出口增长的恢复正常,说明了我国贸易结构的优化程度越来越好,并且已经在国际贸易之中取得了进展,这十分有利于我国在全世界价值链中的位置提升以及优势的确立,同样的我国贸易服务发展趋势持续加快,高附加值的商品服务进出口快速提升。我国贸易服务发展形势一片大好,贸易整体的结构也在不断完善优化之中,我国所处国际环境相对稳定,十分有利于出口商品稳定增长的趋势,同时世界贸易大批商品的价格变化,对于我国战略性资源进口有着十分有利的条件。

我国经济发展保持持续平稳的发展,同时政府也出台了对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扶持政策,并且正在积极高效的落实发展政策,这让我国对外贸易方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创新,进一步的使得电子商务这一新模式有了更快的发展,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完善了出口发展的投资、信贷等体系,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企业自身技术的创新能力以及与国际贸易的全方位合作发展。

结论

世界经济正在持续温和的复苏,国际竞争也因为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更为激烈,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局势发展平稳,商品结构稳步优化,新的贸易行业活力正在持续注入,使得我国贸易发展趋势相对在国际贸易环境不景气的趋势之下更具有发展前景,而且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推动作用,我国应该进一步重视国际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五年来国内贸易行业发展现状[J].财经界,2011(03):20-21.

[2]徐光耀,孔庆峰.我国服务贸易与经济发展――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09):79-84.

篇12

主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需求,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主食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和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主食的概念也在不断完善和升级之中。

目前,大家对主食的概念已经取得了基本共识,即:一般是指供应人们一日三餐消费、满足人体基本能量需求和营养摄入需求的主要食品。就我国国情而言,改革开放之前,农业生产能力不足,温饱问题还未很好的解决,主食的概念主要强调温饱功能,营养摄入需求往往被忽视,对主食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馒头、包子、饺子、面条、米饭等传统的谷物主食上。实际上,能够满足营养摄入需求的,大量是谷物之外的畜禽、水产品、果蔬等食品,却长期被排除在主食之外,并冠以“副食”头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农业持续增产和农产品极大丰富为标志,主食更加强调营养的摄入和均衡,过去处于从属地位的“副食”也逐步转正为“主食”,现代主食概念和消费理念逐渐形成。可以说对主食的认识和实践,呈现出划时代深刻变化。

一是主食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食已经从仅强调满足人们的能量需求,向既注重满足人们的能量需求,更注重营养摄入需求转变;从仅重视馒头、面条、饺子等传统谷物主食,向既重视传统谷物主食,又重视畜禽、水产品、果蔬等营养主食转变。据分析,一个人一日三餐,谷物主食比改革开放前总量要下降5成左右,营养主食增加3倍左右(人均口粮:城市80公斤,农村130公斤)。

二是主食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户均人口的逐步减少以及食物消费理念的转变,主食消费方式正在发生着快速变化,传统主食正在从家庭自制为主向大量依赖社会化供应转变。据典型调查,城市约70%、农村40%的谷物类主食依赖于市场采购,方便、快捷、营养、安全、卫生成为主食消费的科学理念,大型食品超市中各类预制、调理制品及菜肴等营养主食的销售旺盛。

三是主食生产、供给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消费需求拉动下,我国主食加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化主食逐渐走上大众餐桌,主食产业正在向专业化生产、商业化配送、产业化经营的方向迈进,近些年,涌现出了一批知名品牌、规模企业、营销模式和创新业态。巨大的需求空间,蕴藏着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据测算,仅国内面米制品主食从加工到装备制造、物流,就可达到1万亿元的产业规模(馒头产业规模3000亿元)。

可以说,主食消费方式的发展变化,为我国主食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尽快实现主食生产的工业化、主食供应的社会化、主食营养的多样化、主食消费的便利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广大民众的迫切期望。

二、我国主食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主食加工业的发展是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近年来我国主食加工业不断适应收入的新变化和生活的新要求,实现了较快发展,逐渐成为农产品加工业中极富潜力和前景的新增长点。呈现了五个特点。

一是主要行业发展较快。其中,方便食品制造行业,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现价总产值达到近2000亿元,是2005年的3倍,名义年均增长超过25%。受大众消费习惯调整的拉动,面、米制品加工的增长最快,名义年均增长39%,总产值占方便食品制造的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速冻食品加工名义年均增长达到30%,远高于全球年均9%的增长速度。有关数据显示,目前粮食类工业化主食产值已经超过1000亿元。

二是主要行业效益及经营情况良好。2010年方便食品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获利能力大幅增长,实现利润比2005年提高5倍,利润名义年均增长42%。同期,产销率达到98.5%,比食品制造行业平均产销率高1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产业集聚趋势初步显现。各地以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市场为依托,推进主食加工业集聚发展。在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山西等农产品资源大省,逐步形成资源集聚型主食加工业,如在方便食品制造行业,河南省总产值超过全国总量四分之一,居全国第一位,仅在郑州周边就集聚了思念、三全、白象、多福多等一批品牌企业。在天津、广东、北京、上海等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逐步形成市场集聚型主食加工业,如北京的旗舰、嘉和一品等品牌企业,探索了主食加工的业态创新。

四是经营主体实力和活力不断增强。主食加工企业生产能力和规模持续提升。方便食品企业2010年平均实现总产值1.4亿元,是2005年的1.7倍;人均创造的年产值达到近59万元,是2005年的2.3倍。私营企业数量增长最快,规模以上私营企业数是2005年的2.5倍,占全行业企业比重提高了15个百分点;国有及控股企业个数呈下降趋势,减少约29%。

五是行业领域逐步明晰。主食加工业不断顺应消费新变化,涵盖的行业领域逐步清晰。目前,在国民经济分类中,主食加工主要涉及食品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两大行业。第一,在食品制造业中,包括方便食品制造、米、面制品制造、速冻食品制造、方便面及其他方便食品制造等,基本涵盖了主食加工中的传统面、米制品的加工产品(包括:馒头、包子、饺子、油条、面条、米粉等,以及配餐等面、米等调理制品的加工产品)。第二,在农副食品加工业中,包括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蔬菜加工、其他农副食品加工等,可以涵盖肉类、蔬菜等主食加工(主要包括肉类、蔬菜及生制或熟制菜肴等调理制品加工产品)。

目前,我国主食加工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

三、发展主食加工业的重要意义

篇13

关键词:物流;区域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物流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物流行业带动着其他行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全世界的角度看,物流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已被证实,而物流行业因具有对环境的污染底 、可持续发展、可以长远发展等优点而受到各国的重视。

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物流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大部分的资源都集中在东北和西北等地区,而大部分的人口都集中在了东部沿海地区,这样的资源和人口的分布格局就决定了物流业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因此,大力发展物流业不仅是保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必须,而且对平衡区域经济的协调健康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一、物流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物流是指根据现代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将货物从供应地准确及时的运送到接收地的一种服务流程。物流活动支撑着社会经济运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国大致分为东部、西部和中部三个区域。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集中了大部分的资本和劳动力,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是资本相对比较匮乏,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和国家对西部的政策倾向、经济扶植,西部的经济也取得了相应发展,“西气东输”既解决了西部经济的发展,也满足了东部地区对于资源的需要。中部地区一直都在平稳的发展,是沟通东部和西部经济发展的纽带。

二、物流发展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

物流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物流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外在的保障,反过来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又会促进各物流点的快速整合,使整个物流形成一个很好的发展体系。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分别说明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的关系。

(一)物流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物流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将各种生产要素集合在一起成为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包括总量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转化。物流行业的发展对于周边的经济有很强的带动作用,畅通的物流有助于商品尽快的从供应地到达需求地,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物流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第一,物流行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落后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总体而言,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比重较大,发展缓慢,特色农业规模不大,优质农产品不多,市场竞争能力较小。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资料可以很快的达到落后地区的农民手中,从而改进落后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使农业经济有较快发展。而且农民生产的各种新鲜、应季的农产品可以很快的运送需要的地区,既可以避免损失又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村经济总产值,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物流行业的发展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转变区域经济的经济增长方式。物流行业的主要作业模式是通过运输把消费品运送到需要的地区。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各个物流的服务点构成了一个物流运输网络,可以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物流行业的发展可以使落后地区通过引进先进的外来技术由传统的靠劳动力增长转化成依靠技术来提高经济总量上。

第三,物流行业的发展有助于优化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随着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区域经济逐渐由依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在整个区域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使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度集中化发展。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有助于整合以前分散的、单一的物流点,再将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应用到物流行业的发展中,孕育出新的产业形态。

第四,物流行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投资的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随着物流行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在生产中各种生产要素的成本降低,同时产成品的运输成本也降低,这都将极大的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所以,区域间各种产品的差距会逐渐缩小,使得各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取长补短,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的发展对物流发展的作用

目前,虽然物流行业取得了相对发展,但仍存在着经营分散、没有组织、技术含量不高等缺点。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着物流的发展,逐渐改善着物流行业发展中的不足。首先,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物流行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处于整个区域中心的城市,第一、第二产业有发展优势,其产成品快速的运送到全国各地,这就直接带动了物流行业的发展。现在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变化,逐渐由依赖劳动力的粗放型经济向依赖知识、资本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这种转变中第三产业取得了很好的发展,物流行业属于第三产业,也取得了较快发展。其次,在经济全球化中企业都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也促进了物流行业的发展。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早已由原来的劳动力等的竞争转变成了科技、人才的竞争。谁能最先使用先进的管理生产技术就决定这谁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日益紧密。中国企业的产成品也跟多的运送到国际市场,所以物流行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最后,我国自然资源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也促进的物流行业的发展。

三、物流发展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政策建议

物流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发展好物流行业也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根据国家对物流行业发展的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应该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资源优势,促进资源在整个区域的合理分配,明确物流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目标,是不同城市和区域之间的物流行业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其次,为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政府规范整个物流行业发展的政策条件,注重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并实行税收减免、政府指导价格和优惠贷款等。同时保证个物流企业能做到公平竞争,防止恶性竞争阻碍行业发展。再次,加快培养和引进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现代物流要想取得长远快速的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物流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 制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对接培养优秀物流人才。同时对于现在的在职人员要进行定期的有计划的培训,人才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先行者,具有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物流人才,才能推动物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最后,要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逐步与国际接轨;利用信息网络,加大其在物流业的应用;提高效率,降低仓储成本。

物流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关系。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强烈需要等都加快了物流行业的发展。现代物流作为新兴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柱。首先,物流行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落后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其次,物流的发展,降低的运输成本,逐渐的改变了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再次,物流行业的发展,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最后,物流行业的发展,消除了明显的区域差异。因此,物流行业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政府应该以先进的物流理念引导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使物流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卢丽.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城市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现代物流,2009,5,15(6):12-15.

[2]陈铁东.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6,1(2):24-26.

[3]杨中.我国物流业现状及发展的探讨[J].商业研究,2010,8,10(7):31-35.

[4]王永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物流模式探讨[J].商业研究,2008,11,15(3):68-69.

[5]国世旭.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2,1(1):55-59.

[6]谭清美.物流能力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3,8,23(8):16-19.

[7]海峰.发展区域物流,推进区域经济[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3,4(6):21-24.

篇14

[关键词] 蔬菜发展 现状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26-01

1 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技术推广困难

2015年度,我县蔬菜种植面积11.892万亩,年产量21.72万吨,产值4.1738亿元。其中,各类主要蔬菜种植面积为根菜类0.52万亩、白菜类1.45万亩、甘蓝类0.19万亩、绿叶蔬菜类0.23万亩、豆类0.63万亩、茄果类0.41万亩、水生菜类5.7万亩、薯芋类1.11万亩等。蔬菜产销主体共有690个,其中蔬菜企业6个,合作社39个,家庭农场55个,种植大户590个。蔬菜冷库只有12个。我县虽一直在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但由于多年的农业发展,生产者更加信赖具有多年经验的生产技术,而不是所谓的高新技术

1.2 资金投入少,回报差

蔬菜产业属于农业产业中的一种,具备劳动密集型的特征,要想使其不断发展,就需增加资金的投人,才能获得长期的回报。而我县本身并没有处于较为发达的地区,蔬菜收入总体较低,且并不稳定,同时,各级财政资金每年投入我县蔬菜产业发展资金50万左右,资金量少、散。政府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回报较为明显的工业产业之中,而不是回报时间长且风险较大的农业上。对于蔬菜产业资金的利用,经调查,总体效率低下,没有充分将其利用起来,缺乏附加值,也是制约蔬菜产业发展的难题所在[1]。

1.3 蔬菜产业落后

我县蔬菜产业总体较为落后,虽具有较为广阔的种植面积,但是缺乏后续程序,包括对应的蔬菜加工企业,市场流向较为单一,难以扩展更为广阔的市场,产业链整体并不完整且不具备抗风险能力。除上述问题外,加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效率低下,不具备品牌效应,无法提升产品本身的价值。

1.4 缺乏技术推广人员

现阶段,整个我县的技术推广人员200余人,其中从事蔬菜专业技术人员17人,正规蔬菜专业技术人员2人,乡、镇地区严重缺少相应人才,这也是技术推广困难的原因之一。同时,虽然配有专门的农业研究设施,但是技术人员总体知识较为落后,近年来很少进行有组织的全新农业技术学习。

1.5 环境恶劣

恶劣的环境主要来源2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多年的蔬菜种植[2],为了提高产量,不受限制的使用化肥,使土地遭到严重的破坏,污染、土壤养分降低等问题日益突显。另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问题,经常出现干旱问题,并没有与蔬菜种植相对应的沟、渠等设施,都是影响蔬菜种植的问题所在。

2 我县蔬菜行业发展策略

2.1 推广人员的培训

针对推广人员需要进行全新知识的培训与增加激励政策。推广人员的培训需具备下面两方面:一方面将其派往我国专门设立的培训机构进行最新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另一方面聘请农业研究专家进驻或定期进行讲座,这样不仅可以随时学习到专家的知识,专家也可实地考察当地实情,制定符合当下实情的农业生产技术。针对推广人员需要增加激励政策,同时,对无所作为之人也需予以惩罚,根据青蛙效应,生活在平稳的环境中,只会慢慢退变乃至灭亡,只有在具有危险的环境下,才会努力奋斗。推广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成果决定奖励还是惩罚,以调动起积极性。

2.2 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我县部分生产者由于地理与经济的问题,并不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概念。针对上述问题,农业技术推广首先应进行科学与文化上的讲座,普及农业知识,以科学讲解全面提升生产者的个人素质,也可增加其接受全新的农业相关技术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讲座内容以种植技术、种植环境构建、全新的蔬菜品种、保护环境、保障生态平衡为主,不仅要做好农业的种植,也要保护种植环境不受到破坏,保证生态与经济和谐互助的关系。

2.3 构建全新的蔬菜行业产业链

针对蔬菜行业产业链的种种弊端,首先以提升基础设施为主,这是保障蔬菜拥有更好的质量与产量基础所在。我县具有大量的山区,根据山区实情,构建蔬菜基地,以提升其抗灾害能力为主。扩建整合蔬菜加工基地与企业,并提升蔬菜本身的附加值,以干净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宣传核心,打造独属于缙云蔬菜行业的品牌,提升总体市场竞争力。扩展蔬菜供应途径与销售源,不仅要在整个浙江地区,更要覆盖到国内每一座城市,以巨大的销售网络为发展基础。

2.4 培养蔬菜种植典型村

针对我县内部的蔬菜产业实情,培植一批具有带头作用的蔬菜种植典型村镇与企业,利用羊群效应,一旦出现具有丰厚成果的村镇与企业,其余村镇与企业也会随着效仿,减少推广难度与工作量。村镇与企业的培训以相关技术为主,包括蔬菜产品的加工技术、保鲜技术、储运技术和新型农业设备的引进与学习,还需针对种植技术、优良品种进行选择与种植,并提升蔬菜产品的高品质加工,扩展整套蔬菜产业链。

总结

针对我县蔬菜行业的种种弊端,本文提出包括推广人员的培训与农业技术的推广、构建全新的蔬菜行业产业链、培养蔬菜种植典型村等对策,系统通过上述方案,完善的解决我县蔬菜行业的各种弊端,使蔬菜行业发展越发正规且高速,使生产者与当地政府都能从中获得有益之处,实现共同发展与富裕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