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安全风险分级方法范文

安全风险分级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安全风险分级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安全风险分级方法

篇1

关键词:区域;控制风险;安全风险分级辨识;数据设计

实施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需要企业内部自上而下的总体领导和自下而上的意识提升。企业应当制定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和分级控制管理制度,组织全体员工(从一线操作人员到最高管理者)全面、系统地辨识和评估所有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制定安全措施,并根据风险级别,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层级情况,合理确定和落实管控措施责任主体的层级,结合自身可接受控制风险的实际,按照从严从高原则,定期评估控制风险,持续完善和落实安全措施[1]。

1基本流程

综合多个省市的安全风险分级指南,目前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流程基本划分为:成立工作组、划分区域、开展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定管控措施、进行风险告知等。基本工作流程图见图1。对企业来说,首先需要组织技术、安全、设备及生产等人员成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组。其次收集分析政府部门颁发的关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规范,结合企业安全评价报告等内容,理顺风险辨识的思路、进度、工作安排。再次需要进行区域的划分。可以按照内部业务系统的各阶段、场所位置、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式的结合来划分作业单元。作业单元划分时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并应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1]。开展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过程需要对数据进行梳理汇总,包含各区域涉及的各层级负责人、设备设施信息、作业活动信息、危险物质信息和工艺信息等。在此基础上采用适用的辨识方法,对作业单元内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应当遵循固有安全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固有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设施、部位、场所、区域以及作业活动应重点管控。应当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层级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在工作场所或岗位设置明显的安全风险告知卡和警示标志[2-3]。

2模型设计

通过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过程分析,结合对多家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总结[4],目前笔者及其团队设计了一套针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模型。按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流程的前期、中期、实施、后期四个阶段,制作了数据设计和支持单元两种功能模块。数据设计分为制度建设、基础信息表、风险辨识表、公告警示4个数据块。支持单元分为设备设施检查表、应急措施汇总表和安全标识汇总3部分。工作流程、数据设计与支持单元之间的关系见图2。

2.1数据设计的具体内容

制度建设单元含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两部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主要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组织、职责、流程、技术要求、风险点评价、控制措施、管控层级等进行规划。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中涵盖日常排查、综合性排查、专业性排查、季节性排查、重点时段及节假日前排查、事故类比排查、复产复工前排查和外聘专家诊断式排查等要求。隐患排查治理中还增加了基于风险点的管控措施,按管控层级和频率进行隐患排查的要求。基础信息表包括区域信息及风险辨识需要收集的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管理工作及危险化学品等数据采集的格式。其中区域信息中有区域名称、各层级责任人等信息。在整个模型设计中,区域名称是整个数据结构的主指针,将基础信息表与风险辨识表的数据进行关联。风险辨识表中包括区域安全风险等级的汇总判定、设备设施分析记录、作业活动分析记录及对基础管理单元、总图单元的检查表。其中设备设施分析记录为:序号、风险点编号、责任部门、所在单元、区域、设备设施名称、设备设施类别、风险源或潜在事件(人、物、作业环境、管理)、危险有害因素、检查内容、标准、可能造成的事故类型、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5]、可能性、严重性、风险值、评价级别、风险分级、应采取的管控级别、区域颜色、班组责任人、车间责任人、公司责任人、备注。作业活动分析记录为:序号、风险点编号、部门、所在区域/地点、作业活动名称、作业步骤/内容、活动频率、风险源或潜在事件(人、物、作业环境、管理)、危险有害因素、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可能性、严重性、频次、风险值、评价级别、风险分级、应采取的管控级别、区域颜色、班组责任人、车间责任人、公司责任人、备注。公告警示含安全风险公告栏和安全风险点警示牌,各地规范要求对较大以上风险点进行公告和警示。

2.2支持单元的具体内容

设备设施检查表涵盖炉类、塔类、反应器类、储罐及容器类、冷换设备类、转动设备类、起重运输设备类、供配电设备设施、通用电气设备、通用设备及各类机械设备检查表[6]。应急措施汇总收集了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涉及的各类事故类型的应急处置措施、各类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应急处置措施。安全标识汇总收集了各类安全标识的图标。

3模型使用

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前期、中期、实施、后期四个阶段,对数据设计和支持单元的引用如下:

3.1前期

前期对于工作组的组建、工作组织、职责、流程、技术要求及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可参考模块中的制度建设要求制定本企业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按区域划分原则进行区域的划分,区域名称唯一不重复,主要收集的信息包括序号、所属单元、区域名称、所属部门、班组责任人、车间责任人、公司责任人、人数等。区域划分结束后,由各区域负责人负责组织本区域人员进行后续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3.2中期

各区域负责人按“基础信息表”的内容,收集本区域的各种数据。数据收集过程中需经本区域人员参与确认,以防止数据的遗漏。

3.3实施

各区域负责人按风险辨识表模块进行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的安全风险辨识、风险度评价、安全控制措施的填写。设备设施安全风险辨识中,可根据设备的类型,引用设备设施检查表模块,根据设备设施的类型,匹配设备应检查的内容和可能产生的事故类型。安全控制措施中的应急措施可引用应急措施汇总模块中的内容。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风险辨识中风险度的可能性、危害程度、作业频率的取值需经区域内参与人员奇数人员表决,取表决票数大值的作为风险度评价结果。模块中对于风险度评价级别、风险分级、应采取的管控级别、区域颜色、班组责任人、车间责任人、公司责任人已设置计算公式自动进行计算。各区域负责人组织完成本单元的基础检查表、总图检查表的填写。本模块将各区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辨识结果汇总,筛选出各区域设备设施风险和作业活动风险的最大值作为本区域的安全风险等级。

3.4后期

根据各区域的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完成安全风险公告栏的编制和较大以上风险点警示牌的制作。企业在完成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后,将各较大风险点的安全措施落实纳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系统中。

4结论

1)针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组织过程进行了梳理。2)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中涉及的各种数据类型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多种类型企业的数据模型。3)将区域名称作为数据指针,将区域各层级负责人的管控层级与区域、风险点的风险级别进行关联。4)最终风险度的计算、管控层级的确定采用数据自动匹配,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和数据统计中产生的错误。

参考文献

[1]T/SWSA004-2020,工贸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基本规范[S].

[2]苏应急〔2019〕(105),江苏省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区分级指南(试行)[Z].

[3]浙应急基础〔2020〕(56),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企业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Z].

[4]江阴市大阪涂料有限公司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安全风险分区分级管控报告[R],2020.

[5]宋继军,贺国军,闫朝勋.生产安全风险分级防控的实践与探讨[J].化工管理,2014(24):67.

篇2

关键词:安全风险 石油化工 设备 评价 方法技术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石油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提供较大的动力,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安定。我国目前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快,石油供应始终处于紧张状态。维持国家石油的安全及时供应,是确保我国有充分的能源供应的前提,作为我国的能源巨头中国石油,应当强烈意识到现代化石油供应的重要性,不断引进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一、石油化工实现安全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我国的供油网络设备覆盖整个中国,许多为无人区,如石油化工设备受破坏,要进行修复,将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如未及时发现,将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并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要确保这个庞大的网络正常传输,风险评价是针对危险源发生的概率和危险发生后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做出定性或定量的评价,从而能够合理运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条件,采取最为合理的措施,达到最为有效地减少风险的目的。同时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面临多方面的困难。由于石油化工设备需要在确保安全风险运行的前提下才能运行,延长设备的连续开工时间以降低生产成本,采取技术措施来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并可以把可能造成的损失限制在最低程度。 因此,风险评价结果是实现风险控制与管理的依据。对于风险评价的结果,不是风险越小越好,因为减少风险是以资金、技术、劳务的投入作为代价的,通常的做法是将风险限定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水平上,去研究影响风险的各种因素,经过优化,寻求最佳的措施方案。

二、石油化工设备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1.安全检查表法

安全检查表是事先将要检查的项目,以提问的方式编制成表,在编制安全检查表时要结合关事故资料,原则是要根据国家及行业有关的安全法律、法规、标准。

2.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

通过系统、详细地对工艺流程和操作进行分析,评价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影响。基本分析步骤是:选择一个工艺单元或操作步骤,收集相关资料 了解设计意图找出工艺过程或状态的变化 研究偏差所造成的结果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

3.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通过识别石油化工单个设备或单个系统,确定分析项目和边界条件,说明现有安全控制措施,建议风险控制措施。

4.故障树分析

将导致石油化工设备事故的逻辑关系列出,构成一种逻辑模型,然后通过对这种模型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通过最小割集的计算,找出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

5.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

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是以在标准状态下的火灾、爆炸或放出能量的危险性潜在能量的“物质系数”,把操作条件和化学反应的特殊过程危险性等作为追加系数加以修正,计算出“火灾爆炸指数”,并根据指数的大小计算暴露面积、财产损失、停工损失等事故损失后果,对损失后果进行分组,再根据不同的等级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

三、石油化工设备安全预防性维护措施

1.维护设备的生命周期和预防性

结合维护经验,对设备进行生周期成本分析,测算设备生命周期,量化设备维护管理,在设备故障发生前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维护检修或更新。

2.加强设备检、维、修管理工作, 尤其是设备选材和运行状况

稳定原料性质,提供平稳的床层温度和催化剂线速;严格控制水质,定期排污;严把安装质量关,降低应力水平;严格遵循加热管道的焊接规程,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加强工艺指标管理,严格执行内外取热操作规 程操作,严禁干烧。

3.采用数字化监测系统

数字化监测系统的类型有:光电液压等传感器、数字化图像处理、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数据传输网络、等.全新的数字监测管理模式,具有快速处理数字信息抗干扰能力,而且发挥了宽带网络的优势,可以对管道监测系统远程、实时、集中、全面的掌握,通过全面的监测,将前端管道的参数通过网络摄像机视频采集、流量测试设备,通过网络摄像机的数据通道一起转换成 IP 数据包,将数据通过解码器将视频显示出在电视墙或大屏幕上,后端可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对无法预知不定时活动区域,采取移动侦测,对有语音监控需求的环境,准确、有效地处理和控制关联事件。对于数据传输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选择,如果设备的空间跨度大,可以采用无线网络的方式。

4.加强技术管理,优化操作方案

加强三旋运行监控: 在主风量不变的情况下,三旋压降正常为13k p 左右。石油化工设备实行二级维护,一 级维护是全员维护,设备按区域承包到人。重要设备在一级维护基础上实行二级维护,每周一次,由区域主管工程师负责,检要设备运行状况,监督一级维护的 维护质量,并进行可预见性维护及故障处理;对重大关键设备再实行每月一次的特别护理。实行分级维护可以使维护人员的职责明确,突出重点及关键设备,提高设备维护水平,减少石油化工设备运行故障的发生。

综上所述, 石油化工设备的风险防范及技术措施, 对生产系统中的各种危险进行辨识、评价和控制对系统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确定重点管理的对策和范围, 预防事故特别是重大事故的发生并把可能造成的损失限制在最低程度。对在改扩建生产装置进行安全评价, 不但在石化行业, 而且在其他化工行业也是可行的, 这样使管理者掌握系统的安全状况, 修订、完善安全规章制度, 完善防灾设施和组织,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无疑是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爱显,张煜. 石油化工装置管道设计安全[J]. 炼油技术与工程, 2004.

[2]白永忠,党文义,刘昌华. 特大型石油化工装置间安全距离[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8.

篇3

【关键词】不安全事件 空管 风险管理

对于任何交通运输行业来讲,安全是其永恒的主题。空管管理过程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可以说,空管的安全现状对整个航空系统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1.空管的相关概念

空管全称是空中交通管制,就是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来控制和检测飞机的飞行过程,保证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的安全以及飞机能够按照预定好的路线飞行,并到达指定位置。

空管的管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雷达管制。雷达管制就是雷达管制员通过雷达所显示的信息,来了解本管制区域内所有航空器的位置及状况。这种管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各航空器彼此间的间隔,并且能够使管制人员在指挥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因而整体上提高了航空器在飞行过程中的安全,使航空器能够高效、有序的进行工作。另外一种管制方法就是程序管制。程序管制不像雷达管制那样,需要精密的雷达监控设备,程序管制只需要地空通话的设备。这种管制方法就是通过通话设备,管制员了解飞行员所在位置及各航空器之间的位置关系,由此了解空中交通状况以及变化的趋势,并向飞机放行许可,进而指挥空中交通。程序管制这种方法也可在雷达失去相应效应时候使用,以便在雷达出现故障过程中依然能够指挥空中交通。

2.我国空管风险因素及现状

2.1空管风险因素

空管风险因素多种多样,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因素:人为因素、组织管理因素、恶劣环境因素及设备因素。如图:

2.2我国空管管理现状

我国空管风险管理虽然已经初见成效,但是目前还存在许多状况。首先,我国未建立风险管理理念体系。这导致空管风向管理过程中很难实施相应的对策以及方法处理不安全事件。其次,我国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过程中导致运行机制落后,监督机制不完善。然后,风险管理责任体系缺失,问责制体系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全员责任体系很难到位。最后,风险管理人才匮乏,技术设备落后以及对信息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3.对我国目前空管风险管理现状的建议措施

空管管理涉及到航空器的安全飞行以及人员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状况,所以必须对空管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以保障航空器的正常运行。

3.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空管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培养员工对空管风险管理的整体认识,使其意识到空管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在空管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选用上,要注重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并且还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出现问题的员工要严厉惩罚,给以教训并能够让其他人员引以为戒。同时,空管管理是一门与高新技术联系紧密的门类,空管管理人员要定期更新设备及技术知识,可以邀请国内外优秀专业人员对管理人员进行知识宣传教育,确保管制员的整体素质。

3.2建立空管风险管理的相关原则及制度

目前我国并没有形成有关空管风险管理的相关原则以及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这导致空管风险管理过程中不能依照有效、正确的规范进行,使得各个管理系统整体处于一个各自分离,不成系统的状态。建立空管风险管理的相关原则,例如从实际出发原则、精确原则等,使得管制员的工作的时候能够依照有关原则进行。同时还可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将各项内容依规范条文的形式展现与众人面前,提升其强制性。这样就能够使整个空管风险管理能够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并形成一套机制,保障空管风险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高效进行。

3.3建立相关责任体系

我国空管风险管理中并无有明确的责任体系,这就导致一些人心里存在侥幸心理,不严格要求自己的工作。这就需要建立严格的责任体系,可以实行分工负责制,就是每个人在各自领域管理各自事项,哪一环节出现问题,主管人员就可以就其相关部门进行惩罚。这样在员工心里就形成了一个明确的管理目标,做起事来就能够有重点、有主次。

还应该制定相关的风险等级表,对于处于何种等级下的责任实行相应等级的处罚,做到奖罚分明。

3.4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

针对我国空管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状况,有关人员可以查询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引用,使之变成符合我国现实的管理方法。主管人员可以要求员工定期出国考察学习,并为其出国考察学习提供相应的条件。这样员工个人提高了知识能力,同时也能给我国相关管理方面带来优秀的管理经验。

4.结语

空管作为航空器能够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和作用。虽然我国空管风险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正视这些问题,并采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使其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的为我国航空事业提供更优秀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何世明.浅谈风险管理在空管指挥工作中的应用[J].华章,2011,17(24):97—98

篇4

为及时对安全风险进行管控,预防生产安全事故,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公司生产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制定本制度。

二、编制依据

(一)《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

(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考核定级办法(试行)》和《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的通知(〔2020〕16号)。

(三)《陕西省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考核定级实施细则(试行)》(陕应急〔2020〕140号)(试行)。

(四)《招贤矿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方案》。

三、主题内容

(一)煤矿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责任主体。总经理对本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负全面责任;各分管副总经理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负责,对分管业务范围内存在的重大风险,并按规定向董事长、总经理报告。

(二)矿每月开展由总经理组织1次对各专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情况排查;每月各专业分管领导对分管业务范围内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情况进行2次全面排查;各基层科区、队、班组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随时进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在每月召开一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会议进行报告。

(三)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会议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

1.本专业本月风险分级管控排查情况、管控措施落实情况。

2.制定并报告根据每月生产工作计划,制定下月的风险管控重点。

3.对存在的重大风险已经采取的措施和应急预案情况。

(四)公司每月召开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会议对检查中的发现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级管控,并建档管理,对需要上报的重大风险及时向上级相关监察部门和集团公司报告。

(五)安全监察部等业务职能部室对各专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报告工作负有监督检查和考核的职责,对不按规定报告风险管控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罚。

(六)对不履行风险分级管控报告职责给予责任单位党政正职罚款100元/次,对公司分管领导按公司章程处理。

四、实施

本制度自之日起施行,解释权属招贤矿业安全监察部。

篇5

关键词: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

一、火灾风险评估的概念

过去,人们往往依靠经验和直观推断来做出决策。随着计算机容量不断扩大和模块技术的发展,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和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技术作为复杂或重大事项决策的必要辅助手段,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在决策分析、管理科学、运营研究和系统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和应用 。

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来看,风险具有系统特性和动态特性。风险实际上并非某一单一实体或事物的固有特性,而是属于一个系统的特性。若系统发生变化,很容易就会使事先对风险所做的估算随之发生变化。火灾风险评估模式包括:系统认定,即明确所要评估的具体系统并定义出风险抵御措施的过程;风险估算,即设定关于火灾的发生几率和严重后果及其伴随的不确定性的衡量标准或尺度,计算和量化系统中的指标的过程;风险评估,对该标准或尺度进行分析和估算,确定某一特定风险值的重要性或某一特定风险发生变化的权重。

二、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的意义及发展概况

在消防方面,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建筑设计性能化的发展,对建筑工程的安全评估日益受到重视,比如美国消防协会制定的“NFPA101生命安全法规”是一部关注火灾中的人员安全的消防法规,与之同源的“NFPA101A确保生命安全的选择性方法指南”,分别针对医护场所、监禁场所、办公场所等,给出了一系列安全评估方法,多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评估方面 。

目前,我国在火灾风险评价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以某一企业,或某一特定建筑物为对象的小系统。例如,由武警学院承担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石化企业消防安全评价方法及软件开发研究”,以“石油化工企业防火设计规范”等消防规范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法为基础,设计了石化企业消防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道化指数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模型得出炼油厂的消防安全评价结果[7]。以某一特定建筑物为对象的火灾风险评价也比较多,如中国矿业大学周心权教授,在分析建筑火灾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建立了建筑火灾风险评估因素集,并运用模糊评价法对我国的高层民用建筑进行了消防安全评价 。

与上述的安全评估不同,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火灾风险级别,配置消防救援力量,指导城市消防系统改造,指导城市消防规划。对已建成的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必须考虑许多因素,即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区域内所存在的对生命安全造成危险的情况、火灾频率、气候条件、人口统计等因素,进而评价社区的消防部署和消防能力等抵御风险的因素。除此之外,在评估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情况是要关注社区从财政及其他方面为消防规划中所要求的总体消防水平提供支持的能力和意愿。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综合功能增强,在居住区商贸中心、医院、学校、和护理场所增多,评估方法还会相应的改变。现有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出于以下两个目的:

(一)用于保险目的

在火灾保险方面的应用的典型事例为美国保险管理处ISO(Insurance Services Office, ISO)的城市火灾分级法,在美国已经被视为指导社区政府部门对其火灾抵御能力和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和自我评估的良好方法。ISO方法把社区消防状况分为10个等级,10级最差,1级最好。

ISO是按照一套统一的指标来对每个社区的客观存在的灭火能力进行评估,确定该社区的公共消防级别,这套指标来自于由美国消防协会和美国自来水公司协会所制定的各种国家规范。ISO对城市消防的分级方法主要体现在它的“市政消防分级表(Commercial Fire Rating Schedule, CFRS)”上。CFRS把建筑结构、用途、防火间距与公共消防情况(用公共消防分级数目表达)相关联,再以统计数据加以调节后,来确定相应的火险费用。ISO级别仅被保险公司用作确定火险费用的一个成分。ISO分级系统虽然无法反映出消防组织的其他应急救援能力,但实际上也常用于各个区域的公共灭火力量的确定。

市政消防分级表从1974年开始使用,主要考察某城市区域的7个指标情况:供水、消防队、火灾报警、建筑法规、电气法规、消防法规、气候条件。随着技术进步,该表也不断改进。1980年版抽取了CFRS中对公共消防分级的方法,给出了修订后的灭火力量等级表,指标只包括前3项。被删除的指标或者确少区分度,或者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评估时太过于主观,而且74表格中包含许多评估标准是具体的规定,如果某一社区的情况没有满足这些规定,则归属为差额分,规定降低了表格可使用的弹性范围,无法正确评估情况和技术的变化。故而ISO分级表被视为越来越“性能化”。

(二)用于消防力量的部署

当今的消防组织和地方政府要担负日益加重的安全责任,面对来自公众的对抵御各种风险的更多的期望,以及调整消防机构人员、设备及其他预算方面的压力,迫切需要确认某一给定辖区内的具体风险和危险的等级。

具体地说,城市区域风险评估在消防方面的目的就是:使公众和消防员的生命、财产的预期风险水平与消防安全设施以及火灾和其他应急救援力量的种类和部署达到最佳平衡。

关于火灾风险对于灭火救援力量的影响,美国消防界对此的关注可以说几经反复,其间美国消防学院、NFPA等都做了许多工作。直至20世纪90年代,国际消防局长协会成立了由150名专业人士组成的国际消防组织资质认定委员会(the Commission of Fire Accreditation International, CFAI),经过9年的广泛工作,制定了“消防应急救援自我评估方法”,和制定标准的社区消防安全系统。另外,NFPA最终还制定了NFPA1710和1720两个指导消防力量部署的标准,分别帮助职业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和改进为社区提供的消防救援的水平。根据NFPA最近的调查,NFPA1710将在全美30500个消防机构中的3300~3600个得到正式的应用,也推广到加拿大有些地区。

英国对消防救援力量的部署标准是依据内政部批准的“风险指标”,把消防队的辖区划分为“A”、“B”、“C”、“D”四类区域,名为“风险分级”系统。其目的是对消防队的辖区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辖区内的各种风险区域,进而确定该风险区域发生火灾后应出动的消防车数量和消防响应时间。1995年,英国的审计委员会了一份题为“消防方针”的考察报告,认为这种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建筑设施的占用情况、社区的人口统计情况和社会经济因素,也没有把建筑物内的消防安全设施纳入考核范围。故而由审计委员会报告联合工作组与内政部的消防研究发展办公室一起,设立了一个研究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开发一套供消防机构划分区域的风险等级,对包括灭火在内的所有应急救援力量进行部署,用于消防安全设施的规划并能解决上述问题的风险评估方法,再对开发出的方法进行测试。最后Entec公司开发出了计算软件,并于1999年4月以内政部的名义出台了“风险评估工具箱”测试版。

参考文献:

篇6

一、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思路。学校安全是教育工作的保障线,以《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风险预控、关口前移,全面推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进一步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 

(二)工作目标。坚持安全发展,全面落实教育系统“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工作机制,强化教育部门监管责任,实现学校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力争至2018年底,全区校园全部建成较为完善、有效运行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二、组织领导

区教育局成立由吴雪慧局长任组长,李可可副局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湖里区教育局遏制重特大事故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安全保卫科,

联络人:叶宁,电话:5722662。

三、工作重点

(一)排查风险点,建立“一校一册”档案

学校排查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点并逐一登记,建立单位安全风险管控档案,详细记录单位基本信息,风险点名称、风险点情况描述、风险类别、风险点详细位置、安全风险等级、存在危险因素、隐患情况、管控治理措施、管控治理责任部门、责任人及手机号码,形成动态化的“一校一册”管理制度。(见附件:湖里区学校安全风险点名册)

(二)全面开展学校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

1.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学校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承担双重预防机制的建立,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确定安全风险类别,对安全风险的种类、数量和状况登记建档。对不同类别的安全风险,采用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安全风险评估过程要突出遏制重特大事故,聚焦实验室、食堂、学生宿舍、在建工程、老旧校舍、大型活动、学生社会实践和周边治安状况。

2.科学评定安全风险等级。学校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级,确定风险类别,根据风险的可控程度、可能性、影响范围和可能造成损害的程度等因素,对学校安全风险进行分级,原则上分为IV级(低风险)、III级(一般风险)、II级(较大风险)和I级(重大风险)四个等级,依次用蓝、黄、橙、红四种颜色标示,学校绘制成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期间因设施设备改造、技术升级等原因,致使安全条件有较大改善的,应根据情况重新评估并确定风险级别。

IV级:风险在可控范围内,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极小,如发生,可能造成较小财产损失或人员轻微伤害;

III级:风险在可控范围内,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很小,如发生,可能造成一般财产损失或人员伤害;

II级:风险可能失控,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较小,如发生,会造成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

I级:风险失控可能性大,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一旦发生,会造成较大财产损失或群死群伤。

3.教育系统预判。区教育局将结合学校预判情况,针对以往发生事故规律和暴露出的问题,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和学校各个层面人员,必要时邀请专家参与对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预判,逐项分析研究,逐类预判评估,加强重大风险源管控,确保学校安全。

(三)建立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预防机制

按照“属地管理与分级治理相结合,以属地管理为主”、“谁主管、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对分析预判的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实施定人定责管控,定期组织评估,确保风险在控可控,及时消除隐患。

1.严格管控。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学校的管控层级(学校、年级、班级、岗位),落实具体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管控措施(包括制度管理措施、视频监控措施、自动化控制措施、应急管理措施等)。

2.风险公告警示。学校要对安全风险分级、分层、分类进行管理,逐一落实安全岗位的管控责任,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或湖里区学校危险因素告知卡,公布本校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让每名教职工都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对策。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

3.治理隐患。各校园及时收集、汇总相关的风险分级信息,编制学校安全风险清单,区教育局将组织对适时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情况进行抽查;学校针对各个风险点制定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标准和清单,明确学校各部门、各岗位、各设施设备排查范围和要求,建立全员参与、全岗位覆盖、全过程衔接的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4.应急管理。学校根据风险预判评估情况,科学编制应急预案。充分发挥与社区、街道及相关部门建立联防联动机制的作用,与相关联防联动部门有关应急预案相衔接。学校要建立专(兼)职应急队伍,重大风险岗位要制定应急处置卡,中小学每月、幼儿园每季度组织一次应急疏散演练,要开展经常性的全员岗位应急知识教育和自救自护、避险逃生技能培训。

(四)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各校园要加强校舍、消防、校车、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断细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将责任逐一分解落实。强化对存在重大风险的场所、环节、部位的隐患排查,制定并实施严格的隐患治理方案,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实现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改自报的闭环管理。

(五)深入开展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工作

各校园要进一步深入开展校园治安防控、校园周边环境、校园反恐防暴、消防安全、校车安全和危险化学品等专项整治,建立完善校内风险分级防控制度,扎实推进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各项工作,实现校园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的信息化、智能化,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物品和关键环节,加强技术安全防范措施,提高校园安全防控水平,为“平安校园”等级创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方法步骤

(一)动员部署制定方案(2018年4月)

各校园要依据本实施方案所列工作目标及重点工作任务,结合实际立即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措施,细化责任分工,抓紧组织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二)开展试点,制定标准规范(2018年5月—6月)

各校园对照《厦门市学校安全风险清单表》,明确安全风险类别、评估分级的方法和依据,制定隐患排查清单,明晰重大事故隐患判定依据,完成制定“一校一册”建档工作。区教育局择优选择一批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管理较好的学校作为试点标杆学校。

(三)组织推广全面实施(2018年6月—11月)

各校园按照有关标准规范组织开展对标活动,推动学校健全完善内部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对安全风险开展全面的排查、辨识、分级、建档、标识和管控,推动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五、有关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学校要充分认识建立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重大意义,强化组织领导,把推进建立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作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落实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对排查和预判出的风险点,必须严密监控,筑牢双重安全防线,从根本上防范事故发生。

篇7

关键词:施工;安全风险;分级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index filtration prob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safety risk assessment indexes of the establishment, the problem with many of the uncertainty of safety risk evaluation index selection problem, only to the importance of each index provides a point, estimation is not tally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may cause an error between the index ranking, at the same time, it covered the weight vectors of the uncertainties that fact. Use based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method of interval estimation screening subway construction safety risk index and other method than is more reasonable.

Keywords: construction; Safety risk; class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由于地铁工程的特殊性研究地铁施工安全就成了一项紧迫而意义重要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在认识我国地铁施工安全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的基础上结合地铁工程特点及施工难点提出积极而有效地对策有助于减少地铁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开展安全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1)我国近期规划建设线路里程约合达到1500公里。新建地铁短期内集中上马,有经验的勘察、设计和施工力量明显不足,使地铁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大大增加。

2)地铁工程相关技术标准不够完善,潜在技术风险不容忽视。

3)各地对于重大的安全和技术问题实行专家论证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决策失误和安全事故的发生。但专家论证是针对某一点或一段进行,还没有形成“工点---线路--线网” 全面性论证和全过程参与的机制,缺乏从系统性上解决安全问题的理念和手段。

4)地铁土建工程事故为我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2. 风险源(因素)辨识的方法

本文风险源辨识的思路是:依据在建线路地质勘察报告、各方人员调研和现场踏勘情况,针对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施工方(工)法对工程安全性及其周边环境(建构筑物、既有线、管线等)的影响,从风险的角度,参考国内外各地特别是已修建地铁的案例风险,结合国家、省及现行有关规范和标准要求,综合风险调查法、专家调查法和经验数据法,识别风险源或风险事件。

3. 风险评估方法

选择风险矩阵法进行风险评估。该方法综合考虑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和风险后果,给出风险等级,用R=P×C表示,其中:R表示风险;P表示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C表示风险因素发生时可能产生的后果。P×C不是简单意义的相乘,而是表示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和风险因素产生后果的级别的组合。R=P×C定级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是目前国内外比较推崇的风险评估方法之一。

4.风险等级标准探讨

有关风险等级的划分标准,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适应性强、便于实际操作的标准,例如:风险矩阵法考虑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和风险后果,给出了风险等级的划分标准,但因缺乏明确的条件和过大的划分区间,而使实际问题的等级划分难以操作。

4.1基本风险分级

风险随基坑深度,或者说土压力的增大而增大。按照土压力随基坑深度的变化规律,对基坑风险的影响分级,定为四个等级(Ⅰ~Ⅳ),见表1。

表1 按基坑深度划分的风险等级

风险等级 Ⅰ Ⅱ Ⅲ Ⅳ

基坑深度 h≤20m 20m

注:h为基坑深度。

4.2风险分级修正

4.2.1考虑扰动影响的风险级别修正

基坑工程对周围环境的扰动不尽相同。把基坑周围地段按其受基坑工程扰动的程度划分为三个区,其中,Ⅰ区为基本不受扰动区,Ⅱ区为受扰动较小区,Ⅲ区为受扰动最大区。

在基坑基本风险分级基础上,考虑基坑周围地段受基坑工程扰动的程度,进行风险等级修正,见表3。

表3基坑工程扰动的修正

基本风险等级 Ⅰ Ⅱ Ⅲ Ⅳ

度 Ⅰ Ⅰ Ⅱ Ⅲ或Ⅳ Ⅳ

Ⅱ Ⅰ Ⅲ Ⅳ Ⅴ

Ⅲ Ⅱ Ⅲ Ⅳ Ⅴ

4.2.2考虑环境条件的风险级别修正

基坑工程周围环境差异性大,环境条件各不相同,根据影响程度将环境条件分为4个级别。见表4

环境条件的分级

表4环境条件的分级

环境条件分级 环境条件

Ⅰ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

1.农田和植被;

2.距离江、河、湖、水道>200m。

Ⅱ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

1.一般性的建(构)筑物等

2.一般性的道路等;

3.一般性的地下管线等;

4.距离江、河、湖、水道100~200m。

Ⅲ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

1.较重要的或对地基变形敏感的建(构)筑物等,包括各种结构型式的建(构)筑物、需保护的陈旧建(构)筑物、高架桥等。

2.较重要的道路、铁路、地下铁道;

3.较重要的地下管线,包括煤气、上下水、通讯电缆、高压电缆等

4.距离江、河、湖、水道50~100m;

Ⅳ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

1.重要建(构)筑物,包括国家保护建(构)筑物、高架桥、人防工程等。

2.重要的道路、铁路、地下铁道;

3.重要地下管线,包括煤气管道、上下水管道、通讯电缆、高压电缆等;

4.距离江、河、湖、水道

(2)环境影响的修正

根据周围环境对基坑变形的敏感程度和基坑工程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修正基坑环境风险等级,如表5。

表5环境影响的修正

基本风险等级 Ⅰ Ⅱ Ⅲ Ⅳ

级 Ⅰ Ⅰ Ⅱ Ⅲ Ⅳ

Ⅱ Ⅰ Ⅱ Ⅲ或Ⅳ Ⅳ

Ⅲ Ⅰ Ⅲ Ⅳ Ⅴ

篇8

关键词: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

一、火灾风险评估的概念

过去,人们往往依靠经验和直观推断来做出决策。随着计算机容量不断扩大和模块技术的发展,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和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技术作为复杂或重大事项决策的必要辅助手段,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在决策分析、管理科学、运营研究和系统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和应用[1]。

通常认为风险(risk)的定义为:能够对研究对象产生影响的事件发生的机会,它通过后果和可能性这两个方面来具体体现。风险概念中包括三个因素: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的认知;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后果[2]。因而,火灾风险(firerisk)包含火灾危险性(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和火灾危害性(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的后果)双重含义[3]。

现在,在文献中可以看到的与“火灾风险评估”相关的术语有fireriskanalysis,fireriskestimation,fireriskevaluation,fireriskassessment等,但基本上火灾风险评估都是指:在火灾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火灾风险进行估算,通过对所选择的风险抵御措施进行评估,把所收集和估算的数据转化为准确的结论的过程。火灾风险评估与火灾模拟、火灾风险管理和消防工程之间有密切关系,为其提供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简单地如消防安全设施检查表,复杂的就会涉及到概率分析,在应用方面针对的风险目标的性质和分析人员的经验有各种变化[4]。

较多的人倾向于从工程角度来定义火灾危害性(firehazard)和火灾风险(firerisk)。火灾危害性指:凡是根据已有的资料认为能引起火灾或爆炸,或是能为火灾的强度增大或蔓延持续提供燃料,即对人员或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任何情况、工艺过程、材料或形势。火灾危害性分析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针对性,目的是确定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发生的可预见性后果。这种设定的条件称为火灾场景,包括建筑物中房间的布局、建材、装修材料及家具、居住者的特征等与相关后果有关的各种具体信息。目前在确定后果方面的趋势是尽可能地利用各种火灾模式,辅以专家判断。此时,危害性分析可以看作是风险评估的一个构成元素,即风险评估是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权衡的一系列危害性分析。

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来看,风险具有系统特性和动态特性。风险实际上并非某一单一实体或事物的固有特性,而是属于一个系统的特性。若系统发生变化,很容易就会使事先对风险所做的估算随之发生变化。火灾风险评估模式包括:系统认定,即明确所要评估的具体系统并定义出风险抵御措施的过程;风险估算,即设定关于火灾的发生几率和严重后果及其伴随的不确定性的衡量标准或尺度,计算和量化系统中的指标的过程;风险评估,对该标准或尺度进行分析和估算,确定某一特定风险值的重要性或某一特定风险发生变化的权重[5]。

二、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的意义及发展概况

在消防方面,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建筑设计性能化的发展,对建筑工程的安全评估日益受到重视,比如美国消防协会制定的“NFPA101生命安全法规”是一部关注火灾中的人员安全的消防法规,与之同源的“NFPA101A确保生命安全的选择性方法指南”,分别针对医护场所、监禁场所、办公场所等,给出了一系列安全评估方法,多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评估方面[6]。

目前,我国在火灾风险评价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以某一企业,或某一特定建筑物为对象的小系统。例如,由武警学院承担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石化企业消防安全评价方法及软件开发研究”,以“石油化工企业防火设计规范”等消防规范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法为基础,设计了石化企业消防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道化指数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模型得出炼油厂的消防安全评价结果[7]。以某一特定建筑物为对象的火灾风险评价也比较多,如中国矿业大学周心权教授,在分析建筑火灾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建立了建筑火灾风险评估因素集,并运用模糊评价法对我国的高层民用建筑进行了消防安全评价[8]。

与上述的安全评估不同,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火灾风险级别,配置消防救援力量,指导城市消防系统改造,指导城市消防规划。对已建成的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必须考虑许多因素,即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区域内所存在的对生命安全造成危险的情况、火灾频率、气候条件、人口统计等因素,进而评价社区的消防部署和消防能力等抵御风险的因素。除此之外,在评估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情况是要关注社区从财政及其他方面为消防规划中所要求的总体消防水平提供支持的能力和意愿。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综合功能增强,在居住区商贸中心、医院、学校、和护理场所增多,评估方法还会相应的改变。现有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出于以下两个目的:

(一)用于保险目的

在火灾保险方面的应用的典型事例为美国保险管理处ISO(InsuranceServicesOffice,ISO)的城市火灾分级法,在美国已经被视为指导社区政府部门对其火灾抵御能力和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和自我评估的良好方法。ISO方法把社区消防状况分为10个等级,10级最差,1级最好。

ISO是按照一套统一的指标来对每个社区的客观存在的灭火能力进行评估,确定该社区的公共消防级别,这套指标来自于由美国消防协会和美国自来水公司协会所制定的各种国家规范。ISO对城市消防的分级方法主要体现在它的“市政消防分级表(CommercialFireRatingSchedule,CFRS)”上。CFRS把建筑结构、用途、防火间距与公共消防情况(用公共消防分级数目表达)相关联,再以统计数据加以调节后,来确定相应的火险费用。ISO级别仅被保险公司用作确定火险费用的一个成分。ISO分级系统虽然无法反映出消防组织的其他应急救援能力,但实际上也常用于各个区域的公共灭火力量的确定。

市政消防分级表从1974年开始使用,主要考察某城市区域的7个指标情况:供水、消防队、火灾报警、建筑法规、电气法规、消防法规、气候条件。随着技术进步,该表也不断改进。1980年版抽取了CFRS中对公共消防分级的方法,给出了修订后的灭火力量等级表,指标只包括前3项。被删除的指标或者确少区分度,或者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评估时太过于主观,而且74表格中包含许多评估标准是具体的规定,如果某一社区的情况没有满足这些规定,则归属为差额分,规定降低了表格可使用的弹性范围,无法正确评估情况和技术的变化。故而ISO分级表被视为越来越“性能化”[9]。

(二)用于消防力量的部署

当今的消防组织和地方政府要担负日益加重的安全责任,面对来自公众的对抵御各种风险的更多的期望,以及调整消防机构人员、设备及其他预算方面的压力,迫切需要确认某一给定辖区内的具体风险和危险的等级。

具体地说,城市区域风险评估在消防方面的目的就是:使公众和消防员的生命、财产的预期风险水平与消防安全设施以及火灾和其他应急救援力量的种类和部署达到最佳平衡。

关于火灾风险对于灭火救援力量的影响,美国消防界对此的关注可以说几经反复,其间美国消防学院、NFPA等都做了许多工作。直至20世纪90年代,国际消防局长协会成立了由150名专业人士组成的国际消防组织资质认定委员会(theCommissionofFireAccreditationInternational,CFAI),经过9年的广泛工作,制定了“消防应急救援自我评估方法”,和制定标准的社区消防安全系统。另外,NFPA最终还制定了NFPA1710和1720两个指导消防力量部署的标准,分别帮助职业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和改进为社区提供的消防救援的水平。根据NFPA最近的调查,NFPA1710将在全美30500个消防机构中的3300~3600个得到正式的应用,也推广到加拿大有些地区[10]。

英国对消防救援力量的部署标准是依据内政部批准的“风险指标”,把消防队的辖区划分为“A”、“B”、“C”、“D”四类区域,名为“风险分级”系统。其目的是对消防队的辖区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辖区内的各种风险区域,进而确定该风险区域发生火灾后应出动的消防车数量和消防响应时间。1995年,英国的审计委员会了一份题为“消防方针”的考察报告,认为这种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建筑设施的占用情况、社区的人口统计情况和社会经济因素,也没有把建筑物内的消防安全设施纳入考核范围。故而由审计委员会报告联合工作组与内政部的消防研究发展办公室一起,设立了一个研究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开发一套供消防机构划分区域的风险等级,对包括灭火在内的所有应急救援力量进行部署,用于消防安全设施的规划并能解决上述问题的风险评估方法,再对开发出的方法进行测试。最后Entec公司开发出了计算软件,并于1999年4月以内政部的名义出台了“风险评估工具箱”测试版[11]三、国内外近期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一)国内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张一先等采用指数法对苏州古城区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级[15],该方法的指标体系考虑了数量危险性,着火危险性,人员财产损失严重度,消防能力这四个因素。1995年李杰等在建立火灾平均发生率与城市人口密度﹑城区面积﹑建筑面积间的统计关系基础上,选取建筑面积为主导参量,建立了以建筑面积为单一因子的城市火灾危险评价公式[12]。李华军[16]等在1995年提出了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中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由危害度﹑危险度和安全度三个指标组成,用以评价现实的风险,不能用来指导城市消防规划。

(二)美国的“风险、危害和经济价值评估”方法[13]

美国国家消防局与CFAI于1999年一起,在“消防局自我评估”及“消防安全标准”的工作的基础上,更突出强调了“火灾科学”的“科学性”,开发出名为“风险、危害和经济价值评估(Risk,HazardandValueEvaluation)”的方法。美国消防局于2001年11月19日了该方案,这是一个计算机软件系统,包含了多种表格、公式、数据库、数据分析方法,主要用于采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以确定和评估辖区内火灾及相关风险情况,供地方公共安全政策决策者使用,有助于消防机构和辖区决策者针对其消防及应急救援部门的需求做出客观的、可量化的决策,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把消防力量布署与社区火灾风险相结合的原则。

该方法的要点集中于两个方面:1、各种建筑场所火灾隐患评估。其目的是收集各种数据元素,这些数据能够通过高度认可的量度方法,以便提供客观的、定量的决策指导。其中的分值分配系统共包括6类数据元素:建筑设施、建筑物、生命安全、供水需求、经济价值。2、社区人口统计信息。用于收集辖区年度收集的相关数据元素。包括居住人口、年均火灾损失总值、每1000人口中的消防员数目等数据元素。

该方法已在一些消防局的救援响应规划中得到应用。以苏福尔斯消防局为例,它利用该方法把其社区风险定义为高中低三类区域,进而再考察这些区域的火灾风险可能性和后果:高风险区域包括风险可能性和后果都很大的以及可能性低、后果大的区域,主要指人员密集的场所和经济利益较大的场所;中等风险区域是风险可能性大,后果小的区域,如居住区;低风险区域是风险可能性和后果都较低的区域,如绿地、水域等,然后再把这些在消防救援响应规划中体现出来。

(三)英国的“风险评估”方法[14]

英国Entec公司研发“消防风险评估工具箱”,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评估方法的现实性,是否在一定的时限内能达到最初设定的目标。经过对环境、管理、海事安全等部门所使用的各种风险评估方法的进行广泛考察之后,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对这些方法加以适当转换,就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对消防队应该接警响应的不同紧急情况进行评估。二是建立了表达社会对生命安全风险可接受程度的指标。

Entec的方法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对消防队应该接警响应的各类事故和各类建筑设施进行风险评估,这样得到一组关于灭火力量部署和消防安全设施规划的国家指南。对于各类事故和建筑设施而言,由于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数据各不相同,所以对于国家水平上的风险评估设定了一个包括四个阶段的通用的程序:对生命和/或财产的风险水平进行估算;把风险水平与可接受指标进行对比;确定降低风险的方法,包括相应的预防和灭火力量的部署;对不同层次的灭火和预防工作的作用进行估算,确定能合理、可行地降低风险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国家指南确定后,才能提供一套评估工具,各地消防主管部门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在国家规划要求范围内,对当地的火灾风险进行评估,并对灭火力量进行相应的部署。该项目要求针对以下四类事故制定风险评估工具:住宅火灾;商场、工厂、多用途建筑和民用塔楼这样人员比较密集的建筑的火灾;道路交通事故一类危及生命安全、需要特种救援的事故;船舶失事、飞机坠落这样的重特大事故。

第三个阶段是对使用上述评估工具的区域进行考查,估算其风险水平,与国家风险规划指南对比,并推荐应具备的消防力量和消防安全设施水平。

参考文献:

1、ThomasF.Barry,P.E.Risk-informed,Performance-basedIndustrialFirerotection.

TennesseeValleyPublishing,2002.

&n2、HB142-1999Abasicintroductiontomanagingrisk:AS/NZS4360:1999

3、ISO8421-1:1987(E/F)

4、RichardW.Vukowski,FireHazardAnalysis,FireProtectionHandbook,18thedition,1995.

5、Brannigan,V.,andMeeks,C.,“ComputerizedFireRiskAssessmentModels”,JournalofFireSciences,No.31995.

6、NFPA101AGuideonAlternativeApproachestoLifeSafety.2000edition.

7、赵敏学,吴立志,商靠定,刘义祥,韩冬.石化企业的消防安全评价,安全与环境学报,第3期,2003年

8、李志宪,杨漫红,周心权.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技术初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2年第12卷第2期:30~34.

9、FireSuppressionRatingSchedule,ISOCommercialRiskServices,1998edition.

10、NFPA1710:ADecisionGuid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FireChiefs,Fairfax,Virginia.2001.

11、Entec,ReviewofHighOccupancyRiskAssessmentToolkit.23August2000.

12、李杰等.城市火灾危险性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95年第二期:99~103.

13、InformationontheRisk,HazardandValueEvaluation,USFA,1999.

14、MichaelSWright,DwellingRiskAssessmentToolkit:1999.

篇9

公司所属各部室、队组:

为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本矿职工的安全风险意识,根据煤矿《安全规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等有关规定对各部室、队组进行安全分级管控专项培训。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训目标

使参与辨识评估的人员掌握科学评价安全风险的方法,提高日常安全风险意识,为做好安全基础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使每位岗位工熟记、理解所在岗位存在的风险,力争达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实用管用的培训效果,确保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实效性。

二、培训对象

公司各部室、队组人员。

三、培训主要内容

(一)双重预防机制基础知识;

(二)双控机制对安全管理的促进作用;

(三)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主要特点;

(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条文解读;

(五)2019年度重大风险管控措施及落实情况。

四、时间安排

2019年4月2日开始培训,每周二至周四利用下午培训两个队组或部室,先从队组开始培训。具体培训时间如下:

通风队、瓦斯队:2019年4月2日;机电队:2019年4月3日;

运输队:2019年4月4日;综采队:2019年4月9日;

综掘队:2019年4月11日

探水队:2019年4月12日;

调度室:2019年4月16日;技术部:2019年4月17日;

信息部:2019年4月18日;通风区:2019年4月23日;

地测部:2019年4月24日;机电部:2019年4月25日。

五、培训人员

由安监**分别对各部室、队组进行培训。

六、培训地点

各部室、队组办公室。

七、培训要求

(一)各部室、区队负责人统筹安排,在不影响生产实际的情况下,要求职工全部参加培训。

(二)所有培训人员积极按时学习,认真听讲做好记录,对于不遵守培训纪律的行为,按照公司培训考核相关制度执行。

篇10

摘要:本文分析了火灾风险评估概念的内涵,综述了以某一系统为对象的火灾风险评估的研究及目的,介绍了国内外较新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关键词: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

一、火灾风险评估的概念

过去,人们往往依靠经验和直观推断来做出决策。随着计算机容量不断扩大和模块技术的发展,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和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技术作为复杂或重大事项决策的必要辅助手段,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在决策分析、管理科学、运营研究和系统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和应用[1]。

通常认为风险(risk)的定义为:能够对研究对象产生影响的事件发生的机会,它通过后果和可能性这两个方面来具体体现。风险概念中包括三个因素: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的认知;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后果[2]。因而,火灾风险(firerisk)包含火灾危险性(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和火灾危害性(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的后果)双重含义[3]。

现在,在文献中可以看到的与“火灾风险评估”相关的术语有fireriskanalysis,fireriskestimation,fireriskevaluation,fireriskassessment等,但基本上火灾风险评估都是指:在火灾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火灾风险进行估算,通过对所选择的风险抵御措施进行评估,把所收集和估算的数据转化为准确的结论的过程。火灾风险评估与火灾模拟、火灾风险管理和消防工程之间有密切关系,为其提供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简单地如消防安全设施检查表,复杂的就会涉及到概率分析,在应用方面针对的风险目标的性质和分析人员的经验有各种变化[4]。

较多的人倾向于从工程角度来定义火灾危害性(firehazard)和火灾风险(firerisk)。火灾危害性指:凡是根据已有的资料认为能引起火灾或爆炸,或是能为火灾的强度增大或蔓延持续提供燃料,即对人员或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任何情况、工艺过程、材料或形势。火灾危害性分析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针对性,目的是确定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发生的可预见性后果。这种设定的条件称为火灾场景,包括建筑物中房间的布局、建材、装修材料及家具、居住者的特征等与相关后果有关的各种具体信息。目前在确定后果方面的趋势是尽可能地利用各种火灾模式,辅以专家判断。此时,危害性分析可以看作是风险评估的一个构成元素,即风险评估是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权衡的一系列危害性分析。

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来看,风险具有系统特性和动态特性。风险实际上并非某一单一实体或事物的固有特性,而是属于一个系统的特性。若系统发生变化,很容易就会使事先对风险所做的估算随之发生变化。火灾风险评估模式包括:系统认定,即明确所要评估的具体系统并定义出风险抵御措施的过程;风险估算,即设定关于火灾的发生几率和严重后果及其伴随的不确定性的衡量标准或尺度,计算和量化系统中的指标的过程;风险评估,对该标准或尺度进行分析和估算,确定某一特定风险值的重要性或某一特定风险发生变化的权重[5]。

二、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的意义及发展概况

在消防方面,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建筑设计性能化的发展,对建筑工程的安全评估日益受到重视,比如美国消防协会制定的“NFPA101生命安全法规”是一部关注火灾中的人员安全的消防法规,与之同源的“NFPA101A确保生命安全的选择性方法指南”,分别针对医护场所、监禁场所、办公场所等,给出了一系列安全评估方法,多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评估方面[6]。

目前,我国在火灾风险评价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以某一企业,或某一特定建筑物为对象的小系统。例如,由武警学院承担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石化企业消防安全评价方法及软件开发研究”,以“石油化工企业防火设计规范”等消防规范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法为基础,设计了石化企业消防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道化指数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模型得出炼油厂的消防安全评价结果[7]。以某一特定建筑物为对象的火灾风险评价也比较多,如中国矿业大学周心权教授,在分析建筑火灾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建立了建筑火灾风险评估因素集,并运用模糊评价法对我国的高层民用建筑进行了消防安全评价[8]。

与上述的安全评估不同,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火灾风险级别,配置消防救援力量,指导城市消防系统改造,指导城市消防规划。对已建成的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必须考虑许多因素,即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区域内所存在的对生命安全造成危险的情况、火灾频率、气候条件、人口统计等因素,进而评价社区的消防部署和消防能力等抵御风险的因素。除此之外,在评估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情况是要关注社区从财政及其他方面为消防规划中所要求的总体消防水平提供支持的能力和意愿。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综合功能增强,在居住区商贸中心、医院、学校、和护理场所增多,评估方法还会相应的改变。现有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出于以下两个目的:

(一)用于保险目的

在火灾保险方面的应用的典型事例为美国保险管理处ISO(InsuranceServicesOffice,ISO)的城市火灾分级法,在美国已经被视为指导社区政府部门对其火灾抵御能力和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和自我评估的良好方法。ISO方法把社区消防状况分为10个等级,10级最差,1级最好。

ISO是按照一套统一的指标来对每个社区的客观存在的灭火能力进行评估,确定该社区的公共消防级别,这套指标来自于由美国消防协会和美国自来水公司协会所制定的各种国家规范。ISO对城市消防的分级方法主要体现在它的“市政消防分级表(CommercialFireRatingSchedule,CFRS)”上。CFRS把建筑结构、用途、防火间距与公共消防情况(用公共消防分级数目表达)相关联,再以统计数据加以调节后,来确定相应的火险费用。ISO级别仅被保险公司用作确定火险费用的一个成分。ISO分级系统虽然无法反映出消防组织的其他应急救援能力,但实际上也常用于各个区域的公共灭火力量的确定。

市政消防分级表从1974年开始使用,主要考察某城市区域的7个指标情况:供水、消防队、火灾报警、建筑法规、电气法规、消防法规、气候条件。随着技术进步,该表也不断改进。1980年版抽取了CFRS中对公共消防分级的方法,给出了修订后的灭火力量等级表,指标只包括前3项。被删除的指标或者确少区分度,或者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评估时太过于主观,而且74表格中包含许多评估标准是具体的规定,如果某一社区的情况没有满足这些规定,则归属为差额分,规定降低了表格可使用的弹性范围,无法正确评估情况和技术的变化。故而ISO分级表被视为越来越“性能化”[9]。

(二)用于消防力量的部署

当今的消防组织和地方政府要担负日益加重的安全责任,面对来自公众的对抵御各种风险的更多的期望,以及调整消防机构人员、设备及其他预算方面的压力,迫切需要确认某一给定辖区内的具体风险和危险的等级。

具体地说,城市区域风险评估在消防方面的目的就是:使公众和消防员的生命、财产的预期风险水平与消防安全设施以及火灾和其他应急救援力量的种类和部署达到最佳平衡。

关于火灾风险对于灭火救援力量的影响,美国消防界对此的关注可以说几经反复,其间美国消防学院、NFPA等都做了许多工作。直至20世纪90年代,国际消防局长协会成立了由150名专业人士组成的国际消防组织资质认定委员会(theCommissionofFireAccreditationInternational,CFAI),经过9年的广泛工作,制定了“消防应急救援自我评估方法”,和制定标准的社区消防安全系统。另外,NFPA最终还制定了NFPA1710和1720两个指导消防力量部署的标准,分别帮助职业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和改进为社区提供的消防救援的水平。根据NFPA最近的调查,NFPA1710将在全美30500个消防机构中的3300~3600个得到正式的应用,也推广到加拿大有些地区[10]。

英国对消防救援力量的部署标准是依据内政部批准的“风险指标”,把消防队的辖区划分为“A”、“B”、“C”、“D”四类区域,名为“风险分级”系统。其目的是对消防队的辖区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辖区内的各种风险区域,进而确定该风险区域发生火灾后应出动的消防车数量和消防响应时间。1995年,英国的审计委员会了一份题为“消防方针”的考察报告,认为这种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建筑设施的占用情况、社区的人口统计情况和社会经济因素,也没有把建筑物内的消防安全设施纳入考核范围。故而由审计委员会报告联合工作组与内政部的消防研究发展办公室一起,设立了一个研究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开发一套供消防机构划分区域的风险等级,对包括灭火在内的所有应急救援力量进行部署,用于消防安全设施的规划并能解决上述问题的风险评估方法,再对开发出的方法进行测试。最后Entec公司开发出了计算软件,并于1999年4月以内政部的名义出台了“风险评估工具箱”测试版[11]。

三、国内外近期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一)国内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张一先等采用指数法对苏州古城区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级[15],该方法的指标体系考虑了数量危险性,着火危险性,人员财产损失严重度,消防能力这四个因素。1995年李杰等在建立火灾平均发生率与城市人口密度﹑城区面积﹑建筑面积间的统计关系基础上,选取建筑面积为主导参量,建立了以建筑面积为单一因子的城市火灾危险评价公式[12]。李华军[16]等在1995年提出了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中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由危害度﹑危险度和安全度三个指标组成,用以评价现实的风险,不能用来指导城市消防规划。

(二)美国的“风险、危害和经济价值评估”方法[13]

美国国家消防局与CFAI于1999年一起,在“消防局自我评估”及“消防安全标准”的工作的基础上,更突出强调了“火灾科学”的“科学性”,开发出名为“风险、危害和经济价值评估(Risk,HazardandValueEvaluation)”的方法。美国消防局于2001年11月19日了该方案,这是一个计算机软件系统,包含了多种表格、公式、数据库、数据分析方法,主要用于采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以确定和评估辖区内火灾及相关风险情况,供地方公共安全政策决策者使用,有助于消防机构和辖区决策者针对其消防及应急救援部门的需求做出客观的、可量化的决策,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把消防力量布署与社区火灾风险相结合的原则。

该方法的要点集中于两个方面:1、各种建筑场所火灾隐患评估。其目的是收集各种数据元素,这些数据能够通过高度认可的量度方法,以便提供客观的、定量的决策指导。其中的分值分配系统共包括6类数据元素:建筑设施、建筑物、生命安全、供水需求、经济价值。2、社区人口统计信息。用于收集辖区年度收集的相关数据元素。包括居住人口、年均火灾损失总值、每1000人口中的消防员数目等数据元素。

该方法已在一些消防局的救援响应规划中得到应用。以苏福尔斯消防局为例,它利用该方法把其社区风险定义为高中低三类区域,进而再考察这些区域的火灾风险可能性和后果:高风险区域包括风险可能性和后果都很大的以及可能性低、后果大的区域,主要指人员密集的场所和经济利益较大的场所;中等风险区域是风险可能性大,后果小的区域,如居住区;低风险区域是风险可能性和后果都较低的区域,如绿地、水域等,然后再把这些在消防救援响应规划中体现出来。

(三)英国的“风险评估”方法[14]

英国Entec公司研发“消防风险评估工具箱”,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评估方法的现实性,是否在一定的时限内能达到最初设定的目标。经过对环境、管理、海事安全等部门所使用的各种风险评估方法的进行广泛考察之后,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对这些方法加以适当转换,就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对消防队应该接警响应的不同紧急情况进行评估。二是建立了表达社会对生命安全风险可接受程度的指标。

Entec的方法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对消防队应该接警响应的各类事故和各类建筑设施进行风险评估,这样得到一组关于灭火力量部署和消防安全设施规划的国家指南。对于各类事故和建筑设施而言,由于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数据各不相同,所以对于国家水平上的风险评估设定了一个包括四个阶段的通用的程序:对生命和/或财产的风险水平进行估算;把风险水平与可接受指标进行对比;确定降低风险的方法,包括相应的预防和灭火力量的部署;对不同层次的灭火和预防工作的作用进行估算,确定能合理、可行地降低风险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篇11

关键词:高硫原油 ;硫化氢; 风险分级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随着世界石油资源逐渐向高硫、高酸、重质等劣质化方向发展,我国加工高硫原油的石化企业不断增加。国内炼油装置越来越多的改炼进口的高硫劣质原油,导致石化生产的整个系统中H2S浓度大幅提高。由于我国的炼油装置最初按照国内低硫原油设计制造的,改炼高硫原油势必造成硫腐蚀严重、硫化亚铁自然以及硫化氢中毒事故。例如,2007年5月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炼油厂加氢精制联合车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在停工过程中,发生硫化氢泄漏中毒,造成5人中毒;2008年6月云南省安宁齐天化肥有限公司在脱砷精制磷酸试生产过程中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造成6人死亡、29人中毒等[1]。

由于国内目前没有关于H2S中毒区域危险分级的适用方法,各企业对于不同危险等级所采取的防止H2S中毒措施基本相同,这样既可能由于防护等级的过量造成资源和财力的浪费,又可能因防护等级的不当而引起硫化氢中毒事故频繁发生,所以针对炼化系统硫化氢的分布特点,研究硫化氢中毒风险分级方法,并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制定适当的防止H2S中毒对策措施,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2、炼化企业硫化氢的来源及分布

2.1 硫化氢的来源

常见的炼油企业装置有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精制、加氢裂化、延迟焦化以及制氢、汽提、硫磺回收等。裂化时,在相应高温、高压和催化剂作用下,发生一系列质子酸反应,氢转移过程,异构化反应、烷基化反应、裂化反应,使油品中结合的硫被分离出来。而在加氢过程中可通过下列反应产生硫化氢:与硫醇反应:RSH+H2RH+H2S;与硫醚反应:R-S-R+2H22RH+H2S;与二硫化物反应:(RS)2+3H22RH+2H2S。可见在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精制裂化等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硫化氢[2]。

根据炼油厂加工原油及各馏分油品中硫化物存在的形态可知,加工过程中硫化氢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3]:

(1)原油中本身存在的硫化氢。

(2)油品中硫化物受热后分解产生硫化氢。

(3)为脱除油品中的硫或提高油品质量,采用加氢工艺将硫元素转化为硫化氢。

2.2 炼化装置硫化氢的分布

为防止石化企业硫化氢泄漏中毒事故的发生,应明确容易泄漏的部位,在石油炼制过程中,硫化物经过热解、加氢等过程生成硫化氢之后,硫化氢主要集中在各塔顶气体、轻组分油品以及溶解在各塔顶的含硫污水中,根据国内近年已完成的多个关于炼化企业硫化氢分布的研究,表2-1中列出硫化氢气体在典型的炼油装置中的分布特点。

表2-1常见炼油装置硫化氢重点存在部位

典型装置 硫化氢重点存在部位

常减压装置 常顶气压缩机、减顶气压缩机、常顶回流及产品罐、减顶分水罐、稳定塔顶回流及产品罐、塔顶空冷器换热器、含硫污水泵、含硫介质采样口、脱水口等。

延迟焦化装置 富气压缩机、焦化加热炉、焦炭塔、焦化分馏塔、放空塔、分馏塔顶气液分离罐、混合和焦化干气分液罐、焦化富气平衡罐、吸收塔、脱吸塔、稳定塔、塔顶空冷器换热器、含硫介质采样口、脱水口等。

催化裂化装置 富气压缩机、含硫污水罐、污水泵、油气分离器、气压机级间凝液罐、凝液泵、稳定塔顶回流罐、回流泵、吸收塔、脱吸塔、稳定塔、塔顶空冷器换热器、含硫介质采样口、脱水口等。

加氢精制装置 循环氢压缩机、加氢精制反应器、产品分馏塔、硫化氢汽提塔、循环氢脱硫塔、循环氢分离罐、塔顶回流罐回流泵、含硫介质采样口、脱水口等。

连续重整装置 预加氢反应器、预加氢产物分离罐、预加氢汽提塔、汽提塔顶回流罐、汽提塔回流罐、汽提塔回流泵、塔顶空冷器换热器、含硫介质采样口、脱水口等。

酸性水汽提装置 酸性水储罐、酸性水汽提塔、酸性水脱气罐、酸性气分液罐、含硫介质采样口、脱水口等。

干气脱硫及溶剂再生装置 干气分液罐、干气脱硫塔、富液罐、溶剂再生塔、富液泵、再生塔水冷空冷器、含硫介质采样口、脱水口等。

硫磺回收装置 制硫燃烧炉、废热锅炉、酸性气缓冲罐、硫冷器、换热器、一二级克劳斯反应器、尾气处理燃烧炉、液硫池、液硫罐、含硫介质采样口、脱水口等。

气柜及火炬系统 压缩机进出口分液罐、气柜及相应的人工采样点、切水排空点、含硫介质采样口、脱水口等。

3、硫化氢中毒风险分级模型的建立

目前,国内针对高硫原油加工过程中硫化氢中毒风险分级还不完善,很多分级方法是根据单一指标或风险矩阵进行的,指标单一,方法简单。考虑到加工高含硫原油工艺复杂,危险、有害因素多,用风险矩阵对其进行分级不能有效的反应硫化氢中毒危害级别,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硫化氢中毒风险进行分级。层次分析法涉及的因素多而广,通过对指标的合理筛选,以及现场专家对不同指标打分、权重划分等因素进行反复的推敲演算,最终通过对不同指标的打分确定其危害级别,可以真实有效的反应炼制高硫原油过程中硫化氢意外泄露引起的人员中毒的风险级别。

3.1风险分级指标体系的建立

高硫原油加工硫化氢中毒风险分级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遵循SMART原则,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模式推广应用的必要保证[4]。在设计指标体系过程中利用安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系统、科学地选择评价指标,使其遵循特定的、可测量的、可得到的、相关的和可跟踪的SMART原则,不求指标的多而全,力求少而精。本文利用风险定义的评价方法,也就是利用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事故后果严重度的乘积来最终判断风险的大小。该方法弥补了以往方法的不足。首先,硫化氢中毒风险分级模型具有11个指标,避免了由于指标因素单一而影响分级结果的准确性;其次,对于每个指标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使评价有据可依、有理可循,是现场得以应用的有利保障;再次,最终确定的风险等级标准使得最终结果避免了主观臆断。图3-1是评价指标体系。

图3-1 硫化氢中毒风险分级评价指

3.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按照层次分析法权重确定的方法和步骤,来确定硫化氢中毒风险分级的二级指标权重。其中影响硫化氢泄露概率的指标有5个,分别是B1:硫化氢含量;B2:设备健康度;B3:监测措施;B4:技术成熟度;B5:泄露情况。

各个专家对硫化氢泄露概率的判断矩阵如下:

B1 B2 B3 B4 B5

B1 1 3 7 5 2

B2 1/3 1 3 2 1/2

B3 1/7 1/3 1 1/2 1/5

B4 1/5 1/2 2 1 1/3

B5 1/2 2 5 3 1

经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为λmax为5.3728;;n=5;查得RI=1.12;=0.083

归一化后得到权重W=(0.2912,0.2420,0.1051,0.1437,0.2470)。

对硫化氢泄露后果进行权重的确定,其中影响硫化氢泄露后果的指标有6个,分别是B1:人员密度;B2:硫化氢浓度;B3:控制措施;B4:对周围环境影响;B5:气象条件;B6:防护设备配置。

各个专家对硫化氢泄露概率的判断矩阵如下:

B1 B2 B3 B4 B5 B6

B1 1 5 3 5 7 5

B2 1/5 1 1/3 1 3 1

B3 1/3 3 1 3 5 3

B4 1/5 1 1/3 1 3 1

B5 1/7 1/3 1/5 1/3 1 1/3

B6 1/5 1 1/3 1 3 1

经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为6.1528;=0.0306;n=6;查得RI=1.24;=0.024

归一化后得到权重W=(0.2463,0.1512,0.1937,0.1536,0.1025,0.1517)。

3.3 模型的建立

根据风险评价的分级原理,风险评价分级模型可分为数学模型和标准分级模型。数学模型主要适用于风险评价的定量和半定量的分析。本文中硫化氢中毒风险评价中需要考虑高含硫原油加工过程存在的多种因素,其系统复杂,危险、有害因素多,依据风险评价分级原理,硫化氢中毒风险分级符合数学数学模型。

硫化氢中毒风险评价分级数学模型主要是依据风险的定义R=P×L。最终的模型如公式(1)所示。

R= P×L=∑PiWi×∑LiWi公式(1)

式中,R――风险;Wi――权重;Pi――概率风险指标分值;

Li――后果风险指标分值。

影响硫化氢泄露概率的风险评价标准如表3-1所示。

表3-1影响硫化氢泄露概率指标因素及评价标准

评价因素 内容 分值Pi 权重Wi

硫化氢含量P1 P1≤1000ppm 1 0.2912

1000<P1≤30000ppm 3

P1>30000ppm 7

设备健康度P2 设备健康无缺陷、无腐蚀 1 0.2420

设备老化,或超负荷运行、有腐蚀 5

设备存在重大缺陷,或带病运行、腐蚀严重 8

监测措施P3 泄露都能被监测到 1 0.1051

高于50%的事故才能被监测到 4

无监测措施,或被监测到的概率小于10% 7

技术成熟度P4 在安全方面应用得到证实和公认的成熟技术 1 0.1437

在安全应用上不能拥有得到证实和公认的成熟技术,但几乎没有发生过事故 3

在安全应用上不能拥有得到证实和公认的成熟技术,并且发生过事故 7

泄露情况P5 正常生产不可能出现,但曾经发生过此类部位泄漏的事故案例 1 0.2470

周期性出现 5

连续性出现 9

影响硫化氢泄露后果的风险评价标准如表3-2所示。

表3-2影响硫化氢泄露后果指标因素及评价标准

评价因素 内容 分值Li 权重Wi

人员密度L1 小于等于2人 1 0.2463

大于2人小于等于5人 5

大于5人 8

硫化氢浓度L2 L2≤150ppm 1 0.1512

150<L2≤300ppm 4

L2>300ppm 8

控制措施L3 有声光报警以及喷淋系统 1 0.1937

只有声光报警无喷淋系统 3

无声光报警也无喷淋连锁控制系统 8

周围环境影响L4 基本无影响 1 0.1536

对周围环境有影响,但不需要疏散人员 3

严重污染周围环境,需紧急疏散人员 7

气象条件L5 V>10 m/s 1 0.1025

3m/s<V≤10 m/s 4

V<3m/s 7

防护设备配置L6 每人配有防硫化氢中毒装备 1 0.1517

有少量装备不足以人手一份 3

员工无防硫化氢中毒的装备,或装备失效 7

计算出的风险需要进行最终的分级,以便于实际应用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依据公式R= P×L=∑PiWi×∑LiWi 硫化氢中毒风险分级最终的分级标准如表3-3所示。

3-3风险等级及分级标准

R值 风险等级

R<4 Ⅰ(安全区)

4<R≤16 Ⅱ(低危区)

16<R≤36 Ⅲ(中危区)

R>36 Ⅳ(高危区)

4、硫化氢泄漏应急处置措施

硫化氢泄漏事故应急处理的原则:救人第一、立即报警、及时疏散、工艺优先、喷水稀释。

当硫化氢泄漏后,首先组织人员对现场中毒人员进行救援,减少人员伤亡。在组织人员救护的同时,要立即向消防队报警,消防队立即出动特勤大队(处理化学泄漏的专职消防队伍,同时兼有气防站职能);如有人员中毒,还应报医疗急救电话。在报警的同时,要立即报装置领导、厂生产调度室以及相关人员。当班班长迅速组织进行工艺处理,切断硫化氢来源,同时组织相关操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对泄漏点进行喷洒雾状水,以稀释硫化氢浓度。

(1)现场救护中毒人员

①硫化氢泄漏后,立即启动控制室正压通风系统,防止硫化氢扩散到控制室内,确保控制室为安全区域;

②硫化氢泄漏后,立即通过广播召集现场人员到控制集合,立即清点人数;

③根据控制室人员分布系统,确定未回控制室人员的大致位置;

④班长或值班长立即组织人员到现场进行搜救;

⑤将中毒人员抬到控制室利用心肺复苏仪进行救护;

⑥在利用心肺复苏仪抢救的同时,转移中毒人员到救护车进行进一步医疗救治。

(2)现场警戒与人员疏散

①在班长指挥下,岗位人员迅速佩带好空气呼吸器,在装置周围以及进入装置区的主要路口设置警戒区,禁止一切人员和车辆进入,并根据泄漏扩散范围的变化及时调整警戒区域;

②利用控制广播呼叫,立即疏散装置内的人员。人员在撤离时,不能简单地遵循向上风向撤离原则。处于上风向、侧风向的人员沿上风向撤离,下风向人员应向侧风向或继续向下风向撤离;

③厂调度室根据硫化氢可能扩散的范围,疏散周边装置人员。所有疏散人员必须佩带好用于逃生专用的呼吸防护品,如自吸过滤式半面罩,确认到达安全区域前,不得摘下。

(3)工艺处理

①硫化氢泄漏应该首要处理是切断硫化氢来源,一旦通过DCS系统不能切断硫化氢,要立即组织人员到现场关闭调节阀前的截止阀,如需要人员进入泄漏现场进行关阀操作,必须穿戴好全密闭式防化服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②停止上游设备进料,如停止酸性水汽塔酸性水进料;

③降低上游设备(塔、反应器)温度,如停止蒸汽加热,全开冷阀,停止热料供给等;

④与下游设备切除。如酸性气分液罐泄漏后,与硫化氢燃烧炉切断。

(4)现场处理

①对准泄漏区域,大量喷洒雾状水,以吸收、稀释空气中的硫化氢,降低硫化氢的浓度;

②如废水量过大,启动环保二级防控系统,将污水收集到污水处理系统;

③所有参与现场处理的人员,必须穿戴好全密闭式防化服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5)消防处理

①接到报警后特勤大队立即穿戴好空气呼吸器、全密封式全化服出动;

②首先到控制室,也是唯一的安全区域,成立应急救援抢险指挥部;

③立即开展现场侦察,确定有无人员仍然在现场,同时查明泄漏的部位;

④根据硫化氢扩散范围和已经设立的警戒区,决定是否扩大警戒区域;

⑤立即组织消防人员对泄漏区域喷洒雾状水,以溶解和吸收硫化氢;

⑥同时,组织消防人员利用屏障式水枪进行隔离,阻止硫化氢向外扩散;

⑦组织人员对泄漏点进行封堵。

5、结论

鉴于硫化氢中毒风险分级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体系,从石化企业硫化氢的来源和分布特点入手,利用风险定义的评价方法,从硫化氢泄露的概率和泄露后果两方面,根据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硫化氢中毒风险分级模型。硫化氢泄漏后为了更好保证人员财产的安全,并确保环境受到最小的污染,从五个方面提出了降低硫化氢泄漏危害的控制措施,相信通过适当的防护和控制措施,在今后遇到硫化氢泄漏的情况,会把风险和损失控制在最小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张敏,李涛,陈曙等. 我国硫化氢中毒的特点与控制对策[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5,30(1):12-14

[2]贾淑梅,马明英,刘学成.某石化厂H2S的潜在危害及防治[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6,24(2):72-74.

篇12

在对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过程中,目前大都采用的主要是以检查表法为主,结合现场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情况进行评价,但这种方法只能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情况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分类,分为“合格”或“不合格”,无法对目前企业职业病危害风险做出精确的评估。国内的相关研究将美国道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指数法,英国帝国化学公司蒙德工厂的蒙德评估法,日本的六阶段风险评估法等国外的风险评估模型应用到职业卫生评价工作中,虽然这些方法能够减少评估的主观性,使评价准确度提高,但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和安全评价工作有着明显的不同,同时这些理论或多或少在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可操作性不强。

在职业卫生现状评价过程中,通过对企业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结合工艺流程、生产情况和劳动定员的调查,评价人员需要综合考虑职业危害的可能性(接触时间和接触强度)、危害的严重性(健康效应)以及接触人数和防护措施的情况。我国相关学者在参考英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美国职业接触的评估和管理策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建立了工作场所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公式:风险指数=2健康效应等级×2暴露比值×作业条件等级,其中健康效应等级划分标准见表1;暴露比值=平均实测值/职业接触限值;作业条件等级=(暴露时间等级×暴露人数等级×工程防护措施等级×个体防护措施等级)1/4,等式右边各项划分标准见表2。职业危害风险指数大小划分为5级,分别是无危害(~6)、轻度危害(~11)、中毒危害(~23)、高度危害(~80)和极度危害(>80)。企业现场职业危害风险级别以风险指数最高的为准。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中抵消风险因素

风险抵消因素是通过防护设施、管理手段等减轻危害的因素,即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

结合国内相关学者在广州市制定的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质量评分体系,对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的现状进行评价。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质量评分体系,初步拟定为组织管理、预防措施、监督检测和健康监护4类共18项,采用的是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确定因素的权重。通过计算权重对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进行分级,以0.6、0.7、0.8和0.9为界将职业卫生管理质量划分为不及格、及格、一般、良好、优秀5组,见表3。

职业病危害现状风险综合评估

以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中固有风险因素的分级作为横坐标,分别是无危害(~6)、轻度危害(~11)、中毒危害(~23)、高度危害(~80)和极度危害(>80);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中抵消风险因素的分级作为纵坐标,不及格、及格、一般、良好、优秀5组,建立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分级综合判断表,见表4。表中A代表轻微危害;B代表一般危害;C代表较严重危害;D代表严重危害。

结语

篇13

关键词:围术期;风险评估;手术;麻醉分级

围术期患者所具有的外科病变及并发内科病变、手术创伤和、麻醉及对应处理等均会产生病理生理变化,从而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影响作用。对患者实施麻醉处理及手术治疗前,应按照其自身基础病变、生理状态、麻醉和手术可能对患者机体产生的影响等,因此每位实施麻醉手术患者均需进行正确且全面性术前评估及风险预测,由此实施术前准备、选取适宜麻醉方法及手术方式、有效预防围术期相关并发症等并予以合理处理,对于减少围术期死亡率、增加麻醉手术安全性具有关键性作用[1]。

1、国内外麻醉手术术前评估和风险预测标准

美国麻醉医师学会体格情况分级:Saklad在1941年提出按照患者自身健康状态及疾病病变程度,实施术前评估,按照7级进行评估分级。在1963年,Dr ipps将评估分级进行修订,缩减到5级,而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采用了这种分级标准,将其命名为“ASA体格情况分级”,是目前术前评估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应用标准。ASA体格具有较为简便分级方法,在应用中较为方便,对于每一位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术前评估时均较为适用。

全身情况分级:此分级方法为我国临床实践中按照患者接受手术麻醉处理是的耐受程度经验而总结的,患者全身情况根据经验结果可以分成两类4级,其标准与ASA分级具有高度相似性。

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评分标准:1985年,Knau s等人首先总结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Ⅱ),此评价标准包含3个内容:急性生理学评分指标、年龄指数与慢性健康状态,按照得分多少评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疾病程度更加严重。

患者生理学及手术严重性评分系统(POSSUM评分系统),Copeland等总结分析大量手术资料,在经验基础上研究而出,此评分系统包括12项术前生理学评分及6项手术严重程度评分。评分标准按照各个指标实际改变程度分成4级,相应分值为1,2,4,8分。而在此评分系统应用基础上,得到一定修正,分别为P-POSSUM评分系统(1996)、Cr-P OSSUM评分系统(2004)。在临床实际应用中,POSSUM评分具有一定程度局限性。经研究发现,采用P-POSSUM评分系统对死亡率进行预测时,其结果与术后实际死亡率并无明显一致性,Da s等人经研究发现,P-POSSUM评分系统对于接受妇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并无适用性。研究显示,此种评分系统对于小儿患者评估并无适用性,而且POSSUM评分系统需要采集各个生理学指标,且采集时间应尽可能接近手术时间,要求采集资料数据具有较高完整性,若缺失其中任何一项数据往往均会对评分结果造成一定不利影响[2]。

2麻醉分级标准

目前,ASA体格情况分级及手术治疗患者全身情况分级得到较为广泛应用,但所应用的分级因素并无手术创伤、年龄等对围术期患者安全具有较高影响的一些因素,所有存在较为显著局限性;而且A PACH E Ⅱ评分和POSSUM评分在应用中具有一定复杂性,临床中患者实际的血压、心率等均存在较为明显波动性,经大量研究发现,此两种评分系统对于手术治疗后及危重患者评估具有良好适用性[3]。

麻醉分级标准是按照患者全身情况分级(ASA分级)、手术分级、患者年龄分成4级标准,主要标准如下所示。1级:患者全身情况1类1级或ASA1级,实施1类手术治疗,患者年龄范围10-49岁,进行麻醉处理及手术治疗风险较小。2级:患者全身情况为1类或ASA1-2级,实施1-2类手术治疗,或年龄范围为3-9岁、50-59岁。其中有一项为2级(类)或年龄在标准内为2级(类)。实施麻醉处理及手术治疗存在一定风险性。3级:患者全身情况为1类、2类1级或ASA1-3级,实施1-3类手术治疗,或年龄范围1-3岁或60-79岁。其中一项达到2级(类)或年龄在标准内为3级(类),实施麻醉处理及手术治疗存在较高风险性。4级:患者全身情况为1-2类或ASA1-5级,实施1-4类手术治疗,或年龄低于1岁、>80岁者。其中一项为4级(类)或年龄在标准内为4级(类),实施麻醉处理及手术治疗存在极高风险性。

参考文献:

[1]高强,窦倩慧,方超,等.影响结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18(2):159163

篇14

关键词:危害识别技术;工伤事故;预防

河南油田现有员工3万余人,活动范围覆盖国内16个省区、国外7个国家,是一个以原油生产为主,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国有企业,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连续作业、点多面广等典型的高危行业特点。因此健康、安全与环境(以下简称HSE)管理工作始终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如何有效遏制工伤事故的发生,保护员工在生产中的安全与健康,确保生产安全有效运转,改善企业的整体形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HSE管理首要探讨和必须解决的管理课题。HSE体系建立和运行的基础、核心是不断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因此,危害识别技术对提高企业HSE管理水平、预防和减少工伤事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危害识别工作一是体现风险管理的思想,使企业管理上档次,二是为HSE管理体系运行提供基础,也是企业履行法规要求和HSE承诺的需要。

一、危害识别技术要点分析及控制要求

1 策划准备技术要求

策划准备是危害识别的计划管理环节,关键有三点:一是危害识别必须服务于HSE管理,应策划编制工作方案,明确目的、范围、时间及各级人员工作责任等;二是尽可能详细收集相关资料,分类整理列出清单,如:设备设施、作业活动、人员(岗位)、物料、环境因素、法规制度目录;三是开展危害识别方法、危害分类标准知识培训,提高全员危害意识和技能,确保相关人员正确开展岗位危害识别工作。

2 危害辨识技术要求

危害辨识是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和输入环节,目的是全面识别危害,关键有四点:一是选择适合的识别方法,既满足评价目的和对象需要,又能保证员工正确运用。一般采用经验分析(询问交流、现场观察、查阅记录等)与系统方法相结合(如活动、操作、检维修选用JHA,设备物料适用SCL、装置系统选用FMEA方法等);二是坚持动态识别与定期识别相结合,危害识别应充分考虑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和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三是采用统一识别表单,按照危害因素分类标准,辨识并登记与各项活动有关的危害因素(可能引发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特征等),重点分析谁会受到伤害以及如何受到伤害;四是坚持全员参与,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内容范围应覆盖企业的产品、服务和活动过程,包括法规要求及相关方活动的危害等。

3 风险评价技术要求

在危害识别的基础上,依据法规标准要求,选择、建立适宜企业的风险评价方法,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和分级的过程。关键有三点:(1)风险度矩阵是目前被普遍采用的适宜于企业自主评价的半定量评价分级方法,通过对风险的可能性L(1~5)、严重性s(1~5)进行判别赋值,计算风险度并分级(风险度R=严重性S×可能性L)。(2)坚持群众评价与专业评价相结合,即:员工识别评价、各级审核评价、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审核、评价机构专业评价相结合,系统、科学评价业务活动过程风险。(3)分级筛选建立危害因素清单,编制风险评价报告,对识别的危害因素应按人的不安全行为、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的环境条件、管理缺陷进行归类,按风险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分级报告和备案。

二、河南油田危害识别的应用探索

1 开展初始状态评估,为体系建立提供依据

初始状态评估的目的是全面系统分析企业HSE现状及管理状况,为建立HSE体系、制定方针目标提供基础依据,核心是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因此,油田HSE体系建立时,用了3个月时间,开展初始状态评审工作:辨识、获取适用的HSE法律法规要求,评价法规符合性;全面识别油田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HSE危害因素,评价并确定存在的重大及不可容许的风险;调查油田HSE管理状况,包括组织机构状况是否合理、HSE有关规章规程是否完善、以往事故事件及职业病“四不放过”处理情况等。

2 建立危害识别制度,实施隐患项目分级治理

建立危害识别与隐患治理机制,理顺职责、程序,明确管理要求,规范工作流程:按照“人、机、环、管”四要素,每年定期开展全员危害识别,基层识别出的隐患,首先由基层评价筛选和治理,基层治理不了的,上报二级单位,由二级单位评价筛选和治理;二级单位治理不了的,上报油田组织安全评价、立项治理。

3 开展全员危害识别,动态辨识存在的各类风险

按照安全风险大小将油田二级单位划分为重大、较大和一般安全风险单位。规定重大、较大安全风险单位每半年开展一次全员危害识别;一般安全风险单位,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员危害识别。对非常规的业务活动、工作环境和操作条件(特殊作业,新探区作业,恶劣气候条件下作业等)和工艺技术、施工项目、设备装置、环境条件等发生变更时,及时进行动态危害识别。目的是识别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缺陷和环境不安全因素。使每位员工对本岗位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控制措施做到心中有数。

4 实施风险评价分级,制定风险削减控制措施

运用风险度矩阵,判定可能性L和严重性S,计算风险度,把风险划分为不可容许、重大、中等、可容许、可忽略5个等级。对不可允许风险(R≥20),进行停产治理;对中等以上风险(R≥9),进行限期治理,并落实防范措施;对一般风险,制定防范措施,从管理措施上加强预防。对管理缺陷、环境不良,主要采取完善制度、加强监管的办法进行解决;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定期举办“三违”学习,班实施针对性学习教育;对物的不安全状态,实行限期整改和分级治理。

三、危害识别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培训不到位,员工防范危害意识、技能较低

主要表现:未按要求组织专业培训,识别人员对于工作危害分析、安全检查表等常用方法不熟练;各单位对危害识别的理念、方法、技巧缺乏系统了解和实践经验,组织的培训效果不理想;缺少开展危害识别的指导性文件,特别是对基层岗位如何开展危害识别缺乏有效的指导。

2 认识不到位,危害识别缺乏主动性

主要表现:对危害识别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危害识别的范围广、涉及单位多、工作量大,对危害识别存在畏难、抵触情况;存在恐惧心态,认为找出自己岗位中存在的问题后,可能影响单位荣誉或害怕领导追究自己的责任,避实就轻,不愿意将危害识别出来;风险控制措施不落实,在开展危害识别和风险

评价后,装订成册放在资料盒中备查,便认为完成了任务。

3 识别不完整,不能有效识别风险

主要表现:识别范围不全,遗漏重大风险,如只注重作业活动、工作场所等的识别,忽视对法规及相关方危害因素识别等;方法运用不当,不能有效识别危害,如只用]HA(工作危害分析),不会使用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无法对关键装置等设备方面深层次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风险度计算不客观,对管理提供错误导向,如可能性和严重性取值偏高偏低,导致与实际不符,真正风险找不出来,个别非重大风险侵占计划、资金。

4 危害识别与日常HSE工作脱节

主要表现: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方针目标、隐患治理计划时没有考虑危害识别的结果,危害识别与HSE管理策划存在“两张皮”现象,危害识别不能融入日常HSE工作中,在实施特殊作业、项目施工等直接作业活动时危害识别不到位,直接作业环节风险事件无法根除。

四、持续改进危害识别的对策措施

1 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危害识别工作

领导重视并参与是提高危害识别工作质量的前提。各级领导对本单位HSE工作心中有数,首先要对单位存在的危害及风险心中有数,因此领导不仅要确保必要的资源、政策支持,还要参与到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中,以强势推动全员危害识别工作。全员参与是危害识别有效实施的关键。危害识别的最终目标是杜绝事故发生,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组织每位员工积极参与,识别岗位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工作环境存在的危害,对岗位危害和风险心中有数,从而达到“事前预防”的目的。

2 规范管理,建立危害识别常态机制

建立完善危害识别与隐患分级治理工作机制,规范基层“培训、识别、评价、控制”工作流程,统一方法和实用表格,指导基层单位开展识别及评估工作。坚持PDCA管理原则,建立危害识别动态循环模式,围绕HSE的运行,持续动态开展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工作,及时识别更新危害信息,制订、实施并保持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使HSE风险始终处于可控、受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