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基本面分析范文

企业基本面分析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企业基本面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基本面分析

篇1

以交易为核心

首先,如何达成“交易”是整个生态的核心。换言之,所有的生态活动应该最终指向交易。2013年,这个观点争论挺大的,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互联网是流量为王,以流量为核心。但现在认可我这个观点的人越来越多了。

那么,哪些是交易呢?在我的理论框架中广告不属于交易。我认为,交易可分为这三大类:实物交易、服务交易和金融交易。金融虽然也是服务的一种,但是因为金融业的盈利模式和风险控制和一般的服务很不一样,并且受到严格监管,所以我把它单列出来。

1

实物交易也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线下交易,比如一家汽车制造厂商,找新浪做广告,然后指向线下卖车交易;另一种我们谈论更多的、跟互联网有关的方式是电商。

2

服务也分线上和线下。现已盈利的线上服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游戏,另一种是交友或者是婚恋。线下服务就是现在最火的O2O服务。

而实现交易有一个巨大的壁垒,就是信息。交易本身附带着大量的信息,信息的丰裕凸显出注意力的价值。为了达成特定交易,就需要获得用户的注意力,就必须通过“导流”,所以,信息的导流对于交易的最终达成至关重要。

就像一个水库的导流,导流首先要有水库,然后要有渠道。信息的导流也是一样的,既要有“人群”,还要有“渠道”。

以人群为基础

人群有四种分类:

1

全人群,即所有人都要使用。比如谷歌在评价新项目的时候,会依据“牙刷原则”,即公司做出来的产品,能够让全世界一半的人每天使用两次。这意味着,Google将自己产品定位于全人群。

2

基于社交工具的聚合人群,比如我们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以及各种各样的微信群分享内容来导流。

3

线上社区,就是用户根据自身兴趣或者特点,而形成的各种线上社区。

4

线下社区。我们家小区里好多的朋友,就是通过微信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形成线下社区。了解了不同的人群之后,我们就要考虑通过哪些渠道将这些人群导向交易。

以渠道为纽带

渠道有三种方式:

1

用户主动模式,是指用户自己主动去寻找信息,也就是“搜索模式”。百度和谷歌都是成功的通过全人群的搜索导向交易的商业模式。

2

用户被动模式,就是交易信息并不是用户有意识想要的,而是不经意间被推送的。最传统用户被动模式的就是广告。另一种用户被动模式是“导购”。现在出现了大量的垂直导购网站,最火的比如母婴系列导购网站,就是通过向妈妈们推荐给小孩和妈妈自身需要的产品,将流量导给电商,从而收取佣金或广告费。

(1)导购模式先将线上线下的人群进行纵横的分类。可以依据人所处的不同生命阶段来将人群进行垂直分类;也可以对人群进行横向分类,比如说爱好旅游的人群、打高尔夫球的人群。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做线上社区都需要对人群进行重度细分。

(2)然后形成渠道内容。有三种内容形成的方式:UGC(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这是大量传统社区使用的方式;PGC(Professional-generatedContent,达人推荐内容),这种方式是以达人为主导,比如说穷游网;但我我认为未来一定会走到DGC(Data-generatedContent,数字匹配内容)模式,通过人群信息的采集来匹配平台自由数据库,以生成用户所需内容。

3

用户互动平台。它通过用户参与来形成一个广泛互动的交流平台,连接人群端和交易端。这是传统制造业能成功升级的关键所在。通过打造一个用户互动参与的平台,将人群需求与生产能力连接起来,打通从人群到交易的整个过程。虽然目前已出现了一些企业级的互动平台,如小米,但非常可惜的是,市场仍然缺乏一个平台级应用,一个可以适用于各类公司及场景、可以定制的用户互动参与平台。

基本运行机制

我们下面进一步来说明人群、渠道和交易这三者之间的运行机制。一般来说,一个交易是从人群的需求开始,通过渠道的信息导引,最终到交易端的交易完成,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从信息到交易的交易促成机制。

另外,在交易完成之后,交易信息、渠道信息及其交易体验会返回来影响人群端的行为,这个过程叫做信息反馈机制。在这两个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会形成大量的数据,在数据层形成人群、渠道和交易端的有机融合。

关键与趋势

面对人群端、渠道端、交易端的众多应用,如何评价是否是一个好的应用,处于不同环节应用的成功关键是什么?我认为,做人群的产品一定要实现“高频”,做渠道的追求“精准”,做交易场景的追求“便捷”。目前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中已有这样的基因代表:人群端的基因代表是腾讯,渠道端的基因代表是百度,交易端是阿里。BAT各占一头,他们把自己的环节经营好了,就能做到的千亿级以上的公司。

如何做好这些不同类型的应用?做人群端的,关键是要懂得人性,做渠道端的关键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做交易端的关键是设计用户友好的场景来促成交易和支付。

各端应用的收入模式是什么?人群端主要是靠广告及增值服务,渠道主要是靠广告、佣金和导流费用,只有交易端能够形成利润。我们再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在整个生态里面,如果没有交易环节,整个生态就没有收入。而在人群端和渠道端实现的收入,本质上说都是交易利润分配的。换句话说,在交易端能够赚1元钱,才可能有机会分给渠道2角钱,分给人群3角钱,但如果没有在交易端赚的1元,前面环节是无法获得收入的,整个生态就会崩溃。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所有的产品最终必须指向交易的原因。

未来做人群的,最核心的就是要了解用户的模糊需求,即使用户不主动提出需求,但是公司仍然能知道。例如通过人群画像、通过数据采集的各种方式,能够分辨出用户的模糊需求,然后在渠道端把不同人群的信息给融合起来,达到数据链匹配,最终导向柔性生产。我觉得这是未来的一个大方向。

现在很多人都说以后若没有技术,估计很难创业了。我觉得大家都有创业机会,做人群的人,未必需要有很多技术,但一定是有情怀的人,比如文青就是很有情怀的一类人;但如果做渠道和数据,最好是工程师,最好懂技术;而做交易的可能是个商人,有商人的特质。

比如BAT,做微信的张小龙确实是一个很有情怀的人,李彦宏就是一个工程师。马云肯定是一个商人,能细致地考虑并安排好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所以,大家都有机会,只不过要挑适合你们做的事情。

“互联网+”下的产业链整合

刚才我讲的是一个二维层面的状况,未来我们需要从立体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就是不仅从一个简单的端,而是从一个层面来考虑。

在人群层,我们最重要的考虑是,做的产品能多大程度聚合社群。在全人群的空间里面,每个人或者人群都是一个信息采集点,这个人不仅是指自然人,也可以是公司,是法人。这些人和人群会有大量的行为和信息,我们需要把他们聚合在某一个社群里面。

举个简单例子,许多人都喜欢旅游,我们有没有办法把这些喜欢旅游的人给聚合在一起?这就需要有一帮有情怀的人,通过一些讲故事的方法,将这样的社群聚合并构建好。在有了社群后,我们就可以采集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并进行数据画像,然后这些信息就会归结到渠道层,以进一步进行大数据的融合。

大数据融合的关键是,在这个社群,或许只能采集到一部分信息。而另一个社群里,也许能采集到另一部分信息,这两部分信息一叠加起来就可能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数据点,就可以拿来促成交易了。在数据层融合了很多大数据之后,就可以指向下面的很多具体交易。

有了大数据融合的支持,未来的产业链整合可能完全不同于传统方法。以前产业链的整合都是这么做的:比如说我是卖轮胎的,为了把轮胎做好,我就去买一个橡胶厂,这就是纵向的业务整合。另一种整合是比如我在深圳做超市的,看到东莞也有做超市的,就把它合并了,这种是横向的业务链条整合。

而未来可能未必如此。在未来,也许会将卖汽车、卖豪宅、卖高端的医疗产品,这三个原本非常不相关的业务放在一个集团里面。因为当这个集团掌握了大量高净值人群的核心数据,就可以通过这个数据点来映射可以由这个数据点所涵盖的各种业务,以此进行产业链整合。这不再是以前所说的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而是要进一步考虑数据层映射下来的数据“融合效应”和“溢出效应”。

所谓溢出效应是指,我卖豪车的可能有一堆高净值人群的数据,我有这堆数据之后,下一步的扩展不仅仅是开更多的4S店,我还有可能会买一家高端医院,专门来服务这些人群。并且我知道他们有什么样的需求,还可以跟房地产商合作,根据这些人的具体偏好来做设计产品。

所以在未来,产业链整合的制高点其实是数据归结点的控制。你控制了多少数据,就意味着你可以整合多少产业链。所以,信息采集点的铺设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现在,我们数据采集点的铺设做得还不够好,但其实这也给大家留下了巨大的创业空间。大家可以想想,如果有一个好办法,能采集不同的信息,并且聚集起来,这绝对是一门好生意,会吸引到很多投资。

根本原则

讲完了互联网生态基本情况,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评估公司价值的根本原则:站在哪里,朝哪个方向,离什么交易最近。

“站在哪里”是指,所做的是人群端,渠道端,还是交易端。公司是站在什么细分市场里面做什么样的事情。

“朝哪个方向”是指朝向哪个具体的交易,应该跟谁合作才能够让交易能够最快的促成。

“离什么交易”是指所朝向的交易的市场规模。我们要看所指向的交易是十亿的市场规模,还是万亿的市场规模。还要判断这个交易是高毛利还是低毛利,是一个很累的交易还是一个很简单的交易。所以离什么样的交易最近非常重要。

“最近”是一个关键词,我们在互联网思维里面,经常会听到“唯快不破”,“唯快不破”以前更多谈的是速度上的迭代。但什么是最快的,直线是最快的。所以,我想说的是如何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实现闭环,就是要找了一个好的方式,离所需要的交易最近。

互联网平台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基于我们以上对互联网生态的理解,如何提升我们的财务分析能力呢?我举几个例子,这是2013年年报,这是最新的季报。去哪儿去年亏了1.9个亿,今年一个季度就亏了4.2个亿。优酷、京东、微博也是巨亏。很不幸,我们很多互联网公司都亏损,那该怎么看?是公司盈利能力不行,还是公司其实不错,但我们的财务信息有重大缺陷,没办法去体现它的价值?如果是后一个原因,我们就改变和提高我们的方法,发掘公司价值。

网络效应

传统的许多行业是线性关系。但互联网平台公司是另一种形式,存在网络效应。平台公司通常有超过两边的市场。举一个双边市场的例子,比如淘宝就连接了卖家和买家。

网络效应是指某一个单位增加,会引起其它单位的增加。举个例子,比如微信,越多人用微信,就有更多的人会使用,这就是一种“同边网络效应”。另外还有一种网络效应,当买家越多,就会有更多的卖家出现,接着就会有更多的买家,这种被称为“跨边网络效应”。无论是同边网络效应,还是跨边网络效应,都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财务目标

有了对互联网平台的一点基本知识后,我们来谈一下财务分析。首先谈财务目标。一家公司一定是有财务目标的,互联网公司和传统公司的财务目标有极大的不同。比如我要投资做一家发廊或小卖铺,第一句话我就会问,什么时候回本?什么时候开始赚钱?传统行业追求的是“短期赢利”。

互联网公司不一样,互联网追求的是“我要活着”。因为在每一个细分领域,往往不会有超过两家公司,“赢家通吃”。传统市场就好多了,能允许多方共同分享。如空调就有格力、长虹、奥克斯等等。既然财务目标不一样,那么我们做财务分析也就不一样,对于一家公司估值的方式也不一致了。

以“去哪儿”为例

接下来我来讲互联网平台公司财务分析的具体方法。我们以“去哪儿”公司为例,这个公司的盈利情况很差,其财报显示,2011年亏损了4100万,2012年亏损7500百万,2013年是亏损1.5个亿,就是说这家公司亏的越来越多。

“收入结构”决定赢利模式

我们第一步是看收入结构,收入结构决定赢利模式。去哪儿最大的一块叫P4P收入,即用户每点击一次去哪儿网的点击,去哪儿就会收取旅游服务提供商一定比例的费用。所以本质上,去哪儿是一个广告公司,它就是导流量的。刚有同学跟我说它跟携程很像,我们再看携程,携程赚的是酒店预订和机票预订,它赚的是佣金。去哪儿卖的是广告,携程赚的是佣金,这显然是不一样的。

去哪儿把这种模式称为比价搜索平台,来收取点击服务费,这跟百度很像。携程实际上是把线下的旅行社搬到了线上了,将原来要线下填单子或者靠打电话订机票的服务方式,改变为线上买机票订旅馆,所以携程仍然是以传统的旅行社模式来赚钱。所以我们不分析这个结构的话,有可能以为他们是一样的,其实他们的内核是完全不同的。

“成本结构”决定平台延展性

我们第二步是看成本结构,成本结构决定平台延展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如果固定成本比较高,那就意味着平台的延展性比较好,收入越增长,毛利率就越高。简单点说,我如果投了一笔钱进去,再也不需要投钱,那么我多卖一个人,我的平均成本就会更低一点,毛利率就更高一点。平台延展性对一家公司能够持续,并且对某些不可预料的爆发点能作出快速反应,有决定意义。

从图7看出,优酷的收入在2011年到2012年收入增加了100%,但宽带成本增加了61.5%,所以宽带成本的固定性很强,而内容成本增加了203.3%,所以内容成本的变动性很强。进一步讲,如果我们要给优酷提建议,那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变动成本增速远高于收入增速。如果你们去一家公司做尽调,要把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分析清楚,看它的平台延展性怎么样。总成本一定,固定成本比例越高的话,延展性就越好。

调整毛利率

会计有一个重要原则叫配比原则,就是收入和成本要匹配,若公司一年发生100万的收入,要弄清楚需要多少成本以匹配。但是互联网平台公司和传统公司的成本配比是不一样的,我们对毛利的概念就要去拓展一下。一家互联网公司为了达成交易,引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就是说你的用户数量和收入往往是和你的营销费用紧密相关的。如果哪一天营销费用下降了,用户数也跟着下降,根据配比原则,由于是用营销费用来驱动收入,那么营销费用就应该进入毛利率的计算中。传统的毛利率计算方法是收入减去成本,除以收入,我们发展出了一个指标叫做“调整后毛利”,即收入在减去成本后,还要再减去营销费用,除以收入。

我们来对比去哪儿和携程(见图8)。去哪儿的调整前毛利率在80%以上,高于携程的毛利率。但调整后发现,携程的毛利率都在在50%以上,而去哪儿只有30%多,从这个指标我们可以看出去哪儿较携程要差一些。这说明去哪儿需要大量的流量购买来实现交易,而携程整体竞争力更高。

网络效应的计量

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指标来计算网络效应。

1

单位活跃用户价值(营业收入/活跃用户总数):它体现的是单位活跃用户带来的收入,网络效益越好的话,它用户价值就应该越高。

2

用户活跃度(活跃用户数/用户总数):体现的是总用户中活跃用户所占的比率,如果是一个好的平台,这个指标肯定要更高一些。

3

单位营销效果(用户总数/(营业成本+营销费用)):就是我每花一块钱能带来几个用户。在极端情况下,我什么钱都不用花,用户就纷纷而来,我们把这种流量叫做自然流量,不然的话我就要购买流量,就要做营销了。我们要拿用户总数除以我们所有的投入,即营销费用加上营业成本。

分解模型

我自己做了一个指标,现在也有越来越多人在用,叫做“投入毛利率”(调整后毛利/(营业成本+营销费用))。资产负债表在互联网公司不好用,因为它每有一块钱都要用掉,用掉了还不能确认为别的资产。比方说现在投了500万进来,我这500万拿来买车了,我就有500万资产,但我用来招了一堆人来写代码,我就1分钱资产都剩不下,但我确实投了500万。因为它最终形成的资产可能非常的小,但投入可能非常的大,所以资产负债表就不好用了。因此,我们在考虑一家公司实际的经营业绩的时候,应该考虑它是投入多少,投入能带来多少毛利。所以我发展出了“投入毛利率”的概念,而不是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或者所有者权益。

见图9,投入毛利率可以分解成四个指标,它等于调整后毛利率,乘以单位活跃用户价值,乘以用户活跃度,乘以单位营销效果。

见图10,根据去哪儿2010年到2013年的数据,调整后毛利率从44.8%现在提升到了2013年的53%,这好像跟我们一开始看财务报表的感觉不太一样,我们之前看到的财务情况是越来越差。但其实我们分析越来越差的原因是加大研发,还有一部分股权溢价之后记录到了管理费用,后者是一次性的。在我们进行调整后,发现其实这家公司的状况是越来越好了。所以研究公司,用什么角度来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在将这个调整后毛利率分解后,我们发现去哪儿最重要的改进是单位活跃用户价值提升了。2010年的时候,单位活跃用户才花9.8元,2013年花了14.6元,这个很好。但是单位营销效果越来越差了。2010年的时候花1元钱还能带来0.84个人,2013年我只能带来一个0.52个人,这说明该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流量越来越贵了。

下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根据上述分析来给去哪儿提一个建议?我个人觉得,其实去哪儿稍微提高用户活跃度是不是比较简单,我个人不太喜欢去哪儿,我觉得第一是客服确实太差,第二是里面报价太混乱,所以很多人用完一次就不用了。去哪儿如果能够将用户留住,将用户活跃度提升30%,那么利润就会提升50%,那多好了。

一个好的财务分析方法,第一能够用一种新的角度看一家公司的报表;第二,我们是要发现他公司价值增长的原因在哪;第三,为公司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调整研发费用

此外研发费用也是一个问题。财务会计有一个缺陷,为什么买一辆车可以说是资产,但找人写代码就是费用?这种道理在互联网的时代里是站不住脚的。我们要考虑,能不能用某种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将支出的研发费用调整为资产?根据多年的会计、金融的研究,大家都觉得研发费用应先资本化,后费用化。我们先把过去三年所有的研发费用资本化,然后再摊销,其实更符合公司价值。

见图11,数据显示去哪儿原来2010年亏损了4100百万,2012年亏损7500百万,2013年是亏损1.5个亿。但如果我们调整了去哪儿研发费用后发现,2012年公司其实是赢利1190万,2013年就亏了3000万左右。这个亏损主要是因为公司2013年上市,高管手上所持有的股份溢价,计入了管理费用而造成的。这家公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并非如我们之前所说的每一年都亏损,并且亏损越来越大。

公司在生态圈中的地位

从财务报表中,我们还可以分析出公司在生态圈中所处的地位。如果公司在生态圈里是有话语权的,最简单的是公司能欠别人钱,别人不欠公司钱。如果别人谁都能欠公司的钱,公司什么钱都收不回来,那确实没有江湖地位。公司的应收账款比较小,其话语权就比较大;若应付账款比较小,则话语权就比较小。

2012年,去哪儿无法预收别人的钱;但是携程每做1元钱生意,就要预收3分钱,有预收款说明很不错。2013年,去哪儿做1元钱生意,别人会拖欠它2角钱,携程则预收别人9分钱。去哪儿基本不拖欠别人的钱,但2012年携程每做1元钱的生意就能拖欠别人0.12元,2013年可以拖欠别人0.23元。总体来说,携程在整个生态圈里的话语权是要高于去哪儿。

我们小结一下:第一,去哪儿大量的流量都是买来的,调整后的毛利率是远低于携程的。第二,通过应收应付的分析,去哪儿在生态圈里面的话语权也很差。

投资与平台布局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公司的投资与平台布局。通过从年报中看到一家公司的子公司和关联方情况,从而了解其平台布局。我们可以分析出它的子公司和关联方是提供流量还是提供收入。

篇2

【关键词】铁路企业 全面预算 成本控制 改进措施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对现代企业成熟与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管理系统,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主要方法。然而,我国铁路运输行业作为全国计划经济成分最多的行业,其预算管理较一般行业有其极大的特殊性和不易操作性。本文着力探讨铁路运输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方法,为基层铁路运输企业提供建设性意见。

一、基层铁路运输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的必要性

(一)铁路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铁路局的经营管理比较薄弱,运输生产中的资产使用效率不高,必须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进一步协调生产与经营,协调投入与产出,效率和效益的关系。

(二)铁路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随着铁路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推进,内外部关系更为复杂,需要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进行综合考虑和平衡,实现人,财,物资源的协调统一。

(三)路局直管站段的需要

实行路局直管站段改革后,一方面铁路局面临管理跨度大,管理单位增多,管理难度加大的新情况。必须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调动路局,站段两端管理的积极性,实现路局,站段两级管理规范,协调和有序。

二、全面预算管理下基层铁路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

目前,基层铁路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于正处于经营管理手段全面变革过程中的铁路运输企业而言,其成本费用预算管理与现代企业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有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的不足:

(一)传统的管理体制抑制了企业健全成本管理机制的主动性

目前我国铁路实行的管理体制仍然是政企合一、大而全的生产管理体制,会计制度自成体系,财务管理高度集中,全路一本账,统收统分统负盈亏,经营管理通过每年下达收入、成本、利润等指标计划实行严格控制。产权关系虚置,抑制了基层单位自主经营的活力,使基层单位淡化了成本管理意识,造成了基层单位市场经济观念淡薄,使之难以从成本经营的角度研究思考问题并自觉强化成本管理。

(二)成本管理仍停留在计划经济阶段,方法陈旧落后

传统的管理体制推行的往往是一种粗放型的经营方式,重安全,轻盈亏。运输成本实行总量控制,计划考核补偿的分级管理模式,年年根据水平法下达“一揽子”成本计划,缺乏科学性和指导性。且操作性极差,考核成本总量,轻视实际效益。基层单位只能被动地按成本计划静态控制,而不能主动地对成本及盈亏目标实施动态管理,把获得利润的重点放在争取成本计划上,致使成本逐年增加。

(三)成本管理定位缺乏战略性

铁路企业预算的目的性不明确。现行的成本管理在企业内充当的是一个小小管家婆的角色,其目的和宗旨是通过成本核算为降低成本,节约费用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把企业的各项资源控制在可控状态中,但实际上,大家往往只是关注上级的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对于其他的指标不重视或重视不足,基层单位为了完成经营目标,采用不规范的手段和方法,如折旧不按规定计提,多经收入冲减等,导致成本基础管理,固定资产的管理失去控制,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四)成本管理条块分割形不成联动机制,企业整体效益降低

运输企业机构重叠,财力分散,各自为政,企业整体功能肢解,“联动机制”既无法联动也无法形成合力,成本管理很难从整体上得以加强,生产经营的导向是行政命令而不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市场,管理的意识和行为是被动和从属的,而不是自觉和自发的。从成本管理的领域来看,现行的成本管理往往只注重运输生产领域成本的管理,而对技术、流通、投资,劳动力等领域,考虑不多。忽视了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对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管理范围狭窄,缺乏全方位的考虑。

(五)成本存在不适用性、不注重价值链分析,偏向单一成本控制,即预算的分析不健全

企业成本管理的哲学是成本引导定价。这种定价方法的理论依据是价格应满足成本补偿和实现目标利润两个目的,这种方法虽然保证实现企业的目标利润,却忽视了市场的需求,导致定价不准。铁路大多数基层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却容易陷入下列误区:重视生产成本的控制而忽略对营销成本,服务成本和后勤成本的控制;往往是分析客观原因的多,而对于自身没有查找原因;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相互之间沟通和掌握的信息不准,不实等。

(六)成本管理意识不强,没有形成各级、各部门以及全体职工的自我控制意识

尽管成本控制工作抓了多年,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把成本控制工作和自己的工作挂起钩来,认为自己不是搞经营工作的,成本管理与自己无关,思想上没有危机感、紧迫感,单纯的生产型的观念还没有改变,基层单位没有节约意识,工作中缺乏责任心,成本管理放任自流。

(七)预算的协调性比较差

在预算的协调性上,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依然习惯于重点关注周转量,收入等指标,而对其他指标,如工资和投资的分析研究就不够。二是各预算之间的协调与衔接不够,现在财务、计划、业务等部门在编制预算,制定规划,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政,缺乏多目标统一的远景规划,主要的方面缺乏衔接,使得基层铁路运输企业的全面预算的协调性比较差。

(八)预算的调整不透明、不及时

预算的调整是预算执行过程的重要环节,而在实际中,一是调整的程序上还不透明,不科学:二是预算调整的规则不透明,使得执行部门很难掌握预算的完成情况,不利于预算的执行,往往是年初制定下达预算,年底大幅度调整预算,失去了预算的真正含义。

(九)成本预算的考核不严格,没有形成奖罚分明的奖惩机制

运输企业的计划成本目标虽然纳入了经济责任制考核,但由于主客观增支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年年都说日子难过,可年年日子过得都不错的局面,也使运输企业的成本自主控制意识减弱,管理力度不到位,使得铁路企业往往只注重最终综合结果的考核,而对单项预算的考核不严格,约束力不强。

三、基层铁路企业成本控制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现实存在的全面预算下成本控制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作者相应提出解决方法即改革措施。

(一)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本管理目标体系

通过把市场机制引入到成本控制中,逐步实现以运输收入决定成本支出和以清算收入决定成本需求的收支利模型。市场价格决定成本消耗,反推出目标成本,计算出需求目标,强调逐级负责,动态调整,自求平衡,所有的增支项目因素由节支减支项目加以消化。在竞争中建立“运价驱动成本”方法,根据市场运价水平或政府控制的运价水平,倒推成本,并推行一系列的强化管理手段,这是提高铁路市场竞争能力,确保收支平衡直至盈利的根本措施。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向节约要效益,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二)建立责任成本制度,逐层落实目标责任成本

责任成本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成本管理制度,运输企业按组织结构划分为若干层次和部门,然后根据情况确定不同的责任成本中心。对每一个责任成本中心据其成本支出范围,确定目标责任成本,将其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来考察每个责任成本中心的工作业绩。通过建立责任成本制度,分解和落实目标责任成本,从而使每个人都有明确的成本目标,使成本管理成为企业的全员行为,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完善成本管理责任体系,按目标成本测算支出并落实到支出科目及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成本管理机制,实行以收定支总量控制、收支弹性、动态调整的原则。利用调整支出结构来保证生产和安全的必须投入,确保各项经营指标的完成。

(三)强化成本管理,树立全员成本意识,调动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让“扭亏’’深入人心

提高成本管理意识,首先要使广大职工全面了解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的现状。根据盈亏目标要求细化成本控制责任,把市场竞争的压力层层传递到每个岗位,传递给每个干部职工,变少数人的成本压力为全员的成本压力,使全路干部职工下决心实现扭亏增盈,从自我做起,增运增收,节约支出。设立以基层站段为成本中心的管理模式,将责任成本、目标及措施细化分解,实现联控互控,并将责任成本目标完成的好坏、责任中心的经济效益和职工工资挂钩,节奖超罚。其次作为企业管理者更要树立成本管理意识,正确认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自觉控制支出范围和开支标准。要克服只抓安全生产,不抓成本管理的倾向,要经常关注成本计划执行情况,定期组织成本考核分析,不断研究成本管理的新方法和降低成本的新途径。各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尤其是财务人员要牢固树立当家理财的观念,结合专业工作的实际,精打细算,严格控制各项支出。

(四)合理编制成本计划,严格执行成本控制

分解细化成本目标,将目标层层分解,按会计科目口径细化为科目、子科目,细分到位,定标明责,形成基础体系。成本计划通常要经过提报建议计划、上级下达控制计划、编制正式计划、上级正式批准计划这四道程序。

(五)坚持成本管理的激励机制

成本控制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制定一定的奖惩制定,奖惩制度的兑现是成本控制目标实现并维持成本控制长期运行的主要因素,奖惩办法就是要让被考核的人明确业绩与奖惩之间的关系,正确的处理和控制成本超支和过失,有力的实现自我约束。采取以运输收支平衡为出发点确定目标成本,破除对现实成本的承认和成本计划制定的基数滚动,超出部分由企业自行承担和消化,节约部分由企业作为收益留存和支配。

综上,全面预算管理下基层铁路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抓手,本文对全面预算管理下成本控制进行初步探讨,提出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体系;建立强有力的成本约束管理机;建立动态的成本信息反馈机制;建立以资金预算管理为龙头、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财务管理等建议,希望对全面预算下成本控制起到建设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化成.全面预算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篇3

虽然中国股市很年轻,从1990年沪深证交所正式成立算起都不到18岁。但就是在这不到20年里,中国投资理念已经完成了从基于技术面分析(technical analysis)到基于基本面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的转变。现在,不但作为机构投资人的基金经理普遍是根据基本面分析作投资决策的,越来越多个人投资者也是运用基本面分析作为买卖证券的依据。

但是很多投资者在运用基本面分析时,由于对一些概念和理论没有领悟透彻,而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笔者经常碰到的就有两类,特此指出来,和大家一起切磋探讨。

一是只看表面不看实质举例来说,股市是国民经济的风向标这句话没错。但有投资者以目前中国经济良好来指责今年以来股市下跌是偏离基本面的。这个观点其实包含三个层次的认知误区。首先,国民经济包含内容很多,涉及很多指标和方方面面。单看绝对值,2008年中国GDP增速的确也很高,估计全年在10%左右。但是这个增速相对2007年的11.9%就是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在实体经济中可能就意味着几万个企业破产、数十万个人失业等经济现象。而2009年中国GDP增速有进一步下滑至9%的可能性。总之,中国经济增速在回落,这比增速维持或加速都要差。

其次,股指高低和全市场利润具有很高相关性,而GDP只是个收入指标,不是利润指标。即使GDP增速不下降,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都会导致企业利润率下降。所以相比2007年上市公司盈利增长49.3%,2008年上市公司盈利增速估计可能不到三成。可以看到,作为收入项的GDP增速下降才2个百分点,企业盈利增速居然可能下降20个百分点。如果全球经济持续不好、国内还继续紧缩政策,那么,2009年上市公司盈利增速会进一步下降。

第三,虽然被称作是国民经济的风向标,但股指表现往往和基本面指标并不同步。毕竟,决定股价的因素有两个:盈利和市盈率(PE)估值水平,而影响PE高低的因素有预期盈利的增速、资金面情况、投资者心理甚至还有全球市场PE水平等等。作为非成熟市场,中国股市PE水平经常出现较大波动,且未必要和盈利变化一致。

二是刻舟求剑,静态思维券商曾经都很看好中国石化,在当时来说确实是有道理的,因为当时公司基本面不错。估值相对也便宜。但当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高涨而国内成品油价格管制形成成品油价格和原油价格倒挂,导致中石化的炼油业务从有利润变成巨额亏损,但很多个人投资者却依然以老的“基本面不错、估值低”的理由去买入并持有,根本没意识到公司基本面已变差。所以,做基本面研究务必要及时跟进了解宏观、行业和公司基本面的变化情况。

篇4

关键词:财务分析 基本面分析 实地调查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国际交往的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将逐步与国际接轨,市场参与者的投资理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将越来越多地依据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做出投资决策。但是某些企业编制虚假会计报表,已成为影响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健康发展的公害。因此为了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遭受惨重的损失,市场参与者们必须掌握基本的会计报表分析过程及方法。

一、企业会计报表分析的过程及方法概述

企业会计报表的基本分析过程如下:阅读会计报表的审计报告;阅读和分析会计报表附注;进行财务数据和指标的静态分析、趋势分析和同业比较;进行公司的基本面分析。根据上述分析发现的重要线索,准备实地调查提纲;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判断公司是否编制虚假会计报表。财务分析顺序与会计师编制公司会计报表的顺序相反,在财务分析中,根据会计报表附注,我们可以从会计报表分解出会计分类账,从会计分类账分解出会计科目账,从会计科目账查询会计凭证,从而详细分析公司会计报表,反映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的真实程度。

二、企业会计报表分析过程及方法的具体探讨

(一)阅读企业会计报表的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审计报告有五种类型:(1)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2)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3)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4)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5)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表明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表明存在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不确定事项、但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表明财务报表整体是公允的,但会计政策的选用、会计估计的做出或财务报表的披露不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或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但不至于出具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表明财务报表未能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表明审计范围受到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的限制,以至于无法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二)企业会计报表附注的分析

一是分析公司基本情况,关注公司的历史和主营业务。只有深入了解了公司的历史和主营业务,才能对公司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对公司的盈利前景做出客观的判断。二是分析会计处理方法对利润的影响。会计处理方法通常包括收入确认方法、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存货计价方法、坏账损失的核算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等,由此可见,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公司利润的影响是不同的,我们必须关注公司采用哪些会计处理方法及前后各期是否一致、对净利润造成什么影响。三是分析子公司对总利润的影响程度。分析公司下属各子公司的基本情况,对总利润影响程度大的子公司无疑是调查分析重点。四是分析会计报表主要项目的阐述资料,这些阐述资料是判断公司是否编制虚假会计报表的重要线索。五是关注公司其他重要事项的说明。

(三)企业会计报表财务数据分析:静态分析、趋势分析和同业比较

1.财务数据的静态分析。财务数据的静态分析,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主要项目的静态分析及财务指标的静态分析(包括流动性指标、效率指标、财务杠杆指标和盈利指标)。

(1)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主要项目。“货币资金”项目分析,必须结合现金流量表分析,“短期投资”与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的“投资收益”项目有关系,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存货是资产负债表的三个主要项目,这三个项目与利润表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项目,以及现金流量表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有关系。“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与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的“投资收益”项目,以及现金流量表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有关系。固定资产项目与现金流量表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有关系。“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与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的“财务费用”和现金流量表的“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有关系。运用静态分析方法,分析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主要项目时,应该结合会计报表附注分析,详细分析这些主要项目的明细资料。分析现金流量表时,我们应该关注现金流量的来源和结构,从而对企业现金收支的情况、经营活动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等有更清晰的了解。

(2)流动性指标的静态分析。流动性财务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净营运资金、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和现金负债比率。一般来说,流动比率越高,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越强。合理的流动比率水平取决于两点:一是流动性资产的周转速度,流动性资产的周转速度较快,合理的流动比率水平可以较低。二是流动性资产的质量和结构。速动比率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因为速动比率中的速动资产是流动资产扣除存货等变现速度较慢或者根本无法变现的预付账款、待摊费用等,因此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更直接地反映了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强弱。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和现金负债比率较速动比率而言更苛刻地反映了企业立即偿债的能力和水平,但如果企业现金持有量过大又会对资产的综合利用不利,因此这两个指标一般仅在企业面临财务危机时使用。净营运资金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净营运资金越多,企业不能偿还短期债务的风险越小,但净营运资金是个绝对数,更适合同一企业不同历史时期的比较。

(3)效率指标的静态分析。包括存货周转率、存货销售期、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回收期、经营性循环周期、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衡量企业的存货管理能力。存货销售期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从而影响短期偿债能力。应收账款在企业的流动资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应收账款周转率越大,应收账款回收期越短,公司资金的使用效率越高。经营性循环周期越长,企业需要的营运资金越多。资产周转率测量资产利用的效率。

(4)财务杠杆指标的静态分析。包括资本充足率、债务资本比率和债务资产比率。资本充足率越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越强。若债务资本比率或者债务资产比率过高,说明企业的偿债负担过重。

(5)盈利指标的静态分析。包括净利润率、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2.财务数据的动态分析:趋势分析。趋势分析是对一家公司不同时期或时点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如果公司的经营活动处于持续健康发展的状态,那么其主要财务数据或指标应该呈现出持续稳定发展的趋势,否则意味着公司的某些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异动是判断公司是否编制虚假会计报表的重要线索。

例:某农产品A公司2009-2012年会计报表部分财务数据及其增长率,见下表。我们可以做如下趋势分析:第一,A公司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流动比率逐年下降,到2012年均小于1,这说明A公司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流量补充固定资产投资占用资金的能力越来越弱,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越来越弱。第二,A公司2009-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和固定资产逐年同步上升,其中,固定资产增长超过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逐年下降。说明A公司的“钱货两清”交易越来越多,赊销越来越少。第三,固定资产增长速度几乎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增长速度同步,说明A公司将绝大部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转变为固定资产。根据趋势分析发现的线索,我们可以将现金收入和固定资产支出作为实地调查的重点。

(四)财务数据的同业比较

同业比较是为了寻找出严重偏离同业平均水平的财务数据或指标,从而寻找出调查分析重点。划分公司所处行业越细致,同业比较结果越准确。

(五)企业基本面分析

企业基本面分析包括宏观经济发展状况、所在行业发展状况、公司在本行业的地位和市场份额、公司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和策略、公司的组织架构和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等。基本面分析与财务分析息息相关。如果公司的会计报表反映的财务状况与基本面分析结果背道而驰,那么,这一矛盾之处,应该是调查分析重点。

(六)实地调查,据实分析

通常情况下,我们仅依据财务分析和基本面分析做出投资决策,但这两种分析方法仅能提供判断公司是否编制虚假会计报表的线索,而不能作为判断公司会计报表真实性及确定投资对象的依据。实地调查结果才是判断财务报告真实程度以及确定投资对象的依据。实地调查的程序包括:首先,根据财务分析和基本面分析寻找的调查分析重点,准备实地调查提纲;其次,到被调查单位实地察看,与单位或部门的管理人员沟通交流;最后,提交现场调查报告。如果事先没有做深入细致的财务分析和基本面分析,准备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实地调查提纲,只是到公司参加股东大会、听董事长或董事会秘书介绍公司情况、或者到公司随便看看,这种实地调查毫无用处。实地调查时,我们应该亲自到公司的生产车间或厂区调查公司的生产情况、设备利用情况、原材料和成品存货情况,以及企业管理情况,向公司管理人员询问尽可能详细和广泛的问题,全面细致地观察公司各方面情况。

市场参与者们掌握了以上基本的会计报表分析过程及方法后,既可避免因虚假会计报表导致决策失误而遭受惨重的损失,又可有效地遏制公司编制虚假会计报表的行为,对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健康发展非常有意义。Z

参考文献: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S].2006.

篇5

事实上,这种认为股票长期来说会有一个客观、合理行情的人,是误将自己评估企业合理投资价位的手段,与证券市场上每日波动的股价混为一谈了。

如果我们观察股价走势图,将会发现,个股也好、大盘也好,股价或指数一直是起起伏伏的,它很少固定停留在一个价位上静止不动,那就更遑论长期反映一个基本面行情了。而就算股市出现一个长期静止不动的盘整区间,投资人也无从认定该价位就是所谓反映基本面的“合理价位”!

这就是投资股票的难处:技术分析者希望通过各类指标,协助投资人找出最低价位;而基本面投资人则希望寻找股市的合理价位。令人不解的是,假如股市真有所谓“合理价位”的话,那“合理价位”与“最低价位”或“偏低价位”怎么不一样呢?

要搞懂存在于技术分析派与基本面投资者之间的复杂争论,投资人应该先回过头去想想,何谓“合理股价”呢?究竟市场是不是真有“反映基本面的合理股价”呢?

从基本面投资派的观点来看,所谓“合理股价”共有几种说法:

一是股价必须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而公司的内在价值可以是指“净值”,也就是投资人将整间公司买下来,并将所有资产全部在市场上卖掉后,扣除公司负债,所剩下来的价值,就是净值。通过股价净值比,投资人可以得出合理股价。

二是股价所反映的企业内在价值,必须涵盖公司长期创造股东获利的能力,因此可以通过评估整体企业的长期获利能力与盈余分配,加上长期股利的现金折现值,概略得出目前合理的投资价位。长期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可以协助投资人设算此内在价值。

三是股价合理价位系指投资人评估一家企业当前的盈余分配能力后,估算入合理的利润率,以得出合理的股价参考值。故分股息率是投资人可据以参考的指标。

四是股价会反映企业的盈余成长概况,当公司盈余增加时,则通过合理的本益比估算,投资人将得出合理股价。因此,通过公司每股盈余的分配能力,加上合理本益比参考值,将能得出合理股价。

以上四种方法,是笔者整理出来的“合理股价”之说法(但不是全部,分析合理股价还有许多种方法)。但投资人如果仔细分析这些说法,将会发现,所谓“合理股价”并不存在于客观市场里,而是存在于投资人的心里。

合理股价不是不存在,投资人常常混淆的观点在于,总假定外在的股票市场会有一个合理价位,而股价终将反映该基本数字。正确来看,应该不是这样的。合理股价应该是指投资人评估一家企业之合理价位的方法,而不是一个市场人人皆认同的客观数值。

在一个证券交易市场里,每个人对每个股票的“合理价位”,都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和评估标准。股票交易市场往往是不同的投资人,针对同一企业的不同“合理评价”,自行得出一个合理的预估值,递出股票申购意向书(也就是下单买股票),并通过不同人的不同“合理评价”,通过计算机撮合而得出一个市场“交易价格”。

在证券市场里,你可以根据A公司的净值为50元,合理评估其基本价值为50元,并等到股价跌至该价位时,再来购买该股票。你也可以根据其股东权益报酬率的状况,认定A公司的合理价位应为净值再加上边际利润,并得出60元价位。

你甚至可以加入该公司预期获利能力爆增,以更高的本益比去设算A公司的合理股价,而得出80元的价位。

证券交易市场就是不同投资人对合理股价的盘算,并通过供给和需求,而得出一个买卖均衡的价位。故从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学观点看,证券市场每天的收盘价,都反映当天供给(卖方)和需求(买方)曲线自由议价下的最适均衡点,也就是一个最合理的价位。

股价每天都在反映当天市场供给、需求曲线所达成的最合理均衡点,它并无所谓的反映基本面可言。

认为证券交易市场的大盘或个股,长期而言会出现一个“合理价位”的人,明显是陷入一个投资误区,也就是认为股价终将反映一个客观的基本面。但事实上,合理的股价存在于投资人心中,而并不在于一个客观世界里。

投资人会陷入这个误区,往往来自于一个有名的股市名言,也就是巴菲特引述其老师葛拉汉的经典名言:“股市短期来说是个选票机,长期面言是个体重机!”

这句话遭到不少人误解,以为股票市场的交易价格,短期来说会因人气旺盛而不断被推高、偏离基本面,而当股市人气涣散时,其价格就会回落到合理价位。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论究这句比喻背后的原意,应该是要提醒投资人:“股价短期会因为人气沸腾,而产生选举效应,人气高的,股价就高;但长期来说,股市的人气与激情会消退,那时候,投资人应该拿出体重机,自行评估股价的合理价位,并进场捡便宜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