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范文

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

篇1

〔关键词〕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本土化;行为疗法;认知领悟疗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5-0014-03

西方应用心理学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无论是理论建构或是实践应用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而我国的应用心理学发展,满打满算不过二十余年光景。我国应用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与基础心理学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各种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也基本全部来自于西方较为成熟的应用心理学研究与实践成果,在大规模的模仿、普及与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了许许多多的不合社会文化要求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长期以来阻碍我国应用心理学健康发展的瓶颈所在。

不同的国家、民族与文化传统有其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形态和文化价值模式,与此相对应而形成具有不同心理结构成分的国民心理素质,因此,也就不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按照同一种范式构建“统一的”、“同一的”、“世界性的”、“普适的”心理学科体系。于是,心理学的本土化与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在我国应时诞生了。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表现了心理学科的世界性、统一性和国际化属性,是出于世界人类在心理现象的基本结构上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异”则表现了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旨在应对不同文化范式下的国民的独特心理特性,也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之下,必然形成各异的、独特的,尤其是蕴含着独立于他国的社会文化属性的国民心理特质。

我国心理学的本土化主要是针对西方心理学在我国所遇到的困境而言的。目前我国心理学无论是理论研究或是实践应用方面,都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国民所异于西方人的心理构成方面的特殊性,这实质上是应对一种华夏社会文化的独立与独特取向的问题。这种独特应对的目的在于,使我国心理学所采用的概念、理论及方法和技术能切实反映中国民众的心理与行为,这个原则是永远不变的,也适合于每个国家心理学的独立创新发展过程。

本文仅从“行为疗法广泛的中国文化适应性”、“认知领悟疗法的缺失――行为改变技术的介入”、“倡导积极心理疗法的研究与应用――针对现实心理疗法的消极、滞后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讨论,并通过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阐述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本土化问题的个人思考。

一、行为疗法具有广泛的中国文化适应性

行为疗法(Behavior therapy)又称行为治疗,是基于现代行为科学的一种非常成熟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是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心理学实验方法确立的,对个体反复进行训练,以达到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行为主义疗法的学习与训练之所以对于中国人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原因在于中国人的共同社会文化心理背景――即“较高的受暗示性”、“集体主义取向”、“显著的场依存性”、“他控性”等。这些共同的社会文化心理特质表明,行为主义疗法的行为训练与正、负性强化都显示了它的工具性、纯理性和强迫性特点,又由于中国人的行为观念的强依赖性、被动性以及群体影响的依存性,使得发源于西方国家的行为疗法,在我国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过程中,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行为疗法在实施过程中,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始终处于主动、主导地位,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而来访者始终处于被引导或被组织的地位。从意识层面来说,来访者

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这种被动特性也正好体现了中国人的独特社会文化心理背景,即集体主义取向、他控性以及突出的环境依存性特点。行为主义疗法的基本原理是“经典性条件作用原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和“模仿学习原理”,基本原理的核心是“强化”。强化是积极的、主动的,而引起强化反应发生的来访者的行为却是咨询师或治疗师所预期的,是被动引发的。这种强化的主动性和良好行为发生的被动性与他控性或环境条件刺激的诱导性,也正是行为主义疗法在中国人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的良好适应性表现。

二、认知领悟疗法的缺失――行为改变技术的介入

认知领悟疗法是通过解释使来访者改变其认识,以实现领悟,并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是中国大陆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的,依据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原理与中国国情以及与国人的生活习惯相结合而设计出来的。心理动力学疗法源于弗洛伊德的经典心理分析,因此,认知领悟疗法又被称为中国式的心理分析。

认知领悟疗法的治疗原理,是把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变成有意识的,使来访者真正认识到症状的意义,以得到领悟,症状即可消失。这也是心理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疗法的治疗原理。

认知领悟疗法的实施过程:治疗师直接和来访者一起讨论分析症状的临床表现性质,使来访者认识到自身病态情感和行为的幼稚性,领悟到这些感情与行为是儿童的心理与行为模式,与他的实际年龄和身份是不相称的,从而使其主动放弃这些想法和行为。

从认知领悟疗法的实施过程来看,其治疗的核心成分是治疗师与来访者对不良或病态症状进行共同讨论,以使来访者对症状(情感与行为)的幼稚性或不成熟性达到真正领悟的程度。这里的“领悟”是指明确病态症状所展现的显著的儿童期心理与行为模式。最终通过领悟过程,达到主动放弃自己在意识中已经被界定了的那些幼稚的、不成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表现。事实上,在现实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领域中,认知领悟疗法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不良的或异常的思想观念等认知方面存在问题的来访者。

尽管认知领悟疗法对于根植于心理原因的心理、行为症状的治疗是普遍有效的,可是,现实中的众多来访者的异常心理或行为,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不良认知或不良行为的沉积定型所致,也就是长期重复的“不良认知不良态度与观念不良行为……”的恶性循环的交互作用过程,使得不良认知、不良观念与态度和不良行为表现,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进一步强化或定型。在认知领悟疗法的实施过程中,即使来访者真正达到了最高的领悟境界,实现了最佳的认知水平,他们未必都能如期实现不良行为的彻底改变。例如顽固的露阴癖、强迫症、偷窃癖、窥阴癖以及对人恐怖症等,在接受认知领悟疗法之前,这些当事者本人大都已明白自己的不良行为的幼稚性、非成熟性及其危害性,他们都曾不同程度地、通过各自熟悉的方式,较长时间地致力于改变或消除自身的不良行为,但结果很少尽如人意,有些来访者甚至由于长期的观念对抗,导致病态行为的发作周期越来越短,病态行为引发的焦虑与紧张程度越来越强,还有的来访者身上旧病未除新疾又起。之所以如此,问题并非出在来访者的领悟与认知不到位,关键还是这类不良行为的顽固定型所致,这也说明认知领悟疗法在诞生之初,就存在着其不可自我完善的缺陷。

认知领悟疗法不同于行为疗法的优点在于,它非常关注引起来访者不良行为的心理原因――错误的认知态度与观念,与此对应,认知领悟疗法的最大缺陷或局限性,也在于即使来访者真正领悟了自己的不良认知态度或者行为,却往往由于缺乏改变不良行为的最为有效的治疗技术,依然停留于“领悟”这一环节之上,致使不良的行为反应仍旧顽固地存在着。有临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经验的心理工作人员,无一例外地都会体悟到认知领悟疗法的美中不足。因此,在来访者达到真正的认知领悟之后,治疗师应适时选择一种恰当的行为改变技术或行为矫正技术,紧随领悟之后对不良行为进行较为彻底的消除与改变。此处需要强调一下:“有效的行为改变技术的适时介入是关键,而‘适时’则是关键之关键。”真正有价值的心理治疗方法,不仅要实现治“标”之目的(改变不良认知态度、减弱不良行为),更要实现治“本”之目的(消除引起不良行为的认知态度或彻底消除不良的行为表现)。笔者本人经过多年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实践,发现最适合与认知领悟疗法配合应用的行为改变技术有系统脱敏疗法、满贯疗法、放松疗法、厌恶疗法以及行为训练技术等。

三、倡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针对现实心理疗法的消极与滞后性

传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的价值,在于来访者对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清醒意识,尤其是对那些对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造成不良影响的病态行为的认识,于是来访者便在意识上产生了强烈求治或求询的意向。由此看出,传统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在卫生医学领域,人类对于某种疾病的病因、形成条件以及危害程度有了深刻了解之后,总是将解决问题的视点放置于“未雨绸缪”的层面。如某些传染性极强、危害性极大的生理疾病的“疫苗”的研发与应用,此类研发的目的在于积极地保健与预防,要么消除病源因素,要么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要么降低或彻底消除疾病的危害性等。与此相同,人类在广泛的健康教育领域里,能否真正认识到传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消极性与滞后性,进而实现现代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积极性,这从根本上关系到人类未来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水平,也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活幸福度的真正提升。

事实上,我国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的,可是在应用心理学正式进入我国社会文化生活将近30年的时间里,与现代心理学的发源地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积极应用心理学领域的做为可以说是相当薄弱。从一开始只是西方正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的全盘引进的普及模仿,到后来的心理学本土化思潮的兴起,直至今天的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的初步探索与应用,可以说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来说,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目前,更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常的心理辅导课程流于形式,要么是因为师资缺乏,要么是课程的纯理论化导致课程本身的实践价值被弱化,要么是主管领导的认识不到位以及重视程度不够,往往使得该类课程的课时被截留或消减等,导致“雷声大,雨点小”的现状。

从我国学校教育层面具体谈积极应用心理学――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必须做到不论是教育决策部门或是教育行为机构,都应该明确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所涉及的具体研究与实践内容,应详尽地构建一个基本的具体实施框架。因此,通过多年的实践,笔者将自己对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内容的基本思考总结如下。

(一)小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角色同一性认识;2.自我认知;3.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做事习惯的培养;4.良好情感的认知、控制、开发及其作用;5.良好意志品质的认知、塑造、自我调控及其作用;6.良好行为习惯与成功做事的关系;7.关于初步认识价值观、审美观的教育内容;8.关于仁爱、爱人,环境意识、生存意识等的教育内容;9.关于形成珍爱、正视生命价值的观念的教育内容。

说明:在小学阶段,无论是哪一项教育内容的实施,都应遵循“做中学”、“做中体悟”、“悟中明理”、“感性体验为主,由感性自然上升到理性”的原则,即“践行第一”。如果社会实践课条件不允许,那就通过大量的模拟性的团体活动(训练)形式进行,效果也会很好。

(二)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 关于角色同一性由感性向观念上升的教育内容;2. 关于自我观念形成的教育内容;3. 关于高级社会情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教育内容;4. 关于生活的价值、学习的目的、人生的价值的认知的教育内容;5. 关于民族认同感、国家自豪感、国家危机感、国家安全感、国家兴亡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的认知的教育内容;6. 关于社会良心、道德感、秩序感和合格国民的义务感认知的教育内容;7. 关于团体合作共处的认知与训练的教育内容;8. 关于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价值认知的教育内容;9. 关于身心统一、自然与社会统一的辩证观点认知的教育内容;10. 关于自杀现状的认识,以及置身自杀情境中的自我生命拯救的认知与训练的教育内容;11. 关于性心理、性生理健康的认知以及有关行为训练的教育内容;12. 关于学习策略的优化选择与训练的教育内容;13. 关于生活第一、幸福第一的观念的教育内容;14. 关于恋爱的初步认识的教育内容;15. 关于未来发展理想与学业延伸的教育内容;16. 关于婚育卫生健康的教育内容;17. 关于家庭幸福和谐的教育内容;18. 关于科学职业观的教育内容;19. 关于良好社会生存适应的教育内容。

以上仅仅是在理论层面能够感知到或者能具体实施的积极应用心理学的相关教育内容,任何人都不能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积极应用心理学的教育内容,之所以勾勒出一个轮廓,一是为了学习与教育践行的方便,二是为了通过这一建构过程激发更多的有志于积极应用心理学研究的人们的广泛关注。

总之,无论是建构积极应用心理学的教育模型,或者是运用积极应用心理学的技术进行实践与研究,其终极目的都在于“积极”二字,即“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通过彻底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使每一个社会公民或准社会公民,都具备常模化的现代社会所期望的广泛的健康素质,以实现真正的国强民强的理想愿景。

参考文献:

[1]答会明.学校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6.

[2]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心理学丛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5.

[3]陈虹,张婷婷.真正幸福论的实践:积极心理疗法[G].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上半月刊,(1).

篇2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不是一件轻易的事,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技巧,但总体来说,班主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去做:

一、取得学生的信任

班主任是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领导者,就要取得学生的依赖,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接受心理辅导的学生要亲切、关爱,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要平易近人,要严格做好保密工作。只有做好保密工作,学生才会信任你。班主任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平等地对待各个学生,多想办法让学生亲近你、靠近你,师生间建立融洽的关系,才会使班主任感到工作轻松愉快,学生感到快乐,学生亲师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二、为人师表

传道授业为人师表。学生人格的形成,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初中时期的学生带着美好的理想随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模仿的榜样,所以这个时期又可称作寻找榜样的年华——“追星年华”,他们借助榜样自我激励。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自身学术水平和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更是时刻影响着、感染着学生的各种行为及思想观念。班主任是学生最为直接的榜样,在学术水平方面更应博览群书,精通业务,尤其是学些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学术理论水平,使自己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让学生真正能学到对他们成长有切实帮助的知识和本领。

三、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

在班级中要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作为班主任要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积极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心理辅导课的目标不要停留在知识的了解,而是使学生在行为的层面掌握一些技能,在观念态度的层面产生某些改变,课程内容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活动的实际,以丰富多样的活动为主体,力求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

此外,班主任对个别辅导的案例要进行追踪、探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收集归类,综合分析,以积极的态度救助,以改进其不成熟的偏差态度与行为。

四、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安慰,不是邻里的苦口婆心,更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而是竭力使人们积极的看待个人所经受的挫折与磨难,在危机中看到生机,从困难中看到希望,更好地应付日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愉快经历。

心理咨询不是班主任代替学生作出明智决定,而是帮助学生明智地作出自己的决定;不只使学生情绪紧张得到缓解,还要让学生了解调整情绪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做当前的事情,而是帮助学生如何规划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激励学生逐渐承担起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的责任和能力,增强其自信,促进其自强。

当然,班主任在做好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的同进,还应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班主任要改变师生间地位。要跟来咨询的学生说明现在是平等关系、朋友关系,不是师生关系,更不是上下级关系,减少其紧张状态,创造良好气氛让其多说些真话、心理话。

(2)班主任要保持中立态度。班主任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来访学生,要小心处理价值不一致的事宜。学生所谈事项往往会涉及到某位老师,这时更不能替老师说话,应做到共同分析、探讨,对学生认识和观点与现实不适应的地方,不能进行刻意的批评和责怪,不要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分析中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从中启发其走向正确的方向。

(3)班主任应该多听、少评判;多议论、少建议;多提问一些“你认为怎么样?”“你觉得呢?”;少说“你听我的没错”“你应该怎样来做”;多听是善意虚心的表示,是建立友情的基础;聆听要求诚心诚意,全神贯注地听对方讲话,不要随意打断。

(4)学生个别咨询必须在两人之间进行,不允许第三者在场旁听。在这种情境中,求助者才易消除顾虑,降低其防御性,容易谈出其内心深处的想法,班主任才能了解其内心世界,才能对症下药。

(5)严格为学生保密。来访学生在咨询中谈论到的个人问题和看法,不经过本人同意,不应当透露和扩散给任何别人。如出现伤人或自杀企图、有危害社会行为的意念,或特殊情况,也应该尽可能先跟来访学生进行说明解释。

篇3

(成都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摘要: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服务。尽管学校开展了就业指导课,但由于受到大班教学的局限,毕业生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中的一线优势,调动毕业生就业能动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特点及个性特点,开展个性化就业辅导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就业咨询;心理咨询;个性化辅导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21-01

一、就业过程中学生常见的问题

(一)认知问题。在毕业生中,存在对自身认识有偏颇的学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对自己评价过高。这部分同学主要出现在学生干部群体中,认为自己无论是学习还是综合素质都高人一筹,在面对社会这个全新的环境时,不能正视自己的位置,在求职中没有养成“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对工作岗位挑三拣四。2、对自己评价过低。这部分同学往往在求职过程中受到挫折,容易给自己贴上带有各种负面情绪的标签,在面对其他求职机会时犹豫不决,甚至不知所措,严重耽误了求职与就业。对辅导员导师通过问卷调查,筛选出在就业过程中对自己和对就业环境认识出现偏颇的学生。

(二)社会心理问题。在未做好自我定位以及客观认识就业环境的毕业生中往往会出现“求便”、“跟风”的就业心理。1、求便心理。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西南部地区需要越来越多的技术型、管理型人才,也有不少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但是更多的毕业生对就业区域存在着追求生活便利,留在大城市,或者回到原籍的心理。2、跟风现象。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跟风现象主要是因为缺乏对自我的价值观、对就业的积极性、对信息的分析能力,以及对就业环境的认识。典型的跟风现象如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

(三)就业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就业作为毕业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还会有很多具体问题。学生在简历制作过程中机械化套用模板、没有突出就业竞争力、忽略求职意向、存在错别字等。这些不规范或者制作欠佳的简历可能导致学生在第一轮简历投递过程中就被刷掉;在招聘会上,不注重自身礼仪,穿着随意,在面试中不注意自己的语言、体态和手势,包括站与坐的礼仪、微笑礼仪、握手礼仪等;在面试过程中容易出现由于自我介绍不熟悉导致的冷场,给面试官留下过于紧张、不知所云,或夸夸其谈、不知天高地厚等不良印象。

二、积极开展就业咨询与心理咨询相结合的个性化辅导

在学生的就业工作中,心理问题和具体困难往往是彼此交织、互为因果的,那么就要求辅导员把心理辅导作为就业指导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模块和内容。

(一)做好自我定位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主要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是自我同一性,同一性混乱具体表现为自我认识不全面、自卑、不客观,自我目标不明确,自我与环境适应不良,由此导致了自我认识偏差、生涯规划不明等一系列迷失性问题。因此就业辅导首要工作是建立同一性,即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思考自身角色和责任,以及自己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确认自己的正确位置和职业发展方向。针对学生出现的“跟风”现象,辅导员应该积极引导毕业生对自己进行客观、正确的分析,主动出击收集就业信息,结合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做出符合自身价值取向的就业目标,并且学习了解国家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比如基层、西部。

(二)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从容面对求职压力。韦纳提出的归因理论将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原因:个人努力、个人能力、任务难度、机遇。就是否成功就业来讲,个人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任务难度是否达到单位对人才的选拔标准是稳定因素,求职的机遇是不可控的,而求职过程中的努力和求职技巧是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是提高的。辅导员在团体辅导中,帮助学生分析和归纳自身或他人求职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让学生积极地对待每一次面试,客观地看待每一次失败,坚信只要不断积累总结,不断努力,下次就会成功。同时,辅导员可以利用小组成员的亲密互信,通过关心、慰问、鼓励、支持等方式,增强对求职失败同学的心理承受力。

(三)完善学生的就业数据采集,加强跟踪辅导辅导员在团体辅导中要通过绑定小组成员,持续关注各小组的就业情况,针对在实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予解释和帮助;针对在就业过程中学生出现求职倦怠、诚信问题,就业市场上存在的求职欺诈、信息安全等问题做好防范措施。

三、总结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了种种困难和压力,如学与用脱节、没有实践经验、就业成本增大、就业需求下降等,都导致了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作为高校的就业指导一线工作者,辅导员应在协助学生解决就业中的具体问题的同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工作中探索就业辅导的新方法新途径,共同为大学生培养和造就良好的就业素质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彩霞.团体咨询在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7,(4):73.

篇4

关键词:焦虑;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王某,14岁,初三女生。性格活泼外向、爱好广泛,成绩一直处在班级前几名。母亲是企业高管,父亲在当地是知名医生,家庭经济状况优越。经询问,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神经症,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二)个人成长史

王某是家中独女,父母关系融洽,母亲是某企业高管,父亲是当地知名医生。小时候父母工作忙碌,没时间照顾她,所以出生不久之后就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的性格外向,每天出去的时候总是乐呵呵的,邻里关系很好,平时喜欢下棋、跑步等各种老年活动。受爷爷的影响,王某也养成了同样的性格,平时在班里和每一个同学都能愉快地相处,经常会组织班里的同学和邻班开展各种友谊活动,但是就是对从小很少接触的母亲有点害怕,因此很听母亲的话,从不反对。母亲一直希望女儿能和自己一样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因此对王某的学习一直有较高期望。

(三)精神状态

主动要求父亲陪同前来咨询。情绪低落,能正常交流,讲话声音清晰,意识清楚,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

(四)身体状体

无明显缺陷。

(五)社会功能

性格外向,爱好广泛,成绩在班级前几名;对母亲的话从不反对,和父亲相处愉快。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

一个月来因“害怕中期考试失利被送出国与父母分别而导致情绪低落、焦虑不安”前来就诊。

(二)个人陈述

妈妈是个女强人,对工作和家庭的要求都很高,爸爸脾气温和,在家里充当和事老角色。自从我初二期末考试失利以来,母亲的一切都以我考重点高中为中心,最近一个月来受其他出国的孩子父母影响,妈妈总是对我讲,这次中期考试如果还考不好,就出国去读高中。

妈妈这样每天无微不至、面面俱到地照顾我的一切,时刻关心着我的成绩,给我施加了很大压力,我也不喜欢,感觉受拘束。我的成绩并不是特别突出,考取重点高中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最近,我的几个同学选择出国读高中,这样既可以避免国内中考,也有利于开阔眼界,妈妈受别人的影响,也有送我出国的打算。而我从来没有过长时间离开家庭的经历,所以不愿意离开爸爸妈妈,害怕离开这熟悉的环境。因此产生焦虑、恐惧,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复习的时候也感觉在做无用功,夜里经常梦到与父母亲人分别的场景。同时也担心自己不够优秀,考不上重点高中,对不起妈妈的期望和她最近无微不至的照顾。我知道这样很不好,可是我也控制不了我自己,又不知道怎么做才好,能帮帮我吗?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一)咨询师观察

神情焦虑、沮丧,坐在沙发上不断的变换姿势,伴有哀叹声。无幻觉、妄想,智力正常,自知力完整, 对自己的现状有一定认识, 并有强烈的求助愿望。目前十分焦虑,并伴有轻度的抑郁情绪。和平时的状况有很大程度上的出入,学习上注意力难以集中。

(二)父亲反映

来访者之前开朗活泼,父女之间会经常性的交流,但是最近一个月来,来访者越来越沉默,父女之间几乎零交流。在班里不再是活跃的一份子,参加班级活动不再像以前那么积极。放学之后磨磨蹭蹭地不去完成当天作业,也不去做中期考试的准备。

四、心理测试结果与分析

选择测试为SCL-90、SDS、SAS

1.SCL-90测试,总分150,恐怖2.1,抑郁2.4,焦虑2.5,人际关系2.3,其余各因子分均小于2。以抑郁和焦虑症状为主。

2.SDS标准分59分,显示为轻度抑郁。

3.SAS标准分62分,提示有中度焦虑。

五、评估与诊断

(一)诊断结果

根据综合收集求助者的资料,求助者是正常心理范畴内的心理不健康,可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属于可以进行心理咨询的范畴。

(二)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个性相对稳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担忧自己的行为状况,主动求助,迫切希望解决问题;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

2.求助者心理冲突的特点属于常形,与现实处境相联系,有明显的道德色彩,持续时间短,社会功能损害程度较轻,痛苦程度也不严重,构不成神经症。

3.根据求助者焦虑、紧张等持续时间不足一个月,现实刺激不是很强烈,心理紊乱只局限中期考试考的不理想及其产生的后续影响,内容并未泛化,没有严重影响其逻辑思维,社会功能尚可,学习不在状态,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三)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

根据判断精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主客观世界反映不协调,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个性发生根本改变等。而该求助者的知情意,主客观世界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助;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

虽有情绪低落,但不是主要症状,也无兴趣缺乏、自杀意念等症状,可排除抑郁性神经症。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

焦虑性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并且焦虑是没有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是由具体现实事件和特定处境所引起, 没有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心理冲突未变形、泛化,且持续时间不足一个月,可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4.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求助者主要是由于妈妈的期望产生了学习的压力,同时对可能发生的离别有不恰当认识,从而影响正常复习,未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且病程不足一个月,未出现泛化,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六、病因分析

(一)生物学因素

来访者是一个14岁的初三女生,从没有离开过父母,对与母亲的话从来不反对,担心自己没有考好会被母亲送出国外,缺少独立生活经验的她,很容易产生离开的恐惧感和考不好的焦虑感。

(二)社会因素

1.早期经历:成长和生活经历健康、顺利。

2.人际关系:与父母、朋友、老师等关系很好,社会支持系统良好。

3.负性生活事件: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失利,周边朋友出国读书影响了母亲的想法。母亲一直希望求助者也成为一个女强人,求助者产生了很大心理压力,而自己成绩并不突出,初二期末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很担心这一次考不好,可能会被父母送出国读高中。

(三)心理因素

个性因素:对于母亲的话从不反对,在母亲这里没有相对自主的想法。

认知方面:错误认知。首先,因为感到自己对母亲害怕,而对于母亲的话从不反对;其次,自己上次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次考试成绩也不会太好,对于自己考上重点高中也不太看好;第三,出国之后离开父母的生活自己无法忍受,不接受离开现在熟悉的环境去其他地方生活。

处理方法不当:初次遇到这种让自己不知道怎么做的事情,没有找到有效的处理方法。

七、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一)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缓解求助者抑郁、焦虑的情绪;初步解决求助者之前非理性的认知理念;帮助求助者树立信心,提高学习效率;改善求助者的社会交往功能,积极参与班级活动。

(二)最终目标和长期目标

改变来访者不合理的认知,学会自我心理调控,释放其心中背负的压力,增强其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学习目标,达到人格完善。

八、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咨询方案

咨询过程分3个阶段。

第1阶段: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第2阶段:咨询阶段,首先帮助求助者分析问题,通过行为认知疗法改变其不正确的认知,其次通过合理情绪疗法,缓解其心中的巨大压力,最后改变现有状态,使其身心压力与焦虑得到缓解,恢复正常的生活;

第3阶段:巩固与结束阶段,使来访者把在咨询中学到的东西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咨询方法与原理

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放松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

1.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所创,其核心理论是ABC理论,该疗法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和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如果某人有正确的观念,他就可能愉快地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非理性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具体方法是: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非理性观念的关系。咨询师运用多种技术,帮助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由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消除不良情绪和不适行为。

求助者情绪低落,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减少或者消除情绪低落和焦虑。

2.放松疗法

放松疗法的原理是,一个人的心情反应包含"情绪"与"躯体"两部分。假如能改变"躯体"的反应,"情绪"也会随着改变。至于躯体的反应,除了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内脏内分泌"系统的反应,不易随意操纵和控制外,受随意神经系统控制的"随意肌肉"反应,则可由人们的意念来操纵。也就是说,经由人的意识可以把"随意肌肉"控制下来,再间接地把"情绪"松弛下来,建立轻松的心情状态。基于这一原理,"放松疗法"就是通过意识控制使肌肉放松,同时间接地松弛紧张情绪,从而达到心理轻松的状态,有利于身心健康。

通过求助者意识控制“随意肌肉”,间接的把“情绪”松弛下来,帮助改善求助者的低落情绪。

3.认知行为疗法

雷米的认知行为疗法提出了“中心―边缘”模型。该求助者的非理性认知是多方面的,首先从边缘的、表层的错误观念出发,逐步靠近中心的、深层次的错误观念并最终得到解决。帮助求助者树立更为合理的认知,缓解其低落的情绪。

(三)双方责任与义务、时间安排与费用

责任和义务:将已书面打印的双方责任和义务,交与求助者一份,并将另一份贴在墙壁上,以方便随时查看。来访者若有疑问,可随时提出。

咨询时间:一次/周,50分钟/次,共5次。

咨询费用:免费。

九、咨询过程

(一)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第1次咨询)

目的:了解基本情况,咨询者通过共情、理解、关注等技术与求助者建立良好咨询关系,使其感到被尊重、被接纳;进行初步评估诊断,确定主要问题,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引导求助者思考自己的不合理认知。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心理咨询中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咨询过程中的有关事项和规则;做SAS、SDS自评量表,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了解求助者咨询的原因,以及想要达到的咨询目的;发现问题,做出评估和诊断,并与求助者一同制定咨询目标;向求助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引导求助者思考自己的问题;将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贯穿在整个咨询过程中。

(二)合理情绪疗法的实施(第2次咨询)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挖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引导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寻求措施改变其引起焦虑的家庭环境。

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通过会谈加强咨询关系;引导求助者分析自己的问题,以及发现其糟糕至极的不正确认识;使求助者意识到自己的焦虑源于母亲对自己的期望以及对可能分离的担忧,与求助者协商探讨合理方法改变其母亲的态度,平常心面对考试。

(三)行为认知疗法的实施(第3次咨询)

目的:以合理认知代替原有非理性认知;避免无谓的担忧,建立自信,合理面对母亲的高要求带来的压力,并对可能出现的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的情况做出合理的认知以及对母亲应有正确的态度。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与不合理认知辩论技术。

过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使求助者明白父母对自己的特别关心以及时压力也是动力,既是为自己集中精力学习提供良好环境,也是督促自己更努力的警钟,这份压力不能作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同时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付出必有回报,只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百分百的努力,自然而然能够获得好成绩。同时,没必要对别离产生担忧,独立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异国他乡也可能有别样的风景。最后,帮助求助者意识到母亲其实是爱自己的,自己的想法可以和母亲正常交流,在合理的条件下,可以向母亲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作业:完成合理自我分析报告。

(四)巩固重建认识,实施放松疗法(第4次咨询)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方法:会谈、放松疗法。

过程: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指导求助者以放松心情,按部就班学习,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上,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五)巩固与结束阶段(第5次咨询)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回顾咨询过程,使求助者清晰自己问题的前因后果,认识到自己在咨询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再次施测问卷,发现SAS标准分39,SDS标准分35,并与咨询前对比;总结咨询成果,肯定求助者取得的进步;告知求助者若生活中再出现不合理信念时,可尝试用合理情绪疗法来调节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十、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自我评估

焦虑情绪明显缓解,能以正常心态面对父母,同时不再担心离开父母,不再过分担心考不上重点高中,尤其对母亲不再存在害怕的感觉。学习效率显著提高,成绩进步。

(二)同学反映

求助者能专心学习,积极组织和参加班里的活动,不再忧心忡忡和愁眉不展了。

(三)心理测评复查

SAS标准分39,焦虑情绪消失;

SDS标准分35,抑郁情绪消失。

(四)咨询师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消除了求助者的焦虑,促使其开启了新的正确的认知模式,缓解了其压力,增强了其处理情绪的能力,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十一、结语

本个案是一例由于担心离开父母而导致考试焦虑引发的一般心理问题,通过咨询师无条件尊重求助者并深入探讨心理问题发生、发展和形成原因,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行为认知疗法和放松疗法,通过理性分析和科学争辩,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和认识,对来访者进行合理、科学咨询,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民族出版社,2012年7月修订版.

[2]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15年7月第3版.

篇5

关键词:心理咨询;辅导员;谈心活动;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136-02

心理咨询与个体进行直接、长时间接触,帮助咨询者解决心理问题,并使其心理、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的渐变式过程。而谈心活动属于一种思想和政治教育,人与人之间属于双向交流形式,通过心灵交流,互相得到启发。

一、心理咨询和谈心工作之间的联系

1.一致性。心理咨询和谈心工作在内容、目标与形式上均存在一致性,并且二者变化规律和运行操作也有共同之处。二者从根本上都是解决人在生活、工作或学习中的态度、信念、行为和情绪等问题,以交流形式为他人提供帮助,使人们保持正常情绪和健康状态,从而顺利自我成长。

2.渗透性。不能将心理咨询与谈心工作严格划分开,由于个体问题相对复杂和贯通,具有一定关联性,二者之间可能随时进行反复与互相转化。因此,二者之间相互渗透、不容分割。

3.互补性。心理咨询工作是为了解决人们心理上的问题,而谈心工作需要解决人们还没有上升到心理层面的浅在性思想问题,问题程度、问题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心理咨询将谈心工作作为咨询的前期铺垫与后期跟进,谈心工作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借助于心理咨询有效解决,因此,二者互补、互相融合。

二、辅导员和大学生在谈心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不熟悉。我国中职院校辅导员和学生配比比例大约为1∶200,由于临时性工作、学校不确定或繁杂工作,加重了辅导员压力,所以辅导员没有充足时间了解学生,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必然存在沟通代沟,学生有问题也不会主动向辅导员寻求帮助,在与辅导员谈心中存在严重的心理隔阂,造成谈心工作片面地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2.缺少良好谈心环境。许多中职院校还未专门建设辅导员谈心工作室,这就使得辅导员在办公室或者是班级与学生面对面谈心,这种环境,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严重者出现拒绝交流,也就是交流障碍,增加了辅导员谈心难度,同时辅导员也不能获得学生真正的思想动态,出现这种问题造成谈心活动没有解决学生实际心理问题。

3.谈心技巧不合理。在学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地位不平等,常常不自然地表现出居高临下;“没有认真听学生回答问题,凭主观意见为学生提出决策”,学生内心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并且,辅导员由于不具备专业心理学知识,所以不能够合理掌握谈心技巧,从而使得谈心活动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三、心理咨询在辅导员与学生谈心活动中的应用

1.谈心前期准备工作。(1)详细了解学生情况。与心理咨询师详细了解咨询者资料作为开展咨询工作基本根据相比,辅导员和学生之间进行谈心活动也非常重要,需要详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例如:家庭情况、个人特长、学习成绩、生活态度、理想、活动参加情况等多方面、全面地了解学生资料,为更好理解学生、深入开展谈心工作奠定基础。(2)营造良好谈心环境。谈心地点可以根据时间而定,谈心环境要安静,没有外人的辅导员办公室或班级,在这些场所学生应该较为熟悉,避免学生在谈心过程中有压抑感或陌生感。

2.注意谈心技巧。心理咨询中有很多规定限制,是推进咨询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在学校辅导员和学生之间进行谈心时,需要注意一些谈心技巧,把握咨询原则,同时也是顺利开展谈心活动的前提保障。(1)保密隐私,维护学生安全。心理咨询基本原则是保密原则。与学生进行谈心,其涉及家庭隐私、内心想法、个人秘密等,学生选择与辅导员面对面谈心,是对特定人的一种信任。因此,辅导员需要承诺学生,用真诚化解学生顾虑。只有这样在与学生交谈过程中,学生才会愿意常开心扉和倾诉,从而得到良好的谈心效果。(2)角色承担。辅导员需要以朋友身份、教师的立场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内容仅限于工作范围内,避免极端感情出现,这也是心理咨询感情限制原则。辅导员和学生谈心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学生在校表现而存在“贴标签”等错误想法,影响师生间关系,从而不能客观地正视学生现状,也不能公正地评价学生。

3.协助学生认清自我,使学生成为谈心活动的核心。(1)自我认识阶段。在学校,学生与辅导员关系最熟悉,也最亲密,因此辅导员与学生谈心成为学生宣泄的一种有效途径。辅导员在谈心活动中扮演着认真的倾听者,学生才会愿意倾诉烦恼。辅导员在倾听过程中避免轻视、偏见、价值判断、过早下结论等行为。(2)自我剖析阶段。学生在谈心活动中可能由于情绪激动,说话时内容较为复杂和空泛,例如:我很烦;我时常感到绝望等,被自己营造的负面情绪所影响,从而使这些不良态度或情绪波及到整个生活学习中。遇到这种情况,辅导员可运用心理咨询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

4.详细记录谈心内容。辅导员要有良好谈心记录与反思习惯。在日常谈心活动中,辅导员要专门准备谈心记录本,每一次谈心地点、时间、学生情况、简要的谈心内容、解决办法、结果反馈等都要详细记录。

结束语:

心理咨询在辅导员与学生谈心活动中起到关键性作用,这就要求辅导员认真学习心理咨询技巧和知识,还要付诸行动,结合理论与实践、遵循原则、灵活运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符小灵.心理咨询在辅导员与学生谈心活动中的应用研究[J].成功(教育),2010,(11).

[2]高娜.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谈心教育与工作对策研究[J].吉林大学,2010,(11).

篇6

案例分析(一)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小明存在的主要发展问题是(

)。

B.

多动症

题目2

2.【多选题】家长的辅导对策中,正确的有(

)。

C.

订立严格的作息制度,保证小明休息、学习和玩耍时间的规律。

D.

对小明表现的良好行为,即时给予物质奖励。

E.

限制小明糖的摄入量

题目3

3.【多选题】家长的辅导对策中,不妥当的有(

)。

A.

对小明严厉要求,对其多动、冲动等行为即时制止,同时制定了学习、生活的多项细则,要求小明遵守。

B.

为了改善其活动过多,注意困难等问题,给小明报名参加了书法和围棋班。

F.

每天提供给小明喜欢吃的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苹果、西红柿等。

题目4

4.【多选题】为了改善活动过多,对过多的精力给予引导,可以建议家长为小明提供的活动有(

)。

B.

体力劳动

C.

打球、登山等运动

题目5

5.【多选题】从案例中看了,除了多动症的问题,小明还伴随的发展问题有(

)。

A.

课堂捣蛋行为

B.

学习困难

C.

易冲动急躁

案例分析(二)

题目1

1.

【单选题】通过描述,莹莹存在的发展问题是(

)。

D.

恐怖症

题目2

2.【单选题】莹莹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

母亲对她的哄骗和吓唬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莹莹的问题,适宜的辅导方法有(

)。

A.

合理情绪治疗

B.

系统脱敏法

D.

游戏治疗

题目4

4.【单选题】按照情绪ABC理论,莹莹产生该问题是由(

)所引起。

C.

认为黑暗中有鬼、有狼等恐怖的事物

题目5

5.【单选题】如果采取系统脱敏法时,以下焦虑反应等级,按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1.夜晚,和大人一起出门,在小区遛弯

2.白天,单独待在较黑的屋子里

3.白天,和大人一起待在较黑的屋子

4.夜晚,和大人一起出门,到小区外

5.夜晚,单独待在一个房间里

D.

3-2-5-1-4

案例分析(三)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倩倩存在的发展问题是(

)。

C.

偷拿

题目2

2.【多选题】倩倩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有(

)。

A.

倩倩可能还不太懂得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

B.

倩倩在幼儿园或家中某次无意拿取别人的东西,没有被发现,致使形成了习惯。

C.

倩倩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吸引老师和家长的关注。

D.

家庭的不良影响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倩倩的行为,老师应该(

)。

B.

检查一下教室里可能会导致这种行为的环境布置

C.

倩倩出现把玩具归回原位等良好行为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倩倩的行为,家长应该(

)。

C.

关心倩倩,多给予倩倩陪伴的时间

D.

平时要教育儿童捡到东西要还给失主,用过的玩具要放回原处

题目5

5.【多选题】如果正巧发现倩倩出现了该行为问题,应该(

)。

A.

个别处理该行为,引导倩倩主动承认错误

D.

答应倩倩帮她保密

案例分析(四)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童童主要的发展问题是(

)。

B.

攻击性行为

题目2

2.【多选题】童童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有(

)。

A.

年龄小,还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不能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B.

童童在攻击被人的经验中,体会到了成功或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以后就更可能采取同样的手段。

C.

教养方式。父母经常用强制或打骂方式教育他。

D.

童童对外界刺激作出了歪曲的解释,并建立了错误的信念,同时也缺乏正确的交往技能,不知用何种方法解决矛盾和愤怒。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老师应该(

)。

A.

对童童友好的行为立即给予表扬。

B.

对童童的错误行为立即进行惩罚或隔离。

C.

对班级日常环境进行适当控制,提供多种多样的玩具。

D.

进行社交技能的训练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父母应该(

)。

B.

以身作则,注重道德观念的培养

C.

教会儿童发泄自己不满的合理方法

题目5

5.【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问题,可以用到的行为矫正的方法有(

)。

A.

代币制

B.

模仿法

案例分析(五)

题目1

1.【多选题】通过材料描述,小强存在的发展问题有(

)。

A.

学习困难

B.

自我评价低

C.

厌学

题目2

2.【多选题】通过材料分析,小强父母的主要问题有(

)。

B.

期望过高

C.

缺少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题目3

3.【多选题】通过材料分析,小强老师的主要问题有(

)。

B.

惩罚过度,缺乏对学生的尊重

C.

缺乏和小强及父母的深层次沟通

D.

没有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和氛围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小强的问题,小强的父母应该(

)。

A.

加强与小强的沟通,倾听小强内心的声音

B.

正视小强学习能力,调整对小强的期望

C.

捕捉小强的进步,经常给予表扬和强化

题目5

5.【多选题】针对小强的问题,小强的老师应该(

)。

B.

转变小强的社会角色,如让小强担任一定的班级管理职务

C.

提供小强体会成功的机会,激发成就动机

D.

订立合同契约,约束小强课堂的违纪行为

篇7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1-0136-03

朋辈心理辅导,又称朋辈帮助(peer helping)、半专业咨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同伴教育(peereducation)、辅咨询(paracounseling)等,在本文指具有一定心理学知识和助人技能的学生,在专业心理工作者指导下开展的心理疏导和助人过程。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得了快速发展,同时存在着学生心理需求求助量大与服务资源提供匮乏的矛盾,表现在专业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数量不足,工作超负荷的问题。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我国高校短期内难以从根本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同样的困境在20世纪60年代也曾经存在于美国的高校。美国高校解决这一困境的有效办法是开展朋辈咨询。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局限性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起步晚、基础弱,专业咨询人员严重不足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提供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普遍不被重视,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心理成熟水平低,导致高校学生心理求助需求量大。进而,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促进学生树立健康意识成为工作的重点,当前我高校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呈现重教育、弱服务的特点。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这是一个处于发展初期的基本矛盾,具有阶段性,是必然要被解决的。

1.共性化心理课程教育与个性化心理需求之间的矛盾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专业队伍主要是通过开展课程教学和专业心理咨询开展工作的。课程教学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健康意识的主渠道,但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越来越大的个性化需求,同时由于上课时间固定,从而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差;专业心理咨询工作优势在于能提供专业心理服务,劣势在于专业心理咨询队伍数量不足导致服务提供能力和咨询覆盖面有限。

2.障碍性咨询服务定位与发展性心理需求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发展性问题,在认知层面可以通过教育、宣传形式对问题加以引导和解决,开设课程教育教学是根本的解决途径和措施;在行为及个性化层面需要有针对性的辅导、训练,对能力加以拓展和提升,开展心理咨询和素质拓展助力成长是根本的解决途径和措施。我国高校心理服务机构的建设基本参照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要求,由于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的理解、侧重点不同,受行政经费、人员编制等限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咨询服务体系、心理健康活动体系、危机干预体系方面存在不平衡发展倾向,呈现重问题、轻发展的局面。心理咨询机构工作重心落在了解决障碍性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干预上,难以有更多精力和资源投放到广大学生发展性心理需求和能力拓展服务方面。

3.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服务能力不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之间的矛盾

在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配备数量方面,美国有关行业协会的专业标准是每1000~1200名学生要配1名专业人员。屈正良等人调查我国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师生比约为1:10985,[1]即平均每个专职教师要面对1万多名学生,这大大超过了一个教师所能承担的工作量。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是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学教师、高校医务人员等组成,其中一部分人只是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边学边干边提高,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充实心理咨询专业队伍,部分高校尝试开展辅导员职业化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心理方向的辅导员。这对缓解专业队伍的不足是有力的举措,但是限于辅导员的流动性和专业培训不足,所起作用是有限的。心理专业咨询人员不足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既不同于专业心理咨询,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同学间的谈心聊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覆盖面广,受众最大化

在专业心理咨询中,遵循有需求就有服务的原则,采取咨询预约的一对一模式,受现阶段专业咨询队伍数量不足的影响,专业心理咨询难以扩大咨询覆盖面。朋辈心理辅导可以突破咨询队伍不足的瓶颈,可以渗透到班级、寝室、社团中,可以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等各个方面。

2.简便易行,便于推广

朋辈之间年龄相仿,经历相近,体验相似,易于建立信任关系,经过准专业化的培训,能较好胜任辅导工作便于推广。

3.反应迅速,时效性强

相对于专业个体咨询需要事先预约,在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咨询,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在双方达成的任何时间、地点进行,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在某些一般心理问题处理上,朋辈心理辅导处理时效性比较高;在心理危机干预上,朋辈心理辅导的突出作用体现在“早期发现”和心理危机发生时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发挥的“监护”作用。

4.助人自助,共同成长

助人自助是专业心理咨询的工作理念,同样适用于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朋辈心理辅导外在助人过程是单向的,存在助人者和受助者。但是内在成长过程却是双向的,无论助人者和受助者都在辅导过程中体验到了成长。这也是朋辈心理辅导在广大学生中受欢迎的原因。

三、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

朋辈咨询能够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的需要,符合我国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有利于弥补专业队伍人员不足,扩大心理辅导的覆盖面

李焰等对比中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差异时指出,中国高校的咨询机构重点在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是提供心理咨询服务。[2]美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重点在个别心理咨询。斯坦福大学在校学生约16000人,咨询中心每年接待8000多人次,1500余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校22000人,咨询中心每年接待11000~12000人次,2200余人。这种情况与我国相差悬殊,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在校生24000人左右,每年咨询学生1000余人次,400余人。我国高校的个体咨询服务提供能力还不到美国高校的20%。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可以扩大心理咨询覆盖面,朋辈心理咨询可以处理较简单的心理问题,使专业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更迫切或更严重的个案,有助于提高学校心理咨询的整体效果。

2.有利于搭建学生自我教育平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在针对美籍华人、港台学生所作的有关求助行为的研究显示,当遇到心理问题而需要寻求外界帮助时,他们更多的是向家人或朋友求助。王晓刚调查表明,心理危机发生时向同学朋友求助占经历心理危机人群的比例为39.9%,向教师求助的占4.9%,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占7.3%。[3]朋辈咨询过程中,相互间在年龄、生活背景、学习内容等方面具有相近性,对相关问题易于感同身受,能快速建立关系,因此,发挥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互助的力量,搭建学生自我教育平台,对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形成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朋辈心理辅导作为学校专业心理咨询的有益补充,将其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每一个学生都建立一个支持系统,对于形成良好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四、朋辈心理辅导建设策略

朋辈心理辅导是源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非专业心理咨询模式,我国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能有效弥补专业辅导教师数量和精力的不足,对专业心理辅导和教学起到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不能停靠在理念上,理论必须要落地,这意味着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上都要将要将朋辈心理辅导本土化。

1.将朋辈心理辅导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

在西方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在价值取向上强调价值中立,无干涉,无批判;在互动方式上,一般是求助者主动咨询,而不是助人者主动去预防问题和解决问题。[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重要形式和载体,承担着塑造社会责任、传承道德文明、倡导主流价值的责任,这要求面对问题必须主动预防,而不是消极等待学生寻求帮助。我国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在工作网络上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社团、班级、寝室等组织载体优势;在文化氛围上,和谐发展早已深入人心;在心理接纳上,我国青年更倾向与同龄人沟通而不是咨询师与长者。

2.将朋辈心理辅导和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我国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心理成熟水平低,高校有开展心理咨询的现实需要。然而,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大学生普遍对心理咨询抱有偏见,专业心理咨询利用度不高。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突出辅导者与被辅导者双方的心理成长,辅导者帮助被辅导者解决心理困惑和问题,被辅导者在朋辈互动过程中体验到温暖、关爱和接纳,实现了“助人自助”的目的。我国高校全面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符合中国大学行政和学生心理特点,我们有班级建制,有党团组织,学生集体住宿,学生可以互相帮助和互相督促,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载体。

3.将朋辈心理辅导和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相结合

有效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扼守的一条底线,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是成功干预心理危机的关键。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难点,一是危机学生早发现、早预警,二危机学生日常监控。这一任务单靠专业心理教师和学生工作干部显然是难以完成的,危机干预体系触觉必须向下延伸到学生班级、学生寝室和学生社团。朋辈心理辅导队伍是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的重要力量。

4.将朋辈心理辅导建设科学化定位规范化发展

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发展大学生个性品质的有效模式,是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专职队伍不足问题的关键。我国开始朋辈心理辅导的时间很短。朋辈心理辅导的“准专业”性质决定了其只能作为专业心理咨询工作的辅助与补充地位,在实际的助人工作中,要给予朋辈心理辅导人员一个正确的定位,既应以预防性和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矫治性咨询为辅。对于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转介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处理。同时,在朋辈心理辅导队伍的工作网络、工作机制、人员选拔与培训等方面要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有益补充,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各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队伍的优势,弥补其中的不足,使其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成为广大学生知心朋友。

参考文献

[1]屈正良,易玉屏,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6(6):62-65.

[2]李焰,马喜亭.中美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J].思想教育研究,2010(7):50-53.

篇8

关键词:高校; 朋辈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10-001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探讨、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情感沟通,帮助同学解决日常遇到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困扰,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推动学生群体的互动、关怀、支持,实现学生“自助”成长模式[1]。

一、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发展现状

目前,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处于探索阶段,天津大学在2006年举办了全国高校首届“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机制研讨会,并成立了“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之后每年举办一届研讨会。心理委员的工作机制在全国各类学校中进一步得以实施与发展。2007年,《北京工商大学班级心理委员手册》出版,在全国高等学校率先开展了“学生班级心理委员”的课程培训,得到了一致肯定。南京林业大学的辅导内容及工作体制在逐步完善和确立[2]。

二、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存在的问题

1.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经过归类分析,将学校的朋辈心理辅导情况总结为如下三种情况,第一类高校未能建立有效的朋辈咨询机构,他们中有一小部分正在筹划设立朋辈咨询中心,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学校因为经费等原因的限制而未能设立此类机构;第二类高校为综合大学,或是存在心理学专业的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比较完善,工作水平较高;第三类高校正在积极的完善朋辈心理工作队伍,但是受缺乏心理学专业的限制,只能在其他专业中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学生,通过学校专业心理教师的培训,使得这批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然而,总体上缺乏专业背景支持,专业基础不够扎实。

2.非官方性

由于大多数学校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以社团的方式建立,鲜有官方的组织推动其发展,使朋辈心理辅导不够名正言顺,极大地阻碍了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发展。同时,各校对心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同,河北省各高校学生心理工作,尤其是朋辈心理工作缺乏交流。每个高校都有自己开展心理活动的特色形式,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共享的平台,使得先进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经验无法相互共享。

3.咨询手段单一化

通过问卷分析发现,59.7%以上同学开始建议通过电话、QQ、飞信等电子化的交流方式来与心理咨询员沟通,而在调研的院校中,几乎完全是以面谈的形式来进行,朋辈咨询方式的单一化与滞后性得以显现,阻碍了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发展。

4.宣传不到位

调研发现高校的学生普遍不清楚、不了解本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或学生组织,相关部门对朋辈心理辅导不甚了解则不予以重视,宣传平台不够完善,这就要求高校今后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此外发现同学们热衷于网络平台,在心理学知识的宣传方面,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来完成。

三、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构建

1.构成要素

朋辈心理辅导站应作为一个战略统筹部门而存在,它上承校领导的指导思想,下达学生们的心理工作状况,统筹发展全校的心理工作。朋辈心理辅导站下设朋辈心理咨询室、朋辈心理辅导基础工作组和培训考核组三个部分。

1.1朋辈心理咨询室。朋辈心理咨询室是传统的咨询模式的集成和发展,主要负责接待前来咨询同学,为其解决心理咨询问题,询室还需要将经常遇到的心理咨询问题进行类别化的分析。

1.2朋辈心理辅导基础工作组。目前,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大部分都是在心理咨询室进行,这种形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班级心理委员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密切的注意班级同学的心理动向、对重点同学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这种心理辅导相对于到心理咨询室的沟通更具有及时性的特点,同时与当事人处在相同的班级,对当事人的了解程度可能更好。班级心理委员选定并不是单纯的依靠班级内部的选举,而是通过一系列选拔流程产生。

宿舍知心人的任务和工作与班级心理委员基本相同,但两者负责的内容方向可有所区分,向宿舍知心人倾诉时可能问题多面向于生活方面,而针对班级的心理委员可能就倾向于解决学习、学生工作上的问题。这两个咨询岗位的设立,可以拓宽朋辈心理的服务范围,能够为同学们提供更加及时的心理咨询辅导服务。

1.3朋辈心理辅导培训考核组。首先,基层工作人员即宿舍知心人和学生心理委员的选拔和培训,是基层工作很重要的环节。实践中,朋辈基层工作人员首先应该进行相关的心理测评,然后,分析通过面试考核应征者的心理素质等方面问题。最后,对前两个环节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人选。

具体的培训环节将由专业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公共知识和相关工作的知识培训。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存在问题的分析,制定培训的主要内容,设立听、阅、学、互、实五位一体的培训方案。

2.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完善

2.1咨询方式多样化。目前同学们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或拒绝求助于朋辈心理咨询机构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担心咨询会使其他人知道自己的情况,对自己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鉴于此种顾虑,朋辈咨询机构应当考虑采取多种方式接受咨询,同时采取一些新的方式来消除咨询者的顾虑。例如,建立网上匿名咨询平台,通过此平台,咨询者可以有效地消除自己的隐私被泄露的情形,同时通过文字上的交流,能更好的走进咨询者的内心。没有面对面的接触,能有效的减少咨询者的顾虑;开设校园朋辈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是指对情绪危机者进行心理干预的一种电话服务形式,具有及时性的特点。

2.2建立高校间朋辈心理工作交流机制。在实践中,本研究发现高校间缺乏沟通,因而积极建立高校间沟通的桥梁,并建立了“河北高校朋辈交流群”。建设高校间朋辈心理工作交流机制,对于加强高校心理工作之间的交流与学习,逐渐缩小高校间发展差异,增强全体在校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对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一、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意义1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成长有助于及时干预学生心理问题,从而将心理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一方面,心理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容易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有助于扩大心理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心理辅导员能有效将心理教育活动融入常规管理中、普及每个班级甚至每位同学。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有限,进行心理咨询一般需要预约,而心理辅导员在时间安排上相对灵活,更了解本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极大地方便对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2有利于心理辅导员工作顺利开展与自我成长

心理辅导员的工作专业性很强,仅有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大量的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技能方法,并且需要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和个人成长体验,最终才能真正胜任这项工作。也就是说,只有心理辅导员真正实现了专业化成长,才能够有效推进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的顺利开展。换个角度来看,心理辅导员在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及困惑的同时,也能有效促进自身的心理成长和成熟,改善精神面貌,游刃有余地应对工作和生活,可以增加个人成就感,认识到自身价值。

二、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困境1工作量大,自我调适能力不高

一般而言,心理辅导员工作涉及面广,处于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工作时间过长的状态,容易疲于应付,因此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1]。而且,心理辅导员更容易接触到带着不同程度心理问题与成长困惑的学生,很多不良情绪和态度会反移情于心理辅导员,加之许多心理辅导员缺乏专业心理学习和培训的背景,自我觉察能力欠缺,情绪调节能力不高,从而影响到身心健康和工作开展。而这种负面的心理状态和工作态度又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2聘任制度不完善,专业队伍不稳定

从各高校聘任资格看,心理辅导员的聘用还处于无章可循,无标准可参考的探索阶段。高校心理辅导站工作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没有对心理辅导员的入职条件进行明确规定,导致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殊不知,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是一项心灵沟通的艺术,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这项工作,如果聘任了不合适的心理辅导员,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境况堪忧,甚至是危险的。

二是心理辅导员的队伍流动性很大,导致心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受阻。心理辅导员很可能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刚刚熟悉了工作,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就被安排到其他岗位,这种岗位设置的不稳定性,容易导致心理辅导员缺乏对工作的长期规划,不能安心本职工作,更极大地影响心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3培训体系不健全,督导制度不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多学科领域,是一项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对从业者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与实践经验要求都非常高,而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实用有效的心理辅导员培训体系。譬如:①岗前培训欠缺,心理辅导员对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②培训体系不健全,有些单位虽然安排了一些培训,但也是随机的,心理辅导员对这些培训的重视度明显不够,无法全身心投入;③缺乏咨询督导,心理辅导员在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易导致职业倦怠。

4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备,工作热情不够高

目前,心理辅导站工作在运行体制上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譬如这项工作与年终考核、职务晋升或职称评定等方面不挂钩;心理辅导员专业工作在学校内得不到认可,导致其工作热情不高等。加之近年来大学生危机事件的数量不断上升,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往往感到焦头烂额,心力交瘁,自我价值感降低。

三、推进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举措1以制度为保障促进专业化成长

(1)实行专业资格准入制度。各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专业调研和主题讨论,制定规范的心理辅导员准入制度。例如,不妨以职业资格为门槛,综合考核专业背景、工作技能、性格特征等因素,选拔出能真正胜任心理辅导员工作的人员,使得心理辅导员从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需要心理辅导员具备与其职业相匹配的职业素养,如完善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倾听能力、富于爱心、善于体验等。这些素质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要的最重要资源,正如美国学者艾鲍说:“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员能带进咨询关系中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他自身。”[2]如果心理辅导员的聘用能够进行综合素质的筛选和评估,必将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的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2)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很多高校虽然设立了二级心理辅导站,却很难对心理辅导站给予专项经费支持,致使心理活动范围和质量受到限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因而,高校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站活动经费,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从而有力推进心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2以培训为推手促进专业化成长

(1)培训体系标准化。心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复杂,需要持续不断地对其进行继续教育,这就亟须管理部门出台一套规范、系统的专业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心理诊断与干预、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心理咨询技能技巧等技能培训;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爱好以及常见心理困惑等情况;心理辅导员自身的性格优化、精神成长、未完成情结的处理等。

(2)心理咨询督导常规化。有效的心理咨询督导将是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最好向导,即由专业的资深人士定期在高校提供现场督导和专业研讨,不仅可以通过有经验的督导师发现咨询中的种种失误,指导心理咨询的技能和伦理法则,还可以通过督导促进心理辅导员的心理成长,及时处理在咨询过程中呈现的各种未完成事件和职业倦怠倾向等。当然督导师资源有限,从实践来看,大部分高校倾向选择专家督导与朋辈督导相结合的模式,朋辈督导又称为同行督导,是指一组同行聚集在一起分享和讨论有关咨询的各种情感体验。[3]这将是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有力补充,而且这种形式有必要长期存在。

(3)学习交流定期化。心理辅导员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同行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可以从两个方面加强学习交流:一是加强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与讨论。如可成立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所,针对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开展、课程建设、心理干预等展开充分研讨。二是加强与兄弟院校同行之间的交流,开展专业同盟之间的心理互助。心理辅导员之间可以拓展视野,实现知识共享和经验共传。

3以激励为手段提高专业化成长的热情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考核融入心理辅导员工作中,提高心理辅导员工作积极性。通过公开公平的考核,将考核结果算入工作量,并与评先评优、晋升职务、参评职称、岗位津贴相挂钩,对表现突出的心理辅导员予以表彰与奖励等,有计划、有步骤地重点培养心理辅导员骨干,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篇10

一、高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和模式

所谓的心理辅导指的是以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采用心理会谈、心理咨询、心理教育等方式,在和谐的气氛中使个体实现心理优化,从而达到对环境的良好适应和心理健康的状态。心理辅导的直接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心理素质,而其最终目标则是实现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高校心理辅导模式主要是建构在两种辅导途径之上。一是针对全体学生,通过心理课程,心理宣传,使学生在人际交往、情感交流、职业发展等方面提升认识,增强信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实现其全面发展;二是针对存在心理困扰和障碍的学生,采用鉴别、诊断、行为干预等多种心理咨询方法和程序,帮助学生调整心理不适,实现心理健康。这两种途径相辅相成,一种是针对群体性的普遍教育,另一种是针对个体的特殊辅导。二者构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辅导专业人员匮乏且质量不高。在心理教育方面,随着高校对心理教育的重视以及学生心理专业知识诉求的不断提高,心理教育老师的缺口越来越大,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咨询需求,导致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是一个专业知识密集型的职业,很多高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都是半路出家,专业基础可能稍显薄弱,由于缺乏心理辅导的专业技能,往往导致辅导的效果不佳,因此提高心理辅导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是一个急需提高的问题。

(二)辅导方法单一粗放,效果不佳。从两种辅导途径分别来看,心理教育活动多是开设心理学的课程,但是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均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老师授课机械单调,学生学习敷衍了事,这一状态急需扭转,而除此之外,开展的其他形式心理教育活动非常单调,缺乏吸引力;至于心理咨询活动,往往重视引导和发现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对其行为纠正,缺乏重视,并且不注重问题解决的延续性。

(三)高校学生心理辅导认同度低。目前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还谈之色变。虽然近年来,随着高校对心理问题的重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已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但是还普遍存在对心理辅导认识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缺乏寻求心理帮助的意识,对心理教育的抵触,对心理治疗效果的质疑等等。一方面是缺乏安全感,不能信任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另一方面是对心理咨询的偏见。

三、针对高校心理辅导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培养。要解决高校心理辅导所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人才问题,不仅要增加专业人员的数量,同时要提升专业人员的质量。第一,国家应该设立全国性的心理咨询培训机构和职业认证机构,宣传和严格把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认证,使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资格存在一个不断提升、上升的通道。第二,高校心理辅导人员自身要不断加强对心理辅导的认识,把心理教育的理论和心理咨询的实践相结合,积极同其他从业人员相互交流,探讨实践中的心得,共同提高;第三,学校应该定期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一方面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做专业性的报告,另一方面可以对心理辅导人员进行指导;第四,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心理辅导人员外出学习交流。

(二)完善辅导途径,积极寻求更加有效的辅导方法。对于心理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社团工作,将心理辅导与大学生社团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职业发展社团、社交礼仪社团、自我拓展社团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人格,实现自我。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类的社团学校应该在资源、资金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因为这是学生自愿发起、自愿参与的心理辅导活动。对于心理咨询,高校心理辅导工作人员可以采用先进的网络方法及多媒体途径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这些沟通方式既注重私密性,又方便快捷,应该成为心理教育和咨询平台的重要手段。

篇11

【论文摘要】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课。在心理辅导课堂中教师是不是应该保持“价值中立”、教师能不能对学生进行“价值判断”,这两个话题一直以来是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和专家学者争议的焦点。笔者认为,“价值中立”是心理辅导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但是由于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存在着种种不同,因此不能也不应该在心理辅导课中完全地贯彻“价值中立”的原则。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来访者中心疗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课;价值中立

随着观念的转变、认识的深入,许多中小学开始重视并着手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课由于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并且以预防和发展为目标,因此这一途径受到大家的欢迎和推崇。但是,心理辅导课的内容、形式、原则等也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尤其是对心理辅导课“价值中立”原则的争议由来已久,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认为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价值中立的原则,因为它是区别于德育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而一些非专业的教师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干预的过程,心理辅导课不能游离于整个教育之外,心理辅导课也应该对学生进行价值干预。到底心理辅导课应该不应该遵守价值中立的原则,又应该怎样遵守这个原则,本文就心理辅导课“价值中立”原则试着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价值中立”原则的来源及意义

“价值中立”的原则来源于来访者中心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是由罗杰斯于20世纪4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与咨询方法,他的主要观点是任何人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成长的潜力。他认为只要给来访者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气氛,给来访者无条件积极关注,他们自己就能自我理解,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导向的行为,并最终成为功能完善的人。他强调来访者与咨询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因此,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创建被人们认为是一次心理疗法的革命——从技术性的治疗转到注重人际关系。

在咨询实践中,罗杰斯强调对来访者的非指导性,要求咨询者对来访者提出的疑问坚持中立,不给予直接回答,也不给予任何规劝,而是让来访者自主决策。他主张将最基本的责任放在来访者身上,而咨询者处于被动境地,只作为跟随者。这就是“价值中立”的含义,即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不判断、不指导、不主动。

笔者认为,之所以来访者中心疗法坚持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保持价值中立,是因为价值中立有以下意义:

1.坚持价值中立原则,是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非常注重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因为良好关系是来访者变化和成长的原动力,是最重要的干预因素,也是咨询能够延续下去的一个重要条件。假如咨询师和来访者在价值观上产生冲突的话,来访者就会认为咨询师无法接纳他,因此不可能完全袒露心扉,甚至会放弃咨询。

2.坚持价值中立原则,消除来访者的依赖心理

由于心理咨询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看法还存在种种误区。来访者往往把咨询者视为一个权威的形象,希望咨询者能够指点迷津,希望咨询者能够拯救自己。如果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过多地进行价值干预的话,就容易强化他们的这种认识。他们就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咨询者身上,对咨询师过分依赖,从而忽略自身的潜力,影响咨询效果。

3.坚持价值中立原则,提高来访者的自信能力,增强心理咨询的实效

心理咨询的目的是达到助人自助,“助人”是途径,“自助”是结果,即通过咨询师的帮助,能够使来访者达到自助的目的。假如说咨询师做不到价值中立的话,过多地进行判断或者指导,会使来访者有一种我不如人的感觉,影响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影响咨询效果。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来访者,而是启发来访者去主动思考,找寻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咨询的效果无疑是非常好的。

因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遵循价值中立原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不是绝对的。华中师范大学江光荣教授在他的《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干预》一文中叙述得非常透彻。

二、心理辅导课不能完全遵循价值中立的原则

即使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应该无条件地遵循价值中立原则(当然这种假设并不成立),也因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存在着区别,而使心理辅导课中不能也不应该完全地价值中立。

1.心理咨询是面对个体,而心理辅导课面对的是群体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无论来访者的观念多么消极,多么悲观,他不会影响其他人。但是,心理辅导课就不同了,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群体,如果一个学生说出的观点或者观念比较消极或者悲观的话,而教师又不作任何价值干预,会使其他学生认为教师默认了他的价值观,从而会对他们造成不好的影响。因为毕竟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他们容易受到其他价值观的影响。

2.心理咨询以矫治为目标,而心理辅导课的目标是预防和发展

心理咨询以矫治为目标,它所面对的对象是存在某些心理问题或者心理障碍的个体,因此,来访者身上肯定会存在着消极的观点或观念,或者存在着价值观的冲突。我们价值中立的目的并不是任由他的价值观发展,而是首先接纳他,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中反思自己的价值观。但是心理辅导课面对的几乎都是正常的学生,他们都有基本积极正确的价值观,而此时消极的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3.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心理辅导课之间内容相对独立

心理咨询一般不是靠少数几次就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正如江光荣教授所说,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心理咨询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干预的过程。价值中立,并不是对来访者的价值观放任自流,而是激发来访者的潜力,能够使他自己去领悟,去察觉自己的价值观是如何地不合理,如何地消极,从而做到更正和发展。心理辅导课虽然是有系统性的,但是不可能对一个内容用几节课的时间去探讨,因此,如果在本节课上学生出现消极或者不合理的价值观而不去作价值干预的话,就可能会留下后患。

综合以上说法,因为心理辅导课与心理咨询存在区别,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心理咨询中的原则照抄照搬到心理辅导课中来,应该对价值中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何种情况下,心理辅导课需要价值干预

心理辅导课需要价值干预,但并不是一遇到学生与教师的观点或者观念不一致时,就进行干预,而是要区别对待,笔者认为以下情况,有必要进行价值干预。

1.学生的价值观存在明显的错误,会给其他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比如一位教师在上一节题为《情绪万花筒》的心理辅导课时,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消除不良情绪。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可以打人,吃。这个学生的观点存在明显的错误,如果教师不作价值干预的话,会给其他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2.学生的言谈评论会伤害其他学生或者其他人时,教师有必要进行价值干预

比如曾经有一节题为《男生女生的交往》的心理辅导课,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让男女学生写出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异性的某些形象,教师找出几个典型的读出来,当读到女生不喜欢的男生形象——“婆婆妈妈”时,一个学生大笑,然后大声说:“就是我同桌。”这个学生的言行明显给其他学生带来了伤害,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地进行价值干预的话,会对学生造成某种伤害。

3.学生的言行举止故意哗众取宠,影响课堂秩序时,教师有必要进行价值干预

心理辅导课采取价值中立的原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信任的环境,能够让大家在这个环境里畅所欲言,是非常好的。但是,营造这种环境的目的绝对不是放纵学生,并不是让他们可以为所欲为。因此,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哗众取宠,影响到课堂秩序时,教师应该进行价值干预。

四、在价值干预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1.要慎用价值干预

虽然心理辅导课有必要进行价值干预,但并不代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价值干预。价值中立仍然是心理辅导课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尤其是以下看起来好像需要价值干预的情况,仍需保持价值中立。

(1)无定论、还存在争议的观念或者观点

有些时候,有些价值观还存在着争议,本无所谓对错,教师切不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学生。比如,有一节《神奇的网络》的辅导课,教师最后申明自己的观点:“网络交友会给你带来伤害,甚至是终生的伤害。”一句话就否定了网络交友这种交友的方式。其实通过网络结交朋友只是一种交友的渠道,它本身并不存在好与坏,但是教师把自以为正确的价值观强加给了学生。

(2)自身在成长过程中会自行修正,又不会给别人、给社会带来危害的观念或者观点

有些观念或者观点不会给别人、社会带来危害,并且学生在自身成长过程中会逐渐修正自己这种不太完善的观念。比如在上一节《良好的少男少女形象》的辅导课时,教师让学生写自己心目中良好的少男少女形象,一个男生写的是:喜欢漂亮的女生。这时,教师就说了:漂亮的一定好吗?等等。极力地想让学生接受自己“心灵美才是更重要”的观点。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的本性,尤其是中学生在交朋友时,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学生并不会因为教师的教导而改变观点。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就会发现交朋友最重要的并不是外貌,而是内在的某种特质,因此,此时教师的价值干预完全是多余的,应该保持价值中立。

(3)有些观念或观点并不完善,但是在接下来的心理辅导课中会涉及到

有些观点可能不正确或者不完善,但是它并不会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并且在接下来的心理辅导课中,有专门针对这方面问题的探讨。这个时候,教师就没有必要进行干预。

2.价值干预要讲究方法

篇12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与大学生对心理援助日益增长的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朋辈心理辅导这一新的辅导模式既能减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压力,满足学生多层次心理需要,也能起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效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尝试对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与作用、实施途径和注意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使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大学生个性品质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实施途径;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大学生中存在不少的心理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单一,师资队伍也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高校要解决现实存在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必须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新手段、新方法、新形式,以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培训和督导一批志愿从事心理援助工作的学生,在心理辅导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与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服务。显然,这是一种新的辅导模式,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以及直接干预等特点。它不但有利于克服高校专业心理咨询力量和模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状况,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利于扩大高校心理服务的受益面,有利于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作者结合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工作经验,尝试性地思考和探索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与作用、实施途径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大学生个性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与作用

(一)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一定程度上缓解专业心理辅导力量不足的压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最突出的困难和矛盾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和处理相关事情,因此,大学里的心理咨询人员往往会成为忙于处理这些问题学生的“消防员”,而无力或很少有精力顾及大部分学生健康成长中遇到的一些心理困扰。事实上,高校心理教育与咨询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帮助的首要对象是在人生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而自己又难以调节的人,其次是寻求潜能开发的人,第三位才是有心理障碍的人。大部分的学生存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交往问题、情感与恋爱问题、择业问题等,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应激状态下较短时间的心理紊乱,而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由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来处理。作为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补充力量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帮助咨询老师接待同学中这些较为简单的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减轻咨询老师的压力。所以,朋辈心理辅导应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成为高校心理辅导重要的形式之一。

(二)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可以满足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功能。国内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绝大多数人最先向朋友或同伴倾诉和寻找帮助,其次是家长和教师,很少人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朋辈心理辅导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展开的,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朋辈辅导员和接受心理咨询的同学处于同一年龄段,具有相近的价值观、相似的经验和生活方式,有利于日常生活中心理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同辈之间进行倾诉与交流时的气氛比较平等,在轻松、熟悉的环境中探讨心理问题,减轻遇到心理困扰同学的敏感和紧张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保障学生健康成长。要想快捷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疾病,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学校-院系-学生组织”构成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高校里的弱势学生群体求助意识差,因此,及时发现出现异常心理现象的个体,并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帮助和监察,成为了高校大学生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的难点。朋辈心理辅导员生活在学生中间,能深入观察周围同学的心理状况,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时,能及时报告学校相关部门,使这些学生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帮助,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学校心理咨询模式,对于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方法

(一)选拔和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建立健全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网络。选拔和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建立健全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网络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基本保障和原动力。主要是建立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为主,以心理社团和其它学生社团为辅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网络。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人际关系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要制定严格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和培训制度。首先通过16PF和SCL-90问卷测试和面试,对朋辈辅导员的人格特征、精神健康状况及倾听、包容能力进行了解,筛选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人格方面在乐群性、稳定性等因素上较好又善于倾听的学生作为培训的对象。其次,对所选对象进行心理学基础知识、咨询技巧、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识辨与转介、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培训。最后,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实际工作能力测试和书面测试相结合的考核。

(二)依托大学生心理社团,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活动。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成员来自各个班级和院系,与学生联系紧密,而且又都是相对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体系的中坚力量。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指导各级心理健康协会、班级心理互助小组和心理委员,广泛开展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与心理援助活动。这些活动可以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开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心理知识,如心理情景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建立和维护心理健康知识网站、出版心航报纸、心理互动留言板等。

(三)注重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建立健全基层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机制。朋辈心理辅导员是经过心理健康中心的系列培训,掌握了心理健康知识和理念、心理辅导技能的人员。他们来自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且生活在同学中间,可以及时观察和反馈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利于心理健康机构根据实际开展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学生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有助于学生有问题时进行求助;在发现个别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及时报告给学校领导和相关机构,有助于危机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当学校对危机事件进行干预处理后,一些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的后期跟踪和援助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依赖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积极参与。

三、朋辈心理辅导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将朋辈心理辅导与专业心理咨询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要为朋辈心理辅导员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方面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并及时进行督导,确保朋辈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进行和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的健康成长。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只能定位在对同学的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辅导,对于严重心理问题要及时转介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辅导。

(二)注意将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后期的培训相结合,保障朋辈心理辅导员健康成长。江光荣教授曾指出:咨询员是以一个活生生的完整个人投入咨询中的,每一位咨询员或治疗家都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只用大致相同的理论和方法待人、咨询。他的专业训练专业经验固然重要,他的个人经历、个性特点乃至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会在咨询活动中保持沉默。

篇13

【关键词】心理咨询室 现状 探索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加强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已经刻不容缓。而学校心理咨询室是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的固定场所,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学校办学标准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教育部2012年12月7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协作机制,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发展”。“要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那么,截止目前各校的心理咨询室建立及运行情况如何呢?

一、心理咨询室建设现状

就甘肃省张掖市地方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来看,教育主管部门普遍比较重视,有相应的制度和督促检查措施。各校心理辅导室的配备基本可达90%以上,但是标准化心理咨询室的覆盖率只有10%不到,普遍存在建设面积不达标、设施不到位、人员配备不符合规定的情况,90%以上学校基本不设专职辅导教师,兼职辅导教师也由于自身工作任务和工作时间等的限制,辅导工作基本等于形同虚设。《纲要》指出:“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目前,大部分学校有兼职教师,但没有心理辅导教师的相应评价标准和待遇。

二、原因分析与反思

1.部分学校主管领导不重视

大部分中小学校长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穿插于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可以由班主任、思想品德课教师和学校主管学生思想工作的部门代为开展,将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和德育辅导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不重视辅导场地的建设和设施配备,不重视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提高。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流于形式,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也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甚至影响了对学生的教育效果。

2.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不到位

大部分学校的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认同,对心理辅导工作不接受,认为自己的心理问题不需要通过专门的机构和活动来疏导解决,就算有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感觉走进心理咨询室也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所以对咨询室望而却步,导致各校咨询室门可罗雀,辅导工作形同虚设。一部分学校虽然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但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不能常态化、系统化,不能及时解决问题,致使大家认为,所谓心理咨询,无非是做给上级领导和检查部门看的一个摆设而已。

3.心理辅导老师自身的问题

目前各校配置的专兼职辅导教师有自己的代课任务和班主任工作,时间少,精力跟不上,加之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就算开展辅导工作,效果也不会立竿见影,加之来访者对心理辅导的认识不够,认为心理咨询应该和打针吃药一样,要求效果立竿见影,一旦短期内看不到成效,就会失去希望,不再求助和来访,因此,要在师生中形成良好的影响和吸引力任重而道远。

三、措施探索与实施

首先,加强对各校主管心理健康工作的领导的培训,使其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转变观念,在实际工作中能统筹安排,大力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从场地设施的配备,到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待遇等,都应该有可行的措施和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教育督导部门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督导检查。教育部将适时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

其次,学校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要注重宣传工作,精心组织和安排心理辅导活动,拓宽活动范围,扩大影响的范围。除了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外,不定期组织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如:新生入学的适应性训练、考前焦虑的团体辅导,毕业生升学与就业团体辅导,构筑青春安全屏障等活动。还可以联系家长进行亲子教育活动,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心理辅导,对班主任进行培训等,使他们在日常教育中合理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第三,开通心理咨询网站,将心理辅导工作细化到每一个角落。网络的隐蔽性,使有心理咨询意向的来访者不必直接面对咨询师,可以避开众人猜忌的的目光,更好地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篇14

一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现状

尽管团体形式工作在我国早已存在,但目前仍然处于发展初期。相比美国、欧洲、日本,以及我国台湾与香港地区,内地的团体心理咨询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的速度很快,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团体心理辅导备受重视。最初介绍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是1991年6月,日本筑波大学心理系教授松原先生应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邀请来华讲学,介绍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1991年10月樊富珉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员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团体心理咨询培训班”上,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技巧。此后的几年里,樊富珉一方面致力于为国内高校培训团体心理咨询主持人,同时也在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科研中进一步探索研究团体咨询在国内学校教育中的实际应用。北京经贸学院杨眉在社交焦虑的治疗中一直探索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于1995年出版了《青春期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一种解决社交焦虑的模式》一书。1996年樊富珉出版了《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进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而普及了我国。2000年后团体心理咨询已经向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发展。2001年9月开始教育部在天津师范大学设立了全国培训中心,在培训中安排了团体心理咨询教学,由樊富民讲授。随着专业培训的推进以及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团体心理辅导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趋势。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近年来,由于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为主的模式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团体心理辅导逐渐升温。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中开展的必要性

1可以解决大学生各方面的适应不良

大一新生刚进入学校,环境生活的突然变化让他们一时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去应付面对,对同学与老师之间关系的处理方式不同于高中阶段,通常会导致部分同学郁闷,不知所措,出现适应综合障碍。对于这类问题,可以在大一新生中开展系列大规模短程团体心理辅导,使他们在活动中互相增进了解,理解同学之间的各种行为方式,能够互相沟通、容纳、尊重对方,以使大一新生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2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

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中,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社交焦虑或恐怖占有很大的比例。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广泛而复杂的,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他们渴望真诚的友谊,想获得他人的理解,但缺乏交往的勇气和技巧,甚至对交往产生恐惧。而团体心理辅导正是基于人的心理问题根源与人际关系之中的理论背景,为参加者提供了社交机会,学会了社交技巧,可以逐渐良好的与同学沟通。

3可以合理处理大学生成长中的各种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他们即将走向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选择,如学业,恋爱,人际关系,家庭,就业等,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各种发展型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如学习技巧小组、人际交往训练小组、自我肯定小组等,这些活动不但能够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些团体活动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增进友谊,树立团体意识。

4可以用于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指以大学自然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辅导员或者是班级心理委员的主持下,全班同学都参加的短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心理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让班主任、辅导员以及班级心理委员在班级工作中通过心理游戏、心理剧、观看心理电影等团体活动,进行班级团体辅导,不仅能提高心理辅导效率,可以缓解部分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压力,还能大面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1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咨询以及团体训练概念混淆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教师或辅导人员,面对多数被辅导者———学生,基于社会及团体动力的原理,运用适当的辅助技术,以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团体心理咨询是指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团体心理训练属于心理训练的一种,参加者超过10人则为团体心理训练。这三种概念决定了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不同之处在于活动源泉、目标、对象、活动性质、活动效果等方面。因此,有些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经常会混淆这三者之间的区别,造成团体心理辅导效果不佳。

2将团体心理辅导等同于团体游戏

团体心理辅导通常是以团体游戏为基础展开的辅导活动,其重在运用团体游戏中的合作、沟通等方式,加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参加者对团体活动的体验。通过经验与感受分享,获得归属感;可以在团体心理辅导的互动中增进对自己及他人的了解;提高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但就目前高校开展的团体心理活动来看,基本上就可以称之为团体游戏,参加者的分享不足,人数较多,体验不够深刻,理解程度不高,基本以娱乐为主,达不到心理辅导的作用。

3团体心理辅导的操作不规范

团体心理辅导是有一个规范的操作流程,需要完整的系统的活动设计,才能达到所需要的效果。有些团体心理辅导为了吸引学生兴趣,活动设计活跃,学生情绪高涨,为了增加活动吸引力,忽视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应有的效果。指导者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事先设计好的操作规程并一定能够遵守,部分原则事先未被强调,依据的原理未能进行解释,导致参与者只能按照团体游戏的心理状态进行活动,无法进入到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状态,导致效果较差。

四对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建议

1加强团体心理辅导指导者的技能训练

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基础理论以及一些技术方法,需要进行专业训练,通过参与相关团体心理辅导培训活动,或者是与同行进行集体交流讨论,亲身体验,亲自操作团体心理辅导技能。

2增强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性操作

目前团体心理辅导的大部分指导者,设计团体活动不规范,操作相对简单,省略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活动对象以及基础理论,直接从团体活动实施开始,导致其和团体心理游戏相差无几。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程序,确定每次活动的目标及主题,提前制定好实施活动计划,以熟悉每次活动如何进行,进入规范性操作阶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