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财税相关法律法规范文

财税相关法律法规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财税相关法律法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财税相关法律法规

篇1

[关键词] 财政预算;信息公开;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F810.3 [文献标识码] B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荐财税体制的改革,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政府财政预算信息公开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预算经费关系着我国各级政府的运转,而预算经费则大多来自于税收,只有加强财政预算信息公开,才能保证预算经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财政预算信息公开需要经过执行、编制、监督、审批、变更、决算等过程,根据相关法律采取合理途径加以实现。确保财政预算的公开不仅可以有效推进廉政建设、防止腐败,还能够增加预算透明度,提升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率,进而促进责任政府和阳光政府的建设。

一、财政预算公开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深化财税改革

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制定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打造阳光财政。可见,推进财政预算信息的公开,是深化财税改革的重要措施,对预算调整、编制、执行、审批等环节适时公开,确保社会大众可以及时了解财政经费的筹集、使用、分配程序与结果,进而增强财税改革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与公正性,防止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打埋伏”、“暗箱操作”等不良现象,进而推进财税改革的不断深入。

(二)有助于加强行政权力监督

政府运转所需经费都源于公众缴纳的税款。因此,若要保证这些经费用之于民就必须加强预算公开,详细、全面的向社会各界公布经费的支出方向、数目和使用效果,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保证政府权力可以依法运行,防止随意“开口子”和“批条子”。此外,通过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公众还可以了解政府是否将经费用于人民需要的地方,使用途径是否合理,进而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减少政府行政的失误,从而规范政府行为。

(三)有助于发展民主政治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都属于人民,人民通过各种形式依法管理国家的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和国家事务。这正是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法律渊源。因此,人民通过财政信息公开对财政经费的分配和使用进行监督,不仅是宪法赋予的权利,还是在履行自身职责,这也是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是公众行使监督权、知情权和参与权的重要渠道。只有加强财政信息公开,才能发展民主政治,增强政府各项工作的民主性,营造民主、和谐的社会氛围,实现民主理财、依法理财和科学理财。

(四)有助于防止腐败

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不规范会导致财政领域出现违纪违规、行为,因此,若要切实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就要加强财政预算监管,建立规范、健全的财政预算公开机制,确保公众能够了解和监督财政资金使用、分配的各个环节,加强财政预算的透明度,减少政府权力寻租机会,进而防止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预算执行标准

目前,财政预算执行中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现象,例如,一些预算在审批时还未能具体落实,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预算的约束作用,扩大了预算执行阶段的操作空间。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缺乏统一的预算执行标准。此外,出国经费、大金额会议费、车辆购置费等资金也未能完全归入部门预算中。同时,一些部门在调整预算规模时没有按照既定程序进行。

(二)财政预算监督不力

财政预算也是人民生活资源的一部分,也属于公众知情权的范围。因此,人民应当享有预算监督、查询的权利。但现阶段,部分部门和地区受传统行政理念的影响,在政府管理活动中依然抵制公众的参与和监督。脱离了民众监督、民主程序、法律约束,部分政府部门或个体逐渐放松对自身的要求,出现了贪污、受贿等现象。因此,财政预算改革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自我约束,还需要构建健全的预算科目体系,尊重公众的监督权,增强财政预算的公开性、透明性、阳光性。

(三)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预算法》等法律法规,为我国的财政预算公开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总体而言,这些法律法规只是对财政预算信息公开作了基本规定,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款,对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形式、主体、责任、内容和范围没有明确规定,这就使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弹性空间,导致一些行政部门在预算公开过程中自由裁量。此外,当前实施的财政预算信息公开规定大部分都是地方性法规,法律权威相对较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预算信息公开的稳定性与权威性。除此之外,现存的财政预算信息公开法规在保障措施、责任追求等方面也有待完善,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算信息公开的落实。

(四)责任制度虚化

目前,对违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惩罚措施。这就导致责任制度虚化。根据媒体报道情况,公开条例实施以来,申请者众多,但真正做到信息公开的政府部门却很少。此外,执法不严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责任制度虚化。公开条例明确指出“各级政府应健全信息公开责任追求制度、考核制度和社会评议制度,并定期进行评议和考核。”但在现实工作中,却很少落实到位,也鲜有媒体报道,政府部门因未执行财政预算公开而受到相关处罚。可见,无法可依或执法不严都会造成责任制度虚化,进而影响财政信息公开的贯彻和落实。

三、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具体策略

篇2

一、处理企业盈亏财税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处理盈亏财税工作时企业不到位的政策解读

现阶段,对于国家有关企业处理盈亏财税工作,很多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往往出现政策解读不到位的情况,导致企业出现很多额外损失。比如,依照《企业财务通则》[1]相关规定,除国家行政法规与法律特别规定外,我国企业净利润年度分配一定要根据既定顺序实施严格的利润税后分配,但是,实际利润分配处理时,很多企业并未依照相关律法规定程序实施利润分配,这就导致企业在财务申请或者查账时,无法获得应有补偿。

(二)企业处理盈亏财税内控机制不完善

我国很多企业在管理内部财务时,缺乏完善、合理、科学的处理盈亏财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与规范,同时也未构建完善、专业处理盈亏财税的企业内控机构,在管理企业盈亏财务处理时,独立性严重缺乏,导致企业内控工作者在控制与管理处理企业盈亏财税时,缺乏充分、科学、有效的监督处罚方式与体制依据,导致企业处理盈亏财税机制出现形同虚设的情况。

(三)不完善的企业处理盈亏财务法律法规

尽管当前我国有很多关于处理企业盈亏财税的律法规定,但是这些律法都缺乏条理性与系统性。而且处理盈亏财务律法权威性比较低,法律法规可操作性较为缺乏。还有一些企业中的经营管理者以企业内部文件替代律法规定,导致企业处理盈亏财税的措施大量存在,政出多门,这就加大了创新与改革企业处理盈亏财税的挑战与难度。

二、有效处理企业盈亏财税的措施及建议

(一)正确解读企业相关政策,对相关处理程序进行熟练掌握

财务人员必须对企业相关盈亏财税问题的律法规定与处理政策进行深入而正确的解读,并对相关盈亏税收处理程序进行熟练掌握,比如,在处理企业盈亏财税时,一定要根据以下程序认真实施。

1、对先前企业年度亏损要及时弥补

对企业盈利财税问题处理时,首先,财务会计人员要及时弥补企业先前财税亏损,待完成这项工作后,才可以实施其它操作。

2、提取企业利润中十层的法定公积金

企业法定公积金的主要作用是弥补企业亏损,以使企业资本得以不断增加,进一步扩大企业内部的资金基础。法定公积金与企业内部资本公积金不同,是根据律法程序,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所提取的企业资金。如果所提取法定公积金数额占企业所注册资本的一半,可停止提取法定公积金。

3、应该将一定数额公积金在利润中任意提取

任意公积金是依照企业内部章程规定,或者股东会议协商决定除法定公积金外自由提取的公积金。

(二)对企业处理盈亏财税内控机制予以建立健全

企业必须不断健全与完善内部处理盈亏财税内控机制,并对相关企业内部政策管理机制予以不断完善,以构建一种规范、科学的处理盈亏财税内控模式,可以从企业内部各岗位与部门中对企业处理相关盈亏财税工作予以积极参与和支持。此外,还要不断强化企业处理盈亏财税工作本身的权威性与独立性,在处理企业盈亏财税时,能够保证公开、公正、公平,进而确保企业能够有效、顺利实施盈亏财税相关处理工作。

(三)不断健全与完善企业处理盈亏财税的相关法律法规

必须不断健全与完善企业处理盈亏财税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企业在处理盈亏财税时的相关律法建设。依照经济需求与时代变化,相应的修订与完善企业相关财务律法规定,同时进一步规范企业在处理盈亏财税工作中的行为与问题,对企业相关处理盈亏财税的配套律法与政策进行不断健全与完善,构建企业内部处理盈亏财税的律法机制。

(四)构建企业处理盈亏财税信息化平台

在处于网络化信息时代的二十一世纪,企业财务部门应该不断引进与正确运用现代化财务处理软件,并通过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构建一个可以综合分析、自动搜索、有效决策以及科学管理的企业财务网络信息系统,保证企业财务信息数据与相关业务可以实现高容量存储、快速录入以及准确查询等,最终使企业内部盈亏下的财税处理能够实现网络化、智能化以及数字化。

篇3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1、前言

随着我国房地产企业逐渐加快市场化发展的脚步,房地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中非常重要的作用[1]。房地产企业往市场化发展不但能够促进居民生活水平有效提高,对人们居住环境还能够起到的改善的作用。同时,房地产企业逐渐往市场化方面发展还能够使国家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启到带动的作用。

2、房地产企业经济管理面临的问题

2.1没有清晰的管理目标,连续性政策相对缺乏

最近几年,相关部门仅是对调整房地产供应与需求的工作上给予重视,使房地产的供应数量以及房价的增长速度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相关部门在房地产市场管理的工作中没有足够的连续性政策进行规划,造成没有清晰的管理目标。一方面,政府对房地产企业进行管理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市场需求得到有效抑制,但政府相关部门无法从根本上对房地产面临的问题进行全面认识,无法构建经济管理制度全面管理房地产企业。另一方面,政府制定的长期政策以及短期政策没有相同的控制目标,造成房地产企业实际的经济管理成效有所降低。房地产企业经济管理政策在缺乏合理性、连续性的情况下,则会导致房地产市场出现漏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房地产企业的快速发展。例如,我国房地产企业在执行国五条、房产税收、经济适用房等政策时,经济管理工作均出现没有清晰的目标,缺乏连续性等问题。

2.2没有完善的法规体系以及法律体系

现今,房地产企业的发展阶段仍然属于初级范围,没有构建健全的法规、法律等体系。房地产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虽然已经在后期管理、交易、建设、开发等过程中全面贯穿,但任然缺少在房地产发展整体过程中全面贯穿的制度。另外,由于房地产发展有着落后的法规、法律建设,常常发生流于表面的情况。对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产生约束的相关法律法规在适用性、稳定性、严肃性等方面无法满足需求。政府相关部门在房地产企业某些工作中虽然已经构建的相关法规、法律,但在实施细则、管理条例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造成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中常发生没有严格执法、有法不依、政令无法实施等情况。

3、完善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的相关对策

3.1对房地产投资总额进行确定

房地产项目完成之前应该对可行性报告进行全面研究,可行性报告获得批准后,则通过房地产项目经理对相关内容进行全面落实以及实施,将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实施的前提条件,通过企业全面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后确定投资资金。另外,完成投资金额的估算工作后,通过分析估算的实际情况,将资金流量表确定,相关负责人应该根据企业运转、具体发展的情况对投资资金进行确定,从根本上防止由于错误的投资导致企业损失大量的资金。

3.2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的成本

开发成本的控制在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不但与企业发展获得的经济效益有着较大的关系,且对使用房地产的价值有着极大的联系。通常情况下,在对项目开发投资资金进行确定时,要想使经济效益得到实现,则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控制开发的成本。由于支出的业务费用的弹性相对来说较大,对报账无法真正掌握,控制成本方面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开发成本进行控制:(1)增强房地产项目负责人的成本控制意识,使开支得到有效的节约;(2)通过制定制度的方式,使漏洞得到全面堵塞;(3)通过分析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实际情况,构建针对性的控制成本制度,房地产项目施工中真正落实相关制度。

3.3构建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

房地产市场混乱的情况能够通过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来实现,加大政府重视经济管理作用的力度,使房地产市场中经济管理的作用得到有效提高[2]。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将市场调节的作用全面发挥,通过分析房地产实际的情况,合理的调整房地产市场,这样的做法不但能使调节房地产的作用得以发挥,对房地产市场还能够有效的控制,给房地产稳定、健康的发展趋势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分析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具体需求,通过调控政策调整的方式,给房地产经济管理全面发挥自身的效果提供保障。相关部门还应该采取措施改革财税制度,使土地政策增长得到抑制,从根本上促进房地产宏观实施经济管理的效果得到提高。

3.4完善房地产法规法律制度

对房地产企业的法律法规进行全面完善,能够有效的约束以及监督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房地产经济管理以及发展运营应该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不仅能够使市场经济发展秩序得到稳定,给房地产产业虚空增长提高保障,防止出现经济犯罪的情况。另外还应该对建筑、房产、土地等相关法则进行细化以及健全,确保构建的法律体系能够满足系统化流程的需求。对房地产经济管理法律体系进行健全,防止开发商利用法律漏洞,对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有所限制。同时,还应该通过法律措施使房地产企业操作市场的流程得到有效规范,为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给整体提高房地产经济管理能力提供保障。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房地产企业要想获得更加快速的发展,需要全面重视经济管理工作,一方面,对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健全,使经济管理目标得到明显,构建长期发展政策;另一方面,完善房地产经济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对经济管理工作实施内外兼治,确保经济管理在法律的监督以及约束下,加快房地产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仕斌.探讨房地产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4(04):688-689.

篇4

关键词: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应用模式

财税信息化建设是财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财税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家税务总局“金税三期工程”在全国范围的逐步推广,财税信息化建设已迈向一个新的台阶,这也迫使企业在接受“财税管理一体化”全新理念的同时,思考如何借此契机,通过实现企业内部财务、税务、业务的一体化处理和无缝连接,简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全面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本文主要对企业内部财税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可以为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提供具有实际价值的参考信息。

一、我国企业财税管理的发展现状

(一)税收风险较大

近两年来,税务机关在完善征管手段的同时,不断强化稽查体系,通过先专项自查,后专项检查的方式,要求企业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对生产经营活动涉税问题进行全面自查,包括发票真伪、收入的确认、费用的列支、业务的真实性等多方面,内容涵盖全部应纳税种。我国正在对财税管理体系进行改革,财税政策存在部分解释不明以及操作细则缺失的问题,企业与财税部门经常会出现理解偏差现象。基于宏观政策的影响,监管部门由于地域、时期等方面的差异,对政策的监管及把握力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不仅增大了企业税法遵从的难度,更使企业的纳税风险急剧上升。

(二)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企业没有针对财税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没有对管理标准进行有效规范,致使不同部门在相同事项方面的管理标准存在不一致性,继而导致执行尺度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司整体税收策略的制定工作。

(三)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

企业在财税管理方面并不具有较高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多以财务人员手工作业以及主观判断为主,对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经验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除此之外,企业的财税管理与业务环节存在脱节现象,财税信息无法实现有效共享,基础信息出现偏差等问题,构建完善的财税信息管理系统迫在眉睫。

二、信息系统的功能框架

(一)框架结构

财税管理信息系统是对财务日常管理应用的整合,基于财税管理体系标准的指导下,严格遵照相关法律法规,对税种税费进行有效计算,并记录相关调整事项。该系统内部含有申报纳税表的模板,通过其可以向相关管理部门申报财税缴纳款项。除了财税原有的业务处理功能外,还构建了评估模型与指标分析体系,可以对企业税务管理进行有效评估与合理分析,有利于企业对税务风险进行及时、准确的掌握,除此之外,该系统还可以对企业的税收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筹划方案。具体构造如下图所示:

图1 信息化系统功能框架结构图

(二)信息系统合理理念

针对财税管理构建信息系统,可以完善财税管控体系,促使企业财税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构建信息系统的核心理念有三个,一是对财税管理机制进行标准规范,促使各个部门的管理口径实现统一;二是财税管理实现有效延伸,逐渐成为前端业务;三是建立健全财税评估模型与财税分析体系,从而对企业税务进行合理评估与有效分析。

(三)解决业务的有效方案

解决业务的方案主要包括五个流程,分别是建立纳税体系、处理日常业务、企业纳税管控、科学筹划以及分析评估、业务集成关系。企业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财税管理,对财税管理进行标准规范,并在各个下属部门贯彻落实。利用相关系统对涉税信息进行有效集成,例如,资产、合同等,并结合系统内部相关税务信息,对税费进行准确计算,继而进行申报处理与缴纳处理。建立健全税务评估模型与分析指标体系,促使企业财税管理分析指标实现自动生成,继而对纳税进行自动评估。通过信息化建设全程监管企业的经济事项,可以对企业财税管理的效益影响进行准确分析,从而科学筹划财政管理工作,有利于企业的财税管理工作实现纵向管控。

三、信息化管理应用结果分析

(一)电子登记纳税调整事项

对核算账簿、核算凭证以及备查簿进行有效连接,促使三者呈现一种关联关系,从而促使企业的纳税调整事项的登记处理实现自动化,不仅降低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还提高了纳税调整事项筛选结果、分析结果以及登记结果的准确性,有利于企业顺利进行财税管理工作,例如,递延所得税核算、纳税申报表核算以及纳税调整等。

(二)在线处理日常税费

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企业在财税管理方面可以对多个税种的日常业务进行在线处理,例如增值税、所得税等。根据我国财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实际缴纳税额以及理论上应缴税额进行合理分析,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确保财税管理相关环节在规范性与合理性方面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避免企业遭遇巨大财税管理风险。

(三)自动生成纳税报表数据

严格遵照我国相关部门在纳税申报表样式方面的规范标准,对纳税主体、税务报表以及备查簿三者的关系进行准确定义,在信息化管理系统内部构建纳税申报模板,自动采集税务系统以及账务系统内部的相关数据,并以此作为纳税申报数据,帮助企业财税管理人员进行纳税申报,避免报表数据出现人为干预现象,促使报表数据更具实时性、准确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性。

(四)建立健全税务指标分析体系

企业在财税管理方面建立健全税务指标分析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对各个税种的涉税指标进行在线分析,并自动根据分析结果生成税务分析报告、涉税指标对比分析表以及税务指标的变化趋势表,有利于企业财税管理人员对涉税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掌握,有效规避财税管理风险。

结语

财税信息化管理的实际应用价值主要取决于自身与前端业务之间的衔接关系。企业严格遵循财税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各项涉税环节进行专业、合理且谨慎的处理,按照相关规定实施纳税申报;通过信息化技术采集并分析涉税信息,对税收变化情况进行自动预警;分析税收变化情况,对财税管理潜在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实施科学筹划,有效提高企业财税管理水平,节约税收成本,规避财税管理风险,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中国振华集团永光电子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张晓红.规范信息化日常管理服务税收中心工作[J].天津经济,2013(05).

篇5

(一)税收管理会计信息控制必要性(1)财税风险视角的必要性。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资金流量等的反映。因此,会计信息形成后的不同状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正是由于具备这种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最终状态也会对企业税务风险的大小产生不同的影响。第一,在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主观故意的虚假反映。它是指包括经济交易中交易物的虚假以及会计报表信息的虚假。如针对一般的企业偷税漏税行为而言,交易物方面的虚假表现为会计凭证等的伪造或销毁等主观行为,会计报表信息的虚假是指企业不按现有规定对经济交易进行会计核算。当上述主观故意行为存在时,企业就会受到税务机关的严厉处罚。第二,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主观无意的虚假反映。主观无意的虚假反映是由于企业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不高,认识不足所导致的企业会计信息形成过程的不规范,继而使其制定的会计报表无法正确反映企业的相关财务信息的行为。这种情况虽属无意但也会形成虚假的企业会计信息,因此也会让企业承担相应的税务风险。第三,会计信息的形成遵守了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一方面,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对其经济事项进行了会计核算,另一方面,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符合要求。如果企业未执行上述要求,使其会计信息的记录与核算达不到相关规定的要求,那么企业很可能要面对的是不确定的税务风险。(2)税后利润视角的必要性。首先,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最终结果有差异,那么企业的税后利润大小也会不同。可对企业会计信息状态的不同导致的企业税收差异,从而造成企业税后利润的差异影响进行分析。当企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某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时,此项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还有可能由于具体核算方法的不同得出不同的会计信息,这就有可能形成多种企业税收额度。此时,企业如果不能对具体经济事项所涉及的会计信息进行准确核算,就会面临不同的税收义务大小,也为企业纳税带来麻烦。另一方面,会计信息控制也会影响企业的税后利润大小,具体情形有两种:一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会计信息控制;二是对与企业经济业务相关的特殊事项的会计信息的控制。这两个过程的控制如果没有按要求执行,会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准确性造成影响,从而使企业无法正确计算其税款,继而影响企业的税后利润额度。

(二)税收管理中会计信息控制可行性要想实现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控制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企业会计信息的形成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企业管理者能否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其中的某种可能性进行选择。(1)会计信息不确定性分析。会计信息不确定性指会计信息偏离企业的价值核心而显示出来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的外部不确定性和内部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为企业在现有的税收制度下,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形成进行控制提供了可能,继而实现企业税收管理目标。(2)在会计信息形成过程中,经济业务或事项的发生或确定具有可选择性。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也会发生特殊事项的经营业务。虽然这些特殊业务很少发生,但一旦发生,其会计核算会更加复杂,针对这种情况,企业一般事前就对特殊事项的经济业务进行税收筹划,以承担不同的纳税义务。对此,企业也会有多个纳税方案,而企业会根据一定时期的经营目标来选取其中一种方案予以实行。这也说明了企业在会计信息形成过程中,对其经济业务或事项发生的确定具有可选择性。

二、税收管理中会计信息现状及影响

(一)会计信息发展现状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与之前的规定相比,在涉及到企业会计事项的许多方面做了调整,并逐渐与国际会计规范趋于一致;如将“公允价值”引入新准则之中、着重凸显了“金融资产”这一新资产分类名词的地位等。《企业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前企业的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首先,《企业会计准则》中条款的变化使企业开始意识到经济环境和其所处的市场条件的变化,并据此重新制定企业决策;其次,企业也要准确了解《企业会计准则》,并对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实践进行适当调整。

(二)税收管理中会计信息的突出问题(1)企业会计信息不准确。不准确的企业会计信息会给企业经营决策造成不良影响。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企业呈现的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准确;但并非所有的企业会计信息都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可以分为违法性失真和非违法性失真两种。企业故意为之的会计信息失真行为是“会计信息造假”的表现;而由于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专业基础不扎实引起的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则会使企业会计信息呈现出不准确的信息。笔者重点分析违法性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行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环境的日益变化,现代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问题也愈发受到关注,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也愈发普遍了。尤其是对拉动国内就业起很大作用的中小企业,他们一方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另一方面也是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灾区。另外,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企业会计管理也不是很规范,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从业素质也不高,继而使得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得不到有效治理。(2)无法获取完善的企业会计信息。除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外,会计信息还存在另外一大问题,即企业会计信息的形成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这主要是由于在企业对其具体经济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核算时,并没有注意收集与该经济业务相关的会计信息,这就使得后续的会计信息整理、分析和会计确认、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人员无法有效控制企业的会计信息。即使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来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管理与核算,也会由于在会计信息处理前期未有效控制企业会计信息的形成而对企业的纳税情况造成影响。

(三)会计信息失真对税务管理的影响(1)企业涉税业务或事项的会计信息不确定性的影响。由于企业的经济业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会计处理活动本身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企业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是其自有的属性。这一客观存在的企业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的税收利益也存在极大影响,企业管理人员应重视这种不确定性,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对于企业涉税业务或事项的会计信息确认、计量、核算和管理,如果有关企业涉税业务或事项的财务报告上的会计信息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对企业参与的经济交易所创造的价值描述不真实,就会改变企业纳税基数,继而改变企业纳税额度,使企业承担多缴纳税款或少缴税后受到税务机关处罚的税务风险。另外,企业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其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就会影响企业收集纳税信息,无法按照税务机关的规定提交缴纳税款依据,继而不能对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证明,这也可能使企业遭到税务机关的处罚,承担一定的税务风险。(2)企业涉税业务或事项会计信息造假的影响。我国法律对企业涉税业务或事项会计信息造假有具体规定。如《税收征收管理法》定义了“偷税”的概念,并对其处罚办法进行了规定。企业如果有偷税行为,根据其性质和严重程度不同可能受到诸如罚款或刑事处罚等不同的处罚。企业对其涉税业务或事项的会计信息造假会使其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企业在业界的形象,从而阻碍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控制理论背景下税收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优化

(一)重视对会计信息的控制(1)充分了解税法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关系。要提高对会计信息形成过程的控制程度,深化企业会计人员对涉税会计信息重要性的理解,就要充分掌握我国税收相关法律法规与《企业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我国税收相关法律法规与《企业会计准则》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在很多会计事项的处理方式上各有区别,使每种法规都具有不同的立法框架,由于立法基础不同,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在企业经济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上体现出了不同的方式。另外,虽然我国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两者相互独立,但在规制企业税务相关行为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企业在具体会计事项处理中,涉及到税务方面的会计核算时,要先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信息收集、数据核算,然后再对比我国税法的规定,确定企业的纳税额度,使企业的纳税义务通过会计核算的形式反映出来。(2)企业要对会计信息的形成有完整的认识。企业在进行经济交易或经济事项时,会产生相应的经济数据资料,企业的经营管理部门应当对这些数据予以保留,并交与会计部门进行整理和分析;然后,对上述数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处理,最终形成会计报表。会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并掌握上述会计处理过程,按照规定处理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财务信息支持。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会计信息形成过程的重要性,完整掌握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有效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

(二)强化会计信息形成过程企业会计信息是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交易或事项确定的,是对企业经济业务发生后创造的企业价值和企业资产增减的真实反映。鉴于此,企业会计信息的形成主要有两个过程:一是企业发生经济业务并产生会计信息的过程;二是企业根据经济业务及其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企业进行税收管理,就应当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并加强对此过程的控制。认识到这一点,再结合上述企业会计信息形成的两个过程,企业对会计信息形成过程进行管理时,必须从一开始就按照国家税法的相关规定对会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从而为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提供保证。为了完成企业会计信息形成的第一个过程,企业税务管理者应当保留与企业经济交易相关的诸如企业股东大会对于某些经济业务的决策、会议记录以及交易合同等数据资料,以证明企业在某项交易中的交易决策,并给予书面证明,从而决定企业的纳税额度。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加大宣传力度,使员工理解控制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企业税收管理要落到实处,使企业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加强学习和宣传,使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会计信息控制理念有所了解,然后针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处理进行相关培训,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控制观念深入人心,让企业员工都能切实明白企业会计信息控制的重要性。(2)形成对税收相关法律法规的专门整理。除了使企业员工明白企业会计信息控制的重要性外,企业还必须对与企业税务管理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进行专门收集和整理,派专人对我国税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分析,实时关注税法的变化等。在我国,针对税务的法律法规各具特点,有些法律条文十分繁琐复杂,现代企业要想规避税务风险,使企业的税收管理处于一个稳定的水平上,就应当在企业内部安排专人对上述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3)形成对企业涉税资料的专门整理。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日益扩大,企业的经济交易或经济事项涉及面也更加广泛,企业的税务资料也越发复杂。因此,有必要在企业内部安排专人对企业涉税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以便企业核算其税款额度,证明其涉税交易数据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使企业最大限度降低税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