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公共管理的理解及思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必须组建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班子。其成员都要懂技术、会管理、富有国外施工经验、法律知识。这是搞好工程项目管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关键。尤其要选好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项目管理班子的灵魂,其素质高低决定着承包工程项目的成败。项目经理一定要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能审时度势地作出决策。项目经理能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计划安排、成本预测、管理核算、资金运转周期、材料供应、设备能力以及索赔、保险、当地税务等业务心中有数,能按照国际惯例采取相应对策,防止可能出现的失误和损失。项目经理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领导水平,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扩大视野,取长补短。另外项目经理要有较好的外语基础,能够与业主、当地专业人员会话,阅读外文资料。具备这些条件,必定能提高工作效率,加快信息掌握,促进与国际惯例接轨。
2.必须熟悉和掌握国际建筑市场状况和动态。当前参与国际工程承包的贯用作法是实行工程总承包和工程分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和熟悉工程所在国对工程总包和分包的政策规定,指导我们采取相应的政策和策略。我国进入国际建筑承包市场的企业尽管越来越多,但是国际建筑承包市场的占有率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以1996年美国的统计资料显示:美国占22.3% , 英国占11.5%, 法国占15%, 德国占8.6%, 日本占11.7%, 韩国占4.5%, 而我们仅占3.7%。在工程项目管理上,与国际承包工程的大公司如英国的克瓦纳集团、美国的福陆丹尼尔公司和法国的布衣格公司相比,我们的总体管理水平还相差很远,管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加上我们国际承包经验不足,有的业主和监理还有故意刁难等情况。面对这种种困难,要想在国际工程承包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按照国际惯例采取相应政策。
3.必须处理好与业主、监理与当地雇员的关系。在对外交往中,既要坚持原则,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策略性。在外国人眼中,我们代表的是中国,要不卑不亢,维护自身的利益,按国际惯例,寸理必争,寸利必得。对监理,既是对立关系,又有一致的一面,即都是业主的雇员 ,要善于利用这种一致抑制监理的作用。雇用当地雇员必须熟悉当地劳动法规,在不违规的情况下调动雇员的积极性,能为我所用。
二、必须了解和掌握FIDIC合同条款,搞好索赔,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首先要精通FIDIC有关合同条款。FIDIC合同条款涉及索赔的内容大致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关于工期的索赔,主要是业主不能按规定时限提供有关图纸、设计变更及其它非正常因素等原因导致的工期延误;其二是动用款项索赔,主要有工程变更、单价改动、规范改变及不可预见事件等,如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人为干扰等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总之,在FIDIC合同条款中很多规定为承包商索赔提供了法律依据,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规定,在施工过程中要专门注意与索赔相关事件的发生,及时抓住索赔时机,寻找索赔动因,要做到这一步,不精通索赔条款是很难办到的。做为项目管理班子,特别是项目经理、财务负责人必须精通FIDIC合同索赔条款,才能不失时机地提出索赔,减少流失,提高效益。其次是及时收集索赔资料,提出索赔方案,FICIC的索赔条款是进行索赔的法律依据。在施工过程中,按照索赔条款收集整理的索赔资料是索赔的事实依据。没有后者,或者后者不充分、不祥实是达不到索赔目的的。这要求施工工程主要的管理者要组织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要明确岗位责任。因为索赔是一项非常严肃的法律工作、技术工作和经济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负责索赔的责任人必须熟悉和掌握索赔条款,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只有这样的责任人才能收集到准确的索赔资料,达到索赔的目的。当然,真正实现索赔,并非易事,其关键是工程项目的管理者有没有索赔的观念、索赔意识和索赔能力。合同违规索赔是法律赋予承包商的正当权利,不能怕伤和气、伤感情,而忍受应该挽回的损失。国际国内承包工程都可能遇到索赔。因此,要求承包商在树立法制观念的同时,要坚持索赔的信心,更要特别强调索赔资料的合法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否则将功亏一篑。
三、必须学会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无论是在国际工程承包中,还是在国内工程承包中,施工过程的事故是难免的,往往由此造成的损失也是惨重的,除了事故风险以外,按照国际贯例还有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人为风险和治安风险等。特别是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因风险造成损失的频率和概率较国内要高的多。因此,按照国际惯例学会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把可能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措施。
1.项目风险管理的作用,一是提高施工管理的风险意识,增强对工程项目的监管和风险管理的力度,突出施工技术措施和质量安全操作规程的到位,特别是项目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要认识到风险的危害性,提高遵规守章的自觉性。二是加强在施工过程中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预测、防范和控制,减少风险的发生和发生风险时能采取有效地弥补措施,从而达到防险、避险、减少损失、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2.风险管理的途径:依照国际惯例就是实行施工全过程的投保,建立施工保险机制。在实施施工保险时,要尽其可能对施工全过程包括相关项目环节都要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对所有可能发生风险的环节,按照国际惯例能投保的全部投保。对不能投保的风险环节要制订相应的、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3.合同担保的风险管理:合同担保是维护发包人利益的法律行为,在这方面稍有闪失,就会给承包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合同担保的风险也是相当大的,决不可等闲视之。合同担保是独立于合同具有法律效率的文件。它主要包括:投标担保、履约担保、预付款担保、保证金担保等项目。一般地说,承包商和承保人是关系比较密切的,否则承保人不会给承包商担保。合同担保的关键要认真分析研究发包人的担保文件,要做到合情、合理、合法,损害国格和承包商利益的苛刻条件是不能接受的。另一方面,作为国际工程项目的承包者,要认真研究合同条款,要特别注意和防止业主终止合同的风险条款。同时对担保金额进行技术处理,不能因担保泄漏标价。要选择好履约方式,充分研究保单条款及加强对保函的管理等。
4.施工保险管理,进行施工投保的目的是转移施工风险,以弥补因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施工保险应包括施工全过程,即所有施工人员的人身事故保险,材料、设备运输保险等,施工过程的保险要明确各方面的风险责任,明确投保险别和申办方式等,要研究保险合同和保险单的条款是否能保护自身利益。所以在进行施工投保时要充分利用FIDIC条款中关于保险条款的规定,最大限度的减少失误和经济损失。
四、必须掌握国外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
1、成立项目管理软件应用机制。项目管理软件是高新技术,是新兴现代项目管理手段。尽管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但是在国内还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因此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尽快的踏上信息快车道。首先应成立项目管理软件开发应用小组,对项目计算机技术进行全面地研究、学习、开发、应用,并且争取尽快国内上网,进而进入国际互联网。
2.将项目管理软件纳入工程项目科学管理轨道。现在一般国外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工程项目,使用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项目管理软件。在复杂的项目管理中使用P3,在一般项目中使用Microsoftproject(微软项目)。另外还使用一些专项项目管理软件,以名冠全球的P3系列软件为例,就有工程进度计划、资源、成本动态管理与控制软件。还有工程合同文书、变更事宜、合同费用演变等管理软件,该软件使用能更好地执行FIDIC合同条款。当前主要代表产品有美国的P3和英国的ARTMIS。
3、培养高素质的软件开发、应用、管理人才。要真正推广国外广泛使用的项目管理软件,其项目管理人员起码应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先进的技术是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驾驭的。所以,与国际惯例接轨,在建立了软件开发应用机制后,就应着手培养微软复合型人才,要求这些人即要懂计算机技术,又要懂管理,才能适应项目管理的需要。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人才培养可分层次进行,先培养急用的计算机操作员和程序员,先能操作运行,独立开发编制、调试程序,再逐步推开,进行普及培训,让更多的管理人员掌握应用这项技术。
五、必须学会按国际惯例解决项目承包中的争议问题
不管是进行国际工程承包,还是进行国内工程承包,业主和承建商发生纠纷是不能完全避免的,一旦发生就耗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财力。因此,必须要面对现实,依照国际惯例,明智的做法,一是签订好承包合同,二是严格履行合同条款。
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讲解:
一、影响分析
1、不能使学生认识到错误,甚至形成“破窗效应”,错误不断被复制,解决起来更加困难。
的确实是这样的,只要有一个人说话就会有其他孩子跟着一起说话!
2、学生再把情绪传递给家长,家长对班主任的教育方式有意见,其他家长也会怀疑班主任的工作能力,问题没有解决反而会更严重。
二、原因分析
1、孩子认为错不在自己,感到委屈。不但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还想让老师理解自己。
2、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怕没面子。
三、对策分析
1.错误也可以做加法
平静地念出学生犯的错误就行,不要加任何的语气和感情。类似的错误反复出现,那么就应该思考自己的问题了,这是学生的反抗情绪会减退很多,多的就是惊恐了!这是再讲行为习惯,他就需要深思了。
2.语言也可以做加法
声音不大,但是正好能够听到。希望被我看到的你是积极学习的你、认真劳动的你、团结互助的你、乐于助人的你。
3.语言也可以做减法
教师的语言有时可以少而精,可以重复孩子的小错误让行动让孩子品尝自己对别人的伤害,言语可以不多,需要行动就行。
【关键词】钢结构;施工;
建筑的钢结构体系不仅具有抗震性好而且降低基础造价、抗震费用和运输安装费用的优点,而且还具有构件安装便捷、施工周期缩短、加快资金周转、提高投资效益的技术和经济综合优势。因此,必须提高从事建筑钢结构的施工、监理、质量监督、安全管理等工作的技术水平,加强对相关规范的认识、理解及使用,解决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1 钢结构的优势
钢结构的优势有:自重轻,便于运输和安装,可跨越度大、抗震性好;钢材的塑性和韧性好,即钢结构不会因为偶然超载或局部超载而突然断裂破坏,且对动力荷载的适应性较强;设计风格灵活、丰富,在梁高相同的情况下,钢结构的开间可比混凝土结构的开间大5%;钢结构多采用螺栓连接,结构轻,施工简便,施工安装周期短;可以有效保护环境,即钢结构产生的噪音小粉尘少,对土地资源破坏小,产生的固体垃圾量小,废钢资源回收价值高;钢结构工业化制作程度高,便于机械制造,集约化生产,精度高,安装方便,质量易于保证。
2 加强钢结构施工管理的建议
2.1 认真编制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单位编制的指导施工全过程各项活动的重要综合性技术文件,是一个科学的管理方法。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组织和施工方案时,须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细则,落实计划、落实组织人员,落实自检、互检和专检,把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全部纳入受控状态,确保方案技术措施得力、可行。在编制和贯彻施工组织设计过程中应做到广泛深入的研究,向施工人员交底,做到人人把关。钢结构工程要针对制作阶段和安装阶段分别编制制作工艺和安装施工组织设计。其中制作工艺内容应包括制作阶段各工序、各分项的质量标准、技术要求,以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制订的各项具体措施。钢结构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内容有质量保证体系和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质量、进度控制的措施和方法、施工工期的安排等。
2.2 钢结构施工前管理要点
在钢结构施工前期,作为管理人员首先要清楚钢结构施工的基本流程,熟悉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按照钢结构施工质量要求与验收规范严格检查施工流程的每个环节,在施工前的准备阶段,这些检查事项主要包括:
2.2.1熟悉相关技术验收规范、各工序操作要点,通过工序分析掌握重点。
2.2.2审阅并熟悉施工设计图纸,填写《图纸自审记录》,编写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冬雨季施工技术措施,报送上级及有关部门审批。
2.2.3督促各级技术负责人进行技术交底。有必要时邀请监理直接参加施工单位的技术交底,务必使操作人员掌握工艺技术要领和质量标准。
2.2.4 试材料、构件、半成品进场后按规定取样、送试并反馈质量检验状况。
2.3 施工工期及质量控制
钢结构建筑的显著特点是:质量要求高、施工工期紧。质量和工期的保证依赖于科学的管理、严格的施工组织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另外,钢结构构造独特,焊接量巨大,需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共同协作,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首先在工程管理上要实行以项目经理为中心的项目负责制,健全项目管理班子,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有效管理,采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等一切能够调动参建人员积极性的措施,从人力资源方面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在管理形式上,坚持项目经理——管理人员——施工队(分包商)的三级管理模式,制定施工网络计划图,进行多级计划控制,及时了解、掌握工程的进度情况,解决有关的技术、质量、安全等问题,并适时加大对工期滞后项目的人员、设备的投入,确保施工始终处于受控状态。通过以上措施,不仅提高了工效、保证了工期,而且为项目管理积累了一套完整的经验。
2.4 加强安全施工管理
安全施工是钢结构施工中的十分重要环节,高层钢结构施工的特点是高空、悬空作业点多。比如,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仅高强螺栓就有几十万颗,这些零件虽小,但如果从几十米甚至上百以的高空掉下去,后果可想而知。针对高层钢结构施工的特点,要采取事前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即事先采取防护措施(如防坠板、防坠器、安全梯、缆风绳等等),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坚持日安全巡视制度。也可以在吊柱子时外墙设安全网,吊框架梁时架设临时活动式走道,并随框架吊装逐层升高;拧高强螺栓时在梁端挂设吊篮,焊接时搭设操作平台,另外做到及时铺设楼层压型板以确保施工安全。
2.5 加强钢结构施工过程监测
钢结构施工过程监测即通过分析与判断结构当前的运行情况,发现施工过程中的不准确性和不安全性因素,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完成。
2.5.1 几何变形监测。施工过程几何变形监测是对被监测对象或物体(简称变形体)的目标点进行测量,以确定其变形体的空间位置以及内部形态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变形监测主要是通过测量仪器对建立基准数据的测量变形体在空间三维几何形态上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常见的常规测量仪器有水准仪、经纬仪、激光测距仪、全站仪和摄影测量设备等。
2.5.2 应力监测。结构构件截面的应力监测是施工监测的主要内容之一,无论是何种钢结构,结构某指定点的应力也同其几何位置一样,随着施工的推进,其值是不断变化的。在某一时刻的应力值是否和理论分析值一样,是否处于安全范围是施工监测关心的问题核心。而解决的办法就是进行施工过程的应力监测,一旦监测发生异常情况,就立即停止施工,查找原因并及时进行处理。
2.5.3 索力监测。拉索作为一种高效地承受拉力的结构构件,正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实际工程当中,拉索能参与的结构类型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索析架、索弯顶、张弦梁等。索力测试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拉索结构施工的顺利实施,是拉索结构能否成功修建的关键问题之一。
2.6 加强钢结构施工监理
除了上文所述钢结构主体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还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的监理工作:
2.6.1 预埋螺栓的监理。单个螺栓及每组螺栓之间的间距、高低的偏差直接影响钢结构工程的安装质量,在施工过程监理中,要求施工单位采用以下措施:a螺栓组的固定;b制作安装模板;c做好中间交接。
2.6.2 门窗工程安装的监理要点。钢窗安装过程中监理的重点有两点:a钢窗进场合格证、产品试验报告及外观的检查;b钢窗和固定钢窗的立柱之间的间隙控制。先施工固定钢窗的立柱,有可能出现钢窗与立柱之间缝隙过大或钢窗安装不上;在监理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先固定钢窗一边的立柱,待钢窗完全固定就位后,再焊接另一边的立柱,这样保证钢窗与立柱之间间隙较小。
2.6.3压型彩板安装的监理要点。压型彩板进场后,要进行外观和合格证的检查,并复核与压型彩板施工安装有关钢构件的安装精度,清除檩条安装时的焊渣和飞溅物,并涂刷防锈漆进行防腐处理;彩板安装时,要按墙面进行排板,从一端开始进行,板与板之间必须咬紧,再用自攻螺钉固定,墙板接缝处做好防水处理。
综上所述,钢结构的发展势头迅猛,市场前景乐观。随着钢结构的广泛应用,只有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切实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监督检查,积极发挥施工、监理等各方面的作用,做好各分项工程的工序验收工作,才能保证钢结构工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包兆建,黄玲丽.建筑钢结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J].中华建设.2012(1)
关键词:铁路施工内部审计
根据批准的设计文件和建设工期要求,完成建筑安装工程,经过验收,进行工程交接。铁路施工企业是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基本物质生产单位,拥有大量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周转材料和相应的生产技术基地。因而,项目内部审计不是以决策者的权力和意志为依据,而是以原则和标准为依据。
一、工程项目内部审计概述
(一)内部审计的概念
所谓内部审计,是指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在单位内部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和配置专职的审计人员,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规定,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本单位及其下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以及经济活动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鉴定和评价,并提出改进性建议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审计的科学性是其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基础和保证。
(二)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的功能
内部审计的职能内部审计的总体目标是最有效的帮助管理者管理组织的业务活动。企业的管理当局希望通过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使内部审计的目标不只局限于查错防弊和保护资产,更重要的是对经营管理领域存在的控制缺陷提出富有建设性的、符合成本效益要求的改进的措施和方案,以帮助各级管理人员更有效的履行职责。截至今天,公司内部审计全面进入管理审计时代:从业务审计发展到整个3E审计(即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又发展到服务于整个组织。内部审计工作的延伸直接导致了内部审计职能的扩充。现代内部审计兼具监督、评价、控制、服务四大职能。
二、铁路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审计的内容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或由其委托的审计单位从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经济活动开始后至竣工决算编报之前,对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
(一)施工成本的审计
对施工成本进行审查,具体应注意以下方面:①看基层成本员的工作底稿,最主要的是材料发出分配表和工资分配表。②查阅折旧计算表和材料成本差异分配表。③查看原始记录制度的执行情况。④检查工程任务单。⑤检查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审计人员对此应检查企业财务部门是否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办理。
(二)工业生产、机械作业、辅助生产的审计
附属和辅助部门的产品成本核算,大部分适用定单法,按内部制定的预算价格进行考核。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①产品成本负担管理费问题是否符合规定。②内部独立核算单位的产品和劳务,不论是否提供给本单位,都应按销售价核算“销售利润”。
(三)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主要审查与工程建设项目有关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及执行情况,并重点审查:
(1)参与项目建设的有关单位是否建立了如下制度,有无重要的制度遗漏。主要包括:建设单位是否建立招标投标制度、合同管理制度、质量控制制度、进度控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成本控制制度、物资采购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等。设计单位是否建立质量目标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单位及个人资质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监理单位是否建立岗位职责制度、质量控制制度等。
(2)内控制度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原则,在内容上是否健全、完备、严密、有效,有无重大的缺陷。
(3)建设工程实施全过程中,内控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实际遵循情况如何。
(四)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及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
主要包括:(1)各种资金渠道投入的实际金额是否属实,有无建设资金不到位问题,不到位原因及造成的影响;(2)概预算总投资和实际投资完成额是否属实,调整概算是否合法,列入决算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其他投资核算是否真实、准确,提前列入决算的项目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并报经批准,待摊投资的支出内容和分摊办法是否合规;(3)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是否超过批准的概(预)算,其原因是否查清,工程建设是否符合基建程序,是否按照经批准的设计文件进行建设等。
三、铁路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审计管理与控制
内部审计是铁路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具有完善内部控制的作用。凡内部控制健全完善的领域,差错发生的情况就少,反之则多。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凭借其优势,围绕施工阶段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性及其执行的有效性独立开展审查和评价。针对其中的问题和缺陷,向最高的管理者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从而促进工程项目不断改进内部控制。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是管理层的责任,执行内部控制是执行部门的责任。只有建立了一套适当而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铁路工程项目的最终目标才能得到实现,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是指管理层为实现其经营目标,保证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公司各项政策、程序的贯彻实施,保护工程项目财产的完整以及财务和其他各种经济信息的准确、及时、可靠,保证安全生产。通过建立及不断优化组织机构,合理分责和授权,在必要的制度、程序和内部审计的监督下,使各功能单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有效运作的一种手段。
与采购活动相关的铁路工程项目内部控制通常包括管理控制、运作控制和财务控制三部分。其中,管理控制属于高层次的整体控制,着重于分工、分责以及保证施工企业政策、程序及决议得以贯彻实施。运作控制即具体业务的运作控制,以保证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提高运作效率。财务控制是针对财务活动所进行的内部控制,包括建立铁路工程项目施工阶段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保障财务活动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令和规定。使会计资料完整、真实、及时地反映施工企业的资金运作状况,保障工程项目各项资产的完整。
参考文献:
[1]韩秀国.关于铁路工程项目造价控制与管理审计的思考[J]. 铁道经济研究,2011.05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管理;提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体制不断完善,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对绿化工程的重关注越来越多,而园林工程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工程,也引来了政府及城市居民们的注意力。近年来,尽管国家加大了对园林工程的投资,但是,它在施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园林工程的质量。对此,保证工程质量成为核心的任务,而施工管理是保证质量的关键,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更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关于园林绿化的概述
所谓园林工程是指市政园林景观、房地产园林景观、城市绿地和风景名胜区中除建筑工程以外的室外工程,包括园路工程、种植工程、筑山工程、理水工程等。园林工程是工程项目的一种,因为园林工程建设又是建筑学、生物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体,也许是园林建设项目的施工(如一个公园),也有可能成为其中一个单位工程(如绿化种植工程)的施工。
二、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工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涉及到很多的专业与学科,园林的施工过程也涉及到很多的工种,是一个多种技术因素同时交叉进行的过程,所以园林工程建设者必须掌握广阔的学科知识。而现阶段,由于园林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以及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管理理念,使我国园林管理工作不能与市场的发展相吻合,从而在园林施工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一)施工前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与设计师的交流
一项工程的具体施工方案及其施工效果,都有其设计图纸全面体现出来,这就需要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重点设计施工交底、严格进行图纸会审的工作。可是现阶段,我国的园林建设行业都将设计与施工进行阶段分隔开,因而出现了设计上的差错,或者是施工单位未能完全理会到设计者的真正意图,而出现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的状况发生。
2、园林施工人员结构不合理
随着园林绿化越来越多的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政府对园林建设的重视、随着国家增加对园林工程的投资,使社会经济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相关企业,但是某种程度上行业内的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园林施工人员的结构不够合理。当前普遍的现象是,我国园林施工队伍较为单一,要么是专业土建队伍,没有景观及绿化专业人员;要么是专业市政队伍,对建筑学、美学等专业的知识不甚了解。所以往往对于同一个园林工程造,需要不同专业不同管理部门的施工队伍同时进场、交叉施工的现状,这不仅加大了管理的难度,也会在统一协调工作不到位的前提下影响施工进度。
(二)施工时存在的问题
1、对施工工序的管理控制不严
一项工程项目是由若干个分项、分部工程组成,只有严格控制好每一道工序的质量都符合标准,才能确保最后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符合质量标准。而现实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工序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的现象发生,例如:如果对土壤和植物没有进行合理的处理,施肥、修剪等工作不符合规定的要求,就会影响到日后植物的生长、生存情况,这会严重影响到园林绿化的质量。
2、施工人员缺乏统一协调性
园林工程的建设过程以及具体的施工,都涉及到众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但由于缺乏具备全能知识的建设人才,一项园林工程,往往需要多个专业的人员共同配合完成,这在施工中加大了对全局的控制力度,经常出项这样的现象:这一面种植刚刚完成,紧接着开挖埋设设备;又或者建筑外的装修做完发现与室外铺装不能对接收口等。
3、资金资源配置不合理
园林工程是一项长期的项目,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其中资金的问题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一项工程从筹建到竣工之后的投产使用,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如果资金链出现了问题,将会在不同程度上给整个施工进度带来影响,从而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再者是材料、物资供应方面,如果施工的设备陈旧落后、数量较少,就会大大降低施工的效率,使得施工的资源被闲置下来,从而拖延施工的进度。
(三)施工后存在的问题
园林工程竣工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绿化的园林景观进行养护管理工作,有道是“三分种,七分养”, 虽然园林的绿化养护管理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养护管理工作的重心不在于创造经济价值,重点是靠养护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这两者都不能直接以货币价值来衡量。但是,很多园林管理者还没有意识到养护管理工作任务的重要性,造成大量工程后期管理不到位,最终景观效果不佳。
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质量
(一)加强与设计师的交流
设计图纸是设计师对于工程项目的具体规划,是指导施工进行的重要依据,它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最终质量,因此,需要设计人员通过设计交底向施工人员转达设计的指导思想、设计意图、图纸和质量的要求,在图纸会审时,能够及时的发现设计中出现的差错,并在具体施工前加以改正,这可以有效避免对工程项目造成的损失。
(二)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控制
任何一个园林建设任务的完成,都和施工人员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控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
可以在施工现场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
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在管理上张弛有度、奖惩分明,对表现优秀者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此来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三)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控
园林施工的过程是个复杂多变的过程,需要管理人员严格控制好每一个环节来保证工程的最终质量,具体可从以下几点:
1、保证施工材料质量
材料是工程项目的基础,材料的质量也是影响到工程质量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要材料的采购过程中,采购人员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选择具备需要的规格、性能的材料。
2、保证施工工序的质量
主要是针对土壤的前期处理,因为土壤是植物以后赖以生存的环境,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检验,包括里面的含水量、含肥量、透气性等,根据苗木的根系、土球的直径以及土壤的情况来挖掘种植穴、槽,为植物创造一个优秀的生长环境。
(四)加强项目控制成本
成本管理是园林施工项目管理中的核心部分,它直接体现出园林施工项目管理自身所具备的性质特征,对施工项目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需要健全经济成本控制体系,严格把关采购和日常支出的监管,从源头上控制工程成本,实际操作中要将成本管理的阶段性核算纳入议事口程,月统计、季度和年度结算、竣工结算相统一,以此来实现成本控制。
(五)加强后期的护理工作
随着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逐步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如果想要提高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有效地使用方便且功能齐全的园林机械,比如挖坑机、割草机、起苗机、绿篱修剪机等等机械设备,它们省时省力,能够高效率地完成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
结束语:
当前形势下,城市化的步伐加快的同时,园林建设的重要性也就会越来越突出,园林施工管理是个动态的管理过程,需要施工管理人员、监理人员和施工工人在明确职责的前提下,各司其职,这可以在保证园林工程质量的同时,施工单位节省资金和提高施工效益,为城市建造出高质量的园林。
参考文献:
[1]刘林荣. 完善园林施工管理的措施[J]. 2011(7)
关键词:勘察设计 档案管理 自主创新
勘察设计单位是以智力劳动为主,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部门。工程设计档案直接记录了设计人员的科技思想、科技方法和科技配套成果。本文从如何充分认识和掌握设计档案的特点出发,把设计档案管理工作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以便更好的发挥出工程设计档案更大的经济效益的社会性使用价值。
一、工程设计档案需如实、系统地反映工程各设计阶段、各设计专业技术活动的历史过程。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某项工程设计全部设计文件材料的总和,包括设计依据材料、中间设计成品和最终设计成品等,按照一个独立的工程项目把它们组成一套完整、准确、系统的档案,其中每一张图纸、每一页文字或表格都是该套档案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就是它的成套性。工程设计档案收集、配套整理、保管和开发利用等管理工作,都为这种成套性的特点所制约,并在设计管理工作中做到“三纳入”“三参加”和“四同步”从而,按照工程项目将设计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归纳,有头有尾、完整无缺;按工程项目进行配套整理,如实地、系统地反映一项工程各个设计阶段、各种设计专业技术活动的历史过程,维护其历史全貌;不同项目的图纸文件一般不能混淆在一起,以便按项目完整、系统地保存,有利于按项目系统地、成套地、方便地提供利用。
二、工程设计档案在分类、编号、编制检索工作时,要考虑专业性,以及专业间的联系特点。
根据设计工作的基本程序,一项工程一般都要经过设计准备(即前期)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和配合现场施工安装阶段,每个设计阶段工作任务、工作程序和工作环节,应具备有工作条件,以及必须形成的设计文件的内容及其深度、章节的组成,格式及审批权限等,也都在设计程序中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因此,每个设计阶段各个专业的设计文件分别组成各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并决定文件材料形成的阶段性。一项工程的设计文件材料其形成过程是多学科、多专业联合集体创作的过程。各专业之间必须密切协调,以相互提供的设计文件作为依据而开展工作,其形成的设计文件之间也必然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工程设计档案在分类、编号、编制检索工作时,都要考虑设计文件材料专业性,以及专业间的联系特点。不同专业的技术文件材料一般不能混淆在一起,在确定分类、标号结构层次时,要考虑图纸文件所属专业与工程项目、与工程设计之间的隶属关系。此外档案人员学习本单位各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各专业的业务范围, 能识别和看懂各专业的图纸文件,不断提高管理业务水平。比如我院主要有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市政设计三大专业设计,我们档案人员就要熟悉本院各个专业的特点,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管理本院的工程设计档案。
三、设计变更频繁使工程设计档案有别于其他档案的重要特点。
工程设计是技术上和经济上对拟建工程的全面规划,所以设计工作形成的图纸文件是设计人员科学技术构思的精神产品,是主观范畴的东西,它不同于测绘图纸和竣工图纸那样是完工后的实体在图纸上的反映,存在主、客观之间不完全一致的现象。在施工安装过程中经常出现设计变更,需要对设计文件进行必要修改和补充。比如设计本身可能存在某些缺陷、疏漏或差错;地质等自然条件可能出现了新的情况;物资供应的变化可能改变设备材料使用;施工方法的改变需要变更设计等等,这些不可遇见的意外情况都要求设计变更以适应施工。有时有的图纸需要多次修改、补充,有的部分图纸甚至成套作废,要重新设计。设计图纸文件的这种频繁的变更修改是不可避免的、必要的和允许的,但又应是很严格的。这是工程档案有别于其他一些档案的重要特点。
四、把撑好工程设计档案的通用性和形成图纸文件数量大、递增快的特点。
设计是一项继续性和创造性的工程,一般都是在继续和借鉴前人设计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而不可能是全新的设计,这首先是设计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客观要求,也是设计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再则,工程设计对象即工程建设产品虽然具有千差万别的单件性,但其中一些建筑配件、设备装置及其零部件或建筑单元等,往往是量大、面广、共性多、通用性强,使有关这些内容的图纸文件具有广为复用的条件,这也就决定了工程设计档案通用性的特点。工程设计的图纸文件除了用于某一特点的工程建设项目外,还用于本单位其他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中,或外单位生产建设做参考和借鉴,套用其中的一部分甚至全部图纸文件,这样大大避免了重复劳动,缩短了设计周期,可加快设计速度1~2倍,为整个工程建设赢得了时间,提高了工程效益。
五、设计档案管理工作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不断“吐故纳新”,发挥其更大的经济效益的社会性使用价值。
【关健词】结构布置;结构分析;构造措施;结构成本;实例分析
由于土地政策的调整及建设用地的日益紧张,房产开发不得不向空中发展。在我国的高层建筑发展的今天,实践经验证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在高层建筑各类结构体系中,经济性最好,被广泛应用于现代高层建筑。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控制结构成本, 多数会在设计合同或合同附件里提出结构用钢量及混凝土用量的上限要求。如何在确保结构安全及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将有限的材料资源配置到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关键部位, 在不降低结构安全赘余度的情况下优化结构设计, 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成为结构工程师关注的重点。
1 结构布置
1.1 剪力墙布置
在高层剪力墙建筑标准层单位面积含钢量中, 剪力墙墙身用钢量约占45%~65%, 剪力墙边缘构件用钢量约占30%~50% (该统计数据为7 度抗震设防区的数据, 以下同) , 因此剪力墙布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结构的经济指标。剪力墙布置的基本原则是: 尽量减少剪力墙数量, 且各墙肢布置时应考虑如何减少边缘构件, 以期通过布置较少的抗侧力构件获得满足规范要求的抗侧、抗扭刚度。具体措施如下:
1.1.1 强周边,弱中部
剪力墙尽可能布置在结构周边护墙位置,必要时可利用房间窗台设置高连梁以加强刚度。在结构中部宜减少剪力墙的布置量(如中部楼电梯间附近),以便于提高主体结构的抗扭刚度,控制结构的周期比与位移比, 同时有利于建筑外墙防水。
1.1.2 多均匀长墙(长度≤8m),少短墙
在保证竖向及水平承重情况下,要精心选择对结构承受水平及竖向荷载有利的隔墙位置设置剪力墙,尽量拉大剪力墙的布置间距,避免在较小的间距内布置多道剪力墙。通过加长剪力墙墙肢长度,减少剪力墙数量,使结构整体抗侧刚度增加,边缘构件数量减少,且由于墙间距拉大,增加了建筑平面布置灵活性。
为了使剪力墙实现弯曲破坏的延性破坏模式,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1] (简称高规) 7.1.2 条规定墙长不宜大于8m。实际上影响剪力墙破坏模式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剪跨比和轴压比,只要剪跨比大于2,且轴压比满足规范限值,能够实现延性的弯曲破坏。对高层剪力墙,即便是墙长大于8m,剪跨比一般也会大于2,即能满足延性破坏的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个结构单元中, 布置剪力墙时应避免个别墙肢为长墙。如果个别墙肢较长而其余墙肢较短时, 长墙肢承担总地震力的份额会较大, 当其在超过设防地震的作用下首先发生破坏时, 其余结构不能起到第二道抗震防线的作用, 可能导致结构因个别长墙的破坏而发生连续倒塌。所以在高层剪力墙结构中, 长墙的脆性破坏不是主要的, 内力集中的不良后果反倒应引起足够重视。一般来讲可通过在长墙中部设置洞口弱连梁方式分为两个短墙肢,但对于限额设计的项目来讲设置洞口会增加暗柱数量及施工难度从而增加工程成本。为此提出以下处理方式供设计人员参考: 1) 若长墙位于结构中部楼电梯间附近,其开洞与否对周期比及位移比(即结构的扭转效应)影响较小时,可在结构分析中建立有洞及无洞两种模型分别进行分析, 施工图设计时不设置洞口,长墙按无洞模型配筋,其余构件按有洞模型配筋;2)当一个方向的长墙不少于四道且均匀布置时,可按整截面墙进行结构分析及截面设计;3)其余情况应按设置洞口弱连梁方式处理。
1.1.3 多L 形、T 形、十字形墙肢, 少复杂形状转折
在布置剪力墙时,应考虑剪力墙连续转折及小墙垛布置对边缘构件的影响,减少暗柱数量及避免设置不必要的大暗柱,因墙体转折处必须设置暗柱。电梯井处往往是大暗柱设置区,为此应尽量避免在墙肢中部布置短横墙及小墙垛。
1.1.4 多连续,少半框
应尽量将结构两个方向的剪力墙通过连梁或框架梁连成整体,形成贯穿整个结构宽度或长度的抗风、抗震结构,避免独立墙肢或半框架墙肢出现,这有利于增加结构的整体抗侧刚度,从而以较少的剪力墙布置量来满足层间位移角限值要求。这就是有的项目剪力墙虽少但刚度较大,有的项目剪力墙虽多但刚度反而较小的原因。
1.1.5 沿高度均匀变化
剪力墙厚度应沿结构高度均匀变化,高层剪力墙结构不宜在底部为适应建筑净面积及竖向承重的要求布置大量200mm 厚剪力墙,在上部为控制成本减少剪力墙的设置量, 此做法会加大层刚度变化,不利于抗震,同时也不一定经济;应尽量说服建筑师, 在结构底部合理设置较厚剪力墙,厚度随结构高度增加均匀变化, 此做法还可以适应底部大层高的要求,避免为保证墙体的稳定而人为增加墙厚的情况。
1.1.6 各墙肢轴压比宜接近
在人工导算竖向荷载情况下,各剪力墙墙肢的轴压比宜基本接近并尽量靠近相应结构抗震等级轴压比限值,如此可避免通过连梁或框架梁来调整各墙肢的轴向变形差,使梁配筋量增大,甚至配筋困难,且可减少剪力墙的布置量及结构自重,让每一道剪力墙直接发挥其竖向承载的作用,避免由于梁构件出现塑性而使得竖向力发生重分布从而影响结构安全。
1.2 梁板布置
高层剪力墙建筑标准层单位面积含钢量中, 梁板的合计用钢量约占35%~ 55%, 所以布置好剪力墙后,梁板布置也不容忽视。对高层建筑,荷载一般不大, 楼板绝大多数均为构造配筋,板厚就决定了楼板用钢量的大小,所以楼板厚度一般按挠度、裂缝及板内设备穿管的最低要求取值,不必过厚。
楼层梁布置时,应保证梁具有简单明确的传力路径,避免多重次梁、多次传力的情况。剪力墙结构中梁的经济跨度一般在3~5m 之间;若非刚度及连接一字形墙的需要,不宜设置高连梁,因梁越高混凝土用量越大,构造配筋越多。建筑的洞口顶可设置后浇过梁,再砌梁上填充墙;连接较厚(350~400mm)剪力墙的连梁宽度若非刚度需要不一定与墙相同,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梁构造配筋量及混凝土用量,省下的空间还可满足其他建筑功能的需要。较小跨度( 3.6m 以内) 的板上有隔墙或开有洞口时,墙位置或洞口边可不设置梁,可在板内设置加强筋的方式予以解决,这样可降低由于设置梁而出现受力复杂或设置梁构造配筋而增加用钢量的情况。
在结构角部设置转角窗时,宜在窗端设置与窗台同宽的端柱,转角梁高度取楼板上下窗间高度,加厚上下窗台板,使之形成的 字形梁与端柱形成一个通过梁抗扭刚度来传递弯矩及剪力的抗侧力结构,再辅以斜向钢筋加强带使结构整体抗震性能有较大改善。
综上所述,一个较为合理的剪力墙结构布置应该是“墙多布, 中部墙间距及长度差不多,剪力墙之间有梁连接且连续贯通”;另外应从有利于建筑功能着想,争取与建筑专业达到双赢。
2 结构分析
2.1 试算分析
根据结构布置建立一个初步的结构模型,该模型以一个标准层为基准,根据层数及层高进行简单组装;计算时假定模型中梁两端为铰接,不考虑地震作用及配筋情况下(计算速度快) 求出各楼层墙肢轴压比,以符合“剪力墙轴压比基本接近”的要求;比较计算轴压比及规范规定的轴压比限值,调整墙肢的长度、宽度及混凝土强度等级,并对模型进行修改,此次修改将形成多个标准层,将铰接梁改为刚接梁进行第二次计算,分析计算结果中的周期比、位移比、层间位移角等结构整体计算指标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2.2 计算调整
若层间位移角不满足规范要求,可采取以下措施:查看位移文件以确定哪些楼层位移角超限,一般情况是结构中上部楼层,若超限不多,可通过提高剪力墙变厚度位置加以解决,否则需增加剪力墙的布置量或关键连梁的高度。若周期比、位移比不满足规范要求, 可采取以下措施: 1)将结构周边程序定义为连梁的梁改为框架梁或增加连梁高度,以增加结构刚度;2)减少结构中部剪力墙布置量及降低连梁高度以增大结构的平动周期而间接改善周期比、位移比;3)查看结构空间振型曲线,找出位移最大点,在该位置处适当增加剪力墙布置量,再计算以使周期比、位移比、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要求。若层间位移角较规范限值富余较多,应适当调整梁布置及减小梁截面,将部分连接复杂的梁改为铰接梁,以降低梁刚度,从而减小地震作用,降低成本。
2.3 计算中若干问题的处理
2.3.1 连梁超筋: 计算分析中,个别连梁超筋经常出现。对超筋连梁,加高连梁的方式一般来说收效不大,应扩大洞口宽度或减小梁截面,增大连梁的跨高比,减小该片联肢墙刚度,转移其承担的部分地震力,从而降低连梁内力达到不超筋的目的;对调整确有困难的梁,若有其他可靠水平力传递路径也可以通过降低梁的弯剪刚度而不减小梁截面的方法进行调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现行主流设计分析程序仅对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至少一端与墙轴线夹角不超过30°,梁净跨小于4m 的梁,才自动识别为连梁。导致对净跨大于4m、但跨高比小于5 的连梁及一端与剪力墙相连另一端与剪力墙端柱(按柱输入)相连的连梁的漏判,以及两端均与剪力墙相连、净跨虽小于4m 但跨高比大于5 的梁及两端均与墙垂直相连梁的误判, 从而导致刚度折减错误和混凝土强度等级错误(连梁与剪力墙混凝土同等级)。计算时应注意到“特殊构件定义”里修改。
2.3.2 剪力墙端拐角处的小墙垛,若非特别要求,计算分析中可不建立此类构件的模型,因计算结果表明小墙垛超筋或配筋较大的现象普遍存在(若因连接较大跨度梁造成计算配筋较大应按实际配筋),给截面配筋设计带来较大困难。
2.3.3 为了避开短肢剪力墙(厚度200mm),将墙长做成1700~1800mm的方式不妥, 尤其是此类墙在整栋楼中所占的份额较多时,建议该类墙的长度不宜小于2000mm。
2.3.4 对与墙垂直相交的梁,若墙体厚度不足以锚固梁支座钢筋时,应采取附加锚固措施,如设置梁头,墙顶增设宽边框梁等。
2.3.5 对剪力墙结构中有少量框架柱的结构进行框架剪力调整时应注意,目前主流设计程序对一端与剪力墙甚至两端与剪力墙相连的框架梁或连梁内力均进行了放大,这是不正确的。为此建议对梁进行框架剪力调整与不调整两次计算, 有选择地进行配筋设计。在剪力墙结构中使用剪力调整时可能对用钢量有较大影响,宜慎重。
2.3.6 框-剪结构进行剪力调整的目的,是让作为第二道防线的框架有足够的安全储备,对仅有少量柱的剪力墙结构,柱起不到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可以不做剪力调整,笔者认为框架柱承担倾覆力矩比不到15%的可不进行调整。
3 构造措施
3.1 墙配筋
3.1.1 对带翼缘的边缘构件为计算配筋且配筋量较大时, 建议用“剪力墙组合配筋”重新计算该边缘构件,该边缘构件总体配筋会减少40% 以上,计算初值选默认的构造配筋值。
3.1.2 对小开口整体墙(墙肢间连梁较高,整体系数大于10)[2] ,因开洞形成的一字形墙可不作为单片墙或短肢剪力墙,在配筋时,洞口两侧仅配构造边缘构件; 对L 形、T 形及十字形墙只要有一个方向不是短肢剪力墙,该墙肢整体不应定义为短肢剪力墙。
3.1.3 在L及T 形墙中当腹板(短)与翼缘(厚长)不匹配时可放宽对翼缘边缘构件的构造要求是,对十字形墙的交叉部位也仅需按构造要求设置暗柱。
3.1.4 墙厚大于300mm 的单片短肢墙可不定义为短肢剪力墙,可按一般剪力墙或框架柱的相关构造要求执行。
3.1.5 当剪力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C60 且墙较长时或顶层外墙等温度应力影响较大的区域,为减少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应力引起的裂缝,应加大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置量。
3.1.6 剪力墙顶部应设置暗梁,以便连梁、框架梁纵筋及剪力墙竖向钢筋锚固, 暗梁高度400~500mm,按构造要求配置纵筋和箍筋。
3.2 梁配筋
3.2.1 高层或超高层剪力墙结构楼层连梁及框架梁由于地震作用的原因,其内力及配筋随高度的变化较大,因此建议在画梁施工图时适当选择归并楼层数。建议视总层数多少按3~6 层归并为一层(归并时应注意梁配筋沿高度的变化,不应把配筋差别大的楼层归并到一起),这样可节约钢材用量。
3.2.2 当一端或两端与墙垂直相交的梁计算中为刚接且墙体厚度足以锚固梁支座钢筋时,若地震作用所产生的支座弯矩占总弯矩30%以上时,梁应按框架梁构造,相应剪力墙位置应根据梁端弯矩计算配置暗柱纵筋。
4 控制建筑结构成本的措施
综合以上, 控制成本的措施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4.1 采用轻质高强材料
隔墙尽可能采用轻质墙体,如加气混凝土砌块、轻质墙板等,以减轻荷载,减小地震作用,降低基础造价。暗柱、梁、板采用高强钢筋,以减少计算配筋量。
4.2 精心的荷载清理
如有大量的门、窗洞口,其墙体荷载可以扣除,明确建筑使用功能以确定活荷载,去掉不必要的荷载。
4.3 合理的结构布置和精细的计算
1)在保证竖向及水平承重情况下,尽量拉大剪力墙的布置间距;2)剪力墙厚度沿结构高度均匀变化;3)剪力墙之间应有梁连接,避免独立悬臂墙肢及半框墙肢的出现;4)剪力墙的轴压比尽量接近规范限值,以减少剪力墙布置量及结构自重;5)在布置剪力墙时,应考虑剪力墙转折及小墙垛布置对边缘构件的影响,以避免不必要的大暗柱设置;6)连接较厚剪力墙的框架梁及连梁的宽度不一定同墙厚,该做法会给建筑功能带来益处;7)在仅考虑竖向荷载的情况下,各剪力墙的轴压比应基本接近,以避免通过连梁来调整各墙肢的轴向变形差;8)层间位移角尽量靠近规范限值1/1000。
4.4 严格按计算结果及构造要求配筋
模型荷载都准确无误的情况下严格按计算结果配筋,不盲目放大(尤其对剪力墙),可保证结构安全。
5 实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图 1 标准层结构平面示意
某工程为地下2 层,地上46 层,建筑的总高度为144.2m,结构标准层平面布置见图1。建筑结构使用年限为50 年,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场地类别为II类;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为一级,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基本风压为0.35Kn/,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 类。剪力墙厚度: 层20 以下为400mm,层20~34 为300mm,层34 以上为250mm;内墙厚度: 层20 以下为350,300mm;层20~34 为250,200mm, 层34 以上为200mm。柱、墙混凝土强度等级: 层8 以下为C60, 层8~22为C50,层22~33 为C40,层33 以上为C30;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30。柱、墙主筋采用HRB335 级钢筋,梁、板采用HRB400 级钢筋,分布筋及箍筋采用HPB235,HRB335 级钢筋。使用荷载按规范取值,隔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局部为页岩空心砖);本工程为B 级高度建筑,属超限高层,施工图前对该项目进行了超限高层的专项审查,各项计算指标均能满足现行规范要求。针对超限情况,对底部加强区部分剪力墙及重要框架梁柱采用了中震不屈服设计。
5.2 经济指标
本工程基本遵循以上原则进行结构设计,混凝土用量为0.36m3/m2,钢筋用量见表1,从中可以看出,对于一个高度达144.2m 的B 级高度建筑且等效高宽比达9 的剪力墙结构来讲,其混凝土用量及用钢量指标还是较为经济的,并得到了业主的肯定。
表1 某工程钢筋用量/kg/
注: 1)本表是以施工图为依据逐根抽取钢筋统计的;2)仅以上部结构楼层为基准;3)仅含结构构件钢筋, 不含过梁、构造柱等非结构构件钢筋;4)工程总层数为46 层,其中加强层有7 层;5)建筑面积与楼板面积的区别在于悬挑阳台的面积前者算一半,后者全算。
5.3 经济分析
对本工程而言,各类结构构件钢筋用量占总用钢量的比例如下,加强区: 暗柱48.5%,墙身18.2%,墙总体66.7%,梁21.8%,板11.5%;非加强区: 暗柱32.7%,墙身20.5%,墙总体53.2%,梁30.6%,板16.2%。
从以上用钢量构成不难看出,在高层剪力墙结构建筑中,剪力墙钢筋用量占总用钢量的份额较大,其中又以暗柱钢筋表现突出,因此在设计中,设计人员应特别注意剪力墙的布置,减少不必要的暗柱设置,并且在构件(尤其是剪力墙)配筋设计中不要随意增加配筋量,因为其对用钢量极其敏感。
6 结语
在建筑设计的初期,结构设计人员就应与建筑师密切配合,根据结构概念知识初步确定剪力墙布置,调整建筑方案中不合理的体形或布局,避免不规则或严重不规则平、立面布置。结构优化往往是各专业密切配合、充分沟通、并综合前述各方面要求,经多方案比较后形成一个优化的结构布置。一个好的结构布置,对房屋建设成本的控制起到关键作用,再加上后期的精心设计即可得到一个较为优秀的设计方案,从而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及满足业主限额设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JGJ3―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方鄂华.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概念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世界银行包括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和国际开发协会(IDA)两大机构,世界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以及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共同组成世界银行集团。世界银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援助机构之一,始终致力于以消除极端贫困和推动共同繁荣为目标,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资金和智力的支持,来帮助其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中国是世界银行创始会员之一,目前已是第三大股东国。
近几十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外汇储备不断攀高,在利用世行贷款资金方面整体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但在社会发展、社会服务等领域的技术和知识投入日益加大。特别是近几年,我国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投入力度逐年递增,在促进就业和技能培训等方面尤为突出。
我国世界银行贷款社会保障项目的回顾
自1993年以来,我国已先后在职业培训与劳动力市场建设、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就业培训等领域与世界银行开展了8个合作项目,即世行贷款“职业培训和劳动力市场建设”项目(共2期)、“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项目、“企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项目、世行赠款“城镇医疗保险改革能力建设”项目、世行第三期技援贷款“国家就业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子项目、世行技援中国经济改革实施项目“中国工伤保险体系建设”子项目,参与了技术援助“中国劳动力市场开发”项目、“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正在实施),援贷款累计总金额1.1千万美元,8个项目共涉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多个市县。
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基本情况
在我国就业形势更加复杂的背景下,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作为我国利用外资执行的一项民生工程对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项目总贷款资金规模5000万美元。
项目旨在探索建立综合实用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帮助农民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加强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就业环境。按照实施计划,各项目单位围绕项目目标,开展了技能开发、就业服务、权益保护、政策研究及监测与评估四个项目。
农民工培训与就业管理特点
世界银行通过对债权国的资金援助和技术援助,以项目作为载体,积累并开发了一整套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监测、项目评估的管理框架和模型。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的整体管理规划在借鉴世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特点,形成了以纵向的组织管理、制度管理为主,同时以横向监测管理、评估管理为穿插的形式,实现了项目软管理和硬管理相结合的网状管理模式。具体有以下特点:
1.组织管理
项目整体按照统一协调、分级管理的工作机制。根据项目在国家、省(区)和市(县)三级实施需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面负责协调项目实施并组织中央级活动,由跨部门间的项目指导委员会(PSC)提供政策指导并全面把握项目方向,明确项目主管,负责管理和监督项目整体实施,并向项目指导委员会汇报。同时在中央、省(区)、市(县)分别设立项目办,负责项目具体执行,并向项目主管汇报。
在分级管理的基础上,成立项目技术支持小组(PTT)和专家小组(EP),PTT成员为政府相关技术主管部门核心人员,任务是从政策和技术角度向项目主管和项目指导委员会提供建议,并协助确定项目期间所需要的技术援助、评估投资决定、撰写任务大纲、检查和评估专家建议、监督项目进展、协助推广项目经验并评价产出,以保证项目实施的总体质量。EP成员为项目关键领域的专家,如劳动经济学、技能开发、劳动力市场、监测和评估等领域的专家,任务是在项目具体内容和项目建议方面提供咨询服务、监督项目进展、评价结果、分析本项目支持的研究工作、总结国际和国内的相关经验、在项目管理和决策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
2.制度管理
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执行国内相关行业规章制度的同时,根据世行相关规范和指南,制定了一套适应项目管理要求的配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包括采购管理办法、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办法、财务管理手册、实施管理手册、管理文件范本汇编等文件,同时针对项目综合管理制定了工作简报、学习交流、实地调研等工作制度。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工作流程的健全完善,进一步强化了制度管理对项目过程的监督和控制,有效地提升了项目整体管理水平。
3.监测管理
世界银行项目管理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过程监控,基于受众参与式的指标监测是其重要手段。项目设计初期,根据项目建设特点量身定制了适合评价的监测指标,依据其指标,设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手册,同时开发监测数据库系统。通过监测技术和方法,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并按年度提供监测分析结果,以帮助管理部门充分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为项目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重要依据。同时,通过阶段性的督导检查及备忘录、进度报告等手段,进一步提高项目执行的透明度。
关键词:公共管理;协作性;转型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长期以来,通过从公共管理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人们已经逐渐地意识到,公共管理主要涉及到的是社会群体。现在,社会已经步入到信息化时代,有很多的信息已经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全世界的共享。信息网络的存在,无形中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公共问题的权力共享也在这种背景下建立了起来。
一、协作性公共管理的背景
协作性公共管理就是在组织和群体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采取合作的方式来解决。理论上对于协作性公共管理,我们可以理解为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实现诸多领域的整合或共享。对于某一结果,单个部门很难于更有效实现或者独自无法实现的时候,就可以采取协作的方法,将两个或更多部门中组织间的信息、资源、活动和能力等方面相联系,通过这种联合的方式实现预期目的。由于解决问题所涉及的部门会很多,这就有必要采取协同解决的措施。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非营利部门协作可以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并协同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电子政务的发展,是协作性公共管理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协作性公共管理的背景上来看,从上个世纪的末期,一些国家就开始思考如何更有效地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英国、新西兰、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10多年来,协作性公共管理领域在公共行政中被展开了。
从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发展背景上来看,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即社会变革和部门失灵。
(一)社会变革
通常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社会变革”,就是指社会处于不同的阶段,在不同阶级之间的调整和利益分配都要进行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调整。一般所涉及到的重要领域包括有经济、政治、文化、司法、军事等。
按照“社会变革论”的理解,面对“跨边界公共问题”的不断涌现,政府在治理多方面问题的时候,就需要面对全新的社会环境。这些问题呈现出的多样的生态趋势,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管辖区,甚至于覆盖到了整个社会范围。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包括能够涉及到的私人部门、非营利组织共同行动,与公众直接协同配合,以实现有效应地应对和解决这些跨边界的问题。
有关部门构建跨部门协作治理网络,以资源整合为主线所建立起来的公共管理模式,突破和超越了地区和部门的管理局限,使得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的同时,围绕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偏好,令自己始终处于复杂的工作状态当中,从而影响到了工作效率。那么制定公共政策、有效实施公共项目和实现公共责任的新战略势在必行。
(二)部门失灵
面临着诸多的社会问题,通过传统的官僚体制已经无法解决了,那么,政府就需要采取新的更为有效的策略。信息时代将整个社会带进了网络共同体中。相关部门,甚至于跨部门职能以及边界联系的组织结构都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以协同工作的方式,走向跨边界、跨部门、跨层级和跨行业协作管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跨部门协作就被普遍认为是解决组织“碎片化”和专业任务分工的一种有效方法。可见,在治理复杂性社会问题上,传统的方法由于能力有限,并导致了管理效果不佳,于是就催生了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兴起。
二、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内涵及对公共管理转型的意义
(一)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内涵
协作性公共管理,所实现的是一种共同的资源与整体化的治理结构。在公共决策与公共服务过程中,所采用的管理体制是互动式、参与式和协作性的,将不同部门以及不同辖区的权力、职能、资源和优势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形成一个共同的资源与整体化的治理结构。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对于协作性公共管理可以理解为其是建立在资源依赖、交易成本和网络治理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只有当不同组织以及不同部门之间形成一种资源依赖的时候,才能够实现合作关系。也就是说,当一个部门有必要依赖其他的部门所提供资源才能够完成目标的时候,安排有助于强化部门间资源交换与合作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以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以资源相互依赖为基本条件,建立协作性公共管理,可以将部门资源和获取竞争优势相互整合,在管理效能和效率的上得以提升。
(二)协作性公共管理对公共管理转型的意义
实现公共管理转型的转型,协作性公共管理对于国家的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部门职能上来看,采用协作性公共管理可以实现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与协作,加大政府的整合力度。对于每一个部门的权力和职能,在其有限的能力和职权范围内,可以通过协作性公共管理的方式加以延展。独自无法掌控的管理活动,在相互协作的管理模式下,达到全过程顺利运转的目的
另外,协作性公共管理还可以建立健全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避免部门间的相互扯皮,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解决了部门职能分割问题。
传统的公共管理主要解决的是各个部门的职能交叉问题,杜绝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强调的不够。协作性公共管理可以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解决部门间协调困难的问题。除了通过合并部门推行大部门制以外,职能分工与协作机制也是不要探究的,以使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被建立了起来。
提升电子政务的服务能力,让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网络化协同工作框架更加完善。通过构建整体化的电子公共服务网络,将诸多所涉及的元素通过信息技术整合成为一个无缝隙的协同工作流程,如各个职能部门、所需要的各个功能环节以及人员和各种相关信息资源等,都成为了需要整合的资源要素。
三、总结
协作性公共管理是实现政府、社会组织、私人组织等公共管理的主体,包括政府内部各层级与各部门之间实现更有效率地协调与合作。其目的就是为公民提供无缝隙服务并创造出公共价值的服务型政府,而采用了功能整合建设,以有效利用稀缺资源。已经进入到了信息社会的今天,公共职能之间相互依赖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将其整合,以发挥资源共享、参与方互惠互利等协作优势。
参考文献:
[1]孟庆国,吕志奎.协作性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2(02).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操作性、应用性都比较强的学科,作为公共行政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的研究领域可以追溯到威尔逊发表的《行政学研究》,公共管理学已经有超多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了,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各种典范经历各个时代的影响进行了变迁。公共行政学经历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行政的原则,公共行政即政治学,公共行政管理学的不同阶段影响以后,各个学者们将管理的实际操作性与公共行政的规范性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为公共管理这种不同与公共行政的新研究寻找更好的发展途径。公共管理学科基于不同的时期的因素可以理解为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公共管理学其实就是公共行政学。像这样的理解普遍存在于公共部门的日常管理活动过程中,那些坚持公共行政范式的学子们也反对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说法有着差异性。二是认为公共管理学只是一门关于公共行政的方法与技术方面的分支学科。三是认为公共管理学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政策分析的新路线、新范式或新的学科框架。”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大量关于第三种理解的公共管理学的文献在西方国家涌现而出,可见公共管理这一新的术语被视为了公共行政的新东西而成为焦点。与此同时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又出现了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理念的一种思潮,即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是在各国为应对政府信任危机和财政危机等问题时而产生的一个为实现良好治理的方向指引。它是以市场导向、服务和顾客导向、运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为核心的弹性的公共管理。由此可以看出公共管理学是在现实的不同时期时代背景的推动下逐渐兴起和发展的,与每次科学技术变革和政府再造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公共管理学是与时俱进的,也唯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向前发展。
1我国公共管理学发展与所面临的问题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及方法研究公共组织和政府的管理活动,并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治理的公共管理学,在我国最早被称为行政学或行政管理学,是属于法学类政治学门下的。早在1997年我国对研究生专业目录重新修订后增加了“管理门类”学科,公共管理学才正式列为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原来的行政管理成为其二级学科。这种转变不仅适应了我国转变政府职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改革的需求,还为建立现代化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奠定了基础。公共管理学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发展的速度还是很快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个方面。公共管理在中国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因此我国持有开放的心态和各国学者、学术机构交流,近年来我国与国外的学术交流平凡,还有每年派出交流学者和学生,这些都将成为我国公共管理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公共管理学在我国是经过传统意识转变到现代的意识的。我国在1996年才开始对城市与工业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从此以后公共管理经过了制度上的变革、社会转型中才体现出了它的不可替代性与重要性,也是经历了一定的过程以后人们才逐渐改变了对公共管理学的认识,不再单纯的以为公共管理只是服务于后勤,重视它的公共事务性、公共政策性、公共治理的过程。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进步是人才上的培养。针对公共管理学研究生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并还在继续进步,培养了一批顺应我国时展需要的现在公共管理复合型专业人才。对我国公共管理理论学术研究和给政府提出政策和管理建议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公共管理学作为一级学科现在已经有了5个二级学科,它们是社会医学、卫士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为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公共管理学是从政治学科分离出来的,也是对此学科意义上的一个肯定。在20世纪80年代这么学科才得以重建与恢复,在1999年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公共管理专业所示进行了正式的批准试办,即MPA的专业教育,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经历了很多的影响,从不成熟逐渐发展到更加专业与成熟化,而且得到了社会各界、各个学者与相关政府部门的肯定。我国公共管理学只经历了20来年的短暂发展,但是从目前的成绩来看,还是让人很欣慰的。我们国家依然很清晰地认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深刻转型与改革,而公共管理学作为重要的学科也即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新的环境、新的形势。是在新的形势下,适用于我国的学术前沿的基础理论研究是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世界各国之间,既有普遍适用的共性原则,也有各不相同的个性或特殊原则”,我国正是缺乏了对本土化特殊原则的创新研究。二是公共管理学发展到今天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教学模式都有些陈旧,更多的教学脱离实践,亟待改善。三是学科的研究方法有些单一,很多公共管理学的著作有相互模仿,缺乏原创的东西;有关方法论方面的教育和成型的成果也很缺乏。任何新生的东西都会遇到不多不少的问题,公共管理学也一样,因此我们需要大胆的面对这些问题,要善于把握时代给予的有利于公共管理学发展的大好形势,要非常有效的将挑战机遇紧紧的把握。
2对于公共管理学前景的思考
公共管理学源于美国,但是它的成长并不是全在美国,它的成长是由当时的美国比较进步青年代国当时比较发达的德国进行学习而产生出来的。对这一现象当时来引起了不小的争议。美国属于精英决策、管理的国家,人们对外来的方法是否比本国的好首先是持怀疑态度的。之后美国边发展边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公共管理改革,美国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得益于这些改革,得益于改革带来的符合国情的治理模式。在公共管理发展方面的经验对于正在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的我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公共管理学科在美国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取得的经验和不足。一是是管理通过借鉴现代科学的知识、方法,在推动美国的民主、公共决策及公共事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学科贡献。二是一是美国走向现代化管理是得益于提倡管理专业化、科学化的公共管理的诞生。它不仅帮助政府设计了职能、制度、资源配置,还通过科学管理的理论提高了美国的公共事务管理和反腐等工作的效率。三是贯穿于公共管理学的服务精神在美国专业化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鼓励学生与老师积极参与实践、去政府地方的工作进行学习、在管理岗位的领导进行讲课等方式,使学生对理论研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提升实际操作的能力。四是四是发展中不断有问题出现是正常现象,这个学科在美国也有需要完善和改进的不足。首先,公共管理学在美国特别强调政府部门工作的效率问题,但对其他工作方面的关注度还是不够,这很容易导致学科发展方向缺少宏观性。没有了高度的前瞻性就只能在出现问题以后做补救,就无法起到学科的引领作用。其次,学者中大都重视政策研究,忽视了对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很难进一步深化学科发展。审视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轨迹如同审视一个国家的治理和社会发展的过程,没有比较和相互的学习,借鉴有益的成果就无从谈起。通过分析美国的相关经验和不足,笔者对我国公共管理的未来发展有以下几点思考:一是认清公共管理学在我国要达到的现代治理的目标是十分必要的,重学科艺术的同时还要平衡公共管理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关系,要避免美国只重效率不重结果的问题。二是在公共管理的学科设计要学习美国的公共管理学科对其地方管理的贡献作用,众所周知美国很多官员和部门的领导均是公共管理院系毕业的,教育对地方治理的支持和服务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对专业化人才的公共服务意识也是需要教育来唤醒的。三是公共管理的研究主体是公共部门,未来中国的公共管理研究和教学都应受到公共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唯有这样这门学科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四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公共管理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有更多与国际接轨的机会,我国要把握趋势增强我国公共管理的应用性,在发展实践中找寻新的课题以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总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政府应该改革和社会巨变所带来的绝佳的发展机会,而且要有效的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要善于总结,更要善于学习,加强对外交流,借鉴国外的好经验,将之运用到我国的公共管理学当中,从而将我国的公共管理学推动到一个新的层次上去,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
截止目前,人们对申论的理解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将申论理解为“写作考试”。这一阶段对申论的理解停留于猜测,因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除了考试机关对申论有一个基本的定位之外,其他人基本从未见识过如此安排的考试形式。因而,对千余字的申论给定材料视而不见,将其虚化为普通的背景读物。材料的作用则被理解为主题的给定,这当然和申论本身的旨趣是相去甚远的。
第二个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一部分人发现了申论背后隐含的公文属性,于是将研究的方向掉转,直接针对公文而去。这一阶段,可以说已经触及到了申论考试的某些本质性因素,但因为过分将其局限于公文性要求,所以对材料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大多将其作为素材和原料,只是供“公文化”之加工对象而已,甚至有人公然鼓励学员抄袭材料,直接导致考生应试的失败。
第三个阶段,人们对申论的研究和认识已然深入,自不可和前两阶段的猜测和摸索同日而语。这时,人们发现了材料的“热点化”特征,认识到考试对材料所反映的事实和现象有着更加深刻的考查指向和意图,了解到申论考试对材料问题的理解性要求。但终于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和眼界的约束,停留于此,将申论考试和一般政治性较强的考试中出现的材料分析题对应理解,导致了观点的浅显和摇摆。
第四个阶段,随着一批学历层次和思维能力更强,又受过良好的学术培养人员陆续加入专业申论研究者的队伍,也是基于申论考试日趋成熟,科学性和规范性更强的大前提,这一阶段人们对申论的理解无比深化,不仅发现了其背后隐含的公文性要求和材料更深的考查指向,而且挖掘出蕴含于材料背后的更深考查目标。
众所周知,不管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还是申论,都是服务于国家对公共管理队伍建设的需要。随着公共管理环境的日益复杂,对其从业者的要求自然日益提高,从过去的具体事务的管理者,到现代公共服务者转型。其所要求的知识储备、眼界见识、思维水平和德性修养都是前所未有的。由浅入深,现代公共管理所需要的人才素质可分为依次递进的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处理基本行政事务的能力,包括具体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在这一层面,一名合格的公共管理者需要具备处理行政事务的基本素质,包括阅读、整理和汇总文字材料,理清材料线索,上通下达,保持政府和群众的消息沟通,按照职权和程序规定调配人力物力资源以化解民众问题,完成管理和服务职能。
第二个层面是能较为深刻地领悟公共管理的实质,主动积极表现出对公共事务的关怀与思考。从优化行政管理的程序和效果上考虑,体现出行政法治意识,体现出对国家宏观政策精神贯彻和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这一层面,一名公共管理者所应该扮演的不光是一名政府雇员的角色,而且应该对公共管理本身有一种情感和精神上的认同,表现出维护政府权威和公信力的责任意识,自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连带于政府的人民利益,自觉从内心和精神气质上表现出一种“政府人”或“公共管理人”的职业化自豪感,能从具体的行政管理中体味到心灵的归宿感。
第三个层面是践行并贯彻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素养和能力,包括理解、认同、践行并贯彻能够澄明社会风气,改善社会环境,启发社会意识的主流价值目标。在这一层面,公共管理者的作为,能使社会成员呈一种积极、精进、团结的整体氛围和精神面貌,使社会运行减少因意识歧见所造成的阻碍和摩擦,并尽可能的体现出理念上多元并进与一元谐和的良性互动。
第四个层面是真正触及行政的本质,表现出对社会发展和进步,对化解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最为基础的是要对社会有非常深刻的认知和了解,真正了解当下社会运行的基本状态和存在的问题,进而能够做出前瞻性的预测,深刻地感受社会运行的脉动,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这里,要求公共管理者要对社会问题有极其深刻和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并能创造性地提出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改良之道与改进之术。
申论之本质,实则公共管理之本质。
植根于公共管理的精神实质,决定了申论的本质只能服务于公共管理的功能与追求。因而,公共管理所需人才素质的四个层面通过申论的考查方向体现出来即为:
第一,申论考试细致透彻地检验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申论考试从最直观的形式上去认知,就是根据给定材料,回答所设问题。起于阅读,成于写作。一读一写,能够细致透彻地检验出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阅读是一个集认知和思考于一体的过程,要能够运用自身知识储备准确摄取材料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并借助经验和体会,思考出文字材料背后的深层内涵和意蕴。总体而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显到隐的信息提取和意义领悟的过程。全面、准确、深刻理解材料信息和意蕴是作答申论的先决条件。因而,阅读理解的能力的过关是申论应试能力过关的基石。在此基础上,申论考试需要将阅读所得之信息应用于写作,用文字表达出来。相对于阅读的理解,这里更强调驾驭文字的能力,所以对语言逻辑能力、行文架构能力,甚至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都会进行全方位的检测。而无论是阅读理解能力,还是文字表达能力都决非朝夕之功可获进步,都需经年累月地积累才有所进。因而,申论考查的只能是长期积淀的能力素质,而不可能是短期突击可得的知识。
第二,申论考试准确充分地检验考生对公共管理的领悟和把握程度。
申论考试的题目,其作答要求从实质上来讲有着深刻的“公文性”,无论从传统的“三题型”,还是改良后的“四题型”,每一种题型都能找寻到其背后的公文原型。而公文作为公共机关日常意思表达和行为安排的一种最常用载体,可以说其特征恰恰能够勾勒出公共管理的基本面貌。从总体上来说,申论作答作为选拔初级公务员的一种考试形式,其答案整体表现为一种上形体的公文特征。概括归纳题的原型为报告体公文的汇报,分析题则根源于调研报告,对策题则直接和方案建议相对应,综合论述的实质与会议纪要有着深刻的契合特征。因而,申论考试通过各种题型设置,基本能够准确充分地检测出考生对公共管理程序和规则的领悟和把握程度。一个熟悉公共管理流程和规则的考生和一个不甚熟悉此道的考生所答之申论题目当然会从整体上呈现出不同的气质和特征。而要了解和熟悉公共管理的流程与规则,熟练掌握各种公文的内涵实质与外在形式无疑是一种最为便捷的途径。
第三,申论考试严格全面地检验考生对主流思维的认同与贯彻意识。
申论考试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考试,其作答有着明显的思维方式引导的色彩。一方面其所设计的话题主旨都与当下党政方针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其所要求的作答结构体现了我国社会当下主流的思维模式的方法和结构。可以说一次申论考试就是一次宏观政策方针的大宣传、大学习,就是一次深刻地思维教育和引导。作为居主流意识形态的我国社会,公共行政管理机关从业人员的思维模式决定着政策方针的致力方向,决定着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程序、作风,甚至效果。
第四,申论考试深入灵活地检验考生对社会问题的见识和认知水平。
关键词 公共管理专业 激励―保健理论 学习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LI You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Abstract Today students' motivation is practical, motivation for this theor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ighly professional learning is not high. Based on the a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majors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citing motivation - hygiene theory analysis, should be resolved in two ways students are not enthusiastic about the issue, one is to reduce the factors that students do not like, to achieve health benefits; two factors like the increase in students, and thus play the role of incentives.
Key words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tivation - hygiene theory; learning initiative
1 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科特征
公共管理专业旨在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和行政机构培养公共管理高层次专门人才,以国家、政府与社会公共组织的公共事务及其管理过程为研究对象。公共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来源于长期的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反过来,公共管理知识也为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可以说,公共管理兼具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既要回答“应当是什么”,也要回答“是什么”。且公共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融合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因此,公共管理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交叉性的广域知识,学生的学习要求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以适应复杂治理环境下的公共管理需要。
学生之所以对公共管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主观上感觉与未来工作不相关。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公共管理是为了以后当公务员做准备的,但是现今我国公务员的准入制度是只有通过全国或地方组织的公务员考试才可进入,而公共管理专业的学习与公务员考试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对公共管理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认为公共管理的专业课与现实脱节。公共管理专业是一门理论性特别强的学科,且许多教材都是引用西方经典的理论作参考,因此教师讲课的主要内容是“应该怎样”的逻辑推理问题。而由于我国正处于转型社会,法律法规仍不完善,所以难免有些学生会认为书本上的知识与我国的现实国情不符,从而造成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 实证数据
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对某校公共管理专业大二3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和研究,共120名学生,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7份,有效问卷105份。此问卷主要是采用选择式的问题,问学生们喜欢公共管理专业的原因和不喜欢的原因,可以多项选择。
通过统计回收的问卷,得出的结论是:影响学生是否喜欢公共管理专业学习的各因素是不同的。有些因素固定的与喜欢公共管理学习相关,有些因素固定的与不喜欢公共管理学习相关,如表1所示:
表1 影响学生对公共管理专业兴趣的因素
3 由研究结果提出解决办法
根据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学生喜欢公共管理学习的因素与不喜欢公共管理专业学习的因素是不同的。根据激励―保健理论,影响学生喜欢公共管理学习的因素被称为“激励”因素,导致学生不喜欢公共管理学习的因素被称为“保障”因素。如果例如“枯燥乏味”、“与以后的工作无关”等因素处理不好,就会使学生不喜欢此专业,并进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这些因素处理得好,也只能消除学生的厌烦心理,但是并不能起到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功效。要想提高学生对公共管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仅仅降低不喜欢的因素并不能起到激励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效果。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减少学生不喜欢的因素,达到保健效果;另一方面是增加学生喜欢的因素,进而起到激励的作用。具体的做法如下:
第一,尽量贴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公共管理专业在西方的发展较为迅速,许多经典的理论都是由西方发现提出,然后传授到我国的。因此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的授课内容,都会有很多关于西方理论的介绍,尤其是有些理论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符,例如联邦制、分权理论等,这会给学生一种与现实脱节的感受。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尽量多引用我国的事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单纯讲授公共管理“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还适当的多介绍下我国现今的公共管理“怎么样”的问题,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在讲课的时候尽量避免“一言堂”的现象,即尽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几乎是教师的“一言堂”,以理论灌输为主,少有关于公共事务管理的具体事例的研讨。一方面学生缺乏主体性,容易导致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的现象出现,没有真正理解理论内容;另一方面,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时间有限,一节课45分钟全部由教师传授知识并不能够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因此,应当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三,引入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以案例为中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案例的组、分析讨论、总结评论把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深入其中,通过具体直观的感受来分析并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避免单纯学习理论知识的枯燥无聊感。例如组织一场关于限制房价政策的模拟听证会,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听证会的各项资料,分配好角色,体会“听证会”这一活动对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的影响。最后由教师加以点评,引入相关理论。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和学习。
第四,引入实训课程。长期以来,我国公共管理教学中存在着毕业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形成了理论与公共管理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即缺少实践能力。一方面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公共管理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也很担心无法适应社会,从而对专业课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因此,在公共管理的教学中引入实训课程,让学生实习实践,通过在政府、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实习,或者模拟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具体实践活动,把公共管理知识应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 易新涛.公共管理视野下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重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公共管理类课程实践性教学方式较多,其中采用较多且很成功的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当然,案例及其教学并非要取论的发展或者实践的观察,而是为从一种不同的背景审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开辟了道路,是以情景模拟的方式使学生们置身案例所描述的特定情景中来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地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而不是直接进入社会实际活动中去直观感受、观察实践。社会调查却是要通过深入社会搜集直观感性的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研究材料,形成理性的调查结论,是知识从感性向理性深化的过程,具有鲜明的参与社会实践的特征。在实践基础上从搜集直观感性的材料、分析研究材料到形成理性的调查结论的认识过程,就是调查的过程。在农村公共管理课程中引入社会调查法来展开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专门搜集和整理课堂学习知识的相关信息,通过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可以实现课堂学习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的有机联系,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逐步加深,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二、社会调查法的框架
作为一种系统的、科学的认识活动,社会调查有着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序,这种固定的程序可以说是社会调查自身所具有的内在逻辑结构的一种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提出调查主题。这是整个社会调查工作的基础,需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有创新的,具有可行性的调查主题或观点,尽量具体化和精确化,以便界定调查对象、调查区域范畴和实施调查。
(2)调查准备。在明确调查主题后,需要为实现调查目标而进行调查设计和准备调查问卷。调查设计主要是针对需要研究的问题制定研究分析的策略,并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以保证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的规范和科学。调查问卷的设计是调查准备阶段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要将研究主题放在一定的理论分析框架中,明确需要收集那些方面的资料,紧密围绕研究主题设计问题,采用可观察指标,注意构建可操作的变量和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选择适当的问卷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所收集的数据质量和后续的研究。此外,简洁和被调查者易于理解的调查问题能保证调查的顺利进行和数据质量的真实,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要考虑被调查者的时间资源、个体认知能力等情况。
(3)社会实地调查。在这个环节,调查者要深入社会,根据不同的研究主题选择不同的访谈方法收集资料。在具体调查访谈过程中,往往可能由于现实条件的变化或调查设计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偏差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预定的访谈方法或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正。
(4)数据整理和分析研究。社会实地调查完成后,收集到的一手资料需要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调查研究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
三、社会调查法在农村公共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笔者将社会调查法引入农村公共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京郊农民对农村公共管理状况的满意度调研”为例对社会调查方法在农村公共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说明。
(一)确定调查主题
根据农村公共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在选择什么内容或问题作为社会调查主题时,主要考虑调查主题的有价值性、可行性等,因而选择“京郊农民对农村公共管理状况的满意度”作为调查主题。这是因为:(1)本课程学习对象为北京农学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需要从实践中认识社会,加强专业和课程认知。(2)课程学习的85%以上的学生来自北京郊区,分布于北京市的海淀区、朝阳区以及延庆县、平谷区等九个郊区县的44个乡镇,调研地点的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生以自己家庭所在地为中心进行辐射式取点或选择调研样本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或滚动取样调查具有非常便利的条件,能够保证问卷调查的质量,而且调研成本低。
(二)调查准备
调查准备主要包括了调查问卷设计和社会调查的组织安排准备两方面的内容。
1•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的设计一定要紧密围绕调查主题,本着全面、科学、可操作性来设计调查问题和构建变量和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当前北京郊区农村经济状况、农村公共管理的现状、农村公共管理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等,以了解京郊农民对当前农村公共管理的满意度以及影响京郊农村公共管理水平的因素为主要内容,除被调查者及其家庭基本情况的12个问题外,共设计了与调研主题相关的5大类66个问题,其中关于农村公共管理主体的有15个问题,关于农村基层民主的共计20个问题,有关基础设施建设及发展的共14个问题,社会保障及参加情况的有11个问题,收入及其他的有6个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还设计了子问题以便搜集更详细的资料,此外还设计了需要补充说明的问题项。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考察京郊农村公共管理的状况、村民对公共管理的满意度等相关情况,能使学生对京郊农村公共管理状况有一个直观、真实的认识,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来深入而直观地认识农村公共管理的内容、方式、目的等,加深对该课程内容的理解,并从课程学习角度去理解相关政策的实施基础与意义。
2•前期组织安排
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进,在调查前1个月布置具体的社会调查事宜。主要是介绍社会调查方法、调查数据可靠性的把握、调查报告的撰写以及本次社会调查的要求等,督促学生做相关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对调查问卷要做详细的解释,保证学生理解调查问题及调查目的,减少调查者因对问题的不理解造成的数据错误。因为考虑到少部分学生家庭所在地在北京市城区或京外省份,自主联系京郊农村调研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实际进入京郊农村调研,于是按宿舍将学生分成若干调查小组,并且确保每4-6人的小组中至少有2名以上家在郊区农村的学生,要求每组来自城区家庭的学生必须跟随来自郊区的学生进行调研。各小组自主推选一名组长,主要负责小组调查活动的开展和与教师的联系,调查分工等由组内成员自行协商。
(三)京郊农村调查与资料收集
在调查准备阶段,各调查小组根据组员情况,确定调查地点,细化到京郊的村庄。各小组优先选择家庭所在地、亲戚所在地、同学朋友所在地为调查村庄,依靠亲戚、朋友、同学等熟人帮助,在被调查村庄有选择地发放问卷或面对面地调查与访谈,既降低了社会调查的成本而且还能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和数据质量。在调查过程中,被调查农民的问题补充说明为研究主题的拓展和深层次分析提供了补充资料。学生在调查总结交流中往往对这个环节的感受最深,从他们的反映来看,更多地集中在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对相关教学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调查访谈技巧的掌握和沟通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四)调查数据整理、分析与报告撰写
将调查得来的原始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是撰写调查报告和定量研究的基础。这个环节中,指导学生根据调研主题,分析调查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撰写调研报告。各调查小组成员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的差异影响着各组选择的数据分析方法。更多的小组选择EXCEL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分析较为简单;有些小组选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实现了农村公共管理课程与统计分析课程的结合,学以致用使分析结果更为深入和全面,并加强了课程学习间的联系。
(五)调查的总结、交流
前面的工作只是完成了一项社会调查,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完善社会调查法的实践性教学成效,调查的总结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进行调查成果的交流,各小组以PPT形式汇报各组的调查情况、调查结论等,就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享调查体会与经验,并且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实现知识的启发、碰撞、提升。同时对调查中暴露出问题的总结,比如对于组织安排、问题设计、调查难点等进行总结,以便在今后的社会调查中避免出现相同的问题,完善社会调查法的实施和提高调查效果。从学生对调查交流、总结的情况反映来看,有些小组事先组织安排有所欠缺,导致调查时间和次数比预想的多,很多学生在经过社会调查后改变了原先对社会调查的简单认识;更多的学生反映经过社会调查后对农村公共管理课程中的很多知识有了直观和更深入的认识,并开始思考相关问题,而且还在调查中取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受,比如被调查的村民面对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期望学生们能解决他们说到的问题时,很多学生的反映是认识到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激发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此外,社会调查对交流、沟通能力以及与团队合作能力的锻炼也是学生交流总结中反映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
(六)社会调查的评价考核
各小组完成社会调查后,在规定的期限内要求上交调查报告、填写后的调查问卷、小组成员的分工说明等材料。小组社会调查实践成绩由调查报告成绩、交流汇报老师打分和学生评分三部分组成。交流汇报中,参加汇报会的课程组教师和各调查小组根据调查汇报和回答问题情况打分,分别汇总平均后得到教师评分成绩和学生评分成绩。调查报告成绩、交流汇报教师评分和学生评分成绩分别按照60%、20%和20%的比例加权得出小组社会调查实践成绩。每个学生的成绩以小组成绩的85%为基数,15%按照每个学生在小组社会调查中的分工和表现等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有助于借助评价考核来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情况,有助于完善实践性教学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利益;关系
一、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界定及特点
(一)公共利益
要区分公共利益之前,我们首先对利益做一个简单的界定。利益是属于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我们可以选择不使用我们的利益,但是拥有利益却是每个人的权力。第一,利益的需求具有普遍性。利益的需求因人而异,但是每个人相同的是都会有利益的诉求。不分性别、年龄或者高低贵贱,在这个各方面伟人和普通人一样需要利益。第二,利益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即精神层面的和物质层面的,不管是以哪种形式表现出来的,都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来体现,在这一方面具有客观存在性。第三,利益是人们生活中所必须的,比如生存和生活。第四,相对于主体来说,利益算是客体,但是在需求上与主体是具有一致性的。公共利益我们可以看成两部分进行理解,它主要包括了公共和利益两方面内容。由于公共这个含义比较难以理解,从而促使公共利益研究比较难以做出比较明确的界定。第一,相对于个人利益而言,公共利益的受众范围更加广泛,即全体社会人民,包含的内容十分复复杂。通常来讲,利益和需求之间是有着相应的关系的,个人利益的简单加总并不构成公共利益这一概念,也不一定会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比如,公共广场、公共汽车以及公共环境等,彰显的并非是单个人的诉求,而是尽量做到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共利益带来的好处,因而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所显著的区别就是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第二,公共利益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共享性,即建立在社会会上的每个人对自己应该享受的公共利益平等索取的基础上。尽量使社会上的每个人平等的享受公共利益,但是也并不排除公共利益在实际的分享中会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例如,把社区看成是一个公共场所,社区的居民在社区中所享受到的可以当作是公共利益,但是份额可能会不一样,可能会多一点,可能会少一点,不会实现绝对的公平。即便是某些居民已经在这个社区里面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所分享得到的利益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要想解决这种冲突,主要由两种方式:一是为了防止公共利益受众不均,应对其中的差额进行控制,避免份额继续扩大,尽量追求公正平等。二是在分配的过程中,若发生拥挤,可以采用收费的方式保证公平分配的顺利进行。
(二)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除了要依靠政府的力量,还需要结合社会的力量,既需要法律规范的约束,也少不了道德观念的制约,再加上一些新的技术和观念在公共领域的辅助,这样公共管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的各个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和社会力量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有效结合,能够有效提高社会治理的效果,为人民群众多谋社会利益。所谓的公共管理就是和社会性质相关的一系列管理活动,这个过程由政府机构和非政府机构共同参与,共同致力于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公共利益。公共管理是一种手段,是一种以实现公共利益为核心的重要手段,而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此过程中就充当着主体的作用,而政府在这其中处在一个统筹全局的领导地位,利用各种法规和权利影响着公共管理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然而随着公共管理的进程不断前进,政府和非政府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了轻微的变化,非政府组织的力量不断壮大,很多社会保障方面的管理工作将由政府一方转移到非政府一方。
二、公共管理以及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公共管理的主体所做的努力是公共利益实现的保障,包括政府和非政府机构,政府在此过程中应该给予充分的政策指导。在公共管理中,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毕竟群众才是公共利益的最终享有者,政策的制定要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然而,目前我国在公共管理领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各相关方经常会在某些重大政策的制定方面出现难以协调的局面,影响整个大局的实现。而政府在这其中应该起一个主导大局的作用,统筹全局、协调各方,从公共利益出发,避免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出现冲突的局面。关于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公共管理是公共利益的实现手段,也是保障,公共利益应该是公共管理需要最为核心的目标心,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公共利益是公共管理的价值来源
人们的行为是具有一定的利益性和导向性的,更通俗的一点说就是和经济人的假设是类似的,人总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这也就是创造价值以及实现价值的一个过程,没有利益,价值无从谈起,换言之,没有利益,价值也就无从体现。在利益的驱动下,社会才有了前进的动力,对公共事务管理就应当实现公共的利益,不能单纯管理而不顾公共的利益,那样公共管理的价值和意义从何体现呢?
(二)公共利益决定公共管理的形式
上面我们说过,人们对于利益的需求一方面是物质的,即外在需要,一方面是精神层面上的,即内在需要,即便可能不被每个人都意识到,但也实实在在存在的。而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公共利益的实现,力求满足两方面的需求。但是公共利益又不是受每个人的意愿左右的,公共管理也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要,政府利益属于公共利益的表现形式之一。政府在实行公共管理职能的时候,保障公共利益实现自身职能。但是,在公共领域的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个人一般会选择维护自己的利益,对公共利益采取漠视的态度。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此时就应该试图协调二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实践者和创造者,就应该时刻牢记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
三、关于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利益的思考
(一)公共利益的考量标准不全是依据需求者数目
在进行公共利益的决定时,如果所有人的趋向都是相同的,那么问题就简单了,大众的需求就是公共利益的体现。比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大家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对公共利益的趋同,大家一致需求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容易使人们在公共管理领域作出决策。但是当人们的利益存在分歧的时候,是否还存在公共利益,或者说是否大多数人的需求就是公共利益?事实可能并不完全是这样。公共利益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这种公共利益被多少人需要。被大多数人需要或认可的自然是具有共享性的社会利益。但是还有两种特殊情形:一是并不是大多数人需要的社会利益,可能只有少部分人需要,但是由于社会的分享性,这同样可以称之为公共利益。二是这部分利益可能只有少数人需要,但是却对多数人产生影响,他可能由于这少部分人的接受而是其余的大部分人不得不被动接受,通过合法程序实现。公共利益不仅仅是绝大多数人需要的,更不能以人数的多寡。其实,公共利益的决定性特征应该是,这种利益是否具有分享性,能否通过分享性为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认可,并创造福利。
(二)公共利益的领域不局限在一个狭隘的范围内
传统观念认为,公共利益表现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所选取后者时所做的抉择,即公共利益其实和国家层面的利益是一样的,这样的说法就减少了各种层次的公共利益和国家整体之间的冲突。然而,社会分享性中的“社会”不是一个泛泛的概念,是具有一定的层级性的。在我国,社会既可以指全国范围内,也可以小到一个省市县等行政区域,这样在空间层面,社会的范围就有了区分。因此,各层次之间的公共利益既可能与国家利益是一致的,也可能是冲突的。既然公共利益的评判标准是具有分享性的特征,社会的范围也有层次之分,就必然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公共利益,它们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具体到某个层级,在公共管理中可能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本层级之间的利益,但是又不得不协调它与其它层级之间的利益问题,他们之间既有重合的部分,又有冲突的矛盾所在。所以,在利益博弈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协调各方的公共利益,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冲突问题的发生。在过去传统的政治思想支配下,将政治领域的公共利益和其他公共领域的公共利益混淆在一起。然而,公共利益确实是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不同领域拥有不同的形式。某一个单一领域的利益涉及并不能够称之为公共利益,譬如只看见经济领域的公共利益而忽视政治层面的,无异于断章取义,结果必然导致不同领域间的公共利益不断发生冲突。因此,我们不能认为的将公共利益的概念割裂开来,否认利益博弈的存在。公共利益既然存在于不同的领域,就必然也会有强弱之分,形成多元竞争的局面,在这其中的分歧需要不断进行整合,对外形成一致,才能保证各方面的公共利益实现均衡发展。
(三)公共利益并不一定完全体现核心价值理念
按照抽象和具体进行分类,公共利益是可以分成两类的。抽象的公共利益往往体现在精神和思想观念层面,这个层面引领着市政府公共管理的方向,人们在精神层面判断着政府公共管理的行为是否合情合理。具体的公共利益则体现在我们能够用具体的标准去衡量的方面,多表现在物质和事实上面,更为具体一点就是公共产品等各种有形的实物。正是因为公共利益拥有具体和抽象的双重特征,公共利益既可以看作是公共管理要实现的核心目标和指导思想,也是公共管理的衍生品。目前,对于公共利益的理论研究将重点放在抽象层面,阐述公共利益与核心价值观念的内在联系。正因如此,公共利益才承载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于价值观的诉求。然而,事实层面上的公共利益在又是十分具体的,人们可以切实接触到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因此,这两个层面定义的公共利益难免会产生不一致的问题。
(四)公共利益的最终判定重点在于结果
公共利益事实上是客观存在的,在公共管理中要试图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或者利益。但是也无法避免,社会上存在的一部分人,将他们主观认定的利益强加到公共利益的概念上面,搭着“公共利益”的旗号,谋取个人的利益。对这种行为判定标准就是:从动机出发,结合过程和结果,然后综合判定,其中的重点在于结果。我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点用在公共利益上面也是说得过去的,就是以人民的满意为衡量标准,让人民群众来判定公共利益的最终结果。
参考文献:
[1]接志波、徐金娟.论政府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利益及其实现.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朱长臻.论政府公共管理中公共利益实现及对策.经济.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