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承传统艺术的建议范文

传承传统艺术的建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传承传统艺术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传承传统艺术的建议

篇1

一、门窗艺术的源头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居住在山洞里,洞口就是最早的门。我国最早的门窗造型见于半坡时期的圆形无檐陶屋模型,此时的门窗没有明确的装饰,形式及其简单,门窗同体,既是建筑入口又有通风和采光的作用。到了夏商周战国时期,据考古发现,西周早期同期兽足方鬲上,出现双扇板门,另外三面为棂格十字窗,从这件器物可以推断出当时已经有板门和十字棂格窗的出现。从其他文物中可以看到门扇上安装奴隶形状的门插,可推断此时期的门窗已有等级划分和防御功能考虑。

二、门窗艺术的兴盛

秦汉时期,在墓葬出土的画像砖中可见板门和栅栏门出现,窗则有棂条窗、百叶窗、横披窗等。门和窗的形式逐渐多样化。另据《后汉书》记载:“柱壁雕镂,加以铜漆。窗牖皆有绮疏青锁。”说明当时窗上已经使用了绮。此时期的门窗技艺得到发展,形式较为多样,且开始髹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户皆朱漆,扉上各有五行金钉。”这是门板上使用门钉的最早记录。而窗见于北魏出土的房屋模型,窗框四角向外呈放射状内凹纹样,框内部有四根棂条。南朝墓室中则在墙上砌出有烛台的直棂窗形象,从中可看出南北朝时期较为普遍的窗户样式。隋唐五代时期,在唐代的石棺上已出现板门上开直棂的格子门形象,板门用作门屋、殿堂等建筑的入口大门,形制在南北朝已经较为成熟,构件有门扇、门额、门砧,还有装饰类的门簪、门钉等,可见,人们早已不再满足门与窗的使用功能开始追求其美观,此时门窗的特点是格子门出现,且门上雕饰精美,窗以直棂窗和闪电窗为主。

三、门窗艺术的成熟

宋代,我国木构建筑进入成熟时期,虽然到目前为止未发现宋代民居建筑实物遗址,但是,通过当时的绘画作品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依据。例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大量民间建筑形象,多为茅屋与瓦屋结合所构成的建筑。李诫在《营造法式》中继承和总结了古代传统的营造技艺并记载了当时各类门窗的制作方法和用材情况,体现了宋代建筑工艺的规范与成熟,成为我国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门窗的重要书籍。古木门和窗棂的特色由唐代的厚重、粗阔、简洁,经五展到用料偏小,且结构达到了稳固,从而形成了一般窗棂的常用形式。到宋代直棂变化为横竖交织造型的多样化窗棂,并形成了优美的“窗锦”,开创和丰富了窗棂工艺和式样的视觉效果。此时期出现了乌头门,房屋的门窗有板门、落地长窗、格子门、格门栏槛钩窗等。刘敦桢先生在《中国住宅概说》中提到:“在技术方面,宋代格子门的发展,由固定的直棂窗逐渐改为可以启闭的栏槛钩窗,门窗和彩画的构图盛行几何花纹。”元明清代的门种类繁多,总体来说分板门和隔扇门两种。元代的门窗形式以简洁豪放为主要特征。是蒙古贵族固有的审美趣味、宋代汉文化观念和辽金艺术文化的大融合。元代木门和窗的风格具有庄重、简洁、粗犷的特点,多为直棂竖条带方格的窗式,也有参考南方苏式窗制作的形式,另外还有带佛教韵味的形式。门窗的用料考究,结构丰满朴实,一定程度上突出一种优美、伸缩有致的气势。

四、门窗艺术的繁盛

明清两代建筑艺术逐渐成熟,建筑制式趋于定型化,大规模营建私人园林促进了古窗棂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这一时期门窗的代表性变化是窗棂尺度增大,但雕刻不多。材质优良、比例协调,尺度合理,形式大方。清代门窗的制作技艺与内容综合了唐、宋、元、明各个朝代以及我国南北方风格特点,成就极高。清代门窗艺术以清中期为代表,造型雄伟浑厚,装饰富贵奢华,表现气派,代表着清代的主流,被后世称为“清式风格”。清代隔扇门的裙板、夹堂板也经过了重点装饰,刻有如意纹、夔龙纹、团花、五蝠等吉祥纹样,而门的形式在各地有很大的区别,例如,在浙江的板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可支起,下部可开启。四川则是左右各两扇隔扇门。每一个朝代的门窗都有其时代的特点和文化的延续,在借鉴前朝的基础上,通过纹样和形制,将本民族的文化渗透其中,或朴素或华丽,或清廉或富贵,都是古人的生活状态和人生追求的体现。只有将文化一环扣一环的记录与承接下去,才能在门与窗衰落之际,引起更多人对其的重视关注和保护。

五、结束语

篇2

关键词:传统武术 竞技武术 套路 散手

前言

武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现代汉语词典》)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竞技武术,体现武术的观赏性本无可非议,但是,作为祖国文化瑰宝的传统武术如何继承与发展则是我们应该思索的问题。

一、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

传统武术相对于竞技运动的武术发展已经相当落后,很多人不了解传统武术,目前国内很多的武术习练者90%以上是练套路的,也就是所谓的花拳绣腿。真正懂武术的人太少。大家都没见过真武术,何谈发展呢。不少有识之士正在大力呼吁扶持与发展传统武术,体育界领导对此也有同感,认为将传统武术与竞赛武术放在同等地位是当务之急。

奥运会比赛项目主要分为对比性和对抗性两大类,恰恰中国武术套路和对抗横跨了这两种类别,使武术在奥运会设项就面临两难。有关人士试图将中国武术这两种类别拆解开使其以小项方式进入奥运会,尽管如此要想踏平坎坷依旧任重道远。

武术套路被萨马兰奇称为“中国式自由体操”就很说明问题,国际社会对武术的理解还相当浅显。中国武术包罗万象,涵概了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攻防格斗动作,既讲究经络、血脉、“精气神”,也讲究忍耐和修身养性,只可惜武术的表象却给外国人造成了“舞拳弄棒”的错觉。另外国内武术套路的“百家争鸣”也使其内容编排上难以统一,评判上缺乏标准。

然而国内的热火朝天并不能掩盖国外的反映冷淡,因为洋拳的失败本质上是吃了规则上的亏。中国武术散手号称包容所有搏击项目之精髓,然而这恰恰被外界视为软肋。肘击比不上泰拳,腿法不如跆拳道实用,弹踢缺乏空手道的凌厉,从而使自身失去了鲜明的特点,陷入“四不象”的尴尬境地。

二、传统武术的发展方向与继承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竞技武术更多的具有了西方文化的特征。所以传统武术必然重新审视并汲取和改进传统的东西。把传统中的精华和先进的科技综合起来。中华武术的科学文化、现代化成为传统武术发展的方向,其发展目标应是立足本民族、造福全人类,为东西方共同接受。

1、科学指导传统武术的发展

以现代科学的观点分析传统武术功法的原理,分清流派和本质的东西,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来指导武术实践活动的进行。在科技高速运转的时代,我们应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传统武术蕴涵的科学道理进行更加深刻的研究,总结先辈经验。武术的发展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科学化的手段与方法及社会相关科技成果,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传统武术,用科学的理论去解释传统武术,科学地阐释传统武术中许多深奥的武术理论,把它们用现代语言进行科学化表述,用实验的方法去测量更多的指标来证明传统武术强身健体得作用。把它们变成能看见,摸得着得指标,这样才能使世人更容易接受,才能更好地向世界人民推广中华武术。同时在武术运动的管理,训练、竞赛、裁判,科研等一系列工作都要走科学化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方法的手段,提高武术工作的效率,促进武术运动的更快发展。

2、套路散手乃一家的武术发展观

套路乃是从实战中得来,与对战即今天的散手本是一家。擂台上可以轻松自如的或巧夺天工的战胜强大的对手的招式自然受人们喜爱,以此动作去表演套路也必受到欢迎。动作的优美与否,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经验,以及他的价值取向。约翰逊之前并未有人在短跑项目中采取重心靠后的后仰姿势,他采用了这种新的跑姿,并频频以此动作胜出,观众得到愉悦,心理对此动作的赞美油然而生,此动作便以美向称。再比如我们把乔单的动作奉为标准也是这个道理。几千年儒家文化统治下的中国人更偏爱那些以柔克刚的以弱胜强的动作,可以用“妙”来形容的动作。可现在的散手则是一种毫无功力毫无规则的蛮力角斗。如此,套路定当不能以这种无招式的动作去表演,而只能以近代拳谱为蓝本加之主观意象造花架子。这样就造成了套路与散手的分家乃至矛盾。真正的武学大家在擂台上收放自如,再套路表演中也定胜出;套路表演中潇洒,儒雅,打擂也定巧夺天工,四两胜千斤。这样的武术便上了轨道。所以,不管是寻找失传的高深武艺,还是创新新武功,一定要找到制胜的招式,这也是武术发展的关键。

事实证明,传统武术的独特的民族风格特点,丰富的内容和高深的内涵上,以及健身和技击等作用,极大的吸引着世人,但是在与国外朋友交流中,存在语言的差异,往往一些拳术的精妙处,译成外文就失去了传统武术原有的涵义,不能保留传统的精华,这就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带来的诸多不便。因此,对外推广传统武术的同时,还要推广中华民族的文化,早日把我国的国粹推向世界,使渗透其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将通过传统武术运动形式表现在世人面前。

三、结论与建议

1、传统武术应该列入国家文化遗产和各地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从而获得有关部门一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也可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下,吸收民间资金投入传统武术的发展,给传统武术的传承创造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2、传统武术的传播和推广应该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把传统武术写进教材,走进高校及中小学的体育教育中。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研究会,把传统武术的研究工作提升到高层次理论

3、中国传统武术的种类比较多,但大多形成与封闭的文化环境中,而面对开放的世界,它将逐渐失去产生和独立生存的环境。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是大趋势,这样更有利于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应创造和谐竞争的机制倡导传统武术的竞争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伍绍祖. 论传统武术的文化教育潜力与传统武术的发展[J] 北京: 中国体育报. 1999,1,18.

篇3

【关键词】黑龙江 传统民间艺术 龙江剧 传承

龙江剧是中国最年轻的戏曲剧种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诞生在黑龙江的地方戏曲新剧种,是黑龙江汉族地方戏曲之一。

一、传统民间艺术“龙江剧”的概述

在1958年东北协作区第三次会议上,总理指出:“要繁荣和发展东北的文化,要创造自己的地方戏曲剧种。”根据这一指示,龙江剧于1959年伴随龙江剧院的成立而诞生。龙江剧是1959年在东北二人转和拉场戏(含独角戏、单出头)的基础上,由龙江剧群体艺术家、导演艺术家、音乐艺术家经过多年的舞台剧目实验,不断改革创造,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的地方剧种。

早在龙江剧院建院30周年召开的研讨会上,黑龙江省文化厅出台的龙江剧建设与发展总结意见中,曾就“龙江剧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剧种”这一龙江剧建设的本体性问题给予了定位:“龙江剧是在东北地方戏和东北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适应当代观众审美要求的地方戏曲新剧种。”

二、传统民间艺术“龙江剧”的现状分析

纵观龙江剧的发展历程,新世纪的龙江剧一刻也未曾停止过向前迈进的脚步。但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是龙江剧创作的成果并没有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没有满足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需求。

(一)龙江剧与时展脱离

龙江剧面临着这样一个事实,即观看龙江剧的观众越来越少,符合现代大众欣赏口味的新剧目屈指可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龙江剧要紧扣时代的脉搏,创作出能够反映现代社会生活中各种意识形态和人的内心世界、能够体现丰厚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的剧目,要开拓思路、大胆尝试,开辟出一条复兴龙江剧的道路。

(二)龙江剧与市场、观众需求脱节

也许是地域差异因素,也许是文化传统的禁锢和历史的积淀,现代龙江剧与市场、观众需求相脱节是不容置疑的现状。今日,人们面对着当代东西方各种新文化艺术潮流的涌入,面对着各种传媒、电子音乐、娱乐设施等新颖高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龙江剧的娱乐性、观赏性已严重缺失。笔者认为,龙江剧忽略了黑土地特有的地域文化“二人转”式幽默诙谐的喜剧传统,摒弃了北大荒人苦中作乐、含泪放歌的自由精神。

(三)龙江剧创作队伍的流失与缺失

要提高龙江剧剧作的整体水准,关键是要有过硬的龙江剧创作人才。剧作家是戏剧成败的关键因素。没有他们的一双慧眼及捕捉生活、提炼人物和结构戏剧的精湛技巧,戏剧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龙江剧的剧作家年龄老化严重,后来者的数量和质量严重不足,再加上龙江剧市场的萎靡,龙江剧的剧作家大多笼罩在付出与所得不均衡的状态下,这使得剧作家把精力投入到了非舞台剧创作领域或影视剧文学创作中。

三、传统民间艺术“龙江剧”的现代传承策略

龙江剧在新世纪应有新发展,应坚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以一种开放的艺术精神把龙江剧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一)龙江剧要与时俱进

龙江剧要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应从时代需要、观众需要、剧种建设需要出发,创作出优秀传统文化、鲜明地域文化、先进现代文化互相融合的作品。在龙江剧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演员要有强烈的自觉意识,既不满足现状,也不固步自封,以传承完善特色,以创新适应观众,从而把龙江剧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二)重视地域性

地域性是民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不同,文学艺术更加强调地域化。中国当代文学巨匠鲁迅曾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龙江剧作为黑龙江省地方戏曲新剧种,地域性是其根本和来源。作为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戏曲艺术,其地域性又主要依靠表演艺术加以具体体现。因此,充分重视地域性的民间艺术是龙江剧传承和发展的根基。

(三)培养青年剧作家

培养青年剧作家是保持龙江戏剧创作光荣传统的一个艰巨任务,也是振兴龙江戏剧关键的砝码。龙江剧应高度重视年轻编剧的培养,送他们学习深造,亦可在本地开设各种补习班,对戏剧编剧人才重点培养。此外,相应政策的照顾、编剧稿酬的提高、编剧人才的奖励等利好条件,是吸引年轻编剧投身戏剧创作事业的前提。

(四)充实龙江剧的美学精神和人文神韵

地方戏和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是东北地域特殊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精神的审美表现。特殊的生活方式、自然环境与人文精神是龙江剧的基础,也是龙江剧的灵魂。因此,龙江剧应以黑龙江特有的浓郁的黑土风情和人文精神为审美底蕴,以东北地方戏、民间音乐与民间舞蹈为审美形式要素,成为黑土地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新剧种。

(五)建立龙江剧联合一体化

建立龙江剧联合一体化就是要进一步发展壮大龙江剧,更好地发挥龙江剧院作为龙头剧院的作用。龙江剧成立联合体有利于龙江剧的发展,有利于龙江剧在普及的基础上达到百花齐放的目的,也有利于戏剧市场的开拓。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传统民间艺术‘龙江剧’的现代传承策略”,项目编号:14C030)

参考文献:

[1]安葵.新时期戏曲创作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2]蒋菁.中国戏曲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3]付翠屏,韩义军.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观[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4]李明明.关于龙江剧建设与发展的理性思考[J].艺术百家,2003(3).

[5]关迪.浅析龙江剧的历史与现状[J].北方音乐,2009(7).

[6]费冽,王秋原.龙江剧作缘何“高不成低不就”[J].戏剧文学,2014(9).

作者李思囡系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2012级博士研究生、

篇4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城市空间设计;分析

自从先进的西方艺术进入中国后,现代化建筑越来越多,到处都融入了西方的设计理念,在早期人们由于新鲜事物的冲击对传统的民间艺术产生了忽视,造成如今传统民间艺术的大量流失。由于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的提升,人们对设计也有了不少自己的看法,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大胆的将尚存的传统民间艺术融入到城市空间设计中去,打造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城市,由于我国各城市中的文化差异,造就了各种不同风味的设计的出现,令人叹为观止。

1传统民间艺术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1.1书法宣传栏中传统民间艺术的运用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的文化底蕴深厚,尤以书法出众。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传世佳作,给国人甚至世界展示各地的风貌,让人敬佩。如今,我们民间依然有很多名家喜欢舞文弄墨,我们的设计师抓住这一特点,将带有中国特色的书法放进了宣传栏里,这样在城市的设计中形成了一种不一样的风味。在人们候车的闲暇时候,人们不再只做“低头族”,更多的人会慢慢的沉浸在欣赏书法、书画中,品味它们在繁忙中带来一丝宁静。既缓解了疲劳,也让人们能够不忘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当地文化。这种书法的宣传既可以鼓励人们加强书写的锻炼,又能缓解人们在候车时的枯燥,更甚有引起内心共鸣者,这样的宣传恰到好处的将传统民间艺术融入到城市空间设计中去,没有一点违和感。

1.2公益广告中传统民间艺术的运用

近几年来,我们在城市里可以看见很多公益广告,它们大多以山水画、国画等形式出现在城市的白墙上,有的公益广告以宣传环保为主,有的公益广告以宣传文明为主,还有的公益广告则是以宣传仁孝为主。这些公益广告还结合了古诗词,让人印象深刻,加强人们这些观念树立的同时,也将传统民间艺术巧妙的结合进去。以仁孝的公益宣传为例,公益广告中大引用黄香温席的古诗,采取动漫的画法,将其画面展现出来,同时还题上标题,这样既能够让大家做到仁孝,又能对加深古典文化在生活中的渗透,同时对于美化城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1.3雕像中传统民间艺术的运用

随着广场和公园的增多,人们的公共娱乐场所得到了扩展,但广场和公园的设计让很多设计师头疼,随着人们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看重,设计师们在设计时本着传承文化特色的理念,将传统文化巧妙的融合在雕像上。就比如说浙江湖州的项王公园,它虽然是个公园,但它在保留历史文化遗迹的同时,利用雕像突出了项王这个传奇人物,同时增加了其他的休闲设施,让人们可以在进行散步、下棋、跳舞等活动,既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又将传统民间艺术体现的每个角落,独具一番风味,这样及解决了历史遗迹占地问题,又让城市给外来人员留下深刻的印象。

2传统民间艺术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2.1传承历史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现代人大都被网络和其他利益所迷惑着,很少有人会对城市历史感兴趣,但我们不能让历史在人们心中淡忘下去,只有清楚地了解历史才知道这座城市的特色,才能因地制宜地进行创造,才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空间设计结合传统民间艺术既能在艺术性上得以提升,同时也加强了文化的延续,让文化不再藏于书本,而是将它搬出书本,融入城市中去,让文化活起来,陶冶人们情操的同时让文化中的内涵能够影响人们生活中的行为。

2.2增强群众的互动性

城市空间是大家共有的,只有将传统民间文化融入到城市环境中去,人们才能注意到传统民间艺术的存在,既然要传承和发展历史,那必定不能是单方面的传承,一定要增强与群众之间的互动,这样才能让人们主动的去接受历史文化,这样才能在了解历史文化的时候有所感悟和突破,我国才能更为迅速的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才能如日中天。因此,加强传统民间艺术的城市空间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可以激发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了解欲望并对其产生思考,文化才能有新的产物,才能给人们的活动挺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能突破城市的历史局限,在世界上留下更深的印象。

2.3支持公益活动的进行

目前,公益活动越来越多,公益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传统民间艺术既可以成为公益广告上的创意,提醒人们环保、文明,又可以化身为精彩的表演。用传统民间艺术义演可以提高公益活动中的文化性,同时让老一辈的人重新回到年轻时代,引起他们内心的共鸣。此外还可以让一些无业人员对传统艺术进行学习,既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题,又能将活的传统民间艺术延续下去。传统民间艺术目前更多的体现形式还是停留在工艺品上,用文字书画的形式来美化我们的城市环境,在城市空间设计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样既减轻了美化城市的经济成本,还让让美化的方式更有意义,更能让人身心愉悦,这就是传统民间艺术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魅力。

2.4解决历史遗迹占地问题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在现代生活中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很丰厚,在如今的城市中心也能见到不少历史遗址,对于这些历史遗址国家和政府大多采取维修保护的措施,使得城市用地被大量侵占,造成城市用地紧张。而传统民间艺术则可以帮助我们处理这些历史遗址,在上文提到的项王公园就是在对历史遗迹进行加固的同时,将其休闲化、娱乐化,让湖州人民能够舒心的畅玩。同时又用雕像来突出公园的主题,让人们一眼就能知晓,同时激发人们对项王的了解欲,这样就在无形之中将历史文化传承下去,同时城市空间不仅没有得到浪费,而且增加了城市的实用性和美观度。

3结语

大多人都认为传统民间艺术离我们太遥远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通过学校的学习,我们对生活中的传统艺术了解少之又少,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市的规划者对于传统民间艺术越来越看重,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既创建了一种独特的城市空间设计方式,又让人们对传统民间艺术有一个零距离的感受,能够鼓动大家去积极参与到传承历史文化中去。目前传统民间艺术在城市空间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不论是在建筑上还是其他方面,或多或少的都融入了一些传统元素,形成独特的中国风味。现在应用最多的还是在宣传栏和城市围墙上,采用了书法字画的形式,将文明、环保、仁孝等现念传递出来,让人们能够自觉的去执行相关的规定。此外,还有雕像上运用了传统民间艺术的雕刻手法,既增强城市的观赏性,又让人们对雕刻有个初步的认识。传统民间艺术的伟大在于它永远不会过时,在繁闹的城市中依旧能够在传统民间艺术中找到灵魂的归属感,同时在于现代文化中不相冲突,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也能有很好的融入,提高了观赏性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等的破坏,因此,我们要合理的将它们结合起来,共创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蔡煜.浅析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中的跨界应用[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2(7):24.

篇5

关键词:安防监控系统;传输网络;城市

中图分类号: X9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安防监控系统的种类和技术多种多样,怎样才能在这些质量不一、价格不一、种类不一的安防监控系统选择最适合自身的呢?本文在选择系统和确定当地地区的实施方案方面介绍了一些依据的原则,这也是文章主要要阐述的地方。

一 城市安防监控系统的决策重心是传输网络

城市安防监控系统在本质上看就是把摄像机的动作控制和视频信号进行传输和存储。所以虽然城市安防监控系统包含的内容很多,但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是把汇集到监控前端的各个监控摄像机的信号进行存储和观察。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不再是很高端很困难的技术,所以对摄像机的运行控制和存储其中的视频信号已经不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虽然现在不是很困难,但是对于城市安防监控系统来说,它就有一些困难,它的困难主要体现在视频信号的传输方面,这个方面也是整个安防监控系统的重点,而导致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整个监控系统的分布范围很广,而且系统内的摄像机的数量又非常的多,少的时候也有几百台,多的时候数量能够达到好几千,要把范围在几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的摄像机的信号能够及时并且具有很高清晰度的传输到监控的前端,这是很困难的事情,但这也是整个安防监控系统成功的关键方面。

二 现存的各种传输网咯

在过去差不多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我国实行的还是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系统,这种系统具有一定的义务性,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信息化的监控报警系统,它是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来实现的,而且这种系统更能提高社会治安的防控能力。现在使用的城市安防监控系统中信号传输最常见的实施方案是视频直传、光端机、以太网等等。下面就对这些方案进行详细的分析:

1 视频直传

在传统的视频信号同轴电缆直传方式中就有现在所说的这种视频直传方案,这种方案一般适用于高楼的内部监控系统。因为这种系统中的同轴电缆在视频信号的传输过程中衰减大、均衡难而且抗干扰的能力很差,在传输距离上只能达到几百米,所以说对于城市安防监控系统中摄像机和监控前端进行信号传输,这种方案不可行

2 光端机

首先在衰减程度上,光纤的衰减度仅为同轴电缆的百分之一,所以光纤的衰减度很小,而且抗干扰的能力很强,在均衡方面则不存在任何问题,所以这种方案可以应用在城市安防监控系统中摄像机和监控前端的信号传输。

光端机的工作原理在本质上就是借用光信号的收发来进行视频信号的传递。详细的来说,在光端机上通过连接三根不同专线组成多路的视频光端机,这三根专线长度一般分别为几百米,每一根专线的连接的信号不同,它们分别是摄像机的视频、音频以及控制信号。多路的视频光端机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字式光端机,另一种是模拟式光端机。前一种可以进行4路以上的视频传输而且每一根专线的长度也会降低很多,但是它的成本非常高;后一种的成本比较低,而且目前工程中常用的也是能够传输1、2、4路视频信号的模拟式光端机。

模拟式光端机线路的传输距离一般是20~40㎞,它的图像清晰度则为D1的标准,与DVD的标准相当接近。

虽然光端机方案在不需要扩充规模,一次成型的安防监控系统中很有优势,但是如果范围扩大到几十甚至是数百公里就存在很多的问题了,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结构和目的上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在大型的城市安防监控系统中,摄像机的数量是非常多的,从数百到上千台不等,而一根光纤只能控制1~4台摄像机,所以光纤的数量也就可想而知了,一旦一根光纤出现问题那就不再只是这一根光纤的问题了而是整个光缆的问题,这样的话很容易引发监控系统的全面瘫痪。所以说光纤的脆弱性以及难修复性,再加上光端机对光纤的依赖性决定了光端机这种方案在应对突发事故时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在成本和美观设计方面不具有优势

在成本和美观设计方面不具有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每根光纤都有一块光的收、发模块,而且每块的价格也不便宜;二是在维护和修理方面,光端机的复杂性决定了它的这一块费用也比较高;三是每台光端机最后都需要连接一根为以后修复所用的光缆但是这根光缆还需要预留10㎞的余缆,这样既浪费也不美观。

不能适用于野外的长期工作

光端机设备都不是密封结构,而且有的外部插件要求的技术标准很高,在野外根本不能满足这些条件。

从以上看来,光端机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它存在的问题很多,不能成为最实用的方案,也就只能称之为一种过渡性的方案。

3 以太网方案

宽带数据方案能够应用于城市安防监控系统主要是得益于在互联网信号的传输方面宽带数据网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目前的社会上,因为电讯业早已掌握了网络传输以及技术上的实力所以具有这些优势的宽带数据网几乎已经占据了整个城市安防监控市场。但是在这美好现实的背后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图像信号的传输清晰度

在城市安防监控系统中,摄像机的传输清晰度一般要达到DVD级别,这就要求它的传输码率最少要在2Mb以上,但是宽带数据传输中虽然有三种线路但是只有一种线路可以达到,一是ADSL线路,在这种线路中能够传输摄像机信号的只有上行通道,但它的传输速度永远也不可能达到2Mb;二是上下通道都可以的HDSL,这种线路也行不通,因为这种线路的最大速率只能达到1.5Mb,而且还会慢慢的递减;三是以太网,但是用以太网进行视频信号的传输需要用到网络视频服务器,而这种服务器每台的价格都非常的昂贵,而且还是要提前定制。

以太网的传输速率

宽带信号的传输速率一般为0.5左右,但是城市安防监控系统中要求的DVD的传输速率却为2.4~3.2之间,两者之间的距离相差甚远,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就需要耗费巨大的资金和成本,但是这种情况很不现实,目前的传输速率只是到达了VCD级别,也就是0.6~0.8之间。

以太网传输的安全性比较差

宽带数据传输的整个过程中包括压缩、解压、复接、分接、包交换、差错控制等等,在这些过程中有很多的外界干扰,而以太网的安全性比较差导致信号因为受到干扰而产生延时。

以太网的专业性太强,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施工和维护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专业知识;二是在运行过程中,整个过程的维护费用很高;三是因数字技术的发展迅速导致网络更新的频率很高。

三 CATV监控传输方案

上面介绍了三个方案,但是每一个方案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说什么样的方案才是目前真正适合的方案呢,那就是有线电视监控传输方案也就是CATV监控传输方案。

CATV监控传输方案使用的原理是有线电视的双向传输的道理,从而对摄像机的信号进行清晰的、实时的传输,它的整个的传输过程不受摄像机数量的控制,它采用频分复用的方式对摄像机信号进行传输,它可以在同一根电缆上进行上百路信号的传输。

小结:近几年来,我国的城市安防监控系统在每个城市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感受成功的同时也要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使我国的城市安防监控系统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邱鑫,王华金. 光纤多业务平台在安防监控中的应用[J]. 科技经济市场. 2010(07)

篇6

摘要:信息时代的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影响、日益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和互融,使人们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信息时代的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影响、日益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和互融,使人们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从图形符号的这种“意”的历史延伸可以看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形”的演变都不是对其原始“母题”的彻底否定,而是以新的审美观念赋予新的形式,从而使这些“母题”不断丰富与拓展。

3形意结合归于象之秀

篇7

关键词:民间艺术 现代设计 传承 创新

从汉代起,中国的艺术开始沿着四条不同的渠道向前发展,它们分别是:以帝王、贵族、达官为对象的宫廷艺术;以文人自娱、互相应酬为目的的文人艺术;以宗教宣传、表现信仰为内容的宗教艺术;以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城镇市民为服务对象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集材料、功能、形式于一体,集时空观念于一体。广义的民间艺术包括民间习俗、民间美术、民间工艺和民间戏曲、舞蹈、音乐、民居建筑等各种艺术形式;狭义的民间艺术特指民间美术与工艺,也可简称为“民艺”。它含有某种文化传承的意味,除了产生于民间、服务于民间的特征,民间艺术还特指有一定程度的历史传承基础的艺术形式。民间艺术给予我们的是艺术本原精神,是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艺术,是民众智慧的创造,充分体现着他们对生命的真诚颂扬,对幸福、信念和希望的热情追求,对吉祥、正义、真、善、美的热诚歌颂,对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民间艺术色彩热烈、喜庆,造型夸张、幽默,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技法质朴无华而又大胆鲜明,劳动人民的情感在民间艺术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其题材内容十分丰富,不仅表现群众所熟悉的事物,也反映他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在经济全球化、国家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民间艺术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其生存环境发生了急剧、深刻的变化。将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重新寻找民间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定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民间艺术来说,最好的保护应该是充分强化和利用其在当代社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功能,而不仅限于收集、研究和展示。民间艺术要保持其生活、使用功能,就应该参与到现代人的生活中,参与到设计领域、创作领域、教育领域,而不仅限于收集、研究和展示。也就是说,有些民间艺术不能将其文物化,而更应该生活化。民间艺术的源泉和生命活力本来就来自于人民生活,同时在使用中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和人本身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越是生活功能强的民间艺术,越具有生命力。

中国现代设计在这20多年的发展中具有跳跃性的特征。我们应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目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品位的设计作品还较少,无法与整个中国现代设计的“西化风”抗衡。但是,正是有了这些先驱者的努力,才使中国现代设计的一潭死水中泛起了微澜,中国香港设计师靳棣强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有着一流的设计水平,而且有着一流的设计意识和头脑。其设计中加入了许多中国化的元素,如中国古钱币、水墨文化、儒家文化等,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通过现代设计的形式呈现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一步步地跨向了世界设计大师的行列。

忽略传播对象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简单地模仿与盲目地移植西方的视觉设计语言,这已经成为中国现代设计的普遍现象。中国传统的图形与审美趣味被抽象的、几何的视觉符号所代替。中国现代设计评价的标准也大多欧美化,这似乎成为许多专业人士判断和评价设计作品的标准和准则。以上诸多问题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对现代设计的发展来说,当下的中国潜在着更多、更新、更具文化包容性的创造机遇。跳出西方现代设计的思维模式,回到自己民族真实的生活状态,多看看为了民众生存而创造的“根性艺术”――民间艺术,体验其本原的生命活力,是中国设计师的文化自觉性的表现,也是创造“中国设计”风格的方式之一。

中国现代设计要体现出中国传统文脉,体现中国式的智慧、意境和精神,即要有民族性。真正的“中国设计”应该试图去发现一种既根植于我们民族根性,又对整个设计语言具有意义的东西,将潜在于我们意识深处的本土记忆翻腾出来,寻找表现某种可以识别分析解读我们传统艺术的中国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圆满、完整、对称、偶数、硕大等审美因素,表现在中国设计风格上,以形式上的完整性、对称性和平稳性、寓意性为特点。例如,中国传统图形“盘长”,源于佛教八宝的“八吉祥”之一,在民间它常结合“方胜”图案来使用,并以此表达人们四环贯彻、一切通明的美好意愿。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就是采用了“盘长”的造型,无论从对称讲还是从偶数说,整个标志都洋溢着古老东方流传的吉祥之气。

现代设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一个民族在漫长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文化分别会表现出不同的时代性特征。设计文化首先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是该民族各个时代的设计文化的叠合及承接,是以该时代的现实物质社会为基础。设计文化的时代性特征,很自然地使设计活动和产品不能用一个绝对的标准去衡量。

不同的时代都有自己的标准,不能把今天或昨天的标准当作唯一的标准。每个时代的设计文化都有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也都相应地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没有这些认识,我们就不能对设计文化的时代性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例如,汉代的荷花图形常常画在建筑物的梁上,是适应当时“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荷花为水物,所以用它代表水克火的观念。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并兴盛,荷花图案的形式与内容都有别于汉代的荷花,它是作为佛的庄严象征而广为传播的。宋代文人雅士则崇拜莲荷的“出淤泥而不染”,用其象征君子,故文人画里莲、荷甚多。明清时莲荷取其谐音“连”而形成“连生贵子”“连年有余”等吉祥图案,是当时世俗文化盛行的表现,与最初“莲族艺术”象征生殖崇拜的寓意相去甚远。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莲荷图形从内容到形式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

鲁迅在《论“旧形式的采用”》一文中认为:“旧形式的采用,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因此,联系到现代设计对民间元素的应用手法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旧形式的采用”可将民间艺术中的元素运用到现代设计之中。应该先学会从民间艺术中提取其“形”的元素,然后再结合构成课程中所学到的一些构成手段,如打散、切割、错位、变异等方法,将这些提取的“形”元素再进行新的设计重组,最后立足在民间艺术原形上,将对原形不断分解、转变和重构的衍生形揉合到设计之中。这样的设计既能够保留民间艺术的神韵,又能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次,关于“旧形式的采用”,设计师应从民间艺术蕴涵的文化精神中去思考消化,运用现代设计的技法,才能衍生新的创意。中国香港、台湾设计界在20世纪90年代大量活用民间题材的创作形式,或活用艳俗、或简化繁琐、或铺陈质朴、或升华率真,或综合运用上述手段,以达到创建新的视觉设计的目的。如凤凰卫视的标志设计,明显借用了民间传统图案格式“喜相逢”的造型。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在东西文明相互影响和渗透的背景下,民间艺术蕴涵着创造力的潜能。我们如何将这种能量释放出来,为在世界设计舞台造就中国设计大师提供可能?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智慧觉醒、智慧发现的时代,在农耕历史积淀下的文明和工业化文明、信息化文明的互补、冲突、混沌、交融中,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代表中国设计文化的发展模式。中国设计归根到底还是要从自己的根系出发,按照自己的生态条件创造适合自己的现代设计模式。一个有着自省精神的设计师,应该时时保持着清醒的文化自觉性,使设计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影响人类思想和生存的行动力。在当下的社会,设计所体现的不止是外在的物质形式,还是体现一个国家的整体文化形象和创造性的行为。每一位设计师都肩负着传承和创新中华文明的责任和使命,应该身体力行,在设计作品中保持着文化自觉性。我们在设计一件作品或表达某种信息之前,要对自身的文化构成有一个理解,在掌握其本质以后,才能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开发并运用这些元素,创造新的价值。如果更多的中国设计师尤其是年轻的设计师,人人保持着一份自觉的“设计文化归属感”,那么“中国设计”就有可能在世界设计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2]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术;新农村;继承

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是经由几千年历史的千锤百炼而愈加闪动着光亮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耳熟能详的手工艺术,诸如陶瓷工艺,织造工艺,染绣工艺,雕刻工艺,具体到泥塑,皮影,风筝,窗花,刺绣,涉及到多个行业,不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也是大家馈赠友人的常选之物。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艺术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取而代之的是件件机器制造的标准划一的工艺品。

一、传统民间手工艺术在新农村中面临的现状与产生原因

(一)社会对民间传统手工艺术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现代“快餐文化”和利益至上的功利思潮的影响下,社会对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的认识性逐渐单薄,淡出人们的视线。一是由于传统手工艺术操作简单,一把剪刀,一支毛笔,一把刻刀等都可以完成一件艺术品,吸引力不强,没有所谓的秘诀深藏其中,在现代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不占有任何优势。二是由于只关注挖掘出来的手工艺术能带来多少利润,产生多少经济效益,而忽视对手工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即使传统手工艺术得以继承,由于人们单方面认为其最终会被取代,而消极应对,最终导致手工艺的湮灭。

(二)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艺术的冲突

当前社会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市场,受到各种思潮的强烈冲击,同时外来文化的影响和舶来品的出现,导致传统手工艺品被追求时尚、钟情现代艺术的青年一代弃如敝履。而同时市场经济也令各级政府对待开发传统文化的价值尺度陷入一个怪圈――哪种艺术带来的利润多,我们就大力推广哪一个,哪一个知之甚少,就直接置之不理,任由其自生自灭。这就导致某一种传统文化艺术被过分开发,似乎一时间大街小巷到处都充斥着他的影子,从而让人们产生审美疲劳,民间艺术也随之变得廉价。

(三)民间传统手工艺术传承受限

一是传承人员受限。一方面,在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的形成过程中,通常这一技艺只存在于某一特定地域和固定人群之中,诸如师徒等,尤其是一些较为复杂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基本上都是只掌握在少数技艺高超的能人巧匠手里。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发展缓慢,经济落后,很多农村青年大多选择外出务工,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人员选择性不多。二是传承方式受限。不少民间艺人文化程度不高,很少能著书立说,绝大多数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一代一代传扬下去。三是传承时间受限。有些传统手工技艺学习的难度系数高、耗费时间长、收入却与努力不成正比甚至是反比,诸如刺绣、剪纸、雕刻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学会,有些甚至要求学习者拥有某项天赋,这也是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的原因。无人想学,无人愿学,无人坚持学,这就使一些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的继承和传扬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着实令人堪忧。

二、促进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继承和传扬的思考

(一)挖掘地方特色,建设优势产业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我国拥有很多充满地方特色的手工艺术,诸如天津杨柳青,苏杭的刺绣,江西瓷器,浏阳烟花等等,我们应该深度挖掘本地区所存在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充分发挥农村老艺术人的潜能,活化手工艺术资源,并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独辟蹊径,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将产业做大做强,塑造品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吸收农村分散劳动力,将劳动力引流进当地的发展之中,这样一来,不仅促进了传统手工艺术的发展,还解决了众多农村闲散劳动力的难题,一举两得。

(二)构建传统手工艺术继承和传扬机制

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出自千千万万的人民手中,对于它的继承和传扬,也不能单单是政府单方面的强制措施,我们应该搭建起政府与农村共同参与的平台,并以此为基础设立手工艺术保护实验区,对现在留存的一些古老的手工器械,场所,书籍,分门别类,登记造册,专人管理。同时也要注重继承和传扬,可以组织村民一同观看传统手工艺宣传片,或者开设手工艺术课程,鼓励大家利用闲暇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引导村民开展传统手工艺术展览活动,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加深对传统手工艺术的理解。

(三)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产业建设

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新农村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包括文化建设。我们应该将传统手工艺术作为农村文化产业的重点,发掘出地方特色和手工艺特色,形成有强大吸引力的民间艺术体验区,充分发挥民间手工艺术的经济价值。通过产业建设,吸收一批手工艺爱好者进行参观学习,从而将手工艺术打造成一个地区品牌符号推向全国,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从而实现手工艺术的突破发展。

总之,我们要在实践中进行摸索,不断尝试,打造品牌艺术形象。将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的继承和传扬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实现传统手工艺术的再一次复兴,还要确保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打造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发展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效益和艺术并举,经济与文化双赢的局面。(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书法与白描 传统文化素养 体验式教学法

一、传统艺术实践课程开设的意义

艺术设计学科体系下的传统艺术实践主要指书法和白描等两门课程。就形式而言,这两门课程的开设是通过对书法与白描的内容学习,培养学生基本绘画技能和基础审美能力;而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传统艺术的真切感知,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在历史的维度中认识自我和环境,从而积淀传统艺术素养,利于培养健康的人格。应该看到,今天的中国设计界已开始着力反思和寻根自已的传统溯源。目前,传统素养在当代艺术设计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已成为我国艺术教育界的共识。这种艺术教育的启蒙意识在国内艺术设计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许多学校将“书法与白描”课程作为感召学生艺术心性的启点,并将学生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艺术作为课程实施的重中之重。同时,创意是设计思想的灵魂,她不仅是对传统的颠覆、超越,也是对传统的传承和拓展,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更是创意的原点,奠定传统素养是艺术设计学科必备的学术基石。袁熙在《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中写道:“艺术教育的发展有赖于时代的孕育,它诞生于这个时代,代表着这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我们应该将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地进行整理――筛选――融入――改造――创新的转换。”①在艺术设计领域,传统艺术素养的培育与创意文化的开发互为因果关系,在艺术教育中,则要求艺术设计学科的人才培养秉承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开创有效引导创新型教学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基于艺术设计学科创意文化诉求与传统文化素养之间的关系,有效定位传统艺术实践课程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十分必要的,其学术价值在于从传统人文精神中挖掘现代气质,实践的意义是能动地形成了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对接。

二、寓教学于过程之中的新型教学范式

“根据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构建一个比较合理、科学的课程结构,是艺术设计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②针对书法与白描课程的构成特点,采用全新的寓教学于过程的“体验式”教学范式,有利于教学兴趣的培养以及教学目的的实现。所谓“体验式”教学法,指将“书法与白描”课程设置为烘托课堂氛围、强调教学效果的“体验式”三阶段,以传统的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作为载体,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器物之间的直接交互,在道与器的辩证体验中,学生通过观、感、用,最后完成传统艺术心性的铸造。

(一)第一阶段---心理认知、情感凝聚

对于学生传统心性的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内化过程。大学教育效果的实现重在教育氛围的营造。艺术类学生一旦进入大学艺术教育的培养体系,首先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接触各种传统文化知识,比如讲座和学术交流等活动。同时,学校还将不定期举办书法与国画作品展,让学生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对未来的学习有一个预期。也可以通过举行师生交流会,以聊天的形式让学生对课程、对专业有更深刻的了解。还可以带领新同学去参观由中国画工作室、书法社团、陶艺实验室等多方面的教学实践平台,拉近老师与同学的心理距离。构建良好的教学实施氛围,有利于学生在开课前较好地完成对即将开设课程的心理认知。

另一方面,在心理认知形成的同时,由专业教师指导同学们开始课程所需材料的准备工作,订制专用的书法、白描用具,如画笔、纸张、印章、珍珠粉、木制画版等。材料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同学们情感凝聚的过程,从心理上的准备到材料上的准备,将意念中的期许强化、物化、具象,使学生将兴趣、思想、期待都集中于即将展开的课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将艺术感受调整到每个人的最佳状态,为书法与白描课程的开展教学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

(二)第二阶段---严格要求、刻苦练习

由于学生在前期心理和材料、工具的准备过程中对书法、白描课程的学习积累了浓厚兴趣,使得课堂练习虽然枯燥但仍能有毅力完成。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将接受老师最为严格的要求,从心态上的要求做起,到基本姿式、运笔方式,手、眼、心结合,教师都会提出专业的要求。同时,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教师会根据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作业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书法临摹,包括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2)绘画临摹,包括宋画小品,(山水、人物)。(3)白描临摹,主要是永乐宫壁画(线描)。(4)壁画临摹,主是是敦煌壁画临摹(彩稿)。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将安排书画托裱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更为完整地体验中国传统书法、白描艺术,而作为课堂训练的体验,不仅是技巧、功底的学习,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铸造。

(三)第三阶段---自强自信、心境升华

在课程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找到最擅长的定位。有些专攻扇面创作,有些选择篆刻,有些专攻白描创作,也有些以陶艺为载体,进行青花瓷绘制。这种置身其中的实践体验过程较好地提升了学生自信心,也促进了他们自我成长的过程。书法、白描课程的教学成果的最终表现方式为主题性展览中的作品,从作业到作品,同学们在这个完成对象本质的转化中也完成了从学生到创作者的心境升华的体验。学生的艺术自觉一旦醒悟,往往会办画展,自制画册、画集,甚至出版专集,更有出众者,因其作品出色,为企业或个人收藏,这样的过程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热情。同时,可以根据不同教师的特长,结合学生的兴趣,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创作辅导。以青花瓷创作为例,学生将课堂上的练就的技艺与陶瓷制作、绘制相联系制作出的实物择优收藏,在一定级别的展览会上展出,或作为友好交流馈赠的纪念品远播,将使同学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内涵。

三、传统艺术实践课程的创新性成果

书法与白描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法所形成的教学成果集中反映出艺术设计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特色。围绕着课程的体验式教学,学生们得到了心智的培养,实现了与人性、社会、自然的和谐。传统艺术实践课程的创新性成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1.特色教材不寻常。赏“真”品,摸“真”迹,眼清心正。课程中引入“二玄社高仿真名画”作为特色教材,价值数十万元。最大程度的还原了原作的精髓,避免了色偏和失真现象,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传统艺术纯正的优雅品质。

2.订制文房用品。独有的“定制”待遇,满足了学生彰显个性的心理。因为对自己独有的用具爱不释手,也就安心忍受学习过程的枯燥。同时注重教学形式与教学工具的结合,教学进行中不断抖出的如“古法制作浆糊”这样的“包袱”,让学习充满乐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变化气质的作用。

3.作业升华为作品。鼓励学生从课程实践走向社会实践,通过绘制扇面,烧制青花瓷,篆刻印章等课程实践,使学习自我认同感增强;而参与社会委托的商业礼品的制作,进一步提升了知识的价值认同。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即使面对更加繁重的专业课程学习,学生也能够怀着对知识的敬重,积极主动的愉快学习。

四、结语

通过对以书法与白描课程为主的传统艺术实践课程的体验式教学范式的设计,反映出艺术设计教育应该跳出学科固有框架,借鉴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重新审视教育活动中主体(学生)与客体(教师)的行为关系,积极促成两者在更加开放的领域中形成对社会的参与。最终确立了以艺术共性要求为基础,以个性张扬为切入点,以艺术应用能力的掌握为核心,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为宗旨的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项目(Hj2010-51),海南省教育厅项目(Hjsk2012-70),三亚学院教研项目(syxyjy110103)

[注释]

①袁熙.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3

②袁熙.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87。

[参考文献]

[1]张华.英国伯明翰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艺术教育模式比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报,2008.4.

[2]李岩.高等院校艺术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科教文汇,2011.1.

[3]周燕玲,张玉金.中外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8.

[4]邬烈炎.三个案例与一种教学方法―关于以系列课题整合艺术设计课程结构的实验与构想,美术与设计,2006.1.

篇10

“当年无人处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有人处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如今得个歇处迹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句充满禅语机锋的话,是当代著名新文入画发起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陈绶祥赠与吕尧臣的,经常被吕尧臣用来解释其艺术的感悟与成长。

当年名窑良工,而今薪火相传。历史上的名窑或因战乱、或因朝代更替、或因时异审美变化而淹没十历史烟云中。而新的名窑、新的艺术与审美却以顽强的生命力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不断传承与发展。结合首届“当代名窑”评选活动,就紫砂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吕尧臣先生。

记者(以下简称记):吕老以极大的艺术创造力在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中,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首先想请您谈谈紫砂领域中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吕尧臣(以下简称):继承与创新互为基础,但具有相通的终极目的――“美”。继承也好,创新也好,都必须具备理论自觉,必须具备这种身为艺术家才有的艺术终极追求。在我的学艺历程中,我也是以此为标准,学习一切体现美、容纳美的技法,体会一切适合紫砂泥料的做工与手法。只有继承,才能够打下创新的坚实基础;只有创新,才能够更好地继承传统。我常以“继承为了创新,创新体现继承”这句话来概括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记:您的人体系列紫砂作品如“相扑壶”“贵妃”“欲放”,在创作上石破天惊,给传统的紫砂艺术注入了雕塑般的美,极大地丰富了紫砂艺术的创作内涵与创作理念,请问如何在传统基础上,融合现代、发展传统?

吕:一味地模仿只会使艺术的生命力消减,所以我在固守于传统工艺的同时,在技法与题材上都想有适度的突破。技法的创新,如我的“吕氏绞泥”技法;题材的创新,如我的“贵妃”系列。“贵妃”系列是用特有的紫砂语言,演绎了一个美的人体世界,表达了我个人对美的探索和向往。我认为,把西方人奉为至尊的人体之美“移植”到古老的东方艺术紫砂壶上,给紫砂艺术开拓了新的艺术表现空间与题材领域。现代艺术家因为所处的社会氛围与时代背景不一样,在传统紫砂的文化与工艺的继承之外,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对题材与审美也会有革新之处,但这种改革恰恰才是艺术发展的必经之路。

记:从吕老的很多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道儒”文化的影响,请吕老淡谈传统文化对当代紫砂的影响,以及与当代紫砂创作的关系。

吕:“技术仅为本,文化方为源,功夫在壶外”,是我经常说的一句话。艺术的最终核心与源头还是文化。“技术为本”,是肯定技术在紫砂艺术中的基础作用。“文化为源”,是突出文化内涵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核心作件――没有文化因素,在现代社会,艺人最多也只是个工匠而巳。所谓“功在壶外”并非是轻视技术功底,而是说单纯依靠技术功底的局限。

学习传统,不是为了模仿和重复,而是从“学习其方法”,进升到“体会其精神”,再到“领悟其意蕴”。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思想境界之后,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紫砂的精神和意蕴,才会更好地继承传统紫砂的技法。

紫砂壶首先是造型的艺术,但绝不只是造型,实为“造气”。气如泉涌,则壶韵悠远;气韵生动,t壶意高瞻。气盈则壶立,气亏t壶损。精、气、神是壶的精髓所在。

记:感谢吕老出任首届“当代名窑”评选活动的专家评委,请谈谈您对历史名窑与当代名窑的看法。

吕:感谢组委会的邀请与信任。“名窑”的造就一是因为时代性,一是因为地域性。无论是历史还是当代,这两点都不可或缺。元代的青花是中国陶瓷史卜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那个时代世界制瓷业的中心。广东石湾陶瓷历代艺术家辈出,近代刘传堪称石湾陶艺泰斗,已然成为“南国陶都”石湾一代陶塑大师。紫砂艺术是无数艺术家心血在社会变迁与发展中留下的一颗璀璨明珠。历史的技艺通过传承留下来,当时的文化缩影也成为时代的特征永不能复制。

记:请谈谈您对本次“当代名窑”活动的一些建议。

篇11

关键词 青少年 美术教学 传统艺术文化 传承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以及文物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高度重视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体现当地美术教育的特色”。传统艺术文化就是各个民族的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生活和成产当中创造的一些艺术形式,本土美术文化记录和再现了本地域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通过对美术与本土文化内在联系的学习,学生便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从而让学生知道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本土文化的热情和兴趣。作为一名教育者一名美术教育者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唤醒学生对民族本土文化的热爱。树立一种传承和发扬的主人翁意识,让民族本土文化的意义牢固镌刻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民族的才是最有生命力的”。通过美术课堂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 希望,在学生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式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艺术,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 是十分必要的。

1研究的方法

1.1文献分析法

本研究首先查阅大量有关传统艺术文化的著作与论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深刻分析当前的研究成果,深入了解现阶段我国美术教学的现状,为进一步地研究做好材料和理论准备。

1.2调查问卷法

通过走访民间艺人发放调查问卷,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了解情况,听取从事多年传统艺术研究教师的建议和意见。

1.3实践研究法

从自身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所研究内容进行循序渐进的探索,尝试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穿插一些传统艺术的教学内容,并不断优化。

2结果与分析

2.1传统艺术文化的界定和简述

传统艺术的定义之一是,通过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而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中国的传统艺术则是历代的中国画家、书法家、手工艺者、诗人、建筑师等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他们对中国人、社会和环境的理解所呈现给我们的,反映中国社会历史生活的一幅文化长卷。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传统服饰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大餐"。民间传统艺术文化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纸艺艺术城澄剪纸、河南剪纸、豫西民间剪纸、陶瓷艺术、宜兴紫砂、定陶、景德镇瓷器、广彩、邢窑白瓷、木艺艺术、黄陵木刻、木雕、根雕、骨木镶嵌、刺绣艺术、汴绣、京绣、广绣、苏绣、湘绣 蜀绣、粤绣、毛线艺术、十字绣、皮影艺术、河南皮影戏、山西皮影、甘肃皮影、腾冲皮影、江苏皮影等。

2.2传统艺术文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重知识,轻素养”根深蒂固。当前美术教育在提升人文素养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重知识,轻素养”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注重美术技能传授,忽视审美感受培养;二是注重美术形式学习,忽视文化底蕴积累;三是注重美术学科本身,忽视跨学科交流。这种局面下,美术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苍白、难以厚积薄发,因此,强化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汲取精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积累文化功底,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经过学术界几十年的努力,民间艺术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民间艺术回民间”也成为传承与发扬民间艺术的一个重点。从世界范围来看,传统艺术每天都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和现代社会的挑战、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市场经济的影响、传统艺术的衰落。但发展到今天,知道民间艺术的来源、内涵的人却少之又少。这不得不令我们思考民间艺术的传承究竟该何去何从。

2.3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一提到文化,恐怕大多数人想到的还是枯燥的理论知识。在讲究教学乐趣的今天,相信很多教师还是将文化界定于知识,认为其二者基本可以划上等号。殊不知,二者实为大大不同。我国著名文化学者张岱年认为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思想、意识和观念”;二为“文物”,也或者称为文化的实物;三是“制度和风俗”。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所以,文化不是有形的文字、不是枯燥的理论,它是鲜活而又生命的。它可以表现为实在的器物,也可以是无形的社会、历史风俗,更可以是人们头脑中每日的一闪而过的想法以及坚定的精神、信仰等。鲁迅先生就传统艺术之为“生产者的艺术”。每一件民间美术作品均是由广大劳动人民自己亲手设计、亲手制作出来的艺术形式,其制作材料大多十分简单,主要是普通的木、布、竹及泥土等等,然而,制作的手艺十分高超,构思极为精巧,擅长进行大胆地想象和夸张,而且往往会用人们所熟悉的谐音手法来创作,其格调积极乐观,其风格清新刚健,其形式纯朴活拨,表达出对于美好生活的极大憧T和理想,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另外,传统文化对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哲学和艺术的结晶,在中医、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各个领域积淀了无数令人为之倾倒的作品,其形态、功能、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财富。脱离传统文化的积淀空谈艺术修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人们欣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时,如果对《洛神赋》毫不知晓,则很难对画中展现的情节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进而体会其巨大的艺术价值,更无法进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同样,如果不了解“云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在古代建筑、雕塑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其代表的“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理念。传统文化和美术教育间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关系,是美术学习和创作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4 优化美术教育教育理念

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当是对传统美术作品的解释者与讲授者,能够让民族美术成为一种更加鲜活的素材,让学生能够饱蘸浓彩地描绘出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民风、民俗,要从画出自身家乡的一草一木开始,实现把民族传统文化和我国教育部门所设置的美术课程进行无缝对接,这并不仅仅是出于教育的目的,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身特性的要求。因此,要让大学生们在体验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到其发展的现状,并且承担起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进而实现延续中华文化的目标。

2.5美术教学传承传统文化新途径

地方的教师和校方可以收集、整理该地区有特色的传统文化,甚至是“非遗”,并将这些文化艺术请进校园,请进课堂,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感受,甚至是体验,切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进而传承传统文化,如剪纸、泥人、糖人、草编、民间文化艺术的引进,使学生兴趣更浓,积极性更高,就更乐于接受。而美术学科中,自有的如中国画等传统艺术,本身就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培养中国人与生俱来的诗情画意情结,民间美术、工艺美术与民间艺术的学习,就是带有学科性质的文化传承,成为传承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学校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地域的民族民间艺术,使之成为当地学校美术教学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校外教育资源,既能使学生通过教育学习到传统的工艺技能,又能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加深学生对文化厚土的热爱。

3结论与建议

教育自身就是一种文化层面上的现象,将传统文化传承理念应用在教育之中,是传统教育理念的一次巨大变革。美术是人类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形态与载体,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所具有的独特艺术感染力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不断发展,从而满足于人们在现实之中的精神文化需求。美术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所反映出来的是真正的社会现实生活,但是又会反作用于实际生活,因此,将美术教学视为一种文化传承,就体现出了美术教学的精神实质。

参考文献

[1] 李勇略.论新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篇12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产品设计 文化传承

产品设计是工业产品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植根于文化土壤,传承着文化理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结合了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产品设计专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商品经济的浪潮面前,机遇和挑战共存。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中国制造”走民族化的发展道路,既有利于推动传统民族文化同现代产品设计的融合进程,也有利于促使中国的工业生产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包含内容

文化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伴随着民族的产生而发展,因而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的文化,既体现在物质载体上,也体现在精神文化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出来的、为人们所传承的、能反映出中华民族特色的、意蕴深厚的文明结晶。

现代人们所谈及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的,强调的是在中国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其中不仅包括龙、凤、鹤、龟等动物类元素和梅、兰、竹、菊等植物类元素,也有唐装、旗袍、襦裙、肚兜、绣花鞋、丝绸等服饰类元素,还有古筝、二胡、琵琶、唢呐、芦笙等乐器元素。此外,书法、印章、竹简、国画和壁画等艺术形式也是现代设计的重要素材宝库和灵感来源,它们对产品设计行业的影响极为深远;中国结、瓷器、紫砂壶、如意、铜镜等器物类元素的外形,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其应用也极为广泛;剪纸、对联、刺绣、泥人等民俗类元素不仅富于艺术美感,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最后,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更是重要的思想文化类元素,在现在也依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对于现代产品设计,这些传统思想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二、在产品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几个原则

(一)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规律和特点

从表现上看,中国传统艺术多取材于自然,其审美取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思与境偕,意与象通”成为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审美标准。从内在出发去探析,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多带有婉约而朦胧的风格倾向。要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恰到好处的运用,就要深入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规律和特点。如果设计者只看到表象,以符号堆砌为美,则只能在作品中表现出传统的外形,而失去了重要的神韵。因此,设计者要坚持学习,不断开阔视野,提高自身对传统艺术的鉴赏和吸收能力。相关书籍资料的阅读、整理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粗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较深层次的理性认识,设计者才能在创作中实现传统文化同现代产品设计的沟通和互补,进而完成传承历史、服务社会的设计目的。

(二)立足于当下,与时俱进

产品设计建立在当代社会的现实基础上,时代性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能促进产品设计向着更加实用、更富于美感的方向发展。设计者既不能为了应用传统文化元素而牺牲产品性能,也不能为了追求功能而放弃对文化内涵的探索。

以人为本是当今时代的主流思想之一。产品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进而提升生活质量。因此,产品设计必须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无论时代如何变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会有一个稳定的文化骨架,在这个基础上,设计者要了解并尊重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并以此指导产品设计。只有这样,产品设计才能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被赋予更强劲的竞争力,在市场中占据较为理想的份额。

(三)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节略语,具体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将西方先进科学经验作为辅助,建设并发展自己的学科。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固步自封的,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并将其加以吸收利用,能够拓宽自身的发展空间。产品设计是来源于西方的一个综合性学科,因此,设计者应当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思想的引导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从西方较为完善的学科系统中获取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精华,进而在产品设计中促进传统文化的良性发展。

二、思考和建议

(一)现代平面设计应首先应用传统文化的“形”

在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当中,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多样的文化形态。现代的设计者对这些文化形态进行了分解和重构,从而将产品的结构功能同传统文化的内涵结合在一起,赋予产品全新的形态。需要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形态的利用不仅是指在产品的外在形态上进行简单的重复和拼贴,更多是指在重组的基础上将工业生产同艺术创造融合在一起,使产品设计同时满足多种诉求。比如现代平面设计中对剪纸艺术的模仿和运用。剪纸在我国的多个地区都有流传,样式各不相同,但镂空的艺术特点是一致的。在产品设计中,如果设计者只是借用剪纸的图案,则会显得单调和苍白。更为有效的方式是采用镂空的艺术方式,将剪纸艺术中最为典型的时空造型法应用在设计里,进而将剪纸的形态进行分解和重组,赋予创作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对传统文化的多层次创新,能够充分挖掘出“形”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因此除了模仿,在“形”的基础之上,设计者还要学会进一步创新。以传统建筑、乐器和服饰等器物类元素作为原型,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改造。在造型上,传统器物的整体形状、色彩、装饰图案以及材质等特征,都可以进行变化。通过缩小或增大原有的比例,可以在保留整体的基础上赋予外在造型以新功能。根据功能需求和现代审美观念去改换材质、装饰和色彩,能赋予原型更加浓厚的时代气息。通过抽象化的再创作,原型中的整体或局部特征能被提取出来,再加入一些现代化的设计元素,就能构建出新的产品造型。比如联想集团在2008年推出的“祥云”笔记本,在整体的色彩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漆红,典雅的金色云纹来自于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云彩形象,在经过变化和调节之后显得富于匀称的韵律和现代美感。在该款产品的设计中,设计者成功运用了中国传统元素的“形”,并进行了创新,使之成为一款兼具历史气息和艺术美感的珍藏品。

(二)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还应注重“神”

以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结晶。其中,儒家崇尚美与善的高度统一;道家主张“天人合一,效法自然”,其核心来自于自然规律;佛教则自成一体,向善去恶的伦理道德标准深入人心。受这些思想流派的影响,中国的传统艺术更重写意,力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其中的“神”是指艺术家的思维观念以及艺术品所带有的精神气韵。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的“神”,是对“形”的延伸和发展。如从全球388个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的北京奥运会火炬,其主题元素是承载吉祥如意美好祝愿的红色。在科技的支持下,火焰如同凤凰一样燃烧着运动的激情,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喜迎奥运的喜悦之情传递到世界各地。在设计思想的层面上,北京奥运会火炬传达了“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儒家观念;在人文内涵层面,“天地自然,人本内在,宽容豁达”的东方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诠释。通过传统思想同现代设计艺术的交融,北京奥运会的火炬设计展示出中国人民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优秀设计作品。

(三)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在产品设计上,德国、日本以及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大都选择了将本国的文化内涵融入到产业发展之中的设计方向。向这些国家学习和借鉴成功经验,有助于改善中国产品设计的国际形象,促进中国的产品设计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其中,德国的产品以严谨和精确闻名于世界,德国设计师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理性化、高质量和功能化的设计理念贯穿在工作的始终,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以及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都值得中国设计师学习。在传统文化上,日本同中国渊源颇深,他们的产品设计常常表现出东方所特有的艺术感染力,鲜明的民族视觉符号被简化,富于传统绘画美的设计风格表现出精致和简约的艺术魅力,这种从传统素材中提取关键元素并加以抽象化、图形化的处理方式,对中国的产品设计启发良多。意大利的产品设计则更多地表现出了热情、自由、奔放的气息,意大利艺术家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设计态度,同样值得中国设计师去了解和学习。

结语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关注也越来越多。用产品设计承载传统文化,创作出同时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并带有鲜明民族风格的设计作品,不仅能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能更好地宣传产品的设计理念,提升商业价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中国现代平面设计不仅要应用传统文化的“形”,还要传承传统文化的“神”,以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陈原川.中国元素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郑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产品创新设计研究[J].考试周刊,2008(7).

篇13

关键词:海宁皮影;传承与发展;民间艺术

一、海宁皮影简介

海宁皮影戏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又称羊皮戏,影子戏。海宁皮影戏自南宋传入,即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宛转幽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海宁方言,成为浙江海宁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节目。再则,海宁盛产蚕丝,民间有祈求蚕神风俗,皮影戏也因长演"蚕花戏",称作"蚕花班"。继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2011年底,海宁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皮影传承问题

(一) 传统方式未能跟上时展速度

当今,文化的多元,价值的多元,娱乐方式的多元使得皮影艺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无疑,传统的皮影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也是它适应如今快节奏社会最大的障碍。

(二)皮影本身制作、储存技术上的局限性

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注了无数艺术家的心血,但这也给它带来了极高的制作难度。一个皮影的制作包括了选皮、制皮、镂刻、敷彩等十余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程序足以花掉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这还不包括这一期间因任何一个小小的错误而导致的前功尽弃的可能性。同时,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会导致颜料褪色,温度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

(三)皮影制作人、表演艺人传承困境

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年q已高,皮影的传承无疑又是一个难题。一位常年拍摄皮影艺术作品的记者这样说:“随着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婚礼更喜欢卡拉OK等更为时尚的方式,也因为皮影戏比较严肃,所以现在只有老人的丧事才会愿意选择皮影戏,其他活动选择皮影戏的人就越来越少了。”[1]群众基础的萎缩,使得传统皮影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逐渐消亡。

三、保护皮影艺术的措施

面对皮影艺术的衰退,海宁皮影戏走出了一条“传承传统皮影戏,创新皮影保护形式”的道路。

(一) 出台政策机制保护皮影资料

2008年,制定《海宁皮影艺术保护五年计划》,明确提出“八个一”的具体要求:有一套皮影文字史料,一套皮影剧本、曲谱、曲牌资料,一套音像图片资料,一套道具、头饰、服装等实物,有一本关于海宁皮影艺术研究论文的集子,一本反映皮影人物、动物、造型、场景的专题图集,拍摄刻制一套皮影戏VCD光碟,培养一支皮影艺术后备队伍。截至2016年,海宁市共收集整理皮影文字史料28万字,编纂出版《海宁皮影戏图集》等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皮影戏书籍,并且排练皮影戏剧目94出,征集保护皮影戏实物道具千余件,挖掘收集工作取得的成果远超过预定计划。现在,新的“八个一”保护措施方案启动:制定一个保护方案,成立一个专家指导组,组建一个工作班子,建设一批传承基地,搭建一批展示平台,整理一套档案资料,出版一册普及读物,完善一套政策机制。[2]

(二)开展师徒带教活动,公开招募学员

2009年,海宁市开始实施“师徒签约机制”,每年挑选有培养资质和发展潜力的学徒和传承人签订师徒传承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等,确保传承工作能够有计划、出成果。同时海宁市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徒带教活动。先后在白漾社区、南苑社区、海宁市文化馆和周王庙镇开设海宁皮影戏传习班,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学员,进行海宁皮影戏表演和影偶制作的免费培训,为培养海宁皮影艺术爱好者做出极大贡献。

(三)落实皮影戏传承保护基地工作

目前,海宁共有3个皮影戏保护传承基地,分别是海宁市斜桥镇中心小学、海宁皮影艺术团有限公司、浙江钱江潮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其中,斜桥镇中心小学作为皮影戏的传承教学基地,承担皮影艺术的乡土教育重任;海宁皮影艺术团有限公司和浙江钱江潮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则主要担负海宁皮影戏传承保护和市场发展的双重任务。此外还有两个海宁皮影戏专题展示馆:衍芬草堂海宁皮影戏陈列馆重点介绍海宁皮影戏特色,展示皮影表演道具、演出服饰等;江南水乡非遗馆中的海宁皮影戏专题展示馆目前正在陈列布展中,侧重于海宁皮影戏表演场景的再现与活态互动。

四、海宁皮影艺术的未来发展

(一)与现代艺术结合

海宁皮影造型生动别致,制作精美大方,色彩组合上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体验。为有效地将皮影运用到现代艺术中,首先要对皮影元素进行透彻的构思,然后以实际情况为准将其运用到设计中,尽可能地突出海宁皮影文化的艺术气息,表达出其中蕴含的深刻寓意,使浓郁的中国文化情结及艺术风格得到充分展现。

(二)产品多样化发展

皮影产品也可以从单一的皮影工艺品向多样化迈进,形成挂历、桌历、工艺地毯等;也可研发仿古皮影、皮影刺绣服装、宾馆装饰品等系列新产品,寻找新的市场,新的途径。

(三)结合科技,发展数字化皮影动画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需要科学的创新与发展。在当今时代,数字化技术被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皮影艺术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能克服传统皮影艺术的种种局限性,同时可以打破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的沉重感,赋予它大量现代的流行元素。【3】最重要的是,通过现代网络技术,让皮影在世界各地流传,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五.小结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除了进行宣传式的抢救和保护外,更应该给其一个载体,使之能与现代艺术结合起来。我们要从内心深处去体会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把这些优秀的传统艺术向世界展示出来,我相信皮影艺术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一定能够成为令世界瞩目的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马东平.行动与反思――对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利用的现状、问题及趋势的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7(02):174-183,207.

[2]王晓莉.浙江海宁:创新皮影保护形式[J].中国文化报(文化科技版),2016(07).

[3]吴琼.我国传统皮影艺术与动画的结合[J].中国硕士论文,2011.

项目基金:1.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610356024);

2.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

篇14

一、宜君县传统民间艺术的资源优势

宜君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结合部,被誉为关中通往陕北的天桥。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森林覆盖率高达47.6%,自然环境优美,地广人稀,风光大好,相传因适宜君王避暑而得名。全县总人口10万,境内人文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流传的民间艺术颇具特色。汉唐文化遗存丰富,福地北魏石窟(举世无双得佛道同龛石窟,遗存30余处),花石岩石窟,仰韶文化遗址等较有名气,据出土文物、文字史实反映,宜君县应该是华夏文明文化发祥地的中心,距轩辕黄帝陵27公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宜君县委、县政府在历史旅游产品开发方面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开发优惠政策。1988年宜君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尤其以民间剪纸和农民画享誉海内外,曾先后多次进京展览,有500余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许多国家级机构收藏,被多家权威新闻媒体报道。宜君民间剪纸、农民画作为艺术品走向市场是在1996年。十多年间的风风雨雨,是宜君农民文化艺术品不断创新、创艺人艺术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的过程。深受艺术界人士喜爱的宜君农民画底稿来源于民间剪纸,并在民间剪纸的不断发展和创作过程中得以发扬光大。享誉海内外的宜君农民画获得的高度荣誉激发着有艺术创好的民间创艺人的潜在创作能力不断增强,这也是宜君民间剪纸、农民画艺术品不断走向发展和壮大的巨大动力,宜君剪纸、农民画已成为推动地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宜君民间艺术品的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尽管宜君县民间剪纸、农民画文化艺术发展的资源优势较强,但这些文化艺术品生产发展由于种种制约,至今还未能形成大规模化,目前主要是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一般以一家3—4人为限。产品以剪纸册页、镜框、窗花、墙画(花)、装裱剪纸、印制工艺门帘(台布)、沙发(座椅)套等为主,刺绣、面花、鞋垫、农民画等均以剪纸艺术品为来源进行再次创新。全县现有民间艺术品创作个体户10余家,平均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其中较为突出的有田亚利民间剪纸艺术工作室,年收入18万余元;学民间艺术公司,年收入13万余元;王改银剪纸作坊年收入8万余元。近年来,为打破宜君县民间文化艺术品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数量较小,难以产生规模效益,以及对外宣传乏力、销售渠道不畅等局限,宜君县委、县政府多措并举,积极支持民间文化艺术品的创作研制开发、销售和保护工作。先后多次举办剪纸、农民画艺术创作培训班15期,培训出骨干创作人员150名。目前,全县已形成约有1000人的艺术创作队伍。每年县里举办的文化旅游产品大展示,民间剪纸·绘画艺术节,剪纸、书画展,避暑城文化旅游产品促销等一系列大、中、小型宜君剪纸、农民画风采展示活动,以扩大宜君剪纸、农民画艺术的对外影响力,提高其知名度。2010年在相关部门的积极协助下,成立了宜君县民间剪纸协会,积极地推动全县剪纸艺术开发和传承发展。与此同时,10多家个体户以及百余名艺术骨干创作人员不仅积极参与各类项目推介会、洽谈会、促销展示会和产品交流展览会等外界活动,他们在参与各类活动的过程中也吸纳了外界许多艺术界人士的广泛建议和艺术爱好者的经验及独到做法。所有这些措施与活动,既为宜君民间艺术品的进一步研发和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为宜君剪纸、农民画艺术文化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铺平了道路。

三、宜君民间艺术品发展的主要问题

1.宜君民间艺术研发创新资金短缺。致使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研发、创新受到限制,以致于使好多艺术精品失传或流失。

2.宜君民间艺术品销售市场局限于县境内,未能打开对外销售市场。虽然有政府职能部门的大力推介和创作人员的积极参与,也曾多次参与各类展览活动并获得佳奖,但却未能全面打开对外销售受限的僵局,致使许多优秀产品不能对外推介、形成更多的经济效益。

3.宜君民间艺术品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管理体系。致使颇具特色的艺术珍品没有形成文化品牌、没有充分发挥出特色产品所具有的特殊效应。致使这一历史悠久、蕴藏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仅作为当地一些部门的高级赠品,未能进一步做大、做强、做新、走向市场,从而使当地民间艺术品开发未能形成农民工业化创业道路的主渠道,成为当地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方面的一个漏洞。

四、关于宜君民间艺术品发展的建议

1.力争尽快形成地域民间文化管理体系。加大对民间艺术品研发、创新研发、创新项目资金的投入,及时拯救优秀的民间作品;加大精品艺术作品的保护和研发工作力度,及时挽回或尽可能减少作品损失事情的发生,尽可能为民间艺术作品的研发和创新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2.及时建立健全统产统管的地域民间文化板块销售市场,集思广益,捕捉市场及销售信息,使优秀作品能够尽快形成更好的经济效益,为壮大县域经济增砖添瓦。

3.制定统一、规范的地域民间文化品牌管理体系。挖掘潜在的资源能量,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从而加快把宜君民间文化艺术品作为特色产业能够做大、做强、做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