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论思想政治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各种不同的社会科学,其本身都具备一定的科学的范式发展模式,范式的发展和转化通常也是科学不断成熟的过程。对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新范式的发展,应该对过去的范式进行批判继承,进行适度的扬弃,促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诞生。不过,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范式以及新形态并不能够被预先描摹,其必然是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发展和转化,所以,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范式研究主要是对其发展的趋向进行描摹和思考。
(一)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范式,应该是对现实问题进行关注和挖掘,从而对现实的问题提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方法论,而不是单纯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现实问题实际上是社会的标志,只有对现实的问题进行关注和回应,才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以及回应,对于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框架的构建也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一些具备前提性的问题,要能够形成一系列的研究和针对性的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范式发展,应该如同马克思提出来的,一个时代的关键问题,并不是为了提出答案,而是为了提出一些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是能够根据时代的共同命运提出来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的研究,应该对于一些具备格局性的大问题、对现实有重大影响的关键问题进行关注,同时也应该对于一些老的问题进行关注。问题是研究和探索的动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不仅仅诞生于时代,也孕育于过去时代的理论成果。所以思想政治理论是一个革命的过程,需要一个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从各种土壤养分当中逐渐成长起来。
(二)对各学科知识、思维的吸收与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跨学科的社会科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探索新范式时,需要进一步在更高的层次上吸收各种不同的学科知识,特别是集合了不同的学科知识之后,能够更好地促进不同学科的学术思维的碰撞,从而在更深入的层次之中进行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富有层次的学科,如果单纯采用数量极少的学术知识进行研究,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身也是起到阻碍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对于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吸收之外,更对于不同学科本身的思维模式的吸纳以及弘扬。思想政治教育在过去的理论范式当中还是存在思维模式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注释和整合有关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但是并没有形成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思维模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发展,更是学术思维模式的成长,这样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模式和探索问题的方法,对于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把握和分析,以及对于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水平提升也是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学科支撑与关键研究点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应该是以中国当前的发展问题作为研究的关键点和学科支撑。因为当前中国的改革开发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只有配合当前中国的发展实际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和研究成果,才能够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学科价值。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备时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种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互相之间碰撞和融合,因此,在上层建筑的构筑和发展方面,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一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过程当中的理论研究落脚点,更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科支撑。
二、结束语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哲学范式;人学范式;社会价值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一个哲学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社会性、和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能做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存在,在于它能够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价值意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学界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深化了对其本质的认识,但没有形成统一界定。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人的活动的现象,在社会共同体中,个人与集体活动中的辩证关系也需要一种全面的辩证的视角去解释。社会哲学是一种对于社会生活现实的总体性把握[1],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需要社会哲学范式这一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和需要的必然性与普遍性问题反思,这与认为“社会哲学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把社会政治的需要看作其出发点和归宿”[2]的观点不同。基于社会哲学思维方式,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是”在生活实践中如何体现的,在社会关系中把握,才能正确体现其本质。
1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客观存在,在不同时代和国家表现为不同的样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许多学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界定是从一定统治阶级、阶级意识形态来界定的,“意识形态性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或意识形态性,它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和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属性”[3]。意识形态性的核心是政治性和阶级性,是指的是观念上层的建筑,是政治的法律的思想的观念,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大众的,是文化自觉的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需要在社会关系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意识形态说发现了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意识功能传播,在这一社会关系中显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源于社会系统中的政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实质是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渗透”[4]。政治是对公共事务的安排和治理,它自始至终都有公共性的向度[5]。政治性只是人的群体归属需要的一部分,另外还有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在原始人群内实际上是存在着为大家都认可的行为标准和活动准则,也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体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从根本上看,在阶级蒙昧时期,在社会思想领域中不存在着思想体系的明显分化,政治社会中只存在着一套较为完备的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的思想体系。道德是统治阶级的道德,政治是一个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强制,是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即政治同化了道德和宗教,因此,政治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做概括是不能覆盖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范围和全部现象,只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被需要的体现,无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主体间性活动,在现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一个前提性承诺,具有确定的价值取向和导向的,尽管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及其不同人群、各个阶层和学者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然而对于其历史正当性、社会价值取向和作为人类需要的一项活动是共通的。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存在相同的现象,即能够用一种关注社会活动的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根本上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2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探究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准确把握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发生去追问其为何存在。基于这样的路径去寻求它的本质,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人的一项活动,发端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思想活动。简单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是原始社会人进行的一种生活方式,主要体现在群居生活,伴随着意识、情感、规则的发生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济把这种原始形态的德性称之为“生活式的德育”,尽管这种生活式德育及其原始,但它已经历史性地“承担着社会生产性和生活性”,“维护社会公共生产和生活”,传递和驯化人的德性职能。[6]基于这样的生活式德育所形成的习惯,维护着人际平等与聚集,保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群内存在大家较为认同的活动准则和行为标准,体现在集体狩猎和采集活动当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关系而结成的一个整体,因此原始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也还没有从其他的社会活动中独立出来,在社会思想领域表现为对某种神秘力量的一致崇拜和信仰[7]。人与人的这种紧密的联系结成的这种自然共同体当中,表现的是对氏族部落认同的原始宗教式的精神控制,是群体性的。阶级社会的出现,伴随着阶级控制和阶级教育活动的出现。不管在奴隶社会还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在社会思想领域不存在着思想体系的明显分化,政治社会中只存在着一套较为完备的具有明显政治倾向性的思想体系。例如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儒学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并得到一定发展,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转向政治教化。中世纪时期宗教利用教义将人们的思想观念禁锢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当中,为阶级统治服务。这一时期主要是对“主人”所代表的国家和社会认同的那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规训和教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资产阶级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宣称教育是为了对公民进行智、体、道德教育以及宗教教育,培养民主、自由、平等的公民。在教育实践中大肆宣传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不仅对资产阶级进行阶级意识的教育,并且在公民教育中体现了一种公民身份和国家认同教育理念。社会存在着两大对立的政治思想理论体系,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自从本阶级的立场出发建构的各自思想体系。在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社会思想理论界存在着多元的以理性个体的角度出发,而非从阶级出发的论证和阐发为社会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所应实施的方案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是以培养民众对国家(国族)和社会自觉认同的理性精神为主旨的教育和引导。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在不断的自我实现、解放,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根据以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质有了一个基本指向,资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示的是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生活需要。实践性和目的性是人类存在的价值指向,社会哲学反观人的生活总体。
3用社会哲学范式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思考
社会哲学在我国80年代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南开大学哲学系对社会哲学的研究。王南湜教授提出让定义适合于生活,用生活中已有的领会去修正定义,修正理论。基于这样的方法,王南湜教授给社会哲学的定义是一种对社会生活的现实的总体性把握[8]。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从其发展历程看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目的性和实践性理解和把握需要社会哲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来把握,因此,社会哲学范式则指的是以社会哲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给予总体把握或反思,在这种思维框架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重新做思考。本质不是变化的,是最普遍、最稳定的根本性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也是各个阶段体现最为普遍、稳定的最根本性质。基于这一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发生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目的性和实践性体现出发。3.1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项实践活动,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在实践中完成的。首先,从其出发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进行。社会哲学是以一种总观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那么生活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体现。从人的思想实际出发,对具体的人开展教育,分析人的思想的形成、发展、嬗变等,而这些是无法离开人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使人们形成好的思想,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而这种思想政治素质则是社会需要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人是未完成的存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人,是一个在不断创造活动中自我完善,不断追求幸福生活的人。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去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涉人这一本性,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内在契合,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也须在实践中去检验。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有没有预期效果,只能在社会实践中来检验是否有效。[10]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相应的关照这一点。通过交往,圈中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对成员生活产生影响,不管是显性的影响还是隐性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人获得自身的完整性和全面发展性。当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有一定的目的性。3.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相区别的一个方面。人的存在是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避免的与其他个人或群体有一定的关系,而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存在[11]。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人需要得到认同,也需要去认同群体其他成员。在认同确证的过程中,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影响和相互教育。但是,在这种社会圈中不一定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些群体思想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甚至有消极影响。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和自发性,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相伴随。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专门人员、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指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教育,体现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与其他社会活动的目的是不同的,它根据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根据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要求而预设的。在关照这一特殊要求的同时,人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人的主体选择,把人在发展中符合社会目标的思想政治强化、形成理想信念,使之与社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使人与社会在互动中发展。3.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指向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立足于现实,而且关照未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人们现实思想问题、实际问题,而且把人的思想长处、积极方面引导,并且发挥预防作用。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的思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基本观点,是关于现实的人对全部生活实践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评价、判断和取舍标准的思想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只包含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教育,还是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美学价值观等教育。“价值观教育对人们进行启发和引导,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要求。价值观教育是一个规范性层面上的教育,它不可避免地将特定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渗透到教育过程中,以此促使人们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13]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是在调和社会价值体系与个体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成员个体价值观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在实践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发展进行价值体系引导。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社会价值观教育,它是一定阶级、政党或集团用社会价值观体系对社会成员施加一定影响,促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社会价值体系要求的个体价值观的实践活动。
作者:张应梅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南湜.社会哲学[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8.
[2]陶磊,黄明理.人学范式还是社会哲学范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反思[M].探索,2011(6).
[3]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及其把握[J].与现实,2009(1).
[4]孙其昂.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质[J].南京社会科学,2006(3).
[5]叶方兴.政治性?抑或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理论辨明[J].思想政治工作论坛,2010(10).
[6]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33.
[7]武东生,徐曼,余一凡,张长虹,郑宏颖,安祥仁.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12,(12-13).
关键词: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的依据,是其本质的外在体现和集中表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与作用的程度以及其效果如何也直接地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能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因此,深入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决定着能否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我国近年来有关实证调查结果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无论是高校学生还是一般市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程度比较低。在造成这种现实的各种因素中,关键问题就在于我们对其功能的认识存在不足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系列问题,为了深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有效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建设与完善,就须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做一番更为深入的学理思考。
为了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学界已形成的功能研究成果。功能概念最早是出自物理学,在被纳入到社会科学的各理论体系后,对功能的认识便有了不同的理解。在西方,19世纪的社会学较早使用“功能”一词。在我国,把功能概念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域中来,或者说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研究主要始于上世纪70一80年代。从总体上看,对“功能是什么”的解释主要存在着两大类型:即“主观论”与“客观论”。“主观论”即是从主观视角来看待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将功能和目的互换使用,主要有“目的论”等。“客观论”则坚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从影响力来看,“客观论”明显拥有更多支持者。但是在“客观论”者们内部也非是铁板一块,其内部意见存在着很多分歧,即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里主要有“作用论”、“能力论”、“结果论”、“价值论”以及“效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那么,这些认识与看法是否真实和准确地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质内涵?这些认识与看法都是在学者们努力从事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成果,凝聚着他们的创造性的劳动,但为了能够可关于准确地把握和适应现实情况,与时俱进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我们还是有必要对现有的认识加以反思,特别是那些具有比较影响的认识进行再认识:
目的论。这是“主观论”的代表性认识。例如,涂尔干在其一般社会学理论中,强调对“功能”和“目的”要严加区分,但是一论及教育问题,却又在事实上将这两个概念互换使用。帕森斯虽然没有在表述上将教育的“功能”直接混同于教育的“目的论”但在实际内涵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帕森斯所说的“期待”与涂尔干所说的“目的”同属于主观愿望的范畴。在我国,有些学者把德育功能说成是“育德”,并把德育功能与德育目标混同起来。当然,有一点需要承认,任何功能的存在都是要合乎一定目的性的,特别是在人类力量可以营造人化世界时,事物的功能更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存在,以此作为自己存在和实现价值的依据,很多功能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实现人们的目的而成的,但是这些主观的目的无非是创造什么功能的目的,希望功能能够达到什么样效果的目的,与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但这些目的却不是功能本身,所以把功能视为促成功能产生的人之主观动机,这样就是把功能与其生成动机的联系性视为相同性从而否认了功能自身的存在主体性,这样的功能必将是任意的,也必为无益之物。
作用论。持此论者不在少数,如有的学者就认为,所谓功能就是一事物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是德育对于受教育者个体和社会所起到的作用;也有学者把功能解释为一种现实的或后续的作用,但无论这种作用是否是持续的,他们都是一致地把作用视同功能。而在一些著作和教材中,一些持此论者则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地位和作用综合在同一层次进行体系式地论述。大致存在“地位一作用分说”、“地位一作用合说”、“意义一作用说”、“地位一功能说”以及“功能一作用一地位说”等不同表述。当然,把功能视同作用的观点可以从《现代汉语词典》中得到支持,其对功能的解释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在此我们暂不对《现代汉语词典》的科学性提出质疑,但我们要明确的是作用的含义,作用既可以视为一种过程,也就是一种事物所具有的属性的发挥的始终,也可以把作用视为作为一种过程的作用所形成的现实成果,在此,作用同效果。但无论是那种涵义的作用都与功能之间存有巨大的差异,作为过程的作用实质上是功能发挥、物化的过程,功能就是作用的“物质”,作用就是功能发挥效能的过程;而作为现实成果的作用即效果也只是功能发挥效能、物化的结果,而非功能本身。可见,无论那种意义的作用都与功能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相关性,但它们都不是功能本身,因此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的种种做法是欠妥的。
能力论。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指实施这种教育活动的作为能力,这种看法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而成:功能是事物潜在的能力,是事物的要素或要素组合因其特定的性质及组合方式而具有的特殊能力,而事物是否由于具备这些能力而必然发挥可满足一定需求的作用及结果是未定的。而把功能视同为能力这样一种观点也可从《辞海》中得到支持,在此,功能与“结构”相对,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和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我们知道功能是任何事物都可能具有的,无论是有无生命的物质或事物都会在人们的需要驱动下形成一定的功能,在这里只要事物或系统内部的特定结构以及这种结构在与外部的联系和关系中,而无生命的存在物是不具能力的,能力是与主观意识相同生的,甚至可以说能力是专指人所具有的在经过一定培养和努力而形成的在一定事务上能够如何以达到一定目的和效果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基于人之自然属性和条件在经验的培养下形成和提高的,而社会中的任何功能的发挥都是在人的驱动和操作下实现的,就是说功能的运作是需要主体具有一定能力素质的,功能是在能力的驱动下发挥作用和达成一定效果的,它本身并不是什么能力,而把功能视为能力无异于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自为自在的实体,这种看法实不足取。
结果论。有的学者则指出,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的一种可见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什么主观性的意向(目标、动机、目的),若不能科学地区分客观社会后果与主观性的意向,则必然导致教育功能的分析上的混乱。一些学者以学校品德教育为例,在逻辑上进行分析并指出,教育的功能至少在“育人”方面讲,“功能即能力而非结果”的观点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其他的持此论者也认为,功能是指一种社会现象对于一个更为广大的体系来说所具有的被断定的客观结果。有些学者认为,功能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结构有机构成的系统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从一定程度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可以视为一种结果,既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互动所生成的一种属性,但如果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角度来说,它却不是结果,而是可以到成一定效果的各种原因之一,所以只是把功能这一过程的最后阶段即结果视同整个功能过程是很片面的做法,并不能全面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价值论。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指这种教育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如有的学者在关于“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的表述中,则将功能与价值并列起来使用,并在很多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文章中把其具体功能作为价值的具体表现。在此,必须要明确一点,即功能与价值之间的确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人类社会形成之后建立起来的,这是因为价值是专属于人的,是依赖于人而存在的,而功能的存在则是不必依赖于人,由此可见这两者不但有联系更有差异与不同。价值依赖于功能,功能是价值的现实基础,没有功能就不会有价值,虽然功能在人的存在的情况下具有价值性的,但功能绝不是价值。持此论的学者把价值等同于功能,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他们把马克主义哲学中的价值概念直接套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身上了,而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概念是把事物的价值理解为事物自身的有用性,因此,从的哲学视角出发,是很容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功能等同起来的,而持此论者并没有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转贴于 此外,还有些学者提出了效用论,用“效用”这一概念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指出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功能就是该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即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所发挥的效用。限于篇幅故不作详述了。功能本身的多重含义与用途使得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既受到的启发与指导,也在无形中规矩了人们的分析视域,使人们不能从对功能的一般概念的理解中跳跃出来,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来审视其功能,而单从功能的某一特性或与之相关的事物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或者把功能的多重含义中的一种来生搬硬套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不全面的、不科学的,正如一些学者在对价值的把握上直接地把马哲的价值概念直接套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上,而没有认真的区分一下什么是一般、什么是具体的,而是直接把一般生套在具体事物之上。功能本身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理解,原因在于人们对功能的观察与认识视角的不同所致,有的学者强化了功能的存在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联系,故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有的则是从静态的视角而只看功能所造成的结果或产生的现实作用;而有的学者则是把功能所促成的现实效果的有效性──在马哲视野中就是价值──视为价值的具体体现,故由此把功能等同为价值,当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时,便把思想政治功能的具体化作用作为价值体现列举出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了。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学界往往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理解为功能所具有的某一特性,或者是把与之存在着因果联系的因素视为功能本身。当然这种做法在认识功能本身是必要的,可以联系地全面地认识功能,但关键还是必须要从功能本身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般来说,功能就是指事物所具有的一定属性或特征(无论是人造的还是自然的),在进入到社会人群的生活视野后,在人的需要存在的前提下,对人的需要所具有的合乎人的目的性要求的作用或效用以利于人的需要满足,这就是一般的功能。功能是基于机构体的一定的自然性的,即使是人造的能够发挥出一定作用的事物或结构也是都是基于自然性的。社会中的事物或机构组织等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在人的参与和作用下而形成的能够促成或帮助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属性和作用。功能是在人化的自然中存在的事物的存在依据,而社会事物的存在关键的就看它是否具有一定的功能来帮助人们满足一定的自身需要,不同事物因为自身质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但无论是何种事物,特别是人造的非自为、自在之物要存在必须要具有一定功能来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从而获得了存在的依据性。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就在于它所具有的功能以及这些功能的发挥状况。从实际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以过程的形式而存在的属性,是多重因素共同生成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一种内在属性,当然这一特殊类型的功能的作用必然是具体的,因为驱动功能运作的目的是具体的,作用对象是具体的,时空亦是具体的。但是不能因功能在一定的特殊情况下起到了具体的作用,就把这种具体的作用或者说具体的功能表现便视为整体性的功能本身,这些具体的功能表现必然要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整体结构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的动因是人们的主观目的性的需要,在实施主体的能力和素质的运作下,按照主体的目的要求而作用于一定的事物或人,通过对人的思想的预期性作用而达到对人行为模式的影响,从而造成一定的现实效果,以达到主体的目的、满足主体的需要。
最后,我们可以明确地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内在属性,它是基于事物内部的各种构成的角色、结构及结构关系等诸多物质性的精神性的要素的综合互动而形成的,需要有主体的一定素质和能力来驱动的能够作用于事物而造成一定可预期的现实效果,因而为人们所认可而具有价值性的只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呈现出的一种特殊的内在属性。当然这点认识绝不是此问题的研究上的终止,因为时势的变化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变化与发展,这要求我们对其功能的认识也必须要发展,以适应时势之需。
参考文献
鲁杰, 教育社会学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傅维利, 教育功能论[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王瑞孙,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雷鸣强,教育的万能、无能、本能──对教育功能、价值认识的反思[J]
南京师大学报,1996,(2)
檀传宝,德育功能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1999,(5)
李太平,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6)
卢跃青,试论德育功能与德育实效[J]教育探索,2001,(11)
1.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失效。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是主管部门和教育主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程序,程序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决定着能否全面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过程主要以阶段性评价为主,流程基本为各教育单位依据评价体系自评、上报、审核、抽查、对照和整改。从基本流程看,似乎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规律,但不可忽视的是,这种缺乏全面现场考验与深入进行调研的评价过程,往往难以发现教育单位的虚假成分,更难以捕捉到教育客体的真实思想政治心态变化,使得评价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时,需要提出的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最核心的依据,它的科学性决定着评价过程是否真实。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量化现象严重,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单位过于依赖这个衡量标准,一些无法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现象往往被隐匿或强行量化,结果造成评价变成了冰冷的数据,而高层次的人的情意变化和认知能力,人的创造力、自主意识、社会感知、意识形态动向等,往往无法精准判断。
2.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单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必须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这个价值标准,是指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依据的准则,由于不同的评价主体对同一评价对象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判断,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制定一些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去判断质量是优还是劣,是合格还是不合格。”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应该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微观体系,它的基本要求应该是与时俱进、灵活多样、客观有效,但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基本上是统一的模式,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区域、教育层次等没有制定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存在着以单一性代替多样性,以简单化代替复杂化的现象,没有反映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3.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静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长期性和效果的滞后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具有动态性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社会效果也是一个逐步显现和不断提高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动态的,发展的。”思想政治评价机制的确立要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成长环境和时空背景,要理清教育对象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并运用动态的机制去衡量和判断其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已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出更符合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预设通道。但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更多地是将结果摆在评价台面,更多地是静态测评和描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和发展水平,对于教育因素中的运行动力和各方面的制约关系涉及较少,追踪评价的动态响应机制还比较缺失。
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失效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运行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社会发展现实的复杂性,又存在人为不作为的因素,需要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分析。总的来说,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受限于社会发展、主客体分离、内外部机制失联和定性与定量评价失调。
1.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受限于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不是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的封闭运行,它的各组成要素和运行过程不是单纯的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单位的整合,而是置身于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之中。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快速化和深化改革之中,社会转型的巨大变革对人们的思想政治意识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受限于社会发展的影响之中,要准确而科学地判断出人们的思想政治变化具有较高的难度,当前更多地还是从中观层面去判断相关部门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制度和行为,对于深层次的人的意识变化发展的判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客体分离。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从纵向维度上看,表面上呈现为评价主体和客体,但从层级角度分析,其存在着双重主体和双重客体。一方面,是上级主管部门对教育部门的评价,主要侧重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反馈信息调控、管理、调整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各要素,是宏观主体与中观客体;另一方面,是教育部门对内部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主要侧重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评价及受教育者的政治倾向、思想品德变化等,是中观主体与微观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双重主体和双重客体是纵向序列的层层递进,要求增强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建立沟通的常态化制度,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这种沟通和交流仅限于单对的主客体,宏观主体与微观客体之间基本上断裂,微观层面的运行要素实时地转换为宏观层面的指导性文件与政策时效性比较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评价的滞后性。
3.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内外部机制失联。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在横向上分为外部评价机制和内部评价机制,其指向不同的要素,外部评价机制主要包括物质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和环境保障机制等,内部评价机制主要包括领导机制、队伍机制、工作机制、反馈机制等。外部评价机制和内部评价机制是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共同体,总体上应该呈现以内为主、内外结合的方式,共同构成比较完整的开放性、综合性、系统性的评价机制。但这种内外机制的相互呼应,在现实中由于一些干扰因素的存在,如制度实施不到位、物质保障缺斤短两、被评价单位伪造数据迎合评估等,导致内外部评价机制衔接不够顺畅,评价结果不够真实,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受阻或问题暴露不够全面。
4.思想政治教育定性与定量评价失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定性评价,是指通过对考核对象的整体以及性质的分析综合,以把握该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社会效果的方法。定量评价,主要是指通过对考核对象表现出来的一些量的关系的整理和分析,以把握该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社会效果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客观效果的呈现应该是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产物,这是由于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各有其优点和缺点,如定性评价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强,定量评价比较刻板、无法衡量抽象意识等。基础性定性评价一般要建立在有定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量的收集、整理、分析、认知,对归结出的各种量化因素进行综合比较,然后再提升到更高层次的定性评价。但目前,各实施主体还主要依据定量评价的方法,对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高层次定性分析的逻辑还认识不清,对于二者的结合和协调运用还不够娴熟。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重构
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之上进行深化改革与完善,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协调化、和谐化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笔者仅结合前文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所遇到的困境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1.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目标要多元准确。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目标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全局,目标体系作为一级指标衍生出二级和三级指标等具体的衡量标准,也总体上影响着评价的过程、标准、结果与机制。因此,评价目标的确立,不仅要求是准确的,而且要求是多元的。要充分考虑各种参与因子和变量因素,在分析整合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地进行统一规划与设计。总的来说,纵切面上要评价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教育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模、措施及真实性,教育受众内化理念与实践行为的配套性等;横切面上要评价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等。要架构起纵横交错,覆盖宏观中观微观的网格化目标体系,不遗漏评价目标因子。同时,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现实出发,充分考虑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和进程,建构的目标体系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为后续评价进程的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要以人为本。受教育主体感性与理性的逐渐分离和断裂,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设置了障碍,因为要在拒绝深度拒绝思想的受教育主体中重建信仰信念、重建精神支柱难度是比较大的。但正是在这种断裂的地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功能才更加凸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在这艰难的信仰和精神支柱重建中呈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设立、参与、推进、对象都是人为推动的过程,其最终指向也是人的思想政治观念的正确引导与提升。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流动快速、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人们对于各种信息的审视已具有较强的分辨力和思考力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标准必须要脱离传统刻板、生硬的固有模式,要从人的发展变化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现实出发,逐步确立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模式多样、方式灵活、主客观结合的评价标准,以保证评价标准与评价对象的适应度和配套性。
3.高校政治教育评价过程要有序协调。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超脱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性质、对象、范围,具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开展的序列,一般而言,其包括准确实施、评价、反馈、整改等。在具体的实施操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必须完整、有序、协调,要尽量避免遗漏环节,更要避免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专断性,要严格按照评价目标的要求和评价标准的指向来推行。同时,在运行过程中,要注意整合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教育单位自有的评价体系和教育受众的意愿表达,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全面,在评价过程中允许微调和申辩,从而在根本上确保评价过程的顺畅开展。
4.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要动态持续。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当前的静态化倾向和内外部机制衔接失调要求必须建构起动态持续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从本质上来说,评价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发展是与时代同步的,也是在动态中不断延伸出新的特点和态势,保障必须紧跟这种潮流,以防止落伍与僵化。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要依据客观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进行评判,评价主体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与认知能力,评价手段要充分将传统和现代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评价方法要更加多元,以逐步建立起分段式、分层次的动态持续追踪性评价机制。
关健词:第四媒体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所谓“第四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三大媒体之后的新兴媒体,习惯上被定义为“互联网”。然而,随着手机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手机短信媒体又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眼前,并成为“第四媒体”的又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第四媒体”自产生以来,迅速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对社会的影响是直接和客观的。青年群体由于其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并存在着好奇性、叛逆性、受压抑性以及良好的接受性等心理特征,使其一开始就成为“第四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因此,“第四媒体”环境对青年受众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的影响也是直接和客观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所具有的“双刃剑”功能又使得“第四媒体”环境在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第四媒体”条件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有所创新。
一、“第四媒体”的特征
第一,从“第四媒体”的特征来看,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普遍的观点认为,“第四媒体”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五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广泛性和特定性的统一。与传统传播媒介需要特定的物质条件、固定的地点、活动空间和既定的时间,受众在接收信息上受到了诸多限制相比,“第四媒体”要广泛开放得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创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也造成了受众在“第四媒体”中行为观念的差异性;二是虚拟性与真实性的统一。虚拟性可以被认为是“第四媒体”最重要的特征,虚拟的主体在虚拟的环境下进行虚拟的活动,充分显示了“第四媒体”的虚拟性特征;然而,在“第四媒体”条件下,又存在着真实的一面:虚拟环境的内容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环境的反映;“第四媒体”的用户在虚拟代号的后面,又是客观存在的个人或群体;三是互动性与单向性的统一。传统媒体中的信息传播是单向流动的,受众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在“第四媒体”中,受众在选择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利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BBS等进行讨论。另外,“第四媒体”下的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传播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平等、互动的信息交流;四是即时性与易逝性的统一。“第四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特征又使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了即时性特点。但是,为追求时效性而进行的频繁的信息动态更新,客观上就容易形成信息的“瞬时化”和“碎片化”;五是海量性与有限性的统一。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第四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是无所不包的,但是,信息的选择最终还是由受众群体来决定的,受众群体在选择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来选择,因此又是有限的。
第二,从“第四媒体”的形态来看,由于“第四媒体”在外延上包含着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网络,因而其形态也有所不同。互联网的主要形态包括万维网(即3W网)、电子邮件报刊、电子公告版等;而手机短信媒体的主要形态则可以从其服务功能的形态的分析,它包括普通的短信息服务、增强型短信息服务和多媒体短信息服务,其服务内容包括交易型、资讯型、娱乐型及数据库型等多种类型。
二、“第四媒体”与思想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1.“第四媒体”背景下思想教育面临的机遇
首先,“第四媒体”的发展提高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一是“第四媒体”环境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掌握最新和最全面的信息,了解各门科学的理论前沿,必将大大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二是“第四媒体”的出现有利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时的、全面的、准确的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减少了实践中摸索的时间,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三是“第四媒体”环境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手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单向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逐渐被“双向互动式”与“灌输式”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所取代,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真正实现了互动,从而有利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手段和方式的改变。其次,“第四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海量和迅速传播,必然导致新的网络文化的产生和传播,有利于青年受众吸收优秀的文化营养,增强自身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科学性。一是网络文化的现代化丰富性,有助于开阔青年人的视野,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有助于青年人确立全球观念、效率观念和民主观念;有助于增强青年人的创新意识、自由平等及合作意识;二是在“第四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海量和即时传播的,有助于青年受众道德智商的培养。
2.“第四媒体”背景下思想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四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新时期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第四媒体”环境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与信息传播者的相背离性。随着“第四媒体”的迅速出现和普及,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表现为传播者大众化了。在“第四媒体”环境中,作为信息传播者的相当数量的人群与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存在着差距。青年群体由于是“第四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因此这种传播者大众化必然会带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弱化;其次,“第四媒体”环境下,青年受众的主动性增强带来的挑战。传统媒体中信息的单向传递性特征,使得受众始终是被动接受信息,处于信息传递的客置。一方面,受众所接受的信息,都是由传播者经“把关人”过滤之后传向受众的;另一方面,即使受众具有一定的信息选择能力,但是这种权力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要受到诸如传媒条件、时空条件的限制;在“第四媒体”环境下,受众拥有的权利前所未有地增强了,他们不仅可以自由选择信息,也可以自由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从而可能会出现一些负面的信息;再次,在“第四媒体”环境下,青年受众对“第四媒体”的信息依赖程度的加强,将会使青年群体面临被异化的危险。一方面是青年信息需要的异化,另一方面是“第四媒体”的异化,无论是信息需要的异化还是“第四媒体”的异化,都将最终导致青年这一“第四媒体”主要使用群体的异化。
三、“第四媒体”背景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分析
从“第四媒体”环境优化的途径来看,主要包括技术途径和非技术途径。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一是被动式的技术途径,主要是“把关人”的信息过滤、删减、屏蔽和“封杀”有害信息。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有害信息向青年受众传播,从而起到预防和补救作用,保障“第四媒体”环境的青年思想教育的有效进行。但这只是消极的被动式技术手段,不能从根本上保证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合理发展;二是主动式的技术途径,主要是要在应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础上,让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包括建立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宣扬主旋律;在各个影响较大的网站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人到形象生动的栏目当中;建立相应的网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机制等。其次,从非技术层面来看,主要是要建立媒介监督制度,加强网络宏观管理,独立运行的“第四媒体”监督组织应具有信息、学者参与、公众动员等功能。同时,要以法治网,加强网络法治监管力度;要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立法;加强信息网络方面的执法和司法;积极参与国际信息网络方面规则的制定;加强信息网络管理人才的培养等。超级秘书网: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首先是要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全面的“第四媒体”
(一)实现资源共享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揭示了诸多教育问题。传统教育模式单一缺乏应用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思想政治教育也变得复杂起来。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文学教育作为辅助。通过文学蕴藏的巨大能力获得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样,传统文化教育不能满足当代受教者的需求,需要强大的思想理论支撑文学教育,因此,思想教育与文学教育融合并实现资源共享,能有效促进文学教育发展。第一,将文学教育积极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会增添教育内容的亲和力及感染力,使得口头道德逐渐变成生动的文学形象[1]。第二,通过鉴赏文学作品,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受教者实行人格、思想、政治以及心理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讲,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学教育中的纵深和拓展,能有利于道德教育的渗透和覆盖。第三,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虚拟社会,对受教者有一定的参照作用,能提供独特的社会体验。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和性格塑造始终围绕着一种教育氛围和学习氛围,激发受教者的感性认知,能通过感悟和思考体会文学教育的思想内涵。文学教育的氛围要建立在优化育人环境的基础之上。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旨在于培养受教者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通过文学教育能使得受教者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更多的熏陶和感悟。利用文学教育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在适应文学教育的新发展方向。总之,文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性发展能使得文学教育环境和途径更加顺畅,实现了教育效益最大化[2]。
(二)提升思想政治感染力重视文学阅读
经典是通过积淀和时空转换诞生的。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的智者的明哲和智慧,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如,文化语境和历史语境具有一定的神圣性和权威性。文学教育的根本就是以文学经典为核心,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鉴赏和品读,使得受教者获得心灵上的震撼和感悟,在心灵的对碰中提升智慧增强情感体会[3]。由于文学作文在人文素养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探知人性的光辉和魅力,也能促进受教者道德情操和高尚品格的形成,促使受教者综合全面发展。重视文学经典就是在注重自我超越,受教者能从丰富的内涵中获得一定程度的感悟,潜移默化的实现自我修养和文学素养的提升。同时,文学经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得受教者心灵与作者心灵实践激情的对碰和交流,唤醒受教者的追求和渴望。逐步向大智慧、大知识氛围迈进,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人格陶冶和创造启迪。同时,在文学教育过程中,加强思想教育力度,使得文学经典逐步向追求自然追求真善美过渡。让文学教育成为一种知识、一种经验、一部人生[4]。
(三)提升教育时效性避免形式化
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学教育缺乏层次,直接从教育者角度出发,填鸭式的教育很难让受教者接受。教育者往往以遥不可及的高大形象拉开与受教者之间的距离,不容易被受教者所接受,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从而导致受教者忽视了人生态度的感知和人文精神形成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终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也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空间。因此,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文学教育发展。将人文内容以及审美内容传授给受教者,使之拥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欣赏水平及认知水平。同时,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受教者的文学素养,激发人生观的养成,提升人格素养。为了避免文学教育流于形式化,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通过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给课堂增添活力。使得文学教育不再僵化,在重视主体个性发展的同时,促进教育内容的吸收,摆脱传统填鸭式传授模式[5]。
二、重构文学教育
(一)重塑文学教育理念
通过分析文学教育内涵发现,改变文学教育现状走出困境,首先要从转变教育理念入手。通过文学即人学的卓识来丰富文学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强化文学教育就是在强调立人和育人教育。要体现出人文教育也要倡导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视域来陶冶受教者情操,丰富受教者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感悟能力以及协作能力。文学教育作为终身教育,必须要围绕文学教育特性,注重文学教育审美回归,关注“人”的思想情感以及现实理想。只有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才能使得受教者做到自我超越、自我反思以及自我磨练,使得人格构建成为文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同时,文学教育的定位是以前瞻性和先导性为主,强调审美教育、人文教育以及文学性为核心的教育原则,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文学教育目标和方向。因此,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是文学教育的关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否推进文学教育的重要因素[6]。
(二)回归文学教育人文性
新课改以后,强调文学教育的文学性和人文性。追求文学价值就是在追求人文精神,这也是重构文学教育的重要原则。艺术源于生活,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同样源于生活,是人对环境的体验也是人对环境的向往和追求。文学教育也是精神文化的重构要素。当有高学历的人不懂得感悟生命就如同野蛮人聚集的荒野。这句话说得就是文学需要人文性回归,作为一种精神来陶冶情操慰藉心灵,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让受教者在接受文学教育过程中充满灵性与激情、感悟,积极体会生命价值并对未知世界形成一定的向往。文学教育回归人文性,不是短时间内能形成的,需要不断的熏陶和渗透。因此,文学教育回归人文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支持,在提成人的品格修养以及心灵修养后,完善文学教育人文性。文学教育的真是面目是超越功利主义误区的,是承载着培养人类素养的重任,这也是文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学教育有一定的推动型,因为精神教育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渲染出来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学教育也会形成有机结合,并最终成为教学亮点[7]。
(三)改善文学教育模式
传统文学教育模式过度肢解化,因此要实现文学教育目标必须重构文化教育模式,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文学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并从中感知生命体会生命,了解文学中包藏的愉悦体验,培养人的情操和品德,并逐步完善人的兴趣爱好和文学导向。由于人文性决定了文学教育属性。因此,改善文学教育模式首先要从理性感悟和感性追求入手,充分发挥文学魅力避免失去文学韵味。构建充满活力且开放的文学教育体系。使得学生能通过不同的方法和内容拓展视野[8]。第一,文学素养的丰富与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息息相关。因此,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学教育活动,充分尊重教育课题并创造平等的对话环境,使得受教者能在心灵上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悟。第二,尊重文学教育形式,坚持个体理解感悟原则,遵循个体体会和意会规律,从动态教育刺激受教者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得受教者能在文学赏析过程中感受到文学的情韵和风格魅力,做到抛其形而得其神。第三,教无定法却选择又发。文学教育过程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角度出发,在受教者一定的学习空间和思考空间,发挥受教者的潜能张扬其个性,提升受教者的思想品位和人生境界,最终增强生命的感悟能力。
三、结束语
加强民警思想政治教育是民警队伍建设的根本保证。民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执法水平和形象。执法的随意性和不严肃,也直接关系到安全与稳定。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个时代背景的集中体现。而今,在物质发展中的今天,精神文化建设的滞后,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性教育,它会随着时代背景的影响所转型、演变。因而如何加强民警思想政治教育,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谈谈我的观点。
一、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和先进典型,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促进安全、稳定的落实
加强民警的身份意识和职责意识,用政策的理念和当前形势发展来鼓舞思想。使民警的思想上有高度的认识,对工作的性质要有责任感、紧迫感。在学习的同时,要切实与工作实际相结合,进行分析、解剖,对此查找差异。做到"自警、自省、自励",用传统的文化精神感召自身。
其次,用时代的代表性人物和事迹激发民警的头脑,用鲜明的政治立场武装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树立安全稳定的责任意识。以学习和体会对待实际工作。做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取得实效。以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性,强化自身的思想理念,用专业技能知识补充自身的薄弱点和立着点。
二、坚持从严治警、从优待警方针,着力增强民警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要切实把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使对民警严格教育、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同时,又要尊重民警、关心民警、爱护民警,以提高执法力度。全面加强反腐倡廉制度的建设,坚持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民警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关心民警的疾苦,维护民警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凝聚警心,鼓舞工作热情。让民警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真正把从优待警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通过工作规划、警示教育、思想交流、集中培训、民主座谈等形式了解、掌握民警的思想脉膊,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种思想苗头和倾向性问题的出现。切实掌握民警心中所想,对民警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发现和深入,不能只说不做。而今,在物质横流的社会现实面前,要以环境的真实性来自我剖析,不能遇事而避,见事不问。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针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民警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要切实解决民警的忧患意识,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现状,着眼于整体和长远,事前要预防,事后有措施。切实从关心、爱护的角度去教育民警。要就事论事的谈论问题,而不要把矛盾激化到个人心中。要挖掘个别现象及其危险影响,要找准原由,适度、适量地对应政策,因人施教。
目前,民警的积极性不高,对待工作过于消极,热爱本职的敬业精神下滑,面对工作中的问题不敢较真,说实话,对单位的信任度低。这一系列表明,政策和管理模式也直接影响到民警的思想政治。例如:干的好的民警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则在评优、晋升上却因年龄、条件所被制约,没有注重工作实绩和工作能力的角度考察,而是注重了一些教条主义的条条框框的约束,来限制晋升、选优的资格。一些民警因工作表现一般,能力较弱,只因条件符合晋升、选拔的条件,因而走向了领导岗位。而真正在日常管理中,因缺乏管理经验,导致不会管,乱管的现象出现,致使在工作中出现较多的隐患和矛盾的发生。这样不但没有发挥本位主义的真正的作用,反而会使一些认真负责的民警挫伤心灵。对于一些能力较强,工作态度端正,责任心较强的民警而言,在工作中因一次失误而被考核或是一件事情出现了庇露,就大会小会的批评和举例,从而让民警产生了干的多,错误多的思想存在。而干的差的或是干的一般的民警,因工作中存在侥幸心理,见事不管,遇事就躲的民警更是袖手旁观,静观其变。长期下去就造成了民警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事实。如:十件事情,偶尔做好了一件,而另九件没有做好,恰恰只是在做好一次的事情中被领导所被认可发现,就给予了好的评定和赞扬。其次是有个别民警因个人的家庭背景和上层领导关系密切,因而得到了提升。在这样的怪圈管理下,使得多数民警在心理上存在,“干多错误多,干少平安无事,不干啥事不会有”的观点存在,久而久之,就让民警的思想上、心理上受到了一次次挫伤。
三、民警的个人素质的不同,文化层次的差异,使得执法水平和标准不一,需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要有知时性
对民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时机,只要社会上、组织上或单位上发生因关系民警个人利益的大小事情,应该及时办理。如国家政策的工资调整、人事制度的改革、职务级别的晋升,都会引起民警的思想变化。政治思想教育要牢牢抓住时机,打消民警的思想顾虑,提高认识水平。加之,现在的民警队伍年龄差异较大,思想观的差异和文化层次、素质上的不同,都会导致在工作中的执法力度和标准的不一,因而也会出现矛盾的发生。有些年轻民警因个人素质差,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导致工作中出现失误,致使会出现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其次是在民警队伍中存在一些不团结的现象和工作不协调的因素存在。因此,要加大技能、专业的多种化培训,使年轻民警认识到执法的严肃性和职业的使命性,增强爱岗敬业精神,要在民警中开展“传、帮、带”工作,对教育要有针对性和普及性,使工作的重心切实落到基层和实处。
四、着力解决工作的协调性,加强团结,使工作要有齐心合力的思想观,切实将政治思想工作发挥作用
(一)课程设置的观念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的观念上基本还是重理论轻实践,注重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轻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显然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目标相背离,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思政专业毕业生能力的要求。目前高校思政专业的实践课程仅设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而这些教学实践环节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所谓的教育见习是去见习单位听听课、参予批改作业和试卷等活动,没有实质性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思政专业的教育实习一般是4-6周,课时安排较少,且过于集中,而且有的高校实行学生分流实习,学生返校只要有实习学校的证明即可。教育实习流于形式,缺乏实效。[3]高校思政专业大四学生毕业论文的开题时间与考研时间、期末考试时间相冲突,导致开题报告思路不成熟,粗制滥造。而在最后一个学期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又忙于研究生复试和找工作,基本是用复制粘贴的方式来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二)课程设置的结构注重基础专业理论,忽视教育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合格的中等专业学校的政治理论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未来主要从事这一工作的思政专业的学生就必须具备系统、完整的基础教育理论知识。然而高校思政专业教育类课程所占比重很小,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平台课中其他课程所占比重较大。这样高校思政专业在过于重视公共、学科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就忽视了教育理论课程,致使毕业生缺乏系统的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也使其教学实践活动缺乏指导性、意识性和能动性。[4]很多高校思政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在综合大学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加了几门教育理论课程,认为这样就具有了师范性的特征。[5]然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思政专业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根本无法满足毕业生成为未来合格政治教师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的各方面需求。
(三)课程设置的内容强调学科专业知识,忽视深厚的文化基础未来思政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毕业生不仅要具有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必须同时兼具深厚的文化基础,而重视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文化基础的培育却是目前高校思政专业课程设置内容的通病。[6]现行的高校思政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教育平台课即通识课程主要集中于几门必修课(《大学英语》、《体育》、《教育学》、《心理学》等),选修课所占比例较低,其中跨专业选修课的比例更低。其实选修课程是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满足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个性发展及本学科最新发展成果的课程,选修课的分量小,使学生无法系统地涉猎到更多其他学科的文化基础知识,使得思政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却缺乏广泛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这无疑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基础教育改革对思政专业综合性人才的要求相背离,导致思政专业的毕业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能力受限,无法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路径和措施
(一)课程设置应厚基础、宽口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综合人才的需求,必须在课程设置上做到厚基础、宽口径。[7]首先,在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和专业教育平台课的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做到“广”,注重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渗透,让学生在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与优良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具备广博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做到“精”,健全、合理的课程结构对思政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从专业角度,依照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各门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调整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资源,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使思政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其次,在专业教育平台课的课程设置上,除设置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之外,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还应该多设置一些非师范类的、其他方向的课程,比如《比较政治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农村工作知识》、《中国农村政治社会学》等,尤其在选修课设置方面可以多增设一些与本专业和未来社会需要相关联的新课程,拓宽思政专业口径,制定“一主多辅”或“主辅修制度”,让思政专业的学生在具备杂实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兼具广博、精深的知识,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满足市场经济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强化实践课程的设置,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见习是顺利衔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低年级的学生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和措施,应该分阶段、分学期地有序进行,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教育改革结合起来,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教育实习是学生在校期间最主要的实践环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该适当增加实习周数,形成校内试讲、校外实习、反思提升的机制,避免以前的毕业实习不进行前期准备和后期反思讨论的缺点。毕业论文是学生大学四年的最终成果,应该制定一系列的约束机制,让学生合理地分配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和写作工作,比如:指导教师的定期检查,不合格论文的惩罚制度等。另外,高校思政专业还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读书交流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未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比赛、假期社会实践、贫困地区顶岗支教等,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对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增加教育理论课的比重,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基础教育改革对高校思政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高校思政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做出积极的回应。[8]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多开设一些新的教育理论类课程,比如:《现代教育论》、《教育实践学》、《教师修养》、《教育技术》等,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教育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另外,还应该增设一些与基础教育改革衔接的课程,帮助学生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让思政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从一名学生到合格政治教师的成功蜕变。
1.伦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决定了高校在思想教育中的实时性,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标准提出,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基本道德规范、爱国主义、素质教育等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需开展层次清晰、要素完善、前后衔接、协同发展等系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不断发生着变化,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需符合时展。从伦理角度构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需要完善教育内容,还需要对内容进行改革和重新构建,除去陈旧思想,置换新近现代思想。从伦理视域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对教育的内容伦理意蕴进行探索,总结出符合伦理科学知识,富有创新特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重视情感教育内容渗透
传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情感的发展进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表现出了受教者与内容相悖,甚至出现了受教者产生逆反心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获得实效,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需注重情感内容的渗透,发挥出情感效应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育方法的缺陷和不足。有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是从受教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出发点,对于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和行为之间会产生出一种爱恨憎恶的态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对受教者的单独交流活动,而是两者之间相互交流的双向影响,情感交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现出调节、激励以及评价作用。单从激励而言,情感的动力不仅强大,而且不可预估。
3.丰富教育内容突出时代特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需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进行改进构建的细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建立在一定的原型基础之上,并且借鉴伦理学相关思想,不断加强利益原则、诚信伦理、生态伦理、他者伦理等教育。
(1)利益原则教育
利益机制的教育永远都是伦理学教育的重点,因为从伦理视域下研究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对利益的探讨,关于大学生是否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谈利益还未见定论。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点来看,基本上都是重视对精神的教育,而对于物质的教育则很轻;更注重奉献,而轻于索取;注重社会利益,而轻于个人利益。
(2)诚信伦理
伦理视域下开展思想政治道德建设,之所以要提及诚信伦理,其主要是由于目前的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还存在着不足,当前的大学生诚信现状令人堪忧。其主要的原因在于社会层面和学校层面上。社会层面主要是当前社会中的多元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价值体系出现失衡,造成传统的诚信问题受到冲击。学校层面则主要是重视技能学习,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很少,致使一些道德、人文精神渗透等在教学中不断弱化。
(3)生态伦理
生态伦理打破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传统界限。人们逐渐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纳入到了道德领域,其主要是人们在各种事物中承担起道德和责任义务,在生活中不能够随意践踏自然。引入生态伦理其主要是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提升学生们的能力,就引入该伦理概念。
(4)他者伦理
他者伦理的引入主要是当前的学生缺少了人对工作、对社会、对群体的义务意识,任何一个有担当的人在社会中都均有其角色义务。近年来,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等均显得单薄,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责任心的缺乏,急需采取措施改善这一现状。
二、总结语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途径
正确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涵义、类型及其实现途径等内容,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更好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增强其教育效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类个体及其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这些属性和功能既包括物质性实体,也包括精神性形式;既包括受教育者,也包括教育者;既包括一般的人——人类或者说是由人类组成的社会,也包括特殊的人——群体,以及个别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包含有丰富的内容,以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以其层次分类,可划分为: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当前价值和长远价值等;以其形态分类,可划分为:正向价值和负向价值、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等。此外,以不同的活动主体为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可划分为:社会价值、集体价值、个体价值等方面。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变为现实,它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主体把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理论灌输给教育客体,教育客体对能够满足自我需求的这些思想观念进行选择和接受,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之上,充分发挥教育客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产生的积极能动的影响,不断促进这种教育价值的实现。在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教育客体也能动的作用于教育主体,促使教育主体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学习,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向前发展,更好的发挥其价值和功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也是教育主与教育客体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客体通过自身价值的展现,既能够更好的满足自我精神需求,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感化。在其正确思想意识持续影响并内化为自我意识时,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习惯,最终实现人的价值。因此,教育客体价值的实现,不仅能够体现出自我价值,而且能使其在原有价值的基础之上,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社会价值。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真正实现,必须坚持:
(一)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在当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不利于其价值的顺利实现。这些错误认识,主要有:
1、“万能论”。万能论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一切人。无论什么人,只要给条件、环境,就可以按照一定的目的把人教育培养成所要求的人。它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到能决定社会制度、决定一切的地步。
2、“无用论”。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是指一种极其片面,极其错误的认识。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空洞的政治说教和日益弱化的社会控制力,对经济效益的直接产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毫无意义”。
3、“代替论”。它主张用公民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具体做法来修正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公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未来形态,应当用公民教育理论来替代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
这些错误思想认识片面夸大或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解存在误区。因此,为更好的实现其价值,提高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侵蚀的能力,必须全面的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和作用。
(二)以价值主体的需要为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其价值,必须以价值主体的需要为目标来进行。价值主体的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决定着其价值实现的大小程度。因此,要做到:
1、坚持以科学的需要理论为指导
科学的理论指导能够推动实践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最终价值目标,必须以科学的需要理论为依据。要正确把握价值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加强主客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把价值主体的需求及时反馈给教育者,以科学的需求理论正确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价值主体的需要也会不断变化,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连续性过程。因此,要使价值主体能够持续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提供目标和动力,必须坚持以科学的需要理论,有意识的培养和强化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主体的需要,帮助价值主体树立正确的需要观。
2、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人的主体性同主体意识密切相关,主体意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人的主体性能动作用的大小。人的主体意识主要是个体对自身主体能力和价值的认识,它能够引导价值主体正确的认识其内在需要。只有不断增强人的主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才能合理的激发和引导符合价值主体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同时,还必须培养人的主体精神,以这种主体精神进行自我激励,增强主体能力,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更好的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3、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态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它要为人服务,为社会服务。因此,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态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塑造人,把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作为目标。只有尊重人,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只有理解教育对象,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只有关心教育对象,才能更好的促进教育客体的内化与外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努力实现其现代化水平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努力实现其现代化水平,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现代化,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特定的时空境遇,不断增强自身功能,更好地满足主体发展需求的动态实现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不断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自身的教育功能;必须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转变观念,以开放的视野,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实现现代化。以现代化的教育理论作用和影响教育对象,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人才。当今世界科技迅速发展,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武装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实践,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同时,教育主体也要顺应时展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要现代化。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活动,它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其价值也在实践中创造和实现。但并不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有助于其价值的实现。只有当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时,其价值才能真正实现。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注重:
1、思想政治教育各构成要素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有效性是指诸要素具有有利于实现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担负的功能的一切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等要素构成。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挥最大的效果,能够顺利的实现其价值,必须使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都具有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合理的形式和科学的方法把各个要素优化选择,把各个参与要素都有效的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整体功能,实现其在大价值。
1.1人本主义教育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社会的其他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今的社会环境也对高校形成了很大的影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带来的道德滑坡、信仰丧失和诚信危机都对高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基础和价值标准,以人本主义为核心,一切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挥,以学生自我价值实现为最终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1.2人本主义教育观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
人本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人本主义中,学生会加强对自我的认识,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自己的无可替代性,从而加深对生命的理解。传统被动输灌式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教育的目的无法达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自我的形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1.3人本主义教育观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客观地了解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对大学生人性的引导。人性的引导是一个深层次的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要讲究方法和策略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把人放在教育的优先位置,以人为出发点,这样的观点在学生心中的认同度高。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功能,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被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养成,对教育信息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加。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措施
2.1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喊喊口号而已,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将受教育者当作“人”来看,这是一个观念的转变,改变原来两者的不平等地位,教师应该被尊重,同样学生也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建立良好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真理的向往,树立自己的个人理想,理想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为理想所付出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好“为人师表”的形象,以高尚的行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示范作用。倡导言行一致,教育别人与教育自我相统一。
2.2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体现以人为本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政治发展相统一,过于强调政治的功能,而不重视教育的作用。面对当前的新形势,必须进行转变,新的时代要以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包容不同的个性,尊重个性,尊重人才,尊重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可以在社会的支持下,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因特网等大众传媒,大力宣传主流社会价值观,营造以人为本的现代化舆论环境和氛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2.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体现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以人为本进行优化设计,要联系当今时代的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改变以前过多的“高大空”的内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以具体的事实来认识同类事实的意义,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解惑多做解释性的工作。增加具体的案例教学,注重案例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在多元文化的今天,对各种文化的包容才能加强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各种文明礼貌的和谐共存,做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高校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每一个方面,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营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以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潜移默化地给受教育者以全方位的思想影响,最终取得寓教于无形的效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4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有个体的差异性,如果进行“一刀切”的教育是不合理的。教育必须坚持“因材施教”,认识和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心需要,把握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由于个体的成长环境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导致认识水平、接受知识的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不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高度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主张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对不同的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鼓励大学生自我教育,教育从来都是师生互动才能完成的一个过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当作一个被动的客体。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激发,需要一个平等交流的环境,信息自由流动,积极探讨,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结语
(一)物质层面的关系
民生问题涵盖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些内容中,衣食住行方面就是物质层面,这一层面问题解决的根本办法就是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从而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就是人,人具备自主意识、自主思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帮助人们树立促进经济发展的竞争意识、道德品质等,进而实现物质层面民生问题的解决。物质层面的民生问题解决之后,有利于提升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心,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二)精神层面的关系
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解决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过,民生状况及公共福利发展的水平却明显的落后于经济水平。当前,社会上比较突出的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都是民生问题精神层面的范畴,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人们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都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影响,也限制了人们在精神方面需求的发展。只有物质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共同发展,才能保证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帮助人们正确的认识当前比较突出的时代民生问题,并通过恰当的调整来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来指导和规范自身的行为。
(三)政治层面的关系
尽管民生问题关注的是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还是需要在政府的领导下来解决这些存在的民生问题,由此,民生问题也属于政治层面的问题。民生问题解决的好与坏直接反映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与政府的行为,为了提升民生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就需要政府转变观念,重视民生问题,明确自身承担的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帮助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时,党和人民的关系也需要利用其进行调节,从而将社会稳定在安定团结的状态中,进而使民生问题在一个安稳的政治环境中解决。
二、时代民生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一)坚持大众化的工作
所谓大众化的工作,就是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民生问题来进行,具体说来,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以及工作语言都要坚持大众化。大众化的工作理念,就是坚持群众观点、站在群众的立场,以群众的视角来解决实际的民生问题,满足人们的民生需求,同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去,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大众化的工作内容,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以群众的生活实际相连接,避免单纯的讲政治、讲理论;大众化的工作方法,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不能只是宣讲、灌输,而是要结合群众的实际特点,通过情理结合的方式来提升教育的效果;大众化的工作语言,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要通俗易懂,避免理论化的语言,通过对话式的平民化语言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在民生工作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民生工作人员每天都会与群众接触,因此,他们十分熟悉群众,基于这两个方面的优势,在日常的民生工作中,应该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民生工作人员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政府应该加强对民生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从而使他们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从而在工作中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解决群众的民生问题,还能够提升群众的思想政治水平。
(三)加强对官员的教育和引导
对于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官员要充分的重视,尤其是基层官员,更是应该十分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通过对不同社会群体的了解,有针对性的将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理服人,情理结合,提升民生工作的有效性。基层官员在解决民生问题时,要放下身上的“架子”,真正的融入到人民群众当中,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及,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从而真正的帮助群众解决问题。为了提升官员工作的有效性,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展开教育和引导,督促官员树立群众意识,把群众的困难和需求放在工作的首位,切实的解决各种群众问题。
(四)做好对民众的教育和引导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综述
中图分类号:D64-05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重视,现将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作以综述,以便促进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的研究是在20 世纪 90 年代初,陆庆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首次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并首先对其进行了专题研究,界定了其概念,基本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主要范畴,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其后,张耀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1995 年版)中以“环体”的形式把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四要素”之一,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逐步从一个孤立的概念确立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以张耀灿的“环体”理论为基础,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逐步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上形成共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那部分环境因素,一种包括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现实的客观社会存在。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涵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理论界并未形成一致的看法,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张耀灿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还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即那些凡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并对其发生影响的外部因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具体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另外陈秉公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环境在受教育对象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也可以这样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除了教育以外,影响教育对象的一切外因的总和。”岳金霞把其定义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自觉环境因素。”
第二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加工、改造和重组对工作对象产生感染、激励、鼓舞、促进作用的环境。沈国权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和过程起着影响和作用的诸因素的总和,是多层次、多侧面、多要素的复合结构。”杨业华区分了广义的和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指出其中心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体地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沈壮海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处于其中的客观外在。客观因素对主观因素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会确保教育活动的顺利展开和教育质量的稳步上升。
第三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有机组成部分,是经过主观调控和创造而形成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优良环境条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所处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外部条件两个方面,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的综合。
第四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环绕在受教育对象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类型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类型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看法很不一致。张耀灿主张按范围、性质、状态和内容分类,而陈秉公则提出社会、单位、家庭和社交四个类别。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成三大类型。以环境构成要素的性质为划分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环境构成范围的大小划分,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以环境构成的内容划分,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第二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大致可分为社会环境、单位环境(学校环境或工作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交环境等四种。
第三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其影响范围划分,可以分为宏观环境、中观环境与微观环境;按其性质可以划分为良性环境和恶性环境;按状态可以划分为开放环境和封闭环境;按内容划分为社会物质环境和社会精神环境。
第四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空间域,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按时间域,可分为既往环境、现实环境和未来(预想)环境;按性质域,可分为良性环境和恶性环境;按状态,可分为开放环境和封闭环境;按作用域,可分为直接环境和间接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特征
总结和归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既要全面,又要突出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特征的研究方面,理论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以罗洪铁教授为代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可创性、动态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一个系统, 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身的结构出发进行分析。
(2)以宇文利为代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多对对立特征的统一体,是复杂性和可控性、开放性和封闭性、直观性和抽象性、稳定性与动态性、客观性与主观性、整体性与局部性的统一。
(3)以彭庆红为代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由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环境要素构成的大系统。这一系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即整体性与有序性的结构特征,阶级性与社会性的本质特征,以及广泛性、复杂性、动态性、渗透性与可塑性的外在特征。
4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功能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功能的论述很多, 主要是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切入, 归纳地说, 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从功能的角度, 即从要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表现出发,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即其功能。郑永廷提出社会环境的导向功能、动力功能和感染作用,后进一步表述为强化功能、导向功能和感染功能三个方面。
(2)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相互影响出发。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具有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约束和规范作用。陈秉公认为, 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环境对人施以各种环绕力, 具体表现为三种力量:推动力、感染力、约束力。
(3)沿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类型, 考察某一类型环境系统的影响。例如, 戴钢书的《德育环境论》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的分别考察。邱伟光同样也是从宏观环境( 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微观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工作环境)两大方面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的研究总体看来已经相当成熟, 并已有一定的成绩, 有些论述已经相当深入和系统。但在某些方面, 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界定, 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区别, 以更好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素及系统。另外, 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多(如网络环境), 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有些新的环境提法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如人际环境、人格环境), 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的完善与丰富。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功能;情感属性;情感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93-04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表现,更是表征其存在合理性的根本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正确认识是实现其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学界虽有各种认识,但无外乎社会功能论和个体功能论,社会功能论是“社会需要论”研究方法的必然结果,个体功能论是“人的需要论”研究方法的自然结论。但无论是社会需要还是人的需要,都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外部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是基于功能的哲学理解,尝试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探究其情感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功能的内涵
哲学上,功能是与结构相对应的一对范畴,它主要是从事物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来揭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概念。功能是指事物作用于他物的能力,功能与作用是从不同角度表述的同一过程,就事物本身而言,是指其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就此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而言,是指他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因此,功能有两个义项,即指事功与能力和功效与作用。事物的功能取决于多种因素,不同的层次具有不同的功能,一般来说,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元功能”,事物的功能首先取决于组成该事物的要素之性质,事物内部的任何一种要素,都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就有某种相对独立的功能。一个要素在孤立状态下不依赖于整体而具有的功能称为“元功能”。第二,“本功能”,也就是组成事物各个要素的“元功能”的机械和。第三,“构功能”,也就是事物的结构所形成的功能。因此,事物的功能是要素产生的“本功能”和结构产生的“构功能”之和。整体而言,功能就是指事物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以及该事物与他事物发生联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产生的效果。
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的构成方式及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联系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特性和产生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组成。”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构成方式所产生的情感功能的理解选取的是“元功能”的理解方式,即思想政治教育各组成要素的情感属性所表现出的情感能力。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的理解选取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功能的两个方面,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各组成要素所具有的情感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情感作用,具体表现为评价作用、调节作用和强化作用等。
一、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功能的具体构成
1.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情感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人,其情感属性显而易见,但是具体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这一特定职业的人,其情感属性,首先,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爱以及由此产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因素,其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爱和由此产生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人生价值的重要表现。马克思曾指出,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体现其本质力量的对象性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表现其本质力量的对象性活动中,充满激情,充满热爱,进而进发出深沉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才能更好的体现其本质,实现其价值。其次,是教育者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的的认识和理解中所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展示的理想、信念的笃信感。教育者对所教内容的信仰和支持对受教育者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受教育者会从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无限热爱中感受到教育者所教授知识的价值和魅力,从而自觉的接受教育者所教授的观点。最后,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自内心的尊重、关心和爱护的情感。这是良好师生关系得以建立的心理前提,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特有的理论性以及灌输方法的使用,师生之间是一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我令你听”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就是把受教育者当成“物”、“美德袋子”和“知识的接收器”,进而教育者也把自己抽象化为知识的传输者和灵魂的塑造者,其结果只能是师生之间的疏离,教师成为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布道者,学生对他们敬而远之,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只有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满怀关心、充满情感,教育者才会俯下身子,敞开心扉,不仅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心里,也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心里。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自内心的尊重、关心和爱护的情感,是打开受教育者心房的一把钥匙。我们的革命先驱正是靠着对人民群众的尊重最终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获得了革命胜利。在大革命时期要求广大党员,“到你那熟悉或不熟悉的乡村去,夏天晒着炽热的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挽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需要些什么”。正是对人民怀抱深情的肺腑之言。
2.受教育者的情感属性
同教育者一样,受教育者作为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情感性的存在,情感在受教育者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情感对于人的发展而言是一种基础性的质料,它与生俱来,不断发育成为支持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基础性,内质性材料。”因此,受教育者情感的健全和丰富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支持性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世界里,受教育者的情感属性。首先,表现为受教育者基本的生命情感、必备的道德感和必须的幸福感的存在。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是人作为自然生命体的一种必要的心理准备;道德感是人作为社会人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能够有效遵守社会规则,开展社会活动的必要心理前提;幸福感是人作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有效融入社会,享受生命的一种心理基础。其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任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人的思想,要想改变旧的、不合时宜的思想,接受教育者所传输的思想,就必须打开受教育者的心门,打开心门最合适的途径就是以心
换心,而这里的心就是人的情感,只有受教育者接受了教育者,信任教育者,他才可能敞开心扉,接受教育者所传输的信息。再次,是对教育内容的认同感。教育内容不仅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教育者完成其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受教育者只有认同了教育者所传输的信息,这种信息才有可能在受教育者那里得到同化和转化,才有可能成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观念。最后,对教育内容的体验感。改造人们思想观念的目的是要改造客观世界,提升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觉的将所学到的理论观点,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正已有的观念,实现理性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可以说,受教育者是否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体验感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凭证。
3.教育内容的情感属性
教育内容的情感属性就是教育内容本身所蕴涵和表达的情感。思想政治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其中,思想教育主要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着重解决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问题,在目前主要用中国化理论来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还是一部充溢人文精神、渗透人文关怀,饱含深切情感的理论。理论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理论的落脚点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人是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人是充满丰富情感的现实存在物,这就要求思想教育的内容必须要关注人的情感世界的发展和完善,更要以人的情感的和谐发展为重要’目标。政治教育主要进行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情感等教育,更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增强人们对党、祖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共识和深厚感情。因此,政治教育中必然包含有丰富的情感教育,其中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是其核心内容。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规范教育,旨在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发展道德判断、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而情感在道德教育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动情是德育的关键”,道德教育也必然要蕴涵丰厚的情感资源。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受教者的心理素质,而健康的情感、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志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健康的情感在心理健康中是一种奠基性的成分。综上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饱含着丰富的情感资源,表达和体现着人的方方面面的情感。
4.教育目的的情感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服务于教育目的,因此,二者在情感属性上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真正按照人的属性来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为‘完整的人”’。“完整的人”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占有对象。”全面发展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当然要占有自己的情感本质,因此,人的情感的全面发展,必须也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5.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情感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情感属性,就是要用最能打动人心、激发人情感的方法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无论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还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对话法、情感体验法、心理辅导法,都是充分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属性而进行的。以情感人主要就是采用感染的方法,所谓感染的方法就是受教育者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一定感染体或环境的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的方法。情感性是感染教育的主要特点,因此,感染教育就是要利用情感对人的感染力来打动人,使人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导之以行,就是用教育者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教育对象,感染对象,当然也要求教育者充分利用自己的情感力量去感染教育对象。交往对话法,强调的是教育双方基于平等、尊重的态度,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为中介,以交往、沟通和互动为主要方式,以实现教育双方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教育方法。对话的核心是理解,强调的是对话双方的心灵沟通和视界融合,而理解就是一种情感和生活的再体验,因此,情感交往在对话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当然,情感体验法和心理辅导法更要重视情感的作用了。
6.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情感属性
情境,即情景、境地,是具体场合的情形。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景,是指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创设的具体情景。作为思想政治要素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而特意创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生作用的精神氛围和物质条件的统一体。其中,情境的情感性是主要的,物质条件是服务于精神内核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必须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教育对象起着引导和感染作用。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所广泛采用的情境陶冶法,就是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情感属性而展开的教学活动。所谓的情境陶冶法,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日的的引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欲望和一定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带着情感感知具体情境,领悟教材内容,达成陶冶情感、情达理通,激情促信之目的的教学方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更是蕴涵丰富的情感资源。
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情感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从人的活动的视野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是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主体性活动。”人的生命有三重表现,即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依托于人的自然生命、以社会生命为内容来完成精神生命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建构过程。所谓人的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的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倾向性的整体。“人的思想品德建构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是主体以改造自我主观精神世界、发展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的自我建构活动,是主体不断为自己确定理想自我,追求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经历确立理想自我、获取客观信息、建构观念世界和现实生活几个阶段,其中,建构观念世界的过程是人的思想品德建构的关键环节,而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情感活动来完成的,表现为主体对思想道德文化客体的认识、接纳与强烈的追求和实践愿望。”从这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情感存在和情感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一种特定情感培育活动,这些特定情感主要是指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情感,包括义务感、羞耻感、荣誉感、幸福感、政治使命感、爱国主义情
感、道德责任感、友谊感、自尊感、自信感、羞愧感和感恩,等等。因此,作为情感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情感作用就不言而喻了,具体表现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在活动初期的评价作用
作为情感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活动初期首先起着评价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要传达的信息进行评价。评价活动作为人们的一种意向性心理活动,是对客体满足或符合主体的某种利益和需要进行的感知和判断,它建立在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基础之上,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功利性和合目的性。而情感的这种评价作为一种主体感受、体验的自然流露,它体现着人们对一定社会所倡导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一种直接感知和领悟。它是受教育者对客观的道德事实、政治现象是否符合主体需要的一种情绪体验,是主体内蕴的道德需要、政治要求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反映。因此,思想政治情感就以喜悦、幸福、失望、焦虑等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情境、教育目标进行评价,当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要素能够适应和满足受教育者的某种需要时,受教育者就接收教育,反之,就拒绝接收教育。因此,情感的这种评价或者过滤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如果不能引起受教育者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根本就无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世界,也就谈不上外化的实现了。
2.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在教育中期的调节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要素在经过了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的初步评价和过滤之后,进入到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和心灵世界,而只有进入人的情感世界的知识才有可能转化为人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一种价值教育,它使受教育者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知识形态上看就是评价性知识。“评价性知识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价值经验,包括社会道德准则,理想,审美意识、情感和趣味、科学价值、理想,等等。这种知识一旦被个人理解,并唤起相应的感情,便会以多姿的形式存在于个性经验中,成为人的内在需要、情感追求的价值目标,并调节其活动――把所获的价值经验作为价值尺度,调节、改变、完善自己的行为和活动,创造新的现实。”因此,以评价性知识进入受教育者心灵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于已经经过了情感的过滤,也就是说,已经唤起了相应的情感,所以,这些带有情感印记或者情绪记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便沉淀为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情感追求的目标,自觉调节着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引导着受教育者继续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同时也开始了初步的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