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 高血压的一级预防即消除高血压的病因或易患因素
社区医师对高血压的一级预防措施是:
1.1 建立健康档案 社区医师首先要进行入户走访,筛查高危人群,建立健康档案,对高危人群进行规范化管理。
1.2 开展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肥胖、不合理饮食:过量饮酒、精神紧张、运动少等)和高危人群,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媒体和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提高群众的知晓率。
1.3 进行行为和心理干预 通过改变高危人群的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实现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控制。帮助患高危人群建立合理的膳食模式,进行生活起居指导,心理干预等,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说明一级预防能够提高了人们自我保健意识,他们无病防病,及时主动测血压和称体重以控制肥胖,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2 高血压病的二级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存在三高(患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三低(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低)的不正常现象。为改善这种局面,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模式,社区医生要更新知识,转变单纯依赖药物的观念。二级预防具体措施是:
2.1 对35岁以上就医者(不知自己血压水平的人)首诊医生必须测量其血压并记录之,以便高血压病患者的早期发现。
2.2 对35岁以上人群每年查体测血压1次。
2.3 固定责任医生建立高血压门诊、实行档案制,预防、随访跟踪服务,早期检出的高血压病患者每周测血压2次,治疗稳定后每周测血压1次,坚持每月测血压至少1次,以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持续。
这种在社区中相对固定的责任医生和以患者为中心的良好医患关系,极大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使高血压的控制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3 高血压病的三级预防即减少病残或死亡,促使其恢复劳动能力或生活能力
社区高血压病防治的三级预防措施,以治疗为主。目前高血压治疗提倡的是首选非药物治疗,当血压控制无效时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进行药物治疗。
3.1 非药物治疗既是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血压病患者必须遵循的基础治疗,其内容包括:①减轻体重。有报道称,肥胖患者四年内减重4.5 kg,可维持血压正常,并能撤掉抗高血压药物;②减少饮酒量每日摄酒精少于15.30 g;③有规律的适当运动每日步行或慢跑3 km;④合理膳食减少钠盐的摄入量;⑤戒烟;⑥学会减轻心理压力掌握放松心情的技巧。
3.2 药物治疗 若经过上述改善生活方式的非药物治疗,舒张压仍>90 mm Hg者,应考虑药物治疗。
治疗原则①根据指南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要求进行药物治疗。参考JNC.7和欧洲最新指南;②药物的选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物种类为以下几类:利尿剂、B受体阻滞剂(BB)、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Q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③小剂量开始,绝大多数患者应从小剂量开始,循序渐进,在数周内使血压达标;④联合用药有助于干预高血压的各种病理生理机制,增加和补充药理作用,抵消药物的不良反应,防止单一用药是血压下降触发的代偿性反应,降低单一药物剂量和副作用;⑤个体化用药根据个体状况,如基础血压、合并症、靶器官受损情况及其他危险因素,同时考虑药物作用、代谢、不良反应、相互作用。降低心血管危险的证据多少及患者的经济能力和药物供应状况;⑥平稳降压尽可能使用长效药,减少血压的波动,保护靶器官,防止清晨血压突然升高而导致猝死,脑卒中和心脏病发作。推荐长效抗高血压的血压谷峰比值>50%;⑦血压达标:a.一般人群
社区医生有责任和义务协助患者做出经济有效的选择,开处方时还要详细告知患者所用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了其对副作用的顾虑。只有在全科医疗基础上的三级预防才能使高血压病患者得到及时医治,降低并发症和致死率提高健康水平。
4 讨论
2008年是我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加快发展和规范管理飞跃的一年,为了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做好社区卫生诊断、三级预防和医疗保障工作,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社区卫生服务,居民健康体检是为了适应居民健康需求的增高,促使医学模式的转变,进行三级预防的需要。
健康检查工作情况
体检人数及人口学资料:2008年3~12月,共体检1677人,其中男339人,占体检人数的20.2%,女1338人,占体检人数79.8%。
年龄构成:0~7岁67人,占3.42%;8~14岁159人,占9.29%;15~35岁288人,占18.3%;36~60岁858人,占51.4%;60岁以上305人,占17.59%。
患病情况:双眼视力在0.8以下(近视)者856人占51%,高血压患者为143人,其中Ⅰ期高血压96人,Ⅱ期高血压47人占8.53%。胆道疾病136人,其中胆囊炎120人,胆总管扩张11人,混合回声5人占8.11%。风湿类疾病127人,占7.6人%。脂肪肝114占6.8%人。糖尿病86人,均为2型糖尿病占5.12%。慢性肺部疾病74人占4.41%。乙肝表面抗原阳性36人占2.15%。心脑血管病人28人占1.66%。骨质生26人占1.55%。慢性中耳炎18人,肝血管瘤13人,轻中度贫12人,尿检测异常10人。B超检查;腹腔积液8人,肾结石7人,肝癌4人,红绿色弱3人,支气管哮喘2人,白内障1人,系统性红斑狼疮1人,智障(脑瘫)1人,其他占4.77%。
对发现疾病的分析,评估和干预措施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体检;慢性病;预防措施
在全世界范围内,慢性病是除最贫穷发展中国家外其他国家的主要疾病负担,是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3亿高血压患者(去医院检查而知道的);心血管患者1995年 约为1500万人;脑血管患者900多万人;糖尿患者 1995年约1500万,1997年3500万;恶性肿瘤每年新发160万人,当年死亡20万。病毒1.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心身压力综合症(亚健康)等慢性疾病普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淮安市钵池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为水渡口街道,总人口21708例,60岁以上2664例,2013年我院安排为60岁以上老人共700例进行了体检。体检项目:身高、体重、腰围,体格检查。腹部B超肝胆脾肾,心电图、胸透、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
1.2方法对社区700例老年人进行身高、体重、腰围,体格检查,并免费为他们测量血糖、血脂、血压,以及血常规、肝功能的检验。
2结果
根据体检结果总结发现,在这700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患有慢性高血压并的老人有316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85例,体检前不知道自己有异常的老年人有299例,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者有99例。患有冠心病的患者22例,患有高血压伴有糖尿病的患者18例,患有高血压并伴有冠心病的患者6例。说明当前社区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情况十分普遍。
3社区老年慢性病预防措施
3.1社会的关注和宏观调控
3.1.1当地卫生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老年人患病的特点与普遍的危险因素制定慢性病的卫生策略,对整个慢性病的患病区域进行卫生规划,合理的分配有关慢性病的卫生资源人才,积极推进全人群与高危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的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有关慢性病的卫生和监督政策。
3.1.2卫生主管部门必须加强老年人慢性病信息管理。加强对老年人慢性病的信息的收集,加工、储存及维护,随时使老年人慢性病的信息保持最新状态,随时供有关部门使用,以支持卫生部门及时取针对性的管理活动和制定相应的政策。
3.1.3卫生主管部门应该加强老年人慢性病专项资金投入及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很多社区卫生主管部门的专项资金投入太少,无法缓解老年人的经济负担,造成老年人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其投入专项资金应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结合,同时拓宽慢性病的筹资方式,积极发动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并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建设有助于减径和防治老年人慢性病的一些基础的娱乐设施,体育锻炼设施和活动场所。
3.2社区的医护人员自我管理与完善
3.2.1社区的医护人员要通过自身的学习,积极参加医学学历教育,使医护人员在依法取得各种医师资格的同时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积极参加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增强自己的医疗专业的素质,特别是加强老年人慢性病方面知识的学习。
3.2.2在平时的生活中主动向社区的老年人进行健康宣教,尤其是患病老年人宣传喝酒吸烟等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对身体的影响,平时加强与老百姓的互动,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老年人的慢性病的意识和认知。
3.2.3加强对患病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消除焦虑,与他们进行良好的心理沟通,做好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树立战胜慢性病的信心,在治病和护理的过程中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合理安排病房,诊断、开药。
3.3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的自我管理
3.3.1当地患病老年人要认识慢性病的普遍的危险因素,针对这些普遍的危险因素进行健康行为的培养,对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吸烟、喝酒、饮食、睡眠等)进行纠正。同时自己主动进行对慢性病知识的了解,主动去获得慢性病的认识,积极的去进行与医生进行交流,正确认识自己患的慢性病,要时常进行慢性病的全面体检。对自己患有的慢性病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要主动去治疗疾病,不要拖延。同时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让自己保护乐观积极的心态,去轻松开心的过完每一天。
3.3.2加强体育锻炼,消除体力劳动就等于体育锻炼的错误思想,老年人可以通过给自己制定一个体育锻炼的计划表,保持每天自己的锻炼的强度,从而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达到一个健康的状态。
3.3.3患病的老年人要与老伴、子女、邻居、医生等保持积极的沟通,.让别人知道你的慢性病的情况,从而得到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减轻自己和家人的心理负担。
3.3.4由于患病的老年人需要长期的服药,因此老年人每天必须按时服药,遵循医生的医嘱服药,同时不要乱用药物,避免药物过敏症和药物副作用的出现。
3.4建立老年人慢性病的三级预防体系
3.4.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慢性病尚未发生时针对普遍危险因素采取措施,在上述研究中本人已经分析了当地患病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危险因素,因此慢性病的一级预防的目的就是消除当地这些慢性病的普遍危险因素,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其具体内容为:①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进行健康行为的培养,对不良生活行为(吸烟、酗酒等)进行纠正,普及科学营养膳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积极改善睡眠质量。②认识和收集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和慢性病的知识,认识到积极进行慢性病预防与治疗的重要性。
3.4.2二级预防亦称发病前期的预防,二级预防的核心是早期诊断,而早期诊断的基础是早期发现。而做好老年人的二级预防需要:①向群众宣传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和有病早治疗的好处;②提高医务人员对老年人慢性病"三早"的业务水平;③开发适宜老年人慢性病筛查的检测技术。④老你人在平时也要进行必要的慢性病的体检,积极就医。
3.4.3三级预防是疾病的临床期阶段,为了减少慢性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的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慢性病三级预防一般由住院治疗和家庭康复两个阶段组成,住院治疗的目的在于积极治疗慢性病、促进康复,防治病情恶化,减少合并症,防治伤残,争取患病者不残。
参考文献:
[1]王丽.延边地区老年人健康素养和健康状况的现况调查研究[D].延边大学,2013.
1 临床资料的收集
收集资料是开展慢性病管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我中心采取:(1)通过乡村医生对管辖范围内25岁以上的常住村民发放普查体检通知单,在规定的时间内来村卫生室进行普查体检。(2)社区服务中心组织一批有经验的临床医护人员对村民进行健康体检。(3)对外出打工的流动村民。也由乡村医生通过其家属通知他们到当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4)个体自我检查。2009年我中心对全乡镇10个行政村普查了12 909人。占在家村民25岁以上常住总人口的80%左右。其中60岁以上3391人,占体检人数的26.27%,40~60岁的有6389人,占体检人数的49.49%。体检结果显示。高血压2687人。占体检人数的20.81%。高血糖的702人,占体检人数的5.44%。还查出高血脂487人,胆囊疾病(结石、息肉、炎症)脂肪肝1251人,另发现胆囊癌2例,肝癌3例等。通过体检及后期结果统计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病人比例高,可能与以前没有开展疾病普查及慢性病防治管理:没有普及健康教育;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如高钠饮食、高糖饮食、高脂肪饮食、吸烟、饮酒、生活不规律;对还没有出现严重临床症状和并发症的慢性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治疗或不正规的治疗;许多病人没有健康意识和慢性病早期症状的知识,不去医院体检,普查时才发现。
2 开展健康评估工作
收集了全镇居民基本健康资料后,组织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对筛选出来的慢性病病人再进行全面体检,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疾病危险因素。根据个人情况,进行个体具体指导。评估工作要求如下:诊断疾病。首先确认疾病所处阶段,如高血压病人现在是处在一期,还是二、三期阶段。糖尿病病人分型和是否有并发症出现,兼症与疾病的关系:建立文字病历和电子档案管理;分类治疗;健康教育。
3 分级预防管理
3.1 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即无病防病,是针对疾病“易感期”采取的措施。疾病易感期指的是有致病因子存在但疾病尚未发生,此阶段预防措施将消除致病因素,使身体状况逆转。恢复健康。具体措施:健康教育、高危人群保护、改善生活方式等。健康教育:每一年2~4次的健康宣教,发放健康资料(例如:紧张或过多食盐易发生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以及肥胖病人易患糖尿病等。长期吸烟是肺癌和慢阻肺的危险因素,长期饮酒可致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高血压、高血脂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家庭因素、气候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均可引发疾病或使慢性病发作和加重等)由镇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生和村级医生共同工作,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懂得健康行为对健康的重要作用。高危人群保护:同时将对进入项目的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进行生活行为方式干预,包括指导饮食、定期体检。改善生活方式:慢性病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长期积累逐步形成的疾病。要治疗慢性病没有快速的良方。只能通过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从每一个细节做好,才能逐步降低发病率。
3.2 二级预防 即有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患者已有病理变化,但尚未出现有确诊意义的临床症状。应对疾病进行治疗,为取得较好的预后创造条件。具体措施:首先将筛选出来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的资料全部建立书面档案和电子档案,详细记录包括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单位、职业、身份证,住址和联系方式;疾病诊断依据;通过体检调查,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掌握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对每例慢性病患者应详细记录慢性病的诊断结果。如:何时何院诊断何疾病,记录诊断依据,包括重要的辅助检查诊断依据、治疗结果、上级医院医生指导意见:引发健康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饮食结构、精神压力、居住环境和性格等:家族史,有血缘关系的其他成员健康状况纳入慢性病管理库,用条形码,以便资料共享。通过以上措施,对慢性病病人进行系统管理。
二级预防将是社区服务中心的重点。每月开展4~5个慢性病管治日(就如同社区服务中心开展3次旬门诊或4~5次的周门诊计划免疫接种日一样)进行集中管治。对病情比较严重的,和已纳入管治的病人,来复查间隔时间应相应缩短,1~2周复查1次。对病情稳定的,间隔时间可以稍长一些。慢性病门诊日,慢性病人来社区服务中心复查,医生详细询问用药后的情况,结合检查和辅助检查情况。制定接下来的治疗方案及用药注意事项:明确下一次复诊日。对于三期高血压急性发作期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要及时收治人院或转入上级医院治疗。待病情稳定好转后,可回社区医院进行三级预防。
3.3 三级预防 该级预防又称为临床预防,即疾病防残,是疾病的“临床期”实施的措施。此期病人已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经过规范治疗可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对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及严重并发症应及时住院或转上级医院治疗,尽快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并发症。待病情稳定好转,可回社区医院进行三级预防,进行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指导。另外保健医生需指导家属帮助病人进行功能训练。以前对慢性病防治的管理,有些地方基本上是医护人员上门服务,这虽然方便病人,但很难将全镇几千慢性病病人长期管理起来,一来医护人员人力有限。二是无法及时进行辅助检查,不利于慢性病人的正规治疗和管理。现在把全乡慢性病病人集中分开在4~5次来医院管治有以下优点:大大提高了社区医院的工作效率:对需要辅助检查的,可以及时辅助检查,调整治疗方案;对三期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可以请上级临床医生会诊;更有利于慢性病的系统管理,信息化管理。
4 讨论
[关键词] 糖尿病;预防;目的;血糖
糖尿病是一种具有多发性、高危性、终身性和全球性,且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慢性疾病,它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分泌不足而引起的慢性代谢障碍综合症,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居世界前列,如何积极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及期并发症,是当前医学界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以控制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趋势,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为目标。明确提出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我们要掌握其精髓,构筑三道防线,做好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和控制
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是针对易感人群和有潜在表现的人群,最大限度的减少发生率。糖尿病的发生跟后天性的环境和生活因素有莫大的关系,预防糖尿病的最好方法是注重饮食平衡、加强锻炼,控制体重,应通过健康教育和宣传手段,如宣传糖尿病的症状、体征、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危险因素和防治知识,提高人们对糖尿病防治的认识。一个支持健康的社会的社会环境,才能减少对糖尿病认知不当所引起的发病和死亡。
1.1筛查高危人群。
如年龄超过40岁、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有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变者、年龄超过30岁的妊娠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生育过1000g以上超大婴儿者、超重和肥胖者、久坐久站的人群等。应加强筛查,迟早检出糖尿病患者,以实现糖尿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1.2建立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的运行机制。
把糖尿病防治由综合医院为主的卫生服务的模式转化为综合医院与社区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模式,二者明确分工,互相配合,根据患者病情稳定程度,及并发症情况进行社区和医院一体化的规范化治疗和管理。
1.3预防策略。
树立正确的进食观,低糖、低盐、低脂、高颖维、高维生素的坦然均衡饮食;控制体重,增加运动量,一般饭后1小时后运动为最佳;戒烟和少饮酒,杜绝不良生活习惯;加强教育,全社会普及糖尿病知识,并提高糖尿病医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对中老年人定期体检,除常规空腹血糖外,餐后2小时还要进行血糖测定;避免或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积极发现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妊娠时有糖代谢异常者,应积极采取饮食控制、血糖监测和用胰岛素治疗等防治措施;通过以上预防措施,能有效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
2.二级预防和控制
糖尿病二级预防的目的是筛选发现无症状的糖尿病及糖耐量减低者,找出早期干预治疗的最佳方案,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危险。
2.1筛选高危人群。
如年龄超过50岁以上者,患有2型糖尿病的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甘油三酯者,生育过巨大婴儿者,有妊娠期糖耐异常者。对高危人群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一旦确诊为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应即刻治疗。其中,糖耐量减低是由正常过渡到糖尿病的阶段,如果治疗得当,可恢复正常。如果治疗不当,则会发展为糖尿病。
2.2定期检测血糖。
特别是中老年人和肥胖者,应把血糖测量列入常规的体检项目,定期测定,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争取早期治疗的宝贵时间。如有皮肤感觉异常、视力不佳、多尿、减退、白内障等症状者,更应仔细鉴别,尽早诊断。此外,还要定期测定血压、血脂、心电图等,这些都是控制血糖的间接指标。
2.3在地区、机关单位、大型企业和县、镇等医疗单建立防治网,进行人群调查,筛选,有组织,有秩序的进行防治。
3.三级预防和控制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目的是预防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感染和低血糖等;以及积极防治和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关键是对已确诊的病人通过定期检查、综合疗法预防和延缓其并发症的发生,明确有无视网膜病变和肾病等微血管病变,以及有无冠心病、脑卒中、间歇性跛行、脑供血不足、足坏疽等大血管病变。
3.1积极控制并尽量消除引起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基础是控制高血糖,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同时还要控制肥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戒烟酒、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力活动等;并合理使用降血压药物,有效控制血压血脂;控制体重;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法,定期检查。
3.2建立互相信任的良好医患关系。
医生要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使之能够处理常见的糖尿病及期相关问题;患者要学习和应用糖尿病及其相关疾病的医疗、护理和保健知识。早期并发症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治疗甚至消除的,但中、晚期疗效不佳,早期发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能使病人长期过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4.结论
今年糖尿病日的口号是“应对糖尿病,要立即行动”,除了政府、综合医院、社区和卫生院等主导作用和治疗,更需要每一个人的自律和配合。防重于治。目前,2型糖尿病发病率占90%-95%,糖尿病高危人群(称糖耐量减低,IGT)向2型糖尿病发展速度很快,而且年龄日趋年轻化。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预防2型糖尿病哪些因素是必需早期给予关注,哪些因素是可以预防控制的。据统计,体力活动减少及能量摄入增多而致肥胖,以及肥胖病是2型粮尿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因此,坚持“三多三早”,多懂一点糖尿病的知识,多运动一点,多注意合理饮食;早发现血糖是否正常,早诊断是否是糖尿病,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做好三级预防,能有效控制糖尿病患病的上升趋势,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静思之.糖尿病防治一本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糖尿病(DM)是一种由多种环境和遗传因素联合作用而导致的高血糖状态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DM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现在已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我院将所辖社区居民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规范化系统。针对本社区的特点,对中老年糖尿病病人,进行社区干预,开展三级预防,综合防治等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DM的危险因素
1.1 遗传因素:多数学者认为DM属多基因――多因子遗传性疾病,具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
1.2 肥胖:无论从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角度,还是从基础研究的角度来看,肥胖和DM都存在着密切关系。有资料统计,大腰围人群(男性≥90 cm,女性≥80 cm)中老年DM患病率比小腰围人群(男性<90 cm,女性<80 cm)高2倍[1]。
1.3 饮食因素:研究表明总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对DM发生具有保护性作用。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和某些不饱和脂肪酸的高水平摄入为该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2.4 体力活动少:国内外随访研究发现,体力活动和DM发生呈负相关,是该病保护性因素之一。陈金钰[2]研究表明,运动训练有助于增加肌肉内葡萄糖摄取,降低组织胰岛素抵抗。
2.5 社会经济状况:中老年DM发病率与社会经济状况呈正相关。发达国家中老年DM患病率比发展中国家高,在不发达国家,富人的DM患病率比穷人高。
2.6 高血压:高血压与老年DM呈强关联,据WHO报道DM病人高血压者20%~40%,高血压不仅是DM的并发症,还是DM发生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
2.7 其他:妊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生活事件、衰老、药物、退休等因素也可能与中老年DM有关[3]。中老年DM大多数是在基因遗传基础上,各种后天环境因素共同累积的结果。
2 DM的防治策略
DM是终身性疾病,不可治愈,但可预防和控制。一级预防:通过整合策略,对普通人群和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控制DM危险因素。中老年DM一级预防应摆在优先地位,将其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二级预防:及早对中老年DM患者进行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改变疾病的进程,延长部分恢复期。三级预防:实施干预措施以防止中老年DM的主要并发症及残疾。中老年DM的综合防治包括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健康教育,这五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方可协同作用,增强效果;此外还包括戒烟、控制体重、控制血压、调节血脂、心理健康以及提高依从性等。
3 DM的社区干预形式及措施
3.1 形式: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规范化系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宣传板报、宣传栏、发放健康手册、观看电视录像、体检、咨询、监测血糖、监测尿糖等,成立糖尿病之友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
3.2 措施
3.2.1 健康教育:中老年DM预防主要是病因预防,最重要的措施是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以改变不良的行为及生活方式;同时应对中老年DM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3.2.2 肥胖者控制体重:老年肥胖者减轻体重、减少腹部脂肪能减少DM的发生。肥胖者少吃含糖多和脂肪多的食物,多吃含纤维素和维生素多的蔬菜和水果,防止能量过分撤取,保持正常体重。
3.2.3 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老年人经常参加适量活动,如散步、太极拳、跳舞、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操等(以饭后1~2小时为宜,运动时间20~30分钟)或做家务劳动可降低血糖,减少脂肪堆积,增强心血管的功能,从而预防老年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3.2.4 提倡合理膳食,优化饮食结构:老年人应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能量的过分摄取,保证合理的营养。严格控制糖、盐、酒及胆固醇摄入,如:动物肝、心、肺、肾、蛋黄、肥肉、鱼子等;多食蔬菜、纤维素和矿物质;三餐食物要均匀搭配,主食以米、面及适量的杂食为主;蛋白质以大豆及豆制品为宜,不含胆固醇,可起到降脂作用;提倡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膳食结构,碳水化合物可占总热量的50%~60%,脂肪占总热量的30%以下。按1/5、2 /5、2/ 5的比例分配三餐,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饮食,并要定时定量,尽可能做到个体化治疗。
3.2.5 健康及科学的生活方式:老年人宜提倡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
3.2.6 药物干预:药物干预预防DM的临床试验涉及有二甲双胍、阿卡波糖。胰岛素增敏剂、奥利司他和格列齐特等,国内外的研究都证明药物干预预防DM是有效的,但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干预、心理干预等非药物干预的疗效日益突出[4]。
3.2.7 避免服用损伤糖耐量的药物:老年人体质弱,患病比较多,在治疗时应首选作用比较温和、不良反应少、不损伤糖耐量的药物。
3.3 高危人群筛查:对中老年人从病因上预防DM可能为时已晚,因此必须实施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高危人群包括:(1)年龄>40岁;(2)有DM家族史;(3)肥胖;(4)曾患妊娠糖尿病;(5)曾娩出过体重> 4 500 g巨大儿的妇女。DM筛查不仅要检出隐性患者、未被注意的显性患者,还要检出糖耐量降低者。
3.4 加强老年人群的血糖和尿糖检测:为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必须加强对老年人血糖、尿糖检测,尽可能控制和纠正患者的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以及吸烟等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已确诊者尤其须定期检查心血管、肾、眼底及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通过对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干预,采取控制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的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DM综合防治等措施,提高社区居民的防治依从性,减少了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史晓红,扬 泽.北京市2型糖尿病高危年龄人群危险因素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4.
[2] 陈金钰.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行为和自我功效[J].现代护理,2002,8:801.
[3] 孙纪新,朱俊卿,张建新,等.河北省成年居民糖尿病患病及防治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801.
[Abstrac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s a common disease with a high rate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The harm to the peopl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an be reduced through effective nursing way. And the three level prevention nursing mode in Newman systems model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 to help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o promote health.We review the three grade prevention model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nursing combined with literature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clinical guida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Newman system model in the nursing care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Key words] Newman system model; Coronary heart disease; Nursing care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健康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成为现代人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疯长趋势,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水平,将纽曼系统模式与冠心病患者护理有机结合,可为冠心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全面的护理方式。现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该理论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1 纽曼健康系统模式
纽曼健康系统模式是1970年由美国护理专家贝蒂?纽曼提出的。该理论是围绕压力与系统而组成的,是一个综合的、以开放系统为基础的护理概念性框架。它是基于人类保护需求以及缓解压力的广域理论,因其抽象而普遍,被广泛应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每个个体都会受到各种已知的未知的压力源侵犯,其能够依次打破人体的弹性防线、正常防线、抵抗防线,最后侵犯到纽曼系统模式的核心――人,打破人体系统的稳态,引起疾病甚至死亡。
2 纽曼系统模式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
2.1 冠心病一级预防及护理
在纽曼健康系统模式里,一级预防就是预防压力源入侵破坏弹性防线,缓冲和保护正常防线。当怀疑或发现压力源确实存在而压力尚未开始发生时,开始一级预防,即所谓的病因预防。冠心病作为慢性疾病一大巨头深深地侵蚀着人类的健康。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工作应该从源头抓起,做到未病先防,把疾病扼杀在摇篮里。不良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良情绪等都是导致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大部分患者都相信戒烟限酒等良好的生活方式能促进健康,防止病情恶化,可很少人能做到健康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这就需要护理人员的有效干预,帮助患者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在报道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等影响的文献中,都体现了一级预防对冠心病防治的重大意义。戒烟是降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必要环节,德西亚[1]研究表明在戒烟两年后冠心病事件发生的相对风险显著降低。瑞典一项研究[2]也表明,心肌梗死后停止使用烟草用品可使患者死亡率减半,故应鼓励心梗患者戒烟。适量饮酒对心血管有显著保护作用,建议每日饮酒量小于40 g酒精,高于此量会因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和脑卒中发生率增加而导致死亡率的增加[3]。Ghanbari等[4]对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的营养状态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肉的种类和茶的种类是预测冠心病最重要的营养因素,肥肉、红茶等是冠心病发生的不良因素。在幼儿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预防早期的冠心病。研究[5-7]证实与认知/情感症状相比,躯体/情感症状对心脏病患者健康状况更有预测性,包括对死亡率的预测。
2.2 冠心病二级预防及护理
当患者出现冠心病的一系列症状及并发症时,身体正常防线被压力源打破,此时应该进行有效的二级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增强抵抗线,减轻和消除压力反应、恢复个体稳定性。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是指对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采取及时有效措施进行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恶化。
冠心病二级预防模式主要有药物干预和生活方式干预两种,而干预的主要方式是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May等[8]进行的一项荟萃分析表明,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是心脏康复的重要内容。而每个患者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都存在自身的特异性,所以要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需要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这样才能促进冠心病患者知、信、行的统一,调动患者对危险因素控制的主动性[9]。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主要有入院指导和出院宣教,除此之外还有电话随访、家庭探访、病友交流会、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多媒体工具也被应用到健康教育的工作中,如为冠心病患者提供视频-音频节目[10],为高脂血症患者提供网络课程[11]等。最近,韩国研究者[12]研发了智能手机应用软件“Strong heart”,并探讨了其在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该软件是根据护理程序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开发的,通过对30例冠心病患者应用该软件的满意度评价,发现该类软件可吸引患者自我管理的兴趣,患者还可随时随地应用该软件学习冠心病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冠心病患者大部分时间都在院外,不能完全依赖于医护人员的帮助,学会自我管理对于他们很有必要。但是,目前国内外并没有行之有效的自我管理模式。Janey等[13]以自我效能、扎根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设计了一个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三步法并评价了这种新的冠心病健康教育手册。12个月的评价数据表明,该手册提供了实用的健康信息,加强了特殊行为的自我管理,制止了增加疾病风险的健康行为。国内学者[14]发现我国目前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较低,严重影响生命质量。虽然他们为探讨出适宜的自我管理模式付出不少心血,但冠心病自我管理在临床应用上并未达成一致。由此可见探索出适合我国医疗模式的自我管理模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迫在眉睫。
冠心病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时就要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目前比较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PCI因其创伤小、安全、治疗效果好、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受到广大临床工作者和患者的亲睐。而PCI术护理对疾病的恢复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术前,除了常规的禁食禁饮、备皮、术前Allen外,还应做好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患者因担心手术风险、预后、费用等问题会产生焦虑、恐惧、不确定等心理,宋长爱等[15]对冠心病住院患者PCI治疗接受程度进行了调查,发现有29.87%的患者拒绝PCI治疗,接受PCI组与拒绝PCI组在焦虑程度和对冠心病相关知识掌握上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冠心病患者对PCI认知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Jin等[16]认为焦虑抑郁是PCI术后12个月心脏事件再发生的预测因子。术前应全面评估患者需求,了解患者的家庭经济状态、术后服药依从性,向患者详细讲述PCI术的相关知识,缓解患者不安情绪,减少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PCI术后,护理人员应密切观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心电图变化、穿刺处伤口是否渗血出血、凝血功能变化等,同时要注意预防和护理术后出血、血肿、桡动脉闭塞、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并发症。
2.3 冠心病三级预防及护理
经过积极的二级预防措施后,患者身体达到一定程度的稳态,为了进一步维持个体稳定性、防止心脏事件复发,此时应进行冠心病三级预防措施。三级预防一般在院外进行,需要患者与社区医护人员的积极配合。金建芬等[17]探讨了规范化院外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也发现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减少死亡事件的发生。冠心病患者的三级预防内容主要有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坚持正确服药、学会病情自我监测、定期复查等。理想的心血管健康包括4项健康行为:不吸烟、充分的运动、健康的饮食模式和适当的能量平衡(表现为正常的体重),3项健康因素:理想的总胆固醇、血压、快速血糖(不服药时),共7项指标[18]。患者应该明确这7项指标,并在出院后贯彻实施。但是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差,其他健康行为也不能一一遵行。循证护理[19]、延续性护理[20]、动机性访谈[21]等方式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的遵医行为,为冠心病的三级预防保驾护航。
心脏康复(cardiac rehabilitation,CR)也是冠心病三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CR项目包括运动训练、健康教育、心理社会支持以及职业康复4个部分。Williams等[22]证明CR能减少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与致死率,而且其在临床应用是目前心血管临床实践指南Ⅰ 类推荐。尽管CR计划有许多优点,但是冠心病患者的参与率在美国和欧洲仅有30%~50%,在以色列的中心区域仅有14%~20%,在外围地区更少[23-24]。国人对CR认知以及社会支持度都不足以支持冠心病患者参与CR,所以我国的CR迟迟得不到发展。我们应该努力建立健全的CR机制,培养CR相关工作人员,提高冠心病患者对疾病认知,让患者早日受益于CR。
3 小结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心血管疾病问题将日益突出。目前冠心病已是我国居于首位的致死性和致残性疾病,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各类心血管病及糖尿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了同期GDP增长速度(8.95%)。为此,记者采访了同济大学医学院心血管中心主任梁雨露博士。
[专家简介]
梁雨露博士,同济大学医学院心血管中心主任、同济大学肺科医院心脏科主任、睡眠呼吸实验室主任,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澳大利亚新西兰医学会会员,曾获得1999年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心血管年会最高奖。
记者:冠心病的发生是否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多?
梁医师:这相对而言是对的。不少研究资料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20~29岁为42.9%;40~49岁为63.7%;60~69岁为87.09%;超过70岁接近100%。这说明40岁以上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较多,老年人就更多了。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饮食结构的变化和生活压力的增加等等,导致冠心病发病和死亡成上升趋势,值得关注。
记者:冠心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是什么?
梁医师:目前尽管对冠心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但是通过多种研究,发现了一些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缺乏体力活动和肥胖等。另外,社会竞争造成了精神压力等也是危险因素之一。
记者:气候变化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梁医师:经过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气候变化可诱使冠心病病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气
候变化与冠心病发病诱因有三个:气温、日变差(相邻两天的日平均气温之差)与平均风速。持续低温容易发生冠心病,这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是据最新临床研究,暑天也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因为夏天燥热,气压低、湿度大,人体循环和代谢明显加快,心脏负担加重,易导致人体缺氧,心率加快,使人感到胸闷、气短。夏天气温高,人体大量出汗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往往使很多老人的身体难以负担,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记者:临床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梁医师:治疗冠心病是一项整体工作。
首先,明确诊断是前提。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而最好的方法是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它是一项风险极小、相对安全、几乎无痛苦的微创手术,而且目前是冠脉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其次,确定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兼顾其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确定比较周密的治疗方案。
再次,进行治疗。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不外乎几种。1.药物治疗。对冠心病病症比较轻微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同时,对于冠心病病症很严重,又做不了支架搭桥手术的患者,也可采取药物控制治疗为主。2.介入治疗。在介入治疗中,需要安装心脏支架的患者占绝大多数。还有旋磨、激光等治疗手段。3.外科手术。冠心病严重者可考虑进行外科搭桥手术。
记者:在逐渐形成一个预防控制冠心病大环境的同时,个人应该怎样预防呢?
梁医师:从个体而言,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首先是饮食。要限制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其次是活动。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和坚持体育锻炼的人,比长期坐着工作、缺乏体力活动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要低。
再次是控烟。有研究表明,在35~54岁死于冠心病的人群中,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多4~5倍。
另外是减压。应付精神压力,寻求各种途径来调解生活和精神上的压力。
最后是治病。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与冠心病有关的疾病,尽可能消除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
记者:对冠心病患者而言,是否也应采取预防措施?
梁医师:是的,控制冠心病的关键在于预防,对待冠心病要采取三级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个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危险因素,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消灭冠心病于萌芽状态。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引起血糖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
糖尿病的分型与诊断标准目前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4种类型,由于社区最常见的是2型糖尿病,所以我们着重介绍2型糖尿病的社区防治与公共卫生工作。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①有糖尿病症状伴有任何时间血糖≥11.1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 mmol/L;②如果无典型糖尿病症状,至少2次空腹血糖≥7.0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 mmol/L。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①遗传易感性;②体力活动减少及(或)能量摄入增多;③肥胖(总体脂增多或腹内体脂相对或者绝对增多);④胎儿及新生儿期营养不良;⑤中老年;⑥吸烟、药物及应激反应。
糖尿病的社区预防
一级预防 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包括在一般人群中宣传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如宣传糖尿病的定义、症状、体征、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危险因素,提倡健康的行为,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在重点人群中开展糖尿病筛查,一旦发现有糖耐量受损(IGT)或空腹血糖受损(IFG),应及早实行干预,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二级预防 糖尿病的二级预防就是对已经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主要是慢性并发症。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尽可能地控制好患者的血糖、血压、纠正血脂紊乱和肥胖、戒烟等导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并发症以及相关疾病的筛查,了解患者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有关的疾病或代谢紊乱,如高血压、血脂紊乱或心脑血管疾病等,以加强相关的治疗措施,全面达到治疗的目标。
三级预防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就是减少糖尿病的残废率和死亡率,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DCCT试验和UKPDS试验均已证实,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和残废率。通过有效治疗,慢性并发症的发展在早期是可以控制或逆转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也有些共同的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包括尽可能使血糖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控制好血压、血脂,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法,定期随访。
糖尿病的监测与治疗 对于社区的糖尿病病人需要定期进行监测,监测项目除了血糖外,还有糖化血红蛋白、血压、体重指数、血脂等项目。治疗应包括健康教育、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自我监测5个方面。
糖尿病社区防治的基本流程
准备工作,建立组织机构和社区动员:在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加强多部门的合作,建立社区糖尿病防治网络和管理队伍。在此基础上,在社区进行宣传和动员,取得社区居民的认可,创造良好的社区支持性环境。
制定社区防治工作计划,落实实施计划。
通过社区诊断,确定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患病人群等。
开展以高危人群干预为中心的综合预防。
通过机会筛查、重点人群筛查如>35岁居民免费测血糖、现场调查等找出社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对高危人群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非药物治疗,即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理、控制体重、减少食盐摄入量、注意补充钾和钙、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过量饮酒,同时要适量运动、不吸烟等。对筛查中发现的糖尿病病人则纳入规范化病人管理。
开展以规范管理糖尿病患者为中心的系统管理。管理中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综合干预。
以上内容可总结为以下的流程图。见图1。
社区常见慢性病的筛查
筛查是应用快速测试、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等方法主动从外表健康的人群中早期发现未被识别的可疑病人或高危个体的一项预防措施。
筛查的分类与方法社区筛查的疾病应是当地人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可及时发现某病的高危人群,以减缓发病。按筛查对象的范围分为整体筛查和选择性筛查。目前社区常用后者,选择性筛查是将重点集中在高危人群组(如筛查慢性疾病选择>40岁的人群),最大限度地发现那些无临床症状的病例。
确定筛查的疾病和高危因素首先根据社区诊断的资料确定需要进行筛查的疾病,在根据筛查的疾病种类确定相应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比如具有以下≥1项的危险因素者,即可视为高血压高危人群:①收缩压介于120~139 mm Hg之间或舒张压介于80~89 mm Hg之间;②超重或肥胖(BMI≥24);③高血压家族史;④长期过量饮酒;⑤长期膳食高盐。
筛查的记录和分析 对所有筛查人员的资料进行记录,做好在计算机上建立数据库,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指导社区干预工作的开展。
附:社区高血压的筛查与社区防治举例
陈女士,是一名退休养老人员,今年64岁,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医院的心内科病房,她因为冠心病、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等,需要做心脏支架手术治疗。
病历如下:1996年因为无名的关节红肿,到医院检查发现空腹血糖高达25毫摩尔/每升,诊断为“2型糖尿病”;不愿意吃西药的她,用中药综合治疗半年,效果不理想,血糖仅下降至15毫摩尔/每升左右就不再往下走了,改服“拜糖平”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她认为,有了医生开的药,吃就行了,既不控制饮食,也不运动,更不定期检查,就这样,稀里糊涂的10年过去了。直到2006年底因突贫心前区疼痛,到医院抢救时,化验空腹血糖超过了20毫摩尔/每升,急诊收住院,开始注射上了胰岛素治疗,出院后剂量一直未调整,空腹血糖一般维持在9~15毫摩尔/每升,未化验过餐后两小时血糖,不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后来连空腹血糖也不检查了,就那么盲目地打着针,饭量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胖,越来越不爱动,不是这里疼就是那里痒,感觉舒服的时间不多。直到2009年9月份,因心前区不适伴左侧后背疼痛,到安贞医院急诊住院,空腹血糖15毫摩尔/每升,冠状动脉造影发现一支堵塞70%,强行控制血糖后安置支架2枚,心脏血运恢复正常。
指标分析
1 空腹血糖异常,持续在10毫摩尔/每升以上,虽然一直在用药,但没有做必要的监测,未化验过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十几年来在盲目治疗。
2 肥胖:体重指数为29 41千克/平方米。
3 饮食控制不佳。
4 运动及锻炼低水平。
5 缺乏防治糖尿病基本科普知识
6 确定糖尿病诊断后10年,出现心脏并发症――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置入支架两枚。
以上6点说明,控制糖尿病的“五驾马车”,即健康教育、平衡膳食、合理运动、正确用药和血糖监测,陈女士一条也没有做到,患病第十年出现心脏并发症。只有“五驾马车”齐驱才能控制血糖,防止冠状动脉再堵塞,延缓糖尿病其它并发症发生,做好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健康诊断
陈女士处于糖尿病控制不良状态,并发症高发期,缺乏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相关保健知识,以为只要坚持用药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不懂得药物治疗只是控制糖尿病的一部分,定期监测是指导安全用药的前提,合理饮食降低血糖必不可少,有氧运动可以增加消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心肺功能锻炼心血管功能。当前急需要做的是健康教育,减轻体重是降低血糖的关键,需要设计一个全方位的健康促进计划,做好糖尿病的第三级预防。
健康加油站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不能发挥正常作用而引起的糖、脂质及蛋白质代谢紊乱,严格地说,糖尿病不是一种病,而是多种疾病的总称。严重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等急性并发症,且易合并多重感染。如果血糖控制不达标,随着病程的延长,一般5~10年可出现眼、肾、神经、血管、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若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则可发生心肌梗死、脑中风、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截肢等并发症而致死、致残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至少两次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毫摩尔/每升或非空腹时间的血糖大于(等于)11.1毫摩尔/每升可确诊。200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69届科学年会上,将糖化血红蛋白大于(等于)6.5%列入“诊断金标准”。
糖耐量受损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在6.2~7.0毫摩尔/每升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7.8毫摩尔/每升,但未达到11.1毫摩尔/每升称为糖耐量受损。
糖尿病是可防可控的,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控,缺一不可。
糖尿病患者要做好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称为病因预防,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第二级预防,称“三早”预防,三早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第三级预防,称康复治疗,是对疾病进入后期阶段的预防措施,此时机体对疾病已失去调节代偿能力,将出现伤残或死亡的结局。此时应采取对症治疗,减少痛苦延长生命,并实施各种康复工作,力求病而不残,残而不废,促进康复。
健康处方
根据陈女士的生活方式和膳食日记调查,制定了四步同行计划:
一、健康教育计划
每月随访时,由浅入深地讲述二型糖尿病形成的原因、诱发因素、疾病发展经过、血糖控制不达标的危害,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致残性,让她明白疾病的严重后果和可怕性,又为如何控制血糖支招,增加了战胜疾病的信心,越是深入地了解糖尿病,控制它、阻止它的把握就越大。
二、定期监测计划
每月上门化验空腹血糖一次,每季度联系好医院去做中期体检一次,包括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肾功能、心电图和尿常规等相关检查,为计划调整提供依据,做到有的放矢,改善看得见,直观指标降低是对陈女士最大的鼓励。
三、平衡饮食计划
陈女士对饮食健康的体会非常多什么都”懂”,只要是好的,有益健康的食品统统来者不拒,多多益善,这也是体重“步步高”的结果。
她和所有肥胖的人一样存在着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他(她)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一个:总热量摄入过高
通过膳食日记分析发现:
1 每天热量摄八很高,超过实际所需量的59~75%;
2 每天摄入油脂量过多,超过实际所需量的一倍左右;
3 三餐结构不合理,早餐的摄入比例较高,
4 每天用海碗喝稠粥,主食摄入过高;
5 蔬菜种类偏少:
6 豆奶类摄入量过多。
个性化的膳食建议
针对陈女士当前的饮食情况,建议她逐步减少热量,控制体重,更好的调节血糖、血脂,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制定了三步调整方案(待第一步调整方案完成,再依次进行第二、第三步),最终将膳食总热量控制在1625千卡之内。
四、有氧运动计划
陈女士的特殊情况,制定计划上增加了很多难点,冠心病支架置八术后需要休息,糖尿病血糖居高不下不运动不行,减轻体重单靠饮食控制不增加消耗是达不到效果的,矛盾重重,如何运动,把握什么样的量是关键。同样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制定合适的计划,先从每日散步(慢步)开始,每次1.5公里,每10分钟0.5~0.7公里,感到疲劳可随时休息,心率控制在90次/每分之内。适应一个月后感觉良好,针对她的柔韧度差,增加了项目,手把手指导做保健操:准备动作――旋肩、转体、压腿+甩手踮脚50次+抻拉上肢+“10点10分”操+上下肢经络拍打,根据自身感觉,逐渐增加次数。
关键词:高血压;一级预防;慢性病;健康教育
众所周知,高血压病是老年人常见、多发、分布广泛的慢性疾病。我国高血压病患者已超过一亿,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也是老年人致死致残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l% ,并将以年均3%速度增加。据预测,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将达到2.48亿,约占总人口的17.2%。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要净增1亿。之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50年前后提升到30%以上,进入重度老龄化[1]。观察、统计我科病房患者,发现其大多数是中老年人,以高血压病Ⅱ、Ⅲ期患者多见。多年与患者沟通了解到有近50%的患者入院前不知自己患有高血压病,即便有25%的患者知道自己患有此病,但却未能坚持正确治疗。
1 一级预防定义与重要性
随着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在GDP中的比重也会快速提高。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岁以上老年人比重从7%升到14%所经历的时间,法国115年,瑞典85年,美国68年,而中国大约只要27年[2]。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导致今后几十年仍可能是医疗费用猛涨的时期[3]。虽然国家医疗费用的投入越来越大,但所承担的比例仍不到17%,这意味着绝大部分费用由患者家庭来承担,使得人们无时不刻都感觉看病难,内心深处排斥医院、医患关系紧张。怎样改变人们的思想,除了加大国家投入,更好的控制医药费方法莫过于病前预防和小病及时医治,确保人们的身心健康。
无病就是健康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成为传统的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新的健康观强调三维健康,即实施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目的是防止疾病和意外伤害的发生;第二级预防:即发病前期和发病早期预防;第三级预防:即对已病者进行康复治疗(生物、心理和社会)目的是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避免因病致残或使残病者残而不废[4]。高血压的一级预防:是指对存在有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但尚未发生高血压的人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发生高血压的因素,以减少发病率。
2 一级预防的应对措施
2.1提高知晓率 近年来,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已有很大提高,相应的诊断和治疗也在不断进步,但它至今仍是心脑血管发病致残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最近我国抽样调查平均年龄为35.74岁的高血压患者资料显示,知晓率为44.7%,治疗率为28.2%,控制率(
对于一个社区,可以通过建立家庭健康档案了解其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个体问题制定具体健康教育处方,并印刷成册,发放到居民手中。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如反映多的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突发性疾病),不定期的进行专题健康讲座。充分发挥社区健康教育栏的作用,对重要的健康知识采取反复循环宣传,加深居民的理解和认识。
笔者对自己所在社区进行调查得到:人们获取健康信息主要通过网络、报纸和电视。这与健康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已成为新的趋势。目前,传统的健康教育宣传手段如小册子、折页、宣传栏在居民获取健康知识方面所起作用较小,这可能与其覆盖面不够广、相对大众传媒形式单调有一定关系。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全面推行社区高血压病一级预防应充分发挥大众媒体作用,加强与媒体协作,提供健康教育科普资料;结合社区现状,举行健康专题讲座;加大小册子、折页、宣传栏等传统健康教育手段的宣传力度,扩大其在社区的覆盖面,增强其宣传效果;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宣传手段,开展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制定和选择最适宜的健康教育方式与内容。
2.2传授饮食营养知识 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高血压的高危因素,因此高危人群(指的是那些具有明显的高血压家族史者,儿童少年时血压即已偏高者即有发生高血压倾向的人)应合理饮食,注意以下几方面:①限制钠盐摄入,增加钙和钾的摄入,改善膳食中的钾/钠比值(即k因子)。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钠的过多摄入对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和血液黏度尤为不利,对高血压更是一个致病因子。高钙饮食是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措施之一,钙有“除钠”作用,可使血压保持稳定。通过饮用牛奶,增加豆类和新鲜的蔬菜及木耳、香菇、虾皮、紫菜等,可以增加钙的摄人量。现代医学研究表明,k因子保持在3以上,才能使人体各器官、组织发挥良好的功能。当k因子降低到3以下时,甚至低至1~1.5时,高血压的患病率就会增加。②节制饮食,降低高热能、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三高”食物的摄入量,避免进餐过饱,减少甜食,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俗话说,饮食常留三分饥,老年人更应根据本人工作和生活情况确定应摄入的热能,在其基础上降低15%~20%。③餐饮中宜选用植物油,多吃粗粮、杂粮。植物油(如豆油、菜籽油、玉米油等)对预防高血压及脑血管硬化与破裂有一定好处,忌食荤油及油脂类食品;粗/杂粮的食用可以不断补充体内的铬,并改善和提高锌/镉的比值,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减少镉的积聚,有益于高血压的防治。④多吃维生素含量丰富及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平时饮茶宜清淡,忌饮浓茶、浓咖啡,少吃辛辣的调味品。蔬菜中还含有大量维生素C,有降低胆固醇,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有些蔬菜如芹菜、荸荠等还有降压作用。⑤严格控制饮酒。
2.3 心理护理 高血压病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疾病,虽然其发病机理还未能完全清楚,但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公认。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痛苦、愤怒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张压,恐惧则通过增加心输出量而使收缩压升高。人的个性也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不稳定型个性的人长期紧张、压抑、忧虑,人际关系紧张,易患高血压病。随着社会的发展,上学、工作、家庭、社会等压力所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因此要正确调整心态、消除社会心理紧张刺激、保持乐观情绪、避免心理负担过重、调高自身的积极因素和纠正猜疑心理。
人在紧张、忧愁、愤怒、悲伤、惊慌、恐惧、激动、痛苦、嫉妒的时候,可出现心慌、气急和血压升高,甚至导致脑血管痉挛或破裂、中风致死。高危人群和老年人的情绪变化,常常会导致血压不同程度地波动。
当心情不佳、紧张焦虑时,改换一下环境,去郊外、公园、河边、山顶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美景,可将注意力转移,达到精神松弛的目的。遇到不满意的人和事,要进行“冷处理”,避免正面冲突,遇事要想得开,切忌生闷气或发脾气。还应培养多种兴趣,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及娱乐和运动,做到笑口常开,乐观轻松。
3 结论
高血压病的一级预防不但能保证居民身心健康,确保居民生活质量,更能控制医疗费用,但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对各社区居民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仅凭一个单位(如医院)或是社区无法承担综合、全面的健康教育,唯有国家利用大众媒体等多种宣传方法,加大宣传与教育力度才能真正做到高血压病的一级预防。
参考文献:
[1]张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J]. 决策咨询通讯,2007,(6):79-80.
[2]李剑阁.医疗费用为何居高不下?[J].财经,2006,(3):86.
指导专家/萧建中 整理/韦 玮木子 摄影/春鹏
2014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暨蓝光行动在京举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翁建平教授表示,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增长了1 0倍。目前,我国每年新增糖尿病患者680万人,平均每分钟有13人被诊断为糖尿病。
翁建平表示,我国糖尿病增长迎来高峰是在2000年左右,而糖尿病患者一般在患病1 5年后出现并发症,从现在开始我国将进入糖尿病并发症集中爆发期,并在未来5—10年快速累加达到高峰。所以,糖尿病的预防迫在眉睫。
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是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的,其意义是:一级预防的目标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二级预防的目标是在已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的目标是减少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2型糖尿病防治中一级预防的策略
1.2型糖尿病发生的风险主要取决于不可改变危险因素和可改变危险因素的多少和严重程度。
2.由于资源的限制,预防2型糖尿病应采取分级干预和高危人群优先干预的策略。见下表所示。
糖尿瘸高危人群的筛查
预防2型糖尿病的初级预防方案包括针对高危人群(如糖尿病前期或肥胖患者)的方案和针对~般人群的方案。因我国人口众多,如果在人群中通过检测血糖来筛查糖尿病前期患者并系统性地发现高危人群,就目前情况其可行性不大,所以高危人群的发现主要依靠机会性筛查(如在健康体检中或在进行其他疾病的诊疗时)。若条件允许,可针对高危人群进行血糖筛查。
1.有下述情况属于高危人群:①有糖调节受损史;②年龄≥45岁;③超重、肥胖(BMI≥24 kg/m2),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④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⑤高危种族;⑥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公斤)生产史,妊娠糖尿病史;⑦高血压即血压≥140/90毫米汞柱(mm 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⑧血脂异常即HDL-C≤0.91毫摩尔/升(mmol/L)及TG≥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⑩有一过性糖皮质激素诱发糖尿病病史者;11.BMI≥28 kg/m2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12.严重精神病和(或)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⑩静坐生活方式。
如果筛查结果正常,3年后应重复检查。糖耐量异常(IGT)是最重要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有1.5%N10.0%的IGT患者进展为2型糖尿病。
2.筛查方法:推荐采用oGTT(空腹血糖和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行OGTT有困难的情况下可筛查空腹血糖,但仅筛查空腹血糖会有漏诊的可能性。
强化生活万式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许多研究显示,给予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如IGT.空腹血糖受损(IFG)适当干预,可显著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研究显示,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患者摄入脂肪热量< 25%的低脂饮食,如果体董减轻未达到标准,则进行热量限制。生活方式干预组中50%的患者体重减轻了7%,74%的患者可以坚持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生活方式干预3年可使IGT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下降58%。
所以,建议糖尿病前期患者应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来减少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并定期随访,以确保患者能坚持下来;定期检查血糖;同时密切关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和血脂紊乱等),并给予适当治疗。具体目标是:①肥胖或超重者BMI达到或接近24公斤/米2(kg/m2),或体重至少减少5%N10%;②至少减少每日饮食总热量400—500千卡;③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④体力活动增加到每周250~300分钟。
药物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进行的药物干预试验显示,降糖药物二甲双胍、a-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二甲双胍与TZDs联合干预以及减肥药奥利司他等,可以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但因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药物干预具有长期疗效和卫生经济学益处,因此各国临床指南尚未广泛推荐药物干预作为主要的预防糖尿病手段。鉴于我国的具体情况,目前不推荐应用药物干预的手段来预防糖尿病。
2型糖尿病防治中二级预防的策略
在处于糖尿病早期的糖尿病患者中,采用强化血糖控制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还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在肥胖和超重人群中的使用,使大血管病变和死亡发生的风险均显著下降。早期强化血糖控制的患者,长期随访发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心肌梗死和死亡发生的风险均下降。这些研究均说明,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强化控制,可以减少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
所以,建议新诊断和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采用严格控制血糖的策略,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使用
在处于糖尿病早期的糖尿病患者中,采用强化的血压控制,不但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还能显著减少微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有试验显示,强化血压控制可以减少无明显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病变的风险。许多研究显示,采用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策略,可以减少无明显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病变的风险。尽管近来在糖尿病人群中采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临床试验结果未显示出其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但多个临床试验结果仍支持在具有高危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
所以,建议在没有明显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但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采取降糖、降压、降脂(主要是降低LDL-C)和应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2型糖尿病防治中三级预防的策略
一些强化血糖控制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强化血糖控制可以减少已经发生的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病变、微量白蛋白尿)进一步发展的风险。
在已经有严重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患者中,采用强化血糖控制的措施是否能减少失明、肾功能衰竭和截肢发生的风险,目前尚缺乏临床证据。但也有试验发现,在糖尿病病程较长、年龄较大并具有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已经发生过心血管病变的人群中,采用强化血糖控制的措施不能减少心血管疾病和死亡发生的风险。
所以,建议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和已经发生了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充分平衡血糖控制的利弊,在血糖控制目标的选择上采用个体化的策略。
血压、血脂的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使用
已有充分的临床证据支持在已经发生了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无论是采用单独的降压、降脂或阿司匹林治疗,还是上述手段的联合治疗,均能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
对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降压措施,特别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肾病进展的风险。
所以,建议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和已经发生了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个体化血糖控制的基础上采取降压、调脂(主要是降低LDL-C)和应用阿司匹林的措施,以减少心血管疾病反复发生和死亡,并减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患的独立危险因素。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即使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也可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心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健康威胁。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且病变更严重、更广泛,预后更差,发病年龄更早。在我国三甲医院的住院患者中,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34.2%、心血管病17.1%、脑血管病12.6%、下肢血管病5.2%。
临床证据显示,严格的血糖控制对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及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风险作用有限,特别是那些病程较长、年龄偏大和已经发生过心血管疾病或伴有多个心血管风险因子的患者。因此,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预防,需要全面评估和控制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如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并进行适当的抗血小板治疗。
在亚洲人群中,卒中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表现。与欧洲人相比,亚洲人的血压与卒中间的相关性更明显。需要提醒的是,患者应始终保持发生心血管病变的警惕性,因为有些患者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时可以是无痛性的,有时体格检查也难以检查出缺血性心脏病。
筛查
糖尿病患者一旦被确诊,以后每年都应进行心脑血管病变风险因素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心脑血管病现病史及既往史,年龄,有无腹型肥胖.常规心脑血管风险因素(吸烟、血脂异常和家族史)、肾脏损害(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等)、房颤等。一般来说,静息时的心电图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筛查价值有限,对有罹患大血管疾病可能的患者(如有明显家族史、吸烟、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应做进一步检查,以评估心脑血管病变情况。
心脑血管病变风险因素的控制
高血压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或伴发病之一,与糖尿病类型、年龄、是否肥胖以及人种等因素有关,发生率国内外报道不一,占糖尿病患者的30%—80%。1型糖尿病出现的高血压往往与肾脏损害加重相关,而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通常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并存的表现,高血压可以出现在糖尿病发生之前。糖尿病和高血压共同存在使心血管病、脑卒中、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进展风险明显增加,还增加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而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风险。
与非糖尿病人群诊断高血压标准(≥140/90 mmHg)不同的是,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30 mm Hg和(或)舒张压≥80 mm Hg。
我国糖尿病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提高这”-率“是防治糖尿病高血压的主要任务。糖尿病患者就诊时应当常规测量血压,由于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存时风险叠加,因此如果收缩压≥130 mm Hg和(或)舒张压≥80 mm Hg,经不同日随访证实即可开始干预和治疗。控制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靶器官的损害,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危险。具体控制目标为<130/80 mm Hg。但过低的血压(如<115/75 mm Hg)也可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
对于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来说,生活方式的干预是十分必要的。生活方式干预主要为健康教育、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盐、控制体重、限制饮酒、心理平衡等。如生活方式干预3个月后血压不能达标或初诊时血压即≥140/90 mm Hg,即应开始应用降压药物。降压药物选择时应综合考虑疗效、心肾保护作用、安全性和依从性以及对代谢的影响等因素。降压药物主要有ACEI. ARB.钙离子拮抗剂(CCB)、利尿剂、B受体阻滞剂。其中ACEI或ARB为首选药物。为达到降压目标,通常需要多种降压药物联合应用。联合用药推荐以ACEI或ARB为基础的降压药物,可以联合使用CCB.吲哒帕胺类药物、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或小剂量选择性B受体阻滞剂。
血脂异常
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血脂异常是甘油三酯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国醇(HDL-C)降低。但有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总胆固醇和LDL-C水平,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和死亡的风险。但在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基础上采取降低甘油三酯和升高HDL-C的措施,是否能进一步减少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变和死亡发生的风险,目前尚无明确证据。
糖尿病患者每年应至少检查一次血脂,包括LDL-C.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HDL-C。用调脂药物治疗者,根据评估疗效的需要可增加检测次数。
在进行调脂治疗时,应将降低LDL-C作为首要目标。如无他汀类药物禁忌证,所有已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都应使用他汀类调脂药,以使LDL-C降至2.07 mmol/L(80 mg/dl)以下或较基线状态降低30%~40%。
对于没有心血管疾病且年龄在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如果LDL-C在2.5 mmol/L以上或总胆固醇(TC)在4.5 mmol/L(400 mg/dl)以上者,应使用他汀类调脂药;年龄在40岁以下者,如同时存在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微量白蛋白尿、早发性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及估计的心血管疾病整体危险性增加)时,亦应开始使用他汀类药物。
如果血甘油三酯超过4.5 mmol/L,可以先用降低甘油三酯的贝特类药物治疗,以减少发生急性胰腺炎的危险性。当他汀类药物治疗后LDL-C已达标,但甘油三酯> 2.3 mmol/L. HDL-C<1.0 mmol/L时,可考虑加用贝特类药物。
对于无法达到降脂目标或对传统降脂药无法耐受的糖尿病患者,应考虑使用其他种类的调脂药物,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缓释型烟酸、浓缩的co-3脂肪酸、胆酸螯合剂、普罗布考和多廿烷醇等。
所有血脂异常的糖尿病患者都应接受强化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减轻体重、增加运动、戒烟、限酒、限盐等。
抗血小摄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高凝血状态是发生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大型的荟萃分析和多项临床试验证明,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包括卒中、心肌梗死在内的心脑血管事件。无论是青年或中年、既往有或无心血管疾病、男性或女性以及是否存在高血压,应用阿司匹林均可使心肌梗死降低约30%.卒中降低约20%。
荟萃分析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并不随剂量增加而增加,但阿司匹林的消化道损伤作用却随着剂量增加而明显增加。有研究显示,口服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如< 100毫克/天(mg/d). 100—200mg/d和> 200mg/d,总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7%、11.3%和9.8%。因此,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为75—100mg/d。所以,对于这类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时,要掌握以下原则。
1.具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75~150 mg/d,作为二级预防措施。
2.以下人群应使用阿司匹林作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措施。①具有高危心血管风险(10年心血管风险>1 0%l患有糖尿病、心血管风险增加但无血管疾病史,无明显出血风险的成年人;心血管风险增加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包括大部分> 50岁的男性或> 60岁的女性合并1项危险因素者(即心血管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②具有中危心血管风险,包括有1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男性< 50岁或女性< 60岁糖尿病患者,或无危险因素的老年患者(即男性> 50岁或女性>60岁),或10年心血管风险为5%N10%。
由于潜在的不良反应(出血)可能抵消潜在的获益,因此不推荐阿司匹林用于低危心血管风险(男性< 50岁或女性< 60岁且无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或10年心血管风险< 5%)的成年糖尿病患者。
3.由于21岁以下人群应用阿司匹林与发生Reye(瑞氏)综合征风险增加有一定相关性,因此不推荐此人群应用阿司匹林。
4.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且对阿司匹林过敏的糖尿病患者,可考虑使用氯吡格雷(75 mg/d)作为替代治疗。
5.对于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糖尿病患者,可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1年。
6.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替代治疗药物用于以下几类患者:如阿司匹林过敏、有出血倾向、接受抗凝治疗、近期胃肠道出血以及不能应用阿司匹林的活动性肝病患者。
氯吡格雷已被证实可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可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后第1年的辅助治疗,对于阿司匹林不能耐受的患者,可考虑氯吡格雷作为替代治疗。
糖尿病患者防治低血糖
糖尿病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血糖过低现象,可导致患者不适甚至威胁生命,也是血糖达标的主要障碍,应该引起特别注意和重视。低血糖的诊断标准
对非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为血糖< 2.8 mmol/L:而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水平≤3.9 mmol/L就属低血糖范畴。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机体对低血糖的反馈调节能力,增加了发生严重低血糖的风险。同时,低血糖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怀疑低血糖时立即测定血糖水平,以明确诊断;无法测定血糖时暂按低血糖处理。
容易引起低血糖的降糖药物
胰岛素、磺脲类和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以及GLP-1受体激动剂均可引起低血糖。其他种类的降糖药单独使用时一般不会导致低血糖,但与上述药物合用也可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低血糖的l晦床表现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与血糖水平以及血糖下降的速度有关,可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如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等)和中枢神经症状(如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但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常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夜间低血糖常因难以发现而得不到及时处理。有些患者频发低血糖后,可表现为无先兆症状的低血糖昏迷。
有临床研究显示,严格的血糖控制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所以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降糖治疗时需要制订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
低血糖分类及其特点
严重低血糖:需要旁人帮助,常有意识障碍,低血糖纠正后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
症状性低血糖:血糖≤3.9 mmol/L,且有低血糖症状。
无症状性低血糖:血糖≤3.9 mmoVL,但无低血糖症状。
可疑症状性低血糖:部分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但没有检测血糖,也应该及时处理。
低血糖的可能诱因和预防对策
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使用这类药物的糖尿病患者,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谨慎地调整剂量。
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糖尿病患者应定时定量进餐,如果进餐量减少应相应减少降糖药物剂量,有可能误餐时应提前做好准备。
运动量增加:运动前应增加额外的碳水化合物摄入。
饮酒尤其是空腹饮酒:酒精能直接导致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酗酒和空腹饮酒。
反复发生低血糖:应调整糖尿病的治疗方案或适当调高血糖控制目标。
【关键词】 死胎;死亡原因;孕期保健
对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本县胎死宫内病例1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且探讨引起死胎的主要原因, 从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以降低死胎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按照围产期Ⅰ标准, 将孕满28周或出生>1000 g的死胎死产病例做为本研究的对象, 对本县2009~2013年因死胎入院引产及住院分娩过程中发生的死产, 共110例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009~2013年间, 本县分娩总数24453例, 其中死胎110例, 占总数的0.45%。见表1。
3 讨论
3. 1 不明原因居围产儿死亡率第一位, 是死胎的第一原因, 为了进一步了解围产儿死亡的原因, 医务人员应提早动员家属配合, 做死亡围产儿的尸体解剖。使广大医务人员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对避免死胎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3. 2 畸形儿在死胎原因中占重要位置, 近年来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逐年增高, 可能与环境污染加重有关。防止出生缺陷的重点是提倡婚前医学检查, 加强三级预防保健队伍建设, 加强孕前、孕期的保健, 提早给孕妇宣传应有的保健知识, 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防止各种病毒感染, 慎用药物, 及时增补叶酸, 及时做产前筛查。可以减少畸形的发生率及出生率。
3. 3 对高危妊娠的管理是保护胎儿、降低死胎发病率的关键。本文资料可以看出孕期的严重并发症是胎死宫内的重要原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最常见的妊娠并发症, 也是引起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另外, 本县是地处偏远且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 由于贫困及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单调、膳食结构不合理), 妊娠合并贫血发病率极高, 妊娠合并重度贫血易导致胎儿慢性宫内缺氧, 甚至死胎、死产的发生。因此加强对高危孕妇的管理及监测, 加强对孕妇的营养及保健方面的知识宣教, 做到防治结合, 对妊娠合并症早发现、早治疗, 进一步提高产科质量, 减少死产的发生, 才能确保母婴健康。
3. 4 胎盘及脐带因素。胎盘因素常见有前置胎盘, 是妊娠期的重要并发症, 应加强监护, 充分做好抢救母婴的准备。脐带因素常见的有脐绕颈、缠体、扭转、打结等, 应及时发现, 提早采取有效措施。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心绞痛;综合治疗;临床观察
高血压是通过血管收缩引起周围血管阻力或心排血量增加,引起动脉血压上升的一种慢性疾病。血压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尤其是收缩压;50岁之后脉压也会不断增加,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是高血压的多发人群。作为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或加重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日前临床上提出了一种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心绞痛的新型方案,即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为研究高血压合并心绞痛的老年患者接受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综合治疗和单独接受药物治疗两种方案的临床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老年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6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年龄62~80岁,男35例,女25例。所有患者均满足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高血压的规定:①年龄≥60周岁;②未使用药物的安静状态下血压值持续或者非同日2次以上舒张压≥90mmHg或者收缩压≥140mmHg;同时心电图检测满足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并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肝肾功能衰竭2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在研究中进行比较。
治疗方法:对照组接受药物治疗,珞和喜、美托洛尔和依那普利联合降压,其中珞和喜口服1次/d,5mg/次;美托洛尔口服2次/d,50mg/次;依那普利口服2次/d,10mg/次,患者连续用药3个月。试验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建档:患者人院时建立档案,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包括年龄、病史、血压水平和药物使用等;②宣传:通过教育手册和健康讲座等形式向患者宣传高血压的基本知识,包括致病原因、临床表现和防治方法,并对患者认识误区进行指导,使患者及家属了解高血压的危害性和接受治疗的重要性;③运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运动量表,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等,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或过度运动,出现心跳过速、气喘或疲劳时需要停止运动并调整白身状态;④饮食:了解患者日常饮食,评估并找出潜在危险因素,戒烟酒、高盐饮食,并少食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物,讲究饮食清淡、控制盐的摄人量,多食用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⑤心理:老年高血压患者往往会对自身病情产生紧张感,因此治疗及随访过程中都需要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积极鼓励安慰患者,帮助其排解不良情绪,减轻压力,增加战胜疾病的决心和信心,同时鼓励患者家属,帮助他们建市良好的家庭氛围;⑥用药:南医生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用疗效好的药物,指导患者长期并规律性服药,不能随意增减药物剂量或者停药。
疗效判定:血压恢复情况通过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平均血压、总胆同醇和空腹血糖对比来评定;心绞痛缓解情况通过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定,涉及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的稳定状态、心绞痛的发作情况、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和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5项内容,总分100分,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身体恢复和生活质量状态越好。
统计学方法:研究所得数据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x土s)表示,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和x2检验,认为P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均血压、总胆同醇、空腹血糖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试验组对生活质量进行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之一,目前全国已有2亿多高血压患者,其中老年患者居多。高血压治疗之前需要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靶器官受损和心血管疾病。当确诊为高血压之后,临床上作者应遵循以下预防方案:血压值在150/90 mmHg左有并且高低不定时,采用一级预防措施,包括限制高盐食物、控制体重、戒烟戒酒、合理饮食与运动等非药物性治疗,持续3~6个月后检查患者血压是否恢复稳定;已有高血压患者需要采取二级预防,在落实上述一级预防的基础上增加药物治疗,使血压恢复到正常值范围内,用药过程中需要保护靶器官以免受损;三级预防是针对重度高血压患者,对其实施抢救,以控制病情挽救患者生命,病情稳定后进行全面性康复治疗,改善预后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