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生物科学的认识范文

对生物科学的认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生物科学的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生物科学的认识

篇1

关键词: 专业英语 英语教学 教学方法 生物学 高等教育

随着我国加入WTO,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既精通专业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人才。生物科学专业英语作为专业知识传播与信息传递的媒介,已经成为从业人员的必备工具[1]。专业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是巩固和提高学生在基础英语阶段获得的能力,保证大量的英语阅读实践,扩大专业词汇,使学生真正以英语为工具,熟练地获取和交流本专业的信息[2]。目前我校的生物学专业英语课为专业选修课,一般安排在四年级上学期,总课时30个学时。为了更好地搞好教学,我们对大三(2004级)生物工程和生

物技术两个专业各抽查一个班,进行了词汇测试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62分,其结果令人深思。本文将调

查结果整理如下,供教育同行指正,以更好地促进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学工作。

1 调查方法与内容

自行设计词汇测试题一套,普通英语词汇与专业英语词汇各50题,均为四选一选择题,公共英语词汇题为CET四级水平,专业词汇题多为在三年级专业课学生已经学过的专业词汇,抽查的班级为学风较好的两个班级,闭卷考试,统一阅卷评分。

调查表共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公共英语学习情况,另外一部分是调查学生对即将开设的专

业英语课的认识和建议,让学生与词汇测试题一起完成。之后,逐项进行统计,以得出科学结论。

2 结果与讨论

2.1 测验成绩

两个专业的学生英语成绩普遍较差,普通英语部分得分在21.75(40%得分率);专业英语词汇则得分更少,仅10.72分(20%的得分率),总分只有34.46分,最高分仅为70分。这说明,作为一个非重点高校,受生源限制,或是可能受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没有调动,导致专业英语课学习的起点较低,很多在名牌大学应用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能在这里无法实施。

2.2 英语基础及公共英语学习情况

我校生物类专业三年级学生的英语基础仍需加强, 51.6%的学生未过四级(而有些与我校地位类似的高校生物类专业的本科生在第三学期末四级考试的通过率为50%-60%,多数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读写听说能力[3]),86.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词汇量只有2000-4000,只有13.4%的学生认为自己词汇量达到6000以上。有近半数的学生认为,不过四级就可以毕业拿学位证很正常。

作为非专业英语的学生,有近60%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专业服务,极个别的学生可能是想从事英语方面的工作,也有25.8%的学生认为学英语用处不大,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其他学生学英语的动机则较为分散,如“做高中英语教师”、“学电脑”、“不喜欢英语,但日常生活经常用到,不得不学”等。

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在专业课中已经接触过专业英语,已经学过文献检索课,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有28.8%的学生表示“不会查英文资料”,有62.7%的学生选择了“偶而查下,从未仔细读过英文资料”,经常查阅英文资料的只占8.5%,这说明,在三年级的专业课中,对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要求过低,这将会影响以后的文献调研能力的培养。

2.3 对专业英语教与学的看法

2.3.1 对生物学专业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的认识

专业英语,也叫专门用途英语,这里所说的用途(purposes)主要有两点:一是工作的需要;二是学术研究的需要[4]。调查显示对于专业英语课的概念和重要性多数学生认识不足。对专业英语的概念理解如下:学习一些专业术语;英语专业词汇的学习;与生物学相关的专业术语及专业文献资料;生物专业术语及论文方面的英语;与生物学相关的非常用英语;与生物学专业关系密切的英语;生物学所需的英语知识;关于生物学的一门英语;为专业服务的英语等。多数学生还是认为主要是词汇学习。对于专业英语的作用,看法不一,如:为学习专业课服务;便于科研交流;与同行交流,与国际接轨;分享资料,能更好地阅读外文文献;查阅和阅读英文生物文献资料,提高写作能力;查阅文献之用;更好地阅读英文文献;便于查阅专业英语文献;帮助深入地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不知道,可能是应考;有助于中国生物科学研究吸取国外生物学研究成果;对一些专业术语有所了解等。也有学生答“不知道”。有72.6%的学生认为专业英语课“用处很大,要认真学习”,只有21%的学生表示是为了学分而学专业英语课,极个别的学生表示不会选修该课程。这一切说明,尽管理解有误,但对专业英语课还是寄予一定希望,即希望通过该课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2.3.2 对专业英语课教学的看法

首选是选修课时间安排问题。只有14.5%的学生认为应安排在四年级上学期,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应安排在三年级的某个时间或整个三年级。四年级安排专业英语课有一定道理,因为学生学了专业课后,有了一定专业基础,易于接受内容。目前我校安排在这个时期。但是由于大四的学生此时正值找工作和考研期,由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考研竞争也日趋激烈,可能会使学生心浮气躁,不安心于学习,使专业英语课成为“垃圾课”。有30%的学生会受考研或找工作的影响而不认真上课。根据笔者的教学体会,专业英语课最佳时期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同时,也没有统一强制选修专业英语课,选课自愿,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否则对近1/6的学生来讲,纯粹是一种痛苦,也会对其他真正选课的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在专业英语教材方面,有过半数(58.1%)学生认为“应有切合实际的专业英语教材”,总共只有37.1%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编写教材。专业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学院专业英语老师上课都是自寻材料,采用临时复印的国外教材资料或国外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讲课的内容,这严重影响了课程体系的统一和严整。而正式出版的生物学专业英语教材,相对于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内容则太宽泛,不能体现专业特色。因此应重视专业英语教材建设。

中山大学等名牌大学在生物学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建立了较为成熟的英语教学体系[2]。与我校不同,中山大学的生物学专业英语课是本科必修课,安排在第三学年进行,教学总时数为72小时。一年的教学效果检查一般安排四次考试:两次中期考和两次期末考。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以闭卷考试为主。考查内容包括专业词汇、重点句段的理解(包括英译中、中译汉)、专业论文阅读、短文和论文摘要的写作。学年考试则以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除了用英语报告本人的研究以外,还要用英语回答答辩委员提出的两个问题。可见中山大学对学生在专业英语上的要求极为严格,已经形成一个完备的考核体系。学生对这种考核体系“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对以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考试给予较高的评价”。反观我校学生的看法,认为“难度太大”、“难度有点高”各占1/3,认为“要求并不高”的只占1/3。比如,对于课程结束后,布置翻译综述的作业,有24.2%的学生认为“难度太大”,只有24.2%的学生认为“要求并不高”,其他半数的学生认为“完成有一定的困难”。出现如此大的差距,除了生源的原因外,个人认为学风建设才是解决之道。

各个高校都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但略显“新颖”的是在课堂上,抽时间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讲解特定的文章,然后由其他学生进行评讲、更正,最后由教师总结[5]。文献作者是高职教师。但在我校好像行不太通。只有35.5%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而有14.5%的学生认为“这是老师放弃自己的职责,老师应付我课酬”,还有43.5%的学生自认为“自己水平有限,可能讲不来”。在专业英语教学的语言上,多数同学(72.4%)可能还是希望以英语为主,辅以汉语的,全用英语,除了对专业课教师是个巨大的挑战外,其实多数学生可能不易接受。在专业英语教学目标中,读写听说译的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但也有个轻重问题。

关于自由填写的其他建议和意见,仅有6位学生(不到10%)写了几句,如“本人英语太烂,而且兴趣不大,专业英语开为选修课,为考研者而设!”;再如“不要要求太高,我不太喜欢英语,同时英语成绩也蛮差”,但对教师的要求却很高,“最好采用趣味教学,教学方式可采用多种”;再如“要从大一开始就开设这门课,现在感觉学起来太晚了,除了考研的同学已经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了”,抱着这种心态,无论教师如何卖力教,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另外从一年级起学专业英语不现实。专业英语是从基础英语阶段向专业应用的过渡, 一般安排在基础英语学完之后[4]。另有一未过CET四级学生的话却饱含哲理:“专业英语着重应培养实际应用能力,而非为考试而专设,应用广泛,应向学生具体阐述内容,可介绍具体应用后考察学生反映,完成具体的对应的教学设计,不应强调结果,应着重教学过程,……”,但试想如果基础都不牢,专业词汇都认不全,如何“实际应用能力”?教学过程重要,但人们考查一门课的教学效果,更着重于“结果”的,如何实现“不应强调结果,应着重教学过程”?当然也有学生真诚地希望“能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学点东西”。有学生认为:“要学习专业英语,重点不能在词汇,我们只要认得,能理解其含义即可”,看似很有哲理,实际上较难实现。掌握专业词汇是进行专业外语学习的基础,优秀的专业英语教师无不重视专业词汇的教学,每两三次课就进行一次词汇测试[6],根据本人的教学体会,这个在我校似乎很难行得通,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思想压力,但是文献作者所在高校是一所市属高校而已。市属高校学生可以办到的,作为一所省级高校的学生如果难办,是个值得沉思的问题。当然,专业英语不单单是词汇,而是读写听说能力的综合训练,而实际上更重要的是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这与CET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偏重阅读理解是一致的。也有学生建议“多读,多听,多练”,很有道理,但这主要是从“学”的角度上讲的。

随着专业英语的日益重要,目前已经有近百所高校纷纷进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或全英语教学[3,7―8],多以双语教学为主,甚至不惜请外教上专业课。双语教学 (Bilingual Teaching) 一般是指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专业课的教学,可以培养受教育者“双语、双文、双能”的素养,这对提高我国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3]。但是双语教学学生基础不同,起点不同,效果也不同。双语教学也会有受学生基础不能适应双语教学、学时相对不足、适用教材缺乏等问题。尤其是学生听说能力不高增加了授课难度,相当学生对双语教学有畏难的情绪,极大妨碍了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9]。非重点院校,在本科专业英语教学上,不能盲目跟风。在我校,个人认为不宜盲目推广双语教学,主要原因是多数学生起点较低,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结,既影响了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又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双语教学或全英语专业课教学,更适合在学生起点高(比如四六级通过率80%以上)的重点本科院校[6],或是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实施,否则只应小范围内尝试,而不是大规模地在各个专业、各个年级同时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伟,陈晓阳,李慧.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文教资料,2006,3(中旬):79-80.

[2]张润杰,周昌清,张文庆.生物学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的几点探索.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1(5):88-90.

[3]刘建忠,周卫,吕早生.《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86-88.

[4]岳升彩.专业英语教学初探.考试周刊,2007,27:77-78.

[5]陆健.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一点体会.中国轻工业教育,2002,3:41-42.

[6]戚晓利.浅谈《生物专业外语》教学体会.黑龙江医药科学,2005,28(5):77-78.

[7]吴佳.对双语教学发展现状的探讨.考试周刊,2007,28:55-56.

篇2

关键词:生物;特点;记忆

“生物”从字面意思理解,“生”即为“活”,则生物即为有生命的、活的物体。那么,生物学这门课研究的即为自然界有生命的、活的物体。如何区分活物与死物呢?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有无新陈代谢,即有无化学反应的发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生物学这门课有什么特点呢?因为生物学研究的是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物体,且这些生物体特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人类只能够去探索、发现、认识其特点,然后加以利用,所以我们学习时,只能去记忆,而不能臆想、创新,对生物体的一些特点随意捏造。例如,豆科主要特点为:叶常为羽状或三出复叶,有叶枕;花冠多为蝶形或假蝶形;雄蕊为二体、单体或分离,子房上位,荚果。而不是别的。

什么是记忆呢?记忆等同于背诵吗?背诵,是指将一些知识机械记住,而记忆是在背诵的基础上将杂乱无序的知识经过理解、联系、融会贯通,最终综合成为有序的知识框架。

那么,要如何记忆呢?

一、要反复看书

看书时,要特别注意书中的标题、蓝体字、黑体字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下设五节内容,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一节介绍生态系统结构,第二、三、四节介绍了生态系统的三个功能,即一至四节从结构和功能介绍了生态系统,第五节介绍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这样节的设置和章题目间关系就清楚了。再如,《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蓝体字――生态系统的范围介绍生态系统的定义;黑体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下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两个标题。而我们知道,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这样每节小标题的设置和节题目间关系就清楚了。

二、单纯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记忆某些基本概念

例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原细胞―初级母细胞―次级母细胞―/卵细胞/极体这几个概念,原细胞不具备减数分裂能力,经过间期后,形成能分裂的母细胞,这个细胞因为要经过两次分裂,才形成最终的子细胞/卵细胞/极体,所以此时的细胞相对于/卵细胞/极体而言是第一位母亲,减二时期是生成/卵细胞/极体的第二位母亲,即初母和次母。

三、利用流程图和“拍照”结合的方式来记忆

例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我们可以只看图片,观察图片中细胞中的结构,即可清楚各个时期特点和染色体、DNA、姐妹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清楚之后,可以把这些图片像拍照片一样印在脑海里,需要哪张,就将哪张调出来。

四、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还可以将两种分裂方式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可以更加深印象。当然,上面的这些方法都和我们最基本的机械背诵分不开的,双管齐下,才可对课本知识有很好的把握。

如果要对知识有更深刻的记忆,就需要强化记忆。“知识运用得越多,记忆就越深刻”,主要是多做题,多总结,多积累。

为了有效地做题,对于选择题,每个选项都要弄明白,每个知识点不清楚的及时翻书;对于大题,一定要先思考和写,再对答案,力求表达标准、准确。做了很多题,要助理梳理、总结、积累。

对于大题,还要多记一些经典题目。因为大题是对某一块知识的综合,记一个经典题目,即可对此块知识有总体认识。

最后,需要学生的信心和恒心,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一定可以把生物这门课学得很好。

参考文献:

篇3

师范生的科学素养不仅涵盖他们所学的科学知识、技能、他们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和工作能力,而且反映在个人对待科学情感和价值观上。上乘的科学素养不仅表现在一个人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其拥有对科学持续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科学思维及社会责任感,拥有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的能力。所以科学素养的培养我认为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主要通过师范生的物理教育使他们获得必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其二,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物理科学学习中受到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熏陶和培养。从这点看不难理解师范物理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师范生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在师范生的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使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重温一个个科学原理的发现历史,了解科学的思维方法,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用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观察、学习新知识都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为此,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依据物理学科教学目标和师范生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师范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储备,其学习目标主要是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就知识点而言,要求面广量大层次不深,主要是为将来做好教师工作积累必要的知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服务。这就要求师范生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以生活情境为出发点认识物质世界,以实验探究为先导研习物理问题,以物理问题为载体思考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解决问题。例如,《曲线运动》的学习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举例说明曲线运动是我们最为常见的一种运动形式。(2)曲线运动最本质的特点是运动方向时刻变化,从而说明曲线运动都是变速运动。(3)通过实验探究曲线运动的条件,是外力与运动方向不共线(做好教材上的实验很关键)。在完成上面三项工作的基础上,再让大家举常见的例子说明,如链球运动,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等情形,共同讨论,它们的运动路线、受力、条件等。还可以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做形象比喻,讲述人只有受到斜向外力的影响才会有曲线人生,启发学生感悟人生中蕴藏的科学道理。

二、以恰当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发展的历史,突出其中科学思想方法形成的过程。

师范生的物理教学,可以将科学方法和物理思想教育显性化,以适宜的问题为有效载体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科,并结合科学的发展历史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先辈们为科学付出的艰辛,另一方面可以用科学家们献身科学的人格魅力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以养成优良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问题不盲从、不骄傲,而是充分遵循人的认识规律探究事物的本来面目。例如,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离不开介绍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经验主义的否定;离不开伽利略理想化小球斜面运动实验的介绍。讲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离不开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的介绍。在实际教学中,讲好这部分内容就是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1)一定要讲清伽利略首创的“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结论”理想化科学实验方法的精髓及其在科学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2)科学巨匠们的伟大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长期艰辛探索的结果。第谷不间断观测行星20年才终得行星运行的资料;开普勒为求证真理10年磨一剑方得行星运行三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验证应用前后经历100多年;英国物理学家布拉开特为了验证卢瑟福α粒子轰击氮核实验预言的新粒子的存在,他在充满氮的云室里拍摄了2万多张照片,终于从40多万条α粒子径迹的照片中发现8条产生了分叉,从而证明了质子的存在。通过以上实例使学生逐步体会到科学本身就是不断艰辛探索勇于发现的过程,榜样的力量昭示,唯有毅力加奋斗才有终成大器的可能。从而极大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追求新知的欲望,养成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加快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三、要明确科学素养培养目标,引导师范生进行探究性物理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现在提倡科学创新意识已经蔚然成风,而科学探究则是实现科学创新最基础的方式,如何培养师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更显得重要。这需要一个老师的设计、组织、引导、参与的过程,特别是做好探究性物理实验尤为重要。物理学的建立基于严密的实验观测和验证。“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结论”是物理学习的永恒科学途径。这里既含有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又包含理论探究提升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是探究性物理学习的首要目标。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所得只是现象,需要从物理学习中找到原理,教学中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反馈交流所得,定能触类旁通,有利于学生观察兴趣和能力的保持与提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所谓理越辩越明就是这个意思。例如,物理教材中安排的牛顿管实验和验证小球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时间关系的小实验,看似不起眼,但效果很颠覆,是平常观察与经验不能达到目的的典型示例,就像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一样,实践出真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注意生活的积累,经常自己设计一些操作简便的小实验了解物质世界,感受实验探究的乐趣。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认知上的盲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意识。

四、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的养成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塑造。

篇4

关键词:新课程;生物课堂;师生互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和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有效的课堂必须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意义构建。生物作为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更有必要积极地实行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因此,探求师生互动的切入点就成了教师必须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一、目前生物课堂教学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教学的本质来讲,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这是我们每个教师甚至连学生都已知道的一条原则。在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注意到了课堂上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但师生间并没有体现真正的互动。根据课堂现场记录发现,目前高中生物课堂的师生互动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互动形式单一,大多数都是“控制―服从”型的单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组互动等形式极为少见;(2)互动内容单调,多以强调知识为目的,对学生情感和心理需求的关注较少;(3)互动对象存在差异,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会更多关注优等生,“面向全体、全员参与”的实现有困难。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师生间、生生间并没有体现真正的互动。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上确实也实现了“议论纷纷”的“热闹”气氛,但很快教师就会接着问题:“谁想发表自己的见解?”“谁还有不同的看法?”等等,根本没有给足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积极地思考。一番“热闹”之后,教师只是象征性地抽几个学生来回答。这样的合作只能流于形式,多数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讨论,只是“合”而未“作”;这样的合作学习,教师、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合作学习和讨论中的角色定位。究其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信任学生而剥夺了学生主动活动的机会;或是教师本身对“互动”教学理论理解得不够,以为多问几个问题,抽一些学生回答就行了,殊不知这远远不够;或者是师生之间缺少交流、平等、互相协作的师生关系,缺少民主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使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动”不起来。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呢?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实现有效互动

创设情境是教学的起始环节,包括情感情境、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不论是哪一种学习情境,都要突出问题性,使学生经过思维和探究才能实现目标。学生在学习时,如果能提出问题,那么说明他是真正地理解了知识,学会了知识。“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教师要想办法设置有效的问题情景。当然,设置问题时要注意两点:首先,问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堂上是否能够鼓舞学生心情,取决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是否使学生感兴趣。教师可以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讲渗透作用时,可以让学生思考用盐腌萝卜、青菜时坛子里的水为什么会变多?蔬菜放的时间长了为什么会萎蔫或者向学生展示一些教学道具,如,渗透作用装置,或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实验过程、原理,由于这些东西要么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具体生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次,问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回答每一个问题,因此,提问时选择适当的提问对象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判断型的问题比较简单,此类问题的提问对象最好是知识层次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而类似于分析性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在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想法来阐述其独特的见解,因此,可以让学生来参与发言、讨论,然后由小组选派代表阐述集体讨论的意见。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照顾到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参与自主探究,学有所获。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有效互动

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施生物实验教学,可把学生带入“思维互动”的新天地。例如,在观察渗透现象演示实验中,学生看到漏斗内液面不断上升,教师可以提问:“漏斗内液面上升是因为烧杯中的水分进入漏斗了,那么漏斗内部的水分有没有进入烧杯呢?”这种情况很自然地会引发学生的疑问:“如果没有进入烧杯,则说明水分不能透过半透膜,如果有进入,那么漏斗液面为什么还会上升呢?”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以与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果,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生物知识的“再发现”,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充满乐趣、充满激情,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这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精神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实现有效互动

在生物教学中,探究过程的实施离不开小组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生不再是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而转变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每个学生都能从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与方法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获取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被动地学习。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那就首先需要建立合作小组,在构建合作小组时,注意小组结构的合理性。(1)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互助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2)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3)小组内应设小组长,小组长选择成绩较好、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和监督,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和探究活动,是全组的核心人物。当然,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注意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篇5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五段一清”教学模式就需要广大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下几个方面是我在运用“五段一清”教学模式中总结出来的有关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经验,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1、第一段:明确目标。通过学生解读目标,制作知识树,提高学习知识能力。

思想品德活动教学虽然以活动为载体,但离开了知识目标,活动课就没有实际意义。但活动课的知识目标和课堂教学的目标的实现手段是不同的,要求也有区别。课堂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去实现,要求也比较高。可活动课的知识目标往往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同时,活动课的知识目标相对要求较少。在活动教学过程中,不是要关注知识掌握得多和少,关键是实践能力的培养。

活动课的知识目标是通过学生的活动去实现的,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活动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如在八年级《男女生如何正常交往》活动教学中,我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表演,自己体会。帮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去培养能力。活动课一定要联系社会实际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深化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定向自学。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学生定向自学完成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

定向自学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强化教师“导”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念,培养独立思考研究问题的能力。例如:老师要给学生制定一个导学案,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依据学生能学懂的知识,课堂上不教的原则,将这一部分内容编制成基本检测题,这部分问题难度小,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解决。让学生自我检测自学效果。自主学习期间教师只巡视不干预,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自主学习中,理解并掌握了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3、交流讨论。学生不会的知识用红笔勾画下来,在交流讨论环节中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高合作探究能力,从而培育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质量。

首先,教师应采取一定的规则和要求形成不同组合的讨论小组。按学生差异搭配,把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分配到一组,可形成帮带机制,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按性别差异搭配,性别的差异必然会带来知识组成的差异、认知方式和认知风格的差异,讨论小组中既有女生又有男生,必然在讨论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异性效应;按个性差异搭配,不同个性的成员可使讨论不至于过于热烈或过于沉闷,通过讨论,认识不同成员个性中的优点,帮助成员纠正自己个性中不利的一面。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分组,可因时、因地、因人和主题采取一种或多种讨论团体形式的方法。

其次,教师在组织讨论前应给学生以明确的分工。要确定好组长,记录人等,使小组内的成员各司其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受教育者一旦对学习有了较明确的目标,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再次,讨论前必须落实相应的讨论任务和要求。如设定好讨论的主题和目标,要求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并善于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认真思考、分析他人的长处与不足等。如果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工,不对讨论提出明确的要求,只是很笼统地讲一句“这个问题,你们讨论一下!”这种所谓的讨论往往流于形式,很容易造成组内成员讨论的不知所措和课堂上的混乱局面,难以达成预期目标。

4、展示反馈。在展示反馈的环节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运用思想品德课程的理论方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会得到成功,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

展示反馈中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教育理念,课堂上充分“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取代老师“一言堂”,关注知识的生成、学生的生长、课堂的生动,“还权彻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教师的“导”。

收集反馈信息,完成反馈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教学。为了实现教学减负任务,我会在课堂中完成练习的矫正和反馈,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明白更多的道理。这一环节我通常是让学生自己分组学习,找出本组的问题所在,再由组长把问题汇总,我适当做出点拨,再找一两个相关资料进行巩固反馈,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越发具有成就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更有信心了。

5、反思总结。在反思总结中使学生能将每堂课知识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能将知识提升,培养学生提出有社会价值的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篇6

本文采用拉丁方实验设计这一重复测量的方法,把来自初中三个年级共158名学生按年级分成四个班级,分别进行四种按不同认知和身体要求设计的体育课足球教学,进行两周的课堂教学实验,每周两节体育课。实验时,每节课四个班级同时进行四种不同的课堂任务学习,每节课结束前五到十分钟立即进行情景兴趣问卷调查,整个实验结束后进行运动技术测评。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一般性结论。

关键词:体育课堂学习任务设计;情景兴趣;固有兴趣;初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5-0072-07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之一。1980年以来,对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备受教育、体育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其最重要的进展体现在动机理论(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ies)与课程理论(Curriculum Theories)的交叉融合。目前最受关注的动机理论包括目标定向论、学习价值论和兴趣论。

近年来对体育课堂动机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社会认知结构理论(social-cognitive concept)基础之上,但是,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动机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不同课堂学习任务特点的认知,而不同的体育课堂学习任务学生的动机水平也不相同(Ang Chen&Paul W.Darst 2001)。可见,怎样设计体育课堂学习任务,使学生产生情景兴趣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中我们知道学生的兴趣能有效的预测其体育课堂学习动机和行为,学生的体育课堂兴趣则来源于他们与体育课堂学习内容的交互,所以我们就必须考虑到教师对体育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问题。Bruke(1995)指出以往学习动机研究过程中忽视了不同课堂任务设计的动机功能,动机研究和课堂任务设计往往没有结合在一起。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倒使该一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历程;在心理学上,有很多术语与动机一词的概念,颇有相似之处,诸如需要、兴趣、驱力、意志等等(《教育心理学》张春兴2000)。可见,激发学生体育课堂学习动机,教师应该选择、评定、设计好体育课堂学习任务。

认知要求(Cognitive demands)和身体要求(Motorphysi-cad demands)是参加体育活动的两个基本元素。在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学习内容条件下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要求和身体要求(也就是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程度)是课堂学习任务设计的首要问题。(Schmidt 1991)。

本研究拟采用本土化的初中生体育课堂情景兴趣问卷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四种不同认知和身体要求的体育课堂学习任务设计对初中生情景兴趣的影响以及情景兴趣与固有兴趣、运动技术等变量的关系。作者将具体探讨以下几个问题:那一种不同的认知水平和身体要求对学生的情景兴趣产生影响;性别、年级、固有兴趣、运动技术与情景兴趣的关系如何。

本研究的特点在于根据兴趣理论探讨体育教育中学生的情景兴趣,在以往国内体育教育兴趣研究中只把兴趣作为一个日常概念或者只把兴趣作为学生的喜好泛泛而谈,国外一些研究文献表明学生兴趣主要取决于学生学习内容的多少以及学生学习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设计的特点,本研究主要探讨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不同的认知水平和课堂上学生的身体活动特点这一课堂学习任务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否对学生的情景兴趣产生影响,希望能从实验研究中得出一般性结论对体育教学能有所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来自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初中,在初一、初二、初三这三个年级28个班级中随机抽取三个实验班,分别为初一(13)班、初二(8)班、初三(6)班,参加测试人数共158人,共发放问卷632份,由于实验中有旷课和请假现象,回收问卷608份,有效回收率为96.2%按男女生比例和年级再随机分成四个班级,采用重复测量的方法分配到四种学习任务中(详见1.3)。如图:

1.2 研究工具

(1)初中生体育课堂情景兴趣问卷该问卷是作者修订的由四个纬度计16个条目组成的用以测量体育课堂情景兴趣的自陈式问卷。分别为新奇性、挑战性、注意需求和探索意图四个纬度,每个纬度由四条题目组成,如“这项活动对我来说很新颖”,“这项活动不容易学”等是描述新奇性这个纬度,“活动中我注意力很高”,“我被任务深深吸引住了”等是描述注意需求这个纬度,等等。要求被试选择与情景兴趣有关的同意程度。回答用Likert-5点记分。记分范围从“完全不同意”的1分到“完全同意”的5分,介于两者之间在1和5之间选取任一数据,该问卷最高分为80分。(详见体育成人教育学刊07年1期,85-87页)

(2)固有兴趣问卷要求被试从7种给出的体育运动项目中按喜爱程度从最喜欢到次喜欢排序,这7种体育运动项目来自中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大纲,分别为: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武术、韵律体操与舞蹈、体操。最喜欢的排在第一位的得分为7分,依次类推最后的运动项目得分为1分。如;某学生的运动项目排序为篮球、足球、田径、排球、武术、韵律体操与舞蹈、体操,则该学生的固有兴趣足球得分为6分。

(3)运动技术测评教师对学生进行运动技术测评,项目包括:两人之间10米左右足球脚内侧传球、门前20米运球射门和15米徒手绕杆计时,每项最高分为10分,总分为30分。

(4)足球技术分析问卷该问卷仅用于学生观看足球比赛时,为提高其认知水平,吸引其注意观看而设的,不做记分评定。题目包括:头球射门次数、脚射门次数、双方角球次数等等。

1.3 实验内容和程序

(1)实验中学生的学习内容

本研究选择足球为主要课堂教学内容。

分析:足球是初中体育课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比较喜欢比较流行的运动项目之一。

笔者在实验单位仪征实验中学28个班级中随机抽取1个班级初二(3)班进行固有兴趣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固有兴趣只有足球男(5.87)女(4.58)的平均得分最高而且差别不大。文献资料研究表明学生的固有兴趣对情景兴趣有一定的影响(Renninger et al.,1992),因此,选择足球在教学任务设计

时学生的情景兴趣就更容易被激发,这里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固有兴趣当作一个控制变量来进行研究。

(2)四种体育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

①脚内侧传接球练习时要求两个学生在10米左右的范围内利用脚内侧传接球技术进行相互传接。学生练习时由教师随机配对。

②身体素质练习(徒手绕杆跑)

如图,练习时成“8”字型绕杆跑,练习完成后站到队尾。共练习6次

③传运球射门  如图,练习时,A、B作撞墙式过人(小旗为假想防守队员)A得球后传给C,C运球后下底传中,A、B抢点射门;一组练习完毕后三队交换练习。共练习15次

④技术分析看30分钟的欧洲杯足球比赛录像并要求填写问卷,写出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运用的各种足球技、战术的次数如头球射门次数、脚射门次数、双方角球次数等等

分析:任务的“认知要求”是指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思维类型或认知加工水平,包括记忆、理解、思维、探究等等。研究结果表明,高认知要求的个体对问题有较强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愿意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好奇心强,追求深入理解,并从中体验到快乐;而低认知要求的个体往往只关注任务本身的完成而很少动脑筋,缺乏探索兴趣不愿付出更多努力。

这四种课堂任务设计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身体活动要求(即身心发展特征)。通过专家访谈和实验中6名体育教师的现场观摩评定,认为这四种课堂任务设计相互比较而言:技术分析课中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求较高,而学生并没有任何身体活动;传运球射门的课中,学生认知水平要求和身体运动负荷水平均很高;身体素质练习课中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求较低但身体运动负荷水平较高;脚内侧传接球中认知水平和身体负荷水平都较低。

我们认为相对而言,技术分析为高认知要求和无身体要求;传运球射门为高认知和高身体要求;身体素质练习为低认知和高身体要求;脚内侧传接球为低认知和低身体要求。

(3)实验步骤

①实验前分别对不同年级的三个班级进行固有兴趣问卷调查,统计出学生对足球这一运动项目的固有兴趣得分,

②实验中的课堂教学由4名教师进行,实验前对其进行培训,要求16节课中学程序:准备活动、讲解、示范、学生练习,并给学生很少反馈。

③进行两周的课堂教学实验,每周两节体育课。实验时,每节课四个班级同时进行四种不同的课堂任务学习,每节课结束前五到十分钟立即进行情景兴趣问卷调查,整个实验结束后进行运动技术测评。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一般性结论。

(4)实验的控制

①教师

实验前对四名体育教师进行统一培训,使其明确本实验的目的,以及整个实验的思路,了解兴趣的理论结构和教学意义,为使其进入实验角色做好准备。

四名教师对所任教的班级和学生情况有充分的了解,熟悉教材内容,明确实验程序,学要求,试将主观因素的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

②问卷施测

在问卷施测中,统一并明确指导语,确保施测班级的人数完整以及良好的纪律和施测环境。回收问卷时确保回收问卷份数、确保学生没有漏添或错填。

③课堂教学

在四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认真负责,每个学生按要求进行练习,确保学生充分活动达到四种任务设计中的身体活动要求。

2 研究结果

2.1 情景兴趣、固有兴趣以及运动技术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相关分析来考察中学生体育课堂情景兴趣、固有兴趣以及运动技术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见表1)。情景兴趣的计分采用四种任务下所产生四个情景兴趣的平均得分。结果发现情景兴趣与固有兴趣以及运动技术之间存在正相关(P<0.01),固有兴趣与运动技术之间并不存在着相关关系。

2.2 不同任务、年级、性别对情景兴趣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结果发现“任务”和“年级”这两因素的主效应以及“任务”与“年级”的交互作用达到了显著水平(P<0.01),而“任务”与“性别”、“性别”与“年级”以及“任务”“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了不同的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和不同的年级对中学生的体育课堂情景兴趣有显著的影响。(见表2)

2.3 不同年级在四种任务中情景兴趣以及各纬度的平均得分

如表4所示:在足球脚内侧互传练习中,初三学生的情景兴趣平均得分最高为41.81,其次是初一的学生得分为31.73,情景兴趣得分最低的是初二学生为35.30;在身体素质练习中,初一学生的情景兴趣最高,得分为41.22,其次是初三的学生得分为40.14,情景兴趣得分最低的是初二学生为36.35;在传运球射门练习中,初三的情景兴趣得分(49.81)高于初二(44.30)和初一(42.69);在看技术分析的录像时,初三的情景兴趣得分(48.81)也高于初二(46.31)和初一(45.73)

如表3所示:在四种任务中初三年级情景兴趣得分最高为(45.22),而初一(41.59)和初二(40.62)的情景兴趣得分相对较低。这和国外的研究学校中情景兴趣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不同(Hidi & Anderson,1992),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初中的体育升学考试,该中学学生升到初三以后正常的体育课成了考试项目的专项训练课,而当从新回到体育课堂进行足球项目的练习时情景兴趣普遍得到提高。

2.4 四种不同任务情景兴趣的平均得分

如表5所示,在任务4即被认为是高认知但无身体要求的技术分析录像中情景兴趣平均得分最高为47.01,其次是任务3即被认为是高认知和高身体要求的传运球射门练习,情景兴趣平均得分为45.75;情景兴趣平均得分比较低的是低认知和高身体要求的身体素质练习和低认知和低身体要求的足球脚内侧互传练习,两者情景兴趣平均得分分别为39.25和38.06。

3 分析与讨论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考察不同体育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对初中生情景兴趣的影响,根据情景兴趣的理论采用本人修订后的一个四个纬度的情景兴趣量表作为研究工具,Chen and Deci(1999)认为,在体育课中当学生和具体学习任务发生交互作用时,能给学生留有一点探索的空间,设置一定的任务难度而让学生保持一定的注意、能让学生对学习任务感到新奇而激发其探索并产生一定的即时乐趣的课堂学习任务设计会激发或让学生产生情景兴趣。本文从不同认知要求和不同身体要求的四种课堂学习任务设计考察对情景兴趣的影响,采用拉丁方这一重复测量的方法进行实验设计,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讨论不同认知要求和身体要求(负荷)对学生情景兴趣产生的影响以及性别、年级、固有兴趣、运动技术与情景兴趣的关系。

3.1 如表4和表5所示,情景兴趣随着不同学习任务设计的变化而变化,即不同的任务设计产生不同的情景兴趣,结果表明体育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具有激景兴趣的功能,此结论与

文章阅读任务的设计具有激发学生情景兴趣的功能(Hidi&Baird,1988)的研究一致。通过均数比较分析(表4、表5)进一步证明了体育课堂学习任务设计对初中生情景兴趣激发的重要性。

3.2 如表5所示,情景兴趣受到课堂学习任务设计所要求学生认知要求高低的影响,被认为是高认知但无身体要求的技术分析录像中情景兴趣平均得分最高;其次是即被认为是高认知和高身体要求的传运球射门练习;情景兴趣平均得分相对比较低的是低认知和高身体要求的身体素质练习和低认知和低身体要求的足球脚内侧互传练习。实验结果显示,当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相对要求学生较高的认知要求时能更好的保持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能使学生对任务产生好奇从而产生即时乐趣使其情景兴趣得以提高。虽然高认知要求的传运球射门练习和技术分析录像的练习都能激发学生较高的情景兴趣,但是两个练习不同的是在身体要求方面前者身体要求较高,但后者并无身体要求,那么身体要求对情景兴趣是否产生影响呢?根据实验结果(见表5)被认为低认知和高身体要求的身体素质练习与高认知和高身体要求的传运球射门练习,两者同样是高身体要求但并没有产生同样的较高情景兴趣得分,这说明了学生情景兴趣激发的主要因素还是在于课堂学习任务设计所要求的认知方面,而身体要求并不是主要因素。

3.3 表2显示,年级对情景兴趣存在主效应。但与Hidi&Anderson,(1992)的研究不同,本实验结果显示(见表4)情景兴趣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在四种任务中初三年级情景兴趣得分反而最高,其次是初一年级,初二年级情景兴趣得分最低。笔者调查发现,仪征市几乎所有的初中学校,在体育中考的指挥棒下学生三年的体育课并没有得以正常的开展,有的学校甚至学生刚进校门,初一时体育教师就针对中考考试项目进行长期的训练,反复、枯糙的练习结果导致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上体育课。在本研究实验单位仪征市实验中学,学生升到初三年级后正常的体育课就被中考项目的训练课所替代,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各种球类活动也全面停止,当本人在初三进行足球项目的实验练习时,学生上课的兴趣比平时的训练课要高出很多,这也许是造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情景兴趣不是降低反而提高的原因。在我国,如果没有体育中考的压力,正常的体育课教学学生的情景兴趣与年龄的关系是不是如国外所研究的一致,这一点值得我们进一步考证和探讨。

3.4 如表2所示,性别对情景兴趣并不产生主效应,男女生之间的情景兴趣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与国外的研究(Anderson,Shirey,Wilson,&Fieldings,1987)“性别的不同所产生的情景兴趣也有所差异”不同。Asher和Markell(1974)研究发现在阅读材料时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激发出情景兴趣,但在我国体育教育中男女两个性别哪一个更容易激发或产生情景兴趣目前还不清楚,在本研究足球项目的实验中并没有发现男女生情景兴趣有什么差异,但是其他运动项目中这两个性别的情景兴趣如何,这些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3.5 如表1所示,情景兴趣与固有兴趣存在显著相关,固有兴趣项目得分高的学生在进行该项目的练习时情景兴趣也很高。因此,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成为体育课程和教学的关键。体育教师应着重于设计与所学内容紧密联系的、学生情景兴趣浓厚的练习,不断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将情景兴趣转化为固有兴趣,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6 如表1所示,情景兴趣与运动技术也存在显著相关,运动技术水平高的学生情景兴趣也很高。运动心理学早有研究,学生的能力知觉、自我效能感对其体育课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影响,自我效能越高,能力知觉越强运动成绩就越好,就越能激发或保持学生的动机水平。这证实了本研究中运动技术测评得分高的学生在课堂任务学习时容易激发出较高的情景兴趣。但是,究竟是情景兴趣的提高促进了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还是学生以有运动技术的掌握情况影响着其课堂上的情景兴趣呢?由于实验时间与条件限制,在此无法证实,这也给作者以后的研究埋下伏笔。

3.7 学生的固有兴趣与运动技术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见表1),由于处于初中这一特殊年龄身心发展阶段,初中生的兴趣具有广博性、缺乏持久性等特点。而固有兴趣常常与知识的增长、积极的情绪和价值的增长相联系,研究者们把它看着为不断发展的心理特征。即使学生对某项体育活动长期比较感兴趣,但他们未必一定会去从事该活动的长期锻炼。兴趣不同于爱好,兴趣是爱好的前提,爱好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这说明了初中生的固有兴趣与其运动技能的掌握之间并没有特定的联系。那么,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教师就不能忽视学生运动技术的传授,应该使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够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使学生的固有兴趣转化为其爱好,使其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就其根本,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长久兴趣直接来自于其体育锻炼的成功体验,而成功的体验则来自于其对运动技术的直接驾御。如果一个学生不会踢足球,他也不会长期从足球运动中产生兴趣,也许一时接触满头大汗很好玩,但只要时间一长他也会对此索然无味。因为他没有在足球教学中掌握真实本领。任何一种运动技能都有他独自的功能和内在的乐趣,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运动技能不仅能满足学生运动兴趣的发展,也能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尤其为成年后合理地选用运动手段锻炼身体提供有利条件。我们在运动技术教学中,在课堂学习任务设计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景兴趣,使其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从而将情景兴趣转化为固有兴趣成为其特定的爱好。

4 结论

本研究考察了不同认知要求与身体要求的课堂学习任务设计对初中生情景兴趣的影响以及性别、年级、固有兴趣、运动技术与情景兴趣的关系,结果表明:(1)作为学习动机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情景兴趣随着不同学习任务设计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任务设计产生的情景兴趣也不同,体育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具有激发学生情景兴趣的特定功能。(2)体育课堂学习任务设计中的认知要求对初中生情景兴趣的激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对要求学生较高认知的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能更好的保持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能使学生对任务产生好奇从而产生即时乐趣使其情景兴趣得以提高,而身体要求对初中生情景兴趣的激发影响不大。(3)受到初中体育升学考试的影响,该中学初三的体育课成了体育中考项目训练课,导致体育课程要求的各种球类项目并没有得到正常开展,与西方的研究相比,本研究初中生的情景兴趣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在四种任务中初三年级情景兴趣得分最高,其次是初一年级,初二年级情景兴趣得分最低。(4)与西方的研究结果(性别的不同所产生的情景兴趣也有所差异)不同,在本研究足球项目的课堂学习任务设计中,初中男女生的情景兴趣相差不大。

(5)初中生的情景兴趣与固有兴趣存在显著相关,固有兴趣项目得分高的学生在进行该项目的练习时情景兴趣也很高。(6)情景兴趣与运动技术存在显著相关,运动技术测评得分高的学生情景兴趣也很高。(7)学生的固有兴趣与运动技术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5 建议

(1)兴趣是动机的一种形式。近年来对体育课堂动机的研究主要建立在社会认知结构理论(social-cognitive concept)基础之上,对目标定向和体育课堂动机气氛研究文献较多,研究结果表明:任务目标定向和“掌握”课堂动机气氛能有效的预测体育课堂学生学习动机。但Berlant和Weiss(1997)研究表明,任务目标定向和“掌握”课堂动机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不大,没有任务价值显著(如:兴趣、任务的实用性和重要性等)。本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动机的一种形式,情景兴趣随着不同课堂学习任务设计的变化而变化,体育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具有激发学生情景兴趣的特定功能。可见,影响学生动机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不同课堂学习任务特点的认知。因此,对学习动机的研究我们应该把它与具体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而怎样设计好体育课堂学习任务,使学生产生情景兴趣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从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通过教学设计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现行的体育教学方法很多都是从竞技体育的训练方法演变过来的,传统的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以“训练”为主而不是以教学为主要目标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本质上是竞技训练方法的浓缩,有许多与教学不相符的地方。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构成。要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必须研究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情景兴趣。体育教师要切实认识到,课堂学习任务设计是实现教学目的最基础、最重要、最直接的教学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体育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大都传统的体育课(尤其是教学内容相对枯糙的体育课)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重视、不研究课堂学习任务设计,难以激发学生的体育课堂情景兴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2)教师在课堂学习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增强课的认知要求来唤起学生的情景兴趣。因为学生的情景兴趣与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智力因素密切联系,也和支持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直接相关。认知过程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是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与活动,是诱导少年儿童走向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成功教学的保证。

体育课,特别是在技能性要求较高但趣味性较差的项目教学中,课堂学习任务设计要增强学生的认知要求以能成功激发学生的情景兴趣,体育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学习任务、练习要求和练习方法与手段要有新意。虽然教学内容相同,但每次课要有新的要求,在教学手段以及练习方法的安排上要让学生产生新奇性。

②根据任务目标定向理论:“任务定向是一个促进学习的理想状态,通过学习能力得以提高进而成为其学习的目的,任务定向的个体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任务的难度与练习要求要适度”。同样,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要恰当,让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能使学生得到成功的情绪体验,从而形成学习的心理需要。认知水平要求难度太大,练习要求太高,学生经过努力但每每失败,达不到练习要求容易失去信心,而认知水平难度设置太低,学生练习就会缺乏挑战,产生厌倦失去兴趣。

③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保持学生一定的注意力。学生上体育课,都是在教师直接设计或间接控制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具有诱发动机的功能。根据成就动机发展的需要,应设置能激起认知内驱力、归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并转化为活动动力的情境。

④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是通向兴趣的人口,一方面体育教师应注意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应及时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探究上,使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

⑤尝试探究、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培养其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锻炼的能力。

⑥调节学生需要、预期和认知评价。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诱导,调节学生对学习刺激与自己需要、预期之间关系的认知评价,要对学生的需要加以积极引导和努力培养,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并加以引导、点拨、拓展和延伸。

(3)激发学生的情景兴趣决不能忽视其运动技能的学习,要把运动技能的教学与学生的情景兴趣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从运动体验中获得情景兴趣,情景兴趣的产生又激励着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学习和锻炼,从而促使运动技能的掌握,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运动技能的学习与学生的课堂情景兴趣不是一个矛盾体,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技能以及对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

(4)体育中考项目的练习不能以牺牲正常的体育教学为代价,中考项目主要是身体素质方面的测试,这并不与正常的体育教学内容相矛盾,只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学习任务,使学生情景兴趣提高而乐于进行体育锻炼反而更能达到增强体质、强化体能的目的,从而使他们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这种以牺牲学生兴趣为代价,影响学生终身体育发展的体育中考项目训练课现象值得我们去重视并加以正确引导。

(5)注意兴趣的迁移。提高体育技能和知识水平,将直接兴趣引向间接兴趣,把情景兴趣转化为固有兴趣使学生固有运动兴趣成为他们的爱好,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6)关注学生性别、年级运动技术水平的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6 问题与展望

(1)本研究没有对更大样本进行实验,受到体育中考的影响,实验所在学校初三体育课的教学毕竟会与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教学之间存在一些差异,由于实验条件和能力有限,所研究的结论可能会因为这些原因而造成一些偏差,在代表性上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性。

(2)尽管足球项目是学生比较喜欢又是教学大纲要求内容之一,但是足球只是众多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项目,实验结果是否广泛适用于其他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广泛的研究和实践,尤其体现在体操与户外运动项目上。体育教师在运用本研究结果进行课堂学习任务设计时应引起注意。

(3)尽管研究结果表明认知要求是决定学生课堂情景兴趣的主要因素,但是决不意味着身体要求不重要或者是在课堂学习任务设计过程中任意减少或者增加对学生身体负荷水平的要求。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在高认知要求的考虑下,高身体要求的课堂学习任务设计学生的情景兴趣也很高。

篇7

关键词:实习单位 主客观因素 运动训练 教育实习

[中图分类号] G64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二OO一级本科应届毕业生160人。包括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体操、游泳、武术、体育舞蹈12个项目,其中男生133人,女生27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与年级工作管理学生干部的交流,阅读、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实习单位的文献资料,获取了有关教育实习的信息。

1.2.2问卷调查法

本文就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二OO一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毕业工作愿望和教育实习收获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回收率为93.7%。

1.2.3专家访谈法

走访了部分学校参与实习工作的有关领导、老师20人。访问了部分实习带队教师、实习领导小组成员12人。

1.2.4对比分析法

对访问调查意见和教育实习收集的有关数据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并运用相关理论按演绎与归纳推理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研究。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学生的实习动机影响着学生实习单位的选择和教育实习任务完成

现在本科生教学计划中大三见习一周,大四上学期实习8-10周,实习中通过教学、课外体活等工作环节,检验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能否与实践有机结合,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体育教师的各项能力,从而检验高校办学质量和效果,检验高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方法、手段。学生的教育实习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专业知识和素质的能力。但学生在教育实习中究竟把实习的动机和任务放在何处,通过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32%的实习生的实习动机是检验专业知识,教育实习是一门专业实践课,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相比更具有时间集中、内容广泛,专业性强等特点。而46%的实习生将教育实习与就业联系起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习生对实习单位的选择更多的是与学生的就业去向挂钩。我们不否认教育实习会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积累一些经验,但两者并不是简单的直接关系。

2.2学生的择业心理影响着学生实习单位的选择和教育实习任务完成

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的过程中难免会考虑到毕业分配,与毕业分配发生关联。体育院校多数系科是培养中学体育教师,但是,最近几年来,由于形势发展,社会需要等原因,不少毕业生没有从事体育教育工作,而是到了其它的行业就业,如公安、部队、大专院校和金融单位。据调查,有80%的人热爱体育事业,毕业后愿意从事体育工作。从社会需求信息反映来看,需要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单位却越来越少。不少单位是安排一个热心体育活动的人管体育或安排其他的工作人员兼管体育,不接收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有的中、小学,特别是基层和边远地区,由于编制和经费等多种原因,也是找一个喜欢体育活动的年轻教师兼上体育课即可;各级体委也多是由退役运动员或其它人员充实,而不能接收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有的县(市)撤消了体委,与文化局合并为文体局。以上种种原因,就使得体育院校的毕业生很难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单位,不得不另寻它路。对工作意愿调查统计结果见表2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运动系学生的就业心理依次表现为:64%的学生想从事教师工作、22.7%的学生想从事教练员工作、其它占15.3%。因此,这就势必造成学生教育实习多层选择的心理。学生的这种选择符合现在体育人才市场的需求和运动系现有的学生就业形势,但却不能保证与办学方向相符。通过表1与表2的对比可以看出:运动训练系学生选择教育实习单位与学生的择业心理基本上是相符的。

2.3学生性别、运动项目影响着学生实习单位的选择和教育实习任务完成

教育实习中暴露出运动训练专业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如实习生知识面比较窄,教育理论知识缺乏,教材教法的运用与处理不当,教师职业技能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普通话水平较低,专业术语欠缺,板书水平较差,把握不住教学语言的目的性、启发性、针对性和科学性,相当数量的实习生体育专业外的教育能力较差,因此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能力相对较弱,一些实习生深有感触地说,他们所学的教材内容,很多到基层并不适用,应注意加强同基层学校的联系,及时从教育实习的信息反馈中总结经验,根据实习需要、社会需要、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加强教学课程建设,从而实现由“我会学”到“我会教”的转变。针对实习单位和从事教练员工作分配情况统计结果见表3、表4。

通过表3和表4我们可以看出:运动系二OO一级从事教练员岗位的人数总体偏低,不能很好地完成运动训练系实习计划所规定的任务。另外各项目从事教练员岗位的比例也不尽相同,田径、游泳项目所占比重较大。相同项目男女比例也相差不等,总体男同学明显高于女同学。

2.4实习模式和管理条件影响着学生单位的选择和教育实习任务完成

目前运动训练系是采用以自己联系实习地点为主,实习基地占少数,但多数学生采用与就业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实习的单位较分散,再加上实习经费的不足等各方面因素,使得实习指导教师只能单纯的通过学生的教案、回信、文件材料等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从而产生一定的弊端,一部分实习生存在“放羊”实习的现象,应付了事。教育实习不像其他物质生产的实习,有定型的物质条件,创造有形的效益,它基本上是精神生产的精神活动,它所带来的财富是无形的、潜在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运动系学生的实习动机与教育实习任务要求不符,学生实习动机有的是与就业相联系,有的是锻炼专业以外的能力,还有的是检验专业知识,另有学生在选择教育实习单位时,是把住宿、关系等放在首位,而忽视了能否完成实习任务。因此,学生实习动机的多样性,不能使学生按统一的要求来完成实习任务。

(2)学生择业心理对教育实习单位的确定产生一定的影响,调查表明:学生想从事教师工作,从事教练员工作,从事其它工作的比例不同,这就造成学生教育实习多层选择的心理,同时也符合体育人才市场的需求和现在的就业形式,但却与教育实习任务不符,也不能保证与办学方向一致。

(3)学生的性别、运动项目对实习单位的确定产生一定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事教练员岗位的人数总体偏低,田径、游泳所占比重较大。同项目男女比例也相差不等,总体是男同学较女同学从事教练员岗位的要多。这也是影响教育实习任务完成的一个原因。

(4)目前实习模式及管理条件影响学生实习任务完成,与就业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导致学生实习单位较分散,而学校由于受实习经费的限制,实习指导教师只能通过教案、回信、文件材料等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

3.2建议

(1)做好教育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应着力加强学生对实习的目的、任务和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实习的管理模式,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确保教育实习的质量与效果。

(2)改革现有的实习形式,势在必行,有必要向“集中实习为主,单兵实习为辅”的实习方式转变。

(3)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及全面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运动训练系能够按照其专业方向办学是其办学生命所在。

参考文献

篇8

一、什么是生物科学史

生物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史涵盖多方面内容,包括生物科学知识的发展历程,科学家研究生物科学时所采用的理论与实践方法的演进过程,涵盖着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看法与观点.生物科学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研究生物科学在过去如何发生与发展,也表示人们当前对生物科学的认识与观点,揭示今后对生物科学的研究方向.另外,科学家在对生物科学的探索中所展现的高贵品质与精神,也同样蕴含于生物科学史,时刻教育和警醒着后人.

二、生物科学史对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

生物科学史包含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历史片段及真实的材料,这些生动鲜活的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高中生物课程的趣味性,使教师和学生均能提高对生物科学重要性的认识,继而能更积极参与到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教师将教授的内容与生物科学史中的相关史料相结合,为学生讲解真实的历史事件,以此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科学知识

生物科学史记载着生物科学知识基本的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如何发展的.这些生物科学知识的发展历程,为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生物知识提供了所需产生、发展的背景,并说明了科学家探索和研究这些知识的过程.众所周知,生物科学知识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对知识的研究切勿仅限于一点,而要着眼于发展全局.生物科学史能够提供科学知识发展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框架,对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3.有利于学生学会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确保人类研究得到正确结果、把握真实规律的重要工具.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引领着人类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生物科学史反映了科学家探究生物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及解决生物问题的研究方法.而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给学生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从中总结出生物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生物科学史在记载科学家研究生物科学历程的同时,体现了科学家宝贵的科学精神.学生所需要的怀疑精神、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都包含在这些科学精神中.对学生进行生物科学史教育,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研究应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满足当前高中教育的需求.

三、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教育价值的认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根据实际调查,多数高中都认可生物科学史具有教育价值,但却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严重,对学生的教育更加注重知识的讲解,很难在课堂上增加新颖的内容,忽视了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另外,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没有随着新课标教育理念的发展而改变,多数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生物科学史教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2.对生物科学史的了解程度不够

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在接受教育阶段,对生物科学史没有充分的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扎实,另外,高中生物教师工作任务繁重,缺乏足够的时间深入了解教材以外相关的生物科学史,导致无法顺利展开生物科学史的教学.

3.学生偏重于掌握知识,课堂参与意识薄弱

调查发现,学生对生物科学史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以及科学家的励志故事有着极大的兴趣.但是,学生对生物科学史中科学知识的学习,也是为了应付考试.同时,学生更不愿学习生物科学史中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认为这些对于成绩的提高并没有很大的帮助.在实际课程中,学生缺乏应有的参与意识,不积极配合与教师的互动.另外,学生在课堂中体现的被动心理,也对学生学习生物科学史十分不利.

4.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

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仍然局限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导致教师的授课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都以提高考试成绩为主要目的,很少考虑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而且在考试与作业中都有规定答案,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此类不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致使高中生物课程开展生物科学史教学举步维艰.

四、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史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养

新课标教育理念与传统的理念有着诸多不同,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转变自身固有的教学观念,要结合教学目标,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此外,教师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继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2.学生要重视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学生要逐步意识到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是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因素.学生进入学校参与课堂,并不是单纯为了获得知识,而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考虑问题的正确思维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在生物科学史中,学习到科学家身上所具有的高贵品质,为今后自身更好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校要改革教育评价制度

篇9

近年来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研究空间的扩大化,它不仅在宏观方面研究各个生物体内的器官以及组织结构联系;自然界个体与群体、群体之间及其与外在环境间的内在联系;生态系统及其内部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同时由于生物体存在物质层次性,各个生物大分子中又包含着碳、氢、氧等各种各样的原子,甚至原子内又存在电子、质子和中子等物质。因此分子生物学研究应运而生,现代生物科学日趋向微观世界进军,并出现了一门新的电子生物学学科。由此可知,随着生物科学理论与其相关实验的多方面结合,诸多生命物质疑团将在微观分子研究中得到合理解释,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其控制和改造生物的能力也将显著提高。

2多学科相互渗透

生物科学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其与数学、力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以及工程技术等多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互为一体,这种渗透与反渗透作用便推动了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发展。举例来说,力学、化学以及物理学对生物科学的渗透作用产生的结果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作用的边缘学科,例如生物力学、生物化学以及生物物理学,由此开创了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新方向。同时生物科学对力学、化学以及物理学的反渗透作用产生的结果便是新形成类似化学仿生学以及物理仿生学等新兴学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量子力学、信息论以及控制论等新兴学科有了飞速的发展,再其强大的影响力下电子生物学、生物信息论以及生物控制论等边缘学科也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现代生命科学与多领域、多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新特点促使人们学习更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不断汲取多方面知识扩大视野显得尤为重要,那种只局限于研究自己专业领域的科技人才将逐渐被社会所淘汰,隔行如隔山的状况将不再适应于社会发展。

3实验手段更先进

随着人们探索空间与认识领域的不断深化,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也结合的越来越紧密,实验手段日趋先进与现代化,这是生物科学现代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特点,更是其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与重要标志。换句话说,生命科学只有依赖于实验技术与手段的不断更新才能有飞速的突破与长远的进步,科学实验的技术水平与方法手段决定着生命科学的发展高度。假如现代生命科学缺乏先进的现代化实验仪器,那么其发展进程将受到停滞,甚至一事无成。由此看来,不断汲取新方法,创新新技术,完成生物科学实验手段的现代化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在生命科学领域,尤其是应用化学、应用物理学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创新,不仅方便人们从细胞水平上进行生物规律的探究,更有利于推动人们从分子水平上对生命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运动规律研究分析,这不仅是现代自然科学领域对生物的新认识,更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性进步。

4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基础;知识网络;生物科学素养; 心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250-01

新课程改革至今,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进展。那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高考有效复习,既能提高成绩,又能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就生物学科,谈一下高三生物复习的三个重要环节。

1 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在高三生物复习过程中,基本概念、规律、方法、技巧要落到实处,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做到融会贯通。高三生物复习中不能脱离课本和考纲,要正确理解《考试说明》中的考试目标,针对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四个目标入手:

1.1 对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一个特点,考能力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作用,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很难形成。强调对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考查,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生物科学的某些专业名词、术语,而是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和说明所学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含义,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图或表)进行表达。这个目标分为三条:⑴理解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不但要知道它们的含义,还要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⑵定量描述生物科学的现象和规律。包括用数学知识处理生物问题,以及用简单的图、表和数据描述生命活动的特征等方面。⑶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2 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生物科学是实验性科学,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生物科学的重要知识常伴有实验是现行高中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1.3 能读懂生物科学方面的资料。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通常是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的。与文字相比,图表描述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要求学生能从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具备基本的生物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

1.4 对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解上是不够的,还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懂得生物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

2 穿珠结网,构建网络体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J.S布鲁纳(J.S.Brunner)认为,只有当新旧知识密切联系在一起时,学生才容易记住这些知识,而加强知识联系的重要方式是借助知识本身建立知识体系。

2.1 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高三生物复习时,更容易借助知识本身建立知识体系。因为高三学生对书本知识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这种认识可能是凌乱的、分散的,而此时若引导学生抓住主干,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那么复习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知识基础。能力是建立在知识这个载体上的。例如生命的物质和结构系统、生命的自我更新和调节系统、生命的自我复制和发育系统以及生物与环境关系系统,这四大系统共同构成全书的知识系统。在复习过程中,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才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这是实现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基础。

2.2 专题复习,培养综合能力。就生物本身的复习而言,先构建知识体系,配合经典题例,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扩展,之后再整合知识网络系统进行专题复习。

(1)按知识分专题--体系专题,利用知识辐射法和概念图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2)按实验分专题--实验专题,如:验证性实验,对实验操作、原理、程序、现象和结论的分析、归纳、总结。

(3)按题型分专题--题型专题,如:曲线坐标和图形图表能力的培养,遗传规律题的数据分析和概率计算能力的培养

(4)按热点分专题--热点专题,如:基因工程、西部大开发等专题复习应有主次、轻重之分,当然各专题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要形成一个整体,并运用自如。在最后冲刺阶段留有一些时间进行热点问题和题型分类复习,以提高这方面的应试能力。

3 调整心态,激发潜能

健康积极的心态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高考成功的关键,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高三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针对这些特点有目的的进行调整,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生物复习的有效性。

(1)学习动机更加现实。 高三学生由于知识经验及其储备的丰富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对生物学科学习的意义、作用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能够主动去学习。

篇11

1.科学探究方法。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讨论和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知识,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或者说是获得知识的能力。学生发现问题后能够首先对问题进行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当已有知识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其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测和假设,再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这个过程就是在进行科学探究。在这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新的知识,还培养了获得知识的能力。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以巩固和促进。在高中学习阶段,科学探究过程中设计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学生不需要全部掌握,但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科学的思维,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整体上的把握和理解。

2.STS观念。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STS)的相互作用,是生物科学乃至科学的一个重要维度,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有重要影响。科学进步推动技术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又反作用于科学的进步,两者相互促进。这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也有很直接的体现。例如,光学显微镜的发明使得人们对生物体结构的认识进入细胞水平,而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又使得人们对细胞的认识深入到了亚显微结构。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也反作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如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认识的不断深入,让人们对各种疾病有了更多认识和治疗方法。同时,为了寻找这些解决方法,又不断促进了生物科学的发展。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应该多注意渗透STS方面的内容。

二、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目标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对生物课程目标作出了规定,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维目标,同时也是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目标。

三、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方法

1.探究式教学。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对于问题自主地去研究,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科学上的知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探究能力,从而形成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态度。教师的探究式教学则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参与需要高水平认知和技能的活动,形成积极对待科学的态度,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经验。生物是一门实验的科学,或者说是探究的科学。科学探究活动能够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能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有助于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前述的科学探究一般过程是针对于实验探究而言的,但在课堂教学中也同样适用。课前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自己或者小组的推测。然后在课堂上,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通过实例或者示范实验来验证之前的推测,从而得出结论、解决问题,也即探究式的教学和学习。

2.增加科学发展史。生物科学的发展史就是自然科学的探究史。传统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注重结论的介绍和记忆,而忽视了得出结论的过程。这让学生失去了对科学历程、科学精神、科学家的意志品格等多方面的了解,把多元化的生物科学变成了单一的生物知识点。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提到了相关科学发展史。如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矿质元素的发现故事等。教师带领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生物科学的兴趣,激励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3.渗透STS教育。一方面,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生物科学知识融入当今社会生活的发展中,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选择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如埃博拉病毒、雾霾、温室效应、人口、生态等。这些内容反映了生物科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了解到生物科学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可以获得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方法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参与社会活动时,能够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并能够采取适当的个人行为。现阶段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依旧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权衡比重、把握进度,但也不能过分强调科学方法教育主题而淡化或舍弃必要的知识体系。

篇12

【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导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Thinking o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Method of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

LI Wei YANG Yu-ling

(Schoo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Anhui 245041,China)

【Abstract】Through setting up the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 cours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research hotspots, curriculum provision system,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furthe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will be introduced to freshman majored in Biological Scienc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course is to help the freshman establishing their interests and clearing the curriculums and future developing directions, which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study.

【Key words】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

0 引言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科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同时又是生命科学(医学、农学等)以及其他交叉领域(仿生学、生物物理学等)的基石[1],已成为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当前以及未来都将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2]。

与高中阶段的生物课不同,大学阶段生物科学已作为单独开设的专业。高中生物的某个章节在大学阶段可能会成为单独设立的一门课程。因此,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前如果能够提前对入学新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熟悉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学习内容、继续深造的潜力、就业方向等),对学生尽快融入专业学习会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因此,作为开设生物科学专业的院校,正视当前生物科学专业学前教育,结合实例介绍本专业特色、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生物科学新生入学学前教育,能够帮助新生为未来的学习和目标制定奠定坚实基础。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新生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课程通过对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待解读和分析,使学生了解未来本专业的课程设置、理论体系、研究热点、办学特色以及考研就业等相关方面的信息,树立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兴趣,为后续的相关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1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生命由来的学说,进化论发展历程;掌握本专业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本专业的整体(学习内容、就业、深造)情况全面把握;通过大量实例分析、经验分享等,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为学生未来四年对本专业的学习树立信心。

2 教学内容

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应围绕生物学的经典理论,以生命由来的学说为起点,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热点为主线,具体介绍生物科学专业设置、就业方向、考研情况等,并通过英语微课、优秀毕业生经验分享等方式授课。课程共8个学时,课程内容可作安排如下:

2.1 生命的由来,进化论 (2学时)

生命的定义和生命的基本特征、人类认识和研究生命的历程及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意义;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进化以及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

2.2 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 (2学时)

介绍当前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以及其与人类社会的主要关系。内容涉及生命的基础、生命的结构、生命的本质、生命科学与农业、医药、健康、生活、环境等领域的关系。

2.3 生物科学专业设置、就业方向、考研情况介绍(2学时)

对生物科学专业未来四年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简介、就业方向、就业率及本专业历年考研情况等进行详细介绍。

2.4 邀请外语专业教师进行全英文生物科学专业示范课、讨论、答疑(2学时)

生物科学的学习,在当前科技发展现状下,离不开英语这门工具。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知识点(以生态学为例),通过邀请从事多年生态学教育的教师进行全英文微课教学,激发本专业学生对本专业以及对英文学习的兴趣;同时,邀请本专业已就业和已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在读)与新生互动,通过课堂讨论、提问等形式,对本专业就业方向及深造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对学生有困惑的问题进行答疑。

3 小结

《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是专为生物科学专业新生开设的专业导论课,通过本课程开设,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认识各种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现象及本质,把握当前生命科学的发展动态,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为以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本专业学生能够对未来就业与再深造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为同学们未来大学四年的学习以及目标制定提供背景知识以及思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需要本专业老师结合自身教学、研究特点以及院系特色等进行[3],如何通过专业导论课程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促进专业发展,不仅是生物科学,也是其他学科需要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鸿.新世纪中推动生物科学发展的“Bio-X”[J].生物物理学报,2001,17(1):1-9.

篇13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生物;科学素养;培养

初中生物学新课程的终极理念――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生物课程标准》强调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要在“双基”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养成。针对生物科学素养所包含的几个层面,结合自己的认识和实践,对生物教学中提高和发展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作一初步的探索。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生物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但并非教得越多、越难越好。新标准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构建起全新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以生物科学宏观研究为主线,精选和串联生物科学重要知识和观念,不求全面,减少重复,突出“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重点。认真研究新教材会发现,初中生物教材选取的是初中学生必需的、能接受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一些基础的现代化科学知识,以利于以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放在中心位置,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最常用、最基础、学生能接受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摈弃过去那种拼命给学生灌输全、高、深、难的知识和题海战术的做法。

二、加强观察和实验训练

观察和实验既是学生学好生物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都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初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强,观察常常是满足于新奇的现象,这种出于好奇心的观察,其目的性、计划性和自觉性较差。所以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以下途径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彩图、结构图和示意图等各结构的名称、组成、特点和功能等。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仪器。要求弄清楚实验仪器和各部件的名称、使用方法与使用条件等。

3.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如由表及里、从整体到局部、从静到动等)。弄清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指导学生做好“学生实验”。在学生做实验前,应引导学生弄清实验目的、正确选择所需的器材、实验步骤等。在学生实验时,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操作,正确使用仪器,仔细观察和记录。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加强课外实验和小制作活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和小制作活动,并要求学生对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实验原理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说明。如叶脉书签的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制作等。

三、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

加强知识应用是学生真正学好生物学知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面之一。加强知识应用训练最重要的方法是把知识、技能的教学和知识应用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基础知识为核心,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知识的应用。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利用生活中的生物因素学习生物知识。让学生将生活体验同生物知识结合起来,并上升为理性认识。如“生物特征”一节的学习,老师将课前准备好的树叶、石头、鸡毛、蚂蚁、菜豆种子、马铃薯等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实物进行分类:哪些是生物?那些是非生物?让学生讨论并说出分类原因。这种把学生熟悉的东西做教具,引导学生去认识“生物”,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从而真正理解“生物”的意义所在。

2.利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红楼梦》中宝玉和宝钗的婚姻是否违反了《婚姻法》?宝玉和黛玉能结婚吗?

3.结合生物学知识介绍科技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领域十分广阔,联系生物学教学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和渗透,如结合“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学习介绍“基因世纪”、选择和培育新品种等知识。

四、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

科学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工具。在生物教学中学习和应用科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习初中生物主要是通过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探究、讨论交流、了解现象、取得数据或资料、发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和上升为理论,最后应用知识来说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教师要深入领会新教材的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实验”等活动,按照“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探究―分析与结论―应用与练习”的模式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训练。如“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一章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特征,并尝试着对常见植物、动物进行分类。

五、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是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物科学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科学态度。

2.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科技资料,培养科学态度,使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演示实验教师要操作规范,给学生树立榜样,学生实验时,要求学生严肃认真,不敷衍了事,在观察现象记录结果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切忌弄虚作假等。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2]刘学廷.新课改呼唤开放的生物学教学[J],生物学杂志,2007年03期

篇14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培养;兴趣

在中学教育中,生物科学是一门相当重要的现代科学。多姿多彩的生物,使地球上充满无限的生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各种各样的生物息息相关。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面临着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环境污染、人口增长过快。人类的生存已经受到严重的威胁,此时此刻,生物科学的作用就体现出来。生物科学在其他科学发展的情况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成就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中学生物教学质量也显得分外重要,因为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生物科学后辈人才的重任。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对生物科学的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归其原因可总结如下:(1)中学生物的开设在中学出现时断时续的状态,初中学两年,初三不学,也不参加初中升高中考试,高中高一不开设生物,高二、高三才开设。新课改后高中三年才开齐。(2)在一些学生、学生家长以及部分教师心中,认为生物学不重要,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在平时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3)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需要相应的实验设备和材料,也就需要一定的费用,而一般中学经费十分紧张,根本拿不出这一笔开支,现有的设备非常老化,基本不能使用。加之处于贫困县的山区的乡镇中学更是条件特别差。(4)高考生物考试分值很低(特别是一些选学文科的同学,在分科之前,就选择放弃生物),得不到学生、家长及学校领导的重视。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导致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学打折扣,或者不学或者敷衍了事,致使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很难进行。作为生物教师自己应该怎么办?通过自己的实际工作,体会到应该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下工夫,不要去等待学校改善条件,而应该自己动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充实自己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上的第一节课至关重要,因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从这第一节课开始的。初中的第一节课要从探索生物的奥秘开始,高中生物要从生物科学的前景着手,向学生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花草树木的叶子为什么大都是绿的?也会出现红、黄等其他颜色,为什么?蜘蛛为什么能够结网?如何利用网捕食?幼年时参观动物园的情况,植物园中的王莲它的形状、大小、生长状况,为什么能坐上去一个小孩以及它在建筑领域的应用等等。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进行详细的解答,既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又激发了学生探索生物学的兴趣。再加上相应的彩色挂图、照片以及电脑制作的动画、有趣的动物世界,珍稀濒危的动植物资料,可以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崭新的感官认识,同时也把仿生学的知识渗透进来。

在学习种子的结构、根的形态、根的结构、叶的结构、叶的形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各种种子、根、叶子,注意要强调一些必须收集的种类(如双子叶的种子、根、叶和单子叶的种子、根、叶),收集的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就会主动地询问各种有关的问题,教师一定要认真地回答问题,千万不要认为一些学生的问题简单或者幼稚而拒绝回答,如果拒绝回答将使好不容易培养的一点学习兴趣丧失殆尽,同时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此时可能出现教室秩序很乱的情况,教师一定要认真引导,不要简单粗暴地处理。

在生物教学中,根据学校地处山区,各种可见的小动物比较多的情况,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领学生到小河流、小溪中、野外草地、小山等处,采集各种动植物样本,既经济又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又积极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弥补了学校的经费不足的问题。在学习动物行为一部分内容时,提前让学生在家中注意观察家养的家禽、家畜或者家养的小宠物,注意它们的各种情况,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引出所要学的内容,这样得到的知识容易掌握。

人体生理卫生的学习,注意解决学生提出的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个子的长高与骨的关系,血液的成分和作用,糖尿病产生的原因,尿毒症与肾的关系,神经反射的一些问题,梦的解释以及色盲的问题,通过这些贴近生活问题的解释和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同样,高中生物教学也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高二的第一节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同样重要,他们要用现代最新科学成果来激励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同时也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克隆“多莉羊”,乙型肝炎疫苗的成功提取和研制,“人类基因组计划”“蛋白质工程计划”“石油草”“超级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