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生生理健康教育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生 心理问题 人际交往 青春期 健康成长
目前,中学生的健康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正值青春期,随着生理和心理不断成熟,他们被各种问题所困扰,例如,人际关系方面,身体方面,学习方面,因此,让我们都来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已经提上了重要日程。作为班主任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变化特征,要开展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适时适地进行心理上的指导,尽快使其摆脱心理阴影与障碍,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使之顺利度过青春期,健康成长。
一、初中生面临的第一大心理问题——人际交往
初中生在心理问题上主要来自三方面困扰。其一,同学间关系。初中生内心有强烈交友需要,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单纯盲目,有时会发生同学间、朋友间不融洽,孤独倾向是不可避免的,有时还会发生矛盾或造成不良后果。其二,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因为父母严重代沟,家长们望子成龙,盼子成才,只是一味重视学习成绩,不能理解孩子的压力,不能正确的对待和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一味简单粗暴,加剧了孩子内心心理的冲突和矛盾,使之形成叛逆心理。其三,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初中生面临青春期时,心理变化特别大,表面上看他们长大了,其实心理上特别脆弱,他们希望老师关系他,理解他,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和认可,如果老师在教育学生方法上不够恰当,不能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致使他们丧失了上进心,甚至会使他内心受到严重创伤。
二、初中生面临第二大心理问题——学习问题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父母对子女期望越来越高。繁重的课业负担,父母的过高期望,使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个个孩子不堪重负,为了应试教育,各个学校都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教育,违反心理健康原则,使学生出现异常行为,对分数的错误看法也给孩子带来不可估量压力。
三、困扰初中生第三大心理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
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迈步走进青春期。他们此时随生理上的变化,心理上也发生着巨大变化,此时的初中生性器官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女生主要表现为性情多愁善感,容易产生青春闭锁心理。有了属于自己的秘密,对于男同学,则更喜欢交异性朋友,比较容易冲动,做事不假思索,盲目冲动。青春期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早恋。初中生对异性追求与向往,开始表现逐渐强烈,如果面对这些心理问题不及时教育引导,就会使学生陷入早恋的泥潭,不能自拔,轻者耽误学生,重者会造成恶劣的后果。
面对初中生诸多方面的心理问题,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认识到他的重要性与严重性。如何正确处理好初中生心理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与方法,适时适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我们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准则,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教师和家长必须引导他们采取正确认识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我认为应该做到几点:
1.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初中生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所造成的烦恼与忧虑,如学习竞争加剧以及教师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造成的压力,这些都需要初中生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学生产生这些困扰,与社会家庭学校有关,又与他自身生理发展有关。
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教育与辅导,要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消除其不利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培养其健全的和谐的心理品质,让他自觉调整发展过程中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心理卫生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只有他们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才能自觉克服、纠正其心理困扰。对初中生进行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个别辅导与咨询以及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内容。
2.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
要消除初中生的学习困扰,首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大多数初中生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自己能力不够或智力低下造成的,这就严重地挫伤其学习自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较强的自信心往往激发其智力活动,使其智力活动的水平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鼓励、赞扬、期待、肯定等评价方式以建立学习自信心,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初中生学习负担过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理负担过重,只要加强学习辅导,注重学习信心的培养,传授学习方法和策略,其负担过重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她们一旦掌握了良好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就能自如地操作学习过程,其学习方面的心理困扰就会随之消失。
3.鼓励学生学会沟通,学会正常交往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情感丰富却难于驾驭,渴望交往又有较强的闭锁性,这往往是他们产生人际困扰的主要原因。因此,鼓励学生在交往活动中相互认识,相互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学生进行交往教育中,必须教育他们克服“以偏概全”“以貌取人”“固执己见”“自命清高”等认识偏向,做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作为父母、教师要充分认识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理解他们在交往活动中出现问题,积极引导,耐心细致地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
【关键词】[CX2] 在校青少年; 性健康教育; 需求
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第一次明确了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需求不同于成年人。基于认识到在全球开展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工作的必要性,人发大会把青少年生殖健康确定为应当优先关注的领域之一。为此吉林省在进行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中,把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需求,做为人口生殖健康中的一项内容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目的
进一步了解掌握我省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需求状况,为我省深入开展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同时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方法
以抽样调查方式分别对初中二个班(计97人,含男生45人,女生52人)、高中三个班(计147人,含男生59人,女生88人)及大学三个班(计129人,含男生63人,女生66人)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合计有效调查人数为373人。
3 结果分析
3.1 在校学生生殖健康知识教育
从表1结果显示,初中生不满足于现在的学校青春期教育,高中生和大学生不满足于从书籍杂志获取青春期知识。互联网的便利和医生的专业知识可能使得更多的在校学生选择这两条途径获取青春期知识。
从表2结果显示,初中生不满足于现在的学校性教育,部分初中生更喜欢从互联网获取性知识。大学生不满足于从书籍杂志那里获取性知识,在校学生对医生的性知识教育的期望值增加。
从表3可知,在校学生获取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初中生是学校教育,为32.99%;高中生是电影电视和书籍杂志,分别为30.61%和25.5%;大学生是书籍杂志和电影电视,分别为53.49%和24.03%。
在校学生更喜欢从医生、同学那里获得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知识的比例上升。说明在校高中生、大学生趋向于更多的途径获取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知识。
从以下表4结果显示,初中生、高中生获取性知识途径变化不大,可能与初中生、高中生对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知识的需求不大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男生、女生基本不从父母那里获得该方面的知识。相对来说,大学生更进一步面临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的选择,因而该方面的知识需求也多一些,获取途径的变化也大一些。大学生更喜欢的获取途径中,从医生那里获取相关知识的比例上升,说明大学生在不满足于书籍杂志知识的同时,更倾向于信任医生在这方面的教育。
从表5可知,54.69%的学生不满足现在的青春期教育,大学生80.62%不满足现在的青春期教育。50%以上的大学生还想获得生理卫生、生殖保健、性知识、避孕及性传播疾病等相关知识,50%以上的初中生、高中生还想获得生理卫生知识。
从表6可以看出,调查对象8070%上过互联网,28.42%检索过性相关知识,26.81%登陆过黄色网站,23.59%认为黄色网站对他们获得生殖健康知识有帮助,53.62%见过他人登陆黄色网站。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男生>女生。
这提示我们,在生殖健康教育过程中,学校的教育作用有待提高,高中生、大学生对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需求更多,但学校相应课程开设较少,不能满足在校学生需求,因而高中生、大学生只能选择书籍杂志甚至互联网作为生殖健康知识的主要来源。
同时,在校学生更喜欢从医生那里获取生殖健康相关知识,学校应发挥校医的生殖保健服务作用,向学生提供心理和相关生殖知识的咨询。
3.2 在校学生性态度和
表7结果显示,77.75%的在校学生认为男孩女孩约会合理,初中生相对较少但仍有47.42%这样认为。31.64%认为相爱就可以发生,男生(46.11%)>女生(19.90%),大学生(44.96%)>高中生(29.93%)>初中生(16.49%)。较少的在校学生考虑婚前对日后生活的影响,32.44%认为女孩会后悔,15.55%认为男孩会后悔。
从表8可知,38.61%的在校学生认为朋友中有的发生,男生(45.51%)>女生(33.01%),大学生(62.02%)>高中生(36.73%)>初中生(10.31%)。
从表9可知,32.17%的学生认为人工流产对女性身体影响严重,大学生(48.84%)>高中生(25.85%)>初中生(19.59%)。还有8.31%的学生认为影响一般。更为担忧的是有59.52%回答不知道影响是否严重。
从表10可知,调查对象中8.85%承认有过。首次时67%认为双方都有这样的意愿。82%承认有多次,39%承认有多个性伴。
首次发生的学生54.55%采取了避孕措施,使用率最高的为39.39%。多次42.42%经常采取避孕措施,使用率最高的为60.61%。21.21%发生意外妊娠。
以上结果提示我们学校应重视性知识教育,加强婚前危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殖健康观念。
提高在校学生性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文明的性道德观念。
同时要增加纪律约束,以其降低在校学生发生率。
在强调降低在校学生发生率的同时,社会也应考虑到怎样保护那些发生学生的安全,应该关注如何为高发学生群体提供避孕服务。
3.3 在校学生避孕及婚育知识现状
69.44%的学生至少听说过一种避孕方法,58%的学生至少知道使用一种避孕方法。大学生知晓率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
48.26%的学生不知道婚前需要检查哪些项目,只有14.48%的学生能回答出5项常规检查项目。30.03%的学生不知道哪些项目异常暂不适合结婚,只有10%的学生能全选对7种暂不适合结婚的异常项目。有73.19%的学生认为生育前有必要作乙肝、艾滋病、风疹病毒等项目的检查。
大学生是即将进入社会的群体,他们即将面临婚育问题,然而在校大学生婚育相关知识的掌握却很差,因此在大学课堂应当开设婚育内容的课程。
3.4 性传播疾病与艾滋病知识
从表14可知,91.69%的学生听说过性病或艾滋病,13.67%认为艾滋病能治愈,35.12%不知道是否能治愈,43.70%知道可以降低感染艾滋病/性病风险。
4 讨论及建议
通过对我省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省青少年在生殖健康认知与需求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校学生年龄越大对婚前认可的比例和发生的比例就越高,对生殖健康知识的需求越强烈,学校生殖健康教育不能满足在校学生的需求,在校学生获取生殖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多样化,国内与国外普遍认可的家庭和同伴教育在我省生殖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非常薄弱,从互联网、医生处获得生殖健康知识的学生比例预期会呈现增长趋势;青少年首次及多次中采取避孕措施的仅为一半左右,无保护性会导致意外妊娠的增多;不安全会导致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的广泛传播;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普遍,且黄色网站等不健康内容影响趋于严重;社会组织在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协调一致的一体化教育。为此提出如下应对策略:
1.在校学生生殖健康知识教育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在校学生不同程度的不满足生殖健康知识教育的现状,尤其大学生80%以上不满足目前的青春期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校学生对生殖健康知识需求呈增加的趋势,因此应该适当的将不同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教育纳入到初中、高中、大学课程中。
学校生殖健康知识教育虽然是初中生获取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初中生更喜欢的途径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学校应当提高初中的生殖健康知识教育师资队伍的能力,改善教育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性教育,重新吸引在校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初中的生殖健康知识教育水平。
高中生、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的主要获取途径为书籍杂志及电影电视,但其比例在更喜欢的途径中有所下降,说明目前的书籍杂志及电影电视不能很好的满足在校高中生及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社会应该在生殖健康读物开发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制作出好的生殖健康读物及电影电视作品,以满足相应社会群体对该方面的需求。
互联网因其操作便利和信息全面,逐渐吸引更多的在校学生。社会应重视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加强互联网服务的管理工作,建立有序的互联网服务市场。引导在校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好帮手。
在校生生殖健康知识获取主要途径父母占的比例非常低,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许多研究认为,父母是青少年获取生殖健康知识的理想途径,许多国家父母在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中都扮演了主要角色,因此我们也应积极开展相应工作,动员做父母的共同来承担青少年的生殖健康教育任务。
2.在校学生性态度和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校学生性观念的开放,对婚前认可的比例增长显著,大学生达到44.96%,这是构成婚前多发的一个潜在因素。学校应当加强婚前危害教育,以期抑制在校学生的发生。
由于在校学生性观念的开放,在发生的学生中,多性伴现象也比较严重。由于避孕措施的使用不当导致发生的学生中有21.21%的意外妊娠,这对在校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因为在发生的学生中,一方面会对在校生日后的婚姻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的传播风险。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在校生性道德教育,引导在校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同时也应开展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知识教育,使在校生充分认识到性传播疾病/艾滋病当前发生的严峻形势及感染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的严重后果。
3.在校生婚育知识教育趋势与应对策略。在校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将要面临婚育问题,而他们对婚检知识的了解却不容乐观,仅有14.48%和10.46%能全选对婚检基本项目及不适合结婚的异常疾病。大部分对婚检知识的不了解,必然会导致不重视婚检,特别在自愿婚检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必然会造成婚检率的降低,必然会产生不圆满的婚姻,从而对其日后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在高中及大学加入婚育知识的教育内容,使在校生步入社会前能够认真对待婚检问题。
总之,要重视与加强对青少年的生殖健康教育服务。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殖健康道德观念,重点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和性健康教育,注意发挥青少年父母、学校、社区、群团组织以及宣教媒介在开展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的作用。学校应建立以校医为主的专业生殖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学生应从小学起就开设生殖健康课程。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编写不同年龄段的生殖健康教材与科普知识读本,促进青少年生殖健康科普读物与影视作品的制作。要加强互联网服务场所的管理,健全涉黄整顿机制,在官方网站中加入青少年生殖健康的教育内容。在坚持道德教育、正面教育为主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目前在青少年当中出现的意外妊娠的现象,尝试建立未婚青少年避孕节育的服务机制,免费为青少年提供救助,如未婚学校、少女救助中心等。
参考文献
1 高尔升,陈海,等.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
1.科学面对学习、考试的心理教育。
作为初中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学习、考试是重要的心理教育内容之一。放眼当前的初中生学习态度、考试心理,我们不能不冷汗涔涔、热汗潸潸,如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高远的人生理想、为老师学习、为父母考试的心理状态等,占据着班内大多学生的内心。反映在具体的学习与考试活动中,就是主动学习者较少,多以教师指到哪儿,学生就学到哪儿;热爱学习者较少,多数学生没有“以学为乐”的心理,满腹牢骚,以抱怨父母、师长、学校施与的学业压力为主;诚信参加考试者较少,多数学生在参加考试的过程中都会存在一丝的侥幸心理,做着形形的作弊准备,一旦环境适宜,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采取“拿来主义”,甚至于很多学生都不以为耻,习以为常等,不一而足。作为未来世界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的学习态度与诚信行为令我们十分担心,如何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科学面对学习、考试的心理态度,是我们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2.导向人生的理想教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能够施与学生充分的影响,积极地引导,将会给他们未来的生活、事业产生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功利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渗透与侵蚀,初中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他们的影响,产生极度的困惑、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与此相对应的,传统的理想教育依然还高高在上,存在着严重的教条化、抽象化、模式化的不良倾向,忽略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心理认知,所取得的教育效果十分有限。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理想教育活动应该与时俱进,从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关系学生未来的人文命运出发,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发挥理想教育对初中生的激励、引导作用,让初中生以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投入到具体的学习生活当中,为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世纪英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1.优化学校环境,引导初中生身心全面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曾指出,学校环境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的确,作为初中生生活、学习的场所,长期封闭式的管理会形成他们自私、冷酷、内向、孤僻等不良心理特征,如果再任由其抽烟、喝酒、玩游戏机、早恋等不良现象恣意蔓延,将会给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如何优化学校环境,引导初中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项课题。这方面,我们首先要保证班级适宜的学生容量。有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学生更容易烦躁不安、好斗,产生攻击性,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安全隐患。其次,我们在保证校园环境干净、整齐、方便、舒适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加强校园的绿化工作。因为植被影响着环境的湿度、温度,在降低噪音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增加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排遣师生的不良情绪。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学生文化气息的营造工作。在影壁上、长廊中,还有学校的宣传栏、文化阵地等地方,张贴初中生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人文品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另外,我们还要积极开辟“诸子文化长廊”、“好书推荐”、“流动图书角”等专门区域,进行潜移默化式的理想教育。
2.开展多种活动,塑造初中生完善的心理品质。
前言
中学生时期是形成社会价值观念、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具有较强可塑性,此阶段进行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但因对外界的强烈探究欲望及敏感的性格时期,容易使先入为主的不良习惯占据主导地位,若不能及时加以纠正则易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发展与变化,新生事物不断产生,人生观、价值观也在发生改变,外界及思想的变化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且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国教育以分数至上为原则,注重智力的发展而忽略品德的培养,长期如此易使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者导致人格障碍。生活质量直接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留守儿童的增加、离婚率的升高以及独生子女的增多等使得家庭教育不合理现象越来越严重,更多的学生、儿童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独立性差、人性、安全感缺失等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学生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很多不健康内容,抑制身心健康成长。加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积极、健康心理,形成健康、良好行为及生活习惯。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心理健康除了要不存在心理疾病外,还需要具有正向性发展的心理状态,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可从学习态度、自我修养以及与人关系等方面考究,学习占据学生的绝大数时间,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能力及智力,在正确认知自己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学习,进行自我修养的提高;中学生的主要交往人群为同学、老师及父母,学生进行自我正确定位,合理安排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平行关系以及与老师、父母之间的垂直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使用心理教育方法及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使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初中时期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同样重要。心理健康是一个长期且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依据学生心理状态,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状态,形成健康人格。中学阶段是学生认知世界的开始,尚处于接触社会的初级阶段,想法还不够成熟且对可能发生的事物存在不可预知性,不能准确判断个人行为且造成的后果。初中生心理状况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处处充满关爱且和谐稳定的生长环境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相应的,不良的生活环境则会形成不利影响,使学生误入歧途,在外界恶意挑战及诱导下做出过激行为[1]。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1.树立大教育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综合性教学活动。首先,老师需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教育观念,实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仅只是进行单纯的教学,还需要通过开展各项健康教育工作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机智勇敢、积极开朗的个性特点。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趣味性
通过讲解具有趣味性故事及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内在情感的表达,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健康心理教育课程的乐趣,而且能够培养团队间的相互合作精神,培养创新、发散思维能力,促进个人素养的形成,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组织学生讨论如早恋等正面对的问题,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进行佐证,使学生正确面对并处理、解决问题,强化教学目的[2]。
3.健康教育与实际结合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时期,精神、物质和谐共生,物质条件逐渐得到满足后,心理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生,因生长环境、社会地位等原因,多数学生出现不同程度心理偏差,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3]。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化解学生心理压力,提高民族自豪感。老师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宽容、理解的态度面对学生行为及想法,循循善诱,使学生充分认知自身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心理教育;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使用方法
心理教育作为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个全新的教学话题,通过有效的开展心理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释放自我的学习压力,同时还进一步提升了自我的综合素养。为此,笔者在文中对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进行分析。
一、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开展的实际情况
当前阶段,心理教育作为初中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个关键的教学内容,其核心发展目标即为全面提升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推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简单的说,初中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教育发展目标,即为:全面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强化学生的心理能力、健全学生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等。初中教育阶段作为学生发展自我心理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教育院校以及教师需要充分提高自身对其的重视意识,继而将其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来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方式
(一)深入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其心理需求开展教学活动
教育院校或教师若是想使其心理教育获取良好成效,就必须要深入了解初中教育阶段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心理发展情况。其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质量。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中,依据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精心设计出一调查问卷。其问卷必须要涉及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情绪、心理情况、与其他同学及教师之间的相处情况、对自我的科学评判等内容。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十分直观的了解并认知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身体各项机能的发展情况及自我健康心理的发展情况等。教师需要基于以上几个内容的实际发展情况,科学构建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平台,为日后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大量可以参考的专业理论依据,进而更加全面精准的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
(二)全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
当前阶段,虽然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存在一些区别,在具体教学手法与教学模式方面存在不同。但是其教学目标却是高度一致的,全部都是为了可以更加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心理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初中教育这一特殊阶段,心理教育对于初中生而言,对其心理成长特点的把控变得更有针对性;其二,心理健康教育更加侧重强调和谐发展的教学方针,教师需要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创设出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活动;其三,学生部分不良行为与学生错误的心理认知是具有直接关联的,教师在实际开展心理教育过程中,需要侧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推进学生实现正确认知外部客观世界的教学目标[1]。
(三)深度剖析班级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教育院校及任课教师需要通过不断挖掘并了解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有效的归纳总结初中生的心理规律,进而全面掌控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及心理需要内容,以此来全面保证其心理教学活动可以完全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实现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的高度融合。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其调查内容必须要涉及到初中生的学习情况、心理发展情况、自我观念以及学生这几方面的关系。在全面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教学,必定会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效。
(四)在教学课程中渗透式进行心理教育
当前阶段,心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在整个初中教育阶段的整体教学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此,教育院校需要将其作为开展素质教育中最为核心的一个内容,具体的操作方法为:其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激发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全面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而有效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其二,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针对班级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综合性教学引导;其三,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我素养[2];其四:全面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时,结合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学发展观,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力。
(五)设立心理咨询室
教育院校需要在自身条件的允许下,设立一个专门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室。通过开展留言板、心理老师辅导专线等,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相关教师需要借助各种灵活的渠道,使学生把心理问题进行倾述。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则可以通过此渠道进行心理压力的释放[3]。需要注意的是,教育院校需要聘请部分心理教学方面的专家,对班级中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进而真正做到一对一的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任课教师则需要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心理疏导。依据班级中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性解决心理问题。教师在实际辅导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生活价值观、学习观念、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进行培养。借助心理辅导热线和交流信箱,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对于这方面比较不擅长面谈的学生而言,是十分便捷的。综上所述,笔者在文中紧紧围绕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这一主题,分别从实际发展情况及具体使用策略进行论述,以期可以更加有效的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李杨琳.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苏州大学,2015.04;23-24
[2]陈惠宇.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2015.05;89-90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42
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他们在面对学校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问题时,会产生心理困惑和矛盾,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有可能会把问题扩大化,激发与父母、教师、同学之间的矛盾,加重内心的心理压力,这样不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抓住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课程融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其教学内容很多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相关联的,这为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空间与机会。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
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可见,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这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根据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笔者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意把心理健康教育推向深入,帮助学生建构新知。
一、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育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以学习者为中心,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健康、充实、快乐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离开学生的实际,不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一切都成为空谈。初中生容易遇到哪些心理困惑?需要哪方面的引导?我们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多和学生谈谈心、聊聊天,才能了解和分析学生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惑。然后根据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寻找其最近发展区,在课堂上有效引导他们了解相关心理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自我暗示法、注意转移法等方法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
二、创设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如何让学生无心理后顾之忧,能“乐中学、学中乐”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斯杰认为,让学生身处一个和谐、融洽、被人关爱和理解的氛围中学习,学习过程对学习者自我的威胁就会降到最低程度,学生会利用各种条件进行学习,以便增强和实现自我。于是,笔者创设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消除教学设计、评价和管理中一切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细心关注学生课堂的情绪表现,尊重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体验。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人格空间、思维空间、选择空间和展现空间,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和自我内心的反思。比如,在上《对不良诱惑说“不”》这一课时,笔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讨论交流,谈谈如何面对网络的诱惑?如何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探求,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出所料,学生无所不谈,笑声连连。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学生心灵产生了共鸣。
三、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通过心灵对话提高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
思想品德课程的设计非常贴近学生的发展实际,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多样的教学方法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产生的经验、感受、问题、困惑、情感、态度等资源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活动水平。
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
初中生对自我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对自己往往只看到的自己的优点或缺点,所以在上《悦纳自我》这一课时,笔者首先让一个同学上讲台来模仿班上其中一个同学的表情或动作,让全班同学来猜猜,他模仿的是谁?借此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画好自身的自画像,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探讨与交流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伴随着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写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后让他们说说怎样来发扬自身的长处,完善自身的不足。在这过程中,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和鼓励。最后播放歌曲《小小的我》来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升华。通过这三个学习活动,学生懂得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要正确、全面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学会扬长避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努力完善自我。
2. 引导学生悦纳自身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促进其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时期,许多学生对自己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心理矛盾,往往难以顺利适应,经常会产生心理上的困惑和行为上的问题。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悦纳自身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促进其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帮助学生顺利度过人生这一关键的发展时期。在上《男生女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自然大方地与异性同学相处,笔者对课程进行了拓展,采用直观演示法,播放《青春期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展》视频,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生理和心理知识的教育,直观地让学生了解青春期会有哪些生理心理变化及如何应对,掌握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避免学生盲目摸索,减少其心理上的混乱与恐慌。学生了解自身和异性的生理和心理成长特点的基础上,会注意调整与异性同学相处的方式方法,这时再来学习《男生女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引导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学习压力,提高心理承受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心理调控能力
九年级学生学习紧张,学习任务重,面对中考,难免会有升学压力,如果他们没有正确看待学习压力,就会影响学习或生活,严重的会引发精神紧张或抑郁症等,因此,引导学生辩正地看待学习中的压力,细致分析导致学习焦虑的具体原因,掌握调节学习压力的方法,克服考试焦虑,提高心理调控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在上《创造美好的未来》第二课时时,笔者给学生进行“考试焦虑心理测试”,了解学生考试焦虑的情况,与学生一起分析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引导学生理智面对学习压力,掌握调节学习压力的方法,克服考试焦虑,端正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整合教材中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善于和理性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关注学生课堂的表现,考察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参与面、参与程度,通过自己的特质和相应素质与学生互动和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问题 对策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道出了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但这个健康,人们常常侧重于身体有无疾病,而忽略心理上的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健康在人的健康中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认识越来越清晰,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那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如何能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心态,心理教育就首当其冲了。我是一名中学教师,面对的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时期。这个阶段的他们,一半是儿童,一半是青年。幼稚与成熟并存,在人生的旅途中,这是一个身体和心理发展迅速的时期,也是充满希望又令人烦恼的时期,更是一个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重视的不仅仅是为学生打好学习基础,还应当注重培养其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对广大初中生而言就显得十分重要。历经这十几年的教学和深入接触学生,通过广泛的调查和总结,本人归纳了初中生常见的在学习、人际关系、青春期等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维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对策。
1 探讨、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意义。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普遍承受着比以往沉重得多的心理压力,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频繁出现。而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已成为社会和时展的需要。而心理健康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心理素质之上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因素,是其他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因,可以制约或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也会影响其他素质的发挥。可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初中生正处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阶段,随着生理上的巨变,他们心理上也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定的时期,这时期的初中生的心理经常出现矛盾,性需求与规范约束的矛盾,这些矛盾冲突使得扔中生极易产生心理及行为的偏差。2008年6月份,学校对在校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有41%的初中生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20%的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这说明初中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嫉妒自卑、任性孤僻、学习不良、考试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青春期闭锁心理、社交困难、吸烟饮酒、打架、骂人、说谎、考试作弊、厌学、网瘾、玩游戏等。从我校初中生的现象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2.1 学习类。学习作为学生时代的主题,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亦是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我校初中生表现出来的主要体现在厌学、逃学、考试焦虑等。
2.1.1 厌学、逃学。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完善,学生的学习空间、时间更为自由。但是,我们也常常听到家长说:“我这孩子很聪明,如果把1/2的心思放在学习上,准能成学习尖子,可是他就是贪玩。讨厌学习,学习成绩差,经常开红灯以致于逃学。”在我学校不乏这类学生,这都是心理有困扰造成的学生厌学。造成学生厌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2.1.1.1 来自学生自身的人格缺陷。学生人格缺陷是造成目前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厌学学生的人格障碍大致有以下四种;①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的心理动力。现在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优越,甚至于无后顾之忧,他们缺乏理想和积极的生活目际。②我父母是农村的,那个年代大字不识一箩筐,我也是遗传了这点,我天生就是笨,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一拍,虽然勤能补拙,但那毕竟需要时间,别人都走远了,我要赶也来不及了,不如放弃。存在这类想法的学生有较严重的自卑感,对自己缺乏自信,自暴自弃,特别是在某一事上,显得比别人落后,他们更显得消极。③性格外向的学生喜怒哀乐形于色,与同学容易建立良好的关系,但也容易产生矛盾。一旦自尊受到伤害,就会产生抵触情绪。④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优越的家庭生活或父母的过分溺爱,造成孩子们缺少生活的磨练,他们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挫折,一旦遇到波折就后退,以致无法自己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这种人格缺陷不仅是造成他们当前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而且更是有碍于他们的继续发展。
2.1.1.2 来自学校教育的“教”不适应学生的“学”。过去,我们注重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课堂上教师是“主演”,要求学生听从老师,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沉闷,一些学生就会厌学。再者传统的教学,老师更注重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注重“教”,而很少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满堂灌输,基础稍差、不想学、或者精神差的学生就在这一知半解或一窍不通中度过,结果到头来还是不懂,最后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干脆逃学。可见老师的教不适应学生的学是造成学生厌学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其次,片面追求升学率、优秀率、获奖率,忽视学习困难生的发展。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中学还是没有摆脱考试这个指挥棒,以成绩评优、评奖,以致许多老师在班级授课制中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去求得这些荣誉。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甚至于每个学期开学都织组一次考试,按成绩好差分加强班、优等班、普通班、职业班。这大大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觉得在职业班就是恶劣学生的表现。
2.1.2 考试焦虑。一是大部分学校的考试体制是一期一大考、一月一中考、一星期一小考。期末、期中、单元、各类比赛,甚至出现考试泛化现象。以上问题是由学校的教育结构、学校的指导思想、学校的教育方针的影响而形成。从理论上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但是给学生的感觉是时时都处在考试的紧张状态中,无形地给学生的心理加重了法码。造成对考试的恐惧。其次,我国目前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体制中,教育行政机构还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绝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了升入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升学。有些家长或者老师常给学生灌输升上重点高中就
等于一个脚踏入大学门坎的思想,这种情绪反映在学习上,就会感到学习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不合理还表现出教育内容过难、无味,学生不感兴趣。因这种情况导致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到网吧、游戏厅等地方寻找不正当的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
2.2 人际关系。
2.2.1 与父母的关系。我们常听一些家长埋怨说:“我这孩子有什么事都不愿意和我们家长说,宁愿跟同学诉苦或者与老师谈。”这涉及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问题。一个完整、和睦、民主的良好家庭给初中生营造一个温馨的归属港湾,孩子们时常感受来自家庭的温暖,来自父母的关怀,遇到什么困难他们才愿意和父母沟通:相反,一个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儿女们,从来不考虑孩子们是否愿意、是否接受,这就造成孩子们只知道听从、接受,而不会和父母谈自己的理想。从而造成了孤僻、专横的性格。另外,父母离异、家庭中的种种伤痕。都会给初中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人研究认为:父母不和睦或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的伤害。这是因为孩子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的恶劣性,不和睦的父母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他们会有一种被人抛弃和愤怒感觉,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并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了痛苦,他们憎恨父母、家庭,认为家庭是造成不幸的根源所在。
2.2.2 与教师的关系。老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导师,也是学生生活上的朋友。据调查反映有72%的学生都希望老师在生活中能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和他们相处,希望老师对学生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初中学生年龄偏小,老师就成了学生心中的理想目标和公正代表。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老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对待学生冷漠,甚至横加指责,学生就会感到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会使学生的心理遭受到严重的创伤,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有压抑、消极的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2.3 与同学们的关系。学校是一个大家庭,班里学生更是一家人,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同学之间像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彼此关爱。初中生和小学生、高中生一样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外,也希望在同班或同级里获得被同学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有的同学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交往,所以和同学的关系不融洽,甚至有时关系紧张,这样的情况又会使他们的孤独感越来越严重,却因为苦无对策而形成恶性循环。
2.3 青春期心理。
2.3.1 青春期闭锁心理。初中生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都日趋成熟,有些学生不善于跟父母、老师、同学沟通,心理的困惑和疑虑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就表现出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较为特殊的问题。闭锁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处于消极情况控制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它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2.3.2 情绪、情感激荡,或彰显、或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变化会使学生的心理发生微妙的变化,初中生对外界的事物特别敏感,一个微笑可以使他们的情绪飞扬、极度兴奋,一段感人的话语会使他们激动无比、心潮澎湃。然而有时有的学生不管内心是激动、高兴还是苦恼、消沉,都不会轻易表露出来,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面对老师和父母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解决,他们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变得焦虑与抑郁。
2.3.3 早恋。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身体发育加快,第二性征出现,生理成熟时间提前,出现性发育迅速趋于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现代的初中生与过去相比眼界宽了、想的多了,早已跳出了学校这个“圈”,但他们的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有限,又处于青春期,难免会有青春的悸动。特别是受到社会上歪风的影响,他们认为谈恋爱是时尚、是一种潮流,不谈就是落后。再者从小学升入初中,意味着学生开始独立生活,父母可以不接送了,但相当一部分家长没有做好过渡工作,放手过早,又疏于管教。以致学生获得了很多可特别利用的个人空间和时间。另外,部分家庭的离婚大战和离异现实导致学生失去情感寄托和生活监护,从而为早恋创造了条件。初中生早恋具有自发性、隐蔽性、盲目性、矛盾性等特点,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的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3 学校教育对策。
3.1 开设心理辅导课。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时期。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就理应从心理上去排除,只有困扰得到了及时的排解,才会更有利于初中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学校领导应将心理课纳入课程日程安排,侧重心理卫生知识学习辅导。对学生进行科学用脑训练,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着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进行生活辅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处理自身身心发展变化和调节心理的技能,排除心理上的各种障碍。克服如情绪、社交、休闲、消费、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初二下学期开始可进行升学与择业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为自己的未来制定计划。
初中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不仅体现在传授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改善学生生理素质等方面,还体现在调适学生心理状态,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完善学生的性格、品质等方面。基于当前初中体育教学重生理、轻心理的现状,初中体育教师在组织和实施体育教学时,一定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适当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比重,有效改善学生的思想状态、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进而更好地实现初中体育教学目标。
一、体育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
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课堂教学环境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环境的营造。只有营造出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运动热情和参与积极性,减轻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畏难心理和抵触情绪。尤其是肥胖学生和平时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他们本身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就不高,如果体育教师再采用传统单向演示及机械模仿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感觉压抑、枯燥和无趣,难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预期目标。
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营造课堂教学环境时,一定要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学龄特征,多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这样更有助于调动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参与热情,排遣和舒缓其内心的不良情绪。实践证明,在体育课堂上导入一些体育游戏,可以营造出轻松、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并在体育课堂上收获多种快乐、成功体验,以帮助学生培养更加积极的心理情感。
二、科学组织体育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为了有效增强学生的耐力、对抗力、抗挫折力,增强其对真、善、美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体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初中体育课堂上,教师就应科学地组织竞赛活动。竞赛采用公开、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则,以相互间身体运动能力、协调能力的比较进行挑战,所以学生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而且要遵守规则、不断超越自我。对此,体育教师在组织和开展体育竞赛活动时,一定要遵循真、善、美的合理尺度,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从而在满足精神需要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相互对抗与合作中体验生命存在、延续及超越生命的价值,并不断满足其在强身、交往、竞争和发展需要等方面的心理需求。
此外,在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的过程中,成功与失败是其中不可回避的两个环节,体育教师在竞赛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利导,使学生在经历体育竞赛的成功与失败之后,有效提升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增强战胜困难与不屈不挠的自信力,促使其心理品质不断改善。此外,在体育竞赛活动中,由于有规则约束和竞争关系的存在,所以初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体育竞赛活动的科学设计,有效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三、科学开展体育群体活动,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中图分类号】 R 167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3)10-1239-02
【关键词】;健康教育;学生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性生理迅猛发育,第二性征更加显著,由此带来了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生社会上、媒体中各种性信息杂呈下,青春躁动期的中学生的性心理、直接影响他们身心健康。为了解中学生的特点,笔者对武汉市某区中学生进行了调查,为开展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武汉市某区2所普通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838份,回收800份,剔除无效问卷,获有效问卷781份,有效率为97.63%。其中初中男生260名,平均年龄14.31岁;女生229名,平均年龄14.29岁。高中男生118名,平均年龄16.68岁;女生174名,平均年龄16.94岁。
1.2 方法 参照国内外相关的检测方式和调查问卷,结合我国中学生实际情况,自行编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中学生的知晓情况、行为、拥抱、接吻及行为等。调查员经统一培训,学生自愿参加,调查做到知情同意,并承诺为学生保密。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集中自填,当堂填写,当场回收。
1.3 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 3.1录入数据,用SAS
9.2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百分率的比较使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中学生行为51.86%的中学生知道,男生知晓率(62.43%)高于女生(41.94%)。初一、高一、高二男生均表现为“知道”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听说过,不很了解”;而女生为“听说过,不很了解”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知道”,且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调查显示,男生中经常的占4.79%,偶尔的占31.44%;女生经常的占0.33%,偶尔的占7.33%,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23,P
2.2 中学生接吻、拥抱行为 在与异性接吻方面,初中、高中生的发生率均表现为高年级高于低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91,P
2.3 中学生 13名男生和7名女生回答与异性有过,分别占3.44%和1.74%。对“对中学生发生的态度”问题上,37名男生和5名女生赞同,分别占9.79%和1.24%。大多数学生(62.36%)持“不赞同”态度,女生不赞同率(70.47%)明显高于男生(53.70%)。各年级在“赞同”“无所谓”水平上均表 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调查显示,男生的行为明显比女生频繁,与唐晓君等调查结果相似,可见在中学生中发生较为普遍。男生首次的平均年龄为(12.91±1.63)岁,女生为(12.35±1.50)岁,与李宜川等研究结果相似,说明行为低龄化趋势明显。51.86%的中学生知道,且男生知晓率高于女生。39.82%的学生认为行为对身体有害,12.46%认为是不道德的,与余小鸣的研究结果一致。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由于性生理心理发育出现行为是正常现象。而本调查显示,有很多中学生对此缺乏科学的认识,易导致有行为的青少年产生自责、自罪感,甚至出现抑郁、焦虑困惑等心理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中学生适时引导、正确教育,帮助其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这些性生理现象。
调查显示,中学生与异性拥抱的比例高于与异性接吻的比例,与王淑芬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高中生接吻行为多于初中生,与张颖等的研究一致。而初中生拥抱行为多于高中生,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提示还需要增大样本量作进一步研究。此外,本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与异性无拥抱、接吻等身体行为,但随着年龄增长有增多的趋势,表明青少年的性情感逐渐丰富,性敏感逐渐升高,渴望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发生亲密行为的心理需求在不断增加。因此,在性教育中帮助青少年认识异性,正确处理异性吸引心理尤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体育;健康教育;要求
中学生的健康教育是家长、学校甚至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人的一生。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我们每一方都有权也有责任来为孩子的健康教育负责。不管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健康教育都是不容忽视的。
一、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描述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善的良好状况,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这说明健康不仅是生理的,而且还是心理的、行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健康者。
为此,我国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以此设置了新的课程目标,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但是调查发现,目前初中学生普遍对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认识,还片面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呈现出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状况。同时,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以及电视、计算机游戏、网络情结、饮食习惯、运动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变化等外在影响,使得初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二、重新审视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结合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实施和推广,2001年到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和修订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主线的三个领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同时在课程名称上,小学叫《体育》,初、高中叫《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健康教育”,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是“体育+健康教育”,并规定了初中学生要开齐开足体育课。因此,课改后的初中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中面临的新要求
体育教师要认识到提高健康体能的重要性;要积极指导学生掌握促进健康的行为;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健康学习的环境;要客观地评定健康资源并提出一个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体育教师应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并创造教育机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体育教师要能深入了解不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个体差异,并能根据他们的差异创造适应这些差异的相应教学指导。
体育教师应知晓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地发展自身的体力、认知水平以及社会和情感的需要。
体育教师要善于整合利用课程标准水平目标要求的内容,结合体育与健康实践课,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学习方法,还要善于结合当前发展形势,主动摄取新的、和体育与健康相关的知识技能、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如:体育教师应了解和理解体能与个人健康、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伤害的预防与处理、心理与情绪健康、吸烟与其他药物、营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长发育与家庭健康、社会与环境健康、导致艾滋病的性行为、其他性传染疾病和意外怀孕、过度节食、过度缺乏体育运动等健康教育领域的内容。
关键字:生物 人文素养 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
一 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
初中生物是一门关于自然发展和生物世界的学科,初中生物的基础性教材就是植物、动物、生物三方面教材,这三方面全部囊括了初中生物的教学内容,其中所包括的人文素养教育是初中生物教学中隐形和显性所结合的教学内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人文素养主要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关爱生命的科学态度、卫生健康的基本知识四个方面来实现,教师以丰富精彩的讲解、妙趣横生的举例、深刻的实践让学生领悟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同时对于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进行实践教育。
人文教育在初中的学科中不仅是通过语文课来进行实践教育,生物课教学中同样需要实现人文素养教育。很多的自然植物或者动物在自然界的生存中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对植物、动物的观察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珍贵和脆弱;植物在繁衍灭亡的过程中,细胞的分裂以及消融成为生命的体态特征,现代环境的污染对于植物的损害,帮助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时化和环境发展,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让学生体会丰富的动物动物世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结合一些文学性评论,在教学的过程中,让生物教学充满人文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全面的提高。
二 初中生物教育中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教育主要是通过四个方面实现培养教育的,这四个方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爱生命的科学态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卫生健康的基本了解,以这四个方面的教育对于任务素养教育的实践进行深入的分析。
第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受到自然界的限制,同时和接受自然界的馈赠,同时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不仅包括人类,还有植物、动物、各种微生物等,所以人类不能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这是生物教育中首先要树立的概念。人和动植物生活在自然界里,利用自然界的资源繁衍生息,过往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及自然灾害的频发教育人类遵守和自然的约定,可以利用自然的资源,但是不能改造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初中生物教学中需要树立的自然理念。比如说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通过讲解生态系统的成分、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将各种生态系统的分类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理解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最后总结人类活动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让学生从思想意识层面上理解生态系统,树立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总的来说,通过基本的生物自然的讲解,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关爱生物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及自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确立保护自然的生态环保理念,并且付诸于实践。
第二、关爱生命的科学态度
人文素养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人生感悟,而初中生物教学在培养学生人生感悟的过程中主要就是通过对于生物命运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繁衍的轨迹、生命的脆弱以及生命的意义,让学生学会敬畏生命,理解生命,从生物层面上理解生命,更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鸟类的生殖与发育》,通过鸟类卵生的生命繁衍轨迹,让学生体会父母对于子女伟大的爱,引起学生的个人情感熏陶;通过鸟类的成长轨迹,让学生理解生命的脆弱与坚强,很多的鸟类在出生一个月内就自己学会飞翔,脱离父母的庇护,自己去承受外界的风吹雨淋,这些经历都可以教学学生独立成长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独立的人生观,减少依赖父母的习惯;在对鸟类与众不同的繁衍方式进行课外讲解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开阔眼界,领悟不一样的生物世界,杜鹃鸟的繁殖经历让学生对于生物界的残酷竞争机制有了深入的讨论,对于鸟类别样的繁殖方式有自己的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于杜鹃繁殖的方式进行讨论分析,实现学生对于人生经历的感悟和理解,形成自己评价人生的科学态度。在对于生命的评价过程中,生物教师主要是通过动物、植物、生物的繁衍让学生理解生命的真谛,激发学生关爱生命的思想意识,并且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理解生命,这样促进学生人文教育的实践效果提高。
第三、保护生物多样性
地球上有亿万种生物,还包括很多人类无法感知的生物,整个生存环境就是一个无限庞大的生物圈和生物链。这是生物多样性的具体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讲解让学生感悟人类在生物多样性中的渺小,实现学生对于生物多样性学习的浓厚兴趣,热爱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关注我国珍稀的生物资源,树立科学价值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提高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积极性和能力。八年纪上册第六单元《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对于地球上基本生物圈、生物链的讲解,对于自然的生存法则有清晰的感悟,让学生爱护美丽的大自然,树立生态伦理道德,积极加入保护多样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度,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第四、卫生健康的基本了解
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处于人生的青春期,身体和心理会发生一些变化,这都是正常的生长现象,初中生物中对卫生健康的基本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命体征的辩护,在学生青春期的发育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生长的变化,及时做好生理保健常识护理,促进人生的成长,增加自己的人生素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的生殖和发育》对于学生生理变化有了基本的讲解,通过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教育,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意识行为上做好青春期的保健。通过卫生健康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获得生理保健知识和性道德观念的教育,最后对于学生人生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结语:本文主要对于初中生物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进行分析论述,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将人文素养教育进行深入的论证,希望能够促进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永胜. 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初中阶段的生涯教育侧重于生涯探索。主要通过初中生涯教育课程与活动实施,促进学生拓展自我认识,培养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在个人成长的链条中,初中阶段是极为关键的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初中生而言,他们正处于由社会意识薄弱的未成年人转化为社会主体的时期,尚处在生涯起步阶段。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这一时期他们必须在生理和心理上为走向生活和社会做好准备,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生涯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它对青少年的一生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主要特色。
结合我校学生实际,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面向学生、家长、老师,分层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我校心理活动月生涯教育主题特色项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1、寻梦启航。
利用升旗仪式,向全校师生宣讲生涯发展的心理健康知识,呼吁全校学生探索职业,并介绍心理健康活动月系列活动,号召全校师生积极参与。
邀请优秀毕业生,向学弟学妹们讲述自己生涯规划的经验。
2、我手画我心。
组织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充分发挥学校和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全面认识职业,深入了解个人兴趣所在,点燃职业梦想。
二、心理一条街。
通过生涯能力趣味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自己职业生涯的定位和特长,创设良好的学校心理教康教育氛围。本次活动主要分为四大板块:
1、生涯探索区——生涯能力趣味体验活动。
此区域摆放了各种有趣的心理仪器,通过测试知晓自己适合什么岗位,比如动作稳定性测试点,在一个电子圆圈里有一颗小球,参加测试的同学需要用手指牵引一颗小球从起点走到终点,其间不能碰上周围的边框,稍有不慎便会犯规。这其实是一个动作稳定性测试,是动作技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受个体自身和外界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情绪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可以考察个体在紧张状态下的动作技能水平。
2、生涯许愿区。
3、生涯展示区。
4、趣味活动区。
三、寻爱成长。
亲子团体辅导协助成员了解家庭沟通状况,帮助家长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掌握亲子沟通的基本技巧,帮助孩子看到更多父母对他的关爱,主动与父母进行交流沟通,改善亲子关系。
1、寻爱第一站——打开心灵。
通过拳头的碰撞体验,领悟到亲子之间唯有打开心灵,才能更好沟通。
通过“优点轰炸”的活动,帮助孩子和家长更了解对方,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了解。
2、寻爱第二站——青春期孩子知多少。
家长完成亲子问卷调查,看看对于孩子是否了解,与家长共同探讨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心理特点,帮助家长更好地与青春期孩子相处。
3、寻爱第三站——让你看见。
(1)《信任盲行》。
(2)亲子互换心理剧体验。
4、寻爱第四站——让爱住我家。
四、寻梦之旅。
鼓励学生参观自己向往的大学,或是完成一次职业体验有关的活动,收集学生活动照片,对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及展览。
五、心灵透视。
利用班级主题班会,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走入班级,明确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
六、教师寻梦暖心活动。
主题词: 九年义务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是实施良好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需要既有知识技能又有健全的心理和人格的人才。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增多,思想也更加复杂。面对教育对象,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者、技能教授者、道德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者,“不仅教书,而且育人”在如今的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放在首要位置。
一、学校教育为什么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调查显示令人触目惊心。
根据调查资料反映,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他们的心理障碍率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心理疾病病人约1600万,多数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据估计,我国20%―30%的家庭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多数是青少年。现实生活里出现的许多问题都表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学校教育更要担当重任。现在中学生心理疾病逐年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方面,29%的初中生有厌学心理;考试方面,普遍存在考试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现象;情绪意志方面,41%的初中生情绪波动性大,51%的中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另外,近30%的学生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逆反心理等。近年来,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家庭、危害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2.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表现及成因。
中学阶段是人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中学生面临各方面的转变,其中最大的转变是生理上的转变,由生理转变引起一系列的心理转变,同时又伴随日益临近的中、高考形势,对未来生活和前途的觉悟,以往心理上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又没有建立,出现一个心理上的“断乳期”。所以,中学生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独生子女的情感寄托问题;②学习上的心理问题;③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④人格发展方面的心理问题;⑤自我意识方面的心理问题;⑥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等等。
3.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依旧存在。
导致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往往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其所面临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主观方面来看,处于“断乳期”的中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但远未成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有所提高,但社会知识、经验和能力都严重不足,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我,在现实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从客观方面来看,第一,家庭教育偏颇。家长“望子成龙”,只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忽视精神方面的培养,造成子女独立能力差,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素质存在缺陷,心理素质不断下降。部分家长不懂教育方法,只会严厉斥责或打骂,不知耐心教育,不按照孩子的心理发展来教育,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第二,学校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应试教育”,导致学校忽视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些教师只顾督促学生进行书本学习,不重视他们的能力素质和思想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方法简单粗暴,只教书不育人,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第三,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人的价值观念发展不平衡,各方面竞争很激烈,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等,使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产生困扰。
二、如何搞好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1.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往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个学校都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分数,造成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实践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在中学阶段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的心理素质差也就在所难免。所以,把实施素质教育当作教育的头等大事来抓,是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智力、品德、身体诸方面的开发与养成,这一点早已被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所证明。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机构。
学校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开展适应他们特点的心理卫生课程,帮助中学生掌握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了解个性心理的基本结构,克服成长中不断出现的学习、生活、生理、交往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完善人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经过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促使他们正确地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及时防范和推荐治疗,使其心理问题尽早解决。
3.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新教学观,改进教育方法。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具有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勤学向上的特点,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生活在轻松、和谐、活泼的氛围中,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减少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积极向上,抵御各种心理困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书,更要重视育人。育人是全方位的教育,除了课本知识的教学以外,思想品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创新能力教育等都要通过教学贯彻到教育的全过程。
关键词:初中;心理教育;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53-02
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日渐严重,社会上青少年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案件不断增多。在此背景下,生物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承担起优化学生心理结构的责任。生物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懂得生理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做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利用这种优势,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既向学生传授知识,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将来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一、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合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初中生物学科的特点入手,同时结合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指导他们消除一些不健康的心理行为,从而选择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
比如:在进行《人的生殖和发育》一课时,教师结合本课的内容,可以将其与“母爱”联系在一起。在新课授课前,教师布置几项任务:与自己的母亲聊天交流,问问母亲当初怀孕时,有什么记忆犹新的事?哪个时候最艰难的事情有哪些?在此基础上,教师课堂上与学生进一步交流,告诉学生:人的生命是伟大的,因为人的出生本身就是个奇迹,母亲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疼痛,甚至是生命危险,将我们生下来,因此我们的生命是母亲生命的延续。“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伤害自己,就等于伤害了自己的母亲。通过这样的教育,感染学生,体会到母亲的伟大,并能够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母亲的爱。同样爱己及人,在与同学发生矛盾时,能够以合理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以打架、斗殴等不文明方式来进行解决矛盾。
二、挖掘教材资源,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能保持一种积极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就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在工作学习中就能保持高效率。不良的社会现象、残缺不健全的家庭、不尊重人的教育方式等等,都是形成不良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如学生压力过大,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学生的孤独感和强烈交往的矛盾。学生在种种矛盾面前,他们的心理障碍就尤其显得多。因此,生物教师面对学生的这种状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要适时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主要采取了:①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集体细腻健康辅导。在讲《人的生殖和发育》时,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如怎样看待性心理现象?男女同学怎样相处?早恋的危害等等。使学生明白青春期是性意识的萌动期,产生爱慕心理未必不正常,不过要正确把握感情,建立男女同学之间正常交往,发展健康友谊;②个别心理辅导,对一些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如厌学、自卑、恐惧等现象,帮助分析产生障碍的原因,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重塑自我,使其恢复积极的心理状态,发挥其潜能,搞好学习。
三、将真情实感融入教学,懂得尊重和理解学生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客观认识自己的位置,将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也是学生个性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教师要彻底转变“一言堂、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用自己和蔼的态度,艺术的语言,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尤其是针对一些基础较差学生,更加应该给予肯定,以此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信心。
比如:在进行《植物的生殖方式》教学时,教师可以提问:水稻是从种子生根发芽,成长为新个体的,而带着芽的马铃薯块茎能够繁殖,想一想,它们的生殖方式相同吗?有的学生回答,后者是无性生殖。有的认为前者是无性生殖。此时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水稻和马铃薯块茎都是通过芽长出来的,为什么大家认为他们的生殖方式不同,它们不是出芽生殖吗?在这个提问之后,学生各抒己见,同时,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并肯定学生的争辩,倡导他们有不同意见,一定要提出来,懂得质疑,才能够进步,学生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
四、积极展开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你付出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帮别人实际上也是帮自己。“众人划桨开大船”,愿同学们都有合作精神,互帮互助。课内课外,我给学生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感受合作的价值。
比如:在进行“有性生殖”这一知识点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讲这样的事情:一位小伙子从外地买回来一批玉米良种,经过辛勤耕耘,细心栽培,玉米的产量比往年翻了一番。村民们很羡慕,想买小伙子的玉米良种,可小伙子不愿意。第二年,小伙子把他家所有的地都种上这批玉米良种,期望得到更大的丰收。然而让他沮丧的是玉米不但没有丰收,而且比过去普通玉米的产量还要底。原来,是良N玉米接受了附近地里普通玉米的花粉所致。假如村民都种上了良种玉米,就不会出现这种结果了。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合作很重要,好的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
五、培养合理的竞争意识,注重提升能力
现代社会,人与人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竞争非常激烈,有时候甚至是残酷。而在学校里面,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比拼的方面,但合理的竞争意识会让彼此更懂得尊重对手,也会让对手钦佩。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很好利用教学资源进行相应的引导。比如,我们进行《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教学时,动物发生攻击行为,胜利的一方不会对另一方造成致命伤害,是因为它们懂得竞争规则。所以学生在生活学习方面竞争中,处于劣势,不应产生嫉妒、厌恨等心理障碍,影响自己的心智健康,而是应该发愤图强,增强自己的实力,以期在以后比拼当中能够脱颖而出,获得出彩的机会。再者,我们学到《生物的进化》中“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同样在人类社会中也存在类似现象;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百尺竿头,为以后人生打下夯实的基础,增强实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即使暂时失利,也要屡败屡战,培养坚强斗智,不至于挫折中消沉。这样,学生以后碰到困难,会迎难而上,以健康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磨砺。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健康的学习习惯,并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构建,强化学生对客观社会的认知,能够用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