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智慧教育的理解,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阐释
教育心理学化作为西方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教育运动和教育思潮,具有深远的思想渊源。虽然从柏拉图、夸美纽斯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已包含了心理学的萌芽和因素,但在西方教育史上,是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概念和主张。他在1800年撰写的《方法》一文中提出:“我正在试图将人类的教学过程心理学化,试图把教学与我的心智的本性、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与别人的交往协调起来。”由此引发了19世纪遍及欧美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通过观察自然并认识大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类智力发展所必须服从的那些规律,与物质的自然规律一样,相信从中能找到一条普遍的心理学化的教学方法。而使教育和教学心理学化,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揭示并遵循人的心理规律,是裴斯泰洛齐试图探索的基于人类本性规律的教学机制。由于深受莱布尼茨单子论的影响,裴斯泰洛齐认为人天生都具有“心、脑、手”三种天赋能力,而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发挥人的全部天赋潜能,“教学才能达到它的目的――使人高贵”。因此,从教育的目的或结果来看,教育心理学化意味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潜在的天赋力量和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化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原则、方法的使用,都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和学习心理的规律。由于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互动交织的双边活动过程,教育者的努力和外在施教影响,只有被受教育者接受和认可,内化为受教育者成长的信念和发展意愿,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起受教育者发展的动机和潜能,促进他们德智体等方面和谐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发挥他们的发展潜能,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并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这是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内在要求。
二、解读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
1.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植根于对学生无私的爱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植根于他的人性论。他认为,对人类的教育要建立在对人性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 “每个人,即便是最低下的人,都应当获得最起码的、最朴素的人类智慧,这便是普通教育的宗旨。通过实践训练,使这种智慧有益于特殊的生活环境,则是职业教育的目标。”从这些简朴而精练的文字表述中可以发现,使所有人都受到必要的完满的教育,不管其贫富贵贱,使人的全部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完整的人,乃是裴斯泰洛齐毕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初衷。 他热爱学生,对学生真诚、无私、全身心地关心,不计得失,不求回报。在给友人的信中,他曾描述在斯坦兹时期的教育经历:“从早到晚,我一个人和他们在一起,是我的双手,供给他们身体和心灵的一切需要。他们都是直接从我这里得到必要的帮助、安慰……我没有家庭,没有朋友,也没有仆人,除了他们,什么也没有。”他认为,为使广大下层民众受到普遍有效的教育,必须根除旧式学校的弊端,探索出一条成功的教学机制和法则, 而教育心理学化,就是要找到根除这种教育弊端的“教学机制”,而且这种“教学机制”是基于人类本性的永恒规律的。在几十年艰难曲折的教育实践中,他努力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出要素教育思想、简化教学方法,目的是使“即使最普通的人,也可能教他的孩子”。裴斯泰洛齐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对学生怀有真挚的感情,而且能够把浓烈的教育情感付诸理性的教育探索和实践,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正如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所说:“裴斯泰洛齐生活的灵魂是爱,他爱贫穷和被压迫的人们。他的爱……使他的所获,竟远超过他的追求;他追求的是贫苦孩子的启蒙,而得到的是人类教育的大道!”
2.成功的教学机制:感觉印象及直观性原则
对学生怀有的赤诚之心和真挚的爱,是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因,而如何实施教育心理学化,探索成功的教学机制,裴斯泰洛齐又是典型的经验论者。他看重感觉和直观对人的认识和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把感官的直觉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他指出:“欧洲教学的缺点,或者更确切的说,教学的所有自然原则被人为地颠倒,已将这个世界弄成现在这个局面。除了从民众教学的肤浅性、不完善性和轻率的状况中悬崖勒马,并认识到感觉印象是所有知识的真正基础之外,已经没有对当前和未来社会道德和宗教的其他的补救办法。”成功的教学机制必须建立在对人类天性的认识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人类生来就具有获得感觉印象的能力,但只有通过训练,这种感觉印象才能上升为感觉印象的艺术――高级状态的能力。”因此,促使人产生清晰概念的教学艺术必须从“感觉印象”开始,而感觉印象的获得必然通过感官体验或直观的方式;直观性教学作为教育心理学化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在裴斯泰洛齐之前的教育家也提出过直观性原则,但裴斯泰洛齐侧重通过直观训练使学生的感觉、知觉等各种感官能力得到发展,其超越前人的卓越之处在于他将直观教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同时又赋予“直观”更加丰富的内涵。
三、教育心理学化的实践意蕴
1.更新教育观念,以无声的爱感化学生
教育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时时把“人”的成长和发展放在首位。裴斯泰洛齐对学生寄予厚望,为学生的发展倾尽毕生的心血和智慧。他热爱学生,欣赏学生,相信学生,并充分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他的教育实践的成功之处,究其根源,在于他甘愿为学生默默付出。在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引导下,在智力、道德面貌、体力等方面千差万别的学生变成他所期望的人。爱是教育取得成功的最强大的内心驱动力和无声语言,它恰似春雨,随风潜入,润泽万千心灵。教师要永远怀着赤诚、虔敬之心,热爱学生,关怀学生,尊重理解和包容学生,唯有如此,教育才能成功。同时,要有平等思想,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思想、有尊严、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善于创新教学和工作方法,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当然,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避免由于自身原因导致师生关系异化,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术素养好、师德境界高的教师,以道德的方式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情与关爱。
2.回归本真,教育者需要倾听“人”的心理诉求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的实践充满着智慧与热情,又带有几分冷静的理性思考。它启迪教师不仅要把握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更要潜心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内在兴趣需求,将教育内容、方法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裴斯泰洛齐认为,教师如果不是按心理学知识去教学,他的工作就会像“老妇行医”那样糟糕。而反观当今教育实际,教育日趋功利化,教育者心态浮躁,重视向学生灌输陈述性知识,忽视学生内在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准备往往围绕学科专业的发展,而学生的现有知识构成及兴趣却被“遗忘”。教育重智轻德、急功近利,导致教育教学中矛盾和问题丛生,原本正常的师生关系变得功利、冷漠和畸形。而这一切都源于教育者教育价值观的错位,以及对教育本真的漠视和曲解。教育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人与人”的对话与交流,需要对人基本的心理需求、生存价值及生活理念、兴趣爱好有所了解和尊重。但很多情况下,教师既不关注自己作为“人”存在的价值,也不尊重别人作为“人”存在的价值与需求,或者仅仅重视自己作为“人”存在的价值,而忽略别人作为“人”存在的价值和需求。教育教学过程应着眼于完整的“人”的和谐自由发展,教师不应高高在上,而要回归教育本位,体验人的价值需求和心理诉求,并以自己的教育信念和理智唤醒学生自我发展的热情和愿望。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说:“人,只能用自己改变自身,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有丝毫的强迫之感,那效果就丧失殆尽。”
3.勇于探索,学会反思,善于发现和尊重教育规律
关键词 词汇知识 理论框架 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19
Abstract Vocabulary study is the core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exical knowledge, mental lexicon, and the dimensions of lexical aptitude.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lexical knowledg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vocabulary study in the proces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points out the role of lexical knowledge, and the things that should be brought to attention in the lexical teaching.
Keywords lexical knowledge; theoretical mode; lexical teaching
0引言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重点。Verhallen 和 Schoonen(1988)认为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Ard 和Gass (1981) 提出语法发展可否被看作是词汇学习的问题,因为看似句法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词项进入结构框架的过程。Celce-Murica 和Rosensweig (1979) 指出:掌握了最低量的结构但拥有大量的词汇,比掌握了几乎所有全部结构但只有少量词汇的人,在阅读理解和最基本的语言交际中更为有利。二语教学长期以来以语法教学为主导,因为语法和语音是封闭的系统,较容易进行抽象概括;而词汇是开放系统,数目庞大,无规律可循,无法形成假设并加以概括,所以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是以语法为中心,词汇只是配角。近年来,随着语料库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词汇研究重新受到重视,把词汇习得规律和教学具体内容结合起来的研究成为最热门的研究领域。
长期以来围绕着二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必要性有诸多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讲授词汇,课堂时间宝贵,应该做更重要的事情,如语法,交流互动等。一些学者认为,有必要在课堂上讲授词汇,但在如何教的问题上观点不一致,有的倾向于显性教学(在课堂上以词汇为目的进行教学);有的倾向于隐性教学,如任务法教学,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附带掌握词汇。
作者认为,在二语词汇知识理论框架下去认识词汇的本质对解决上述争端有一定的帮助。本文拟从词汇知识、心理词汇、词汇习得和词汇能力维度方面探讨深层词汇知识在词汇习得和语言运用中的重要性,论证了词汇知识对词汇学习的指导意义。
1词汇知识
词是语音、意义和语法特征的统一体,词又是语句的基本结构单位(陆国强,1986)。了解一个词要知道它的意义(上下文意义和意义关系),词汇的运用(修辞和习语、固定搭配、文体和语域),词本身信息(词汇、词汇的构成、拼写和发音),词语法(包括名词、动词、动词词组、形容词和副词等)(Harmer,1990)。上述学者对词汇知识的界定主要涉及语音、语法、意义和词汇运用几个方面。
在词汇运用方面,一些学者进行了更详尽的阐述,Laufer (1998) 根据对词汇知识的掌握程度把词汇知R进一步划分为三部分:(1)基本应接性词汇;(2)受控性词汇;(3)自由词汇。Laufer认为词汇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由表入深。词汇的发展不只是学习新词,还包括深化已知词的知识,扩大词汇量和加深词汇知识的深度同样重要。Wallace (1982) 认为掌握一个词就意味着能够:(1)识别其书面和口头形式;(2)随时回忆起来;(3)与适当的物体或概念联系起来;(4)以适当的语法形式使用它;(5)口头上清晰地发音;(6)书写中正确地拼写;(7)按正确的搭配使用它;(8)按其适当的正式程度运用它;(9)意识到词的内涵意义与联想意义(转引自戴曼纯2000)。
词汇的运用不但受到对词汇知识掌握程度的限制,同时也受到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影响,学习者对单词的掌握和提取能力说明我们有一个高度组织的心理词汇系统,在词汇习得的研究过程中对心理词汇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2心理词汇
词汇知识在永久记忆中的组织被称为心理词汇(mental lexicon)或内部词汇(internal lexicon)(Carrol, 2000)。运用一个词时,该词的相关特征也同时被激活,这些特征包括词义、词的拼写与发音,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及词以外的相关信息。因此Carrol 认为心理词汇知识包括语音知识、句法知识、词法知识和语义知识。语音知识是指单词的音位结构或发音,是激活心理词汇的有效途径之一。句法知识是对词汇按句法进行分类,这样我们就能根据词汇的句法种类而不是词项制定语法规则。心理词汇需要句法知识以便在使用语法规则时进行提取。词素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包括自由词素和粘着词素。通过词素的不同组合我们可以创造出许多新词,词素的这种构词能力同时也决定了心理词汇是一个在发音、意义和数量方面呈变化的系统。语义知识包括词义关系和所指,词义关系是词与其它词汇的关系,即意思(sense),词汇与世界上的物体或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所指(reference)。除此以外,心理词汇同时还包括与词汇相关的非语言信息,即Carrol 所称的相关信息(related information)。综合起来,心理词汇包括语音知识、句法知识、词法知识、语义知识和非语言相关信息。
词汇在记忆中的组织和提取是心理词汇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有关词汇组织的研究目前公认的模型有语义网络模型、分级网络模型和扩散的激活模型。这些模型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词汇的提取是我们激活词汇知识的过程。词汇的提取要受到词频效应、真词/非词效应、语义性效应、语境效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实验证明,词频高的词较容易被提取;歧义词的多个意义都可能同时被激活,但上下文决定保留哪一个词义。在词汇判断时,真词比非词使用的时间短;意义相近的词有助于词的激活和提取。
3词汇习得
在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中,Krashen 区别了学得和习得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Krashen的观点,学得的知识只能起监控的作用,只有潜意识习得的知识才能启动自发的语言运用系统,而且学得系统与习得系统之间不存在接口或渗透关系。一般认为学得是有意识的学习过程,习得是无意识的学习过程。第二语言学习的通常情况是:学习者是青少年或成年人,学习外语往往是在正式的场合(如教室)进行,教授者多是操本族语的教师,目标语对他们来说也是外语,教授者根据教学大纲,学习者的目的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教材并组织教学。因此第二语言词汇学习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有意识的学得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会贯穿于二语学习的全过程,即使到了高级阶段,学习者也会注意新词义、词的搭配以及语篇中词的照应关系等。
既然第二语言词汇学习是有意识的过程,那么就牵扯到了“注意力” 问题。“注意力”这个概念在第二语言词汇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McLaughlin (1990) 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要求注意力的过程,注意力通过练习可以转向自动化。Schmidt (1990) 指出二语输入必须先被学习者注意、吸收(intake), 然后经过大脑加工,才能使用。近来有的学者提出部分词汇习得属于偶然习得,即学习者在注意其他活动(例如阅读、听说活动)时顺便出现的认知活动。根据Nagy (1987)等人的研究,学习者的大部分词汇可以通过泛读、泛听等活动偶然习得,但由于这种偶然学习属于边缘学习,信息加工程度低,因此,通过此类加工形式处理的信息只可以进入短时记忆,无法进入长久记忆。
4词汇能力的纬度
词汇知识是指有关词的形式、意义方面的知识;而词汇能力则是将词的语义、句法、形态和形式融为一体的知识,并能在语言使用时快速地被提取。词汇能力包括以下三个维度:词汇量、词汇知识深度以及词汇运用能力。词汇量是指词汇知识的广度,我国英语与非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对不同层次学习者的词汇量都有具体的规定。可以说词汇量的大小是衡量二语学习者语言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词汇知识的深度是指对所掌握的单词的质的不同。词汇掌握程度包括如下的阶段:完全不知道词义 知道大概意思 知道词汇使用的场合 具有某个词的比喻用法方面的知识。词汇知识的深度还可以指词汇之间丰富的信息联系。一个单词的词汇信息与其他单词的词汇信息之间联系越多,学习者对这个单词的认识也就越深刻。词汇知识的运用能力是指学习者能否根据语境或语体恰当地使用词汇知识的能力。有研究表明学习者在二语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母语迁移问题。词汇的迁移不只是词义的迁移,母语的语言组织结构,隐含意义等也都随之迁移。词汇能力的发展是从明显的母语迁移到近乎目标语的熟练程度,在整个发展中迁移的痕迹越来越少,准确,近乎母语的地道的使用也就越来越多。
5如何在课堂环境下培养二语词汇习得能力
上述关于词汇知识,词汇习得以及词汇能力纬度的探讨有助于对二语词汇的理解和教学。尽管二语(在中国实际上是外语)形势下的词汇习得能力培养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例如,词汇输入数量不足且缺乏足够的语境化信息,教师不是以目标语为母语的人,学习者已经建立与其母语系统密切联系的概念系统,容易产生词汇迁移现象,但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词汇教学应该注意并区别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区分聚焦学习与边缘学习。聚焦学习是以词汇学习为目的的学习,如各种词汇专向练习,这种练习词汇信息加工程度高,消耗大量的注意力资源,但同时学习的效果也比较明显,在学习者的记忆中保留的时间也长;边缘学习不以词汇学习为直接目的,如泛读、泛听练习,这些练习信息加工程度低,消耗的注意力资源少,但词汇在记忆中保留的时间短,无法进入长久记忆。(2)单词学习与语篇教学相结合。语篇学习为词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语境化知识。 Schouten-Van Parreren (1985) 认为孤立学习单词的办法不足取,她主张从语篇的角度学习单词,因为语篇语境为学习单词提供了参照点(points of reference)。Gu & Johnson (1996) 也认为对学习者来说,词汇知识必须融入语篇才能真正发挥作用。(3)掌握词汇习得策略。在这方面的主要做法有:①通过语境猜词;②学习构词法知识;③找到适合学习者的学习策略;④发现并充分利用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4)组织任务教学,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境进行真正的语言交流。(5)利用网络媒体教学手段。网络媒体具有同时视听文字、声音、图象的性质,提供大量的具有时时性,丰富鲜活的语言信息,这种生动的语言直观形象会作用于学习者的感觉器官,使学习者产生探索兴趣,有利于学习者发展多维的自主学习方式。 (下转第89页)(上接第38页)
6 结语
二语词汇习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这方面,我们既要重视研究理论,同时也要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英语学习者都把词汇学习看成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但往往又不知道词汇习得的策略。教师如果能够从二语词汇习得理论的角度处理英语学习中的词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词汇练习题,各种活动和任务,一定会提高词汇质量。但词汇习得能力的培养只依靠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归根到底还要靠学生个人的实践。学生要学会运用不同的技巧和策略,促进词汇习得的过程,同时要扩大对词汇知识的了解,这有助于对词汇的理解和词汇习得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Aitchison, J. Words in the Min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ntal Lexicon 「M. Oxford: Blackwell,1994.
[2] Jiang,N. Lexical repres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 「J. Applied Linguistics, 21: 303-317,2000.
[3] Laufer, B. & P. Nation. A vocabulary-size test of controlled productive ability 「J.Language Testing, 16/1:33-51,1999.
[4] Meara, P. The third dimension of lexical compet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ILA Congress,1996.
[5] 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London: Longman, 1985.
[6] Nagy. W. E. Herman. P.& Anderson. R. C. Learning words from context 「J.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985.
[7] 桂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 戴曼纯.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
1、国际政治经济学引入体育发展研究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面对持续恶化的全球贫困状况,一些国家居住着数百万世界上最贫穷的人,没有任何发展机会可言,需要根据具体环境采取具体措施,改善生活机会以促进世界和谐发展。体育对全球发展做出的贡献,可以归结为在国际援助和人道主义救援方面的努力。因此,为了缩小贫富差距,体育做出的任何贡献都必须建立在更大范围且坚持不懈的工作之上。在此广泛借鉴国际例证,证明体育在帮助改善当今世界贫困人口的生活机会方面的潜力。
从非洲一些地区流向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被比喻为一种强有力的国际贸易,其中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运动员离开祖国,转而效力一些石油大国,如雅加达和巴林等。这种对非洲足球人才的抢夺或许可以等同于不同殖民时期对非洲矿产资源的掠夺。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出力,而世界各地的富有国家获利。对非洲运动员的抢夺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那时运动员被诱惑进入美国的大学,而如今,世界各地的石油大国直接从非洲购买优秀运动员,运动员的行动自由可能会导致国际田联各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在自由市场规则和资本主义背景下,个体的流动性在日益增加,这点毋庸置疑。但是运动员跨国流动原则不应该损害成员国的利益。作为政策回应,例如尼日利亚收紧了运动员出国签证的条件,试图以此阻止运动员的流失。
当前对体育和资本主义存在两种观点。其一是从体育发展的角度看待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可以视为当下人民和国家之间的一系列关系。体育是一种普遍信仰,体育同样也是造成国家和人民之间矛盾的导火索。第二种看法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体育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体育或许能够给许多地方和人民带来希望,但它同样也可能成为历史上对平等原则、公正和缓解贫困的工具。过去通过体育进行的干预工作还不足以实现上述任何一个可能性。
2009年初,国际社会想要努力理解新的金融危机的意义,它的起因、持续过程、结果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这场全球危机始于2007年夏天,由信贷紧缩拉开序幕,国际金融系统的崩坍也预示着国际力量平衡中可能出现巨大的改变。虽然这场金融危机始于美国,但权力平衡的变化给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了进一步的挑战,而这种意识形态至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对西方有着广泛的影响。美元的价值和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未来很可能取决于中国。有学者观点认为,这些转变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财政、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危机。
许多世界最贫困的国家继续拒绝国际社会一次又一次提供的可持续性援助。体育历来一直被当作人道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充分使用,是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运动员实现社会流动的可行方法。历史上有关体育和资本主义的资料中有很多例子,证明历史上的体育是如何发挥干预作用。在此对既有文献成果进行回顾,在未来可能新世界秩序的背景下,用一种更有依据的方法对体育和国际发展进行描述性研究。发展面临的真正挑战是缩小贫富世界之间的差距,世界上最穷的人,生活在最底层的百万人民,面临着不可遏制的悲剧。笔者尝试探讨体育在这一消解世界贫困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2、国际援助与缓解贫困:一个新的体育发展议程
一、砥砺教学细节应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
[片段一]体积概念教学片段
我有幸听到一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教学,其中体积概念的教学,教法细腻,别具一格。这位老师采用了以下教学设计:
第一步:使学生理解“什么叫空间”。先让学生拿出抽屉里的书包,用手触摸抽屉里,感受抽屉里有空间;再让学生把书包放回课桌里,用手触摸,感受抽屉里有一部分空间被书包占据了,原来的空间变小了;最后出示一只空的量杯,慢慢地往量杯里倒水,让学生观察得出量杯里的空间被水占据了,空间越来越小。学生在饶有趣味的触摸和观察中,对“空间”这个抽象的词语充分地理解了。
第二步: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空间的大小”。老师出示一个装满面团的盒子,然后,将一个长方体木块揿到面团中,有一部分面团从盒子右面上的孔中挤了出来。教师启发学生探索思考,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踊跃讨论,得出被挤出来的面团的大小就是小长方体木块所占空间的大小,最终概括出体积的概念。
[思考]本例中,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这一定义的表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相当抽象的。教师注意到了这一细节,在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后进行了精心、巧妙的设计:教学空间的大小,先静态的——让学生感受拿出、放入书包的空抽屉的空间大小,再动态的——让学生感受往量杯里倒水,逐步感受空间的大小;教学体积的概念,由挤压出的面团形象感受……这一教学内容的处理十分细致,使此细节犹如竹笋,随教学的展开,每“剥”一层,就有一段“鲜活”呈现出来,从而将一个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
二、砥砺教学细节应特别关注学生的思维特征
[片段二]长方体表面积教学的引入
笔者曾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一课的引入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出示一个长方体教具,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前、后、左、右、上、下”各个面,紧接着出示六个长方体立体透视图,要求学生按要求把各面描上阴影(如右图),接着指出围成各个面的边,说一说各个面的面积怎么计算,再进入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教学……
[思考]数学学习历来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印象。其实只要教法得当,同样可以带来生动有趣的效果。
你瞧,这一细节教学把抽象概念形象化,学生在描面时的认真劲儿,回答问题时的踊跃气氛,学生的学习是多么生动活泼啊!当侧面描好后,长方体的六个面借助“透视”准确而又鲜明地显示出来,从而架起了一座从形象到抽象的桥梁。
三、砥砺教学细节应动态把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 转贴于
[片段三]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已经概括出了分数的意义,老师这儿有两道题,请同学们练一练。
幻灯投影出第一道题:用分数表示右图1-4中的阴影部分。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图4上叠合上一张覆片形成了图5。
师:刚才这幅图的阴影部分用 表示,现在这幅图的阴影部分用什么表示?为什么?
生1:用 表示。因为这幅图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阴影部分表示这样的2份。
紧接着教师又在图5上叠合上一张覆片形成了图6。
师:这时的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呢?
生2: ,因为这幅图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阴影部分表示这样的4份。
师:对!回忆一下这幅图前后变化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生3:我发现阴影部分的大小始终没有变,但所表示的分数却变了。
生4:我发现同一块阴影部分,既可以用 表示,也可以用 表示,还可以用 表示。
生5:我发现了 = = 。
师:真聪明!同学们所发现的,其实就是分数的一个很重要的性质,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进一步研究。
1、结合专业,突出重点
护理专业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护理专业知识与操作技术的一门科学,因此,教师要强调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还应强调与临床护理应用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解剖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体现人体解剖学的特点,全面了解人体的结构,掌握主要器官的形态特征、功能及其相互作用,还要增加与护理操作、病情观察、抢救知识、护理诊断和生活护理等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内容。例如,在运动系统中,要重点讲解易发生骨折的骨骼、常用于肌注的肌肉、易脱位的关节;在内脏系统中,重点掌握与临床上常见疾病护理相关的知识,如插胃管、导尿管等各种护理操作的注意事项;脉管系统中,重点掌握与注射和急救有关的血管,如四肢的浅静脉注射、动脉注射等。
2、文、图、物相结合,重视理论教学
人体解剖学所涉及的专业名词多、形态描述多,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仅僵化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抑制了学生的求知欲。合理、高效地上好解剖学理论课,是培养学生学习解剖学兴趣的关键。具体应做到文、图、物三结合。所谓文是指教材的理论叙述,图是教材插图、解剖学图谱以及教师画图,物即解剖学标本和模型等。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教师上课时能够先对着解剖学挂图讲解一便,然后再在黑板上边讲边画一便,最后在对着模型在讲一便,同学们可以很快掌握这些内容。例如,在讲颅底内面观时,里面有很多的孔、管、裂。如果让学生按照传统的学习方法,学生很难记住。但如果能够按照文、图、物结合学习法,同学们能够很轻松的掌握。
3、注重体表标志和活体触摸,加强记忆
护理人员掌握常用的体表标志及深部结构在体表的投影,对以后掌握规范的护理操作具有重要意义。如学习臀大肌时就结合临床护理,讲解与肌肉注射有关的体表标志;学习关节时,讲解关节的运动和脱位的临床表现;讲解脉管学时,让学生找准并触摸心尖搏动点的位置、全身主要动脉的体表搏动点及急救时压迫止血点的位置等。另外,通过触摸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例如就骨学教学而言,教师讲课时可让学生在自己身上触摸。如胸骨角和心尖搏动点的位置.以后上到临床课.定心、肝界等就容易了。又如测量血压时,首先要触摸到肱动脉的搏动.学生似乎都触摸得,但量血压,能快速将听诊器放准确的不多.特别是急诊病人测不准血压的现象时常发生。但是只要先触摸到肘窝的肱二头肌腱,在其内侧就很容易触摸到肱动脉的搏动。
4、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实验教学时,让学生去观察挂图、模型及标本的同时,教师可以巡回指导,解答个别学生的提问,给予简单的提示,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标本模型考试是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督促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该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解剖知识方面,更要重视人体解剖学的实验教学。要认真地对待标本模型考试,并将分数计入期末总评中。
5、注重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内容
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学范畴,比较直观、形象,因此在以往理论教学中多采用挂图、模型进行讲解,而多媒体教学法拥有以往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借助声、光、影像、动画、文字等方式,将知识点展现在学生面前,且可应用计算机将平面图转化为二维或三维立体图像[3],具有直观性强,立体感强的特点,起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以上是笔者多年来在讲授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的点滴体会。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教学手段的不断提高,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把过去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对象的教学思想,改之为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4]。因此,在高职护理解剖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为培养高层次护理专业人才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邱卫红。高职护理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J]。解剖学杂志,2006,?29?(4)?524—526.
[2]吕伯实。浅谈腹部局部解剖学教学法的改进[J]。解剖学杂志,1998,21(2),?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