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堂学习效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活动中学习
新课程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乐与探究?这就必须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落实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水平向又好又快发展。真正把学生推到课堂的前台,就要以人为本,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角,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力,进而让学生体验到主动参与、置身其中的乐趣,使情商获得不断的开发。
让学生利用课前的时间把要学习的内容预习一遍,在参与探究时就不会出现“丈二和尚上摸不着头脑”的现象。在新课前要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为新课做好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勇敢的“退”出讲台, 把展示的舞台留给学生。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学生的一切,包括出错的学生,因为现在教室里出错将来教室外就会少出错,甚至不出错。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新课教学时,教师必须善于设疑,以拨动学生思维之弦。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达到问题的解决,获取新知识和能力。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不懂方法,盲目学习,自主发展只能成为空谈,所以,在学生自学前,要进行自学指导。首先,自学内容要清楚,即自学什么内容;其次,自学目标要准确,为检测自学效果提供依据;再次,自学时间要适当,不能浪费时间,也不能早早收场;最后,自学方法要指导,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问。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对观察、操作、比较、迁移、解题、思维等方法进行重点指导。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或操作实践活动,去“发现”知识规律。进而学会运用。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认真巡视指导,并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式探求数学问题,顺着学生学路教,教学方式才真正由“引导式”向“自主探求式”转变。
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合作学习是当今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课改纲要》中指出“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是学校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载体。时代要求我们学生必须具备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样的人才,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因而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交流与合作的培养。合作学习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的发挥集体互助力量。
例如,在学习“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时,让学生合作讨论“如何节约用水?”“作为我们中学生应从哪些方面做起?”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学生不仅可以从同伴身上获取知识和帮助,尤其为“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参与课堂的机会,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教学理念。在讨论中,因为学生的共同参与,发挥了集体的智慧,经过充分的交流、讨论,大大降低了教材的难度,使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不断学习,在交流中不断提高。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
新课程提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生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即学习生活中数学,学习数学为生活服务。因此,教学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去发现问题的数学意识。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观察、描述和分析。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我从学生熟知的情境教室中学生的位置进行练习,进一步拓展确定位置的不同表述方法。从学生课堂的反映来看,课堂气氛活跃,大部分学生知识点掌握较好,思维反思灵活,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生学而不厌,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让学生不断感受到亲自参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同时也教育了学生以随机的观点来认识社会、理解世界,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这样做,教学内容不用死记硬背也很容易就掌握。还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实现了从“课本知识”走向“生活知识”的转变。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进行学习,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了解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更能培养他们观察世界、思考与发现的能力,进而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的教学目的。
四、让学生在总结中学习
数学课堂小结,可把新知识的本质特征总结归纳出来,使学生形成规性的认识,也可梳理所学知识的逻辑层次,并有机地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也可促使学生独立思索,使学生在掌握课堂内容的基础上萌生出向更深层次思考的欲望,及时的小结对巩固知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至关重要。如对《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知识的小结可以放在《测量旗杆的高度》时进行。因为只有探索出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测量旗杆的高度问题。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 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36-01
数学课堂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首要条件,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阵地,摆在老师们面前的一个永恒话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有很多,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用激情带动学生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都知道,情绪具有相融性,只有激情才能激发热情,因此,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实现情感上的共鸣。数学教学内容本身是严谨的,如果教师的言语生动、形象、赋予情趣,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声情并茂、妙语连珠、妙趣横生,试问这样的数学课哪个学生不爱听?
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纯净杂念,很快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得体的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数学知识高尚的情趣。只有教师教得投入,学生才能学得专心,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顺利形成,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大增,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趣大增,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用民主营造快乐课堂,提升学习效率。
“以学生为主体”这是现代教学的新理念。那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呢?
首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
其次,加强学生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互相辩论中突然闪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把握时机,大胆放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比如,上习题课,我会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基础题组、深化题组等不同难度的题目组训练,以适应学生技能巩固和知识延伸等不同层次的需要。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先独立完成相关练习,再与小组里的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并对不同意见或方法的不同效果进行比较,总结方法和规律。让学生动起来,所采用的方式很多。可以是一人主讲,众人相帮,可以是四人分工合作学习,还可以是各自练习进行比赛。采取多样的方式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用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能发挥80%以上,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只能发挥20%”。因此培养学生们对于数学科目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我在讲课的过程中都在思考如何巧妙的设计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好奇心,让学生们能够积极的投入到解答探究的过程中,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源于日常生活,我这里要强调的是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而生活实例是数学课堂教学创设问题的最好最新的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把生活材料演变成数学问题,把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例如一些概念可以从生活的情境中引发出来。鲜活的情境,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在教“绝对值”时,我这样引入新课:(1)从我校走200米到车站记作:+200米,那么从车站走到我校要记作___米。(-200米)(2)从我校乘出租车到车站5元,记作:+5元,那么从车站乘出租车到我校需5元,要记作_____。(学生讨论)第一题的正、负号是区分走的方向不同,第二题如果也用正、负号来区分的话,那么+5元表示乘客拿5元给司机,-5元就要表示司机拿5元给乘客,显然这是不符合生活实际,所以第二题的两个“5”就是同学们要学习的新概念“绝对值”。这样,同学们很自然地将生活中的“绝对值”与数学中的“绝对值”挂钩起来。又如在讲直角三角形时,我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测量我们学校操场上旗杆的高度?能不能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不接近敌人阵地就能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要想做到这些,就得认真学习今天所要讲的课――解直角三角形。将生活实例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使许多数学问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的东西。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尝试这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字头脑想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学习直观性,提升学习效率。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单一的教学手段很容易就会导致学生们出现视觉疲劳,注意力无法集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或者电化手段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同时运用多种感官,以强化对所学知识材料的感知,提高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九年级下《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中,两圆的半径R、r与圆心距d在不同位置情况下的关系,可以在《几何画板》中做成可拖动圆心使圆移动,并在旁边分别显示两圆的半径R、r与圆心距d的动态变化值的课件演示,一方面学生可以动态观察两圆由远到近的位置变化和公共点个数的多少,另一方面学生也能从显示的数值中得出不同位置下R、r与圆心距d的关系。这样通过演示动画,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维。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更直观、更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这一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好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们,让他们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让同学们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以主人翁的姿态去享受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乐。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代海涛等.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个性的创建[J].教育探索,2006
关键词: 课堂学习 开发智能 课堂提问 逻辑结构 关键性提示
从入学开始,直到我们大学毕业走入社会,课堂都是我们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渠道。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大部分宝贵光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阵地,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战场。无论如何,课堂学习都是不可替代的学习的基本形式,它具有其他任何学习形式都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要想增强学习效果,必须搞好课堂学习。那么,课堂学习有哪些优势呢?我们又如何抓住课堂上的学习机会高效听课呢?笔者就这些问题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
一、课堂学习的优势
1.课堂学习可以有效开发学生智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实现有效互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通过讲解、提问、适时点拨等多种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或思考、或动手,从而不断开发学习的潜能的智力。因此,通过课堂学习,就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智能。可能有的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自己的自学能力很强,不必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也可以有效开发自己的智能。这样的想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离开课堂学习的自学和课堂学习比起来,劣势显而易见。因为课堂学习中,有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这样的碰撞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大脑皮层的工作,在思考陷入误区时,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或是其他学习伙伴的提醒,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因此,课堂学习是比自学更能开发智能的形式。
2.课堂学习是一种高效获取知识的学习。我们的学校教学,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高中阶段直至大学阶段,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什么学段,应该接受哪些必要的知识,应该接受到哪个层次都是经过严格论证的,并且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阶段,我们所接受的各个学科的知识,都是人类长期实践总结的产物,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用了几千年创造的智慧成果经过十年的系统学习,我们就可以继承下来,这就充分说明了课堂学习的高效性。
课堂学习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效率,是与专业老师的传授和指导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课堂学习这个主要环节。
二、抓住课堂学习,实现高效率听课
课堂学习是一项十分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完成这项艰苦的劳动时,我们一定要讲究策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使课堂学习收到较好的效果,必须这样做。
老师教学都会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紧跟老师的思路,我们的学习就会变得相当轻松。否则,我们即使花费很大力气,也未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同学在课堂学习时,老师讲他的,自己学自己的,不能和老师同频共振,结果用了同样的时间,效果却相当差。我们如何才能抓住老师的思路呢?
1.根据课堂提问紧跟老师的思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一般来说,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关注的点。有些问题需要同学们的回答,而有些问题则可能不需要同学们的回答,不管怎样,这些问题都是这堂课学习中值得关注的关键之处。抓住这些问题,思维随着这些问题的转,就会紧跟老师的授课思路。
2.根据自己预习时的逻辑结构紧跟老师的思路。在课堂学习的准备过程中,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我们可以对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内容有大致了解,并对这堂课的大致逻辑有初步理解,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师的教学都是按照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和逻辑顺序展开的,这样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跟上老师的思路,高效地学习了。
3.抓住一些关键性提示紧跟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使用一些特别的提示,比如:“同学们,请注意”,“谁能重复一下老师刚才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刚才的问题”,等等。这些关键性提示语往往体现了老师教学的思路。我们如果能够从老师的提示语甚至一些语言动作中准确揣摩出一些意蕴,课堂学习就会轻松得多。
4.注意老师的推导过程。在数学学科学习中,经常会涉及一些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这个时候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一定要把这样的推导过程弄明白,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个公式或定理的来龙去脉,并对接下来其他概念、公式和定理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如果在一个公式或定理的推导上出现了问题,就意味着在学习的某个环节出现了漏洞,这个漏洞的存在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就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困惑。因此,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老师对某个公式或定理的推导过程,力争做到明明白白。
[关键词] 语音教学 普通话 提高教学效率
从事了几年的现代汉语知识教学工作,总是感觉到语音知识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而学生在学完这部分知识后也都有共同的感触:语音知识看着简单学起来太难了,很多同学也因为这“头一仗”没打响而失去了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做为现代汉语教师,这种现状不得不促使我去思考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学生思想方面
1、不重视。很多学生在刚刚接触这本教材时,发现第一章语音介绍的是如何说好普通话的知识,觉得自己说的就是普通话;而且教材中的声母、韵母、音节等理论知识小学就已学过, 认为这没什么学的,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语音知识的学习。
2、不喜欢。这门学科有着理论性强,基础性强,训练性强的特点。因此有的学生不愿意学――觉得知识点多而琐碎,学习起来抽象而枯燥。有的学生又不会学,只知道死记硬背,却忽略了实际训练。
二、教学安排方面
语音这章是全书的重点,也是学现代汉语的基础,而要在一学期(每周两课时,共34课时)的时间里,完成语音知识的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很多时候教师为了把教材内容面面俱到,却没有了练习巩固的时间,所以学生学的不够扎实。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学习语音知识的效率呢?笔者在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做了几点尝试。
(一)目标激励,引起重视。
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这学期上第一节课时,我先给同学们进行了一次语音面貌的测试,在指出典型问题后,明确再学语音知识的目的就是学说普通话。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用普通话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普通话达标是国家对教师等行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如果毕业时普通话测试不合格,会直接影响今后的工作、发展。作为师范生,不仅要具备说好普通话的能力,而且还要能够运用语音知识来指导小学语文教学,解答语音现象。这样在学习语音知识之前,教师不仅对学生的语音面貌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通过介绍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动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指出:“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经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音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
在讲完普通话定义和七大方言后,我抓住契机,问学生你能不能举例说说你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同学举了很多语音方面的差别:如没(méi)方言读为mèi,都(dōu)方言读为dóu,扔(rēn)方言读为lēn等等,有的同学举了“俺”与“我”、“咋”与“怎么”等语汇的例子。这种激趣问题,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普通话与方言的三大差别这一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学习语音知识,口耳实际练习是极端重要的。掌握一定的语音知识,着重口耳技能训练,。如果忽略了技能的训练,对于一个音,耳不能闻,口不能言,那么语言知识学习得再多,也没有用处。吕淑湘先生曾说过:“教师的任务是指点学生摹仿什么,怎样摹仿,检查学生的实践,是否正确,是否熟练 。技能的获得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教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学习知识――典型示范――严格训练――总结评议的课堂结构。比如学声调知识时,先由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了声调的性质和作用、理解了调值和调类的定义后,教师以不同调类的词语为例,请生读,老师随即放普通话录音,请学生比照读音有何不同?学生发现自己读音带有黑龙江方音在调值方面的问题,即调值不够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用夸张法模仿学生方音,重点讲述学生的调值与普通话的实际读音有何不同,即阴平不够高,阳平带拐弯儿,上声扬不上,去声下不来。这时学生特别想知道普通话的读音。教师开始用手势法示范读音,学生跟读,自由读,教师边指导边纠正。教师准备了大量的训练材料,有同调练习:如丰收,观光;农民,民情;奖赏,讲演;胜利,万岁;这个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控制声带,改掉读词时尾音下降的情况。还有异调练习:如工程,成语,雨季,纪元,援助,住所;这个练习以连锁的方式帮助学生读音时做到同一调类的词语调值相同。训练方式有齐读,分组读,个别读,边练边评。学生学最后由学生总结课堂收获。很多同学谈到:通过本节的学习,不仅理解了声调的理论知识,而且在练习中意识到自己的发音与标准音的差异,能够以理论指导自己的读音。这种教学结构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大了训练力度,而且巩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四)针对教学对象,确定教学重点。
学习声母、韵母及声调的辨正,目的是对照方音与普通话的不同之处,改正方音,使它合于普通话标准音。教材安排的内容是以全国为范围的几个典型的方言区的声、韵、调辨正。班级学生来自黑龙江省各个地区,学生的主要语音问题平翘舌不分;舌面音读成舌尖音;送气音与不送气音不分;调值不够高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在讲辨正时,在学生自读教材,了解了几个方言区的辨正情况的基础上,把黑龙江方音中声母韵母声调的辨正做为重点,以大量的方音例子与普通话语音进行比照,纠正方音,学习普通话,这样处理避免了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做到了学有所用。
(五)探求规律,突破难点。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授人以鱼,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很多时候学生是因为不会学而导致学不会,由学不会变成了不愿学,所以教给学生解决难题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捷径。
在学生学习分析音节的结构和音节的拼写时,经常在i、u、ü开头的零声母音节中出现错误,什么时候加Y、W,什么时候改Y、W,学生总是搞不清楚。于是我就启发学生观察:以i、u开头的零声母音节,i、u后面的字母有a、o、e时需改Y、W,没有时是加。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规律,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y、w使用有方法,须看音节有无o e a,有就改,无就加。
撮口呼零声母音节拼写时要加y去点。
讲声调符号标记的方法时,教给学生:
声调标记有方法,字母当中先找a,
没a再去找o、e,i、u都在标尾巴。
学习声母韵母配合规律时,师生齐诵四呼歌:
零声边鼻四呼有,双唇d t无撮口,
唇齿舌根平翘有开合,舌面只能拼齐撮。
关键词:课堂教育;明确目标;团结协作;考评结合;课堂笔记
在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中,职业学校学生的整体质量相比高中生来讲是比较差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尚需培养。学生在学校课堂的教学效果对老师来讲是一个比较复杂和头疼的事,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摆在我们每个职教老师面前的一个迫切命题。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家庭、老师越来越感觉到学生教育任务的艰巨和重要。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课堂教育体系及内容也今非昔比。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也不可能满足当今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了,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手段,已成必然趋势。作为一个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既要完成好教学任务,又必须提高理论与实践的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既能静下心,又能好好学,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巩固他们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他们的荣誉感、自豪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辅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一、合理使用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材是老师课堂活动的一个蓝本,一本好的教材应该是集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究于一体的。如何根据一个班不同层次的学生,利用好这些内容,就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深思。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对教学情境进行加工、精心布置,努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逐步提高他们的理解和操作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真正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做课堂的主人。
二、明确目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情境
要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备足功课,首先,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学生学什么?做什么?达到什么效果?这是课堂学习的主题,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学习,使之形成明确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在课堂上可以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一个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团结协作,提高学习积极性
中职学生的课堂教学,是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教学,所以,团队协作至关重要,只有认真参与,才能更好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选重点、难点课题,采用小组合作,分组交流,共同完成各自的项目,对 同一课题的不同成绩,对学生进行分析解剖,还可以让学生来参与评议,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使学生能真正参与课堂教育的环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中职学生课堂学习,大部分是同技能挂钩的,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理实一体化”,所以,课堂教学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不可少,多媒体、课件、实训台架、设备等缺一不可,我们培养的学生是注重动手能力的,所以,操作能力的要求要大于理论知识的运用,但是理论知识是操作的基础。如何调整好二者的关系是我们要处理好的事,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枯燥的理论原理生动有趣地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使学生既能掌握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感性认知。
五、抓住重点、难点,合理展开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只要简单了解即可,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我们在教学中要加以突出和分析,要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来掌握判断。还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反思、总结、整理。通过课堂训练、课堂操作,教师指导,提高学生对难、重点的理解掌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采用考评结合的手段,巩固所学知识
学习内容的掌握与否,学习效果的好与坏,只有通过检测才能知晓,通过检测,学生能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检测,老师能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检测中引入考评机制,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在检测中我们可以分成三步。第一步,是对课堂内容、理论知识方面的测试,查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第二步,是对课堂内容操作方面的测试,目的是了解学生在操作运用过程中能否正确合理使用各种工具、设备,操作步骤与规范是否正确合理。第三步,进行讲评总结,既有老师的点评,又更多地让学生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评打分,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七、做好课堂笔记,加强课后巩固
课堂结束后,学生一定要做课堂笔记,特别是操作的内容与规范一定要反映在手册上,这堂课的课题是什么?使用了哪些工具设备?进行了哪方面的操作训练,要求规范是什么?心得体会是什么?都应该写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能力,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要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良好的学习目标,教育学生脚踏实地掌握好一门技能,职业教育就会越走越远,职教的前景就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人们常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细细琢磨,不无道理,生活如此,学习亦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确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成绩的优劣和学习效率的高低。
过去,我们一直重视知识的传授方法、技巧,也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却常常不自觉地把学习习惯培养同以上内容割裂开来,全然忘却了学习习惯在学习当中有着极强的制约、影响作用。根据观察和了解,我发现在学校里,许多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养成了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上,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的良好学习习惯,主要包括:
1.课前准备的习惯。既有书本文具的准备,也有思想状态的准备,将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上;2.认真倾听的习惯。铃声一响,就要调动五官,聚精会神,切忌意马心猿,上课走神;3.快速预习或自学的习惯。按照教师的要求,带着问题去预习或自学课文,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4.高效复习巩固知识的习惯。学生要当堂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记忆,解决“如何记住知识”的问题;5.课下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通过写作业,可以查漏补缺,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总之,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这样说,“学习习惯决定学习效率,学习效率决定学习成绩”。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吉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此角度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尽量把自己与学生融为一体(例如:像朋友,家长一样从旁边指导,协助他们学习。)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中得到自由发挥。这样既可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要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很重要的,但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从古至今,如果教师善于将教学内容比作美味的食物放在学生面前,那么效果会更好。课堂教学主要有以下三种。
1.“填鸭式”,就是教师觉得食物对学生有营养,便不择手段的满堂灌,全然不顾学生是否有食欲,是否会消化不良;当然,也有“高明”的教师,将食物咀嚼得很碎,然后一点一点喂给学生。应该说,这种方式已经没有了“市场”。
2.“诱导式”,就是教师将食物摆在学生面前,然后以各种美妙的语言激发学生的食欲,使他们自己动手取食物,再狼吞虎咽地吃下去。比起前者,这无疑是了不起的进步,因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方兴未艾。
3.“共享式”,就是师生共同进餐,一起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和见解,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和交流,其中不强迫学生和自己或名人持同一口味,允许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菜肴作出独到的见解。在愉快的共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了营养。目前这种方式正在普及。
今天,我们所需要的关注和普及的课堂教学方式,正是第三种“共享”。在这如梦境般的学习中,效率怎能不提高呢?
三、把握学习的最佳时机
俗话说得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注意把握学生的最佳学习时机,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增长学生的知识,增强教学效果会得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课堂学习的最佳时机有以下三种。
1.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时,思路清晰,思维敏捷。这时候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挥和索取新知识,拥有异乎寻常的理解能力。
2.当学生遇到易混乱的知识时,又要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这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提高鉴别能力。例如:在教“凸透镜,凹透镜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去拿些近视镜与远视镜,通过比较,找出不同点,然后告诉同学们有关凸透镜与凹透镜的相关内容及其定义,让同学们加深印象,并探究它的作用,让同学们学有所用。
3.遇到一题多解的问题,带动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选择有价值的内容
有一定价值的问题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增长学生的知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思考价值的、趣味性浓厚的教学问题,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13-01
著名捷克斯洛伐克教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下,在教学中如何激发调动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是学好生物的关键之一。兴趣也是认识事物的前奏,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如果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就不会产生“欲”和“求”。而他们一旦对所学的东西产生了兴趣,就会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投入自主学习,认为学习是一种享受。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呢?我在课堂上做了以下尝试。
一、将课堂教学与生物课外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生物教学理论要求我们坚持两个结合,即坚持课内外结合和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那么作为教师,就必须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课堂以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小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
在课外活动小组中,教师除了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生物活动以外,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内容可以包括生物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如组织培养、食用菌的栽培、动植物标本的制作等,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课外小组应由学生自愿参加,教师不能为了组织活动而强行学生加入。课外活动小组要有自己完整的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案,最好还要有相关的活动教材。教材应由教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编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生活经验,并由学生选择阅读。通过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导入为主,设置悬念,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课也是如此。第一堂生物课应象一出优秀的戏剧的序幕那样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上课开始,我们教师应富有激情地应用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激励语言开课,它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便于学生的大脑皮层迅速建立适宜的兴奋灶,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对绪论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补充,主要讲述当代生物学发展的热点问题,给予启迪。如器官移植,基因工程,“生物导弹”,试管婴儿,仿生学,转基因食品等等,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生命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而意识到生物学的重要性。接着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生物学领域中取得的突出成绩,给予鼓励。如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合成 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1999年成功克隆大熊猫胚胎,超级杂交水稻的培育,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中1%的测序任务等等,说明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走在生物学研究的世界前列,我们后来人通过努力必须要而且也一定能学好生物这门学科。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这就为学生学好生物学知识夯实了基础。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爱实验才爱生物学的。实验除了真实、直观、形象、生动之外,还是一项目的性十分明确的操作活动。它对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学概念都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方法均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做实验,并力求使学生实验成功。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不仅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获得实验成功之后,此时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能够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从而刺激学生更深入地探求。例如,讲血液凝固的原因时,补充了下列实验:用粗糙的竹条不断搅动刚刚从动物体内流出的新鲜血液,竹条就会缠上许多丝状物,其上粘有一些红色物质,是红细胞。洗去红细胞,丝状物呈现白色,这就是纤维蛋白,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学生一定感到很新奇,并想弄清是怎么一回事,那么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讲述血液凝固的原因,并就此讲清血浆和血清的区别。特别要说明血浆中有一种纤维蛋白原,它是小分子蛋白质,在血小板释放的某种物质的作用下,能转化为纤维蛋白。做上述实验的同时,让一部分新鲜血液凝固,将凝固的血块切开,让学生观察切面和外表面的红色有何不同,启发他们思考原因,学生们一定觉得很有意思,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好课堂演示实验,做好随堂实验,上好学生实验课。通过实验,可以体现活动情境,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了一种满足感,为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奠定基础。
四、激发学习兴趣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
一、营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语文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与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只有是学生亲身经历、耳濡目染事物,他们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成理性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握好教材特点,注重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衔接,让学生把生活情感融入到学文中,也把课堂中的知识带入课外生活中去应用。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具体目的。
教学《黄鹤楼送别》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环节,首先播放几个送别的场景:泪流满面,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饮酒告别;送完说声“再见”就走。然后让学生就这几种场景根据自己生活进行体验后让学生交流:你喜欢哪种送别方式?如果送的是朋友,你选哪种?为什么?如果是两个大男人,两个大诗人应是哪一种……选完后,再让学生来学文。其次,与学生交流生活中我们与朋友送别时会说什么?心情如何?在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场景与文中李白与孟浩然的送别场景对比的基础上体悟诗人的豪情。再次,引导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送别或有关送别的诗,帮助学生积累已学的诗句。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与好朋友、好同学告别,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并让学生表演。设计这几个环节的目的只有一个――把送别诗和生活中送别情景联系起来,并能应用到生活中去。
其实,运用生活中的经验与文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方法,这不仅能形成一种开放式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更重要的是还能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营造质疑的语文课堂,激活学生的灵性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就是说,在课堂上,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说明学生在思考、参与、学习。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质疑。其实,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多么的简单、复杂、古怪,作为教师,我们都不能轻易否定和回避,而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有学生就提出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敌人不把铁链也炸掉,让过不来,而只抽掉木板呢?”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能直接回答学生的疑惑,而要引导学生展开积极思索、讨论,在师生一起分析了敌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后,让学生们明白了当时敌人认为毁掉了木板,只剩十三根铁链,再加上山高水急,重兵防守,是怎么也不可能“飞”不过来的,哪里还用炸铁链。由此,让学生明白夺桥是多么的困难、又是多么英勇和无畏。这样,就让学生在不断思考和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慢慢地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探索的兴趣。
学生能提出疑惑,说明他们能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质疑,使他们积极参与。这样,40分钟的效率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性得到发展。也使学生的灵性得到展现。
三、营造读写结合的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徐特立老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他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强调让学生注重读书做记号之外,更重要的要引导学生动笔写。我们知道,读能陶冶性情,写才能抒发心志。光读不写,就犹如蜻蜓点水,只能获得一些粗浅的认识。因此,只有把读写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才能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在读书中享受审美的乐趣。
教学《三顾茅庐》一文时,“隆中景色”这一片断不仅景色美,所运用的写作方法也很精妙,而且还很有典型。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上“来到……只见……”写一处景色,要求他们在模仿时,不必一模一样,可以进行创新。其实,这就是指导学生在写作方法和语言形式上的迁移练习。
关键词:英语;课堂;学习效率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123-01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专家的话给人以启迪,课堂教学是对学生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则是“以学生的发 展为本”。因而,激活课堂,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探索教学是现代教学的当务之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高中生始终都带有一定的孩子气,爱打爱说爱笑爱闹,他们对什么事物都显得无所顾忌,而且非常好动、敢想敢说,新鲜事物会对他们有强烈的吸引力。所以,英语教师要善于掌握局势,对学生进行巧妙的引导,要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为出发点,尽量不要盲目的去注重课堂的纪律而打击学生们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英语教师要尽量保持幽默诙谐的言语,加上运用学生为之感兴趣,对学生充满诱惑的言词,同时还可以夸张的运用自己丰富的表情与动作的配合来构建课堂教学,将课堂教学气氛“飞”起来,让学生可以感受到课堂气氛的轻松。有了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学生才能保持非常愉快的心情融入学习,在气氛的渲染下,学生自然会提高对英语的兴趣,积极思索,主动发言,不断展现自己的能力。英语教材很多教学内容都设计到学生平时熟悉的生活环境。所以教师要适当地将教室构建成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所,尽可能的激发他们自由展示个性,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习动力逐渐加强。
有了好的开头,才会有成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们要特别关注课前十分钟,利用这段时间构建良好的课堂气氛,加强英语的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创设教学情景,激活课堂气氛
2.1情景教学使语言内容直观,易被学生吸收,从而降低教学过程的难度,激起学生兴趣及自主学习的欲望,达到同等语言难度的教学目标。如在福尔摩斯探案这一课里,我结合房间的图画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况景:Whar can ''you see inher uncle'' sroom·(Pipe milk a thin piexe of rope a chest a hard chair etc) What you think each of them is used for ·故事本身没有揭示故事发生的细节,只出示了这些道具。我用以上问题情景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也为后面部分课文的理解打了埋伏。
2.2情景教学使语言更接近学生,更接近生活,引用学生较为熟悉或能够理解的实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景,从而丰富和激活背景知识,通过语境激活背景知识,促使学生用已学知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个过程既可以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也可以将新知识直接置于情景中进行学习,使学生更直接、主动进行语言学习活动。
2.3设置教学情景更能抓住语言材料的主题范围,避免漫无目的的“群言堂”,同时达到避“轻”就“重”的目的。
这里介绍两种教学情景的设置。
2.3.1问题情景。设置问题情景的原则是不束缚学生的思维范围,带有诱导学生质疑的功能,以便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2.3.2模拟情景。外语教学活动始终是一种模拟交流,其情景也是人为情景,因此,模拟情景成了各种学习方法都用到的伴随性方法。同时模拟情景也是此时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最直接方法,能帮助学生准确、容易地推断语境,从而收到较好的理解与记忆效果。模拟情景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出发。模拟情景有以下几种:形象思维、语言描述、出示图表、演示教具、模仿声控、动作表演、野鼠环境的布置及教师环境的利用等。针对题目Weie Lost Our Dad 请学生模拟描述I Lost My Mother or We Lost Our Grandpa等,从而使学生对即将阅读的课文内容有一个比较正确的预测,学生首先想到的问题是:How did they lose their dad·技法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培养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参与英语学习的精神。
一、构建心理安全区域,激发学生质疑热情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质疑的自信心
质疑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释放每一名学生的潜能和才干的好方法。因此,在教学中。理应造成一种宽容的环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例如,一学生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质疑:“为什么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a必须要满足a≠0呢?”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已经参与到学习中。教师不应泼冷水,应该鼓励他。并加以指导。教师只有善待学生的提问,学生才能提问,学生爱提问、敢提问了,才能逐渐地会提问。
(二)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增强学生质疑的自由度
在课堂中,教师首先要刻苦钻研教材,努力探讨教法,给学生留有质疑自问的空间。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只有提供亲身体验的空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深刻,才有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留出一定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想象、去探究、去探索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二、构建有效质疑情境,诱发学生质疑欲望
(一)激发问题意识,构建质疑情境
在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因素、认知内需,为学生提供新颖有效的情境,激活探究欲望、唤起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如上“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时设计题目:如图,有一长方体形的房间。地面为边长4米的正方形,房间高3米。一只蜘蛛在A处,一只苍蝇在B处。试问:蜘蛛去捉苍蝇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很多学生提出了质疑,这时,通过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作图,教师辅助,加以引导,叩开学生疑问心扉。
(二)贴近现实生活,构建质疑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力求将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置教学障碍,构建质疑情境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有兴趣和动机是不够的,必须磨炼意志,增强自制力,养成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置教学障碍。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由易到难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上课时教师应随时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灵活的调整教案。定准课堂教学的起点,变换教法,真正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如题目:设计三个直径相等的轧辊,使它们能够把直径为0. mm的滚轴轧紧,求轧辊直径(精确到0.01mm)。这是一道生活实践题,究其本质,它是一道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计算问题。对这道题进行适当的变式,我们可以进行有趣的“碟中游戏”。
三、精心设计质疑方法,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有关因素去设计问题。这时,教师应当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善于质疑、乐于质疑,从质疑中享受到乐趣,而不是把它看作是苦差事。
(一)设问质疑,吸引学生兴趣
教无定法,教要有法,同样,“问”无定法,“问”要有法,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设问,成功的设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把握数学课堂设问的艺术,是教师展现课堂教学艺术的画龙点睛之笔。数学课堂的设问要和课堂具体环节的目的、时机、作用相结合。讲究设问的方式的科学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于设疑,启迪设想,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可以启动思维,活跃思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
(二)讨论质疑,调动学生思维
讨论是学生学习新知的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来解决个人不易解决的问题,在论中展现自我,在议中获取知识。小组讨论是集体探究最基本的单位。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把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挖掘出来,让学生在不同的方面获得不同的发展。
(三)归类质疑,提高学生能力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依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充分利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易于接受,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关爱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习惯对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对现阶段的学习有巨大的帮助作用,对于未来的学习,甚至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应使学生养成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善于动脑、学会倾听的好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会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做到课前预习,学生家长监督。课后复习要求做到“一日一小结,一周一总结,一章一报告”。
2、课堂上动起来的习惯。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四动”: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另外我还常对学生说“学数学,不仅会做题,还要会讲题”。如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
关键词:课堂学习模式;学习效率;语文能力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要求21世纪的我们要“学会学习”,今后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人的学习是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自觉能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的间接经验为主,学习目的为参与未来生活实践作准备。
上课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最重要环节,但并不是人人都做得很好。课堂学习时间长(一年12个月,9个月在上课,每学年上一千多节课),若不重视上课质量,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们课堂学习内容是人类几千年来的知识结晶,而课堂教学,仅用几年、十几年的时间,把有史以来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继承下来,可见课堂学习容量之大。并且课堂学习采用班级授课制,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只能按多数人的水平讲课,势必造成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了”,多数人仅刚刚好。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地感受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才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课堂上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情景及时“抓”住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合作中碰撞智慧火花,教师适时地给予引导和帮助的点拨,这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模式。因而,我在语文“六模块”课堂学生合作学习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唤起、增强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1)抓自主学习,促成合作。学,然后知不足。学生只有在先完成“六模块”自学案的基础上,才能有高质量的发言。因此,课上老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学的时间,以后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和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合作交流中求得认识的统一,在争论中求得智能的发展,小组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教师明确强调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之后,在团体竞赛、分组讨论的活动激励下,培养同学互助的精神,共同争取团队最高的荣誉。正因为如此,无形之中,课堂上同学互助多了,学生间的人际关系也相对改善。
(2)多元评价合作效果。传统的学习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我认为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参与积极性、合作诚意、合作技巧和小组总体成绩等方面作为学生评价的非常重要的方面。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小组间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集体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学生都受到教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有利于我们走出学习竞争的怪圈,实现学习评价的科学化,进一步将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如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最聪明小组”“最默契小组”“进步最大小组”等,也可根据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评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为合作学习步入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3)扶危济困,共同成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看到优生活跃的身影,听到他们独特的见解,合理的分析,俨然成了主角。而后进生总是静静地旁听,成了配角,有的甚至完全成了一个局外人,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合作,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上十分有必要关注并带动合作中的学习有困难的群体,引导真正的合作学习。学习中要求小组成员之间互帮结对子学习,并以后进学生进步情况来评价小组的集体智慧,这样一个小组中人人都在学习,天天都有人在进步。
二、安排合作探究学习的时空
教师要给合作学习安排充分的空间。根据需要组织4~6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上作文课《给xx的一封信》时,可以让给老师写信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而给母亲写信则组成另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参加讨论的人围成圆圈或方阵,以便每个人都能看到其他人新异的构思,使讨论的气氛更浓厚热烈。教师还要给合作学习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合作中有充分的发言机会。又如,在教学“春晓”诵读欣赏时,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位学生在组内先进行朗读、背诵,其他同学提意见,再练读。然后推荐一名代表在班上进行朗读或背诵比赛。学生都是好胜的,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兴致勃勃,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拓宽合作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仍未能完全“放手”。他们仍紧抓“指挥棒”,使学生的智慧无“用武之地”。有些虽已采用合作探究学习形式,但只是几个优生作汇报,教师作总结。这样的合作学习并未使学生真正经历独立思考、分析比较、综合运用的过程,而且合作学习多局限于单项课程之内。有效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独立思考、分析综合,最终解决问题,相信学生的潜能,坚信学生可以在自己小组完成自己的学习。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综合性”学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多侧面地感受学习内容。
关键词:数学;学习效率;反思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也就是一些知识明明是我们经常重点说明、反复强调的知识内容,学生仍然不能有效掌握。有时一节课下来老师使尽浑身解数,想让学生把新授内容全部掌握,但往往事与愿违,除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得不够牢靠、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学习态度敷衍等原因之外,教师也应进行一定的反思。
如,在教学三角形这一内容时,有这样三个概念。我一一在课堂列举,我说:“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学生答:“是”。我说:“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学生答“是”。我又说:“那是不是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就是锐角三角形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此过程中我特意强调了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而且加重了语气,学生也都大声回答“记住了。”但是在考试中出现这样一题判断题“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时,竟然有60%的学生都打对,我十分不解,后来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原因有三。第一,我把高水平的认知活动降到模仿和记忆的学习上了,当学生轻松地答对了前两道题时,我没有追问判断的依据,不及时加以引导,就进入了到下一个环节,使学生产生了机械套用、不爱深思的思维惰性。教师的教学设计也给学生带来了思维的负面影响。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也不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的一气呵成,或机械地按照所备的教案来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不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学生听完之后也就只能形成概念简单化,知识表象化的效果,所以会导致出现以上的情况。第二,教学时没有把教学行为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把自己认定的最简思路和最优答案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却不能激活学生在相关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沟通,导致了学生有意学习机会的丧失。学生习得的只是一些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第三,教学重点不能偏离了意义、概念的理解的深化。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认知活动只是与问题建立了表面的联系,而未能理解其实际意义,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只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次上。所以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自然,课堂学习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试卷发下来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我把三种三角形重新整合了一下,找出了三种三角形的特点,把前两种三角形的概念放在一起重新讲解,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可以定义为只要在一个三角形当中有这样的一个角就可以根据角的名称来判断三角形的名称。另外,我把锐角三角形单独拿出来做深入讲解,重点和前两种三角形加以区别,并且用判断题、填空题等加以强化训练。这样一来,学生恍然大悟,激起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不仅让学生在这个知识点中牢固掌握概念,而且也让学生在今后学习其他知识的时候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