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操作风险案例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纵观近期发生的操作风险案例,覆盖面非常广,涉及的范围全面,几乎涉及银行内部的所有部门,既涉及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也涉及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既包括发生频率高、但损失相对较低的日常业务流程处理上的小纰漏,也包括发生频率低、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极大损失,甚至危及到银行存亡的自然灾害、大规模舞弊等。这些案件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刑事犯罪案件频发,内外勾结案件凸现;二是尽管银行案件总数稳中有降,但涉案金额上升;三是大部分案件集中在基层;四是因赌博、炒股、经商等原因诱发的案件比重较大。这些案件的发生,是旧体制的弊端、当前社会矛盾、社会信用环境以及传统的银行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与作用的结果,也是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体制不完善、基本制度执行不力、内控制度不落实和对基层机构特别是对机构负责人管控不到位造成的。要遏制当前银行案件高发势头,必须坚持改革和管理并重,要从根本上改变“重业务轻管理,重外延扩张轻内控建设”的局面。
一、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
通过总结这些案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制度因素,内部人员因素,系统因素,有关社会因素。下面分别从这四个方面阐述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1]。
(一)制度因素
主要包括制度不完善、滞后性、执行不力等。目前,各商业银行制度建设正朝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内控制度和各程序设计上存在缺陷,许多制度都执行不力从而流于形式;制度的滞后性使得制度建设跟不上业务创新的需要。诸如银行职工盗用客户资金案、贪污公款案、挪用公款案等。
(二)内部人员因素
包括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员工业务能力、越权和行为、关键人员流失等。人是操作风险防范的主体,在操作风险的控制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银行和内部员工之间的劳资和法律纠纷,员工因意外伤害而要求赔偿的事件也不断出现,增加了操作风险的损失。诸如违规放贷案、假冒客户名义办理贷款案等。
(三)系统因素
包括软硬件设备、操作系统网络等。目前,银行都实现了网络化,系统的评估与升级、系统日常维护、系统安全保护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旦出现失误,就会引发操作风险。在业务处理过程中,由于网络故障,可能会出现存款重复入帐、取款未下账等。如果不法分子利用这类故障,将错误款项转移将使银行蒙受损失。诸如存款资金被电话银行盗取案、利用假省份证造假案等。
(四)有关社会因素
主要包括外部欺诈、抢劫、盗窃、黑客攻击以及经济萧条、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从短期来看,操作风险主要来自内外部欺诈,从银行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由于内外部欺诈所产生的损失事件数目占到全部损失事件数目的70%,损失频度和强度均高于其他类型;从长期来看,随着银行业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技术性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越来越多。诸如:齐鲁银行金融票据诈骗案等。
二、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征
(一)广泛性
这些操作风险案例覆盖面广,涉及的范围全面,操作风险发生可能性遍布银行的所有业务环节,涵盖所有的部门,而且风险内容会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和管理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增加。既包括较为传统的存取款业务、贷款业务、支付业务、收单业务、担保业务,也包括新兴的代客理财业务、信用卡业务、票据业务、同业业务,还包括银行外包的相关业务;既包括发生频率高但损失较低的日常业务流程的错误处理上,也包括发生频率低但损失较大、甚至危及到银行存亡的重大事件上。
(二)同步性
纵观这些案例,发现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业务的复杂程度上升,在制度、流程、系统和人员上会出现许多新的操作风险因子;随着业务规模扩大,在制度、流程和系统上越是容易出现漏洞,人员越是容易疏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发生与商业银行发展的同步性,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但商业银行内控机制与人员素质的落后是其频发的症结。
(三)多样性
通过总结这些案例,发现我国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内部欺诈风险、外部欺诈风险、客户产品与经营业务风险、执行分割和流程管理风险。
(四)基层性
纵观这些案例,大多数操作风险案例发生在基层单位,支行对总行与分行的相关制度和业务规定执行不力,总行和分行对支行的监督也不够充分,基层员工法律和合规意识不足,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或抱有明显的侥幸心理。
(五)放大性
这些案例在发生的第一时间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大多数基层支行对操作风险案件的发生封闭消息、封闭舆论,只要有负面东西一律不让报道,说是担心引发金融风险。结果是把小问题酿造成了大问题,把小风险酿造成了大风险。比如齐鲁银行事件,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早有预警和提示,结果是人员被换,最终酿成大案。
三、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
(一)防范难点
对于这些防不胜防的操作风险案件,国内银行在监控上确实存在不少的难点[2]:
1、案件防范意识不到位
不论是领导者还是一般员工,对案件防范的意识不到位,片面的认为案件主要是指大案要案,操作上的小问题不是案件,没有考虑到往往是这些小问题才导致了大案件;认为业务发展是主要,案件防范是次要,重发展、轻风险的思想还比较严重。
2、制度执行不到位
再完善的制度落实不到位也只是空谈。有章不循,操作不规范在实际中普遍的存在,过分相信自己,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导致了“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频繁出现,久而久之,造成风险漏洞越来越多、越积越大,为案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3、监督检查不到位
没有监督检查,制度就无法真正的落实到位,而在工作中,不论是专门监督检查部门还是业务部门自身,监督检查常常流于形式,重视纸式材料,忽视现场检查,造成在重要工作环节上不能严格履行制度,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相互制约的作用受到了限制,以致引发了案件。
4、案件防范手段不到位
目前,工作中主要强调硬件手段的防范,而忽视员工对案件防范的关心程度、理解程度、执行程度,忽视员工的思想变化、情绪变化、家庭环境变化,缺乏对案件防范措施的创新性、有效性。
(二)防范措施
针对这些防不胜防的案件,纵然监管部门在监控上存在诸多难点,但还是要坚定不移的防范操作风险,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使金融机构健康有序的发展。就如何防范操作风险问题,提出如下几项建议[3]:
1、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内部控制制度是有针对性的管理操作风险的有力工具,有效且能保证严格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主要手段:第一,加强内控管理文化建设;第二,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合理的组织架构,从制度上保证内控效率。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合理的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发挥效率的制度保证; 第三,积极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建立独立、权威的内部监督制度,确保内部监管的连续性。
2、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这是商业银行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主要手段:第一,梳理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第二,专设操作风险管理部门;第三,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可能来源于制度、人员、系统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任何方面的缺陷都会诱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发生。在总结我国当今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特征的基础上,我们要抓住重点,克服难点,加强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增强员工守法合规意识,在全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力争全面控制操作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天玲.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金融与保险.2008.(6).
[2]中恒国际租赁有限公司项目部.金融业风险案例汇编.2012.
[3]杨娅丽,陈林龙.切实防范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J].中国城市金融,2005,(5).
【关键词】中小银行 操作风险 内部控制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陆续有一大批中小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先后成立。中小商业银行在推动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很大的风险。
一、操作风险定义和分类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分为三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自商业银行诞生以来风险就伴随其左右,并时时刻刻存在于商业银行的运行过程中,直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才首次提出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大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建立了以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为核心的风险资本计算和监管框架。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例及成因分析
(一)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例分析
2004 年中行湖州市分行凤凰分理处因员工严重违规操作,违规办卡、违规放贷,网点员工基于自身利益,合伙违规、隐瞒不报,引发多功能借记卡自助质押贷款诈骗案。经查,涉及金额2599 万,形成巨大风险。深入剖析该案例发生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没有把握和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关系、业务发展和合法守规的关系;二是缺乏对零售贷款的管理经验,没有把握和处理好新业务品种的风险点,缺乏对新业务品种必要的操作风险的评估,更没有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分析
通过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商业银行运行的特点、运作的环境以及内部控制的状况等因素,引起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欺诈行为
该原因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出现操作风险的主要诱因之一,是指商业银行的相关人员通过利用欺诈、盗窃、抢劫和伪造票据等手段,使商业银行发生资产性损失的行为。这一原因引发的资金损失具有数量大的特点,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大,这就需要加强对这一原因的预防,杜绝风险的出现。
2.管理中的失误
在进行执行、交割和流程的管理过程中出现失误也是引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诱因之一,主要是指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业务人员在数据的输入过程中出现错误,导致交易失败或者是管理出错,对商业银行的健康运行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需要加强重视和防范。
3.客户或者是产品的失误
在商业银行的操作中,由于违约或者是滥用客户的秘密信息,造成对客户信息的不合法利用,以及一些错误或者违法的管理或者是销售未经授权的产品,进而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对银行或者是客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就需要在客户服务方面加强重视,做到客户至上,制定金融产品的合理商业行为,从根源上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
4.在经营过程中的错误
主要是源于系统的错误或者是外部原因导致经营过程的中断,对计算机网络、软件和硬件造成危害,引发的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导致经济的损失,对银行的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就我国而言,该项原因是引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一个潜在的原因,需要加强防范。
三、某城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控经验及做法
随着近年来,银行业操作风险的日益凸显,各类大案、要案的频发,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防控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某城市商业银行以银监会防范操作风险十三条、“十条禁令”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为指导,结合该行自身的经营管理特色,积极构筑操作风险防控矩阵,逐步形成了系统有效的操作风险防控体系,对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和促进作用。
(一)按业务条线细分风险点,科学设计风险防控矩阵框架
该行从客户产品管理、执行交割流程管理、内外部欺诈、业务中断及系统缺陷四个方面,对业务条线的各类风险点进行重点防控。一是采用“逆向思维、反向覆盖”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完善内控制度和业务流程,实现对操作风险的全面覆盖;二是全面查疏补漏,强化条线管控。针对操作风险的复杂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对现行的防控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及压力测试,并针对查找到的各个风险点,相应制定了风险防控措施;三是以案为戒、举一反三,完善操作风险防控体系。
(二)积极发挥“火炉效应”,着力提升操作风险防控制度执行力
该行通过实施严格的问责制度,在内部“架设”违规、违纪、违法的高压线,将风险防控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强化学习与验收问责制;二是加强“三道防线”建设;三是做好后续检查及跟踪整改。
(三)将风险量化管理,实行千分制检查监督
该行在创建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同时,为了使各个风险防控措施能够得以有效地贯彻落实和实施,该行没有将国内外大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评估计量模型进行生搬硬套,而是有建设性的将各个风险防控措施以“千分制”形式逐条按分值进行量化,简单、明了,易于操作。
(四)全面推行垂直、集约式的授权管理模式
该行在授权管理上实行 “岗位监督+制度约束+机器制约+分级授权”的管理模式,确保风险防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四、加强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防范的对策
商业银行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操作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和综合的任务,需要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结合我们以上所分析的案例以及某城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成功案例,针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控制提出以下主要对策:
(一)树立内控优先理念,提高制度建设的效率和针对性
一是中小商业银行应自觉地把加强内控管理作为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关键环节来抓,要一手抓内控管理,一手抓业务发展,实现管理与发展并重;二是必须找准关键的风险环节,做到“制度完善、目标准确”,提高操作风险防范的效率和能力;三是中小银行应对现有制度不断进行评估修订、补充和整合,确保各项制度在各部门、各层次得到贯彻执行。
(二)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
做好风险管控的关键是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执法必严、令行禁止。要确保制度得到有效执行需要三项机制的支持:一是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各相关岗位、相关人员做到有章必循,执制必严;二是严格的风险责任制,对于制度执行不力或有章不循造成的风险失控,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决不能姑息养奸,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三是强大的合规检查,即对全行所有岗位、人员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定期进行合规性检查,促使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三)加快组织架构再造及信息系统建设
一是中小银行应借鉴国外及国内大型银行经验,加快组织结构再造,打破原有的那种条块式的组织架构设置,建立起扁平化、垂直化的经营管理架构,来强化总行管理职能;二是中小商业银行要注重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庞大的网络,建立完善的业务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使其能够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五、结束语
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产生操作风险具有客观必然,控制与防范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管理的一项长期任务。本文在阐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具体表现形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管理的实际情况,借鉴某城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研究了具有中小商业银行管理特色的操作风险的主要对策,对降低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静琳.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案例分析.清华领导力培训,2010(7).
[2] 孙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价格月刊,2007(1).
[3] 孙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模式及其防治策略研究[M].财贸经济,2006(9):90-92.
[4] 万杰,苗文龙.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比较及成因分析[M].国际金融研究,2005(7):10-15.
[5] 汪办兴.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统计分析与成因的国际比较[J].上海金融,2007(5).
关键词:案例;银行;订单融资;操作风险
在当今各家银行不断创新贸易融资产品的同时,传统的贸易融资产品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基础性仍在各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以出口订单融资为例,订单融资在各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中属于出货前的基本融资产品,操作简单,办理时效快,但也通常因为其快捷的优点导致银行在办理该业务及贷后的管理中存在诸多操作风险,从而给银行和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下面从一则简单的案例中分析一下订单融资操作中的风险。
一、案例回顾
2011年7月25日,国内b公司与美国c公司签订了120万美元的出口液晶电视的合同,约定以d/p 30 days after b/l 方式付款,最晚装船期9月25日,合同签订后,b公司遂向国内a银行提出订单融资需求,a银行经调查c公司系b公司长期往来优良客户,信誉良好,与出口商的付款记录良好,在审核相关融资手续后,于2011年8月5日,为其办理了96万美元的订单融资,融资金额为订单金额的80%,期限为90天,到期日为2011年11月3日。2011年10月27日,a银行客户经理通知b公司准备资金到期还款,此时b公司告知因其国内供货商供货不足致使其备货不及时,未能依照合同发运,延误交货,其已经与国外c公司修改了合同,延迟了交货期。货物已经于10月20日发运,因企业自有资金不足,故申请订单融资延期至2012年11月25日,11月25日a银行收到b公司归还的订单融资本息。
二、案例分析
后来经a银行调查,b公司8月5日从银行获得贷款后将其付给国内e采购商,是归还其欠款,而不是此笔订单项下的付款,之后用企业的其他回流资金向e企业采购原料,而此时因e企业自身资金周转问题,供货出现了问题,供货能力不足,从而使得b公司的生产受到影响;b公司同国外客户修改合同后未及时向银行反馈信息,同时a银行因为人员调整,放款后原来的客户经理调至别的部门,新上任的客户经理未对业务进行及时的梳理,使银行在业务处理中处于被动局面;企业发货后,未采取其他有效地避险措施规避风险而是采取贷款延期的被动方式给此笔融资款项带来较大的操作风险。
上述案例中,出现风险的关键问题在于,(1)企业未将贷款资金用于合理的指定用途,虽然不能扣上挪做它用的帽子,但也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了风险从而带来后续一系列的问题;(2)客户经理贷前调查不清,贷后的跟踪调查欠缺,未及时发现企业合同更改以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也没有做到有效资金流和货物流匹配,致使该笔货款系通过他行收汇后归还a银行融资,造成该笔融资还款风险。
上述款项,虽未给银行造成风险损失,未给企业带来信誉不良的影响,但其整个业务的办理过程中隐藏着较多的风险隐患,值得银行和企业反思。
由案例引发的思考
1.加强融资前的调查
实际交易中,融资行应通过广泛收集信息、细致分析鉴别订单真实性;其次不能只关注下游订单的表面真实性,忽视对上游企业的调查,订单融资依据是下游企业交易,而融资资金的用途为上游企业交易,银行的客户经理往往忽视了对上游企业的调查,在调查环节往往弱化对贷款具体用途的真实性、合理性、上游交易对手等情况的调查核实工作,而对上游企业的调查往往关系到融资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及以后的出货收汇,是整个企业融资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2.加强贷后及资金使用管理
融资行应摒弃“订单自然能出口”这样的误区,环顾目前国际国内形势,企业在做贸易时面临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比如进口商倒闭,或如上例中上游供货商供货不足等问题都有可能造成企业无法出口,自然带来收汇甚至是还款风险。
其次要监控订单融资资金用途,尽管上游合同真实性无法鉴别,甚至企业订单生产进展状况无从知晓,但银行应该从监控企业生产经营和出口情况定期调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监控资金用途,杜绝挪用资金于非生产经营项目。
3.加强贷款资金回笼监控
消除“订单必然带来收汇”的认识误区,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
,进口商的风险不可控性太大,如遇出口后进口商倒闭破产,或进口国政府动荡战争或实行外汇管制,都有可能使企业出口收汇变成泡沫,因此,银行要监控好出口企业的资金回流。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定义及内容分类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银行操作风险的界定较为复杂,银行包括声誉在内所有的资产基本都被覆盖在其中,国内和国外的金融界赋予操作风险的定义也都各有不同。主要包括下面一些观点。(1)操作风险较早的定义就是指除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以外的风险,这个定义较为模糊,没有针对性,实际意义也不是很大。因为信用风险在不同银行的定义是不同的,这样就将导致对操作风险的划分不同,(2)英国银行家协会指出,操作风险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因素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3)美联储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由于违规操作、不完善的系统及欺诈造成的非预期性的损失。(4)目前来看,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操作风险是指因为失灵或不完善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及外部事件所导致的损失。
(二)操作风险的内容分类
巴塞尔委员会依据银行损失事件的类型对操作风险进行了分类,其主要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客户产品和业务操作、业务中断及系统失败、实体资产损坏、执行与流程管理等。
我国商业银行在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操作风险内容也做出了分类,主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其中,内部因素包括操作失误、违法行为、流程设计不合理、关键人员流失等;外部因素包括外部欺诈、经营环境恶化等。
二、会计操作风险的定义及其主要风险点
(一)会计操作风险的定义
银行业几乎所有经营业务的运营都与会计有关,这使会计操作环节成为被关注的高风险区域。一般来说会计风险可划分为会计管理风险、会计系统风险与会计操作风险。我们在这里要探讨的会计操作风险就是指商业银行柜面业务及后台的会计综合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二)会计操作的主要风险点
随着业务品种在商业银行的不断增加,会计操作风险也不断地加大,其主要的潜在风险点体现在核算与结算风险、账户风险、授权风险、轮岗风险、金库管理风险、会计信息化风险等方面。
三、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组织结构与机构设置不合理
多年来,商业银行一直在延用一种纵向的、以分行为主的科层式组织架构,这种组织架构的特点是分行主导、分权管理,管理链条过长、信息传递不及时、分行的权力过大,行长负责制更是使各业务岗之间的彼此监督成了一种摆设。在这种环境下,绝对的权力就容易产生腐败的行为。
近年来,我国的会计操作风险案例多发生在基层分支机构,所以对基层营业机构的会计操作风险防范尤为重要。商业银行对此的认识不足,对基层会计操作风险的管理通常由内控合规部门负责。商业银行一般是一级分行以上内审部门来组织实施非现场审计,非现场审计系统也不能完全覆盖基层内审机构,基层分支机构会计操作风险管理职能不完善,总行对分行是不可能进行实时监督的,这就容易引发会计操作风险。
(二)人员的配置水平无法满足会计风险管理的要求
银行的工作多是由人来完成的,银行的制度和流程也是人去设计和执行的。操作风险和人员配置紧密相关,对人员管理不到位就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和能力风险。在我国,很多的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人员任用机制,特别是在选拔任用银行管理层方面,既没有对人员综合素质的评估过程,又没有完整的岗前培训,上级对干部使用的考察重能力、轻品德,重外部业务内力、轻内部管理能力,这就造成了潜在的风险。
另外,中小商业银行人员流动性大且储备不足,部分银行的业务增加量远远高于人员增长,造成了会计操作运营人员的缺失。过多银行强调网点柜员的压缩,而压缩却不能与网点的调整同步,人员、岗位矛盾越来越突出。过分强调减员增效,使网点人员不足,一人多岗、不相容职务不分离的情况时有出现,造成人员素质与岗位设置都难以符合风险控制的要求。
(三)会计操作风险的评估手段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要加强管理,必须要能够对每个机构会计操作风险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价,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评估手段还比较落后。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可量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不多,差别化管理难以实施,管理重点不能精确地定位。商业银行评价会计操作风险的体系还不成熟,管理者基本还是凭借主观经验来确定风险管理的重点,其客观性及准确性都较差,机构风险点的变化和管理水平不能及时反映,差别化管理遇到瓶颈。
其次,风险评估工作达不到会计操作风险控制的要求。新业务及金融工具的不断更新换代使会计操作风险不断增加,但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工作的发展速度却落后于业务的更新,这就难以满足会计操作风险控制的要求,无法准确识别风险点,不能有针对性地警示员工,会计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
(四)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出现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在市场上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这就使银行及分支机构极为关注绩效指标、存款贷款等市场指标。部分银行的管理层只重视业务发展,轻视风险控制,对会计操作风险可能给银行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甚至出现了为取得业务发展而干预会计操作的情况。以牺牲原则为代价来获取客户,片面地强调市场业务的发展,必将导致违规操作的发生,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失去了平衡点。
存款与贷款的扩张完全以绩效为导向、存款任务指标与绩效奖金挂钩,这容易引发违规操作,导致内部风险控制失控。近年来的很多会计操作风险案例就是由于盲目揽储造成的,部分银行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将内部控制流程和制度抛于脑后,给商业银行经营造成的危害极大。
(五)内部审计缺乏有效性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和监管制度并不缺乏,但这些制度在真正的执行过程中却被变通打破,有效性也就大大地降低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缺乏有效性主要体现在缺乏内部审计应该具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方法过于偏重事后监督、审计范围不够全面、不重视对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等方面。
四、防范商业会计操作风险的对策
(一)完善会计操作风险控制的组织架构
首先,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必须合理,公司的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的运作必须保持独立性,务必明确各位置的权力与职责,建立起各个机构相互制衡来管理银行的组织架构,权力、执行、监督、经营等机构要相互分离。银行管理机构要合理的行使各自的权利,保证银行内部各部门及员工各司其责、相互监督。
其次,会计操作风险全程检查体系要在银行内部建立起来。商业银行在进行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及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时,应该注意权利相互分离的原则,应建立分层次全程监督系统,对银行的经营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实时监督。
(二)形成内部控制文化,全面提高内控意识
会计操作风险是很难把握的,也确实较为复杂。在银行中要全面普及内控意识,内控文化的宣传对象也不仅仅是银行的管理人员,具体执行操作的银行普通员工也要覆盖到。银行内部员工只有提高自己的内控意识,才能更有助于银行的平稳发展。内控文化的传播目的就是要提升员工的能动性,使银行的运营更加稳健。
首先,银行内部不能仅仅注重银行业务量的增长,也要在内部树立起会计操作风险的内部控制意识。银行的管理层应该从全局把握会计操作风险,将风险始终控制在萌芽状态。
其次,在银行内部要明确会计操作风险的防范不仅仅是银行内审部门的工作,也关系到银行的管理层及银行的各个部门,各部门间应相互合作、彼此监督,共同规避可能发生的会计操作风险。
最后,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防范会计操作风险的内控文化,银行的管理层要大力对这一文化建设给予支持,提升银行全员的内控意识。
(三)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奠定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
要在银行内部建立培训机制,全面提高银行员工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职业素养,提高专业知识及综合能力。
首先,要在银行内部大力宣传法制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银行可通过先进事例报告、内控案例分析、内控知识竞赛、行业经验讲座等多种形式来强化会计人员、监察人员的职业道德,使银行员工有正确的价值观,让员工对法律法规与内部制度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要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银行内部要有针对性地对各个岗位进行适当、有效的培训,人员上岗必须有相关培训合规证书,切实做到岗前有培训、上岗有证书,改变原来老员工带新员工的教育办法,鼓励学习、鼓励创新。
(四)量化综合评价指标,实行差别化管理
选取一些内控措施重要环节的执行情况、内外部检查出的风险性问题等能反映会计风险控制状况的指标,将这些指标纳入风险评价体系,根据各个指标风险重要程度的不同来分别设定分值,然后根据综合分值对机构的风险防范水平做出全面的评价。对风险不同的机构,可以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将管理精力向管理薄弱的机构倾斜,通过整改汇报、加强培训、跟踪验收等形式,改进其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状态。
(五)建立银行内控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
首先,银行内部要实行信息化管理,信息数据均可联网体现,便于内部信息的实时获取,也便于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领导反映,从而进行及时的整改。
其次,信息管理员应该将信息进行及时的整理及提炼,形成有价值的信息平台,负责内控的人员获取相关信息后要完成风险分析,及时控制风险并有效减少风险。
(六)充分发挥审计在会计操作风险中的监督作用
要建立起独立的对董事会负责的内部审计部门,使审计职能更充分地发挥;通过网络技术采取非现场稽核手段对业务操作进行监督;重视内部审计的同时也要大力借助外部审计手段;审计部门要对各部分风险防范有一个系统的分析,建立全面风险预警体系及应对风险的预案。
参考文献:
[1]季学凤.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2012(25).
【关键词】 内部控制; 个人贷款; 风险管理
近年来,商业银行加大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力度,为确保个人贷款业务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拟从银行个人贷款操作风险层面,用案例探讨的形式,从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五因素分析个人贷款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从银行内部控制角度对个人贷款业务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一、个人贷款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一)内部控制环境
1.重制度建设,轻贯彻落实,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有章不循,违规、越权发放贷款”的现象在一些基层机构普遍存在,是形成操作风险和导致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商业银行尽管按照银监会规定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内部控制方面的规章制度,但仍有一些经办银行贯彻落实不到位。例如,A银行在开展个人贷款业务时,在上级行批复的项目协议中尚不存在个人商用房贷款合作范围的情况下,仍违规办理个人商用房贷款28笔,放贷金额逾千万元,实际操作中A银行客户经理将其办理成个人住房贷款,以规避上级行检查,其中部分抵押权属登记未落实、借款人资料严重不符;违反上级行批复规定,擅自提高贷款成数、延长贷款期限、超出合作协议的贷款总额,已形成不良贷款。
2.重业务发展,轻风险管理。有些基层机构只顾眼前利益,片面追求业务发展,为完成上级行下达的业务发展指标和绩效考核指标,忽视银行风险管理。例如,A银行在拓展个人贷款业务时,为片面追求业务的发展,对一些不符合银行公司授信业务准入条件的小企业,采用化整为零、改变贷款合同用途的方式,通过同时向多个关联企业员工发放个人投资经营贷款,而实际却是用于企业投资经营,或通过借新还旧情况规避相关风险管理规定和上级行监督。
3.人员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人员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和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在个人贷款业务产品体系中,主要的产品线包括个人消费类贷款(如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个人汽车按揭贷款等)、个人投资经营类贷款(如个人商用房按揭贷款、个人投资经营贷款等)和循环贷款。其中个人投资经营贷款属于高风险品种,同时由于个体户、个人独资企业等小企业报表规范度低、报表信息不透明等原因,对其判断的复杂程度加剧,要求个人贷款经办人员具备相应的财务知识、专业知识、从业经验和相关分析能力(如信贷人员对宏观经济、借款人的经营状况、经营前景进行分析判断等),而部分个人贷款从业人员缺乏对企业经营状况等复杂情况的分析判断能力。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
以银行操作风险为例,风险识别和评估未能根据业务发展和环境变化进行及时调整,未能涵盖到所有的个人贷款业务品种、业务流程等领域;操作风险评估模型的数据库信息还有待完善,IT系统对业务流程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支撑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
(三)内部控制措施
先导入一则案例:B银行在办理个人汽车按揭贷款业务中存在下列情况:(1)贷前调查流于形式。B银行未严格审查借款人资料;未审查贷款的真实性;未审查C汽车经销商的项目准入和担保资格;未对项目实地核查;未严格审查借款人的偿还能力;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发放贷款。委托C汽车经销商对借款人进行调查,汽车抵押登记、车辆保险、合同公正等手续均交由C汽车经销商代办;使得C汽车经销商有可乘之机,利用大量虚假借款资料签订个人汽车按揭贷款合同骗取车贷,经查,借款人身份证、机动车辆销售发票、机动车辆登记证、机动车辆行驶证、车辆购置税完税证明、机动车辆保险单等贷款要件均系伪造,还款由C汽车经销商集中偿还。(2)贷时审查把关不严,尽责审批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贷后管理不到位,未落实车辆抵押登记;未对借款人执行借款合同情况、资信情况、收入情况、抵(质)押物现状及担保人情况进行跟踪和动态监控;未对C汽车经销商的资金账户进行监控;无贷后跟踪和检查报告、无贷后催收记录或台账。(3)基层机构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越权审批和授权。(4)监督管理部门未能定期和不定期对经办行个贷业务经营管理状况及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控和评价,未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使得C汽车经销商轻而易举突破B银行风险防范关口,骗取银行贷款,造成银行资产巨大损失。
由上述案例分析得出,个别基层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业务经营与风险管理相背离,未严格实行审贷分离和授权审批等,基层机构负责人的个人权利未受制约,越权审批贷款,岗位职责不明确,岗位之间未能实现相互制约,监管不到位,导致银行损失巨大。
(四)信息交流与反馈
未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渠道,或沟通渠道单一传导过于缓慢,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精神等未有效传达到各层面员工,基层机构在业务开展、流程操作、风险管理等方面发现的问题也未及时反馈到上级行,使上级机构职能管理部门未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授信政策、内部控制措施等,导致各机构对政策的理解出现偏颇,执行力大打折扣,严重阻碍业务的发展和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
(五)监督评价与纠正
目前监督评价体系普遍存在对基层机构业务指导监督多检查少,发文多但对其执行落实情况的督导不到位,对基层机构缺乏垂直监控力度,缺乏有效的日常风险监控报告制度,缺乏有效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监控体系,对基层网点负责人的监控管理不力,致使各基层机构未及时发现、评价业务发展中的潜在风险。
二、加强商业银行个人贷款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1.完善个人贷款内部控制制度。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和《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不断完善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产品和风险的政策制度,个人贷款内控制度建设,如《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个人贷款业务操作风险指引》、《个人贷款岗位合规手册》、《基层经营性分支机构操作风险指引》、《个人贷款责任认定》等,确保规章制度体现内控合规要求,并深入全面地贯彻执行。
2.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氛围。营造良好内部控制文化氛围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1)合规培训方面,组织员工学习《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银行员工行为手册》、《个人贷款审批手册》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特别是高风险岗位、新进员工、转岗员工培训率应达到100%;(2)通过内控合规网站、征文比赛、合规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3)与员工签定书面合规承诺书;(4)考核机制及能力建设,对机构和员工实施百分制的内控考核制度,如将发案率等列入基层机构绩效考核指标等,财务费用分配及资源配置不仅与业绩挂钩,还要与内控执行力考核结果挂钩,避免基层机构人员片面追求业绩而发生违规放贷,形成正向激励和引导内控机制;(5)健全个人贷款业务责任追究机制,严格问责。责任认定应涵盖个人贷款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
1.开展自我评估,识别个人贷款业务流程中的潜在风险。开展对个人贷款业务操作风险的自我评估,建立以个人贷款各业务品种和业务流程为风险评估对象的常态化风险评估工作机制。使用标准化工具及时识别和评估个人贷款业务流程中的潜在风险,并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定期评估自身的风险状况和控制措施,及时调险应对策略,确保风险识别与评估能涵盖到所有的个人贷款业务品种、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等领域。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深入进行整改,有效防范风险,避免大额不良贷款发生。
2.加强个人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增强个人贷款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前瞻性。通过建立各类风险的预警监测分析机制,提升风险预警和管控能力。一是推进个人贷款业务关键风险指标体系建设;二是持续开展个人贷款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工作,如个人贷款客户数据库、重大损失、事件数据收集等,提高数据质量和分析能力,加强风险分析、评估、检测;三是定期监控分析个人贷款资产质量,实施个人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四是提升IT系统对业务流程的支持。
(三)内部控制具体措施
1.明确岗位职责,岗位之间相互制约。个人贷款授信环节包括个人贷款发起、信息核查、尽责审查、审批、放款审核、催收保全、档案管理,各环节分别按其职能承担相应责任。下发《个人贷款客户经理岗位合规手册》、《个人贷款尽责审查岗位合规手册》、《个人贷款催收保全岗位合规手册》等各岗位合规手册,让个人贷款各岗位经办人员不违规越权。确保尽责人员实施独立的尽责审查,个人贷款审批人员按照授权独立审批贷款等。
2.业务流程再造,做到审贷分离。推行个人贷款业务流程再造,在一级分行成立个贷中心,实现集中审批模式。可在个贷中心分设审批团队、尽责审查团队、放款团队、催收保全团队、档案管理团队。将目前基层机构的个人贷款授信决策权限(经办行经办主管分管行长)统一集中到个贷中心,进行个人贷款业务流程再造(经办行经办主管分管行长信息核查个人贷款中心尽责审查审批人员审批放款审核贷后管理),实现集中尽责、集中审批,集中放款、集中贷后管理的个人贷款模式,做到审贷分离。
3.优化授信审批流程,明确个人贷款审批权限。分别对个贷风险总监、专业审批人以及个贷评审小组,授予不同的审批权限,严控风险。如授予个贷风险总监个人消费类贷款200万元以内的审批权限;授予专业审批人个人消费类贷款100万元以内的审批权限;个人投资经营类贷款由于风险高,无论金额大小均须经个贷评审小组进行评审等。
(四)拓宽信息交流与反馈渠道
建立各级行、各部门和员工之间有效的沟通渠道。通过培训、讨论等方式,及时沟通和反馈政策咨询、业务发展、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及内控现状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借助信息网络平台,通过公文、邮件、《个人贷款业务风险提示》、《个人贷款业务案例分析》、“内控合规网”、《个人贷款业务风险监控数据》、“个人贷款数据库”等渠道建立内控合规信息网络平台,做到经验交流、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共享度。
(五)监督评价与纠正
1.加强内部监督检查机制。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业务发展,加强内部审计和个人贷款职能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如开展放款环节、贷款真实性等专项检查。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式,监督、检查、评价个人贷款业务的开展情况、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监管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加强对基层机构负责人的监控管理;运用现场与非现场检查(如动态监控清单)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重要领域、关键业务环节的检查和监控;加强对问题的追踪整改和责任追究力度。
2.积极配合外审部门的监督检查。积极配合银监局、会计师事务所等外审机构的内部控制现状审查,并根据外审机构提供的《内部控制建议书》拟定整改计划,明确责任部门,明确整改内容,开展评估、监控、及时督导和后评价等工作,提高风险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 钟鼎礼.西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控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 金融与经济,2012(7).
[2] 银监会.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S].2010.
[3]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2008.
一、业务运行操作中存在的风险及其成因
业务运行操作风险表现形式很多,我们从形成风险的直接原因来分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人为违章操作形成。表现在操作过程中有章不循,或违反操作流程办理业务形成差错或风险。二是操作流程不严密或制度不健全,在操作过程中随意处理形成风险。三是技术原因形成风险,例如因临柜人员综合素质低,无法识别票据真伪形成风险。四是道德风险。表现在内部人员作案或内外勾结作案,也是业务运行操作风险的黑洞。五是操作失误形成风险。临柜人员每日都要进行业务操作,不停做账务处理、清点现金等大量重复性劳动,工作中的失误也再所难免。
风险形成的深层原因:
(一)管理机制的偏颇导致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尽管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原因,但通过对大量案例分析显示“十案十违章”,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是所有案件中的共同点,根本原因就是经办人员风险意识淡漠,在日常办理业务中没有树立风险防范理念。但这一原因的产生,与我们行的管理体制(特别是奖惩机制)也有较密切的关系。目前,很多业务和产品指标通过上级行层层分解下达到网点直至每一名临柜柜员,而这些业务发展指标完成情况均与柜员绩效工资收入挂钩,并且在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如揽存、销售基金、发卡或推销一笔保险等兑现多少收入,而对工作中无差错事故、无违章、无案件的柜员则没有明确的考核奖励标准或奖励很少,相对于产品奖励来说可谓九牛一毛,以至于某些员工趋利冒险。如揽存开户不审核客户身份证件,办理集体发卡、集体工资业务由他人代签客户名字等,为完成任务受理柜员明知违章仍然受理,形成风险隐患。一些网点负责人或业务主管为了营销业务,放弃了主管职责,或不认真审查凭证,或将授权卡交于经办柜员,使业务主管的授权与监督形同虚设,客观上形成了核算管理和案件防范上的一些漏洞。
(二)人员素质不能适应新业务、新制度的变化。
因新老员工更替及岗位轮换,目前银行内部人员的流动性很强,但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员工培训机制。一是新进员工经过简单培训后就匆匆上岗,并且培训中也是简单介绍银行基本业务及制度,并没有掌握操作要领,使大部分新员工对制度要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制度规定的目的和意义更是一知半解,只能是边干边学,因此技术性风险错误或事故难以根除。二是目前业务品种不断增加,业务、电子业务发展迅速,系统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一些业务、电子业务、信用卡业务任务下发或产品开发都在个金部门,基层支行对员工的培训一般由核算部门负责,由于部门分工不同、沟通协调不够,致使对员工的业务培训出现脱节现象,员工的素质和技能跟不上新业务发展变化的节奏。
(三)内控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第一,管理人员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认识业务发展与内控管理的关系,过分强调业务的开拓与发展,往往以实现多少效益作为自己的功绩,而对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重视不够。但一个大的事故或案件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却很可能使支行一年或数年创造的效益毁于一旦。第二,制度建设跟不上业务发展变化。我行各项业务发展较快,特别是电子银行、业务、银行卡等发展迅猛,但管理制度、核算制度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特别是对新业务在凭证的使用、管理和控制上,没有严密的流程、办法,形成一些风险点;另外,新的制度办法不断推出,旧的制度没有明确废除,造成基层行无所适从。第三,监督检查落实不到位。目前在支行以总会计、核算管理部为监督,以网点负责人、营业经理为操作管理,建立了运行管理的事中控制体系,但有的行配备的营业经理对前台业务不熟悉,在没有经过全面、系统的培训就持卡上岗,因而对特殊业务处理能力受到制约,弱化了事中监督的作用。同时,各职能部门对新业务的检查普遍重视不够,特别是对业务、电子业务的检查频率较低,使一些风险不能及时暴露并得到有效控制。
(四)外部欺诈及内外勾结作案
当前,对于银行来说外部环境比较严峻,利用伪造变造票据、凭证进行诈骗的活动时有发生;伪造证件冒充行政司法机关人员进行查询、冻结、扣划,利用假身份证开户等诈骗行为也屡见不鲜,犯罪分子欺诈花样不断翻新,无孔不入攻击银行薄弱环节。另外,有的员工贪图享受,为利益所驱,内部作案或被社会不法分子诱惑利用,内外勾结作案。去年发生的邯郸农行金库盗窃案就是一起员工为个人利益不惜铤而走险,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的典型性案例。
二、业务运行风险防范措施
(一)以人为本,积极开展风险防范教育
一是防范操作风险应立足于以人为本,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加强员工的心理引导,要让员工有平衡的心态,这样才能发挥每一位员工能力和潜力,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薪酬、晋升等激励办法,为员工创建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培养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心,提升员工对银行的忠诚度和贡献度。二是对员工采取案例分析等方式经常性地开展警示教育,通过警示教育活动,使员工在思想上对违法违纪的行为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对其所造成的危害有深刻的感触,并逐步巩固员工抵御违法违纪行为的思想防线。三是加强对员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促进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杜绝虚荣、贪婪等不良道德观念的诱惑。引导全行员工站在对工行事业负责、对员工自己负责、对家庭幸福负责的高度来认识违规违章的危害性和遵章守纪的重要性,时刻保持自警、自醒和自律,根除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真正把“视制度如生命,纠违章如排雷”的理念贯穿到一切业务经营活动中。
(二)强化内控管理,提高制度执行力
第一,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机制。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合理调配临柜人员及营销人员,科学调动员工积极性。强化和落实各级行经营管理责任,推行问责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确保各项业务迅速健康发展。第二,加强对人员和岗位分工的管理,健全岗位责任,狠抓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网点、重点人员管理,培养员工良好的操作习惯,使其业务操作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第三,提高制度执行力。为防范风险,银行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措施,要让这些制度措施深入到员工的脑子中,贯彻落实到业务操作中,而不是停留在纸上、墙上,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比如制度规定小额低风险业务由一人办理,特殊业务和大额业务双人办理换人复核,在复核过程中就要认真负责,不能流于形式造成风险。第四,业务发展制度先行,要加快针对新业务的制度建设步伐,同时根据业务发展变化改进旧制度,使制度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防范能力
一是加强员工的业务理论学习和柜面操作与业务流程的培训,新员工上岗前做好全面培训,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对新业务,新流程改造及时进行学习,通过培训不仅让员工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业务,还要明白业务的来龙去脉,掌握业务的风险点。二是加强员工识假、辨假技能的培训。要求柜员熟练掌握票据、凭证标识、暗记等反假技能,利用配备eto票据定位对比器和紫光灯等仪器设备,对可疑现钞、票据进行鉴别,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堵塞业务操作漏洞,杜绝诈骗风险。
(四)优化业务流程,减少风险环节
优化业务操作流程,简化操作环节,积极开发完善系统功能,加强系统控制力度,减少人为操作环节。目前经济体制下公转私业务非常普遍,由于系统不支持,本可以使用“一记双讫”一个交易就可完成账务处理,现在账务处理需要经过三¬¬¬¬至四个交易来完成,先单边借记往来户,单边贷记内部过渡户,再用“一记双讫”交易由内部户记入个人账户,如果是卡账户要使用两个单边交易来完成,这样柜员操作环节越多越容易出现差错。还有同网点往来户与个人账户大宗现金存取,如库存不足,往往会发生“先存后取”现象。
关键词:商业银行 柜面业务 操作风险 防范措施
有关统计表明,在商业银行案件中,多数案件发生在会计领域,基本都涉及柜面业务,给银行、员工、以及客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失,因此,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防范对于商业银行稳定运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这一内容探讨了其涵义、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和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涵义
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业界有很多说法,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人员、内部程序及系统的不完善或外部事件影响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认为:操作风险是与业务操作相关的风险,包括因业务操作失败形成的操作失败风险和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形成的操作战略风险。国际清算银行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操作风险是信息系统不完善或内部失控造成损失的风险,它与人员、系统上的失败以及程序和控制不当密切相关。
二、 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因操作人员在工作中操作失误而引发的操作风险。操作失误主要是指柜员在业务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责任心、对业务不熟练、基本功及业务知识不过关、工作疏忽遗漏以及偶然的误操作等原因形成失误,这在工作中较为常见,通常表现为录入错误、操作错误、遗漏关键操作步骤等情况,如金额输入错误,客户名称录入错误、业务操作反方向、业务交易代码记错、使用交易错误、入错会计科目等差错,这类风险事件通常有更正的措施,且因为没有主观隐蔽性,通常较容易被事中监督、事后监督发现而及时得以纠正和控制,使风险事件得以制止,损失得以挽回或减轻。
(二)因操作人员主观违规引发的操作风险。主观违规是指操作人员在熟知操作流程及相关制度的情况下,因内外部各种因素,不按规章流程操作,致使风险发生。
(三)因欺诈引发的操作风险。欺诈可分为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内外勾结等情况,因欺诈引发的操作风险常常会导致较为恶劣的金融案件,无论是工作人员主观作案,还是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接触犯罪分子,在威逼或利诱的情形下内外勾结作案,亦或是犯罪分子熟知银行业务和操作程序,利用银行风险漏洞,或利用风险防范意识和经验不足的新员工作案,都会给银行、客户带来巨大损失,严重影响银行、客户的资金安全及银行声誉。
三、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人员管理失效,造成风险隐患。
(1)人员配备不足,工作压力较大,岗位制约失效。第一,有些商业银行因节省人力成本考虑,往往以最低配置来配备人员,较繁忙的网点柜员工作压力较大,长时间疲劳操作,就容易因疏忽、主观省略、误操作等引起风险事件。第二,人员配备不足难以形成有效地岗位制约,部分网点存在混岗兼职现象,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2)员工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不到位。一是对新柜员培训周期较短,常常以老柜员带新柜员的方式代替系统培训,把老柜员的习惯性做法当作制度来执行,更无法准确地判断业务的风险点,存在风险防范盲区。二是对新业务培训不及时,柜员难以立刻适应新业务,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3)人员轮岗频率不合理,容易引发操作风险。一是轮岗流于形式,以带班检查、强制休假或内部调剂等方式代替轮岗,未能发挥轮岗防范风险的实际意义,二是轮岗过于频繁,员工频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客户和业务特点,这样不利于管理上的稳定和业务上的发展。
(4)人员激励措施不足。对柜员重惩罚、轻奖励,柜员长期精神压力较大,工作积极性不高,并且容易引起逆反心理,影响工作情绪和工作效率,低级错误屡犯屡错,屡错屡犯,形成恶性循环。
(二)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在建设方面存在滞后性,因制度缺陷引发操作风
险。如新产品出现后,业务流程需优化再造,相应的规章制度需要同时跟进,但是商业银行因市场竞争的需要,往往过早地开展业务,而制度建设和柜员培训及考核相对滞后,在衔接期间因柜员未能马上适应新业务容易引发操作风险。
(三)经营管理导向问题引发操作风险。随着商业银行由经营型向创收型转变,很多分支机构过于追求业务量和营销指标的增长,而忽视了“内控优先,审慎经营”的理念,忽视了操作风险的防范。
(四)系统升级与业务发展速度、制度建设的契合度不够,操作系统不稳定,科技设备落后,从而形成操作风险。
(五)执行力不足引发操作风险。一是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不足。二是对风险防范的执行力不足,表现在没有将风险防范时时刻刻挂于心中,马虎大意,或心存侥幸。
四、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人员管理,树立“内控优先,审慎经营”的经营管理导向。根据业务需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形成有效的岗位制约,通过提高系统智能化水平等手段减轻前台工作压力;制定合理的轮岗频率,使轮岗既能发挥风险防范的作用,又能够不影响业务发展;增强柜员绩效考核中的激励措施,提高柜员工作的积极性;减少柜面营销任务,使柜员把精力放在认真钻研业务,减少柜面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
(二)完善培训体系,加强员工培训。第一,建立一套新柜员培训制度,包括集中培训、柜面实习、问题反馈等,通过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考核后方能上岗。第二,通过各种方式激发柜员学习的积极性,将学习方式由集中灌输向主动学习转变,培训方式由集中培训向业务自学+集中交流转变。第三,加强对新业务知识、新流程和制度的培训学习,使柜员能够在接受新业务之前对相关业务流程和制度了然于心,对业务的重要操作环节和关键风险点非常熟悉。第四,加强风险警示及职业道德培训,通过大量实际案例分析,加强柜员对风险的认识,提高对风险的识别和判断能力;开展警示教育,使柜员认识到合规操作的重要性,形成不能违规、不敢违规、不想违规、不必违规的自我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李世宏,建行基层行整治柜面业务多发问题的对策思考[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11,(7).
【关键词】 案例分析法; 护理安全; 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6-0087-02
doi:10.14033/ki.cfmr.2016.16.043
护理安全是指护士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严格遵循护理核心制度及操作规程,确保患者不因护理失误或过失而使患者的机体组织、生理功能、心理健康受到损害,甚至发生残疾或死亡。护理安全管理是运用技术、教育、管理三大对策,采取有效措施,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把差错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防患意外,创造一个安全高效的护理环境,确保患者生命安全[1]。保障患者安全是医疗护理质量的核心,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是护理工作的重点,也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主要指标。案例分析法是最生动、最形象、最直接的安全教育之一,通过定期开展案例分析讨论,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减少护理差错事故,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是一所二级综合性医院,全院护理人员113人,自2013年开始,每年定期开展案例分析讨论,举行护理安全教育培训,以院内外医疗护理差错的实例讨论为借鉴,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减少护理差错及纠纷发生。
1.2 实施方法
1.2.1 案例收集方法 护理部部署由临床各科室一名资深护理人员或护士长负责收集于网络、报刊杂志、同行医院及笔者所在医院等近5年内发生的典型的医疗护理案例56例,时间为期3个月。
1.2.2 案例整理方法 护理部将收集的56例案例进行分类整理,整理出跌倒/坠床、管道脱落/拔出、给药错误、操作失误、发生压疮、药物外渗、走失、自杀、猝死、烫伤/烧伤、运输途中发生病情变化、责任心不强、识别患者错误、健康教育缺陷及服务态度不好引起的纠纷等15大类,根据案例资料及防范措施,进行分类整理,装订成册,制作成PPT,并收藏保管。
1.2.3 案例教育方法 将整理好的案例资料,护理部每年定期开展案例分析讨论,通过讲授或幻灯片播放方法,针对性进行学习教育,使护理人员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杜绝或防止差错发生。同时,医院及护理部还进行护理安全知识竞赛和考试,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提高护理安全质量。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1)观察比较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法律保护意识、执行查对制度、提高用药安全、医护或(护患)之间有效沟通、规范护理文书、临床“危急值”报告、主动报告不良事件及护理工作质量等,每项评分为100分。(2)满意度调查表,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在患者出院前进行问卷调查,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个标准,满意率=(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案例分析法培训前后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效果比较
案例分析法培训前后进行比较,在全院护理人员113人中发放100份医院自制的问卷表格,培训前后收回有效问卷均为98份。通过案例分析法培训后,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法律保护意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用药安全、规范护理文书、临床“危急值”报告、主动报告不良事件、护理工作质量及疾病健康宣教知识等都获得明显提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案例分析培训前后患者对医院、护理人员满意度比较
随机抽取案例分析培训前护理部发放给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表100份,与开展案例分析培训后由护理部发放给患者填写满意度问卷调查表100份,进行比较,通过案例分析法培训学习后,患者对对护理人员满意度都获得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案例分析法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率比较
案例分析法实施初期,存在报告问题少、分析少等情况。随着案例分析法的开展和持续进行,使越来越多的“当事人”自愿走出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案发现场”的情景,剖析原因,从中获得提醒和警钟,安全意识得到强化。案例分析法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0.635,P
3 讨论
3.1 提高护理人员法律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患者及家属的法律意识明显提高,导致医疗纠纷增多,要求经济赔偿和追究法律责任的案件增多。其次,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只重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忽视潜在性的法律问题,导致医疗纠纷增多。通过开展案例分析讨论,以院内外护理差错为实例讨论作为借鉴,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精力、财力,以及纠纷对个人、科室及医院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造成的损失,给医院及医护人员带来的压力[2]。因此,护士在工作中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根据护理级别,按时巡视病房,对小儿、躁动、昏迷、老年患者,严防坠床、烫伤、跌伤、压疮等,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患者安全。同时,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与同事团结协作、互相督促、互相提醒,发挥团队的协作精神,共同做好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提高工作质量。
3.2 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减少护理差错发生率
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的基础,护理安全是关系到护理质量、患者的康复、医院的信誉及发展。通过定期开展案例分析讨论,对容易发生护理缺陷与差错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讨论,强化全院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做到警钟长鸣[3]。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地沟通,将护理操作中存在的高风险因素、潜在的危险及防范措施告诉患者,与患者达到共识,使高风险因素在护士和患者间明朗化[4],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是降低护患矛盾和纠纷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增加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在护理实践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的标志,在核查患者身份时,使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让患者主动说出自己的名字,保证治疗用药护理对象的准确性,彻底消除患者识别错误发生。
3.3 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护理安全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患者得到良好的护理和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主要指标。通过开展案例分析讨论和举行护理安全教育培训,使护理人员从中吸取教训和经验,对患者增加理解,学会换位思考。在患者入院时,护士热情主动接待患者及家属,介绍医院环境、责任护士、主管医师及相关规章制度等,使患者感到亲切安全。在进行治疗过程中,给予同情、理解、安慰及鼓励,使患者克服悲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5]。护士对患者的关心和爱护,增加对护士的信任和理解,积极地配合治疗及护理,提高工作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6]。
综上所述,护理安全管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影响到护理人员自身安全和患者身心健康,影响到医院的正常运行。出现护理纠纷主要源于疏于安全管理和法律意识淡薄,通过开展案例分析讨论,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在护理实践中学用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学会换位思考,改善服务态度,以优质服务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发生。
参与文献
[1]张淑卿.案例分析法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7):1559-1560.
[2]金丽萍,宁永金,何雅娟.案例分析法在低年资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9):852-853.
[3]尹建华,郝建春,杨欢,等.案例分析法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1):60-61.
[4]葛学娣,李冰,凌霞,等.住院患者护理安全影响因素的调查[J].护理杂志,2011,28(2B):24-26.
[5]韦莲丝,韦利菊,韦连素.案例分析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7):1603-1605.
1.现代风险管理奠基人段开龄博士
2.成长企业的风险管理——郑文平博士采访实录
3.草船借箭有风险──哈佛大学博士陈琳谈金融风险管理
4.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关系框架——基于战略管理视角
5.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及其研究趋势的新认识
6.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
7.集团管理控制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基于10家企业集团的多案例分析
8.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为例
9.董事会治理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基于10家集团公司结构式调查的多案例分析
10.面向调度运行的电网安全风险管理控制系统 (一)概念及架构与功能设计
11.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一个职能论的视角
12.风险管理在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预防中的应用
13.国外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14.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15.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现状与展望
16.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
17.全面风险管理模型设计与评价:基于RAROC的分析
18.供应链风险识别与风险管理杠杆选择
19.计及电力安全事故责任的稳定控制系统风险管理
20.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基于治理风险视角的分析
21.互联网信贷、信用风险管理与征信
22.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探讨
2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解析
24.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和趋势综述
25.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26.投资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探究
27.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展望
28.资本配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
29.大断面城市隧道施工全过程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30.集团资金集中控制下的风险管理——基于大中型集团公司的案例分析
31.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
32.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风险管理研究
33.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演进与风险管理研究
34.中国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相关建议
35.基于制度设计与措施选择论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
36.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
37.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管理研究
38.企业信息系统与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研究
39.特种设备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及关键问题探究
40.论我国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41.风险管理理论沿袭和最新研究趋势综述
42.论政府风险管理——基于国内外政府风险管理实践的评述
4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再造研究
44.珠三角土壤镉含量时空分布及风险管理
45.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本质与风险管理
46.灾害风险理论与风险管理方法研究
47.电网运行风险管理的基础研究
48.大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49.滑坡风险管理综述
50.ICU护理风险管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51.对我国农业保险风险管理创新问题的几点看法
52.论现代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十项原则
53.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性研究——对风险管理长效机制问题的思考
54.论风险管理体系概念在法律层面的引入——以监事会的完善为目标
55.试论风险投资的阶段性特征及风险管理策略
56.国外体育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
57.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研究述评
58.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59.我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类型及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60.股权激励经理人道德风险的化解——全面风险管理视角
61.风险管理在隧道及地下工程中的应用研讨
62.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进展研究
63.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64.银行风险管理、资本约束与贷款买卖行为分析
65.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66.药品安全与风险管理
67.不确定性、联盟风险管理与合作绩效满意度
68.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风险沟通机制研究
69.廉政风险管理的分析框架:理论、过程和机制
70.风险管理标准化述评
71.企业全面风险管理(ERM)理论梳理和框架构建
72.风险管理:从被动反应到主动保障
73.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74.国外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典型案例及其启示
75.糖尿病护理团队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76.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
77.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绩效评价关系研究
78.英美加澳和中国台湾地区医疗风险管理方法与评估工具的比较研究
79.山地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避灾扶贫移民搬迁
80.企业集成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发展新方向
81.金融衍生品及其风险管理——基于美国次贷危机视角
82.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83.银行风险管理、贷款信息披露与并购宣告市场反应
84.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
85.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与风险管理问题探讨
86.国家审计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中的功能认知分析
87.区域生态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88.论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管理
89.从金融监管改革新形势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转型升级的着力点
90.门诊输液患儿应用静脉留置针的风险管理
91.国际巨灾风险管理文献计量分析
92.基于模糊认知图的生态风险管理探究
93.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新认知
94.弹性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构的探讨——基于供应链弹性等领域的文献回顾与拓展
95.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辨析——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
96.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97.药品风险管理:概念、原则、研究方法与实践
98.基于公司价值视角的企业风险管理有效性检验
99.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100.企业的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
101.不同主体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与责任
102.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研究追溯与风险应对反思
103.软土地下工程的风险管理
104.从COSO框架报告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异同
105.论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106.推行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107.金融风险管理悖论的经济学释析
108.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比较制度分析:一个文献研究
109.论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设计
110.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111.浅析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
112.从银行监管改革变迁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路径选择
113.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114.基于施工总承包模式下的地铁风险管理研究
115.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内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116.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初探
117.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索
118.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思考
119.伦敦城市风险管理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120.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121.新环境下的企业风险管理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122.税收风险管理的范畴与控制流程
123.高校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124.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125.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管理的理论探索与体系构架
126.商业银行的信贷战略风险管理
127.风险矩阵在民航机务维修质量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128.金融风险管理理论论述
129.国际化大都市风险管理:挑战与经验
130.社会风险管理:框架、风险评估与工具运用
131.金融监管制度演变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132.“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能力——以沪市上市公司为例
133.社会保障风险管理国际比较分析
134.现代技术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热点与展望
135.论我国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
136.我国化学品的风险评价及风险管理
137.众包社区创新的风险管理机制设计
关键词:会计柜面业务;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1
当前,我国的银行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运作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商业银行想要在金融市场中取得更高的成就,就必须放眼未来。即从细节出发,不断增强自身经营成效,降低经营风险。会计柜面操作作为银行经营的最基层面,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商业银行不仅应当清晰认识其对于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而且还必须全面认识柜面会计在日常业务办理中潜在的操作风险。
一、柜面业务操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柜面会计职业素质与业务要求不适应。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将柜面会计作为最基础的岗位。很多柜面会计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缺乏专业的财会管理人才。由于自身专业素质(如:财会管理、财会操作技术等)不足,同时缺乏必要的培训和岗位适应期,导致柜面会计常常在业务操作时,由于业务、政策等不熟悉而导致在具有操作中出现技术性差错,严重时可能引起重大经济责任案件。此外,商业银行结合宏观政策与自身发展等情况,需要经常修改内部制度,或是推出新产品。各项业务又涉及到了各项业务类型与不同管理制度中,增加了柜面业务的适应难度。此时很多柜面会计缺乏扎实的基础,难以快速地掌握并熟练操作,也进一步增大柜面业务风险。
(二)柜面操作的相关制度执行力不强。我国商业银行最初发源于国有银行。直至今日其管理制度还未能从国营企业的管理结构中脱离出来。其本质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脚步不能完全吻合,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始终未能根治。正是由于制度不健全、执行力低下,导致柜面会计的操作容易出现不循章不遵令的情况。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制度实操性不强。银行内部制度多以部门为单位进行制定,未针对具体业务或具体岗位制定;部分制度制定不具体,难以落实;制度与实际情况存在冲突;制度制定过于理想,人力或财力成本过高;由于缺乏监督,使得柜面会计私下偷奸耍滑,应付了事。譬如,不执行预留印鉴审核操作而直接将支票做一折痕以图省事。
(三)柜面操作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柜面会计的道德风险是银行业务操作中的风险之一,容易诱发经济案件[1]。不同的人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也不同,最后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会出现巨大的差别。特别是当前,柜面会计在专业学习和上岗工作中都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够充分的认识到会计职业的特性。因此使得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忽略从业准则。同时我国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对社会经济分配制度产生了显著影响。利益来源的复杂化,使得柜面操作中容易滋生不正之风。此外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的监管人员由于专业技能不足,未经过系统、专业的财务知识培训,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与经验,导致其监督职能不能有效履行,这也进一步消极促进了柜面风险的增长。
二、商业银行会计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防控策略
(一)健全会计柜面业务操作的各项制度。商业银行在风险管控中应当重视建立包括柜面操作风险在内的全面化、全程化风险管理流程[2]。将不同类型的客户、不同的业务产品、不同的业务操作都归入整体风险管理体系之中。首先,完善柜面风险防范控制机制。商业银行应当结合自身财会管理及柜面业务操作实际情况,制定相关防范与控制制度。在制定操作规范管理时应当尽量涵盖所有的柜面操作及相关操作,避免出现制度盲区。其次,严格贯彻执行相关防范与控制制度,尤其是需要严格执行财会权限管理制度与岗位制度。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积极确保各项各业务操作都能依法依规开展,并善于发掘管理盲点与误区。通过不断调整、完善柜面管理制度,才能提高制度的适用性与科学性。同时将加强柜面会计的风险责任追究纳入制度之中,对于部分未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而导致发生风险者进行严肃处理。
(二)加强业务培训与人才队伍建设。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必须要有优秀的团队做支撑,这样才有发展的可能。柜面会计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参与者。商业银行必须要加强柜面会计队伍方面的建设步伐,并且要注重培养发展柜面业务所需要的“通用型”人才、“管理型”人才以及“专家型”人才,从而有效加强柜面业务的凝聚力。商业银行应当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教育培训工作,包括各类实务培训与理论知识培训。尤其是对于刚入职人员必须进行财务管理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培训和电脑操作技能,提高其专业技能,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甚至消除操作失误。通过人才引进以及全面系统的业务培训,稳步提高柜面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从而逐渐培养一支拥有保险、理财、证券等复合型知识的人才队伍。
(三)提升柜面会计的风险防范意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包括柜面会计在内的很多的工作人员都缺乏风险意识。由于对银行信用风险不够了解,认识不够深刻,致使其工作表现跟当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不能很好地衔接。因此,必须要培养柜面会计风险意识,定期开展风险教育,让风险意识深入到银行的各个工作环节。风险教育应当注重多种形式,努力形成客观公正、敬岗爱业,依法办事的工作氛围。譬如结合柜面会计容易出现的操作不规范与违规行为,开展案例分析;经常组织讨论会,鼓励柜员积极发言,共同查找不足。在开展风险教育时,还要积极引导柜面会计树立出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建设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从业人员的规则意识是最主要的方向,这样不但让柜面会计清楚的认识到规则,同时也能够让其形成风险意识与规范习惯的愿望。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当要求柜面会计积极增强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只有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才有利于最大化的发挥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功效,才能够确保柜面业务操作合规合法。
长期以来不断完善的会计体系,已经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商业银行应当重视柜面业务的操作规范,从队伍建设、思想意识和内控建设多个层面入手,积极规避柜面操作风险。这对于银行防范经营风险和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收入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6)03―0033―05
一、引言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推进,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竞争的日趋激烈,银行业无论是经营的业务范围还是提供的金融产品的种类都更具多元化,加之日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金融技术在银行业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商业银行面临着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更为复杂。其中,操作风险暗流涌动,成为导致金融机构及整个金融体系恐慌的潜在威胁。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更是将操作风险称之为“细节中的魔鬼”。我国由于体制、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以及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严重缺陷,操作风险在我国银行系统也是广泛存在,并且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其在商业银行风险中的比重远大于国际同行的水平。因此,操作风险的度量和控制的研究在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前者认为操作风险是由于控制系统及运营过程的错误或疏忽而可能引起潜在损失的风险。该定义排除了名誉、法律、人员等方面的操作风险,因而涵盖的范围较窄。而后者则被定义为除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以外的所有风险。[1]本文采用后面一种定义。
二、变量与模型的选择
随着监管机构对操作风险的重视、越来越多成熟的统计方法和模拟计算技术的介入,以及损失事件历史数据积累的日益丰富,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用来度量操作风险的数量模型。但是这些模型真正的度量效果还没有定论还有待检验。按照操作风险度量的出发角度不同,可以将这些数量模型分成两个大类:自上而下模型和自下而上模型。
自上而下模型是主要使用财务指标和收益波动性等作为衡量风险的变量,比较容易收集所需要的数据且计算难度较小,无需根据金融企业内部经营状况搜集内部损失数据。由该法得到的是所有风险的资本计算数据,然后通过将机构中已经得到量化的市场和信用风险资本金进行剔除,得到操作风险资本金。使用这种思路建立的模型包括:收入模型、财务指标法、波动率模型。但是,由于不能确切分辨出哪种风险比较容易潜藏在哪类业务中,因此对各类业务的业绩评价、收益管理和风险管理的激励效果不易达到。
自下而上模型则是在对金融企业各个业务部门的经营状况及各种操作风险的损失事件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各个损失的事件类型或者业务类型来区别风险,并逐步进行统计的计量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度量模型、案例分析、因素分析模型、因果关系网络模型等。由于所针对的事件是明确的,因此可以直接对风险管理发挥作用。但这类方法在收集事件事故的数据方面有很大的困难。[2]
由于现阶段国内金融机构普遍面临着数据缺乏
在考察期经济增长的基础上,gc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浦发银行的净利润就可以增长2.0173亿元;就Profit2模型而言,gc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中行的净利润就可以增长30.0866亿元。说明经济增长对银行的净利润有很大的正效应,并且宏观经济的变动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要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因为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明显比股份制商业银行大,且经济政策性的因素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步伐,使之成为自负盈亏、以市场为导向的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62
从统计检验来看,方程一和方程二的总体显著性很好。方程二较之方程一拟合优度更高。至于变量的显著性,当取显著性水平α=0.05时,t分布临界值为t0.025(3)=3.182,可见方程一中,变量gc、bl1,均显著;方程二中,变量Zc显著,而b12不显著。此外通过D.W检验值,也可看出修正后的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且从上面的检验结果还可以看出gc、bl1与银行的净利润有很强烈的因果关系,而bl2与银行净利润的因果关系不明显。
表中的R―Square值反映了因变量的方差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模型所解释,它的值越接近于1,说明模型的解释能力越强。在上述的模型中,那部分不能被模型解释的方差被认为是由操作风险引起的。在profitl模型即浦东发展银行的结果中,R―Square值为0.8818,说明88,18%的方差可以由模型解释,即操作风险占到总方差的11.82%。在profit2模型即中国银行的结果中,回归模型的R―Square值为0,6830,即模型可以解释方差中的68.30%,同时也说明操作风险在总的方差中占到31.70%。由此可以看出,浦东发展银行的操作风险明显低于中国银行。在国际上,业界一般认为操作风险在总风险中所占比例应在20%以内。剔除模型本身的精确度以外,我们也能意识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很严重的操作风险。
四、操作风险资本的计量
根据上文所构造的模型,如果把方差总剩余部分解释为是由于操作风险引起的,便可以得到浦东发展银行和中国银行的操作风险在银行所面临的总风险中的比重。即浦东发展银行操作风险占到总风险的11.82%,中国银行操作风险在总的风险中占到31.70%。为了满足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根据浦东发展银行和中国银行可获得的最新公开资料,可以从理论上得到两家银行需要额外拨备的操作风险资本。具体见下表:
很明显,要满足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资本充足
率的要求,就操作风险而言,中国银行对操作风险资本的拨备要远远高于浦东发展银行。根据文章得出的理论研究结论,在现实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提高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4]
五、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收入模型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操作风险的大小。本文利用OLS方法对模型进行选择和实证分析,最终得到对操作风险的非精确度量。发现中国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明显高于浦东发展银行。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的涉外金融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国银行,而携款外逃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能收集到的操作风险中严重程度最大的操作风险类型,多集中发生在中国银行。另一方面也说明股份制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控制方面明显优于国有商业银行。因此,要积极进行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强化内部控制机制。
2.通过收入模型的构建可以看出市场因素对收人的影响要大于信用因素。而目前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关注明显多于对市场风险的关注。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管理时,要注重关注三大风险因素的齐头并进,特别是对我国宏观经济动态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把握,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使用收入模型得到的结果仍然不是很准确。解释变量的选择对于模型的有效性有重大影响。经过三次单因素回归方程的建立,最终将真实GDP增长率、不良贷款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但是这两个变量无法做为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所有度量因素,而仅仅具有一定的可说明性。并且在建立模型时并没有考虑时间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模型的准确性。
4.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受到数据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探讨。数据的多寡是影响模型结果可靠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的模型由于可获得数据历史太短,样本空间太小,影响对结果可靠性的判断。因此,为有效测定操作风险,金融机构应收集和积累一定量的数据,为建立实用的操作风险度量模型奠定基础。
5.操作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一个重点和弱点。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对操作风险给予必要的重视,加强对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突出对操作风险的量化研究。[5]
注释:
①真实GDP为GDP除以消费物价指数。
参考文献:
[1]王旭东.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量化管理[J],金融论坛,2004,(2).
[2]Marshall C.L.Measuring and managing operational risks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tools,techniques,and other resortces [M],Singa-pore:John Wiley & Sons,2001.
[3]樊欣,杨晓光.提作风险度量:国内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2004,(5).
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列为金融机构面临的三大主要风险,并被纳入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框架中,这表明操作风险已引起监管机构的重视。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因操作流程不完善、人为过失、系统故障或失误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它包括了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及产品和业务操作、业务中断或系统失败、内部流程管理等风险。本文所指的会计营运风险,贯穿于银行整个业务运作的过程,即受理业务、交易处理、会计核算、资金清算等各个环节必然涉及的人员、流程、系统、外部事件等风险因素,这也正是操作风险的诱因。因此,会计运营工作处于操作风险防范的第一线,对保证各项业务正常开展和维护银行资金安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防范操作风险的重中之重。在巴塞尔委员会某次全球性的针对营运操作性风险的调查中,参加调查的银行共报告了47029件损失超过1万欧元的风险事件,在一年中每家银行平均发生528起风险事件,足见营运操作风险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我们也可通过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案例对营运风险进行分析。
(一)2009年,宁波银行上海分行因柜面人员对于无授权人员提交的开户资料未进行认真审核,导致该行客户前程石化公司预留印鉴被调换,并开立票据盗划资金2751万元。这一案件主要反映了会计营运中的外部欺诈风险和流程风险,由于银行工作人员在进行业务操作时未严格核实经办人身份,轻信其各种借口而被诈骗,而且银企对账流程滞后,大额资金支付时未能及时提示客户。
(二)2006年,中国银行黑龙江双鸭山市某支行银行内部人员与企业勾结,向上级行谎称作废而截留空白票据,在两年间开出96张银行承兑汇票,先后贴现资金达9.146亿元。在这一案例中,该行会计营运的内控措施已经完成丧失,支行行长伙同汇票保管员、印章保管员等5人共同参与作案,上级部门检查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暴露了会计营运风险控制的缺失和会计层级管理体制的缺陷。
(三)2009年,瑞士银行雇员未经授权进行违规交易,致使客户损失4200万美元,该部门负责人和三名员工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每天进行50多笔未经授权的外汇和贵金属交易均未被发现,反映出该行的内控制度和交易核算系统都未能体现出有效的授权管理,对重要岗位人员的监督不到位,风险预警机制失灵。以上案例虽然不能涵盖所有的会计营运风险,但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在引发会计营运风险的诸多因素中,人员操作失误或故意欺诈、制度流程执行不力所引发的风险占据很大一部分。
二、目前农业发展银行会计营运风险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所限,农业发展银行只有对公业务而无零售业务,与商业银行的社会公众客户层次繁杂、人数众多相比,农发行会计营运风险主要集中在企业结算和资金清算等方面,具有金额大、政策性强的特点。2005年农发行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将全国各分支机构的数据全部集中到总行数据中心,实现了全国各分支机构集中联网、所有会计数据集中处理,强化流程和内控制约管理,并建立了“两地三中心”灾备系统,5年以来会计业务运营平稳,未发生较大的营运风险。但是,农发行在会计营运风险控制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会带来风险的隐患,以江苏省分行为例,根据省分行内部监督委员会报告,2010年各类检查督导共发现会计营运操作方面的问题82条,其中产品和业务操作问题36条,占43.9%;流程管理问题25条,占30.49%;内控制约问题19条,占23.17%;系统处理问题2条,占2.44%,均未发生事实风险,也未发生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风险,但通过对这些营运操作因素进行归纳、分析,可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层次复杂的会计管理模式不利于会计营运风险的控制
农发行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投入使用以后,各分支机构的会计业务数据均存储在总行数据中心,总分行可以直接掌握各支行的营运情况,总分行对会计营运风险的管理渗透能力显著增强。但在会计管理上仍沿用长期以来总行、省分行、市分行三级管理、县支行一级运营的模式,防控营运风险的办法规定仍需要层层传递、培训和督促落实,各地区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的差异也导致贯彻的效果不同。因此,这种复杂的管理层级与会计营运风险主要集中在基层支行的特点不相适应,导致营运风险防控的直接性和渗透力不强,效率不高,一些低技术含量的操作问题屡查屡犯,以前年度检查发现的问题仍有发生。
(二)基于数据集点的会计营运风险控制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农发行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会计数据大集中,相对于传统的会计营运风险控制而言,会计系统能够自动检验账务平衡,总分账户始终相等,系统还能够对现金、转账业务的记账顺序,账户是否透支,各柜员钱箱重要物品是否相互制约分离等进行检查和控制。这种模式使会计营运风险控制的重点相应发生了变化,例如综合柜员制上线以后,原先一些记账、复核、出纳相互制衡的业务变为综合柜员单独完成,IC卡和密码成为内控重要手段,农发行县支行会计部门人员较少,大多数只按照内控的最低人员要求配置2名主管、3名柜员,一旦内控监督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综合柜员风险意识淡薄,很可能产生一人多卡、违规代班等操作风险,类似这样的操作实务差错占比较高,但目前对于防范这种数据集中下的会计营运风险,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常规检查等传统手段,营运风险控制部门大多数通过事后交易资料来判断实时风险,对实时监控的利用力度不够,还未形成更加可靠、完整的营运风险预警和监测体系。
(三)尚未建立依托于科技手段的事后监督系统
会计营运风险具有分散性的特点,会计业务的各个操作环节都具有风险点,但目前农发行对于这些营运风险点的事后监督还主要依赖于人工审核传票、勾对流水、核对登记簿和报表等,事后监督的效率低下、成本较高、效果不明显,无法全面覆盖各营业机构的所有会计业务,也无法实现风险导向和流程导向的有效监督。上述内部监督委员会的报告也只能反映上级行检查发现的问题,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系统,通过程序全面自动地监测、记录、分析各营业机构的会计营运风险问题。
三、农业政策性银行会计营运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
农业政策性银行会计营运风险的防控体系应在完善会计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控,建立事前预警风险操作、事中监控实际操作行为、事后监督核算结果的完整体系,辅以完善的日常监督秩序、内控制度、评价反馈机制等,从而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控制。
(一)推行扁平化管理,提高总行对营运风险的控制能力
农发行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中的业务数据和信息资源高度集中,总行可以通过后台数据中心掌握各分支机构的会计营运情况,分支机构的会计核算职能已经简化,成为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业务延伸柜台。因此,总行今后可以根据营运风险管理的实际需求,在完善有关管理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推行会计扁平化管理,减少营运风险的管理层次,提高总行对营业机构的控制能力,弱化支行负责人的行政管理权力对业务操作的影响,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防控营运风险政策的贯彻效率,而且能够有效防止支行负责人行政权限引发的道德风险,减少内部欺诈的可能性,也能使支行的精力更加集中于客户服务、营销和维护,以及金融产品的咨询和销售。
(二)实行前后台分离,实现标准化流程作业
目前农发行每个县支行都需要设置2名负责业务事项授权、监督的主管,3名综合柜员之间印、证、机相互分离制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即使业务量不大,相应的岗位、权限、控制、人员都要配备到位,会计营运监督的成本较高,而且有可能产生“一手清”、内部欺诈等风险。随着OCR(数据影像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缩短了网点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会计营运风险监控的集中程度加强,目前一些银行同业已经实行了前后台分离,如民生银行建立了3个区域后台处理中心,进行票据、单证处理和集中清算;工商银行的票据营业部由总行直接负责管理;花旗银行在亚太地区设立了现金管理及收付处理中心、贸易处理中心、电子服务中心三个集中业务处理中心,并引入了IS09000标准质量控制、6西格玛全面质量管理,实现了风险管理可控化和质量控制标准化。今后农发行可以逐步改进流程管理,前台主要负责会计业务的受理,后台实现大额、重要业务的集中授权或远程授权,部分业务的集中审批,非实时易的集中处理,使各岗位接触的业务趋向单一,只是流水线上的一个步骤,有效规避个别人操纵整个业务流程的风险。
(三)建立会计营运风险事前预警系统
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后台数据中心可以提供丰富的账务和交易核算信息,完全能够作为营运风险监控的数据来源,还可进一步细化、深化明细核算内容,将各类手工登记簿、统计台账纳入明细账务核算体系,增强系统对数据、流程的分析比对能力。在目前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对异常信息自动生成稽核清单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增强这种稽核预警功能,利用系统的后台接口开发会计营运风险的预警系统。一是在内部控制方面,预警系统要能够实时对会计操作信息进行跟踪分析,通过事先设立多种预警模型,自动分析和判断会计操作是否符合内控制度,各类账表和登记簿、台账勾稽关系是否正确,录入要素是否齐全、合规,往来账户是否配对相符等,实现对约时入账、协定存款日终自动转账、结算收费、以贷收贷、以贷收息、利息应收尽收等的控制和判断,对各类异常操作和处理予以自动留痕,对重要日志进行记载备份,进一步提高营运风险监控的质量、效率和自动化程度,从而将监测的重心前移到操作环节,充分利用系统自动发现违规操作行为,降低会计操作风险。在会计监督方面,预警系统要具备丰富的数据分析工具,提供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资产质量指标、财务比率、风险控制、客户关系等非货币性信息,生成各类统计分析报表,形成完整的分析监测体系,为审计部门、信贷管理部门和领导层提供详尽的监督和决策依据。
(四)会计营运风险事中监督的重点转向柜面实际操作
目前农发行会计核算系统通过授权控制、账务平衡、密码控制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动限制部分违规的营运操作,因此,会计营运风险防控的重点应转向系统程序无法控制的环节,即会计营运安全在基层行主要转化为实际操作风险,必须利用远程监控、交易监视和现场检查监督等方式予以控制。一是资金支付环节,综合业务系统与支付系统直联以后,计算机要求会计主管两次授权后方可汇出资金,风险防控的重点转变为会计主管是否将录入信息与汇款凭证进行认真核对,防止授权流于形式,其他类型的业务授权也应遵循这一要求。二是在重要单证和重要物品的管理上,综合业务系统采用钱箱的管理方式,每个柜员钱箱中保管的现金、重要单证和重要物品与现实中的实物一致,并自动检查印、证、机是否三分离,因而风险防控的重点转变为钱箱与实物的核对,以及实际操作中印证机是否符合内控要求,有无混管混用现象。三是在岗位制约方面,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对操作员身份认证采用了IC卡、密码的管理方式,并设定柜员的业务范围和权限,风险防控的重点转变为IC卡的使用和保管是否规范,密码是否严格保密,有无一人多卡、互知密码、随意放置IC卡等现象。四是在账务处理和维护上,总行后台中心自动完成标准账户设置、科目维护、利率、折旧率的维护,统一进行存贷款批量结息、计提折旧、报表生成等工作,风险防控的重点转变为标准账户的核算内容是否准确,手动单户结息、手工计提折旧、错账调整等特殊性账务是否正确无误等。总的来说,如果离开对实际会计营运操作的严密监控,那么系统程序的自动控制将会形同虚设。
(五)实行会计集中事后监督
可设置独立的事后监督中心,实现事后监督由分散模式向集中模式、由手工审核向系统自动审核模式的转变。集中事后监督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前台业务处理的真实性、合规性,校验会计核算结果与原始凭证录入的准确性,监督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防范重大差错、事故和经济案件。通过将各营业柜面的事后监督工作集中起来,保证会计业务办理和监督的严格分离,尽可能利用系统自动控制审核标准和流程,建立统一监督标准、统一控制风险、客观考核、问责严格的集中事后监督系统,增强事后监督对前台柜员的约束力,促进柜员提高合规操作的自觉性。集中事后监督将改变目前每个营业机构均需配备事后监督人员,会计风险监督点多面广、监控难度大的现状,使营业机构从繁杂的传票审核工作中解脱出来,加强日常业务的事前和事中监督,达到合理配置资源、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案例教学 案例库 专业化发展 优化策略
一、案例教学概念及特点
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兰格德尔首次提出案例教学的概念,其后案例教学理念逐渐在世界各国得到普及,在各种专业和职业教育中被广泛应用。
到底什么是案例教学?多年来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证,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其中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让学生在典型事例的阅读、分析、讨论和交流中,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进而培养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譹?訛。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其突出的特点:(1)实践性。案例来源于实践,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不离开课堂却有机会大量接触实际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案;(2)启发性。案例教学将学生纳入案例设定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启迪学生思维;(3)互动性。课堂上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会带来同学之间的互动,期间教师的适当引导和事后的总结点评也会带来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案例教学方法在专业课教学中凸显优势,能很好地配合传统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效果。
二、商业银行学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商业银行学的课程特点
商业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其特点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专业理论性强。公元前五世纪早期银行就已经出现,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发展至今也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期间涌现大量理论,比如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流动性管理理论、信用风险管理理论等等,而且随着实践和其他领域理论研究的进展,还在不断往前发展;二是与实践联系紧密。商业银行学涵盖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从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到电子银行业务,从资本管理、风险管理到绩效管理,等等,无不是随着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和实践的进展而推陈出新。这种情况下,要把理论领悟透彻并运用于实践,仅仅依靠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难以实现,商业银行学需要探索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
(二)必要性分析
1.从学生“学”的角度。商业银行学课程中有很多理论,如果止步于课堂教师的讲授,学生的理解将是浅层次的。如果能配合案例教学的引入和深入挖掘,则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整合,主动学习,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基本原理。同时作为高年级学生而言,将来会进入金融机构工作,需要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正好可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2.从教师“教”的角度。首先新鲜案例的导入有助于补充教材的不足。教材一般反映的是基本原理和经典案例,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新的案例,可以丰富教材内容,补充实践方面进展。其次,案例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很多教师本身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案例教学环节促使教师主动学习,培养理论运用能力,从而可以部分地弥补这方面的差距,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目前商业银行学课程案例教学的运用及评价
(一)案例教学的运用
商业银行学课程案例教学的运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材中选编案例。近年来国内不少商业银行学教材非常注重补充案例或者专栏。比如选用经典教科书中的案例“美国大陆银行的流动性危机”;比如根据银行经营史上的经典事件编写案例“巴林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哪些问题”。这些案例可以放进教材在一段时间内反复使用。
第二,及时更新和补充案例。有时候需要根据近期重大事件及时增补案例,比如“平安收购深发展”;有些案例需要及时更新,比如“中国工商银行利率风险分析”等等。
第三,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和解读。以前是以课堂上教师讲授为主,简单介绍相关案例;现在逐步过渡到明确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具体课时,把案例教学和讨论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
第四,案例分析开始进入考核环节。一是案例分析直接进入卷面,其分值占理论考试的一定比例;二是尝试进行课程考试改革,直接以案例分析形式进行考试,考验学生对理论的把握和实际运用能力。
(二)评价
从案例教学的效果来看,不少学生认为能增进理解,拓宽思维,比较欢迎。但也存在明显不足,总结下来,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是:部分学生参与讨论不够积极;教师对案例的解读不够深入。
一是部分学生讨论不够积极,被动应付。这和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从教师角度而言,由于长期以来课堂上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没有掌握案例教学的技巧和能力,还是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往往引入案例后即给出结论,不做讨论和进一步展开。课堂上缺乏积极活跃的氛围。从学生角度而言,参与案例讨论的激励不足,认为与考核无关,不予重视;也有部分学生案例讨论前期准备不足,没有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难以参与讨论。
二是教师解读不够深入。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总结学生的代表性意见,结合基本理论予以评价,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同时学生也很期待教师自己对于案例中所提问题的看法。但实际上如果教师自己对于讨论的案例没有深入了解和缺乏理论的运用能力,就难以进行深入分析和拓展,使得案例分析虎头蛇尾,影响以后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实际教学效果。
四、商业银行学案例教学的优化策略
从商业银行学课程的特点来说,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但案例教学本身从案例的设计到教学过程的实施又有比较高的要求,所以很多时候还是以传统课堂讲授方法为主,或者案例教学的实施并不规范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案例教学的普及和优化成为当务之急。
(一)普及案例教学理念
案例教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要从商业银行学课程改革、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高度普及案例教学理念,重视案例教学的运用。
具体到教学过程,案例教学应该贯穿始终,从教学前的案例设计到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运用,再到考核时的案例分析,处处体现对案例教学的重视。
(二)丰富案例库
原有案例需要完善,新的案例需要筛选和解读,可以通过建立案例教学资源库的方式,便于案例的总结、更新、交流和共享。
这其中,经典案例是经过历史选择的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案例,可以反复使用;现有案例要及时补充跟进,特别是随着实践的进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务不断出现,比如电子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等等,案例中要有所体现。
(三)完善案例教学过程
完整的案例教学过程包括案例的呈现、案例的讨论分析和对案例的总结陈述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首先,案例要以适当的方式加以呈现,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和参与的积极性。其次,案例的讨论是关键环节。讨论时,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和理论,讨论分析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或解决方法。鼓励学生在讨论中积极主动发言,充分表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分析。最后,案例总结环节需要对学生的讨论和主要观点进行评价,同时要对案例反映出来的基本原理进行解读和进一步衍伸。
(四)提高教师水平
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包括:案例的选编过程中教师不断学习以及捕捉热点和典型案例的能力;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启发和深度解读的能力;案例是开放式发散式的,针对学生的不同反应和现场提出的问题,课堂上教师的应变和反应能力;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分析和理解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又需要有对课堂极强的把握和掌控能力。
首先,案例的编写和案例教学过程需要规范,可以通过培训来实现。学校加强对案例教学的管理和评估,重视和鼓励教师开展案例教学;积极组织案例教学能力培训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和经验分享。其次,教师本身需要不断地学习去更新和完善自己相关领域的知识,掌握所授课程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还要鼓励教师参与相关领域实践,撰写调研报告,提升案例分析能力。
(五)激发学生热情
教师是案例教学的主导,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借助案例分析这个载体,在课堂上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逐步得出结论或解决方案。
其次,考核环节体现对案例教学的重视,根据学生在整个案例分析、讨论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来进行评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注 释
?譹?訛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01)。
参考文献
[1]林忠.案例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05).
[2]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3]王永桂、刘洪、汪远旺.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定位与行为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3(2).
关键词:码头吊、案例分析、安全意识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typical accident case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Wharf Crane in the practical use of the existing management of disorders, safety awareness is light and so on the security hidden danger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persevere, to focus on security, to avoid unnecessary economic losses and casualtie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Wharf Crane, case analysis, safety awareness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背景介绍
内河简易臂架起重机,俗称:码头吊(以下简称码头吊)。是指在内河码头专门从事码头装卸、储运散货及杂货的简易臂架类起重机。目前主要有电动轮胎起重机(型号:DLQ见左图)和回转固定起重机(型号:HGQ见右图)两种,其中又以电动轮胎起重机(一种以三相交流电源为动力的全回转动臂非自行式起重机)最为常见,适用于港口、工厂、矿山、堆场等场所进行件货及散货的装卸作业,具有装卸效率高、工作可靠、维修方便、能耗低、污染少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港口、码头的装卸使用。
众所周知,浦东新区地处上海市黄浦江东岸,东临长江口、西接上海市区、北扼黄浦江汇入长江的吴淞口,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辖区内更是内河河道、港口码头众多。目前,浦东新区约有码头吊408台(含原南汇地区),其中在用设备292台左右(含原南汇地区)。
图 内河简易臂架起重机
二、事故案例分析
2011年8月31日上午9时左右,位于张江镇张衡路的川杨河草籽浜码头发生一起码头吊事故,某运输有限公司操作工张某在操作一台码头吊装卸船舱中的黄沙时,连接码头吊抓斗平衡块的钢丝绳突然断裂,致使平衡块从吊臂滑道内落下,砸中清仓工骆某,造成后者重伤,医治无效死亡。
分析事故原因:
一、事故单位缺乏行之有效的特种设备安全运行管理制度,安全教育不足,交底工作不彻底;企业的安全意识淡薄、现场管理紊乱。
二、作业人员违规操作,在明知作业半径内有其他现场工作人员,同时视线和工作环境明显受阻和交叉的情况下,未经仔细观察辨别、鸣号示警,仍然无视安全,继续作业。
三、该单位在日常维护保养过程中疏忽大意,未留意到钢丝绳与定滑轮之间存在运行卡阻且已构成磨损,致使在使用过程中钢丝绳在定滑轮处突然断裂,而平衡块的导向装置设计又不合理,致使平衡块坠落,导致事故的发生。
四、该码头吊使用年限过长、存在较多隐患,而事故单位的维保力量又十分薄弱,日常的维保、自行检查皆流于形式,未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在明知自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出于企业利益的考虑,并未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和业务能力的单位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全面检查,最终酿成了惨剧。
思考:
实践经验表明,因企业安全意识淡薄、管理紊乱以及人为的不安全行为所引起的起重机事故比例已经占到整个起重机事故的70%-80%,而由于露天作业、日晒雨淋、面广量散的特性,码头吊的使用工况较之其他起重机来得更为恶劣,绝大部分存在设备老化严重(结构型式老、安全系数低、使用年限长)、安全装置不齐全、电气保护存有缺陷等安全隐患。同时,由于部分使用单位的领导对码头吊的安全管理不够重视,法制意识淡漠,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流于形式,相关操作人员无证上岗,违规操作等,致使设备长期得不到及时的维护保养,损坏、失效的零部件(包括钢丝绳)和安全保护装置不能及时维修和更换,有的安全保护装置甚至被人为故意短接,造成设备带病工作、超负荷运行,事故频发。
因此,如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码头吊安全管理办法,帮助使用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就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三、建议与改善措施
在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上,确认了事故链中人、物、环境、管理的四项安全生产综合要素,主张工程技术硬手段和教育管理软手段的综合措施相结合,实行超前防范和预先评价的概念与思路。
TSG Q5001-2009《起重机械使用管理规则》中规定:“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起重机械使用安全管理制度,并且严格执行”。这其中明确了企业负责人、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人员、作业人员三方所应尽的职责,确保从体制和制度上合理化、规范化起重机械的安全使用。
在生产实践中,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在四项要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强安全生产的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员队伍,通过事故案例分析,强化“危险预防教育”,提高事故抗风险能力,在加强技术素养、职业道德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心里素质,深入挖掘和发展人的踏实肯干、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养成“讲原则、守纪律、靠自觉”的良好品行,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此,对使用单位提出些许建议与措施仅供参考:
一、完善、改进、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对起重机的相关人员落实培训、考核工作,做到持证上岗;
二、切实督促企业负责人、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人员、作业人员三方落实各自责任,做到企业安全责任到位、使用环节安全管理落实、强化安全风险教育、提高作业人员安全操作的技能和危险防范意识。
三、通过开展码头吊风险评估工作,甄别码头吊所存在的危险因素,制定和采取防护措施以降低风险,从而实现码头吊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由“检验结构监督落实”转为“使用单位预防为主”。
四、对码头吊的主要零部件(如:抓斗、钢丝绳、吊链、卷筒、制动器等),以及安全保护、防护装置(如:力矩限制器、防倾翻装置、臂架变幅限位开关、幅度指示器等)做到“勤检查、常更换、必落实”,将事故的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之中。
五、对某些设备状况差,难度高、危险性大又或是无能力进行日常维护保养、自行检查的码头吊使用单位,建议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维保单位对设备实施全面检查和维保,双方应签订工作合同并明确责任。
四、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大踏步前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料运输、货物储运的需求愈发庞大,对码头吊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码头吊的安全运行事关公共安全、国家民生,来不得半点马虎大意。目前正在起草的《内河简易臂架起重机安全评价细则》、《内河简易臂架起重机安全技术条件及其使用管理规范》,将于2012年年中、年末先后出台,对码头吊的安全管理、使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管理办法,相信这一举措定能更有效的督促使用单位安全、高效地使用码头吊,从制度上确保了安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安全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懈的努力、时时的鞭策才能让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永远不要落下,才能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与稳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起重机械使用管理规则》 TSG Q5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