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幼儿探究的特点范文

幼儿探究的特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幼儿探究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幼儿探究的特点

篇1

一、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特点

要组织好幼儿的自主探究学习,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特点。

1.生活化和趣味性

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应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这些内容不是以知识的逻辑组织的学科,而是以生活的逻辑组织起来的感性的、多样化的活动,它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兴趣、探索、谈话和争论。当然,生活是多层次的,其中既有有益的又有无意的或有害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作用,对幼儿的生活进行过滤,引导幼儿对生活中有探究价值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一般而言,幼儿所选择和从事的常常是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如果学习的内容缺乏趣味性,有时甚至是迫使他们开展某些活动,那么他们的情感和兴趣就会减弱甚至受到挫伤,这样只会削弱其自我意识和主动探究行为。如:教师带幼儿去户外观察梧桐树,幼儿对梧桐树不感兴趣,却对梧桐树脚边的一行蚂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蚂蚁的活动相对于梧桐树来说更具有趣味性,更能引发幼儿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行为,探究的空间和价值也更大,这时教师就该作取舍。

2.过程性和参与性

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由教师制订学习目标、设计学习过程、准备学习材料、组织学习活动直至评价的学习方式,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一是参与学习目标的提出,这里更注重于幼儿自己想知道什么,而不再是教师想让幼儿知道什么;二是参与制订学习计划,学习计划是随着幼儿想继续关注和一步步深入探究的兴趣和内容不断调整和制定的,不再是完全按教师事先想好的意图来设计;三是参与收集资料,教师应鼓励幼儿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资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探索的对象进行了解。因此,教师应支持幼儿在活动中通过书籍、报刊、杂志、上网、电视、广播、录象、照片、玩具、现场采访、咨询、探索实录等各种途径去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四是参与学习进程,即学习进程根据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保持时间、生发的问题及获得的经验等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而不再是按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进程进行。五是参与学习活动的评价,包括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让幼儿能主动地对自己、对同伴作出评价。

3.开放性和创造性

整个探究过程呈开放状态,教师给幼儿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包括:一是时间上的开放性,即打破原有固定的、封闭的、几十分钟内的集中学习,拓展到幼儿生活中的多个时间段,个体自由学习时间、集体组织的学习时间,还有家庭、社会接触过程中的学习时间等,都可纳入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二是空间上的开放性,除了在幼儿园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区域外,更要把幼儿带入社会、延伸到家庭,使他们的学习空间更为广阔;三是形式上的开放性,即不再局限于让全体幼儿用同一种方式去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是更侧重于如何遴选最佳的学习方式,确定哪一种形式更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四是教师心态上的开放性,应允许幼儿有异议,允许幼儿“走弯路”、“犯错误”,保护幼儿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创造性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幼儿的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培养幼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对周围环境有着强烈的愿望与好奇,教师让幼儿自主学习既能满足幼儿探究、了解环境的愿望,又能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由于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经验作出理解的,这种理解是富有创造性的。这种创新可能没有社会价值,但却是真正创新的萌芽。

二、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指导策略

教育观念的更新促使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幼儿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人。那么,教师在幼儿自主探究学习中应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呢?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指导策略呢?

1.支持者――支持幼儿的探究兴趣

例如:中班的一位幼儿从家里带来了一只小鸟,叽叽喳喳叫得欢的小鸟一下子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它叫什么名字?”、“它喜欢吃什么?”、“它会说话吗?”等一连串的问题生成了,这时笔者及时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和幼儿一起围绕这只小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第二天,笔者也带来了两只不同种类的、更漂亮的小鸟,并以支持、欣赏的态度鼓励幼儿提出关于小鸟的更多的想知道的问题。笔者的行为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小鸟的兴趣,引发了以“我喜欢的小鸟”为主题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教师对幼儿兴趣的支持,是成功教育的开始。

2.促进者――促进幼儿的探究进程

教师应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感兴趣的项目中去。当幼儿由兴趣生发出许多问题的时候,教师不以灌输的方式传授“真理”给幼儿,不应急于给幼儿答案,代替幼儿行动,而应通过搭建“脚手架”来引发幼儿的自主探究学习。那么,怎样来搭建合适的“脚手架”呢?

(1)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

在“我喜欢的小鸟”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更多地了解鸟的情况,笔者在室内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有关鸟的图书、VCD、图片及标本,并及时调整了原来进行的关于“春天”的学习计划,来支持和适应幼儿现在的学习需求。同时,笔者大胆打破原来比较死板的、集中的、程序化的学习模式,采用个体自由探索、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让幼儿自由自主地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去获取关于鸟的信息。

(2)创设问题情境。

在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无目的、无意义或目的性不强的学习,这时笔者通过引疑、设疑、留疑等介入方式,让幼儿的学习融入其能力与需求之间矛盾冲突的解决过程中,帮助幼儿明确自己的问题,协助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我喜欢的小鸟”活动中,幼儿在观察小鸟的嘴巴,由于缺乏经验,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限,因而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他们只注意到鸟的嘴巴是尖尖的、可以吃东西等。这时笔者主动引导说:“我发现了鸟的嘴巴真有趣,有的长,有的短,还有的弯弯的,为什么鸟的嘴巴会有不同呢?你们可以帮助我找到答案吗?”笔者借助当时的情境,以引发、促进幼儿更有价值的学习行为发生。

(3)追随幼儿的学习趋向,及时提供材料。

在“我喜欢的小鸟”活动中,当幼儿提出要让活动室成为小鸟快乐的家时,笔者引导幼儿一起收集各种材料(彩纸、塑泥、纸杯、种子、铅丝等),并相应地在室内各个活动空间呈现一些范例和如何制作的示意图或难点化解图示,让幼儿既可欣赏又可自主自由地学习制作方法,启发和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材料创造性地表现小鸟及其相关的内容。很快幼儿创作出了自己的作品,纸折的、纸杯做的、泥捏的、种子粘贴的、彩纸拼贴的、铅丝弯成的“小鸟”飞满了活动室,用幼儿自己的话说:“我们班是小鸟快乐的家!”

3.激励者――激励幼儿的探究信心

教师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独立价值。因此,教师在扮演好前面两种角色的同时还要适时、适当地鼓励幼儿,促使幼儿成功地完成任务,帮助其建立起自信。

篇2

一、环境创设凸显“野”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为幼儿创设富有“野”趣的运动环境。对此结合农村地理优势和环境特点,我们也将“野”一路进行到底。

1.有效利用园内资源

为了让环境更“野”,我们利用园内的现有资源创造了许多富有“野”趣的运动游戏环境,如,利用园内的小河流,我们创设了让孩子在小河中玩捉鱼的游戏;幼儿园的长廊里,我们创设了各种障碍物,幼儿抬着轿子克服种种困难。这些固有的设施成了幼儿运动时的主要环境内容,孩子们在自由游戏。

2.合理创设游戏情境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如何创设富有野性的游戏情景,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如,稻草屋成了“小士兵们”躲避敌人的安全地带,他们跨过浅浅的小水沟,来到一个个固定好的油桶展开掩护,一个个沙袋变成了他们坚实的堡垒……如此富有野战的游戏环境和内容充分满足了幼儿在运动中的需求。

二、材料投放力求“新”

1.充分利用本土元素

在农村有着许多富有特色的材料,它们环保、简单,因此在我们的许多运动材料中都会寻找到这些元素,如,一把把竹凳子变成了花轿;用野草做成伪装用的头盔。这些本土材料虽然在我们农村随处可见,但若能将它们融入幼儿运动中也不失为一种崭新的想法和尝试。

2.抓住时尚热点元素

我们知道,“三大球”一直是全世界为之振奋的运动项目,它们拥有许多粉丝,但也是我们国家在奥运场上比较薄弱的项目。在与幼儿的聊天中,他们能兴奋地说出姚明、马拉多纳等明星。于是结合幼儿的兴趣点和热点,我们创设了球类区,墙壁上高低不同的篮球筐满足了不同能力差异幼儿的需求,逼真的排球场地更是激发了幼儿参与热情,宽敞的足球场地让足球小将们过足了瘾。

三、组织形式体现“变”

1.运动前的自主性

在划分好场地的情况下,许多运动场景都是幼儿通过相互协商、合作而自主建构的。如,足球场,幼儿可以根据需要摆放成方的,也可以摆成长的;轮胎在孩子手中也成了百变道具,时而变成障碍物,玩过山洞的游戏,时而变成滚铁环,练习滚,变成拖车也是他们非常热衷的,拖着同伴走,拖着货物走等。

2.运动中的自主性

篇3

关键词:幼儿探究;区域活动;教师指导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实施课程的重要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区域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是指教师以一定的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材料,幼儿在丰富的环境中进行自主的、自由的探索性活动和个性化学习[1](P24)。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活动,通过与环境、材料、教师、同伴等的相互作用获得学习和发展。区域活动正以自身独特的价值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成为当今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目前区域活动的开展却并不尽如人意。由于教师没有真正掌握探究的内涵,以及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探究行为的指导不当,导致区域活动没有真正发挥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作用。

本文以对探究的内涵的分析为基础,以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幼儿探究活动的特点为根据,对幼儿教师指导区域活动中的探究活动提出一些粗浅的个人观点。

一 、探究的内涵

什么是探究?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当一个人面对一未知的事物或问题而急切的想要能清楚时,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就是去看看、摸摸、亲身体验一下、动手操作一下。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动脑思考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人类正是通过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探究的本质是实践。在探究中,活动者亲身参与,观察、操作、实验、交流、讨论、反思和质疑。因此,探究是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相结合的过程。但是在幼儿园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认为探究就是单纯的动手操作或是简单的机械训练。例如:交给幼儿一些树叶碎屑,让幼儿将这些树叶碎屑粘在已经准备好的各种树叶图片上。这并不能看作是一种探究活动,因为幼儿从事的只是简单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成分很少。

其次,有些教师将探究活动等同于机械训练。例如:认识汽车的活动中,教师只是交给幼儿一堆汽车模型,然后让幼儿反复的拆装。而事实上,这种活动只能称之为训练,不是探究活动。

二 、区域活动中幼儿探究的特点

区域活动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和工作性质的游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自由选择区域,自主发起、自由选择活动,通过与材料、伙伴、教师的相互作用而获得各方面的经验,实现自身的发展[2](P56)。我们一般将区域划分为类:生活区、语言区、角色区、益智区、自然角、建构区、美工区和表演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是积极的学习者和探究者。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探究的特点包括:

(一)自主性

幼儿天生具有探究的愿望和兴趣。新生儿通过自己的感官来初步认识世界;两岁时,他们通过走路进一步探索周围的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幼儿园的幼儿的探究意愿更加强烈。他们总是会对每一件物品,每一件事情感兴趣。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探究活动应是幼儿主动的获取知识,自主学习的过程。

要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必须得到足够的尊重[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幼儿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各领域教育内容与要求及指导要点中,特别注重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

(二)差异性

加德纳将智力分为八种,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的拥有这八种智力,智力的组合方式是多元的,因而每个人的智力结构也是独特的,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智力强项和弱项[4](p103)。每个幼儿在这八种智力上的组合方式是不同的,这也就决定了,幼儿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性。多数情况下,幼儿的探究都是一种个体行为,它多以一种个别化的、适合不同幼儿特点的方式来进行。多样化的活动区设置,使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学习中心,幼儿可以唱歌、跳舞,可以绘画、角色扮演,可以阅读、搭建积木。

(三)操作性

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学前儿童属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还不能很好的理解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思维受到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是通过动手操作来认识世界的。操作在儿童的探索游戏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幼儿通过活动区的操作可以直接获得经验,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材料性

对幼儿来说,材料是引发他们主动建构对世界认识的中介和桥梁。活动区的材料可以是成品材料,也可以是自然材料或者是半成品材料。区域材料之间及材料内部各要素之间具有相关性,这样幼儿在操作这种材料时,才能获得某种发现,建构某种经验,扩展某种认识。

在提供材料时,教师需要考虑材料是否丰富,是否有层次性,是否具有操作性,是否具有引导性等特点。材料的丰富性和层次性能够满足不同儿童的不同需要;材料的操作性帮助幼儿进行探索;材料的引导性能够帮助幼儿不断地发现问题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向。

(五)互动性

在区域活动中的注重幼儿的自主探究,同伴跟教师对于幼儿的探究活动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师生互动过程中, 当幼儿与教师的兴趣、 智慧在共同的问题上集合时, 双方就会在认知、 情感、 社会经验等方面进行积极的交流、 互动, 幼儿可以分享到教师丰富的经验, 教师可以分享到幼儿独特的视角。同样, 当幼儿之间带着各自的兴趣、 需要直接对话、 互动时, 他们也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 并在分享中激励探索[5]。

篇4

下面就以“神奇的磁铁”为例,谈谈我们是如何在小、中、大三个年龄班展开实切性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的。

一、 设定适切目标,找准活动之方向

“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砍柴的人想把柴砍得又快又多,必须先把时间、精力花在磨刀上。同一主题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不同年段进行教学,我们到底要让孩子获取什么?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教育名师崔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因为目标意识不强,目标的阶段性不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便同时存在。”所以,只有目标定位准确,我们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为此,我们首先对“神奇的磁铁”在三个年龄班实施的目标进行了推敲、定位。

从表中可以看出,小、中、大三个年龄班分别从认知、能力、情感三个维度设定了不同的科学活动目标,且每一个维度三个年龄班的目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从认知目标看,因小班幼儿年龄小,他们虽然看到过磁铁或碰到有关磁铁的现象,但还不认识磁铁,为此,我们将小班的认知目标定位于“认识磁铁,初步了解磁铁吸铁的特性”;中班幼儿在小班初步了解磁铁特性的基础上对磁铁吸铁的特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磁铁的其他特性还不甚了解,为此,中班的认知目标应在小班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我们将中班的目标设定为“进一步感知磁铁的特性,发现其隔物吸铁的现象”,大班幼儿在小班和中班多次探索磁铁特性的基础上,应有新的提升,于是,我们将大班的目标定位于“感知磁铁的两极,初步了解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性原理”。

从能力目标看,小班幼儿年龄小,他们往往是无意识地玩弄,操作物体,虽然在操作的过程中也感知到了一些科学现象,有时候甚至会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自言自语,但他们往往不乐意将自己的探索发现向同伴进行表达,而让幼儿操作后交流表达自己的发现是科学探索中帮助幼儿构建完整的科学经验,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将此活动在小班实施的能力目标定位于“能积极探索,乐意表达自己的发现”;在设置中班的能力目标时,我们以《纲要》中“要将回归生活作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旨”及“科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应注重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思想为指导,将中班的能力目标设置为“能运用磁铁隔物吸铁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大班幼儿应“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能用数字、图画、图标或者其他符号记录”、“探究中能与他们进行合作与交流”,为此我们将大班的能力目标设定为“能仔细观察,并合作记录探究结果”。

在情感目标的设置上,我们也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差异,根据三个年龄班幼儿的特点分别设定了“初步产生探索磁铁奥秘的兴趣”、“ 产生探索磁铁奥秘的兴趣”以及“进一步提高探索磁铁奥秘的兴趣”三个层层递进的情感目标,以此来逐步培养、提升幼儿探索磁铁奥秘的兴趣。

在设计同一主题在三个不同的年龄段实施的目标时,我们首先应思考每个年龄段幼儿有哪些特点和需求,然后再根据每个年龄段幼儿的认知规律及《纲要》、《指南》的要求正确定位目标,努力使每个年龄段目标在不同的维度上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这样的目标设定,能让我们更准确地找到教学的基本切入点和教学实施的落脚点;让我们在清晰地看到教学目标的落实不再是零散的而是比较系统、有计划的一条明线的同时,也让我们关注到了幼儿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产生积极情感、态度的一条隐线,确保了发展幼儿科学探索的积极情感及能力的过程性、阶段性和持续性。目标的分层确立,为我们开展有效的科学教学明晰了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运用适切策略,成就活动精彩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在精心设定了每一年龄段的教学目标之后,根据活动目标及各个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精选适切的教学策略,是确保教学精彩有效的关键。

1. 精彩导入,为幼儿的有效探索激情引趣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要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有了动力才会有创新和成功。好的导入活动对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教育活动的成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时,一开始就应注意运用精彩的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感受科学的奥秘。为此,我们在不同年龄班实施“神奇的磁铁”时,根据小、中、大三个年龄班幼儿的不同认知特点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导入。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神奇的磁铁“在三个年龄班实施我们分别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活动导入,由此激发了不同年龄班的孩子探索磁铁奥秘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尤其是小班的孩子。寓科学教育内容于有趣的游戏之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使幼儿在自己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通过试一试、玩一玩,在亲身体验中学科学、玩科学、用科学。为此,在设计小班的导入活动时,我们运用了“游戏导入法”,将整个导入环节设计成“寻找神奇的朋友”的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找朋友”的游戏氛围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探究磁铁的愿望和兴趣,从而为老师组织进一步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动力保证。

魔术往往能给人营造一种神秘的感觉,它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探究欲。中班幼儿较小班幼儿对事物有着更强烈的探究欲望,为此,中班的活动导入设计我们采用了“魔术导入法”,通过让幼儿欣赏“回形针不见了”的魔术,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产生探究磁铁的欲望。

大班幼儿在小班、中班学习的基础上对磁铁的基本特性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关于磁铁的经验,为此,在大班活动的导入部分,我们运用了“猜谜导入法”,将磁铁的特性编织成一个活泼、有趣的谜语让幼儿来猜测,由于幼儿,尤其是大班的幼儿都很喜欢猜谜语,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活动,可以让幼儿在猜谜语的过程中集中精力,带着老师抛给他们的问题认真、仔细地听老师描述,并且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来猜谜底,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很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且能顺理成章的进入到上课的环节,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为接下去的深层次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见,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不同形式的、适切的活动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为活动的顺利展开打好基础。

2. 精选材料,为幼儿的有效探究提供保障

科学活动重在通过提供趣味的、有针对性的、适宜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体验发现的乐趣,不同年龄的幼儿由于其学习特点及生活经验积累的不同,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也应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的不同有所区别与侧重。

小班“神奇的磁铁”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在每个小朋友的小椅子底下摆上了一块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磁铁,让幼儿先把这个藏在椅子底下的神奇朋友找出来。把磁铁藏在椅子底下这一设置,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和神秘感,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接着请幼儿自主观察,相互交流,了解磁铁的特性,在这里,教师能充分考虑小班幼儿喜欢独自游戏,不善于合作的年龄特点,提供了每个幼儿一块磁铁供幼儿探索发现,充分满足了每个幼儿的探索需求。而所提供的磁铁,包含了圆形、方形、长条形、拱形、红色、蓝色等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颜色,这样,有利于幼儿全面地感知到各种磁铁的不同外形,在接下去的“磁铁找朋友”环节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架子、发夹、勺子、回形针、钥匙、塑料小花片、积木、硬币等等物品,让幼儿拿着磁铁与这些物品玩“找朋友”的游戏,在这里,教师能从小班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的物品都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物品,由此激发了幼儿游戏的兴趣,幼儿像见老朋友似的开心地与这些朋友玩起了“找朋友”的游戏。在摆放这些材料时,教师也能充分考虑小班幼儿的能力特点,将这些生活用品分红、黄、兰三组摆放,给幼儿准备的篮子也分红黄兰三种颜色,请拿不同颜色篮子的幼儿分别去不同颜色的小组上为磁铁找朋友,这样的材料设计与摆放,减少了游戏过程中由于小班幼儿能力弱不会灵活选择而出现的争抢、拥挤或者等待现象,有效地确保了幼儿的有序操作、探索。

在中班“神奇的磁铁”活动中,在让幼儿探索感知磁铁隔物吸铁的特性时,教师为每组幼儿提供了磁铁,回形针及不同材质的隔物板,有木质的、铁质的、塑料的、纸板的、玻璃的等材料,让每个幼儿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隔物相吸的探索。中班幼儿的主观意识较小班幼儿有了较大的提高,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探究,为此,在这里,老师能根据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将同组的探索材料摆放在一起,供幼儿自由选择、探究。充足、丰富的材料投放,不仅满足了每个孩子的探索兴趣及愿望,同时也让幼儿充分地感知了磁铁能隔着任何物体吸铁的原理。在接下去的让幼儿运用磁铁隔物吸铁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中,教师又巧妙地为幼儿创设了“帮妈妈找东西”的生活情景,将一些铁制的生活用品分别藏在沙中、瓶中、盒中、水中,让幼儿用磁铁把这些物品找出来,这样的材料投放方式,带有神秘感、新奇感,能有效地激发中班幼儿的探索兴趣。

在大班“神奇的磁铁”活动中,教师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活动的目标要求,除了为幼儿提供了每人一块两端分别为兰红颜色的磁铁、每组一盆回形针供幼儿探索、比较磁铁两端及中间部分的吸力大小外,教师还为每两位幼儿提供了一张操作记录卡,让两个幼儿合作看着操作记录卡上的图示玩“碰一碰”的游戏,记录卡的提供,对于大班幼儿独立完成探究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及吸引力,不仅培养了大班幼儿独立看图示进行操作、探索的能力,而且也使幼儿间的合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由此可见,在组织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科学活动的目标要求,根据不同年龄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精心选择,投放幼儿探索、操作所需要的材料,同时还应精心考虑材料的提供数量、摆放位置等,努力使材料能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实现教学的预设目标。

3. 精心引领,为幼儿的有效探索点灯引路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教师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进行精心指导、引领,不仅可以保证科学活动目标的落实,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并维持幼儿在探究活动中的兴趣,延伸幼儿探究行为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幼儿探究行为的效度,进而提高科学教学活动的质量。

在小班“神奇的磁铁”活动中,教师首先运用了拟人化的语言告诉幼儿,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位神奇的朋友,这位神奇的朋友就坐在小椅子底下,请你们把它请出来。在探索磁铁具有吸铁的功能环节,教师同样也用拟人化的语言向幼儿交代了游戏内容及要求:“这些磁铁告诉老师一个秘密,要去找他的好朋友,能和它粘在一起的就是他的好朋友”。拟人化的语言导入及游戏交代,就像一根魔棒牢牢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有效地激发了小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幼儿的有目的探索指引了方向。

在中班“神奇的磁铁”活动一开始,老师就一边表演回形针不见的魔术,一边神秘地说“转呀转呀转呀,回形针怎么不见了?回形针去哪里了呢?怎么会跑到手里去了呢?为什么手里有了磁铁回形针就挂在手心里不掉下来了呢?”一连串的问句设置,一方面有效地激发中班幼儿观察、思考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引领幼儿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与思考。中班幼儿对于磁铁能吸铁的特性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此,“为什么手里有了磁铁回形针就挂在手里不掉下来了”这一问题的设置能有效地引领中班幼儿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主动的思维,真正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接着教师又向幼儿提出:“如果在回形针和小磁铁之间夹一样东西,磁铁还能吸住回形针吗?”简洁明了的问题,不仅引起了幼儿探究的欲望,同时也使幼儿明确了探究的目的和方法,为接下去幼儿进行隔物吸铁的探究打下了基础。在幼儿探究发现磁铁具有隔物吸铁的本领之后,为了能进一步提高中班幼儿利用科学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又精心设置了这样的一段导语:“前几天妈妈的许多东西都弄丢了,想请你们想办法用磁铁把这些东西找出来,可是有个条件,不能用手直接去拿东西。”这段语言的设计,不仅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帮助妈妈找东西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向幼儿简明地交代了游戏的方法和规则,为中班幼儿接下去的有效操作,探索激发了兴趣,指明了方向。

大班“神奇的磁铁”活动中,教师一开始就提出了“磁铁的两端和磁铁的中间吸的东西是不是一样多”的问题让幼儿进行猜测,引发幼儿尝试、探索的兴趣,在幼儿探索之前,教师还向幼儿交代了明确的操作要求:“请你用磁铁的两头和中间分别去吸盆子了的回形针,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秘密?”在接下去探索磁铁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原理的环节,教师告诉幼儿:“接下去呀,磁铁要请你们来玩个碰一碰的游戏,两个小朋友一起看着记录表玩,红的和红的碰一碰,兰的和兰的碰一碰,红的和兰的碰一碰,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秘密,请你们把发现的秘密在记录表上记录下来。”简洁的语言,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既为幼儿指明了探索、操作的方法与要求,也为幼儿的成功探索指明了方向。

篇5

关键词: 好奇心 探究意识 问题意识 探究能力

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幼儿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策略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这影响幼儿教育的水平,影响幼儿的成长与成才。幼儿教育者应该更多地思考“孩子喜欢什么”、“对什么好奇”,致力于孩子探究意识的激发,极力引导孩子点燃思维之火,打开身边问题的谜团,鼓励孩子大胆实践,培养探究能力等,这是幼儿教育者的职责与使命。

一、幼儿好奇心的培养策略

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和能力不能忽视对幼儿好奇心的重视和培养,幼儿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这种好奇心对孩子的创造力和探索发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一,认同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对待事物的看法在成年人看来常常是不可思议的,甚至会让人啼笑皆非,而这正是幼儿最真实的一面,伴着对事物的好奇,用自己的想法探究事物。例如,脱掉鞋子变成“彩虹脚”的教学游戏,老师将五个脚趾涂上红、橙、黄、绿、蓝五种不同的颜色,脱掉鞋子,颜色很鲜艳,引起全班孩子的好奇心。脚趾孩子们都熟悉,但孩子们好奇的是脚趾的神秘色彩。老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孩子如何辨别不同的颜色,也可以教孩子穿鞋、脱鞋,孩子的好奇心得到认同,还创造良好的授课环境。

第二,引导幼儿的好奇心。幼儿教育不是“哄孩子不哭”那样简单,而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科学引导幼儿的好奇心,反映的是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然而,幼儿对待事物的好奇心常常是缺乏目的性的,只是简单的好奇而已,有的孩子看到老师的脚趾变成“彩虹脚”,很好奇,也想看看自己的脚是不是也发生变化,这时老师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教会他们如何脱掉鞋子,再穿上鞋子。

第三,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幼儿教育的实践证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是培养幼儿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基础,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创新教育手段,认同孩子的好奇心,积极引导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把自己发现的问题说出来,让更多的孩子参与他人发现问题的讨论中。每次教学过程完成后,孩子的探究意识和能力都会有所提高,这种好奇心的培养过程就是日常的经验积累过程,加上教师的总结分析,以及对孩子的肯定与鼓励,都会让孩子与真理更进一步。老师要鼓励幼儿展示自己好奇心发现的问题,学会交流与分享,让孩子在老师的肯定与鼓励下培养好奇心,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展示力,奠定幼儿探究意识和能力提高的基础。

二、幼儿探究意识的激发策略

幼儿探究意识的激发是一个过程,通过游戏式教学活动,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挖掘,探究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幼儿探究意识的激发策略可以推动幼儿全面发展,通过最直观的感知认识世界、发现世界。

第一,以经验为基础,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有目的的幼儿探究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采用符合幼儿特点的意识激发形式,意识激发一定要建立在幼儿对事物有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接触一些能见到的小昆虫,使孩子从对事物的图片认知上升到客观真实认知,这有助于幼儿对事物的探究欲望,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像蚂蚁运虫子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可以看到,这样能更真实地感受到蚂蚁合作的力量。

第二,以展示为载体,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不同孩子对待同一事物的关注点存在不同,这反映的是幼儿的不同思维方式,幼儿教师可以让孩子将自己眼中的某一现象或者事物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在幼儿彼此的展示中体现了不同的侧重角度。老师要鼓励孩子展示自我发现,在分享的过程中提出彼此间对待某一事物或现象的个人想法,对展示中的优点或者比较有特点的角度适当提出表扬,并鼓励其他孩子多学习对方的长处;对于交流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足要指出,不能回避或掩盖,要引导孩子确立正确的观点,帮助孩子树立改正缺点和不足的信心。以这种交流展示作为载体,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

第三,以推测为突破,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幼儿时期孩子都有好奇心,这个时期的大胆想法需要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幼儿的大胆尝试不应该被无端制止。实践证明,一些时候幼儿无较强目的性的推测,往往是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甚至在以后的科技发展过程中成为某种发明创造的意识雏形或者假定前提,这种探究意识是值得鼓励的。教师要给孩子更多想象的空间,鼓励孩子根据某些现象做大胆的推测,从思想意识和行动上都主动求知。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幼儿的想法进行指导和修正,对于能够验证个人推测的孩子给予鼓励,对于推测缺乏逻辑性孩子的表达勇气给予表扬,让幼儿的探究意识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培养孩子勇于探究问题的信心。

三、幼儿探究能力的养成策略

幼儿的探索发现能力很强,一些常被成年人忽视的细节却逃不过幼儿的眼睛。幼儿的探究能力培养,对于以后的执着创新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利用活动保障幼儿探究。幼儿是一切幼儿教育活动的主体,幼儿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教育活动,提高幼儿的综合水平,保障幼儿探究。例如,让孩子讨论泥球、木球、纸球在水中的状态,各种声音都有,老师让每个孩子都动手操作几次,最后得出结论同样大小的球哪个更重,哪个更容易下沉,轻的更容易上浮。在活动中,幼儿的很多方面都实现突破,提高幼儿探究能力。

第二,灵活手段引导幼儿探究。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影响幼儿未来创造能力的发展状况,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所采用的教育手段要更灵活,且有利于幼儿的身心特点,积极引导幼儿探索突破。幼儿的探究主要始于对待事物的特殊发现,教师给予积极引导将有利于孩子探究,而且,教师要给孩子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既能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又能推动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幼儿教师要细心观察不同孩子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启发孩子的思维,使孩子更专注自己的发现。再者,教师采用的教育手段要符合幼儿的特点,每个具体环节都对幼儿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这样将更有利于幼儿探究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谢美华.谈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2(9).

篇6

【关键词】幼儿 科学探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153—01

我国早在西汉时期编著的《礼记》就有关于幼儿教育的记述。同时,心理学者研究表明,幼儿在5岁之前的智力发展最快;而生理学者研究表明,幼儿是大脑生理发展最快时期。由此可见,幼儿时期是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此阶段对促进幼儿自主性探索与学习为重点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培养,也是非常的重要的教育环节之一。本文就如何促进幼儿科学探究学习方面问题进行一些浅显探讨。

1、幼儿科学探究学习的可行性

幼儿喜欢对陌生、新鲜事情的产生好奇心理,这种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并非由家长或是教师传授产生的。他们精力充沛、勇于自我主动地进行探索与实践。他们喜欢对陌生与新鲜事物提问,并在探索中加以实践、分析、判断,并得出自己的经验。因此,我们幼儿教师则要紧紧抓住幼儿这一探究天性,在日常的科学教育学活动中侧重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这不仅符合幼儿的心理与生理特点,还满足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使幼儿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关于周围物质世界与自身感性经验,还会逐渐帮助幼儿树立起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及对科学知识的探究热情。

2、幼儿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的组织基础

幼儿科学探究教学活动,需要幼儿教师为幼儿们创建一个具有丰富的探究材料以及有利于发挥幼儿积极、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宽松、自由、多元的探索环境。这样才可以更有助于幼儿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利于丰富的学习材料,提出问题、并对问题加以自我实践,并在收集各种相关解决依据、办法之后加以总结,并形成自自己的学习经验。而我们为幼儿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的组织基础应具备以下几点:

2.1 教学材料的启发性与吸引力

当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新事情,就会产生不同内容的新问题,他们通常都会对这些新事情产生浓郁的兴趣。或是向家长、教师提问以求得到答案,或是自己主动去接触或亲身体验要学习的材料和内容等等。而这就要求幼儿们的学习材料就具备富有启发性、吸引力、可操作性。如,动态的、有声音的玩具;可变形的一些小材料;逼真的小动物;可以自由组合的玩具等等,这些教学材料都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不同程度地激发其探究的热情与主动性,使幼儿对其的探究学习会变得更加持久与专注。

2.2 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幼儿天生活泼好动,在科学探究教学的过程中,就必然给幼儿一个开放式的探究环境。这就需要我们可以利用幼儿园自身的环境条件,如走廊、室外活动场地或是室内的专有活动室等。同时,还要为幼儿们设立活动区、观察区、操作区、发现区等。同时,幼儿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幼儿们利用这些环境以及教学材料,按自己的思想、意图进行各种实际操作、观察与相关的创作。这样一来,则会更加有利于幼儿通过这些特定环境,加强其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3 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

幼儿的心理非常敏感、善变,这就需要给幼儿一个安全的、积极的心理保障,这也是幼儿科学探究学习的基础。在尊重、爱护幼儿的基础之上,还应对幼儿多多加以鼓励,支持其对学习过程中的大胆想法与提出相关疑问,教师也应适时给予鼓励,让他们去进行自我的、大胆的尝试,以提高幼儿在安全的心理状态下、融洽的探究学习气氛中,进行大胆的、创新式的探究,并得出自已的结论,增加自己的经验。

3、提高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策略

3.1 精心准备探究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幼儿教师应对科学探究的提问加以精心准备,提高幼儿们通过提问而加强他们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与亲身实践的愿望。这样,幼儿们才会在实际操作、实践过程中更加投入、更加专注,学习与探究的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3.2 重视对幼儿探究过程的指导,提高其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幼儿进行科学学习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探究学习过程中,侧重于对幼儿探究行为、方法的指导工作。要让幼儿明确探究目标、探究方法、解决探究时出现问题的方法;并指导幼儿在选择解决办法时要对问题进行仔细观察与了解,并在猜想或是遐想的基础之上,通过收集资料来进行实验与实践,得出结论后并加以总结,逐步提高其科学探究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引导发现式的探究

幼儿的天性就是喜欢探索与实践,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善长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并自我主动解决。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幼儿对这些探究过程加以记忆与总结,提高其对科学探究的分析能力与总结能力,进一步增加其实践经验,为下一个探究目标,提供更多的基础知识。

3.4 加强幼儿们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其探究乐趣

幼儿教师还应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幼儿们合作的意识,这不但可以提高幼儿们彼此合作,还可以通过彼此的交流,提高各自的探究能力与经验。并鼓励幼儿们将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与心得表达出来,以分享探究过程中的乐趣。这不但可以提高幼儿们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形成一个完善的科学思考的态度与能力。

篇7

园本课程教育宗旨的提出,势必让教师在音乐活动中寻找融合的教育方法,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培养探究意识。所谓融合性,就是幼儿学习的过程不单一,也不只是对一种知识的学习,而是整合在一起的。只有将学习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幼儿的能力,包括幼儿的探究能力。探究性,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把知识讲授给幼儿,而是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幼儿认知的特点及音乐感知的规律,引导幼儿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发现学习知识的方法,它是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幼儿的探索发现的有机的统一。而在我们音乐教学摸索过程中,很多教师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1.音乐活动中,教师缺乏幼儿探究性培养的意识

在组织科学活动等这类探究性比较强的活动时,更能体现或注重幼儿的探究性。而在音乐活动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更多考虑的是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来传授歌曲知识,显得不那么单调,而其过程缺乏对幼儿探究性的培养。

2.教学方法没有创新性

很多教师还是运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只注重单纯的歌曲知识的传授。随着园本课程的展开,音乐教学模式也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能够体现教学的融合性、激发幼儿的探究性,但很多模式还是过于重复,没有创新。

3.没有利用音乐自身的特点来挖掘幼儿的探究性

音乐自身有很多的特点。摇篮曲,抒情、优美、静谧,它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安宁、亲切、温存、抚爱、真挚的特点;进行曲,节奏清晰,强弱分明,节拍规正,雄壮有力、刚健豪迈;流行音乐,有的清新明快,有的低沉哀怨、缠绵婉转,具有鲜明的通俗性和娱乐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般运用比较、倾听等方法去感受音乐,而运用多种形式的方法却很少。

二、研究策略

(一)音乐活动中激发幼儿探究性的影响因素

1.了解幼儿音乐学习的特点

对于儿童而言,音乐是一套有联系、相互依赖和个体化的活动,也是其个体发展的一种表现。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以音乐内在的特性和感染力来唤醒儿童的主体意识,促进儿童的主体性发展,具有其特殊的教育价值。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来挖掘幼儿的探究意识是一种必然、有效的方法。如,音乐欣赏《老鼠减肥》音乐,当幼儿听到最后一段快速音乐时,便情不自禁地做出快速摆手、快速蹬腿的冲刺动作来表示,这说明幼儿能听懂音乐的内容,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气氛。于是,就会产生一些创造性的动作。

《老鼠减肥》是一个三段体音乐。三段音乐节奏分明,通过倾听音乐,可以让幼儿区分音乐的不同。而鲜明的节奏,会给幼儿带来不同的反应,这就是音乐给予他们的感受。当幼儿完整地欣赏音乐后,就发现了节奏的快慢,于是,就与胖老鼠和瘦老鼠对上了号,慢的音乐是在说胖老鼠,快的音乐是讲瘦老鼠,而中间不快不慢的音乐讲的是老鼠减肥的故事。

音乐的特性,决定了孩子学习的特点。于是,就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就将《老鼠减肥》的三段分开练习,让幼儿听音乐配上合适的动作。孩子们理解音乐后也能给音乐配上好看的动作:如A段音乐,胖老鼠用摇摇摆摆的动作;B段讲的是老鼠减肥过程,是音乐的重点部分,孩子也想出了很多的运动项目,然后讨论改编成易于表现的舞蹈动作;C段音乐,则是用轻巧的动作来表现。这样的听音乐寻找合适动作的表现过程,也是激发幼儿探究的过程。

2.运用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

音乐本身具有一个需要表现的特点。自然,学习音乐必然需要幼儿的表现与参与。这就需要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

如歌曲《小鸭洗澡》,以游戏形式进入主题,教师先演述小鸭跌倒、弄脏衣服的事,然后自然地引申到“帮小鸭洗澡”,让幼儿思考“怎样帮小鸭洗澡”的问题。在学唱歌曲时,也还是和做游戏一样,让幼儿帮助小鸭子洗澡,然后再围绕故事情节,引导幼儿学唱歌曲。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展开、结束的,孩子们学得很开心,掌握也快。

(二)激发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探究的方法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图谱和课件):

幼儿学习的特点是形象化、直观化。而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图谱可以直观地将音乐内容展现出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而幼儿对音乐的表现是在对音乐的感受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激发幼儿的探究性,要让幼儿理解音乐,图谱的作用在这点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如音乐欣赏《老鼠减肥》,我们用图谱脚印的大小、绘画运动标记等,让幼儿对ABC的三段体音乐进行理解,而中间空白的部分可以让幼儿用“做运动”来创造节奏。

而节奏练《做糕点》,也是用巧妙的方法,将难点部分用图示加以明朗化。让幼儿知道儿歌殊的地方,“摸‘一点’”和“磨‘细’一点”的时候是要跟好朋友进行合作,而其他的地方根据儿歌节奏做糕点的动作,在图示的地方提示幼儿再进行合作,可以有效突破这一难点,又可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敲打进行尝试。

(糕点、糕点、糕点、糕点,假如你要做麻球;敲、敲、敲啊敲,敲啊、敲啊、敲啊敲;然后把它抹一点水,抹一点、抹一点、抹一点水; 然后把它磨细一点,磨细、磨细、磨细一点。)

篇8

关键词:自主探究;活动;组织策略

所谓多元化自主探究活动指教师充分强调幼儿学习的自主地位,并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热情,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幼儿主动进行知识的学习。

一、创设多元化幼儿自主探究情境

首先,创设故事情境。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以某个故事为线索,通过讲解故事情境,引导幼儿进行主动思考,并获取相关知识。同时,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参与到故事人物角色的扮演中,通过角色扮演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幼儿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深层次地体会所学知识。其次,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幼儿好奇心比较强,对生活情境并不陌生。教师应抓住幼儿这一特点,积极创设生活情境,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例如,在教育幼儿认识不同盒子时,教师可收集牛奶盒、牙膏盒、饼干盒等,要求幼儿对其进行区分。面对教师收集到如此多的包装盒,幼儿会感觉非常新奇,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以提高幼儿的认识能力。第三,注重游戏情境的创建。游戏凭借其趣味性强,几乎被应用到各教育阶段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对于幼儿来讲,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教学过程中创设游戏情境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为使幼儿对爸爸妈妈日常生活的认识,可要求幼儿扮演爸爸妈妈做饭、做家务、买菜等,打破幼儿在真实生活中的限制,使其深刻认识到爸爸妈妈生活的不易。在提高幼儿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幼儿活动主动性、积极性的提高。

二、确保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认真实施

首先,考虑到自主探究方法别具一格,多种多样,教师应注重掌握正确的方法,以保证幼儿自主探究活动顺利实施。教师可通过举行讨论、谈话、游戏等活动,以促进幼儿验证、猜想等能力的提高。尤其在学习一些新知识时,教师应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大胆地猜测,并进行积极地讨论,让幼儿自己去验证,以保证幼儿探究活动的自主与深入。其次,注重情感方法的应用。考虑到幼儿获得的很多知识,多从与其喜爱人之间的联系中获得。为此,教师应在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抱着接纳的态度加强自由、平等的探究氛围的营造。为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认真分析幼儿的兴趣爱好,尤其针对幼儿的探究活动,教师应从情感上加以理解并给予鼓励,达到师生情感间的共鸣,使幼儿真正敢做、敢说、敢想,为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从行为上给幼儿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支持。教师应积极关注不同幼儿,并准确、及时了解幼儿的失败、发现等,并从行为上给予支持。但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幼儿遇到困难后,教师应给幼儿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观察其能否真正解决,如确实超出了幼儿的解决能力,教师应给予帮助。同时,鼓励与表扬幼儿自主探究的精神,要求其他幼儿以其为榜样,进而营造良好的幼儿自主探究氛围。

三、加强幼儿多种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幼儿自主探究能力包括很多内容,例如感觉探索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对比分析能力等,接下来对其进行逐一分析。

首先,培养幼儿的感觉能力。感觉能力是幼儿从体验中获取知识的关键,为此,教师应将幼儿探索过程中感觉能力的培养当作重点加以落实,并对幼儿的探索学习方式给予鼓励。例如,教师可通过认真观察幼儿自主探索过程,然后用语言进行描述,必要情况下进行适当模仿,以促进幼儿对感觉探究的理解。其次,培养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语言技能是幼儿进行探究的重要工具,为此,教师在幼儿自主探究时,应善于利用多种方法,加强幼儿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例如,当幼儿对不认识事物使用“这”“那”等词语描述时,教师应对其进行更正,引导其使用正确的名称。同时,为加深幼儿对新事物的理解,可引导其从颜色、形状等进行记忆。第三,教师还应注重幼儿对比分析能力的培养,鼓励将学到的知识与现实中的情境进行对比,并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应用。

幼儿自主探究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教师应认真分析幼儿心理、性格等特点,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善于探索新的组织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方法,以显著提高幼儿自主探究能力,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邹海萍.幼儿自主活动的组织策略初探[J].教师,2011(24).

[2]张世萍.幼儿园探究教学实施现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篇9

【关键词】师幼互动;自主建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组织幼儿各项活动中,“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它明确告诉我们幼儿是发展的主人,教师要支持幼儿自主发展,引导幼儿进行自主建构。所以,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我们都要处处坚持“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观点,支持幼儿自主建构。

具体到幼儿教学中,应该把课堂从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转变为以幼儿为主体的“学”,师幼之间应产生更多良性互动,以开启幼儿的心灵,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让幼儿的思维投入学习之中,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实现幼儿的自主建构。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需要教师在关爱了解每个孩子及其特点的同时,创设安全、宽松、丰富的环境,使他们在与教师的亲近相处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成长,小小的心灵能够更乐意向教师敞开,进而使教师能对其进行影响,实现体贴自然的教育。具体到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与其进行情感交流,适时恰当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支持其自主建构,绝不可以对幼儿实行高控制或放任自流。

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提倡教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科学环境,帮助幼儿在对物质材料的操作中学习科学,即建立高质量的师幼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同时提倡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获取经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即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支持幼儿自主建构。总的来讲,就是在幼儿科学活动中要通过建立高质量的师幼活动,来支持幼儿的自主建构。

具体到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开展,是通过精选剖析课题和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使幼儿在安全的环境氛围及其兴趣引导下,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经验和认识,实现自主建构。即在具体的科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兴趣需要等,多花时间和心思精心进行自主教学设计;通过开设更多有教育意义的科学活动项目,给予幼儿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机会,使幼儿可以在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活动项目中进行自主探究,从而获得个性化的经验和认识;进行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使幼儿更加致力于学习,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在此,以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和科学区域活动的开展为例进一步说明。

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要注重幼儿的自主探究。在幼儿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真正担当好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分清该支持什么以及哪些该教(引导),哪些不该教(让幼儿自主建构)。比如《奇妙的水柱》这一活动,教师首先要在把握幼儿兴趣需要的基础上精选设计教学活动,了解幼儿会对这一活动中的水柱升降现象感兴趣而展开探究,提供的操作材料能引起孩子操作探究的欲望,从而呼应幼儿的兴趣需要开展这一活动;材料投放后幼儿会尽情地探究,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观察,这便是给予孩子探究的自由,即支持幼儿自主建构;当幼儿发现产生水柱并对这一现象感兴趣有疑问时,此刻教师要加以引导——启发幼儿去思考、发现,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答案,也即为引导幼儿自主建构;随后,幼儿再次自由探究发现水柱的高度会变化,并乐此不疲地反复操作尝试时,教师又只是观察,并留露出对幼儿因探究带来的快乐而快乐的情感,使幼儿从情感上感受到被支持,更加投入地探究,这是将时间留给幼儿,为幼儿提供时间上的支持;教师根据幼儿对水柱高度变化的好奇而提出问题,再次启发幼儿自己去寻找答案,这又是用问题引导幼儿积极地探索思考进行自主建构;最后教师对幼儿探究自己和伙伴的体重导致的水柱高度的不同而反复尝试的过程,依然是笑而不语,或默默观察,或参与其中却并不道出原因,这都是将机会留给孩子去探究发现;教师引导幼儿表述探究结果,是将发表意见的机会留给孩子。整个教学活动教师的行为应有“三少”,即花时少、讲解少、传授少。“花时少”,是将时间留给孩子去探究;“讲解少”,是将机会留给孩子去发现和表达;“传授少”,是使孩子去自主建构。幼儿的行为应有“三多”,即花时多、探究多、交流多。“花时多”,指的是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幼儿在探究;“探究多”,指的是幼儿受一个个有趣现象的吸引乐此不疲步步深入地自主探究;“交流多”,指的是幼儿争先恐后向教师和伙伴表达自己的体验和发现。整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呈现出的是幼儿在玩儿——步步深入的自主探究,即自主建构,和教师在关键环节着墨不多却恰到好处的点睛之笔——提问、点拨和引导,即以问题主导探究方向和进程。幼儿每个环节的探究如一颗颗珠子,而教师的提问引导如一条穿起珠子的线,贯穿于幼儿的各个探究环节并将其引向深入,体现出幼儿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起着启发引导支持的主导作用,使幼儿的自主建构得以实现。

篇10

一、利用直观情境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1.激发兴趣。情境创设的目的就要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兴致,从而使他们去学科学,爱科学。为实现这一要求,我们教师在活动前除了做些物质上的准备,还必须动脑筋想一想:如何使孩子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增长科学知识。在活动《一双小小手》中,我为孩子们准备了纸和一大盆的颜料,小朋友们选取自己喜欢的颜色制作手印画,在快乐的氛围里,孩子们不仅了解了自己的小手的构造特点,知道手的用途,还懂得了如何保护我们的小手。

2.把握年龄特点。不同的年龄的幼儿喜欢不同的探究方式,这就提醒我们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年龄特点,创设出适合的情境,帮助幼儿探究科学知识。例如,根据小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和认知需求,我把《认识水》这节活动选择在夏季来开展,在水池里放了一些充气的小鸭、木板、青蛙玩具等,鼓励幼儿自己寻找材料玩一玩、试一试、想一想。此外,我还准备了盆、桶、小渔网,让幼儿根据需要自由地运水、灌水玩,也可以洗玩具。孩子们在我精心创设的情境里和水玩的特别开心,在玩的过程中了解的水的特点,活动后我又带领孩子们观看了一些关于水的环保宣传片,培养他们从小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二、不可忽略的问题情境

幼儿在接触了周围生活和参与了一定的学习活动之后,对周围生活中各种现象发生了一定的兴趣,在求知欲望的支配下,他们会主动地向教师发问,同时希望教师能够给予满意的回答。因此,对幼儿的提出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并且耐心听取及时解答,有时鼓励大家一起讨论,或让知道的幼儿回答,有时干脆放手让幼儿自己找答案。如,有一次幼儿问我“为什么铁不能浮起来,而木块能浮起来呢?”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幼儿提供了一个能装水的容器和天平,启发幼儿称水、木块、铁块的重量,鼓励幼儿:想一想为什么?当幼儿发现了木块、水、铁的重量不同时,实际就找到了正确答案。在幼儿提问到自己寻求答案的过程,实际上是一次成功的思维能力训练过程,更能激发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

幼儿科学活动的目的不仅要培养幼儿观察、探究的能力,也要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由于科学知识一般是在实验后通过讨论中形成的,表达和交流也是幼儿科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年龄小,语言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常常用动作来表示意见。因此,教师应在活动中设计一些激励幼儿思维能动性和求知欲方面的提问,并鼓励幼儿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例如活动《空气在哪里》,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先设计这样的提问:“哪里有空气”、“空气是什么颜色”等,并逐步展开这些问题,让幼儿自由讨论后再作回答,然后通过吹泡泡、吹气球、吸气、看录像等环节,让幼儿知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闻不到,看不见”、“我们不能离开空气”等等。通过问答,有效促进了幼儿的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幼儿在问题中学会探究。

三、运用多维互动情境帮助幼儿更好地探究科学知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已经深入到教育的每个角落。现阶段在幼儿园中的应用也在不断的推广和普及,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把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各种媒体结合在一起,使静止的图文视听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抽象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知识的发生过程动态化,作为教师的一种教学辅助语言正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及魅力。将多媒体运用在科学活动中更能体现这一媒介的积极作用,给抽象、遥远的科学道理穿上浅显易懂的外衣。

例如:小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中,我深入分析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到小班幼儿的生活范围,他们对声音的各种经验比较有限,而且他们的思维又具有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所以借助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帮助幼儿认识及回忆各种各样的声音,马路、厨房和公园三种场景的设计,让孩子们的经验回忆有了一个很好的载体。结合科学教育的主要原则,使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的经验对周围的声音进行感知、观察、操作,从而发现,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声音这一比较抽象的探究对象搬到了银幕上。

篇11

[关键词]探究兴趣;生活实践;主题探究;科学素质

幼儿@主题活动是一种探究型的课程,它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让幼儿进行自主观察和探索周围现象、事物的学习活动形式,具有核心性、主体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特点,能最大程度满足幼儿持续探究的需要。本文以主题“花生宝贝”为例,谈谈在《指南》背景下如何以主题活动形式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培养幼儿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确定主题探究的内容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这句话告诉我们,好奇心是学习和探究不断前进的动力。因此,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及时寻找幼儿兴趣的源头所在,创设情境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如在主题活动“蔬菜一族”中,班级的种植角种植了“花生”,其它蔬菜都发芽长叶开花了,可是花生的种植盆还是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动静。转眼间,寒假到了,观察花生的事也暂告一段落。学期初,冰冰小朋友突然急匆匆地跑来:“老师,我怎么没见到花生长出来,花生是不是死了?”看着孩子们充满好奇的眼睛,我问:“花生死了吗?为什么会死?死了的花生是什么样的?怎样的环境它才会成活?”于是,生成了“花生宝贝”的主题。

二、根据活动需要选择合适的主题探究方法

1.构建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框架

《指南》中要求我们应多方面、多途径地支持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包括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如集体教学活动)和非正规的科学活动(如生活、游戏、区域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式让幼儿了解、感知科学。在“花生宝贝”主题活动的探究过程中,通过开展花生长在哪里、好吃的花生、花生叶子的秘密、纯香的花生酱等系列集中活动,幼儿从中学习、了解花生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用途等科学知识;在剥花生、磨花生、画花生等区域活动中,让幼儿操作、感知花生的颜色、形状、大小、外壳的纹理等特点,了解花生的味道及其营养价值;利用晨间户外活动引导幼儿种植、观察、照顾、了解花生的生长状况。此外,我们还把花生的科学探究延伸到家庭,让幼儿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科学的熏陶。

2.寻找启发性问题推进探究活动的开展

科学活动是一种探究式学习活动,它具有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指南》中指出:“在科学活动指导过程中应提出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以满足幼儿探究欲望并保持探究的新鲜度,激发其持续不断地探究。”当幼儿发现花生迟迟不生长这个现象后,我的“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花生为什么不生长?土里的花生是什么样子的”等启发性问题,激发幼儿一起寻找问题答案的欲望。当幼儿把土挖开之后,发现所有种在碗盆里的花生仁都腐烂了。幼儿问:“花生是不是不喜欢种在碗盆里?花生到底喜欢在哪里生长呢?”挖掘这一举动推进了幼儿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我们一起到图书角、阅读吧的书丛中翻阅寻找答案,聚拢在电脑前从网上搜寻资料,终于发现花生需要生长在色泽浅、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而且需要的气候条件是土层温度恒温12摄氏度以上。正好,我县地处亚热带,而且开学初刚好是春天二三月份,气候宜人,温度基本都在12摄氏度以上。

虽然了解了花生的生长环境,但是种植道路并不是很顺利。播种恰逢雨季,花生在等待中也迟迟不肯发芽。一天,兰兰无意中挖开种植花生的土说“糟糕,花生烂了”“老师,怎么花生又烂了?”几乎没有种植经验的我也懵了,但在幼儿面前应树立不怕困难、继续探究的信心。“那我们该怎么办?你们还有什么办法?”幼儿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我妈妈种过”“我奶奶种过”“我们可以问问阿姨”……带着问题,我们分头寻求答案。原来,是下雨让花生的水分太多了。“怎么办?怎样才能让花生不被雨淋呢?”“老师,我们给花生打伞吧!”“我们每天给花生清除积水!”“我们给它盖上油布!”幼儿纷纷出谋献策。在第二次种植后,只要是下雨的时候,我们就给花生盖上透明的塑料布。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点点跑过来告诉大家花生发芽了!渐渐的,花生开出了黄色小花。“花生的果实结在哪里?”“花生的叶子晚上怎么会合起来?”“花生叶子为什么有的会有破洞?”“花生有哪些用处?”,随着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花生也渐渐成熟,我们迎来了收获与品尝的喜悦。这样,我认真对待每次出现的问题,鼓励幼儿猜一猜,想一想,一起寻找、操作、探究问题答案,层层深入地推进主题探究活动的开展。

3.用多维度记录梳理探究过程

记录是指运用数字表格、图形、绘画、标记等方式对实验过程与结果进行猜想及总结,它是探究的轨迹,能帮助幼儿梳理学习经验,建构知识体系。《指南》中也提出,应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相、做标本等办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

在结构性比较强的活动,教师可以采用图表式的记录方式帮助幼儿提升梳理知识经验。除此之外,在日常科学观察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照片、摄影的形式记录探究的过程,这样比较利于资料的收集筛选。例如种植花生、给花生浇水、看花生、收花生等观察过程用摄像形式呈现,让幼儿在连续、真实的视频中真正感受到植物生命的变化。此外,也可以鼓励幼儿用绘画、标记等形式记录探究的过程。

三、遵循幼儿学习特点创造性地呈现主题探究结果

《指南》中指出:应当帮助幼儿回顾探究过程,积累经验,唤醒已有的学习经验,创新运用,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而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逐步呈现、丰富和完善的主题结果体现了主题的方向,是师幼探究的足迹,能帮助幼儿逐步建构知识体系。在探究过程中,以下形式很适合帮助幼儿梳理学习经验,获得探究的成功体验:

1.图片展板记录每一个探究过程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方式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图片具有一目了然的特点,为此,我们把主题活动分为收集资料、花生百科知识、种植花生、收获花生、品尝花生、玩花生七大板块,并且每一板块图片尽量有小朋友参与的照片。通过图片的展示,几乎每个幼儿都能高兴地向同伴讲述自己在做什么,在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组织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参与、分享的喜悦心情。

2.墙饰集中呈现探究的重难点

花生的生长环境、生长方式具有独特性是主题的重难点。围绕这一重难点,我与幼儿一起创设了“花生的家”“落花生”“花生怎么睡觉”主题墙饰环境。通过主题墙的创设,幼儿更形象、直观地理解花生的这些独特性,达到了与墙面互动对话的效果。

3.才艺表演分享探究乐趣

《指南》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因此,多途径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探索体验,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协调发展。如讲故事、舞蹈、绘画、为活动视频配音、以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花生昼夜不一样的形态等,多领域的表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地感知花生的特性,回顾探究过程,进一步积累了学习经验,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总之,通过主题“花生宝贝”的开展,幼儿亲身体验了获得知识、积累经验的过程,而且学习的态度始终是主动积极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幼儿不怕困难、敢于尝试、体验和分享的学习态度和品质。可见,在幼儿科学教育过程中,主题活动形式是发展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赛娟.种植角与幼儿园课程实践思路刍议[J].考试周刊,2015,(14).

篇12

摘要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教师要立足于幼儿生活,点燃幼儿科学探究之火,支持、引导、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激发幼儿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精神,为幼儿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

点燃 幼儿科学探究 生活 探究空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它包含了三方面的意思: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目标重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科学探究活动应利用幼儿生活;应提供条件让幼儿喜欢探究,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

感知是幼儿认识的来源,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才能激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使幼儿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幼儿生活,点燃幼儿科学探究之火,捕捉科学启蒙教育的契机,支持、引导、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探索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激发幼儿不断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精神,为幼儿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支持。

一、擦亮幼儿观察的眼睛

观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擦亮幼儿观察的眼睛,就是要让幼儿会看,会观察。达尔文在被问到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时说:“我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观察力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我们有责任在生活中解放幼儿的眼睛,帮助幼儿把眼睛擦得更亮,获得敏锐的观察力。

自然角里,由于小班的幼儿年龄小,观察的目的性差,虽然师生一起将剪了叶子的萝卜、葱分别种在水和泥土里,可是当葱和萝卜长出叶子时幼儿还丝毫未察觉小植物发生的变化。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如“叶子会长出来吗?”用照片记录的形式让孩子观察叶子的生长变化;“它们要喝水吗?”用照片和标记的方式让幼儿观察比较前后时间段里瓶中水的变化,从而了解植物也要喝水的秘密……经过一段时间的有目的观察,幼儿对自然角植物的主动关注多了。观察力强了,科学探究的兴趣也随之浓了。自然区隐藏着许多富有教育价值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擦亮幼儿观察的眼睛,使自然角成为孩子科学探究的乐园。

二、呵护幼儿强烈的好奇心

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学习探索的动力。正如杜威本人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因此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我们要精心呵护孩子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使幼儿永远保持科学探究和学习的热情。

阳阳从农村爷爷奶奶家里带来蚕宝宝进行饲养,班级里关于蚕宝宝的话题顿时成为讨论热点。他们有时三三两两的在一起嘀嘀咕咕,有时围着老师问这问那:“蚕宝宝有爸爸妈妈吗?”“蚕宝宝喜欢吃什么?”“它长大了是什么样的?”“丝绸怎么会是它变的?”……更多的时候则在触摸、尝试、喂养的过程中进行一次次的研究和探索,以求得他们自己认为满意的解释和答案。我们围绕幼儿的问题及时生成了“蚕宝宝喜欢吃什么?”“蚕宝宝在茧子里会闷死吗?”等活动,让幼儿带着自己的问题在观察、探究和等待中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好奇心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原动力,不仅提高幼儿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识活动成为快乐的事。终身教育背景下的幼儿教育,更需要教师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好奇心成为孩子开启知识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三、解放幼儿探究的双手

“儿童的智慧来自动作”。因此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努力解放幼儿的双手,让幼儿在与具体丰富的科学材料的互动中,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自觉、自主地去建构知识、获得技能,同时要想方设法帮助每一个幼儿在科学探究的操作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幼儿在各种认知冲突中,逐步树立敢于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在主题活动《送你一把伞》实施过程中,孩子们在认识降落伞的活动中萌发了制作降落伞的兴趣,于是在讨论制作方法和收集合适材料的基础上人人都尝试起来,很快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先行完成,动作慢,能力弱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勉强完成。可是在组织放飞降落伞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有的伞面打不开,有的线缠绕在了一起,有的下降的速度太快……在鼓励幼儿改进的过程中让幼儿自己寻找问题的原因,自己动手改变伞面、绳子的长度、重物的选择,并多次尝试- 改进- 再尝试,终于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放开幼儿的手脚,让幼儿亲历探究的过程,自己获得信息和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同时也促进幼儿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四、放飞科学想象的翅膀

有想象才有创新,有想象才有探究的方向。大自然中丰富的物种,生活中奇异的现象无不刺激幼儿产生种种猜测,激发幼儿无穷的想象,从而引发幼儿探究创造的冲动。教师要善于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大胆想象,引领幼儿进行深入的探究活动。

户外活动时,经常有三五成群的孩子趴在地上被蚂蚁忙忙碌碌爬来爬去的样子所吸引,随即引发了幼儿探究的热情,孩子们对“蚂蚁喜欢吃什么”“蚂蚁的家在哪里”“蚂蚁的家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作了种种猜测,然后用记录纸记录了多种猜测的食物,并用收集来的各种食物用实验来一一验证自己的猜想,了解蚂蚁的饮食特点。当探究蚂蚁家内部结构的问题遇到阻碍时,孩子们通过查资料、大胆地用绘画的形式画出他们想象中的蚂蚁的家,弯弯曲曲、四通八达,有分工不同的蚁后、蚁王等,虽然想象的家与真实的有些差距,但这是孩子们探究的结果,正是幼儿的大胆想象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让孩子在科学的教育活动中展开想像的翅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飞翔,这是生活给予孩子的礼物。

五、扩大科学探究的空间

篇13

【摘 要】幼儿科学教学活动是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内容,在设计与组织中,教师要注重幼儿探究兴趣和欲望的激发。对此,为了给幼儿营造出更好的活动条件,教师应注重丰富科学材料的科学投放,从而引导幼儿运用不同感官,采用不同方式来进行探索。本文探讨了小班科学活动中投放材料的思路,并且根据自身经验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小班科学活动;材料投放;适应性探究

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对幼儿科学探索的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于小班幼儿来讲,由于其年龄较小,注意力很难集中,怎样投放材料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才能调动其兴趣,使其全身心投入科学探索中,也是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控制好投放材料的品种与材质

经过相关调查分析可知,在投放会发亮、会响以及具有显著现象的材料时,幼儿的注意力会被快速吸引,也有助于调动其探究兴趣,但是也要注意,一次投放的材料材质种类不能过多,要考虑到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与实践经验。

在材料投放中,需要考虑材料属性对于活动内容、目标以及幼儿年龄特征的适应性,确保材料能够体现相关知识内容的特征,避免相应的物理属性干扰了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获取。比如,在开展《兔兔糖果店》活动过程中,相应的活动目标是“根据数字取物”。在实际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取两颗红色的串珠放到小盒子里,把三颗绿色的串珠放到大盒子中,这样的安排是从两个维度来培养幼儿的思维。为了让小班幼儿更好的接受,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同样颜色的串珠,并且使用大小相同的盒子,而后让幼儿根据数字取物,这就确保了材料属性的适宜性。

由此可见,在小班开展科学活动中,在进行材料投放时,是不需要做到面面俱到,应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与表达能力来对品种与材质进行科学控制,真正体现出适宜性,以此来大幅度增强实验效果。

二、控制好材料投放难易程度

在投放之前,教师应对幼儿的认知需求、综合发展水平做出全面了解,为了更好的引起幼儿的操作共鸣,不应投入过难,或是过于简单的材料。

比如,在开展“果肉宝宝找朋友”这个活动时,教师一开始使用了葡萄、猕猴桃以及苹果,但是在切下来果肉之后,发现三种果肉在颜色方面存在差别,比如较容易进行区分,对于幼儿来说难度太低。经过教师的再次筛选,使用了梨、苹果以及哈密瓜三种水果。首先,教师根据生活中常用的方法切水果,然后让幼儿分辨不同的水果。而后,把水果切成形状相同的果肉,让幼儿进行分辨。这种科学活动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而且相应的活动有层次,对于能力不同的幼儿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

三、注重投放材料的游戏性

对于小班幼儿来讲,其大部分学习任务都是在游戏中完成的,所以,在进行科学活动设计时,教师应结合幼儿认知特点,增强科学探究活动的趣味性,也以此来吸引更多幼儿全身心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

比如:在开展关于“毛绒玩具”的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精心挑选的毛绒玩具,以此来快速吸引幼儿注意力,使其能够自觉地配合教师完成各项互动。同时,在具体落实中,教师也需要结合课堂学习反馈,对材料的投放做出恰当调整,或是简单的介绍,增强科学活动的游戏性,其实就是在提升幼儿的参与积极性。特别是对小班幼儿来讲,具有显著效果。例如:某位教师在开展关于“蔬菜的沉浮”的科学活动时,就为幼儿播放了相应的动画片,设置了相应的角色,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更轻松的接受,也有助于进一步优化科学探究学习效果,全面调动幼儿的参与热情。

四、积极选择投放生活化材料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特点等方面的制约,能够接触到的生活范围一般都较小,生活经验较少,其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与判断通常都是通过自身经验来完成的。对此,在进行科学活动材料的投放时,教师应对幼儿现有生活经验做出全面考虑,尽可能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比如,幼儿触摸过、观察过的,对幼儿与材料间的相互作用做出综合考虑,不能通过操作探究来促进幼儿的表现与表达。

比如:在开展“我们生活中的声音”这一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在盒子中放入棒棒糖、大米、玻璃球等一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基本接触过的材料,对其特性通常都能够有较为详细的掌握,这样在表达时也会更加准确,进而为下一环节的探究分析奠定良好基础。相反,在材料的选取上,若一味的脱离幼儿生活,那么仅在感知层面,幼儿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且还会对后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带来一定影响,教师的具体操作过程也会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对于投放材料的选择,必须要注重与幼儿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结语

综上所述,激发探究兴趣、欲望是幼儿科学探究教学的核心所在,尤其是对小班幼儿来讲,为了提升教育的实际效果,教师应善于挖掘、整合生活中适宜用在科学教育中的各类素材,全面激发幼儿好奇心与求知欲,科学合理的投放可操作性材料,这样在引导幼儿积极互动的同时,也能够锻炼、发展其动手、动脑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玫慧.小班科学活动中材料投放适宜性的研究[J].学周刊C版,2013,(12):77.

篇14

关键词: 活动区域 材料来源 投放原则

《3~6岁儿童发展指南》的提出如春风一般吹走了教师陈旧的思想,转变了教育观念。应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要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而区域活动正是体现这一新观念的最佳途径。幼教工作者如何将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有效结合;如何为幼儿提供有效的、适宜的材料;如何使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学习真正起到支持作用呢?针对以上几点,现结合实际工作,谈谈我的看法。

一、提供安全性与艺术性活动材料,激发幼儿参与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首位”。这足以说明安全工作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样,在区域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安全性应是第一位的。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进行彻底地清洁消毒。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注意包装和制作的艺术性。比较坚硬、原始的易拉罐、包装盒可用彩纸、丝带等辅助材料进行装饰、改造。还可选用质地柔软的绒布、包装纸、美工纸等进行艺术加工。如动手区内练习系纽扣的材料,可为幼儿提供色彩鲜艳、做工精美的花瓣造型、衣服造型等,注意操作材料的色彩搭配和便于操作,使其在具备教育功能的同时,充分将其艺术性展现出来,以吸引幼儿对活动材料充满兴趣,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利于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提供针对性与趣味性活动材料,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幼儿的发展存在差异,各个年龄层次的幼儿发展状况、发展层次、发展速度和兴趣需要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投放材料时应以幼儿为主,针对本班幼儿的实际年龄特点,根据幼儿需要投放,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同样是建构区,结合小班幼儿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和小肌肉群不够发达的生理特点,可以为小班幼儿提供体积大、便于取放、类别相同的建构材料。而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在提供建构材料时,注重材料的多样和精确,以满足他们探究和自主发展的需求。

三、提供层次性与多样性活动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可见,材料的投放要根据班级幼儿的不同需要、能力,尽可能多地提供较强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吸引幼儿主动探索。“水桶”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不同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级的幼儿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发展速度不一样。所以在提供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既要考虑“吃不了”的幼儿,又要兼顾“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环境中获得发展。如为了有助于幼儿小肌肉的发展和培养幼儿耐心细致的操作品质,我在动手区中投放了“夹球”的材料。在练习用筷子夹球的过程中,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夹玻璃球、珠子,能力弱的幼儿可以夹报纸团成的球。

四、提供探究性与挑战性活动材料,给幼儿创造想象空间

探索是一个使幼儿思维活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激发幼儿灵感、发挥幼儿创造性的过程。材料的探究性能吸引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探究是幼儿在动脑思考基础上的动手操作,是幼儿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活动不算探究活动。而那些能给幼儿更多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的“半成品”最具有探究性。相对于“成品”来说,“半成品”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探索、挑战空间,更多动手、动脑机会。相对于“原材料”来说,“半成品”蕴含了一定的线索,可以引导幼儿完成自己的作品,它适合对客观世界缺乏经验的幼儿。因而,要体现探究性和挑战性,应该在制作“半成品”上下工夫。例如:给幼儿几架飞机模型,让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找一找有几扇窗、几个轮子,有什么不同,这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如果交给幼儿各种材料,如飞机模型中的门、窗、轮子等让幼儿自己拼装出飞机,就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因此,在材料的提供上,应密切注意材料的探究性和挑战性。只有具有探究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材料才能真正引起幼儿的兴趣,使活动具有持久性,才会给幼儿创造更多想象空间。

人们常说:“教无定法。”幼儿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为幼儿创造宽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充分满足每个幼儿的需要,合理照顾每个幼儿的兴趣,让区域活动真正“活”起来,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中尽情遨游。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