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德育教育现状范文

德育教育现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德育教育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5日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在信息网络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很多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校德育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如何加强高校的德育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德育教育现状

(一)学校方面。在一份学校调查中,有57.6%的学生认为在大学生中学习成绩是最重要,25.5%的学生认为实践能力最重要,14.5%的学生认为道德素质应该排在首位。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教育部门评价一个大学的教育质量,多是依据学生的科技竞赛得奖情况、计算机水平、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学生考试成绩等,使得高校的教育以知识去向为主,忽视了德育教育。在高校的实际工作中,德育教育常常受到排挤和冷遇,学校和教师都不重视德育教育,严重影响了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学生方面。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西方文化中的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无时无刻都在挑战着我们传统的价值观。相关人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只要能够满足个人的需求,牺牲一点集体利益或者违背一点社会道德是没有关系的”,调查学生对这句话的态度。结果显示,有54.6%的学生表示赞同,只有11.3%的学生表示不赞同。这说明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观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只专注于个人利益。

(三)家庭方面。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父母多是经历了社会变迁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一些父母觉得他们小时候受了太多的苦,不能再让孩子也承受这些,所以很多父母专注于改善孩子的生活条件,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过度溺爱和宠爱,导致当前大学生多缺乏独立自理能力。另外,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当前很多大学生极端的自私自利,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

二、高校德育教育有效对策

(一)强化德育教育,全员共同营造德育氛围。高等院校承担着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推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重要标准。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将德育教育放在学校工作和学习的首位,学校各级部门要将德育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居于主导位置,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

高等院校强化德育教育,一方面高校强化德育教育意识,积极改进德育教育方式,加强德育教育规范化教学,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大学德育教育讲堂,引导学生的德育意识;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将德育教育真正渗透和落实到生活服务、学生管理、专业课教学等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形成“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的综合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成为高校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和共识。同时,高校要将德育教育纳入学校服务、管理、科研、教学中,组织多种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活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原则。德育教育本质上是塑造、培养学生道德品格的教育活动,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学生作为主体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德育教育活动,规划教育内容,整理教育思路,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德育教育的趣味性,使学生逐渐喜欢上德育教育课,在生活实践中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渐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实现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推动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三)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强化德育实践活动。高校德育教育不能仅仅依靠理论教育,还要强化德育实践活动,如果只重视德育理论教育,忽视德育实践,会使德育教育显得空洞、枯燥,很难达到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目标。德育教育要通过实践活动将德育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培养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德育教育,只有经过实践活动,才能将道德准则、道德思想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进而彻底改变高校德育教育脱离实际,纸上谈兵的现状。因此,当前高校的德育教育必须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强化德育实践活动,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在多种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体会和应用德育知识,使学生从学习德育知识到实践德育知识的转变。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德育实践活动中,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巩固思想道德信念,强化思想道德素质,知行合一,充分发挥高校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

德育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高校要积极改进自身的问题,采取有效对策,切实发挥高校德育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推动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

篇2

[关键词]中职教育;德育教育;现状

一、中职德育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家庭经济较为困难,想要早日找到工作为家庭减轻经济压力。2.没有在初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习成绩和基础能力较差,无法就读高中只能选择中职。3.完全没有主见,全听家长的意见,获得一张毕业证书即可。大多数中职学生都认为自己既然没有考上高中,那么自然也没有就读大学的机会,因此就抱着混日子的想法来到中职学校,自然而然在学习过程中也不会认真参与。而教师因为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原因,无法因材施教,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德育教育,使得中职德育教育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社会消极因素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尤其是网络资源如此丰富,学生能够通过手机、电脑等渠道获得更多信息,这就意味着学生会收到来自社会的各种信息,而这些信息有正面的,也有消极的。目前,社会消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社会市场经济负面信息,这类信息会影响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导致学生对市场经济产生不良心理。2.社会不良风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开始出现偏差,导致社会中的不良风气也涌入中职学校之中,学生因受到影响而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3.网络信息,如今互联网信息如此发达,学生在浏览健康的网络信息时,难免会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

二、中职德育教育的改进对策

(一)加强道德规范教育

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将德育课与思想政治课进行结合,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对德育教育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或者可以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比赛等,这样就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民族精神。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时代精神来实施德育教育,虽然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社会形势在不断改变,但是教师仍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精神,如雷锋精神,这样就能达到强化学生道德规范教育的目的。

(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学生都是即将要走向社会、面对社会的,因此适当地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需要在原有的信念教育基础上,增加一些德育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现今中职德育教育课程已经不能像原有的中职德育教育课程那样,只为学生讲授简单的理论知识,教师更多的是要从实际生活中指导学生,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思想,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甚至能够改正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良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道德法制教育

只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无法帮助学生在社会上立足的,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思想情感和内在动力的基础上的,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不道德行为,这都是因为学生缺乏一定的道德法制教育,因此教师需要及时实施道德法制教育,让学生拥有高尚的品德,能够遵纪守法、明辨是非,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优良的校风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校园环境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

总之,虽然目前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不仅学生的水平素质无法得到提高,德育教育质量也无法提升,但是只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思想情感方面入手,就能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

作者:牛惠娟 单位:甘肃省甘南州畜牧学校

篇3

1.对中学德育教育认知程度不够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发展和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出现了与社会进度不同程度的偏差。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不足之处有:

(1)学校的德育工作只停留于形式,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学校只注重形式主义,没有实效性,德育教育的空间逐渐缩小,大部分空间都用于其他教育。用于德育教育方面的经费也少得可怜,德育工作缺少相应的量化考核标准。

(2)学生的重视度不高,兴趣偏低。大部分学生认为德育教育课程可有可无,都是在被动地去学习,思想上并没有意识到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对学习德育教育的兴趣不浓。

2.中学德育教育的内容体系不够完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种新鲜的事物与科技产品出现在中学生的生活之中,伴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势必会影响到中学生的习惯与行为。在面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时候,作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的中学生,缺乏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能力与处理能力。学校应当充分发挥教育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不受当前社会现象所带来的影响,抛弃陈旧的思想,主动提高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已经是当前中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应通过新的教学方式来应对目前所出现的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教师的行为艺术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以让德育的教育体系显得更为合理。

二、中学德育教育的对策探究

1.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学校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除了家庭教育,学生思想道德的认知、意志的磨练、情感的陶冶及行为的塑造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学校环境中获得与体现。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美化校园环境建设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好的学校环境可使构成具体环境的物质形态与学校主流意识形态有机结合起来,对教育中学生能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干净、美丽、整洁的校园环境可让学生的心灵得以美化,给学生美的向往、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形态,使学生心灵上得到升华。

2.提高师德修养,抓好德育工作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为人师表,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科学的育人能力。学校要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与德育教育工作水平,通过培训与学习,选择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充实到德育教育队伍中。特别是对班主任和辅导员更应加强培训工作。教师要以身作则,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对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认真、积极的探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学校要健全德育工作制度,开展德育教育理论学习与研究讨活动,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全面提高师生的道德意识。

3.开展各类德育教育活动,寓教于乐

学校德育教育应主动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文艺、科技和体育等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多样化与新鲜感,充实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后活动内容,改变学生认为德育教育乏味的意识,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走出校园,迎接社会,回归自然本质。创造条件,充分发扬教师的表率作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教育教学活动,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之中。

篇4

关键词: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对策;教师;家长;学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告诉我们:作为教师,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授业解惑”。可见德育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人们也常说:“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败的催化剂。”人才的培养,一切以德育为根本。德育不仅过去需要,如今仍旧要坚持,未来也应该坚持要这样做。德育如此重要,在小学教学德育工作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儿童的品德行为处在“质”的变化过程中,正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一、农村小学德育的现状

1.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有失误之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仍然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束缚,智育获得至尊的地位,德育却成了智育的附庸,成了应试教育的工具,完全丧失了育人的本体追求,成了孤寂的“可怜儿”。

一方面,德育教育只是形式化的教育。课表上思想品德课虽然是每周两节,但将“背”作为品德教学的唯一途径,将学生能身体力行的活动变为机械的背诵,学生成了教师思维的附属品,甚至一周一节的班会课也常常被别的课所代替,具体的德育教育成了无根的缺少灵魂的德育,因为教育主管部门要的是学科成绩,逼得老师只有出此下策。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形式有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往往只强调学生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弟子规》等品德教育的典型机械的诵记、竞赛考试和奉行。教师命令,学生服从。重视了德育的过程却忽视了涵养学生德性的过程;没有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期末的思想品德考评评的内容只是学生被班主任看到的一面,自然就不是十分准确了。平时的“好人好事登记簿”上记录的也只是拾到东西交公、帮助他人扫地等,流于形式。甚至有的学生明知道是谁的东西还要交给教师,为的就是给教师留下好印象,在“好人好事登记簿”上记录下自己的名字,这样的德育怎么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呢?

2.家庭教育的误区。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大多数家长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于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但他们并不懂得“全面发展”的道理,他们认为孩子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得个高分皆大欢喜,考个不及格或是名次不理想,回家后或打或骂是少不了的,以冷静的态度分析原因或给孩子以鼓励的却是少数。这种“考分至上”的教育观与我们学校提倡的素质教育是相违背的,因此,如何使我们的家长改正这种错误的教育观是我们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广大农村,许多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或经商,把孩子留在家让老人带,而这些老人经常早出晚归地干农活,一大早把孩子送入学校就,至于学业以及品德教育方面,都推给了教师,而自己只要负责孩子的生活和解决学习中的经济需要即可,更有甚者,孩子想怎样就怎样,为所欲为。这种放任自流式的家庭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对某种行为的认识不能得到巩固,导致认识与行为的严重脱节,使学校教育成了理论的“空架子”。还有一些家长甚至认为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会使孩子过于“老实”,不利于孩子今后在社会上立足。这样的家庭教育,教育的力量是十分薄弱的,家长缺乏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

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影响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负面因素。一些家庭“封建家长制”的意识十分严重,他们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只知道“棍棒底下出孝子”,而不知“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的道理。或有知道此理的,却不愿为了教育孩子,而摒除自身一些对孩子影响不好的不良习惯,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如:高年级的学生写作文“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的时候,有50%以上的学生写的是父母赌博、吵架等一些家庭中的不良行为。这能算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吗?家长们的这种思想意识显然严重阻碍了家校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3.社会文化垃圾对学生成长的危害。社会是学生成长的一所大学校,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对学校的德育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的一些不良行为会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1)思想内容好而又富有儿童情趣的少儿读物严重缺乏,即使有些合适的,对于农村孩子及其家长来说,也没有要买的意识,于是一些庸俗的、劣质的图片、故事以及言情武打小说流入校园,成为孩子们的精神食粮。

(2)由于整个社会的飞速发展,农村生活也不断提高,电视、电脑、家庭影院相继进入普通农民的家,家长不懂得孩子的精神食粮究竟是什么,任凭孩子一天到晚玩游戏、看电视,使一些不健康的音像文化侵蚀了学生幼小的心灵。

(3)由于农村部分闲散人员和家长酗酒、赌博现象较普遍,孩子们耳濡目染,形成了不良品德。

二、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对策

1.“育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已经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教育部指出:“教育要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这一要求,这里的人,是全面的立体的人。”“人”只是简单的一撇一捺,但要让这个“人”站得顶天立地,很难。做人难,育人更难,让学生“学会做人”才是德育教育为之奋斗的目标。徐力、刘海洋、马加爵事件让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即真正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出发,深刻了解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关注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并积极探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2.学校要利用不同阵地开展一些相关活动,培养教师具备相应的素质。并且对教师提出一定的要求,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制度。具体认真地做好家访工作。改变对学生犯错误时的解决方法。发现学生的缺点并帮助学生克服它们,并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让他们发扬优点,争当好孩子。另外,德育在实施的同时,也要强调接受,在命令的同时也要尊重意愿,力争“使学生不仅是在教师引导下,学会遵守社会规范的过程,而且是在教师启发下,追求人生幸福的过程”。

3.重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怀。要让学生知道爱国主义的精髓就是责任和奉献。要爱祖国、爱社会主义,首先要爱家庭、爱学校、爱班级,珍爱自己身体、生命,让他们从小事做起。国际主义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责任意识和相应的行为习惯,比如学好英语,多了解别国的文化以便,走向世界。

4.重视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从小培养他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心胸宽广,勇于交往,善于交往,能主动参与更大范围的竞争和合作。所谓学会竞争,不是要强化人的攻击性,而是指要学会按照一定的规则去竞争。有竞争才有力量,才能开创更大的事业。

5.创造优美的育人环境。生机勃勃的环境能让人心情舒畅。学校是育人的基地,所以要根据自身的不同条件和特点,让学校内的墙壁、花草、树木、宣传牌等都会说话,都富有生机;让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彰显人文气息。尽最大可能树立良好的校容校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的发展水平,进而形成良好的品德。

篇5

1中学体育教师渗透德育教育的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是学生接受文化知识、技能和进行德育教育的场所,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由教师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向学生潜移默化的施加影响。体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的优良思想品质,能使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让学生过一种好的健康的生活。因此,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学生体质提高的同时,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大胆创新,依据学科特点,结合课程不同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有机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中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现状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把德育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自我教育等品德能力培养上来,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和爱护公物,从实际出发,随时对学生渗透各种教育,并逐步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引导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调查结果表明,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74.8%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等特点,能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22.8%的学生认为教师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把德育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选择和教育等品德,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育教师很少教自己一些做人的道理,难以使学生形成知行统一的良好人格。(图1)调查结果表明,德育教育真正实现由灌输性向实践性转变,73.8%的学生认为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德育教育由强制性向民主性转变,24.5%的学生认为教师示范规范、言行一致,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给学生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在体育教学中,1.7%的学生则认为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图2)调查结果表明,德育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自我教育等品德能力,92.5%的学生认为教师抓住了每节课的内容进行各种比赛,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及竞争意识;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7.5%的学生认为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了他们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并逐步形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图3)调查结果表明,德育教育由强制性向民主性转变,67.3%的学生认为进行课堂常规教育,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后也能适应社会的变化;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实践,31.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育教师有时会举行各种竞赛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行统一的良好人格;通过师生、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的交流与合作,1.4%的学生则认为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逐步养成了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了自己良好的品德。(图4)调查结果表明,德育教育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66.3%的学生认为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让学生站在对方的立场感受换位思考,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要实现德育教育由强制性向民主性转变,31%的学生认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换位思考;在体育教学中,2.7%的学生则认为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图5)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16.3%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教育在课前进行,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77.2%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在讲课过程中进行,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以情感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21.4%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在将下课时进行,培养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能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图6)

3结语

德育渗透,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把德育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等,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从根源上寻求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实施对策,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使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并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展,从而更加注重体育锻炼并积极参与,更好地将德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使德育在各学科中的有机渗透,从而提高德育效能,

参考文献:

[1]张香兰.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

[2]张香兰.中小学德育管理创新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观[J].教育科学研究,2010(1).

[3]杨艳红.试谈小学体育课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教师,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