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课标新阅读范文

新课标新阅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新课标新阅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新课标新阅读

篇1

    一、新课标的理解与认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无疑对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对具有创新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指导和促进作用,它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达到新课标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要求。新课标较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改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教师既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也不可能沿用传统教法照本宣科。用理性的眼光审视存在的差距,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地渗透新课标理念,实施新课改还是有章可循的。

    二、具体的做法与尝试

    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走向学生,把结果讲解给学生听。因此,学生和课文的直接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让学生充分地与课文直接对话,在对话过程中获得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使文章的意义处于不断的,被创造性的理解流动之中。基于这一点,教师要认真地加以引导,首先就是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不能仅仅是敷衍地预习一下。其次,要有计划地提供一些必需的阅读背景资料(作者情况,写作时间,写作缘由,写作意图等等)。为此,阅读期待,自由诵读,应该成为阅读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起始环节。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协同合作,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注重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是很全面的,不仅对阅读方式,阅读内容和阅读量等都作出了规定,而且要求学生要对阅读理解所得发表自己的看法,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感悟,谈体验。

篇2

【关键词】新课标 教学 阅读

阅读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在文本所占比重上,还是教学时间的分配中,甚至语文评价的份量里,阅读都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阅读教学“教什么”?尤其在新课标下,阅读教学何去何从,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既要有基础的积累,基础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还应有单元意识、整体意识,在此基础之上体现探究能力,但我认为,阅读教学的“教什么”的最高目标是“怎样写”。

一、阅读教学不应淡化基础知识

某些人认为:阅读教学应淡化基础知识,甚至不提基础知识,不培养基础能力,认为这与新课标格格不入,甚至会淡化新课标要求,又会回到传统课堂的灌注时代课堂肢解文本。这是走向了极端的观点,新课标仍然强调工具性,甚至更加强调工具性对人文性的基础性贡献。如果离开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离开字词、文法的积累与培养,提高阅读教学只停留在所谓的探究上,那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如教学徐志摩的不朽之作《再别康桥》,难道就围绕诗中到底表达了哪些感情,诗人当时的背景而进行教学探究吗?当然,这些探究是要的,而且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这首名诗中那些重要词语,如“畔”的读音,“漫潮”的用法,再比如诗中反复咏叹丰富的联想,想象等重要手法,难道就不要提了吗?我认为,不仅要提,而且要精心地处理,使之与文本的解读,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紧密相联,使之成为下几步教学的展开的重要序幕、精彩的而且必要的过渡。

二、阅读教学还应有整体意识,尤其是单元意识

新课标高中课程与初中课程的设计都很强调新课标的标准与要求,每个单元的体现更加突出,其中每个“单元提示”,编者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先从人文性角度解说这个单元来体现人文性的特点,再从工具性来提出学习目标,这是工具性的特点。因此,单元内的每篇课文也就是每一个文本都要完成其教学目标:人文性与工具性。

如高中语文必修2中第一单元,这个单元文本内容为写景状物散文,这个单元在人文性上要完成的目标是: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其中三篇选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篇篇都是散文名篇,教学这些文本,应该围绕这个人文主题而展开。而这个单元工具性目标是: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对文中精彩语句赏析,熟读成诵美妙段落。这应该成为这个单元教学的始终不忘的准线。

三、阅读教学应该实事求是

在前面两个目标完成基础上,阅读教学应该实事求是,遵照学生实际地提升――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笔者认为的实际情况,是循序渐进的探究实际,基于学生基础知识,能力不同的实际;基于学生个体理解能力不同的实际。

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学生实际情况,应有针对性地选择探究问题,对基础较低的学生应选择基础知识能力探究。如字词用法,语言赏析,手法运用等方面的深入与探究,即使对同一个问题的探究,也应针对基础不同、理解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提要不同的探究要求,而且探究要以鼓励为主,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不至于畏难退却。

四、阅读教学的最高目标是“教”“怎样写”

阅读教学的最高目标充分体现语文课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不仅是对语文元素的最好检验,更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由于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能力水平的高低不同,阅读教学要完成“教”“怎样写”更应谨慎选择,选择方向、内容,选择占时分量,选择方法方式,否则,教学就会成为课堂作秀,这方面,还值得我们更深入的探讨,完善之,运用之,反思之,愿向各位同仁前辈学习,望不吝赐教。

篇3

【关键词】阅读 写作能力 培养 提高

我所在的是一个县级的农村高中,很多的学生到了高中,可在朗读课文方面还是结结巴巴,课文难以流畅地读下去,回答问题,也总是言不达意,写起作文来,东拼西凑,没有中心,罗列现象,凑足字数了事。总的来看,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是因为读书少而语文基础薄弱,从而形成一种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差的问题。那么,在新课标背景下应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对新课标中加强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理解

从现行的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课结构设置的“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两个主要部分来看,选文篇篇精彩,课课经典,每篇文章都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典型案例,阅读教学所占的时间比例达到百分之六七十。可以说,新课标注重了教师引导和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标的目的就是要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改变课堂上教师主导、“满堂灌”的现象。新课标重视学生的阅读,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先从阅读课起,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演绎自己的理解,实际上就是让阅读、理解、鉴赏的过程更生动,更有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和语言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和写作属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只能通过学生自身的练习和实践才能得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学好语文,必须在读书上下功夫,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重视培养鉴赏能力。教师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力,通过阅读鉴赏活动,在学习品味评价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新课标必修课设置的“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两个主要的部分,注重了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重视必修课中经典文章的阅读,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调动学生主动的学习热情,指导好学生更好地读好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课“阅读鉴赏”部分的课文,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的课堂效率。在老师的指导下,设置一些重要的、具体的问题,让学生目标明确,带着问题读书,如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内容和结构等等。先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阅读、思考和讨论交流、回答。再通过教师对这些问题的指导,把握读书需要解决的关键,增强阅读的信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先从阅读课起,然后将阅读范围延伸到课外经典和高品位的读物。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如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选编的四首中国诗歌都是广为传颂的经典之作。四首诗都可用什么来概括呢?意象如何?表达什么情呢?通过阅读鉴赏,学生讨论,教师指导,把握了四首诗都可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教师引导学生用“情”这根线串起这些看似各不相关的诗歌“珍珠”,学生有了情感上的收获,思想的启迪。并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探究,教师的引导,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诗中运用的意象,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其次,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对许多具体的文章的阅读理解,可采用理解、揣摩、熟读、联想的四步读书法。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联想,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加深理解的阅读过程。具体问题的理解还可采用“勾”“点”“圈”“划”的方法,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揣摩训练。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段落等,运用多种感官体会语言含义,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探究语言规律,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读懂哪些语句,文章为什么这样开头、结尾?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所有的这些让学生自己体味出来,把握了要点,使问题清晰可见,迎刃而解。而且将这种方法一以贯之,把这种阅读能力的训练坚持到底。

三、抓住心灵的触发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由于缺乏对社会和对生活的感悟,加之平时读书较少,看到作文题时总是头脑里茫然一片,不知从哪里入手,更抓不住心灵的触发点。针对这些情况,学生在训练作文时,所写内容最好是既密切联系范文,又紧紧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的事,如:必修课本的“表达交流”部分的事例范文及其讲解和设置的作文题等等,引导学生抓住范文中可能触发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地方,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写出自己所受的感悟。但这恰恰是学生写作中最大的困难,每次写作时,很多学生总感到肚里无货,写不出东西来,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就是没有用心去观察和感悟生活,没有抓住心灵的触发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写心灵触发点的事呢?教师可具体指导学生按以下的方法来训练作文。

第一、找出感动点 感动点就是触发学生心灵感动的地方,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如一封信,一支笔等。总之,不论是什么,自己一定要被它感动过,把他的细节形象地再现出来,并将你的感情融合进去。

第二、提炼素材 根据你对生活或人生的看法与领悟,选择材料。所写的人和事触动了你的心灵,它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一定把它们写出来,因为这些才是你写文章的目的。

第三、确定立意,组织材料 如果写人,就要想想,写他的哪些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些事与自己的感情与认识是不是相吻合;如果写事,又如何开头,如何结尾,重点应放在哪个环节,是用顺叙,还是倒叙等等,也可先拟一个作文提纲。

当然,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很多,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贵在能抓住心灵的触发点,有可写、想写的东西。写作能力的培养要落脚在学生会写、爱写,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上。

人的智力中最重要的是理解和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主要表现为听和读,表达能力主要表现为说和写。提高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就是对教师语文教学能力和方法的研究和探索,

篇4

一、重视阅读的“生活性”

这里所谈的“生活性”并不是以往所说的阅读材料从学生的生活体验而来,而是说阅读体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

2011版语文新课标“学段目标与内容阅读”部分新增加了“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以及“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一语,加重了对新闻等常见文体的倾斜。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重视的是散文及小说教学,这类文学样式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文学的鉴赏能力。但是语文是兼具文学性和工具性的,对某些学生来说,通过这类文章学习到的一些语文知识与能力并不能解决他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作为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遇到的最多的与语文有关的无非是新闻、说明书等形式。因此,新课标的改革使初中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了,这是有意义的。

从7年级到9年级只有一个新闻单元,从中考卷面上看,与新闻的有关内容大约占2分,一般是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的内容,大多有字数要求。我认为,这样的题目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此外,另一种题型同后一种改动相关,一般是给出几则材料,让学生提炼观点或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启示。相较于新闻内容的概括,学生对这种题型掌握得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在于大部分教师在新闻单元的教学中重视消息的结构,只要教会了学生在消息中找导语就解决问题了,而没有教会学生概括消息内容的方法。同时这也与教科书的内容有关,课本只是为学生呈现多样的新闻形式,因此,教师还应该结合实践,从报纸、网络等媒体上找材料,进行补充教学。

二、重视自主阅读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主动与文章作者形成对话、交流的关系,以引起共鸣,产生感悟,从而达到阅读活动真正的目的,考虑教材与学生的因素,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大量地进行自主阅读,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促进学生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很多人习惯于跟着老师的思路,随着老师的问题去解读文本,我认为,这并不能体现新课标对阅读提出的“自主”要求。现在比较通行的教学方法是小组合作。2011版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提到了“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说明编者看到了现今教学实践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存在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有“小组合作”的环节,教师的初衷是好的,是想通过这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主动积极地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在集体的学习中获得灵感,有所收获。但是这种学习模式的问题,在于不能保证学生的参与度,也就是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尤其要关注学生个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享受阅读的快乐,体味生命的意义。

三、重视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重要补充,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是不能学好语文的,没有大量的积累,也无法写好作文。

2011版新课标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实施建议——评价建议”中新增:“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味、方法和能力。”从中可见,课外阅读已经越来越受重视,它不仅仅是对语文课本的补充,更是语文学习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待课外阅读,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课本的“名著推荐与阅读”上,也不能靠有限的阅读课。首先,语文老师自身要有非常丰厚的阅读积累。当今的老师不能只满足于做“一桶水”,而是要做“一溪水”。其次,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通过这些活动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出指导。新版课标对课外阅读有这样的要求,相应地,应该有一本专门的补充教材供师生使用,这尚需进一步完善。

篇5

关键词:新课标;阅读教学;重视;引导

不久前,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公布了对天津市14135名中小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仅有30.5%的中小学生喜欢阅读,而且年级越高阅读量越少,中小学生阅读量普遍不足。事实上,这种情况并不仅仅存在于天津,中国读书人口的大量锐减让全社会,尤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都感到担忧。

那么这种现状是如何形成的呢?我想,不外乎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时下由于教育的功利色彩浓重,竞争的压力迫使师生追求速成、速效,没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其次,阅读资源得不到很好的整合和利用。现在,有不少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不健全,即使有,也因为书籍陈旧、适合学生阅读的好书不多、学校缺乏管理而导致其形同虚设。还有,就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方法陈旧,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想,首先应该改变我们的阅读教学,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践行“新课标”,明确阅读教学的要求

深入解读“新课标”,明确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新课标的阅读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全体师生都能找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

二、阅读进课堂,体现阅读重要性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让阅读走进课堂?课外读读还不够吗?”事实上,如果阅读不进课堂,学生的课外时间太少,根本没有时间阅读,而光靠啃书本上的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不让阅读进课堂,本身就是对阅读的轻视,让学生觉得阅读可有可无,学校才舍不得让它占用课堂时间。相反,有了专门的阅读课,师生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三、优化教学方法,收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1.培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一旦养成,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绝不能把鲜活的阅读教学变成文学常识教学、字词教学和问题解答,绝不能使阅读成为应付考试的手段,把学生变成一味接受的工具,这样只会让学生渴望阅读的火苗熄灭在枯燥的功利深渊中。我们要努力探求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的阅读兴趣之火越烧越旺。

2.引导小组合作,介绍读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课程标准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要运用这种方式。可以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阅读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活动,每个小组内共享资源,交流阅读经验、阅读体会,互帮互助,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小组间定期汇报成果,评比选优。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教给他们如何课堂“精读”,课外“博览”,如何圈点批注,加深理解等。

3.开展活动,促进阅读能力提升

有效的阅读不是死读书,而是要求学生活读。可以每月举办专题读书会,就一个专题展开讨论;可以举办“好书大家看”活动,推荐自己阅读中遇到的精品;还可以举行诗歌朗诵会、表演课本剧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刺激和引导学生读出精彩,读出感想,读出成长,读出人生……

篇6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尝试阅读教学的创新。

1 鼓励学生“动”起来

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如果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就少了,甚至会出现学生学完课文还读不通课文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摒弃过去那种从头到尾的串讲串问,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样学生便从被动地接受中解脱出来,回到应有的主体地位,真正“动”起来。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针对“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性阅读。发表个人理解和感受时,有的说,“巴迪年仅七八岁就能写诗,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小就有佳作,当然兴奋不已,因此称赞‘精彩极了’”;有的说,“从巴迪迫不及待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巴迪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是多么希望得到父亲的表扬,为下文父亲的评价作铺垫,形成反差,同时可以看出巴迪是一个十分上进的孩子”;有的说,“父亲的评价不切实际,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些苛刻,甚至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还有的说,“父亲十分民主,他说‘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是希望孩子自然发展,我就希望爸爸、妈妈能这样对待我”……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思维“动”了起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这样,学生与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就会敞开心扉。正是在这一系列阅读实践中,使得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实践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2 吸引学生“钻”进去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思维在其间任意驰骋,融入到阅读实践之中,“悟”出文本要表达的情感。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同时配乐配声。“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群星闪烁,在太阳系的家族里有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互相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美丽的地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学生被眼前神秘的太空、优美的音乐、诗化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进入了学习情境,为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3 引导学生“创”开来

篇7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自主阅读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而且要指导学生逐步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让每个孩子在看到阅读文本的时候都能用自己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能够熟练掌握解答阅读题的方法,使学生的整体阅读成绩得到提高。

一、合作与交流,实现师生、生生良好互动

1.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进行阅读

初中语文课文文本阅读教学,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文章的基本内容,解析重点词句,在课文中做好批注,独立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还要组织学生在合作小组中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进行良性互动。

2.教师要认真组织,使合作学习走向深入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要确立合作学习的目标,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继续探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发言,培养每个学生都能平等而又充分地参与学习,使阅读能力、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强化。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对于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与教师的课堂互动也会更加有效。

二、巧用预习,使学生真正进入阅读状态中

1.巧用预习开展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自主阅读

初中生对于初中文本都能认真读,但是怎样读才会更有效,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提高阅读能力,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把握。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围绕新课标组织学生开展语文自主阅读,就要通过教研组讨论交流做好导学案,思考学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预习方式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教师在预习问题的设计中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既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读自悟解决相关问题,又要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通过预习更好地和教师进行交流,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提升。

2.先学先问,后导后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初中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要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对作品的内涵,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能够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但是初中生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能通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理解出来。在这种时候,学生就要把还不是非常明白的问题写到预习或者在课文文本上进行标注,等到课堂教师讲解的时候和教师以及其他学生进行良性互动。而教师也要在学生自我感悟的基础上后导后教,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努力创建高效课堂,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并具备自主阅读的能力。

三、多媒体辅助自主阅读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把握教学重难点

1.多媒体辅助自主阅读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但有浅显易懂的文本,还有较为抽象的课文。对于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的课文,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文本内容,进行自主阅读,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语文课文,学生要想通过独立阅读理解文本内容就不那么容易了。而多媒体课件采用形象生动的声音、视频以及图片、文本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阅读,能够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社戏》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简介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短篇小说《社戏》中事件发生的环境,让学生的情感更好地与课文内容接轨。在这个基础上,教师通过社戏图片、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戏,然后再通过文字重点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进行深度阅读。学生无法单独理解的文本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这样学生不但能更好地理解文本,还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

2.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阅读教学的重点难点

多媒体课件在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阅读教学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课堂效率。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作者咏物抒怀的写作特点,并能在自己写作的过程中加以运用。同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文本状物的方法以及作者能够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写景物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突破重点词句,图文结合,反复诵读,不但能提高阅读能力,而且在有效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能更好地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

四、加强课外阅读训练,提升学生自主阅读水平

新课标对于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是有明确规定的,要求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因此,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大量阅读,只有加强课外阅读训练,学生才能养成自主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提高。

篇8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阅读教学 交流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以阅读教学为先导,由建国初期至今的教学大纲无一不强调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大凡有一定教龄的语文老师都在阅读教学方面下足功夫,并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比较注重老师的引导、点拨、启发。而新课标关于阅读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 ,阅读目标特别强调读者的个性体验,仅 “自己”一词就出现九次: “拓展自己的视野 ”、 “有自己的心得 ”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 “作出自己的评价 ”、“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打开一个广阔而深邃的精神世界,给学生 “打好人生的精神底色”已是当务之急了。

简单地在语文课堂上进行阅读指导,对学生来说是“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学生会感觉这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做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对一个学生而言,要具体到:若干时间内的阅读量多少,内容如何,怎样指导阅读等。

吕叔湘认为学生每天要读5000字才能形成起码的阅读能力。有起码的阅读积累,才会有语言的感知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问题的分析,对生活中复杂现象的理解,对生活中复杂想象的理解,对微妙情感的体味。阅读之于写作更是如此,“阅读是写作的根,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制约了写作能力的发展”。

在引导学生阅读方面,教师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阅读,坚持阅读的无错原则,鼓励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材料。不要蛮横地规定阅读任务,而要保证学生阅读的自由,给予学生选择合理的时间、恰当的书籍、可行的阅读方式和自己阅读效果的自由。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以自觉的态度来阅读。要让学生把阅读任务逐渐变为自己的阅读需要。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很多阅读文章都包含浓厚的感彩,只有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品味这类情感,才有可能受到熏陶、感染,达到阅读的效果。其次,教师在引导阅读方面,各人又有各人的做法。条件较好的学校设置了阅读课,其形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把学生带到阅览室,学生爱看什么就看什么,想怎么看就怎么看。另一种是让学生将课外书带到课堂上,学生在课堂上看书,老师在讲台上看学生看书。事实上这两种都是 “放羊式”的阅读教学,鲜有教学的意味在其中,更不要提及阅读效果。古今中外,汗牛充栋的文化书籍,有积极的、有消极的,读什么,这是个问题。基于此,我认为阅读的书籍应该有益,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广阔的、深邃的精神世界。无论是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科技与人文的,只要是“一切凝聚人类文化精华的读物都应进入中学生的视野”。

基于“阅读是一种综和性的活动”这一实质,我认为学生在阅读中都会有或多或少、或精彩或粗陋的体验,引导学生把体验说出,利用“交流”这种形式是较可行的。同学和同学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体验碰撞,将使思想得到沟通,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再思考获得更精彩的体验。学生在阅读中,一个人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个人就获得两种以上的思想。美学强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这个意义上,交流的读者比没有交流的读者,在单位时间里应该有双倍的收获。至于如何交流,采用的方式也可是多样的,我认为比较可行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谈话式的交流

这种方式是现在电视上常用的一种,如“艺术人生”、“面对面”等节目。可由一位学生主持,几位同学针对同学近来所看的某些作品进行交谈,其他同学可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总结。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参与的学生面广,气氛也比较热烈,其不足之处是这种方式较费时。

2.沙龙式交谈

这种形式是将全班同学围坐成圈,谈谈自己近来所读及较大的收获。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内容多样;不足之处是没有重点,有漫无边际的感觉。

3.展览式交流

这种形式是将学生新近阅读的作品心得做成手抄报,而后张贴在教室墙壁上。这种形式的优点是不受时间的限制,不足是少了一点气氛。

4.演讲式交流

篇9

关键词:阅读教学;个性化感悟;个性化体验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在理念上有了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也应该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构建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必须先确立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新的阅读理念,也只有在这一阅读理念的指导下才能构建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一、培养学生一点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构成阅读品质的重要心理因素,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的具体表现,是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由此可知,阅读兴趣能促使阅读能力的形成和阅读水平的提升,换言之,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首先,阅读材料、阅读文本的选择。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浅近、有趣的作品,如童话、寓言、故事等文学作品、科普科幻作品以及一些历史文化等诸类读物,还可以贴近学生实际,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读懂的作品,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培养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还要敢于对文本作大胆的、灵活的裁剪,适当的调整、删减教学内容。如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可多讲;而远离学生生活、枯燥乏味的、玄虚空幻的内容则要少讲,甚至不讲。

其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教学形式不能过于单调、呆板。

再次,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看待每位学生,多运用赞赏教学,多运用表扬性言辞,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阅读成功的乐趣,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养成阅读的兴趣。

二、给学生一点个性的感悟和体验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这实际上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陈旧的课程观。

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就是要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感悟。《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别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中要强调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而不是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的分析。

首先,只有让学生自己体验,他的感受才能深刻,也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有了自己的感受,生命才会产生共鸣。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引导学生体验作为教学策略及其重要的一步。

其次,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是不一样,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倡导学生探究并响亮地说出“自己的思想”。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做设计等等。

在阅读教学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要去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的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独立性,以人为本,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同行,与作者同行,悲其所悲,乐其所乐,感起所感,悟其所悟,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建构独特的文本和独特的自我,为生活而读,为个体而读,这是新课标指导下阅读教学的必然选择。

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讲解给学生听,也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拆成若干小问题来步步紧逼的向学生追问,最终仍是让学生被动的认同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总之,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与课本直接对话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过程,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和“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创设情境帮学生鉴赏。”

三、创设一些对话交流的互动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实质上是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要鼓励、倡导、创设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合作等互动的机会,由此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正如教育专家余映潮所说的:“有效地克服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活动的主体。”

阅读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

阅读教学中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对话关系: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多重对话,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以学生个体为主体与文本直接对话为中心的关系,其他的对话都只是为了给学生的个体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不应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它们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要多让学生个体为主体与文本直接对话;同时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和谐,才能无拘无束地谈话。教师要根据文本的内容、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设计一些对话、交流、探讨的机会,让对话真正有益的动起来。重启发不包办,多讨论少讲授,多对话少问答,重过程重积累,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对话交流可分三个主要阶段:(1)启发引导阶段;(2)师生互动阶段 ;(3)学生自动阶段。

四、制造几个兴奋点

阅读教学本应是富于激情,很有享受的一种创造过程,但在教学中,往往看到万马齐喑、昏昏欲睡的场面。这是为什么呢?

市场营销上有这么一句话:“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我们也可以套用一下:“只有疲软的设计,没有疲软的课堂。”可以在课堂上精心制造几个兴奋点。而制造兴奋点,可从文本内容和课堂形式两方面考虑。

文本内容上的选择要注意:第一,教师有真知灼见的地方;第二,文本中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第三,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地方;第四,与以往阅读积累可以碰撞的地方;第五,能激起学生智慧辩论火花的地方;第六,能挖掘审美情操的地方。

课堂形式上要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如辩论、表演、竞赛、朗读、讨论交流、角色塑造、发散想象等。这些多能让学生兴奋起来。当然兴奋点贵在出新、出奇,程序化、模式化只能恢复到原路上去。

笔者构建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也只是一管之见。投身课改,既需要理性的思考,又要实践的探索,只有语文教学工作者共同努力,我们的课改才会健康而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1. 因材施教,设定适合任务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积极阅读的习惯,使其在长期的阅读活动中积累更多的词汇及文化知识,提高语感及口语交际能力。在新课标背景下,借助任务教学法实施教学活动也应兼顾所有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活动中有所进步。而在现实课堂上,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习惯、个性特点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为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个性特点及班级共性的前提下,制定可兼顾所有学生的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教学目标,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明确自身的任务方向,并可依据详细的目标要求,对阅读文本中的词汇、短语、文化知识等实施积极主动的学习。制定详细的多层次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备课阶段需要精心设置的关键问题,换句话说,从备课阶段开始,教师因着眼所有学生,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制定出合适每个学生学习特点及发展需求的教学目标,使得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大发展。所以,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法,可提高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深度,可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最终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得到质的提高。

2. 多样化选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材料是初中生提高阅读技能的关键载体,因此,教师在筛选任务型阅读素材的时候,应确保所选择的内容、题材等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内容丰富且熟悉的材料,往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在阅读中他们极易感同身受,进而引感上的共鸣,使其迫切想了解阅读材料中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只有阅读到的内容和他们的身心发展及生活步调一致时,他们才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文本内容才更容易被理解。如果教师所选择的阅读文本内容单一、枯燥 ,又与学生的生活有较大距离,那么学生在阅读时就会产生疏离感,甚至厌恶阅读,这往往会大大延长完成阅读的时间,一些缺乏耐心的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排斥英语阅读,甚至对整个英语学科都会失去学习兴趣。但是,一味地迎合也存在弊端,在适当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学生不熟悉、不了解的阅读文本,但这一文本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虽然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难度,但由于趣味性的驱使,学生还是愿意克服困难完成阅读任务的。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技能,还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他们的知识储备。因此,教师在选择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仅要兼顾各种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还应在难易度上把握好。

3. 教学设计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标要求,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重视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提高其书写、口语交际、语言组织、阅读等能力的综合提升,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不仅应精心选择阅读文本,还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依据每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出详细的教学环节,每一环节都应对学生某种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借助任务型阅读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可提升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 并且还应在英语写作方面有大幅提升,从而使其对英语这门语言的应用能力得到快速发展。在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阅读文本的情感价值、社会价值、故事内涵等方面多方面、深层次地进行感悟,并指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辩论、话剧等形式探究阅读文本的深刻含义,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对阅读活动进行总结,使其在阅读、书写、口语交际、知识拓展等方面都有所进步,使其各种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总之,在新课标背景下,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不仅可兼顾各种层次、各种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可促使学生在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多方向获得大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阅读素材的选取,并借助精妙的教学设计将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发挥到极致,使得每一个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都得到快速提升。

[1] 孙婷婷. 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上的应用探讨[J]. 科技信息, 2013(17).

[2] 施爱萍. 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的运用[J]. 学园, 2013(31).

篇11

一、明确阅读总量,做好阅读教学

准备

语文新课标对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作了明确规定: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三个学段不少于145万字。这些阅读总量是按照学年段分别逐一提出来的。各学年段对于读的要求,又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识字量的增加而增加阅读量的。为此,教师在在教学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把好年段观,实行总量分解、逐年落实、学年段把关,采取具体措施和有效的办法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才能让所有学生能够认认真真地完成规定的阅读总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将如何开展本班学生的课外阅读、人人完成课外阅读量,作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当中,为阅读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加强阅读习惯的培养

由于学校和自身生活条件的限制,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阅读的目的并不明确,且带有盲目性,缺乏阅读兴趣,教师要加强阅读的指导,让学生会读书,爱上读书。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予以情感、技巧上的指导,首先要对课文有理解、有感悟、有感觉。教材处理中,应该抓好值得品味、诵读的语言,让学生好好地读、充分地读。特别是课文中那些生动、优美的地方,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反复朗读,并结合情景来想象体味。语文阅读要由课内到课外,让学生在欣赏课文的同时,主动寻求阅读的乐趣,让他们在课外阅读中遨游知识的海洋。

三、师生互动,提高阅读能力

篇12

一、选取优秀的阅读材料,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必须有的放矢,明确读书任务。在选材方面,内容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理解水平,以便于学生吸收和理解。另外,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为宗旨,增加课外阅读,让学生在丰富的信息中,提炼最纯质的东西。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时,应根据学生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心志特点,帮助学生制订读书计划,创造读书条件,安排读书时间。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保证阅读的数量和质量。积极引导和评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兴趣

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学生认识事物是有规律的,我们应遵循其规律,不能超越。例如: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努力做到不错字、不加字、不掉字、不断句等;再读课文时,则要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找出不理解的词、句进行质疑;细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不理解的词句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其意;精读课文时,可以要求学生背诵精彩词句和段落。由此可见,指导学生阅读时,要经历一个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的过程,必须将“读前想后,读后想前,边读边想,读细读深”贯穿始终。另外,在要求学生读时,要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思考,让孩子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最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第九册《可爱的草塘》一文时,我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反复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接着,我在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草塘的美与物产的丰富,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在情境的感染之下,孩子们不由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自己就置身于草塘之中,尽赏草塘的种种神奇以及千般之美,从而生发出对可爱草塘的喜爱之情。这时,我再次激发学生边想象草塘的美景边朗读课文,学生自然能够读得有声有色,充满感情。

三、读有变化,形式多样;读有示范,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叶圣陶先生说:“漫不经心地读着读着,即使读到烂熟,也难有心得,必须随时运用交流和讨论,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利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这也是新课标所极力倡导的阅读模式。读的形式主要有听读、默读、比赛读、分角色读、集体读、指名读、略读、浏览等,在读中培养语感,加强文学情感的熏陶,加强美的熏陶,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和兴趣,教师应对课文中一些文字优美、富有文采、能够唤起学生的美感的精美片段进行范读和导读,使他们掌握朗读技巧,知道重音、停顿、语气、速度、声调等在朗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朗读表现力,感受语言的音蕴之美,真正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

四、扩大阅读,强化积累,善于倾听,尊重和珍惜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

扩大阅读,强化积累,背诵大量优秀的诗文,从而积累语言和文化,提升语文素养,使之终身受益。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也是体现语文工具性、实际性和人文性的重要途径。当然,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正处于积累性阅读阶段,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学会“走进去”,还会“跳出来”,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真实的体验。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交流与讨论中认真倾听他们生动精致的阐述以及语文课特有的魅力,去完善学生的体验,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受到感染。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课程资源,教给他们观察、调查、读书、看报、查阅资料等方法,将其与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使阅读教学变新、变宽、变活。

篇13

新课标教材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教材是一套崭新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实验教材。语文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教会学生学好语文尤为重要,学好语文的前提应是培养学生有较高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当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来读书,应是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体,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读书技能来展开,进而达到“不待老师讲”、“不需要老师教”的最佳效果。

二、培养阅读能力的意义

这是由语文学科特点和语文课堂特点决定的。

1.学科特点:一是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并能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它们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语文这个工具”;二是开放性,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语文,只要有意义地学习,在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可以学到语文。因而语文有便于自学的突出特点;三是情感性,人的社会交往,离不开语言的交流,阅读能提高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便于进行感情传递。

2.语文课堂特点:一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避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或形式上的“导”与“练”牵着鼻子转,仍然是学习的仆从。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体发展,在自读的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各自的能力,使学生阶梯性发展。三是可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自己读书可以改变课堂教学结构,转变教师的教学职能,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的阅读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读”和“思”。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阅读能力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它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其训练的形式、方法和途径应该是灵活多样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其要点是:

1.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要留给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

训练阅读能力,首先要解决学生学习的主动权的问题,不要统得过死,教的过细,求稳怕乱是无法训练到位的。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毫不吝啬地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要敢于留给学生较为充分的自学时间。当然,强调学生课堂阅读并不是让教师撒手不管,任其自然。无论什么时候,学生的学都不能离开老师的的导,如阅读前明示读的要求,自读中把握读的动态,自读后检查读的效果。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自学过程中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的掌握及调控,以免少数学生“滥竽充数”混时间。

2.课外阅读时,要留给学生阅读的书刊范围,让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检查验收,开拓学生的视野。

3.要注重学法指导。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自读为主,这样,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阅读过程中如何操作的有关知识和实现操作所需要的一般程序、基本方法和有关技巧教给学生,使学生对于阅读理解的操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在掌握关键性操作要领的基础上,讲究操作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文章选用不同的读法,培养学生对知识和书籍的渴望。学会:(1)美文美读,要在阅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2)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大体感知阅读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3)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含意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阅读,能够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4.作阅读笔记,积聚知识宝库。阅读要讲究眼到、手到、口到、心到。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足见写在读书中的地位,教会学生做阅读笔记是重要的。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阅读积累。如:(1)卡片式。便于归类整理、管理使用,主要记录经典的语段,收藏价值大的史实、事件。(2)摘评式。在摘抄过程中注评发表自己对人、事的看法、观点阐释理由。可通过此方法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最好的方法。(3)剪贴式。主要是针对整篇文章而言,摘抄费时间,文章确有保存价值采用此法。

5.要制定阅读计划,善始善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阅读若要有成效也该如此,日积月累,就形成了自己的知识库存,写字时不会再为“无米之炊”而发愁。当然,阅读是过程,积累是手段,应用才是目的。阅读――积累――应用――阅读,这是一条循环链,阅读积累是吸收消化,最终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应用于实际,做到知识和能力逐渐增强和提高。

6.网络阅读。上网是开阔学生视野的最佳途径。在网上不仅可以大量阅读,还可以发帖、跟帖、回帖,及时阅读反馈,交流思想,升华感悟,学生会大大提高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题材。

篇14

在新课标思想地指导下,我们对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了讨论并尝试对问题最突出的阅读课进行改革。我们的阅读课是两节课连上,在新的阅读课中,我们把阅读课分为读、摘、背、仿、感、评、练七部分,这七部分是环环相扣,互相促进的。在第一节课,我们要完成前三部分,第二节课完成后四部分。

(一)读

这部分沿用传统的阅读课模式,由老师选择材料印发给学生为主,学生自选材料阅读为辅。学生自由阅读,在这个环节要注意老师发给学生的材料不要过多,一张或两张反正面都印的8开纸即可,材料在精不在多,否则学生一节课消化不好,容易顾此失彼。

(二)摘

把要摘抄的内容写到读书笔记里并在前面注明是摘抄。摘抄内容一定要精选。

(三)背

让学生把摘抄的内容选自己喜欢的在课上背下来。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把读的内容进行内化,逐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积累写作素材。

(四)仿

在第二节课,我们首先让几个学生背诵,检查上节课背诵情况。然后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几句话进行仿写。

(五)感

让学生根据上节课所给材料写感悟小作文,要求感悟要有明确统一的中心,而且必须用到上节所给材料的内容,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创造发挥,最好能根据材料拓展。

(六)评

教师把学生的读书笔记收上来,对他们课上摘抄和写的情况进行了解,先进行初评,然后把笔记发给学生,让他们前后座四人一组再评,选择小组中感悟较好的笔记,留到下次阅读课交流使用。下次上阅读课的第一节课,让学生读他们组的优秀笔记,先让笔记的主人说说自己感悟的主题,再让其他同学点评,老师对点评不当的地方加以纠正,最后老师对所写的感悟情况进行小结。

(七)练

读书交流活动结束后,第二节课,老师根据材料定几个主题,让学生练写大作文,一节课完成上交。老师要对作文及时批阅点评,限于时间关系,作文可以不进行全批全改。老师选出优秀作文集中起来印发给学生,或在班内张贴展览,以鼓励学生。

这七个环节由四节课也就是两个连堂组成,使学生的读、写、说、练得到全面训练,实现知识由外化到内化到再创造的过程。一般一次完整的训练由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完成。

通过一段时间阅读课的训练,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作文素材丰富多了,有文采有哲理的话多了,作文整体有了明显的提高。

例1:学生阅读后仿写:他带着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哀叹,带着对艺术的执着和孤独,随青山中种的葵花子埋入大地,作为一种遗恨,一种无奈,一种近似疯狂的尝试,刻在他旋转的向日葵中。(写梵高)

例2:学生读了关于司马迁的阅读材料后评论:你的生命是洪流,冲淡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跨越了两千多个春秋,从那遥远的天边来到人们面前,清瘦的面颊见证人生的坎坷,瘦弱的病体痛诉着君主的不明,铮铮的傲骨不输肉体的折磨,冷峻的目光透视历史的长河。你,司马迁,对,正是那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的龙门奇秀,正是那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的千秋太史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