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农村的发展范文

农业农村的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农村的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农村的发展

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5-0048-06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工业反哺农业是有机衔接的,是中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不同方面,其中统筹城乡发展是战略思路,工业反哺农业是战略取向,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战略的具体化。

一、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机衔接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客观上承担了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积累的任务;当工业化、城市化达到相当程度后,自身积累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能力时,就必须进行战略转型,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提高农业部门的地位和发展能力,这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之道。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过去我们采取的是农业哺育工业的思路,通过农业积累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应当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相应措施,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是对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一种概括,是对“农业哺育工业”的升华转化。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和“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战略,既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工业反哺农业”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有机衔接的。首先,“工业反哺农业”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要求。在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战略中,由于采取了以城市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造成了城乡差距的日益拉大。由于农业和农村的指标水平较低,使农业成了弱势产业,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业和农村,为了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提高农业的发展能力,有必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转型,因此“工业反哺农业”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要求。其次,“工业反哺农业”是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发展能力的要求。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农产品生产则受到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增产的困难很大,发展能力降低。为此,就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国内农业生产能力;最后,“工业反哺农业”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要求。人世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为了克服我国农业经营规模超小型的不利因素,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就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不断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公益,全面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是战略思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战略取向,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要做到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机衔接。

1、建立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有机衔接的激励结构。经济发展的主题是发展现代工业,现代工业大都建立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心在工业和城市;“当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之后,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化与工业化是和现代化相伴随的”,需要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建立起现代化的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转型,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和乡村一体化的现代化。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以及工业反哺农业不仅取决于“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农业资源禀赋,而且取决于一系列政策激励的正确性,包括政策路径、决策层偏好、城乡利益集团的力量格局等因素。”现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对过去以牺牲农业、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战略的否定,其关键是“使制度正确”,设计社会制度结构中的关键变量――社会激励结构。按照诺斯的理解,是在工业与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确定“游戏规则”,“设计形成人们互动的强制性规定。”更一般地说, “使制度正确”实际上是节约农业或农村发展中的交易成本,形成导致工农合作、城乡互促的激励和治理机制,这涉及到利益再分配,从而要求完善和加强农村的集体行动、谈判力量、实施能力。中国经济发展目前只是处在人均1000美元阶段,处于外向型初级出口替代阶段向外向型次级出口替代阶段转型阶段,还有科技导向发展阶段有待于攀升。如何激励经济发展各部门和各经济主体调整发展机制和战略,是经济发展阶段转型的前提条件。因此,在中国新型工业化继续推进的情况下,构建一个新的激励结构,在“工业反哺农业”的基础上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动”的正确激励是经济转轨时期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有机衔接的一种实现途径。

2、以制度创新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有机衔接。目前农业、农村和农民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倍受人们关注的“三农”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于制度性问题而引起的,因此需要通过制度的改革来解决。因此,在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有机衔接的过程中,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有机衔接:(1)解决对农业的国民待遇问题。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除了农村工业自身的因素以外,还有制度和待遇的不平等问题。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前是以城市工业为主导的,在制度上规定了农村发展农业,城市发展工业,造成了城乡各自发展的格局,形成了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三个世界”。大城市的工业化是第一世界;中小城市的工业化是第二世界;农村工业化是第三世界。在产业进入制度、融资制度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把农村工业化限制在狭小的空间中,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因此,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有机衔接,就必须从制度上解决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国民待遇问题,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转型。把农村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实现城乡要素优化配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根本上赋予农业与工业平等的发展条件,赋予农村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机会,赋予农民与市民平等的国民待遇;(2)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制度创新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明确私有产权地位,尤其是在风险投资产业中更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先导。重视教育和科技机制的完善和发展,鼓励技术

创新,提高企业分工的人力资源水平,通过制度创新降低城乡企业劳动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另一方面深化各种不适应农村工业化发展的体制改革,建立明确的法律和监管框架体系,促进制度变迁,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利用制度创新的激励机制,激励人们发明、创造,调动生产的积极性,扩大农村的市场规模,提高农业的分工水平,协调城乡工业的发展,推动我国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建立统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促进农村非正规部门和非农产业的发展,降低市场进入门槛,扩大投资范围,鼓励他们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聚集中小企业及个体经济、私营企业这些潜在的民间资本,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或基础较薄弱的农村地区。改变政府为主体的融资方式,以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逐步实现民间为主的融资方式,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大农村投资需求,从而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是制约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和农村工业化发展的一大障碍,虽然目前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但是改革的方式和力度仍有地区差异,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劳动力进入的门槛仍然很高。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非正规产业和非农产业,为城乡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分工,增加收入,为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安全阀和减震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减低社会分工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为农村工业化提供保障。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仅仅覆盖了城镇居民,占全国人口58.24%的农村人口大多数并不能享受到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因此,一方面建立劳动力市场风险防范机制,保证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加入工业生产时没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完善资本市场,拓展社会保障融资投资渠道,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投资风险,加大社会保障的力度和法度。

3、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有机衔接。根据城乡不同资源技术优势,在主导产业选择等方面实行城乡工业的合理分工。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城乡工业根据各自的比较成本优势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这样可以避免因为城乡工业产业结构的相同和产品的同质性造成的不必要的过度竞争,又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机衔接。(1)从城市工业化来看,由于城市工业在设备、技术、管理、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在产业选择上,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及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在东、南部发达的地区,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及金融行业,如房地产等,改变从事劳动密集型并且低技术含量的消费品生产为高技术含量的生产领域。中、西部城市工业可根据地区特色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开发型产业,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争取实现能源的就地转换,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如西气东送工程,纵然给东部带来很大的收益,西部也应该考虑如何利用资源的问题。(2)从农村工业化来看,农村工业企业除劳动力资源和农业资源丰富之外,设备简陋、资金有限、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因此农村工业要立足于农业,服务于农业,着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诸如,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的产前产后服务业及农用手工业、建材工业等。但还要发展与城市工业相配套的产业,使其成为城市工业扩散和延伸的坚实后盾。(3)从城乡工业化的分工来看,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城乡工业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农村工业企业为城市工业提供生产零件、配件或部分产品等初级产品,使城市大工业企业减少投资成本和扩大生产规模及生产能力,提高发展速度。城市工业又在技术管理上对农村工业以援助,提高企业素质,在配套中形成专业化生产和专业化规模经营,从而城乡企业在合理分工和联合中提高整体素质,协调好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的关系,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机衔接。

二、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衔接

“社会主义新农村”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的“小康社会”就包含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有机衔接的,两者都是工业化中期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不同方面。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战略取向,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战略的具体化。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的发展落后于城市,中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又落后于经济的发展。由于多数地方基层政府财力不足,本身难以支撑社会事业方面的开支,在农村的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基本社会福利方面,欠债很多。如果继续维持目前的农村公共物品和社会福利供给制度,依靠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使用者付费的办法来提高农民获取公共服务和个人的社会福利水平,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中的穷人将很难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其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得不到保障。在工业化发展中,由于忽视了农村的发展,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如果不能缩小差距,很可能引起低收入群体的不满,从而引起社会动荡。假如能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就能进入黄金发展期;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进入矛盾凸显期,导致整个社会的分裂,这也是从国际经验中得到的重要启示。因此,中央审时度势地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这一战略转型中,工业反哺农业是战略取向,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战略的具体化,也就是工业反哺农业需要通过新农村建设去实现。因此,需要做好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有机衔接。

1、以完善的制度基础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衔接。要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有机衔接,必须完善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基础:(1)要打破城乡壁垒,取消城乡分割的一系列制度。以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建立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坚决打破城乡壁垒,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城镇住房、社会保障、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解决进城农民及其子女在购房、就业、入学、社保等方面的政策限制,真正形成农村人口自愿、平等、有序进入城镇,“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2)要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应该是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存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我们说缩小城乡差距,不是简单地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总量上的差距,而是逐步使城乡居民享有公平的就业和发展

机会,享受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和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3)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经营制度。继续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合理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土地合作社新形式,加快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农民身份的退出机制。我国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的承包经营权从法律上讲属授权而非物权。这一产权制度安排不利于农民身份的退出,更不利于农村人力资本的正常流动。

2、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衔接。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有机衔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必须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城乡市场的分割,实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衔接。(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地区小城镇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教育设施等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逐步形成现代化的开放式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村村有公路,尤其与发达的城市保持密切的联系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2)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的费用应由农民付费转向公共财政统一提供,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特别是兴办高中教育及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促进劳动力在各种市场上的自由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改善农村工业中技术及管理水平落后、员工素质低、市场竞争力不高、规模小等状况。(3)通过优惠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政府要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来引导城市工业企业特别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带的企业和外企投资于农村。一方面通过政府贴息贷款和一定形式的财政补贴,增加企业技术改革的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减税或特殊行业免税的优惠政策,吸引城市工业先进的技术、设备、优秀的人才向乡镇企业转移,使农村工业具有独立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和拥有某种技术,扩大它的生产规模,增加利润,还可以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同时谋求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燃料、电力、交通运输等部门的通力合作,保证优先提供,从而最大可能地提高生产能力,熨平供求缺口,维持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增加有效供给。因此,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根据市场的要求自由流动,可以使生产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产生规模效益。

3、实现农民身份的转变,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衔接。要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衔接必须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素质,促进农民身份的转变:(1)改变各种歧视性政策。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衔接,要求培养新农民、促进农民身份的转型。而农民身份转型的关键在于改变各种歧视性政策在义务教育、户籍管理、迁徙自由、市场准入、劳动就业、公共用品使用、民主参与等诸多领域,完全可以逐步取消对农民的歧视性限制,在解放农民的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实现农民身份的转型。为了促进农民身份的转变必须改变现有的政策和策略,把以城市利益为导向的工业化路线改为城乡联动、有大量农民参与的工业化路线。在法律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制下,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创业办厂,既可以在乡村办,也可以到城市办,取消各种歧视性的准入限制。在用工政策上,鼓励农民到工业部门就业,既可以离土不离乡,也可以离土又离乡,最终改变农民的职业身份;(2)构建身份同一、地位平等、权利一致的新市民制度。深化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良好的体制保障。因为农民工群体与市民群体之间的制度性差别,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3)尊重农民的自。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农民权利是否得到尊重,作为现代公民,每个农民应该有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农民是理性的,当农业收益率较高,农民从农业中取得的收入增长较快时,农民会自觉地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而在农业收益率降低的时候,农民也会自觉地从事各种非农业的工作,从而维持家庭的收入不致下降,这些都说明农民是理性的。因此,促进农民身份转变,最关键的问题是尊重农民的自,放宽对农业经营的限制,允许农民调整经营结构,在一定时期对农业予以补贴,保证农业收益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从而吸引农民加大在农业中劳动力和资本的投人;放宽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限制,使其公平流动。

三、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有机衔接的关键

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三者之间是有机衔接的,统筹城乡发展是战略思路,工业反哺农业是战略取向,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战略的具体化。而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有机衔接的关键是解决好以下问题:

1、积极实施小农社会化的新农村发展观。三农问题的出现,城乡差距的日益拉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日益边缘化主要是由于小农经济没有得到有效改造而形成的。因此,改造小农经济,促进小农经济由以家庭为单位的封闭经济不断走向社会化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有机衔接的一个关键问题。小农社会化的新农村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是:将以人为本落实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实现以农民为本的发展战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和社会化。这一新的农村发展观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1)大力发展农村的各种经济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力扶持和促进多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成长,包括农村双层经营的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各种经济联合体、农工商一体化联合等经济组织的成长,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2)完善农村市场经济的组织架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农村市场经济的组织是政府―农业组织―农户三级架构,而我国农村市场经济的组织架构是二级架构,一级是庞大的政府,一级是弱小的农民,在政府和农民之间缺乏联系的中介组织。在实施小农社会化的新农村发展观时,要完善农村市场经济的组织架构,以政府和农民组织的合作为前提,以农民组织为中介,形成政府一农民组织一农户的协作链,完善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组织架构,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和农民的组织化和现代化。(3)通过社会立法来实现农村的社会化和组织化。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都曾经采用社会立法的方式来加快农民和农村的组织化,将农村、农业和农民作为一个整体实施社会保护,通过法律授予农协综合性的社会经济功能。借鉴东亚的经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关键是要以三农的社会化、组织化和现代化为目标,积极实施小农社会化的新农村发展观,以推进新农村

建设的进程。

2、积极探索城乡互促的激励机制。发展经济学家桑加亚・拉尔(sanjaya Lall)把激励有效性作为工业化成功的主要决定因素。认为成功的工业化是“激励、能力和制度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农业发展实际上也要从激励、能力和制度上解决先进或适用生产要素、社会保障向农业或农村转移和灌输问题。中国二十多年来工业化由于要素空间集聚实现了城市优先发展,不仅体现在公共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而且体现在生产功能集中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农业发展,使得农村失去吸引各种生产要素流入的动力,丧失生产要素尤其是人力资本投入的能力。如何在产业空间集聚发展的条件下,依托目前城市化所形成的生产功能,加强城市的市场辐射半径,从城乡体制一体化、城镇城市化、城乡产业结构一体化等角度探索城乡互促的激励机制,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有机衔接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有机衔接,必须积极探索城乡互促的激励机制。无论是在以“剪刀差”与“城市优先倾向”为特征的发展阶段还是在以“工业反哺农业”、“城乡互促”为主要内容的发展阶段,要实现发展目标都依赖于“特定的要素价格体系和制度体系来激励要素的投入、流动以及升级”,在经济发展的主体如企业家、资本所有者、农业劳动力和政府之间形成特定的激励相容机制:一是要突破城市优先发展倾向,探索城乡互促的激励机制。要使目前工农、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转变成一元结构,关键问题是改变二元经济发展的激励结构,使得农业与非农部门、城市和农村能够在一个自由流动和激励相容的市场体制平衡发展。在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有机衔接的过程中要从市场建设和产业集聚角度,突破城市优先发展倾向,探索城乡互促的激励机制;二是健全和完善经济发展各主体之间利益均衡和激励相容的市场机制。现阶段,工农互动和城乡互促的主要任务是在工农部门、城乡之间建立一个平等获得生产要素的机会和机制,取消限制农民进入市场获得先进生产要素的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三是实行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工农互动、城乡互促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和新技术引入,实行机械化技术创新和生物技术创新,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或土地密集型农业生产转变成资本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生产,提高农业边际生产力,为工业发展释放新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外向型出口替代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另外一种“剩余释放”,即出现了配置越来越多的技术劳动力和冒险的企业家阶层的机会,这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市场机制和城市功能的空间分布,为本地创业或跨地创业的企业家活动安排好新型产业集聚和剩余劳动力流动与吸纳。

篇2

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磨砺意志,奉献青春,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在担任……已有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里,农村实际工作让我对农村有所了解,对基层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但作为一名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怎么推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呢?

首先,要了解农村、农民的特点,学会与农民相处并融入到农民的生活中去。开展农村工作,就要学会与农民打交道,适应农民的生活方式,接触村民,培养和村民的感情。作为大学生村官,我们坚决不能只待在办公室,要多走进村民家中,走进田间地头,倾听他们的心声,体验他们的疾苦,了解他们的难处,真心实意和农民交朋友,然后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实事,要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得到群众的尊重和认可;只有这样才能深刻体会农民农村的生活,才能在农村工作中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在融入农村、农民生活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失去一名大学生村官应有的的文化素质,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能放弃“学习”这一给自己充电的行为,因为只有不断地进步才能为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次,不断加强学习,在实际锻炼中求进取,在实践中掌握必要的农业知识和技能。作为

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需要随时关注国家惠民政策,尤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动向、新角度。我们的工作只有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相结合,才能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的新鲜血液,如果

对农村、农民、农业的知识都不了解,这不利于大学生村官在村开展工作。只有通过实践和学习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的服务群众,并利用自身掌握的科学知识开展农业生产。学习掌握农业知识,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当地的农业构架,了解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例如:主导产业、主要生产方式、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等,只有充分了解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要做到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尽快掌握必备的农业知识和技能,进而按照农村农民生产需求,建议指导农民全面掌握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并及时掌握农业科学发展的信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再次,要兢兢业业,做好基础的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每件小事情。作为一名村支书助理,不仅是执行上级命令的“技术人员”,同时也应该是一名“管理人员”。管理村委会工作包括农村各项基础工作资料的建档;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级事务的决策过程,在这些决策过程中监督程序是否完备,虽无决策权但有建议权,对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归档;采用适合农民的方式对中央政策、科普知识、计算机、法律基础知识、新技术等进行宣传、推广;协助村两委做好日常的村政事务管理工作等。以上这些看似平凡、繁琐的工作,正是大学生村官应该做好的最本职的工作。正因为平凡,所以要用心去做,要善于从中发现可“创新”的点,寻求灵活的工作方式,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因为工作没有大小之分,不论大事小事,都需要我们抱着“事无巨细,惟有用心”的态度。我们应该养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踏踏实实地去做好、做细、做精的习惯,这样在开展农村工作过程中我们才能有所收获。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积极投入工作,努力实践,锻炼自己,完善自我。放低要求,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虚心好学,积累经验,用行动证明,用事实说话,到那时你会觉得路其实就在脚下。

最后,充分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结合村实践工作,引导农民思想转变,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一名大学生村官,无论所学的专业是什么,只要肯用心去思考,总能找到自己专业与农村工作的契合点,为村里的工作尽一份自己力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在农村完善硬件基础设施体系(包括交通、绿化、农业设施设备等)、完善基层社会服务体系(包括学校、医疗、社会保障体系等)、加强基层民主法制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了给农村、农民建设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国家随即又推行了“大学生村官”政策,国家把你这个大学生放到农村,就算你学的是英语、戏剧之类的专业,似乎与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无直接关系的专业,但是只要你愿意,在新农村建设的任何一个小的方面完全可以做出或大或小的贡献来。即使确实无法用到自己的专业,你在大学学习的其它技能,如计算机网络使用技术、组织策划活动的能力等,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块砖、加片瓦。同时,思想转变是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大力开展创业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并没有引起农民的足够重视。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学历最高的群体代表,要发挥教育、宣传作用

篇3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农业发展

农村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经营管理对于推动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效的促进农村经营管理发展对于推进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业现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经营管理的现状

(一)农村经营管理尚未完善

在我国,农村经营管理所遵循的基本经营制度就是以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经营的基本管理制度不断的完善,使得农村经营取得了一定的大发展。加之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基础也在不断地加强,但是,尽管农村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的经营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经营管理体制缺乏创新

现在我国实行的双层经营体制已经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农村经营的一大突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往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亟需新的活力促进其发展,促进管理体制的创新已经成为农村经营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经营管理的实现形式较落后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频繁,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也渐渐的受到相关专家和学者的注意。我国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相对较为单一,面对现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农村经营管理的实现形式较为落后,不利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专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较缺乏

要想完善农村的经营管理,实现农村农业的大发展,需要有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来进行专业化的农村经营管理。但就当前我国的农村管理形式来看,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极其缺乏专业的农村经营管理人员,使得一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而未能进行农业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致使一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二、农村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层认识不够

农村经营的管理层面对农村的经营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管理层人员认为在农村进行专业的经营管理是没有必要的,农村的发展只要按照传统的经营模式进行,缺少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认识,对农村的专业化经营意识淡薄。

(二)农村土地规模化程度较低

我国实行的就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多数的农民都是以小家小户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从村的规模化经营程度较低,农民的生产成本较高,致使农民的经济效益增长较慢。

(三)农业发展的科技化程度较低

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支持。近年来随着打工热潮的出现,广大农村的劳动力资源都涌向了城市,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较少并且质量较低,很难实现农村地区专业化和机械化的生产,加之受固有观念的影响,使得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在广大农村地区得到较好的发展。

三、完善农村经营管理,推动农业发展进程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专业的农民合作社

通过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专业的农民合作社,将从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源和资金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科学合理的整合农村地区的土地、资金以及人才和市场资源等,利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建设。相关部门通过组织农民,在自愿、自主的条件下成立专业的农民合作社,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增进政府和农民间的沟通,完善农村经营管理,推动农业发展的进程。

(二)加强管理层的相关意识

管理层是我国农村地区农村经营发展的基础,只有管理层充分的认识到农村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积极的进行农村经营管理的宣传,加强相关人员的管理意识。同时,积极的组织管理层人员进行农村经营管理的学习,使管理层人员深入地了解农村经营管理给农村经济所带来的影响。

(三)提升农村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加快了信息化管理的步伐。积极推进农村经营管理的信息水平,推动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提高农村经营管理的工作效率。相关部门积极的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建立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交流平台,促进各地区以及各部门的信息交流,同时针对农业经营中所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及时的沟通,提高农村经营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篇4

关键词:农业机械推广;作用;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机械的推广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提高相应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当然,作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机械的发展和推广并不是一份风顺的,在此过程中也受到了重大的阻力。所以为了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全面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1农业机械化推广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传统的农业技术并不能满足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不能有效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并且其人力需求量较大,这样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必须发展和推广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从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促进科学技术以及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启发农民进行创新的思维,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村生产效率。所以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对农业机械技术进行培训,并进行推广,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所有应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他们理解并接受农业机械化技术,并能够熟练应用,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推广在农村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其主要原因是这种机械自动化的主要中心是粮食生产,与农民的生活切实相关,能够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推广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实现农作物大面积的种植,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所以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志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调整农业结构,并加快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是实现农产品种植规模化、集中化的重要前提。所以应当在农村推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推广,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关于农业机械推广的建议

2.1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推广不能离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是农业机械化推广的主导者和宏观指导者,只有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指导作用,才能够真正促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的推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一方面应当在财政上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推广应当予以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做好宏观调控政策,合理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政府部门从以上两方面对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进行支持,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保证相关政策的实施,从而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2.2健全农业机械服务保障体系

农业机械化推广的主要阻碍是农民不懂得如何使用,在技术上缺乏相应的使用经验,所以应当建立健全的机械服务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为使用者提供农业机械的技术支持,才能保证农业机械化在农村的快速发展。此外,相应的机械服务保障体系应当以乡镇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这也是进行农业机械化发展和推广的重要前提。除此之外,还应当对农业机械的售后进行技术保障。为了为农民提高相应的保险,在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中,应当普遍提倡农机保险,从而保障农民的效益。健全农业机械服务保障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机械技术的人才。

2.3提升推广人员的素质

为了能够加强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对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加强推广队伍的建设,从而为机械的推广提供相应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在农业机械化推广的进程中,应当加强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保证工作人员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能够为农民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保证农业机械化进程的顺利进行。其次,还应当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提高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最后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强化,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

2.4大型与小型机械推广并举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数百亩甚至上千亩面积的农场逐渐增多,所以农村迫切需要大型农业机械的支持,从而提高农村的生产率,大型机械设备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急切需求。但是大型机械和小型机械的推广,应当根据农村的现状进行,如地理位置、农民的收入等因素,这些都是影响大小型机械的使用和推广。大型机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小型机械能够灵活发挥其作用,如丘陵、山区等地区,这些地区对于小型机械而言比较合适,不适合应用大型农业机械。此外,小型机械价格较低,符合农民的经济收入,所以小型机械发展较快。

3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还能够有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所以在此过程中,应当结合农村的发展现状,运用科学的方法,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金锁 单位: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河镇畜牧兽医站

参考文献:

[1]谈军青.发挥农业机械推广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北京农业,2011(06).

[2]魏秀芝,甄怀林.发挥农业机械推广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3(11).

篇5

【关键词】农业政策;经济发展;农村经济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农业政策是党和国家政府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的现状,对农业发展方向和内容就进行规划,从而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政策。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结构、规划发展方向、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我国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必要性。

一、我国农业政策概述

农业政策一直是引导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性纲领。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呈现出发展滞后的局面,21世纪之后国家开始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政策,逐步实现了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例如,2003年我国出台了减免农业税的政策,2006年出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2007年出台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2008年出台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政策。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等。新时期我国出台的农业政策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进步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1.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结构

劳动力、资本和土地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农业政策则主要是通过影响资本投入以及土地使用效率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首先,农业政策对农业用地的利用效率产生影响,例如2003年我国取消农业税之后,我国农村的农业耕种面积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民从事农业耕种的积极性。其次,农业政策影响农业的资本投入,例如2007年我国出台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广大农民开始增加在农业方面的投资力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2.农业政策影响农民收入和消费结构

农业政策能够对农民的收入和消费结构的改善产生重要影响。第一,取消农业税等农业政策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农民的收入。中国农业统计数据显示,取消农业税之后农民收入增长率比取消农业税之前提高了一个百分点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税的取消对农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农业税的取消在提高了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的同时,却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弱化了取消农业税政策的效果。第二,农业政策的出台对农民消费结构产生影响。农业政策的出台会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民收入的增加会减少食品消费支出在消费中的比重,相反会增加在住房、旅游等其他方面的支出,进而影响消费结构。但是农民收入提高会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提高一起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消费结构的变化也与农民消费理念和社会发展程度等其他因素存在较大的联系。

三、农业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注重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以农民利益为根本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第一,政府应对农民进行农业补贴,对粮食实行最低限价并进行收购,提高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农业作物的生产周期之长和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造成极大地影响,但是农业补贴的发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基础地位的增强。第二,必须创新农业补贴的方式,政府可通过农机补贴、农资补贴、良种补贴等多种方式对农业进行补贴,减轻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对农民造成的压力,促进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创新农业政策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政策的不断出台,这就要求农业政策应根据农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一,应创新农业组织结构,通过农村劳务市场、农产品产销会、农业技术服务协会、农机合作社等途径促进农村经济的集约化发展。第二,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通过转变农业发展理念,调整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新型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协作化。

3.合理配置资源

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与农业政策的出台密切相关。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第一,加快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实现农村土地从承包面积小、效益少向土地集中、效益提高方向转变,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逐渐法制化、规范化。第二,农村应提高农业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协调水利费、基建费、科技费等费用支出结构,实现农业资金配置的最优化。

四、结语

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规划性和指导性意义。我国应立足基本国情和农业实际发展情况,出台积极性农业政策,激发农业生产热情、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玉生,谢沅辰.农业政策视角下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01)

[2]黄思文.浅析农业政策如何影响农村经济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4(29)

篇6

[论文摘要]农村职业教育应定位于“富农”教育,而不是“离农”教育 ,但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则刚好相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农为本”。为此,应做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等方面真正落实农村职业教育“以农为本”。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农村职业教育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只有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以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在发展进程中存在多种问题,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农村职业教育的特质,把握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并据此剖析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发现问题,探析原因,提出对策。

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之原因探析——“脱农”

农村本来就是我国的薄弱环节,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受种种因素制约,比如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供求矛盾突出等。无论是何种原因,它的存在都会造成农村职业教育弊端重重,发展缓慢。在我们的生存环境中,每事每物都是矛盾体,都难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该做的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争取利益最大化。所以,我想,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更应该从它自身去找原因,反思农村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针对问题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大力解决问题或者把问题最小化,而不应仅从外界找借口,否则永远不会有发展,只会在倒退的基础上进一步倒退。只有切实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才会带来发展。从这点一切入,我主要分析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不得不提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偏见。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歧视:相当多的人认为普通教育是正规教育,而职业教育是“落榜生”教育或“差生”教育,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另眼相待;学习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因此抬不起头,觉得低人一等。为什么这些家长会有这种思想呢?固然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但是职业学校是否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呢?是否考虑过怎样扭转这种局面呢?或许考虑过,但是否是以广大农民的利益为重呢?为什么家长不相信职业学校会带给自己福音?家长都希望子女读书后能够有个好的工作,但是目前家长们看到的却是,大批的职业学校毕业生被输入沿海发达城市,美其名曰“分配到位”,之后就不管学生死活,一年半载之后,又有大批学生重返家乡成了待业青年。如此结果,家长怎能把希望寄托到职业学校上?这是否正是学校的不负责任呢?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更是对自己学校甚至是对整个教育事业的不负责。学生和家长从职业教育中得不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自然就放弃选择职业学校,放弃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也就意味着农村的发展仍会发展缓慢,农民意识仍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更是岌岌可危,一旦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套,农村谈何发展?面对这样的困境,农村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做些什么呢?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本无目的,因为有了需要才使它有目的。”职业学校的课程是否为农民所需?这就涉及到了我接下来要谈的问题,即: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真正体现了“以农为本”?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其初衷相差甚远。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重点,不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有具有一定农业技术专长和经营管理基本知识的现代农民,而主要是应和学生和家长的急功近利思想和择业观念。为发达地区培养廉价的打工者,培养的学生是完全脱离农民身份的保安、软件设计员、数控机床操纵者之类的人才,忽视了农村可持续发展对新型农民的需要。这种严重的离农课程内容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从本质上说,农村职业教育应该是“富农“的教育,但在现实中却成了“伤农”的教育。目前的农村职业教育是用农村的教育资源为城市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实用技术人才,他们往往是付出了大量的劳动而得到的不是等价的报酬。这样只能使农民近期内增加了现金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但从长远看,是“富”了城市而“伤”了农村。

由此,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不言而喻,但是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实施、发展过程中却壁垒重重,我们不得不深思: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农村职业教育脱离了“农”,怎样为农服务?而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了问题,探析了问题,怎样从问题的实质,去解决问题?

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如何“以农为本”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要在农村更好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首先就要让职业教育为农民所认识,认可和接受。农村职业学校可以专门组织一个下乡小组,深入农村,进入农家做家长和学生的工作,让“科教兴农”思想渗入农民意识中,让他们明白,农村职业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进而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同时,在农村定期开办农业知识讲座,让农民切实感受到科学知识的甜处,从而转变以往“不受教育也能种田种地”的观念,学习科学种田,科学务农。农村职业教育要做到“以农为本”,转变思想是最基础的工作,是下一步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更是所有农村职业教育者的首要义务。

(二)课程设置要“以农为本”

农村职教必须立足于农村,与农村经济社会紧密融合,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对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诸多弊端,我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努力,力争开创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1.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应培养实用型人才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农村是以农业为自己的支柱产业,第一产业的专业与课程不能弱化或删掉,只能改造和强化这类专业和课程,才能使农村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在搞好第一产业的同时,应大力开发第二、第三产业,开发与此相关的课程,培养与此相适应的学生,以便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要兼顾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行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专业结构的改革,创新办学模式,把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重、以短期培训为主,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合理调整原有培养目标,培养两个“新农民”,既培养科学兴农、建设家乡的“新农民”和培养脱离农村进城务工创业经商的“新农民”。

2.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新农村”建设积累资本。就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形态而言,我们不能将观念局限在必修课程的建设之上。不管哪个岗位,都要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把所学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更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在现代化职教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各种类型的选修课程的开发应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中包括具有地方特色、行业特点以及能够体现个人特长的选修。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起对专业的理解,又能照顾到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促使其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

(三)以终身学习思想为指导,大力落实农村职业教育的“以农为本”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指人在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包括学习态度等应该如何开发和运用的全过程,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学习化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时刻都处于求知状态,不断的充实自己,以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只有不断更新办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农村的更容换貌做出贡献。

1.为了满足除义务教育之外的所有青年人的多种学习需要,为了帮助他们逃脱事业的威胁,学校应树立市场意识,设立专门的市场分析部门,以市场为导向来合理设置专业,对所需专业和所需毕业生的数量进行分析预测,从而确定办学方向和办学目标,并且吸引私人企业和社会团体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在与企业签订“人才订单”后,对学生的在职表现要跟踪调查,允许他们“回炉”以跟上技术上的发展,为自己培育市场也为企业的发展解除后顾之忧。必须特别关注不断增多的期望返回工作岗位的农村下岗职工,关注不适应现行工作之工人的再培训,应该建立一个更为广泛和灵活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包括公立和私立的,通常是两者的联合。

2.改革招生制度,扩大入学口径,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改革招生制度是增强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和适应性的重要措施。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实行更加灵活的招生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应免试招收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农村青年,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和学分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同时,要重视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工作,及时为毕业生传递工作信息,给予工作选择指导,保持与离校单位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的联系。如果农村职业学校能够对学生多一点人文关怀,学生就会对学校多一点信赖,有了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指日可待了。

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500万人到6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没有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犹如建造一个容纳和调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蓄水池”,既可延缓和降低劳动力的供给和新生劳动力进入市场,缓解就业压力,又能够提高青年农民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农村事业的建设添砖加瓦。可见,农村职业教育之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篇7

库前村的现状

据村民们介绍,村里土地面积约2500亩,耕地约1580亩(水田约1181亩),总人口达1348人。据历史记载族谱中有文字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宋代时期,曾有鄱湖平原地区“鱼米之乡”之美称。目前,以种植水稻、萝卜、红薯等为主,个别老乡家散养有鸡、鸭、耕牛(黄牛),以自食和役用为主,畜牧和渔业养殖目前没有规模。上个世纪90年代初,村集体曾种过橘子树,创办了一个橘园,但遗憾却没有跟上市场前进发展的步伐,最终被淘汰。唯一的亮点是村里疏松肥沃的砂壤土,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依托“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的良好灌溉条件,种出的白萝卜大、粗、甜,在周边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通过与乡亲们交流、沟通,总的说来全村农业仍以传统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为主,特色不明显,也谈不上规模,农业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比重较低,农民务农积极性不高。给人的印象是,近城无市,在乡无农,年节人聚,平日房空。这种既不象城中村因征地开发而大步转型、也不像农产品主产区搞大规模农业产业升级的城市近郊中间地带,我感觉,在农业发展中,都有类似的问题。一是随着城市化进程迅猛推进,一部分农民无心耕种,即有担心投入农业,短期见效慢,今后如土地征收将不可持续,还有的一心在外务工,等待征地拆迁;二是地处城市近郊,外出务工较其他农村更加方便,在乡务农人员更少;三是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生产虽有收入,但没有规模效益,收入占比较低。

展望库前村未来

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农村经济发展;互促关系;要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21-0054-04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对推动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也越发得到人们的重视。农村及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要求大力提高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而目前我国农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还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这一要求。在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条件下,如果不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必影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周济,2005)。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与它们所服务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种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必然要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为其提供大量人力资本的支持:另一方面,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要求农村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职业教育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只有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时,它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职业教育本身也才能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是新时期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离不开教育,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获得长足发展,就要扎根农村,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很多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都说明了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高素质的劳动者是经济发展的必要而又充分的条件(李宝元,2000)。“根据世界银行一些专家的研究,在劳动者就业的头三年,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一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就可达到4%(李红,2005)。”要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人的能力的提高,即人的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主要来自于人们对教育的投资,这就决定了教育是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舒尔茨,1982)。在新的情势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对提高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其极重要的影响。

(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主渠道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3以上,农村中小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生的75%。4.69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8.96%,小学文化程度的则高达33.65%(姜志维等,2007)。要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迫在眉睫。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舒尔茨认为,在各类教育中,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同级别的教育又有不同的收益。通过运用成本――收益方法进行测算,舒尔茨认定。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收益率要高于高等教育:中等教育收益率虽然没有初等教育高。但也比物质资本的收益率高(舒尔茨。1990)。这些差别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显得更为突出。在我国农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农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佳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水平决定,大力发展农村高等教育还不具备现实的条件性。虽然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了“普高热”,但是由于庞大的学龄人口的存在,我国每年仍有一大半以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普通高中就读。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时间不长,部分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质量还比较低下,实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时机还不成熟。

此外,在农村落后地区,农民家庭普遍经济困难,有的甚至还未解决温饱问题,家长们最想要的就是使自己子女尽快快进入就业市场,增加家庭收入投资高等教育对他们来说是一件费钱耗时的事情,加之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势日益严峻,他们还要承担子女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的风险。综合这些因素,中等职业教育就成为大多数农村初中毕业生继续教育的首选,

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就是为了“跳出农门”,远离农村。上了大学的农村子弟基本上都会选择在城市就业,然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农村人才投身于家乡建设,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只有培养出留得住的人才才具有现实意义。虽然大多农村学生选择中等职业教育也是以城市作为目的地,但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不少人还是会理性选择回流到农村中,这些回流人员的存在就大大的提升了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

(二)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有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实行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

发展现代农业就要进行农业增长方式的变革。虽然“一般认为,农业的技术含量很低,从播种到收获,农业生产几十年一贯制,农民祖祖辈辈种田,农民对生产技术不会有特别要求(李爱,2006)”,但是农业增长方式的变革迫切需要大批农业科技人才。然而,据报道,2003年,我国农业行业获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仅为3.5%左右;全国农技师、高级技师仅2.23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不足1%,这与全国平均4%的水平相差很大,高级技工非常短缺(邓沛然、李胜利,2007)。由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低下,农业生产方式依然以粗放式经营为主。生产成本没有得到合理优化,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缓慢,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商品化发展。这就需要农业经营者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备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具有市场和竞争意识。农业产业化发展使我国农业由分散经营、无序进入市场,走向规模经营、有序进入市场。这就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才能使农民彻底改变陈旧落后观念,大胆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摆脱小生产者的习惯和思维的束缚,从而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三)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有利于乡镇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农民的整体素质低将会影响乡镇企业的优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其在 整个国民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近年来却出现了经济效益下滑的现象。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产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以至产品的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乡镇企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就要向现代化企业转变,采川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但作为乡镇企业职工主要来源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状况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据资料显示,农村每1万人中只有大学生0.87人,占国民生产总值30%的乡镇企业其人才数却只占我国人才总量的7.3%,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姜志维等,2007)。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研究者,Nelson和Phleps(1976)认为一个国家引进和使用新科学技术的能力取决于其国内人力资本存量。Romer(1986,1987,1990)等人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规模效应,即人力资本存量越大,生产的知识就越多。知识的溢出效应就越明显,经济增长率也就越高。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研究的这些发现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正是由于受人力资本占有量不足的瓶颈制约,企业的现代化改革和发展严重滞后,生产效益低下。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受过一定的专门培训,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到过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相关实习,对生产过程比较熟悉,能够较快的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农村中等职业的发展,大量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人员的存在将是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经济适用的劳动力资源,推进乡镇企业的现代化改革、促进乡镇企业的优化发展。

(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收入的增加

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有1.6亿在当地从事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产业,3.2亿为农业劳动力。按照目前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水平测算,种植业大约需要1.5亿劳动力,加上专门从事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农业需要的劳动力约为1.7亿。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方华明,2006)。目前,我国农村现有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西方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的人口一般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彭干梓,2002)。因此,要使广大农民富裕起来,紧紧守着其极有限的农业资源是不够的,必须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早就开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但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不能满足现代大工业生产发展要求的现状制约了这一转移的进程,2001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当年转移总量的比重为23.5%,初中文化程度的比重为62.9%,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比重为10.2%,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比重为0.7%,经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比重为12.7%(胡祖加,2005)。在我国经济正在逐步转向以信息产业、知识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形态下,农村人力资本总体水平的低下直接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层次和质量。由于没有什么专业技能,大多数只能出卖廉价的劳动力,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这种低层次的劳力输出,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经济落后的现状,而这与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初衷也是背道而驰的。

教育投资有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一个人受到教育越多,其就业的可能性与职业选择的空间就越大(Robert&Roson,1979)。另外。教育投资与个人的工资收益一般成正比例关系,即受教育程度越高,获得收益也就越大(Coleman,1993)。因此,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问题。

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中等职业教育并不是免费义务教育,它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需要受教育者付出一定的费用。对于农村贫困家庭来说,教育费用的支出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投资中等教育对他们来说还不是一种日常消费。特别是对于一些子女比较多的家庭来说,保证其子女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完成已经比较艰难,他们很难腾出更多的钱来投资更高层次的教育。在经济困难情况下,教育永远不是大多数人的必需品。

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高农村家庭收入中用于教育投资的资金总量才会变得可能。教育投资的首要考虑问题必然是经济能力问题。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只要不受入学门槛的限制,大多数家长都会让自己子女接受更多更高层次的教育。另一方面。人们在解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问题之后,往往会更多的去考虑和提高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

此外,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才能让农民深深感受到人力资本投资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农民收入的增加也必然促进其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会逐步体会到生活质量的提高并不完全依赖于物质资源的富足,也与人的素质紧密关联的。维持和提高当前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的受教育水平是必然要求。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再生产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消费,更是一种投资,而且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因此人们往往更乐意于投资人力资本(舒尔茨,1990)。农村经济的发展,无论从经济力上还是从意愿性上都增加了农民对教育投资的可能性。

2004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为820万人,升入中等职业学校为550万人,现在每年还有八百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周济,2005)。高等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这使得高校还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而中等职业教育在达到与普通高中大抵相当的发展规模之前,很具有相当大的扩展空间。当高等教育投资还不能在农村蔚然成风的时候,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然欣欣向荣。

(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乡镇企业的发展,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乡镇企业的扩大发展,就需要源源不断的补充生产人员,这就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了就业率。这是吸引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广大来自农村家庭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能够就近择业,这就提高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对他们的吸引力。因为,作为地方学生,他们可以利用地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加快自己的发展。比如他们可以在农村家里居住,到离居住地不远的工厂上班。比起在陌生的城市来回奔波、承受着租房、买房的巨大压力,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他们工作的成就感和乐趣。

其次,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立足农村的可能性和积极性。农村经济生机 勃勃的发展态势才能给意气风发的青年毕业生看到在农村发展的希望。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将会给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特别是与农业生产专业相关的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和环境。另外,随着经济发展对教育层次要求的提升以及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大,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很难在城市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和稳定的工作。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激励他们在农村做出一番作为的激情。

无论是走进乡镇企业成为一名工人。还是扎根农村,自主创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给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生机活力。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也因此得以扩大规模,深化改革,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三)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农村经济的发展,自然会推动农村的精神义明、政治文明建设。正如古人所云“仓禀实面知礼节”。农村社会的最大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当经济问题得以逐步解决的时候,农村发展的其它问题则会迎刃而解。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风建设,使农村社会容易形成一个讲文明、重科学、崇尚教育的良好氛围。

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有能力购买和使用现代化的家庭用器和生产工具,比如电脑的广泛使用以及互联网在农村的逐步普及、数码电器的购入、先进的农业耕作工具的采用等。这些产品在给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他们强烈的感受到科技的进步以及提高受教育水平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催发了他们重视教育的热情。

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人才的贡献作用。农村中一些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人,通过科技兴农,改变了自身经济状况,实现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高附加值。他们的成功在无形中起到了榜样示范的作用,鼓舞了更多的人努力接受教育,改变命运的决心:同时,在享受教育投资给他们所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后,他们会更加的积极、主动的去鼓励、说服自己的亲朋好友去接受更多、更高层次的教育。在他们的推动下,农村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将会有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农村经济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会实行良性循环发展。

三、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紧密结合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树立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把学校的发展主动与促进地方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树立自觉的服务意识。在推进地方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农村职业学校必须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明确自身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积极主动地把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溶入地方农村经济建设中,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为促进地方主体农业的发展而进行相关专业设置。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树立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不应把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为现代化工业大发展培养技能人才上,而应该以促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发展,以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改造为目标,为促进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大量农业专门技能人才。

在专业设置上,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地方农业的优势,开展并把特色专业做大做强,创出品牌。地方特色农业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办学的良好环境和实践基础,但农村学校专业设置不是要尾随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之后,而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利用自身的科技和信息优势,引领农村经济向前发展。地方农村职业学校,不仅是一个教学单位,也应该是一个农业科研机构,在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同时,也应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把握农业发展方向,全心全意的推进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在服务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办学效益和知名度,赢取了广大农民的信任。

(二)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更新专业设置,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职业学校学生求学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顺利实行就业,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以促进毕业生的就业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为己任。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情况,针对当地经济发展优势和产业结构特点,特别是地方乡镇企业发展的趋势,适度超前的对相关专业进行调整和更新。为此,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就要对地方人才市场的供求情况、人才需求结构等要素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按照劳动力市场对中级人才类别、结构、数量等方面的要求,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来促进学校专业的设置和发展。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好特色专业和传统专业的同时,密切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大胆创办由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产生而带来新兴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中等职业学校要具有强大竞争力。就要在新专业人才培养上赢取更多的时间。所以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形成强烈的适度超前意识,科学预测我国未来即将涌现的农村经济新兴产业,积极创造条件增设新专业, 以培养适合社会和地方企业发展趋势的紧缺人才,以及在传统专业面临发展困难的时候,及时的捕捉信息,准确的做出调整。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增强毕业生面向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还要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要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作为自己提高办学质量的最终标准。

(三)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职业教育以培养人才的职业定向性而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职业定向性的性质要求农村中等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学生的独立动手操作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堂内容和任务来抓,并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为此农村职业学校就要创建好自己的学习基地,在抓好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到具体的工厂,企业和农业生产基地进行实习,要鼓励和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快速的熟悉自己意欲要从事的工作岗位要求、工作性质,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同时,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掌握和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发挥着其极重要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要增强学生毕业后长远发展的后劲,就不能忽视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但互联网必然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主要的渠道。因此,学校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基本电脑操作技术,上网搜索相关资料、信息技术作为每一个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来设置。同时要培养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增强对新信息的敏感性。并学会根据情势的变化做出调整、改变,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四)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建好农业示范基地,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宣传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快推进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除了要为农村培养出高质量的农业技能人才外,更重要的是还要以领头羊的身份,有力的引领地方农业的发展和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因此。农村职业学校就必须找到一个有效的切入点,深入广大农村和亿万农民群众之中。

篇9

一、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积极作用

在农村集体经济中,财产是集体成员共有的,任何个人不得私占、挪用。但还是存在一部分村领导干部,肆意挥霍公款,大吃大喝,对财务管理工作十分懈怠,村务不能做到公开透明,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财务审计工作没有严格落实到位,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尽到有效监督和严格查处的职责,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对财务管理工作不以为意、肆意乱为。因此,将财务审计工作落到实处,既能发现农村财务管理当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又能端正领导干部观念,加强廉政建设,还能有效推进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完善,促进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二、当前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存在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指导标准和依据,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等给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提供了大的方向,但仍未有符合地方,属于地方自己的相关法律法规,导致在审计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缺少规范,也并未实现审计工作的专业化和制度化,进而导致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观念淡漠,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大大消减了执行的力度。1.1财务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或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很多农村都存在的问题。监督、约束机制的缺乏,导致很多村会计不清楚自己的职权,或者分工不清、职责不明确,村会计人员和出纳人员由一人兼任;一部分领导干部手中握有一部分资金,却完全无视会计制度,长期不向会计报账;没有建立资产总账和明细帐,缺失有效监督,很多资产支出去向不明,使得审计时缺少依据,无帐可查;还存在部分收入不入账、多报少支、重复列支,财务不公开透明等等管理弊端,甚至于有的村连正规账簿都没有。1.2审计工作不受重视,执行力度不够。外部有效规章制度和执行标准的缺乏和内部观念淡漠等都使得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一直以来都不受重视,工作开展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按农业部规定,农村的财务审计工作由县级以上经管部门负责,实际上却有很多省市的农村经管部门职能不明,县市级农村经管部门职能混乱,导致农村审计工作停留在查明经济状况,出具审计意见上,而不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经济监督和惩治。2.人员素质不过关。一方面审计人员对自身工作重要性没有清醒认识,在执行过程中不能恪尽职守,散漫懈怠,流于形式,财务审计工作执行不到位,对农村财务审计没有科学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以及规范记录;审计过程不时掺有复杂的利益关系,程序不不规范,对于审计结果也缺乏及时有效的处理;一方面缺乏农财务审计方面的专业人才,目前很多的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素质低,在审计过程中缺乏专业性,工作粗糙,不能达到审计要求。3.审计的农村财务账目不规范。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完善,以及审计人员专业素养的提高都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构建了基础和保障,但在落实审计工作的时候,不免有很多村由于管理弊端和财务乱象等导致财务账目混乱、信息缺失等,为财务审计工作的进行带来极大不便,找不到有效核实依据。

三、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建议

1.健全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随着现代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有关国家部门应明确全体村民村级财务审计委托人的主体地位应该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合同审计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工作规定》等,结合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适合本地的,具体的财务审计相关规章制度、管理细则以及规范的审计程序和指导标准等来规范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和领导干部职权,提高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认识。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忽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依然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跟不上时展的落后观念造成的。因此,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让相关各级部门、村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都了解财务审计工作的必要性,认识到其对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自身的权力和义务,发挥各自监督、管理、查处、配合的作用,相互协调配合,保障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3.强化农村财务审计队伍。财务审计人员思想认识高、专业素质强,是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应经常对审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思想认识和专业水平,加强政府审计队伍建设,同时赋予村民真正的民力,推进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注重村民对财务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政府审计队伍与村民审计队伍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提高财务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4.加大村务公开透明度,扩宽村民监督渠道。作为农村集体经济,本身村民就对其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大财务公开透明度,既保障了村民的权力,也能对村里的财务支出进行更直观有效的监督,促进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杜绝中饱私囊等不法行为的发生。可以通过开设政府接待日,开设政府信箱、村务公示板等拓宽村民监督渠道。5.注重村级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如上文提到的,农村财务账目不规范给财务审计工作的进行带来了极大不便,因此,提高村级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和对相关法规政策的掌握也是提高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效率的必要举措。可由主管当地农村财务审计的部门或村领导干部组织定期培训和相应的专业考核,提高其专业技能,规范财务账目,为财务审计人员提供清晰准确的账目信息作为审计依据。6.一经查实,严肃处理。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目的就是要确保党和国家各项政策方针和财务法规的有效落实,保证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并通过检查审计对其经济活动展开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促使其加强管理,维护集体经济利益,保障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对不符合相关法规政策的错误行为要及时纠正,对违法乱纪、行为要严肃处理,这样才能保证财务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引起大家重视,为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 农业农村经济 发展思路

1以稳粮增收为主线,保持农业稳定

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多年增产,但在耕地不断减少,人口持续增加,需求明显增长背景下,粮食供求平衡任务仍然艰巨。要继续按照稳定面积、增加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的总体要求,坚持粮食生产的“三条底线”,即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确保我国95%以上的粮食自给率;实行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坚守全国18亿亩耕地的红线;提高粮食产量,确保人均粮食占有不低于400公斤。同时,加快推进耕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形成集约、节约、高效用地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增加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补助,并加快研究其他相应的扶持政策。要加大粮食收购价格提升幅度,继续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和销售补贴。

2以改革分配方式为手段,夯实发展基础

要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改变农民在分配中处于被动和底层的局面,建立有利于以劳动作为分配依据的社会初次分配制度,提高农民劳动在社会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物质经济条件。加大转移支付等手段在平衡社会收入方面的调控作用,实行国民收入二次分配向农村倾斜的政策。要继续深入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强化农业发展的基础。

3以培养农业人才为方向,培育新型农民

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日渐减少的现状,采取多种手段,培育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方法,乐于务农、善于务农,适应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新要求的新型农业生产者。要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培养一批农业生产能手和农民技术骨干。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发挥其技术和人才培养的优势条件,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服务。联合有关部门选拔培养一批科技致富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带动周边农民的发展。

4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促进提质增效

要转变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方式,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生态农业产业、生物质能产业、农业创意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等新型农业产业。要继续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资金实力雄厚、企业责任心强、科技管理水平高的公司进行合理的产能扩张或兼并收购,使农产品由数量向质量提高方向转变,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要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发挥科技在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5以农村经济组织为纽带,提升服务能力

要继续扶持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等农业农村服务主体。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尽快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对从事市场营销、农资采购经营、信息服务、技术推广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财政补贴、贷款支持或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并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或参与政府建设项目的有效机制,扶持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继续支持各类农业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其开展技术服务、整合行业力量、提升谈判地位的功能。研究制定和完善在开展农业保险、组织实施有关工程建设项目等方面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农业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政策措施。

6以对外开放为导向,拓展发展空间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这一趋势,大力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要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既要积极吸纳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发展农业,又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和农业企业“走出去”,开辟境外农业资源开发新渠道,积极参与农业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投资开发外向型农业,扩大优势农产品和加工制成品出口。加强农产品进出口宏观调控,规范和完善农产品进口管理,建立农产品贸易快速反应机制,有效保护我国农业。

7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实行土地流转,可以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减轻留守人员的劳动负担,又可以较大发挥土地资源使用价值。当前,要做好土地流转工作,一是要客观分析当地的自然地理、区位条件,理性剖析发展现状,合理引进招商单位。二是要积极开发二、三产业,在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的同时,统筹好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三是要多方拓宽招商渠道,探寻土地集中经营的新模式,更好地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篇11

一、“十二五”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阶段,也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将面临重大的变化,农业农村经济的外部环境将更加多变,自身发展的要求将更加提高,支持的政策将更加有力。适应这一形势要求,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应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以稳粮增收为主线,保持农业稳定

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6年增产,但在耕地不断减少,人口持续增加,需求明显增长背景下,粮食供求平衡任务仍然艰巨。要继续按照稳定面积、增加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的总体要求,坚持粮食生产的“三条底线”,即: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确保我国95%以上的粮食自给率;实行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坚守全国18亿亩耕地的红线;提高粮食产量,确保人均粮食占有不低于400公斤。同时,加快推进耕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形成集约、节约、高效用地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增加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补助,并加快研究其他相应的扶持政策。要加大粮食收购价格提升幅度,继续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和销售补贴。

(二)以改革分配方式为手段,夯实发展基础

要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改变农民在分配中处于被动和底层的局面,建立有利于以劳动作为分配依据的社会初次分配制度,提高农民劳动在社会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物质经济条件。加大转移支付等手段在平衡社会收入方面的调控作用,实行国民收入二次分配向农村倾斜的政策。要继续深入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强化农业发展的基础。

(三)以培养农业人才为方向,培育新型农民

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日渐减少的现状,采取多种手段,培育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方法,乐于务农、善于务农,适应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新要求的新型农业生产者。要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培养一批农业生产能手和农民技术骨干。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发挥其技术和人才培养的优势条件,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服务。联合有关部门选拔培养一批科技致富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带动周边农民的发展。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或者“一村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完善有关政策,引导有文化知识、有专业技能、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专业人才到农村发展创业,为农业产业发展聚集新生力量。

(四)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促进提质增效

要转变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方式,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生态农业产业、生物质能产业、农业创意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等新型农业产业。要继续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资金实力雄厚、企业责任心强、科技管理水平高的公司进行合理的产能扩张或兼并收购,使农产品由数量向质量提高方向转变,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要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发挥科技在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五)以农村经济组织为纽带,提升服务能力

要继续扶持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等农业农村服务主体。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尽快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对从事市场营销、农资采购经营、信息服务、技术推广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财政补贴、贷款支持或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并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或参与政府建设项目的有效机制,扶持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继续支持各类农业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其开展技术服务、整合行业力量、提升谈判地位的功能。研究制定和完善在开展农业保险、组织实施有关工程建设项目等方面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农业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政策措施。

(六)以对外开放为导向,拓展发展空间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这一趋势,大力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要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既要积极吸纳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发展农业,又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和农业企业“走出去”,开辟境外农业资源开发新渠道,积极参与农业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投资开发外向型农业,扩大优势农产品和加工制成品出口。加强农产品进出口宏观调控,规范和完善农产品进口管理,建立农产品贸易快速反应机制,有效保护我国农业。

(七)以统筹城乡为基础,促进社会公平

要彻底消除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各种要素的机制。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建设城乡统一的资源要素市场,加大金融扶持农村发展的力度,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人口、拓展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提高政府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形成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力度,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和保障标准,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二、有关政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要在继续完善和深入实施现有各项行之有效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出台新的扶持政策,以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继续增加农业投入

加快出台《农业投入法》,依法保证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建立农业建设发展基金,建议出台文件明确土地出让收益的一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的80%作为农业建设基金的主要来源,把这部分资金集中到中央农业部门统一调配使用。完善农村信贷体系,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引导各种经济成份投资农业,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的投资和经营。调整农业投入结构,使农业投入向农业科技研究、中小型农田建设和粮食主产区建设等方面转变。

(二)完善各项补贴政策   坚持“补农民、补农业、补农村”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在稳定“四补贴”的基础上,增加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大幅度提高对大豆、油菜籽等实行单一低关税且非常重要的敏感产品主产区生产者的直接补贴;全面实施农业生产保险补贴,继续推进家电、汽车、摩托车等耐用消费品下乡补贴政策,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补贴,实施草原生态补偿制度,适时开列新的补贴种类。

(三)加强农业支持保护

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在wTO规则允许的框架内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强对我国重点农产品产业安全状况的分析和研究;加快建立统一的、权威的全国性大宗农产品产业安全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预警并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对种子产业的管理,完善种子产业体系建设,确保种子质量,切实保障农业生产。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对主导产品关键技术着力加强,力争在动植物遗传改良、节本增效技术、产后加工升值、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加快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加强对生物质能源相关技术和设备研发力度,制定生物质能发展战略;稳步推进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实施一批国家重大转基因工程,尽快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新品种,提高农业战略性技术的储备水平。

(五)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实施粮食和大宗农产品高产体系创建,经济作物集中生产,园艺作物设施化发展,畜牧水产健康养殖,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高效设施园艺业、有机农业、农业文化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不断满足国内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与育种、有机农业、循环农业、智能化农业等的建设,全面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实现农业的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建成物质生态系统持续良性循环、功能完善、效益一流的新型农业。

篇12

【关键词】 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诱致性制度变迁

【 abstract 】 from the current rural deep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analysis of two system innovation and change reason: and from the power of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the induced resistance, institutional change, way, regional structure chang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ulsory system change in six rural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milar and related; Final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both and mutual benefit, then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rural modernization thought: rural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rural synchronized advancement,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nd finally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 keywords 】 rural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Non-independent system change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村城镇化主要是指农村县(市)城的城镇化过程,就其本质而言这是一个农业人口脱离农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并向城镇集中,从而使城镇人口比重和非农产值比重逐渐增大的过程。与大中城市的发展相比,农村城镇化主要是在农村社区、乡镇企业、农民家庭等民间力量推动下、由市场力量诱导、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这是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农村城市化的主要方面,也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方面。农业产业化,简而言之即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多元参与主体共同利益为基础,逐步实现农业产加销环节的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企业规模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商业化、流通市场化和产业一体化,最终将农业由传统产业转变为现代产业的历史进程。

从表面上看,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是两个不同的经济社会范畴的概念。然而,透过概念的表象,从制度创新和变迁的机制考察,两者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方向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从实施的状况看,两者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地域结构的演变上相互影响和推动,成为继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变迁后的更加深刻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两者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联系密切、相互推进的两个过程。

制度创新的原因:

1.1 转轨时期农村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在农村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过程中,目前的农业经营状况和城乡结构存在着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表现为:

第一, 农业生产力仍然落后。长期以来农业的弱质产业特性表现:(1)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人为地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割裂,农业留下了产中环节,局限于初级产品生产,单纯的原料生产比较效益低,而增值效益高的农产品加工和运销环节则归于工商部门;同时给产加销各环节之间带来种种难以协调的矛盾。(2)农产品商品率不高,自给半自给经济仍占相当比重。(3)农户分散经营造成规模不经济,缺乏竞争能力;农产品进入市场的中间环节多,交易成本高,使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4)由于目前相当一部分国有工商企业和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欠佳,对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下降,全社会对消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支付能力的约束等状况显示:欲从外部大量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难度很大。

第二, 农村就业问题巨大,劳动力转移步履艰难。农村改革给农民带来经营自的同时,也使长期滞留在农村的隐性失业显性化。

第三, 农村城镇化滞后于乡村非农化的进程。从理论上讲,城镇化与乡村非农化的进程客观上应当是一个相辅相成、同步推进的过程,而实际上两者运行的状况却往往因时因地而异,其偏离程度可以用城镇化偏差系数反映:Ue=IPu/PaI-1

式中:Ue城镇化偏差系数

Pu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动额

Pa农村劳动力份额的变动额

Pu/Pa城市人口变动的弹性值

将我国的城镇化偏差系数与一些国家和地区加以比较,可以得出如下启示:(1)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城镇化加快发展进期都表现为Ue>0,说明人口城镇化进程超前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进程;其数值愈逼近于0,愈说明两者处于均衡或同步状态。(2)从我国的较长时期看,Ue<0,说明人口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进程。(3)我国经济发达、发展较快的地区由于农业劳动力迅速向非农产业转移,所以其数值的偏离程度更显著

1.2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转轨时期农村重大的社会经济制度创新

众所周知,实行家庭承包制使农户成为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农民有了选择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自,但是,由于个体农户的自然地位、经济地位、组织化程度、生产生活分散的状况限制了农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在农业与非农产业,农民与城市居民、农村与城市的地位比较中,农业、农民、农村仍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这样的矛盾激发了农民改变现有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强烈愿望和创新动力。这就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下而上地探索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制度创新提供了基础。

一种制度通常被定义为一套行为规则,它们被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及其相互关系。按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创新取决于创新主体对预期的创新收益与创新成本的比较,只有当前者大于后者时,有关的创新主体才会推进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导致制度变迁,制度变迁则是制度的交接、转换和更替过程。制度变迁可以分为诱致性制度创新和强制性制度创新两种类型。

1.3 农村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思路: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

农村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城镇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见识的农业基础和丰富的农产品供给,农工商一体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没有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农民就不可能真正富裕起来,农村城镇的发展也将缺乏经济活力和特色;没有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失去集聚的中心和形成规模优势的地域依托,农民的生活质量就不可能真正提高;而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带动作用将使之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两个联系密切、又相互推进诱致性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过程。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将小规模经营的农户组织到社会化的大生产中,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链接和生产链的眼神,既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又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小城镇上接大中城市下联广大农村,作为成像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部分和地区的经济中心,对经济要素集聚和扩散的作用使之成为农产品加工中心、流通中心、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将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由封闭走向开放。

篇13

关键词:创意农业;人力资源;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033-02

创意农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我国首创于台湾。目前,北京、上海、成都、大连等地均有不同程度发展,比较典型的如北京的京郊创意农业园区。当前,我国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提供了必要条件,然而,由于农村人口创意素质的普遍不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意农业的迅速发展。因此,合理开发好农村人力资源,把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农业创意人才资源,对于推动我国创意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意农业的概念及其意义

(一)创意农业的定义

创意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将农产品和文化、艺术创意结合,使其产生更高的附加值,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具有融合生产活动和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的综合效能,从而充满创造力、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既具有创意产业的共有属性和特征,也具有农业特色,包括农产品种植、加工、营销、农业旅游开发等。

(二)创意农业的特征

一是高赢利性。创意农业属高回报性、高赢利性的朝阳产业,生产者往往以追求更高的比较利益和自我发展及智慧展现为目的,并在创意农业活动中,获得较高的利益回报。高额比较利益的存在不仅能够促使农村人口和城市创意资本自发地向创意农业转移,还能够大幅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并快速增加农民收入。比如,北京门头沟村的一对麻核桃顶级精品“狮子头”,这些长在山上的野核桃加入当地文化创意元素后,标价达到1.8万元;上海奉贤农业园生产的一篮五颜六色的小南瓜、茄子和西葫芦,色彩斑斓,命名为“缤纷年华”,使原来非常普通的瓜果、蔬菜一下子“身价百倍”,每篮价值达300多元。二是产品新颖性。创意农业生产者运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模式,尽可能地发挥自己或集体的智慧,以传统的农业资源结合特有的文化艺术、旅游设计和农业技术等创意手段,将农业资源进行艺术化处理,使农业资源的文化内涵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使蕴含在农业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并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高文化型、高环保型的新“三高”产品,这是对传统农业资源进行的“二次开发”,能够促进现代农业高效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比如,用麦秸做成的梅兰竹菊图、用各种豆子做成的长城游览图,还有用蝴蝶翅膀粘成的古代四大美女肖像等,这些原本并不值钱的原材料经过农民的创意加工,都成了时尚新颖的畅销产品。三是文化艺术性。创意农业的文化艺术性就是通过农业与文化艺术的有机结合,赋予农产品以文化内涵,引领大众的生活方式和时尚, 拓展消费空间,能够形成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如市场价格每只卖到80―100元的方形西瓜集营养美味、医疗保健和优质瓜皮于一身,雕刻有各式脸谱的白雪南瓜以及樱桃番茄,在南瓜上绘以京剧脸谱,将葫芦依形处理成乌龟栖息、天鹅起舞等造型等,很受中高收入消费群体的青睐。

(三)发展创意农业的意义

一是发展创意农业是农村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途径,在从事创意农业的同时不仅解决了就业,也提高了收入,使农民得到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效益。比如,双流县三新村农民种彩色糯玉米,亩产量可达1 000公斤,纯收入每亩4 000元,是普通玉米每亩800元的整整5倍;该县的草莓经过“情人节”的创意包装,9颗就可卖到99元。这些通过借助艺术化和个性化将创意文化要素融入的生产方式能够获得高附加值和高赢利性,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二是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创意农业的发展能够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并促进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为农业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创造条件。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经济作物比重,全面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和回报率,更将加快推进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变,使农村向景区转变,一产向三产转变,使农业结构更加合理。三是有利于推进新型小城镇建设。农民从事创意农业既可以引进城市资本和实现自我资本积累,又可以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综合发展实现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聚集,使小城镇成为农村创意农业发展的平台,形成以创意农业为核心的生产生活聚集区域,使农村成为经济的亮点和投资的兴奋点,吸纳更多的资金,从而推进新型小城镇建设。四是农民从事创意农业可增长文化、科技等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并能够带动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本地的农业生产上来,形成新型的农村社会格局,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创意农业蓬勃兴起背景下,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必要性

农业或农产品创意不是凭空而来,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善创意的新型农民去探索。目前,我国农村很多有文化、有技术的知识型农民都进城务工去了,而留下来的农民素质整体偏低,致使农业发展不仅面临着科技和文化人才的缺乏,也面临着农业创新创意人才的缺乏。农业生产者综合素质低给他们在接受新思维、获取信息、提高文化知识、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带来极大障碍,使之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而创意农业本质上是一种产业新理念的运用,推崇个人或集体的文化创造力,因此,生产者文化程度越高,越易于学习和掌握创意农业的知识和技能,也越易于从事创意农业的生产、经营,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也就更容易从创意农业中获得成功。但是欲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变绝非易事。一方面,创意农业是否能够迅速发展还取决于农民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从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创意农业的蓬勃兴起对迅速、高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显得尤为迫切;另一方面,要加快创意农业的发展,就必须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或培训,从而让他们掌握从事创意农业所必需的创意知识和能力。因此,创意农业的蓬勃发展就必然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

三、为实现创意农业快速发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建立创意农业学习型组织

创意农业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营造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和发挥农民的创造力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符合创意思维的、能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在我国农村,为了有效地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应该将学习型组织这一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理念体现在我国创意农业发展以及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之中,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模式。一方面,在提供必要的资金和信息基础上,应该注重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农业生产者开展经常性的创新创意知识培训,以此带动和激发广大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有关农业科技、文化创意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强合作,进一步培养具有更高创意的人才,并通过合作项目的辐射带动效应,提高农民参与创意学习的积极性。

(二)构建多元化培训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各种培训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有创意潜力的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懂创意的新型农民。农村的技术培训等职业教育也不能仅局限于农业生产知识,还应当更多地关注从事创意农业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在培训中要尽可能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鼓励他们从干中学,从经验中学,从而达到提高创意知识水平和创造力的目的,造就一批知识型、创意型的现代创意农民,为发展创意农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二是采取定向、委托、实习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开展以文化传承、艺术创作为主的内容,和以经营管理为主的外贸知识、语言能力、市场拓展等内容的专业培训以及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主的技术知识等内容的技能培训。三是充分利用现有职业院校资源与创建新的创意学校并重。一方面,要加快创意技能培训。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做好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如利用好原有的职业中学、职业技校等,通过短期的创意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创意农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尽快创建创意学校,从文化艺术教育、农业科技教育、创意理论教育三个环节同时入手,将农民的整体创意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三)启动百万创意农民培训计划,推进创意农业典型示范项目

创意农业项目可以推动农村的教育,提升农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促使他们逐步从分散型、粗放型的体力劳动者,转型为技能型、集约型的脑力劳动者。由此所吸引的人才流和资金流又会进一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营造多彩的农村社区,产生“滚雪球”式的良性循环。如成都市三圣街道近年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项目,并对参与学历培训取得相关证书和职业技能资格的村民给予一定奖励,推动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五朵金花”的发展壮大才有了创意人才基础。

(四)注重培植专业化的创意农业研发团队

通过与中国农大、华中农大等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项目,建立专家团队为创意人才的培训与教育服务,为创意农业的发展排忧解难,确保创意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注重在当地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使之成为具有融合生产活动和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的综合效能的乡土创意开发团队。在一些地方和院校的“村官专业”或者“村官培养基地班”中,恰当的时候可以植入创意农业的概念和知识。

(五)建立相关保障机制,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政策

国家应制定各种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并将它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议题。取消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限制,提供各种优惠条件,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机制,吸引有志之士投身于创意农业发展,真正把人才吸引到创意农业的第一线,给发展创意农业营造一种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形成有利于引进新技术新成果的研发机制。鼓励农业企业培养、引进和聘请创意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设立“创意人才奖”,对在创意农业产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给予奖励。

参考文献:

[1] 章继刚.中国创意农业发展报告[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8,(6).

[2] 陈晓倩,邓婷. 创意产业人力资源的挑战[J].人力资源,2007,(1).

篇14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1

一、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够、法律不完善

因为受到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与制约,使得传统管理理念在农村的经济管理当中根深蒂固,并因此导致我国农村的经济管理现状非常不乐观。除此以外,人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甚至有部分农村基层管理人员没有重视土地承包制度的重要性,认为其对于经济的发展影响不大,并且在实际的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中不够积极,处理事情的时候也都是应付了事。除此以外,在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当中,还包含着非常多的内容,例如农民负担、农村财务等。在这些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都需要有国家政策的扶持,不过,由于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相对较少,使得很多因为土地承包合同所导致的纠纷也就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使得整个经济管理的工作开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在实际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当中,农业经济管理当中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债务沉重问题。如果农村债务沉重,那么将会对整个的农业经济管理产生影响。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导致我国部分地区的财政收入比较低,甚至还会出现入不敷出的问题,与此同时,在许多农村基层单位中,还存在新债与借债的现象。各类债务活动导致整个的村级管理部门经费都比较紧张,难以真正调动起基层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并因此而对农村的经济造成消极的影响。

(二)农村土地规模过小

就针对于目前的农村工作来说,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土地经营的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小,例如就针对于部分丘陵地区而言,其所采取的依然是以零散经营为主的方式,导致大型机械通常难以运作,进而强化了区域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收益。这样一来,不但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制约,同时也会影响到农民工作的积极性。除此以外,就针对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提出了扶农、支农的口号以后,农民大多都不希望将自己的土地转让给承包者,造成农村经营规模难以扩大的问题,并影响了农民的收益。

二、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作用

(一)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通过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保障。通过农业经济管理,来充分结合目前农村的实际经济情况,形成一种顺应经济需求的发展形势,为农村经济的进步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也能够让农村经济可以更加规范、科学的发展。此外,合理的制度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并对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加以完善,确保农村经济的快速进步。

(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就针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农业经济管理能够为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并以此来明确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方向,让农业的发展能够更有目的性,明确了农业在市场当中的地位,更好的帮助我们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

(三)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制约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且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来对农村的未来进行科学的发展规划,进行资源的全面整合与运用,以此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三、现代化农业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管理策略

(一)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谋局噬侠此担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和农村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通过科学的制度,来进行农村经济的管理约束,需要紧随时代的发展脚步,摒弃老舅的管理方式。就针对于体制的建立来说,其最主要的,是让农民群众可以对农业的发展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这样一来,就能够实现农业结构的快速转型,并推动经济的优化与进步。就针对于农产品方面来说,则需要我们通过运用相应的加工手段,来对农产品的外观加以改变,提高销售市场的广阔性,丰富产业链,确保各个生产环节的安全性,并科学的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

(二)立足农民群众,多种方式融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国家进步的关键,经济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为其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撑,才能够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的科学管理与发展,不过,就针对于实际情况来说,政府的投资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政府对其进行拨款援助,还要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此外,应当积极吸引社会上的各种企业,来强化对农村经济的投资,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更好的推动新农村建设,同时也能对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加以处理,为资金困难的群众提供帮助。

(三)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如今,我国正处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当中,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强化信息化管理,来将农业与科技充分的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从而为农民群众实现创收。通过建立电子信息平台,来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加以完善,并通过平台,来进行信息的整合与处理,以此来实现信息和资源的科学共享,并依据相应的数据,来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对市场需求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建立高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