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农村的发展范文

农业农村的发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业农村的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农村的发展

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5-0048-06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工业反哺农业是有机衔接的,是中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不同方面,其中统筹城乡发展是战略思路,工业反哺农业是战略取向,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战略的具体化。

一、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机衔接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客观上承担了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积累的任务;当工业化、城市化达到相当程度后,自身积累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能力时,就必须进行战略转型,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提高农业部门的地位和发展能力,这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之道。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过去我们采取的是农业哺育工业的思路,通过农业积累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应当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相应措施,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是对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一种概括,是对“农业哺育工业”的升华转化。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和“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战略,既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工业反哺农业”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有机衔接的。首先,“工业反哺农业”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要求。在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战略中,由于采取了以城市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造成了城乡差距的日益拉大。由于农业和农村的指标水平较低,使农业成了弱势产业,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业和农村,为了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提高农业的发展能力,有必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转型,因此“工业反哺农业”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要求。其次,“工业反哺农业”是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发展能力的要求。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农产品生产则受到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增产的困难很大,发展能力降低。为此,就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国内农业生产能力;最后,“工业反哺农业”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要求。人世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为了克服我国农业经营规模超小型的不利因素,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就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不断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公益,全面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是战略思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战略取向,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要做到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机衔接。

1、建立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有机衔接的激励结构。经济发展的主题是发展现代工业,现代工业大都建立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心在工业和城市;“当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之后,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化与工业化是和现代化相伴随的”,需要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建立起现代化的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转型,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和乡村一体化的现代化。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以及工业反哺农业不仅取决于“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农业资源禀赋,而且取决于一系列政策激励的正确性,包括政策路径、决策层偏好、城乡利益集团的力量格局等因素。”现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对过去以牺牲农业、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战略的否定,其关键是“使制度正确”,设计社会制度结构中的关键变量――社会激励结构。按照诺斯的理解,是在工业与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确定“游戏规则”,“设计形成人们互动的强制性规定。”更一般地说, “使制度正确”实际上是节约农业或农村发展中的交易成本,形成导致工农合作、城乡互促的激励和治理机制,这涉及到利益再分配,从而要求完善和加强农村的集体行动、谈判力量、实施能力。中国经济发展目前只是处在人均1000美元阶段,处于外向型初级出口替代阶段向外向型次级出口替代阶段转型阶段,还有科技导向发展阶段有待于攀升。如何激励经济发展各部门和各经济主体调整发展机制和战略,是经济发展阶段转型的前提条件。因此,在中国新型工业化继续推进的情况下,构建一个新的激励结构,在“工业反哺农业”的基础上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动”的正确激励是经济转轨时期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有机衔接的一种实现途径。

2、以制度创新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有机衔接。目前农业、农村和农民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倍受人们关注的“三农”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于制度性问题而引起的,因此需要通过制度的改革来解决。因此,在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有机衔接的过程中,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有机衔接:(1)解决对农业的国民待遇问题。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除了农村工业自身的因素以外,还有制度和待遇的不平等问题。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前是以城市工业为主导的,在制度上规定了农村发展农业,城市发展工业,造成了城乡各自发展的格局,形成了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三个世界”。大城市的工业化是第一世界;中小城市的工业化是第二世界;农村工业化是第三世界。在产业进入制度、融资制度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把农村工业化限制在狭小的空间中,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因此,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有机衔接,就必须从制度上解决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国民待遇问题,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转型。把农村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实现城乡要素优化配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根本上赋予农业与工业平等的发展条件,赋予农村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机会,赋予农民与市民平等的国民待遇;(2)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制度创新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明确私有产权地位,尤其是在风险投资产业中更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先导。重视教育和科技机制的完善和发展,鼓励技术

创新,提高企业分工的人力资源水平,通过制度创新降低城乡企业劳动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另一方面深化各种不适应农村工业化发展的体制改革,建立明确的法律和监管框架体系,促进制度变迁,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利用制度创新的激励机制,激励人们发明、创造,调动生产的积极性,扩大农村的市场规模,提高农业的分工水平,协调城乡工业的发展,推动我国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建立统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促进农村非正规部门和非农产业的发展,降低市场进入门槛,扩大投资范围,鼓励他们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聚集中小企业及个体经济、私营企业这些潜在的民间资本,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或基础较薄弱的农村地区。改变政府为主体的融资方式,以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逐步实现民间为主的融资方式,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大农村投资需求,从而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是制约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和农村工业化发展的一大障碍,虽然目前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但是改革的方式和力度仍有地区差异,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劳动力进入的门槛仍然很高。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非正规产业和非农产业,为城乡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分工,增加收入,为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安全阀和减震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减低社会分工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为农村工业化提供保障。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仅仅覆盖了城镇居民,占全国人口58.24%的农村人口大多数并不能享受到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因此,一方面建立劳动力市场风险防范机制,保证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加入工业生产时没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完善资本市场,拓展社会保障融资投资渠道,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投资风险,加大社会保障的力度和法度。

3、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有机衔接。根据城乡不同资源技术优势,在主导产业选择等方面实行城乡工业的合理分工。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城乡工业根据各自的比较成本优势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这样可以避免因为城乡工业产业结构的相同和产品的同质性造成的不必要的过度竞争,又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机衔接。(1)从城市工业化来看,由于城市工业在设备、技术、管理、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在产业选择上,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及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在东、南部发达的地区,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及金融行业,如房地产等,改变从事劳动密集型并且低技术含量的消费品生产为高技术含量的生产领域。中、西部城市工业可根据地区特色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开发型产业,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争取实现能源的就地转换,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如西气东送工程,纵然给东部带来很大的收益,西部也应该考虑如何利用资源的问题。(2)从农村工业化来看,农村工业企业除劳动力资源和农业资源丰富之外,设备简陋、资金有限、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因此农村工业要立足于农业,服务于农业,着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诸如,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的产前产后服务业及农用手工业、建材工业等。但还要发展与城市工业相配套的产业,使其成为城市工业扩散和延伸的坚实后盾。(3)从城乡工业化的分工来看,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城乡工业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农村工业企业为城市工业提供生产零件、配件或部分产品等初级产品,使城市大工业企业减少投资成本和扩大生产规模及生产能力,提高发展速度。城市工业又在技术管理上对农村工业以援助,提高企业素质,在配套中形成专业化生产和专业化规模经营,从而城乡企业在合理分工和联合中提高整体素质,协调好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的关系,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机衔接。

二、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衔接

“社会主义新农村”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的“小康社会”就包含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有机衔接的,两者都是工业化中期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不同方面。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战略取向,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战略的具体化。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的发展落后于城市,中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又落后于经济的发展。由于多数地方基层政府财力不足,本身难以支撑社会事业方面的开支,在农村的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基本社会福利方面,欠债很多。如果继续维持目前的农村公共物品和社会福利供给制度,依靠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使用者付费的办法来提高农民获取公共服务和个人的社会福利水平,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中的穷人将很难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其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得不到保障。在工业化发展中,由于忽视了农村的发展,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如果不能缩小差距,很可能引起低收入群体的不满,从而引起社会动荡。假如能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就能进入黄金发展期;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进入矛盾凸显期,导致整个社会的分裂,这也是从国际经验中得到的重要启示。因此,中央审时度势地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这一战略转型中,工业反哺农业是战略取向,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战略的具体化,也就是工业反哺农业需要通过新农村建设去实现。因此,需要做好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有机衔接。

1、以完善的制度基础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衔接。要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有机衔接,必须完善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基础:(1)要打破城乡壁垒,取消城乡分割的一系列制度。以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建立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坚决打破城乡壁垒,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城镇住房、社会保障、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解决进城农民及其子女在购房、就业、入学、社保等方面的政策限制,真正形成农村人口自愿、平等、有序进入城镇,“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2)要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应该是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存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我们说缩小城乡差距,不是简单地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总量上的差距,而是逐步使城乡居民享有公平的就业和发展

机会,享受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和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3)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经营制度。继续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合理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土地合作社新形式,加快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农民身份的退出机制。我国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的承包经营权从法律上讲属授权而非物权。这一产权制度安排不利于农民身份的退出,更不利于农村人力资本的正常流动。

2、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衔接。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有机衔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必须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城乡市场的分割,实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衔接。(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地区小城镇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教育设施等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逐步形成现代化的开放式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村村有公路,尤其与发达的城市保持密切的联系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2)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的费用应由农民付费转向公共财政统一提供,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特别是兴办高中教育及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促进劳动力在各种市场上的自由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改善农村工业中技术及管理水平落后、员工素质低、市场竞争力不高、规模小等状况。(3)通过优惠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政府要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来引导城市工业企业特别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带的企业和外企投资于农村。一方面通过政府贴息贷款和一定形式的财政补贴,增加企业技术改革的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减税或特殊行业免税的优惠政策,吸引城市工业先进的技术、设备、优秀的人才向乡镇企业转移,使农村工业具有独立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和拥有某种技术,扩大它的生产规模,增加利润,还可以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同时谋求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燃料、电力、交通运输等部门的通力合作,保证优先提供,从而最大可能地提高生产能力,熨平供求缺口,维持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增加有效供给。因此,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根据市场的要求自由流动,可以使生产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产生规模效益。

3、实现农民身份的转变,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衔接。要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衔接必须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素质,促进农民身份的转变:(1)改变各种歧视性政策。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衔接,要求培养新农民、促进农民身份的转型。而农民身份转型的关键在于改变各种歧视性政策在义务教育、户籍管理、迁徙自由、市场准入、劳动就业、公共用品使用、民主参与等诸多领域,完全可以逐步取消对农民的歧视性限制,在解放农民的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实现农民身份的转型。为了促进农民身份的转变必须改变现有的政策和策略,把以城市利益为导向的工业化路线改为城乡联动、有大量农民参与的工业化路线。在法律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制下,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创业办厂,既可以在乡村办,也可以到城市办,取消各种歧视性的准入限制。在用工政策上,鼓励农民到工业部门就业,既可以离土不离乡,也可以离土又离乡,最终改变农民的职业身份;(2)构建身份同一、地位平等、权利一致的新市民制度。深化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良好的体制保障。因为农民工群体与市民群体之间的制度性差别,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3)尊重农民的自。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农民权利是否得到尊重,作为现代公民,每个农民应该有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农民是理性的,当农业收益率较高,农民从农业中取得的收入增长较快时,农民会自觉地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而在农业收益率降低的时候,农民也会自觉地从事各种非农业的工作,从而维持家庭的收入不致下降,这些都说明农民是理性的。因此,促进农民身份转变,最关键的问题是尊重农民的自,放宽对农业经营的限制,允许农民调整经营结构,在一定时期对农业予以补贴,保证农业收益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从而吸引农民加大在农业中劳动力和资本的投人;放宽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限制,使其公平流动。

三、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有机衔接的关键

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三者之间是有机衔接的,统筹城乡发展是战略思路,工业反哺农业是战略取向,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战略的具体化。而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有机衔接的关键是解决好以下问题:

1、积极实施小农社会化的新农村发展观。三农问题的出现,城乡差距的日益拉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日益边缘化主要是由于小农经济没有得到有效改造而形成的。因此,改造小农经济,促进小农经济由以家庭为单位的封闭经济不断走向社会化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有机衔接的一个关键问题。小农社会化的新农村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是:将以人为本落实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实现以农民为本的发展战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和社会化。这一新的农村发展观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1)大力发展农村的各种经济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力扶持和促进多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成长,包括农村双层经营的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各种经济联合体、农工商一体化联合等经济组织的成长,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2)完善农村市场经济的组织架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农村市场经济的组织是政府―农业组织―农户三级架构,而我国农村市场经济的组织架构是二级架构,一级是庞大的政府,一级是弱小的农民,在政府和农民之间缺乏联系的中介组织。在实施小农社会化的新农村发展观时,要完善农村市场经济的组织架构,以政府和农民组织的合作为前提,以农民组织为中介,形成政府一农民组织一农户的协作链,完善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组织架构,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和农民的组织化和现代化。(3)通过社会立法来实现农村的社会化和组织化。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都曾经采用社会立法的方式来加快农民和农村的组织化,将农村、农业和农民作为一个整体实施社会保护,通过法律授予农协综合性的社会经济功能。借鉴东亚的经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关键是要以三农的社会化、组织化和现代化为目标,积极实施小农社会化的新农村发展观,以推进新农村

建设的进程。

2、积极探索城乡互促的激励机制。发展经济学家桑加亚・拉尔(sanjaya Lall)把激励有效性作为工业化成功的主要决定因素。认为成功的工业化是“激励、能力和制度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农业发展实际上也要从激励、能力和制度上解决先进或适用生产要素、社会保障向农业或农村转移和灌输问题。中国二十多年来工业化由于要素空间集聚实现了城市优先发展,不仅体现在公共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而且体现在生产功能集中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农业发展,使得农村失去吸引各种生产要素流入的动力,丧失生产要素尤其是人力资本投入的能力。如何在产业空间集聚发展的条件下,依托目前城市化所形成的生产功能,加强城市的市场辐射半径,从城乡体制一体化、城镇城市化、城乡产业结构一体化等角度探索城乡互促的激励机制,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有机衔接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有机衔接,必须积极探索城乡互促的激励机制。无论是在以“剪刀差”与“城市优先倾向”为特征的发展阶段还是在以“工业反哺农业”、“城乡互促”为主要内容的发展阶段,要实现发展目标都依赖于“特定的要素价格体系和制度体系来激励要素的投入、流动以及升级”,在经济发展的主体如企业家、资本所有者、农业劳动力和政府之间形成特定的激励相容机制:一是要突破城市优先发展倾向,探索城乡互促的激励机制。要使目前工农、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转变成一元结构,关键问题是改变二元经济发展的激励结构,使得农业与非农部门、城市和农村能够在一个自由流动和激励相容的市场体制平衡发展。在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有机衔接的过程中要从市场建设和产业集聚角度,突破城市优先发展倾向,探索城乡互促的激励机制;二是健全和完善经济发展各主体之间利益均衡和激励相容的市场机制。现阶段,工农互动和城乡互促的主要任务是在工农部门、城乡之间建立一个平等获得生产要素的机会和机制,取消限制农民进入市场获得先进生产要素的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三是实行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工农互动、城乡互促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和新技术引入,实行机械化技术创新和生物技术创新,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或土地密集型农业生产转变成资本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生产,提高农业边际生产力,为工业发展释放新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外向型出口替代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另外一种“剩余释放”,即出现了配置越来越多的技术劳动力和冒险的企业家阶层的机会,这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市场机制和城市功能的空间分布,为本地创业或跨地创业的企业家活动安排好新型产业集聚和剩余劳动力流动与吸纳。

篇2

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磨砺意志,奉献青春,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在担任……已有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里,农村实际工作让我对农村有所了解,对基层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但作为一名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怎么推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呢?

首先,要了解农村、农民的特点,学会与农民相处并融入到农民的生活中去。开展农村工作,就要学会与农民打交道,适应农民的生活方式,接触村民,培养和村民的感情。作为大学生村官,我们坚决不能只待在办公室,要多走进村民家中,走进田间地头,倾听他们的心声,体验他们的疾苦,了解他们的难处,真心实意和农民交朋友,然后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实事,要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得到群众的尊重和认可;只有这样才能深刻体会农民农村的生活,才能在农村工作中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在融入农村、农民生活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失去一名大学生村官应有的的文化素质,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能放弃“学习”这一给自己充电的行为,因为只有不断地进步才能为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次,不断加强学习,在实际锻炼中求进取,在实践中掌握必要的农业知识和技能。作为

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需要随时关注国家惠民政策,尤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动向、新角度。我们的工作只有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相结合,才能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的新鲜血液,如果

对农村、农民、农业的知识都不了解,这不利于大学生村官在村开展工作。只有通过实践和学习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的服务群众,并利用自身掌握的科学知识开展农业生产。学习掌握农业知识,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当地的农业构架,了解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例如:主导产业、主要生产方式、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等,只有充分了解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要做到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尽快掌握必备的农业知识和技能,进而按照农村农民生产需求,建议指导农民全面掌握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并及时掌握农业科学发展的信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再次,要兢兢业业,做好基础的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每件小事情。作为一名村支书助理,不仅是执行上级命令的“技术人员”,同时也应该是一名“管理人员”。管理村委会工作包括农村各项基础工作资料的建档;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级事务的决策过程,在这些决策过程中监督程序是否完备,虽无决策权但有建议权,对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归档;采用适合农民的方式对中央政策、科普知识、计算机、法律基础知识、新技术等进行宣传、推广;协助村两委做好日常的村政事务管理工作等。以上这些看似平凡、繁琐的工作,正是大学生村官应该做好的最本职的工作。正因为平凡,所以要用心去做,要善于从中发现可“创新”的点,寻求灵活的工作方式,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因为工作没有大小之分,不论大事小事,都需要我们抱着“事无巨细,惟有用心”的态度。我们应该养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踏踏实实地去做好、做细、做精的习惯,这样在开展农村工作过程中我们才能有所收获。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积极投入工作,努力实践,锻炼自己,完善自我。放低要求,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虚心好学,积累经验,用行动证明,用事实说话,到那时你会觉得路其实就在脚下。

最后,充分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结合村实践工作,引导农民思想转变,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一名大学生村官,无论所学的专业是什么,只要肯用心去思考,总能找到自己专业与农村工作的契合点,为村里的工作尽一份自己力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在农村完善硬件基础设施体系(包括交通、绿化、农业设施设备等)、完善基层社会服务体系(包括学校、医疗、社会保障体系等)、加强基层民主法制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了给农村、农民建设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国家随即又推行了“大学生村官”政策,国家把你这个大学生放到农村,就算你学的是英语、戏剧之类的专业,似乎与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无直接关系的专业,但是只要你愿意,在新农村建设的任何一个小的方面完全可以做出或大或小的贡献来。即使确实无法用到自己的专业,你在大学学习的其它技能,如计算机网络使用技术、组织策划活动的能力等,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块砖、加片瓦。同时,思想转变是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大力开展创业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并没有引起农民的足够重视。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学历最高的群体代表,要发挥教育、宣传作用

篇3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农业发展

农村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经营管理对于推动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效的促进农村经营管理发展对于推进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业现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经营管理的现状

(一)农村经营管理尚未完善

在我国,农村经营管理所遵循的基本经营制度就是以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经营的基本管理制度不断的完善,使得农村经营取得了一定的大发展。加之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基础也在不断地加强,但是,尽管农村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的经营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经营管理体制缺乏创新

现在我国实行的双层经营体制已经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农村经营的一大突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往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亟需新的活力促进其发展,促进管理体制的创新已经成为农村经营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经营管理的实现形式较落后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频繁,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也渐渐的受到相关专家和学者的注意。我国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相对较为单一,面对现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农村经营管理的实现形式较为落后,不利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专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较缺乏

要想完善农村的经营管理,实现农村农业的大发展,需要有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来进行专业化的农村经营管理。但就当前我国的农村管理形式来看,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极其缺乏专业的农村经营管理人员,使得一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而未能进行农业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致使一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二、农村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层认识不够

农村经营的管理层面对农村的经营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管理层人员认为在农村进行专业的经营管理是没有必要的,农村的发展只要按照传统的经营模式进行,缺少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认识,对农村的专业化经营意识淡薄。

(二)农村土地规模化程度较低

我国实行的就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多数的农民都是以小家小户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从村的规模化经营程度较低,农民的生产成本较高,致使农民的经济效益增长较慢。

(三)农业发展的科技化程度较低

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支持。近年来随着打工热潮的出现,广大农村的劳动力资源都涌向了城市,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较少并且质量较低,很难实现农村地区专业化和机械化的生产,加之受固有观念的影响,使得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在广大农村地区得到较好的发展。

三、完善农村经营管理,推动农业发展进程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专业的农民合作社

通过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专业的农民合作社,将从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源和资金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科学合理的整合农村地区的土地、资金以及人才和市场资源等,利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建设。相关部门通过组织农民,在自愿、自主的条件下成立专业的农民合作社,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增进政府和农民间的沟通,完善农村经营管理,推动农业发展的进程。

(二)加强管理层的相关意识

管理层是我国农村地区农村经营发展的基础,只有管理层充分的认识到农村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积极的进行农村经营管理的宣传,加强相关人员的管理意识。同时,积极的组织管理层人员进行农村经营管理的学习,使管理层人员深入地了解农村经营管理给农村经济所带来的影响。

(三)提升农村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加快了信息化管理的步伐。积极推进农村经营管理的信息水平,推动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提高农村经营管理的工作效率。相关部门积极的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建立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交流平台,促进各地区以及各部门的信息交流,同时针对农业经营中所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及时的沟通,提高农村经营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篇4

关键词:农业机械推广;作用;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机械的推广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提高相应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当然,作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机械的发展和推广并不是一份风顺的,在此过程中也受到了重大的阻力。所以为了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全面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1农业机械化推广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传统的农业技术并不能满足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不能有效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并且其人力需求量较大,这样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必须发展和推广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从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促进科学技术以及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启发农民进行创新的思维,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村生产效率。所以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对农业机械技术进行培训,并进行推广,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所有应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他们理解并接受农业机械化技术,并能够熟练应用,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推广在农村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其主要原因是这种机械自动化的主要中心是粮食生产,与农民的生活切实相关,能够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推广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实现农作物大面积的种植,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所以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志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调整农业结构,并加快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是实现农产品种植规模化、集中化的重要前提。所以应当在农村推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推广,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关于农业机械推广的建议

2.1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推广不能离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是农业机械化推广的主导者和宏观指导者,只有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指导作用,才能够真正促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的推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一方面应当在财政上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推广应当予以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做好宏观调控政策,合理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政府部门从以上两方面对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进行支持,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保证相关政策的实施,从而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2.2健全农业机械服务保障体系

农业机械化推广的主要阻碍是农民不懂得如何使用,在技术上缺乏相应的使用经验,所以应当建立健全的机械服务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为使用者提供农业机械的技术支持,才能保证农业机械化在农村的快速发展。此外,相应的机械服务保障体系应当以乡镇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这也是进行农业机械化发展和推广的重要前提。除此之外,还应当对农业机械的售后进行技术保障。为了为农民提高相应的保险,在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中,应当普遍提倡农机保险,从而保障农民的效益。健全农业机械服务保障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机械技术的人才。

2.3提升推广人员的素质

为了能够加强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对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加强推广队伍的建设,从而为机械的推广提供相应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在农业机械化推广的进程中,应当加强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保证工作人员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能够为农民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保证农业机械化进程的顺利进行。其次,还应当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提高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最后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强化,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

2.4大型与小型机械推广并举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数百亩甚至上千亩面积的农场逐渐增多,所以农村迫切需要大型农业机械的支持,从而提高农村的生产率,大型机械设备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急切需求。但是大型机械和小型机械的推广,应当根据农村的现状进行,如地理位置、农民的收入等因素,这些都是影响大小型机械的使用和推广。大型机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小型机械能够灵活发挥其作用,如丘陵、山区等地区,这些地区对于小型机械而言比较合适,不适合应用大型农业机械。此外,小型机械价格较低,符合农民的经济收入,所以小型机械发展较快。

3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还能够有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所以在此过程中,应当结合农村的发展现状,运用科学的方法,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金锁 单位: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河镇畜牧兽医站

参考文献:

[1]谈军青.发挥农业机械推广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北京农业,2011(06).

[2]魏秀芝,甄怀林.发挥农业机械推广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3(11).

篇5

【关键词】农业政策;经济发展;农村经济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农业政策是党和国家政府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的现状,对农业发展方向和内容就进行规划,从而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政策。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结构、规划发展方向、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我国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必要性。

一、我国农业政策概述

农业政策一直是引导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性纲领。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呈现出发展滞后的局面,21世纪之后国家开始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政策,逐步实现了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例如,2003年我国出台了减免农业税的政策,2006年出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2007年出台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2008年出台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政策。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等。新时期我国出台的农业政策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进步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1.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结构

劳动力、资本和土地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农业政策则主要是通过影响资本投入以及土地使用效率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首先,农业政策对农业用地的利用效率产生影响,例如2003年我国取消农业税之后,我国农村的农业耕种面积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民从事农业耕种的积极性。其次,农业政策影响农业的资本投入,例如2007年我国出台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广大农民开始增加在农业方面的投资力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2.农业政策影响农民收入和消费结构

农业政策能够对农民的收入和消费结构的改善产生重要影响。第一,取消农业税等农业政策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农民的收入。中国农业统计数据显示,取消农业税之后农民收入增长率比取消农业税之前提高了一个百分点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税的取消对农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农业税的取消在提高了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的同时,却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弱化了取消农业税政策的效果。第二,农业政策的出台对农民消费结构产生影响。农业政策的出台会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民收入的增加会减少食品消费支出在消费中的比重,相反会增加在住房、旅游等其他方面的支出,进而影响消费结构。但是农民收入提高会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提高一起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消费结构的变化也与农民消费理念和社会发展程度等其他因素存在较大的联系。

三、农业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注重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以农民利益为根本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第一,政府应对农民进行农业补贴,对粮食实行最低限价并进行收购,提高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农业作物的生产周期之长和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造成极大地影响,但是农业补贴的发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基础地位的增强。第二,必须创新农业补贴的方式,政府可通过农机补贴、农资补贴、良种补贴等多种方式对农业进行补贴,减轻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对农民造成的压力,促进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创新农业政策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政策的不断出台,这就要求农业政策应根据农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一,应创新农业组织结构,通过农村劳务市场、农产品产销会、农业技术服务协会、农机合作社等途径促进农村经济的集约化发展。第二,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通过转变农业发展理念,调整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新型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协作化。

3.合理配置资源

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与农业政策的出台密切相关。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第一,加快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实现农村土地从承包面积小、效益少向土地集中、效益提高方向转变,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逐渐法制化、规范化。第二,农村应提高农业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协调水利费、基建费、科技费等费用支出结构,实现农业资金配置的最优化。

四、结语

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规划性和指导性意义。我国应立足基本国情和农业实际发展情况,出台积极性农业政策,激发农业生产热情、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玉生,谢沅辰.农业政策视角下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01)

[2]黄思文.浅析农业政策如何影响农村经济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