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铁路通讯报道范文

铁路通讯报道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铁路通讯报道,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铁路通讯报道

篇1

2006年7月2日0时31分,当首趟“青1”次进藏庆典列车抵达拉萨的汽笛鸣响的那一刻,正在列车上的我即时拨通电话,向新华社总社发稿中心播报:“经过13小时26分的运行,火车安全抵达拉萨!”

旋即,这条《首趟旅客火车安全抵达拉萨》的新华社快讯,便通过卫星信号传送到国内和世界各大媒体的终端,宣告了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成功。我作为搭乘首趟进藏列车两名文字记者之一,不仅切身体验和见证了火车抵达拉萨的历史性场面,还了解到其背后诸多鲜为人知的报道细节。

节外生枝:险些无法搭乘进藏列车

在首趟进出藏列车上派驻随车记者,是各媒体必争之策。新华社早在去年6月初策划青藏铁路通车报道方案时,就初定了数十名总社、分社记者为上车记者,包括我在内的9名记者将搭乘首趟进藏火车。

6月下旬时,虽然各家媒体几百名记者已赶到格尔木,也知道7月1日会有首列火车驶向拉萨,但均无法知道最终确定的发车计划,承担着上车报道快讯任务的我们,也无的放矢。颇有点茫然之时,又传来一个更令人不安的消息:6月27日上午,我乘坐越野车前往青藏高原沱沱河的途中进行预案演练时,接到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孙杰的电话,得知根据有关部门最新安排,事先让记者登车的方案被否决,记者将无法登上进藏列车,而出藏列车的登车记者名额则不限制。

我从沱沱河返回格尔木时已经是夜里10点半,此时,新华社副总编辑夏林已在格尔木召开了应急会议,夏林带领原定搭乘进藏列车的一部分记者6月28日一早将赶赴拉萨。夏林对我说:在这种情况下,有留驻格尔木或前往拉萨两种选择。他同时表示,目前社里正积极向中央有关部门据理申述,争取最后的随车采访机会。如果留下来,还有上车可能;但如果争取失败,则我连搭乘出藏列车的机会也没有了。考虑到即使最终上不成车,也能在格尔木参加通车的配合报道,让我留驻格尔木等待消息,我没犹豫,表示按照报道总体安排,留在格尔木待命。

6月28日是柳暗花明的一天。经过再三努力,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同意四名新华社记者搭乘首列进藏列车,包括两名文字记者(我和同事刘诗平)、一名摄影记者(青海分社记者嘎玛)、一名音像记者(总社记者李杰)。这趟车上,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是仅有的两家登车媒体。

不过,处于安全保密等原因,首趟进藏列车从哪里出发?从何时出发?名称叫什么?当时仍是个谜。直到6月30日16时,我从铁道部工作人员手中取到车票时,才得知这趟命名为“青1”次的列车7月1日上午将从格尔木出发,乘车的600多名旅客包括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劳模功臣、参建单位代表等。

秘密武器:突破高原通讯障碍的专用手机

与平时的重大战役性报道不同,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因素,本次随车报道仍会遭遇一些前所未有的困难:距离长――横跨青藏高原1142公里;高海拔――960公里路程在4000米以上;高原反应――缺氧头疼等反应,随时影响记者正常工作质量;通讯难――大部分地区没有通讯信号;温差大――高原地带气温白天高达29度夜间则可能降至0度;……

为适应高原气候,我及同事早在6月中旬起就陆续赶赴青藏铁路的新起点――格尔木市(海拔2800米),并数次登上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带,做好报道和身体条件的准备。但高原反应对人的身体威胁很大,虽然单位为每位记者准备了预防药物,但有些同事仍然高山反应强烈,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度时出现缺氧呕吐现象。

报道通讯问题最令人棘手:列车行驶的绝大地方都是青藏高原的无人区,而且又由于列车飞驰,海事卫星(需要固定方向,寻找卫星信号)等特殊工具也无法使用。任何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知道,记者没有了通讯工具,就像战士在战场上没了武器。不过,从“青1”次列车从格尔木驶出,到抵达拉萨的13个多小时,新华社却独家在海内外媒体中全程滚动文字直播。当“青1”次进藏列车成功抵达拉萨后,我社青藏铁路通车已顺利播发了1100多条快讯,这其中包括了我们发自车上的几百条实时快讯,快讯报道取得圆满成功。

看到新华社潮水一般地从高原上飞驰列车里发出的快讯,很多广电和平面媒体为此迷惑不解:新华社是通过什么手段办到的?其实,这次快讯报道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除了领导指挥有方、记者辛勤劳动之外,在两列进出藏火车上我社记者手持的两部专用手机立下了“奇功”。

6月23日,国内部领导一行来到格尔木青藏铁路一线踩点时,就充分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对报道的掣肘。当得知铁路内部有专用手机时(青藏铁路沿线可通话,并可拨通铁通固定电话),经全力争取,我社从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获得了两部宝贵的GSM-R手机,在格尔木前方发稿中心和总社报刊楼发稿中心,分别安设了两部接听电话,由此通讯障碍这一最大困难便迎刃而解。

7月1日,当我登上整装待发的“青1”次列车时,看到手中的专用手机便感觉信心满怀。当“青1”和“藏2”次开行后,我们通过这两部手机发出的快讯:车到昆仑山口、驶过风火山、跃上唐古拉……一条条滚动的新华社快讯,在第一时间告诉读者列车行进动态、车上旅客反应等最新信息。

通过专用手机,“青1”次和“藏2”次列车还能随时通话,这在报道中也立了“奇功”:因为青藏铁路是单线,进出藏列车必将在途中相会,我和搭乘“藏2”次的同事南辰通过沟通,根据列车的运行情况,得出了列车将在布强格车站会车的准确判断。

不出所料,18时04分,两列列车在布强格车站会师。因为布强格站车下没有任何记者(青藏线格拉段沿途45个车站,绝大多数环境恶劣,媒体只能有选择个别有特点的车站进行车下等候,新华社车下设有7个报道点,央视设有3个直播点),我们不仅抢得了独家新闻,而且摄影记者嘎玛也拍下了两车相会的独家照片。

难忘的几件小事

“青1”次列车首次穿越世界屋脊之旅的13个半小时中,有些场景令我难忘:

――翻越昆仑山口。列车驶离格尔木车站后,在120公里之内,从海拔高度2800米迅速攀升至4800多米。列车接近昆仑山口时,沿着蜿蜒山间的铁路桥,穿越昆仑山隧道,徐徐上升,蔚为壮观。7月1日12时45分,列车驶过昆仑山口,通过车窗望去,昆仑山莽莽苍苍,左侧可见著名的玉珠峰,右侧可望玉虚峰。

――驶上唐古拉。唐古拉山口,海拔5072米,是青藏铁路途经的最高点,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列车驶上唐古拉,是激动人心的一刻。18时39分许,“青1”平稳驶到唐古拉山口。这里雪山巍峨,高天流云,气象万千。

――“青1”列车受到沿途群众的热烈欢迎。车上旅客、车下人群相互挥手致意,“青1”次列车则鸣响汽笛回应。列车驶过广袤的草原时,偶见一顶顶牧民帐篷,每顶帐篷顶端都插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红旗猎猎,迎风飘扬,令车上旅客格外激动。

――与同事的拥抱,长存心中。在车上的我们,一方面要适时电话报道,另一方面在“青1”列车停车的时候,需要和车下记者进行报道交接,将车上拍摄的照片、音像和较长的文字传输出去。在昆仑山口、在风火山隧道、在清水河特大桥、在沱沱河、在唐古拉山、在安多、在那曲,分布着几十名总社、分社的记者,当“青1”次列车驶过时,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利用“青1”次列车在楚玛尔河、唐古拉和安多的三个停车间隙(每站停车2至3分钟,而“藏2”列车沿途不停车),我们下车与驻点记者会合,进行短暂报道交接。临上车时的相互拥抱,长存心中。

――见证抵达拉萨的历史性一幕。为见证首趟进藏列车抵达拉萨的历史性瞬间,经列车乘务人员同意,我事先进入列车的头节车厢,坐在火车司机间的后侧。2日零时26分,列车隆隆驶过拉萨河大桥后,车速减慢,自发等候的群众站满了铁路的两侧,车上激动的旅客和车下欢呼的人群相互招手……零时31分,“青1”次列车鸣响了长长的汽笛,驶入拉萨火车站1号站台,标志着首趟进藏列车安全抵达目的地――拉萨市。这一时刻,车站上数千名各族群众载歌载舞,敲响震天锣鼓,礼花腾空而起,整个拉萨市都在沸腾……

篇2

新媒体的种类很多,目前以网络、移动、数字新媒体等为主。具体分类包括门户网站、博客、手机报纸、移动电视等。

当前,以微博、手机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已全面进入普通公众的生活。新媒体时代,人们不再接受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对或错,而是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作为一种民意表达的渠道,新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逐步成为引领舆论的重要力量。

新媒体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多媒体、个性化等。这使得新媒体具有了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检索便捷,具有强烈的贴近性、动态性,更多的选择权和参与感,更符合目标受众的偏好。但其良莠不齐、可信度低的缺陷也给新媒体造成了新闻真实性存疑、媒体公信力较低等不可忽视的硬伤。

综合新媒体的优势和缺陷,不难发现,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的专业化程度高、版面视觉感强等固有优势在短时间内难以被取代。新媒体带给传统媒体的不仅是危机,和传统媒体之间也不是简单的对立和排斥关系。传统媒体除了从新媒体的局限入手积极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外,更要与其相互融合,从而适应受众的需求和媒体的发展趋势,发挥更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新疆铁道报》作为乌鲁木齐铁路局的企业报,同样面临着来自新媒体的挑战。乌鲁木齐铁路局2011年1月开通新疆铁路微博,同时为每名职工定期发送乌铁手机报,刊登近期路局重点工作要求、重要会议精神、优秀职工事迹等,受众覆盖面广,传播及时快捷。各生产站段也建有各自的职工微信群,第一时间重要信息,便于职工实时互动、参与管理。和这些传播方式相比,《新疆铁道报》在时效性和传播范围上明显不具优势,要发挥更好的舆论引导作用,唯有以深度应对其时效性,在强化深度报道、以权威性的解读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上下功夫。

虽然新媒体在信息传播速度上表现突出,但报纸对新闻事实的深度解读能力、对新闻事件的追踪报道能力都是新媒体所无法企及的。报纸可以通过对信息进行发掘、整理和加工,提供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新闻信息,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反映事件过程;可以采取连续报道、深度解读的形式,实现新闻的深度开发,寓思想性和指导性于新闻性之中,从而站在更高层次引导舆论。

以2013年度《新疆铁道报》组织策划的几期重点报道为例。4月28日,兰新铁路红柳河至烟墩落坡区段电气化施工顺利完成,兰新铁路全线实现电气化。《新疆铁道报》提前准备,精心策划,3月中旬就派记者赶赴施工现场采写了长篇通讯《最后的冲刺》。4月24日又推出通版《千里戈壁大攻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反映各施工接管单位的准备情况。5月1日,报纸再次以通版的形式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刊发了消息《兰新铁路全面进入电气化时代》、通讯《指挥于千里之外》、长篇通讯《为了三百九十分钟的鏖战》、言论《一个划时代的工程》以及大量图片。一系列的深度报道、连续报道配以言论和大量的图片,形成了宣传报道强势,受到了全局干部职工的高度关注。

7月1日,乌鲁木齐铁道国际旅行社推出的“大美新疆”北疆环线旅游专列开行。《新疆铁道报》除刊发消息《“大美新疆”环北疆旅游专列7月1日开行》外,还刊发了纪实《坐着火车游新疆》,从旅游专列品牌的诞生背景、前期准备、设计推介、游客反响以及对于展示新疆旅游资源、民族文化和乌鲁木齐铁路局所起作用等角度进行了深入阐述。

12月28日,《新疆铁道报》推出《齐心共筑“生命线”》、《增收创效展活力》、《清风和煦聚民心》等6篇系列工作综述,全面总结回顾了2013年乌铁局在安全、改革、经营、建设、政治和民生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回答了职工关心关注的问题,在全局干部职工中营造了和谐积极的工作氛围,激发了干部职工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正能量。

在以上几次成功的策划报道中,《新疆铁道报》发挥传统优势,坚持以深度报道取胜、以权威解读取胜、以组合版面取胜,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报道效果,发挥了新媒体无法替代的作用,赢得了干部职工的好评。

但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也应认识到,新媒体传播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提供新闻线索及时的优势恰恰是自身所缺失的,也是可以为己所用的。传统媒体可以将新媒体作为自身的触角,收集源源不断的素材;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实现与受众的互动,加强受众对媒体信息传播的参与度。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应该互为有益补充,完全可以通过和新媒体的积极融合实现更好的舆论引导。再以前文所述“大美新疆”旅游专列开行报道为例,新疆铁路微博和乌铁手机报都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实时报道,《新疆铁道报》刊发的纪实《坐着火车游新疆》后又被凤凰网多家网络媒体转载,形成了巨大的二次传播力,推动了事件的持续升温,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新媒体时代,企业报作为传统媒体,必须依托企业,面向基层,持之以恒地求新、求快、求深、求实;必须与新媒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提高舆论引导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唯有如此,才能通过构建舆论引导的合力,赢得读者、赢得发展,发挥更强大的舆论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记者小南、通讯员张磊报道:铁路职工吴蜀汉在汉口铁路医院就诊,先是被确诊为“左侧上颌窦炎”,后又被诊断为“右侧上颌窦炎”。由于误诊,吴先生身心受创,无法正常工作。最近,吴先生将这家医院告上法庭,要求赔偿11.2万余元。

    据律师李艳说,1997年5月,吴先生因左侧牙痛在汉口铁路医院求诊,医生对其实施了“补牙”,之后鼻腔、口腔等处经常出现疼痛、发臭、化脓等不适症状。同年6月9日,该医院首次确诊吴为“左侧上颌窦炎”。对此,吴质疑为是左侧补牙所致。同年9月22日和11月10日,该医院两次拍片,确诊结果却变成了“右侧上颌窦炎”。之后,吴先生不得不求诊于其他医疗单位,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而“左侧上颌窦炎”所引发的牙痛、鼻流脓和头痛等,使其无法正常工作,最后不得不办理病退,月收入由千余元下降到每月300元。

    1998年4月和2001年9月,吴先生多次找医院协商。该医院两次免费收住吴先生住院治疗。但在有关补偿的协商中,双方没能达成一致。

    在法庭上,该医院辩称之所以将“左侧上颌窦炎”确诊为“右侧上颌窦炎”,是因为当班医生看片时将片子拿反了。

    由于吴先生目前生活困难,对这起医疗纠纷案件,武汉市法律援助中心提供了全部法律救助。

篇4

关键词:铁路施工企业,宣传报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大,一些公司采取各种各样的宣传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特别的对于建筑学和工程学的发展,一些施工企业在宣传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好,面对种种问题。

企业在市场上的知名度除了靠自己的质量打造出来,宣传的作用也不可以忽视,毕竟,在社会竞争中,施工企业的面对的是广大市场,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小小的空间,所以要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在竞争中,企业的宣传更是重要;像现在的美的,佳能,松下等等大公司,他们一有新产品出来,马上申请专利,继而宣传产品,因为现在社会经济讲究效率,讲究速度,如果在某个时期不能把产品宣传给广大人们,一旦热潮淡了,那样产品就会变得毫无价值。当然这里是有点偏激,但是不能忽视有效率宣传的重要性。如果两间公司的产品一样而且公司的知名度一样,可能是宣传的公司更受顾客欢迎。特别的对于施工企业,内部矛盾突出,市场的知名度低,如果再不好好抓好市场宣传的工作,企业的经营业绩将会下降到负数。大胆问大家一句,当问你,你是怎么知道企业的产品的?还有事怎样了解企业?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是回答,“通过接受广告”。所以说,宣传在施工企业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施工企业并不是说说加强企业宣传就行了,关键内部还是缺乏很多因素,到底该如何提高施工企业的殖民度和公司的美誉。笔者在这里先谈谈施工企业的现状---拿铁路施工企业为例

1.由于铁路施工企业多年来都是出于计划经济的模式下,长期依靠国家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来完成工作,但是面对现代高科技社会,企业不能再停留在过去的按国家计划完成任务的时代,如果企业不根据社会和不研究市场的开发、营销的策划,那样企业就少了创新,那么在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铁路施工企业要走近市场,一方面除了整改过去的作风,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自己企业的宣传。

2.现代的领导重视过程,但是更重视结果,就是说单单是看你的表现是不够的。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的兴衰,关键是看企业的政绩和企业的潜力。面对这些问题,领导考虑到资金问题,一般都是重视企业的施工政绩,所以对施工企业的要求变得更高,但是对企业的施工投入并不是很高,那样无形中给予了企业压力,一个企业能不能在少资金的情况下,通过宣传工作把企业的知名度提高是企业所关心的问题。

3.法律,道德言论不够严密,在施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是大规模的铁路施工,可能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涉及的部门比较多,有时候当高级领导下达宣传工作时,由于通讯员队伍出现断层,政工队伍逐渐萎缩,慢慢的导致了企业的宣传度不够。

4.在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虽然经济上上去了,但是政治在某方面还是缺乏,像现在贪污,受贿等等的现状变得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施工企业;好像上级拨下了一大笔钱用于搞企业宣传,但是当资金通过一手传到下一手时,资金却少了一大半,另外,宣传的工作不够,很多企业工作员只是马马虎虎的完成任务,根本就没有把精神放到企业的宣传的工作上面去。

5.宣传工作停留在过去的写稿投稿,为完成指标篇数的阶段,没有形成有计划、有规模、上档次的宣传报道内外环境和氛围,由于现在时信息社会,很多公司都是通过高科技来宣传,而对于施工企业却没有改变最初的写稿,那样不但增加工作量,而且到社会的影响力还是不大

为了整改施工企业宣传工作的现状,提高宣传质量,让宣传报道工作跟上时代的节凑,适应企业的发展,满足公司需求,更好的为企业快速发展服务,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施工企业宣传工作的新路子,笔者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

1.加大法律教育、道德教育。因为以生产为主的施工企业,政工队伍逐渐萎缩;在这里,施工企业应该加大行政手段管理和道德宣传,整顿内部管理,使企业的通讯员更加用功,政工队伍变得强大;那样企业的内部就会一改过去的作风。另外,着力提高宣传思想政治队伍素质。加强宣传思想队伍能力建设,注重打造和培养学习型政工组织,逐步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政治思想敏锐、业务素质过硬,明确责任目标,落实逐级负责,严格措施标准,实行刚性考核。对因责任未落实而发生的涉及企业和谐稳定的不良因素,要用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占领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领域。通过组织开展融弘扬企业精神、展示企业风采、体现职工群众自我价值的形式多样、寓教于乐、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企业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既尊重客观规律、善于做宣传思想工作、具有现代工作理念,又勤奋务实、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宣传思想干部队伍。要严格宣传思想工作者的使用和选拔,配齐配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确保队伍整体素质

2.采取奖励政策,因为有的员工心想,“我做那么多,别人做那么少,可是工资也是一样,那么为什么我要辛苦自己呢?”,这是一般员工的心态,所以政工企业应该在年终通过评比出积极,优秀的员工,对积极分子进行奖励,那样,好的继续努力,差的看到别人领取了奖金,自己也会重视起来,开始努力,那样企业内部的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主动性提高了,通过奖惩分配和干部任免挂钩实行定期考评的宣传思想工作绩效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探索和建立宣传思想工作责任追究制度,自然通讯员和政工队伍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3.科学宣传;要根据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围绕企业中心,结合行业特点和岗位实际,探索和建立既能反映职工群众思想教育现状和实际,又能反映宣传思想工作绩效和作用,符合群众意愿,按照建立和谐、稳定社会的精神要求和有关规定,根据企业和基层干部职工思想实际,建立和制定确保企业和谐稳定的宣传思想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特别的,改革以前的写稿投稿的作风,通过科学宣传,因为现在时信息时代,很多东西都是通过电子信息传播,那样不但效率高,而且质量好,比如通过电视,网络等技术,现代的人大部分都是通过媒体来“看世界”,如果施工企业能根据现代人的需求和信息的科技,提出科学的且关系到企业核心的宣传,那么施工企业的知名度将会加强。

4.创新思维;面对新时期来自不同思想领域、意识形态的干扰侵蚀和挑战,把一些宣传的工作融汇到动画会网络表情中去,简单来说,就是使宣传工作动画化合趣味化,那些吸引人群注意,注重做好一人一事的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以实现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新情况、新任务、新形势的要求和需要。多点关注社会的主流与市场的变动。人们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这家企业经营了数十年,创作了数十亿的财富,人也换了几代,就凭这十几分钟的鼓吹,能说明我们的生命价值,思想深度和沸腾的生活吗?必须看到,无论哪个现代的成功企业,经过几十年市场经济的洗礼,大都筛选出了一个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和鉴赏水平,具有很强思辨意识和认识能力,具有专业的经营风格和创新的思维。

5.适地宣传;因为各地的文化背景不同,企业要加大宣传范围,不要局限于某个地区,特别的在企业销售热点中心要加强传播,语言简单,中心突出,以防别人会觉得冗长,特别的在工地或建筑或新开发地区加大宣传,如果是以生产经营为主的企业就要在关注市场的变化,简单来说,“哪里需要,我们就要到那里”。

6.根据调查,一些人关注的宣传,首先看看该企业的品牌,诚信与质量。所以施工企业想搞好宣传,有条件的话尽可能的通过品牌公司为代表尽行宣传,如果有条件限制的话,一方面通过给予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诚信,给别人提供最好的服务。最后也好考虑产品的质量。

7.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企业思想文化氛围,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通过学习理论。对干部职工进行系统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和培训,不断增强干部职工自觉运用科学理论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把他们对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充分的认识,使他们真正从思想上筑起防御其他思想领域和社会意识形态侵蚀的牢固大堤。

篇5

组合式报道

所谓组合式报道,就是在一个事件或话题的报道中,一般由消息、新闻分析、言论、新闻链接及图片组成,是有点有面,有叙有议,多个角度,多种形式的报道。是为了满足读者对新闻的全方位了解,解决读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需求的报道。这种报道方式的好处是,读者想知道的全面信息都予以报道,有新闻事件主体、有背景、有分析、有综合、有数字……读者看了很解渴、很过瘾。这种报道弥补了报纸信息量不足的缺陷,是报纸汲取杂志优点的一种方法。要做好这类报道,事先必须有充足的准备,比较费心费事。如果做不好,很容易成了拖拖沓沓的资料库。

《大众日报》新闻纵深版2003年2月26日刊发的《2006,山东要跑“电火车”》、3月13日刊发的《九成老字号名存实亡》及济南市水价提升的报道,都是采用了组合式报道方式。《2006,山东要跑“电火车”》这组报道,首先介绍了山东投资47.8亿元对胶济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这一事件,同时配以《电气化铁路为何迟迟来山东》、《电气化的魅力》等文章,对新闻背景进行了交待,另外还搞了一些相关链接,介绍了国内外电气化铁路的发展现状,图文并茂。有些读者看了说,这样的新闻既介绍了新闻事件,又有知识性、趣味性,很有意思。

追踪式报道

追踪式报道是我们在深度报道中运用最多的报道形式,也是深度报道中最普遍、最具有纵深感的方式。当初《大众日报》热点新闻版及纵深版设立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初衷,就是第一追求仍是在第一时间内抓住新闻信息,能快的还是要尽可能快,能抓到“第一落点”的,就不抓“第二落点”,能在第一时间报道的就不在第二时间追踪。但实际情况是,囿于种种客观原因,很多时候是无法办到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对新闻事件的追踪上,在新闻发生的第二时间,告诉读者新闻发生的背景、原因、过程、趋势等等信息。然后再密切关注事件发展过程,不断告诉读者新闻事件的最新进展。有时候,为方便读者阅读,《大众日报》新闻纵深版在相关报道上还挂上“新闻追踪”的牌子,以保持新闻的连续性。

2003年5月份,济南市城建部门出台了一项重要举措:“双清”,即清理整顿各类违法建筑工程和违规建设行为。由于这项工作难度大,社会广泛关注,济南市有关领导表示:完成这项工作需要“铁石心肠霹雳手段”。编辑部要求我们和济南记者站记者及纵深报道记者要密切关注这件大事。记者可说是全天候跟踪济南市“双清办”的行动,把政府和读者共同关心的事情及时报道出来。我们先后刊发了《清“双违”祭出“霹雳手段”》、《市民希望政府一查到底》、《“双清”呼唤“阳光规划”》等6篇报道,有侧重、有节奏、有始有终,全面报道了“双清”行为的进展,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市民不断打电话给编辑记者,积极提供新闻线索。有关部门也对这次报道给予了充分肯定。

做好追踪报道,一是选题要准,二要有始有终。要选取读者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追踪,要对社会和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和情况及时披露,负责到底。

解读式报道

解读式报道是最近几年兴起的新闻报道方式。《大众日报》在去年初的改版方案中明确要求,新闻纵深版以主体读者群关注的省内焦点、热点新闻事件的纵深报道和重要政策、法规的解读为主要内容,办成读者欢迎的拳头新闻版。一年来,新闻纵深版先后刊发了《省城新规划解读》、《 解读济南公安“28条”》、《省公安厅“79条”解读》、《解析山东交通大招商》等新闻,取得了预期效果,在新闻解读上进行了一些尝试。首先,解读的对象定位在党和政府一个时期的重要政策、部署和出台的重大法规上。二是这些内容要与社会关注点、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社会影响面大,关注度高。三是解读对象服务性要强。

解读式新闻的增加,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新旧方式的交替、各项举措的加速出台而进行的。从中央到地方、从政治到经济、从政策到制度,几乎每天都有旧规定要废除,有新办法要产生,各个领域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这些内容正是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急需了解的。解读式新闻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如解读济南公安“28条”和省厅“79条”,这两项内容都关系着省和济南市公安工作中的重大变革,关系着城乡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人性化的户籍管理、出国护照的按需申领、交通事故的简化程序等等,这都是过去多少年来没有过的,社会各界极为关注。这两篇新闻发出后,引来大量读者来电,询问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

互动式报道

对于同一新闻事件,同一天在一版或其它版面做消息,纵深版做通讯,让通讯和消息相得益彰,让读者知其一,又知其二。去年《大众日报》纵深版刊发的众多稿件,均是对当日新闻的分析报道,编辑部提前部署,记者迅速反应,写出了新闻背后的新闻,深得领导和同仁的赞许。

互动式报道主要针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发生,搞好了很容易出彩,很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也需要编辑部协同作战、整合资源,提前介入、提前策划,各个部门和编辑记者树立强烈的本报意识、新闻意识、大局意识。互动有两种方式,版面互动和事件互动。版面互动不用说了,事件互动就是对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新闻事实要始终关注,对其动态及时跟踪,一有动静,迅速跟进。互动还可分为图文互动、文文互动,以多种方式对新闻事件做全方位的剖析。如去年底总书记来山东视察,一版做了重要报道,后面又做了一个图文版,非常受欢迎。

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