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铁路通讯报道范文

铁路通讯报道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铁路通讯报道,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铁路通讯报道

篇1

2006年7月2日0时31分,当首趟“青1”次进藏庆典列车抵达拉萨的汽笛鸣响的那一刻,正在列车上的我即时拨通电话,向新华社总社发稿中心播报:“经过13小时26分的运行,火车安全抵达拉萨!”

旋即,这条《首趟旅客火车安全抵达拉萨》的新华社快讯,便通过卫星信号传送到国内和世界各大媒体的终端,宣告了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成功。我作为搭乘首趟进藏列车两名文字记者之一,不仅切身体验和见证了火车抵达拉萨的历史性场面,还了解到其背后诸多鲜为人知的报道细节。

节外生枝:险些无法搭乘进藏列车

在首趟进出藏列车上派驻随车记者,是各媒体必争之策。新华社早在去年6月初策划青藏铁路通车报道方案时,就初定了数十名总社、分社记者为上车记者,包括我在内的9名记者将搭乘首趟进藏火车。

6月下旬时,虽然各家媒体几百名记者已赶到格尔木,也知道7月1日会有首列火车驶向拉萨,但均无法知道最终确定的发车计划,承担着上车报道快讯任务的我们,也无的放矢。颇有点茫然之时,又传来一个更令人不安的消息:6月27日上午,我乘坐越野车前往青藏高原沱沱河的途中进行预案演练时,接到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孙杰的电话,得知根据有关部门最新安排,事先让记者登车的方案被否决,记者将无法登上进藏列车,而出藏列车的登车记者名额则不限制。

我从沱沱河返回格尔木时已经是夜里10点半,此时,新华社副总编辑夏林已在格尔木召开了应急会议,夏林带领原定搭乘进藏列车的一部分记者6月28日一早将赶赴拉萨。夏林对我说:在这种情况下,有留驻格尔木或前往拉萨两种选择。他同时表示,目前社里正积极向中央有关部门据理申述,争取最后的随车采访机会。如果留下来,还有上车可能;但如果争取失败,则我连搭乘出藏列车的机会也没有了。考虑到即使最终上不成车,也能在格尔木参加通车的配合报道,让我留驻格尔木等待消息,我没犹豫,表示按照报道总体安排,留在格尔木待命。

6月28日是柳暗花明的一天。经过再三努力,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同意四名新华社记者搭乘首列进藏列车,包括两名文字记者(我和同事刘诗平)、一名摄影记者(青海分社记者嘎玛)、一名音像记者(总社记者李杰)。这趟车上,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是仅有的两家登车媒体。

不过,处于安全保密等原因,首趟进藏列车从哪里出发?从何时出发?名称叫什么?当时仍是个谜。直到6月30日16时,我从铁道部工作人员手中取到车票时,才得知这趟命名为“青1”次的列车7月1日上午将从格尔木出发,乘车的600多名旅客包括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劳模功臣、参建单位代表等。

秘密武器:突破高原通讯障碍的专用手机

与平时的重大战役性报道不同,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因素,本次随车报道仍会遭遇一些前所未有的困难:距离长――横跨青藏高原1142公里;高海拔――960公里路程在4000米以上;高原反应――缺氧头疼等反应,随时影响记者正常工作质量;通讯难――大部分地区没有通讯信号;温差大――高原地带气温白天高达29度夜间则可能降至0度;……

为适应高原气候,我及同事早在6月中旬起就陆续赶赴青藏铁路的新起点――格尔木市(海拔2800米),并数次登上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带,做好报道和身体条件的准备。但高原反应对人的身体威胁很大,虽然单位为每位记者准备了预防药物,但有些同事仍然高山反应强烈,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度时出现缺氧呕吐现象。

报道通讯问题最令人棘手:列车行驶的绝大地方都是青藏高原的无人区,而且又由于列车飞驰,海事卫星(需要固定方向,寻找卫星信号)等特殊工具也无法使用。任何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知道,记者没有了通讯工具,就像战士在战场上没了武器。不过,从“青1”次列车从格尔木驶出,到抵达拉萨的13个多小时,新华社却独家在海内外媒体中全程滚动文字直播。当“青1”次进藏列车成功抵达拉萨后,我社青藏铁路通车已顺利播发了1100多条快讯,这其中包括了我们发自车上的几百条实时快讯,快讯报道取得圆满成功。

看到新华社潮水一般地从高原上飞驰列车里发出的快讯,很多广电和平面媒体为此迷惑不解:新华社是通过什么手段办到的?其实,这次快讯报道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除了领导指挥有方、记者辛勤劳动之外,在两列进出藏火车上我社记者手持的两部专用手机立下了“奇功”。

6月23日,国内部领导一行来到格尔木青藏铁路一线踩点时,就充分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对报道的掣肘。当得知铁路内部有专用手机时(青藏铁路沿线可通话,并可拨通铁通固定电话),经全力争取,我社从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获得了两部宝贵的GSM-R手机,在格尔木前方发稿中心和总社报刊楼发稿中心,分别安设了两部接听电话,由此通讯障碍这一最大困难便迎刃而解。

7月1日,当我登上整装待发的“青1”次列车时,看到手中的专用手机便感觉信心满怀。当“青1”和“藏2”次开行后,我们通过这两部手机发出的快讯:车到昆仑山口、驶过风火山、跃上唐古拉……一条条滚动的新华社快讯,在第一时间告诉读者列车行进动态、车上旅客反应等最新信息。

通过专用手机,“青1”次和“藏2”次列车还能随时通话,这在报道中也立了“奇功”:因为青藏铁路是单线,进出藏列车必将在途中相会,我和搭乘“藏2”次的同事南辰通过沟通,根据列车的运行情况,得出了列车将在布强格车站会车的准确判断。

不出所料,18时04分,两列列车在布强格车站会师。因为布强格站车下没有任何记者(青藏线格拉段沿途45个车站,绝大多数环境恶劣,媒体只能有选择个别有特点的车站进行车下等候,新华社车下设有7个报道点,央视设有3个直播点),我们不仅抢得了独家新闻,而且摄影记者嘎玛也拍下了两车相会的独家照片。

难忘的几件小事

“青1”次列车首次穿越世界屋脊之旅的13个半小时中,有些场景令我难忘:

――翻越昆仑山口。列车驶离格尔木车站后,在120公里之内,从海拔高度2800米迅速攀升至4800多米。列车接近昆仑山口时,沿着蜿蜒山间的铁路桥,穿越昆仑山隧道,徐徐上升,蔚为壮观。7月1日12时45分,列车驶过昆仑山口,通过车窗望去,昆仑山莽莽苍苍,左侧可见著名的玉珠峰,右侧可望玉虚峰。

――驶上唐古拉。唐古拉山口,海拔5072米,是青藏铁路途经的最高点,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列车驶上唐古拉,是激动人心的一刻。18时39分许,“青1”平稳驶到唐古拉山口。这里雪山巍峨,高天流云,气象万千。

――“青1”列车受到沿途群众的热烈欢迎。车上旅客、车下人群相互挥手致意,“青1”次列车则鸣响汽笛回应。列车驶过广袤的草原时,偶见一顶顶牧民帐篷,每顶帐篷顶端都插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红旗猎猎,迎风飘扬,令车上旅客格外激动。

――与同事的拥抱,长存心中。在车上的我们,一方面要适时电话报道,另一方面在“青1”列车停车的时候,需要和车下记者进行报道交接,将车上拍摄的照片、音像和较长的文字传输出去。在昆仑山口、在风火山隧道、在清水河特大桥、在沱沱河、在唐古拉山、在安多、在那曲,分布着几十名总社、分社的记者,当“青1”次列车驶过时,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利用“青1”次列车在楚玛尔河、唐古拉和安多的三个停车间隙(每站停车2至3分钟,而“藏2”列车沿途不停车),我们下车与驻点记者会合,进行短暂报道交接。临上车时的相互拥抱,长存心中。

――见证抵达拉萨的历史性一幕。为见证首趟进藏列车抵达拉萨的历史性瞬间,经列车乘务人员同意,我事先进入列车的头节车厢,坐在火车司机间的后侧。2日零时26分,列车隆隆驶过拉萨河大桥后,车速减慢,自发等候的群众站满了铁路的两侧,车上激动的旅客和车下欢呼的人群相互招手……零时31分,“青1”次列车鸣响了长长的汽笛,驶入拉萨火车站1号站台,标志着首趟进藏列车安全抵达目的地――拉萨市。这一时刻,车站上数千名各族群众载歌载舞,敲响震天锣鼓,礼花腾空而起,整个拉萨市都在沸腾……

篇2

新媒体的种类很多,目前以网络、移动、数字新媒体等为主。具体分类包括门户网站、博客、手机报纸、移动电视等。

当前,以微博、手机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已全面进入普通公众的生活。新媒体时代,人们不再接受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对或错,而是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作为一种民意表达的渠道,新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逐步成为引领舆论的重要力量。

新媒体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多媒体、个性化等。这使得新媒体具有了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检索便捷,具有强烈的贴近性、动态性,更多的选择权和参与感,更符合目标受众的偏好。但其良莠不齐、可信度低的缺陷也给新媒体造成了新闻真实性存疑、媒体公信力较低等不可忽视的硬伤。

综合新媒体的优势和缺陷,不难发现,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的专业化程度高、版面视觉感强等固有优势在短时间内难以被取代。新媒体带给传统媒体的不仅是危机,和传统媒体之间也不是简单的对立和排斥关系。传统媒体除了从新媒体的局限入手积极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外,更要与其相互融合,从而适应受众的需求和媒体的发展趋势,发挥更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新疆铁道报》作为乌鲁木齐铁路局的企业报,同样面临着来自新媒体的挑战。乌鲁木齐铁路局2011年1月开通新疆铁路微博,同时为每名职工定期发送乌铁手机报,刊登近期路局重点工作要求、重要会议精神、优秀职工事迹等,受众覆盖面广,传播及时快捷。各生产站段也建有各自的职工微信群,第一时间重要信息,便于职工实时互动、参与管理。和这些传播方式相比,《新疆铁道报》在时效性和传播范围上明显不具优势,要发挥更好的舆论引导作用,唯有以深度应对其时效性,在强化深度报道、以权威性的解读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上下功夫。

虽然新媒体在信息传播速度上表现突出,但报纸对新闻事实的深度解读能力、对新闻事件的追踪报道能力都是新媒体所无法企及的。报纸可以通过对信息进行发掘、整理和加工,提供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新闻信息,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反映事件过程;可以采取连续报道、深度解读的形式,实现新闻的深度开发,寓思想性和指导性于新闻性之中,从而站在更高层次引导舆论。

以2013年度《新疆铁道报》组织策划的几期重点报道为例。4月28日,兰新铁路红柳河至烟墩落坡区段电气化施工顺利完成,兰新铁路全线实现电气化。《新疆铁道报》提前准备,精心策划,3月中旬就派记者赶赴施工现场采写了长篇通讯《最后的冲刺》。4月24日又推出通版《千里戈壁大攻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反映各施工接管单位的准备情况。5月1日,报纸再次以通版的形式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刊发了消息《兰新铁路全面进入电气化时代》、通讯《指挥于千里之外》、长篇通讯《为了三百九十分钟的鏖战》、言论《一个划时代的工程》以及大量图片。一系列的深度报道、连续报道配以言论和大量的图片,形成了宣传报道强势,受到了全局干部职工的高度关注。

7月1日,乌鲁木齐铁道国际旅行社推出的“大美新疆”北疆环线旅游专列开行。《新疆铁道报》除刊发消息《“大美新疆”环北疆旅游专列7月1日开行》外,还刊发了纪实《坐着火车游新疆》,从旅游专列品牌的诞生背景、前期准备、设计推介、游客反响以及对于展示新疆旅游资源、民族文化和乌鲁木齐铁路局所起作用等角度进行了深入阐述。

12月28日,《新疆铁道报》推出《齐心共筑“生命线”》、《增收创效展活力》、《清风和煦聚民心》等6篇系列工作综述,全面总结回顾了2013年乌铁局在安全、改革、经营、建设、政治和民生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回答了职工关心关注的问题,在全局干部职工中营造了和谐积极的工作氛围,激发了干部职工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正能量。

在以上几次成功的策划报道中,《新疆铁道报》发挥传统优势,坚持以深度报道取胜、以权威解读取胜、以组合版面取胜,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报道效果,发挥了新媒体无法替代的作用,赢得了干部职工的好评。

但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也应认识到,新媒体传播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提供新闻线索及时的优势恰恰是自身所缺失的,也是可以为己所用的。传统媒体可以将新媒体作为自身的触角,收集源源不断的素材;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实现与受众的互动,加强受众对媒体信息传播的参与度。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应该互为有益补充,完全可以通过和新媒体的积极融合实现更好的舆论引导。再以前文所述“大美新疆”旅游专列开行报道为例,新疆铁路微博和乌铁手机报都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实时报道,《新疆铁道报》刊发的纪实《坐着火车游新疆》后又被凤凰网多家网络媒体转载,形成了巨大的二次传播力,推动了事件的持续升温,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新媒体时代,企业报作为传统媒体,必须依托企业,面向基层,持之以恒地求新、求快、求深、求实;必须与新媒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提高舆论引导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唯有如此,才能通过构建舆论引导的合力,赢得读者、赢得发展,发挥更强大的舆论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记者小南、通讯员张磊报道:铁路职工吴蜀汉在汉口铁路医院就诊,先是被确诊为“左侧上颌窦炎”,后又被诊断为“右侧上颌窦炎”。由于误诊,吴先生身心受创,无法正常工作。最近,吴先生将这家医院告上法庭,要求赔偿11.2万余元。

    据律师李艳说,1997年5月,吴先生因左侧牙痛在汉口铁路医院求诊,医生对其实施了“补牙”,之后鼻腔、口腔等处经常出现疼痛、发臭、化脓等不适症状。同年6月9日,该医院首次确诊吴为“左侧上颌窦炎”。对此,吴质疑为是左侧补牙所致。同年9月22日和11月10日,该医院两次拍片,确诊结果却变成了“右侧上颌窦炎”。之后,吴先生不得不求诊于其他医疗单位,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而“左侧上颌窦炎”所引发的牙痛、鼻流脓和头痛等,使其无法正常工作,最后不得不办理病退,月收入由千余元下降到每月300元。

    1998年4月和2001年9月,吴先生多次找医院协商。该医院两次免费收住吴先生住院治疗。但在有关补偿的协商中,双方没能达成一致。

    在法庭上,该医院辩称之所以将“左侧上颌窦炎”确诊为“右侧上颌窦炎”,是因为当班医生看片时将片子拿反了。

    由于吴先生目前生活困难,对这起医疗纠纷案件,武汉市法律援助中心提供了全部法律救助。

篇4

关键词:铁路施工企业,宣传报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大,一些公司采取各种各样的宣传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特别的对于建筑学和工程学的发展,一些施工企业在宣传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好,面对种种问题。

企业在市场上的知名度除了靠自己的质量打造出来,宣传的作用也不可以忽视,毕竟,在社会竞争中,施工企业的面对的是广大市场,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小小的空间,所以要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在竞争中,企业的宣传更是重要;像现在的美的,佳能,松下等等大公司,他们一有新产品出来,马上申请专利,继而宣传产品,因为现在社会经济讲究效率,讲究速度,如果在某个时期不能把产品宣传给广大人们,一旦热潮淡了,那样产品就会变得毫无价值。当然这里是有点偏激,但是不能忽视有效率宣传的重要性。如果两间公司的产品一样而且公司的知名度一样,可能是宣传的公司更受顾客欢迎。特别的对于施工企业,内部矛盾突出,市场的知名度低,如果再不好好抓好市场宣传的工作,企业的经营业绩将会下降到负数。大胆问大家一句,当问你,你是怎么知道企业的产品的?还有事怎样了解企业?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是回答,“通过接受广告”。所以说,宣传在施工企业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施工企业并不是说说加强企业宣传就行了,关键内部还是缺乏很多因素,到底该如何提高施工企业的殖民度和公司的美誉。笔者在这里先谈谈施工企业的现状---拿铁路施工企业为例

1.由于铁路施工企业多年来都是出于计划经济的模式下,长期依靠国家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来完成工作,但是面对现代高科技社会,企业不能再停留在过去的按国家计划完成任务的时代,如果企业不根据社会和不研究市场的开发、营销的策划,那样企业就少了创新,那么在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铁路施工企业要走近市场,一方面除了整改过去的作风,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自己企业的宣传。

2.现代的领导重视过程,但是更重视结果,就是说单单是看你的表现是不够的。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的兴衰,关键是看企业的政绩和企业的潜力。面对这些问题,领导考虑到资金问题,一般都是重视企业的施工政绩,所以对施工企业的要求变得更高,但是对企业的施工投入并不是很高,那样无形中给予了企业压力,一个企业能不能在少资金的情况下,通过宣传工作把企业的知名度提高是企业所关心的问题。

3.法律,道德言论不够严密,在施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是大规模的铁路施工,可能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涉及的部门比较多,有时候当高级领导下达宣传工作时,由于通讯员队伍出现断层,政工队伍逐渐萎缩,慢慢的导致了企业的宣传度不够。

4.在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虽然经济上上去了,但是政治在某方面还是缺乏,像现在贪污,受贿等等的现状变得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施工企业;好像上级拨下了一大笔钱用于搞企业宣传,但是当资金通过一手传到下一手时,资金却少了一大半,另外,宣传的工作不够,很多企业工作员只是马马虎虎的完成任务,根本就没有把精神放到企业的宣传的工作上面去。

5.宣传工作停留在过去的写稿投稿,为完成指标篇数的阶段,没有形成有计划、有规模、上档次的宣传报道内外环境和氛围,由于现在时信息社会,很多公司都是通过高科技来宣传,而对于施工企业却没有改变最初的写稿,那样不但增加工作量,而且到社会的影响力还是不大

为了整改施工企业宣传工作的现状,提高宣传质量,让宣传报道工作跟上时代的节凑,适应企业的发展,满足公司需求,更好的为企业快速发展服务,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施工企业宣传工作的新路子,笔者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

1.加大法律教育、道德教育。因为以生产为主的施工企业,政工队伍逐渐萎缩;在这里,施工企业应该加大行政手段管理和道德宣传,整顿内部管理,使企业的通讯员更加用功,政工队伍变得强大;那样企业的内部就会一改过去的作风。另外,着力提高宣传思想政治队伍素质。加强宣传思想队伍能力建设,注重打造和培养学习型政工组织,逐步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政治思想敏锐、业务素质过硬,明确责任目标,落实逐级负责,严格措施标准,实行刚性考核。对因责任未落实而发生的涉及企业和谐稳定的不良因素,要用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占领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领域。通过组织开展融弘扬企业精神、展示企业风采、体现职工群众自我价值的形式多样、寓教于乐、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企业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既尊重客观规律、善于做宣传思想工作、具有现代工作理念,又勤奋务实、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宣传思想干部队伍。要严格宣传思想工作者的使用和选拔,配齐配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确保队伍整体素质

2.采取奖励政策,因为有的员工心想,“我做那么多,别人做那么少,可是工资也是一样,那么为什么我要辛苦自己呢?”,这是一般员工的心态,所以政工企业应该在年终通过评比出积极,优秀的员工,对积极分子进行奖励,那样,好的继续努力,差的看到别人领取了奖金,自己也会重视起来,开始努力,那样企业内部的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主动性提高了,通过奖惩分配和干部任免挂钩实行定期考评的宣传思想工作绩效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探索和建立宣传思想工作责任追究制度,自然通讯员和政工队伍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3.科学宣传;要根据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围绕企业中心,结合行业特点和岗位实际,探索和建立既能反映职工群众思想教育现状和实际,又能反映宣传思想工作绩效和作用,符合群众意愿,按照建立和谐、稳定社会的精神要求和有关规定,根据企业和基层干部职工思想实际,建立和制定确保企业和谐稳定的宣传思想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特别的,改革以前的写稿投稿的作风,通过科学宣传,因为现在时信息时代,很多东西都是通过电子信息传播,那样不但效率高,而且质量好,比如通过电视,网络等技术,现代的人大部分都是通过媒体来“看世界”,如果施工企业能根据现代人的需求和信息的科技,提出科学的且关系到企业核心的宣传,那么施工企业的知名度将会加强。

4.创新思维;面对新时期来自不同思想领域、意识形态的干扰侵蚀和挑战,把一些宣传的工作融汇到动画会网络表情中去,简单来说,就是使宣传工作动画化合趣味化,那些吸引人群注意,注重做好一人一事的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以实现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新情况、新任务、新形势的要求和需要。多点关注社会的主流与市场的变动。人们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这家企业经营了数十年,创作了数十亿的财富,人也换了几代,就凭这十几分钟的鼓吹,能说明我们的生命价值,思想深度和沸腾的生活吗?必须看到,无论哪个现代的成功企业,经过几十年市场经济的洗礼,大都筛选出了一个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和鉴赏水平,具有很强思辨意识和认识能力,具有专业的经营风格和创新的思维。

5.适地宣传;因为各地的文化背景不同,企业要加大宣传范围,不要局限于某个地区,特别的在企业销售热点中心要加强传播,语言简单,中心突出,以防别人会觉得冗长,特别的在工地或建筑或新开发地区加大宣传,如果是以生产经营为主的企业就要在关注市场的变化,简单来说,“哪里需要,我们就要到那里”。

6.根据调查,一些人关注的宣传,首先看看该企业的品牌,诚信与质量。所以施工企业想搞好宣传,有条件的话尽可能的通过品牌公司为代表尽行宣传,如果有条件限制的话,一方面通过给予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诚信,给别人提供最好的服务。最后也好考虑产品的质量。

7.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企业思想文化氛围,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通过学习理论。对干部职工进行系统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和培训,不断增强干部职工自觉运用科学理论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把他们对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充分的认识,使他们真正从思想上筑起防御其他思想领域和社会意识形态侵蚀的牢固大堤。

篇5

组合式报道

所谓组合式报道,就是在一个事件或话题的报道中,一般由消息、新闻分析、言论、新闻链接及图片组成,是有点有面,有叙有议,多个角度,多种形式的报道。是为了满足读者对新闻的全方位了解,解决读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需求的报道。这种报道方式的好处是,读者想知道的全面信息都予以报道,有新闻事件主体、有背景、有分析、有综合、有数字……读者看了很解渴、很过瘾。这种报道弥补了报纸信息量不足的缺陷,是报纸汲取杂志优点的一种方法。要做好这类报道,事先必须有充足的准备,比较费心费事。如果做不好,很容易成了拖拖沓沓的资料库。

《大众日报》新闻纵深版2003年2月26日刊发的《2006,山东要跑“电火车”》、3月13日刊发的《九成老字号名存实亡》及济南市水价提升的报道,都是采用了组合式报道方式。《2006,山东要跑“电火车”》这组报道,首先介绍了山东投资47.8亿元对胶济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这一事件,同时配以《电气化铁路为何迟迟来山东》、《电气化的魅力》等文章,对新闻背景进行了交待,另外还搞了一些相关链接,介绍了国内外电气化铁路的发展现状,图文并茂。有些读者看了说,这样的新闻既介绍了新闻事件,又有知识性、趣味性,很有意思。

追踪式报道

追踪式报道是我们在深度报道中运用最多的报道形式,也是深度报道中最普遍、最具有纵深感的方式。当初《大众日报》热点新闻版及纵深版设立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初衷,就是第一追求仍是在第一时间内抓住新闻信息,能快的还是要尽可能快,能抓到“第一落点”的,就不抓“第二落点”,能在第一时间报道的就不在第二时间追踪。但实际情况是,囿于种种客观原因,很多时候是无法办到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对新闻事件的追踪上,在新闻发生的第二时间,告诉读者新闻发生的背景、原因、过程、趋势等等信息。然后再密切关注事件发展过程,不断告诉读者新闻事件的最新进展。有时候,为方便读者阅读,《大众日报》新闻纵深版在相关报道上还挂上“新闻追踪”的牌子,以保持新闻的连续性。

2003年5月份,济南市城建部门出台了一项重要举措:“双清”,即清理整顿各类违法建筑工程和违规建设行为。由于这项工作难度大,社会广泛关注,济南市有关领导表示:完成这项工作需要“铁石心肠霹雳手段”。编辑部要求我们和济南记者站记者及纵深报道记者要密切关注这件大事。记者可说是全天候跟踪济南市“双清办”的行动,把政府和读者共同关心的事情及时报道出来。我们先后刊发了《清“双违”祭出“霹雳手段”》、《市民希望政府一查到底》、《“双清”呼唤“阳光规划”》等6篇报道,有侧重、有节奏、有始有终,全面报道了“双清”行为的进展,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市民不断打电话给编辑记者,积极提供新闻线索。有关部门也对这次报道给予了充分肯定。

做好追踪报道,一是选题要准,二要有始有终。要选取读者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追踪,要对社会和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和情况及时披露,负责到底。

解读式报道

解读式报道是最近几年兴起的新闻报道方式。《大众日报》在去年初的改版方案中明确要求,新闻纵深版以主体读者群关注的省内焦点、热点新闻事件的纵深报道和重要政策、法规的解读为主要内容,办成读者欢迎的拳头新闻版。一年来,新闻纵深版先后刊发了《省城新规划解读》、《 解读济南公安“28条”》、《省公安厅“79条”解读》、《解析山东交通大招商》等新闻,取得了预期效果,在新闻解读上进行了一些尝试。首先,解读的对象定位在党和政府一个时期的重要政策、部署和出台的重大法规上。二是这些内容要与社会关注点、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社会影响面大,关注度高。三是解读对象服务性要强。

解读式新闻的增加,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新旧方式的交替、各项举措的加速出台而进行的。从中央到地方、从政治到经济、从政策到制度,几乎每天都有旧规定要废除,有新办法要产生,各个领域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这些内容正是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急需了解的。解读式新闻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如解读济南公安“28条”和省厅“79条”,这两项内容都关系着省和济南市公安工作中的重大变革,关系着城乡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人性化的户籍管理、出国护照的按需申领、交通事故的简化程序等等,这都是过去多少年来没有过的,社会各界极为关注。这两篇新闻发出后,引来大量读者来电,询问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

互动式报道

对于同一新闻事件,同一天在一版或其它版面做消息,纵深版做通讯,让通讯和消息相得益彰,让读者知其一,又知其二。去年《大众日报》纵深版刊发的众多稿件,均是对当日新闻的分析报道,编辑部提前部署,记者迅速反应,写出了新闻背后的新闻,深得领导和同仁的赞许。

互动式报道主要针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发生,搞好了很容易出彩,很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也需要编辑部协同作战、整合资源,提前介入、提前策划,各个部门和编辑记者树立强烈的本报意识、新闻意识、大局意识。互动有两种方式,版面互动和事件互动。版面互动不用说了,事件互动就是对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新闻事实要始终关注,对其动态及时跟踪,一有动静,迅速跟进。互动还可分为图文互动、文文互动,以多种方式对新闻事件做全方位的剖析。如去年底总书记来山东视察,一版做了重要报道,后面又做了一个图文版,非常受欢迎。

系列报道

篇6

尊敬的__社长、__副总编,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迎来了《福建日报》全省新闻摄影工作会暨“十佳摄影通讯员”表彰大会在我县召开。首先,谨让我代表xx县委、县政府,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在新闻战线上默默奉献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新闻工作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重要作用。《福建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始终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政治家办报的方向,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在重大主题宣传、先进典型宣传、对外对台宣传,尤其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等各方面的宣传都做到有声有色、卓有成效,为海西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舆论支持,深受全省干部群众的喜爱,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xx这方面也是受益非浅。近年来,每年都有近300篇讴歌时代精神、宣传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反映xx发展和建设的新闻报道在《福建日报》刊发,全方位地向外界展现了“土楼之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取得的新成就、新业绩和新风貌,为全县改革、稳定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为构建和谐xx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尤其是县委、县政府提出“融入厦漳泉、对接珠三角,成为海峡西岸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集聚地、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区、沿海发达地区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发展战略之后,新闻战线的同志能够紧跟时代,紧贴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的要求,默默耕耘,不讲条件,一心扑在工作上,用实际行动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了让党委放心、群众满意。从1993年至今,县委报道组连续13年被《福建日报》社评为“全省先进报道组”,报道组同志连续10多年被评为“十佳通讯员”或“优秀通讯员”。在福建日报社的大力关心支持和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在客家土楼、xx红柿、“六月红”早熟芋等特色品牌宣传方面,在先进典型、重大灾情疫情的宣传报道方面,都非常及时、深入,富有成效。如今年我县“6.18”特大洪灾灾情,就是通过及时的报道,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很快获悉了,6月27日,总理刚刚结束非洲七国之行,就专程到xx县抚市镇里兴村和贝溪村视察灾情,看望慰问受灾群众;王树先等抗洪救灾英雄的先进事迹也迅速在《福建日报》和全国各大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近年来,我们还通过新闻媒体特别加强了有关xx投资环境的宣传,比如,《福建日报》在年初开辟的“开好局、起好步”专栏中刊发了《xx大招商、招大商》、《xx着力发展“6+3”》等多篇报道。从而促进了全县项目带动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力推动了xx经济社会事业的又快又好发展。今年1至11月份,全县新签约项目131个;新开工、竣工项目157个,总投资42.5亿元,已完成投资20多亿元,特别是国产实业、下洋电子工业园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为今后发展积蓄了强大的后劲。预计今年gdp突破60亿元,实现60.2亿元,比增12%;财政总收入突破6亿元,实现6.02亿元,比增35%(总量比去年净增近1.5个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实现35亿元,比增30%(总量比去年净增8.7个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实现15.11亿元,增长24.3%,总量和增幅都是梅坎铁路、棉花滩电站“两大工程”完工后的最好水平。实际利用外资预计实现3500万美元,是02-04年三年总和,增长34.6%。在此,再次对福建日报社的关心支持和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同时,也恳请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关心、支持xx。

当前,我县正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省第八次党代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次全省的新闻摄影工作会暨“十佳摄影通讯员”表彰大会在我县召开,对我县新闻宣传工作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也是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实现“十一五”又好又快发展的伟大实践中。

篇7

也许很留恋,也许很不舍,但是,xx终于还是在我们的目送下渐行渐远……

有一种回忆叫盘点,盘点过去一年的成败得失,工作学习,那是艰辛奋斗,玉汝而成的磨砺;有一种梦想叫希望,希望未来的一年工作顺利,事业进步,那是寄情明天,彼岸花开的憧憬。

思绪如柳絮纷飞,我悉心典藏着xx那些振奋人心的大事。最让人激动的,莫过于党的十胜利召开。作为一名铁路工人,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车辆段在十春风的吹拂下,大手笔书写大文章,到处展现着蓬勃向上的新景象!

回忆我的xx,身为xx车辆段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我尽职尽责,努力工作。尽管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没有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但我却立足本职,用爱奉献,用我手中的一支笔在同事之间铺就了启程路,架起了连心桥。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赞誉。

还记得那一年,为了充实自己的生活,我利用业余时间慢慢培养起了写作的兴趣爱好,并以宣传我身边的人和事为己任,逐渐成为了大家信任的通讯员。这些年,撰写了许多新闻稿件,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想,在我的身边,有多少铁路工人,默默无闻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都奉献给了我们的铁路事业!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无私的奉献,才换来四通八达的交通!没有人比我更了解他们,我有必要多方位多角度的去宣传他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他们的质朴与憨厚。我的生命,也因为写作变得更加充实而美好。

篇8

一年一度的春运高峰期即将来临,各行各业都忙着备战春运,竭力为春运工作的顺利进行紧张筹备着。铁路行业在每年春运当中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而今年比往年更加的忙碌。为减缓春运高峰期大量物质和人流的运送,全国铁路都增开列车对数,使各地打工探亲旅游人群能及时坐上车。为了在春运期间确保线上列车安全正点,机车的运用状态良好,为了能在春运工作中战出我们的士气,干出我们的勇气,我段检修团总支组织检修各团支部搞一场“迎春运、战春运、保春运”鼓舞动员系列活动。希望在这次春运战中突出我们青工能勇善战,越战越勇,昂扬气势的精神,带头把好机车质量的各个关口,为线上良好供车作保证。此次活动分为以下四各项目:

一、由检修团总支书记主持,邀请段、车间各级党政工团领导参加检修青工“保安全、保质量、保畅通、春运当先锋”鼓舞动员大会。团总支对全年工作作总结,把如何搞好春运工作作为重点,为全年画个完整的句号。同时还针对明年青工如何配合车间搞好安全生产,抓好机车质量关进行座谈,为车间的安全生产献计献策,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全体突击检修小分队成员在会上表决心,誓保春运工作万无一失,全体成员在决心书上签名。会议地点设在市森林植物园。

二、在检修青工当中组织一支有纪律,有组织,能吃苦,责任心强的春运突击检修小分队。不耽误正常的安全生产,春运期间定期对行修进库机车作突击检修,及时反馈机车状态,并填写好机车状态卡,做到一点不漏,不放松对机车各个部位的检查,从而确保春运期间线上良好用车。

三、挑选几名会写的成立一个春运通讯报道小组,及时将春运期间好人好事,先进事迹通过单位工作简报做好有效的宣传,在生产生活中营造一种良好的作业氛围,勉励全体职工全心全意搞好春运工作。

篇9

要:中国新闻奖是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科技媒体的获奖作品对科技媒体的报道方向有一定的导向意义。本文选取了近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奖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科技报道加强传播力、扩大影响力的路径。

关键词: 中国新闻奖

科技报道

走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科技传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与其他行业媒体相比,科技媒体尤其是科技平面媒体的发展,由于所处的市场空间实在太小导致竞争进一步升级。因而,研究市场规律,探索科技报道的正确走向成为科技媒体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中国新闻奖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每年评选一次,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自1991年至今已评选21届,涌现出众多的优秀科技新闻作品。

2006年我国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正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国务院同时出台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党和国家的重大举措,为科技新闻报道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笔者拟选取从这一年开始的近六届中国新闻奖中科技媒体的获奖作品,对其进行分析并寻找规律,以期为科技媒体确立科技报道的走向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近六届“中国新闻奖”科技类获奖作品基本概况

经过对第16届至第21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进行筛选,既满足科技报道,又满足科技媒体刊播这两项条件的并不多,共有14件,年平均2.33件。具体结果如下表:

2006年~2011年“中国新闻奖”科技类获奖作品 一览表

年份 奖项级别 体裁 题目 获奖单位

2011 二等奖 评论 《专家哪里去了》 《科技日报》

2010 二等奖 消息 《中国首次提出“人类泛基因组”概念》 《科技日报》

2009 三等奖 消息 《1104枚火箭弹令“鸟巢”上空雷雨消遁》 《科技日报》

2008 二等奖 系列报道 《中国铁路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探寻》 《科技日报》

三等奖 消息 《我输水工程首用盾构方式穿江越河》 《科技日报》

通讯 《科学巨星背弃科学之后 ——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的悲剧》 《科技日报》

2007

二等奖 消息 《地学科研愁的是“没人花钱”》 《科技日报》

三等奖 评论 《“院士造‘院士’的反”值得喝彩吗》

《科技日报》

通讯 《谁来倾听发明人的声音》 《科技日报》

系列报道 《青藏铁路》 《科技日报》

2006

一等奖 版面 《科技日报》10月17日一版 《科技日报》

二等奖 评论 《农科院所制假坑农的多重恶劣性》 《科技日报》

通讯 《科考队员何时不再睡“狗皮褥子”》 《科技日报》

三等奖 系列报道 《来自深圳自主创新的报告》 《科技日报》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近六届的中国新闻奖中,科技类媒体只有《科技日报》一家跻身其中,其他科技媒体难得一见。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科技媒体的报道水平不高,更多的原因应该在于评奖机制本身的一些局限,比如报奖名额的限制。一般来看,《科技日报》以外的科技媒体要取得报送中国新闻奖的资格具有比较大的难度,无论是地方还是行业的科技媒体,均需要从本地或行业报系统中脱颖而出,其难度可想而知。

二、科技类获奖作品分析

从获奖作品的体裁分析来看,版面1件,消息4件,评论3件,通讯及系列报道6件。如果不考虑版面这个类别,其他报道类型的获奖数量差别不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内容比形式更为重要。下面笔者将从获奖作品的内容角度出发,进行一些规律性的总结。

获奖的4条消息,涉及的内容都是一些重大的科学工程问题,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气象保障,天公不作美可能会影响整个开幕式的成败,最后可以说是气象保障工作成功让天公作了美。公众自然就很关心这背后的“隐情”,记者正是顺应了这一需求,及时采写了这条消息,既解疑释惑,又传播了科学。又如《地学科研愁的是“没人花钱”》这条消息另辟蹊径,没有去炒作科技界为公众诟病的争项目、争经费等问题,而是抛出了愁的是“没人花钱”的话题,揭示了条件艰苦的科研项目难以吸引人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科技界的浮躁,实际上也是一个科学精神的问题。

再看获奖的3篇评论,评论代表的是媒体的声音,因而评论目前受到了各家媒体的重视。作为中国科技界的“喉舌”,《科技日报》的评论不仅要着眼于科技领域本身,更要用大科技的理念去审视社会的热点问题,发出本报的理性声音。从获奖的3篇评论来看,其所议论的都是社会热点问题,但并没有停留在议论本身,而是进一步引申出其背后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给人以启示。

获奖的通讯及系列报道既有关乎重大问题的长篇,也有关注科研人员生活的“小品”。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巨星背弃科学之后—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的悲剧》,这篇文章更像一个述评,所涉及的话题实际是目前热议的科学道德问题,虽然素材来源是国际而非国内,但依然获奖,在中国新闻奖中还是不多的,可以用弥足珍贵来形容。

三、科技报道提高传播力的路径

获奖既不是目的,也不是手段,但获奖作品还是能够基本反映出国家、社会、公众对科技新闻报道的需求。通过对以上获奖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从而提高科技新闻的传播力。

(一)坚持从科技角度看社会热点。公众对深奥晦涩的枯燥知识永远不会感兴趣,这和他们科学素养的高低并没有多大关系,因为能否弄明白那些专业的术语,对公众的生活不会产生多大影响。由此看来,要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靠说教式的科技新闻报道是完不成任务的。笔者以为,科技类媒体应向其他媒体,包括都市媒体一样学会追逐社会热点,但这种追逐应该有更高的起点,那就是立足科技。这是科技媒体的根,是科技媒体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本质特征。站在这个起点上,挖掘出社会热点背后所隐藏的科技元素,既能吸引公众的眼球,又能达到传播科技的效果。

(二)了解和掌握普通公众的科学需求。每个人都有好奇心,科学家应当是最具备好奇心的一个群体,因为正是缘于对某些未解问题的痴迷,才会产生纯粹的研究冲动。普通的公众也有好奇心,对很多事情也希望求得甚解,这种需求就是科技新闻报道的重要源泉。前文已经述及,奥运开幕式的天气保障,群众都很关心,也都想了解是怎么保障成功的。顺应公众的这种需求,就不愁写不出好的科技新闻作品。

(三)对科技界的热点事件要敢于发声和善于发声。近年来,科技界的热点事件不少,但似乎负面的内容更多,如院士举报院士、隔三差五的论文抄袭事件等。对于这些科技界内部的纷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都市类媒体似乎更感兴趣,而不少科技类媒体却是“鸦雀无声”。科技媒体对科技热点事件发表评论态度审慎,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很多的问题,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其背后有一些复杂因素,所以科技媒体自然就会表现得比较审慎。但如果一味审慎,久而久之,就会对科技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面对热点,不要回避,要在深思熟虑之后,发出科技媒体的权威声音,这是提高科技媒体影响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关心科技人员的“柴米油盐”。打开目前的科技报纸、杂志,前沿科学、重大工程等占据了大量版面,但反映普通科技人员学习生活的报道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可能是科技媒体认为这不是报道的重心。但反过来看,科技人员无疑是科技媒体最稳定的读者群之一,如果科技媒体不关心他们的生活,不能反映他们的诉求,那这个稳定的读者群又能维持多久呢?

总之,面对当今激烈的媒体竞争,科技媒体必须要放下身段,倾听来自社会、来自公众的声音,切实提高科技新闻报道的传播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10

笔者认为,虽然新闻报道的节奏平时不为大家所关注,但是一旦遇上特大新闻事件,要想进行有序、有力的报道,就必须“划分段落”掌握报道节奏。

以今年的汶川大地震为例,报道这样一件大事,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如何报道好呢?要想始终吸引读者的眼球,避免审美疲劳,就必须把握节奏。半岛都市报在汶川大地震报道中,围绕救援行动,将整个震灾的报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序曲

从地震发生到三天哀悼日结束,可称之为快速反应的序曲阶段。本阶段的重点在于把握及时、权威的震灾信息,主要依靠通讯社的权威稿件,记者起到“辅助”作用。这一时期奏出来的旋律比较悲壮。从半岛都市报特派记者的照片上可见一斑:没有一丝笑容,衣服上也没有亮色。

这一时期新闻热点比较集中,人们的关注点,主要放在对生命奇迹、人员救援,以及哀悼日的报道中。这一阶段,虽然本报碰巧有记者崔恒亮在成都,但是由于人们急于从宏观上把握灾情,所以自己报纸记者的声音还是较微弱的。

青岛本地的记者也只能写些比如《山东游客取消入川行程》、《岛城一天捐出千万元善款》、《在岛城工作的四川人担忧家人 本报开通爱心电话帮忙寻亲》之类边边角角的稿件。或者刊发《体育馆内外到处是寻人者》、《被埋两天多没受一点伤》等与全国媒体趋同的稿件。

在这一阶段,自己报纸记者的稿件几乎没有进过前7版。但是这一时期,特派记者并不是无关紧要的,相反,是非常重要的。有记者在前线,就等于是一面旗帜,能从感性上赢得读者的信任。在这种信任的基础上,可以在后方设立“寻亲爱心电话”、组织救援物资。

而且,这一时期是记者的潜入期,记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废墟上建立起了自己的信息通道。读者可能会对政府的声音发生质疑,特别需要听听一个普通的见证者当时的所见所闻,因此,也就有了记者崔恒亮的“13天灾区日记”。

这一阶段,用《琵琶行》里的一句话,可以概括为“大弦嘈嘈如急雨”,在大悲面前,人们一时间难以对新闻事实进行理性的理解,进入孤岛、打通道路、“再救一个”,谱出生命奇迹的乐章,是大家最关心的。在这一阶段,人们甚至还搞不清楚一些重震灾区的行政区划。但大弦的急切旋律,声声振聋发聩!

第二阶段:铺垫―

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次生灾害的报道。灾区通讯、交通等逐渐恢复,自己的记者与救援组织取得联系,直接获取权威信息,稿件从深度和广度上都能够得到保证,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的消息相比毫不逊色。这一阶段持续到堰塞湖险情结束。这一时期旋律比较激昂,演绎着战斗的激情,战场的选择也是多样的。

为了进入这一阶段的报道,半岛都市报在哀悼日期间已经开始筹备“转型”。5月18日,半岛都市报记者随青岛救援人员赶赴都江堰,其他记者也随岛城各路救援人员奔向灾区,尽量多地占领第二阶段的新闻资源,并通过本地救援部队联系上了当地政府或者救援人员,为后来热门稿件的组织提供了条件。事实证明,半岛都市报的节奏掌握是对的,对伤员救治、灾区消毒、援建等都做了翔实的报道。

“这一次,我们悲恸而不苦痛,哀伤而不绝望,关切而不惊慌,焦急而不失信心。因为,和32年前不同,国家的进步已经成为佑民的天。”对口支援、全民行动将救援行动推向了。

这一阶段,最精彩的还是关于堰塞湖的报道:在堰塞湖施工现场,特派记者任金梅,对赴唐家山的爆破部队进行了独家采访;在绵阳防溃坝撤退的现场,特派记者刘兆球,早于国内其他媒体见证了被放光水的河道;特派记者刘延珉,在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之前赶到了涪江铁路桥。这时候虽然热点相同,但是很多细节性的东西,是通讯社没有足够精力触及而读者希望知道的,半岛都市报的声音甚至在版面上起到了主导作用。

这一阶段,可以概括为“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点有面,救援任务分出主次,在新闻材料的选取中有取有舍,在唐家山堰塞湖的报道中,也就有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出现。

第三阶段:阶段收尾

这一阶段主要是唐家山堰塞湖危险化解后的报道,旋律比较柔和。地方媒体可以选择采访对象,挖掘新的热点。除了政府有力、军队顽强、老百姓感人等常规素材之外,还可以有更多独特角度的观察。

这一阶段,人们处在心理、生活和经济重建的恢复期,媒体的报道节奏也更为从容。可惜,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限制,这一阶段的报道要逊色得多。为了让人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绝望的悲情故事逐渐淡出,逐渐转向对胜利和荣誉的歌颂,主要是报道英雄事迹和成果,如“青岛爱心帐篷医院返青”等。

这一阶段,我们的报道已经有了“曲终收拨当心画”的姿态,但是“四弦一声如裂帛”的压轴戏却迟迟没有出现。如何选取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见证重新站起来的北川?空前的灾难,需要空前的报道手法。

篇11

新华社在做好文字和图片报道的同时,积极拓展电视新闻产品,从推出视频新闻专线、英语电视线路、电视通稿线路、电视成品线路,到开通手机电视台,再到新华新闻电视网的开通,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引人注目。

尤其是新华新闻电视网积极与iPhone、iPad等新媒体终端合作,并不断拓展境外播出渠道,成功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区播出,表现出强劲势头。

最近,新华新闻电视网在美国时代华纳有线电视公司平台正式播出,大大增强了华语媒体在全球的影响。

此外,新华社推出的金融交易服务平台“新华08”,将实时资讯、行情报价、历史数据、研究工具、分析模型和在线交易融为一体,依托新华社强大的新闻采编网络,向投资者提供更快速、更权威的金融信息。

“新华08”丰富了新华社的信息产品,拓展了业务,对国内媒体有启示意义。

面对新的传媒竞争格局,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确立“报业为主、多元经营”的发展思路,以“从报业集团向传媒集团、文化集团跨越”为奋斗目标,实施“3368”战略:着力打造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3种媒体,加快构建报纸发行商务网、书报刊发行网、酒店管理服务网3个网络,培育壮大报业、新媒体、图书发行与物流配送、印刷、酒店旅游、房地产6大支柱产业,力争打造出8个年收入超亿元企业。

近年来,我们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进行了一些有效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媒体方面。2006年与河南移动合作,在全国率先开通手机报,目前河南手机报用户达150万,位居全国省级手机报首位。

2007年,在党报阅报栏的基础上,自主研发出大河多媒体信息港,可以阅读党报、转播电视、看大河网新闻信息、查看集团所属报刊的电子版等,被业界誉为“第六媒体”。

2、广告方面。大力发展户外广告,2010年与郑州铁路局签署合作金额达3亿元的协议,取得河南境内高速铁路车站和沿线的10年广告经营权;最近又在郑州地铁报和地铁广告项目上取得了一定进展。

3、发行方面。以大河报发行网为基础,正逐步打造“大河发行商务网”,使其由一报发行向多报发行发展,由单纯的报纸发行业务向发行、商务速递、物流配送、连锁经营、旧报回收等多种经营业务发展。

4、动漫产业方面。以旗下刊物《漫画月刊》为依托,积极发展动漫产业,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打造的动画片《少林海宝》去年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拍摄的儿童电影《幸福的白天鹅》在第八届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荣获“最佳艺术片”。

近年来,国内传媒集团纷纷提出“全媒体战略”,积极发展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等新的媒介形态,但囿于理念、资金、人才、技术等诸方面的限制,总体上看来成功者并不多。

特别是在理念方面,以纸媒为主业的传媒集团很难跳出传统的报纸新闻的操作模式,拿办报纸的思维去办网络,与受众互动不够,新闻资讯产品过于单一,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网络化时代,媒体的启蒙功能已经逐渐褪色,受众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只会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因此,更具服务性与工具性的、目标受众更加细分的媒体有着强烈的市场需求,媒体工具化时代呼之欲出。

我们必须转变以纸媒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大胆突破纸质界限。我们深信,报纸的内容、思想和观点,依托新媒体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传播形式,仍将无往不胜。

死的是纸,活的是报,不论科技怎样发展,传播手段如何更新,“内容为王”的实质不会变。作为内容和思想的提供者,传统媒体必须抓住当前稍纵即逝的机遇,主动与网络合作,特别是与国内大的互联网企业合作,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发报纸的内容优势,以新媒体为载体,实现数字化转型,适应不断变化的读者口味和消费需求。

篇12

铁路消费文化

在日本,一条新铁路的开通能将大半个日本的兴奋点调动起来。这并不是因为日本人有多喜欢铁路,而是因为,日本经过多年创新,形成了集通行、观光、娱乐、艺术和购物为一体的铁路消费文化,铁路公司也蜕变成了集交通、地产、商业、旅游等多种经营项目的大型综合企业。

比如,日本各地为方便游客,推出“铁路周游券”,游客持此券可在一定区域和时间内无限次乘坐火车。有些地方铁路还通过各种宣传,将某铁路线规划成景点,让坐火车变成旅游的一部分。

此外,每座枢纽车站都是一个大型购物中心,创造出巨大的购买力。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东京站的“东京站之城”,夸张一点说,相当于把北京的金源燕莎搬到千代田区的地下,规模之大令人咂舌。

东日本铁路2015年年报中的一些数字即可佐证。据报道,该铁路公司主要有交通运输、站内综合空间(零售和餐厅)、购物中心和写字楼租赁、其他(广告、旅馆、信用卡等)四大领域,分别约占2015年营收的67.2%、14.4%、9.3%和9.2%。因为铁路观光中的车票收入被计入“交通运输”一项,所以核心业务之外的营收可能占其总收入近40%。其中不少是东日本铁路通过创新供给,自己创造出来的“新需求”。

受多方面条件所限,我国的铁路公司难以像日铁这样覆盖如此多的领域。但是诸如观光铁路、铁路相关文化等领域仍有发展空间,现在已经有类似项目出现,前景可期。

“情报”服务文化

日本流行春天赏樱花、秋天看红叶,于是旨在提供观赏信息的“樱花情报”、“红叶情报”应运而生。日本气象协会提供的樱花情报非常详细,点开东京地图,可以获得具体地点的樱花开放时间。一些专门的手机应用还附带有订酒店和租车等功能。景区和媒介机构密切合作,推动日本国内旅游发展。

许多服务业企业都在提供情报上下足功夫,诸如换乘情报、地震海啸情报、生活情报等都非常发达。

换乘方面,日本地铁和巴士的时刻表分得非常细,如果不是固定乘坐某条线,很容易坐错。有家名为“Jorudan”的公司发现这个市场,将全国各地的公交信息全部搜集起来做成数据库,用户可以查到家门口公交车的时刻表,也可以规划更好的换乘方案。

灾害方面,日本地震多发,随时掌握地震信息可以增强人的安全感。“地震情报”上清楚标明震中震级等关键信息,能有效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

生活方面,日本有不少集中提供生活信息的公司。一家名为“生活指南”的公司,可以提供日本所有都道府县的结婚、生育、教育、就业、住房、医疗保健、租车、休闲、土特产乃至丧葬等各类生活信息。

上述这些情报,从消费者一侧来看似乎没有创造多少经济效益,但从生产者供给一侧来看,就大不相同。比如,虽然公交换乘产业不大,但背后为它服务的人非常多,且它促进了日本交通信息系统的标准化、信息化和一体化,所产生的实际效益可能是乘数倍增的。地震情报需要各地地震检测台同民间的信息服务提供商建立信息联动,这有利于信息通讯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尽管日本经济整体不景气,但这些领域的经济活动仍很活跃。 在日本一条新铁路的开通能将大半个日本的兴奋点调动起来。

便利和自动贩卖文化

在日本,便利店被形象地称为“百宝屋”。日本的便利店可以同时扮演售票处、文印店、小书店、快递到付、缴费、网吧、咖啡店、取款处以及小卖部等多种功能。2016年开始,个人还可凭身份证在便利店开具户籍和纳税等六种个人证明。便利店全年24小时营业,这就好比是在自己家旁边开了个随时服务的“役所”(日本的政务大厅)。据日经新闻2015年7月统计,32家便利店企业2014年销售额首次突破10万亿日元(约合797亿美元)。而2014年超市行业的销售总额仅为18万亿日元,再过几年也许要被灵活的小便利店超越。

与便利店相呼应的是各类自动贩卖机,其便利程度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便利店各类业务主要通过机器完成。此外,不少餐馆用自动贩卖机点菜,超市用机器自助结账,游乐场、剧院用机器买票也很常见。

便利店和自动贩卖机在中国其实也很常见。但日本的长处在于其功能整合和资本化更集中,可以实现规模效益,经济产出也就更多。比如,借助数以千计的店铺,711、全家和罗森都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店里的打印机、缴费机甚至ATM机都是定制设计,所售商品很多是自有品牌。

二手文化

垃圾处理在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有的地区规定,含金属或笨重的垃圾每月只能扔两次,笨重垃圾须到指定机构购买“粗大垃圾处理券”后于固定时间和日期处理。而且在日本,租客除了一把钥匙什么都没有。刚就业的年轻人租房后到二手店置办家具、家电甚至是工作需要的公文包和职业套装等用品,经济实惠。因此,充当媒介的二手店非常受欢迎,已成为很有影响力的产业。

这些二手店成功之道主要是善于包装和使用现代企业理念。一方面,他们很善于包装自己,会设法去掉二手、旧货等负面标签,取而代之以循环利用、互通有无等说法,对店面进行现代化装修,对商品进行仔细处理。有家名为“2nd street”的二手店,装修风格完全没有二手的感觉,倒像是进了宜家商场。

篇13

表情坚毅,头发花白,身材健硕,思维敏捷,妙笔生花……如果从荣获第八届长江韬奋新闻奖获奖者的角度,去为青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万玛加做一个简要的描述,也许前面的定义会令他满意。然而,作为非常熟悉他的同行和朋友,我却实在不想用这么严肃的字眼来形容万玛加。在我眼里,他是一个性格朴实、血肉丰满的藏族汉子;他不仅仅是一个广播记者,更是一个青藏高原上身体力行的新闻旅人。对新闻事业的那份激情和在困难情境下的百折不挠的那份执著,使万玛加在工作和人生的每个关节点上都显现出非凡的实力。

青藏高原自然条件艰苦,但是高原人缺氧不缺精神、不缺骨气、不缺动力,万玛加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1992年,他从青海民族学院法律系毕业,进入青海人民广播电台群工部工作,从那时起,他就下决心要做一个范长江那样走遍高原山河的新闻人。15年来,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已经从一名初学者成长为经验丰富的“老”记者,但对青海高原那份炽热的情怀没有变,对新闻工作那份深厚的热爱没有变,他身体力行实践着自己当初许下的青春诺言。

作为一个自小生长在高原上的藏族记者,万玛加坚信,新闻不仅是用手写出来的,更是用脚走出来的。基于这种信念,他像自己的祖辈一样,走上茫茫高原,开始了自己虔诚的新闻之旅。1992年至2000年,万玛加一直在通联部门从事广播交流节目《听众与广播》、《各地之声》的采编工作,八年间,他深入到农村牧区、田间地头、工矿企业、车间厂房进行大量的报道采访活动,新闻一线的实践、大量稿件的采写不仅使万玛加熟悉了业务知识,也得到扎实的锻炼和积累。几年间先后独立采写完成了《改革开放话海北》、《喜看今日新大通》、《改革开放看湟源》、《土乡巡礼》等多个大型系列报道的采编任务,共采写、编辑节目410多期。1997年,他采写的录音通讯《寄情青海湖畔的挪威小伙子》获得青海新闻奖二等奖和中国彩虹奖二等奖,青海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

2000年12月底,万玛加被调到新闻部从事一线新闻采访工作。在工作中他一边虚心向同事们请教,一边努力自学新闻理论。他用勤奋的双脚“跑”新闻,用敏锐的双眼“抓”新闻,用思考的大脑“写”新闻,以独到新颖的新闻视角,不断发现、挖掘出含金量高的新闻。

2002年,青海省创办了“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此项赛事是在中国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体育单项赛事。此前,青海人民广播电台从没有过报道这类国际大赛,台里也没有专职的体育记者。万玛加接到采访任务后,多方了解自行车赛事知识,熟悉比赛规则,积极探索报道形式。连续五届赛事他都作为上路记者,继续发挥自己善“跑”肯钻的特点,全程采访报道了这项赛事。从第二届开始,他在赛事期间还每天不定时、不定点地通过手机现场直播的方式完成青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率、交通音乐频率相关赛事节目中的“环湖赛”报道。他写的述评《环湖赛带来的思考》《尽展魅力的环湖赛》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连续获得青海新闻奖和青海广播电视新闻奖,他也连续被赛事组委会评为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2003年,在同志“九・一六”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青海人民广播电台与西部七省份广播电合制作了大型广播直播节目《西部广播的春天》。9月16日当天,8个台同步现场直播。万玛加作为青海人民广播电台的特派记者,在接到任务的第二天即9月13日就赶到昆仑山下的青藏铁路格拉段南山口工区进行采访报道。这个地区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既听不到广播,也看不到电视,报纸就更别说了,信息极为闭塞。“西新工程”的实施使这里的群众清晰地收听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青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

昆仑山地区平均海拔都在3千米以上,这里空气稀薄,气候恶劣,万玛加一到南山口等施工点立刻投入采访工作,他不顾高海拔缺氧的危险,到海拔4千多米的施工现场,向工人师傅了解“西新工程”带来的影响。他发现在青藏铁路沿线、昆仑雪山之下,广播的收听效果特别好,这小小的收音机已经成为青藏铁路建设者在高原工地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穿梭于青藏线的藏族客商也引起了万玛加的注意,他用藏语在同藏族客商尕藏丹巴的交谈中,体会到了“西新工程”给他生活、经商带来的变化与便利。由于有了事前的精心策划和前期深入的采访,9月16日万玛加的电话直播简洁明快、立意深刻、音响运用得当,播出效果十分理想。得到大家的好评。2002年,万玛加参与的《西部广播的春天》这组现场报道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特别奖,2002年度全国广播新闻现场直播年赛二等奖;万玛加采写的短消息《广播声声越昆仑》同时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青海新闻奖”一等奖,青海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

十几年在高原上奔袭长旅的经历,练就了万玛加过硬的采访本领,也更加加深了他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情,不管获得多少荣誉,他都不改初衷,深深地眷恋着自己的采访旅程。2003年底,青海人民广播电台新成立了新闻中心,万玛加先后担任了新闻中心经济新闻组副组长、组长。4年来,作为一名新闻采编一线少数民族记者和新闻中心经济新闻组的组长,认真负责的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使万玛加负责的经济新闻组圆满完成了“郁金香节”、“青洽会”等省内重大活动的新闻报道任务,同时还参与报道了大型系列报道“为了三江源”、“海东充满希望的田野”等省、台的重点报道,他自己还独立一人完成了“环湖赛”、“抢渡黄河挑战赛”、“十运会”等省内外重大活动的新闻报道工作。圆满地完成了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广播电台等交给的采访任务。

篇14

广播新闻节目格式化播出也是目前的热潮,每小时滚动的格式化新闻传播方式,让动态新闻与评论、访谈、互动、新闻故事会相呼应,随时补充、随时刷新,形成以60分钟为一单元的格式化新闻板块。目前,单期广播新闻节目的格式化编排方式有以下几种模式。

模式一:“30分钟掌握世界”

30分钟一个大循环,15分钟一个小循环。 每15分钟播出一轮新闻,其中前5分钟是最新消息,接着是天气、财经与体育信息,再次是国内及国外新闻;每15分钟有一个新闻背景的特写报道结束,注意不是评论。每30分钟为一节,每节新闻内容包括:全球大事、路况、气象、财经、简讯、财经解析等。新闻主持人只播报,不评论。

第一个15分钟:报时、台呼、焦点新闻即新闻提要( 1分40秒,包含12条,每个新闻1-2句话)、广告、每条新闻顺报、逢6分路况(如:06分、16分)、逢8分财经(如:08分 、18分)、15分出广告。

第二个15分钟,在半点增加一个5分钟深度报道,减少相应的多条新闻顺播内容。接下来重复刚才的30分钟内容。

这种编排的特点是有收听规律,听众容易记忆,各类穿插路况、财经很有规律;新闻内容相对全面,各种都有;在新闻体裁上把长短消息和特写交叉进行。

模式二:“20分钟环游全球”

“54321” 就是20分钟播5次内容,中间穿插5次各1分钟的广告。第一次内容5分钟,第2次内容4分钟,每次内容递减1分钟。新闻主持人只播报,不评论。

这种编排的特点是为听众提供大量的高质量信息,短、频、快、越来越短,交叉进行,缩短新闻组时长减少疲倦感,增强稳定耐受力。

整体方式:全时全新闻,新闻快进快出,其新闻大都是导语或者提要式的,每20分钟一个轮回,基本单位是“新闻组”。每组新闻由1至3条新闻组成,其中包括一条重要的头条新闻,若单条新闻较重要,便自成一组。每条新闻的播报时间从30秒到60秒(110到200字),多数在40秒(150字)。每组新闻播报时间在2分钟以内。主持人在每组新闻或信息播报完之后,都要“贴标签”报一句“本台频率”或者“本台频率+当时时间”。每组新闻结束后插播一组广告,每组广告由1至2条组成。每小时播报4次交通路况。

新闻顺播的内容顺序安排如下:

一小时内:第一个20分钟:节目概要(1分钟)、交通运输(1分钟)、新闻(3分钟)、广告(1分钟)、新闻(2分钟)、新闻(1分钟)、新闻(1分钟)、广告(1分钟)、交通运输(1分钟)、气象(1分钟)、新闻(1分钟)、广告(1分钟)、体育(2分钟)、广告(1分钟)、新闻(1分钟)、广告(1分钟)。

模式三:新闻报道和脱口秀结合

这种方式更多展现了主持人和现场访问、特写报道的魅力,现场连线和访问比较多。连线的内容从单纯的事件延伸到分析、背景、评点,连线对象也从本台记者延伸到市民记者、新闻当事人、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评论员等,尤其是不同层次普通百姓的声音正在成为新闻的主角,新闻中的声音元素变得灵活、丰富多彩。

比如:2013年12月28日,武汉地铁4号线开通和武咸城际铁路开通的直播节目,每10分钟一次现场连线报道:

10:10连线记者蔡露武咸城铁首日体验

10:25连线记者采访的武咸路段汽车客运司机:认为对汽车冲击巨大

10:40连线武咸城铁乘客体验:对城铁上的各类人性化服务设施满意

10:50专访地铁集团专家3分钟

11:10连线武昌站记者陈文翀首日体验 地铁体现城市文化

11:20连线洪山站接着熊霞首日体验 换乘提示

11:30连线广东乘客林静娴对坐地铁转火车便利度的体验

11:40连线地铁志愿者 志愿服务在继续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