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医学科研课题范文

生物医学科研课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物医学科研课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物医学科研课题

篇1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课堂;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39-0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选题背景: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一直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问题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并学会学习,而在实际教学中,尤其在农村学校,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师生问、学生问的互动与交流,缺乏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也很少有学生能真正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更谈不上对现实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了。更有教师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只一味地灌输教材、教案,偶有学生提问,他甚至视其为捣乱课堂秩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应试,学生在“书山题海”中苦战,无暇也无力深入思考问题。另外现在初中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设计问题、提问题,学生被动回答教师的问题,缺少了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合理交流,师生互动等情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它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各学科都在探究的话题,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值得我们去实践中去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1、新课程: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

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学习方式上,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与人合作,形成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态度。《标准》重要的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分类设计,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营造“探究”的“问题情境”。

2、高中生物:国家规定的高中学科,大多省份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有些省份也出版了不同的教材版本。但大致内容是一样的。人教版教材共6册,供高中学生使用。必修1、2、3为必学内容,选修1、2、3供学生自行选择学习,高考生物一般是除选修1、3外的5册作为考试内容。

3、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对学习文本实施自主学习之后自发或自觉地提出在学习中遇到的自己不能解决和希望集体研讨解决的问题的一种习惯。

4、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就是通过学习个案的集体解析逐步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式方法,逐步养成思考思辨探究的习惯。学会科学地提出问题,进而探究问题,以期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大脑处于“问题”状态时,其思维处于灵动、紧张、流动的状态之中,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见人所不见,想人所不想。有时受某一现象启发而顿悟,产生灵感。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开发大脑潜能的重要途径,它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质量,是人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不可缺的重要因素。

5、高中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高中生为对象,以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氛围和环境为前提,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载体,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要内容,以养成学生“敢想、善问、乐思”为归宿。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理念之首;“面向全体学生”是指既保证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获取知识,更是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创设灵活多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巧妙地启发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自己去建构对知识的认识,建构知识的框架和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题实验目标和内容

1、课题实验目标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培养学生如何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3)通过问题意识培养,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形成问题,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逐步在学习中不断发现,不断探索,成为学会学习的新型劳动者。

2、课题研究内容

(1)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调查。(2)如何树立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研究。(3)学生课内外自学中问题意识萌发、发展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运用观察法、调查法。对学生进行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问卷调查。通过在课堂中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师生互动情况、学生学习的表现,以获得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

2、个别访谈法。对学生进行访谈,以了解学生问题意识现状及缺失的原因。

篇2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高职生物教学的效率

生物课堂中,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问题或困惑,进而向教师寻求问题的答案或者自己主动解决问题是非常好的现象,教师自然也是很喜欢提问的学生。生物课堂的效率和效果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是效率提升的极大原因。[1]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能够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逐渐得到调整,进而学生的学习成绩则有所提升,则能够证明课堂的效率是较高的。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学生学习时有意识地去想生物中某一知识点的相关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对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知,从而使得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得以提升。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注重的是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满足这两个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创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如果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的质疑则是创新创造的第一步,在这种质疑的情况下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究问题,假设学生获得成功对学生的鼓励则是非常大的,而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在解决问题当中得到锻炼和培养。[2]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也能促进学生去创新创造。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1)改变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现在的生物教学课堂仍然是以理论课为主,实验操作课还是相对较少,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并不是很好的教学形式。[3]因为高职院校的特色就在于让学生学到技术性的东西,让学生具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在教学形式可以做出一些改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验。当然,增加实验教学并不是说减少理论课程,而是将理论课的知识内容融入到实验教学当中。学生进行实验时,很容易发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存在不同之处,进而产生困惑,形成问题意识。

例如,针对“对虾的形态构造”这一内容,教师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并将实验所需的材料下发给学生,学生先观察对虾的外在形态并做记录。首先,在观察对虾的形态时,学生可以看到对虾的附肢一共有19对。其次,这19对附肢的形态和功能分别是什么,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再结合教师适时的讲解记录下来。在实验当中,存在与教师讲解不相符的地方学生能够及时地问身边的同学、问教师。在开放式的环境下,学生的问题意识自然而然得到激发,发现许多问题,也有勇气提出问题。依据直观的实验操作和教师及时的讲解,学生对“对虾的形态构造”这一内容更为了解,这与以往的课堂平面教学显得更为立体,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生物课堂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对生物学习的重要性有一个了解,进而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去质疑,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提出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对此教师可以采取一些较为简单的方法。例如,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偶尔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来调节课堂的气氛,降低学生的上课压力。或者面对不喜欢提问不喜欢回答问题的班级,教师可以尝试用一种聊天的方式引导学生。其次,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尽量站在鼓励的立场去评判和解答。例如,讲到“基因、染色体”相关内容时,学生提出的一些类似“为什么我爸妈是单眼皮,我却是单眼皮”这样的问题,教师不要去嘲笑甚至嘲讽,而是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及时引入现下的相关知识。学生能够提出许多问题教师应当感到高兴,相反,学生若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是有利于学生提问的,这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方式。

篇3

一、对“假说―演绎法”的基本认识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许多科学的结论都是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的。例如:牛顿创立光的颜色理论过程、凯库勒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和验证过程,这些无不体现“假说―演绎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假说是人们以一定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科学事实为依据,以已有的科学推论和技术为指导,对未知的自然现象或事物产生的原因而作出的推测性解释。

演绎是由前提必然得出结论的推理,或是从一些假设的命题出发,运用逻辑规则,导出另一命题的过程。也就是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出发,认识个别的、特殊的现象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

所谓“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问题后,通过严谨的推理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最后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得到预期的结果。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则假说成立;反之,假说不成立。

“假说―演绎法”的一般步骤为: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预期结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是否吻合得出结论。

二、高中生物课本中“假说―演绎法”典型课例

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关于“假说―演绎法”的相关素材较多,这些内容主要集中于模块二的第1到第4章,如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探究历程,DNA分子的结构、复制方式及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遗传密码的破译。“假说―演绎法”的最典型教学素材,莫过于孟德尔杂交实验中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下面以此为例,谈谈如何运用“假说―演绎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观察实验,发现问题。

以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高茎和矮茎为研究对象,展示孟德尔的杂交实验过程图,由学生依图讲解实验操作流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时不时地会用到生物学的一些基本术语,如杂交中的正交、反交,生物学基本概念,如自交,以及豌豆雌雄同花植物如何进行异花授粉。这些实验操作表述,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教师的引导思考下,学生会对该图解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如“为什么亲本无论正交还是反交,后代都表现为高茎呢?矮茎性状就消失没有了吗?”“为什么子二代中又出现了矮茎?”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予学生发散思维、启用已有知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理解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学生的质疑声中,教师提醒学生,不能停留在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对数据进行处理是否会有新的发现?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尝试分析子二代中高茎787株,矮茎277株,两者的数据比值为2.84倍,单独看该数据没什么特别之处,当我们把豌豆的其他6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数据一起投影时,原本沉寂的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都约为3∶1,这一结果引发了学生新的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该如何解释呢?

在以上引领学生观察并分析孟德尔一对豌豆杂交的实验中,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到最后提出问题,离不开数学统计的科学方法和坚持不懈地追求科学真谛的执著精神。

2.根据问题,作出假说。

围绕发现的问题,给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说,在教师的引导下,保留部分较合理的假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黑板上加以保留,如“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用大写的字母表示,如D),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用小写的字母表示,如d)”。当学生用自己的假说解释豌豆高茎和矮茎的杂交实验时,会面临新的难题,如个体的基因型该如何表示,其产生的配子中的基因又该如何表示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些新的问题串中,要求学生不断提出新的假说,才能解释这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假设进行了必要的补充:“豌豆体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因此纯合的高茎表示为DD,纯合的矮茎表示为dd。”“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又是彼此分开的,故配子所含的基因要么是D,要么是d。”“在受精时,雌雄配了结合又是随机的,D的雄配子可以与D的雌配子相结合,也可也d的雌配子相结合。”在这些增设的假说基础上,就能完整地解释孟德尔的杂交实验现象了。

提出假说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有足够的睿智,敢于大胆猜想、质疑,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敢于创新,这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息息相关。当学生用提出的假说圆满地解释豌豆杂交实验时,学生会异常兴奋,由此而倍感喜悦。

3.演绎推理,求证假说。

在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时,老师不忘提出新的问题:“虽然假说很完美,但作为一条科学结论,还为时太早,如何才能证明你的假说是对的呢?”在当今生物科技发达的年代,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能否用现代仪器设置(如显微镜)直接观察染色体,甚至其上的基因,只要能看到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和配子中基因成单存在,就能直接证实假说的成立。这种逻辑思维未尝不可,这就是《遗传与进化》模块为什么要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章节放在“遗传因子的发现”章节后面的真正意图,目的是排除学生用现代科技手段,包括分子生物学的手段直接定位基因的位置所在。更何况,基因在显微镜下是无法直接区分出来的,这给直接证明带来了困难。这时,就得借助于逻辑推断的力量,利用“假说―演绎”等逻辑推断的思路间接证明可观察的现象,最终将假设肯定化。因此,“假说―演绎法”不愧为间接证明的好办法。

演绎推理假说的成立,要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假说的要点,在老师参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的同时,不忘提醒学生:“能否用该假说来推测其他实验结果,如果实际操作结果与你的预测完全吻合,则说明我们的假说成立,反之则不成立。”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开始进入新一轮的探究,寻求支撑假说的实验方案,尝试各种豌豆最佳的类型,如DD与DD自交方案、dd与dd自交方案、Dd与Dd自交方案、DD与dd杂交方案、Dd与dd测交方案。在学生激烈讨论的同时,教师要随时把问题聚集在证明假说的核心上,孟德尔演绎推理的要点,其实就是要证明子一代的基因型是否为Dd,本质就是测交,所有纯合子的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豌豆在自然界中自身的现象,无法证明假说的合理;而杂合子(Dd)的自交,本身就是假说产生的实验基础,不能用自身产生的推断证明自身的对错。因此,对最佳的实验方案(测交方案)进行演绎推理:子一代的基因型如果为Dd,则产生的配子D和d的比为1:1,dd产生的配子就一种d,雌雄配结合又是随机结合的,因此产生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高:1矮。如果推理成立,则实际操作结果与推理相吻合。

4.操作实验,得出结论。

限于时间,课堂教学无法直接进行豌豆的种植实验,我们展示了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结果,统计得到64株后代中,有30株为高茎,34株为矮茎,两者的性状分离比接近于1 ∶ 1。因此,结果与预测完全符合,从而验证了假说的成立,最终得出了结论。

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学习,学生深刻领会到孟德尔超乎常人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数据处理方法。即使我们提出的假说不是那么完整,即使提到孟德尔提到的一项,我们都会感到无比欣慰,因为孟德尔的成功是他8年锲而不舍追求的结果,我们只用了几节课的时间,就领会到了“假说―演绎法”的精髓。它的真正好处在于促进了学生感悟创新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能力,激励了学生勇于探索、热爱科学、大胆创新、锲而不舍的精神。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课堂组织 探究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66-01

以学生为主体,就要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就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实验,是实现学习方式多样的重要手段之一。

1 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这就要求过去以书本为主、以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转化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比如《物态变化》一节中。传统的教学是以学科的知识为核心的。一般都是通过教师做演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再讲解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以及过程特征。而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以熔化和凝固知识的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不能只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熔化和凝固概念的规律本身上,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凝固和熔化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上。首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如“水结成冰、冰熔化成水”这样的典型事例引出熔化和凝固这种现象;然后结合事例引导学生猜想熔化和凝固的条件,让学生自己探究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做出记录,以便在验证之后和开始时猜想情况进行对比,这也是一种学习。有了猜想之后就要进行验证,看猜想是否正确。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用什么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组织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交流。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物理,教师应根据探究的方案进行较多的指导,在学生交流方案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评价、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提出如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1.在做海波熔化的实验时为什么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要把试管放在水中,通过烧杯对水进行加热?

2.烧杯中要放多少水才合适呢?

3.温度计的测温泡放在什么位置才比较合适?

4.怎样才能把温度计的测温泡放在合适的位置?

5.实验当中需要记录哪些数据,怎样记录?

6.实验操作的程序是什么样的?

7.怎样才能保证实验的过程安全操作?

学生清楚这些问题以后实验方案也就已经确定了。方案确定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并收集证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搜集学生操作过程当中的所有问题,包括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主动、学生的操作是否有安全隐感等等。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以后,学生通过实验所得出的结果可能并不十分理想,如熔化的温度偏差较大,所画的图像并不能明显地看出来熔化过程等一些问题。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实验的结果是否理想,更要关注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参与程度。

2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突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

教材注重到了在每章、每节的开始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力争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这样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科学情感。比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之初,我们就应该避开那些比较抽象的、一般化的物态变化和那些非常严密的物理概念,而应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实例(比如晒衣服的问题)出发,认识到一种具体物质――水的物态变化过程。“水从衣服上跑掉了!”从这样一个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来认识汽化现象。 再比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的教学,这个知识点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一个分化点。但是在现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形式应该进行改革。尽管在探究活动之后需要一些定量的计算,但是应该尽量避开那些意义并不很大的一些模型化的繁杂的计算,应该像教材当中的例题和作业那样设计一些有实际背景、有实际意义的习题。再比如《光的反射》的教学,我们不能仅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落实上,只关注如何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而应该从实际的问题出发,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物理知识在实际当中是很有用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些具体的实例出发来引入所要研究的内容并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来解决这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 针对具体情况,开展多种方式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物理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知识内容本身,而应结合学校的物质条件和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开发多种多样的探究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探究“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当中,学生从他的实验结果或者从熔化图像上很难看出比较明显的熔化过程,或者可能会发现海波由于过热而不凝固这样的问题。对于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一方面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问题意识,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能力水平积极地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专题研究。在进行专题研究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到学生之中。在研究方案的确定、如何查找资料、安全操作措施的防范等等方面给学生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比如在学习了光的折射现象之后,学生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1.对于不同的介质对光的折射是否相同呢?

2.清晨看到日出的时候太阳是在地平线以上还是在地平线以下呢?

篇5

关键词:精品课程;医学生物化学;试题库

《医学生物化学》作为医学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本质的前沿学科,在医学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校的《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是一门省级精品课程,近年来课程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实验技能训练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改革,提高课程授课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也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繁杂,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如何保证考试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授课质量,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因此课程组进行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试题库建设,实施教考分离,使课程考试更科学、客观和准确,同时也可为课程的无纸化考试提供条件[1]。

一、试题库建立的作用

1.有助于实现教考分离,保证考试公平。教考分离是指教学和考试由不同的人负责。以往本校的课程期末考试采用人工组卷,由任课教师出几套试卷供考试和补考用,教师个人的出题习惯导致题目重复率较高,影响考试的客观性。阅卷也会受到教师主观因素影响而导致有不同的评分标准,或有人为批改错误及分数偏差等。利用计算机建立试题库,实现计算机自动选题组卷,是实现教考分离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避免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弊端,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公正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质量,保证考试的公平[2]。2.有助于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每学期期末的组卷、阅卷、成绩统计及试卷分析等重复性工作使教师的工作任务增加,试题库建立后能自动组卷及阅卷,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此外,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试卷知识覆盖面增大,能避免授课教师自己出题组卷所造成的在上课、复习及答疑时产生的偏向性,督促教师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备课,突出课程重点,减少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并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3.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果。以往教学中,部分学生靠考试前找老师画重点、突击复习的方式通过考试,从而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学习懒散随意,也不利于对学生真正学习效果的考查。试题库的建立能避免学生套题、猜题、依赖临考前背重点来取得好成绩,促使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系统地学习和复习知识点,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二、试题库的建立及使用

1.命题教师的选择和培训。为配合本校实施的无纸化考试,课程组自2013年开始进行试题库的建设。试题库建设不是把试题简单地放在一起,它需要命题者对本门课程的专业知识非常熟悉。因此,《医学生物化学》试题库命题组的成员均是本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中具有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教师。在建设试题库前,课程组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弥补教师命题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教师的考试理论水平,同时还多次召开讨论会,确定命题原则、试题比例和难易度的划分标准,使大家能高质量地完成试题收集、整理及入库工作。2.试题库建设的要求及内容。《医学生物化学》试题库建设是根据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要求来组织和实施的。题库中的试题不仅能体现大纲的核心内容,覆盖各章节所要求的全部知识点,还涉及了知识点在临床实际中的应用。选择的试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内容科学、表述准确,无学术性错误。由于不同专业的学时数、教学目的、章节内容及教学重难点有所区别,因此每个专业都有独立的考试题库,题量、题型及难度系数的分配也不同。题库中的题量原则上是按理论课学时数的15—25倍比例出题,如临床专业的理论学时为84,则总题量为1800左右,而护理专业的理论学时为27,总题量为540。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7种题型,试题的难易程度分为“1—5”5个层次,所占比例分别为10%、20%、40%、20%、10%。试题中,“掌握”、“熟悉”内容的试题占80%以上,侧重于对基本知识、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建立起课程的基本知识框架[3],而“了解”内容的试题控制在20%以内。试题的来源主要是课程组所编写的《生物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以及历年的期末考试试题,同时参考一些相关教材和试题册,此外还加入了历年来的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及医学相关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与生物化学相关的真题,突出与临床实际及学科发展的联系,为医学生毕业后参加执医考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奠定基础。3.试题库的审核及使用。试题库建设好后,由命题组先进行核查,再由学校教务处组织专家对试题进行抽样检查,每年审核1次。审核完成后,按专业、试题类型及难度系数导入由学校自行开发的无纸化考试系统。课程考核采用半人工组卷,考前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中各章节的学时比例,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内容层次拟定命题计划,确定各章节的题数及题目难易度,保证试卷中各个层次要求的内容比例合理,章节覆盖面恰当。考试时根据命题计划所设定的各项指标,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目,生成试卷,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例如,在临床专业按20套/班从题库中随机抽题,生成试卷,每套试卷的题型不少于5种,包括主观题及客观题,题数60—70个,难度系数设置中1—5各个层次的比例为1∶2∶4∶2∶1,考试时长60分钟。学生完成后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成绩评定。对近几年利用题库考试的临床专业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分析发现,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得分相对集中在75—85分,符合预期目标,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4.试题库的更新和维护。由于学科的发展及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区别,试题库需要进行不断的更新和维护。首先是要对重复或存在相互提示的题目进行修改或删除;其次要根据使用教材版本和内容的更新,增加与新教材内容相关的试题,删除、修改内容有误或描述不准确的试题;最后还要根据试题分析的结果,修改不合理的难度系数。此外,为了适应学科发展,命题组适当减少了“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和“物质代谢”这两部分试题比重,逐步增加了分子生物学试题的比重,同时还增加了一部分案例分析题,加大与学科前沿及临床实际的联系。

三、试题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1.试题难度系数设置欠合理。难度系数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是试题技术参数中最重要的指标。对于试题难度的划分是试题库建设中较难把控的一个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为保证学生及格率而将难度不大的试题设置为较大难度系数的问题,这需要命题组结合试题分析的结果及学生实际情况,对试题的难度进行更为准确的划分。2.题库软件系统有待完善。目前使用的题库系统只能考查一般的常规题型,如执医考试中的B1型、A2型题无法入库。此外,课程内容中涉及的生物大分子化学结构及营养物质代谢的化学反应等内容也无法导入系统。而且,计算机随机抽题会导致不同题型中可能抽到同一知识点的题目,存在互相提示答案的现象。3.主观题的准确评分较难实现。主观题的答案在题库中只能以关键词形式出现,而计算机对主观题的评判不如教师评判那样灵活,大大降低了评分的准确性。例如,学生在回答“蛋白质等电点”的概念时,答案中的关键词如果设定为“蛋白质”,则学生写“Pr”虽然正确却不能得分,出现评定误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生物化学》试题库的建设和完善是一项长期、复杂且细致的工作,需要将计算机软件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更有效的结合,以提高考试的科学化及规范化,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葛杰,顾爱星,葛倚汀,苏豫梅.《基础生物化学》试题库的建设与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2):86-87.

[2]杨祎.高等学校学科试题库建设的时间与研究[J].教育观察,2016,5(9):32-33.

篇6

关键词 互动质疑 生物课堂 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课堂互动质疑是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既能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又能促进学生探求知识,师生携手共登知识殿堂;既是教的技巧,又是学的升华。有效的问题设计是实现课堂有效质疑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质疑才是有效的。关键是教师如何质疑,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1精心设计问题,这是课堂交流的关键

课堂互动质疑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直接影响课堂交流的效果,教师备课时要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准备,精心设计。在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1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

“度”即提出的问题应当难易适中。教师首先应该深钻教材,研究学情,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所提问题不宜太简单,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样一些学生不用思索的问题,看似课堂交流气氛活跃,实则不仅学生不感兴趣,没有教学实效,而且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得不偿失。提出的问题不宜太难,那样只能将学生的思维堵住,造成“启而不发”,全班鸦雀无声,致使交流无法进行。这样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又没有教学实效,还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实在是教学败笔。问题难度应适中,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得到知识的果实”。例如,在学习了“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他们都有一个白化病的弟弟,预计他们生育一个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多少?”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去探讨,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根据这类型题的解法尝试分析解决,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后,有少数几个学习小组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教师可让学生代表讲解解题思路,同组的作补充。在教师点拨下,其他学生也很快完成了任务。教师及时给出肯定性的评价,学生的兴趣高涨,尤其成功的那些学生,明显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

1.2要把握问题的“准”

所谓“准”即“准确性”,要求教师抓住要领,语言简明通俗,让学生一听便知所问何意,能够迅速思考,准确回答。教师的提问切不可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甚至与所学内容不着边际,学生必定不得要领,答非所问。这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立意明确,严谨规范,富有逻辑性。在引导学生理解水螅刺细胞在捕食中的作用时,这样提问:“水螅为什么能捕食活动的水蚤?”结果学生分别答出:有触手、有刺细胞、有神经网……若从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看,这个提问具有一定作用。但教师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刺细胞的作用,由于问题的语言不严谨、指代不清,语言模棱两可缺乏科学性,因此,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后来的教学中,笔者将问题的范围缩小了些,目的指代更明确了些,提出:“水螅触手上有什么特殊细胞在其捕食中起重要作用?刺细胞怎样进行捕食?……”这样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问题的用语要做到有科学、准确性,教师除了应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深钻教材,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才能使问题“准”。

问题的“准”还指教师提问要具体、要小,切不可泛泛而问,会使学生难以把握问题的中心。例如“谈谈你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这个问题太宽泛,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因为光合作用要从概念、场所、过程、实质、意义、应用等多个角度去理解。

1.3要把握问题的“量”

一节课往往涉及很多知识点,而不能就每一知识点都设计问题,那样不但不能突出教学重点或难点,而且占用大量教学时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低下。因此,课堂提问的数量要适度,一方面要抓住知识的关键和本质,能用—个问题解决的就不用两个,能直切主题的就不必绕弯子;另一方面,提问的时机要恰当,要问在关键处,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提问,切忌“满堂灌”的提问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能驾驭教材,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

2适时提出问题。交流点拨。是课堂交流的中心环节

真正的知识获得、能力培养是学生自己感知、识记、理解、内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设置问题时,要注意问题提出的时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适时恰当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有效的课堂交流延伸长度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交流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兴趣是相当重要。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进行交流中,教师适时有效质疑起着关键作用。例如,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时,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表达式同时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列表比较二者的关系。在学完细胞的有丝分裂,师生总结出有丝分裂的重要特征后,教师可做这样的引导:“有丝分裂产生的是体细胞,子代细胞的染色体数和亲代体细胞的相同,那精于和卵细胞是否也由有丝分裂产生?”学生思考,教师提问:“假设由有丝分裂产生,受精卵和子代的染色体数目将会怎样?”有学生立即答出:“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亲代体细胞的相同,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是亲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二倍,这样的受精卵能否发育成正常子代?”教师带头暴以热烈的掌声,马上有学生答出“能发育”,有学生反对“不能,自然界就不存在含有46对染色体的人”。太精彩了,教室里掌声雷动。教师乘势引导:“问题出在哪里?”有学生说道:“和卵细胞不是由有丝分裂产生。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和亲代体细胞的应该相同,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教师:“太棒了,这种分裂方式是减数分裂。什么是减数分裂?过程怎样?它和有丝分裂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课后做好预习,我们下一节课再来讨论,看谁给大家的贡献最大。”

课后,学生们可忙乎了,有的在认真钻研课本,有的上网查减数分裂,有的去向教师请教,有的去查阅相关参考书籍。第二次课上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学生抢先说道:“减数分裂在生殖器官产生生殖细胞时进行。进行减数分裂的是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一学生举手说道:“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复制的染色体最后平均的分给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至此,减数分裂的概念和实质已清楚了。有学生已经准备好了减数分裂过程课件,演示并尝试解释,虽然解释是有问题的,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学生都存在并且亟待解决的,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很顺利解决了。再加上有些学生准备的减数分裂染色体模型的演示,减数分裂过程这一重点、难点很顺利地被突破。

2.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课堂上是否能够鼓舞学生心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问题情景具有感情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在生物课教学中,笔者总会设法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产生迫切要求获取新知的欲望。例如,在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时,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植物体内的水为什么可以从根部到达树冠呢?(2)“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3)有诗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森林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们对气候的调节做出了什么贡献?此时学生内心的学习动机已十分强烈,各个满怀好奇,带着想解决问题的急切愿望去学习。通过在情景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渴求探究的最佳心理和强烈的参与欲望,从而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积极地开动脑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了其思维动机和探究的欲望,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3教会学生质疑,析疑是课堂交流的升华

鼓励学生质疑就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经常提问的人往往是善于思考的人。若只重视教师精心的设计问题,忽略了学生的质疑,只能是学生按照教师预先设定好的套路去思考、去做,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不利,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不利。问题的关键是怎样鼓励学生去质疑。

3.1教给方法,让学生会思会问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和提出问题,首先学生要有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问题归类,对于知识的识记,要有“是什么”的问题;对于知识的理解要多问“为什么”;对于知识的应用要多问“怎么样、怎么做”。其次,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模仿提问,可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归类示范提问,然后出示同类型内容,让学生模仿提问。然后,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内容采用设问、反问、对比问、分析推理等方法提问。并且教师所提的问题宜小不宜大,越具体问题的实效性越好。一系列提同方法的渗透都贯穿于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例如在学习孟德尔的分离规律时,针对豌豆的杂交试验,教师引导:“从实验材料你能想到什么问题?”一位学生说道:“为什么先用豌豆而不用其他生物作为实验材料?”另一位学生立即答道:“易获得纯种。”有一位学生问道:“什么是纯种?怎样获得?”“什么是自花传粉?什么是异花传粉?什么是闭花传粉?”至此,教师及时引导:“同学们问题提得很好,正是这部分内容所要明确的关键点,大家阅读课本文字内容及图解来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关于传粉尝试用图解说明?”教师巡回指导,指定一名学生上讲台板书图解,师生交流完善。教师总结道:“自花传粉易获得纯种,尤其闭花传粉。至于什么是纯种,在本节课的后面我们来探究。现在阅读课本内容,我们接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有学生提出:“如何进行豌豆的杂交试验?”“这个问题提得好,提到点子上了,这正是我们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同学们看课本图解及文字内容,思考交流如何杂交?”可见,问题的生成离不开具体的教学情境,关键是教师要创设好情境,促其产生疑惑,提出问题。

3.2创设民主、公平的课堂运行环境,让学生敢说会说

创设宽松、自由、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知识情境中去思考,去质疑,各舒已见,将自己的见解充分发表。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别人的观点之上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大胆想象,善于精心质疑,勇于简明表述。学生的质疑一般是经过思考、分析后,仍不得其解而提出的,不论怎样的问题,教师都要慎重对待,尤其对于一些貌似简单、不是问题的问题,更要慎重,切不可置之不理,更不可一笑了之,那样会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降低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时,有一位学生提出:“植物细胞为什么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却没有?”问题一经提出,教室一片沉寂,片刻之后有人议论:“怎么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不是问题,本来就这样的。”经过思索之后,教师发现这个问题提得精彩之极,但难度大,学生又是难以回答的,教师乘机引导:“你提的这个问题就类似于‘鸟为什么没有牙齿,而人却有牙齿’。大家思考,牙齿的作用是什么?假如人没有牙齿会怎样?鸟有牙齿会怎样?牙齿怎样来的?”经过师生交流,大家达成共识:“牙齿是生物进化来的,同样细胞壁也是植物细胞在进化演变的过程中,经过漫长年代进化而来,对植物细胞起支持保护作用,对整个植物体也起支持保护作用。动物有骨胳对其起支持保护作用。”“大家看,这个问题提得怎样?”“好!”学生异口同声,掌声雷动。经过学生的交流合作问题得以化解,提问的学生不仅自己获得新知,其也学生也一样获得新知。对于提问的学生很明显他是非常愉悦,从而更加激发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好学好问。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提高课堂交流的教学效果,关键是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勤思考、多质疑、善交流,若能真正达到“好学、勤思、乐问、善析”,可大大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能动性。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质量

一、加强实践教学对经管类学科的重要性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经管类学科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经济管理人才,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其教学实践环节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也不是理论教学的附属物。实践教学是搭起理论和实际之间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实践教学改革必须确立“以学生高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为核心,真正培养具备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经管类院校内部,长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矛盾比较突出,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内容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实践教学尚未模式化、系统化。我校也是如此。比如,在以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教育中,我们同样很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比较薄弱。

二、经管类学科与其他学科实践教学区别

理工科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实验课为主要形式,实验项目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按规定的方法和步骤作实验,检查实验结果和书本上的是否一致。而经管类学科的实践教学则是在机房和软件的基础上,建立起模拟职业岗位的高度仿真的系统实验环境,通过采用与实际工作完全接轨的实验软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增强感性认识,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前者具有验证性、任务性、封闭性的特点,而后者则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等的特点。

三、“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的实践教学探索

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是我校经济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开设较早、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实践教学课程。

(一)课程建设

2005年,当时的经济系组建了国贸实务模拟课程组,购买了南京世格外贸公司与对外经贸大学联合开发的教学软件“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课程组老师在熟悉软件的基础上,编写了《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指导书,并以兴趣小组的形式首先对即将毕业的02级春招国贸专业学生试开设此课程,进一步摸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学生反映非常好。至今我们课程组已完成14学期的教学任务。

(二)课程介绍

国贸实务模拟课程是所有国际贸业专业课的综合,学生在完成了国际贸易实务及国际结算课程的学习之后,来学习此门课程。课程借助“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让学生在网上进行国际货物买卖实务的具体操作,以掌握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发盘与还盘等各种基本技巧;熟悉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与业务流的运作方式;切身体会到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学会外贸公司利用各种方式控制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认识供求平衡、竞争等宏观经济现象,并且能够合理地加以利用。老师通过在网站新闻、调整商品成本与价格、调整汇率及各项费率及设置货物意外与随机事件发生频率等方式对国际贸易环境实施宏观调控,以期提供尽可能仿真的外贸模拟环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理解并吸收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目标

国贸实务模拟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国际贸易模拟环境中的单据制作和市场运作能力,使其熟悉进出口业务的流程,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在计算机环境、网络环境上的操作能力。具体要求是在适当进行实验分工后,由谈判开始,签订商业合同,继而买卖双方与承运人、银行、海关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货物的购销与货款的支付,实现互惠互利的贸易目的。

(四)课堂教学的组织

前十二周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simtrade的国贸实务教程系统,边演示边解释外贸业务环节及涉及到的相关表格的模版;进而在simtrade中利用在线学习,演示在simtrade实务模拟系统中不同外贸当事人工作;再利用PPT边演示边带学生填写各种单据,并完成外贸流程的工作环节。在后面几周的综合模拟阶段,则以学生自己做业务为主,教师辅导为辅。此阶段,鼓励学生应尽可能的多做业务,以熟练掌握进出口业务相关环节的主要业务及操作技巧。

四、取得的教学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教学成效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门课程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环境搜集商业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外语能力,(撰写的单据几乎是全英文的)通过解决诸如汇率发生变化;资金不够等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对实际贸易环境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中,教师注重教学水平和效果,对学生高度负责,尽己所能服务学生,学生也能有始有终,明确学习目的,积极主动地投人到学习中,尽可能多地去做交易。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锻炼中提高,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也能真正发挥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反映非常好,授课老师已连续多年进入我校学生评教前十名。

2、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没开设此课程之前,到外贸公司参加面试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多是看不懂外贸单证,对外贸环节及流程缺乏了解,进入公司后要经过较长的培训期,才能适应工作。而近年毕业的学生则普遍反映正是这门课程给他们创造的网上模拟的实习平台,使他们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对外贸环节及各种单据有了感性认识,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有的同学尚在实习期,已经由于其较突出的业务能力脱颖而出。现在仍经常有学生在应聘外贸公司之前与任课教师联系,希望能进入该系统,为应试做专业知识的准备。

(二)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前12周,教师注重的仍多是传递性的知识“给予”,教学过程还是被看作按照教学大纲,准备教案及实现教案的过程,而不是创造建设性的环境,帮助学生开发学习潜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和提高独立创新的技能,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跟着教师填单据,走流程,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五、探讨之处及建议

本课程组希望通过以下举措将教学过程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坚持“以知识积累为基础,以能力提高为目的”的原则,用现代教育技术引领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如课堂提问、讨论、启发、自学、演示,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网络资源,努力将本课程打造为精品实验示范课。

首先在授课方式上,采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的方式,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场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知识讲授阶段,教师不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并利用相关的网络资源及以往的知识储备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学生完成上机模拟工作。其次在教学手段上尽可能多样化;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海关、商检部门的工作录像;增加实践环节,带领学生到海关港口等地实地参观考察,让学生对外贸流程产生感性认识。教师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通过计算机模拟与真实场景模拟相结合的方式,从基本操作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综合性实验,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掌握外贸环节各当事人的责、权、利。

参考文献

[1]戴国良,周永平.情景模拟教学研究与实践[J].南方论刊,2010(03).

[2]郭金刚,师国敏.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0(05).

[3]王小艳.国际贸易模拟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活动课;彰显;数学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309-01

1.文化性缺失——数学教育价值失落的重要原因

《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价值观,特别要了解数学文化价值。

数学教学中文化性的缺失给孩子们造成了什么影响?为此,我们随机抽取了六年级的200名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谈谈“学习数学有什么用?”结果,几乎90%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最大用途是用来计算。学生对数学的这种片面认识,反映出目前我们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弱化数学的文化价值,忽视数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与数学素养的提高。因此,新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

2.数学趣味活动课——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

基于对数学文化的粗浅认识,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在体现数学文化的形态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数学趣味活动课成为我校校本课程之一。它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突出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数学,着眼于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

我们的数学趣味活动课在重视课程表层的趣味性的同时,更注重课程深层内涵,努力挖掘数学文化的底蕴,展现数学文化的魅力,发挥数学文化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数学趣味活动课不失为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下面介绍几种在数学趣味活动课中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具体途径与策略:

2.1 充分利用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穿插相关的历史故事,数学背景知识等,定能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2 搜集数学家故事,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阿基米德既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他最有名的名言,就是:“给我一个立足点,我就可以移动地球。”他一生专心研究科学上的体积和浮力问题,其中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古时候有一个国王叫金匠打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国王因为怀疑金匠加了杂物,就请阿基米德鉴定,阿基米德一直在想鉴定的方法,就在他走进浴缸里洗澡的時候,看见满出去的水时,悟出体积的原理,他高兴地跑出浴室,大叫:“我找到了!”一时忘了自己是光着身体呢!

自从同学们听了阿基米德的这个故事,就一直成为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数学趣味活动课之前,让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找古今中外数学家的童年故事及他们严谨治学、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然后利用数学趣味活动课进行交流或者进行故事比赛。现在的小学生,收集信息的渠道特别多,因此故事的内容也相当丰富。通过故事比赛,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更值得肯定的是让他们获得了一种精神动力。例如当学生听说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时,跃跃欲试;当学生知道著名数学家欧拉在双目失明以后,也没有停止对数学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时,激动不已;当一些成绩中等的学生了解到欧拉在孩提时代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后来经过努力却成为了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后,信心倍增;……

数学家的故事,既能让学生领略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让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的陶冶和浸染,特别是磨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形成经得起成功和失败双重考验,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努力养成热情、认真、求是、求实的良好的学习态度。

3.反思与展望

数学充满着人性因素,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现代数学教育应充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在文化层面上找回失落的数学教育价值,是新课程赋予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的职责。

趣味数学活动课仅仅是我们所做的初浅的尝试,我们对数学文化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探索更多有效彰显数学文化的途径与策略,合适而巧妙地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渗入日常数学教学,关注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设,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可以相信,在数学文化的洱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心智得以不断的滋养,才干得以不断的升华,人格得以不断的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 《教育文化学》郑金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数学文化学》郑毓信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7

[4] 《数学教育的价值》/ 黄翔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5] 《课程文化发展论》范兆雄著.-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篇9

【关键词】赛学研;物流大赛;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物流教育层次与相关技术需求在不断提升,物流教育也备受江西省政府部门的关注,并鼓励创新物流教学体系,如近三年来持续举办的江西省物流大赛,被列为重点工程,为高校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

在此背景下,对于赛学研三位一体模式,以本科物流大赛与教学质量双向提升为目标,可以推动了江西高校物流类专业学科建设,对提高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策划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升高等学校本科物流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就业,加快高素质的物流师资与人才队伍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一、赛学研一体下实现本科物流大赛与教学质量提升的意义

以物流大赛为龙头,针对提升高校物流教育质量,构建与赛学研运行机制、反馈机制、物流人才教育培养三方面紧密结合的物流教学与科研开展模式,促进高校物流专业教育培养体系的进一步改革,以不断提高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首先,在“赛”(即物流比赛)的促进下,联动刺激学生的自主创新研究意识,发挥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实现高校师生同台竞技带来的总体师生专业素质与综合应用水平。

其次,在“学”(即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应用于实践,并与其他高校学习同台竞技,相互学习各自的优势,开拓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

再次,在“研”(即教学科研)过程中,基于物流大赛展开的竞争平台,推动高校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享在对实际物流企业研究中得到的新型理论与优化设计经验,探讨提出的方案解决思路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并以此运用与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最后,综合以上对“赛学研”三位一体进行循环联动应用,即比赛、教学科研、学生自主学习的相互反馈与螺旋提升过程中,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高校支持的前提下,极大的将师生在比赛过程中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代代传承、不断改进提升的方案设计优化理论体系,突破片面的、封闭的教育教学环境,最终能提高江西省高校物流专业的总体教育质量。

二、赛学研一体下实现本科物流大赛与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与建议

目前很多本科院校都在推进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实现赛学研一体下本科物流大赛与教学质量提升。本文建议以大赛成果为研究契机,创新改良教师的教学大纲、课堂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制定配套的“赛学研”深度融合运行制度、检验模式及奖励制度等,增强可行性,需要政府、高校、企业、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首先,建立物流大赛与教育质量螺旋向上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赛学研一体化运作。从物流大赛与教学质量互助螺旋提升的组织主体——师生自身专业素养、动力机制——共享的大赛研究成果、政策引导机制——教育硬件资源倾斜制度三方面来提出“赛学研”三位一体深度融合的运行机制。

其次,构建物流大赛与教育质量循环联动促进式发展的反馈机制,实现赛学研一体化质量循环提升。从物流大赛参赛队员传承的知识成果与参赛经验、指导教师的教学经验、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宏观指导策略、高校物流专业教育质量影响体系等综合反映状态,结合影响因子聚类分析与评价理论,利用SPSS或EVIEWS工具,构建“赛学研”三位一体深度融合的物流人才检验反馈机制。

再次,基于赛学研一体化,提出改进教学质量,实现良性的赛前准备与赛后研究成果循环传承的教学培养模式。如建立赛后应用资源与研究成果的资料整理项目工作组,改良现有的教学大纲,更新替换传统陈旧的教学参考资源,引入赛后新型物流专业知识研究成果,为下届物流大赛学生所需的综合应用能力提供知识储备,以形成赛前赛后循环联动效应。

最后,形成“赛学研”三位一体循环联动发展的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活动的新趋势,是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坚持以比赛为基点,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实现制度与政策的不断创新;调动高校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师生教与学的能力的不断创新;指引企业的技术支持力量,实现经营过程优化改革的不断创新。

三、结论

综上所述,实现赛学研一体,可以突破原有高校封闭、片面的教师培养体系,通过物流大赛的经验交流与研究成果的共享,学生参与与知识转换的主动性,展开江西省内高校师生的零距离对话,实现良性的赛前准备与赛后研究成果循环传承与循环发展的教学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物流专业素养,达到“赛学研”三位一体联动提升。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改良教学体系,并增强学生进一步利用所学知识,结合企业实际运营背景,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实际动手能力,以及提升江西省高校师生物流专业的总体综合素质与理论应用水平,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因此可见,物流大赛组办力度与师生专业知识的传承途径均可在此赛学研模式下联动发展,取得一定效果后,在政府、企业与高校物流专业认知程度的快速提升影响下,实现进一步的提升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毛敏,张锦,徐菱. 浅谈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市场,2010.10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 问题 意识 创新 能力 素质 教育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大力提倡导学,就是强调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初中物理是小学科学的延伸和提高,是自然科学的新起点,而且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创设课堂情境,营造宽松学习氛围

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都离不开好的课堂环境,对于内容比较抽象、枯燥的物理课来说,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尤显重要。课堂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师,一堂课上得好与坏,与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步骤、方法以及创设的课堂情境有很大的联系。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求知、求动、求趣、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出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情境。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且牢固记忆。

如讲“平面镜成像”一节中,笔者演示了一个“猜牌”小魔术,学生的求知得渴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在揭示魔术的秘密是“平面镜”后,学生立刻对平面镜成像很感兴趣,于是很愿意去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并能取得了较好实验效果。

二、融洽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内心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鼓励,耻于在众人面前出丑,怕没把握答错问题招致教师和学生的奚落和耻笑,这就导致了初中课堂上学生不愿甚至害怕课上发言。教师应该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爱护和尊重学生,多和他们接触,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于和教师交流。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办法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焦虑,创设放松、愉悦的氛围,对于胆怯不敢发言的学生多给予鼓励,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降低问题的难度,预留更多的思考时间,另外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争论的时间,用教师的鼓励和同学的善意鼓励更多的学生敢于质疑和提问。

如,在《电阻》一课的教学中,学习了铜是电的良导体后,有学生低声问为什么他家的铜丝不导电,引起大家一片笑声。此时我平息了学生的笑闹,引导他们对于不同的意见要用事实根据来说话,不能进行奚落和嘲笑。然后,让学生证明这个学生所带的铜丝为什么不导电,最终找到原因是铜丝的表面有层透明的油漆,起到绝缘的作用。并且要及时的给予这个提问同学以鼓励,告诉人家“今天知识的获得是人胆提问的同学带来的全班学生都要向这个同学学习。”这样既解释了学生的疑惑,又尊重了学生的不同意见,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提出问题的勇气。

三、培养质疑能力,调动学生探究兴趣

仅仅敢问远远不够,关键是要有问题可问,尤其是能问出有价值的问题。现在的学生,习惯了应试教育“师问生答”式的教学,再加上知识、能力的准备不足。特别是反思能力与发现矛盾的能力尚处在发展初期,对问题往往不能问到关键之处。为此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质疑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问”。

首先,可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比如学习摩擦力后,展示生活中所用的自行车、老虎钳等用具,让他们观察思考,引导他们提出“哪些地方应用了摩擦,哪些地方防止了摩擦,如果没有摩擦,我们的世界会怎样”等等问题。其次,由于物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初中物理涉及到声学、光学、力学、热学、电学五大板快,在生活应用中这五大板块知识交错穿插、相互联系,而应用中又与地理、生物、化学、数学、语文等知识有关联。

因此在物理课堂上应教会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创新、多方面思考、学会提问。如在初步学了电能这一知识点后,我向学生展示了用电热水壶加热水的场景,让学生就电热水壶的结构和使用过程的具体情况,提出若干个与物理有关的问题,所提问题可以涉及力学、热学、电学等各个部分,并针对所提的问题做出简答。再次,从教材内容本身的不明确之处、 “矛盾”之处寻找问题。有很多探究活动只给予了探究过程,并没有结论,此时就可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大胆的去设想。在物理教学中经常性地通过此类开放性问题的探究,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更有效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之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

四、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或生产,尤其是初中物理所涉及到的知识,大多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直观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素材,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察中去探究和认识物理现象和规律。将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引入课堂,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悉心观察发现问题,在充满困惑和矛盾的好奇中,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究物理知识和规律。同时,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解决了问题完成教学任务的状况。每次课堂教学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余地,在课堂末尾也要注意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产生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探究和讨论,这是强化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如在做完“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后,在课堂末尾,让学生提出几个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学生

的问题自然五花八门,教师要从中选择具有物理和实际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思考和探究,并在第二节课上进行讨论。

如“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为什么要利用玻璃片当平面镜?还有没有其他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等等。教师还要随时引导学生注意社会上和现代技术及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事物,不断发现和提出具有物理意义的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逐步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提出问题,从而进入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学胜.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科学大众,2010

篇11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创新能力;师资队伍

在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生物教学的要求随着我国生物产业发展而不断提升。在当前的生物人才需求方面,其不仅要求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同时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与科研素质。所以在进行生物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单纯教与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唯有借助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实现具有全面素质的生物人才培养。

一、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在高校生物教学过程中,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必然要求。在具体开展教学工作时,首先必须重视教学工作的本质意义。也就是说通过教学,促使其在人才培养方面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而这个效果的彰显基础就是其对生产、科研基础的有效把握。在进行教学时,我们所倡导的产学结合的本质是将教育活动开展进程中的不同环节实现巧妙融合,从而促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成为一种基础、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其中,对学的要求是进行行业基础理论和知识要点的掌握。而“产”则应该是以学作为基础,在学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性实践,从而将所学的理论转化到具体的应用过程中。“研”的目的在于将“学”和“产”进行高度的融合,促使学生通过“研”能够实现自身能力和水平的共同提升。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与产的同时,进行研究内容的深入。由此可见,在本科院校生物专业应重视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实施,其目的能够促使更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其对生物知识的深入理解。因此,要充分重视在本科院校的生物专业教学中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实践。

二、产学研一体化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前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时代。时代的特点促使本科院校的生物教学工作必须实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在进行具体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一方面是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另一方面则是在教学活动实施时融入实践的内容,将教学与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通过这种结合,也带动教学科研的发展。

在本科生物教学活动开展进程中,其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要通过创新教学,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的塑造,二是实践能力的培养。所谓的创新意识,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实践拓展,从而促使其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进行实践时,也应该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在实践中创新才能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所以如果只是单纯依靠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来达成这个目标,显然是不够的。

(一)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学采用的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一般只知机械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没有创新性的思维和意识,很少去思考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利用了学校与产业、科研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之中,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产学研结合,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社会、国情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陶冶了情操。学生通过实践,明白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自身的缺陷,学习的目的会更加明确,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提高,从而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创新理念的引入,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步改善。对于学生来说,其创新主要是源于其在学习过程中对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主导下,促使学生全心投入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找寻学习的方法,并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逐步进行自我提升,从而达成对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借助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更为扎实,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有助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达成。

三、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产学研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本科生物教育的不足,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实现了自身整体素质能力的提高。因此,单纯从教育模式的视角上来看,产学研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也是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其个人知识积累广度和深度拓展的有效方式。借助产学研一体化教学,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为社会培养了更多专业技术型实干人才。

(一)革新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在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还需要明确其主导思想。我们认为,这种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通过不断地改善教学方式和教学办法,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实践。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结合学科的基础学习,从实践与创新的层面进行结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因材施教来完成对学生的创新培养。在进行课程的设置方面,从具体的实践需求出发,在进行课程规划方面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层规划,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进行专业设计、专业实践以及专业科研结合的方式,以科学化的方式进行行业监管,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打造成一条以基础教学为基础,教学与科研融合的一体化创新教学模式。

(二)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规划方面,既要进行基础教学内容的开展,同时也要强调实践与科研的融入,促使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进行完善,从而打造出一条融合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科研、生产)模式的综合课程体系。

1.构建理论课程体系

生物类专业是一门十分特殊的学科。在进行该学科教学活动时,要从实际出发,借鉴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多门学科,实现生物学“理工农结合”的复合型专业的建设。所以在开展生物教学活动时,不仅要重视基础的课程设置,同时还要关注知识学习的整体性和完整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这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之前,先进行综合教学评估,从而寻找到一条符合行业需求、结合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拓展以及素质提升等多方面内容的体系化课程规划模式。

具体来说,首先是对专业核心课程的筛选,并将核心课程予以保留。此外,也要对一些在进行专业培养方面无法实现有效帮助,或者是无法对进行行业专业人才培养起到相应帮助的课程进行筛除。同时在课程的安排上,还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需求,融入一些具有实践意义,且对改善课程教学效果有积极帮助的课程内容。通过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尽可能地打造一个全面的课程设置体系。此外,在师资力量的配置方面也要进行改革,尽可能加大师资投入,促使本科院校的生物教学能够实现更多的新产品、新成果的融入,提升行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水平。

另外,要灵活开设选修课程。依据教学目标的需求,为专业的学生进行知识广度和深度的拓展提供更多、更丰富的选择,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依据自身的需求进行专业能力的深入拓展,改善目前教学课程设置中知识面狭窄的现状。借助选修课程的设置,也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高,从而有助于促使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

2.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在进行本科生物专业教学活动开展时,其核心目标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学生的基本需求为目的,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拓展,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知识结构。所以在进行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时,其必须始终保持以学生为核心,促使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知识学习需求,实现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同时,在体系规划时还应该充分融入科研能力培训的内容。例如设立生命科学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基金,组织和资助学生自主设计研究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或与企业的合作研究等。通过一系列内容的融入,促使学生能够在进行相应知识的学习中,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相应科研项目的选择和把握。这也为促使更多学生实现其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3.产学研一体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配套改革

配套改革也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环节。

(1)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在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过程中,要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置、内容规划以及教学方法选择等内容进行具体考核制度的改革。在进行改革时,必须从具体的教学实践出发,依据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进行教学大纲和规划的全新修订。在修订时要注重对特色的把握,同时从根本上强化相应经费的投入。从教师层面上来说,要促使其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模式,通过日常课程考核、实践考核、笔试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全新考核制度的建设,促使学生能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2)改革实验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在教学管理方面,教师要加强实验的比重。通过大量地进行实验,使学生在实验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此外,在实践时也可以通过与当地政府机构的合作,建立起高水平教学实践基地,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更多的科研实践活动。通过科研实践,一方面是让学生拥有更多动手机会,另一方面也是为学生与企业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促使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能够对其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充分的验证。

(3)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交流平台

通过对技术力量的掌握,以及与生物科研企业的密切联系,促使彼此之间形成一个便于沟通的平台。这对于改善本科院校生物教学效果,提升生物教学目标达成,促使教学科技成果转化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也是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最直接目的。

(4)培育适应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也是进行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前提。由于生物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在进行师资力量建设方面首先必须要重视对教师学历、研发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考量。就目前来说,许多本科院校的生物教师往往都是以重视教学活动开展为主,其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科研方面的经验相对较少。这也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所以要强调对高校生物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首先是要进行专业培训制度和规划的建设,通过有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其次是要不断拓展师资队伍的外延,引入一些行业的专家学者并使其加入到兼职教师队伍中。

产学研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高校与产业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必要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促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提升自身参与社会竞争的实力。

篇12

关键词: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254-02

应用型地方高校承担着培养高质量、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验课程作为应用型技能基础课程,它的建设必须围绕适合本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目前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的相关问题,探索以“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应用型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方法和策略,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素质,增强学生对于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1]。

一、以“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的内涵

所谓“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是指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根据院校所在地的社会需求为基础,使之不断地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它的建设必须以服务地方,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宗旨,不能离开本地社会经济发展进行自我的发展。也就是说,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的建设要根据学校所在地经济发展大方向和人才的需求不断地调整课程的相关组成,专业实验课程的建设与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要相互促进,在和谐统一中得到发展[2]。

二、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高校教学资源日益吃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日渐突出,实验教学环节受到影响导致现行实验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一直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实验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师在教学中仍以注入式实验教学为主,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师课前做好实验的一切准备工作,然后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操作要点,实验室备齐了全部材料、药品和仪器,本科生完全按教材按部就班地操作,毫无探索、创新可言,学生对实验结果不去分析,不去总结,从根本上忽视了实验的实际意义,使本科生养成了不善思索、“照方抓药”的不良实验习惯,日积月累使得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实验研究能力没能得到培养[3]。

2.部分教师对学科现有发展现状和生产实践技能缺乏深入分析,对社会经济需求了解不够,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很少能在教学实验中得到及时的反映,实验教学内容缺乏综合、交叉和与专业前沿结合的新兴实验项目,不能充分利用现代仪器、技术和方法。本科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较缺乏,阻碍了本科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达到注重实践和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

3.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增多,但实验室场地、设备、人员难以大幅度增加,这严重妨碍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失去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的优势。单门课程的实验学时分散,培养学生能力、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性和设计探索性实验过少,不利于本科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引入新的实验技能,难以进行综合能力训练;课程的实验存在知识点分散、欠缺系统性。这种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如果比例过大,显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验课的开设是依附于各门理论课。各专业课程都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造成实验室重复建设,不利于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等资源共享;各课程之间一般联系松散,内容重叠而又有遗漏,学生实验素质和能力训练零星而不系统,实验内容单调而不丰富,近年来,由于教学改革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在修订教学计划,削减总学时的同时,实验时数和实验项目也在减少。这种相对分散而未独立设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是极其不利的。

三、解决主要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如何建立“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呢?首先,地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学校的一切课程设置都必须体现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特别是为了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适应本地的人才需求,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与规划同样都不能脱离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必然既适应经济发展,又要突出人才的应用性特征[4]。

1.突出生物科学专业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真正厘清生物科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本专业特色,建立生物科学专业特色的实验课程体系,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力培养具备生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现代教学理念,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愿为教育事业服务、体魄健全、心理素质良好,能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能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及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需求为依据,优化课程体系,重视专业基础和实践教学,强调个性教育。提升学生的教师能力素质的培养,实现学生由学校到社会的无缝链接。

2.建立系统的实验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结构体系的效能,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对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宗旨是通过一个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课程建设,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来达到使本科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学到“有用、能用、实用”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不但具有动脑能力还具备动手能力[4]。

3.统筹课程中的实验内容,优化实验内容的质与量。实验内容是实施实验课程体系最直接的载体。由于目前各实验课程之间交流不充分,联系不紧密,会存在实验内容重复与遗漏的现象,并缺少明显的指向性与针对性。对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改革必须优化实验内容的质与量,并且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为价值取向[5]。

4.围绕“个性化”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实验内容。首先,坚持“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使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生物科学教育特色,增强学生的兴趣和适应就业的需求。

其次,在“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实验教学与教学实践相统一的原则。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按由易到难、从校内走向校外的步骤组织实践教学,构建由实验课程、专业见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组成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将有关实验内容分散到各阶段的教学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再次,作为一种教学实践,其中教学的评价与考核是实验课的重要环节,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监控与评价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具有应用型特色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科学严谨及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有效引导高校生物学实验教学,对于培养优秀的中学生物学教师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参考价值[6]。

总之,如何围绕生物科学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加强与经济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构建科学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强化本科生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技能学以致用,有助于毕业进入社会后的就业,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驱动学生内心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具有实践开拓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是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深入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7(2):3-5.

[2]罗鸣,吴定敏.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J].Overseas English,2015,(01):37-38.

[3]金冶.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困境、动因与路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413(31):31-32.

[4]冯唐锴,韩文华.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生物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28(6):20-21.

篇13

课程咨询电话:400-0066-911 转分机 89522

(温馨提示:先拨前10位主机号,听到提示音后再拨后面5位分机号,专业客服将为解答相关课程设置、师资、收费标准相关情况,仅供咨询相关课程)

招生说明:招生范围:初一到高三

辅导课程:

初一数学、英语、语文

初二语文、数学、英语、物理

初三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

高一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

高二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

高三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历史、地理

*************************************************************

课程的优势:

创新: 独创UMS教学管理系统,一个孩子一套提分方案

品牌:十九年新东方品牌见证,千万家长学子一致信赖

师资:资深学科名师磨砺沉淀,打造出一对一课程

特色:家长会反馈阶段性进步,励志教育铸就学员未来

服务:免费学科讲座早晚自习,免费心理专家咨询辅导

效果:8%学员提升80分以上,17%学员提升50-80分,56%学员提升30-50分

师资: 19年培训经验积累,历年中高考提分高手、奥数精英、全国数学物理竞赛获奖者、海归双语教学人才组成的精英教学团队:4位博士生,115位研究生,90位来自于复旦交大同济,31位来自于华师大,30位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金牌校区===

【徐汇区】 万体馆中心:徐汇区天钥桥路811号2楼

           番禺中心:徐汇区番禺路900号2楼

【普陀区】 曹杨中心:普陀区曹杨路333号2楼

【闸北区】 沪太中心:闸北区沪太路799号2楼

【黄浦区】 新闸中心:黄浦区黄河路355号1号楼3楼

【杨浦区】 复旦中心:杨浦区国权路561号

           五角场万达中心:杨浦区政通路177号万达广场C座8层

【浦东新区】八佰伴中心:浦东新区浦东南路1036号隆宇大厦13楼

=========================================

上海市同类优秀课外辅导机构有哪些可以比较下呢?

上海昂立智立方:400-0066-911转分机89476

上海精锐教育:400-0066-911转分机99724

上海昂立新课程:400-0066-911转分机89521

***********************************************

上海京翰教育:

篇14

导师与研究生培养直接相关,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研究生导师的理论、工程实践和对学科前沿的洞察力与生物医学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息息相关。目前大部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指导老师来自机械、电子、光电、等专业,他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精通,但对于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这一交叉学科中的众多的其它学科并不熟悉。因此,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这一交叉学科需要两个以上的导师来完成研究生的培养,这样才能很好地体现学科的交叉性。另外,高校生物医学学科中,具有工程背景的导师数量较少,能够给予研究生实际指导的导师就更少,不能满足研究生教育的需求。

工程能力培养的硬件条件问题

工程能力培养的条件包括工程实践基地、工程实践项目、工程实践教学条件。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这一交叉学科,需要大量的工程时间基地,包括医院、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商、医疗器械检测管理部门。还需要提供大量的工程实践项目,以提供项目、资金的支持。一些高校缺少这些资源,不能够提供基本的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硬件条件。

生物医学学科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的5个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的解决策略

1重视生物医学学科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

二级学院领导、导师应重视生物医学学科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近年来工程硕士的扩招,目前,我校的工程硕士与科学硕士的比例达2:1,工程硕士培养的重点是工程能力,因此工程能力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工程能力是一种需要不断培养和开发的能力素养,要培养研究生对工程实践的兴趣,让他们发挥从事工程实践的主动性,自觉地投身工程实践活动。

2提高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优秀研究生比例

采取各种方式,吸引优质生源报考生物医学学科研究生。首先在本校的本科生中进行宣传,鼓励本校学生报考本校的研究生。这要在大二、大三和大四时多做工作。例如我校实行多年的大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从大二起,就进人导师实验室,与导师一起进行科研。这样学生和老师交流的机会更多,学生老师有更深的感情,能够使一批学习成绩好,科研能力强的本科生报考本校研究生。也可到本校别的相关专业,如机械、电子、化学等本科班级宣传,吸引优质生源。

3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

目前研究生的培养是采取导师责任制。但对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研究生,特别是工程硕士而言,应实行由不同单位、不同研究方向组成的双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导师的科研水平、科研课题、科研经费都会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是否有机会参与好的课题的研究,制约着硕士研究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导师在硕士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研究生工程基金项目:重庆理工大学基金项目(20102013);重庆市教委基金项目(KJ120807);重庆理工大学研究项目(2009026)作者简介:王洪(1966一),男,四川乐山人,重仄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研兄;能力的培养需要应转变导师的观念,强化导师工程实践意识。导师应在工程实践方面给予研究生更多的指导,尽量给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工程实践机会,例如给研究生提供参与课题的机会,提供企事业工程实践的机会等,帮助硕士研究生提高工程能力。重庆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立于2002年5月,现为重庆理工大学校级重点学科。从2006年开始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经过10年多的学科建设,引进了一批来自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组建了一支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实力雄厚、结构搭配合理的师资队伍,具备良好软硬件条件。大多数老师具有工程背景,一些老师在公司兼职,与企业联系广泛。这就为我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工程教学和工程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4建立更多的工程实践基地,获取更多的工程实践项目,支撑研究生的工程实践

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建立企业和高校之间密切合作的基础上,集研究生教学、实习、课题研究、企业的产品开发、就业于一体,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日益扩张,特别是工程硕士的大规模招生,产学研这一非常优质的研究生培养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上可以利用企业在生产实践、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起来的实践基地,采用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加强对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究生也可在这种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培养下,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上满足社会化的要求,同时更加贴近实际。产学研培养基地可以充分吸纳社会科技教育资源,为研究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服务,有效地节省研究生培养的社会成本。

这方面我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硬件条件看,我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拥有各种相关的高端仪器设备和实验室,能够满足研究生实践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建有“重庆市现代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庆市中英数字医疗中心”两个省部级工程中心。现有设备551件,总值1509.40万元,实验场地3600m2。建有4个产学研示范基地和2个企业联合实验室,与10余家企业建立了技术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搭建了良好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平台;从软件条件看,本学科有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及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国内外核心期刊180余篇,SC工、E1收录36篇,获得专利10余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等100余项,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

5加强工程实践管理,完善工程能力培养体系

首先制定具体的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实施细则,在培养方案和制度设计上明确要求。其次,配备足够的管理人员,为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培养服务,一切以研究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建立科学、高效的研究生管理体系,保障生物医学学科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环节的落实。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