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网络犯罪及其对策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微信技术在犯罪侦查领域的应用
微表情在侦查讯问中的应用
河北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
实现网络与现实安全的系统性思考
我国警务再社会化演进与评述
对我国刑法分则中竞合罪名的梳理
河北省被羁押人及家属权利保障现状
当前垃圾短信的治理与防控对策
龙勃罗梭天生犯罪人理论述评
职务犯罪侦查中技术侦查的法律规制
单位犯罪适用罚金问题探析
网络防控分析
关于制约警察使用枪支权力的对策分析
信息时代商业秘密犯罪治理研究
构建侦查假设常用的几种逻辑方法
我国电子商务安全性分析与研究
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司法预防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转型期我国犯罪控制的困境及出路
舆情控制化解初探
传授犯罪方法罪的构成要件问题探讨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更名的必要性
从一例医疗纠纷的法律适用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卧底侦查所获证据材料之证据能力探讨
我国地下钱庄的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
预防和处置由欠薪引发的工作探略
论无罪推定与刑事强制措施之关系
论地下的危害性根源及防范对策
人员构成与心理特征分析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青年教师岗位练兵剪影
以保安为“桥梁”提升社会治安群防群控水平探讨
浅谈催眠技术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
影响DNA检验因素的研究
巡警如何劝解和制止在公共场所发生的民间纠纷
对严密和完善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几点思考
对公安机关处置工作的思考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家庭因素
公外精读课教学要加强写作能力的培养
西方法学发展简析与述评
私分国有资产犯罪案件的侦查
治安行政处罚中的执法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刑事诉讼缺席审判制度之立法探究
浅议公安改革中的警力优化配置
浅谈新形势下交巡警队伍的正规化建设
对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思考
后勤社会化对高校保卫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分析与预防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分析及解决对策 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 刑事犯罪现场的大学生犯罪心理生成机制探讨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经济分析 大学生犯罪媒介呈现的变化分析 大学生犯罪的分析与预防 大学生犯罪之原因分析 大学生犯罪之对策分析 大学生运动效能感心理结构分析 现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特点分析 从需要到平衡:大学生犯罪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犯罪心理特征分析及预防 当代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与预警模型研究 研究分析健全人格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结构 基于高阶因子分析的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结构研究 大学生网络犯罪心理初探 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变量因素研究 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其预防对策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其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王恩界,乐国安,严俊 心理学关于影响犯罪因素的研究进展 《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5期总第91期.
[3]罗大华 犯罪心理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1.
[4]徐文成 青少年违法犯罪自我控制研究 2007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43页.
[5]金灿灿,邹泓,侯珂 情绪智力和父母社会支持对犯罪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直接效应还是缓冲效应? 心理科学, 2011,34(6)1353-1359.
[6]王国富等.未成年人犯罪前心理状态调查与干预对策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1,(2).
关键词:公安信息化 网络安全 分析
中图分类号:D6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a)-0003-02
由于工业信息技术与软件的使用日益普及,公安信息化网络安全问题也日渐增多,网络安全问题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是技术与管理的综合,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公安信息化是实现公安工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公安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到公安工作的效率和成果。对公安信息网络实行分等级保护是保障公安信息网络安全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全国公安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公安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地的公安信息化建设成果的表现也不尽相同。2013年,秦皇岛成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秦皇岛公安信息化的建设与“智慧城市”的建设相互促进。该文运用文献查阅法、对比分析法、系y分析法等方法,对公安信息化、公安信息化建设、“智慧城市”等相关理论进行阐述。明确公安信息化概念、标志、特征以及重要意义;明确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影响因素、建设内容以及评价内容;明确“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应用以及“智慧城市”与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在相概观念明确的基础上,从秦皇岛市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布局、基础网络建设情况(包括通讯网络、平安城市监控点、智能交通设施的建设)、公安应用系统建设情况(一、二、三级平台建设情况、数据研判平台、交通综合指挥平台、便民服务平台建设情况)、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情况、保障体系建设情况(领导、组织、人才、资金)、服务实战及成效方面(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智能交通)进行现状分析,发现秦皇岛公安信息化建设在基础网络、应用平台体系、技术力量、体制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复杂的挑战。
1 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是由硬件网络、通信软件以及操作系统构成的,对于一个系统而言,首先要以硬件电路等物理设备为载体,然后才能运行载体上的功能程序。通过使用路由器、集线器、交换机、网线等设备,用户可以搭建自己所需要的通信网络。对于小范围的无线局域网而言,人们可以使用这些设备搭建用户需要的通信网络,最简单的防护方式是对无线路由器设置相应的指令来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这种防护措施可以作为一种通信协议保护,目前广泛采用WPA2加密协议实现协议加密,用户只有通过使用密匙才能对路由器进行访问,通常可以将驱动程序作为操作系统的一部分,经过注册表注册后,相应的网络通信驱动接口才能被通信应用程序所调用。网络安全通常是指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软件要受到保护,不能被更改、泄露和破坏,能够使整个网络持续稳定地运行,信息能够得已完整地传送,并得到很好保密。因此计算机网络安全涉及到网络硬件、通信协议、加密技术等领域。
2 信息安全管理
公安机关网络信息管理指的是公安机关工作人员通过规定的手段保证信息、数据、服务和通信的安全等。公安部门的安全管理系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必须加以确定并不断审查。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作为公安机关的主要软件,并尽一切努力使公安机关网络信息更安全,同时提高公安系统工作人员的IT安全意识。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和数据安全在公安领域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信息的安全管理,防止各种信息的泄漏和窃取,有效打击各种形态的网络犯罪,已成为当前公安网络建设的重要课题。
3 数据安全
越来越多的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也受到常用办公操作系统的间接控制。如今网络入侵变得更有针对性,黑客只向配备关键安全功能的少数计算机发送恶意软件,通常是为了进行间谍活动。这意味着,病毒和特洛伊木马可以很长一段时间不被察觉,在被杀毒软件捕获之前已造成很大损害。因此,有效的数据保护措施必须提供全方位的深入保护。网络安全策略是网络安全计划的说明,目的是设计和构造网络的安全性,以防御来自内部和外部入侵者的行动计划及阻止网上泄密的行动计划。因此,建立网络的安全策略,应在建网定位的原则和信息安全级别选择的基础上制定。公安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在采取技术措施保障网络安全的同时,还应建立健全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通过以上管理机制和技术措施的实施,提高网络安全性,降低网络安全事故的风险,保证网络长期平稳运行。
4 结语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给公共安全领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敌对势力和不法分子利用信息技术的犯罪活动越来越多,公安机关在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中所涉及的业务信息量也在急剧地增加。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公安信息化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公安信息化建设非常有必要,并且具有深远意义。公安信息化是提高执法质量的必由之路,公安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公安的工作水平,公安信息化有利于共享信息资源和情报,从而更好地打击犯罪。公安工作信息化的目标,就是通过大力推广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公安工作的信息共享、快速反应与高效运行。由此可见,众多的网络安全风险需要考虑,因此,公安部门必须采取统一的安全策略来保证网络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何姗.公安信息网络安全保障策略研究[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1(8):5-7.
[2] 尹晓雷,于明,支秀玲.公安内部网络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法[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0(1):18-22.
[3] 王众.秦皇岛市公安信息化建设研究[D].燕山大学,2015.
【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大学生;未来;引导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人们的生活,工作与互联网越来越密不可分,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词汇逐渐为人们所知晓。而校园网络文化的日益崛起,在带给大学生多彩的上网经历、帮助大学生拓宽知识领域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各种不良的网络信息,甚至会导致他们荒废学业。既然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我们所做的唯有从正面迎接它,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利用它来引导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
1 正确认识校园网络文化
正如网络世界上的缤纷繁杂一样,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技术造就了传播和沟通,而传播和沟通的改变则产生了文化的质变[1]。
校园网络文化,顾名思义是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基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创造的一切财富和精神的总和。具体说,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以高校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数字化互动媒体(如BBS、QQ群、手机短信等)为载体,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很多学者认为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向网络的延伸,是校园文化在网络社会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文化,它和传统的校园文化互相交错互相渗透并互为补充;笔者认为校园网络文化的是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结合,网络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而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叉融合逐渐形成了校园网络文化。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文献检索、网络检索以及查阅图书馆资料等方式,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的相关刊物和著作。
国内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以校园网络文化的双刃剑特点为研究对象,进而对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一些影响做一些初步的研究。总体上可以分为从宏观层面研究和从微观层面研究。如陈志兵的《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2],通过对网络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的分析,论述了校园网络文化对现代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在关于中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宏观研究中,一方面,许多学者关注东西方文化差异引起的西方文化对笔者国文化的渗透,通过网络向中国倾销自己的文化,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强力冲击等问题;另一方面,高校校园网络化促进了传统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和转化。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抵制,并且抢占有利的网络阵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从而更好的弘扬中国文化。如吕戎在他的文章《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3]中提到我国网络文化信息的明显劣势使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强力冲击。
在关于中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微观研究中,现在的相关研究有四类:第一类是倡导在网络时代的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做法,如姜旭的《校园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4];第二类是研究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如彭晓波的《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及对策研究》[5];第三类是校园网络文化对校园传统文化的冲击,如曾黎明的《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传统文化的冲击及对策》[6];第四类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挑战及对策,如栗琴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挑战及对策》[7]等研究,都从微观上研究了校园网络文化。
统观国内学者关于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研究可以发现,目前研究都停留在分析及采取的措施上,还没有关注到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引导作用。
关于国外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研究大多集中在校园文化的研究层面,分别涉及到各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等等。纵观这些研究结果发现,国外的这些研究并未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来探讨。面对暴力、犯罪、自杀等众多的校园问题,国外学者也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美国卡耐基促进教学教育基金会在题为《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的报告中指出:“大学教育成功与否与校园生活的质量有密切关系。它与学生在校园内度过的光阴和他们所参与活动的质量有直接关系。”
经过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是缺少对“未来发展方向”、“引导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因此笔者从这方面着手,为这方面的研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由于笔者主要目的是研究校园网络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引导作用,所以在此避开其消极影响。
3 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积极的影响
3.1 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解放了学生的思想
现在各大院校的校园网都开辟了BBS论坛、贴吧等平台交流方式,且深受学生的喜爱。通过这些平台,大学生们可以自由的交流观点和信息,真正做到激扬文字。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使大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增强了他们的全球意识,提高了大学生的思维能力。
3.2 开辟了大学生学习的途径,改变了教学环境
因特网的互联使得网络和教学资源的整合成为了可能。作为校园主流文化和大学精神的传播阵地,校园网络文化让高校的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大学生群体从网络环境中得到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使大学生群体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3.3 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了校园科学创新的氛围
计算机网络所推动的社会的迅速发展,向大学生群体展示了科学技术的力量,有利于其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大学生群体可以多方面的了解国内外的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沿,摆脱其对公众权威的盲从,有利于其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高创新能力。
3.4 在政治价值观上,增强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政府门户网站超过4.5万个,75个中央和国家机关、32 个省级政府、333个地级市政府和80%以上县级政府都建立了电子政务网站,各种政府网站日益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公民参与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作为大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登陆政府网站,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政府建言献策,发挥大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3.5 在生活价值观上,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与他人交往,互相帮助,增进了解、建立友谊。在网络出现之前,人们的交往只能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网络的出现使大学生可以跟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人交流,拓展了交往的范围。在网络空间里,大学生可以跟明星老师在线探讨学术知识,也可以跟自己的老师、同学、朋友聊天,谈论学习、生活、工作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络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然,如果没有积极引导校园网络文化,那么其消极一方面也是不可忽略的。比如西方价值观的强力冲击;网络文化构建的虚拟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带来直接侵害;信息泛滥造成的大量不良信息充斥网络,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网络的依赖,使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量减少,造成现实中过分封闭自己的恶果;网络使得知识更加容易获取,从而也导致作品抄袭不断。
4 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引导作用的研究的价值及研究过程和结果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成熟的阶段,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能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校园网络文化已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及行为方式,因此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引导面临严峻的挑战。
针对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群体成员多样化、学习方式灵活化、心理素质成熟化等特点,校园网络文化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其在思想层面,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在科研层面,遵守学术,规范自觉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在生活层面,尊重师长,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发展。
为了更好地研究目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群体的引导作用现状,笔者于2012年2月13日以网络问卷形式在某调查网站上展开了调查,利用专门的调查网站、邮件、qq群等工具发放问卷,历时三个月,共收回168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43份。
图1
图2
图3
笔者的调查问卷显示,有57.1%的大学生认为校园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其兴趣爱好;有57.1%的大学生认为其未来理想职业与其平时上网浏览的信息有关;有71.4%的大学生经常查阅资料;有42.9%的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在30个小时以上。由调查可知,通过校园网络获取学术信息的大学生比重较高,大学生群体通过校园网获取信息的频率很高,充分表明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发挥着一定的引导作用。这说明,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有重要作用,进而,正确的引导作用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有重要的研究价值①。
5 建立相关机制,引导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
加强政府和社会对学校文化的引导作用,要弘扬时代主旋律,紧跟时代步伐,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通过教育,不断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是非鉴别能力,自觉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抵制低级文化趣味。在大学校园里,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大力提倡尊师重教、敬业奉献、文明诚信、团结互助,用主流的、健康的校园文化去抵制网络消极文化,为大学生正确的未来发展方向奠定基础。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娱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因此,先进的校园网络文化必须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重要位置,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
学校应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呼吁大学生远离网络垃圾信息,拒绝不良诱惑,增强自制力,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一起维护校园网络文化的净土,为大学生未来发展创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大学生不但要自律,自觉远离虚拟世界,还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帮助沉溺于虚拟世界的同学走出来,使其展现出大学生应有的青春与活力。对于开展的活动,既要力求高品味、多层次、重参与、求实效,又要注意对思想意识类、科学知识类、文化娱乐类等各类活动的分类引导,以增强活动的针对性。
面对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一味地采取消极的堵截方式是不明智的,也是行不通的。积极的对策应该是在利用网络促进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尽力做到扬长避短,兴利除弊,使校园网络文化在青年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发挥其积极作用,从而达到其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引导目的。
总之,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校园网络文化目前还处于发展期,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校园网络文化的进一步整合和教育工作者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引导作用的注重,将来校园网络文化一定能为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更好的引导作用。
由于笔者时间略显仓促,水平有限,该调查问卷结果仅代表个人观点。
【参考文献】
[1]爱德华・A・卡瓦左.赛博空间与法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58-89.
[2]陈志兵.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81-184.
[3]吕戎.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辽宁教育研究,2003,08:85-87.
[4]姜旭.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142-144.
[5]彭晓波.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及对策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8,06:106-108+115.
关键词:学校心理教育 青少年 犯罪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国际上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和环境污染、泛滥、恐怖活动并称为世界四大公害。近年来中国青少年犯罪情况严峻,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忧虑。2005年上半年,14至25岁的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部刑事犯罪人数的44.7%。到2007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42.2%。2010年全国法院审理的青少年案件达到287978件。为什么青少年犯罪如此严重,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呢?本文主要从学校心理教育的角度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何林渥斯(Hollingworth)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在这“过渡时期”内,青少年生理的急剧变化对其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心理的急剧变化在不当的条件或诱因下青少年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犯罪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主心理。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生理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如身体长高,体重增加等。这一变化导致青少年个体认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成人”。“成人感”的产生导致他们想摆脱父母的控制获得独立,从而在心理上容易形成逆反心理,行为上容易与同龄群体一起活动。如果加入了一个不良群体,就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2.逆反心理。关于逆反心理的理论,有何林渥斯的“心理断乳学说”和彪勒的“反抗期理论”。这都主要体现在身体的变化,自主意识增强从而产生反抗情绪。逆反心理在以下情形中产生:自主性被忽略、心理性断乳受阻、人格展示受阻和成人强迫接受某观点等。逆反心理常常驱使青少年否定家长和老师的一切甚至离家出走从而犯罪。
3.自我心理。生理的变化导致他们由儿童时期的关注外界转向关注自身从而形成自我心理。这一心理现象主要体现在关注自己的外表及内心世界,不太关注他人,同时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别人也在这样关注着自己。因此这一心理的突出表现就是“独特自我”和“假想观众”。这种心理一旦发展到自恋型人格就会很危险。
4.关注异性。关注异性的原始动力来自性机能的成熟。青少年个体的性成熟给他们带来对性的好奇心与新颖感,同时对异性产生“兴趣”。另外,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因此不管是从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来说这个阶段都会关注异性。如果这一时期与异性的关系处理不好,或者不以正当的途径“获得亲密感”就易犯罪。
5.从众和模仿心理。这一时期的个体,虽然以“成人”的外表出现,但其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和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比较弱,从而常出现从众和模仿心理。如果外部环境给以不正确的引导,就会迈出危险的一步。如一些武侠小说、言情影视片都有可能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
6.意气心理。这一时期的个体的交友方式不再是儿童时期的“团伙式”而是“知己式”或“哥们式”。这一时期的朋友常常是能相互理解者或志趣、性格相近者。朋友之间不分你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因此易形成了“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理。
7.报复心理。由于青少年理性思维比较弱,遇到由他人带来的委屈后,常常以不理性的方式解决,不考虑到行为的严重后果。
8.利己心理。这种心理的普遍性不太明显,主要集中在溺爱孩子的家庭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不少孩子由于从小备受娇宠,唯我独尊,占有欲十分强烈,不能忍受任何委屈,自以为整个宇宙都是围绕自己转的。当自己的需要不能以正常的方式满足时就会以非正当的方式来获得满足。
9.享乐心理。虽然这一时期的个体渴求独立自主,但往往在遇到挫折时,采取的是“退而避之”的态度。尤其受现在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个体存在“不劳而获“的心态。
10.道德由动荡到基本成熟。由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在认知、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由不成熟到基本成熟的,所以其道德动机、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发展也是由动荡到基本成熟。
青少年时期是每一个个体一生中必经的过渡阶段,以上心理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但它们不是犯罪心理的充分条件,只有当个体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和某一种或几种心理朝向不健康发展的时候才会成为犯罪的心理因素。
二、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原因探究
青少年犯罪不是单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而是很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学校教育角度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不一致的情况。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编写重原理轻操作。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大多都停留在对理论和原理的梳理和描述而对具体的操作方面说的很少。这使得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操作性不强。(2)教师授课重理论轻实践。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大多只停留在说教而没有让学生有所实践和体验。这个阶段的学生又特别反感说教,所以这种方式的教学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3)重学习指导轻“心理辅导”。由于青少年时期的学业负担比较重,教师和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其它,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向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4)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其它学科的教学也应该体现,教师既要“教书”更应该“育人”。
2.学校的教育重“智商”,轻“德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现行的教育由于有“中考”和“高考”的存在使得教育违背了它的初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对德行的关注很少。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成绩优秀但品德较差,品德不好体现在对社会规范的漠视,做了坏事之后没有自责感与内疚感,道德约束力差,最后会走到极端危险的地步。
3.学校对家庭心理教育不够重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环境,有人将家庭称为“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的不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研究表明,民主型教养方式与专制型和放纵型教养方式相比较而言,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的人格品质。在新的形式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管理方式不当。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常常以传统的打压控制的手段,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或“附属物”。这种暴力的管理方式不利于与其沟通,更不利于其人格的发展。美国社会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尔曾说:实际上,在家庭暴力的代际转移中,受暴力对待的儿童长大后比别人更有可能成为家庭暴力者。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孩子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自己遇到的问题从而造成犯罪。(2)网络面前无能为力。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网络越来越普及,家长对网络的了解也不太全面。家长只知道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有害信息而对网络产生恐惧心理,但没有意识到粗暴的干涉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3)家长对孩子的“闲散时间”没有系统的安排,导致其在“闲散时间”内可能沾染不良行为。所谓“闲散时间”是指双休日、寒暑假和国家法定节假日。在“闲散”时间里,如果家长没有系统的安排学生的日程,采用放任自由的方式,其孩子为了打发无聊空虚的时间而有可能沾染不良行为。
4.学校对社区心理辅导不够重视。社区也是青少年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场所,在社区内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方式。关于社区心理卫生,美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发起社区心理卫生运动,60年代就将社区心理卫生纳入法律范畴。我国在社区心理卫生或心理教育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开展起来的,但是发展的范围非常有限、速度非常慢。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现在对青少年的犯罪可以进行社区矫正而不用进监狱或劳教所,但我们更应该着手怎样在社区内预防青少年犯罪。学校只关注在学校里怎样预防其犯罪,没有意识到和社区联手形成综合的预防体系。 转贴于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体自身的共同努力。本文从学校教育角度来探讨预防青少年的犯罪,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常见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写要原理与操作并重。教材是教师上课的法律,学生学习的蓝本。所以教材的编写既要考虑到教师的教,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应具有可读性、通俗性和操作性。教师可以根据它来进行有效教学和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它进行不良心理的自我调试。所以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写既要有原理又要具有可操作性。(2)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当前的发展任务,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以实践活动为主,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在实践活动中成长。(3)积极开展生涯心理辅导。生涯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之一。生涯心理辅导是指依据一套有系统的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引导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合运用相关的知识、经验而开展的活动。生涯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但并非一成不变的,人的过去是现在的一部分,而现在又影响到未来。现在的行为与对未来的期望都会影响人的发展,在发展中有时候也可改变过去的错误,生涯心理辅导就落实在协助和促进个体发展的过程之中。生涯心理辅导使青少年时时有目标、事事有方向。
2.学校应 “三商”齐抓。“三商”即智商、情商和德商。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它是用数值来表示一个人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概念。为了将不同个体之间的智力发展水平进行比较,斯特恩提出了智商的概念。情商又叫情感智商,戈尔曼在其《情感智力》一书中,首次使用“情商”的概念。戈尔曼认为,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性品质要素。所谓德商,就是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道德商数。德商是衡量人的道德品质的标准。它包含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深刻理解和以此为指导而在个人心中形成的道德品质观念。智商和情商是青少年良好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但它们还需要更高级的素质-道德品质,它是人生终身的内在素质。因此,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应“三商”齐抓,不可偏废,切忌重智商轻情商和德商。
3.学校应紧密联系家庭开展心理教育。学校和家庭不可分离更不能对立,学校应主动与家庭联手共同塑造青少年的心理。就学校和家庭的联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定期召开家长会。这个家长会的工作重心是探讨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学校应将孩子在学校的心理发展变化向家长反应,同时家长也将孩子近期的心理发展变化向老师反应。老师和家长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使得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2)给家长普及心理学知识。当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及其行为表现变得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学校的老师可以为家长普及青少年心理方面的知识。让家长认识到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必然会经历这样一些心理,同时让家长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因势利导。如面对不可避免的网络,家长应向孩子宣传积极健康的东西,让网络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家长越是对网络恐惧,越是宣传消极负面的东西,对孩子的行为越是控制,孩子越是好奇,越是逆反。所以,老师应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并因势利导。
4.学校应有效指导社区开展青少年心理辅导。(1)成立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社区是青少年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青少年是社区心理学的一个人数不少的对象群体。因此学校应积极有效的指导或配合社区做好社区的心理辅导工作。心理学老师可以作为社区的兼职心理辅导员。(2)组织青少年开展心理体验活动。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学校的心理辅导员协助社区组织开展有意义的活动,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体验到自己在该时期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便于社区和学校对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发展特点及其行为进行监控。
参考文献
[1] 夏伯平,李梦莎,周美祥,刘智斌,黄晞建.上海市青少年犯罪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0(3).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齐依南,刘娟.试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5).
[4]胡永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6]马荣春.在校青少年的犯罪原因及与校方对策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