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范文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

篇1

一、在我国的应用背景不同

问题教学法在我国自古有之,当代在我国真正将问题教学法用于语文教学应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用于矫正“讲授法”的弊端。由于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以教师的“串讲”为主,搞成了“一言堂…‘满堂灌”,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一些教师都有意无意地采用了问题教学法。这样,问题教学法也见诸于语文教学研究的专著中,如谢象贤主编的《语文教育学》中就明确提出“问题法是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对问题中矛盾的揭示,为学生有效地提供解决矛盾的思路的一种教学方法”;深圳市的黄孔辰等老师提出了问题教学法并进行实验研究。而探究学习方式主要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西方社会不断发展,它应用于我国的语文教学,始于新世纪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主要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施建议部分”首次提出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型阅读的能力”。此后,广大的语文老师才在教学实践中开始推行和实施。

二、实施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问题教学法是这样阐述的,它是指“根据‘实验逻辑’的反省思维学说,教师针对’儿童在生活和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寻求假设,进行试验,以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目的不仅在于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更主要是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教学法是在一般不改变教材内容,不打乱教材体系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来,由此可知,问题教学法在基本层面上要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获得与理解,强调以问题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对知识原理的再发现,它是在问题的指引下思考与学习,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一般是教师围绕文本设计问题,然后以问题来组织教学过程,学生在对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的思考、解答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学生处于主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它强调学生的“反省”和“顿悟”。

商继宗主编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对探究教学法是这样阐述的,它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资料或情境自觉地主动地探索,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发现并形成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出假设并建立可行方案,然后实施方案,验证假设,再评价结果这样一个过程,注重自主发现问题,构建知识。在探究性阅读中,它注重学生自主性阅读,阅读主题的确定,阅读的组织、途径、方法及阅读结果的总结、整理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处于引导,学生处于主体。在解决问题时,更强调探究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如搜集资料、比较分析,注重策略性知识的点拨。

三、师生间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范围不同

问题教学法师生间的活动一般为线型的,一问一答,其他学生处于旁听的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的范围小。同时,问题教学法师生的活动主要在课堂,是一种课堂教学方法。探究性教学师生之间可以是垂直型的,教师可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开展指导,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组织集体思维过程;也可以是水平型的,学生之间进行互动,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吸收、互相纠正,不断深化认识,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可以是网状的,教师在集体中是一个参与者,他鼓励在集体中的所有成员,包括教师自己,有来回的交往,形成一种多重、多向的网状交流。问题教学法,学生的活动主要局限于课堂中,以课堂教学来展开。而探究性阅读教学,学生的活动具有开放性,教师可以开展课前的指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阅读和信息搜集、整理,以便发现问题;也可以进行课后的拓展,将课内所学到的知识、方法等运用到语文实践活动中。

四、评价方法不同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但闻阅读 审美困境 突破

散文的特点就是“形散神不散”,导致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陷入困境,而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体现了我国语文审美教育实践的一贯品质,因此在日常的散文阅读教学中,要认识到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通过创新、实践与探究找寻突破困境的方式方法。实践证明,满足散文审美对象现实合理性的唯一、可行的路径从――“应然”到“实然”。

一、审美困境

美只能用心灵去领悟,但散文却必须要有概念和标准才能支撑它的文学性。这虽然无可厚非,但在客观上散文阅读审美处于尴尬的境地。简单来讲,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困境就是“三对立”,即:审美输出概念化促使审美内容对立;审美过程变量缺失促使审美标准对立;审美驱动内在封闭促使审美秩序对立。

1.审美输出概念化促使审美内容对立

相比较,散文阅读教学与散文阅读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然而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并未意识到两者的区别,导致教学的可操作性破坏了学生的审美行为。课堂上,教师的课堂预设代替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判断,使散文审美阅读缄默性的知识占据了的比率过大,导致学生的审美意识沦为“意象”和“印象”。教师的课堂预设往往是一成不变的,导致学生的审美内容呈现两极对立的现象,怎么可能会体会到审美呢?

2.审美过程变量缺失促使审美标准对立

散文审美的史学结构由文本创作的历史背景、散文相关的审美发展史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等方面组成,而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较为注重散文创作的历史背景,而其他两方面的内容缺失,导致散文阅读的指涉性不甚清晰。如,《项脊轩志》中涉及到“w氏”的老屋,它的特点就是昏暗、漏雨,就学习的角度来讲,确确实实存在一些缺陷,不利于学习。在讲解此文时,往往从归有光的“喜”与“悲”两个角度进行,而不能够将老屋与现代建筑联系起来,学生根本就不能够理解老屋的缺点,导致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刻。

3.审美驱动内在封闭促使审美秩序对立

这里“审美秩序”对立,就是指教师的“教学秩序”与学生的“审美秩序”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会选择一、两个审美任务,感悟审美,然而“审美秩序”则要求,教师应该将知识点与审美分开,甚至认为理性知识点会制约审美,甚至不能够获得审美体验。简单来讲,就是教学的知识性与审美的知觉性是背道而驰,不能够混为一谈,否则两者都不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突破方法

1.重建审美内容

实践证明,散文阅读教学中审美主体的依附关系造成了审美内容对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贯彻以生为本理念,打破师生之间的“应然”道路,尽可能使固定化的教学预设原理课堂,重新构建一条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通道。如,在学习《听听那冷雨》一文时,教师不要再停留在“思乡之路,故国之恋”的层面上,而是要带领学生跳出审美界定,逐步迈进崭新的审美领域。具体来讲,“冷”集中了文本《听听那冷雨》的情绪,笔者不直接让学生感悟“冷”,而是让学生分析一下“冷”与“热”的区别,使学生的内心产生温度。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同时还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立足实践,获得审美体验。

2.重建审美标准

审美标准对立就是师生潜在的审美标准不一致,且呈现于对立面。将历史语境引入到散文审美阅读中,能够利用历史变量,重新审美标准,同时还能够拓展学生审美的广度与深度。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变量背后是标准,而无变量则无标准。

3.重建审美秩序

教学秩序与美学秩序处于对立面,而要想获得审美体验,就必须要是教学秩序与审美秩序两者得到平衡,这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这就需要明确“实然性教育”的概念,将“应然性教育”舍弃,就能够获得审美体验。简单来讲,就是日常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在想“首先,应该怎么样”,“其次,应该怎么样”、“然后应该怎样”,不要让自己的教学经验高高在上,导致审美卑躬屈膝,埋头脚下,就一定会获得审美。如,在学习《赤壁赋》时,教师往往不自觉地情况下选择“豪放”的审美方向,然后逐个完成“悦目”、“赏心”、“体悟”三个既定步骤,这样的审美活动具有非常明显的偏向性,较为偏向于教学,导致审美教学取不了理解的教学效果。

结语

散文是高中阶段的重要文本之一,而要完成教学目标,就要注重散文文本的审美。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处于“三对立”的困境。为了解决困境,取得理想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放弃“应然”转向“实然”。从“应然”到“实然”是唯一、可行的途径,能够满足散文审美对象现实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李瑞玲.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4.

篇3

一、多元有界,尊重文本价值

首先,“多元有界”是在尊重文章本意的前提下进行的。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或是描写景色或是抒发感情。对文章的“多元解读”并不是对文章内容的绝对自由理解,而是以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所处的年代为基础。这种多元解读是在一元解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不能以歪解文章主题为代价。阅读是个性化的体验,读者很难从阅读中毫无遗漏地还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文章要表达的原始意图,读者只有在多元的解读中从多方面总结归纳,才能不断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其次,“多元有界”要遵循表达文章本意的方式。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尚小,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不是很高,这就导致了他们对文章本意的理解需要逐步深入,对于像《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可能需要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反复阅读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最后,“多元有界”要以实现一定的教学价值为目的。我们无论采用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文本细读法时选用的阅读教材来源于文学作品但又与文学作品有所区别。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以“教科书”与“教材”为代表的经过教学论加工的专业文本组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它们来源于文学作品,但又区别于文学作品,这些文章大多是根据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节选自文学文本或对文学作品的改写。经过加工处理后这些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加明确,更加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二、整体阅读,潜心细部咀嚼

文本细读就是要求读者慢慢品读文章、仔细领会文中字词句的含义、慢慢欣赏做的表达技巧等,这样才能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年文本细读已逐渐被广大语文老师所接受。在文本细读中,要在保证文章整体性的基础上处理好内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将整体与部分统一起来。

整体阅读就是要把握整体结构,领会文章的核心价值,从作者的立场去品味文章内容,其中包含了文章语言传递的丰富内涵和思想感情,文章的结构和层次,文章的语言基调以及写作背景。在整体阅读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对文章的细读,文本细读就是要对文章进行逐词逐句的推敲,分析文中关键字词的作用;根据文章结构进行段落划分,挖掘文章的精彩之处。

文本细读法是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水平,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小学生没有太大的升学压力,可抽出更多的时间细读文章,从细读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渐积累阅读技巧,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

篇4

本文就苏教版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展开讨论,从高中语文和个性化阅读两个概念的辨析出发,认为当前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应该遵循以下3个实践策略,第一是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第二是强调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第三是以高考为导向,强调阅读教学的效率本文旨在通过有益的探索和讨论,为推动苏教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个性化 阅读教学 实践策略

1.高中语文和个性化阅读

1.1高中语文

区别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直指高考。可以说在高中阶段进行的语文教学,最终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最终助力于他们在高考当中的上佳表现。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帮助学生锻炼和培育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问题解决问题,得到分数的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和关键。

传统观念中认为,语文是整个高考所有科目当中最不重要的一个科目,因为人们认为汉语作为母语,已经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所积淀,因此就不需要在课堂外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语文科目的学习。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在于它讲应试和生活混为一谈,应该认识到高考语文考试卷子当中所考察但是学生更高层级的语文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区别于日常生活当中的语言表达和语言交流,如果学生和老师一直秉持这样的观点来看待和学习,语文就会在语文的考场上得到一个相对基础的分数,语文将不能够成为他们的优势科目,也就不能够助力他们高考整体成绩的提升。

1.2个性化阅读

事实上,高中语文作为一门,相对感性化的科目,不同的学生,对于相同的语文阅读篇目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针对此种现象,对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是适应当前学生心理状态,并且是英语高考阅读,对于学生考察的方式。这种个性化的教学,也是长期以来新课改所一直倡导的在苏教版教学大纲的整体要求当中个性化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的相关要求当中,也占据着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位置。

2.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2.1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

在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当中,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通过个性化的教学,不断地明确学生在阅读某个客人篇章的时候的所思所想,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更好地在教学实践当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并最终将这种感悟能力划归为一种应试能力,帮助学生在高考语文的考试当中获得一个相对比较高的成绩。

例如,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依据苏教版教材,所提供的语文阅读篇目,使用课堂提问的方式,通过课堂上与学生的及时沟通,来了解学生对每篇课文篇目的主观感受。这种老师与学生的及时沟通和交流,能够让学生,发现并及时解决自己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当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这里应该注意到重视学生的主体感受,并不意味着要在语文教学的阅读课堂上对每一个学生的感受和都做到面面俱到,因为这样会拖慢课堂的进度,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下降,老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上寻找重点,针对重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对于那些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表现良好的学生,则不需要投入过多的关注。总而言之,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应该服从于整个班集体的利益老师的教学目标最终是为了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那些在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中,有困难的学生解决问题、提高成绩。

2.2强调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

强调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是当前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策略当中所应该第二个遵守的路径。应该认识到,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行,当前苏教版语文高中教材当中所提供的阅读篇目往往是很有限的,尽管苏教版在进行教材设置的时候也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一些素材,但是整体看来,相比于其他教材地区,苏教版语文教学当中,阅读量还是相对比较少的,针对以上几种情况,为了帮助学生有更广泛的涉猎,老师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以补充课内阅读量不足的情况。

例如,老师在布置寒暑假作业的时候,应该在笔头作业之外,为学生留下一部分的读书作业。让学生利用放假的时间进行更广泛的语文学习。

事实上,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成绩,更重要的是,课外阅读的广泛涉猎,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长期进行的语文课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方面有待一个质的提升。

2.3以高考为导向,强调阅读教学的效率

上面提到了高中语文教学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最终是为了服务于学生高考成绩的提高的,因此为了实践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应该以高考为导向,强调阅读教学的效率。

例如,为了提升苏教版教材在阅读实践当中教学的效率,老师应该考虑让学生在课下有一个预习的过程,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对所要讲授的阅读课教学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这样的基础和起点来进行教学,能够大大缩短课堂上进行阅读的时间,也就能够提升课堂的效率,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汲取更多有益的知识点。

在这里应该注意到以高考为导向,强调教学的效率,应该在课堂上对于不同程度学习水平的学生有所偏废,不能因为单纯强调效率而对那些后进的学生,造成不利的影响老师应该通盘考量整个班集体的学习现实情况,进行周密的课堂安排和计划设置。

【结 语】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应该产生于高中语文的教学实际当中,并最终将由高中语文教学实际的教学成果来检验其应用的效率。为了达到提升学生高考语文成绩的最终目的,老师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自觉承担起进行教学改革的重任,帮助学生在高考当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篇5

一、更加明确了一堂好课的标准

从*老师给三位优秀教师的评课中,我更加明确了一堂好课的标准。那就是:

1、看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是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并且是小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年段教学目标。

2、看教学内容。是不是仅仅把课文当成了教学内容,要凭借课文这个例子找好三个点来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

3、看教与学的过程。看学生课堂上是否生动活泼的学,包括恰当有效的合作学习;老师的作用就是导学,看指导是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上。

4、看教学效率。是否做到省时高效。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了以上几点,那么就具备了一堂好课的条件。

二、指明了阅读教学的方向

1、新课程标准与实验稿的区别。

*老师在报告中首先谈到的是课程标准的修订,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跟原来的实验稿有哪些区别。从课程理念的调整、教学目标的升和降、教学建议更加明确具体三方面进行了阐述,指明了阅读教学中要做到:“省时高效,整合简约”。

2、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出现偏向人文性的倾向。

2)教学目标阶段性不明,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现象严重。存在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高年级向初中靠的现象,部分教师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赏析课。对教学内容进行繁琐分析,没有深刻把握年段目标。

3)字词教学普遍有所忽视,应做到该识的识、该写的写、该积累的积累、该解释的解释。

4)阅读教学找不准起点,抓不住重点,浪费在过于细抠深挖课文内容上,往往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

5)口号提的太多。小学语文要主要把握语言文字的教学,提倡百花齐放。

6)儿童阅读还没提到日程上来。

结合自己平时的语文教学,我发现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于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中,应真正的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思考。

3、阅读教学该怎样进行

1)继续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总的概括为低年级学段目标是:字识得巩固、写得端正;能正确朗读;在背诵中积累词句;敢于说、乐于写。中年级学段目标是:有初步识字能力、把字写好;加强朗读学习;继续加强词句训练,加强段的训练,向篇过渡;多读书、重积累;自由表达、有内容、有真情;在口语交际中要听得懂、说得通。高年级学段目标是有较强识字学词能力,吧字写美观;会朗读、默读、略读、浏览;在词句段练习基础上加强篇的训练;会写记事作文、想象作文、应用文;在讨论中有较强的表达和应对能力。

2)把握好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小学课本不是全部的教学内容,学生阅读数量要增加,且要经典;借助课文这个例子进行语文训练。要从课文提供的语文材料出发找准三个点。既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

3)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

4)小学语文目标要明确恰当。

5)牢记语文学习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过分地依赖课内阅读,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分析课本阅读上,由于量小,则不能产生质变,即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更重要地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知识,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价值取向

小学是学生继续进行高等教育的基础,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发挥了巨大作用。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个性化阅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做到对学生人文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通过合理、创新的方法,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带来的巨大价值。

一、个性化阅读的概念

个性化阅读从字面上看是阅读方式的非一般化。实际上,个性化阅读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是语文课改的核心概念。个性化就是区别于一般化、大众化。所谓个性化阅读即在原有阅读方式的基础上,增加阅读的独特性、新颖性。个性化阅读区别于传统阅读方式的理念在于:它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差异性,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所以在新课改实施的情况下,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部分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过度追求个性化,使得语文阅读脱离原先的轨道,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设定,这就忽视了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所以对于当前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来说,对其价值取向的研究十分重要。教师以教材为基础,经过深入研究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完全自由的开展思维与情感活动的时空。在帮助学生获得另类体验的同时,加深情感的熏陶,从中找到乐趣。

1.培养小学生在语言学习上的感悟、积累以及实际运用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小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真正领悟它的真谛,以及对情感、道理的深刻体会、感悟。通过这一过程,实现对语言正确的应用。每个孩子在阅读中都是带着自己独特的视角、经验以及个性而进行的。所以教师在语文课中应适当采用新的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进行课文《两只小狮子》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提前回家预习阅读,第二天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话表演,根据课文里面包括懒狮子、狮子妈妈、小树之间的对话,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己选择角色进行分角色阅读,遇到不会的生字,教师适时教授,教师针对每一个角色的不同,让同学自己阐述观点,自由发言,通过学生互动的方式,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对不认识的汉字记忆更加深刻,积累懒洋洋、慢吞吞等叠词的使用。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帮助小学生掌握更多的字、词的积累,词汇量的增加能够提高阅读的效率,阅读效率的提高便于积累更多的字、词。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2.实现小学生在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上的提升

个性化阅读在对小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价值观念支配着人的行为,错误的价值观会导致行为的偏差。通过教师的在课堂中协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实质含义,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培养小学生辨别好与坏、真与假的能力。

在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然后上课时到讲台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的阅读方式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阅读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通过阅读,学生从中学到了学习要认真,对人要真诚等。同时教师可以推荐课外读物,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每天讲一个自己课外阅读的小故事,例如《雷锋的故事》等,增加知识量,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形成积极的情感有重要意义。

3.发展学生灵活、深刻、创造性的思维模式

个性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得到升华,通过交流、学习,进一步深化思维,实现其教学价值;针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相对简单的情况,通过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同时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认识、思考的能力,培养灵活的思维模式。例如在《大海的歌》这篇文章的学习中,主要通过对大海两次唱歌的含义的理解,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老师可以采用边放音乐边朗读的形式,通过音乐的配合,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大海的波涛壮阔,蔚蓝的海水,无边无际的广阔天地,阅读停止了,学生们还会沉浸在大海的浪涛声中,可以让学生自由陈述自己所能想象中的大海,对作者的情感有更深的体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个性化阅读能够带给学生新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对人、事、物的独到见解,发挥个性化阅读的最大价值。

结束语

个性化阅读教学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个性化教学的解读,明确了个性化阅读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重要性所在,对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有了正确认识。所以说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糜丽英.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2]张洁.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J].基础教育,2012(10).

[3]牛卫红.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讨[J].毕节学院学报,2012(07).

篇7

关键词:职高英语;任务型模式;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02-01

在英语教学中,阅读历来是语言教学的重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目前职业学校学生阅读水平令人担忧。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讲解为目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阅读、讲解、做练习和提问,这种教学模式容易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真实性,学生缺乏学习动机,阅读水平普遍较低。基于此,任务型教学模式能够克服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缺陷,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师生共同完成语言教学任务,使学生自然地习得语言,促进英语的学习。

一、任务型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表明,教师必须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技能,使学生的语言技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学生就会慢慢通过英语来交流。在我国,英语阅读教学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现在大多数的英语教师花大量时间逐字逐句的讲课文,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记笔记,课后硬背单词,死记语法以及句型。这种教学模式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无法从阅读教学中直接获得运用语言的机会,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英语语言训练。这不仅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违背了英语学习的本质规律。任务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进行不同的任务设计,让学生与学习伙伴合作去完成任务,从而最大可能地调动和发展学生内在的潜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对于职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教学同样具有借鉴的意义。我们将任务型教学模式改革的范围从英语教学的整体具体到阅读教学这一具体部分,以职高英语阅读教学为研究的突破口,结合职高学生英语的实际水平,充分吸收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的精髓,从而希望能构建科学、高效的职高英语阅读课堂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职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推动职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与我国传统教学的主要区别

任务型教学模式与我国传统教学的区别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目标宗旨。传统的语言教学强调以书本知识为主,重视学科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其主要目标。而任务型教学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第二,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多采用呈现——练习——产出的模式。这种模式注重的是语言形式,而忽视了学生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任务型教学以具体任务为学习动力,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置于整个任务链中,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

第三,师生观。传统教学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扮演着被动的角色。任务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接受器,教师设计并组织小组活动,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师生互动配合默契,课堂气氛达到。

第四,评价体系。传统教学中,一切都是以分数为重,终结性评价在教学评价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家长都不参与评价,教学评价的单一性不能全面的的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水平。任务型教学评价坚持多元性原则,对学生课内外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策略等都做出综合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兼顾。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职高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型阅读活动提供给学生明确的阅读目的和有利于学生阅读过程展开的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任务中,培养有效的阅读技能和策略,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在任务型阅读活动中,教师应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教学活动,并能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调整教学设计。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1、阅读前阶段。阅读前阶段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在此阶段中,需要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导入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阅读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提问、讨论、或多媒体等多种方法把任务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熟悉阅读材料并做好充分的阅读准备。

2、阅读中阶段。经过阅读前阶段,学生无论在心理上、情感上还是在认知结构上,都得到了充分的预热,在头脑中已经勾画出了与阅读内容主题相关的大体轮廓,整个状态已经开始进入阅读的第二阶段。

篇8

【关键词】阅读教学;注意;形式与内容;类推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不再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所主宰的社会,而是更注重“协同论”及“突变论”的社会。所以我们的教育也离不开这热火的“协同论”和“突变论”。“协同论”是指大系统中的各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制约,目的是建立统一的观点去处理复杂系统的概念和方法,强调的是影响和统一协调。“协同论”在生活中广泛运用,特别是我们战斗在第一线的教师更应该重视和运用。教学中各学科不再有界线,而是着重探索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也许有人会说:“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的事,与数学无关!”我毋须去抬什么大道理,请大家仔细地阅读一下新课标吧!我从这些年来的思考和实践,有如下的理由供大家思考。

运用该方法的原因有:

第一:有利于学生和老师理解和运用教材。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相互的,教师没有把握好教材,如何有的放矢带领学生学习呢?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如果老师备课不够充分,一到下课时才知道:有的知识还忘记了讲。结果是后悔不已。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就不太好!其原因是学生的学习毕竟是有限的,古语说得好:“取乎其上,得乎其中!”这样的教书方法限制了学生思维和思想的发展。聪明的学生就算学好了,可反应慢的学生就不好说了。时常有这样的问题出现:聪明学生提出的问题让老师难看的,结果教师也给学生难看,大家不欢而散。课堂上让学生阅读,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同时教师也有时间进行反思,对自己过去没有注意的问题进行补充。这样做的好处是大家都有时间去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学生阅读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指形成数学思维的基础),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过去把老师称为教书匠(即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而现在不光学生知道知识,还应该“懂得和运用知识”。“懂得和运用”的主体便是学生,只有学生看了,做了,这才有可能“懂得和运用”。老师讲得再多,学生没有“动”能说懂和运用吗?老师的教只是有限的时间,学生的学也是有时间限制的,聪明的教师和学生就在于如何利用这有限的时间。怎么运用?老师教和学生学都是方法。标准是什么呢?只有学生会做,这就叫做“懂和运用”。基于这一点,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培养了学生的好习惯。一个学生行为的好与否决定了这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的好坏。我从事教学二十年,往往是——既不喜欢看书,又不喜欢作业的学生学习最差。因为这类学生的大脑是一片空白,不知道一天自己干什么和需要干什么,随心所欲惯了,久而久之,对什么都没有了激情,不看书和作业是家常便饭,更有的甚至逃学。而有的学生不想做作业,却成绩还可以,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在课堂上把重要的地方听懂了或者是把重要的知识都已经看过了或看懂了,那么一个很显然的条件就是学生会阅读会记忆,或是自己知道该干什么。难怪许多老师感叹:“好学生不用老师教!”那请问:“你的感受如何呢?”

第四:注重了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了各学科的全面发展。数学学科只教数学的知识吗?素质教育要求是什么?教师的职责是什么 ?如果有人认为是这样的话,那我只好冒昧地说:“根本没有理解到素质教育和教学的真正含义!”试想:生活能单一吗?正因为这社会光怪陆离,万事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教育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也不应该遵循这个原则吗?教育的目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该怎么理解?

第五:学生的阅读有利于集中和延长学生的课堂注意。学过心理学的人知道:一个人的注意力有集中和分散,当集中的点兴奋过后便是分散。学生自己掌控自己,合理地分配学习时间,把不合理的分散状态变为集中状态。也就是说:把诸多的点集中到不懂知识的这一点上,(那时便是集中状态))把不懂的知识解决了就进入了分散状态,即“用在刀刃上”。这样有利于学生延长和控制课堂的注意,即控制学生的兴奋状态。只有学生控制了一节课的时间分配,学生才能学到更多更好的东西。

最后,学生的阅读照顾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阅读也是有层次的,好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会深入一些,提出的问题也许让老师难看,这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学生在乎的是--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战胜了不可知的困难,这就是人心和人性的最大满足。也许有学生根本提不出问题,这也不用担心,但由于好学生的带动,学习氛围的感染,多次的重复使用,渐渐地学会了问题。这样学生才会对学习更有信心,“知识在于积累”这便是最好的例证!

如何去实施阅读教学呢?

教师一定要摒弃过去已有的教育观念,一定要让学生“读”。可以不出声音,也可以出声音。对于重点的内容一定要学生读出声音。这就是数学教学与过去教学的根本区别,也许有人认为是小事,正因为这是小事,才不被大家所重视,可我还要说,最细小的事情才现出教师的功夫。对我们这些年青人来说可能不屑一顾,这是错误的,包括我在内,因为我也是从年青过来的。读是摒弃杂念之基础,读是理解文字之首要。以上是从阅读的形式上去说的。形式再好,也只能为内容服务。至于阅读教学内容方面就我本人的理解和实践而言谈一点见解,望同行们批评指正。

它包含了如下一些内容:首先学生阅读无非是为了掌握对象所包含的主要意思。如何去把握呢?学生从“发问,预测,澄清”三个方面去把握。“发问”就是学生根据书上的文字表达的意思来提出自己大脑中模糊的表象或是根本上没有的表象或是概念。以八年级数学开篇的《分式》为例,“分式”在过去的大脑中并没有这个表象,那该怎样理解呢?它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定义?带着这们的问题进入第二步——预测,对这些问题肯定书上有答案,在书上去寻找。如果有找出当然第三步就解决了,如果书上没有答案,那只有按学生的理解作出推测,那就进入第三步澄清。澄清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学生独立回答,互相讨论后回答,教师启发后回答,教师回答。对问题的回答采取的方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以上的顺序是按由易到难的回答方式。如“分式”的概念就可以选取学生独立回答。把握内容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不妨教给学生找出重点的字词来帮助理解。其方法有:新出现的字词,数学上用的专业术语,句子中的中心词。前边所讲的“分式”概念而言重点字词有:整式,字母。学生把这些弄懂了,这个概念自然就懂了!

第二步是确立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该怎样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如何去找出知识的重难点,只有确立了重难点,学生才有可能在最少的时间里学到最多的东西,也只有找准了重难点,学生才能够深入准确地掌握知识。其方法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一样,特别要注意的是标题与内容的关系。标题是该节内容的高度概括。教师应强调这是首要步骤!要通过反复的训练来达到目的!如前所示重难点是分式的条件和概念。至于练习与本论题无关,也没有必要多说。

把握本节的主要内容还不够,还应该知道系统里的小系统,这些小系统之间既有相互区别又有联系。如前所述:分式与整式,分子与分母,数字与字母,分数的基本条件与分式的基本条件。这些都懂了,那么这节课的内容也就懂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弄清该堂课所学的内容,才知道这些内容与过去学习的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也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主动的去归纳和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是最浅层次的学习,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其实,在我们的过去教学中就非常重视这一点,即老教学法中的复习这个环节便是。当然我们只不过是把它发扬光大罢了。在学习过程中别忘了想象的参与。想象的参与好处在于把过去的知识都重新复习了一遍,记忆得到了有效的恢复!想象是生活的枢纽,也是知识连接的使者,更是成功的桥梁!

深一点层次的学习便是让学生找出每一步所得结论与原因的关系,找出其根据,(即找出其因果关系。)这是知识转化最关键的一步,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检验!前边所说“分式”的条件为什么不能为零?这就涉及了分数和分式的知识,还涉及了运算的知识。学生也只有回想起除法运算中除数不能为零的知识,才会知道分式的分母也不能为零。也许多数学生找出这些关系较为困难,可通过探讨或教师的启发,一定会达到目的的。“万事开头难”,只要老师告诉了方法,我想多几次学生一定会的。这需要的是过程和时间,人世间的改革都是如此。新思想,新观念最初不会被人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习惯了,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最后学生开始归纳,类推类型的方法。分析综合是学生阅读不可少的能力,不光语文需要,数学同样也需要,所以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好处自不必说,“纲举目张”,弄清脉落,以便记忆。当然在实施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项:

首先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推行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不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是让阅读教学服从于和服务于数学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其次教学应明确阅读教学的步骤和方法,这也许与语文阅读教学有一定的差别,但这并不重要,关键是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的放矢,人人都知道该做什么。还有一个因素是别忘记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阅读教学的实施必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和教育本身的规律有关。老师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和耐心,切莫虎头蛇尾,“苦心人天不负”的啊!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育;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工具性、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最为基础的特征。语文教学的研究专家对此观念的理解不单单是说语文有其实用的必要价值,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发挥语文课文化教育的功能。在关注孩子们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语文的应用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同时要求教师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当中可以获得思想上的陶冶,有利于学生构建起正确的价值观。

阅读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在新课标当中已明确指出阅读属于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可以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阅读,一定要让学生在主动阅读、思考过程中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此获得最真实的感觉。同时,还要求学生要在阅读素材的基础上,去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思想来分析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点在于:让书本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学习的主体部分,教师一定要擅长使用各类教学的方法来刺激学生,最大限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生活方面的感受,将课本死板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有机融合,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深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这样,在激发起学生思维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提高。通过适当、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让学生联系生活来对文章进行理解,可充分调动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让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得到更多的经验。在阅读的教学当中,教师还要掌握好让课本“活”起来的办法,让学生可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课本中的真实场景,通过联想掌握好文章的情感。

(二)构建延展性阅读教学观念

在新课标中已明确指出了语文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也是我们国家的国语教学课。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资源中,实践机会并不太多,因此作为小学的语文教师,要尽量去接触语文的教学资源,通过实践的活动让学生掌握好语文的学习特点,多积累语文方面的素材,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为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体现这种观点,新课标提出了关于延展性阅读的一些具体要求,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构建起相应观,让学生阅读量、阅读范围都得到延展。可采用探究方法,把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通过问题的方法提出,让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探究者。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实现了学习能力的巧妙迁移。

(三)阅读教学需要抓住重点内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尽可能去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的关键内容,同时结合阅读目标选择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对重点阅读内容要与一般的内容有所区别。如果我们不事先对阅读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区别对待,那学生自己无法判断哪些内容属于学习中的难点、重点,这样会导致浪费了学习时间,同时学生也无法掌握有用的知识点,阅读教学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教师一定要对这些阅读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分清重点与普通点的内容,对知识进行详细的划分后再明确精确与广泛阅读的范围,如此才可突出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对阅读重点确定必须结合教学大纲规定,教师要将这些重点内容学习价值作充分的讲解,只有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这些重点内容,学生才可容易掌握其他内容。

(四)阅读教学要从关键词句着手

书没有读通是无法进行讲课的,书没有读熟也是无法开始讲课的。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忽略了引导学生对阅读课整体的掌握。我们看到学生一开始通读文章,对课文还未完全熟悉,甚至对部分生词、句子还无法流畅阅读,教师就要求学生说出读文章的感受。从表面上分析,这样似乎可提高教学效率,加快课堂的教学节奏,但实际要想获得效果就是一定不能急。如果教师不注意学生的整体感受,造成学生无法很好感受到作者的意思,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因此在阅读文章时,有重点段落和中心语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从重点进行切入,由关键词出发展开教学。例如在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要围绕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引入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可极大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文章的整体性出发,找到关键词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学生从文章中读出自己的感情,通过互动合作学习方法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现出自主创造性,以此促使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提高阅读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海涛.说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J].学周刊,2013(4).

[2]曾朝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语数外学习,2013(3).

[3]蔡国华.语文创造性阅读多元解读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2006(12).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有效应用

一、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优势愈加突出。阅读教学向来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心之一。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向来是教师关注的重点。有效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够通过阅读教学实践扎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更是拓宽学生的阅读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是进一步提升初中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关键。

初中时期语文学习任务相对于高中是比较轻松的,因此,也是学生通过阅读教学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实现厚积薄发的好时期。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信息技术能够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的限制,以更加丰富有趣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素材和有益的阅读教学方式,实现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强他们的知识储量,丰富人生阅历和见识,还可以帮助初中学生在开拓眼界的同时,对世界和人生有更多的了解和思考,在阅读和生活中思考人生,升华自我,增强个人素养。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中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为阅读教学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可以为初中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素材和感知渠道,有别于传统、局限于文本阅读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为阅读教学带来了更多信息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或者办公软件来丰富阅读教学的媒介和形式,学生可以使用更多的阅读学习模式参与到课堂阅读教学中。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讲述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1.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和谐互补的阅读环境

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文本阅读为主,而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文本阅读的界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渠道,以影像等形式补充文本阅读在塑造意境方面的不足,并且和文字相互辅助,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丰富阅读层次感。比如说,教师在教到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时候,很多学生因为自身阅历有限,难以从文字描述中体会到济南的冬天究竟有怎样的“美”在深深地吸引着作者,因此对文章处于似懂未懂的境地。此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搜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通过直观欣赏济南的冬季美景,起到一种身临其境的作用,体会作者对济南的赞美和喜爱。又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余光中的《乡愁》,也容易因为学生人生阅历有限而无法通过浅显的阅读,了解诗歌背后的深厚情感。教师也可以播放它们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在抑扬顿挫、慷慨激昂的朗诵声中感受作者一片赤子之心和对故乡深沉的思念之情。

2.利用信息技术实施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人文教育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和人文教育也是教学重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广泛搜集相关的教育信息和教学资源,为学生呈现上阅读教学的情感盛宴,以区别于“说教”的旧形式向学生宣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其他语文知识,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举例说明,教师在教到《论语》十则的时候,会对学生普及相关的语文常识,包括孔子的生平、《论语》的由来以及其中著名的传世名言,而类似诸葛亮的《出师表》等文学名著也是教学重点,那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颇有口碑的教育类节目,如《百家讲坛》等节目,选择其中相关的教育评鉴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当地学者对古代文学家的解读和评述,如,于丹对孔子、庄子和孟子等人物及其作品的解说便深受观众喜爱,而学生也能够从新的形式来获得新时代对古文化一种新的心得与体验。

3.综合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师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广泛应用办公教学软件,如,制作精良的教学PPT,其中融入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阅读教学素材。又或者是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地使用学案导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初中阅读教学中,鲁迅的文章是一大难点,教师综合信息技术与学案导读教学模式的优势,精选并编写相关文章,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阅读学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按照相应步骤完善学案导读的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信息化顺应了教育信息化的国际化趋势,并且通过有效运用使得阅读教学突破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足和弊端,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阅读教学信息化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和谐互补的阅读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情感人文教育以及综合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的方式,兼顾了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教师要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荀国胜.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李沂.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支撑环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姜宇飞.初中语文阅读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篇11

关键词:教材;阅读教学;讲课文;教读法

初中苏教版教材中,鲁迅作品分别散见于: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社戏》;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说之林”―《孔乙己》;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读书之感悟品味欣赏”―《故乡》;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会读书之迅速捕捉阅读信息”―《藤野先生》;名著阅读专题《朝花夕拾》等文章。

一、教材是课堂教学中沟通师生的桥梁,也是完成语文教学的凭证

叶圣陶于20世纪40年代在多篇文章指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这个看似不再新颖的观点在今日的语文教学中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指导和纠正作用,冲击了死板的以教材为主的语文教学,强调了语文教学应该在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语文教材。阅读教学中体现的则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分歧。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提倡二者的统一,那何时教教材,何时用教材教呢?一个重要的前提是理解二者的不同目的,然后对选文有一定的理解和辨识,根据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阅读教学。

王荣生在中外母语教材的比较研究中对语文教材的选文的功能作出鉴别,分为“定篇”“样本”“例文”“用件”四种。“定篇”是指蕴含文学素养、文化素养的中外名篇,反映在教学策略层面是“讲课文”,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例文”“样本”是为语文知识服务的直观性质的道具,如小说《孔乙己》。“用件”的作用不在于文章具体讲了什么,而是让学生以其为载体或者扶梯辅助其他语文学习的活动,如《拿来主义》。上述的四类在课程目标实施中即为“用教材教”,反映在教学策略层面就是“教读法”。

二、教师教学标准的衡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在大量的观课、评课中,衡量的标准往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但实际上“教了什么”应当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标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是决定性的衡量标准。

讲课文的对象是“定篇”,重在悟文品字,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如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首先要自我发问:在这篇课文中,最值得讲的在哪里?从何处讲起?在中学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固然要常教常新,但不能忽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尤其是初中的教学,更应从基本的语言入手。单元标题“童年趣事”就给这篇文章解读提供了一个符合教材编排逻辑的切入点:文章语言运用里体现出来的童心童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将具体的字词句放回文本的具体语境中,去感受语言和文学。正是把这个文字描写的明明不能称作乐园的地方称作乐园,才能进一步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去挖掘文本,去体会童心童趣。

三、“讲课文”和“教读法”的区别

阅读教学中的“讲课文”和“教读法”的区别在于对教材文本的认知和处理上。若是就单独的课堂教学效果而言,讲课文与教读法是各有特色,不同的教师根据自身的素养和对语文教材的把握,将具体的方法应用于具体的课堂。“讲课文”是在具体的文字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阅读思维和阅读方法;“教读法”则是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得学生能自我理解感受。若方法使用得当,效果自然各有千秋。

但语文教育的好坏不能以短期的精彩,而应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实践效果为标准。讲课文和教读法都要避免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主题先行。因而教师自身要处理好阅读过程中的“言传”和“意会”的关系。教师的“意会”是要准确地通过引导,将设置的问题“言传”出来,帮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去感悟,然后达到自身的“意会”。教师的“言传”只是一针见血的点拨,但正是从这一缸水折射出的一滴水,可以变成学生头脑中的星星之火,在指导学生意会、再发言交流的过程中渐成燎原之势,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和较好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教育论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12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很多教师代替了学生成为唯一的阅读主体或以一种表面的形式替代学生的实际阅读体验。他们将心思更多地放在课堂的形式上。如“小组讨论”,让本来无限接近传统的学习方式贴上“探究式学习”的标签,让每节阅读课表面上都轰轰烈烈,由此引来更多的关注和好评。也有一些老师喜欢用“问题”来淹没课堂,进行所谓的“开放性课堂”,希望用标新立异的课堂形式取代学生真实能力的提高,引来一片“以生为本”的喝彩声。这样的做法在我看来真有些“一叶障目”之嫌啊!殊不知,教师设置的和学生回答的问题主要围绕“是什么”,而摒弃了更重要的“为什么”和“怎么样”。不过,像“是什么”这类问题是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掌握的,“为什么”和“怎么样”才是学生应该探究的问题,才是阅读体验的全过程,更应该成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当然像这样的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式学习”“以人为本”等诸多课改新理念好像得到了综合体现,当然也只是体现罢了,至于阅读体验的积累、个体情感的参与和实际阅读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在我看来收效寥寥。而且,这恰巧就体现出阅读教学过程完全被异化了,甚至连新课程理念也被无情地曲解了!

短暂热闹的课堂过后,试问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多少?在学生看来,阅读活动俨然就是老师的事情,只不过是应试的一部分,只要注意老师讲的阅读答题策略和技巧,阅读也还是可以应付自如的。当然,老师也就会在复习的时候归纳一些策略和技巧,不厌其烦地向学生重复着自己“苦心钻研的成就”,如树立“文本意识”“整体阅读意识”“规范答题意识”;牢记“观点在作者,答案在文中”;“快速、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主旨,明确正确的答题方向”和“大体把握命题的角度,有的放矢地答题”等。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些老师非常善于归纳,对阅读教学也很有研究,也非常尽职尽责。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归纳得尽善尽美的“内功心法”,以填鸭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堆砌在学生面前时,我们是否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是否就承认试卷的解答就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晴雨表”?如果学生能完全接受并有幸在考场上把老师的“独门绝技”“内功心法”运用自如而获得满意的分数,那么,他们算是“幸运”的一部分人,尽管能力没得到真正的提高,但他们至少提高了分数;如果学生不能灵活地运用好这些“法宝”,那么就有些可悲了吧,什么都没有获得,老师的“独门绝技”“内功心法”失灵了。我想这样一来可悲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于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也毫无保留地被推到愧疚和忏悔的边缘,引来一片质疑和不满,边缘学科的地位也就更加边缘,甚至连“夹缝中生存”的“夹缝”权利也将被剥夺!

不过,在反思阅读教学之余,我们能不能真正地站在学生终身学习的角度上考虑一下:是否阅读教学真的就注定是这么苍白无力的呢?是否可以让学生收获一些能让他们受用一辈子的实实在在的阅读的心得和体验,而不仅仅是一些生硬单调的阅读技巧和策略呢?我想考虑到这些后,阅读教学也到了该回归它本来面目的时候了。阅读的本质是不分新课程改革还是旧有的传统课堂形式的。只要在课堂内能有效地把握住阅读的本质,扎实地提高阅读能力,不懈地致力于学生阅读经验的积累和个体情感的体验,在我看来,不管形式如何都是成功的课堂,至少它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标。毕竟,阅读不等同于阅读技巧,阅读教学不等同于阅读技巧策略的传授。

那么真正的阅读教学是什么呢?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呢?其实,阅读教学的本质就在于通过阅读主体(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水平的提高,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其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培养其独特的阅读审美情趣。这样的阅读教学本质才是阅读教学该定位的终极目标和价值追求,那些所谓的“喝彩和好评”应该留给学生来评价。

篇13

一、强调情感经历,读出个体感受

教学过程突出情感体验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结合学生生活经历是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有效教学。语言是一种工具,其功能本质是表情达意。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强烈的思想情感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入理,这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自然学科的显著区别。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体验渴望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进而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设计引入情境,激发个性思维

这是阅读思维的情境性所决定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是不同的。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中语言是一种载体,其承载的是学科的概念、公式、定义等,而语文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即语言就是思维训练的对象。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既是载体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这一特殊规律要求其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发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三、联系个体生活,激励主动学习

在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定义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它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味佳肴,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我需”、“学为我用”,进而提升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四、讲究口语艺术,实现示范教学

这是阅读教学语言的示范性对语文教师的起码要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学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应用的今天,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没有太多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永远是语言运用的艺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和阅读思维的情境性要求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又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和画面,成为作品中语言文字所叙述、描写的形象、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论是讲解还是描述,或者复述,其语言都应该是活泼新颖、富有情感和魅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产生新异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引起学生的模仿和学习。

总之,情感、思维、需要、方法、语言是构成阅读教学艺术的五个基本要素,它们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交叉渗透,缺一不可。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贯穿始终的,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的要求组织指导读写听说训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这个过程既符合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这个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规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制订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篇1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体性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当代教育改革中,教师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提升表达能力、阅读鉴赏能力,能顺利完成各种小学阅读题目,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达到内心愉悦的状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阅读将自己的情感真正融入到对作品的理解当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一)强化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学习主体性,就要想办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阅读教学中来。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每一个层次的阅读训练当中。教师切忌让班内几个学生一言堂,成为几个学生活动的舞台。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思考每一位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阅读学习层次。如将阅读能力强的学生组成“火箭组”,将阅读能力中等的学生组成“飞机组”,将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组成“汽车组”,这样趣味盎然的命名不但让学生感知到趣味性,而且弱化了学生能力的区别,让学困生消除了自卑。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根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到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中,这样在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和其他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交流。而在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候,对同一合作小组的不同层次的 学生教师也可以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这样兼顾全体,突出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确定阅读教学目标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千差万别,针对学生存在的阅读问题教师要选择不同的阅读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师既要把握全班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的提升,也要把握单个学生个体对阅读能力提升的需求。如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针对阅读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大量阅读,提升自己的阅读底蕴,让学生能够在大量阅读中达到量变到质变的目的。教师要确保学生的阅读兴趣,采取不同的方式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对阅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拔高阅读训练内容引导他们进行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现有的阅读能力上获得进步。

二、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教学,让学生善于设疑与释疑

(一)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训练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以生为本的教学,是以学定教的教学,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到课堂内外阅读训练的教学。教师要切实抓好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在课堂以及课外的阅读学习效率。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阅读能力决定着学生接受阅读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教师要有针对性对进行教学设计,促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提升。针对不同的阅读教学文本以及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索溪峪的野》的课堂引入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汇报的形式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的材料以及已经掌握的教学重点难点,而在课堂新授环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层层释疑来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一环套一环的教学设计,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阅读教学,喜欢上在语文课上最大限度展示自己。

(二)教师要善于质疑和设疑,引导学生不断释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要善于给学生设疑,让学生在思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教师要将课堂教学内容问题化,让学生能够积极钻研教学问题,逐步接近教学目标。当学生完成这一阅读要求的时候,可继续提问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写作特点是什么?这样的层层设疑方式让学生一步步掌握了教学重点难点,实现了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三、有效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小学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

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进行阅读教学。目前,许多学校都已经有了多媒体设备,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阅读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课件的音频、视频以及图片的展示更多地了解到教学内容。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教师可以营造更加和谐的阅读氛围,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为学生思考创造时空。课堂上,教师要舍得放手,不但可以让学生课下独立完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使用,还可以在课堂还是那个引导学生在展台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文本资料,加深学生课堂的参与深度。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

(二)拓展阅读教学空间,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