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医疗市场前景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医疗网站 远程医疗 网络服务
人类跨入21世纪后,IT技术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世界各地的各行各业都具有了划时代性质的变革,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来为自己服务。医院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象征的载体,越来越显现出它在社会上的重要地位和职能,并且也同其他行业一样受到了这股网络浪潮的冲击。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以前的单一的病人亲自去医院看病的模式已经被逐渐改变,代之的是以网上健康咨询、远程诊断等形式获取医疗信息。医疗网站就是基于网络技术、现代计算技术和知识工程的,面向社会的为其客户提供全面的医疗信息的服务平台。
1 医疗网站的历史以及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医疗网站陆续开始建立。尤其在“非典”浩劫过后,形形的医疗网站如同雨后春笋数不胜数。据粗略统计,在短短几年内,网上新出现了可以提供网络医疗服务的网站数千家,而事实上目前国内医疗网站除少数有能力进行远程会诊外,其余大部分都只能提供简单咨询服务,内容包括医疗保健知识,介绍产品信息及进行药品推销。
总体来说,现阶段的网络医疗市场虽然在改变人们传统医疗观念上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以后开拓网络医疗市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现阶段网络医疗市场整体比较混乱,优质网站为数不多,可信任度不高。
2 医疗网站的可行性分析
2.1 技术分析
(1)国内外技术发展环境简介。美国是开展远程医疗研究较早的国家,最早研制的远程医疗系统用于对宇航员进行无创伤性监测和战场伤病员急救。此后,医疗机构开始应用远程医疗,并逐步开展了远程会诊、远程咨询、医学图像的远距离传输、远程控制手术等项目。其他国家如西欧、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对远程医疗的发展也高度重视,纷纷投入巨额资金进行远程医疗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国外远程医疗主要应用于:开展远程会诊和治疗,利用各种通信线路(如ATM,ISDN,PSTN等)借助电视会议或其他通信系统进行医学服务;进行医学资料计算机管理和网络化,共享医学数据;目前一些西欧国家已研制并试用包含基本医疗信息IC卡,使任何一家联网医院都可以得到有关患者的最新治疗信息。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远程医疗的探索,近年来发展迅速。1982年首次通过email进行病历会诊,这是最早的远程医疗实践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成功应用远程系统诊断患噬肌肉病菌疾病的山东姑娘和重金属铊中毒的北京女大学生,由此远程医疗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远程医疗从理论探索走向实际应用,国家卫生部、中国医学基金会和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先后启动了金卫网络工程、中国医学基金会互联网络和军卫Ⅱ号工程(远程医疗网),一些著名的医学院校、医院都成立了远程会诊中心,与全国上百家医院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远程医疗工作,目前已可为各地疑难急重症患者实施可视实时专家会诊、传输共享诊疗数据、进行病理形态学诊断等。
(2)技术模型简介。模型及流程说明见商业模型(见附图):
用户群:消费者可根据拥有的终端设备通过相应通信网络将自己的基础医疗数据以人工、自动方式按需要进行采集并传送给服务提供方。
虚拟服务提供方:在网络支持下以主动轮询方式检测具备终端条件的消费者,消费者以服务提供方的信息自行处理或按照提示到就近实体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服务方向用户群提供通用的电子病历。
终端设备:包括移动、固定电话,计算机及配套的医疗数据检测产品如已商品化的电子温度计、血压计、计步器、心电仪等, 以及待开发的各种传感器,用于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命迹象监视器、药物释放等应用器具。
服务方式:用户群可以基于移动终端sms、wap等方式由用户自己测试医学数据后人工或运用个人计算机输入到移动终端发送至服务提供方。
互联网络的应用业务平台sms:其为网络医疗示意模型的核心部分,sms的基本功能是依托互联网以实际或虚拟的方式完成用户群与虚拟服务提供方之间所有信息的传输、交换、数据资料的存储、管理、安全、保密等以及网络管理业务。简而言之,其技术核心在于依托不断演进的互联网络以及配套的终端产品,利用已商品化和不断开发面向个人的医用电子测量器具,满足用户群对疾病预防、健康保健需求。以医院为后台支持,用实际的和虚拟的方式组成“网上医疗”,为不同消费群体提供深层次医疗、保健服务。
2.2 市场需求分析
2.2.1 传统求医看病方式的弊端
从目前中国的医疗体制来看,存在着以下的问题:一是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严重不足,且分布极不均衡。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的80%都集中在城市,而在城市中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二是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存在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因此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普遍存在。一方面是不少人长途跋涉,异地就医,即增加了就医困难,又加大经济负担;另一方面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根据第三次全国卫生调查数据统计,我国居民平均每次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从1998~2003年分别上涨了57.5%和76.1%,远远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使得看病成了很多人的难言之痛。
2.2.2 医疗网站的优势分析
在看病难、看病贵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时候,对于具有受众面广、信息获取便捷的网络来说,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医疗网站可合理的配置医疗资源。以北京为例,北京拥有国内60%的一流医疗设备和70%左右顶尖的名医,按照北京1 300万常住人口计算,这些高度稀缺的医疗资源基本上配置在和服务于国内1%的人口。即使按国内3亿城市人口计算,国内仍然有95%的人很难享受到这些资源。而网络具有信息成本低廉、受众面广、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若能将网络这个无形的沟通桥梁搭建于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话,可以预见的是,网络可跨越由于时间和地域造成的阻碍,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得到享有稀缺的医疗资源的权力,从而能实现医疗资源实现合理配置的目的。
(2)医疗网站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可有效地降低看病的成本。相信在大医院看过病的人,都对看病这个过程的艰辛深有体会。往往一次病看下来,除了承受病痛的折磨外,还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若利用网络医疗网站,可以想象一下,在网络上可以提前将病患的资料以及基本情况通过网络及时传输于医生,经过分析后,病患可再与医生提前进行门诊时间的预约。通过这样简单的过程,医生即可对病患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而病患也省去了往返于医院之间所需的时间和精力的消耗,同时病患也可对门诊时所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前进行了解。通过网络往往几分钟便可解决的问题,却大大降低了看病的成本,实现了加强病患和医生之间沟通的目的。
(3)医疗网站可对医院以及医生起到宣传作用。以实现网站、医院、医生共赢的目的。在看病的过程中,医疗网站可设置“论坛”等性质的服务反馈板块,通过此板块病患即可将自己的看病心得以及对于医生服务的评价发表于网络上,通过查询其病患的留言以及对医生的满意程度即可对其看病的医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此,医生为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必将加强其服务的态度以及医术水平,以提高自身的名誉度。然而在医生提高自己的名誉度的时候,医院以及网站也到达了宣传自身的目的。
2.3 医疗网站的投资分析
就目前医疗网站的收益情况来看,多数医疗网站主要是以广告以及医药为主要的收益来源。其中经营医药的网站利润十分可观,据赛迪顾问预测,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交易额近3年内年增长速度约为300%,如果以医药市场份额为1 500亿计算,假设有25%的采购会在网上进行,平均交易费率在1.2%左右,就会形成5亿元的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先期进入市场的公司将获得很高的收益。最近的财务报表显示,海虹在医药电子商务领域的毛利润高达70%。
2000年在中国800亿人民币的IT软件产品中仅有1.5亿的产品是为医疗服务机构开发的,不到0.2%。即便加上数字化医疗设备产品市场,也仅为6亿元人民币。相对于其他行业基本稳定甚至已经饱和的市场,年增长率为两位数的中国医疗服务消费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 结论及建议
网络医疗是市场的新宠,其技术环境已经成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目前市场上已有的医疗网站主要是针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推广,同时提供医疗信息服务的网站存在同质化比较严重的问题,其共同弱点在于缺乏整合度较高的品牌化网站。
因此,在网络医疗网站正处于走向成熟的初期,为能在此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主要在于能为客户提供独特的差异化服务,从而提高网站的竞争力,以达到树立网站的品牌效应的目标。同时,在品牌的推广时期也要注意产品推广的风险以及服务模式被模仿的风险,针对此类风险可加强营销策略的推广并及时地加强服务的升级换代,以达到强化顾客的忠诚度、降低风险、巩固其市场地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许庐生,唐惠明.从信息技术看我国远程医疗的发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6(1)
2 朱士俊.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现状、难点以及对策分析[J].中国信息界,2006(2)
【摘要】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巨大的转型时期,产业升级和新型城镇化成为推动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引擎。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材料产业应势而生。本文以万科集团为案例,通过分析万科经营能力,并对照国资委标准,找出传统建筑产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对传统产业,分析了建筑新材料的优势和建筑新材料市场前景。
关键词 传统建筑业;经营能力;新材料;市场前景
【作者简介】裴文秀,河北融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房地产。
当传统建筑业、房地产业、钢铁产业等陷入困境、亟需深刻变革的时候,新型材料产业作为绿色新生产力,已成为这个时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选择。
所谓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采用新技术(工艺、装备),使传统材料的性能有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一般认为,满足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一些关键材料也属于新材料的范畴。而建筑新材料是用黄土、煤矸石、煤灰、植物纤维、玻璃等做原料并运用新技术制成的,其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替代水泥,节约资源。
一、传统建筑业经营能力分析:以万科集团为例
万科集团(简称万科) 在我国建筑业称得上是处于龙头地位,分析其财务报表,足可反映我国传统建筑业特别是房地产业的经营状况。查询万科2014年6月到2015年3月份财务报表,进行如下分析。
(一) 盈利能力分析
分析万科2014年6月至2015第一季度5个利润率指标(表1、图1)。
由表1、图1 可见, 2014 年6 月至2015 年第一季度,万科的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率较高,而总资产利润率和总资产净利润率很低,说明投入产出比不协调。
(二) 成长能力分析
由表2、图2可见,变化最大的是净利润增长率,由2014 年6 月的5.4104%下降到2015 年3 月的-44.5761%, 说明万科的成长能力在走下坡路,至少是经营状况起伏不稳。
(三) 偿债及资本结构分析
1.利息支付倍数2015年一季度比2014年6月份增长了近50%。说明万科企业融资力度大,企业经营运转资金大部分靠融资,自有资金欠缺。
2.长期负债比率2015 年一季度是5.3566%,虽然比2014年6月份降低了一些,但仍表明万科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应严格控制规模,而不应再无限扩张。
3.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由2014 年6 月的0.0068%下滑到2015 年3 月的-0.0292%,暴露出目前我国实体经济的低迷现状。
二、对照国资委标准,发现传统建筑产业存在的问题
2014年,国资委制定了《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对照国资委建筑业大型企业标准,万科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 资产负债率高
2014 年底,万科资产负债率达到77.2046%,2015年达到77.9098%,低于企业标准优秀值近20个百分点,说明万科存在很大风险。
(二) 流动资产周转率低
万科的流动资产周转率(次),在2014年的6月、9 月、12 月以及2015 年第一季度分别为0.0906次、0.1374次、0.3228次、0.0188次。流动资产周转率很低且不稳定,只有2014 年12 月能够达到大型企业标准的较差值,其他月份都低于企业标准较差值, 2015 年第一季度只有0.0188次,说明万科的流动资产周转速度慢。
(三) 总资产报酬率低
万科达到了平均值,但低于优秀值,说明万科指标离大型企业标准还有一定距离,需要努力经营。
(四) 增长率低
万科销售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这3 个指标既低于平均值,也低于优秀值,说明万科经营增长状况不理想,应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表3是具体的比较值。
尽管这里分析的是万科集团,但也反映了我国传统建筑业的通病,即传统建筑业普遍有盲目扩张的倾向。当资不抵债时,就通过融资特别是民间借贷来维持企业的资金链,这对企业有很大的风险,对出资方也有很大的风险。如何拯救传统建筑业,建筑新材料的问世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建筑新材料的优势
新材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 更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先导。“ 十三五” 期间,建筑新材料发展将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加快材料工业升级换代为主攻方向,以提高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为发展重点,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大力推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的建筑新材料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 节约了施工费用
比起传统建筑,用建筑新材料(以下简称新材) 模块化建筑,80%的工序靠工厂化完成,少量在现场装配式吊装完成,工艺简洁,工种单一,快捷、省时、高效,施工费用大大降低。据调研,新材建筑墙体,现场安装1个工日可完成9.5m2,施工速度是混凝土砌块墙施工速度的3.9倍,用工量仅为传统施工工艺的1/10,等于相对创造了效益和利润。
(二) 降低了人工成本
建筑新材每平米人工投入约42元,而传统砌体墙每平米人工投入约84 元,新材竟节约了一半;新材建筑高层基础施工费用约181元/m2,而传统高层建筑基础施工费用约为458元/m2,节约了近60%的费用;新材建筑主体结构施工费用约为249 元/m2,而传统主体结构施工费用约为395元/m2,可节约37%的费用;新材建筑内外墙施工费用约为63 元/m2,而传统内外墙施工费用约为338元/m2,节约了90%的费用;新材楼层板施工费用约为10 元/m2,而传统楼层板施工费用约为400元/m2,可节约97.5%的费用(图3)。
(三) 降低了综合费用
新材模块化建筑高层基础综合费用约为533元/m2,而传统建筑行业高层建筑基础综合费用约为1513 元/m2,新材费用节约了65%;用新材模块化建筑主体结构综合费用约为999元/m2,传统建筑行业建筑主体结构综合费用约为900 元/m2,新材费用略多99 元;用新材模块化建筑内外墙综合费用约为443元/m2,传统建筑行业建筑内外墙综合费用约为769 元/m2, 费用节省了43%;用新材模块化建筑楼层板综合费用约为295元/m2,传统建筑行业建筑楼层板综合费用约为1125元/m2,费用节约了74% (图4)。
通过新材建筑和传统建筑成本相比,可看出新材建筑综合整体造价成本优势明显,综合测算,可以降低综合成本30%以上。而且,使用新材建筑无论在工期、用工量还是资源、效率等方面,都具有传统建筑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不仅如此,建筑商还会因为使用建筑新材而抢占市场先机,以其前所未有的简单、高效抢占市场,具有强大的盈利能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四、建筑新材市场前景分析
(一) 是优先选定的建造方式
以卓达房地产为例,使用建筑新材建设的周期比传统建筑缩短了2年。也就是说,在传统建筑的3 年一个周期内,使用新材建筑3 个月就可以主体封顶,15 个月可以完全清盘。而传统建筑如按5年时间清盘考虑,使用新材建筑可使财务成本降低45个月的利息,资金周转率增加了3倍,可增加200%的利润,节约了资金占用等财务成本,增加了投资收益率。
综上所述,在建筑新材推向市场期间,相对于传统建筑业的建筑成本,新材建设企业可以适当提高10%~20%的新材模块化建筑售价,开发商在综合以上因素后,一定会优先选定建筑新材模块建筑的建造方式。
(二) 是绿色环保的必然趋势
纵观全球,推行低碳化、节能减排降耗是大势所趋。建筑新材从原料采集加工合成到模块化建筑,不产生建筑垃圾,符合低碳环保,可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未来绿色环保的必然发展趋势。
(三) 为钢铁企业注入复苏活力
2014年以来,由于市场低迷,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像河北钢铁集团这样的大型集团吨钢利润仅为200多元。目前,新材建筑正在全国40余座城市进行产业新城建设中,每年需钢构价值600多亿元。据调查,仅卓达集团2015年一年就有4.6 亿建筑平方米的产能,按照每平方米建筑使用30 千克~40 千克钢铁计算,一年就要消耗钢材1840 万吨。可以说,新材建筑的推广会为众多钢厂注入复苏的活力。
参考文献
[1][EB/OL].hkstock.afinance.cn/jjyj/201104/338522.html.
[2][EB/OL].新浪财经网,万科上市2014-2015 第一季度财务指标.
[3]国资委.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Z].2014.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 第三方检验机构 独立实验室 检验机构服务模式【摘 要】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进入国内数十年,随着医改的深入及市场竞争体制的不断完善,已经成为检验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从国内外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产生背景出发,结合特有国情,探讨其现有的服务模式及市场作用,并对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作出了相应分析。
The role and market prospects of the independent medical laboratories / ZHANG Wan, CAO Yongtong,WANG Yunting// Chinese Hospitals. -2015,19(8):27-28
【Key words】clinical medical examination, the third party laboratories, independent medical laboratories, the service mode of medical laboratories
【Abstract】The independent medical laboratories has been entered in China for decades. With the deepening of healthcare reform and the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market competition system,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laboratory medicine. With the start point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3rd party laborat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China, the service mode and market effectare discussed and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future are also analyzed.Author’s address:China 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 No.2, Yinghua East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100029,PRC
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又称独立实验室,是运用现代物理、化学技术和方法,针对人体标本进行医学检测,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的非政府专业性检验机构,它具有检测效率高、费用低及专一性强等特点;独立实验室利用现有的服务模式进行资源共享,以实现医院、患者和社会多方面共同获益的目标[1]。
1 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产生、服务模式及市场作用
1.1 第三方医学机构产生背景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政府为了减轻不断攀升的医疗费用给社会带来的负担,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医疗开支”的想法,医疗体制的一系列改革把市场内竞争机制引入到医疗行业的发展中,为第三方检验提供了机遇,一些小的独立专业性实验室不断出现[2]。20世纪90年代中期,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及计算机水平的逐步提高,带动了检验医学的发展。实验室越来越自动化,检测水平高质量及低耗材,医学独立实验室真正开始发展起来。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兼并和重组,跨地区、跨国界的独立实验室应运而生。总体而言,独立实验室的专业减少了中小医院机构的经营成本,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有助于优化公立医院的资源配置,这已成为发达国家临床医学检验的主要方向。国外独立实验室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在医学检验市场所占比重相对较多,美国约占30%-40%,欧洲和日韩占50%-70%[1,3-4]。
为了更合理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临床检验效率,2009年原卫生部出台了《医学检验所标准(试行)》,独立实验室正式进入医疗机构,为独立实验室在全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2013年10月,国务院继续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引导发展专业的诊断中心和影像中心,肯定了第三方医学检验商业模式的可行性,为其快速发展扫清了障碍[5]。
1.2 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服务模式及市场作用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医学独立实验室——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最早获得《医疗执业许可证》并进入市场的独立医学检验机构。目前中国从事第三方医学诊断的实验室约有110家,但大部分规模较小。金域、迪安、杭州艾迪康和高新达安(达安基因投资)是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的龙头企业,市场份额合计占比70%左右,并且这4家企业均为连锁化经营综合型诊断服务模式。而北京永瀚星港、北京迪诺、杭州致远、国立柏林等企业虽然市场份额占比较少,但凭借特色专项诊断服务也占据着一定的市场地位,医学独立实验室呈现蓬勃发展趋势[6]。
独立实验室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面向三甲医院互助协同服务模式;面向社区主动快速服务模式;面向县市乡服务一体化检验模式。其服务对象不同,但工作流程大体相似(图1)。与三甲医院互助可以提高第三方医疗检测机构的关注及认可度,弥补自身不足;面向社区的主动快速模式可以对社区医疗提供资源及技术支持,及时解决常规医疗中需要完成的检测项目,节省医疗费用开支,提升社区医疗水平,为社区医疗服务提供保障;面向县(市)乡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可以带动县(市)乡医疗机构在检验资源方面的相互支持和调配,提高区域整体检测水平,降低国家投入,将医改政策深入基层。这三种服务模式能够有效优化现有的医疗资源,弥补医院检测机构的不足,可促进检验行业健康发展[7]。
2 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发展前景分析
2.1 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特点及存在意义
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市场化的竞争体制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特点[6-7]:(1)实现标本快速中转服务。独立实验室作为标本接受的中转站,不仅可以直接接收大型医疗机构的标本,利用自身实验室设备、技术及工作人员出具相应报告,还可以将标本转运至其它医疗机构检测,这种第三方的中转检测任务已成为其日常业务之一。中转的目的往往是将同类检测集中到最有能力的检测机构,降低检测费用,提高利用率。(2)大样本集中处理,检测项目,种类试剂采购及成本方面有明显优势。独立实验室的出现是对大型医院检验科室的有益补充。通过样本中转实现集中检测,在节省费用的同时便于提高检测效率和质量,降低错误率,有利于主管部门对检测结果统一质量控制和管理。(3)检测设备高端先进,质量控制精准。独立实验室虽然在我国形成较晚,但发展之初就与国际接轨,且多数集中在沿海及一线城市,致力于提供高品质、规范化服务,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参与建设规划,引用设备先进,严格培训工作人员,高新聘请经验丰富的医学检验专家,确保了独立实验室检测质量的准确及有效性。(4)医学互联网技术跟进,实时跟踪标本传输,数据录入,结果查询及保存。目前加入医联体的各单位已利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建立HIS、LIS等信息系统[8-9],使得医院与第三方检验机构之间实现对接,减少因手工录入产生的错误,方便临床医生和患者及时查询关于检测方面的信息,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
2.2 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发展机遇及挑战
第三方检验医学机构随着社会前进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而出现。独立实验室提供的检验服务可以使患者就近享受高质量的检验诊断服务,减少重复检查费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经济压力;同时,众多的检测项目弥补了中小型医院检测项目的不足,也是对大型医院的有益补充。随着医改不断深入及社会逐步发展,控制医疗费用无序增长仍然是首要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引入市场竞争已经成为重要的政策手段。政府积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为独立实验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长此以往,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势必会获得更广阔的融资渠道及更充足的资金支持[10-11]。
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为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巨大帮助,但同时也不能忽略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社会认可度低。独立实验室在我国存在及发展仅有数十年时间,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患者普遍更愿意相信大型公立医院检验结果,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是独立实验室与医院合作、为患者服务的基础,加入全国质量控制体系并取得认可是建立信任的前提条件。2014年3-4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派协和医院检验科对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共38所医学独立实验室进行抽样调查,6家通过了IOS15189认证,4家通过了CAP认可,2家通过了ISO17025认可,1家通过了ISO9000认可,1家通过了ISO13485认可,尚有23家实验室未进行认可,1家未填写[8,12]。诚信度是发展根基,独立实验室应该积极参加国家或省级的能力验证。除此之外,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参加实验室比对,组织检验人员参加培训及学习,使用各种方法确保检验过程及结果的准确及稳定性,不断提高社会认可度。其次,独立实验室目前处于发展初步阶段,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建立有序的市场管理体制,已有的独立实验室服务未能纳入医疗保险体系,地域性差异及地域性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业务推广。再次,检验人员的结构和素质差别明显。受中国医生多点执业机制的限制,有资质医生往往更倾向于在大型医疗机构工作,导致可调配到第三方检查机构的医生更加稀少[13-16]。独立实验室不仅仅是一个提供数据的部门,还需要检验师与医师的对话,对疾病做出相应分析。独立实验室的发展必然要求医学检验人员进行结构和素质的调整,分出不同层次的岗位责任,适应集中检验的需求[17]。
参考文献
[1] 程敬伟,傅谭娉,孟群,等.中国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发展现状及服务模式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4,29(1):1-4.
[2] 秦勇,于洁,高毅华.我国医学独立实验室发展前景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2(12):20-22.[3] 陈吉力.基层医院检验科与第三方医学实验室[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4,32(1):43-46.
[4] 张译,王菁.美国现代医学实验室发展趋势及启示[J].医院院长论坛,2009(2):58-62.
[ 5 ] 宫芳芳,王承馨,李颖丽,等.大型公立医院创建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可行性研究[J].中国医院,2014,18(6):28-29.
[ 6 ] 黄梦桃,沈振芳. 浅析新医改给我国医学独立实验室带来发展机遇[ J ] .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3,20(1):62-64.
[7] 傅谭娉,孟群,胡建平,等.医学检验所基本标准(试行)符合性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4,11(5):7-9.[ 8 ] 马毅, 闫碧如. 医学实验室在I S O 1 5 1 8 9 认可过程中的几点启示[ J ] .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0,17(4):270-272.
[ 9 ] 陈平, 何剑虎, 杨大干. 医院和委托实验室间的检验数据共享方案研究[ J ] . 临床检验杂志,2012,30(1):66-67.
[ 1 0 ] 熊怀民, 蒋廷旺, 周金保, 等. 区域性临床检验服务集约化的实践[ J ]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3,36(1):92.
[11] 陈建波,梁耀铭,胡朝晖,等.医学独立实验室的发展及其在医疗市场的作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1):679-680.
[12] 宋超,张伟民.我国医学独立实验室现存问题与监管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1,3l(1):58-59.
[13] 吴鹏,李艳,陈进,等.重视医学独立实验室给医院检验科带来的挑战和机遇[J].现代检验医学.2007,22(5):71-72.
[14] 罗育春.谈医学独立实验室的发展现状[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1):114-115.
【关键词】电场感应式 心电监护仪
1 项目目的
目前传统式的心电监护仪对患者的心电监测存在以下缺陷:
(1)粘贴式心电电极片(下文称作:心电电极片)容易对患者的皮肤造成损伤,特别是新生儿幼嫩的皮肤,并且某些患者还会产生不良过敏反应;
(2)心电电极片不易或者不能粘贴到某些患者皮肤上,例如:老人干燥的皮肤、严重烧伤的患者或是毛发较密的患者;
(3)由于心电电极片不能长时间接触患者皮肤,所以不能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患者心电情况。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尝试研发一种感应式的心电监护仪来进行患者的心电监测功能。
2 项目研制
2.1 高灵敏度电场传感器的设计
我司设计开发了电场感应式传感器(下文称作:传感器),传感器作为一个整体器件,可以在电路中进行直接焊接。传感器在结构上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TiO2金属氧化物,通过此部分特殊材质的金属物来感应空间中电场的细微变化,属于信号采集输入部分,另外一部分为电路基板:在电路基板上设计有信号放大调制电路,将感应到的电场细微变化转化为微弱的电压信号传输到电路后端进行进一步处理和分析。如图1所示。
整个传感器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当把传感器靠近到人体表面时,由于人体皮肤表面带有部分电荷,当心脏的生物电信号传导至人体皮肤表面时,会引起人体皮肤表面电荷的增多或者减少,此时传感器附近空间电荷的增多或减少引起附近电场的变化,细微的电场变化耦合到TiO2金属氧化物上后变为的微小的电压信号,由于接收到的电压信号非常微弱,所以需要前级放大器进行信号的前期处理和放大,以便后续电路进行再处理。传感器的放大电路采用反馈电路,同时输出信号被调制为方波载波信号后输出,通过以上两种措施来增强信号的抗干扰能力,是的信号能够较长距离的传导。
在使用此传感器对人体心电信号进行监测时,可使用医用纱布将传感器与患者皮肤相隔开,无需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并且使用后只需要更换医用纱布即可,或使用医用酒精清洗传感器表面,如此之后便可重复使用,仅仅只有医用纱布的消耗,将有助于降低病患的医疗费用。
2.2 心电信号采集电路模块的设计
心电信号电路示意图请见图2。
三路传感器分别采集人体的RA、LA、LL三路心电导联信号,传感器输出信号经过RC滤波电路处理后送入Psoc芯片中,进一步完成信号处理。Psoc芯片接收到信号后通过内部搭建的后级运算放大器电路进行信号的放大以及滤波电路进行放大滤波处理,经过处理的信号再次进行AD采样,转换为数字信号后,再由Psoc芯片对此数字信号完成心电波形的提取与心率的计算。
2.3 心电导联脱落检测的实现
由于使用了高灵敏度电场感应式器件,能实时的感应到空间中的电荷产生信号,从而不能够实现传统心电的导联脱落检测功能,所以我们还必须解决心电导联脱落的检测问题。
最终导联脱落检测通过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硎迪郑我们将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和电场传感器一起设计在心电探头上。当心电探头接近人体皮肤时,由于人体体温一般都恒定在36℃左右,会对外发出特定波长的红外线,热释电红外传感器通过器件上的窗口探测到人体发射的红外线而进行工作,通过设置能使热释电传感器检测到人体恒定的36℃温度时,就会在信号输出引脚输出高电平信号给中继MCU芯片(底功耗STM32芯片)进行处理,当接收到高电平信号时,及表示电极探头与人体连接,反之,低电平信号为电极探头脱落,未连接人体。中继MCU再通过串口通讯将探头连接脱落信号发送给Psoc芯片,由Psoc芯片完成心电波形、心率计算及导联脱落的信号的整合工作。
3 人体心电测量的最终实现方案
心电信号采集电路模块设计完成后,在对患者进行人体心电监测时,三个心电探头分别连接人体RA、LA、LL导联,另外通过导电材料的软布垫在患者的床单或者座垫下作为右腿驱动导联,使用医用的绑带隔着衣物、纱布等物品对患者进行心电信号的采集,经过心电模块处理后,将心电波形、心率数值等等信息传输到显示仪器上进行显示,以便医护人员能对病患的心电状态进行监测和诊断。
4 结束语:电场感应式心电监护仪市场前景分析
电场感应式心电监护仪最大特点是在临床使用上可以取代传统粘贴式心电电极片,尤其适用于在新生儿科和烧伤科等科室。由于为非接触式,可以解决和克服多种不适于传统粘贴式心电电极片的场合,例如可以避免损伤皮肤,避免造成皮肤表面过敏反应,避免皮肤表面因粘贴撕裂而出血等等情况,甚至可以使用在宠物心电监测环境下,避免宠物的毛发被剔除。
所以电场感应式心电监护仪市场前景需求非常巨大,符合医患使用预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能造福于更多的心脏病患者。
参考文献
[1]李运华,刘宝华,户鹏飞,甄龙.一种非接触心电测量方法的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3(01).
[2]黄志伟,林大全,郭柞达,何辉.心电信号的检测技术与临床应用[J].中国测试技术,2005(02).
关键词:超疏水材料 应用现状 市场前景
中图分类号:F4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65-03
一、引言
超疏水技术是一种具有特殊表面性质的新型技术,具有防水、防雾、防雪、防污染、抗氧化、防腐蚀和自清洁以及防止电流传导等重要特点,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等诸多领域中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超疏水技术对于建筑工业、汽车工业、金属行业等的防腐防锈及防污也很有现实意义。特别是近年来的微电子系统、光电子元器件及纳米科技等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给超疏水涂层的研究和应用于勃勃生机。
超疏水材料的研究以诗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契机,以科学的手段向我们解释这一奇特的自然现象,荷花表面覆盖的天然超疏水薄膜,使得水滴聚集成股,顺势流下,冲刷着荷叶表面的淤泥,营造了出淤泥而不染的状态。自然界中此类的例子层出不穷,例如:壁虎可以吸附墙面垂直爬行,水黾、蚊子、蜻蜓都能在水上行走而不给水面带来丝毫的涟漪,就是因为其足上天然的超疏水材料。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浸润性都是影响固体表面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主要由几何结构和化学成分共同决定。接触角和滚动角的大小是衡量表面浸润性最常规的标准。所谓超疏水表面一般是指与表面稳定接触角大于150°,滚动接触角小于10°。它在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基于对昆虫的水上实验观察,我们还可以使水上飞行成为可能,依据原理即是在船的底部与船身部分覆盖超疏水材料的薄膜,达到防污防腐的作用,从而减轻海水对船本身的挤压,减小前进的阻力,进而节省能源。同时,室外天线上超疏水材料的使用,也可以对防积雪防冰冻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超疏水材料的应用
超疏水材料主要利用其自清洁、防污、防粘附等优越的特性,广泛应用于建筑业、工农业生产、管道运输、医疗卫生、国防军事等领域,下面分别作具体的应用分析。
(一)超疏水材料在建筑防污耐水等领域内的应用
建筑物表面的污染主要是由于空气中微小颗粒的粘附和雨、雪等的覆盖污染。伴随近年来城市化的发展进程逐渐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城市污染加剧了酸雨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大量年代久远的建筑物表面被侵蚀,例如乐山大佛面部被酸雨侵蚀的痕迹就很明显地显露出来。超疏水材料因其独特的疏水性,在建筑物内外墙、玻璃及金属框架等部位恰当的使用超疏水材料,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水、防雪和耐沾污等特性,同时,可降低建筑物的清洁及维护成本,使得建筑物能长久保持亮丽的外观。综述,超疏水材料在建筑物的自清洁,防污等领域的发展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超疏水表面材料在建筑防污染面的产品主要是涂层及防护液等,如中科赛纳技术有限公司采用纳米合成技术制备的纳米超疏水自清洁玻璃涂层。该涂层大体具有无色透明、无毒、无污染牢固度高且具有自清洁、防结冰、抗氧化等优点。
(二)超疏水表面材料在船舶提高浮力方面的应用
据实验观察,不论是在水面的滑行、跳跃,还是快速掠过,水黾都既不会滑破水面,更不会浸湿腿部。因而也就被美誉为“池塘中的溜冰者”根据这一现象,科学家经过论证得出,水黾特殊腿部微纳米结构和水面间形成的“空气垫”,阻碍了水滴的浸润,让它们实现了自然界版的“水上漂”。据了解,利用新型超疏水材料制成的超级浮力材料,可以使船表面具有超疏水性,并因此在其表面形成具体版的“空气垫”,改变船与水的接触状态,防止船体表面被水浸湿,进而使其在水中运行的阻力更小,提高速度,节省了能源。研究人员表明,交通工具的“水上飞”,可以有效地提高交通工具的速度,节省一定的能源,有可能也会顺势引起交通、能源领域的一次革新。
(三)超疏水表面材料在管道运输方面的应用
天然气的管道运输因其传输距离远,线路可控设备投入较简单等优势已经成为陆上天然气资源的主要输送方式,但由于天然气中往往含有硫化氢、二氧化碳和水等腐蚀性物质,因而管道容易发生均匀腐蚀、坑蚀、电化学腐蚀、冲刷腐蚀等现象。由于管道内壁表面粗糙等原因,天然气的传输效率也较低。针对上述问题,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例如在铝及其合金表面上制备超疏水薄膜,使其防腐能力明显提高,碳纳米管粘接在基材铝板表面以形成复合结构表面,然后用聚四氟乙烯修饰该复合表面上以形成一层超疏水PTFE膜(如图1所示)。
在国外,许多铝、铁、碳钢等金属以及合金表面都会用超疏水膜来修饰,以提高其防腐蚀性。该方法可有效地运用在如管道气体、液体运输减阻等多方面,对降低运输能耗,提高输送效率有很大帮助,未来有较大的开发应用空间。
(四)超疏水材料在织物及过滤材料方面的应用
采用静电纺丝法或者在材料表面进行处理可制备具有超疏水性的各种微纳米结构纤维。这类材料因具有超疏水性能,可用于制造防水薄膜、疏水滤膜以及防水透气薄膜等,或者使织物因疏水性能而具有防水、防污染、防灰尘等新功能。
德国巴斯夫(BASF)公司也将荷叶效应应用到纺织品上,开发出具有超疏水自清洁功能的聚酯雨衣、雨篷及衣物面料等。而上海名列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则开发出了MLCF系列多孔薄膜(如图2所示)。
超疏水材料在超细纤维制备、现有纤维或者织物的超疏水处理及制备分子级的纤维疏水过滤材料等方面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对纤维及纺织领域的应用功能拓展和更新换代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此类技术的发展,日常生活领域将会为其提供优越的发展空间。同时,人类的生活也将更加科技化、舒适化、便捷化。
(五)超疏水材料在微流体控制方面的应用
超疏水材料表面所具有的不浸润性及低表面粘滞力,使其在微流体控制应用方面也有十分出色的表现。比如控制微液滴的运动和流动,若用其微量注射器的针尖部位,可以尽可能完全的消除昂贵的药品在针尖上的依附,而缓解医药用品的浪费和对针尖的污染。如果将这类技术运用到诸如喷涂领域,比如用超疏水材料制造喷漆喷胶等的喷头,将会使喷涂的液滴更加均匀,雾化效果更好,可以运用在对喷涂效果有特殊要求的场合,以显示其良好特性。
三、超疏水材料应用的SWOT分析
这里我们主要用SWOT分析法,通过对超疏水材料在市场和同行业的优劣势及机会威胁的分析,准确对应用市场的定位,将产品推向市场。
(一)优势分析
1.我国目前材料消费市场以新型环保为消费理念,并且超疏水材料以自然界中荷花表面附着水滴自由下落,且出淤泥而不染为研究论据,无形中给消费者带来好奇心,伴随理论研究方面对超疏水材料长达数十年的理论攻克,研究开发策略基本夯实,同时,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机遇则是市场目前并没有投入使用的超疏水材料,市场份额空缺,当我们的研究材料投入市场,可以把握市场主动权。其次,超疏水材料可以分别应用于日常生活领域、医药卫生领域、工农业生产领域及国防事业领域,其涉及面广泛,可以更加优越的采取“多品牌”策略,以各种不同的产品敲开不同的市场之门,缓解竞争压力。
2.宣传推广的优势。目前电子信息时代的逐渐深入发展,网络媒体、广告报刊等宣传媒介为我们进一步宣传产品提供有效的帮助,在无形中以“软实力”赢得市场份额。
(二)弱势分析
1.超疏水材料技术是一个新名词,超疏水材料在我国还没有可以正式投入生产使用的产品,对其深入了解的人群仅限于研究人员及知识分子,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因此,推广难度大。
2.目前,大多数制备方法还存在实验条件苛刻、步骤繁琐、成本高等问题,无法工程化应用。现已投入市场的超疏水材料也存在如表面微细结构强度低、易老化、易磨损、易污染、使用寿命短等缺点。因此,对超疏水表面制备技术的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制备工艺的优化和制备方法的创新,超疏水界面材料的研究必将在实际应用领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机会分析
1.国家政策的支持。(1)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2)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国家提倡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因而给超疏水材料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内发展环境。(3)国家支持发展小微企业及新兴企业,同时,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四)威胁分析
1.超疏水材料的研究成本费用主要是生产上的制造费用,由于其制造需要很多结构精密的仪器和大批量的化学药剂,从而使其成本偏高,限制于实验室和研究价值。其次,由于制造成本高昂,只有在实现大规模生产的条件下,发挥规模经济才能使生产厂商有利可图,所以在投入生产时就需要有资金实力强的大厂商,从而使其生产受到限制,普通小型厂商不能加入竞争,出现进入门槛高的现象。最后,为实现超疏水材料的质量、性能等方面的优良,就需要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的技术人员,这也加大了其成本费用。因此,要实现市场上的流通就必须研究其制造方法,使其趋向自动化和易操作,更好的应用于各个领域,便捷人们生活。
2.打破高价格障碍是超疏水材料进入市场的关键,价格的挑战促使超疏水材料研究者致力于开发低成本的新型材料,以推动其产品的市场化进程。
3.超疏水材料虽然具有清洁环保等优良的性能,但是价格过于昂贵,很难找到商业应用的市场,所以一直未能大规模地投入市场,近年来研究人员在努力降低其生产成本等方面进行大量的实验,努力打破其价格障碍。然而,超疏水材料在保持其高价格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优良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带来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要努力改进加工技术,扩大生产规模,走商品化的生产化道路,只有在生产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超疏水材料才能达到企业所接受的水平。
4.由于材料市场的可替代品多,且价格的层次不齐,产品收益会大打折扣。
四、超疏水材料的市场前景分析
虽然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相继通过研究得出大量关于超疏水材料的理论成果,但基本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市场的使用率基本接近无,且民众的认知率也极为有限,这些都是各企业唯恐不及的困难,若把握好这一局面,将会有巨大的市场主动性。首先,依赖简单经济,环保友好的制备方法,顺应“绿色环保科技”的发展理念,率先给民众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潜移默化地赢得顾客青睐。其次,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制作的产品贴合群众生活,从日常生活领域拓展产品的深入步伐,其拓展领域之大可想而知。最终,在工农业等领域逐渐打开市场,进行市场的全方位经营。总之,超疏水材料的优良性能是其深入市场的利剑,只要把握好其对象,定会迅速抢占市场先机。
五、结论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追求商品质量的完美性及使用的可操作性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的绿色环保等性能,超疏水材料以其独特的表面特征,如清洁、防腐、生物相容性及超疏水性等,可以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领域、医药卫生领域、工农业生产领域及国防领域等,进而引起了人们对其研究探索的极大兴趣,致力于开发出新型环保的超疏水材料来贡献于人类生活。它的广泛发展将促进清洁环保材料的更新换代,加快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本文为国家级创业训练项目:“超疏水材料在日常生活领域的应用推广”,项目编号:20130731010]
参考文献:
[1] BARTHLOT T P.Eng ineering shar k skin and other solutions[ J].Nature,1999
[2] Feng L, Li SH, Li YS, Li HJ, Zhang LJ, Zhai J, Song YL, Liu BQ, Jiang L, Zhu DB.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From natural to artificialAdv Mater, 2002(14)
[3] Nakajima A, Fujishima A, Hashimoto K, Watanabe T. Preparation of transparent superhydrophobic boehmite and silica films by sublimation of aluminum acetylacetonate. Adv Mater, 1999( 11)
[4] Sun TL, Feng L, Gao XF, Jiang L. Bioinspired surfaces with special wettability. Acc Chem Res, 2005(38)
[5] Feng XJ, Jiang L. Design and creation of superwetting/antiwetting surfaces. Adv Mater, 2006(18)
[6] Ma ML, Hill RM.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Curr Opin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06(11)
[7] Quere D, Wetting and roughness. Ann Rev Mater Res, 2008(38)
[8] Paxson Adam,Kripa K Varansi,Deng T,et al.Preferential Condensation of Water Droplets Using Hybrid Hydrophobic-Hydrophilic Surfaces[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2010 ( 16)
[9] Feng L,Li S,Li Y,et al.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From natural to artificial[J]. Adv Mat,2002 ( 24 )
[10] Kripa K Varanasi,Deng T,David Smith J,et al. Frost Formation and Ice Adhesion on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J]. Appl Phys Lett,2010(23)
[11] Feng L,Li S,Li H J,et al.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of Aligned Polyacrylonitrile Nanofibers[J]. Angew Chem,2002
[12] 江雷.从自然到仿生的超疏水纳米界面材料[J].化工进展, 2003(12)
[13] 吴云影.水性表面上水滴移动的观察与解析[J].广东化工,2010(1)
[14] 刘霞,高原,呼爱妮,等.超疏水性纳米界面材料的制备及其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8(11)
[15] 陈俊,王振辉,王玮,等.超疏水表面材料的制备与应用.中国材料进展,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