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现代的科学技术范文

现代的科学技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现代的科学技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现代的科学技术

篇1

2、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指数增长趋势,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3、面临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转折点,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

4、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体,现代的技术发明越来越依靠科学,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已密不可分。

5、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

篇2

美国、日本和欧美地区最早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但我国在八十年代才开始引用计算机教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也可增加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广泛性。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其自身的优势不仅对我国现代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渐渐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欠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现代教育 计算机科学技术 应用

本文先对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简略的说明,在分析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影响。作用举例的形式说明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工作中应用的情况并说明其优点,并与未采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教育进行比较。最后总结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它将会给未来的教育带来怎样的变化。

1 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方式

1.1 简略说明计算机科学技术

计算机问世以来便发展迅速。计算机科学技术包括软件方向技术、网络方向技术、多媒体方向技术、数据库、微机原理与接口、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图形等多方面的知识。总体上可将计算机科学技术分为硬件、软件和网络工程三大部分。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学习、计算机管理教学、计算机信息数据库和教学咨询等方面。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不仅涉及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还涉及到深层次的教学体制和学生管理的变革。

1.2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的过程中可采用的方式

教师在熟悉简单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例如Word、Excel等),然后教师可将自己需要学生预习、上课的重点内容、课后的习题等制作成相应的ppt等课件。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可考虑教学的时间和学生对这方面的理解情况,对所做的课件进行删减,以致能做出最符合教师要求并让大多数学生理解的课件。教师可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制作试题。教师可通过计算机的网络技术筛选教师要求的题目对学生进行单元检测、期中考试等,可以减少教学中所需的时间。

2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优势及其应用情况

2.1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优势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可避免传统教育在时间上的约束。计算机科学技术可帮助教师储存相关的重要的教学内容,这就使得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有效地处理教学信息,从而打破现代教育在时间上的约束。例如,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把相关内容储存在计算机上能够方便学生学习。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可避免传统教育在空间上的约束。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与互联网的融合,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教育信息。这不仅避免了教育在空间上的约束,还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开放性。例如,学生可在电子图书馆查询资料。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可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在不受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下,学生和教师可进行学术上的沟通。这可让学生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发问,教师也可回答学生的疑点。教师和学生能进行课外沟通,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主动学习。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中拥有了灵活性和自由性。当计算机以人机界面的形式实现人机对话的同时,不仅加强了师生的沟通增强师生联系,也体现了教学活动的灵活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正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自有性的表现。不仅教师能够自由教学,学生也结合知识点和自身学习情况对学习时间进行自由选择。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使用教材。编写教材不仅仅有课本知识地学习,也有实践的部分。当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的应用中可以减少教学所用的时间,剩余的时间学校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相应的实践部分的内容。学生能够更多的时间实践,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2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情况

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并要求学生在网上查找资料。这使得学生能够课前进行预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可减少书写繁杂板书的时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项应用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的现象,还可拓宽知识面,方便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教师把制作的课件传输到网站上,可方便远程教育。

高中的教育分为文理科。理科的内容虽较为复杂、深奥,但教师在教学空闲时间给学生播放相关影片,可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例如,生物的内容很难让学生进行想象。教师在教学人体结构的过程中,将人体相关的每个器官在图形进行标示,学生就很能理解每个器官的形状、所处的位置、功能等。文科的学习虽然热萁衔简单,但是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对每一部分的重点知识进行概括后对学生进行测试,这可帮助学生的记忆。例如,在学习近代史的过程中,教师以时间的顺序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行排列,可帮助学生记忆近代史的内容。

3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影响及其未来的发展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师教学、学校管理、学生学习等方面皆有影响。现代的教学中计算机科学技术运用在高中和大学教育较为普及,在初中等较少,未来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将会更加普及,学生的学习可能会是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相结合。

4 结语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的过程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教师应注重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尽可能的发挥将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的优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家长也可根据教师的ppt等教育课件让孩子进行再次学习。总之,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上会更完善,更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润.浅析现代教育工作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6(03).

篇3

在当前时代的大背景下,科技日新月异和信息秒速性的传播,学生对于科技媒体的掌握程度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科技媒介为高等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服务,可以将传统美术教育理念和国际最新美术思想结合。科技媒体的出现在观念与方法上直接影响着各类美术教育课堂中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上课手法、实践环节的感受和体验。有一些研究科技媒介的使用极大地提升了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实践能力等,同时培养了学生新的技术力量和艺术修养。现代科技媒介在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本文选择科技媒介对现代高等学校美术教育影响作为论述对象。首先,我国高校美术教师是对科学技术和前卫信息最为敏感者,将历史给予的这些机遇敏捷地抓住并很好利用,使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潮流并趋前进,为中国当代高等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毋庸置疑科技媒介是把双刃剑,信息科技的发达给美术教育和绘画艺术提供了便利,艺术家可以借助各种高科技媒介和多种科学手段进行艺术交流和创作,当然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弊端。本文尝试从各种新媒介及互联网信息全球化、网络教育的角度去剖析科技媒介文化对现代高等学校美术教育的影响,这对于现代教学观念的改变和以现代技术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最后,当今社会是一个图像信息化、互联网信息地球村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各科和高等学校美术教育的冲击碰撞极大。艺术家们眼界大为开阔,因为交通、网络和科技给现代的人民提供了大量的参观原作、书籍和绘画信息的便利条件。

教学上变化,科技媒介里互联网的普及化极大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新形式,美术教学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媒介,将新媒介和传统教学结合,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和互联网及多种科技新媒介资源的特色整合开展教学,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课程的趣味性。第一,美术欣赏:美术学课程教材中有比较多的欣赏,教师以示范和观赏绘画作品为主,现在我们高校教室里都安装科技新媒介触摸式显示屏,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和精彩。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互联网这个大的工具搜索查询学习,学生们就可以按自己思路进行查阅资料和收集信息。第二,创设情景:任何学科包括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创作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时代信息大潮流中创作出,把每件美术作品上的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和特征,还有创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修养,艺术家创作使用的美术技法语言等,这些情况在教学中利用新媒介创设情景,更有效地展示在学生眼前,把美术作品放在直观的环境中去学习。这种直观演示法,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大大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形成勤奋学习和热爱本民族文化,融合和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情感和态度。第三,电脑绘画:美术教材中60%的内容需要绘画作业,绘画实践和科技媒介结合把电脑绘画内容融合到教学中,用电脑绘画结合原有传统的绘画作业,形成学生开放式思维的绘画作业。第四,终身学习方面,人们的学习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这个时代人类可谓是进入了名副其实的新媒体时代,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任何信息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活动。所以现代科技媒介的出现促进终身学习。现代科技媒介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促进了教育范式的转变――“工厂模式”向信息时代新教育范式的转变。如网易视频公开美术课频道搭建起强有力的网络视频国内外教学平台,还有中国大学MOOC平台,这种高科技媒介使每位想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成为了可能。第五,教师,现代科技媒介的普及,使得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类网络公开课、开放教学资源、教育APP等新媒体或直接通过网络搜索来获取信息和知识。科技新媒介应用教学和学习模式的转变,对教师地位、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具备在教学资源中,帮学生甄别、挑选和引导他们如何去学习吸收消化;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科技新媒介应用能力,最重要的是综合整合能力,使学生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很好地整合到这个学习环境中。

篇4

关键词: 后现代 基础美术学科教学 本土地域文化 国际多元 创新型社会

从2000年开始,以后现代课程观为基石,我国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美术学科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它的发展也不能自外于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冲击,迎来了美术教学课改的春天。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新课标》认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艺术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宽容和尊重。全面综合性的美术教育教学理念取代了旧大纲的教学模式,展望新课改,我们信心百倍。基层美术教师应当从容面对现实,注重与学生协同发展,自我再充实相关知识,调整教学策略以应当前及未来之需,要有勇气面对和欣然接受挑战,从长期消极被动的“教书匠”的形象向积极主动的研究型教师的角色转变,要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再学习、再实践再总结,以下我就近几年秉着新理念、新思维开展的美术学科文化教学的几点思考与体会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基础美术学科教学应与本土地域文化建设接轨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在中小学进行的美术教育是一种国民美术教育,对中小学学生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更多的应是生活美术教育,我们所选择的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包括文化生活有帮助的身心发展,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会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的紧密联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教科书是体现课标精神的,但教科书版本又受出版区域的影响,与地方校本课程比较,无法充分贴切各地、各区域。有经验的美术教师都知道要用活教科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举一反三,引用与学生身边生活实际经验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展开,从大的方面可以从国、省入手,从小的方面可以具体到所属区域的文化背景,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同时也有助于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差异,都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美术学科特点出发,注重这些区域的文化资源的接轨利用,经常性地运用本区域的文化资源,使之有效地成为学校基础美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一方面有助于落实美术教育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自身民族及其文化,从中了解民族历史。在这方面美术文化教育有其优势,因为艺术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真实反映,积淀深厚的区域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育资源,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本地域文化的特点,为区域文化的传承找到新的土壤,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例如,我在教授人美版美术教科书第三册第6课《百变图花》(“造型、表现”)课时,适时地融入介绍本土地域文化名人――福建漳浦的著名民间剪纸艺人林桃老人的生平、现状及作品风格,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林老的作品演示和讲解。由于林老是学生周边的著名剪纸艺人,且又运用闽南方言进行讲解,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和高涨了,教师适时加以课业展开,在较理想的课堂氛围中完成了上述的几方面的目标落实,效果明显。

二、基础美术学科教学应与国际多元化建设接轨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美术学习不可避免要涉及保持民族独特文化与接纳世界多元文化的问题,保持民族独特文化是接纳世界多元文化的基础,接纳世界多元文化又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前提,因此应该以多元文化的态度平等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拉近了世界不同民族的距离,全球经济一体化,我们必须冲破封闭,相互交往,认识到全球国际意识正在成为未来人类的新的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

当今虽然是和平年代,但国际社会存在着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地方主义,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冲突仍层出不穷,其中很多冲突都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艺术无国界,它无须统一的语言、形式、标准,它就在人们的周围,用艺术来渲染人类的生存环境,净化人的心灵,以促进沟通,达成理解,有其不可或缺的优势。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文化学习,执教者应十分注重体现多元文化与兼容并蓄原则,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及世界公民意识的学生作为己任。在美术学科中除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外,还要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采用美术教学特有的生动活泼的多种形式,在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中,引导学生在了解、包容、尊重、融会异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在多元化后现代社会的氛围中,认识到国际社会间应更加互相认同、理解、互补共荣,培育多元文化艺术意识,树立“地球村”概念和国际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国际公民意识。

如我在教授人美版美术教科书第六册第10课《中国龙》(“欣赏、评述”为主)课时,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国龙”源远流长的文化气息,以及中华民族传统中龙的特殊地位,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畅述在中国“龙”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是权力和地位的标志,而在西方则完全不同,“龙”(dragon)在西方是贬义词,是邪恶的象征,是一种想象中的特别凶残的动物。换个角度作比较,大家知道,美国人的图腾是秃鹰,英国是狮子,若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点,秃鹰不是吉祥物,狮子属于凶猛野兽,由于中国与西方文化差异很大,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有赖于执教者以多元的文化视角,在坚持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传播和有效的引导,怀着一颗包容、尊重的心,更好更多地介绍异域文化,以消除误解,在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中,逐步消除“文明的冲突”,减少文化的磨擦,在建立人类和谐文化的共识中充当使者。

三、基础美术学科教学应与创新型社会建设接轨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中,基础美术教育责无旁贷。当前我国正在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是需要从小、长期培养的。我们要树立创新需从学校教育抓起的理念,从培养下一代爱思考、勤钻研、勇创新的角度做起。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努力地传播美术文化,更要注意在自己的学科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们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始终要把改革创新精神作为主要特征,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鼓励学生追求真理,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发表不同的见解。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教授说:“孩子们具有丰富的创造力,每个孩子都具特色,只要我们正确地加以引导,孩子们的潜能意识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创新已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主题,作为继往开来的一代教育者,要勇于剖析自我,当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开拓者,因此要改革美术教学课堂,从立体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全方位发展,变“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孩子发展为中心”的新模式,多让孩子观察生活原形、思考、拓展思维,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置身于良好的创新课堂环境中,感受浓浓的创新氛围,以培养创新意识为己任,让孩子在美术课堂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人,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进而与创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接轨。

再如,我在教授人美版美术教科书第五册第16课《身边的设计艺术》(设计、应用)课时,在解决学生审美熏陶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感受,加以引导启发学生认识生活中物品的色彩、形状、材质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重视资源再生、环保问题、人文关怀问题,从中领悟“设计是艺术”、“设计是文化”、“设计是经济”、“设计是创造发明”……领会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充满设计、创意、多元的时代,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进一步进行自主独立的探究性学习,体会生活的美好、创意的乐趣,养成善于钻研、善于置疑、善于反思的新型的学习模式,顺应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主动进行自身教学模式的变革,矢志不渝,从点滴做起,培养创新型的优质人才,增强对社会的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全面综合性的后现代美术教育将取代固有的教学模式,我们赞美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关注的是对学生的整体发展负责,呈现的重大进步是一种积极的学科拓展。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美术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会相应地对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在走进后现代基础美术学科教学的进程中,我们要时刻扪心自问:“我准备好了吗?”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篇5

关键词:科学技术;食品安全管理;支撑作用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2-0112-07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解决食品数量问题要依靠科技,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同样要依靠科技。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是食品安全研究的重点课题。1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食品安全管理的支撑作用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的必要手段,因此加快科技创新,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对于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1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食品安全管理的支撑作用分析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指食品安全指标的检测技术,既包含了食品中的农药、兽药残留和致病菌等食品安全指标的检测技术,还包括其它一些影响食品安全的扩展及衍生指标,如食品的原料及包装材料各种指标,食品生产环境的检测技术,食品的生产、运输及保存的各个环节的检测技术等,包括了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1]。因此,仅对食品的最终产品进行安全指标的检测,不足以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全面的评价,还应该对食品生产的每一个过程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检测,才能真正保证食品的安全。同理,食品安全的监管也应包括食品生产、运输、储藏的全过程,每个过程的监管都需要相应的检测技术的支持。所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一切食品安全监管手段的前提,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先决条件。

1.2 国外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现代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源自于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等国家,如美国的EPA、FDA食品检测方法,欧盟标准委员会的食品检测技术等[2],代表了目前国际上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陆续被其他国家所采用,其最新检测技术研发,特别是对食品中未知危害因子的检测技术开发,更是保持着一定的优势。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与检测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正是因为具备完备的检测技术体系和相关的制度,具备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质量处于较高的水平。

1.3 国内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可检测指标较少,仅限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理化指标。此后,一些现代化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逐步引入我国,首先引入的是以色谱技术为依托的农药、兽药残留和生物毒素等食品中痕量有毒物质的检测技术,初步形成了以色谱、光谱等仪器为基础,以酶免等快速检测技术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体系。

我国食品检测技术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检测技术多为国外引进,自主研发检测技术较少,不利于食品的对外贸易。二是检测技术手段相比落后,主要体现在高、精、尖检测仪器的配备上。三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实验室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及大中城市发展较好,西部地区及基层检测技术相对较弱。四是从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科技人员较少,技术能力参差不齐,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

1.4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科技的发展使食品变的更加丰富,但是同时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风险,因此需要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不断创新,才能满足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当前对于快速检测技术的需求尤为迫切。

传统的食品检测主要在实验室完成,一般需要采用大型仪器设备,检测周期较长,成本较高,对检测人员的技术要求也较高,无法进行现场检测,使得食品安全的监管存在盲区。免疫检测等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食品现场检测成为可能。虽然现在的快速检测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譬如灵敏度、准确性等与仪器检测方法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对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监管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纳米检测技术、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等新型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将会得到有效提高。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重要依据,对科学指导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分析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指对食品及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所进行的科学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

食品安全风险由三个方面因素决定:食物中含有对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可能性,这种影响的严重性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危害。即食品的风险可以看成是概率、影响和危害的函数[3]。风险评估是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三部分内容之一,是一种系统地组织相关技术信息及其不确定度,用以回答有关健康风险特定问题的方法。风险评估的基本模式主要按照危害物的性质分为化学危害物、生物危害物和物理危害物风险评估[4]。

食品安全监管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保证食品的安全,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一种食品里面有什么物质是对人体有害的,人体摄入多少才有害,这需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来确定;与此相对应,食品中各种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均来源于风险评估的结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提,监管部门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由被动应对危机走向风险监管预警,改变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2.2 国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研究进展

欧盟自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先后了《食品安全绿皮书》和《食品安全白皮书》,提出食品安全立法应以科学证据和风险评估为基础,明确食品风险评估的功能定位,是欧盟食品安全政策的蓝本。美国的风险评估制度比较成熟,1996年《食品质量保护法》规定在形成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法规时,要基于现有公开的科学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并且征求公众建议。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负责大约80%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工作,而农业部(USD)下属的食品安全检查局(FSIS)负责剩余的20%。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领域主要集中在化学物质和微生物方面[5]。

目前国际进行风险评估的机构主要是食品添加剂FAO/WHO联席委员会(JECFA)和农药残留联席会议(JMPR),二者对风险评估进行指导并提出一般性要求[6]。由于在化学分析、毒理评估和风险评估步骤的明显进展,2001年11月由FAO和WHO举行JECFA与JMPR风险评估的国际会议,启动食品中化学物质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原则升级规划,食品中化学物质风险评估方法有了很大改进。

2.3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应用现状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及相关工作起步较晚,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卫生部自2000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根据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卫生部组建了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专家所组成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制定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相关的监测和评估计划,拟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规则,解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开展风险评估交流,承担卫生部委托的其他风险评估相关任务。与此同时,卫生部、农业部等部门于2010年开始相继建立了国家及地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等专业研究机构,开展食品安全相关的风险评估研究及监测工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及监测体系初具规模。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在基于科学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初步采用国际通用的风险评估原则和方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国内外部分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进行了风险评估。2012年的《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做出了规划,这对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具有重要意义。3 危害控制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支撑作用 食品的危害控制技术是指在食品生产、储藏、流通及消费过程中可能发生危害的环节,应用相应的控制方法来防止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一种技术体系,对于食品的安全监管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3.1 危害控制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食品供应链的环节不断增加,从农场、牧场的原料生产到食品生产企业的加工、包装、储藏、运输和销售,食品的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因此食品安全监管与控制应该涵盖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供应链的所有方面,建立对食品安全进行全程控制的技术体系。国内外各种先进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体系不断出现,其中主要有GAP和HACCP控制体系[7]。

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是初级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其目的是提供解决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矛盾的切实有效途径,并建立流通与国际贸易的质量诚信机制。GAP主要针对未加工或最简单加工状态下出售给消费者或加工企业的大多数果蔬的种植、采收、清洗、摆放、包装或运输过程中常见的危害控制。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是作为一种世界公认确保食品安全的有效措施,正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各个领域,并将成为未来食品安全控制的基础体系。危害分析是HACCP 系统方法的基本内容和关键步骤,对食品生产全过程中可能引起食品污染发生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和确定有害污染物及影响其发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并针对可能发生问题的生产环节采取防控措施,以保证最终产品的安全。

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也属于食品安全监管的范畴,其作用主要在于预防。不同控制技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并有各自不同的着重点,通过危害控制技术体系运用,可以有效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

3.2 国外危害控制技术在食品生产及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

食品生产中的危害控制技术也是国外最先提出并推行。由于农业生产经营不当导致的生态灾难,以及大量化学物质和能源投入对环境的严重伤害,导致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等现象的出现。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表了“博斯登宣言”,提出了“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概念。在保证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寻求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平衡,达到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目的,从而产生了良好农业规范(GAP),并成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关键[8]。

HACCP最初是由美国太空总署于20世纪60年代为了生产百分之百安全的航天食品而产生的食品安全控制系统[9]。1971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开始研究HACCP体系在食品企业的应用,成为第一个将HACCP应用到强制性法规的国家。除美国之外,欧盟、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出笼了实施HACCP体系的法规和命令。目前,HACCP正在普遍受到世界各国食品卫生主管当局和食品生产行业的认同和采纳,HACCP证书是一些国家和地区贸易食品的通行证。以GAP和HACCP为代表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在国外已成为食品安全监管内容之一[10]。

3.3 我国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所采用各种食品危害控制技术均借鉴国外先进的控制技术,结合国内食品生产现状和特点发展而来。在诸多的危害控制技术体系中,GAP和HACCP已在我国农产品和食品的生产中得到了运用。

为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国家认监委于2003年起开展了良好农业规范国家系列标准的研究工作。中国《GAP良好农业规范》于2005年12月31日,2006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11]。GAP标准的制定有助于中国企业突破技术壁垒、促进农产品出口、提高食品安全、保护环境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

我国的HACCP开始自20世纪80年代,起初对于HACCP的实施只是探讨和应对进口国的要求,主要在出口食品企业实施。2000年以后,HACCP体系开始在我国全面推广应用。2002年国家认监委了《食品生产企业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体系认证管理规定》,拉开了我国食品企业HACCP认证的序幕。2004年国家了《基于HACCP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使全国范围内的食品生产企业和各认证机构对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和认证的实施有了统一的依据。

目前,由于我国食品业基础条件的限制,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管理体系仅在一些大型生产基地、企业以及意识超前的中小企业中实施,所占比例较低。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管理体系的实施势必会全面展开。4 食品安全标准化技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 食品安全标准是食品安全管理和监督执法的基本依据,也是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准则。

4.1 食品安全标准化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分析

食品安全标准是我国标准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食品安全法》没有对食品安全标准作出明确的定义,仅对食品和食品安全的涵义作了界定。食品安全标准是指,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食品安全秩序、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各有关方协商一致并经一个公认机构批准的,对食品的安全性能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

由于食品安全本身是一个横贯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品链条的概念,具有全过程预防和控制的特征,涵盖了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动物疫病防治、食用农产品种养殖到食品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的各个环节。因此,食品安全标准也是一个涵盖食品链条各个环节相关标准的集合性概念,所指的是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标准。从标准的性质上讲食品安全标准全是强制性标准;从标准的级别上讲食品安全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从标准的内容上讲食品安全标准包括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安全卫生及环境保护标准[12]。

食品安全标准具有科学性、可靠性、渐进性、强制性的特点。作为重要的食品安全监管工具,食品安全标准不仅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日常监管的重要依据,也是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准则,也为消费者识别食品质量提供了具体的导引。食品安全标准作为法律法规体系组成部分,是实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重要保障,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依据。因此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食品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监管的先决条件。食品安全标准是贯穿行政执法工作的一条基线,一切监管活动都必须以食品安全标准为基本依据。

4.2 国外食品安全标准研究进展

以欧盟、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历来重视食品安全,制订了严格、复杂的系列食品安全标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62年成立的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是以保障消费者健康和确保食品贸易公平为宗旨的一个制定国际食品标准的政府间组织,自1961年第11届粮农组织大会和1963年第16届世界卫生大会分别通过了创建CAC的决议以来,已有173个成员国和1个成员国组织(欧盟)加入该组织,覆盖全球99%的人口。CAC下设秘书处、执行委员会、6个地区协调委员会、21个专业委员会和1个政府间特别工作组。所有国际食品法典标准都主要在其各下属委员会中讨论和制定,然后经CAC大会审议后通过。自从1961年开始制定国际食品法典以来,负责这一工作的CAC在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的工作已得到世界的重视,在相关食品标准制定方面,CAC标准也因此成为唯一的、最重要的国际参考标准[13]。

4.3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化技术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食品质量安全规章制度早在建国初期就已开展,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加快了制定食品标准的步伐。1988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将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在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前,我国食品行业有1 070项国家标准、1 164项行业标准和578项进出口食品检验方法行业标准指标[14]。

《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后,国内加快了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步伐。《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标准的性质是强制标准,2010年12月颁布实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对食品安全标准做出了严格规定。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标准主要有食品卫生标准、产品标准、包装标准、添加剂标准、加工机械标准、食品安全检测方法标准等。

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国外比仍有较大差距。以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为例,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评价了200多种农药,了3 000多项限量标准;欧盟评价了400多种农药,了145 000多项限量标准;美国评价了380多种农药,了11 000多项限量标准;日本通过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了579种农药51 600多项限量标准[15]。截止2011年底我国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仅对230多种进行了评价,了1 150项国家标准。因此,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需要不断完善,以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需要。5 可追溯技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 食品可追溯技术是监管者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全过程监管的有力武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食品追溯制度将成为政府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监管的一种必然的选择。

5.1 可追溯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分析

食品可追溯技术就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从农田到餐桌”食品供应链的每一件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环节进行全面跟踪记录,并且利用这些跟踪记录信息回溯到每一件食品在整个食品供应链中所处的具置及其具体信息。

食品可追溯系统是一种制度设计和技术设计的统一体,其本质是对食品生产-流通-储藏-销售等过程的全程监管,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商品信息和经营责任的追溯。食品可追溯系统由食品经营者内部的食品可追溯系统、食品可追溯信息数据中心、公众服务信息系统、第三方审核系统和政府监管服务系统五大部分组成。食品可追溯系统行为主体涉及到食品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和政府监管者。政府作为食品可追溯系统的主体之一,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5.2 国外可追溯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

欧盟的可追溯系统是国际上应用最早的体系,尤其是活牛和牛肉制品的可追溯系统。欧盟把食品可追溯系统纳入到法律框架下。2000年1月欧盟发表了《食品安全白皮书》,提出一项根本性改革,就是以控制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为基础,明确所有相关生产经营者的责任。2002年1月欧盟颁布了178/2002号法令,规定每一个农产品企业必须对其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辅料及相关材料提供保证措施和数据,确保其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美国的食品可追溯系统,政府主要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了自愿性可追溯系统。由70多个协会、组织和100余名畜牧兽医专业人员组成了家畜开发标识小组,共同参与制定并建立家畜标识与可追溯工作计划,其目的是在发现外来疫病的情况下,能够在48 小时内确定所有涉及或与其有直接接触的企业[16]。

5.3 国内可追溯技术应用现状

我国关于食品溯源体系的研究始于2002年,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逐步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指南。如为了应对欧盟2005年开始实施水产品贸易可追溯制度,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出境水产品溯源规程(试行)》,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会同有关专家在借鉴欧盟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牛肉制品溯源指南》。

目前,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制度建设还处于推行阶段。北京市制定了食品追溯编码规则,启用了食品追溯系统,在超市设立终端查询系统,对食品的产地、培育过程、加工、运输过程等进行全程追溯;南京市2003年启动农产品质量IC卡管理体系,2009年经过升级改造,建成全市饲料生产企业地理信息系统、农资连锁经营店监管地理信息系统和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监管地理信息系统;2005年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通过实施“中国条码推进工程”,推动条码技术在我国食品可追溯系统中的应用,先后在陕西、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开展食品追溯技术研究和试点;上海市开发“上海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条码查询系统”,利用ERP软件、条码识别和网络查询等对农产品的种源情况、生产基地环境质量、栽种养殖过程、用料用药情况等各个环节进行记录,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源头上保证食品的安全;2010年海南首次采用EAN-UCC系统,对该省水产品质量安全进行追溯,实现了从养殖到销售的全程跟踪[17]。

5.4 完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与生产经营者诚信体系

我国实行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食品监管模式,各个部门监管的内容不同,造成监管的不连续。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信息可追溯,需要各个部门协调与配合,这也增加了可追溯体系在供应链全程推广的难度。因此,应将可追溯体系与生产者诚信体系相互配合,有效实行食品安全的监管。

食品生产经营者既是可追溯系统行为主体,又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围绕遵纪守法为核心,失信惩治为手段,加强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信息数据库和信用管理制度。在信用管理中,以企业数据库为基础,为每个企业建立质量档案数据库。根据企业的信用情况,实行例行监督和重点抽查。对于质量记录不佳的企业则严加检查,增强企业的自律性。政府监管部门充分利用可追溯系统,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管,完善生产经营者诚信体系,有效保证食品质量安全。6 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科技水平

《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将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规划,要着力提升食品安全管理科技支撑水平。

6.1 依靠科技提升食品产业发展水平

首先依靠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逐步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研究制定技术先进、系统完整、切实可行的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规程。通过实施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建立统一、持续、高效的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依靠科技手段,通过制度创新,提升生产加工过程管理水平,从源头上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6.2 依靠科技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开展可靠、快速、便携、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重点加快现代快速检测技术研发,研发出一批成本低、检测时间短、精确度高的速测技术和设备。

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在有机整合现有检验检测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各级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检验检测技术和设备,鼓励检验检测方法创新,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科学高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检验检测体系。强化检验检测队伍建设,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学习国外先进检测技术,积极培养食品安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具备创新能力的检验检测队伍;完善基层食品安全检测队伍,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工作能力,满足基层监管部门对检测人才的需求。

6.3 依靠科技强化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意识

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建设集食品安全风险排查、监测、评估、预警等于一体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全面提高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一是加强风险评估预警研究。要强化食品中非法添加物、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病原微生物、重金属等五大危害因子及其他未知污染物及其危害的研究和评估,建立风险评估预警系统。

二是树立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理念。加强风险排查监测工作,对我国迫切需要控制的食品污染物残留危险性评估技术进行系统攻关,全面做好食品安全风险源普查工作。

三是加强与公众风险沟通并合理引导舆论监督。通过现有信息传播技术促使人们更为理性地认知食品安全风险和看待食品安全事件。

四是做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确定食源性疾病控制对策的重要依据,动态掌握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存在的有害因素,及时发现问题苗头并果断采取措施。

6.4 依靠科技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并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意见。作为食品生产和消费的大国,必须主动将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起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操作规范3个层次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根据中国现实和发展情况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能力,对以往制定的指标低的标准进行修订,对目前已经检出的尚无标准的食品不安全因素尽快制定标准和检测方法;优先做好各类急需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以农兽药类残留为重点,以科学实验和风险评估数据为依据,以我国居民日常膳食结构为基础,不断提高标准的完整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6.5 依靠科技建立健全食品可追溯系统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有效保障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现有管理模式下,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信息可追溯,需要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在管理方法和技术标准上有效对接,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可追溯系统,有效实现食品安全的监管。要加强追溯技术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建立数据交换、通识通查的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从农业投入品以及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全过程的信息记录与溯源,降低追溯标签标志成本。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提高可追溯系统有效性,建立完善生产经营者诚信体系,普及消费者食品安全科技知识,使得全社会都成为促进食品安全质量水平提高的参与者。参 考 文 献:

[1] 杨天和,褚保金.“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全程控制技术体系研究[J].食品科学,2005,3,:264-268.

[2] 鑫 垚.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食品,2010,2:80-83.

[3] 宋 怿. 食品风险分析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4] 吴 培,许喜林,蔡 纯.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原理与应用[J].现代食品科技,2006,4:200-203.

[5] 周建民,刘娟娟,徐晟航,等. 发达国家食品质量风险评估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农机化, 2011,1:95-98.

[6] 袁玉伟,王 强,朱加虹,等.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学报,2011,2:394-399.

[7] 曾庆祝,曾庆孝.食品质量与安全性控制技术[J].食品科学,2003,8: 264-268.

[8] 孟凡乔,周 鑫,尹北直. 欧洲良好农业操作规范(EUREP GAP)介绍[J].蔬菜,2005,5:13-14.

[9] 崔春红,陈延刚,王白鸥.HACCP的起源、特点及发展[J].中国果菜,2006,4:53-54.

[10] 袁 妮,邵 蓉.国外HACCP系统简介[J].食品与药品,2006,7:64-67.

[1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良好农业规范》(GB/T20014.1~20014.11-200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12] 信春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13] 徐学万,崔野韩,魏启文. 国际食品法典标准与中国实践[J].农业科技管理,2005,6:59-62.

[14] 宋华琳. 中国食品安全标准法律制度研究[IB/OL].http:///lawhtml/llyj/lw/4433.shtml

[15] 马爱进. 中外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差异的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1:12-14.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学科教育实践过程中并不是仅作为一种形式,或是作为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内涵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科教学过程中的课程内容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等许多方面发生新的变革,进而为提高教育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科教学过程的进一步优化,发挥重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数字化的课程内容和资源放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运行,进行课程学习。在实施整合过程中,由于环境和资源利用方式的不同,整合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表1所示的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的一些学习方式(见图1)。

1.L-about IT方式

L-about IT方式,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目前学校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课程知识,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结合信息检索,把检索其他学科课程相关的资料作为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练习内容。

2.L-from IT方式

L-from IT方式,即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工具。这种方式比较适用于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其中比较常用的模式是“情境-探究”教学模式。在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的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

L-from IT方式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如表2所示。

3.L-with IT方式

L-with IT方式,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这种方式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的学习工具,作为合作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信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的实践工具,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的反馈工具。根据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应用环境和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远程协调”模式和“专题探究——网站开发”模式。

图2 “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

(1)“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是通过社会调查、确定主题、分组合作、收集资料、完成作品、评价作品、意义建构等环节完成课程学习。这种模式比较适用的环境是校园网络(或与外部因特网相连),其教学过程可用图2表示。

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可用表3描述。

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可用表4描述。

(2)“专题探究-网站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是因特网环境下,对某一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探究学习,并要求学生构建“专题学习网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施能力。网站结构如图4所示。

图3 “小组合作-远程协调”模式

(注:地区成员的活动:围绕主题,收集资源,制作网页,相互观看,发表意见,总结体会)

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可用表5描述。

图4 “专题探究-网站开发”模式

这类整合模式主要适用于在因特网环境下,对某一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探究学习,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以上陈述的教学模式,能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基本的模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将会更多地涌现出来,就各种学科教学模式本身来说,并无绝对的好坏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整合模式,合理地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及时地评价反思自己的教学,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陈勇.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

[2]朱永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时空模型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08,3.

[3]何克航.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钟绍春.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

篇7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现代教育;应用研究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作用

1)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节约课堂时间。在高等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以大课堂(多个班级一起上课,同时每堂课以两个课时计算)的形式进行展开,因此,其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比较多,而以传统的板书或者讲述的形式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展开,抽象性较强,不易于理解和提升课堂质量。因此,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的展示工作进行事先的准备,再加之计算机技术在资源展示和存储方面的优势,教师可以方便的利用U盘等移动设备进行资料的备份转移;另外,教学资源的获取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的拓展,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进行数据的获取和共享,也大量节约了教学内容输入的时间。总之,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节约课堂时间,适应高等教育大课堂的需求。2)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计算机技术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声音、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这是传统的文字课堂所不具备的优势;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动态的展示,例如在工业材料成型教学展示的时候,结合计算机技术,以动画或flash视频的方式可以极其方便的描述其具体的成型过程,加深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理解程度;除此之外,计算机技术还能通过网络将世界范围的公开教学资源引入到当前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对比教学技法、学科建设水平以及学生反应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3)计算机技术丰富了教学形式。正如上文所述,计算机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展开形式方面将传统意义的文字形式进行了有效的拓展,而视频、声音、动画都成为常见的应用方式;除了理论教学方面的形式改变,利用计算机技术还能在实验环节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工程类专业,行业内为节省实验器材的开支以及提升实验的质量,可以让学生先在计算机仿真软件上进行具体实验的模拟,使得学生能够最大程度上进行实验内容以及各类实验器材的熟悉,在掌握了必备的实验技能以后可以高效、高质量、高标准的进行后续的真实器材的实验展开。与此同时,在教学环节之外,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这对于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技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4)计算机技术对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因此,利用计算机技术学生可以自主探索符合自身学习习惯的学习形式,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方面的加强,尤其是针对计算机类的学生,互联网中有着丰富的技术类的视频资源,该类视频资源通常是业界从业多年具有较高的行业技术能力和经验的工作人员录制的,学生可以以此快速了解行业中对于各类技术的具体应用,及时发现自身技术方面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以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将枯燥和抽象的知识内容灵活的嵌入到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影像中,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1)教师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现。计算机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具体应用首先就是改变教学内容的展现形式,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相关内容的展开,这是当前高等教育中最为常见的应用方式,关于多媒体内容的应用,一方面,在配套教材中出版商往往会提供相应的教学课件,利用现有的课件进行教学内容的展开能够节约教师输入多媒体内容的时间,另一方面,为结合高校自身的教育环境以及学科特点,教师将一些具有学科特点的内容引用到多媒体环境中,进一步的契合了特色学科发展要求,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总之,多媒体展示作为高等教育中最常见、最通用的计算机应用形式,应继续加以拓展,进一步提升其应用范围和适用效果。2)将教学资源进行共享,拓展高效资源传播的范围。教学资源的分享也是高校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精品课程的视频分享,精品课程往往是高校实力突出以及具有学科特色的课程内容,进行精品课程的视频分享能够有效的延伸高校对外提供的教学服务能力,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方便的获取到该类资源;其二,表现为文件服务器的构建,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技术资源可以放置在高校的文件服务器(FTP)上,一方面丰富了高校自身的资源丰富度,另一方面,对外也提供了资源供应能力,如常见Apache技术映像,RedHatOS在国内高校的服务器上的光盘镜像。3)学生除了接受课堂教育,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不断丰富自身知识体系。计算机技术能够将一些前沿的技术带入到高校的教学工作中来,因此,学生除了接受课堂教育外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以Android技术学习的为例,谷歌公司在互联网中提供了第一手的开发学习文档,通过阅读相关文档,学生能够掌握最为前沿的开发技术以及操作技能。另外,通过不断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学生能够探索出符合自身学习规律的学习习惯,进而收获高效的学习能力,这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也有着关键的作用。4)构建信息交流平台,拓宽师生、生生交流渠道。除了上述方面的应用,利用计算机搭建的信息交流平台能够有效的拓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渠道,高等教育的教学特点决定了教师有限的引导作用,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往往更为关键,当前流行的信息交流平台如BBS应用、微信平台的搭建能够改变传统师生和生生之间交流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做到信息及时有效的沟通,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应用除去传统的多媒体演示、资源共享以外,还能有效的拓展师生交流渠道,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自主性的学习。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必然会带给高等教育更多的便利,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善文.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08:124-125.

[2]刘晓冬.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5:168.

[3]邓成俊,王思颖.分析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4,11:175.

篇8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教育;应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同样在不断发展,并且在多个领域中得到推广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有效推动了现代教育的改革,有利于丰富现代教育教学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在现代教育中加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探究,促使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对“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实践运用”进行深入探究意义重大。

一、在现代教育中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优点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逐渐在现代教育中得到推广使用,并且优化了现代教育教学方式。具体内容如下:1.突破了课堂教学限制。计算机具有存储功能,如此一来,教师就可以将所需要教授的知识,提前将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进行存储,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随时调用将教学内容。此外,利用计算机存储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下次的教学活动中再次使用,有效的提高了教师工作效率,同时突破了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2.摆脱了教育空间的限制。在现代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促使教育空间得到有效的增加。人们在接受教育时,不必要在课堂中接受教育,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远程学习,同时可以利用计算机登陆教育专业网站,从而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下载相关学习文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计算机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如此看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有效摆脱了教育空间的限制。3.便于教学中的交流。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在教学中的应用,交互性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优点,同时在开展教育活动中,有效的交流,能够促使师生之间教育问题得以有效的解决。此外,师生之间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促使教学方式得到有效的优化,教学内容将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实践运用分析

在上述分析中,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具有一系列优点。现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实践运用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在预习环节的应用。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之前,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主要是通过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加以任何的指导,促使学生的自主预习效果不明显。但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远程向学生说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同时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促使预习效果更为明显。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将学生的预习效果加以展示,从中及时发现学生预习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备课过程中,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重视,促使在教学效果更为明显。2.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应用,促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有效的丰富,同时有利于教师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促使课堂教学手段变得多样化。计算机的应用,促使教师脱离了传统的板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此外,教师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制作了一系列教学课件,这些课件形式多样并且内容新颖,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教师利用计算机设置一些开放性教学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交流,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3.在构建多媒体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现代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兴趣的提高。构建多媒体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计算机、音频设备、控制软件以及数据存储设备。在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教学内容,同时配以声音、视频等,促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例如,教师在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利用计算机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存在着差异,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针对性讲解。此外,多媒体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有效进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以及试卷分析,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有效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不仅仅有效丰富了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还促使课堂教学手段变得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此外,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有效的拓展了教育空间以及时间。

参考文献:

[1]任戎.计算机技术在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1:50-51.

[2]王晶,谢凤玲,倪剑虹.现代教育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4,12:478-479.

篇9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教育;应用

前言

基于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越加广泛,教育事业发展的与时俱进,在教育领域中逐渐融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现代教育中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下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具多样化、个性化,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教师在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教学活动时,也为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学生在快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也提高了计算机操作技能,所以说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于收获良好有效的教育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优势

(一)对教育时间的依赖程度得以降低

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是一种重要的辅助工具,以其强大的互联性,通过联网收集到各类教学信息,以强大的储存功能,加以对类型多样的信息进行整理,不受时间的限制,无论是在课堂时间,还是课余时间,只要是有计算机在任何时刻实现快速获取知识内容。例如在美术教学中,将名家字画存储到计算机网络当中,师生可以借助对字画的欣赏,加之配以文字说明,得到更加鲜明的点评。同时计算机作为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教学系统,摆脱了对于时间的限制,学生受到计算机系统的吸引,通过受到直接影响与直接利用其技术获取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了学习过程中的动手实践能力,体现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1]。

(二)不受制于教育空间的影响

传统教育教学的开展只是限制于教室内的教学活动,即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当堂传授,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欲寻求教师的帮助,受到空间的限制,只能无奈等到下次课上询问教师。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不再受制于空间的影响,通过社交网络将师生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即可通过社交网络在任何地方联系到教师,寻求教师以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此外还可以不受空间的影响,实现对教学研究成果的共享,在任何地方通过登录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下载教育信息资料,实现在线交流,通过远程教育实现对课堂内容的深化,以获取有效的教学资源[2]。

(三)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得以真实体现

计算机科学技术以人机界面的形式,实现了人机对话,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通过对话实现师生灵活性的合作。教学内容在计算机系统中呈现出丰富性的特点,更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其能够配合教师具体教学活动的的实施。

(四)更加体现了自由性

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师生之间无时无刻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实现教材内容的共享,实现在线交流,这其实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应用自由性的体现。学生可以通过其技术的使用结合知识点与自身学习实际情况,对学习时间自由选择,教师也可自由教学方法,更好地借助计算机技术为现代教育服务[3]。

二、现代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

(一)在学生独立自主的自学阶段的应用

教材是学生促进学习一种无声的、物质化的良师益友,教辅材料扮演着辅助者的角色,对于知识的理解一方面是来源于自身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一方面是来源于教材教辅材料对知识点的阐述,而教材与教辅材料由于篇幅有限,对知识点的阐述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是传统教育背景下存在的学生对于知识点理解的弊端,限制于较少的专业辅导的影响,对于学习活动缺乏目标方向性,学生很难在自学活动中约束自己,达不到理想的自学效果。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学生可以借助计算机系统平台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料,更加深度地理解知识点,还能扩充知识储备量,有针对性地查找想要了解的知识内容;教师提前设计好课件,在展示课件的内容过程中,提出在自学中学生需要注意的重点、难点,结合课件展示的内容,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了课堂效率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当中的应用实现了静态化的教学知识点与动态化的计算机呈现方式的有机结合。以计算机作为教学设计、展示的载体,将教材上的知识要点融合于计算机当中,呈现在信息系统当中,而且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方法,为学生对于应用计算机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多重选择,把更多的目光关注于课件上,以丰富生动的教学呈现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造了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教师减轻了授课压力,有更多的时间通过计算机平台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了解到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哪些意见与建议,便于个性化、有针对性信息化的教学活动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两个方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展开了论述。第一部分中主要从四点论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优势,正是基于这些优势使得其科学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第二部分是对其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体现,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是教育事业与时俱进的体现,随着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对现代教育中注入生机勃勃的活力,为教育事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卢唯威.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

[2]沈长银.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3,23:309-310.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021-01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陈至立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这种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抽象的数学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增强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科教学中。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力求认识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由有趣---乐趣---志趣逐级发展。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象、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学习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就要很好地把握多媒体及网络信息资源这个教学工具,最大限度的为学生传递更容易接受的信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更多的聪明才智。如截面问题,折叠问题,侧面展开,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形,空间图形的分解与组合……这些传统教学的困难,通过计算机都能得到圆满的解决。再如利用计算机可以测算出平面内任一点的坐标,当用鼠标拖动点运动时动点的坐标的变化能及时显示,可以通过动画生动地表现曲线作为动点的轨迹的形成过程,《几何画板》对九年级《圆》这一章有关轨迹的问题的解决特别得心应手。

二、人机互动优化探索新知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计算机的最大优点是它可以跨时空跨地域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人机互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例如几何中的旋转问题:一个正方形的一个顶点绕着和它全等的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的交点旋转,重叠部分的面积和原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用flash制作好课件,让学生在课件中亲手旋转操作得出结论。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这种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等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把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一步一步演示出来,降低知识的难度,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乐于接受。

三、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动画、音频、视频、投影等媒体技术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在展示问题时,适度运用多媒体,或把重点、难点的内容设置成醒目的颜色,或让“固定的”几何图形运动起来,提供丰富的感知信息,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练习形式多样化,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

多媒体的交互性能提供各种丰富多采、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的反馈信息,多媒体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联系的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灵活运用知识,课堂练习是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的最好方式。初中学生稳定性差,易疲劳,在巩固环节思想最容易溜号,只有不断的改变练习形式,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才能使他们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多媒体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如在练习中编制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用Authorware软件编制试题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另外,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极大,多媒体技术为教师进行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载体。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可以更自由地进行分层教学。比如,将问题设计成A、B、C三级,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级别的问题,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了最佳教育效果,而教师也可以根据现场反馈的情况重新确定难点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使教学显示出极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五、启迪思维,提供创新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能力

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和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可用《几何画板》先画出任意三角形ABC,再度量每一个内角的度数并求他们的和,学生发现他们的和为180度,然后让学生任意拖动其中的一个顶点,使三角形ABC的形状发生改变或位置发生变化,学生发现每个内角的大小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的和还是180度,并且将刚才的数据列成表格,便于进一步比较与发现规律。于是学生可以猜想: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为180度。同样用《几何画板》将三角形的其中两个内角通过割补与另一个角构成一个平角,通过演示,再次展示定理的发现、证明过程。另外,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能充分挖掘教材,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启迪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在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的教学时,用几何画板制课件,让学生操作看a的正负性的变化引起图象开口的变化;│a│的大小的变化引起开口大小的变化情况,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直接经验,启迪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六、多媒体的正确合理使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篇11

一、字号、字体要求

数学试卷用5号字,宋体;数学稿件用4号字,宋体。正文中的字母用“Times New Roman”,斜体。图形中标示的字母用小5号,斜体。

二、数学符号的插入

1.直接用键盘上的符号,如:>,

2.用软键盘上的符号。右击软键盘,可出现一系列常用符号,如希腊字母、标点符号、数字序号、数学符号、特殊符号等。如∠α=30°,O,ABCD,AB∥CD,…,《》,①,②,③,㈠,㈡,㈢,,ABC≌DEE,20℃等。

3.用“插入”。左击“插入”,点击特殊符号,则可出现一系列符号,如单位符号、标点符号、数学符号、特殊符号等。

4.用“格式”中的一些功能。如“字体”中的下划线、着重号、阴影文、空心文等,“中文版式”中的带圈数字、字母等。

对于小写字母、数学式子、方程、根式、绝对值等,必须用公式编辑器■。如a+b,■,■,|x-1|,x+y=5,2x-y=-1,■=■。公式编辑器在“插入”“对象”“公式3.0”中。为使用方便,可将公式编辑器移到桌面上,方法是:在右上角“键入需要帮助的问题”右点击,出现“自定义(C)”,点击后,在左边“类别(G)”栏点击“插入”,然后在右边“命令(D)” 栏找到“■公式编辑器”,然后将其拖动到桌面即可。

四、简单几何图形的制作与组合

1.对于规则图形,可点击屏幕下方“自选图形”,出现“基本形状”,如下面的一些图形:

2.对于不规则的直线型图形,用点击屏幕下方“”的方法即可画线段,从而组成直线型图形。对于线段端点连结不合适的,可以可点击屏幕下方“绘图”中的“编辑顶点”,可任意拖动线段的端点。图形画好后,要将其组合:点击屏幕下方的“ ?”(选择对象),先将所画图形框住,然后点击“绘图”中的“组合”,并将组合好的图形拉出“框”来。如AD是ABC的中线,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交。

3.抛物线、双曲线、任意曲线的制作。在“自选图形”中找到“线条”,用“S”线即可画抛物线或双曲线,用“自选图形”中的“自由曲线”可画任意曲线。

4.图形的移动与复制。选中图形后,用键盘上的“ ”键可移动图形,按“Ctrl”+“ ” 键则是微调。选中图形后,按“Ctrl”键可复制图形。

五、较复杂图形的制作

1.数轴或坐标系的制作。用“”制作数轴,点击屏幕下方的“箭头样式”的中其他“其他箭头”“末端样式”,选燕尾样式。

单位的选取与制作。先画竖直线,然后复制、选中,在“绘图”中找到“对齐或分布(A)”,选择“横向分布”即可。同理可做出直角坐标系。

2.网格图的制作。先画一条线段,然后复制、选中,在“绘图”中的“对齐或分布(A)” 选择“纵向分布”,然后组合,再复制,旋转90°,从而组成一个网格图,再组合即可。流程图如下:

3.含有数据的精确图形的制作,如画一个55°的角,画一个边长为3cm的正方形等等。方法是:先画一条水平直线,复制,选中其中一条,右击,找到“设置自选图形格式”中的“大小”,将其中一条旋转55°,从而组成一个55°的角。

4.阴影图的制作。

(1)直线型阴影图。用“自选图形”中的“任意多边形”先画出阴影部分的多边形,不合适的用“编辑顶点”的方法使所画图形与所涂阴影图形重合,然后右击鼠标,在“设置自选图形格式”中的“颜色与线条”中找到“填充效果”,选择“图案”中你所需要的填充阴影,点击“确定”即可完成。

(2)圆或曲线中的阴影图。在“自选图形”的“基本形状”中找到弧形“■”,右击,在“设置自选图形格式”中的“颜色与线条”中找到“填充效果”,选择“图案”中的各种填充阴影即可自动形成“扇形阴影”图。若要“弓形阴影”图,只需将多余的三角形阴影用矩形(选择白色)盖住即可。若在圆中制作“扇形阴影”或“弓形阴影”,则先画一个圆,再用弧形“■”画一个同样大小的圆,再将其回归弧形,然后填充阴影即可形成“扇形阴影”。“弓形阴影”同上方法。

(3)复杂曲边形的阴影图可以用“任意多边形”+“编辑顶点”的方式,在放大5倍的情形下制作,完成后再恢复原状。

4.钟表的制作。(1)先画两个圆,再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选中,水平居中,垂直居中;(2)将水平线分别旋转30°、60°、120°、150°,这样将圆等分为12份;(3)将短水平线(长度0.25cm,2.25磅)及其旋转线(也是分别旋转30°、60°、120°、150°),放入等分点上;(4)画上圆心、表针,去掉等分线,组合即可。流程图如下:

5.圆柱、圆锥或球中的虚线的制作。先用自选图形中的弧线画一个椭圆,复制,然后取一个实线、一个虚线的半椭圆,组合。流程图如下:

六、图形中字母、数字、文字说明等的标示

用“文本框”可标注字母、数字、文字说明等,“文本框”的移动可以按住“Ctrl”键进行微调。用“文本框”还可以标注弧,流程如下:

在“公式5.0”中可直接做出弧AB。

七、表格的制作

篇12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显著的优势成为学校培养和造就创新性人才的摇篮,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声、光、形、色的传递,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生动、直观地描绘出教师难以言传的意境,为传统、单调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收到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大胆实践,相互合作,努力创新,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健全的人格尤为重要。本课题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为主要研究领域,探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超。

1、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载体。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辅助教师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新课程实践中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研究内容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基本要求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整个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过程,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过程。

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要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时间打破地域界限去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成知识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目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低耗、高效、优质”的优势,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下面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浅谈如下:

2.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一门课,就必须让他喜爱这门课,而数学学科的抽象枯燥,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现代教育技术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教学软件可以做得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选择,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

例如:在讲解《正弦函数的性质和图像》这节课时,内容枯燥,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数学基础较差,对理解图像的成因和周期性变化这一规律比较困难。“为什么图像是波浪形的,而且不段重复出现?”学生们往往有这样的疑问。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讲授,他们往往理解困难,导致学生失去信心,打击学习积极性。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把图像的生成过程播放出来演示给学生,这样图形生动形象,一目了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理解、掌握。

2.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个体化学习。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来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

例如:在学习《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和图像》一课时,要观察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并总结其性质。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法,教师需要画大量的图来让学生观察,同时还要做一定的解释,这样费时费力,效果也不一定理想。而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后,学生通过教师制作的课件,自由的选择关于A, ω,Φ的几组数据,通过课件中的软件生成相应的图形,从中发现一些有关的信息,总结出当A, ω,Φ中三个值发生变化时,正弦型函数图像变化的规律,从而得到幅值A、圆频率ω初相位中三个值对该函数图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遇到困难可请求别人帮助,也可请教师解决。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个体化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这是人类认识过程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但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一般都是在前人实践中长期积累的间接经验,它不再是感性的,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比如,在学习《正弦函数的性质和图像》一课时,要求学生掌握y=sinx的图像成周期性变化,其最小正周期为这一规律。这个结论的由来往往不容易理解,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肯定不好。而引人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演示出正弦函数y=sinx图像的生成过程,把文字、图形、动画等信息集于一体,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加深对这一性质的理解与记忆。

2.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认知环境,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提供了捷径。教学中必须改变只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以掌握知识的“量”的多少来判断教学质量的高低,而忽视使学生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把握知识结构的现状。在教学时,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可用来展示知识脉络,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运用于数学教学时,可以通过计算机建立形象的知识网络图,教师在教学时利用语言把知识之间的联系及规律表达出来,并且注意调节、完善学生的思维,从而展现教材中知识结构的转移,即实现了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构建和重组。

2.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篇13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子技术;教学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1-30577-03

The Application of CAI in the Teaching Modernization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Class

HU Xu-bo1,LI Jun-feng2

(1.Applied Physics Department, College of Scienc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2.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Guang Dong Electric School, Guangzhou 51052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 (CAI) is applied more and more popularly. According to the application of CAI in the teaching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class, the relation of CAI and the teaching modernization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class is specified. Firstly, Improving the renovation of teaching mentality and enhanc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eaching modernization are the precondition and foundation of developing CAI. Secondly, only exerting all proper functions of CAI can improv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modernization. At last,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mentioned.

Key words: 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 Electronic Technology; teaching modernization

1 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使传统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为教育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缺陷是信息功能弱,个别化教学能力差,这些缺陷是由传统教学的传递结构所决定的,不是改变教法所能弥补的。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所面临的难题,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变革“生产工具”。具体地说就是变革课堂教学的传递结构,扩展信息功能,增加个别化教学的能力。而这一重任只能由计算机来承担,因为计算机就是用于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它能高质量、高效率、高智能地处理声音、语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正是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功能,使得计算机很快地进入教育领域。几年来,我们在研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我们加强了计算机辅助《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研究,拓宽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把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和声音等信息媒体作为一个集成体由计算机处理,优化教学过程,加强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

2 提高对教学技术现代化的认识

教育现代化不仅要求在设备、技术手段等“硬件”方面更新,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思想内容和思想方法等“软件”方面的更新。后者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和教学改革的深层目标。它意味着对科学文化、教育传统的继承、转变和创新,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落后于时代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基本宗旨的,传授知识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这种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不符合《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规律,阻碍学生的电子技术素质的提高,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其具体表现是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重方法轻思路等。传统的教学观念远远落后于现代的教学思想,难以达到我国目前对人才的要求――能在21世纪迎接挑战的、全面发展的、潜能大、素质高的现代化人才。因此对于旧的传统的教学要在继承和借鉴其经验与长处的同时,必须改革那些陈旧的、落后的低效高耗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引进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

《电子技术》是高等院校电子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1]。由于它具有内容覆盖面广、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电路种类多、器件工作状态复杂、电路分析方法灵活等特点,这给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们普遍认为《电子技术》枯燥难学,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有放弃本门课程的想法。同时它也是一门正在不断地迅速发展着的学科,内容更新快,不断有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出现。是否能找到一个最佳方案,使大多数学过《电子技术》课程的学生,既能在有限的学时内较好地达到本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又具有一定的灵活应用电子技术知识的能力,是任课老师应当思考的一个问题。研究和实践证明,运用和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辅助教学向着多媒体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必将大大促进对未来一代《电子技术》的教育[2]。如果说《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上的作用是不可低估、不可替代的教学手段,那么使用计算机辅助《电子技术》教学将会异军突起,在体现和实现教学目的观、结构观、质量观和发展观方面将成为不可多得的形式。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健康发展既会使常规课堂教学、某些实验教学相形见绌,又会使常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如虎添翼[3]。

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核心。人类已经进入了计算机时代、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近30年来世界科学技术90%以上的发明、发展都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相连。把计算机引进课堂教学、引进家庭辅导,作为现代化教学技术的重要组成,不仅有利于加强教学的时代性、竞争性和开拓性,有利于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对他们今后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的结合是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计算机辅助《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潮流也将势不可挡。

3 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

《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是《电子技术》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法的集合,而教学方法是属于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思想的更新必然导致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现代教学论已把《电子技术》教学的目的提高到“知识――能力――思维――实践”的高度,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能。通过辅助常规教学手段、实验教学手段并与其它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使之相辅相成发挥整体优势,计算机辅助教学必将带来一场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改革。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是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多样化,它有严谨的科学性、统一的适用性和及时的交互性,有利于实施个体化教学。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揭示电子元器件内部过程的微观实质,展示逻辑电路的形成过程,描述电路的实验现象,以及相关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计算机辅助教学都有其独到之处。

3.1 突破教学难点

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图形处理能力高超,利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缩微处理,对瞬变搞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学习障碍”的存在是教学难点的成因之一。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在计算机技术的上述功能下被打通了、降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比如,在讲授三极管电流分配和放大作用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制作了课件《三极管内部载流子运动规律》。这部分内容抽象、枯燥、难度大,用一般模型演示不能给学生以动感,且易造成概念模糊。利用flas制作软件来模拟载流子在三极管内部运动的情形就很成功。计算机的二维及三维的图像与动画模拟达到了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或很难达到的效果。它将发射区向基区发射电子、基区中电子的扩散与复合、集电区收集电子等过程都表示得清清楚楚,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能较科学准确地理解三极管电流分配和放大作用。

又如,课件《PN结形成与特性》利用计算机把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半导体材料内部载流子的扩散运动模拟成宏观图景加以演示,形象地描述了电子和空穴的扩散运动随着内电场的加强达到平衡,最终在界面处形成稳定的空间电荷区,从而弥补了电子学实验也难以展现的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实验、老师讲解之间,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改变,因其信息传输通道狭窄单一、信息容量孝传输速度慢、效果差,单纯的文字板书、声音都远不如画面图像易于人们对信息的接收,过去靠老师说、靠比划、靠表格、靠挂图、靠模型等手段的教学一经和计算机课件比较,立刻相形见绌。黑板上的平面板书无论如何也难以唤起学生的共鸣,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其逼真的主体画面、清晰的比较鉴别、精练的规律归纳,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3.2 加大教学密度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更高级地输出信息,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声、光、电的多媒体软件因其信息传输通道宽阔多样,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使得加大教学密度并非难事,这是因为45分钟的课堂时空被计算机拓宽和延长了。

例如在讲授基本运算电路这一部分的内容时,由于这部分设计到的各种运算电路图和推导公式比较多,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用粉笔在黑板上推导和演示就很费时费力,一般需要4个课时才能讲完这部分内容。但是,如果使用事先制作好的课件《基本运算电路》,我们只需2个课时就可以将这部分知识讲解清楚,从而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好基本放大电路这部分内容,也有效地解决了该课程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

3.3 反馈教学成果

建立计算机多媒体教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特定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人一机操作,可进行教学、练习、检测等。重要的是,缩短了时空距离,加速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沟通。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全部学生答案迅速收集统计,及时分析教学效果,从而调整教学的节奏和进程,迅速地及时反馈,使教学的调控合理化,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且,在练习或检验过程中的任何时刻都可了解任何学生(或全班学生)的进度、成绩及任意一题的通过情况,这是过去常规教学中难以实现的;常规教学往往是:要么耗时费力,时过境迁;要么望洋兴叹,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课件还能随意调出需要重新讲解或答疑解难的问题,重点剖析,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计算机联网中的辅助教学信息处理系统的使用,为知识反馈答疑和进一步深化的及时性创造了条件,缩短了反馈周期,也使教室中的每位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置于教师主机的监控之下,加强了调控的针对性,形成了课时内讲、练、评一体化。

3.4 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方法的根本出发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发展。我们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利用《电子工程师》仿真软件来演示实验效果,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操作,逼真的演示效果可以使学生眼耳手脑全部调动并聚焦于一点,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同时仿真软件的使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做实验的积极性。教师在软件的配合辅助下使学生顺利完成了由“知”到“懂”到“会”到“对”(正确),再到规范的全过程。

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境,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教师通过计算机教懂、教准、教活、教精,又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4 几点思考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在《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主要用于教学信息的呈现、教学效果的分析和教学过程的控制。在教学中它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方面特别符合本校的可资借鉴的现成经验并不多,必须加强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首先要明确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不可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其它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坚持不可取代性原则,尽可能地避免或缩短形式上的追求过程。

第二,一切能够用实验去研究的教学问题就绝不能脱离实验,可以通过计算机解决其局部放大模拟或微观变化宏观展现。鉴于实验教学的功能是任何手段替代不了的,学生在实验中所经受的思维、操作、分析、观察能力的锻炼,在实验中对情绪、意志、毅力等品质的形成只能通过实验来实现。因此,不能因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展而削弱实验教学,即坚持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

第三,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独特功能去作最佳结合,即功效最佳原则。从生理学及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无论是有意注意还是无意注意,变换方式最有效果。如果不是特别必要,尽量避免一整堂课的全程计算机教学。否则学生的视觉疲劳、心理疲劳将会抑制大脑对信息的接受。研究最佳结合点是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有的课虽然只用了2分钟的软件辅助,却解决了最难突破的关键点,说得上是画龙点睛、雪里送炭,堪称好课件。

第四,开发与应用并行、专职与兼职并重、教学人员与研制人员并用,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发、研制及应用系统。

5 总结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广泛应用是必然的,我们必须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以适应这种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加速教学进程、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虽然已经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在《电子技术》教学上,并作了一些大胆的探索与尝试,但这一新生事物对于我们仍然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吸引我们去追求。为了培养21世纪祖国需要的人才,我们一定要把充满生命力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深入下去,创造出璀璨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付植桐.电子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64.

篇14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基本特征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整合的三个基本点是:(1)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3)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的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我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就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也就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学习。在现今的教育领域中所谓的整合,首先是相对于分化而言,这包括教学中要素、成分的分化;其次,它既涉及宏观上的教学系统中学生、内容等要素,同时也涉及微观上的认知、情感、兴趣、意志以及知识的各系列等要素的成分;最后,整合是一个过程。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学习方式上的变革使它成为课程整合的一个切入口,而课程整合为了实现它的时代目标也选择了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目前,我国教育研究领域中讨论的“课程整合”都锁定为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程整合。这既与整个国际环境中对人才的信息素养要求有关,又与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

呼应。

1.营造新型教学环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和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互相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简而言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它要求突出作为整合主动因素的人的地位,并且以实现人与物化的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

2.实现新与学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3.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的新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有着更强大的优势和显著的功能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多样、手段新颖、生动活泼。通过文本、图形、动画、声音、影像等单一或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克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它的使用更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又能营造比较好的情境和体验,引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习内容。例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解快速跑的动作要领时,让学生通过观看收集的一些资料和图片,使他们了解到正确跑姿,通过相关课件中的动画效果,了解动作的生理原理,让学生了解在摆臂过程中,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最佳运动角度是多少,为什么这样的摆动角度才是最佳角度,它在整个跑的技术动作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等,学生明白了整个动作的来龙去脉后,就能自觉地去理解和体会老师的动作讲解,而不是单纯的模仿,体会感觉能力得到提高,整个技术动作的学习会得到质的提高。又如,在九年级语文《乡愁》的教学中,诗人对故国家园、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学生怎么朗读都只能停留在文字构筑的意象里,此时若借助多媒体技术,

用低回婉转的曲子配上如泣如诉的朗诵,更衬以夕照中的大海背景,相信学生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融在《乡愁》的愁韵里,对课文的领悟也一定会更上一层楼。再如,《献给母亲的歌》一课,在老师的讲解、引领启发下,学生已经对母爱有了或多或少的理解,在课的结尾处播放一段满文军《懂你》的MTV,学生在歌声与影像的渲染下,一定会升华自己心中对母亲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