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专语文教育专业就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人文体育;体育专业;普通专业;大学生;比较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1-0089-03
Comparative Studying on the Humanistic Quality between Sport Majors and General College Students
WANG Xiuxia1, LI Fengxiang, SHANG Ruihua2
(1.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E. Institute, Zibo 255049, Shandong China; 2.Education Schoo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Guangdong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ollege of sports majors’ humanistic qualities, namely, moral quality,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ysiology quality, legal quality, scientific quality, aesthetic quality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it compares the abovementioned quality with the data in Chinese Citizen’s Humanistic Quality Investigation and Strategy Researching,the major research projec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32006).It finds that, in terms of the humanistic quality, the sport majors and the students in the common majors have similarities and their own features. Except for the knowledge on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ysiology and general law knowledge, the sport majors are not inferior to other common students. Besides that, sport majors are more aggressive and bold which makes them more violent in solving problems. Therefore,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in the education of the sport majors, their characteristics shall be considered and leveraged in a positive way.
Key words: humanistic quality; sport majors; common majors; college student; comparison
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也是人文素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对人文素质教育十几年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人文素质不仅包括文史哲常识,还包括在社会化过程中养成的行为规范和基础文明、学习中华和世界文明史知识后形成的历史和世界视野、对真善美的判断力和鉴别力、得体的仪表和文雅的气质等,而在这些方面,体育专业大学生与普通专业大学生是否也存在差异?本文将以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03-2006)“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与对策研究”编制的问卷对山东省5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并与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我们所提出的疑问做一解答。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及大学生的特点,选择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03-2006)“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与对策研究”编制的问卷,该问卷包括6个一级维度,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文史哲素质、科学素质、审美素质、环保素质;每个一级维度下面又有 3 个二级维度,即意识、知识、行为。
于2008年8月至12月对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体育学院学生发放问卷,每个学校发放问卷120份,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63份,回收率为93.8%,有效问卷497份,有效率为88.3%。
1.2 比较分析法 将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与马抗美《透视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1]中数据进行比较研究,了解山东省体育院系大学生与普通专业大学生在人文素质发展中的差异。
1.3 数理统计法 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1.0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专业与普通专业大学生基础性人文素质比较分析 基础性人文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和文史哲素质两方面。
道德素质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常识、和道德行为。问卷中设计了两个 “相同选项、不同提问” 的题目考察大学生的道德意识状况,一个是“你最看重的人的哪3种品质或关系”――界定为大学生期许道德素质,另一个是“你觉得现在的人实际上哪3种品质或相关关系居多”――界定为大学生自认现实道德素质。虽然选项相同,但是调查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调查结果见图1,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大学生与普通专业大学生表现相同的特点,期许道德素质和自认现实道德素质结果总体趋势基本相同,诚信、关爱、负责任、宽容、沟通排在大学生期许道德素质的前五位,而相互利用、冷漠、欺诈排在大学生自认现实道德素质的前三位,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期许道德素质要远远高于自认现实道德素质。
在道德行为方面,体育专业大学生较普通专业大学生果断,这表现出体育专业大学生性格中豪爽、大方、不拘小节的特点。如大学生乘车时对老弱病残人士让座的态度上,自认会 “主动让座” 的达84.6%(79.0%),而自认“不让座” 的仅占2.1%(2.3%),当然,还有部分大学生的内心想法与实际行动不一致,12.4%(18.7%) 的大学生自认“想让座但终于没让”。(括号内数据引自马抗美《透视当代学生人文素质》,下同)
图1 山东省体育院系大学生心理期许道德状况于自认现实道德状况对比
注:实线代表期许道德状况,虚线代表自认现实道德状况。文史哲素质主要从爱国与民族意识、文史哲常识和文化与生活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调查显示在爱国与民族意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出比较强烈的爱国观念和民族自尊心。体育专业普通专业大学生没有很大差别。在文史哲常识上,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中外历史名人的认知情况、 中外著名历史事件的认知情况、哲学常识的认知情况、中外文学名著的认知情况四道题目进行综合评分,每题的总分值为5分,根据得分均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文史哲常识的了解情况得分平均为14.536(15.093),虽然低于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但差异不具显著性。其中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学生得分均值高于山东体育学院,而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
在法律常识方面,体育院系大学生对法律性质的正确认识为79.9%与普通大学生高达91.2%也存在较大差距。这说明体育院系大学生对法律性质的正确认识水平较其它专业大学生的认识水平低。但体育专业大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和维护法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自认“很少遵守法律” 的大学生仅有3.5%(2.9%),有17.5%(41.4%)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曾经参加过不同形式的法律宣传活动,难能可贵的是,大部分大体育专业学生自觉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如48.7%(45.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曾“指出过别人的违法行为” 。因此,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体育专业大学生法律知识认识水平较低,参加的法律宣传活动较少,但较普通大学生能更勇敢地指出别人的违法行为。
在科学素质方面,尊重客观规律办事是科学意识的重要标志,体育专业大学生自认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选择 “按他人意志办事”的仅占5.6%(6.3%),选择“据自己兴趣办事”的占 45.3%(45.6%),选择“按客观规律办事”占49.1%(48.1%)。可以看出,体育专业与普通专业大学生在科学意识方面,缺乏自觉的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倾向于凭兴趣去分析和判断。在科学行为方面,体育专业大学生较普通专业大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但是更善于发现问题的原因以及善于解决问题。
2.3 体育专业与普通专业大学生延伸性人文素质比较分析 延伸性人文素质包括审美素质和环保素质两方面。
在审美素质方面,对于审美情趣,问卷中列举了十个考察对象,由大学生选择自认为是“很美” 的三项,结果见图2。排在前三位的是善良、真诚和智慧,这与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调查结果相一致。因此,大学生在审美方面,重“内在之美” 和 “自然之美”,对审美的概念认识准确,在审美行为上,更追求自然美。 但与普通大学生比起来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漂亮和时尚更为欣赏。
图2 体育专业和普通专业大学生追求美的事物或品质类型排序表
在环保素质方面,体育专业大学生对环保意义的正确认知均在80%(85%)以上,对环保内涵的认知为88.7%(90%),对环保规定的认知则相对较低,为74.3%(77.1%)。在环保方法的认同上,环境保护方面体育专业大学生更加倾向“事前保护”,对“事后保护”(“打击破坏环境者”)的选择比例仅为28.2%(24.9%)。在环保自愿行为方面,体育专业大学生自认自愿主动参加环境保护活动的比例为47.0%(51.9%),自认如果有组织安排就参加的大学生比例为48.7%(43.5),而干脆认为“不愿参加”的比例仅为4.3%(4.5%)。
可见,不管是体育专业大学生还是普通专业大学生,都表现出较强的环保意识和环保常识,是环保行动的重要推动者。
3 结 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体育专业与普通专业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各自特有的特点,除了在文史哲及法律常识方面,单科性体育院系大学生低于普通专业外,其它素质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此外,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更能表现出个性张扬、敢作敢为的性格和行为特点,并由此决定了在解决纠纷方面趋向于采取武力手段。因此,建议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应根据这些特点因势利导,发挥其积极的作用,避免类似打架斗殴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 马抗美,郑真江.透视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N].光明日报,2008-2-21.
[2] 黄成双.高师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269.
[3] 赵先卿,杨继星,赵一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251-253.
[4] 叶天放.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2):22-24.
[5] 首都体育学院课题组.体育学院学生人文素质调查状况[J].思想教育研究,2002,(10):29-31,34.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远远超过毕业生实际的市场需求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也只有越来越苛刻才能适应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供应量继续飙升导致大学生收入降低和就业难的状况加剧。对于工商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情况而言,形势异常严峻,并且还有大量大工商管理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根本不具有竞争力,甚至还不如有一技之长的中专生,该情况令人懊恼不已。
1 工商管理类学生的教育现状
1.1 工商管理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我国有很多学者已提出来,大学目前的教学模式需要适应市场的需求,重点把握对人才需求的特别培育。有文献曾说高等教育中,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扩大社会需求的因素,工商管理具有日益庞大的专业人才教育和培养规模,已开设该类专业的学校竟然高达82%。有学者在7年前就已提出,各大高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层次和主要培养类型的热点,形成适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教育特色模式,这样的方式既避免了出现教育雷同,又可以彰显学校的教育特色。目前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培养的实践能力都很差,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实满足市场需求的工商管理类学生应该是复合型和应用型的综合高素质人才,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培养出来的实践水平参差不齐,普通院校更不用说要培养国际化的经管人才了。
1.2 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
对于就业能力这一概念,也是近几年开始火热的话题。因为就业率是评判高校教育质量的其中一个指标之一。大约十年前,当时的那几批大学生毕业后,他们的就业问题慢慢的出现问题且情况愈演愈烈,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上凡是关注此的各界纷纷高度关注此类问题。按照现有的研究,我国的学者对大学生,尤其是工商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顺应三个思路。什么是就业能力理论,如何科学有效的界定就业能力的概念和原则、因素等。其次就是对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的综述和分析,最后通过量表等实证方式对其进行研究。
2 工商管理类学生的教育问题分析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应用型人才的具体概念和实际培养过程中的培养步骤,中国的工商行政管理学生满足工业和商业管理需求并没有一个科学可参考的文件或方案。社会主导,也会造成当代大学生素质缺失。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对教育有利有弊,比如它导致学生去追求功利和个人利益、过于追大众文化等。目前我国的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关键阶段,改革必然带来社会发展的一定程度的负效应。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时刻警惕。因为曾经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目前的大学生,其中包括工商类的大学生对金钱和权力热于追求,因为工商管理类整天和利润和财富等字眼打交道,过早的认识到财富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不合理的
目前我国整体的工商管理专业,学校貌似十分重视引进最新的理论和西方经济管理实践经验,再根据学校的情况设置课程或基于国外最新的成果和经典成果修改所学。在人有我无的阶段,我们可使用这种比较原始且投机性的方法,先引进来,在革新。一系列的方式的确推动了我国的工政管理教育水平。但是,事物的发展总不是那么完美,借来的东西当然需要完善。目前的教材有的来源于国外,案例研究也是国外比较经典的案例,但是工商管理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中。首先国外的案例情况在我国,可能因为政策法规和文化不同,不能完全借鉴;其次因为案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它的时效性就有待考代。
3 提升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和实践能力的对策
3.1 教育理念的转变
随着我国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出现的与市场需求不吻合的态势愈来愈严重,国家相关的职能机构必须严格限制招生,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强制学校在培养中的成果和质量。学校也要高度重视这类问题,不是大规模招生后对于人才的培养就淡化,相反要培育优质的大学毕业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不仅要掌握知识也要注重就业的实际能力需求,找准培养学生的精确定位。大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学习,也要下到基层去现场管理,现场学习,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高高在上的学习。
3.2 优化工商管理类教师团队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名师出高徒”的深刻哲理。因此高质量的教师团队才是高质培养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保证。高校教师的来源一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目前我国211学校的大学教师学历要求是博士学位,普通本科类的学校教师至少需要硕士学历。在高校老师的学历上,基本可以满足教育的资格。但是因为我国的大学生的教师基本上从学校出来后再次进入学校,原本老师自身的社会实践的经验并不足矣支撑有很多的管理经验可以教育学生。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完善师资队伍。首先是聘请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老师到学校,当然这些老师的受教育水平必须有所保证。其次是聘请业界精英担任学院或课程的客座教授或兼职的教师,让大家实际的感受到真正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养成过程。最后可以给老师们提供实际的企业历练机会。
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工商管理类的大学毕业生,除了要高度重视之外,也要国家出来完善高等教育体制,学校出来进行教师队伍的整合优化,整合实习实践资源,将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落到实处。
关键词: 职业规划教育 文科 专科大学生
职业规划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培养质量高低。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较之其他专业类别和学历层次的学生,在个人成长与求职择业方面面临着更多压力,职业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文科类专科大学生尽可能提升专业素养
文科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过程,在依托于专业课程培养之外,还需通过多样化渠道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有效结合。专科学制短于本科学制,学生培养周期短,培养难度更大。对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专业特性与专业前景,认清专业类别和学制年限的优劣势,合理确立发展方向,根据发展目标有意识地培养专业优势。
(二)有利于文科类专科大学生提高求职竞争力
文科类专业岗位在当前就业市场上多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竞争十分激烈。专科学生因学历层次限制,可选择的职业范围和未来晋升空间有限,所以文科类专科大学生在选择职业道路时面临更多顾虑。对文科类专科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可促使学生尽早考虑职业目标,加强学生培养职业能力的紧迫感,引导学生合理分配时间。
(三)有利于提高文科类专科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度
受当前就业市场现状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许多文科类学生对于所学专业和自身能力缺乏自信。专科学生对自身学历层次的担忧,导致他们对未来发展前景充满疑虑。因而对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文科类专科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度,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升专业自信。
二、当前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规划教育不连续
虽然许多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实施了职业规划教育,甚至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展了专业教育,但往往只是向学生灌输了一些基本知识,没有深入了解学生在接受教育后思想上是否产生触动,也没有密切关注学生究竟在何时、因何因素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即使有的教育者要求、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目标,但对职业目标与学生本人的匹配程度缺乏科学研究,或没有继续跟踪学生职业目标的变动情况。
(二)职业规划教育欠缺专业性
目前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主要依靠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许多辅导员、班主任并非本专业出身,对本专业的历史沿革、专业特色、发展前景等并不十分了解。此外,在文科类专科大学生中,有不少学生都把继续升学作为三年专科学习结束后的理想出路。部分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教师对于专升本考试的政策和过程了解较少,或对专科生升入本科后的职业规划存在认识盲区,不利于教师实施有效的职业规划教育。
(三)职业规划教育缺乏针对性
许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时,通常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即由教育者通过一对多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或组织职业规划活动。然而,学生入学之前的学习和生活经历都不一样,有着不同的特长和爱好,对于未来的职业选择有自己的看法,很可能会在职业规划过程中产生特有的问题和困惑。且文科学生通常心思细腻,兴趣广泛,在看待问题时容易依赖感性思维或加入过多主观判断,这就需要教育者更加关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改进思路
(一)尽早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并保证教育的连续性
文科类学生的培养本就难以在短期内收获成效,加之专科学生培养周期短于本科学生,因而应将职业规划教育尽可能前置,在学生入学之初即让他们充分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和职业方向,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特长和兴趣确立职业发展目标。针对二年级学生,教育重点应转换为帮助学生总结过去一年的成长与不足,分析目前具备的能力素质与职业目标间的差距,以及如何缩小差距;或研究之前制定的目标是否仍可行,有无必要改变职业方向等。当学生升入大三后,教育者须引导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加强对学生求职应试技巧方面的指导。
(二)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的针对性
教育者在开展集体教育的同时,也要着眼于学生个体,从学生个人角度审视其职业定位。教育者可为每位学生建立职业规划发展档案,记录学生从入学之初直至毕业的职业规划信息。教育者需定期更新学生的职业规划发展档案,帮助学生分析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情况,修正职业发展计划,提高学生的个人特质与职业目标之间的匹配度。教育者在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时,应对学生的职业意向提前进行分类,根据各个类别的发展途径提出区别化指导。
(三)扩大职业规划教育实施者的范围
许多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实施者都是负责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这些教育者受其他事务性工作和本身专业知识的限制,在对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局限,因此可根据各学校、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扩大职业规划教育者的范围,如可邀请社会阅历丰富的校外人士来校为师生举办职业规划讲座,或组织优秀的往届毕业生为在校生讲述职业经历和职业心得,亦可将学校其他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的教师纳入职业规划教育队伍,丰富职业规划教育实施者的层次。
(四)职业规划教育实施者应加强自身学习
作为职业规划教育实施者,其必须准确把握相关专业的理论和现实发展境遇,明确掌握往届学生的职业发展轨迹,如此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客观真实的职业规划建议。同时,教育者要掌握与职业规划教育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在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工作的专业度,并广泛吸取不同领域的知识,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帮助。对于文科类专科大学生的教育者而言,还要系统学习专升本考试和专科生考研的政策知识,为有意向继续升学的学生提供政策解答和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英语专业研究生 二外日语 教学问题
一、关于以日语作为第二外语的研究生基本情况分析
1、对于日语的初步了解和理性认知背景。选择日语为第二外语的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教学对象,对日语的初步了解和理性认知一般可以归纳如下:其一,在决定选修学习日语前,没有学习过日语,对日语的假名、词汇句型都不甚了解,更不用提及对日语语法以及其语言内在规律与语言习惯有一个理性认识,即所谓“ABC”开始学习日语;其二,有过一定时间的日语学习,但仍属于比较基础之水平,仅停留在教材书本学习层面,以学习教材和聆听教师讲授为主,口语和实践能力较弱。
2、学习能力评估结果。做出选择日语学习的研究生,一般是在对日语和俄语、法语、德语等进行自我接受能力的一个较为全面理性的评估后,感觉日语的中的“汉字”等文字信息和母语――汉语有诸多的接近,认为比俄语、法语等字母文字更易理解和掌握,所以选择学习日语。
3、实用功利主义影响。由于近年来中日经济、贸易、文化等各领域相关交流不断加深,两国交往前较过去更为密切。日语虽不是联合国通用语言,但是对于中国外语学习者来说,日语却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因此,出于实用性功利主义考虑,相当一部分学生都选择日语作为第二外语,以加强自身竞争力。
二、研究生日语二外的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的比较
1、考试成绩要求较低,而且无强制通过级别要求。研究生二外日语,普遍没有强制通过级别要求,且多数测试只是简单的原型题目,分数要求一般也较低。因此研究生教学对象大多光靠教师讲授,而课下花费在日语上的自主学习时间较少,因为基本没有强制过级分数要求。个体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学习时间、学习原动力都无法和英语相比。这是目前研究生教学对象的客观现状,也是教师和外语教育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教师课上讲授时间与英语比较,也相对较少。研究生二外日语的课程安排仅仅为十二个月甚至六个月,如此之短的时间内,要实现包括阅读与写作、听力与会话的全方位能力提升,绝非易事。如果要用六个月,即24周(最高周学时6节)学习一门外语,显然是相对较快。所以,以研究生为对象的二外日语教学,有必要运用科学现今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3、极为有限的文献和媒介资讯。与专业英语的大量文献资料和媒介资讯的教学相比,日语的相关教学资料和其他媒介资讯等略显单薄。故而,与英语相比,研究生自主学习,和课下通过多媒体查找相关文字,视频、音频资料都相对受限,故而造成了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讲授和教材依赖性极大。
三、研究生日语二外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1、引导教学对象建立基本观念,认清日语与汉语之差异,以正确踏实循序渐进的方式学习日语。[1]分清日语文字信息和汉语文字信息的异同。日语受中国古汉语的影响比较深,自从遣隋使遣唐使将汉字带回日本后,日语中一直存在并使用着汉字,这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来说,貌似提供了一个入门捷径,实则不然:日语中的汉字同汉语的汉字相比,很多是同形不同意,或形似意不同。因此日语学习中,学生应该建立正确的学习观点,排除“走捷径”的观念,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日语汉字以及其他与汉语相关的文字信息的学习观念,尤为重要。对一些零起点的日语学生,在开始接触日语词汇时,就行引导其建立独立的日语文字信息之学习和记忆观念,此观念应独立于汉语之影响,并启发学生对日语文字信息和汉语文字信息之差异建立一个总体观念,加深其对该问题之理性认识。我认为在教学别应该注意这样几种情况:比如上述提到之“同形不同意”的情况,在日语里广泛存在:例如“丈夫”一词,在日语中并无男性婚姻配偶之意,而是结实的意思。此类词其实在日语中屡见不鲜,初学者容易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对其学习造成干扰。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引导并督促改正。另外日语中很多汉字的写法也与汉语有细微的区别,比如汉语中“齿”在日语中的汉字为“”、还有一些日语汉字,如“、”等,在汉语中根本不存在,仅在日语中存在并使用,这些都需要教师对教学对象加以强调说明,使其建立基本日语文字信息学习观念,排除母语――汉语对日语学习之干扰。[2]辨别区分汉语英语日语因所属语系不同而产生之差异。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为孤立语,即每个语言单位可独立表述较为完整的含义;英语属印欧语系 ,为屈折语,靠词尾屈折变化来体现次在句子中的含义与功用;而日语属阿尔泰语系,为黏着语,是靠实词与助词的成分黏着来体现其语言含义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有所侧重,让教学对象在了解差异的同时,有所侧重的学习日语中的各个助词。而不是将汉语尤其是英语的语言习惯完全带入日语中。
2、利用现有之所有教学手段,注意搜集课外相关对教学有帮助的资料和其他媒介资讯,尽一切可能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能力,培养口语习惯,熟悉口语表达,以提高学生的口语应用水平。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培养学生注意日语独特的语言习惯,尤其是其靠助词来体现并区别语义的语言特点。
3、注重读解能力和一定日汉互译能力的培养。阅读并理解相关科技文献是研究生二外日语学习者重要的学习目的之一,也是大纲的要求。如何提高教学对象的阅读能力,是教师面临的课题之一。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ESP,交际模式
一、ESP及ESP教学模式
1、ESP 综述:
国外对ESP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二战结束,西方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专业领域的研究交流,促使英语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效性,因此专门用途英语应运而生。到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传统语言学从英语用法的描述研究转向语言的实用交际,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中的“语域理论”从社会角度研究语言变体,推动了ESP教学模式的正式开始。随后,在1987,Hutchinson and Waters将外语教学分类为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和GE(GeneralEnglish)两大类, ESP又可以分出EAP(Englishfor Academic Purposes)和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Purposes),即学术英语和行业英语。Jordan(1997)根据EAP特点,又细分为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purposes)和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两种。专门用途英语(ESP)的发展经历了下面几个发展阶段:一、语域分析阶段。其典型的代表人物有PeterStrevens, Halliday 及John Swales。二、修辞或篇章分析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Henry Widdowson, John Lackstrom, 和LarrySelinker,三、目标情景分析阶段。在这一阶段专业英语相对于一般英语的特殊性显露出来。其代表人物主要有JohnMunby。四、技能与策略分析阶段。尽管该阶段有了质的飞跃,主要探讨的是学习者的思索过程,但是它并没有指出学生如何才能学会专门用途英语,也许这就是第五阶段的核心任务。五、以学习为中心阶段。这一阶段是一个正在发展的阶段,它关注的是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即如何高效率地学习语言(严明,2009)。其代表人物有Hutchinson, Waters等。
国内ESP教学大至分成两个阶段,引进阶段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即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为引进阶段论文格式范文。1978年杨惠中教授在其《国外科技英语与研究动态》一文中第一次谈及专门用途英语教学。80年代初科技英语(EST,English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热在国内兴起教育论文,使得“专门用途英语开始受到广泛的研究和实践”。这些研究多是关于ESP理论自身的探讨(理论基础、学科性质、与GE的关系)、国内外发展现状的介绍以及ESP的元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杨惠中等学者。
第二阶段是从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当时学术界各个领域研究的深入,国内关于ESP的研究也开始出现增长的势头,这一阶段的研究多集中于ESP教学普遍规律的探讨,包括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师教育、教学法)、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阅读、听力、写作、翻译)、课程评价(ESP语言能力测试)以及教学改革与发展、复合型人才培养等问题。同时也对ESP教学特殊规律进行研究:以具体专业的教学为例(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师范英语、医学英语等)对ESP的教学方法、特点及实践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管春林、刘法公等;
根据现有的文献综述,笔者发现在ESP教学的研究中,理论多于实践,但将地方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与ESP教学相联系起来的不多,因此,本文将ESP教学理论与本校中的国贸专业相结合进行研究,重点分析目前流行的ESP 教学模式,分析其它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运用交际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与跨文化交际中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护航。
2、ESP教学模式概述:
ESP教学模式是指以语域理论为指导,以培养特定专业的学生所需的英语能力为教学目的,将英语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马蓉,2010)。本文中所提及的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即课堂教学模式。它不但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一种将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的整体、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操作模式。其课堂教学模式又分为:语法翻译模式,浸没模式(Immersion)交际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本文则主要探讨交际模式的特点及其在国贸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二、当前教学模式分析
大学英语ESP教学能否顺利进行,不仅与学生的英语基础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与教学模式运用得恰当与否有关。恰当的教学模式是保证ESP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因为在进行ESP教学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这说明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选择何种恰当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则成为我院国贸专业ESP教学的焦点。下面的几种教学模式则是ESP教学中的常用模式,其利弊将会逐一分析。
语法翻译模式产生于19 世纪中期的欧洲,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讲授语法知识,重视理性。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和手段,注重阅读,注重对原文的学习,进而培养学生阅读外语的能力。ESP教学在国内的发展时间较短,在实际教学中多流于形式。多数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翻译教学法,忽略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另外,该教学模式强调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单一枯燥,课堂气氛也较为沉闷,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浸没式模式(Immersion),一种特殊的“语言和内容融合”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学科内容而不是语言技能,即学生是通过掌握符合他们所在年级水平的学科技能和学科知识来习得语言技能。这一教学模式“践行了‘保护性专业课程’和‘附加性语言课程’教学模式”(袁平,2011),其重点是学习专业知识,第二外语则是附带品。而大学英语ESP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掌握英语这一语言,其重点是学习语言教育论文,附带品是学习专业知识。这与我院国贸专业学生所开的专业英语是有区别的。大三所开的专业英语重点是学习专业知识,语言是附带产品,这与浸没式教学模式是大同小异的。该模式课堂教学没能给学生提供广泛交流的机会,学生很少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表达,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上有所欠缺。且各语言教师为了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学科内容,在教学中采用的与学生沟通的交际策略是以学生已经具备的语言水平、语言技能为标准,因此,学生在学习学科内容方面,很少遇到来自语言方面的挑战。毫无疑问,该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对于语言基础差的班级,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实施。
任务型教学是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语言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任务型教学模式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使学习者使用目的语参与到理解、处理、输出和互动之中”(D.Numan, 2000)。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该模式很少提到评价的环节,威尔斯认为应“尽量发掘学生的优点,多给学生正面的反馈而不是指责”(Willis,1996:61),几乎没有提及任务完成情况和语言使用情况该如何评价,这样不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因为在中国英语是作为外语来学习,如果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点一点都不清楚的话该如何进行任务又如何能完成任务”(娄佳丽,2011)。另外,采用此教学模式时对任务的选择、任务的组织和任务的难度不容易把握论文格式范文。
三、交际教学模式及其在国贸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上个世纪70 年代初期,交际模式产生于欧洲共同体国家之中,威尔金斯,这一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提出“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不仅能用正确的外语语音和语法结构来表达思想,而且还能在特定的语境中能够正确地,创造性地使用外语”(DA Wilkins,1972)。交际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达到交际的目的。
交际模式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交际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人”的因素,课堂的交际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目的,用恰当的方法把语言学习和语言应用结合起来。教师的责任是对教学活动进行选择、组织以及促进交际活动的开展。教师要意识到ESP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习者;二、语言是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学过程就是交际过程,提倡在交际过程中学习语言,外语学习是逐步提高、完善的过程,因此对待学生在交际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在活动结束后可进行适当的指正。
ESP 作为在特定语境、特定行业中使用的英语,教学内容要贴近某个专门行业,通过让学生全面熟悉英语在该行业中的表现来掌握英语的表达规律。而我院的国贸专业大学英语课堂上的ESP教学将商务英语与大学英语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接触商务英语等这些他们毕业后最可能从事的行业英语教育论文,这样可以让他们尽早建立起专门用途英语的词汇体系,掌握这些文体的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让他们在大三时开设的专业英语课中尽快适应。ESP 英语的教学中心依然是某专业的英语,即语言本身,而不是某专业本身,因此它是基础教学的扩展和延续,是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专业英语应用技能培养的过渡,也是实现培养国贸专业人才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后期融入专业英语教学,有利于在大三时专业英语的开设前,为学生对课堂的理解打下基础。国贸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培养目标具有双重性,即商务专业技能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两点使得交际教学法可以在大学英语ESP教学中得以运用。交际模式强调的就是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能够正确的使用英语,而国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大环境就是与外国人打交道,需要用英语沟通。经过上述分析, ESP交际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高。在国贸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且我院国贸专业的大学英语授课模式都是小班授课,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组织,及角色扮演的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则为交际教学模式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四、结语:
交际模式虽然适合我院国贸专业大学英语ESP教学,但它并不是一剂万能药,适合于所有的专业英语教学。成功的教学在于理论的正确指导,在于教师采用与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并立足于现状,对不同的专业英语教学,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并根据特定学生群体具体情况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从课堂上受益。
参考文献:
[1]DA Wilkins Linguistics in languageteaching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
[2]David Nunan. Designing Tasks for theCommunicative Classroom[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管春林,试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3)
[4]刘法公.论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与对应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25-27.
[5娄佳丽,对威莉斯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评述[J] Overseas English2011(2)
[6]马蓉ESP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 科教文汇2010.3
[7]严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7)
[8]杨惠中国外科技英语教学与研究动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78/03
[9]袁平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沉浸式双语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 2011(4)
关键词:体育教育 基本功 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1-0110-031 前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加强体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发展和壮大体育教师队伍,提升体育师资队伍的质量和竞争力,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是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和全同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保障[1]。山东省教育厅为了检查全省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打造高质量体育师资队伍而设置两年一届的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思路和学生培养具有导向作用。但是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举办基本功大赛才能符合当前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要,值得我们思考。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查阅同内有关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期刊论文及相关报告,对大赛的组织形式、内容设置、评价方法等相关内容进行整理,为研究提供统计数据。2.2.2访谈法对参加山东省第五届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各高校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访谈。2.2.3数理统计法对山东省举行的前五届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进行数据统汁整理。3 研究结果与分析3.1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成绩分析
分析前四届基本功大赛结果可以发现(见表1),团体总分前几名与后几名的成绩相差近一半,表明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成绩较为突出的高校以山东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曲阜师范大学为首,在基本功大赛中牢牢占据着前五名的位置,而成绩较为落后的高校有枣庄学院、德州学院、青岛大学等高校需有待加强对该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视程度。一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水平的高低与其在招生批次、在校人数、办学历史、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经费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2]。我们通过对各校师资力量和大赛成绩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山东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曲阜师范大学等成绩较为突出的高校师资力量较为雄厚,而枣庄学院、德州学院、青岛大学等成绩较为落后的高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由此可见,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的比赛结果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水平。3 2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中主要问题分析3.2.1各参赛高校备战时间过长,不能真实地反映其办学水平2011年6月在鲁东大学举行了山东省第四届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共有14支参赛队伍,每支队伍有20名参赛队员(其中男生13人,女生7人)。参赛队员由主办单位于赛前两个月从各校三、四年级学生的录取名册中随机抽取50人(其中三年级35人,四年级15人),由参赛单位从中选取25人进行注册,并在赛前最终确定20人报名参加比赛。参赛队员从三、四年级抽取是合理的,因为三、四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主干课程的学习,各项运动技能也已基本掌握。由随机抽取的人数为50人到自主确定20人参赛,基本上可以反映该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平均水平。但是由于参赛只有20人,有两个月的准备时间。被选中抽取的50人都会参加集训,参赛单位最终报名后,参赛的20人还要经过短期的集训,因此,这些学生的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都有明显提高,而没有参加集训的学生与之产生了较大差距,不能直接反映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的真实现状和整体水平,也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提高了少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有悖于组织者举办比赛的初衷。3.2.2比赛内容与形式有欠缺由表2和表3可以看出,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比赛内容包括两大类,一是基本理论知识类,二是运动技术技能类。其中基本理论知识类是以教育部2004年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确定的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等内容,外加大学英语。运动技术技能类比赛基本上涵盖了田径、体操、武术、球类等运动项目,其中第一届、第三届基本功大赛还设置了攀岩和观看录像分析技术动作等项目,较为新颖。总体上,五届比赛的内容与形式较为全面、灵活,基本上包含了一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在该专业上所学的项目。 举办基本功大赛,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基本功大赛设置的内容,应该正确反映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从事体育教师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其中体育教学组织、说课、撰写教案和为学生制作运动处方等基本技能也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但是山东省举办的五届基本功大赛中并未涉及有关体育教学能力类的比赛内容。3.2.3大赛评价体系不科学性
比赛内容一旦确定,评价体系构建是否科学就显得十分重要。综观五届基本功大赛评价体系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山东省第四届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为例,比赛规程规定:各队团体名次是以两大类知识体系成绩之和来确定。其中基本理论知识类(英语40分,其余科目20分,共计200分)采用闭卷方式,全体队员都参加,以全队得分之和排定各队名次。理论知识笔试名次排定后,获得第一到第N名的队,分别以200、184、176、168计分。运动技术技能类各单项的计分标准不同(武术、游泳各50分,其余项目100分,共计600分),例如田径(100分)中项目设有跳远(30分)、铅球(30分)、4×400接力(40分),排球(100分)中场地6人排球赛(68分)和传垫球计时赛(32分)等。
由此可见基本功大赛如同翻版的山东省大学生运动会,各参赛代表团为了争夺比赛的名次,都必将全力以赴,虽然通过两个月的备战提高了参赛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但这仅仅是“短期效应”,无疑与山东省教育厅举办此项大赛的目的和指导思想相背离。举办基本功大赛是为了检查全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由大赛举办的初衷可以看出,大赛的出发点是教学比赛,而非竞技比赛。同时由于各校的生源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基础等都有差别,大赛只由运动成绩来体现各校的教学质量是远远不够的。山东省第四届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基本理论知识类(200分)与运动技术技能类(600分)的分值比例为1:3,由此可见,此届基本功大赛重视学生自身的运动技术技能而轻视基本理论知识,这种导向作用容易使教师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化产生重“技”轻“文”的倾向,而学生也易简单地将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理解为“技能的传授”。殊不知,体育教学依旧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失去了教学中的教育成份,体育教育的内涵无形之中就遭到篡改,教育的内容也就大大地缩减[3]。这样,基本功大赛所导致的学生学习方向自然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相去甚远。3.2.4大赛没有对参赛队员的参赛项目数量进行限定综合五届基本功大赛来看,除了基本理论知识和广播操需要全体队员参赛之外,其余各运动项目都少于20人参赛。[4]由于竞赛规程并未对参赛队员的参赛项目数量加以限定,义由于参赛队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基础的差异,因此有的队员可能只擅长一项比赛而有的队员可能擅长所有比赛项目,从而出现了在比赛项目报名中有的学生只参加2-3项比赛,而有的同学却要参加7-8项比赛的现象,既不能合理体现参赛队伍中参赛队员的平均水平,对各校教学质量的评定也容易产生了一种假象。4 结论与建议4.1结论通过举办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届基本功大赛,能较准确地反映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质量,同时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5]但从举办大赛的初衷来看,基本功大赛是一场教学比赛并非竞技比赛,要使基本功大赛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和促进效果,就必须对大赛的内容设置、比赛方法、评价体系等进行改进、创新与完善,从而打造一个全新的、具有特色的教学比赛并形成传统。[6]4.2建议
(1)缩短比赛准备时问。主办单位应由赛前两至三个月随机抽取参赛队员改为赛前一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问内抽取,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比赛备战时问过长的现象,从而更真实的反映山东省各高校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现状和实际情况。
(2)增加基本教学能力类比赛内容并且加大基本理论知识类比赛分值比例。借鉴刚刚举办过的江苏省第一届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比赛内容设置,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00分)、基本教学能力(100分)和运动技能类(240分)。其中基本教学能力比赛包括说课、上体育课、粉笔字、撰写教案等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技能。三大类内容设置的总分比例约为2:1:2。[7]相对而言,这些比赛内容设置能更合理有效地体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适当增加比赛项目的技术评价。例如在田径跳远和铅球比赛中,最终成绩由动作完成质量与所达到的远度共同来决定;6人排球比赛中应增加技战术配合的评分与传、垫、扣基本动作完成质量的评分等。以此类推,在其他比赛项目也适当增加合理的技术评分。(4)明确规定每名参赛队员的参赛项目。例如,除参加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教学能力等必赛项目以外,可以将运动技术技能项目设计和整合成类似于田径全能运动的项目组,,由学生随机抽签确定比赛的项目组;或明确规定,每名参赛队员至少参加5项或6项比赛。参考文献:[1]程序,叶涛.2009年全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综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4):101-108.[2]张荃.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看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4):130-143.[3]秦长辉.关于《体育与健康》教育背景下的体育师资教学理念的更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65-67.[4]刘智丽,张蕊.历届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的对比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6):85-87.[5]钱铭佳,杨静珍,李伟民,等.对培养未来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体育师资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70-72.[6]李静山,刘智丽,吴向明.对2002年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9):83-85.[7]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阿2003(6).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Sports
关键词:石河子大学 文科 理工科 人际交往 差异性
一、前言
美国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人际交往中的特殊类型。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交往状态是大学阶段个体社会化的重要任务,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通常被作为衡量大学生社会适应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Kahle,kulka,﹠klingel,1980)。然而,众多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在性别、年级、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人际交往状态较好的学生,在日常的工作、学习都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综合素质也较好。相反,有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存在障碍,逐渐演化成心理疾病,给大学生活、学习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本文针对大学文科与理工科学生在认知、情绪、人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调查,这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查发现,文科生大约有5845人,理科学生约有8572人,工科学生约有5712人。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文科、理工科专业中随机抽取,文科发放203份问卷,理工科发放497份问卷,本次测试实际印发问卷700份,收回问卷697份,回收率为99.6%。收回的问卷进行回答完整性与真实性的检查,问卷未答条目不完整的予以剔除,作答有明显违背真实倾向的予以剔除,得有效问卷677份,有效回收率约为97.1%。
二、文科与理工科学生人际交往的差异性分析
(一)认知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认知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感性和理性之分。人的认知评价来源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对这些知识和经验的唤醒水平。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应包含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以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验认知这三个方面。[1]
图1:认识一个人到成为朋友的时间
图2:通常解决困难的方法
图1的数据表明,文科大学生在接受一个陌生人成为朋友的时间上,有68%的学生能很快和别人成为朋友,而理工科学生接受的时间则相对较长一些,其中时间较长的人数约占66.46%。可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理工科学生比较谨慎,不会轻易接受他人成为朋友。
如图2所示,在遇到困难时文科学生比较倾向于找自己信赖的朋友来帮忙,而理工科学生则倾向于靠自己解决问题。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文科学生喜欢学习朋友的优点,占72.5%,而理工科学生则倾向于保留自己的看法,不轻易评价优缺点,约占75.26%。综上所述,文科学生对他人的认知比较积极乐观,善于和他人友好相处,而理工科学生则比较封闭、冷漠,对他人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
从数据分析可知,文科生经常感到被同学排斥的只有8%,而理工科学生约占33.12%。可见,文科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比较乐观、全面,而理工科学生在这个方面比较欠缺,有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足,消极、悲观,甚至出现孤僻。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文科与理工科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差异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文科生能较快与他人成为朋友,理工科学生相对保守;
2、理工科学生的独立性较好,文科学生依赖性较大;
3、文科生善于学习朋友的优点,理工科学生则喜欢保留自己的看法,不过多评价他人的优缺点;
4、文科生对自己的认知比较乐观;理工科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足,有些消极悲观。
(二)情绪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情绪在大学生交往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是与人的情绪相联系的,它取决于交往双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2]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 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 是一种无声的交谈。交往中若没有良好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交往质量。在交往中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来把握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表达既符合社会要求也符合自身的需要,这是情绪健康的重要特征。
图3:对情绪的敏感程度
图3主要研究对情绪的敏感程度,据数据显示,文科生对他人的情绪变化很敏感,占58%,而理工科学生对情绪不敏感,其中很难察觉和不关心的约占53.67%。可见理工科学生的感情不细腻,在人际交往中反应比较缓慢,有些被动,而文科学生的敏感性较强,感情比较细腻,善于把握信息,有利于人际交往。相反,文科生的情绪过于敏感,容易生疑,不利于人际交往的稳定性,理工科学生比较理性,不会出现过多的感情用事情况,便于维护稳定的人际交往。
“修养”一词是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情绪的概括。通过数据显示,文科生总是热情打招呼的人数有118人,占59%。文科生对待食堂、超市的工作人员像对待朋友那样友善的人数比较多,有116人,占58%。文科生对别人提出的观点和意见也能理性面对,不与其争执,占69.5%,而相比较而言,理科生在这方面就差一些,还需要提高。可见,文科生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方面比较积极热情,能够有理性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使人际关系融洽。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文科与理工科学生在情绪因素方面的差异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文科生敏感性很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理工科学生相对理性,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2、文科生的人文素养较高,善于待人接物;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对较低,不善于待人接物;
3、文科生喜欢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理工科学生比较保守,不愿意轻易表达自己的看法,相对深沉一些;
4、文科生比较看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比较小家子气,理工科学生则比较随意,相比之下比较宽容,不会过分计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三)人格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性格是人格的核心。荣格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把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两大类。性格外倾型的人具体表现为:适应能力强,对人对事都能很快熟悉起来;情感外露,情绪易激动;善交往,不太注意客观环境的反应;喜欢自由,缺乏谦虚态度;反应敏捷,动作迅速,不多思考,做事不太精细。性格内倾的人具体表现为:不易适应环境,不轻易相信人,不善与人交往,愿独处,喜欢安静。[3]但这些人往往心胸狭窄,不宽容人,多思虑,好疑心,冷静,办事稳妥。依据荣格的观点,外倾的人喜欢并善于与人交往,容易较快的建立起熟识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表现随意而自在。而内倾型人不喜欢也不善于与人交往,喜欢独处,不易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表现稳重。
人格因素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因素,积极的人格品质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人格中的大因子外向性、行事风格和人格中的小因子乐观均对人际交往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尤其是乐观的人格品质,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更具有积极意义。[4]
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参考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试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文科与理工科学生的人格:
图4:气质类型
图5:度假去向表
如图4所示,文科学生气质类型属于多血质的占49%,其次为胆汁质占26%,而理工科学生的气质类型属于粘液质约占60.17%,可见理工科大学生属于粘液质者比文科大学生多,文科大学生中属于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者多于理工科学生。这个结果和80年代中期(1984年)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不谋而合,那项调查表明随着外部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变化,气质也在变化。[5]
从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的角度来分析,从图5中呈现的数据可以看出,理工科学生喜欢去繁华的都市的人数只占14.88%,而喜欢去偏远的地区和宅在家里的则占62.26%,然而文科大学生喜欢去繁华的都市以及市区之间的有118人,占59%。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格,其中理工科学生经常感到寂寞无助的比例约占56.18%,而文科只有10.5%。通过调查数据显示,理工科学生在休闲时间喜欢一个人独处的有146人,占30.61%,而文科只有10.5%,同时,理工科学生喜欢和朋友在一起的有82人,占17.19%,文科生却占61.5%。通过以上三个表所显示的数据表明:理工科大学生在稳定性、忧虑性、自制性、怀疑性、紧张性五项较优于文科大学生;文科大学生在乐群性、恃强性、兴奋性、幻想性、独立性、敏感性这六项比理工科学生较好。[6]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文科与理工科学生在人格因素方面的差异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文科生在人格特点上多活泼、好动、敏感,理工科学生多安静、稳重、情绪不易外露;
2、文科生比较感性,易幻想,不切实际;理工科学生比较理性、客观、真实;
3、文科生比较喜欢认识新朋友,而理工科学生则比较“怀旧”;
4、文科生抗打击能力较弱,遇到困难不知所措;理工科学生的耐挫性较强,能够经受住挫折的考验;
5、文科生比较自我,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发生冲突,理工科学生则比较随和,与他人相处比较融洽。
人格的形成也会受到教育的影响,我国从高中施行分科教学,在文理分科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科成绩、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分科,这也决定了他们在进入大学的专业方向。文科和理科的教育影响,在这一研究中有所体现,如在思维方式上,文科学生的抽象思维就极其显著地好于理工科学生,文理科大学生的人格特点上还是有一些专业特点造成的不同。
(四)能力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在人的各种能力中,人际交往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人际交往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人际交往活动时,影响人际交往活动的效率和保证人际交往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人沟通、待人接物等都是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内容。[7]
图6:在公开场合是否喜欢发言表
图7:对自己的社交活动情况评价
图6从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图中的数据可发现,文科生语言表达能力一般以上水平的有171人,占总人数的85.5%,而理工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一般以上水平的只有51.78%,二者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可见文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好于理工科学生。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文科生在与人交谈中能够很好的控制谈话内容,成为主角的人数有98人,占49%,而理工科学生只有74人,约占15.51%,同时被动地跟随他人的人数较多,约占60.17%。
图7从行动力方面来调查人际交往能力,参加社交活动是评价学生人际交往情况的一个重要标准。通过图中的调查结果分析来看,文科学生的社交活动比较丰富,有增加的期待,但是理工科学生社交活动很少的人数比较多,有262人,占总人数的54.92%,由此表明,理工科学生的社交活动有所欠缺,需要增加,提高他们的社交活动能力,也是未来走上工作岗位的必修课。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和访谈资料,可以看出文科与理工科学生在能力因素方面的差异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文科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社交活动比较丰富;
2、文科生在人际交往中比较积极主动,能够很好地把握谈话内容,理工科学生相对较被动,不善于与他人交谈;
3、文科生在与异往时比较坦然、主动,理工科学生比较被动、不自信;
4、文科生的助人意识较弱,多以自我为中心,理工科学生的助人意识较强,比较谦虚谨慎;
众所周知,理工科学生的课程任务较重,空闲时间很少,学生平时得到的也大多属逻辑推理训练,思维严谨有余,活跃性和创造性则显得不足。因此,理工科学生在与人交往中显得有些过于自我保护,独来独往的现象多一些。有时即使参加了一些活动, 也大多是在配合别人在做,助人意识较好。
(五)其他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活动中,除了上述认知、情绪、人格、能力四个方面的因素能够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很大的影响,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到人际交往的情况。诸如,人际交往技巧的运用、生活的环境、所学习的专业课程、周围朋友的影响等等。
图8:你是否主动学习过人际交往相关知识
图9:你是否重视交往技巧
图8、9是调查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技巧的认识。自我的主动学习和重视程度是一个专业化的问题,就像许多银行一样,他们的着装要求非常高,对客户的服务细节也很注意,甚至是动作、微笑都有规定。可见,在日常生活中,重视交往的细节技巧是很重要的。通过调查表明,理工科学生对人际交往的相关知识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更谈不上什么技巧了,从表中的数据可反映出,约71.49%的人不重视人际交往技巧,这与文科生相比是一个比较大的差距。
图10:所学专业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在调查中,我们提出了“所学专业是否对人际交往有影响”这个问题,调查结果告诉我们,有419人认为专业对其人际交往有影响,约占总人数的61.9%,还有14.6%的人不知道,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专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一些看法,同学们都说文科生是主要和人、事打交道,长期以来便学会了如何和人交往,而理工科学生多与实验、数字打交道,这都是比较实在、真实的东西,没有办法交流感情。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科生与理工科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习惯的形成对其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影响。
现代社会不仅是竞争社会,也是合作的社会,大学生不仅需要竞争意识,也需要合作意识。有人说“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各种因素中,专业知识和能力只能起到20%的作用,其余80%要依靠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适应社会必须重视个人交往能力的提高。人际交往是一门复杂的艺术, 大学生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一定要掌握一定的策略。文科生与理工科学生更应该针对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劣势,进行相应的改善。
注释:
[1]陶国富、王祥性主编.大学生交往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黄学规.心理修养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3.
[3]郑雪.人格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H],2001,6.
[4]郑雪.人格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H],2001,6.
[5]李建荣等主编.大学心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61-62.
[6]黄希庭等主编.大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7]尤小红、张康德.理工科大学新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分析和优化提高研究——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J].网络财富,2009,(22).
参考文献:
[1]秦海燕.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改革与开放,2010,(4).
[2]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
【关键词】高校 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10-02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同时符合相关行业或职业技能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很明显的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学生,主要不是从事相关的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学位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与学术型学位有所区别。
一、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情况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定位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专业学位研究生明确规定要提交学位论文,但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案例分析等形式。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第二导师(校外导师)为辅,参与项目研究、实践过程、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不清晰,满足不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主要是学术性硕士研究生规模远远大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专业学位研究生仅占硕士学位的10%;另外,专业学位类型和涉及职业领域还比较少,在职攻读专业学位所占比例较大,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大发展中的问题
1.课程设置,“换汤不换药”
学术型学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主要培养专业教师和科学研究者;专业型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主要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其培养模式的不同,如若两者授课的方式及导师类型并无太大差异,势必会影响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部分高校高校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特别是一些刚才学校毕业的博士,刚走出校门谈不上有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让他们来授课很难保证质量。另外相关的参考书或指导书选择面很小,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差别很大。师生缺乏互动性,往往一些互动性型的、演练型的课程到最后只能演变成传统的授课方式。
2.没有严格执行“双导师制”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第二导师(校外导师)为辅。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工作。高校实施双导师制在实践中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校外导师有自己的工作和任务,能否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得到充足的参与,没有相应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另一方面,校外导师的选聘条件也没有明确规定,不排除资质不够却因为能够提供实习单位或其它原因而被聘用的情况出现。同时,校内和校外导师能否很好的合作,制定研究生科学的培养方案非常重要,在聘用校外导师的时候应该考虑与校内导师在学术背景方面的一致性,这样才能很好的合作,目前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从长远的角度看政府出面,建立高校实习基地,以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以及实际工作平台为依托,由社会单位主动与高校对接,结合高校系统的科研理论教育,发挥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优势,才能真正迅速地落实这个政策。
3.“专业化”程度不高
专业硕士研究生除了达到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凸显其“专业化”要求,只有根据不同的职业背景和行业需求来进行专业教育才能达到专业化要求。培养具有实践性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是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学校不能只根据现有师资力量和导师研究方向来设置专硕培养方向,要根据职业需要来设置培养方向和聘任老师,课程教案也要根据行业最新变化和产业需求来及时调整。发展专业学位硕士必须着眼于国情、校情,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趋势,所培养的人才最好能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
4.生源不足
扩大招生规模是目前高校解决生源不足偶的主要途径,但扩大招生规模难以保证学生质量,另一方面保证高校将专业硕士的招生作为一种创收手段。尽管专业硕士报考在过去逐年升温,但各地、各专业报名情况冷热不均。学术型硕士的社会认可度相对较高,但专业型硕士就不一样了。另外,调剂生占很大比例,有些学生考虑再考一年觉得比较麻烦,也浪费时间,九抱着继续加深理论学习想法调剂为专业硕士。
5.招生模式单一
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招生对象、考试方式应明显区别于学术硕士。比如金融专业应该考虑有一些学科最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学生对银行和资本运作程序有一定的了解,导师才可以更好地进行指导。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按照招收学术硕士的方式招收的专业硕士,也不受导师的“待见”。专业硕士在相当一部分导师授眼中是生源相对比较差的一部分学生,能够进入面试的大多数是调剂生,更多的是在矮子里选将军。如果采用多元化的招生模式,仍旧参照学术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模式,一些优秀的学生还是很难招进来,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也很难改变。甚至有一些院校在专业硕士的过程中已不再接受调剂生源,以此来保证生源的质量,这是否符合招生政策还需探讨。
6.导师不专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学术研究生的培养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对导师的实战能力要求较高,恰恰大多数高校的导师实践经验不足。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只能聘请企业或研究院人员担任兼职导师,或是要求现有学术性导师转型;企业或研究院人员毕竟是兼职身份,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有限,而学术性导师的转型则需要时间和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专业硕士在聘用业内导师或兼职教师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并不是每一位老总都能做导师,要充分考虑他的学术背景,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也难以胜任这一岗位。不少导师还是根据过去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一套思路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7.行政性色彩明显
政府参考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现实需求的刺激,使得政府认为专业学位教育大发展已势不可挡,从而大幅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但是,从现实的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人们对专业学位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兴趣。
三、对策
1.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要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在高校重视不够,应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作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在专业学位领域里更应肯投入,树树立良好的品牌,出名师、育英才。要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建立更加开放的教育体系,向世界开放,向社会开放,统筹利用好学校与社会、国际和国内多种优质教育资源,要形成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共育人才的机制、氛围。要树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教育教学理念,着力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招生的多元化
尽快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试选拔制度。采用多元化的招生模式,高校结合本校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建立一套有别于学术型人才的选拔制度,既要有利于选拔具有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潜力的学生,也要有利于激励、引导有志于从事实践和操作意向的学生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
3.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以生产实践为导向,以匹配职业特点为目标,以综合全面素质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课程设置要充分吸收企业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研究、制定。教学模式要充分体现专业学位教育特点。要建立课程设置的常态监控体系,及时掌握课程的教学效果,动态调整课程结构,反映实际需求。
4.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人才成长需要,紧扣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特点,结合专业学位教育理论发展方向,及时总结实践领域最新成果,将课程学习与知识变化和实践要求最大限度地有机结合,提高教学内容的实效性、针对性。必须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方法改革。重视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团队学习、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教学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营造活跃生动的教学环境,真正将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专业与素质紧密结合,将教与学、学与用有效衔接。
5.提高实践教学比例
大多数高校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在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是相同的,在实践教学方式上没有很大的差别,没有体现出学术和专业的区别,用一种模式在培养。我们应该强调在保证一定理论教学的前提下,提高实践教学时间,加大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和学时数。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充分结合专业的特点,建设高标准和生产紧密结合的平台。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积极吸引行业或企业共同参与,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结报告。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6.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聘任校外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鼓励和支持教师提供实践知识和经历。注重激发和保护教师从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教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不能以学术型导师的考核标准老衡量,比如不能以承担纵向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和出科研成果等作为唯一的考核评价标准,要建立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特点的符合专业学位教育规律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淑珍,邬志辉;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问题的几点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06期
[2]梁莱歆.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J] 中国高等教育 2003年Z1期
[3]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转发)[J] 社会科学论坛 ,2002年06期
[4]孟红艳,谢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 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5]齐欣,陈巍.中美专业硕士教育发展历程比较[J] 河池学院学报, 2012年04期
[6]赵振新.我国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及优化研究[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年06期
[7]陈静.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 西南大学,2013年
[8]曹瑞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D] 兰州大学, 2011年
[9]胡冰玉.中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1年
[10]张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D] 复旦大学,2011年
[11]文秀娟.云南省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研究[D] 云南大学, 2011年
[12]王娟我国艺术硕士(MFA)教育管理研究[D] 西北大学, 2009年
[13]何东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创新研究[D] 湖南大学,2009年
大专院校语文教学教学改革
一、大专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大专院校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准确把握、理解和熟练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在强化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的同时,特别开设语文教学这门公共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并非配比和附带的所谓人们意识观念中的副课。随着科技领域的发展,本专业内的学术交流、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理论渗透、学术成果的研究等都需要语言交流和文字的形成。大专院校语文教学改革是为了是语文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让师生更加重视,提高认识,让语文教学成为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对学生的终身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大专院校实施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便于用文字与别人交流,是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因为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言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素养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素养之一。所以只有专业知识而不会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就不能胜任具有较高智能性与挑战性的专业技术工作,也就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社会,从而影响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是难以实现理想的。
二、当前大专语文教学存在认识偏颇问题
客观地讲,大多数专科学生与本科学生相比语文基础要差一点,语言运用能力相对较弱,这部分学生刚从中学时代过渡到专业技能学习阶段,语文基础参差不齐,且保留着中学时代学习语文的惯性思维,没有脱离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无法充分发挥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学习语文的能力,尤其对于未来专业发展与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应用,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但现实中,从学校到班级、从教师到学生,对语文教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这种认识偏颇由来已久,教学实践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不足,大专院校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仅仅停留在应付考试或者个人兴趣爱好方面,没有从专业技术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发展角度去强化语文教学。大学院校学生参与学习语文的意识不强,上课学生到课率较低,认真听课的不多。大专院校的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多数语文教师认为,大专主要是为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知识,掌握了专业技能就有了就业的本领,至于语文的学习、培养人文的素养的目标不明确,他们无法从教学中获得成就感。因此,产生“敷衍教学”的思想,再加上学校对语文教学的重视和投入不够,所以教师的积极性不够,也缺乏任务和责任感。
三、教学设施与师资力量配备不足
大专院校是以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为主,为学生就业做好专业知识的准备,所以教学设施的投入主要为专业课程教学提供服务,而语文学科教育的投入甚少,许多老师上课需要传统教学结合信息化教学,但是由于学校在这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当贫乏,导致语文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大专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影响学校的就业率,是专科学校的生命线。因此,学校都极为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除了在人、财、物力上加大投入外,在课程设置上也给予充分的考虑。而语文教育对学生未来就业没有明显的帮助,很少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教材的选择随机性大,课时不足。为满足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需要,大专院校引进的专业技能教师较多,公共课程中语文学科的教师偏少,且多数是大专、本科毕业生,高学历、高职称的资深教师极少。语文学科建设缺乏有经验、有资历的学科带头人,年轻教师经验不足,需要进一步摸索语文教学与专业建设结合的有效途径。
四、大专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重新定位大专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在大专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观念,首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语文学科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大专语文教学不只是其他专业技能课程学习的陪衬,不是可有可无的副课。大专院校开设语文课程不能象征性地作摆设,必须明确加强语文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学好专业课程,是提高新世纪人才素质和文化素养的必要基层课程,是提高大专院校学生的基本语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公共课程。只有对大专院校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有了清楚的认识,语文教学工作才有责任感和正确方向。教师要革新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教育要发展,观念要先行,专科学校要想办出自己的特色,首先要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下功夫,现代学校培养人才既要有长效观念,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专科学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教学改革。应逐步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为学生就业提供理想教学环境,要高度重视语文学科在专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在专科学校整体教育发展中的任务和目标。
2.加强师资力量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大专院校的语文教学改革需要从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结合的角度寻找突破口,选择与专业课程结合的语文教材,所选教材应注意突出时代性、人文性、实用性,同时也要注意教材的延伸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教学改革需要既懂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很强的语言实践运用能力和文学功底的优秀语文教师,这是时展的需要和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大专院校语文教学改革不仅需要改变传统观念,更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让现有的语文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师受到同等待遇,为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最强有力的保障。这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改革工程,需要各部门多方努力才能实现。大专院校的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需要,结合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成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有效辅助基础课程,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大专院校语文教学改革需要面对实际,一方面要符合时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实施资源整合,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语文学科在大专院校整体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紧跟时展步伐,重视专业技术课程与语文基础课程教学结合的探索,应用多媒体等现代科技辅助教学,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大专院校语文教学改革,培养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欧汉生.高职院校公共课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2]陈琳.基于关键能力培养的高职文秘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26).
【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
一、认识职教语文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部在1998年7月颁布的《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最重要的基础工具,语文课是职业高级中学各类专业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其实,语文学科也是个专业,而且是个大专业,它涵盖的内容很多。语文学科在职教虽然占文化课的重要地位,但它体现的却是基础性、工具性、服务性和人文性。从实用的角度看,它服务于专业的发展和再发展,为专业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同时也是培养素质、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必备条件。
二、职教语文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虽然语文教学在职校的教学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但职教语文的现状却不令人满意。现在很多的职业学校忽视文化课程作用和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脱离实际,缺乏职业教育特色。这些问题使职教语文教学陷入了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职业学校的学生重专业轻语文,忽视了语文学习的长远意义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原来的基础以及以后择业的需要,普遍存在轻“文”重“专”的思想,这种现象实际上是陷入了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误区。爱因斯坦说得好:“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这是最基本的。”所以语文是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
2、学习语文的方法单一,降低了学习的兴趣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之前学习语文的方法和习惯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毫无保留的跟进了职业学校,他们简单的将语文学习局限在教师、教材和课堂,使得原本应该充满活力乐趣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单调,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原动力。
3、课外阅读量极少,忽视了语文学习的长期积累
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不重视阅读,课外不花力气阅读,等于关闭了第二生活的窗户,关闭了第二生活的大门。视野狭窄,知识贫乏,积累甚浅,怎可能打下比较厚实的语文功底?”可见,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有多的重要。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时间充足的前提下,阅读量依然很少,而且阅读的题材很狭窄。
三、改变现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要改变职教语文面临的这种现状,应该让职教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通过学生就业安排的调查,我深切地感受到企业的用人观发生了变化,主要强调了实际工作能力,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就使得语文肩负着更重要的职能。
1、明确学习目的和知识的意义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职业教育是就业准备教育,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自主谋生。他们或进企事业单位做员工,或自己办厂开店做老板……找工作要写自荐信、应聘信,面试时还要会大方、灵活应答;自己开店办厂首先要向工商部门写一份营业申请书;与人搞生意合作还得会拟定合同。当幼教老师要能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当餐饮服务员要能听清客人的要求;当技工师傅要能看图纸说明书;当文秘人员要能写会议记录……,这些都与语文学习密不可分,只有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价值和意义,学习才会有前进的动力。
2、讲究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
职教语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都是直接借用普高,脱离了职教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和培养对象的特殊性。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过“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也提出过高难度高速度教学的原则,这些理论和原则同样适合于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太浅、太易、太少、太旧,难以激起学习的热情。我们可以适当加大语文教学内容难度,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就有可能有力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各种新颖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尝试探究教学、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融入到学习中去。
3、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一教学中一些必要的改革措施
1因材施教,设置双重标准
高校录取中高职院校的录取被安排在高校录取分批中的第五批,大多数为一些在高校录取过程中未能被录取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不是因为考试上的失误,而大部分学生是因为自身基础相对较差,有的学生甚至连一些简单的应用文字都不能很好的写出来,有的即使能写出来也是错字连篇,例如,欠条、借书条、请假条等很多的日常文字。许多高校入学后都要进行文化课的摸底测试,让一些学科型院校难以想象的是其测试的及格率极低。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最好因材施教,给学生安排一些易学,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用得上的内容。市场经济对不同层次的人才有不同的需求,高科技人才生产第一线的主要人才,其主要来自于高职院校的培养。高等院校的人才把设计的方案主要是“物化”,把一些好的思想转化为商品和财富,把一些成熟的先进技术转化为现实中主要的生产力。这样的人才其定位的目标主要是在语文上达到会写会说,既能达到语文传授目标的目的又能有效的利用教育资源。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可以尽量的设置成双重标准,对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能够达到“必需”和“够用”即可,而对部分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目标相应的要有所提高。因此,教学的双重标准在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就有了实行的依据和现实中必要的需求。
2在高职教学中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
在高职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构建全新的语文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学科教学目的,从而有助于达到教育的整体目标。总之,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同时也能创造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一般采用大专的教学计划,这样的计划不能很好的体现出高职院校的高职特色,又违背于当前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我们要采取适合自己院校的全新的一套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相应的进行改革,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鼓励一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勇于创新和不断摸索。
二教学中的活动式课堂形式设计
作为一名有远大理想的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是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加入一些活动课,以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的修养,为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以提高学生必须的能力和相应的素质。下面介绍的几种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效果。
1竞争性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开展一些具有竞争性的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也可以有效地启迪学生们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目的。让学生有一种勇于超越,不甘落后的思想,这样也是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竞争行的活动方法主要有上课过程中尽量采用抢答的方式来回答问题、多组织一些有准备,有目的的对抗赛、组织一些综合性的竞争活动等。通过竞争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课堂知识,并不断增强自己的求学欲望,从而最终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协作性活动
如今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协作性的活动背景,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对自己与集体和他人关系的认识,让学生更好的明白协作的重要性。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组织一些班级辩论赛,这样的活动可以更好的加强学生的协作性活动。一些协作性活动还可以更好的与课外的学习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的活动既能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又能彼此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协作,进而使自己的协作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和锻炼。
三改革高职院校公共语文教育的几项策略
1改善高职院校公共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将重点内容彰显出来
当前,在高职院校公共语文教育上,已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主要教学内容有:依据语文知识性的特征,加强引导学生学习专业语文文化知识,并注重向学生引入相关的语文职业文化等;依据语文的人文性的特点,从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精神等几个方面教育和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人文方面的水平;依据语文的工具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应注重教育和培养学生在职业方面的语文能力,增强学生对语文职业的兴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加,因此,改善高职院校的公共语文教学内容十分重要,从鉴赏评价教育、书面语表达教育、阅读理解教育以及口语表达教育等几方面对公共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但是要求所学的语文教学内容应必须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不宜将语文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应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
2完善高职院校公共语文教育的教学任务,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培养具有良好语文素质水平的学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公共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包括:注重学生表达能力、思维方式以及组织材料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将中华民族的博大、悠久的语文文化传承给学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将学生培养成国家优秀的栋梁;增强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对母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改善学生语文阅读、鉴赏、理解、分析以及评价的能力;针对那些语文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方式对他们进行语文能力的辅导和训练,帮助他们更快的提高语文基础,更好的达到社会所需求的语文文化素质水平,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沟通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高职院校在公共语文教学上加强对学生语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改善学生的交际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3优化高职院校公共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
公共语文教育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高职院校公共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成为趋势,优化公共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将课堂以外的公共语文教育与课堂上的公共语文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将现代使用多媒体的语文教育与传统的语文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将具有隐性的语文教学课程与显性的语文教学课程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将专业的语文教学模式与各个专业科学的教学模式有效的结合起来;将社会文化、校园文化、职业教育、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等与公共语文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将选修的公共语文课程教学与必修的公共语文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可以看出,高职院校进行公共语文教学工程中,运用各个方面的因素,将公共语文的特点突显出来。
4强化高职院校公共语文教育的教学理念,树立新的语文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应改革以往陈旧的语文教学理念,树立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语文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包括:提倡学生自主去学习语文,采用探究式和合作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公共语文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人文情怀,增强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知识的意识,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出发点,带领学生感受更高层次的人文境界,领略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改善以往的教学方法,将公共语文的教学课程内容丰富起来,运用外界各个方面的便利因素,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起友谊的桥梁,不再局限于语文教师单方面的教学,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将公共语文教学像对待学习母语一样重视起来,从全方位、全方面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公共语文教育;加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使之成为更能被社会所认可的人才,本着以学生就业为宗旨,强化公共语文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理念要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成为一个时代的特色。
5明确高职院校公共语文教育的未来趋势并立足实际
目前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这就对高职院校公共语文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在实际中总结经验,明确高职院校公共语文教育的未来趋势。从以下几个方面将公共语文教育落实,规划未来发展趋势,一是将整个语文教学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从学生入学后开始,到学生毕业,至以后就业,进入新的工作环境,把语文教学理念渗透到生活工作中;二是高职院校领导应起到带头作用,认真负责,真正的把公共语文教育的改革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三是把改革公共语文教育当做高职院校教育理念改革的一部分,认真实施规划,要求语文教师大胆的创新,从中总结经验,为高职院校的公共语文教学做出贡献。
总之,随着时代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高职院校公共语文教学改革符合时代的需求,同时也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学生不断学习知识和锻炼自身能力的需要,更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因此我们要进行必要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深知其任重而道远,需要语文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结合公共语文教学的知识性、人文性以及工具性等几个特点,注重把实际生活注入到语文教学中来,采取采样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到知识和技能,为自己将来的人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敏.深化高职现代语文教学改革的新举措[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2,5(4):67-69.
[2]莫艳萍,杨小凤.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及教改新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4(8):168-170.
关键词:语用能力 就业 口语表达 应用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210-01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中职语文应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同时还要“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当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素质为本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职语文教学需积极探寻的教育方向。
所谓语文就是“中国语言文学”,包含“语言”和“文学”。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基础能力。而对中职生来说,笔者认为培养其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尤为重要,即是语文的应用能力(简称语用能力),其中包含口语交际和文字写作两种能力。作为未来服务、销售和生产行业主力军的中职学生,良好的语用能力已成为决定其就业成才必备素质之一。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语用能力是中职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每一位中职语文教师都应为之探求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而不懈努力。
著名的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知道,用人单位对一线就业者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在就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审视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一名中职毕业生从制作个人简历,投递求职信到与用人单位进行面对面交流等整个招聘流程中,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能力将呈现无遗。而制作规范的简历和写一份有特色的求职信,及能在面试中打动招聘人员的心,这些与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密切相关的。
中职语文教育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根据所教班级专业岗位的不同需求,提升中职学生与语文课程相关的重要能力——语用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提升中职生的语用能力呢?笔者在多年一线教学实践中总结得出,从中职生思想入手,同时教给实用技能并应用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的操练,才能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岗位竞争中占一席之地。
1 树魂立根,从灵魂深处树立起中职生的信心,做学习的主人
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是低分段录取的,绝大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同时,因中考这场严酷选拔考试,分数的差距、大众的歧视使一些中职学生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这不仅关系到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状态,而且也将影响到他们未来对工作、对社会的适应。
因此,针对大部分中职学生存在的自我贬低的自卑感,笔者认为教师应利用榜样示范法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自信。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从浩瀚的中外历史上选取身处逆境却坚强拼搏,最终并获得成功的事例推介给学生,为增强其自信心提供鲜活的范例。例如,可以讲述世界吉斯尼汽车销售冠军的乔·吉拉德的故事,告诉学生:放手去做,一切皆有可能。还有海伦·凯勒,张海迪等,通过他们成功的人生经历,证明了自信心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作用。中职学生只有增强了自信心,克服了心理障碍,那么,教师在实施语用能力操练时才会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为提升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应创新的搭建训练平台
(1)经常让中职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为口语表达积蓄语言基础。
朗读有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那么,怎样做才是有效的朗读训练呢?第一步,聆听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带。通过聆听标准的示范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第二步,利用早读或自读课时让学生模仿录音反复朗读一些精美的文章。第三步,创新激趣仿说。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曾大胆引进广告词进课堂,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把电视节目《梦想中国》节目广告词“让快乐张开翅膀,看梦想瞬间绽放”让同学们记住,再让同学们仿说这句广告词,看哪位同学在语音,语气,语调表现的最好。这样,通过朗读、模仿与仿说,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2)结合专业课教学,开展实用岗位用语训练。
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明确,用人单位需要什么,学校就开设相应的专业。因此,为了让中职学生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我们对营销、财会、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中职学生进行了岗位用语的培训。如怎样应聘,怎样迎送客人等,让他们在以后就业岗位上能够更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实践证明,在人才招聘会现场,经过培训的同学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
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活动课的良机,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并激励其在课堂上发言,同时,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例如,可以模拟全国大专辩论赛的形式,就学生比较关注的“读书”、“上网”等热门话题,设计辩论题目,分设正反两方展开讨论。在活动中,同学们或娓娓叙说,或慷慨陈词,或针锋相对,在相互切磋、相互砥砺中,不知不觉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也增强了与人协调沟通的能力。
3 应注重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训练
中职生一定要掌握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简历、计划等常用应用文的写法,并且能够根据学习、生活、工作的需要恰当运用,做到格式规范、文字简洁,这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最基本的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重视应用文写作教学,让中职生在将来就业岗位上能胜其职,展其才。
那么,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促进中职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呢?
(1)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际岗位与应用文教学紧密连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地参与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例如,校广播室、校刊校报等宣传阵地,尽可能的多吸收学生成员,通过广播稿、校园新闻的采写与编辑,既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又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锻炼提升文字写作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双轨并行。
(2)结合中职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情况,设计一些独具特色的写作训练活动平台。例如,在进行《简历》文体教学时,可以模拟应聘活动组织学生对众多的简历进行比较、点评,让学生以招聘人的角色参与活动,这样亲临其境体验到怎样的简历更吸引招聘人的眼球,从而提高制作简历的水平;在进行《通知》《启事》《新闻》等文体教学时,就以学校开展的运动会、技能节活动、社区服务、志愿者行动等为情境,让学生拟写通知启事,采辑素材并撰写新闻稿件;在进行《计划》文体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生活实际情况,为实现自己人生的蓝图作一份学习计划或职业规划等。
总之,为了让中职学生能更快适应竞争激烈的21世纪,语文的应用能力是中职学生首要必备的基本素质。中职语文教师应深刻地意识到: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能为学生谋求职业提供帮助;有扎实的文字写作能力能帮学生在就业岗位上更好展露才华。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努力探寻提升中职生的语用能力的教学策略,让语用能力真正成为学生就业成才的有力双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语文;美感教育;和谐人格
走过20个春秋的语文教学,盘点过去的点点滴滴,感触颇深。从自古文史哲不分家,到今天严格区分文、使、哲专业,由“国文”、“国语”到“语文”,几经沧桑,其变更的几多成功与失败,无法用一句精准的语言概括,但其教育的根本价值“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1]的初衷没有改变。但是,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却越来越偏离它正常行驶的轨道,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的附属品甚至可有可无的一门科目,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高职教学的缺憾之处。诚然,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社会建设急需,但前提是这些人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能够诚实守法。若要做到这些,除了语文教育,还有其他学科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点吗?没有。只有“语文”这一学科才能做到。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决定的。
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交际性和工具性,这种特点就决定了它要承担起对学生做人的教育、品行的培养和和谐性格的养成教育,也就是美感教教育。美感教育也即是审美教育,它是德育的基础。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在高职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要承担起语文教学的情感使命,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生活、喜欢工作、尊重本职和不断创新的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接班人。因此,笔者在本文中重述:高职语文教学应承担起沉重的情感使命,利用教材声情并茂的作品和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和谐性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一、目前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几类问题
1.定位模糊
高职语文教学的定位应该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理解、交流和表达能力。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四个层面。教师通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掌握祖国母语和汉字,运用好汉语来表情达意,为将来更好地工作交流奠定基础。
2.忽略语文对人的品质培养作用
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早就强调过“为人生”而写作,他的著名观点是,我以我手写我口,我以我口述我心。可见,言为心声。所以,写作是人生的艺术再现。由此可见,语文教材当中的文学作品它不仅是件艺术品,还是不同时代不同人的人生故事的集锦,读者或多或少能从中受到启发,学到知识,学会思考。
在第三十个教师节走访北师大时强调:“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由此可知,要想不去掉“中国化”,语文科的开设,是教育的必经之路,语文在大学教学中应是相当重要的。然而,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对语文学科重视程度都不够,甚至有人幻想把语文课从课程表里去掉,真是无知。中国的教育源于文史哲,百年大计,教育树人离不开语文。怎么想当然说删就删!语文学科不同于网上的一个帖子,故事剪辑中的一个插曲,可有可无。语文教学对中国人情感的培养和精神的塑造意义深远,对学生品质的培养和谐性格的养成至关重要。现代高职教育恰恰忽略了语文对人的品质培养作用。
3.重点不明确
高职语文教学重点应是:知识传递与品质塑造并行,且侧重于品质培养,也就是以“先求生存、后谋发展”的以教“做人”为主导的学科教学,而不能只重视实用性,而忽略“语文”本身的德育和美育作用。过去高职院校《应用写作》的普遍开设就是一个例子。现在国家上上下下大力提倡阅读,为什么?还不是缺啥补啥。现在的年轻人,一孩化的娇贵,溺爱的结果,使他们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享乐思想占上风,很多已经被网络腐蚀,宁可不要工作,也不能抛弃手机,成了著名的“低头族”大军,碌碌终日无为,网络伴“我”独行。有谁还愿意静下心来去看书?几乎年青一代,不屑阅读成为一种通病。所以,国家提倡阅读。那么,学校里再不开设语文课,再不重视语文教学,还哪来的书香校园?!故此,高职学校一定重视语文教学,一定要开发好“语文”学科的美感教育课题,使“语文”学科协助“德育”课堂共同承担起塑造和谐人格的教育。
二、美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施途径
大学,顾名思义是成就大人之学,而语文是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它的作用是隐性和间接的,所以通过语文成就大人之学,它的实施过程也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口号式的、白热化的张扬招眼的。它是通过美感教育地逐渐渗透去培养学生明是非,辨美丑,渐进地使学生自主培养和谐完美的性格,以适应社会建设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感教育,首先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扎实的语文功底。扎实的语文功底包括观察力、阅读力、理解力和表达力,这些能力都会对专业技能的提高与日后就业工作产生积极效用。高职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简言之就是“表达和接受”的教学,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表达,包括‘说’和‘写’,接受就是‘听’或‘读。’‘听说’即口头语言,‘读写’即书面语言。”[2]这四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各有特点而又不能互相替代。因此,任何领域与行业都无法离开语言而独立存在,语言是其发展和创新的交流媒介,是其交际的工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人、成才。所以,探讨人生也就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和学生探讨人生,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要对文学的思想性和学生个体的可塑性有基本认识,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对自己要灌输的每一类知识和每一种思想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而收到功半事倍的效果。因此,要想最大程度的利用好语文的美育作用,就必须先对自己进行净化,挖掘每一堂课的文学思想、文学内涵的本质,然后结合学生本身特点和社会实况对学生“为人生”的教育,离开了这一点,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便失去了植根的沃土;语文的德育影响和美育渗透也无从谈起。当学生认识到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启发和引导他们找到人生方向的科目之时,语文才真正发挥其教育功效,从而实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大大超越单纯的字词句等文学知识的认知。
高职语文课是一门综合的素质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为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技术人才奠定交流和表达的基础。
三、大胆改革创新,力求完善美感传递
如今高职语文课的教学时间较少,不可能像中学语文教学那样逐篇讲解,而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以点带面地教学是较为可取的。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阅读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图书馆,引领学生学会自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恰恰是适合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
适当增加文学欣赏课,是语文教学传递美感的又一得力方式。高职语文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可增加一些文质兼美的类文章及文学作品或对个别作家作品专讲精雕,从而布置阅读题目(列书目),然后安排出专门时间提问学生自己说出阅读感受和见解主张,鼓励其创新思维,要比教师自说自话效果好得多。但,学生有懒惰心理,有些人如若没有教师设置的约束手段,可能不会去读。所以教师应以适当记入平时成绩考核的方法,以消极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地阅读。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大力鼓舞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独立思考,要肯定那些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然后带领全班一起去分析,共同感受,理解文中的美的意蕴、真的感动、善的行为,从而使学生内心世界充实、丰富、健康。平时教师还要特别关注热点文化现象,并及时引入课堂。如莫言的小说《蛙》、《丰乳肥臀》;电视连续剧《甄执》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人物,促进学生更好地辨析是非,欣赏名著、品味真、善和美。
高职语文教师还要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运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直观、形象、感性,贴近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深切体会到语文的生活气息与人文气息,从而变枯燥单一的口头分析为生动活泼的双边活动。
高职语文教学应“语”、“文”并重,特别强调加强口头表达训练。以往教学,多重视写作,特别是应用文写作,而忽视口语教学。重视口语教学往往重点在外语课上,而忽略母语课的口语训练。今后高职语文教学应在重视作品欣赏的基础上,加强口语训练,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口头表达机会,抓朗读、概述、复述等训练,开展诸如读书报告、即席说话、口头作文等活动,使学生能自然地交流,得体地推销自己,出口能成章,下笔才有神。
高职语文教师还应抓住一切契机,培养学生记忆品质。譬如,巧用考试,强化学生记忆。现在学生都很懒惰,不愿意背东西。所以,教师就应该以考试为明目,拓宽复习题范围,增加学生记忆内容的量,培养学生的记忆品质。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对于教师而言,不论文韬还是武略,只要能教会学生能背些东西就是好策略。
高职语文教学美感教育的实施与教材的选用关系密切,建议高职大专三年制学生第一二学年前三学期开设《大学语文》,可以选用文学性、趣味性、应用性和时代性较强的教材。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开设《应用写作》,譬如选择:计划、总结和应聘书等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常用的公文,像批复等不常用公文不讲。这样,既能满足学生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又节省了宝贵的语文教学时间。
对于五年高职的学生,建议前三年开设中职语文课,第四学年开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并且前三年语文课时量相应加大,一周4节左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风雅蕴籍、文质兼美的作品和富含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文章段落和多方面表现世界之美、人生之美、语言之美的美文,针对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等特点,在语文教学中适当渗透美育,在思想上给学生启迪,在情感上给学生以熏陶,在审美上给学生以愉悦,使学生精神世界获得多方面的、深刻而细腻的营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完美,将语文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联系,使语文教学主动承担起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结语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好的高职语文课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同一工作环境中脱颖而出的,往往是语文成绩较突出者即能说会道,见啥家人说啥话,工作中交流能应对自如。所以高职语文教师应该以提升学生“软实力”为已任,努力学习,倾心钻研,孜孜以求,诲人不倦。专业教师培养技术,语文教师培养能力和品质,让从高职学院毕业的健康的人才在中国大地上处处扎根,不断奉献,不间断地自觉去张扬民族精神和人文气质,使他们成为国家建设的最有后力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1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阅读和写作》第六册第162页,张志公的《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问题》(出自《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Heyuan Polytechnic, Zheng Erjun
Abstrac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However because the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just begun, the knowledge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theory is still insufficient. Students majoring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generally more creative, adventurous and may have better management ability than students in other higher institutions and colleges. The spirit of exploration, adventure,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s exactly the advantage and the potential that the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mode should rely on when cultivating talents. It is also the basic quality entrepreneurs need to be equipped with.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creative teaching mode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s rather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teach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277-02
高职院校对师范人才的培养注重的是师范类教育,但是在创业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加强师范生创业教育已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教师岗位缩减,师范生就业竞争加剧,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师范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进一步凸显,师范生就业难成事实,突出的供需矛盾,使大多数大专院校师范毕业生直接处于就业竞争的劣势,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更是一个大难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寻求一个突破口,为高职高专的师范生谋求一个就业的新途径,以解决当前师范生就业“难”的问题,恰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需要找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成功模式。
作为高职高专的师范生,培养适应社会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实际应用性人才是人才培训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如何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从而初步建立适应现状的“创业创新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但是师范生对于创业创新的意识和理念还较为滞后,针对这些问题,先找出原因再对症下药找找对策和方法会更有现实意义。
一、高职高专师范生创业状况滞后的原因
1.创业意识和理念比较淡化
师范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从教,传统的就业理念是读书毕业后将来做一名人民教师,但是按照当前的趋势,只认定一条择业的路子是较为狭窄的,而且很多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创业搭不上边。所以整体创业意识和理念较为淡化的。
2.学生创业时间较少
学生入学第一年会参加各种团体或者社团组织,到了大二时间段,就会选择考英语四级或者B级,选择考取普通话等级证书,考计算机,,即使参加实践的更多会选择家教;大三基本忙于实习和找工作,很多学生连家教也兼顾不理。所以创业就极少时间,创新就更谈不上,参与创业机会也会少一些。
3.相应的针对师范生创业制度较不完善
因为传统的观念从教意识的根深蒂固,所以有较少师范生去尝试创业,经典和成功的案例不多,传承的的概率就不低,随之而来的制度和匹配的措施就不够健全,也就较难鼓励师范生去创业,脱离自己的本专业,是要足够的胆识和冒险精神才能做到的。
4.师范生创业缺乏足够的指导和引导
虽然我们高职高专的老师基本都是双师型教师,但是由于师范生的的专业造成大家的观念的不能转变,然后学生参与度不够积极,请教指导老师的积极性也不够足,所以教师参与指导的几率也不够,学生进步的空间就少。因为在校的教育类老师也少接触创业的情况,基本带动学生实践的都是参与教育实习这一领域。
二、高职高专师范生存在着很大的优势
很多师范生比普通高校大学生更具有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这些优点和潜力正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要挖掘的,也是创业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具体有几个:
1.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优势――技能型人才
高职高专的师范生教育培养目的除了教师基本功之外,还有大二的教学实践训练,顶岗置换培训和大三的实习教学实践,也有很多单位来学校招聘办公室文职人员等,特别是语文教育类这块较多被录用。因为文秘专业和新闻采编专业的学生很多去珠三角或者工资高的地方做专业技术工作,而不愿意留在三线城市和山区单位工作,这些单位需要文职和新闻媒体记者甚至播音主持人,科班出身的学生留不住,招聘的语文教育的学生刚好又能写最基本的稿件,普通话等级达到二级甲等,也可以做记者甚至做播音,办公室的工作基本也是能完成的,现在学校制度较为多元化选择,只要学生对方有单位接纳,学生有意愿,学校都批准,这些学生具有企业实践的机会很大,很多学生通过学习和摸索,多了一项生存的技能。许多学生已经很快的转型在其他企业或者别的岗位,很快就适应了社会要求的工作岗位。
2.学生在能力结构上的优势――实用型人才
我们的师范生基本是来自山区较为多,生源主要集中在高职高专线的3A学生这批学生的素质,大多对应试教育的不适应者,但是这样的学生实用,较吃苦耐劳,勤快,脑子灵活,思维也属活跃,在一定的环境下经过培养和挖掘后,脚踏实地工作的状态较好,潜力较足,留得住,不至于单位培养后会流失,是山区单位和三线城市单位最首选的人才队伍。
3.高职高专的教师技术资格优势――具有双师素质
在高职高专的教师队伍中,基本拥有双师证书,很多教师都有下企业和做在社会做培训的资格,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从知识上讲,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也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在企业时间的机会多,自然就积累了实践的工作经验,为培养指导学生就业也就具备一定的实战能力和眼光,这对于指导学生参与创业也具备一定的指导和引导意义,也可以为学生的创业成长带来很大的帮助。
既然高职高专院校的优劣是摆在眼前,我们便可以探索一下培养师范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和途径,因势利导,以便师范生更好的找到创业机会和就业的出路。
三、在制度上创新,使用相应的制度改善大家对师范生创新创业的认知度
1.改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度
创新创业教育的含义有两方面,一是意识层面,是一种包括技术上的创新和理念上的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实践层面,创业是一种事业基本上要经过融资,进入市场的过程,创业教育要使学生通过创业实践,来发掘机会、创立企业、追求盈利的教育。师范生教育虽然不需要直接创业,但在意识层面上,创意作为技术和理念上的创新是师范教育对象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做为将来可能的老师,如果自身不具备理论和技术上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不能胜任未来的教师职业,创新创业教育是师范教育中必须意识并解决的重要问题。
2.完善师范生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度
调动学校的各个部门对师范生的创业培训,制定确实可行的管理和配套政策,把师范生创业教育摆上日程,带进课程的设置,学生的选课,以及学生考试,学分的认定,学籍管理等等,甚至可以把创业课程设定为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创业。
3.优化师范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
学校一方面可以鼓励校内教师担任大学生的指导老师,特别是有企业经验的教师,作为团队带领学生进行创业;一方面可以引进校外的创业者作为导师,加入我们的团队教育中,开设一些讲座或者上上课,把企业的创业经验带给学生。学校可以设置一些鼓励政策和引进教师的措施,使得创业教师队伍壮大起来。
四、高职高专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和途径
高职高专的创业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师范学生的从业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所以采用的模式和途径就是以社会需求、能力培养、学生发展为本三方面结合。为了更好地开展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对大学生创业观念和目的的引导,以备创业薪火相传
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和引导学生增强这种意识和创业精神,需要知识、智慧和胆识才敢于创业,当然也必须让师范生认识到,要想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强化自身的意识和精神。可以树立一些自主创业先进典型,引导学生增强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各种宣传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创业的优缺点,自我评估和衡量自己,把握当下形势,参照优秀典型案例,尝试迈出创业的步伐,大胆勇敢的去尝试。在观念上调整自己,在行动上战胜自己。
2.大力提倡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备教育创业型人才
高职高专院校90%的教师都具备双师证书和素质,这些教师有很多是下企业和在实践操作中具备技能,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操技能,在一定层面上是很有工作经验的。这样的教师很利于培养师范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使学生更快进入创业的角色。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无疑是很又推进作用的。
3.建立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与创新创业有关的课程有明显体现。
开设与创业有关的课程,推广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开设可以围绕相关的创业心理品质和知识以及技能来展开,可以绕开传统的教学模式,增设创业教育的有关课程,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推广宣传师范学生的创业意识,增进学生掌握有关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可采用案例教学,直接展示创业成功案例,总结创业精神、创业方法、创业过程和规律,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培养和梳理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也可以拓宽创业视野。
开设创业园,举行创业大赛,强化创业实践能力。在学校可以开设新型的创业园给学生自主经营,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对这些创业学生进行指导和启发。还有就是可以举办主题创业比赛,让师范类学生也弱化从教是唯一的就业途径,让更多的学生去设计,通过做方案和设计,参与比赛,由理论到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为将来从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重点培养师范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为师范生受教育居多是师范类能力的培养,所以创业的能力要通过强化培养和训练。创业能力主要是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在课堂上学习,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参加一些技能大赛,可以多听“创业论坛”、“创业沙龙”,参加创业实践和活动。特别是要多聆听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来校介绍其创业体会,使学生更直观体验,从而得到直接间接的熏陶和培养。